CN110612036B - 上半身衣服 - Google Patents
上半身衣服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612036B CN110612036B CN201880007006.8A CN201880007006A CN110612036B CN 110612036 B CN110612036 B CN 110612036B CN 201880007006 A CN201880007006 A CN 201880007006A CN 110612036 B CN110612036 B CN 11061203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cup
- chest
- front center
- upper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10—Brassieres with stiffening or bust-forming inse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orsets Or Brassieres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上半身衣服(1)具备:主体部(2),具有构成为将穿用者的胸周围覆盖的胸部(5);一体成型的罩杯体(4),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12)连结;以及收容袋(S),在胸部(5)中将罩杯体(4)拆装自如地收容;在收容袋(S)的前中心部分的里侧,设置有在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的连结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部(1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上半身衣服。
背景技术
以往,在半截背心等上半身衣服中,以胸的整形及防止穿用者的乳头透视等为目的,有能够拆装自如地配置罩杯的结构。罩杯及配置罩杯的收容袋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在分别设置在胸部的两腋的收容袋中分别配置左右的罩杯的类型,及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胸罩那样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中配置左右一体的罩杯体的类型。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85606号公报。
但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胸罩中,虽然能够确保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容易性,但穿用时的罩杯体的位置难以稳定,可以想到在各种各样的动作时罩杯体从胸偏移的情况。因此,为了整理胸轮廓,需要在穿用后调整罩杯体的位置,有产生穿用时的麻烦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的上半身衣服。
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上半身衣服具备:主体部,具有构成为将穿用者的胸周围覆盖的胸部;一体成型的罩杯体,左右一对的罩杯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连结;以及收容袋,在胸部中拆装自如地收容罩杯体;在收容袋的前中心部分的里侧,设置有在左右一对的罩杯的连结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部。
在该上半身衣服中,使用将左右一对的罩杯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连结的一体成型的罩杯体。在收容罩杯体的收容袋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在左右一对的罩杯的连结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部。借助该开口部,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变得容易。此外,与采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的情况不同,能够防止收容在收容袋中的罩杯体的位置偏移及旋转。因而,在穿用后不需要调整罩杯体的位置,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与左右一对的罩杯的连结方向一致,由此能够抑制罩杯体从开口部的露出。因而,能够抑制罩杯体碰到皮肤,能够良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
也可以是,开口部被设置在不与罩杯体的连结部的边缘部重叠的位置。在此情况下,能够防止罩杯体的连结部的边缘部碰到皮肤。因而,由连结部的边缘部带来的阶差不碰到皮肤,能够更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
也可以是,开口部的连结方向的长度比罩杯体的连结部的上下宽度大,并且比罩杯的上下宽度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相对于收容袋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内的罩杯体的稳定性。
也可以是,开口部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的连结部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开口部不与罩杯体重叠,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罩杯体从开口部的露出。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罩杯体碰到皮肤,能够更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
也可以是,开口部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的连结部的下缘部靠下方的位置。在此情况下,开口部不与罩杯体重叠,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罩杯体从开口部的露出。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罩杯体碰到皮肤,能够更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此外,在穿用状态的原状下也能够容易地从收容袋将罩杯体拔出。
也可以是,收容袋在胸部上通过将里衬部结合在主体部的里侧而形成;在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区域中散布着粘接部。在此情况下,能够将收容袋以充分的强度形成。
也可以是,在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区域的边缘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凹部;开口部被设置在凹部的位置。如果这样,则能够以将开口部包围的方式将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区域接近配置。开口部是在罩杯体的拆装时等力容易作用的部分。因而,通过将结合区域接近配置于开口部,能够提高开口部的耐久性。
也可以是,粘接部中的距开口部的连结方向的端部最接近的粘接部具有在与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开口部的连结方向的端部附近处的主体部与里衬部的结合强度被充分地提高。开口部的连结方向的端部是在罩杯体的拆装时等力最容易作用的部分。因而,通过将开口部的连结方向的端部附近处的结合强度提高,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的耐久性。
也可以是,开口部在前中心部分处以与罩杯体的连结部重叠的方式取位。在此情况下,在穿用状态的原状下也能够容易地从收容袋将罩杯体拔出。
根据该上半身衣服,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应用在上半身衣服中的罩杯体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4是将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放大图。
图6是将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7是将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开口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有关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上半身衣服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设想上半身衣服的穿用状态而使用“上”“下”等的用语。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有关第1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的主视图。此外,图2是其后视图。图1及图2所示的上半身衣服1例如构成为半截背心(half top)。半截背心与无袖背心(tank top)相比尺寸较短,使得穿用者的腹部及腰部露出。上半身衣服1具备构成为将穿用者的胸周围的躯干部覆盖的主体部2、左右一对的肩带部3和将穿用者的胸覆盖的罩杯体4。
主体部2例如由不需要端头的有伸缩性的布料形成。作为这样的布料,例如可以举出裸滑面料(bare smooth)等。主体部2的正面侧为将穿用者的胸覆盖的胸部5(参照图1)。此外,主体部2的背面侧为将穿用者的背部的上侧覆盖的背部上部6(参照图2)。胸部5和背部上部6在主体部2的两腋处连续,呈筒状以将穿用者的胸周围包围。
胸部5的上缘部5a及背部上部6的上缘部6a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领口,都朝向下方呈平缓的凹状。胸部5的下缘部5b及背部上部6的下缘部6b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下摆,为在横向上延伸的直线状。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上部5c、5c及背部上部6的左右的腋侧上部6c、6c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袖口,都朝向中心侧呈平缓的凹状。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下部5d、5d及背部上部6的左右的腋侧下部6d、6d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腋下摆,呈以主体部2的体宽朝向下方变小的方式垂下的直线状。
肩带部3设置为带状,以将胸部5的上缘部5a与背部上部6的上缘部6a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肩带部3例如由与主体部2相同的不需要端头的有伸缩性的布料与主体部2一体地形成。肩带部3在穿用时分别从正面跨到背面架在穿用者的两肩上,支撑上半身衣服1的穿着。
罩杯体4以胸的整形及防止穿用者的乳头透视等为目的而配设在胸部5上。罩杯体4如图3所示,具有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和将罩杯11、11在前中心侧连结的连结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罩杯11、11及连结部12例如为由使用聚氨酯等的弹性材料的铸塑成型得到的一体成型品。罩杯11也可以称作胸托。
罩杯11整体上呈与穿用者的胸形状对应的碗形状,在正面观察具有接近于圆的形状。连结部12呈相对于左右的罩杯11、11在上下方向上中间变细的形状。即,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朝向下方弯曲,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朝向上方弯曲。下缘部12b的弯曲度比上缘部12a的弯曲度大,使得罩杯体4容易沿着穿用者的胸的胸轮廓线。另外,下缘部12b的弯曲度也可以与上缘部12a的弯曲度相同,也可以比上缘部12a的弯曲度小。
接着,对上述胸部5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将图1所示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在上半身衣服1中,在胸部5的里侧(皮肤侧)结合着里衬部13。借助该里衬部13的结合,在胸部5的里侧,形成有收容罩杯体4的收容袋S。在收容袋S的形成时,也可以在与里衬部13的结合后实施向胸部5及里衬部13的热成型加工。由此,在胸部5能够造形出布料的立体感,能够构成与穿用者的胸形状及罩杯体4的隆起对应的收容袋S。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根据胸部5及里衬部13的伸缩性、伸长恢复性等材料特性,选择是否对胸部5及里衬部13的各自实施热成型加工。由此,适当地调整胸部5的穿着压力,提高胸的稳定感。
里衬部13例如由与主体部2相同的不需要端头的有伸缩性的布料形成。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以沿着胸部5的上缘部5a的弯曲形状的方式朝向下方呈平缓的凹状。在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的两腋部分,分别设置有以与肩带部3的主体部2侧的端部相同程度的宽度向上方伸出的伸出部14。伸出部14被叠合在肩带部3的端部上,抑制肩带部3的伸长成为过量。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呈与罩杯体4的下缘部分的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
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中央部分与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的弯曲形状对应而朝向上方弯曲。该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中央部分的弯曲度比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的弯曲度小,例如为与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的弯曲度相同程度。另外,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也可以是直线状。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上部13c、13c呈沿着胸部5的左右的腋侧上部5c、5c的弯曲形状的弯曲形状。此外,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下部13d、13d呈沿着胸部5的腋侧下部5d、5d的上侧的大致直线状。
在里衬部13的前中心部分,形成有在罩杯体4的罩杯11、11的连结方向(即,从正面观察上半身衣服1的情况下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部15。开口部15是用来将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拆装的部分。开口部15例如通过在里衬部13上设置直线状的切口而形成为狭缝状。在里衬部13中使用有伸缩性的布料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直线状的切口,形成上下端较尖的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部15。
开口部15被设置在不与配置在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上的连结部12的边缘部重叠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5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自身不从开口部15露出,为仅胸部5的里侧的布料能够穿过开口部15辨识的状态。另外,开口部15的位置既可以与罩杯体4的左右的罩杯11、11的最高点的位置相同,也可以是比最高点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中心与前中心一致,开口部15关于前中心为左右对称。但是,开口部15的左右位置并不限于此,只要是不与连结部12的边缘部重叠的程度,关于前中心是左右的哪一方都可以。
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如图3及图4所示,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最小宽度)Y大。此外,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及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只要以例如将罩杯体4载置在平面上时的俯视下的宽度为基准就可以。
在将罩杯体4向收容袋S收容的情况下,例如只要将罩杯体4上下折叠、将折叠的状态的罩杯体4的两端部在左右依次穿过开口部15而将罩杯体4插入到收容袋S内就可以。此外,在将罩杯体4从收容袋S拆卸的情况下,例如只要越过开口部15将罩杯体4的连结部12把持、从开口部15将罩杯体4拔出就可以。
此外,里衬部13如图4所示,在结合区域L中被结合在胸部5的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区域L具有将里衬部13的上部结合的第1结合区域L1、将里衬部13的下部结合的第2结合区域L2、和将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部结合的第3结合区域L3。
第1结合区域L1将里衬部13的伸出部14结合到肩带部3上,并将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结合到胸部5的上缘部5a上。第1结合区域L1的上缘部L1a沿着胸部5的上缘部5a延伸。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整体上朝向下方平缓地弯曲,以将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上部13c、13c的大致中间部分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在该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凹部20。凹部20的横宽与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一致,或比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稍(例如在2mm以下的范围内)长。
第2结合区域L2将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结合在胸部5的下缘部5b的上方位置上。第2结合区域L2的上缘部L2a以比第1结合区域L1大的弯曲度整体上朝向上方弯曲,以将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左右的最低点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第2结合区域L2的下缘部L2b沿着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弯曲形状,以将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下部13d、13d的下端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
第3结合区域L3将里衬部13的腋侧上部13c结合到胸部5的腋侧上部5c,将里衬部13的腋侧下部13d结合到胸部5的腋侧下部5d。第3结合区域L3沿着里衬部13的腋侧上部13c的边缘及腋侧下部13d的边缘以宽度较细的带状延伸。
上述的开口部15在从里侧观察胸部5的情况下,被配置于在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上设于前中心部分处的凹部20的位置。配置在凹部20的位置处的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15a为与围成凹部20的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接触或稍稍离开的状态。同样,配置在凹部20的位置处的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部15b为与围成凹部20的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接触或稍稍离开的状态。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于凹部20的深度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但也可以是,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与凹部20的深度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
在结合区域L中设置有多个粘接部P。多个粘接部P是粘接材料的硬化物。粘接部P例如图5所示,在正面观察呈圆形状,在结合区域L内以交错状或格状散布。作为形成粘接部P的粘接剂,例如可以使用干燥硬化型、湿气硬化型或反应硬化型的粘接剂。
粘接部P中的位于第1结合区域L1的凹部20中的粘接部P的至少一个为在与开口部1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凹部20中的粘接部P中的、距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15a最接近的粘接部Pa,为以与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长轴的长圆状或大致椭圆形状。此外,位于凹部20中的粘接部P中的、距开口部15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部15b最接近的粘接部Pb,为以与开口部15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长轴的长圆状或大致椭圆形状。
如以上说明,在上半身衣服1中,使用将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用前中心侧的连结部12连结的一体成型的罩杯体4。在收容罩杯体4的收容袋S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沿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的连结方向延伸的开口部15。借助该开口部15,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变得容易。此外,与采用向上方开口的收容袋S的情况不同,能够防止收容在收容袋S中的罩杯体4的位置偏移及旋转。因而,不需要在穿用后调整罩杯体4的位置,能够使拆装自如的罩杯体4相对于穿用者的胸稳定地密接。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开口部15的延伸方向与左右一对的罩杯11、11的连结方向一致,由此能够抑制罩杯体4从开口部15的露出。因而,能够抑制罩杯体4碰到皮肤,能够将穿用时的皮肤触感保持得良好。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开口部15被设置在不与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边缘部重叠的位置。即,为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不从开口部15露出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碰到皮肤。通过使得由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带来的阶差不碰到皮肤,能够将穿用时的皮肤触感保持得更好。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长度X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大,并且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稳定性。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开口部15也可以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开口部15不与罩杯体4重叠,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罩杯体4从开口部15的露出。因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罩杯体4碰到皮肤,能够将穿用时的皮肤触感保持得更好。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收容袋S在胸部5中通过将里衬部13结合在主体部2的里侧而形成,在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区域L中散布着粘接部P。借助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收容袋S以充分的强度形成。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在将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结合的第1结合区域L1的下缘部L1b上,在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凹部20,开口部15被设置在凹部20的位置。这样,能够以将开口部15包围的方式将第1结合区域L1接近配置。开口部15是在罩杯体4的拆装时等力容易作用的部分。因而,通过将第1结合区域L1接近配置于开口部15,能够提高开口部15的耐久性。
此外,在上半身衣服1中,粘接部P中的、距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一端部15a最接近的粘接部Pa及距另一端部15b最接近的粘接部Pb,具有在与开口部1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由此,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一端部15a附近及另一端部15b附近处的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强度被充分地提高。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一端部15a及另一端部15b是在罩杯体4的拆装时等力最容易作用的部分。因而,通过提高开口部15的连结方向的一端部15a附近及另一端部15b附近的结合强度,能够进一步提高开口部15的耐久性。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将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有关第2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31在开口部35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靠下方的位置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该上半身衣服31中,在第2结合区域L2的上缘部L2a的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凹部40。凹部40的横宽与第1实施方式的凹部20同样,也可以与开口部3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一致,也可以比开口部3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X稍(例如在2mm以下的范围内)长。
开口部35在从里侧观察胸部5的情况下,被配置在凹部40的位置。配置在凹部40的位置处的开口部3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35a为与围成凹部20的第2结合区域L2的上缘部L2a接触或稍稍离开的状态。同样,被配置在凹部40的位置处的开口部35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部35b为与围成凹部40的第2结合区域L2的上缘部L2a接触或稍稍离开的状态。开口部35的上下方向的相对于凹部20的深度方向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制,但也可以是,开口部35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与凹部20的深度方向的中间位置一致。
在这样的上半身衣服31中,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通过抑制罩杯体4从开口部35的露出,能够良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此外,在上半身衣服31中,开口部35在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为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不从开口部35露出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碰到皮肤。由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带来的阶差不碰到皮肤,由此能够更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此外,在穿用状态的原状下也能够从胸部5的下缘部5b侧将手插入到开口部35中,能够从收容袋S容易地将罩杯体4拔掉。
在第2实施方式中,开口部35的连结方向的长度X也优选的是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大、并且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稳定性。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优选的是,粘接部P中的位于第2结合区域L2的凹部40中的粘接部P的至少一个为在与开口部35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即,优选的是,位于凹部40中的粘接部P中的、距开口部35的左右方向的一端部35a及另一端部35b最接近的粘接部Pa为以与开口部35的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为长轴的大致椭圆形状。由此,提高了开口部35的连结方向的一端部35a附近及另一端部35b附近的结合强度,能够提高开口部35的耐久性。
[第3实施方式]
图7是将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表里翻转而表示的主视图。如该图所示,有关第3实施方式的上半身衣服41在开口部45在前中心部分处以与罩杯体4重叠的方式取位这一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在该上半身衣服41中,开口部45的上下位置例如与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一致。因此,为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及下缘部12b都不从开口部45露出的状态。另外,开口部45的上下位置也可以在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及下缘部12b的某个不从开口部45露出的范围中,从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方向的中心位置偏移。
在这样的上半身衣服41中,也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通过抑制罩杯体4从开口部45的露出,能够良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此外,在上半身衣服41中,为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及下缘部12b不从开口部45露出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及下缘部12b碰到皮肤。由此连结部12的上缘部12a及下缘部12b带来的阶差不碰到皮肤,由此能够更好地保持穿用时的皮肤触感。
在第3实施方式中,开口部45的连结方向的长度X也优选的是比罩杯体4的连结部12的上下宽度Y大、并且比罩杯11的上下宽度Z小。由此,能够适当地兼顾罩杯体4相对于收容袋S的拆装容易性和收容袋S内的罩杯体4的稳定性。
[其他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里衬部13结合在主体部2上而在胸部5上形成收容袋S,但也可以不使用里衬部13而借助主体部2的编织组织来构成袋状部分,在胸部5上形成收容袋S。在此情况下,不需要里衬部13及结合区域L中的粘接部P,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及制造工序的简单化。此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2和里衬部13被作为粘接剂的硬化物的粘接部P结合,但主体部2与里衬部13的结合方法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借助粘接片的粘接、借助树脂片的粘接、或缝接等其他方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上下端较尖的大致椭圆形状的开口部,但开口部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a)所示那样是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5A,也可以如图8(b)所示那样是菱形状的开口部15B。此外,例如也可以如图8(c)所示那样是长圆状的开口部15C。在该开口部15C中,中央部分呈长方形状,较长方向的两端部为大致半圆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的中央部分呈与连结部12的下缘部12b的弯曲形状对应的弯曲形状(参照图4),但也可以是,里衬部13的下缘部13b在胸部5的下缘部5b的附近沿着该下缘部5b以直线状延伸,以将延伸到下缘部5b的附近的里衬部13的左右的腋侧下部13d、13d的下端彼此连结。也可以是,在上半身衣服1的领口,为里衬部13的上缘部13a比胸部5的上缘部5a向上方伸出的状态。
此外,肩带部3的结构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将作为领口的端头的滚边与作为袖口的端头的滚边结合而构成肩带部3。此外,也可以是,在不具有肩带部3的主体部2的上缘上结合其他的带部件而构成肩带部3。作为肩带部3的连接目标的胸部5的上缘部5a及背部上部6的上缘部6a也可以在横向(水平方向)上为一直线状。肩带部3也可以不一定设置。相当于上半身衣服1的下摆的胸部5的下缘部5b及背部上部6的下缘部6b也可以是弯曲状或波线状。此外,袖口及领口也可以是波线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半身衣服而例示了半截背心,但作为应用本发明的上半身衣服,除了半截背心以外,还可以举出紧身衣、无袖背心等。
附图标记说明
1、31、41…上半身衣服;2…主体部;4…罩杯体;5…胸部;11…罩杯;12…连结部;13…里衬部;15、15A~15C、35、45…开口部;15a、35a…一端部;15b、35b…另一端部;20、40…凹部;L(L1~L3)…结合区域;P、Pa、Pb…粘接部;S…收容袋;X…开口部的上下方向的长度;Y…连结部的上下宽度;Z…罩杯的上下宽度。
Claims (8)
1.一种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备:
主体部,具有构成为将穿用者的胸周围覆盖的胸部;
一体成型的罩杯体,左右一对的罩杯借助前中心侧的连结部连结;以及
收容袋,在前述胸部中拆装自如地收容前述罩杯体;
在前述收容袋的前中心部分的里侧,设置有在前述左右一对的罩杯的连结方向上延伸的开口部,
前述开口部的前述连结方向的长度比前述罩杯体的前述连结部的上下宽度大,并且比前述罩杯的上下宽度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口部被设置在不与前述罩杯体的前述连结部的边缘部重叠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口部在前述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前述罩杯体的前述连结部的上缘部靠上方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口部在前述前中心部分处位于比前述罩杯体的前述连结部的下缘部靠下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收容袋在前述胸部上通过将里衬部结合在前述主体部的里侧而形成;
在前述主体部与前述里衬部的结合区域中散布着粘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主体部与前述里衬部的结合区域的边缘上,在前述前中心部分处设置有凹部;
前述开口部被设置在前述凹部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粘接部中的距前述开口部的前述连结方向的端部最接近的粘接部具有在与前述开口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上半身衣服,其特征在于,
前述开口部在前述前中心部分处以与前述罩杯体的连结部重叠的方式取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15446 WO2019198214A1 (ja) | 2018-04-12 | 2018-04-12 | 上半身衣類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12036A CN110612036A (zh) | 2019-12-24 |
CN110612036B true CN110612036B (zh) | 2022-12-27 |
Family
ID=68164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7006.8A Active CN110612036B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上半身衣服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16316B2 (zh) |
CN (1) | CN110612036B (zh) |
TW (1) | TW201943347A (zh) |
WO (1) | WO20191982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4229877U (zh) * | 2020-10-15 | 2021-09-21 | 广州市楚姿内衣有限公司 | 一种无缝线边缘翻边结构的文胸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65081A (en) * | 1969-01-30 | 1971-02-23 | Dora A Barg | Brassiere type slips |
JPS6385606U (zh) * | 1986-11-22 | 1988-06-04 | ||
JP2005307390A (ja) * | 2004-04-21 | 2005-11-04 | Cogit:Kk | バストカップを備えた女性用衣類 |
JP3111510U (ja) * | 2005-03-22 | 2005-07-28 | 株式会社ルシアン | チューブブラ |
JP6402743B2 (ja) * | 2016-05-02 | 2018-10-10 | 株式会社ワコール | 上半身衣類 |
-
2018
- 2018-04-12 CN CN201880007006.8A patent/CN110612036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12 WO PCT/JP2018/015446 patent/WO20191982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4-12 JP JP2018543252A patent/JP71163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11-01 TW TW107138713A patent/TW201943347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612036A (zh) | 2019-12-24 |
JPWO2019198214A1 (ja) | 2021-03-11 |
JP7116316B2 (ja) | 2022-08-10 |
WO2019198214A1 (ja) | 2019-10-17 |
TW201943347A (zh) | 2019-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56677B2 (en) | Flexing brassiere | |
US20020022432A1 (en) | Wireless support for brassiere | |
CN111163657B (zh) | 具有罩杯部的女士内衣 | |
JP6402743B2 (ja) | 上半身衣類 | |
KR20220001037U (ko) | 브래지어 | |
JP4806620B2 (ja) | カップ付き女性用衣類 | |
CN110612036B (zh) | 上半身衣服 | |
EP2804499A1 (en) | Wireless bra | |
CN209898307U (zh) | 带罩杯部的上半身衣服 | |
KR102679453B1 (ko) | 브래지어 | |
JP3187742U (ja) | ハーフトップ | |
KR200484168Y1 (ko) | 평상복으로 사용이 가능한 임부복 | |
CN111031829A (zh) | 女式内衣 | |
JP3876130B2 (ja) | ブラジャー | |
KR101027396B1 (ko) | 올인원 | |
JP2021152225A (ja) | カップ部付き衣類 | |
JP3671124B2 (ja) | ブラジャー | |
KR200481359Y1 (ko) | 브래지어 | |
JP7100259B2 (ja) | 上半身衣類 | |
JP3967541B2 (ja) | 乳房カップを有する女性用衣料 | |
JP5254636B2 (ja) | 衣服 | |
JP2020172730A (ja) | カップ部を有する衣類 | |
JP3061335U (ja) | ブラジャ | |
KR200326285Y1 (ko) | 기능성 브래지어 | |
JP2018053382A (ja) | 衣類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994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