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4940A - 电抗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4940A
CN110494940A CN201880023798.8A CN201880023798A CN110494940A CN 110494940 A CN110494940 A CN 110494940A CN 201880023798 A CN201880023798 A CN 201880023798A CN 110494940 A CN110494940 A CN 110494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er
resin
core
face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37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94940B (zh
Inventor
平林辰雄
舌间诚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0494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4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94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4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01F27/26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the core on casing or support
    • H01F27/263Fastening parts of the core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3Insulation between winding turns, between wind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4Insulation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Other insulation structures
    • H01F27/325Coil bobb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01F27/3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和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外的环状的磁芯,其中,所述线圈具有相互横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卷绕部,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和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将所述两个内侧芯部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外侧芯部,所述电抗器还具备: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端面夹设构件,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以及间隔片,与所述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且遍及所述两个卷绕部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

Description

电抗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抗器。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7年4月18日的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082393的优先权,引用所述日本申请所记载的所有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电压的升压动作、降压动作的电路的部件之一,有电抗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抗器,其具备:具有卷绕部的线圈、配置于线圈(卷绕部)的内外而形成闭合磁路的磁芯、以及介于线圈(卷绕部)与磁芯之间的绝缘夹设构件。所述线圈具有并列配置的一对卷绕部,各卷绕部形成为四方筒状。所述磁芯由配置于卷绕部的内部的内侧芯部和配置于卷绕部的外部的外侧芯部构成为环状。所述绝缘夹设构件由介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内侧夹设构件、以及介于卷绕部的端面与外侧芯部之间的端面夹设构件构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抗器具备填充于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内侧树脂部。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抗器中,通过使内侧夹设构件介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地配置,从而在卷绕部与内侧芯部之间确保间隙(树脂流路)。并且,经由形成于端面夹设构件的树脂填充孔,从卷绕部的端面侧向卷绕部与内侧芯部的间隙填充树脂,由此形成内侧树脂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281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电抗器是具备线圈和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外的环状的磁芯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相互横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卷绕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和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将所述两个内侧芯部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还具备:
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
端面夹设构件,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以及
间隔片,与所述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且遍及所述两个卷绕部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所具备的组合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用图1所示的(IV)-(IV)线剖开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5是用图1所示的(V)-(V)线剖开的概略俯视剖视图。
图6是从正面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所具备的端面夹设构件的概略主视图。
图7是示出间隔片的变形例的概略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要解决的课题]
在具备上述那样的具有两个卷绕部的线圈和配置于线圈(卷绕部)的内外的环状的磁芯的电抗器中,在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时,卷绕部有时会变形。
通常,形成内侧树脂部的树脂的填充通过注射成形对树脂施加压力来进行,但为了使树脂充分地遍布于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的外周面之间的狭窄的间隙,需要施加高的压力。因此,有时因树脂的压力而使卷绕部以朝向外方鼓出的方式变形,根据情况,可能发生卷绕部彼此(具体而言,两个卷绕部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接触的情形。若卷绕部彼此接触,则有可能无法确保卷绕部间的电绝缘。特别是,在卷绕部的端面形状为矩形,以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有卷绕部的情况下,在内侧面,变形变大,容易引起卷绕部彼此的接触。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电抗器:在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磁芯的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卷绕部的变形而避免卷绕部彼此的接触。
[本公开的效果]
本公开的电抗器在线圈的卷绕部的内周面与磁芯的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卷绕部的变形而避免卷绕部彼此的接触。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发明的一形态的电抗器是具备线圈和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外的环状的磁芯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相互横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卷绕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和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将所述两个内侧芯部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还具备:
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
端面夹设构件,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以及
间隔片,与所述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且遍及所述两个卷绕部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
根据上述电抗器,通过具备间隔片,在卷绕部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时,能够抑制卷绕部的内侧面因树脂的压力而向外侧变形的情形,能够避免两个卷绕部的内侧面彼此接触。另外,通过在卷绕部之间夹设有间隔片,能够利用间隔片确保卷绕部之间的电绝缘。
通过遍及两个卷绕部的相互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间隔片,能够遍及内侧面的整个面地抑制变形,能够避免由卷绕部的变形引起的卷绕部彼此的接触。“遍及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是指设置为遍及两个卷绕部的内侧面的整个面地相对并在卷绕部之间遍及内侧面的整个面(全长及整个高度)地接触。在此,在间隔片未遍及卷绕部的内侧面的整个面地设置的情况下,有时在不与间隔片接触的部位内侧面的一部分发生变形,有可能无法避免内侧面彼此的接触。
另外,通过使间隔片与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能够改善作业性。作为抑制卷绕部的变形而避免卷绕部彼此的接触的手段之一,考虑在卷绕部与内侧芯部的间隙填充树脂时,在卷绕部之间配置板状的间隔件而进行树脂的填充。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另外配置间隔件,或在填充树脂而成形后拔出间隔件的作业。另外,在忘记取出间隔件时、拔出间隔件时,有可能损伤形成卷绕部的绕线的绝缘包覆层。在上述电抗器中,由于间隔片与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因此不需要另外配置间隔件或者拔出的作业,另外,损伤卷绕部的内侧面的可能性也较小。
(2)作为所述电抗器的一形态,可列举:所述间隔片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卷绕部的内侧面的高度大,所述间隔片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比所述内侧面突出。
通过使间隔片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比内侧面在上下方向上突出,能够确保卷绕部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卷绕部间的电绝缘。
(3)作为所述电抗器的一形态,可列举:所述卷绕部的从轴向观察的端面形状为矩形状,且所述卷绕部以其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所述内侧面的方式配置。
在卷绕部的端面形状为矩形状的情况下,卷绕部的外周面中的端面形状的长边侧的面与短边侧的面相比更容易因树脂的压力而变形。因此,在以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有卷绕部的情况下,在内侧面容易产生变形,容易引起卷绕部彼此的接触。根据上述电抗器,在以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有卷绕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间隔片抑制卷绕部的内侧面的变形,因此效果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抗器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中的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名称物。此外,本申请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请求保护的范围示出,意在包括与请求保护的范围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电抗器的结构>
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具备组合体10,该组合体10是具有2个卷绕部2c的线圈2、配置于卷绕部2c的内外的磁芯3及包含端面夹设构件52的绝缘夹设构件5的组合体。两个卷绕部2c相互横向排列地配置。磁芯3具有配置于卷绕部2c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31和配置于卷绕部2c的外侧且将两个内侧芯部31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外侧芯部32。另外,如图4、图5所示,电抗器1具备填充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内侧树脂部41(模制树脂部4)。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在于,具备介于两个卷绕部2c的相互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间隔片55。
电抗器1例如设置于转换器壳体等设置对象(未图示)。在此,在电抗器1(线圈2及磁芯3)中,图1、图4中的纸面下侧是面向设置对象的设置侧,将设置侧作为“下”,将其相反侧作为“上”,将上下方向作为高度方向。另外,将卷绕部2c(内侧芯部31)的排列方向(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作为横向,将卷绕部2c(内侧芯部31)的沿着轴向的方向(图2的纸面上下方向)作为长度方向。图4是沿与卷绕部2c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剖开的横剖视图,图5是用将卷绕部2c沿上下分割的平面剖开的俯视剖视图。以下,对电抗器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线圈)
如图1~图3所示,线圈2具有将2根绕线2w分别卷绕成螺旋状而成的2个卷绕部2c,形成两个卷绕部2c的各个绕线2w的一方的端部彼此经由接合部20连接。两个卷绕部2c以彼此的轴向平行的方式横向排列(并列)地配置。接合部20通过利用焊接、锡焊、钎焊等接合方法将从各卷绕部2c引出的绕线2w的一方的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绕线2w的另一方的端部分别从各卷绕部2c向适当的方向(在本例中为上方)引出,适当安装端子配件(未图示),与电源等外部装置(未图示)电连接。线圈2能够利用公知的线圈,例如,两个卷绕部2c也可以由一根连续的绕线形成。
〈卷绕部〉
两个卷绕部2c由相同规格的绕线2w构成,形状、大小、卷绕方向、匝数相同,形成卷绕部2c的相邻的匝彼此紧贴。绕线2w例如是具有导体(铜等)且在导体的外周具有绝缘包覆层(聚酰胺酰亚胺等)的包覆线(所谓漆包线)。在该例中,卷绕部2c为将包覆扁平角线的绕线2w扁立卷绕而成的四角筒状(具体而言为矩形筒状)的扁立绕法线圈,从轴向观察的卷绕部2c的端面形状为角部被弄圆的矩形状(也参照图4)。如图4所示,卷绕部2c的外周面具有四个平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两个侧面)和四个角部,将两个侧面中的两个卷绕部2c的相互相对的侧面作为内侧面,将位于其相反侧的侧面作为外侧面。卷绕部2c配置成,其端面形状的一对短边侧成为上表面及下表面,一对长边侧成为内侧面及外侧面。卷绕部2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椭圆筒状(跑道形状)等。
可列举:卷绕部2c的内侧面的高度(端面形状的长边的长度。除去角部)例如为30mm以上且100mm以下,卷绕部2c间的间隔(内侧面彼此间的空间距离)例如为1mm以上且5mm以下。
在该例中,线圈2(卷绕部2c)未由后述的模制树脂部4覆盖,在构成电抗器1时,如图1所示,成为线圈2的外周面露出的形态。因此,容易从线圈2向外部散热,能够提高线圈2的散热性。
此外,线圈2也可以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模制而成的模制线圈。在该情况下,能够保护线圈2免受外部环境(粉尘、腐蚀等)的影响,或者提高线圈2的机械强度、电绝缘性。例如,通过卷绕部2c的内周面由树脂覆盖,从而能够提高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电绝缘。用于模制线圈2的树脂,例如能够利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热固性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液晶聚合物(LCP)、尼龙6、尼龙66这样的聚酰胺(PA)树脂、聚酰亚胺(PI)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或者,线圈2也可以是在形成卷绕部2c的相邻的匝之间具备熔接层且相邻的匝彼此热熔接的热熔接线圈。在该情况下,能够使相邻的匝彼此更加紧贴。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磁芯3具有配置于卷绕部2c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31和配置于卷绕部2c的外侧的两个外侧芯部32。内侧芯部31位于横向排列配置的卷绕部2c的内侧,是配置线圈2的部分。即,两个内侧芯部31与卷绕部2c同样地横向排列(并列)配置。内侧芯部31的轴向的端部的一部分也可以从卷绕部2c突出。外侧芯部32是位于卷绕部2c的外侧且实质上不配置线圈2(即,从卷绕部2c突出(露出))的部分。外侧芯部32以将两个内侧芯部31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该例中,以从两端夹持内侧芯部31的方式分别配置有外侧芯部32,两个内侧芯部31的各端面分别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相对地连接,由此构成环状的磁芯3。在磁芯3中,在对线圈2通电而励磁时磁通流动,形成闭合磁路。
<内侧芯部>
内侧芯部31的形状是与卷绕部2c的内周面对应的形状。在该例中,内侧芯部31形成为四棱柱状(矩形柱状),从轴向观察的内侧芯部31的端面形状为角部被倒角的矩形状(也参照图4)。如图4所示,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具有四个平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两个侧面)和四个角部。另外,在该例中,如图2、图3及图5所示,内侧芯部31具有多个内芯片31m,内芯片31m在长度方向上连结而构成。
内侧芯部31(内芯片31m)由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材料形成。内芯片31m例如由将铁或铁合金(Fe-Si合金、Fe-Si-Al合金、Fe-Ni合金等)这样的软磁性粉末、进一步具有绝缘包覆层的包覆软磁性粉末等压缩成形而成的压粉成形体、含有软磁性粉末和树脂的复合材料的成形体等形成。作为复合材料的树脂,能够利用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低温固化性树脂等。作为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举出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此外,也可以利用在不饱和聚酯中混合有碳酸钙、玻璃纤维的BMC(Bulkmolding compound,整体模制塑料)、混炼型硅橡胶、混炼型聚氨酯橡胶等。在该例中,内芯片31m由压粉成形体形成。
<外侧芯部>
外侧芯部32由一个芯片构成。外侧芯部32与内芯片31m同样地由含有软磁性材料的材料形成,能够利用上述的压粉成形体、复合材料等。在该例中,外侧芯部32由压粉成形体形成。
(绝缘夹设构件)
绝缘夹设构件5是介于线圈2(卷绕部2c)与磁芯3(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之间且确保线圈2与磁芯3之间的电绝缘的构件,具有内侧夹设构件51和端面夹设构件52。绝缘夹设构件5(内侧夹设构件51及端面夹设构件52)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例如,可以列举由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树脂形成。
<内侧夹设构件>
如图3~图5所示,内侧夹设构件51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确保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之间的电绝缘。在该例中,如图3、图5所示,内侧夹设构件51具有介于内芯片31m间的矩形状的板部510和在板部510的角部形成且沿相邻的两内芯片31m的角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片511。而且,在该例中,在板部510的外缘部形成有包围相邻的两内芯片31m的端面的周缘部的框部512。板部510保持内芯片31m间的间隔而作为间隙发挥功能。突片511保持内芯片31m的角部,并且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芯片31m的外周面之间,将内芯片31m(内侧芯部31)定位在卷绕部2c内。如图4所示,通过突片511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在内侧芯部31的四个面(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两侧面)分别确保间隙。各间隙成为形成后述的内侧树脂部41(参照图4、图5)的树脂的流路,通过向各间隙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41。另外,如图3所示,相邻的内侧夹设构件51的突片511彼此对接而连结。
<端面夹设构件>
如图3、图5所示,端面夹设构件52介于卷绕部2c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确保卷绕部2c与外侧芯部32之间的电绝缘。端面夹设构件52分别配置于卷绕部2c的两端,如图3所示,是形成有供内侧芯部31插入的两个贯通孔520的矩形状的框状体。在该例中,如图6所示,在从外侧芯部32侧(正面侧)观察端面夹设构件52时,以与内侧芯部31(内芯片31m)的端面的角部抵接的方式形成有向贯通孔520的内侧突出的突起523。突起523介于内侧芯部31的端面的角部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如图5所示,在内侧芯部31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如图6所示,各贯通孔520形成为十字状,在组合体10的状态下,在贯通孔520形成有与卷绕部2c的内周面和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的各间隙连通的树脂填充孔524。能够经由该树脂填充孔524向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的各间隙填充树脂。
如图3、图6所示,在端面夹设构件52的外侧芯部32侧(正面侧)形成有嵌合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侧的凹状的嵌合部525,外侧芯部32通过嵌合部525而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52定位。如图3所示,在端面夹设构件52的内侧芯部31侧(背面侧)形成有沿着位于内侧芯部31的端部的内芯片31m的角部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片521。突片521保持位于内侧芯部31的端部的内芯片31m的角部,并且介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芯片31m的外周面之间,将内芯片31m(内侧芯部31)定位在卷绕部2c内。通过突片521将内侧芯部31相对于端面夹设构件52定位,其结果是,能够经由端面夹设构件52对内侧芯部31和外侧芯部32进行定位。另外,如图2所示,端面夹设构件52的突片521与内侧夹设构件51的突片511对接而连结。由此,如图4所示,在内侧芯部31的整个长度方向上,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由突片511及突片521在周向上分割。
(间隔片)
如图1~图5所示,在端面夹设构件52上一体地形成有介于卷绕部2c之间的间隔片55。如图3~图5所示,间隔片55设置成从端面夹设构件52的内侧芯部31侧(背面侧)突出,并遍及两个卷绕部2c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间隔片55具有遍及两个卷绕部2c的内侧面的整个面地相对的大小,形成为在卷绕部2c之间遍及内侧面的整个面(全长及整个高度)地接触。在该例中,如图4、图5所示,间隔片55沿着内侧面的长度方向遍及全长地形成,并且沿着内侧面的高度方向遍及整个高度地形成,间隔片55的长度与内侧面的长度相同,并且间隔片55的高度与内侧面的高度相同。间隔片55的厚度与卷绕部2c间的间隔相等,例如可以列举为1mm以上且5mm以下。
另外,在该例中,如图2、图5所示,在双方的端面夹设构件52上一体地形成有间隔片55,相互的间隔片55的前端部彼此对接而成为一连串。相互的间隔片55的长度既可以如图2、图5所示那样相同,也可以一方较长而另一方较短。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相互的间隔片55的前端部形成凹凸、台阶,间隔片55的前端部彼此卡合。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仅在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52形成间隔片55。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另一方的端面夹设构件52设置供间隔片55的前端部插入的凹部。
(内侧树脂部)
如图4、图5所示,内侧树脂部41通过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与卷绕部2c的内周面以及内侧芯部31的外周面紧贴。该内侧树脂部41通过注射成形而填充树脂而形成。
内侧树脂部41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形成。作为形成内侧树脂部41的树脂,能够利用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低温固化性树脂等。例如,能够利用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硅树脂等热固化性树脂、PPS树脂、PTFE树脂、LCP、PA树脂、PI树脂、PBT树脂、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
在该例中,如图1、图2所示,具有覆盖外侧芯部3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外侧树脂部42。外侧树脂部42与内侧树脂部41一体成形,如图5所示,由内侧树脂部41和外侧树脂部42构成模制树脂部4。通过该模制树脂部4使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一体化,并且构成组合体10的线圈2、磁芯3及绝缘夹设构件5一体化。另外,如图5所示,在内侧芯部31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的间隙也填充有树脂。
<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对电抗器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电抗器的制造方法大致具备组合体组装工序和树脂填充工序。
(组合体组装工序)
在组合体组装工序中,组装线圈2、磁芯3及绝缘夹设构件5的组合体10(参照图3)。
在该例中,在内芯片31m间配置内侧夹设构件51来制作内侧芯部31,将内侧芯部31分别插入线圈2的两个卷绕部2c。之后,在卷绕部2c的两端分别配置端面夹设构件52,以从两端夹持内侧芯部31的方式分别配置外侧芯部32。由此,由内侧芯部31和外侧芯部32构成环状的磁芯3(参照图2)。如以上那样,组装具备线圈2、磁芯3及绝缘夹设构件5的组合体10。
(树脂填充工序)
在树脂填充工序中,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41(参照图4、图5)。
在该例中,将组合体10设置在未图示的成形模中,在成形模上固定端面夹设构件52。该成形模以在设置组合体10时线圈2的两个卷绕部2c的外侧面与成形模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形成。然后,从组合体10的外侧芯部32侧注射树脂,经由端面夹设构件52的树脂填充孔524向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的间隙填充树脂。此时,在内侧芯部31的端面与外侧芯部32的内端面32e之间的间隙也填充树脂。之后,通过使填充的树脂固化,形成内侧树脂部41。另外,在该例中,在形成内侧树脂部41的同时,外侧芯部32也以由树脂覆盖的方式形成外侧树脂部42,将内侧树脂部41和外侧树脂部42一体成形。由此,由内侧树脂部41和外侧树脂部42构成模制树脂部4,使内侧芯部31及外侧芯部32一体化,并且使线圈2、磁芯3及绝缘夹设构件5一体化。
树脂的填充可以从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朝向另一方的外侧芯部32侧在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的间隙填充树脂,也可以从两方的外侧芯部32侧向间隙填充树脂。
在该例中,内侧夹设构件51的突片511和端面夹设构件52的突片521沿着内侧芯部31的角部在长度方向上连结(参照图2),由此,卷绕部2c与内侧芯部31的间隙在周向上被分割(参照图4)。因此,能够抑制因在各间隙流动的树脂彼此合流而导致的焊缝的产生,能够避免在内侧树脂部41形成焊缝。
{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通过具备介于卷绕部2c之间的间隔片55,在卷绕部2c的内周面与内侧芯部31之间填充树脂而形成内侧树脂部41时,能够抑制卷绕部2c的内侧面因树脂的压力而向外侧变形。因此,能够避免两个卷绕部2c的内侧面彼此接触。特别是在以卷绕部2c的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内侧面的方式配置有线圈2的情况下,能够利用间隔片55抑制卷绕部2c的内侧面的变形,因此效果大。
通过间隔片55遍及两个卷绕部2c的相互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能够遍及内侧面的整个面地抑制变形,能够避免卷绕部2c彼此的接触。另外,通过使间隔片55与端面夹设构件52一体地形成,不需要另外配置间隔件或拔出的作业,能够改善作业性。
〈用途〉
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例如能够适用于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车辆的车载用转换器(代表性的是DC-DC转换器)、空调机的转换器等各种转换器及电力转换装置的构成部件。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电抗器1中,如图4所示,对间隔片55的高度与卷绕部2c的内侧面的高度相同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是间隔片55的高度比卷绕部2c的内侧面的高度大且间隔片5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比内侧面突出的形态。在图7中,间隔片55的高度与卷绕部2c的高度(从上表面到下表面的距离)相同,间隔片5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向位于两个卷绕部2c的相互相对的内侧的上下的角部之间的空间突出。如图7的变形例所示的间隔片55那样,在间隔片5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比内侧面在上下方向上突出的情况下,能够延长卷绕部2c间的爬电距离,提高卷绕部2c间的电绝缘。间隔片55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突出长度只要以能够根据线圈2的施加电压、使用环境等确保必要的爬电距离的方式适当设定即可。
标号说明
1电抗器
10组合体
2线圈
2w绕线
2c卷绕部
20接合部
3磁芯
31内侧芯部
31m内芯片
32外侧芯部
32e内端面
4模制树脂部
41内侧树脂部
42外侧树脂部
5绝缘夹设构件
51内侧夹设构件
510板部
511突片
512框部
52端面夹设构件
520贯通孔
521突片
523突起
524树脂填充孔
525嵌合部
55间隔片。

Claims (3)

1.一种电抗器,具备线圈和配置于所述线圈的内外的环状的磁芯,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相互横向排列配置的两个卷绕部,
所述磁芯具有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内侧的两个内侧芯部和配置于所述卷绕部的外侧且将所述两个内侧芯部的各端部彼此连接的两个外侧芯部,
所述电抗器还具备:
内侧树脂部,填充于所述卷绕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侧芯部之间;
端面夹设构件,介于所述卷绕部的端面与所述外侧芯部之间;以及
间隔片,与所述端面夹设构件一体地形成,且遍及所述两个卷绕部的彼此相对的内侧面彼此之间的整个区域地夹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间隔片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比所述卷绕部的内侧面的高度大,
所述间隔片的上端部及下端部比所述内侧面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卷绕部的从轴向观察的端面形状为矩形状,且所述卷绕部以其端面形状的长边侧成为所述内侧面的方式配置。
CN201880023798.8A 2017-04-18 2018-04-04 电抗器 Active CN110494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2393 2017-04-18
JP2017082393A JP6628155B2 (ja) 2017-04-18 2017-04-18 リアクトル
PCT/JP2018/014468 WO2018193853A1 (ja) 2017-04-18 2018-04-04 リアクト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4940A true CN110494940A (zh) 2019-11-22
CN110494940B CN110494940B (zh) 2020-12-22

Family

ID=63856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3798.8A Active CN110494940B (zh) 2017-04-18 2018-04-04 电抗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5388B2 (zh)
JP (1) JP6628155B2 (zh)
CN (1) CN110494940B (zh)
WO (1) WO20181938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0863B2 (ja) * 2018-03-05 2022-08-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US12009130B2 (en) 2018-11-29 2024-06-11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Reactor
JP2021093456A (ja) * 2019-12-11 2021-06-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30410A (ja) * 2014-01-08 2015-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ボビン、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WO2015170571A1 (ja) * 2014-05-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608204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702814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06463248A (zh) * 2014-05-07 2017-02-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69755B2 (ja) * 2011-11-01 2016-08-17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アモルファス鉄心変圧器
JP6288513B2 (ja) * 2013-12-26 2018-03-0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30410A (ja) * 2014-01-08 2015-07-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ボビン、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WO2015170571A1 (ja) * 2014-05-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CN106463248A (zh) * 2014-05-07 2017-02-2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JP2016082043A (ja) * 2014-10-15 2016-05-1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2017028142A (ja) * 2015-07-24 2017-02-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93853A1 (ja) 2018-10-25
US20200035398A1 (en) 2020-01-30
US11495388B2 (en) 2022-11-08
JP6628155B2 (ja) 2020-01-08
CN110494940B (zh) 2020-12-22
JP2018182173A (ja) 2018-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3249B (zh) 电抗器
US10916365B2 (en) Reactor and rea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09036773A (zh) 电抗器
CN106463248B (zh) 电抗器
CN104871269A (zh) 电抗器、转换器及电力转换装置
CN107533900A (zh) 电抗器
JP6457714B2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04919549A (zh) 设置有冷却器的电抗器
CA2793828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e for encased coil body and encased coil body
CN110494940A (zh) 电抗器
CN110520950A (zh) 电抗器
CN104969314A (zh)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转换装置
CN109074953A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JP2016171137A (ja) リアクトル
US20190385776A1 (en) Reactor
US10650953B2 (en) Reactor
CN109155187A (zh) 电抗器及电抗器的制造方法
WO2016208441A1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CN109036815A (zh) 电抗器
CN109727748B (zh) 电抗器
US11875928B2 (en) Reactor
CN113016047A (zh) 电抗器
JP7331770B2 (ja)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アクトル
CN112970080B (zh) 电抗器
WO2020105469A1 (ja) リアクト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