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6827A - 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36827A CN110536827A CN201880024704.9A CN201880024704A CN110536827A CN 110536827 A CN110536827 A CN 110536827A CN 201880024704 A CN201880024704 A CN 201880024704A CN 110536827 A CN110536827 A CN 1105368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strate
- heat storage
- main body
- heat
- semiconductor modu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1/00292—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for steering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6—Rims, e.g. with heating means; Rim covers
- B62D1/065—Steering wheels with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36—Selection of materials, or shaping, to facilitate cooling or heating, e.g. heatsin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0—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 H01L23/4006—Mountings or securing means for detachabl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 fixed by friction, plugs or springs with bolts or screw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34—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heating, ventilating or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 Temperature sensing arrangements
- H01L23/42—Fillings or auxiliary member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selected or arranged to facilitate heating or cooling
- H01L23/427—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 H01L23/4275—Cooling by change of state, e.g. use of heat pipes by melting or evaporation of soli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具有控制能输出由辅助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的控制部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具备基板(10)、发热部件(20)与蓄热体(40)。发热部件(2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主体(410)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420),蓄热体能够储存来自发热部件(20)的热量。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4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7-078158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控制能够输出辅助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在设置于基板的发热部件的附近,设置有能够储存来自发热部件的热量的蓄热体。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中,设为在基板的一个面设置发热部件与蓄热体,而谋求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的抑制、以及多个发热部件间的热干扰的抑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4953号公报
然而,例如在通过冲压来冲裁铜这样的硬度相对较低的材料而形成板状的蓄热体的情况下,在蓄热体的一个面的外边缘部形成裁切塌边,另一个面形成为平面状。因此,在蓄热体的里外产生差异。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蓄热体的形状没有特别地言及。因此,在蓄热体形成为单纯的矩形的板状的情况下,难以一看见就识别蓄热体的里外。
在通过例如焊料将蓄热体安装于基板的情况下,在根据蓄热体的里外向基板的安装状态之间产生差别。例如在使形成有裁切塌边的面朝着基板而将蓄热体安装于基板的情况下,在蓄热体的裁切塌边的部分与基板之间产生缝隙,蓄热体与基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小。这种情况下,有由于焊料被吸向裁切塌边与基板之间的缝隙,而产生焊脚的形成不足的担忧。由此,有变得难以确认是否成功将蓄热体正常地安装于基板的担忧。另外,有由于焊料被吸向裁切塌边与基板之间的缝隙,从而存在蓄热体从规定的安装区域偏离而与附近的其他的部件接触的担忧。
像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电子单元中,难以一看见就识别蓄热体的里外,有蓄热体向基板的安装性降低的担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容易地识别蓄热体的里外,蓄热体向基板的安装性提高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本发明的第1方面是具有控制能输出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的控制部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具备基板、发热部件与蓄热体。
发热部件设置于基板的一个面,在工作时发热。
蓄热体具有设置于基板的一个面的矩形板状的主体、以及从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主体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蓄热体能够储存来自发热部件的热量。通过蓄热体储存来自发热部件的热量,从而能够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
在本发明中,在从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设置于基板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也能够提高向基板的安装性。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中,蓄热体具有:矩形板状的主体,设置于基板的一个面;以及凹部,设置为从与主体的基板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而形成,蓄热体能够储存来自发热部件的热量。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设置于基板时,能够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也能够提高向基板的安装性。
本发明由于能够抑制发热部件的温度上升的蓄热体的安装性较高,因此适用于因较大的电流流动而发热量变大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
附图说明
参照附加的附图并根据下述的详细的记述,与本发明有关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变得更加明确。这些附图如下。
图1是示出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应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电气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发热部件附近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剖视图。
图6B是示出蓄热体正确地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C是示出蓄热体错误地安装于基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发热部件附近的示意图。
图8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8B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8C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8D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9A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9B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9C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9D是示出第10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10A是示出第1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剖视图。
图10C是示出第12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的俯视图。
图10D是图10C的XD-X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多个实施方式中,对实质上同样的构成部位标记同样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另外,存在为了避免附图的记载变繁琐,而在一个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同样的多个部件或者部位,只对多个中的一个或者一部分标记附图标记的情况。
(第1实施方式)
在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作为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或者电子单元的电子控制单元1被用于车辆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基于转向操纵转矩信号以及车速信号等,驱动控制产生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101。
如图3~5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具备基板10、作为发热部件的半导体模块20、蓄热体40、焊料110、作为电子部件的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控制部60、作为散热体的散热片70、热传导部件75、以及连接器80等。
基板10例如是由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构成的FR-4等印刷布线板。基板10形成为大致矩形。
半导体模块2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包括MOS-FET、IGBT等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部件。如图3~5所示,半导体模块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板状,安装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侧,使得表面方向相对于基板10的面平行。半导体模块2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4个(21~24)。
如图4、5所示,半导体模块20具有开关元件201、密封体202、端子203、204、205。
开关元件201是例如MOS-FET、IGBT等半导体元件。开关元件201在开关工作时发热。
密封体202例如由树脂等绝缘体形成,覆盖开关元件201。密封体202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板状。
端子203例如由铜等电导体形成为矩形的板状。端子203与开关元件201的漏极电连接。端子203设置于密封体202,使得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面从密封体202露出。
端子204例如由铜等电导体形成。端子204与开关元件201的源极电连接。端子204设置于密封体202,使得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密封体202露出。
端子205例如由铜等电导体形成。端子205与开关元件201的栅极电连接。端子205设置于密封体202,使得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从密封体202露出。
基板10具有作为布线的印刷布线30。如图4、5所示,印刷布线3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印刷布线30被未图示的阻焊层覆盖。
印刷布线30例如通过印刷在基板10的表面形成由铜等电导体构成的图案而成。此外,印刷布线30的热传导率为规定值以上,例如(300K)为401W/(m·K)左右。印刷布线3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4个(31~34)。
印刷布线31、32、33、34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的薄膜状,相互相邻而配置(参照图4)。印刷布线31与印刷布线32一体形成。
半导体模块21、22、23、24与各个印刷布线31、32、33、34对应而设置。
半导体模块21设置为端子203的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印刷布线31对置或者接触。半导体模块21的端子203焊接于印刷布线31。半导体模块21的端子204焊接于印刷布线33。
半导体模块22设置为端子203的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印刷布线32对置或者接触。半导体模块22的端子203焊接于印刷布线32。半导体模块22的端子204焊接于印刷布线34。
半导体模块23设置为端子203的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印刷布线33对置或者接触。半导体模块23的端子203焊接于印刷布线33。
半导体模块24设置为端子203的与开关元件201相反的一侧的面与印刷布线34对置或者接触。半导体模块24的端子203焊接于印刷布线34。
如图3~5所示,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侧。蓄热体40具有主体410、切口部420。主体410例如由铜等电导体形成为长方形的板状。即,主体410形成为6面体状。
如图4、5所示,主体410设置于基板10,使得内面412与基板10的印刷布线30对置。因此,主体410的表面411朝着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焊料110设置于蓄热体40与基板10之间。焊料110连接主体410的内面412与基板10的印刷布线30。这样,蓄热体40焊接于基板10。
主体410的热传导率为规定值以上,例如(300K)为401W/(m·K)左右。此外,主体410的比热容量例如为385×102J/(kg·K)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410实施锡镍镀。由此,主体410的耐腐蚀性、以及焊接性得以提高。
如图4所示,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在主体410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即,切开主体410的表面411、内面412各自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而形成切口部420。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即不是线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为可看成三角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设置7个(41~47)。
如图4所示,蓄热体41~47形成为同样的形状。
蓄热体41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的密封体202设置于与端子204、205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1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1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1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1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2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2的密封体202设置于与端子204、205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2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2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2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2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2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3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3的密封体202设置于与端子204、205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3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3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3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3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3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4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4的密封体202设置于与端子204、205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4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4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4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4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4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5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设置于与半导体模块22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5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1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5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1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6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2设置于与半导体模块21相反的一侧。蓄热体46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2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2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6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半导体模块22离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蓄热体47设置于半导体模块21与半导体模块22之间。蓄热体47设置为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22的密封体202的边呈大致平行,并且从半导体模块21、22远离规定距离。在这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蓄热体47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1最远的位置的角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7的主体410与半导体模块22之间的距离、和蓄热体47的主体410与半导体模块21之间的距离同等。
另外,蓄热体47、43、44分别设置于半导体模块21与半导体模块22之间、半导体模块21与半导体模块23之间、半导体模块22与半导体模块24之间。即,蓄热体40设置为至少一部分位于多个半导体模块20之间。
另外,蓄热体41、45、47设置为包围半导体模块21。另外,蓄热体42、46、47设置为包围半导体模块22。即,蓄热体40设置为至少一部分包围半导体模块20。
如图4所示,若设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的长边方向的边的长度为L,则蓄热体41、45、47设置为位于从半导体模块21的密封体202的外缘远离规定距离L的范围R1内。同样地,蓄热体42、46、47设置为位于从半导体模块22的密封体202的外缘远离规定距离L的范围R1内。另外,同样地,蓄热体43设置为位于从半导体模块23的密封体202的外缘远离规定距离L的范围R1内。另外,同样地,蓄热体44设置为位于从半导体模块24的密封体202的外缘远离规定距离L的范围R1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1~47的任意一个的主体410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都形成得比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的长边方向的边的长度L长。
像这样,多个蓄热体40的任意一个蓄热体都设置于半导体模块20的附近。因此,向蓄热体40传导半导体模块20的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蓄热体40能够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
如图4所示,半导体模块21的开关元件201相对于密封体202的中央位于端子204侧,即蓄热体47侧。另外,半导体模块22的开关元件201相对于密封体202的中央位于端子204侧,即蓄热体46侧。另外,半导体模块23的开关元件201相对于密封体202的中央位于端子204侧。另外,半导体模块24的开关元件201相对于密封体202的中央位于端子204侧。半导体模块20在工作时,特别是开关元件201及其附近的温度变高。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420形成于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因此,能够抑制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性能的降低。在这里,蓄热体47的切口部420虽然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1是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1最远的位置的角部,但是相对于半导体模块22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2最近的位置的角部。然而,半导体模块21的开关元件201位于密封体202的蓄热体47侧,半导体模块22的开关元件201位于密封体202的蓄热体46侧。因此,能够使从半导体模块21向蓄热体47的导热性能与从半导体模块22向蓄热体47的导热性能为同等。
如图4所示,在印刷布线30的与蓄热体40对应的位置设置安装区域300。安装区域300与印刷布线30中从阻焊层露出的部位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区域300形成为长方形以便与蓄热体40的主体410的形状对应。
蓄热体40例如设置于设置在安装区域300的焊料110(焊料膏)上,通过熔化焊料110而安装于基板10。此时,熔化的焊料110流向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形成焊脚120。在这里,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的焊脚120,从而能够容易地确认成功地将蓄热体40正常地安装于基板10。
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铜的板材通过裁切模90冲裁而形成蓄热体40。此时,对于蓄热体40而言,由于在板材的一个面按压裁切模90,即通过冲压而冲裁来形成,因此在一个面的外边缘部形成裁切塌边40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板状的主体410的两面中形成裁切塌边400的面设为表面411,将相反的一侧的面设为内面412。因此,表面411的外边缘部形成为曲面状。主体410的内面412形成为平面状。
由于内面412形成为平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B所示,使内面412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这种情况下,能够使蓄热体40稳定而安装于安装区域300。此时,主体410形成为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曲线状。
另一方面,如图6C所示,假设在使形成了裁切塌边400的表面411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的情况下,在蓄热体40的裁切塌边400的部分与基板10之间产生缝隙S1。这种情况下,有由于焊料110被吸向裁切塌边400与基板10之间的缝隙S1,而蓄热体40从规定的安装区域300偏离,与附近的其他的部件接触的担忧。另外,有由于焊料110被吸向裁切塌边400与基板10之间的缝隙S1,而产生焊脚120的形成不足的担忧。由此,有变得难以确认是否成功将蓄热体40正常地安装于基板10的担忧。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形成为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由此,容易使平面状的内面412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正确地安装于基板10。
在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使平面状的内面412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后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蓄热体40的位置偏移、焊脚120的形成不足。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容器51例如是铝电解电容器。电容器51例如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安装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侧,使得轴向相对于基板10的面呈垂直(参照图3)。电容器51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3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继电器55、56例如是机械式地构成的机械继电器。继电器55、56例如安装于基板10的另一个面12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57例如是扼流线圈。线圈57例如形成为呈矩形柱状,安装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侧,使得高度方向相对于基板10的面呈垂直(参照图3)。
控制部60例如具有微控制器61、定制IC62。微控制器61、定制IC62例如是具有CPU、ROM、RAM以及I/O等的半导体封装品。控制部60控制继电器55、56、半导体模块20(21~24)的工作。控制部60通过基于来自设置于车辆的各部分的传感器类的信号等来控制半导体模块20的工作,从而控制马达101的旋转驱动。
如图3所示,微控制器61以及定制IC62安装于基板10的另一个面12侧。
在这里,基于图2,对半导体模块20、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控制部60的电连接进行说明。
车辆的电源亦即电池102的正极连接于继电器55。继电器55由控制部60控制,通过进行接通(ON)工作或者断开(OFF)工作,来允许或者截断从电池102向电子控制单元1的电力的供给。即,继电器55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电源继电器。
来自电池102的电力经由线圈57供给半导体模块20(21~24)。线圈57除去从电池102经由电子控制单元1向马达101供给的电力的噪声。
车辆的点火电源106连接于继电器55与线圈57之间、以及控制部60。控制部60(微控制器61、定制IC62)通过来自点火电源106的电力工作。
如图2所示,半导体模块21与半导体模块23被串联连接,半导体模块22与半导体模块24被串联连接。而且,半导体模块21以及23这2个半导体模块、和半导体模块22以及24这2个半导体模块被并联连接。
另外,在半导体模块21以及23这2个半导体模块的连接点、与半导体模块22以及24这2个半导体模块的连接点之间,配置继电器56以及马达101。另外,电容器51被并联连接于电源线与接地之间。电容器51抑制因半导体模块20(21~24)的接通/断开工作(开关工作)而产生的浪涌电压。
根据上述的结构,例如若半导体模块21以及24接通而半导体模块22以及23断开,则电流以半导体模块21、继电器56、马达101、半导体模块24的顺序流动。另一方面,若半导体模块22以及23接通而半导体模块21以及24断开,则电流以半导体模块22、马达101、继电器56、半导体模块23的顺序流动。由于马达101是直流马达,因此通过这样而将各半导体模块20(21~24)控制为接通/断开,从而旋转驱动马达101。在各半导体模块20(21~24)的端子205连接来自控制部60(定制IC62)的信号线。即,控制部60通过控制半导体模块20的开关工作,来控制马达101的旋转驱动。
在这里,继电器56由控制部60控制,通过进行接通工作或者断开工作,来允许或者截断从电池102向马达101的电力的供给。即,继电器56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马达继电器。
在半导体模块20的开关工作时,由于相对较大的电流在半导体模块20、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流动,因此半导体模块20的开关元件201、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发热而变为相对较高的温度。在这里,半导体模块20是工作时的发热量为规定值以上的部件。
散热片70例如由铝等金属形成。如图5所示,散热片70具有散热片主体71、柱状部72、以及螺钉73等。散热片主体71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板状。散热片70设置为散热片主体71的一个面701与基板10的一个面11对置。
此外,散热片70的比热容量例如为900×102J/(kg·K)左右。另外,散热片70的热传导率例如为(300K)237W/(m·K)左右。
在散热片70的散热片主体71的一个面701与基板10的一个面11之间形成有规定的缝隙。
在散热片主体71的一个面701形成有向另一个面702侧即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凹陷的凹部、亦即特定凹部711。特定凹部711形成于与半导体模块20对应的位置。特定凹部711形成为矩形状以便与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的形状对应。此外,特定凹部711形成得比密封体202大。特定凹部711形成4个以便分别与半导体模块21~24对应。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与散热片70的特定凹部711之间的距离d1被设定在蓄热体40与散热片70的一个面701之间的距离d2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d1设定得比d2小。因此,例如即使因振动或者来自外部的力等而散热片70与基板10接近,也能够通过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与散热片70抵接,而可靠地抑制散热片70与蓄热体40的接触。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蓄热体40相对于基板10位置偏移或是从基板10脱落。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的那样,蓄热体40由电导体形成,而通过印刷布线30与半导体模块20电连接的情况下,有若散热片70与蓄热体40接触,则散热片70与蓄热体40之间短路的担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根据上述的设定,能够抑制散热片70与蓄热体40的接触,因此也能够对散热片70与蓄热体40之间的短路进行抑制。
柱状部72形成为从散热片主体71朝着基板10延伸为大致圆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柱状部72形成为与包括基板10的4个角部的规定的部位对应(参照图3)。
基板10在包括4个角部的规定的部位具有螺孔13。螺钉73经过螺孔13拧入散热片70的柱状部72。由此,基板10的相对于散热片70的位置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传导部件75例如是散热润滑脂。散热润滑脂例如是以硅酮为基材的热阻抗较小的凝胶状的部件。热传导部件75在基板10的一个面11与散热片70的一个面701之间设置为与基板10、半导体模块20、印刷布线30、蓄热体40、散热片70接触。由此,热传导部件75能够将来自半导体模块20以及蓄热体40的热量向散热片70传导。因此,能够将来自半导体模块20以及蓄热体40的热量经由热传导部件75以及散热片70释放。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半导体模块20的端子203、204与蓄热体40通过印刷布线30连接,因此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开关元件201的热量经由端子203、204以及印刷布线30迅速地向蓄热体40传导。因此,能够将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经由印刷布线30、蓄热体40、热传导部件75以及散热片70迅速地释放。
如图3所示,连接器80具有连接器主体800、供电端子81~84、信号端子85。连接器主体800例如由树脂形成为矩形的筒状。连接器主体800设置于基板10的外边缘部。
供电端子81~84、信号端子85例如由铜等电导体形成。供电端子81~84、信号端子85被夹固(insert)成型于连接器主体800。
供电端子81焊接于基板10上的印刷布线(未图示),经由继电器55以及线圈57与半导体模块21、22的端子203,即印刷布线31、32电连接。供电端子82焊接于基板10上的印刷布线,与半导体模块23、24的端子204电连接。
供电端子83焊接于基板10上的印刷布线,与半导体模块21的端子204以及半导体模块23的端子203,即印刷布线33电连接。供电端子84焊接于基板10上的印刷布线,与半导体模块22的端子204以及半导体模块24的端子203,即印刷布线34电连接。
信号端子85焊接于基板10上的印刷布线,与控制部60(微控制器61、定制IC62)电连接。在信号端子85有用于经由控制部60控制马达101的信号亦即转向操纵转矩信号以及车速信号等流动。
在马达101工作(旋转)时,在供电端子81~84有向马达101供给的相对较大的电流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5设置于半导体模块21与连接器80的供电端子81、82之间。
如图3所示,在以与基板10正交的假想平面VP1将基板10分为2个区域T1、T2时,半导体模块20以及供电端子81~84设置于一个区域T1侧,控制部60(微控制器61、定制IC62)以及信号端子85设置于另一区域T2侧。
在连接器80连接有电线束(harness)103(参照图1)。电线束103的导线104将电池102的正极与连接器80的供电端子81电连接。另外,电线束103的导线105将马达101的卷线端子与连接器80的供电端子83、84电连接。即,供电端子83、84是马达端子。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的工作进行说明。
若车辆的驾驶员接通点火开关,则电力从点火电源106向电子控制单元1供给,电子控制单元1启动。若电子控制单元1启动,则控制部60使继电器55、56接通工作。由此,成为允许从电池102向马达101的电力的供给的状态。
控制部60在点火开关接通期间,通过基于转向操纵转矩信号以及车速信号等来控制半导体模块20(21~24)的开关工作,而控制马达101的旋转驱动。由此,从马达101输出辅助转矩,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部60通过控制半导体模块20(21~24)的开关工作而控制马达101的旋转驱动时,由于在半导体模块20、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流动相对较大的电流,因此半导体模块20、电容器51、继电器55、56、线圈57发热而变为相对较高的温度。此外,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的一部分经由印刷布线30以及/或者热传导部件75导向蓄热体40。
半导体模块20(21~24)以及蓄热体40的热量经由热传导部件75被导向散热片70。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子控制单元1的工作时,能够将半导体模块20(21~24)以及蓄热体40的热量高效地导向散热片70。因此,能够将作为发热部件的半导体模块20(21~24)、以及蓄热体40的热量高效地释放。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是具有控制能够输出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101的控制部60的电子控制单元1,具备基板10、半导体模块20与蓄热体40。
半导体模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主体410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420,蓄热体40能够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通过蓄热体40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能顾抑制半导体模块20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形成为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40,也能够提高向基板10的安装性。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由于能够抑制半导体模块20的温度上升分蓄热体40的安装性较高,因此适用于作为因较大的电流流动而发热量变大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的控制装置而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因此,能够通过冲压等容易地形成蓄热体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因此,能够一边抑制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性能的降低,一边实现上述目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具备连接基板10与蓄热体40的焊料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由于通过冲压来冲裁而形成,因此在蓄热体40的一个面(表面411)的外边缘部形成裁切塌边400。假设在使形成有裁切塌边400的表面411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的情况下,在蓄热体40的裁切塌边400的部分与基板10之间产生缝隙S1,有由于焊料110被吸向缝隙S1,而蓄热体40从规定的安装区域300偏离(参照图6C),与附近的其他的部件接触的担忧。另外,有由于焊料110被吸向裁切塌边400与基板10之间的缝隙S1,而产生焊脚120的形成不足,变得难以确认是否成功将蓄热体40正常地安装于基板10的担忧。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因此,容易使平面状的内面412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正确地安装于基板10。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在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形成焊脚120。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该焊脚120,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角部附近的部分成功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420形成于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因此,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能够容易地目视观察焊脚120,能够良好地实施蓄热体40的安装状态的确认。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板10设定有与主体41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安装区域300。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在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形成焊脚120。因此,能够将安装区域300的形状以及大小设定得与主体410的形状(矩形状)以及大小同程度地小。由此,一边使基于焊脚120的安装确认成为可能,一边使蓄热体40的高密度安装成为可能,能够有助于电子控制单元1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安装区域300设定得较小,能够减小蓄热体40与半导体模块20之间的距离,能够从使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良好。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基于蓄热体40的半导体模块20的冷却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410形成为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曲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冲压板材来冲裁而形成蓄热体40,在蓄热体40的一个面的外边缘部形成裁切塌边40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未形成裁切塌边400的平面状的内面412朝着基板10而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因此主体410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曲线状。本实施方式例示将像由冲压形成的蓄热体40那样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在由冲压形成蓄热体40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具备基板10、半导体模块20与蓄热体40。
半导体模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主体410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420,蓄热体40能够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通过蓄热体40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能够抑制半导体模块20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40,也能够提高向基板10的安装性。
(第2实施方式)
在图7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第2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地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成为对角的2个角部。即,每1个蓄热体40形成2个切口部420。切开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成为对角的2个角部而形成切口部420。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且点对称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在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2个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形成焊脚(fillet)120。
第2实施方式的上述的点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成为对角的2个角部。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且点对称的形状。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
另外,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主体410的成为对角的2个角部对应的部分的焊脚120,能够更高精度地进行蓄热体40的安装确认。
(第3实施方式)
在图8A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3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8A是从主体410的板厚方向即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第3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即,切开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而形成切口部420。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部420形成为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可看成矩形状。
在第3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也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第4实施方式)
在图8B示出第4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4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8B是从主体410的板厚方向即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第4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图。在第4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1个边。即,切开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1个边而形成切口部420。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为可看成三角形状。
在第4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边。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1个边。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在安装区域300中与蓄热体40的切口部420对应的部分形成焊脚120。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该焊脚120,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边附近的部分能成功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边。因此,能够抑制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性能的降低。另外,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能够容易地目视观察焊脚120,能够良好地实施蓄热体40的安装状态的确认。
(第5实施方式)
在图8C示出第5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5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5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为可看成矩形状。
(第6实施方式)
在图8D示出第6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6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4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为可看成半圆形状。在第6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冲压相对较容易地形成蓄热体40。另外,切口部420例如也能够通过切削容易地形成。
(第7实施方式)
在图9A示出第7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7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3实施方式不同。
图9A是从主体410的板厚方向即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第7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图。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与4个边中的1个边各形成有1个。即,切开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与4个边中的1个边而形成切口部420。
更具体而言,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和与该角部连接的边(参照图9A)。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为可看成矩形状。
在第7实施方式中,切口部420形成于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的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里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以及4个边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边。
在第7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切口部420的焊脚120,从而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角部附近、以及边附近的部分能成功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第8实施方式)
在图9B示出第8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8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7实施方式不同。
图9B是从主体410的板厚方向,即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第8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图。在第8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2个边。即,切开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2个边而形成切口部420。
更具体而言,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长边与短边(参照图9B)。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在第8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边、以及与该边邻接的边。
在第8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切口部420的焊脚120,从而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2个边附近的部分能成功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2个边。因此,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切口部420的焊脚120,从而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2个边附近的部分能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第9实施方式)
在图9C示出第9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9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8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地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2个短边(参照图9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且点对称的形状。
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切口部420的焊脚120,从而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2个短边附近的部分能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第10实施方式)
在图9D示出第10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10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9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切口部420逐个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边中的2个短边以及1个长边(参照图9D)。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焊料110的蓄热体40的安装时,工作人员等通过目视观察形成于切口部420的焊脚120,从而能够确认蓄热体40的特别是切口部420附近即主体410的2个短边附近的部分以及1个长边附近的部分能与基板10正常地接合。
(第11实施方式)
在图10A、图10B示出第11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11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10A是从主体410的板厚方向即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第11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图。在第11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代替切口部420而具有凹部430。
从蓄热体40的与主体410的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面亦即表面411向基板10侧凹陷而形成凹部430(参照图10B)。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430在主体410的表面411的中央形成为圆形。凹部430例如通过将圆形的夹具向主体410的表面411的中央推压而形成。
第11实施方式的上述的点以外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是具有控制能够输出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10的控制部60的电子控制单元1,其具备基板10、半导体模块20与蓄热体40。
半导体模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主体410的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面(表面411)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30,蓄热体40能够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通过蓄热体40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能够抑制半导体模块20的温度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具有从主体410的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面亦即表面411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30。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40,也能够提高向基板10的安装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具备基板10、半导体模块20与蓄热体40。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基板10的一个面11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主体410的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面(表面411)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30,蓄热体40能够储存来自半导体模块20的热量。因此,工作人员等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基板10时,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由此,即使是里外的形状不同的蓄热体40,也能够提高向基板10的安装性。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1由于能够抑制半导体模块20的温度上升的蓄热体40的安装性较高,因此适用于用作因较大的电流流动而发热量变大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100的控制装置。
此外,在第11实施方式中,凹部430形成于主体410的表面411的中央。因此,在将蓄热体40设置于半导体模块20的附近时,能够抑制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性能由于主体410的部位而偏差。
(第12实施方式)
在图10C、图10D示出第12实施方式中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的蓄热体。第12实施方式的蓄热体40的形状与第11实施方式不同。
在第12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凹部430在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形成为矩形状(参照图10C)。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凹部430例如通过将矩形的夹具向提高主体410的表面411的角部推压而形成。
在第12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凹部43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第12实施方式的上述的点以外的结构与第11实施方式相同。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蓄热体40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板10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凹部430形成于主体410的4个角部中离半导体模块20最远的位置的角部。因此,能够抑制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的导热性能的降低。
(其他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1个半导体模块20(发热部件)设置任意数量的蓄热体40。另外,也可以对1个基板10设置任意数量的半导体模块20。这种情况下,半导体模块20也可以在基板10上以任意方式配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并不局限于通过焊料,也可以例如通过粘结剂安装于基板10。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省略用于将蓄热体40安装于基板10的焊料。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冲压形成蓄热体40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通过冲压将蓄热体40的主体410形成为矩形状后,通过切开主体410的外边缘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切口部420。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冲压将将蓄热体40的主体410形成为矩形状后,通过切削而形成切口部42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蓄热体40的主体410形成为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曲线状的例子。与此相对的,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的主体410也可以形成为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直线状。在通过冲压以外的方法形成蓄热体40的主体410的情况下,对蓄热体40的主体410而言,在基板10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基板10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能够呈直线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蓄热体40也可以由例如碳等任意材料形成,只要热传导率为规定值以上即可。另外,蓄热体40并不局限于由电导体,例如也可以由氮化铝、氮化硅等绝缘体形成。在本发明中,不论蓄热体40由怎样的材料形成,都能够容易地识别蓄热体40的里外。另外,也可以蓄热体40不与基板10的印刷布线30接触。另外,也可以蓄热体40与半导体模块20接触。另外,也可以在蓄热体40不实施镀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为若将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的长边方向的边的长度设为L,则多个蓄热体40位于从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的外缘远离规定距离L的范围R1内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多个蓄热体40设置为一部分位于范围R1外。另外,也可以蓄热体40不设置在范围R1内。但是,在从半导体模块20向蓄热体40高效地导热中,希望蓄热体40设置在半导体模块20的附近。另外,半导体模块20的密封体202并不局限于矩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多角形状、圆形等任意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热传导部件例如是以硅酮为基材的热阻抗较小的片状的放热片。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热传导部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发热部件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比蓄热体40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小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发热部件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设定为蓄热体40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以下。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蓄热体40散热体的距离无关地,任意设定发热部件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但是,在蓄热体40由电导体形成的情况下,希望发热部件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设定得比蓄热体40与散热体之间的距离小。另外,散热体并不局限于铝,也可以由铁、铜、氮化铝或者氮化硅等热传导率为规定值以上的材料形成。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具备散热体。
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发热部件的密封体并不局限于树脂,也可以由氮化铝、氮化硅等绝缘体形成。另外,也可以发热元件的一部分从密封体露出。
本发明中的电子单元并不局限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用于控制其他的装置的马达等电动机械的驱动。
像这样,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以各种形态实施。
基于实施方式记述了本发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以及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变形例以及等同的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各种组合以及形态、以及在其中包含一个要素、这以上个要素、或这以下个要素的其他的组合以及形态也在本发明的范畴以及思想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具有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60)控制能输出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101),所述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1)具备:
基板(10);
发热部件(20),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以及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所述主体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420),所述蓄热体(40)能储存来自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
在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蓄热体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角部中的1个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角部中离所述发热部件最远的位置的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逐个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角部中成为对角的2个角部,
在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蓄热体形成为呈非线对称且点对称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边中的1个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边中离所述发热部件最远的位置的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切口部逐个形成于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的所述主体的4个边中的2个边。
8.一种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具有控制部(60),所述控制部(60)控制能输出辅助由驾驶员进行的转向操纵的辅助转矩的马达(101),所述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1)具备:
基板(10);
发热部件(20),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以及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30),所述蓄热体(40)能储存来自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在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蓄热体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还具备焊料(110),所述焊料(110)连接所述基板与所述蓄热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基板设定与所述主体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安装区域(300)。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形成为在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的剖面,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外缘呈曲线状。
13.一种电子单元(1),具备:
基板(10);
发热部件(20),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以及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在所述主体的外边缘部形成为切口状的切口部(420),所述蓄热体(40)能储存来自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
在从所述基板的板厚方向观察时,所述蓄热体形成为呈非线对称的形状。
14.一种电子单元(1),具备:
基板(10);
发热部件(20),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11),在工作时发热;以及
蓄热体(40),具有设置于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矩形板状的主体(410)、以及从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基板相反的一侧的面凹陷而形成的凹部(430),所述蓄热体(40)能储存来自所述发热部件的热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78158 | 2017-04-11 | ||
JP2017078158A JP6737221B2 (ja) | 2017-04-11 | 2017-04-11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子ユニット。 |
PCT/JP2018/014888 WO2018190289A1 (ja) | 2017-04-11 | 2018-04-09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子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36827A true CN110536827A (zh) | 2019-12-03 |
CN110536827B CN110536827B (zh) | 2022-06-21 |
Family
ID=63793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24704.9A Active CN110536827B (zh) | 2017-04-11 | 2018-04-09 | 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34170B2 (zh) |
JP (1) | JP6737221B2 (zh) |
CN (1) | CN110536827B (zh) |
DE (1) | DE112018001959B4 (zh) |
WO (1) | WO201819028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37221B2 (ja) * | 2017-04-11 | 2020-08-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子ユニット。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3851A (ja) * | 1996-01-30 | 1997-08-15 |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 Icデバイスの放熱方法及び放熱手段 |
CN1956639A (zh) * | 2005-10-26 | 2007-05-02 | 株式会社万都 | 汽车的电动转向装置 |
CN2909791Y (zh) * | 2006-04-26 | 2007-06-06 | 宁波市俊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 |
CN102842543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控制单元 |
JP2015137502A (ja) * | 2014-01-23 | 2015-07-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載装置 |
CN106061194A (zh) * | 2015-04-06 | 2016-10-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控制单元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112676A (ja) * | 1981-12-25 | 1983-07-05 | Tanaka Kikinzoku Kogyo Kk | プレス抜き部品の溶接方法 |
JPS60225452A (ja) * | 1984-04-23 | 1985-11-09 | Nec Kansai Ltd | 半導体装置用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
JP3138414B2 (ja) * | 1995-10-20 | 2001-02-26 | リズム時計工業株式会社 | 時計用歯車 |
US6000125A (en) | 1996-01-30 | 1999-12-14 | Samsung Electronics America, Inc. | Method of heat dissipation from two surfaces of a microprocessor |
JP3816380B2 (ja) | 2001-12-14 | 2006-08-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吸熱用ダミー部品を備えた基板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4022983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半導体装置 |
JP2008134953A (ja) | 2006-11-29 | 2008-06-12 | Toshiba Tec Corp | 印刷管理装置 |
DE102007062167A1 (de) | 2007-12-21 | 2009-06-25 | Robert Bosch Gmbh | Leistungsschaltung |
JP2010245174A (ja) | 2009-04-02 | 2010-10-28 | Denso Corp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EP2276329A1 (en) | 2009-07-16 | 2011-01-19 | ABB Research Ltd. | Electronic circuit board with a thermal capacitor |
JP4924750B2 (ja) * | 2010-02-05 | 2012-04-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力変換装置 |
JP6278695B2 (ja) * | 2013-12-26 | 2018-02-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115465B2 (ja) * | 2013-12-26 | 2017-04-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540995B2 (ja) * | 2015-09-02 | 2019-07-10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
JP6555134B2 (ja) | 2016-01-08 | 2019-08-0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24839B2 (ja) * | 2016-01-08 | 2018-11-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696480B2 (ja) * | 2017-03-22 | 2020-05-2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半導体装置 |
JP6737221B2 (ja) * | 2017-04-11 | 2020-08-0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および電子ユニット。 |
-
2017
- 2017-04-11 JP JP2017078158A patent/JP67372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4-09 DE DE112018001959.4T patent/DE112018001959B4/de active Active
- 2018-04-09 CN CN201880024704.9A patent/CN11053682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4-09 WO PCT/JP2018/014888 patent/WO201819028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
- 2019-10-09 US US16/597,120 patent/US116341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3851A (ja) * | 1996-01-30 | 1997-08-15 |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 Icデバイスの放熱方法及び放熱手段 |
CN1089457C (zh) * | 1996-01-30 | 2002-08-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表面补充散热装置 |
CN1956639A (zh) * | 2005-10-26 | 2007-05-02 | 株式会社万都 | 汽车的电动转向装置 |
CN2909791Y (zh) * | 2006-04-26 | 2007-06-06 | 宁波市俊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 |
CN102842543A (zh) * | 2011-06-22 | 2012-12-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控制单元 |
US20120326292A1 (en) * | 2011-06-22 | 2012-12-27 | Denso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JP2013004953A (ja) * | 2011-06-22 | 2013-01-07 | Denso Corp | 電子制御装置 |
JP2015137502A (ja) * | 2014-01-23 | 2015-07-30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載装置 |
CN106061194A (zh) * | 2015-04-06 | 2016-10-26 | 株式会社电装 | 电子控制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039573A1 (en) | 2020-02-06 |
JP2018176943A (ja) | 2018-11-15 |
WO2018190289A1 (ja) | 2018-10-18 |
DE112018001959B4 (de) | 2024-05-23 |
CN110536827B (zh) | 2022-06-21 |
JP6737221B2 (ja) | 2020-08-05 |
US11634170B2 (en) | 2023-04-25 |
DE112018001959T5 (de) | 2020-02-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405474B2 (ja) | 電池コネクタシステム用のバスバー | |
CN104160504B (zh) | 半导体装置和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7001960B2 (ja) | 回路構成体 | |
JP6919348B2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US8063594B2 (en) | Motor drive apparatus | |
CN101364679B (zh) | 电连接组件 | |
EP1184905A1 (en) | Power feed and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CN102842543A (zh) | 电子控制单元 | |
CN110138235B (zh) | 逆变器 | |
JP2018026543A (ja) | パワー半導体装置 | |
CN105099252A (zh) | 功率半导体装置 | |
WO2018193828A1 (ja) | 金属部材付き基板、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 |
US20220013298A1 (en) | Capacitor | |
JP6343249B2 (ja) | コントローラおよびコントローラの製造方法 | |
CN106575863A (zh) | 电路结构体、电连接箱及间隔件 | |
CN113170596B (zh) | 电路结构体 | |
JP2020537313A (ja) | 大電流接合部 | |
CN1391279A (zh) | 电路布置 | |
CN110536827A (zh) | 电动动力转向控制装置以及电子单元 | |
CN116783669A (zh) | 电容器 | |
JP2015231245A (ja) | バスバー、モータ制御装置およびモータ制御装置の組立方法 | |
CN108476601A (zh) | 电子控制单元及使用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CN106031307B (zh) | 用于生产功率印制电路的工艺和通过此工艺获得的功率印制电路 | |
WO2021157262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7151232B2 (ja) | 回路基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