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7020A -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7020A
CN110547020A CN201880027412.0A CN201880027412A CN110547020A CN 110547020 A CN110547020 A CN 110547020A CN 201880027412 A CN201880027412 A CN 201880027412A CN 110547020 A CN110547020 A CN 110547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channel
wireless terminal
signal
primary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741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47020B (zh
Inventor
森冈裕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47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7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47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7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6Arrangements for base station covera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lays in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多个信道执行无线数据发送的通信装置。用作基站的通信装置装备有: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的通信单元;以及控制从属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的控制单元,其中控制单元向使用特定主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法,并且向使用不包括主信道的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法不同的第二发送方法。第二发送方法具有比第一发送方法的数据率相低的数据率或以高于第一发送方法的发送功率级的发送功率级操作。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用于在多信道无线环境中执行无线数据发送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以IEEE802.11下的无线LAN系统为代表的无线LAN(局域网)系统中实现速度增强的技术的示例,可以列举信道绑定和MIMO(多输入多输出)。在这两种技术中,信道绑定是用于组合相邻信道以在使用频带中进行通信的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尽管在IEEE802.11a/g中,一个信道可用的频带为20MHz,但通过以对应于两个信道的频带的40MHz进行通信,可以使发送速度是一个信道情况下的两倍或更多倍。
此外,下一代LAN标准IEEE802.11ax的任务组通过引入新的干扰避免和频率选择技术(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来考虑吞吐量的提高。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PTL 1]
日本专利公开第2011-82993号
[PTL 2]
日本专利公开第2017-55398号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目的是提供用于在多信道无线环境中执行无线数据发送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且根据该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为基站运行的通信设备,包括:通信部,其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控制部,其控制从属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其中所述控制部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并且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作为基站的通信设备使用例如用于诱导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的帧,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另外,控制部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或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
此外,控制部可以基于从无线终端接收到的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来控制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由作为基站运行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以及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从属于基站运行的通信设备,包括:通信部,其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控制部,其控制由所述通信部执行的通信操作,其中,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使用包括特定的主信道的信道时,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或者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通信设备从基站接收诱导通信设备发送信号的帧,并且控制部基于接收到的帧对在信号发送中使用的信道和发送方式进行控制。另外,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来执行信号发送。
此外,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检测部,该检测部检测每个可用信道的干扰量,并且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被发送给基站。
此外,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由从属于基站运行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使用包括特定的主信道的信道,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以及仅仅使用非主信道,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用于在多信道无线环境中执行无线数据发送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注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优点仅作为示例给出,并且本发明的优点不限于这些。此外,本发明可以表现出除上述优点以外的其他优点。
根据基于稍后描述的实施例和附图的更详细的描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描绘使用信道绑定的数据发送的示例的图。
图2是描绘其中必须使用主信道的通信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3是描绘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的通信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4是描绘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的通信序列的示例的图。
图5是描绘无线终端的多信道信号发送过程的图。
图6是描绘无线网络拓扑的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7是描绘其中STA-X检测到通过STA-1使用主信道发送的信号并且拒绝信号发送的状态的图。
图8是描绘其中通过STA-X使用信道绑定发送的信号与通过STA-1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的信号发生冲突的状态的图。
图9是描绘触发帧的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10是描绘通信设备1000的功能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11是描绘其中STA-X检测通过STA-1使用非主信道以增加的发送功率发送的信号并且拒绝信号发送的状态的图。
图12是描绘其中通过STA-X使用信道绑定发送的信号与通过STA-1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的信号相互干扰,但是AP-1正确地执行接收处理的状态的图。
图13是描绘当基站诱导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时执行的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4是描绘当通过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诱导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时执行的处理过程的示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实施例。
信道绑定是一种用于组合相邻信道以在使用频带中进行通信的技术(如上所述)。基本上,在使用频带中设置具有相同带宽的主信道和次信道(或非主信道)。此外,在普通数据发送中仅仅使用主信道,而使用通过经由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次信道而获得并且带宽是单个信道的带宽两倍的信道,以两倍于普通发送速度的发送速度执行高速或大容量的数据发送(参见图1)。
例如,在使用2.4GHz或5GHz的IEEE802.11下的无线LAN系统中,通过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次信道(假定每个信道具有20MHz的带宽),可以使得使用带宽为40MHz的信道的数据发送是单个信道的数据发送的两倍。此外,通过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次信道(假定每个信道具有40MHz的带宽),可以使得使用带宽为80MHz的信道的数据发送是单个信道的数据发送的两倍。
此外,将主信道和两个或更多个非主信道组合使得能够实现是单个信道的三倍或更多倍的更高发送速度。在本说明书中,除主信道之外的信道也被称为“非主信道”。假定主信道和每个非主信道的带宽基本相同。次信道是一种非主信道。
例如,在上述使用2.4GHz或5GHz的IEEE802.11下的无线LAN系统中,通过信道绑定将带宽为20MHz的主信道和三个非主信道组合使得能够使用带宽为80MHz的信道实现高速发送。
在许多情况下,高速数据发送对于高清运动视频内容等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称为IoT(物联网)或M2M(机器对机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情况下,小容量数据发送的机会正在增加。在小容量数据发送的后一种情况下,不需要信道绑定,并且可以使用带宽为20MHz的信道来发送数据。
在迄今为止(或在提交本申请时)的IEEE802.11下的无线LAN系统中,数据发送被限制为使用由基站(接入点:AP)规定的特定主信道的数据发送(无论是否使用信道绑定)。因此,可以在大容量数据发送时使用信道绑定来实现速度增强;但是,在发送相当小容量数据的情况下,需要以时分方式使用特定的主信道执行小容量数据发送。
换句话说,在发送相当小容量数据时,整个数据发送时间较长;因此,无法实现速度增强。此外,在小容量数据的时分发送期间,在系统可用的整个频带中仅仅使用特定的主信道,并且非主信道的未使用状态继续,从而导致频率利用效率的极大恶化。
图2典型地描绘了通信序列的示例,其中必须在当前IEEE802.11系统中使用特定的主信道。这里假设在BSS(基本服务集)中存在具有大容量发送数据的STA-A以及分别具有小容量发送数据的STA-B和STA-C。
通过使用信道绑定来组合主信道和作为非主信道的次信道,STA-A可以使用带宽为40MHz的信道来执行高速数据发送。另一方面,STA-B和STA-C中的每一个使用20MHz的主信道执行时分数据发送。必须使用主信道,并且不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数据发送。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对于STA-B和STA-C的小容量数据发送无法实现速度增强。此外,由于STA-B和STA-C仅仅使用主信道来执行数据发送,因此频率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下面在本说明书中,提出了通过仅允许使用非主信道来进行数据发送而不必使用特定的主信道,即使在小容量数据发送时也能够实现速度增强和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无线数据发送技术。
图3典型地描绘了通信序列的示例,在该通信序列中,不必使用特定的主信道,并且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然而,关于仅仅使用非主信道进行数据发送的许可,除非下文另有说明,否则假设基本上根据当前的IEEE802.11标准执行数据发送。在此,类似于图2所示的示例,认为在BSS内存在具有大容量发送数据的STA-A以及各自具有小容量发送数据的STA-B和STA-C。
STA-A可以通过使用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次信道来使用带宽为40MHz的信道执行高速数据发送(同上)。
此外,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进行数据发送使得各自具有小容量发送数据的STA-B和STA-C能够分别使用主信道和次信道同时执行数据发送。因此,能够通过STA-B和STA-C的小容量数据发送的分频来实现速度增强。在整个系统中,由于STA-B和STA-C分别使用主信道和非主信道执行数据发送,因此提高了频率利用效率。
注意,被允许用于发送的非主信道不限于如图3所示的与主信道连续(或邻近于主信道)的次信道。例如,如图4所示,允许仅仅使用在频率轴上远离主信道的非主信道来发送数据。换句话说,非主信道不限于与主信道具有相同带宽的信道,并且还应该使用通过信道绑定组合多个非主信道获得的40MHz、60MHz、80MHz等的非主信道。
同时,在以IEEE802.11为代表的无线LAN系统中,每个无线终端采用用于在预先确认要由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的使用情况时开始信号发送的过程,从而避免数据发送与通过其他无线终端的数据发送的冲突。如本实施例中所述,在使用包括主信道和包括次信道的一个或多个非主信道的多信道的系统中,在确认要使用的每个信道的使用情况之后开始信号发送。
图5描绘了在本实施例中假设的无线终端的多信道信号发送过程。在图5所示的信号发送过程中,将不同的冲突避免机制应用于主信道和非主信道(次信道)。
在使用主信道的情况下,无线终端设置随机等待时间(Backoff),并尝试使用称为CCA(透明信道评估(Clear Channel Assessment))-PD(Preamble检测(PreambleDetection))或CCA-SD(信号检测)的机制来检测以等于或高于82dBm的功率接收到的信号。另外,在无线终端在一定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到信号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可以确定主信道未被另一终端使用并且可供无线终端使用(即,不会发生冲突)。
此外,期望通过信道绑定使用非主信道以及主信道的无线终端尝试使用称为CCA-ED(能量检测)的机制在计划的发送开始时间之前在一定时间(例如,PIFS(PCF(点协调功能)帧间空间)内检测以等于或高于-62dBm的功率接收的信号。另外,在无线终端在一定时间或更长时间内不能检测到信号的情况下,无线终端可以确定非主信道未被另一终端使用并且可供无线终端使用。
换句话说,要理解的是,主信道和非主信道的干扰量是不对称的(或者不相同)。通过信道绑定使用主信道和非主信道的无线终端以比主信道低的灵敏度执行非主信道中的信号检测。
将考虑在图6所示的无线网络拓扑中应用图5所示的多信道信号发送过程的情况。
然而,应注意,在图6中假定了网络拓扑,使得基站AP-1使连接到基站AP-1的无线终端STA-1使用主信道或次信道(非主信道)执行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并且属于另一BSS的STA-X在上行链路信号发送时充当AP-1的干扰源。
此外,假设STA-X可以以-72dBm接收来自STA-1的发送信号,即STA-X存在于-82dBm的信号接入范围内,但超出了-62dBm的信号接入范围。
当尝试通过组合主信道和非主信道的信道绑定向与STA-X连接的基站AP-X发送40MHz的信号时,STA-X执行图5中所示的信号发送过程。
换句话说,STA-X尝试使用机制CCA-PD(或CCA-SD)在主信道中检测以等于或高于-82dBm的功率接收到的信号。
当STA-X在特定时间或更长时间内未在主信道中检测到信号时,STA-X确定主信道未被另一终端使用并且可供STA-X使用。随后,STA-X尝试使用机制CCA-ED在特定时间(PIFS)之前在非主信道中检测以等于或高于-62dBm的功率接收的信号,并确认非主信道的使用情况。
AP-1使STA-1使用主信道或非主信道执行上行链路信号发送。在STA-1正在使用主信道发送信号的情况下,STA-X可以检测到-72dBm的信号(如上所述)。因此,STA-X检测到主信道正在被使用,并拒绝了STA-X的信号发送;因此,可以避免与STA-1的冲突,即,避免与AP-1的干扰(参考图7)。
另一方面,在STA-1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信号的情况下,STA-X在非主信道中仅可以检测到功率等于或大于-62dBm的信号;因此,STA-X无法检测到信号。因此,STA-X通过使用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非主信道来开始40MHz的信号。结果,干扰的不对称性导致与STA-1的冲突的发生,即,与AP-1的干扰发生(参考图8中的阴影部分)。
为了解决该问题,基站AP-1在允许无线终端STA-1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信号时,根据相对于使用主信道的发送和使用非主信道的发送的干扰量的不对称性,向连接到AP-1的无线终端STA-1指定无线终端STA-1的发送方式。具体地,可以列举以下两种指定方法作为示例。
(1)增加非主信道中的发送功率。
(2)降低非主信道中使用的数据率。
STA-1增加发送功率并在非主信道中发送信号,从而作为干扰源的STA-X可以使用CCA-ED机制在特定时间(PIFS)之前检测非主信道中来自STA-1的信号,避免信号发送,从而避免冲突。
此外,STA-1以低数据率发送信号,从而提高了抗干扰性。结果,即使遭受来自STA-X的干扰,AP-1也可以接收到来自STA-1的信号并且准确地解调和解码该信号。
注意,“增加”非主信道中的发送功率意味着将发送功率设置为高于使用特定主信道(包括使用信道绑定)进行信号发送时的发送功率(以下类似)。此外,“降低”非主信道中的数据率意味着将数据率设置为低于使用(包括使用信道绑定)进行信号发送时的数据率(以下类似)。
在允许STA-1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信号时,AP-1可以指定发送方式(1)和(2)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指定发送方式(1)和(2)两者。同时指定发送方式(1)和(2)两者使得STA-X可以避免干扰,并且即使STA-X通过信道绑定发送信号也可以使AP-1更容易准确地解调和解码信号。
将考虑STA-1应用发送方式(1)或(2),并且在如图6所示的无线网络拓扑中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的情况。然而,应注意,STA-X存在于其中STA-X可以以-72dBm接收由STA-1发送的信号的位置,并且当尝试使用信道绑定将40MHZ的信号发送到AP-X时执行图5中所示的信号发送过程。
首先,STA-X尝试使用机制CCA-PD(或CCA-SD)检测主信道中以等于或高于-82dBm的功率接收到的信号。当STA-X在特定时间或更长时间内未在主信道中检测到信号时,STA-X随后确定该主信道未被另一终端使用并且可供STA-X使用。随后,STA-X尝试使用机制CCA-ED在非主信道中检测以等于或高于-62dBm的功率接收的信号,并确认非主信道的使用情况。
STA-1增加发送功率并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执行信号发送。尽管STA-X只能在非主信道中检测到等于或高于-62dBm功率的信号,但是STA-X由于发送功率的增加而可以检测STA-1的发送信号。因此,STA-X检测到主信道正在被使用,并拒绝STA-X的信号发送;因此,STA-X可以避免与STA-1的冲突,即避免与AP-1的干扰(参考图11)。
可替换地,STA-1不增加发送功率,而是以低数据率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执行信号发送。由于STA-X只能在非主信道中检测到等于或高于-62dBm功率的信号,因此STA-X无法检测到该信号。因此,STA-X通过使用信道绑定组合主信道和非主信道来开始40MHz的信号。结果,来自STA-X的信号与AP-1接收到的来自STA-1的信号相干扰(图12中用斜线画出的部分);然而,AP-1由于应用了低数据率而可以准确地执行接收处理(解调和解码处理),并且提高了抗干扰性。
同样,在STA-X无法检测到来自STA-1的信号并使用信道绑定开始信号发送的情况下,尽管STA-1增加了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发送信号的发送功率,但是STA-1以低数据率发送信号,从而AP-1可以准确地执行接收处理。
因此,基站根据信道之间的干扰量的不对称性来确定用于从属无线终端的调度和信令,从而提高了非主信道的利用效率并提高吞吐量。
例如,在IEEE802.11ax中引入了基站利用触发帧使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的方式(如上所述)。基站可以使用该触发帧来向被允许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的无线终端指定数据长度、使用发送速率等。因此,仅要求基站使用在允许从属无线终端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信号时的触发帧来根据干扰的不对称性指定比使用主信道时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或指定较低的数据率和较高的抗干扰性的MCS(调制和编码方式)信息。
图9描绘了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触发帧的配置的示例。
帧控制字段是信息与MAC(媒体访问控制)帧控制相关联的区域,并且包含与该帧的类型相关联的信息。持续时间字段是存储用于通过帧的发送使用无线线路的计划时段的区域。
接收方地址字段是存储该帧的目的地地址的区域。在触发帧的接收方地址字段中,存储了广播地址。
发送方地址字段是存储该帧的源的区域。在触发帧的发送方地址字段中,例如以MAC地址格式描述作为源的基站的地址。
公共信息(Common Info)字段是存储可以被所有无线终端参考的信息的区域,并且例如包含关于PHY层的PPDU(PLCP(物理层融合协议)协议数据单元)长度和帧/报头信息。
用户特定字段是存储各个无线终端可以参考的信息的区域。按通过触发帧诱导发送帧(即,允许进行上行链路用户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数量重复提供用户特定字段,并且在每个用户特定字段中描述关于允许发送帧的每个无线终端的信息。
此外,通过填充字段来调整触发帧的帧长,并且将FCS(帧检查序列)添加到触发帧的尾端以用于错误检测。
在一个用户特定字段中,设置了诸如用户标识符、RU分配、编码类型、MCS、DCM、SS分配、触发相关的字段。
用户标识符字段是指示通过触发帧允许发送帧的无线终端的AID(关联标识符)的区域。注意,AID是每个BSS唯一的标识符(众所周知的),并且具有通常由1到2007的数字表示的11位的信息量。在随后的RU分配、编码类型、MCS、DCM、SS分配和触发相关字段中的每个中,存储与由AID标识的无线终端相关联的信息。
RU分配字段是指示在上行链路用户通信中由相应的无线终端使用的资源单元(RU)的区域。基于频率轴方向上的26个子载波和时间轴方向上的OFDM符号长度来确定RU。可以在RU分配字段中指定相应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在RU分配字段中指定了特定的主信道、通过信道绑定将主信道和非主信道组合而获得的信道、或仅非主信道。
编码类型字段是指示由相应无线终端发送的PPDU的编码方式的区域。MCS字段是指示由相应的无线终端发送的PPDU的MCS(关于调制方式、编码率等的索引组合的信息)的区域。TX功率字段是指示相应无线终端的发送功率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在RU分配字段中指定非主信道专用于相应无线终端的情况下,假定在MCS中指定了低数据率和高抗干扰性的MCS信息,并且在TX功率字段中指定比使用主信道时高的发送功率。
DCM字段是指示对于由相应无线终端发送的PPDU是否使用双载波调制的区域。SS(空间流)分配字段是指示关于由相应的无线终端发送的PPDU的空间流的信息的区域。触发相关字段是存储响应于触发帧的类型的信息的区域。
以这种方式,基站可以如上所述根据干扰的不对称性在仅仅允许使用非主信道进行信号发送时使用的触发帧中向每个从属无线终端指定比在使用主信道时的发送功率更高的发送功率或者低数据率和高抗干扰性的MCS信息。
此外,基站可以不使用触发帧而是使用信标帧或其他控制帧来指定每个从属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和发送方式,并且可以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无线终端指定使用低数据率或增加的发送功率的发送方式。
但是,应注意,在向从属无线终端指定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并且向指定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无线终端指定低MCS信息或高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基站可以预先确认关于该无线终端的能力信息(无线终端是否符合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发送处理)。
在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进行发送的情况下,可以在基站和无线终端之间进行布置,使得基站不必在触发帧中指定低MCS信息或高发送功率,并且无线终端自动设置低MCS或高发送功率并执行信号发送。
此外,每个从属无线终端可以向基站通知每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从而基站可以响应于无线环境适当地确定用于上行链路通信的调度和信道分配。基站可以根据来自无线终端的通知,为无线终端分配干扰较少的信道(主信道或非主信道)。
例如,可以重新定义用于向基站通知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专用帧,并且每个无线终端可以使用该专用帧向基站通知检测到的干扰量。无线终端可以以常规定时或者在感测到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变化的定时自主地发送通知帧,或者可以响应于从无线终端所接收的基站接收到请求帧来发送通知帧。
可替换地,每个无线终端可以在由来自基站的触发帧诱导发送的上行链路发送帧的前导码或有效载荷部分上携带与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相关联的信息。
此外,每个无线终端可以在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信号发送时自主地增加发送功率或设置低数据率,而不依赖于从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接收到的触发帧(或其他帧)。
此外,在与IoT或M2M有关的类型的无线终端并且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情况下,可以从一开始就在无线终端中设置发送部以被配置为以等于或高于预定值的发送功率或低数据率发送信号。
图10描绘了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基站或无线终端执行通信操作的通信设备1000的功能配置的示例。假设图10所示的通信设备1000在例如图6所示的无线环境中作为AP-1或STA-1工作。应当理解,基站和无线终端的基本配置相似。
通信设备1000配置有数据处理部1001、控制部1002、通信部1003和电源部1004。通信部1003还包括调制解调部1011、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信道估计部1013、无线接口(IF)部1014、放大器部1015和天线1016。然而,应注意,一个发送和接收分支可以配置有一组无线接口部1014、放大器部1015和天线1016,并且两个或更多个发送和接收分支可以配置通信部1003。此外,放大器部1015的功能通常包括在无线接口部1014中。然而,应注意,天线1016可以附接到通信部1003(或通信设备1000中),也可以附接到通信设备1000外部。
在从协议高层(未示出)输入数据的发送时,数据处理部1001从该数据生成用于无线发送的分组,执行诸如添加用于MAC控制的报头和添加错误检测编码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调制解调部1011。此外,在从调制解调部1011输入数据的接收时,数据处理部1001执行包括对MAC报头的分析、分组错误的检测和重新排序处理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协议高层。
控制部1002对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进行控制,以在各部之间发送和接收信息。另外,控制部1002设置调制解调部1011和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中的参数,并且确定数据处理部1001中的分组调度。此外,控制部1002设置无线接口部1014和放大器部1015中的参数,并对发送功率进行控制。
此外,在通信设备100作为基站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2控制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以便发送用于控制由每个从属无线终端执行的上链路用户通信操作的触发帧。例如,在允许无线终端仅仅使用非主信道发送信号时,控制部1002根据相对于主信道的发送和非主信道的发送的干扰量的不对称性而在触发帧中指定高发送功率或数据率降低的MCS信息。
另一方面,在通信设备1000作为无线终端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202控制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以便根据接收到的触发帧中描述的信息执行上链路用户通信。例如,在无线终端被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2根据触发帧中相应的用户特定字段中的指定(或根据相对于主信道的发送和非主信道的发送的干扰量的不对称性)进行控制以使用与高发送功率或数据率降低的MCS信息相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来发送高层链路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1002控制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以便根据需要将各自帧上携带与由通信部1003检测到的每个信道的干扰量相关联的信息的帧发送到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
此外,在通信设备1000以自主分布的方式作为无线终端进行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002控制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以便在使用非主信道时自主增加发送功率或设置低数据率的同时发送帧。
此外,在通信设备1000作为与IoT或M2M相关的种类的无线终端进行操作并且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情况下,控制部1002控制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以便以增加的发送功率或低数据率发送帧。可替代地,在通信设备1000作为与IoT或M2M相关的种类的无线终端进行操作的情况下,通信设备1000通常被配置为从一开始就以高发送功率和低数据率发送帧,而不依赖于控制部1002的控制。
在发送时,调制解调部1011基于由控制部1002设置的编码调制方式对来自数据处理部1001的输入数据执行包括编码、交织、调制的处理,生成数据符号流,并将数据符号流提供给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另外,在接收时,调制解调部1011基于控制部1001设置的编码调制方式对来自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的输入数据进行包括解调、解交织、解码的与发送时的处理相反的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提供给数据处理部1001或控制部1002。
在发送时,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根据需要对来自调制解调部1011的输入数据执行空间分离的信号处理,并且将一个或多个获得的发送符号流提供给无线接口部1014。另一方面,在接收时,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对从无线接口部1014输入的接收符号流进行信号处理,根据需要进行流的流空间解析,并将空间解析后的符号流提供给调制解调部1011。
信道估计部1013根据来自无线接口部1014的输入信号中的前导码部分和训练信号部分计算信道的复信道增益信息。计算出的复信道增益信息经由控制部1002用于通过调制解调部1011执行的解调处理中和通过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执行的空间处理中。
在发送时,无线接口部1014将来自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的输入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执行滤波和上变换为载波频率,并将该数据发送到天线1016或放大器部1015。另一方面,在接收时,无线接口部1014对来自天线1016或放大器部1015的输入数据(接收到的载波频率的信号)执行与发送时的处理相反的处理(诸如下变换和变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据提供给空间信号处理部1012和信道估计部1013。
在发送时,放大器部1015将从无线接口部1014输入的模拟信号放大到预定功率,并且将放大的模拟信号发送到天线1016。另外,在接收时,放大器部1015对从天线1016输入的接收信号执行低噪声放大,并将结果信号输出到无线接口部1014。在该放大器部1015的发送时或接收时的功能中的至少一项通常包括在无线接口部1014中。
电源部1004配置有诸如商用电源的电池电源或固定电源,并且将用于驱动的电力提供给通信设备1000中的各部。
尽管通信设备1000可以进一步配置有除图10中所示的功能模块之外的功能模块,但是功能模块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此未示出和描述。
图13以流程图的形式描绘了当基站诱导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时执行的处理过程的示例。图13所示的处理过程主要由作为基站进行操作的通信设备1000中的控制部1002执行。
可以假设,在该处理过程开始之前,基站预先确认无线终端的能力信息(无线终端是否符合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发送处理)。
当诱导每个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上行链路信号时(步骤S1301,是),基站确定允许发送信号的无线终端的调度(步骤S1302)。
此时,基站检查是否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信号发送(步骤S1303)。在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信号发送的情况下(S1303,是),基站根据每个信道的干扰量的不对称性对相应的无线终端设置发送功率和MCS(步骤S1304)。换句话说,基站对被允许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来发送信号的无线终端设置增加的发送功率或低MCS中的至少一个。
接下来,基站按照允许发送信号的无线终端确定用户特定字段中描述的内容,并创建包括在步骤S1304中设置的内容的触发帧(步骤S1305)。在RU分配字段中指定唯一的非主信道的情况下(或者在指定不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情况下),基站在MCS字段中设置低数据率的MCS信息,或在TX功率字段中设置增加的发送功率。
另外,基站通过冲突避免机制设置随机等待时间(Backoff),然后发送触发帧(步骤S1306)。
此外,图14以流程图的形式描绘了当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诱导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时执行的处理过程的示例。图14所示的处理过程主要由作为无线终端进行操作的通信设备1000中的控制部1002执行。
可以假设在该处理过程开始之前,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预先确认无线终端的能力信息(无线终端是否符合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发送处理)。
当从无线终端所连接到的基站接收到触发帧时(步骤S1401,是),无线终端通过触发帧检查无线终端是否被允许发送信号(步骤S1402)。
无线终端可以根据在接收到的触发帧中是否存在用户识别字段中的指示无线终端的AID的用户特定字段来检查是否允许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此时,当不存在与无线终端相对应的用户特定字段并且不允许无线终端发送信号时(步骤S1402,否),本处理结束。
此外,在接收到的触发帧中存在与无线终端相对应的用户特定字段并且允许无线终端发送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402,是),无线终端创建要通过上行链路通信发送给基站的帧(步骤S1403),并根据用户特定字段中指定的内容执行帧发送(步骤S1404)。
在RU分配字段中指定了仅非主信道的情况下(或者在指定了不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情况下),在MCS字段中设置低数据率的MCS信息或在TX功率字段中设置增加的发送功率。
因此,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或使用不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无线终端以低数据率或增加的发送功率将上行链路帧发送给基站。
工业适用性
到目前为止,已经参考特定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然而,显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修改实施例或找到实施例的替换。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适当地应用于根据例如IEEE801.11ax标准的无线LAN系统。此外,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适当地应用于使用信道绑定组合包括特定主信道的多个信道并且允许仅仅使用主信道以外的信道的无线通信系统,或者可以使用多个信道并且每个信道的干扰量是不对称的无线通信系统。
总之,已经以说明性形式描述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且不应排他地解释。应当参考权利要求来评估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范围。
注意,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可以如下配置。
(1)一种用作基站的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部,所述通信部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从属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其中
所述控制部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并且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2)根据(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
(3)根据(1)或(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用用于诱导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的帧,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4)根据(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包含被诱导发送信号的无线终端的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帧。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无线终端接收到的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来控制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
(6)一种由用作基站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以及
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7)一种用作基站的从属的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部,所述通信部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由通信部执行的通信操作,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时,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8)根据(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来执行信号发送。
(9)根据(7)或(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诱导所述通信设备发送信号的帧,以及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接收的帧对在信号发送中使用的信道和发送方式进行控制。
(10)根据(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诱导所述通信设备发送信号并且包含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帧,以及
所述控制部基于接收到的帧对发送的信号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
(11)根据(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每个可用信道的干扰量,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被发送给基站。
(12)一种由用作基站的从属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以及
仅仅使用非主信道,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附图标记列表
1000……通信设备,1001……数据处理部,1002……控制部,1003……通信部,1004……电源部,1011……调制解调部,1012……空间信号处理部,1013……信道估计部,1014……无线接口部,1015……放大器部,1016……天线。

Claims (12)

1.一种用作基站的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部,所述通信部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从属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其中
所述控制部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并且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用用于诱导从属无线终端发送信号的帧,向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发送包含被诱导发送信号的无线终端的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基于从无线终端接收到的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来控制无线终端使用的信道。
6.一种由用作基站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的第一无线终端指定第一发送方式;以及
向仅仅使用非主信道的第二无线终端指定与第一发送方式不同的第二发送方式。
7.一种用作基站的从属的通信设备,包括:
通信部,所述通信部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由通信部执行的通信操作,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时,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从而使得当仅仅使用非主信道时,以具有比第一发送方式的数据率低的数据率或比第一发送方式的发送功率高的发送功率的第二发送方式来执行信号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诱导所述通信设备发送信号的帧,以及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接收的帧对在信号发送中使用的信道和发送方式进行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设备从所述基站接收诱导所述通信设备发送信号并且包含发送功率的信息的帧,以及
所述控制部基于接收到的帧对发送的信号的发送功率进行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检测部,所述检测部检测每个可用信道的干扰量,其中
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使每个信道的检测到的干扰量的通知被发送给基站。
12.一种由用作基站的从属的通信设备进行的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使用包括特定主信道的信道,以第一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以及
仅仅使用非主信道,以不同于第一发送方式的第二发送方式执行信号发送。
CN201880027412.0A 2017-05-02 2018-03-05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Active CN1105470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1724 2017-05-02
JP2017-091724 2017-05-02
PCT/JP2018/008421 WO2018203439A1 (ja) 2017-05-02 2018-03-05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7020A true CN110547020A (zh) 2019-12-06
CN110547020B CN110547020B (zh) 2024-04-09

Family

ID=640160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7412.0A Active CN110547020B (zh) 2017-05-02 2018-03-05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2) US11252785B2 (zh)
EP (2) EP4311347A3 (zh)
JP (1) JP7127640B2 (zh)
CN (1) CN110547020B (zh)
ES (1) ES2964933T3 (zh)
MX (1) MX2019012778A (zh)
RU (1) RU2758882C2 (zh)
SG (1) SG11201908694QA (zh)
TW (1) TWI793118B (zh)
WO (1) WO2018203439A1 (zh)
ZA (1) ZA2019053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74228B2 (en) 2020-06-15 2024-04-30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Wide-bandwidth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606118B2 (en) * 2020-08-27 2023-03-14 Connectify, Inc. Data transfer with multiple threshold action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2644A1 (en) * 2007-02-08 2008-08-14 Yoriko Utsunomiya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978730A (zh) * 2008-03-25 2011-02-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497255A (zh) * 2004-05-28 2012-06-13 株式会社东芝 无线终端
US20140328195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ownlink frequency domai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s
CN104488347A (zh) * 2012-06-18 2015-04-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lan系统中控制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CN106102149A (zh) * 2012-02-03 2016-1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方法以及无线局域网中的设备
CN106134246A (zh) * 2014-03-25 2016-11-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医学体域网(mban)以满足占空比规则的多信道通信方案
US20160338033A1 (en) * 2014-01-21 2016-11-17 Zte Corpor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beam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3004B2 (ja) * 2002-02-09 2008-02-27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Dsch電力制御方法
JP2004056478A (ja) * 2002-07-19 2004-02-19 Fujitsu Ltd 送信電力制御支援装置、無線装置および無線端末装置
US7634277B2 (en) * 2005-04-28 2009-12-15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channel resources for improving frequenc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RU2349052C2 (ru) 2005-06-09 2009-03-10 Самсунг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данных унаследованных форматов в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ети с высокой пропуск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ью
WO2008089277A1 (en) 2007-01-16 2008-07-24 Mediacast, Llc Wireless data deliv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RU2504904C2 (ru) * 2009-07-21 2014-01-20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состояния канала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JP5515559B2 (ja) 2009-09-25 2014-06-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通信装置
RU2013138235A (ru) 2011-01-18 2015-02-27 Нокиа Сименс Нетуоркс Ой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отчетов с информацией о каналах
US8891451B2 (en) * 2011-10-31 2014-11-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allo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WO2013174159A1 (zh) * 2012-05-23 2013-11-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14014094A1 (ja) * 2012-07-19 2014-01-2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9125214B2 (en) * 2012-09-04 2015-09-01 Cisco Technology, Inc. Dynamic enabling of wider channel transmissions with radio monitoring
US20140362840A1 (en) * 2013-06-07 2014-12-11 Broadcom Corporation Inter-AP coordin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 with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P3018948B1 (en) * 2013-07-02 2019-09-18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device
MX365057B (es) * 2013-10-20 2019-05-22 Singh Pabla Arbinder Sistema inalambrico con recursos de radio y antena configurables.
US20160302156A1 (en) 2013-11-25 2016-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frame in wireless lan
US9949252B2 (en) 2013-12-06 2018-04-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channel including downlink-oriented channel in wireless LA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170105176A1 (en) * 2014-02-08 2017-04-13 Switchmate Home Llc Home automation ecosystem devices and power management
US20160157254A1 (en) 2014-11-26 2016-06-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inform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d2d communications
JP6656123B2 (ja) 2015-09-07 2020-03-04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US10057846B2 (en) * 2015-12-17 2018-08-21 Intel IP Corporation Associating station with master station
US10594450B2 (en) * 2016-02-15 2020-03-17 Apple Inc. Asymmetric OFDMA tone mapping and dynamic channel access using non-primary channels
US10149209B2 (en) * 2016-05-13 2018-12-04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ng in a second channel while ceasing transmission in a first channel
WO2020069380A1 (en) * 2018-09-28 2020-04-02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Wlan operation using multiple component channels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7255A (zh) * 2004-05-28 2012-06-13 株式会社东芝 无线终端
US20080192644A1 (en) * 2007-02-08 2008-08-14 Yoriko Utsunomiya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978730A (zh) * 2008-03-25 2011-02-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6102149A (zh) * 2012-02-03 2016-11-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方法以及无线局域网中的设备
CN104488347A (zh) * 2012-06-18 2015-04-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lan系统中控制信道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US20140328195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ownlink frequency domai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s
US20160338033A1 (en) * 2014-01-21 2016-11-17 Zte Corpor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beam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6134246A (zh) * 2014-03-25 2016-11-16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医学体域网(mban)以满足占空比规则的多信道通信方案
US20170111824A1 (en) * 2014-03-25 2017-04-20 Koninklijke Philips N.V.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scheme for medical body area network (mban) to meet duty cycle regul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64933T3 (es) 2024-04-10
MX2019012778A (es) 2020-01-20
RU2019133799A (ru) 2021-04-26
TWI793118B (zh) 2023-02-21
EP4311347A3 (en) 2024-02-28
JP7127640B2 (ja) 2022-08-30
US20200053829A1 (en) 2020-02-13
EP3618538A4 (en) 2020-04-08
CN110547020B (zh) 2024-04-09
WO2018203439A1 (ja) 2018-11-08
EP4311347A2 (en) 2024-01-24
JPWO2018203439A1 (ja) 2020-03-12
RU2758882C2 (ru) 2021-11-02
EP3618538B1 (en) 2023-11-01
ZA201905376B (en) 2020-05-27
TW201844057A (zh) 2018-12-16
RU2019133799A3 (zh) 2021-06-30
SG11201908694QA (en) 2019-10-30
US20220124872A1 (en) 2022-04-21
US11252785B2 (en) 2022-02-15
EP3618538A1 (en) 2020-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8280B2 (e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for uplink acces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US1034928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frame
KR101978919B1 (ko) 무선랜에서 프레임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515717B2 (en) Coexistent channel access method
EP310734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8559323B2 (en) Downlink OFDMA for service sets with mixed client types
EP3821670B1 (en) Mac/phy interface of wireless stations compliant to direct link and downlink transmissions in trigger-based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CN114667788A (zh) 协调的设备到设备通信
US20200404549A1 (en) Coordinated access point transmissions
KR20220091485A (ko) 조정된 액세스 포인트 공간적 재사용
US20220124872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20191930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140312A1 (en) Coordinated scheduling and signaling of restricted target wake time (r-twt) service periods
KR20240056822A (ko) 피어-투-피어(p2p) 통신들을 위한 저 레이턴시 방식들
WO2022185853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24091480A1 (en) Multi-ap transmission scheme sel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