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25557A - 安全气囊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525557A CN110525557A CN201910428634.XA CN201910428634A CN110525557A CN 110525557 A CN110525557 A CN 110525557A CN 201910428634 A CN201910428634 A CN 201910428634A CN 110525557 A CN110525557 A CN 1105255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guide portion
- air bag
- gas guide
- ne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406—Accessories for helmets
- A42B3/0486—Airba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15—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shock-absorbing means
- A41D13/018—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shock-absorbing means inflatable automaticall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6—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 A42B3/066—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ing helmets, e.g. for soft shelled helme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04—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helmets
- A42B3/06—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 A42B3/069—Impact-absorbing shells, e.g. of crash helmets with soft external layer, e.g. for use in impact spo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4—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in head 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气囊,其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安全气囊具有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具备:气体导入部(15),导入气体;多个气室(19),通过从气体导入部(15)导入气体而膨胀;以及气体引导部(20),向气室(19)引导从气体导入部(15)导入的气体。气体引导部(20)具备:第1气体引导部(27),向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X)引导气体;以及多个第2气体引导部(28),分别位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附近,使气体向与第1方向(X)交叉的第2方向(Y)分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乘坐者的头部的安全气囊。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具备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装置,公开有一种包覆自行车等二轮车的乘坐者的头部而对头部进行保护的、或者包覆坐在汽车的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而对头部进行保护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例如,使用于这种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具备多个长形气室,这些气室并列配置。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以折叠的状态容纳并通过从后头部附近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来从后头部包覆包含头部两侧而遍及前头部的部分。
为了使从下方朝向上方导入到内部的气体向左右方向分支,在安全气囊主体部中,气体流路或套筒等形成在气体导入部的最近处或者与气体导入部对置形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3-540209号公报(第9-12页、图5及图6)
气体导入部最近处的被导入的气体的冲势强,因此气体朝向上方的流动较强,若仅利用向左右方向的气体流路,则向左右的气体的流入量受到限制。并且,为向左右方向引导气体的套筒时,向左右方向的气体导入迅速进行,另一方面,向上方的气体流入变得迟缓,因此,为了使安全气囊主体部向上方及左右两侧均匀地展开,需要另外设置的结构等而制造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安全气囊。
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通过从折叠的状态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来保护乘坐者的头部,所述安全气囊具备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该安全气囊主体部具备:气体导入部,导入气体;多个气室,通过从该气体导入部导入气体而膨胀;以及气体引导部,向所述气室引导从所述气体导入部导入的气体,所述气体引导部具备:第1气体引导部,向沿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引导气体;以及多个第2气体引导部,分别位于该第1气体引导部的末端部附近,使气体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分支。
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各第2气体引导部位于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靠第1方向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各第2气体引导部沿第2方向形成。
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各第2气体引导部从基端部朝向末端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为根据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中,所述气室具备位于乘坐者的脖颈部的两侧部处的脖颈部用气室,所述安全气囊具备调整所述脖颈部用气室的间隔的间隔调整部,所述第1气体引导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有多个,且沿与所述脖颈部用气室交叉的方向延伸。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通过在向沿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引导气体的第1气体引导部的末端部附近配置使气体分别向第2方向分支的多个第2气体引导部,从而能够通过第2气体引导部引导利用第1气体引导部引导而流速比气体导入部的位置减小的气体,因此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及第2气体引导部,能够使气体分别向第1方向及第2方向有效地分支,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安全气囊效果之外,由于各第2气体引导部位于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靠第1方向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使利用第1气体引导部向第1方向侧引导的气体更可靠地向第2方向分支。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由于各第2气体引导部沿第2方向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使气体更可靠地向第2方向分支。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使各第2气体引导部从基端部朝向末端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从而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将气体向第2方向引导时,抑制朝向第1方向侧的气体的流速成分,由此能够使安全气囊主体部不易被气体的流速拉向第1方向。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安全气囊,除了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的效果之外,通过间隔调整部及沿与脖颈部用气室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气体引导部的间隔的调整,从而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前后位置调整安全气囊主体部的膨胀展开形状的宽度,由此能够自由设定脖颈部与脖颈部用气室的间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a)是从下方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乘坐者未佩戴时的状态下的膨胀展开状态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b)是从下方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乘坐者未佩戴时的状态下的膨胀展开状态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图3是按图3(a)至图3(d)顺序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展开举动的说明侧视图,图3(e)是与图2(a)的例子对应的图3(d)的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图3(f)是与图2(b)的例子对应的图3(d)的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图4(d)是图4(c)的II-II相应位置的剖视图。
图5是按图5(a)至图5(e)顺序示意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的安全气囊的展开举动的说明侧视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的纵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的基布的状态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安全气囊,12-安全气囊主体部,15-气体导入部,19-气室,20-气体引导部,22-作为脖颈部用气室的第1气室,24-作为宽度调整部的拉锁,27-第1气体引导部,27b-末端部,28-第2气体引导部,28a-基端部,28b-末端部,A-头部,N-脖颈部,X-第1方向,Y-第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3中,符号10表示安全气囊。具备该安全气囊10的安全气囊装置11为保护作为移动体的自行车等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本实施方式中,该安全气囊装置11例如为佩戴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二轮车用安全气囊装置。另外,以下,前后方向(箭头FR方向及箭头RR方向)、左右两侧方向(图1所示的箭头L方向及箭头R方向)及上下方向(箭头U方向及箭头D方向)分别以乘坐者佩戴安全气囊装置11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
而且,该安全气囊装置11还可以称作安全气囊模组,因此除了具有作为袋状的外壳部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上述安全气囊10之外,还具备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供给气体的充气机、控制充气机的动作的控制机构及成为它们的电源的电池(二次电池)等。而且,关于该安全气囊装置11,例如通过规定方法折叠的状态的安全气囊10(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与充气机、控制机构及电池等一同容纳于布制等袋体即罩体13的内部,并卷绕在乘坐者的脖颈周围而佩戴。
充气机具备呈圆盘状或圆柱状等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内侧容纳点火器及药剂,点火器通过经由所连接的连接器传递的来自控制机构的电信号燃烧药剂,并将膨胀用气体从形成在主体部的气体喷射口快速供给到安全气囊主体部12内。
控制机构具备检测冲击的传感器或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经由信号线与充气机连接,且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冲击时使充气机工作。
而且,图1所示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通过缝制、粘接或熔接等组合并接合单个或多个基布,从而整体上成为袋状。即,安全气囊主体部12可以利用1张基布以所谓的一体式编织(One Piece Woven、OPW)进行筒织而形成,也可以通过缝制等接合2张以上基布而形成为袋状。并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具备:气体导入部15,从充气机导入气体;膨胀部16,通过从该气体导入部15导入气体而膨胀;以及非膨胀部17,不被导入气体。而且,该安全气囊主体部12形成为通过利用缝制等形成的接合部18(图4)接合,从而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包覆头部的头盔状的立体形状。
气体导入部15作为开口部而形成。该气体导入部15为成为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基端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导入部15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的后部。该气体导入部15中例如可插入有充气机的主体部的一部分。
膨胀部16具备多个通过来自气体导入部15的气体的导入而膨胀的气室(腔室)19。并且,在该膨胀部16形成有控制向气室19导入的气体的流动的气体引导部20。
在气室19设定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气室22及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第2气室23。
各第1气室22为气体经由充气机从气体导入部15直接被导入的气室。各第1气室22为位于乘坐者的脖颈部的两侧部处的脖颈部用气室。各第1气室22沿左右方向形成为长形,且从气体导入部15分别向左方向及右方向突出。而且,如图2(a)及图2(b)所示,各第1气室22以彼此的末端侧通过作为宽度调整部的拉锁(拉链)24在非膨胀部17的位置连结而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前部位置对置的方式卷绕而位于乘坐者的脖颈周围,从而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乘坐者的脖颈部。拉锁24能够调整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在乘坐者的前方位置上的第1气室22的间隙W1。例如,图2(a)示出的一例中,相对较小地设定间隙W1,图2(b)示出的另一例中,相对较大地设定间隙W1。拉锁24通过连接体例如连接布与第1气室22的末端侧的非膨胀部17连接。
图1所示的各第2气室23相对于各第1气室22位于上侧的位置,且彼此左右并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2气室23例如以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在左右两侧部分别形成有3个,在中央部形成有1个,但该个数或形状并无限定。并且,关于各第2气室23,例如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以缘部的距离从基端侧(下侧)朝向末端侧(上侧)逐渐增大的方式延伸,换言之,呈手指状展开而延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气室23之间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成为缺口部25,第2气室23彼此互相隔开间隔而形成。而且,各第2气室23成为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保护从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遍及两侧部及前部的位置。并且,位于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的第2气室23设定为厚度沿前后方向增大。
气体引导部20向气室19引导从气体导入部15导入的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气体引导部20设定有:第1气体引导部27,位于靠近气体导入部15的位置并向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上方)X引导气体;以及第2气体引导部28,从第1气体引导部27进一步向与第1方向X交叉或正交的第2方向(左右)Y引导气体。并且,该气体引导部20还可以进一步设定有从第1气体引导部27进一步向上方左右引导气体的第3气体引导部29。气体引导部20例如通过缝制等接合基布而形成。
第1气体引导部27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在靠近气体导入部15的两侧的位置分别沿第1方向X形成。即,各第1气体引导部27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从乘坐者的后侧的脖颈部遍及后头部的位置。第1气体引导部27、27在第2方向Y上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基端部(下端部)27a相对于气体导入部15在第1方向X上隔开规定距离并在第1方向X上位于第1气室22的宽度内,末端部(上端部)27b在第1方向X上位于与第1气室22相邻的第2气室23的宽度内。因此,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基端部27a与气体导入部15之间的位置成为气体向各第1气室22分支的分支口31。另外,第1气体引导部27、27沿与第1气室22交叉的方向延伸,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包含基端部27a的位置设定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在膨胀展开状态下的乘坐者的后方中的第1气室22的弯曲位置。因此,如图2(a)及图2(b)所示,根据第1气体引导部27、27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基端部27a、27a的间隔设定乘坐者的后方位置中的第1气室22的间隙W2。例如,图2(a)所示的一例中,相对较大地设定间隙W2,图2(b)所示的另一例中,相对较小地设定间隙W2,例如,间隙W1成为间隙W2的一半以上。其中,关于基于拉锁24的长度或连接布的长度的间隙W1及基于第1气体引导部27、27的基端部27a、27a的间隔的间隙W2,通过设定成具有相互负的相关关系即较大地设定一方时较小地设定另一方,无需改变各第1气室22的长度即各第1气室22的容量就能够调整间隙W1,W2。图2(a)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相对较小地设定间隙W1,而相对较大地设定间隙W2,各第1气室22以从前方朝向后方向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向放大的方式倾斜。并且,图2(b)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相对较大地设定间隙W1,而相对较小地设定间隙W2,各第1气室22以沿前后方向呈长形且相互大致平行地排列的方式设置。
并且,各第1气体引导部27以从基端部27a朝向末端部27b彼此逐渐接近的方式倾斜而形成。因此,第1气体引导部27、27从正面观察时配置成八字形。而且,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之间成为用于使气体流入第2气体引导部28及第3气体引导部29的流入口32。另外,各第1气体引导部27与气体导入部15之间成为用于使从气体导入部15导入的气体向分支口31及流入口32分支的第1空间部33。第1空间部33形成为通过各第1气体引导部27从基端部27a逐渐向末端部27b靠近而气体导入部15侧变宽而流入口32侧变窄。
第2气体引导部28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在靠近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的位置分别沿第2方向Y形成。即,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于遍及乘坐者的左右两侧的头部的位置。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相对于各第1气体引导部27位于第1方向X侧的位置。即,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的从基端部28a遍及末端部28b的整体位于比第1气体引导部27更靠第1方向(上方)X侧的位置。并且,各第2气体引导部28从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向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另外,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从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相对较近的基端部28a向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相对较远的末端部28b逐渐向第1方向X侧倾斜的直线状。具体而言,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上方左右倾斜方向延伸而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各第2气体引导部28沿具有第1方向X与第2方向Y的各成分的方向形成。并且,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的末端部28b位于靠近相邻的第2气室23之间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因此,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的基端部28a与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之间成为与流入口32的两侧连通的通气口35。各通气口35相对于第1气室22朝向相邻的各第2气室23开口。
第3气体引导部29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整体向第1气体引导部27的第1方向X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并且,第3气体引导部29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中央部或大致中央部沿第1方向X形成。即,第3气体引导部29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配置在从乘坐者的后头部遍及头顶部附近的位置。该第3气体引导部29的基端部(下端部)29a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向第1方向X侧隔开间隔而设置,并且配置在第2气体引导部28的基端部28a的大致中间位置。并且,第3气体引导部29的末端部(上端部)29b相对于第2气体引导部28位于第1方向X侧的位置。因此,第3气体引导部29的基端部29a与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的基端部28a之间成为相对于流入口32及通气口35连通的通气口36。各通气口36相对于第1气室22朝向未相邻的剩余的各第2气室23开口。并且,第3气体引导部29的基端部29a、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及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的基端部28a之间成为用于使从流入口32流入的气体向各通气口35,36分支的第2空间部37。第2空间部37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乘坐者的后头部附近。
非膨胀部17在通过接合部18接合之前的基布的状态下沿膨胀部16的各气室19的外缘形成为叶片状。本实施方式的非膨胀部17例如作为基布中的气室19的接合边(缝边)而形成。
接合部18例如通过缝制等形成来整理第2气室23的末端侧的非膨胀部17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b)所示,例如从图4(a)所示的基布的状态,在将相邻且左右排列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重叠的状态下,如图4(c)所示,通过缝制等来接合第2气室23的末端侧而形成接合部18。因此,如图4(d)所示,相邻的第2气室23的一部分通过接合部18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彼此重叠而形成,这些第2气室23在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靠近的状态下成为一体。更详细而言,相邻的第2气室23在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中配置成从乘坐者的头顶部遍及头部两侧部而在倾斜方向上重叠,并且安全气囊主体部12成为立体形状。即,第2气室23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末端侧变窄的方式重叠配置。
接着,对安全气囊装置的展开动作进行说明。
作为该安全气囊装置的动作的概要,当二轮车碰撞等时,若通过传感器检测出规定的冲击,则控制装置使充气机进行工作,并从该充气机喷射气体。而且,由充气机喷射出的气体从气体导入部15流入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并通过气体引导部20分别导入到第1气室22及第2气室23,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折叠的状态膨胀展开,由此因其展开压力撕裂罩体13的一部分后突出,从而从后头部遍及前头部而包覆乘坐者的头部A。
更详细而言,若从充气机经由气体导入部15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内部导入气体,则首先第1空间部33通过该气体在乘坐者的脖颈部的后方位置上膨胀,通过第1空间部33抑制安全气囊主体部12拉向第1方向(上方)X。接着,从第1空间部33向流入口32及各分支口31分支,且从各分支口31向各第1气室22导入气体,从而各第1气室22膨胀,并且在各第1气体引导部27之间向第1方向(上方)X引导的气体从流入口32被引入到第2空间部37。在该第2空间部37中,导入有已经分支到第1气室22的气体之外的气体,且气体的流入速度因经过流入口32而变得比第1空间部33弱,因此通过相对于各第1气体引导部27(流入口32)在第1方向X上隔开间隔的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及第3气体引导部29,使气体从该第2空间部37向各通气口35、36有效地分支,并使气体导入到各第2气室23,从而各第2气室23膨胀。
其结果,如图3(a)至图3(d)所示,安全气囊主体部12一边向前方倾倒的同时展开,以便第2气室23随着被导入的气体从基端侧经过末端侧并沿乘坐者的头部A的上部及两侧部而从后方包住这些头部A的上部及两侧部。因此,如图3(e)或图3(f)所示,膨胀部16的第1气室22在乘坐者的脖颈部N的周围膨胀展开,如图3(d)所示,第2气室23呈与头部A的形状吻合的(从后方包围头部A的)略圆的立体形状展开。即,膨胀部16呈将与乘坐者的头部A对置的乘坐者对置部作为内侧的口袋状(半圆顶形)展开。
如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使气体向沿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X引导的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附近配置使气体分别向第2方向Y分支的多个第2气体引导部28,能够通过第2气体引导部28引导利用第1气体引导部27引导而流速比气体导入部15的位置减小的气体,因此能够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27及第2气体引导部28,使气体分别向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有效地分支,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12。
例如,如图5(a)至图5(e)所示的比较例的安全气囊装置11a,第2气体引导部38位于比第1气体引导部39的末端部39b更靠与第1方向X相反的方向侧的位置时,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39向第1方向X引导的气体的流速在第2气体引导部38的位置上不会减小,安全气囊主体部12a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39相对于乘坐者的头部A向第1方向(上方)X大幅展开而来自气体导入部15的气体通过第2气体引导部38无法有效地分支,从而安全气囊主体部12a向第2方向(左右方向)Y的展开迟延,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气体向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有效地分支而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12,从而能够实现沿乘坐者的头部A的展开而提高保护性能。
具体而言,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相对于第1气体引导部27位于第1方向X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28使利用第1气体引导部27引导到第1方向X侧的气体更靠地向第2方向Y分支。
另外,各第2气体引导部28沿第2方向Y而形成,因此能够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28使气体更可靠地向第2方向Y分支。
并且,各第2气体引导部28相对于第2方向Y从基端部28a朝向末端部28b向第1方向(上方)X侧倾斜,因此不会使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27引导的气体的方向因各第2气体引导部28而急剧变化,能够平稳地向第2方向Y引导。
另外,从气体导入部15向安全气囊主体部12导入气体时,首先第1空间部33膨胀,由此已膨胀的第1空间部33作为譬如物理上的限制器发挥作用,安全气囊主体部12能够不易被气体的流速拉向第1方向(上方)X。而且,第1空间部33的气体导入部15侧设为比流入口32侧宽,因此与靠近气体导入部15且靠第1气体引导部27的基端部27a侧的位置(靠下方的位置)更大大幅度膨胀,与远离气体导入部15的位置膨胀的情况比较,安全气囊主体部12能够更不易拉向第1方向(上方)X。
并且,通过拉锁24及沿与第1气室22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第1气体引导部27、27的间隔的调整,在乘坐者的脖颈部N的前后的位置调整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膨胀展开形状的宽度,从而能够自由设定脖颈部N与第1气室22的间隙。例如,图3(e)所示的例子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各第1气室22从下方或上方观察呈圆形膨胀展开,因此能够使第1气室22的前部附近分别与乘坐者的脖颈部N的两侧接触。另一方面,图3(f)所示的例子中,安全气囊主体部12的各第1气室22从下方或上方观察呈前后方向较长的椭圆形或长圆形膨胀展开,使第1气室22的长边方向即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分别与乘坐者的脖颈部N的两侧接触,从而能够在脖颈部N的前后形成间隙。本实施方式的安全气囊10的情况下,膨胀展开形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12在乘坐者的后头部的位置的第2气室23中沿前后具有厚度,因此无法大幅度获得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与第2气室23的间隙,如图6所示,安全气囊主体部12容易干涉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部,安全气囊主体部12向后方移动干涉极限OL的量。因此,将脖颈部N的前方的间隙设为较大时,即使安全气囊主体部12向后方移动也能够抑制压迫乘坐者的咽喉部分。
并且,通过使基于拉锁24的间隙W1的调整与基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的基端部27a的间隔的间隙W2的调整具有负的相关关系,而无需增大第1气室22的容量,因此无需降低安全气囊10的乘坐者约束性能或展开速度就能够自由设定脖颈部N与第1气室22的间隙。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气体引导部27与第2气体引导部28的角度或长度上没有限制,只要第2气体引导部28位于第1气体引导部27的末端部27b附近即可。因此,如图7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可以相对于第2方向Y从基端部28a朝向末端部28b向与第1方向X相反的方向(下方)倾斜。该情况下,通过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向第2方向Y引导气体时,抑制朝向第1方向(上方)X侧的气体的流速成分,安全气囊主体部12能够更不易被气体的流速拉向第1方向(上方)X。
并且,如图8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各第2气体引导部28即使沿第2方向Y向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也能够通过第1气体引导部27及第2气体引导部28使气体分别向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有效地分支,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均衡性良好地展开安全气囊主体部12。并且,第3气体引导部29并不限定于1个,可以左右形成多个。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装置例如还能够用作安全气囊装置,该安全气囊装置配置于位于乘坐在汽车座位上的乘坐者的头部A的后方处的头枕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优选地用作二轮车用头部保护安全气囊装置。
Claims (5)
1.一种安全气囊,其通过从折叠的状态导入气体而膨胀展开来保护乘坐者的头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袋状的安全气囊主体部,其具备:气体导入部,导入气体;多个气室,通过从该气体导入部导入气体而膨胀;以及气体引导部,向所述气室引导从所述气体导入部导入的气体,
所述气体引导部具备:
第1气体引导部,向沿所述安全气囊主体部的展开方向的第1方向引导气体;以及
多个第2气体引导部,分别位于该第1气体引导部的末端部附近,使气体向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分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气体引导部分别位于相对于所述第1气体引导部靠所述第1方向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气体引导部分别沿所述第2方向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气体引导部分别从基端部朝向末端部向与所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室具备位于乘坐者的脖颈部的两侧部处的脖颈部用气室,
所述安全气囊具备调整所述脖颈部用气室的间隔的间隔调整部,
所述第1气体引导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多个,且沿与所述脖颈部用气室交叉的方向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00835 | 2018-05-25 | ||
JP2018100835 | 2018-05-25 | ||
JP2019069070A JP2019206789A (ja) | 2018-05-25 | 2019-03-29 | エアバッグ |
JP2019-069070 | 2019-03-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525557A true CN110525557A (zh) | 2019-12-03 |
CN110525557B CN110525557B (zh) | 2021-04-27 |
Family
ID=68499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428634.XA Active CN110525557B (zh) | 2018-05-25 | 2019-05-22 | 安全气囊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525557B (zh) |
DE (1) | DE102019113972A1 (zh) |
SE (1) | SE544106C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0208A (zh) * | 2020-12-24 | 2021-03-26 | 上海亿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气囊保护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3110916A1 (de) | 2023-04-27 | 2024-10-31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Tragbare Schutzvorrichtung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106A (zh) * | 2004-06-28 | 2006-01-04 |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气囊装置 |
CN201304954Y (zh) * | 2008-10-13 | 2009-09-09 |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侧面保护安全气囊 |
CN102371964A (zh) * | 2010-08-18 | 2012-03-1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帘式气囊衬垫以及使用该帘式气囊衬垫的帘式气囊模块 |
CN103153102A (zh) * | 2010-09-29 | 2013-06-12 | 霍丁斯瑞典有限公司 | 适于保护头部的安全气囊 |
CN105083203A (zh) * | 2014-05-21 | 2015-11-25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24601C2 (de) * | 1998-06-02 | 2003-04-03 | Breed Automotive Tech | Luftsack mit Ausgleichsvolumen |
JP2001114058A (ja) * | 1999-10-18 | 2001-04-24 | Takata Corp | 自動車乗員頭部の保護バッグ、保護装置及び自動車 |
US7108278B2 (en) * | 2001-01-23 | 2006-09-1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ir bag apparatus for side crash |
EP1531098B1 (de) * | 2003-11-13 | 2018-09-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 subsidary of Ford Motor Company | Airbag |
ITTV20110108A1 (it) * | 2011-07-25 | 2013-01-26 | Antonio Marzotto | Dispositivo di protezione 3d monouso con funzione air-bag, per indumento sportivo, e metodo di produzione |
CN109430965A (zh) * | 2018-12-28 | 2019-03-08 | 昆山正工模具有限公司 | 一种人体保护外套 |
-
2019
- 2019-05-22 CN CN201910428634.XA patent/CN110525557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24 DE DE102019113972.4A patent/DE102019113972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05-24 SE SE1950616A patent/SE544106C2/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106A (zh) * | 2004-06-28 | 2006-01-04 | 马自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气囊装置 |
CN201304954Y (zh) * | 2008-10-13 | 2009-09-09 | 锦州锦恒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 侧面保护安全气囊 |
CN102371964A (zh) * | 2010-08-18 | 2012-03-14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帘式气囊衬垫以及使用该帘式气囊衬垫的帘式气囊模块 |
CN103153102A (zh) * | 2010-09-29 | 2013-06-12 | 霍丁斯瑞典有限公司 | 适于保护头部的安全气囊 |
CN105083203A (zh) * | 2014-05-21 | 2015-11-25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0208A (zh) * | 2020-12-24 | 2021-03-26 | 上海亿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气囊保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9113972A1 (de) | 2019-11-28 |
CN110525557B (zh) | 2021-04-27 |
SE1950616A1 (en) | 2019-11-26 |
SE544106C2 (en) | 2021-1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94952B (zh) | 乘员保护系统 | |
KR102661048B1 (ko) |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 |
CN107531206B (zh) | 乘员保护装置 | |
US7549672B2 (en) | Side airbag device | |
KR20200088557A (ko) | 루프탑 에어백 장치 | |
JP4672059B2 (ja) | エアバッグを有する運転席用又は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 |
CN105026219B (zh)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以及气囊的折叠方法 | |
CN105579299B (zh) | 包括具有扩散器的气囊的气囊模块 | |
EP2918498B1 (en) | A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individual sitting on a seat, a seat, and a vehicle | |
JP6657356B2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CN104417478A (zh) |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 |
US8662527B2 (en) | Airbag device | |
US10532716B2 (en) | Vehicle curtain airbag device | |
CN110525557A (zh) | 安全气囊 | |
CN110525556A (zh) | 安全气囊 | |
JP2006008105A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20010040567A (ko) | 3점 좌석 벨트 | |
CN107848486A (zh) | 用于保护人的可充气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模块、包括这种安全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制造可充气安全气囊的方法 | |
JP2019206789A (ja) | エアバッグ | |
CN109910810A (zh) | 用于车辆的安全带气囊 | |
CN110525555A (zh) | 安全气囊 | |
JP7223621B2 (ja) | エアバッグ | |
US20160297389A1 (en) | Seatbelt device | |
US12017600B2 (en) | Airbag device | |
JP2014108717A (ja) | エアバッ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