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46872A - 电力转换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46872A
CN110546872A CN201880026916.0A CN201880026916A CN110546872A CN 110546872 A CN110546872 A CN 110546872A CN 201880026916 A CN201880026916 A CN 201880026916A CN 110546872 A CN110546872 A CN 1105468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capacitor
conversion system
power conversion
converter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69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扫部丰
草间史人
则定孝彰
小曾根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468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468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3Full-bridge at prim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6Mea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569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 H02M3/3357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having several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active switching element at the secondary side of an isolation transformer
    • H02M3/33584Bidirectional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3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in push-pull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0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 H02M7/51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hyratron or thyristor type requiring extinguishing means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67Converter structures employing plural converter units, other than for parallel operation of the units on a single load
    • H02M1/007Plural converter units in cascad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4Snubber circuits
    • H02M1/348Passive dissipative snub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转换系统,该电力转换系统被配置为在直流电源启动时减少流向电容器的浪涌电流。电力转换系统(1)包括第一电容器(C10)、绝缘型的转换器电路(2)和控制电路(6)。第一电容器(C10)经由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连接至直流电源(8)。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至少能够在高阻抗状态和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转换器电路(2)包括变压器(23),并且第一电容器(C10)连接至变压器(23)的初级绕组线(231)。控制电路(6)控制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和转换器电路(2),在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后,将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电力转换系统,并且具体地,涉及被配置为单向或双向地传输电力的电力转换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描述了一种连接在电池和双电层电容器之间的绝缘型的双向升/降压斩波电路。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双向升/降压斩波电路包括设置有中心抽头的变压器。变压器的初级绕组线的中心抽头通过电抗器连接到电池的正极,并且初级绕组线的两端通过各自的升压斩波器元件连接到电池的负极。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线的中心抽头连接到双电层电容器的一端,并且次级绕组线的两端通过各自的降压斩波器元件连接到双电层电容器的另一端。另外,在双向升/降压斩波电路的输入端子之间连接有平滑电容器。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双向升/降压斩波电路(转换器电路)中,期望在直流电源(电池)启动时减少流向(平滑)电容器的浪涌电流。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H07-23505 A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力转换系统,该电力转换系统被配置为在直流电源启动时减少流向电容器的浪涌电流。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被配置为在交流电力系统、交流负载或直流负载中的任何一个和直流电源之间单向或双向地传输电力。所述电力转换系统包括电容器、作为绝缘型转换器电路的转换器电路、以及控制电路。所述电容器经由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连接至直流电源。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至少能够在阻抗相对高的高阻抗状态和阻抗相对低的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转换器电路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线和次级绕组线的变压器,并且所述电容器连接到初级绕组线。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和所述转换器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使所述转换器电路开始操作,然后将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图1的B和图1的C是示出了要连接至电力转换系统的连接对象的框图;
图2的A至D是示出了电力转换系统的基本操作的图;
图3是示出了电力转换系统启动时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启动时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5的A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启动时的操作的时序图,图5的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启动时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6的A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图6的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图6的C是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六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以及
图7的A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七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图7的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八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概要
将参考图1的A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的概要。
如图1的A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是双向直流/交流逆变器,其被配置为在直流电源8和交流电力系统91之间双向传输电力。直流电源8例如是蓄电池,并且经由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连接到电力转换系统1。交流电力系统91经由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三个)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连接到电力转换系统1。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交流电力系统”是指电力供应商(例如电力公司)向消费者的受电设施供应电力的系统的整体。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将从直流电源8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且将该交流电力输出(传递)到交流电力系统91。另外,电力转换系统1将从交流电力系统91输入的交流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并将该直流电力输出到直流电源8。换句话说,为了对蓄电池充电,电力转换系统1将从交流电力系统91输入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并且将该直流电力输出到蓄电池(用该直流电力对蓄电池进行充电)。此外,为了使蓄电池放电,电力转换系统1将从蓄电池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并将该交流电力输出(放电)到交流电力系统91。
如图1的A至C所示,根据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是被配置为在交流电力系统91、交流负载92或直流负载93中的任一个和直流电源8之间单向或双向地传输电力的系统。电力转换系统1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器)C10、绝缘型的转换器电路2和控制电路6。第一电容器C10经由浪涌电流防止电路(闸门电路)7(以下简称为“防止电路7”)连接至直流电源8。防止电路7至少能够在阻抗相对高的高阻抗状态和阻抗相对低的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
转换器电路2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线231和次级绕组线232的变压器23,并且第一电容器C10连接到初级绕组线231。控制电路6控制防止电路7和转换器电路2。控制电路6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然后将防止电路7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在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下使转换器电路2操作,因此能够至少减少流向第一电容器C10的浪涌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给出了如下情况的描述:将包括电力转换系统1和蓄电池的蓄电系统引入诸如办公楼、医院、商业设施或学校之类的非住宅设施中。
(2)配置
将参考图1的A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的配置。
如图1的A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包括第一电容器(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和控制电路6。电力转换系统1还包括缓冲电路3和防止电路7。电力转换系统1还包括逆变器电路4、滤波电路5、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以及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三个)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注意,防止电路7可以包括或可以不包括在电力转换系统1中。
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中,直流电源8电连接在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之间,使得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中的第一连接端子T11具有高电位(用作正极)。另外,交流电力系统91与多个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电连接。如本文所使用的,“端子”不必是用于连接电线等的组件,而可以是例如电子组件的引线或电路板中包括的导体的一部分。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描述的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
第一电容器C10例如是电解电容器。如图1的A所示,第一电容器C10经由防止电路7电连接在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之间。第一电容器C10具有稳定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之间的电压的功能。在下文的描述中,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由“V10”表示。
转换器电路2例如是直流/直流转换器。如图1的A所示,转换器电路2包括第一转换器单元21、第二转换器单元22和变压器23。第一转换器单元21包括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两个)开关元件Q1和Q2。第二转换器单元22包括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两个)开关元件Q3和Q4。变压器23包括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绕组线231和次级绕组线232。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例如是n沟道耗尽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变压器23例如是配备有中心抽头的高频绝缘变压器。变压器23的初级绕组231包括以初级侧中心抽头CT1为连接点的两个绕组L1和L2的串联电路。类似地,变压器23的次级绕组232包括以次级侧中心抽头CT2为连接点的两个绕组L3和L4的串联电路。初级侧中心抽头CT1电连接至第一电容器C10的正极侧端子。次级侧中心抽头CT2电连接到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中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第三连接端子T31处于高电位侧。绕组线L1、L2、L3和L4的匝数比例如为1:1:1:1。注意,绕组线L1、L2、L3和L4的匝数比可以根据规格等任意地改变。
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第一转换器单元21的开关元件Q1与绕组L2串联电连接。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第一转换器单元21的开关元件Q2与绕组L1串联电连接。换句话说,在一对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之间,开关元件Q1和绕组线L2的串联电路与开关元件Q2和绕组线L1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1的漏极经由绕组线L2与初级侧中心抽头CT1电连接。开关元件Q2的漏极经由绕组线L1与初级侧中心抽头CT1电连接。开关元件Q1和Q2均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一连接端子T12的源极。开关元件Q1和Q2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第二转换器单元22的开关元件Q3与绕组L4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第二转换器单元22的开关元件Q4与绕组L3串联电连接。即,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3和绕组线L4的串联电路与开关元件Q4和绕组线L3的串联电路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3的漏极经由绕组线L4与次级侧中心抽头CT2电连接。开关元件Q4的漏极经由绕组线L3与次级侧中心抽头CT2电连接。开关元件Q3和Q4均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此外,开关元件Q3和Q4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如图1的A所示,缓冲电路3电连接到变压器23的次级绕组线232。缓冲电路3包括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两个)二极管D1和D2、电阻器R2、以及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两个)第二电容器C1和C2。换句话说,缓冲电路3包括与第一电容器C10不同并且连接至次级绕组线232的第二电容器C1和C2。在本实施例中,将描述第一电容器C10的电容等于第二电容器C1和C2中的每个的电容的示例。
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二极管D1与第二电容器C1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二极管D2与第二电容器C2串联电连接。
二极管D1的阳极电连接至高电位(正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二极管D1的阴极经由第二电容器C1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二极管D2的阳极经由第二电容器C2与第三连接端子T32电连接。二极管D2的阴极电连接到第三连接端子T31。即,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以相反的方向连接。电阻器R2电连接在二极管D1和第二电容器C1的连接点与二极管D2和第二电容器C2的连接点之间。
逆变器电路4是全桥三相逆变器电路,包括例如六个桥式连接的开关元件Q5至Q10。每个开关元件Q5至Q10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5与开关元件Q6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7与开关元件Q8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9与开关元件Q10串联电连接。即,开关元件Q5和Q6的串联电路、开关元件Q7和Q8的串联电路以及开关元件Q9和Q10的串联电路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5、Q7和Q9均具有电连接至高电位(正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的漏极。开关元件Q6、Q8和Q10均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开关元件Q5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6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7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8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9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0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5至Q10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滤波电路5包括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三个)电感器L11、L12和L13以及多个(在图1的A中为三个)电容器C11、C12和C13。电感器L11的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5和Q6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1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T21。电感器L12的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7和Q8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2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T22。电感器L13的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9和Q10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3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端子T23。
电容器C11电连接在电感器L11的另一端和电感器L12的另一端之间。电容器C12电连接在电感器L12的另一端和电感器L13的另一端之间。电容器C13电连接在电感器L11的另一端和电感器L13的另一端之间。
控制电路6包括具有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即,控制电路6由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计算机系统实现。处理器执行适当的程序,从而用作控制电路6。程序可以预先存储在存储器中,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电信网络来提供,或者可以由诸如存储程序的存储卡之类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来提供。
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控制转换器电路2、逆变器电路4和防止电路7。控制电路6将分别驱动第一转换器单元21的开关元件Q1和Q2以及第二转换器单元22的开关元件Q3和Q4的驱动信号S1至S4(以下也称为“Sig3”)输出到转换器电路2。控制电路6将分别驱动开关元件Q5至Q10的驱动信号S5至S10(以下也称为“Sig4”)输出到逆变器电路4。控制电路6将用于驱动稍后将描述的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驱动信号Sig2和用于驱动稍后将描述的第二可开/关单元72的驱动信号Sig1输出到防止电路7。
防止电路7能够在高阻抗状态、低阻抗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高阻抗状态”是指阻抗相对高的状态,并且“低阻抗状态”是指阻抗相对低的状态。此外,“断开状态”是指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断开电连接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串联连接的电阻器R1使得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
如图1的A所示,防止电路7包括第一可开/关单元71、第二可开/关单元72、和电阻器R1。第一可开/关单元71例如是机械继电器。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一端用作经由第一连接端子T11电连接至直流电源8(的正极)的固定触点,另一端用作与一电容器C10(的正极)电连接的可动触点。第一可开/关单元71通过来自控制电路6的驱动信号Sig2机械地断开/形成直流电源8和第一电容器C10之间的电气路径。第一可开/关单元71在将直流电源8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状态(即,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下,使防止电路7进入低阻抗状态。
第二可开/关单元72是例如半导体继电器(固态继电器,SSR),示例是MOSFET继电器。在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两端之间,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与电阻器R1串联电连接。即,在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之间,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与第一可开/关单元71并联电连接。第二可开/关单元72通过来自控制电路6的驱动信号Sig1来断开/形成直流电源8和第一电容器C10之间的电气路径。第二可开/关单元72在将直流电源8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状态(在直流电源8和第一电容器C10之间导通的状态)下,使防止电路7进入高阻抗状态。注意,断开状态是指第一可开/关单元71和第二可开/关单元72都断开的状态。
(3)操作
(3.1)基本操作
将参考图2的A至D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的基本操作。图2的A是示出了转换器电路2的开关元件Q1至Q4的导通/断开的图。图2的B是示出了逆变器电路4的开关元件Q5和Q6的导通/断开的图。图2的C是示出了逆变器电路4的开关元件Q7和Q8的导通/断开的图。图2的D是示出了逆变器电路4的开关元件Q9和Q10的导通/断开的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被配置为经由变压器23在一组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与一组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之间双向转换(传递)电力。即,电力转换系统1具有两种操作模式,即,逆变器模式和转换器模式。逆变器模式是将输入到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的直流电力转换成交流电力,并且从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输出该交流电力的操作模式。转换器模式是将输入到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的交流电力转换成直流电力,并且从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输出该直流电力的操作模式。
下文描述一个示例,其中第一连接端子T11和T12之间的电压(即,直流电源8两端的电压)是电压Vbat,并且电力转换系统1的操作模式是逆变器模式。此外,在该示例中,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的驱动频率为20kHz,并且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的占空比为50%。
控制电路6在第一时间段ST1中将驱动信号S1至S4输出到第一转换器单元21和第二转换器单元22,使得开关元件Q2和Q4导通并且开关元件Q1和Q3断开。因此,初级绕组231的绕组L1两端的电压为+Vbat,并且初级绕组231的绕组L2两端的电压为-Vbat。另外,次级绕组232的绕组L3两端的电压为+Vbat,并且次级绕组232的绕组L4两端的电压为-Vbat。因此,基于第三连接端子T32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的电位为+Vbat。
控制电路6在第二时间段ST2中将驱动信号S5至S10输出到逆变器电路4,使得开关元件Q6、Q8和Q10断开并且开关元件Q5、Q7和Q9导通。这实现了循环模式,在循环模式中电流在逆变器电路4中循环。此时,转换器电路2的所有开关元件Q1至Q4均断开(见图2的A)。
控制电路6在第三时间段ST3中将驱动信号S1至S4输出到第一转换器单元21和第二转换器单元22,使得开关元件Q1和Q3导通并且开关元件Q2和Q4断开。因此,初级绕组231的绕组L1两端的电压为-Vbat,并且初级绕组231的绕组L2两端的电压为+Vbat。另外,次级绕组232的绕组L3两端的电压为-Vbat,并且次级绕组232的绕组L4两端的电压为+Vbat。因此,基于第三连接端子T32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的电位为+Vbat。
控制电路6在第四时间段ST4中将驱动信号S5至S10输出到逆变器电路4,使得开关元件Q5、Q7和Q9断开并且开关元件Q6、Q8和Q10导通。这实现了循环模式,在循环模式中电流在逆变器电路4中循环。此时,转换器电路2的所有开关元件Q1至Q4均断开(见图2的A)。
转换器电路2(第一转换器单元21和第二转换器单元22)重复上述第一时间段ST1、第二时间段ST2、第三时间段ST3和第四时间段ST4的操作。因此,第三连接端子T31相对于第三连接端子T32的电位保持在+Vbat,并且被提供给逆变器电路4。即,向逆变器电路4提供恒定电压Vbat,因此,不需要使逆变器电路4中的电压反转,因此,逆变器电路4可以由一般的全桥电路构成。
(3.2)直流电源启动时的操作
接下来,将参照图3描述当直流电源8启动时电力转换系统1的操作。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中,电力转换系统1根据图3所示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以能够在直流电源8启动时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以及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在图3中,“Sig1”是用于第二可开/关单元72的驱动信号,并且“Sig2”是用于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驱动信号。在图3中,“Sig3”是用于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信号,并且“Sig4”是用于逆变器电路4的驱动信号。在图3中,“V10”是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并且“V1、V2”是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
在图3中,“时间段T1”是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时的转换器电路2的操作时间段,“时间段T2”是从转换器电路2停止到使第一可开/关单元71导通的时间段。在图3中,“时间段T3”是直到第一可开/关单元71被导通为止的等待时间,并且“时间段T4”是从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到逆变器电路4开始操作的时间段。
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可/关单元71和第二可开/关单元72均处于断开状态,并且所有开关元件Q1至Q10均处于断开状态。
控制电路6在时刻t1开始向第二可/关单元72输出驱动信号Sig1。控制电路6在时刻t1还向转换器电路2输出驱动信号Sig3。在转换器电路2中,根据驱动信号Sig3,使开关元件Q1至Q4导通/断开。此时,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具有60kHz的驱动频率f1(以下也称为“第一频率f1”),并且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具有50%的占空比。在时刻t2,第二可开/关单元72被导通,并且第一电容器C10开始被充电。
在此,由于电阻器R1与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串联连接,所以第一电容器C10根据由电阻器R1和第一电容器C10确定的时间常数来充电(见图3)。此外,由于转换器电路2正在操作,所以第二电容器C1和C2按照与第一电容器C10相同的时间常数充电(见图3)。然后,在时刻t3,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以及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V1和V2被充电到电压Vo。在此,由于转换器电路2的变压器23的铁损,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V10、V1和V2分别仅被充电到电压Vo,在电压Vo与由直流电源8施加的电压Vbat之间产生电压差ΔV。
控制电路6在时刻t4停止转换器电路2,使得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达到电压Vbat。因此,如图3所示,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逐渐增加到电压Vbat。另一方面,电压V1和V2分别由于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自放电而降低,如图3所示。
控制电路6在时刻t5(即从转换器电路2停止起经过了时间段T2之后),将驱动信号Sig2输出到第一可开/关单元71。这使第一可开/关单元71导通,其中,由于第一可开/关单元71是机械继电器,因此第一可开/关单元71在时刻t6被导通。此时,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导通使得电阻器R1两端的电压降的量被认为是零,并且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等于电压Vbat,如图3所示。另一方面,因为转换器电路2处于停止状态,所以由于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自放电,电压V1和V2进一步降低。注意,在时间段T2期间,转换器电路2处于停止状态,并且第二电容器C1和C2是自放电的,因此,时间段T2优选地是短时间段。
在时刻t7(即,从驱动信号Sig2被输出到第一可开/关单元71起经过了时间段T3之后),控制电路6将驱动信号Sig3输出到转换器电路2以恢复转换器电路2的操作。此时,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具有20kHz的驱动频率f2(以下也称为“第二频率f2”),并且每个开关元件Q1至Q4具有50%的占空比。此外,控制电路6在时刻t7停止向第二可/关单元72输出驱动信号Sig1。因此,第二可开/关单元72被断开。此时,由于转换器电路2正在操作,因此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V1和V2分别等于电压Vbat(见图3)。然后,控制电路6在时刻t8将驱动信号Sig4输出到逆变器电路4,以使逆变器电路4开始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然后,将防止电路7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将防止电路7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之后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流向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防止电路7为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使转换器电路2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与当防止电路7处于低阻抗状态时使转换器电路2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流向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的情况下(在图3的时间段T1内)的转换器电路2的第一频率f1高于在防止电路7处于低阻抗状态(在稳态时)的情况下的转换器电路2的第二频率f2。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频率f1低于或等于第二频率f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降低变压器23的铁损。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频率从第一频率f1切换到第二频率f2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与不使转换器电路2停止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减少铁损的影响。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当从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起经过了指定时间(从时刻t1到时刻t5的时间段)时,将防止电路7切换到低阻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与在经过指定时间之前将防止电路7切换到低阻抗状态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以及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在防止电路7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高阻抗状态的切换时刻,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切换时刻之后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少流向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4)变型例
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只要可以实现本公开的目的,可以基于设计等进行各种修改。下文将描述上述实施例的变型例。注意,下文将描述的任何变型例可以适当地组合。
(4.1)第一变型例
将参考图4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的另一操作序列。在图4中,“Sig1”是用于第二可开/关单元72的驱动信号,“Sig2”是用于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驱动信号,并且“Sig3”是用于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信号。在图4中,“V1”是第二电容器C1两端的电压,“V2”是第二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V10”是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注意,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频率是例如20kHz。
控制电路6在时刻t1向转换器电路2输出驱动信号Sig3。在转换器电路2中,根据驱动信号Sig3,使开关元件Q1至Q4导通/断开。
控制电路6在时刻t2开始向第二可/关单元72输出驱动信号Sig1。因此,第二可开/关单元72被导通。当第二可开/关单元72导通时,第一电容器C10根据由与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串联连接的电阻器R1和第一电容器C10确定的时间常数充电。此外,此时,转换器电路2正在操作,因此,第二电容器C1和C2都按照与第一电容器C10相同的时间常数充电。
控制电路6在时刻t3向第一可开/关单元71输出驱动信号Sig2。因此,第一可开/关单元71被导通。当第一可开/关单元71导通时,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和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V1和V2分别等于电压Vbat。
然后,控制电路6在时刻t4停止输出驱动信号Sig1,以断开第二可开/关单元72。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和防止电路7按照图4所示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以及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4.2)第二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转换器电路2启动和停止时,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从0%变为50%。与此相对,如图5的A所示,占空比可以随时间连续变化,使得当从转换器电路2启动起经过了确定的时间段时占空比达到50%。
图5的A示出了在转换器电路2启动时的示例,但是可替代地,当转换器电路2停止时,占空比可以随着时间连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占空比随时间从50%连续地变为0%,使得当从转换器电路2停止起经过了确定的时间段时占空比为0%。换句话说,至少在转换器电路2启动或停止之一时,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可以随着时间连续变化。
(4.3)第三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为50%的示例。然而,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不限于50%。如图5的B所示,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可以是例如20%或任何其他百分比。即,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可以根据规格等任意设定。
(4.4)第四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逆变器电路4是三相逆变器电路的示例。然而,逆变器电路4可以是如图6的A所示的单相逆变器电路。将参考图6的A描述根据第四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A的配置。注意,除了缓冲电路3A、逆变器电路4A和滤波电路5A之外的组件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中的组件相似,并且用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此外,在图6的A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控制电路6、防止电路7、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
根据第四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A是例如双向直流/交流逆变器。如图6的A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A包括第一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控制电路6(见图1的A)、防止电路7(见图1的A)、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电力转换系统1A还包括缓冲电路3A、逆变器电路4A和滤波电路5A。
如图6的A所示,缓冲电路3A包括电阻器R3和第二电容器C3。电阻器R3的一端电连接到高电位(正电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电阻器R3的另一端电连接到第二电容器C3的一端。第二电容器C3的另一端电连接到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即,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电连接有电阻器R3和第二电容器C3的串联电路。
逆变器电路4A是全桥逆变器电路,该全桥逆变器电路包括桥接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Q11至Q14。每个开关元件Q11至Q14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11与开关元件Q12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13与开关元件Q14串联电连接。即,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11和Q12的串联电路以及开关元件Q13和Q14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11和Q13均具有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子T31的漏极。开关元件Q12和Q14均具有电连接至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开关元件Q11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2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13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4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11至Q14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滤波电路5A包括多个(在图6的A中为两个)电感器L14和L15以及电容器C14。电感器L14的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1和Q12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4的另一端电连接到一对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电感器L15的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3和Q14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5的另一端电连接到一对第二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电容器C14电连接在电感器L14的另一端和电感器L15的另一端之间。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和防止电路7按照上述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3的浪涌电流。
(4.5)第五变型例
在第四变型例中,已经描述了电力转换系统1A是双向直流/交流逆变器的示例。然而,如图6的B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A可以是双向直流/直流转换器。将参考图6的B描述根据第五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B的配置。注意,除了转换器电路4B和滤波电路5B之外的组件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A中的组件相似,并且用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A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此外,在图6的B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控制电路6、防止电路7、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
根据第五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B是例如双向直流/直流逆变器。如图6的B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B包括第一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控制电路6(见图1的A)、防止电路7(见图1的A)、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此外,电力转换系统1B还包括缓冲电路3A、转换器电路4B和滤波电路5B。
转换器电路4B是包括两个相互串联连接的开关元件Q15和Q16的半桥转换器电路。每个开关元件Q15和Q16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15与开关元件Q16串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15具有电连接至高电位(正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的漏极。开关元件Q16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开关元件Q15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16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15和Q16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滤波电路5B包括电感器L16和电容器C15。电感器L16的一端电连接在开关元件Q15和Q16之间的连接点。电感器L16的另一端电连接到一对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电容器C15电连接在电感器L16的另一端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中的另一个之间。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和防止电路7按照上述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3的浪涌电流。
(4.6)第六变型例
在第五变型例中,已经描述了电力转换系统1B双向转移(转换)电力的示例,但是电力转换系统1B可以被配置为单向转移电力。将参考图6的C描述根据第六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C的配置。注意,除了转换器电路2C和4C之外的组件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B中的组件相似,并且用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B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此外,在图6的C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控制电路6、防止电路7、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此外,在本变型例中,将描述电力从交流电力系统91传递到直流电源8的情况。
根据第六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C是例如升压直流/直流转换器。如图6的C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C包括第一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C、控制电路6(见图1的A)、防止电路7(见图1的A)、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一对第二连接端子。此外,电力转换系统1C还包括缓冲电路3A、转换器电路4C和滤波电路5B。
如图6的C所示,转换器电路2C包括第一转换器单元21C、第二转换器单元22和变压器23。注意,第二转换器单元22和变压器23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相似,并且在此省略详细描述。第一转换器单元21C包括两个二极管D3和D4。二极管D3的阳极电连接至第一电容器C10的一端(负极侧的一端)。二极管D3的阴极电连接到初级绕组线231的绕组线L2。二极管D4的阳极电连接至第一电容器C10的一端(负极侧的一端)。二极管D4的阴极电连接到初级绕组线231的绕组线L1。
如图6的C所示,转换器电路4C包括开关元件Q17和二极管D5。开关元件Q17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17与二极管D5串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17的漏极电连接到二极管D5的阳极。二极管D5的阴极电连接至高电位(正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开关元件Q17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开关元件Q17与二极管D5之间的连接点电连接至滤波电路5B的电感器L16的一端。开关元件Q17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C和防止电路7按照上述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3的浪涌电流。
(4.7)第七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转换器电路2是中心抽头转换器电路的示例,但是如图7的A所示,转换器电路2可以是全桥转换器电路。将参考图7的A描述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D的配置。注意,除了转换器电路2D之外的组件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中的组件相似,并且用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此外,在图7的A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控制电路6、防止电路7、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D是例如双向直流/交流逆变器。如图7的A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D包括第一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D、控制电路6(见图1的A)、防止电路7(见图1的A)、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此外,电力转换系统1D还包括缓冲电路3、逆变器电路4和滤波电路5。
如图7的A所示,转换器电路2D包括第一转换器单元21D、第二转换器单元22D和变压器23D。
第一转换器单元21D是全桥转换器电路,该全桥转换器电路包括桥接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Q21至Q24。每个开关元件Q21至Q24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1与开关元件Q22串联电连接。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3与开关元件Q24串联电连接。即,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1和Q22的串联电路与开关元件Q23和Q24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21和Q23的漏极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一端(正极侧一端)。开关元件Q22和Q24的源极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另一端(负极侧一端)。开关元件Q21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2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3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4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1至Q24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第二转换器单元22D是全桥转换器电路,该全桥转换器电路包括桥接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Q25至Q28。每个开关元件Q25至Q28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25与开关元件Q26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之间,开关元件Q27与开关元件Q28串联电连接。即,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T31和T32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5和Q26的串联电路以及开关元件Q27和Q28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电连接。
开关元件Q25和Q27均具有电连接至高电位(正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1的漏极。开关元件Q26和Q28均具有电连接至低电位(负极)侧的第三连接端子T32的源极。开关元件Q25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6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7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8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5至Q28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变压器23D包括初级绕组线231和次级绕组线232。初级绕组线231的一端电连接到第一转换器单元21D的开关元件Q21和Q22之间的连接点。初级绕组线231的另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3和Q24之间的连接点。次级绕组线232的一端电连接到第二转换器单元22D的开关元件Q25和Q26之间的连接点。次级绕组线232的另一端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7和Q28之间的连接点。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D和防止电路7按照上述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4.8)第八变型例
在第七变型例中,逆变器电路4包括六个开关元件Q5至Q10,但是如图7的B所示,逆变器电路4可以包括多个(在图7的B中为六个)双向开关SW1至SW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的B所示,在转换器电路2E中可以省略第二转换器单元。将参考图7的B描述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E的配置。注意,除了转换器电路2E和逆变器电路2E之外的组件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D中的组件相似,并且用与上述电力转换系统1D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这些组件的详细描述。此外,在图7的B中,为了简化附图,省略了控制电路6、防止电路7、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
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电力转换系统1E是例如双向直流/交流逆变器。如图7的B所示,电力转换系统1E包括第一电容器C10、转换器电路2E、控制电路6(见图1的A)、防止电路7(见图1的A)、一对第一连接端子和多个第二连接端子。此外,电力转换系统1E还包括缓冲电路3、逆变器电路4E和滤波电路5。
如图7的B所示,转换器电路2E包括第一转换器单元21E和变压器23D。注意,变压器23D类似于第七变型例中的变压器,并且在此省略详细描述。
第一转换器单元21E是全桥转换器电路,该全桥转换器电路包括桥接连接的四个开关元件Q21至Q24。每个开关元件Q21至Q24是例如n沟道耗尽型MOSFET。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1与开关元件Q22串联电连接。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3与开关元件Q24串联电连接。即,在第一电容器C10的两端之间,开关元件Q21和Q22的串联电路与开关元件Q23和Q24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电连接。此外,电容器C4电连接在开关元件Q21和开关元件Q22的连接点与开关元件Q23和开关元件Q24的连接点之间。
开关元件Q21和Q23的漏极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一端(正极侧一端)。开关元件Q22和Q24的源极电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的另一端(负极侧一端)。开关元件Q21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2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3具有电连接到开关元件Q24的漏极的源极。开关元件Q21至Q24均具有电连接至控制电路6的栅极。
逆变器电路4E是全桥逆变器电路,包括桥接连接的多个(在图7的B中为六个)双向开关SW1至SW6。每个双向开关SW1至SW6包括例如相互反并联连接的两个MOSFET。
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之间,双向开关SW1与双向开关SW2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之间,双向开关SW3与双向开关SW4串联电连接。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之间,双向开关SW5与双向开关SW6串联电连接。即,在一对第三连接端子之间,双向开关SW1和SW2的串联电路、双向开关SW3和SW4的串联电路以及双向开关SW5和SW6的串联电路相互并联电连接。
双向开关SW1和SW2之间的连接点电连接到滤波电路5的电感器L11的一端。双向开关SW3和SW4之间的连接点电连接到电感器L12的一端。双向开关SW5和SW6之间的连接点电连接到电感器L13的一端。
在本变型例中,通过使转换器电路2E和防止电路7按照上述的操作顺序进行操作,也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4.9)其他变型例
下文将描述其他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多个第二连接端子T21、T22和T23的连接对象是交流电力系统91的示例,但是该连接对象不限于交流电力系统91。连接对象可以是例如图1的B或C所示的交流负载92或直流负载93。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直流电源8是蓄电池的示例。然而,直流电源8不限于蓄电池,而可以包括例如蓄电池和直流/直流转换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止电路7包括:相互并联连接的第一可开/关单元71和第二可开/关单元72;以及与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串联连接的电阻器R1。然而,防止电路7不限于上述配置。即,防止电路7可以具有任何其他配置,只要其至少能够在高阻抗状态和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第二可开/关单元72是固态继电器的示例,但是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不限于固态继电器,而可以是机械继电器。此外,第一可开/关单元71也不限于机械继电器,而可以是固态继电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频率从第一频率f1切换到第二频率f2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停止。然而,可以减小转换器电路2的占空比。类似地,这种配置能够减小变压器23的铁损的影响。
在以上实施例中,当从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起经过了指定时间时,将防止电路7切换到低阻抗状态。与此相对,例如,当从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起,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和第二电容器C1和C2两端的电压V1和V2中的至少一个已达到指定电压Vo时,防止电路7可以切换到低阻抗状态。类似地,这种配置能够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以及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检测第二电容器C1(或第二电容器C2)两端的电压V1(或电压V2),或者可以检测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
在以上实施例中,在防止电路7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高阻抗状态的切换时刻,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与此相对,可以在防止电路7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高阻抗状态的切换时刻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开始操作。类似地,这种配置能够减小流向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
图3中的时间段T3是直到第一可开/关单元71导通的等待时间,但是时间段T3可以是0。
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描述了每个开关元件Q1至Q10是MOSFET的示例,但是每个开关元件Q1至Q10不限于MOSFET,而是可以包括例如双极晶体管和续流二极管。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将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频率从第一频率f1切换到第二频率f2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停止,但是只要第一频率f1高于第二频率f2,转换器电路2就不必停止。
在第六变型例中,已经描述了电力转换系统1C是升压转换器电路的示例,但是电力转换系统1C不限于升压转换器电路,而可以是降压转换器电路。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可开/关单元72的驱动信号Sig1和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信号Sig3在相同的时刻被输出,但是,例如,可以在输出第二可开/关单元72的驱动信号Sig1之后,输出转换器电路2的驱动信号Sig3。换句话说,转换器电路2的操作至少在第一电容器C10两端的电压V10的过渡期结束之前开始。
(总结)
如上所述,第一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被配置为在交流电力系统(91)、交流负载(92)或直流负载(93)中的任何一个和直流电源(8)之间单向或双向地传输电力。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包括第一电容器(C10)、作为绝缘型转换器电路的转换器电路(2、2C至2E)和控制电路(6)。第一电容器(C10)经由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连接至直流电源(8)。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至少能够在阻抗相对高的高阻抗状态和阻抗相对低的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转换器电路(2、2C至2E)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线(231)和次级绕组线(232)的变压器(23、23D),并且第一电容器(C10)连接到初级绕组线(231)。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控制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和转换器电路(2、2C至2E)。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使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操作,然后将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从高阻抗状态切换到低阻抗状态。
如上所述,在这种配置下,由于在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下使转换器电路(2、2C至2E)操作,因此能够至少减少流向第一电容器(C10)的浪涌电流。
在参照第一方面的、第二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包括第一可开/关单元(71)和第二可开/关单元(72)。第一可开/关单元(71)的一端连接到直流电源(8),另一端连接到第一电容器(C10)。第一可开/关单元(71)被配置为通过在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之间建立电气路径,使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进入低阻抗状态。在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之间,第二可开/关单元(72)与第一可开/关单元(71)并联连接。第二可开/关单元(72)被配置为通过在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之间建立电气路径,使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进入高阻抗状态。
通过该方式,仅需在第一可开/关单元(71)与第二可开/关单元(72)之间进行切换,就能够使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在高阻抗状态与低阻抗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参照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三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当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时使转换器电路(2)操作。
通过该方式,在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为高阻抗状态时使转换器电路(2)操作,因此,能够减小流向设置在转换器电路(2)的次级侧的电容器(第二电容器(C1、C2、C3))的浪涌电流。
在参考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第四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第一频率(f1)高于第二频率(f2)。第一频率(f1)是当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处于高阻抗状态时的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驱动频率。第二频率(f2)是在稳态时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驱动频率。
在该方式中,与第一频率(f1)低于或等于第二频率(f2)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变压器(23、23D)的铁损。
在参考第四方面的、第五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在将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驱动频率从第一频率(f1)切换到第二频率(f2)之前停止转换器电路(2、2C至2E)。可替代地,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在将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驱动频率从第一频率(f1)切换为第二频率(f2)之前,减小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占空比。
通过该方式,停止转换器电路(2、2C至2E)或减小转换器电路(2、2C至2E)的占空比能够减小变压器(23、23D)的铁损。
参考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第六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还包括连接至次级绕组线(232)的缓冲电路(3、3A)。
通过该方式,能够降低在转换器电路(2、2C至2E)断开时产生的高电压。
在参考第六方面的、第七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缓冲电路(3、3A)包括与用作电容器的第一电容器(C10)不同的并且连接到次级绕组线(232)的第二电容器(C1、C2、C3)。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在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操作后,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C2)两端的电压(V10、V1、V2)中的至少一个已达到指定电压(Vo)时,将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切换到低阻抗状态。可替代地,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在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操作后经过指定时间时,将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切换到低阻抗状态。
通过该方式,在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C2、C3)被充电至一定程度的状态下,使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进入低阻抗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与在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C2、C3)处于未充电状态的状态下使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进入低阻抗状态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流向第一电容器(C10)和第二电容器(C1、C2、C3)的浪涌电流。
在参考第一至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第八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中,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被配置为能够在高阻抗状态、低阻抗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断开状态是直流电源(8)与第一电容器(C10)彼此断开电连接的状态。控制电路(6)被配置为在将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从断开状态切换到高阻抗状态的切换时刻或在该切换时刻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操作。
通过该方式,在切换时刻或切换时刻之前,使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动作。在这种情况下,与在切换时刻之后使转换器电路(2、2C至2E)开始操作的情况相比,流向第二电容器(C1和C2)的浪涌电流减少得更多。
参考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第九方面的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还包括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
通过该方式,与不具备浪涌电流防止电路(7)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流向第一电容器(C10)的浪涌电流。
第二至第九方面的配置不是对于电力转换系统(1、1A至1E)必不可少的配置,并且因此可以被省略。
附图标记列表
1、1A至1E 电力转换系统,
2、2C至2E 转换器电路,
23 变压器,
231 初级绕组线,
232 次级绕组线,
3、3A 缓冲电路,
6 控制电路,
7 浪涌电流防止电路,
71 第一可开/关单元,
72 第二可开/关单元,
8 直流电源,
91 交流电力系统,
92 交流负载,
93 直流负载,
C10 第一电容器(电容器),
C1、C2、C3 第二电容器,
f1 第一频率,
f2 第二频率,
V1、V2、V10 两端电压,
Vo 指定电压。

Claims (9)

1.一种电力转换系统,被配置为在交流电力系统、交流负载或直流负载中的任何一个和直流电源之间单向或双向地传输电力,所述电力转换系统包括:
电容器,经由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至少能够在阻抗相对高的高阻抗状态和阻抗相对低的低阻抗状态之间切换;以及
转换器电路,其为绝缘型转换器电路,所述转换器电路包括具有初级绕组线和次级绕组线的变压器,所述电容器连接到所述初级绕组线;
控制电路,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和所述转换器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使所述转换器电路开始操作,然后将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从所述高阻抗状态切换到所述低阻抗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包括:
第一可开/关单元,一端连接到所述直流电源,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电容器,所述第一可开/关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在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电容器之间建立电气路径,使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进入所述低阻抗状态,以及
第二可开/关单元,在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电容器之间与所述第一可开/关单元并联连接,所述第二可开/关单元被配置为通过在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电容器之间建立电气路径,使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进入所述高阻抗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当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处于所述高阻抗状态时使所述转换器电路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当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处于所述高阻抗状态时所述转换器电路的驱动频率为第一频率,在稳态时所述转换器电路的驱动频率为第二频率,所述第一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在将所述转换器电路的驱动频率从所述第一频率切换到所述第二频率之前,停止所述转换器电路或减小所述转换器电路的占空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还包括连接至所述次级绕组线的缓冲电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所述缓冲电路包括第二电容器,所述第二电容器与用作所述电容器的第一电容器不同,并且所述第二电容器连接到所述次级绕组线,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在所述转换器电路开始操作后所述第一电容器两端的电压或所述第二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中的至少一个已达到指定电压时,或在所述转换器电路开始操作后经过指定时间时,将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切换至所述低阻抗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其中,
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能够在所述高阻抗状态、所述低阻抗状态以及所述直流电源和所述电容器彼此断开电连接的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并且
所述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在将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从所述断开状态切换到所述高阻抗状态的切换时刻或在所述切换时刻之前,使所述转换器电路开始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系统,还包括所述浪涌电流防止电路。
CN201880026916.0A 2017-04-24 2018-04-23 电力转换系统 Pending CN1105468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5307 2017-04-24
JP2017085307 2017-04-24
JP2018-015695 2018-01-31
JP2018015695 2018-01-31
PCT/JP2018/016498 WO2018199042A1 (ja) 2017-04-24 2018-04-23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6872A true CN110546872A (zh) 2019-12-06

Family

ID=63919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6916.0A Pending CN110546872A (zh) 2017-04-24 2018-04-23 电力转换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8106B2 (zh)
JP (1) JP6945170B2 (zh)
CN (1) CN110546872A (zh)
WO (1) WO20181990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9965B2 (ja) * 2016-12-27 2020-06-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スナバ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JPWO2020189295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EP3813246B1 (en) * 2019-10-25 2023-09-06 ABB E-mobility B.V. Full-bridge inverter with unipolar switching scheme and its method of operation
US11575326B2 (en) * 2020-11-27 2023-02-07 Lear Corporation Wide high voltage-input range DC-DC converter
JP2023172654A (ja) * 2022-05-24 2023-12-0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電力変換装置のスイッチ故障検知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DE102022207464A1 (de) 2022-07-21 2024-02-01 Zf Friedrichshafen Ag Bidirektional betreibbarer, parallel gespeister Gegentaktflusswandle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505A (ja) * 1993-06-22 1995-01-24 Toshiba Corp 車載用電動機の制御装置
CN203377600U (zh) * 2013-01-18 2014-01-01 夏家峰 免维护有载调压式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CN103493353A (zh) * 2011-07-06 2014-01-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
CN203761272U (zh) * 2013-02-21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204633667U (zh) * 2015-02-05 2015-09-09 浙江新富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轮胎拆装的变频器控制系统
CN105308814A (zh) * 2014-05-22 2016-02-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JP2016052222A (ja) * 2014-09-02 2016-04-11 京都電機器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
CN105556826A (zh) * 2013-09-19 2016-05-04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驱动装置
JP2016226199A (ja) * 2015-06-02 2016-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4599B2 (ja) * 1999-09-24 2004-10-06 デンセイ・ラムダ株式会社 入力過電圧制限機能を備えた突入電流防止回路
JP4043481B2 (ja) * 2004-06-25 2008-02-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TW200737677A (en) * 2006-03-24 2007-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ower supply device with inrush current limiting circuit
US8339055B2 (en) * 2009-08-03 2012-12-25 Intersil Americas Inc. Inrush current limiter for an LED driver
US8305783B2 (en) * 2009-09-10 2012-11-06 B/E Aerospac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lyphas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 inrush current limiting
TW201210184A (en) * 2010-08-23 2012-03-01 Skynet Electronic Co Ltd Series resonant converter capable of reducing rated voltage and rated current of power switch
US9614456B2 (en) * 2012-11-20 2017-04-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that prevents inrush curren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505A (ja) * 1993-06-22 1995-01-24 Toshiba Corp 車載用電動機の制御装置
CN103493353A (zh) * 2011-07-06 2014-01-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
CN203377600U (zh) * 2013-01-18 2014-01-01 夏家峰 免维护有载调压式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
CN203761272U (zh) * 2013-02-21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变换装置
CN105556826A (zh) * 2013-09-19 2016-05-04 株式会社电装 马达驱动装置
CN105308814A (zh) * 2014-05-22 2016-02-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浪涌电流抑制电路
JP2016052222A (ja) * 2014-09-02 2016-04-11 京都電機器株式会社 Dc−dcコンバータ装置
CN204633667U (zh) * 2015-02-05 2015-09-09 浙江新富凌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轮胎拆装的变频器控制系统
JP2016226199A (ja) * 2015-06-02 2016-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99042A1 (ja) 2018-11-01
JPWO2018199042A1 (ja) 2020-05-14
JP6945170B2 (ja) 2021-10-06
US10778106B2 (en) 2020-09-15
US20200052601A1 (en)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6872A (zh) 电力转换系统
CN108068650B (zh) 通用电流充电器
US7417842B2 (en) Apparatus for power conversion in electric rolling stock
US9209698B2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4181378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and power system
US11689112B2 (en) DC-DC converter and vehicle
US11472305B2 (en) Charging circuit for a vehicle-side electrical energy store
US11760218B2 (en) Charging circuit for a vehicle-side electrical energy store
CN112776631A (zh) 电动和/或混合动力车辆的多端口和多方向功率转换系统
CN110546874B (zh) 电力转换系统
KR20210018598A (ko) 차량용 전력 변환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 방법
WO2018123552A1 (ja) スナバ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システム
US11349336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circuit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apparatus
JP2022069834A (ja) 電源制御装置
WO2022190988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WO2022045155A1 (ja) 給電装置
WO2024106151A1 (ja) 電源装置
JP202203015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278442A1 (en) Traction Network for a Motor Vehicle
WO2021186918A1 (ja) 電力変換システム、電力変換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05642A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318470A1 (en) Wide-Range Input DC/DC Converter
CN113412566B (zh) 包括变压器和多电平功率变换器的集成充电和电机控制系统
JP6136981B2 (ja) 給電装置
CN117393871A (zh) 动力电池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车辆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