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94897B - 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94897B
CN110594897B CN201810602380.4A CN201810602380A CN110594897B CN 110594897 B CN110594897 B CN 110594897B CN 201810602380 A CN201810602380 A CN 201810602380A CN 110594897 B CN110594897 B CN 1105948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air conditioner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023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94897A (zh
Inventor
林晨
刘和成
岳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6023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594897B/zh
Priority to EP18922915.6A priority patent/EP3786537B1/en
Priority to KR1020207025626A priority patent/KR102460383B1/ko
Priority to PCT/CN2018/122409 priority patent/WO20192377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594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4897A/zh
Priority to US17/112,890 priority patent/US1177415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94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948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6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refrigerant piping outside the heat exchanger within the unit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F24F5/002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us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for stora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7Capillary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4Arrangements for portabil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12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ransportab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5Flow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4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electric means, e.g. by piezoelectric actu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相变蓄能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第一冷媒管路,与第一接口及第三接口连接;第二冷媒管路,与第二接口及第四接口连接。本方案提供的移动空调,制冷过程中向室内环境的产热量少,使用舒适,且无需再利用粗连接管路向室外排气,移动空调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提升。

Description

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的移动空调具有冷量低、体积小、局部范围内降温效果比普通空调快等优点,且移动空调移动性好,可方便移动到需要制冷的空间和区域,尤其适用于无室外机安装空间的办公室、车间等场合,可实现即插即用,但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移动空调需要向外散热的粗连接管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成为用户的一个使用疼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空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相变蓄能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接;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接。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其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换热,相对于现有移动空调中第二换热器风冷换热并通过粗连接管路将其散发的热量外排的结构而言,本设计中第二换热器散发的热量被相变蓄能工质吸收,从而无需再通过粗连接管路引流对外排热,这样,移动空调的使用更具灵活性和便利性的优势,且相变蓄能工质可直接吸收第二换热器的热量进行蓄存,移动空调向室内制冷过程中向室内环境的产热量少,制冷运行的能效更高,对室内的制冷效率也更高,制冷使用体验感更好,同时,第二换热器处由风冷换热变为相变蓄能工质换热,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能,尤其适于休息和办公场合,使移动空调便捷性、舒适性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移动空调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连通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将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接通;和/或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连通支路并使其在导通状态下将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接通,在移动空调制冷工况下,当检测到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处的冷媒温度低于室温且具有一定的温差时,利用第一连通支路可以将第三接口处排出的冷媒直接经第一接口排入第一换热器中进行蒸发,而使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前无需经过节流,这样冷媒在第一换热器中进行蒸发过程时不会产生生硬的制冷效果,冷风更柔和舒适,尤其在无需使室内快速降温或对制冷度需求不太高的情况,可提升制冷舒适度,且这样的模式中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温度区间内温度能保持稳定的特点提升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性,利于维持房间温度舒适,且对相变蓄能工质冷量的利用率更高,利于保证移动空调运行高效性。
设置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不同于第一连通支路的冷媒传输功能,其中,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将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这样,对于用户对制冷效率需求较高时,或说用户需要快速使室内降温时,可将冷媒节流后排往第一换热器进行蒸发,能提升制冷效率,满足用户制冷效率需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冷媒管路包括有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可将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一连通支路以并联等形式设置,由于流阻差异,当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会主要沿第一连通支路排往第一换热器,当第一连通支路截止(也即不导通)时,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会沿第一单向节流支路排往第一换热器,可以实现根据制冷需求相应使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一连通支路之间切换使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冷媒管路还包括:第二单向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二换热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单向节流支路可将来自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二换热器,这样,当移动空调制冷运行一段时间后,相变蓄能工质出现吸热饱和或接近吸热饱和而需要使相变蓄能工质重新再生以恢复吸热能力时,本设计可通过控制冷媒系统来实现使移动空调完成对相变蓄能工质的再生工作,具体如,不同于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凝器向第一换热器提供冷媒使第一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工作的制冷运行工况,而相反地,当相变蓄能工质出现吸热饱和或接近吸热饱和需要再生时,本设计中使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排出的冷媒经过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从而实现使相变蓄能工质被第二换热器吸热进行主动再生蓄冷,这样,无需用户更换相变蓄能工质的操作,也无需用户长时间等待相变蓄能工质自然降温再生,使得产品使用更加舒适便利,且利用移动空调具有移动便利性的特点,该相变蓄能工质再生的过程中可将移动空调转移到室外或其他对室内环境影响小的地方进行,这样,第一换热器的冷凝散热量不会带来不适感,用户体验度更好。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的情况,冷媒被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小于被所述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
在本方案中,设计在制冷模式中发挥节流作用的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的节流压降小于在蓄能模式中发挥节流作用的第二单向节流支路的节流压降,这样,制冷模式下不会出现深度节流,也即相对于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而言,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上不会出现深度节流,这对于室内的理想蒸发温度的维持效果更好,不会产生生硬的制冷效果,冷风更柔和舒适,也可以减轻制冷工况下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相变蓄能工质的可选择范围相应越广,同时,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换热效率更高,且对相变蓄能工质的冷量利用率也更高,这样,整个移动空调的能量损失减小,运行能效更高,而对于蓄能工况,第二单向节流支路的节流深度较大,这样,相变蓄能工质的再生进程加快,再生周期缩短,可利于降低再生过程的能量损失,且能实现相变蓄能工质较低的蓄冷温度,更能满足制冷工况下第二换热器的冷凝需求,总体来讲,通过本设计使相变蓄能工质的释冷和再生周期存在差异,能综合促使移动空调朝着提升能效方向推进,利于实现移动空调能效提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当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时,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当从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时,第一连通支路导通,这样,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换热而被降温至比室温低3℃以上时,可无需对冷媒节流即使冷媒直接进入第一换热器进行蒸发,既能保证第一换热器处具有足够的温差推动力满足对室内的制冷需求,且可以减轻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相变蓄能工质的可选择范围相应越广,同时,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换热效率更高,且对相变蓄能工质的冷量利用率也更高,整个移动空调的能量损失减小,运行能效更高。
更具体如,利用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换热器第三接口处的冷媒温度,或检测第二换热器第三接口处的管温用以反映第三接口处的冷媒温度,并将该检测结果反馈给移动空调的控制器,另外,利用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前室温并将该检测结果反馈给移动空调的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如比较器或内置程序判断是否满足从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的条件,若是,控制器控制第一连通支路导通进行响应,若否,移动空调基于设定模式下的或默认模式下的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或截止状态运行即可。
更优选地,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当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10℃时,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三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口流动,其中,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并当检测到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上限值时发出第一信号;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电连接,并能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发出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空调停止运行所述制冷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或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发出用于触发提醒装置执行提醒功能的指令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上限值时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制冷模式,或控制提醒装置执行提醒功能(如蜂鸣器发出蜂鸣声、闪光灯闪光、语音播报器语音播报、喇叭响铃等)提醒用户需进行相变蓄能工质需要再生,其中可以理解的是,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越高,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效果会随之削弱,通过建立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和制冷模式运行与否或提醒装置提醒与否之间的反馈调节,可利于保证使移动空调运行能效保持在一个预设的较佳状态,避免低效率运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三接口流动;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还能够在检测到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时发出第二信号,所述控制器能根据所述第二信号发出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空调停止运行所述蓄能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时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蓄能模式,可以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为再生工作完成的参照,实现在相变蓄能工质再生完成后自动结束再生操作,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预设上限值为8℃~20℃,和/或所述预设下限值为-10℃~-4℃。
在本方案中,设置预设上限值为8℃~20℃,优选地,预设上限值为8℃~15℃,通过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温度到达8℃~20℃时控制移动空调设备结束运行制冷模式或发出提醒,可利于保证使移动空调运行能效保持在一个预设的较佳状态,至少保证第一换热器处具有充分的温差推动力以确保对室内的制冷效率,避免低效率运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相变蓄能工质具体类型在8℃~20℃区间内进一步确定预设上限值,可以理解的是,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区的温度变化很小,基本稳定,而在相变温度以上时为显热状态,会随着冷凝过程的推进出现明显温升,其中,在确定预设上限值的具体数值时,使预设上限值尽可能地接近相变蓄能工质的相变温度较佳。
设置预设下限值为-10℃~-4℃,并以此预设下限值为结点结束蓄能模式,该温度区间基本能保证相变蓄能工质完成再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产品运行成本,且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相变蓄能工质具体类型在-10℃~-4℃区间内进一步确定预设下限值,这样,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带来生硬的制冷效果,制冷工况的使用体验更优异,且对于产品来讲,对于蓄冷和保冷方面能量损失也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第二连通支路,与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其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能沿所述第一连通支路重力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和/或所述第二连通支路中接有用于驱动冷媒流动的驱动件。
在本方案中,主要针对于制冷模式工况,第二连通支路将第一换热器作为冷媒出口的第二接口与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媒入口的第四接口连通,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一连通支路及第二连通支路形成回路,其中,第二换热器的所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使第二换热器内冷凝后的冷媒可利用重力势能自动下沉并沿第一连通支路重力输往第一换热器进行蒸发,而在第一换热器中,冷媒蒸发汽化后会自发地上升运动,这时,自发上升运动的气态冷媒可沿第二连通支路上升并回到第二换热器中完成冷媒循环,从而形成为一个通过热虹吸效应自动驱动的冷媒循环,而不需要依靠循环泵、压缩机等驱动件驱动冷媒,进一步节约能耗,同时可基本避免驱动噪音问题,产品舒适度相应提升。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直接利用如循环泵等泵送驱动件来实现驱动冷媒流动,其在噪音问题和驱动能耗问题等方面相较于压缩机驱动的形式而言也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四通阀,与所述排气口、所述回气口、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其中,所述四通阀在第一状态下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导通,所述四通阀在第二状态下控制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导通。
更具体而言,四通阀在第一状态下控制排气口与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回气口与第二接口之间导通,可形成冷媒的制冷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四通阀在第二状态下控制回气口与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排气口与第二接口之间导通,可形成冷媒的蓄能回路(类似于移动空调的制热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压缩机,具有回气口和排气口;第一回气管,与所述回气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回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回气管的第三阀;第二回气管,与所述回气口及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回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回气管的第四阀;第一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排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排气管的第五阀;第二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排气管的第六阀。
更具体而言,第三阀和第六阀处于导通状态,第四阀和第五阀处于截止状态,可形成冷媒的蓄能回路(类似于移动空调的制热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第四阀和第五阀处于导通状态,第三阀和第六阀处于截止状态,可形成冷媒的制冷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上设有用于供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接口;或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并对所述压缩机供电。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旋翅式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单向节流支路包括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和/或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包括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虹吸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在虹吸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换热器,11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20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1第三接口,22第四接口,41第一毛细管,42第一单向阀,43第二毛细管,44第二单向阀,51第一连通支路,52第二连通支路,60压缩机,61排气口,62回气口,70四通阀,81第一回气管,811第三阀,82第二回气管,821第四阀,83第一排气管,831第五阀,84第二排气管,841第六阀,9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10、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第一冷媒管路和第二冷媒管路。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0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11及第二接口12;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21及第四接口22;第一冷媒管路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接;第二冷媒管路与第二接口12及第四接口22连接。
更具体如,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可具有容器,第二换热器容置于容器内,容器内盛装有相变蓄能工质,容器内的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可通过直接接触对流换热或两者间通过导热件导热传热方式进行换热。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空调,其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换热,相对于现有移动空调中第二换热器风冷换热并通过粗连接管路将其散发的热量外排的结构而言,本设计中第二换热器散发的热量被相变蓄能工质吸收,从而无需再通过粗连接管路引流对外排热,这样,移动空调的使用更具灵活性和便利性的优势,且相变蓄能工质可直接吸收第二换热器的热量进行蓄存,移动空调向室内制冷过程中向室内环境的产热量少,制冷运行的能效更高,对室内的制冷效率也更高,制冷使用体验感更好,同时,第二换热器处由风冷换热变为相变蓄能工质换热,利于提升产品的静音性能,尤其适于休息和办公场合,使移动空调便捷性、舒适性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
更具体而言,相变蓄能工质也称相变材料,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区内温度波动小,利用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换热,相对于风冷换热而言,不仅可以实现蓄能换热,减少第二换热器向环境的散热量,且具有换热效率高、温度稳定性好等优点,利于控制移动空调运行在理想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从而提高移动空调的制冷效率。
第一冷媒管路为供冷媒流通和工作的管路系统,第二冷媒管路为供冷媒流通和工作的管路系统。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连通支路51,第一连通支路51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通,且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将第一接口11与第三接口21接通。
更具体而言,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起到类似于冷媒管的连通作用,具体如,第一连通支路51可包括冷媒管和用以导通或截止冷媒管的控制阀。
在本方案中,在移动空调制冷工况下,当检测到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处的冷媒温度低于室温且具有一定的温差时,利用第一连通支路51可以将第三接口21处排出的冷媒直接经第一接口11排入第一换热器10中进行蒸发,而使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0前无需经过节流,这样冷媒在第一换热器10中进行蒸发过程时不会产生生硬的制冷效果,冷风更柔和舒适,尤其在无需使室内快速降温或对制冷度需求不太高的情况,可提升制冷舒适度,且这样的模式中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温度区间内温度能保持稳定的特点提升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稳定性,利于维持房间温度舒适,且对相变蓄能工质冷量的利用率更高,利于保证移动空调运行高效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通,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0。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包括实现由第二换热器向第一换热器10(即由第三接口21向第一接口11)进行单向导通逆向截止的第一单向阀42及用于发挥节流功能的第一毛细管41,第一毛细管41上的冷媒压降可通过第一毛细管41的长度体现,且两者正相关,当然,第一毛细管41也可利用如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替换,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时,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上的冷媒压降可通过膨胀阀的开度体现,且两者正相关。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0,不同于第一连通支路51的冷媒传输功能,其中,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将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0,这样,对于用户对制冷效率需求较高时,或说用户需要快速使室内降温时,可将冷媒节流后排往第一换热器10进行蒸发,能提升制冷效率,满足用户制冷效率需求。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连通支路51和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第一连通支路51与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并联设置,第一连通支路51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通,且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将第一接口11与第三接口21接通,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通,用于将来自于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一换热器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冷媒管路包括有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一连通支路51的情况,由于流阻差异,当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会主要沿第一连通支路51排往第一换热器10,当第一连通支路51截止(也即不导通)时,第二换热器排出的冷媒会沿第一单向节流支路排往第一换热器10,可以实现根据制冷需求相应使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一连通支路51之间切换使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冷媒管路还包括第二单向节流支路,第二单向节流支路与第一接口11及第三接口21连通,用于将来自于第一换热器10的冷媒节流后输往第二换热器。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二单向节流支路包括实现由第一换热器10向第二换热器(即由第一接口11向第三接口21)进行单向导通逆向截止的第二单向阀44及用于发挥节流功能的第二毛细管43,第二毛细管43上的冷媒压降可通过第二毛细管43的长度体现,且两者正相关,当然,第二毛细管43也可利用如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替换,可以理解的是,采用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时,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上的冷媒压降可通过膨胀阀的开度体现,且两者正相关。
在本方案中,当相变蓄能工质出现吸热饱和或接近吸热饱和需要再生时,本设计中使第一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10排出的冷媒经过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进入第二换热器进行蒸发吸热,从而实现使相变蓄能工质被第二换热器吸热进行主动再生蓄冷,这样,无需用户更换相变蓄能工质的操作,也无需用户长时间等待相变蓄能工质自然降温再生,使得产品使用更加舒适便利,且利用移动空调具有移动便利性的特点,该相变蓄能工质再生的过程中可将移动空调转移到室外或其他对室内环境影响小的地方进行,这样,第一换热器10的冷凝散热量不会带来不适感,用户体验度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和第二单向节流支路,其中,冷媒被第一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小于被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这样,制冷模式下相对于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而言,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上不会出现深度节流,较之一般节流深度,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处浅度节流对于室内的理想蒸发温度的维持效果更好,不会产生生硬的制冷效果,冷风更柔和舒适,同时,可以减轻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相变蓄能工质的可选择范围相应越广,同时,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换热效率更高,且对相变蓄能工质的冷量利用率也更高,这样,整个移动空调的能量损失减小,运行能效更高,而对于蓄能工况,第二单向节流支路的节流深度较大,这样,相变蓄能工质的再生进程加快,再生周期缩短,可利于降低再生过程的能量损失,且能实现更低的相变蓄能工质的蓄冷温度,更能满足制冷工况下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需求,总体来讲,通过本设计使相变蓄能工质的释冷和再生周期存在差异,能综合促使移动空调朝着提升能效方向推进,利于实现移动空调能效提升。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第一连通支路51,其中,当从第三接口21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时,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这样,冷媒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相变蓄能工质换热而被降温至比室温低3℃以上时,可无需对冷媒节流即使冷媒直接进入第一换热器10进行蒸发,既能保证第一换热器10处具有足够的温差推动力满足对室内的制冷需求,且可以减轻第二换热器处的冷凝负荷,相变蓄能工质的可选择范围相应越广,同时,相变蓄能工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换热效率更高,且对相变蓄能工质的冷量利用率也更高,整个移动空调的能量损失减小,运行能效更高。
更具体而言,可利用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第二换热器第三接口21处的冷媒温度,或检测第二换热器第三接口21处的管温用以反映第三接口21处的冷媒温度,并将该检测结果反馈给移动空调的控制器,另外,可利用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检测当前室温并将该检测结果反馈为移动空调的控制器,控制器通过如比较器或内置程序判断是否满足从第三接口21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的条件,若是,控制器控制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进行响应,若否,移动空调基于设定模式下的或默认模式下的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或截止状态运行即可。
更优选地,当从第三接口21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10℃时,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第三接口21向第一接口11流动,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冷媒从第三接口21沿第一节流支路向第一接口11导通,或者,如图3和图5所示,冷媒从第三接口21沿第一连通支路51向第一接口11导通。
其中,移动空调还包括温度检测单元(如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并当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上限值时发出第一信号;控制器,与温度检测单元电连接,并能根据第一信号发出用于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制冷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或根据第一信号发出用于触发提醒装置执行提醒功能的指令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通过建立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和制冷模式运行与否或提醒装置提醒与否之间的反馈调节,可利于保证使移动空调运行能效保持在一个预设的较佳状态,避免低效率运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优选地,预设上限值为8℃~20℃,进一步优选地,预设上限值为8℃~15℃,通过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温度到达8℃~20℃时控制移动空调设备结束运行制冷模式或发出提醒,可利于保证使移动空调运行能效保持在一个预设的较佳状态,至少保证第一换热器10处具有充分的温差推动力以确保对室内的制冷效率,避免低效率运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相变蓄能工质具体类型在8℃~20℃区间内进一步确定预设上限值,可以理解的是,相变蓄能工质在相变区的温度变化很小,基本稳定,而在相变温度以上时为显热状态,会随着冷凝过程的推进出现明显温升,其中,在确定预设上限值的具体数值时,使预设上限值尽可能地接近相变蓄能工质的相变温度较佳。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时,冷媒从第一接口11沿第二节流支路向第三接口21导通;其中,温度检测单元还能够在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时发出第二信号,控制器能根据第二信号发出用于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蓄能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检测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时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蓄能模式,可以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为再生工作完成的参照,实现在相变蓄能工质再生完成后自动结束再生操作,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优选地,预设下限值为-10℃~-4℃,并以此预设下限值为结点结束蓄能模式,该温度区间基本能保证相变蓄能工质完成再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产品运行成本,且优选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基于相变蓄能工质具体类型在-10℃~-4℃区间内进一步确定预设下限值,这样,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带来生硬的制冷效果,制冷工况的使用体验更优异,且对于产品来讲,对于蓄冷和保冷方面能量损失也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第一连通支路51,第二冷媒管路包括第二连通支路52,第二连通支路52与第二接口12及第四接口22连通,其中,第二换热器的所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10,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能沿第一连通支路51重力输往第一换热器10。
更具体而言,第二连通支路52导通时起到类似于冷媒管的连通作用,具体如,第二连通支路52可包括冷媒管和用以导通或截止冷媒管的控制阀。
本设计主要针对于制冷模式工况,第二连通支路52将第一换热器10作为冷媒出口的第二接口12与第二换热器作为冷媒入口的第四接口22连通,第一换热器10、第二换热器、第一连通支路51及第二连通支路52形成回路,其中,第二换热器的所处高度高于第一换热器10,使第二换热器内冷凝后的冷媒可利用重力势能自动下沉并沿第一连通支路51重力输往第一换热器10进行蒸发,而在第一换热器10中,冷媒蒸发汽化后会自发地上升运动,这时,自发上升运动的气态冷媒可沿第二连通支路52上升并回到第二换热器中完成冷媒循环,从而形成为一个通过热虹吸效应自动驱动的冷媒循环,也即移动空调的冷媒部分以虹吸模式运行,而不需要依靠循环泵、压缩机60等驱动件驱动冷媒,进一步节约能耗,同时可基本避免驱动噪音问题,产品舒适度相应提升。
当然,本方案也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直接利用如循环泵等泵送驱动件来实现驱动冷媒流动,其在噪音问题和驱动能耗问题等方面相较于压缩机60驱动的形式而言也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冷媒管路包括压缩机60和四通阀70,压缩机60具有排气口61和回气口62;四通阀70与排气口61、回气口62、第二接口12及第四接口22连通,其中,四通阀70在第一状态下(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排气口61与第四接口22之间导通,且控制回气口62与第二接口12之间导通,四通阀70在第二状态下(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时)控制回气口62与第四接口22之间导通,且控制排气口61与第二接口12之间导通。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一个进一步优选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第二冷媒管路还可包括第二连通支路52,第二连通支路52与压缩机60及四通阀70所在支路并联,且在无需对冷媒压缩做功时,可控制第二连通支路52导通,压缩机60及四通阀70所在支路截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通支路52导通时,作为旁通结构将压缩机60及四通阀70所在支路旁通掉,这时,第二连通支路52在第二接口12和第四接口22之间起到连通作用,可适于虹吸方式驱动冷媒循环或循环泵等泵送形式驱动冷媒循环的场合,在需要对冷媒做功时,压缩机60及四通阀70所在支路导通,第二连通支路52截止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压缩机60、第一回气管81、第二回气管82、第一排气管83和第二排气管84。
具体地,压缩机60具有回气口62和排气口61;第一回气管81与回气口62及第四接口22连通,且第一回气管81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一回气管81的第三阀811;第二回气管82与回气口62及第二接口12连通,且第二回气管82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二回气管82的第四阀821;第一排气管83与排气口61及第四接口22连通,且第一排气管83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一排气管83的第五阀831;第二排气管84与排气口61及第二接口12连通,且第二排气管84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二排气管84的第六阀841。
更具体而言,第三阀811和第六阀841处于导通状态,第四阀821和第五阀831处于截止状态,可形成冷媒的蓄能回路(类似于移动空调的制热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第四阀821和第五阀831处于导通状态,第三阀811和第六阀841处于截止状态,可形成冷媒的制冷回路,这时,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压缩机60上设有用于供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接口(例如压缩机上设有的用于与外部插排等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的电源插头等);或移动空调还包括电池,电池与压缩机60电连接,并对压缩机60供电,可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移动性和便携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旋翅式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相变蓄能工质包括水和/或冰,在忽略固相和液相名称变化时,可以笼统地理解为相变蓄能工质为冰。就此方面,值得说明的是,针对相变蓄热方案可能存在的相变蓄能工质蓄能密度较低,导热性能差,相变换热器体积大,引起冷媒充注量和常规系统正常运行充注量不匹配等的问题,在本方案中,采用的相变蓄能工质为水,更准确来讲为冰,且利用水的固液两相切换实现相变蓄热,其中,冰的蓄冷密度(约330kJ/L)更高,大于其他相变蓄能工质的蓄能密度220kJ/L,且换热过程中冰的导热系数为2.22W/(m·K),水为0.5W/(m·K),均高于常规相变蓄能工质的导热系数0.2W/(m·K),因此,本方案中采用冰为相变蓄能工质使得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的整体尺寸可以获得缩减,与系统其他部件匹配性能也可得到加强,不会增加移动空调的移动负担,利于保证移动空调的移动性和灵活性。
具体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
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10、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包含第二换热器和与第二换热器换热的相变蓄能工质)、第一节流支路、第二节流支路、压缩机60、四通阀70和用于驱动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0换热的风扇90,第一换热器10具有两个用于供冷媒进出第一换热器10的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11和第二接口12,在制冷模式时,第一接口11为冷媒入口,第二接口12为冷媒出口,在蓄能模式时,第一接口11为冷媒出口,第二接口12为冷媒入口,第二换热器具有两个用于供冷媒进出第二换热器的接口,分别为第三接口21和第四接口22,在制冷模式时,第四接口22为冷媒入口,第三接口21为冷媒出口,在蓄能模式时,第四接口22为冷媒出口,第三接口21为冷媒入口。其中,第二节流支路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连通,且第二节流支路包括实现由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向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进行单向导通逆向截止的第二单向阀44及用于发挥节流功能的第二毛细管43。第一节流支路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连通,且第一节流支路包括实现由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向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进行单向导通逆向截止的第一单向阀42及用于发挥节流功能的第一毛细管41。其中,优选第一毛细管41的长度短于第二毛细管43的长度,以使冷媒经第一毛细管41节流后的压降小于经第二毛细管43节流后的压降。
四通阀70包括四个接口,其中两个对应连接压缩机60的回气口62和排气口61,四通阀70的另外两个接口对应连接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22和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12,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四通阀70控制排气口61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22之间导通,且控制回气口62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12之间导通,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时,四通阀70控制回气口62与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22之间导通,且控制排气口61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12之间导通。
在室外对相变蓄能工质进行再生时(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以相变蓄能工质为冰为例说明,如图2所示,压缩机60将冷媒压缩至高温高压,四通阀70切换到如图2所示的状态,压缩机60排出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10,并在第一换热器10处以风冷形式释放热量给环境,从第一换热器10排出的冷媒经第二单向阀44、第二毛细管43节流降温至低于0℃,此时第一毛细管41回路由于第一单向阀42截止作用而无冷媒流通,经过第二毛细管43节流后的冷媒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通过第二换热器吸收冰的热量让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的水凝固成冰,实现蓄冰操作,随后冷媒再流回压缩机60。以此过程实现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内制冰,为保证制冰量,可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的水中放置温度检测单元(如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当所测温度达到-10℃~-4℃时控制器控制移动空调停止运行蓄能模式,蓄冰运行完成,压缩机60停机,移动空调进入保温模式;或用户如需直接使用,压缩机60不停机,四通阀70切换至图1所示状态,进入室内制冷模式,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蓄冷量,必要时可对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进行严密的保温。
在室内制冷时(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此时压缩机60充当气体循环泵的作用以极低功率运行,四通阀70切换至如图1所示的状态,冷媒在整个管路系统中沿蓄能工况时的反向流动,此时第二换热器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向冰释放热量,冷媒冷凝成低温的液态,再依靠重力作用和压缩机60的泵送作用的双重作用下经第一单向阀42、第一毛细管41进入第一换热器10吸收室内热空气的热量完成蒸发,达到给室内空气降温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时冷媒不需深度节流,因此第一毛细管41比第二毛细管43更短,第一毛细管41能满足节流后冷媒温度降到比常规室温低3℃~10℃即可,当然,也可采用膨胀阀替换第一毛细管41,控制膨胀阀开度随当前室温变化,使经膨胀阀节流后冷媒温度降到比当前室温低3℃~10℃即可。当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内的第一检测温度单元检测到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冰或水的温度上升到8℃~20℃时,则停止制冷运行模式,提醒用户需进行重新蓄冰操作。
具体实施例2(如图3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移动空调还包括第一连通支路51和第二连通支路52,第一连通支路51连通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和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第二连通支路52连通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12和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22,这样,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第一节流支路被第一连通支路51旁通掉,冷媒优先经第一连通支路51在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和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之间流通,四通阀70及压缩机60所在支路被第二连通支路52旁通掉,且第一连通支路51、第二连通支路52、第一换热器10及第二换热器形成回路。
对应的具体工况为:冷媒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通过第二换热器同冰充分换热,当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的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已降温到比室温低3℃~10℃时,则前述具体实施例1中的第一节流支路可以省去(控制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以将第一节流支路旁通掉),冷媒从第二换热器排出后,直接沿第一连通支路51进入第一换热器10中吸热蒸发即可。
更优选地,设计第二换热器所处位置高度上处在第一换热器10的上侧,这样,冷媒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的第二换热器中冷凝成液体后,可依靠重力势能沿第一连通支路51主动沉降到第一换热器10中,在第一换热器10中,冷媒吸热蒸发以后形成的热气上升并进入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的第二换热器中继续放热冷凝形成冷媒循环,如图3所示,因此,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在系统中的位置需要比第一换热器10的位置略高一些,该方案的优点在于空调运行不需要依靠循环泵等耗能部件,节约能源,同时泵的噪音问题也得以消除。
具体实施例3(如图4所示)
与前述具体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不包含四通阀70,用于替代四通阀70的部件为第一回气管81及其上的第三阀811、第二回气管82及其上的第四阀821,第一排气管83及其上的第五阀831、第二排气管84及其上的第六阀841。压缩机60具有回气口62和排气口61;第一回气管81与回气口62及第四接口22连通,且第一回气管81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一回气管81的第三阀811;第二回气管82与回气口62及第二接口12连通,且第二回气管82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二回气管82的第四阀821;第一排气管83与排气口61及第四接口22连通,且第一排气管83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一排气管83的第五阀831;第二排气管84与排气口61及第二接口12连通,且第二排气管84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第二排气管84的第六阀841。
更具体而言,第三阀811和第六阀841处于导通状态,第四阀821和第五阀831处于截止状态时,实现控制移动空调切换为蓄能模式,第四阀821和第五阀831处于导通状态,第三阀811和第六阀841处于截止状态时,实现控制移动空调切换为制冷模式,具有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的优点。
具体实施例4(如图5所示)
移动空调包括第一换热器10、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包含第二换热器和与第二换热器换热的相变蓄能工质)、第一连通支路51、第二连通支路52和用于驱动空气与第一换热器10换热的风扇90,第一换热器10具有两个用于供冷媒进出第一换热器10的接口,分别为第一接口11和第二接口12,在制冷模式时,第一接口11为冷媒入口,第二接口12为冷媒出口,在蓄能模式时,第一接口11为冷媒出口,第二接口12为冷媒入口,第二换热器具有两个用于供冷媒进出第二换热器的接口,分别为第三接口21和第四接口22,在制冷模式时,第四接口22为冷媒入口,第三接口21为冷媒出口,在蓄能模式时,第四接口22为冷媒出口,第三接口21为冷媒入口。其中,第一连通支路51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及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连通,第一连通支路51导通时,实现由第二换热器的第三接口21向第一换热器10的第一接口11导通。第二连通支路52与第一换热器10的第二接口12及第二换热器的第四接口22连通,使第一连通支路51、第二连通支路52、第一换热器10及第二换热器形成回路。
对应的具体工况为:冷媒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通过第二换热器同冰充分换热,当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的第二换热器内的冷媒已降温到比室温低3℃~10℃时,冷媒从第二换热器排出后,直接沿第一连通支路51进入第一换热器10中吸热蒸发即可。
其中,第二换热器所处位置高度上处在第一换热器10的上侧,这样,冷媒在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中的第二换热器中冷凝成液体后,可依靠重力势能沿第一连通支路51主动沉降到第一换热器10中,在第一换热器10中,冷媒吸热蒸发以后形成的热气上升并进入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的第二换热器中继续放热冷凝形成冷媒循环,如图5所示,因此,相变蓄能换热装置20在系统中的位置需要比第一换热器10的位置略高一些,该方案的优点在于空调运行不需要依靠循环泵等耗能部件,节约能源,同时泵的噪音问题也得以消除。
当然,根据需求,也可采用在第一连通支路51和/或第二连通支路52中接入用于驱动冷媒流动的泵等驱动件,以替换前述中第二换热器所处位置高度上处在第一换热器10的上侧的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六”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
相变蓄能换热装置,包括第二换热器及相变蓄能工质,且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相变蓄能工质之间能换热,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供冷媒进出的第三接口及第四接口;
第一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接;
第二冷媒管路,与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接;
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一连通支路和第一单向节流支路;
其中,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可以将所述第三接口处排出的冷媒直接经所述第一接口排入所述第一换热器中进行蒸发,而使冷媒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前无需经过节流;
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括第二单向节流支路;
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的情况,
冷媒被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小于被所述第二单向节流支路节流后的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将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接通;和/或
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单向节流支路,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三接口连通,用于将来自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节流后输往所述第二换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
当从所述第三接口流出的冷媒的温度低于当前室温,且温差大于等于3℃时,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三接口向所述第一接口流动,其中,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
温度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并当检测到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上限值时发出第一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温度检测单元电连接,并能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发出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空调停止运行所述制冷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或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发出用于触发提醒装置执行提醒功能的指令进行响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运行蓄能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接口向所述第三接口流动;
所述温度检测单元还能够在检测到所述相变蓄能工质的温度到达预设下限值时发出第二信号,所述控制器能根据所述第二信号发出用于控制所述移动空调停止运行所述蓄能模式的指令进行响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上限值为8℃~20℃,和/或所述预设下限值为-10℃~-4℃。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第一冷媒管路包含有所述第一连通支路的情况,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
第二连通支路,与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其中,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所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导通时,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冷媒能沿所述第一连通支路重力输往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或
所述第一连通支路和/或所述第二连通支路中接有用于驱动冷媒流动的驱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
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四通阀,与所述排气口、所述回气口、所述第二接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其中,
所述四通阀在第一状态下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导通,
所述四通阀在第二状态下控制所述回气口与所述第四接口之间导通,且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导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管路包括:
压缩机,具有回气口和排气口;
第一回气管,与所述回气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回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回气管的第三阀;
第二回气管,与所述回气口及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回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回气管的第四阀;
第一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第四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一排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一排气管的第五阀;
第二排气管,与所述排气口及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所述第二排气管上接有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第二排气管的第六阀。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上设有用于供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接口;或
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压缩机电连接,并对所述压缩机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盘管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旋翅式换热器中的至少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单向节流支路包括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和/或
所述第一单向节流支路包括毛细管、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
CN201810602380.4A 2018-06-12 2018-06-12 移动空调 Active CN1105948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02380.4A CN110594897B (zh) 2018-06-12 2018-06-12 移动空调
EP18922915.6A EP3786537B1 (en) 2018-06-12 2018-12-20 Mobile air conditioner
KR1020207025626A KR102460383B1 (ko) 2018-06-12 2018-12-20 이동식 에어컨
PCT/CN2018/122409 WO2019237705A1 (zh) 2018-06-12 2018-12-20 移动空调
US17/112,890 US11774150B2 (en) 2018-06-12 2020-12-04 Mobile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02380.4A CN110594897B (zh) 2018-06-12 2018-06-12 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94897A CN110594897A (zh) 2019-12-20
CN110594897B true CN110594897B (zh) 2021-08-27

Family

ID=688418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02380.4A Active CN110594897B (zh) 2018-06-12 2018-06-12 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74150B2 (zh)
EP (1) EP3786537B1 (zh)
KR (1) KR102460383B1 (zh)
CN (1) CN110594897B (zh)
WO (1) WO20192377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2568A (zh) * 2020-04-27 2020-07-14 合肥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可移动的蓄热空调和可移动的蓄热空调系统
CN111594934B (zh) * 2020-04-30 2021-05-11 同济大学 一种制冷剂直接接触式充能的无线移动空调机组
CN114152013B (zh) * 2021-11-09 2023-08-11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移动式水合物相变微胶囊蓄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6051A (zh) * 2010-11-17 2011-03-16 海尔集团公司 变频空调器、控制变频空调器中冷媒流量的方法
CN104633815A (zh) * 2015-02-02 2015-05-20 北京雅驿欣科技有限公司 机房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72687A (en) * 1969-07-11 1975-03-25 Refrigeration Research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3938875A1 (de) * 1989-11-24 1991-05-29 Behr Gmbh & Co Mobiles und transportables klimageraet zur kuehlung und klimatisierung innenliegender raeume
CN2660363Y (zh) * 2003-09-15 2004-12-01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系统
JP4039358B2 (ja) * 2003-11-19 2008-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KR100561601B1 (ko) * 2004-11-24 2006-03-20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이동형 에어컨
CN200986280Y (zh) * 2006-12-15 2007-12-05 陈树标 一种移动式蓄冰空调机
KR20100035740A (ko) * 2008-09-29 2010-04-07 최동각 인덕션 워킹코일과 잠열물질의 상변화를 이용한 실내 냉난방기
KR20110073764A (ko) * 2009-12-24 2011-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식 축열형 공기조화기
CN202361855U (zh) * 2011-11-15 2012-08-01 中山联昌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蓄能器及应用该蓄能器的移动空调
WO2013165535A1 (en) * 2012-05-03 2013-11-07 Carrier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supercool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KR20140087697A (ko) * 2012-12-31 2014-07-09 한백섭 이동식 축냉 냉방장치
CN203671779U (zh) * 2013-12-09 2014-06-25 陈锐 家用低功耗蓄能移动空调器
JP6328004B2 (ja) * 2014-08-15 2018-05-23 株式会社大気社 圧縮機/ポンプ切換式の冷却装置
JP5821057B1 (ja) * 2014-10-21 2015-11-24 サーチウェア株式会社 車両
CN104566649B (zh) * 2014-12-30 2018-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96632A (zh) * 2015-04-30 2015-09-09 东莞市兆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模块化盘管式相变材料蓄能槽及采用该蓄能槽的空调系统
CN105864907A (zh) * 2016-04-14 2016-08-17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移动辐射换热装置
US10443958B2 (en) * 2016-04-25 2019-10-15 Raytheon Company Powdered metal as a sacrificial material for ultrasoni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O2018041529A1 (en) 2016-09-02 2018-03-08 Arcelik Anonim Sirketi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CN206338887U (zh) * 2016-11-16 2017-07-18 朱继扬 储冷式移动空调系统
CN106524367A (zh) * 2016-12-30 2017-03-22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式移动空调
CN206338899U (zh) * 2016-12-30 2017-07-18 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式移动空调
KR102350935B1 (ko) * 2017-06-19 2022-01-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207196983U (zh) * 2017-07-13 2018-04-06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86051A (zh) * 2010-11-17 2011-03-16 海尔集团公司 变频空调器、控制变频空调器中冷媒流量的方法
CN104633815A (zh) * 2015-02-02 2015-05-20 北京雅驿欣科技有限公司 机房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6537A1 (en) 2021-03-03
KR102460383B1 (ko) 2022-10-27
US20210088265A1 (en) 2021-03-25
US11774150B2 (en) 2023-10-03
WO2019237705A1 (zh) 2019-12-19
EP3786537B1 (en) 2024-01-24
EP3786537A4 (en) 2021-07-14
CN110594897A (zh) 2019-12-20
KR20200118148A (ko) 2020-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74150B2 (en) Mobile air conditioner
CN102401519A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
WO2014107968A1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1251802A (zh) 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102393052A (zh) 无动力一体式热管空调组合机组及制冷方法
JP201502556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4236177B (zh) 一种相变蓄热、冷媒过冷热交换装置及采用其的空调系统
WO2013061473A1 (ja) 給湯空調装置
JP2007163071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装置
WO2020004219A1 (ja) 機器温調装置
WO2021053924A1 (ja) 空気調和機
JP4650086B2 (ja) 蓄熱熱回収装置
EP3546854B1 (en) Defrosting a heat pump system with waste heat
JPH03294754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6118433A (zh) 电动车冷却系统
CN110657604A (zh) 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551305B (zh) 一种具有双换热器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KR20140091794A (ko)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15002008U (zh) 空调系统以及空调器
CN210801487U (zh) 空调器
CN212566000U (zh) 空调余热回收系统及空调系统
JP2001289528A (ja) 蓄熱式冷凍空調装置
CN216924804U (zh) 蓄热化霜空调系统
CN216924603U (zh) 蓄热空调系统
JP4265034B2 (ja) 冷凍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と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