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92262B - 电缆连接接头 - Google Patents

电缆连接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92262B
CN110492262B CN201910589836.2A CN201910589836A CN110492262B CN 110492262 B CN110492262 B CN 110492262B CN 201910589836 A CN201910589836 A CN 201910589836A CN 110492262 B CN110492262 B CN 110492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inner core
core
pressing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898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92262A (zh
Inventor
陈腾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8983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92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9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2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92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92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1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arrangement of the conductiv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03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 H01R11/09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the connecting locations being identical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缆连接接头。电缆连接接头包括内芯套筒组件及外芯套筒组件。内芯套筒组件包括内芯导电套筒、内芯绝缘套筒、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内芯导电套筒及内芯绝缘套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相对设置,且用于套设并固定内芯。内芯导电套筒套设并固定于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内芯绝缘套筒套设并固定于内芯导电套筒。外芯套筒组件包括外芯导电套筒及外芯绝缘套筒,外芯导电套筒及外芯绝缘套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外芯导电套筒套设于内芯绝缘套筒,并用于与外芯电连接,外芯绝缘套筒套设于外芯导电套筒。本发明提供的电缆连接接头具有连接方式简单,操作简便的特点。

Description

电缆连接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由于其较快的传输速度及较高的通信安全性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压电缆线路中。一般地,同轴电缆的长度是有限的,因此,需对同轴电缆进行连接,以扩展同轴电缆的长度。传统的同轴电缆的连接复杂,操作麻烦,导致较低的连接效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同轴电缆连接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使得同轴电缆连接方式简单的电缆连接接头。
一种电缆连接接头,用于连接具有内芯及外芯的同轴电缆,所述电缆连接接头包括:
内芯套筒组件,包括内芯导电套筒、内芯绝缘套筒、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及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相对设置,且用于套设并固定内芯,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套设并固定于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及
外芯套筒组件,包括外芯导电套筒及外芯绝缘套筒,所述外芯导电套筒及所述外芯绝缘套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外芯导电套筒套设于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并用于与外芯电连接,所述外芯绝缘套筒套设于所述外芯导电套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均包括收紧端及套设端,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外径均沿各自所述套设端至所述收紧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相对设置,所述导电套筒的内径由两端至中间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芯套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槽,每个所述第一通槽均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端面,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槽,每个所述第二通槽均延伸至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端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同轴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芯导电套筒的外壁突起形成环形凸台,所述内芯绝缘套筒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凹槽1122,所述环形凹槽1122与所述环形凸台相卡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芯套筒组件还包括第一压环及第二压环,外芯导电套筒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压环用于将外芯压紧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压环用于将外芯压紧于所述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的外径沿所述外芯导电套筒中部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端的外径沿所述外芯导电套筒中部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芯套筒组件还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压套及第二压套,所述外芯导电套筒的外壁突起形成第一安装凸台及第二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压套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一压环,所述第二压套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二压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二安装凸台的外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外螺纹及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压套的内壁与所述与第一外螺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内螺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压环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朝向所述第一内螺纹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压环抵接,所述第二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压环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朝向所述第二内螺纹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压环抵接。
上述电缆连接接头,当两根同轴电缆需要电连接时,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分别套设于两根同轴电缆的内芯,内芯导电套筒套设于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可实现两根同轴电缆内芯的固定及电连接。继而,内芯绝缘套筒套设于内芯导电套筒上,可实现内芯与外芯之间的绝缘,使得同轴电缆可正常使用。进一步地,外芯导电套筒套设于内芯绝缘套筒,并与外芯电连接,可使得两根同轴电缆的外芯可进行电导通。而外芯绝缘套筒套设于外芯导电套筒,可实现外芯的固定,并使得同轴电缆可与外部绝缘,从而方便同轴电缆的安全使用。因此,通过设置内芯套筒组件及外芯套筒组件,可实现同轴电缆之间的固定及电连接,而且连接方式简单,操作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缆连接接头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的剖面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去掉外芯套筒组件、内芯绝缘套筒及内芯导电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增加内芯导电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增加内芯绝缘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增加外芯导电套筒、第一压环及第二压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增加第一压套及第二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第一压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电缆连接接头中第二压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缆连接接头100,用于连接具有内芯及外芯的同轴电缆。具体地,电缆连接接头100用于连接第一同轴电缆210及第二同轴电缆220。第一同轴电缆210包括第一内芯211、第一内绝缘层212、第一外芯213及第一外绝缘层214。第一内芯211突出于第一内绝缘层212的末端,第一外芯213突出于第一外绝缘层214的末端,且第一内芯211及第一外芯213之间通过第一内绝缘层212绝缘设置。第二同轴电缆220包括第二内芯221、第二内绝缘层222、第二外芯223及第二外绝缘层224。第二内芯221突出于第二内绝缘层222的末端,第二外芯223突出于第二外绝缘层224的末端,且第二内芯221及第二外芯223之间通过第二内绝缘层222绝缘设置。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6,电缆连接接头100包括内芯套筒组件110及外芯套筒组件120。
请一并参阅图7,内芯套筒组件110包括第一内芯套筒113、第二内芯套筒114、内芯导电套筒111及内芯绝缘套筒112。
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相对设置,且用于套设并固定内芯。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可以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也可以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内芯套筒113可套设于第一内芯211,第二内芯套筒114可套设于第二内芯221。
具体地,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应为具有较佳的导电性能及机械强度的材质制成,例如,铜。第一内芯套筒113套设于第一内芯211时,第一内芯211可收容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内,也可伸出至第一内芯套筒113外。第二内芯套筒114套设于第二内芯221时,第二内芯221可收容于第二内芯套筒114内,也可伸出至第二内芯套筒114外。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均包括收紧端1311及套设端1312,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收紧端1311相对设置,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套设端1312相互远离设置。第一内芯211伸出第一内芯套筒113的收紧端1311,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套设端1312延伸至第一内绝缘层212。第二内芯221伸出第二内芯套筒114的收紧端1311,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套设端1312延伸至第二内绝缘层222。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的末端相对设置并抵接,可实现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的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也可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中空结构,第一内芯套筒113与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封闭端相抵接,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可通过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可以为中空筒状结构,且各自的内径沿各自的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保持不变。或者,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可以为圆台结构,且各自的内径沿各自的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外径均沿各自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逐渐减小。
通常情况下,第一同轴电缆210具有多根第一内芯211及多根第一外芯213,第二同轴电缆220亦具有多根第二内芯221及多根第二外芯223。第一内芯套筒113套设于多个第一内芯211上时,多根第一内芯211可沿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逐渐收紧并成股,且具有较佳的刚度。同理,多根第二内芯221也可沿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逐渐收紧并成股,且具有较佳的刚度。因此,当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抵接时,多根第一内芯211及多根第二内芯221因较佳的刚度可发生抵接。而逐渐收紧的多根第一内芯211之间、多根第二内芯221之间,以及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之间均接触较为紧密,电连接的阻抗作用较小,从而便于实现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的电导通。而且,阻抗较小的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还可减少工作过程中电流因做功而产生的热量,以便于减少能量的浪费。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同轴设置。
因此,当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相对设置并抵接时亦为同轴设置。同轴设置的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接触面积更大,从而使得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之间的阻抗作用更小,从而便于电流在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中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结构可完全相同,也可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结构完全一致,具有高度的对称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槽1313,每个第一通槽1313均延伸至第一内芯套筒113的收紧端1311端面。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槽1143,每个第二通槽1143均延伸至第二内芯套筒114的收紧端1311端面。
具体地,第一通槽1313及第二通槽1143均为长条形,第一通槽1313沿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二通槽1143沿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第一通槽1313沿第一内芯套筒113的轴线方向延伸,且第一通槽131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内芯套筒113的收紧端1311端面,另一端与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套设端1312的端面间隔设置。每个第二通槽1143沿第二内芯套筒114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二通槽1143的一端延伸至第二内芯套筒114的收紧端1311端面,另一端与第二内芯套筒114套设端1312的端面间隔设置。由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通槽1313可将第一内芯套筒113的侧壁分隔形成多个第一侧壁条,多个第一侧壁条之间可在一定范围内张开或并拢,以调节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内部空间,使得第一内芯套筒113可与具有不同数量的第一内芯211适配。同理,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内部空间也可与不同数量的第二内芯221适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内壁设置有抱紧螺纹1314。
第一内芯套筒113内的抱紧螺纹1314对多根第一内芯211之间具有挤压及抱紧作用,使得多根第一内芯211之间的接触更紧密,从而便于提升第一内芯211之间的电传导性能及刚度。第二内芯套筒114内壁上的抱紧螺纹1314与第一内芯套筒113内的抱紧螺纹1314功能相同,因此,在此处不再赘述。
内芯导电套筒11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内芯导电套筒111套设并固定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具体地,内芯导电套筒111需使用具有较佳导电性能的导电材质制成,例如,铜。内芯导电套筒111套设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且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轴线与内芯导电套筒111的轴线重合。
具体地,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即可通过两者抵接实现电连接,也可通过第一内芯套筒113、内芯导电套筒111以及第二内芯套筒114进行电连接。内芯导电套筒111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的电传导路径多样化,当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本身接触失效时,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还具有其他电连接路径,因此,可保证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具有较佳的电连接效果。
而且,第一内芯套筒113与第一内芯211,第二内芯套筒114与第二内芯221,以及内芯导电套筒111与第一内芯套筒113和第二内芯套筒114的接触面积均较大,由此可推导出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与内芯导电套筒111亦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进而可减少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的接触电阻,便于实现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之间的电传输。
进一步地,内芯导电套筒111的内径由两端至中间逐渐减小。内芯导电套筒111一端的内径变化与第一内芯套筒113的外径变化一致,内芯导电套筒111另一端与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外径变化一致。此外,由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的外径均沿各自套设端1312至收紧端1311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一方面,可方便将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穿设于内芯导电套筒111,并根据内芯导电套筒111的内径变化推动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滑动。另一方面,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在滑动地过程中,还可与内芯导电套筒111的内壁逐渐收紧,使得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与内芯导电套筒111接触紧密,安装牢固,可实现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与内芯导电套筒111的固定及电连接,进而可实现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的固定及电连接。
具体地,内芯导电套筒111套设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时,较佳的为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可完全收容于内芯导电套筒111内。
内芯绝缘套筒112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内芯绝缘套筒112套设并固定于内芯导电套筒111。内芯绝缘套筒112一般使用具有绝缘性能的材质制作,例如,环氧树脂。
内芯绝缘套筒112套设于内芯导电套筒111,且其相对的两端延伸至第一内绝缘层212及第二内绝缘层222,以使得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可与外部完全绝缘,以提升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使用的可靠性。
具体地,内芯绝缘套筒112的轴线与内芯导电套筒111的轴线重合,以便于第一内芯211及第二内芯221同轴设置,进而可使得第一内芯211与第二内芯221之间接触良好,接触阻抗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内芯导电套筒111的外壁突起形成环形凸台1112,内芯绝缘套筒112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凹槽1122,环形凹槽1122与环形凸台1112相卡持。
环形凸台1112设置于内芯导电套筒111的中部,以环形凸台1112为界定,内芯导电套筒111上环形凸台1112的一侧与第一内芯套筒113配合,环形凸台1112的另一侧与第二内芯套筒114配合。
具体地,若内芯与外芯之间电连接,有可能造成同轴电缆短路,影响同轴电缆的正常使用。环形凸台1112与环形凹槽1122配合,使得内芯导电套筒111与内芯绝缘套筒112相互之间可进行限位,以防止内芯导电套筒111与内芯绝缘套筒112之间产生相对滑动而导致内芯导电套筒111伸出内芯绝缘套筒112,继而可防止内芯与外芯接触而造成用电故障。因此,内芯绝缘套筒112与内芯导电套筒111之间具有较佳的绝缘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8,外芯套筒组件120包括外芯导电套筒121及外芯绝缘套筒122。
外芯导电套筒121及外芯绝缘套筒122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外芯导电套筒121套设于内芯绝缘套筒112,并用于与外芯电连接。外芯绝缘套筒122套设于外芯导电套筒121,且外芯导电套筒121完全收容于外芯绝缘套筒122内,以实现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的固定,且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可与外部的绝缘,便于同轴电缆的安全使用。具体地,外芯绝缘套筒122可由具有较佳绝缘性能的材质制作,例如,硅橡胶。
由此可见,内芯套筒组件110以及外芯套筒组件120的设置,通过套设的方式,便可实现同轴电缆内芯之间,以及同轴电缆外芯之间的固定及电连接,且连接方式简单,操作简便。
具体地,外芯导电套筒12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第一端1211夹紧于第一外芯21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之间,第二端1212夹紧于第二外芯22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之间,外芯绝缘套筒122套设于外芯导电套筒121,且外芯绝缘套筒122的两端分别包覆于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并将第一外芯213与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压紧,可实现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电连接。或者,外芯导电套筒121可套设并固定于第一外芯213、第二外芯223及内芯绝缘套筒112,以实现第一外芯213、第二外芯223及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1211的外径沿外芯导电套筒121中部至第一端121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端1212的外径沿外芯导电套筒121中部至第二端1212的方向逐渐减小。具体地,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均为圆台状,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的外径逐渐减小,且在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的端面具有外径的最小值。
在本实施例中,外芯套筒组件120还包括第一压环123及第二压环124。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第一端1211延伸至第一外芯21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的外壁之间,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第二端1212延伸至第二外芯22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的外壁之间。第一压环123套设于第一外芯213,并将第一外芯21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第一端1211压紧。第二压环124套设于第二外芯223,并将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的第二端1212压紧,使得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的接触更紧密,从而可减小第一外芯213、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的接触电阻,以便于实现第一外芯213,第二外芯223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的电连接。
第一端1211的外径沿外芯导电套筒121中部至第一端1211的方向逐渐减小,第二端1212的外径沿外芯导电套筒121中部至第二端1212的方向逐渐减小,因此,当第一端1211穿设于第一外芯21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的外壁之间,以及第二端1212穿设于第二外芯223与内芯绝缘套筒112的外壁之间时,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均由小外径的部分首先与外芯接触,可方便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进行安装及穿设。进而,随着第一端1211及第二端1212的外径逐渐增大,第一外芯213与第一端1211之间,以及第二外芯223与第二端1212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使得第一外芯213与第一端1211的外壁接触更紧密,第二外芯223与第二端1212的外壁接触更紧密,以便于实现第一外芯213通过外芯导电套筒121与第二外芯223进行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压环123及第二压环124可以为具有较佳导电性能的材质制作,例如,铜,使得第一压环123、第一外芯213、外芯绝缘套筒122、第二外芯223以及第二压环124之间可实现电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9、图10及图11,在本实施例中,外芯套筒组件120还包括两端开口的第一压套125及第二压套126。外芯导电套筒121的外壁突起形成第一安装凸台1213及第二安装凸台1214。第一压套125套设并固定于第一安装凸台1213及第一压环123。第二压套126套设并固定于第二安装凸台1214及第二压环124。
具体地,第一安装凸台1213及第二安装凸台1214均为环形,并绕外芯导电套筒121的周向设置。第一压套125作用于第一安装凸台1213及第一压环123上,一方面使得第一压环123可进一步压紧外芯导电套筒121及第一外芯213,使得外芯导电套筒121与第一外芯213的电连接更稳定。同时,第一压套125还可防止外芯导电套筒121相对第一压环123滑动,导致第一压环123、外芯导电套筒121以及第一外芯213之间连接松动而影响电连接效果。因此,可进一步提升第一压环123、外芯导电套筒121以及第一外芯213之间电连接的可靠性。同理可推导第二压套126的功能。因此,第一压套125及第二压套126的设置使得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之间的电连接更稳定,可靠性更强。
具体地,第一压套125及第二压套126需由具有较佳的导电性能的材质制作,例如,铜。
因此,第一压套125及第二压套126的设置,可使得第一外芯213与第二外芯223之间的电流导通路径更多样。例如,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可通过外芯导电套筒121进行电传导。或者,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之间也可通过第一压环123、第一压套125、外芯导电套筒121、第二压套126、第二压环124进行传导。第一外芯213与第二外芯223之间电传导路径的多样性,使得当一条传导路径失效时还具有其他路径进行传导,进而使得第一外芯213与第二外芯223之间电传导的可靠性更强。多条路径进行电传导还可提升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的电传导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凸台1213及第二安装凸台1214的外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外螺纹1215及第二外螺纹1216。第一压套125的内壁与第一外螺纹1215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内螺纹。第二压套126的内壁与第二外螺纹1216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内螺纹1261。
第一外螺纹1215、第二外螺纹1216、第一内螺纹1251及第二内螺纹1261的设置,一方面,使得第一压套125、第二压套126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能够实现可拆卸地连接,便于第一压套125及第二压套126的装卸。另一方面,通过拧紧螺纹,还可增强第一压套125、第二压套126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连接的复杂性,使得第一压套125、第二压套126与外芯导电套筒121之间的安装更牢固。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套125的内壁与第一压环123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有第一限位环1252,第一限位环1252朝向第一内螺纹1251的一侧与第一压环123抵接。第二压套126的内壁与第二压环124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第二限位环1262,第二限位环1262朝向第二内螺纹1261的一侧与第二压环124抵接。
第一压环123在外界力的影响下,有可能与第一外芯213配合实现,导致第一压环123滑动,进而使得外芯导电套筒121与第一外芯213之间的接触松动,电连接效果较差。而通过设置第一限位环1252,可将第一压环123限位于第一压套125内,并防止第一压环123滑动。同理可推导,第二限位环1262的设置,可将第二压环124限位于第二压套126内,并防止第二压环124滑动,进而使得外芯导电套筒121与第一外芯213及第二外芯223之间的接触效果较好,以便于提升第一外芯213与第二外芯223之间的电传导效果。
上述电缆连接接头100,当两根同轴电缆需要电连接时,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分别套设于两根同轴电缆的内芯,内芯导电套筒111套设于第一内芯套筒113及第二内芯套筒114,可实现两根同轴电缆内芯的固定及电连接。继而,内芯绝缘套筒112套设于内芯导电套筒111上,可实现内芯与外芯之间的绝缘,使得同轴电缆可正常使用。进一步地,外芯导电套筒121套设于内芯绝缘套筒112,并与外芯电连接,可使得两根同轴电缆的外芯可进行电导通。而外芯绝缘套筒122套设于外芯导电套筒121,可实现外芯的固定,并使得同轴电缆可与外部绝缘,从而方便同轴电缆的安全使用。因此,通过设置内芯套筒组件110及外芯套筒组件120,可实现同轴电缆之间的固定及电连接,而且连接方式简单,操作简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电缆连接接头,用于连接具有内芯及外芯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接头包括:
内芯套筒组件,包括内芯导电套筒、内芯绝缘套筒、第一内芯套筒及第二内芯套筒,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及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相对设置,且用于套设并固定内芯,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套设并固定于所述内芯导电套筒;及
外芯套筒组件,包括外芯导电套筒、外芯绝缘套筒、第一压环、第二压环、第一压套及第二压套,所述外芯导电套筒、所述外芯绝缘套筒、所述第一压套及所述第二压套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外芯导电套筒套设于所述内芯绝缘套筒,并用于与外芯电连接,所述外芯导电套筒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压环用于将外芯压紧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压环用于将外芯压紧于所述第二端,所述外芯导电套筒的外壁突起形成第一安装凸台及第二安装凸台,所述第一压套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一压环,所述第二压套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二压环,所述外芯绝缘套筒套设于所述外芯导电套筒、所述第一压套及所述第二压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均包括收紧端及套设端,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外径均沿各自所述套设端至所述收紧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相对设置,所述内芯导电套筒的内径由两端至中间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通槽,每个所述第一通槽均延伸至所述第一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端面,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通槽,每个所述第二通槽均延伸至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所述收紧端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导电套筒的外壁突起形成环形凸台,所述内芯绝缘套筒的内壁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凸台相卡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芯套筒及所述第二内芯套筒的内壁设置有抱紧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外径沿所述外芯导电套筒中部至所述第一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二端的外径沿所述外芯导电套筒中部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凸台及所述第二安装凸台的外壁分别形成有第一外螺纹及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一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外螺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二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外螺纹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内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缆连接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一压环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朝向所述第一内螺纹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压环抵接,所述第二压套的内壁与所述第二压环对应的位置突起形成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朝向所述第二内螺纹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压环抵接。
CN201910589836.2A 2019-07-02 2019-07-02 电缆连接接头 Active CN110492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9836.2A CN110492262B (zh) 2019-07-02 2019-07-02 电缆连接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89836.2A CN110492262B (zh) 2019-07-02 2019-07-02 电缆连接接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2262A CN110492262A (zh) 2019-11-22
CN110492262B true CN110492262B (zh) 2021-02-09

Family

ID=6854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89836.2A Active CN110492262B (zh) 2019-07-02 2019-07-02 电缆连接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9226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2237B1 (en) * 2008-01-31 2008-11-18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Coaxial cable compression connector
CN102544909A (zh) * 2010-12-20 2012-07-04 西安金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防松动smp射频同轴转接器
CN202373705U (zh) * 2011-12-15 2012-08-08 江苏西贝电子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电缆接头
CN207651690U (zh) * 2018-01-04 2018-07-24 孙钦武 同轴电缆接头
CN208522092U (zh) * 2018-08-03 2019-02-19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电缆驳接组件
CN109755773A (zh) * 2018-11-30 2019-05-14 广州勇艺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电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52237B1 (en) * 2008-01-31 2008-11-18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Inc. Coaxial cable compression connector
CN102544909A (zh) * 2010-12-20 2012-07-04 西安金波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防松动smp射频同轴转接器
CN202373705U (zh) * 2011-12-15 2012-08-08 江苏西贝电子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同轴电缆接头
CN207651690U (zh) * 2018-01-04 2018-07-24 孙钦武 同轴电缆接头
CN208522092U (zh) * 2018-08-03 2019-02-19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 电缆驳接组件
CN109755773A (zh) * 2018-11-30 2019-05-14 广州勇艺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导线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92262A (zh) 2019-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10220C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ipping sleeve
US2634311A (en) Composite fluid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135371B1 (en) Coaxi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20524358A (ja) 縮径の多導体ケーブルおよびその接触装置
US2552414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solid dielectric type coaxial lines
CN207069091U (zh) 一种有接头电导体
CA2921403C (en) Multi-piece jacket for separable connectors
KR102123717B1 (ko) 동축케이블 연결용 커넥터
CN110492262B (zh) 电缆连接接头
FI59893B (fi) Dragfast elektrisk foerbindning mellan koaxialkabelaendar
US2449138A (en) Rotatable electrical connection
US3594715A (en) Connection device for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WO2016040578A1 (en) Coaxial cable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03607625U (zh) 直连接无插拔线缆接续电连接器
CN102544961B (zh) 一种滑环
CN106981795B (zh) 具有热收缩套管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TW201133188A (en) Power source device
CN103606786B (zh) 直连接无插拔线缆接续电连接器
CN213212412U (zh) 一种电缆转接器、电缆组件及电缆连接器组件
KR100866530B1 (ko) 결선이 용이한 공동주택 옥내 배전선로용 케이블 접속함
CN110034422B (zh) 一种用于额定电压35kV以下输配电的电缆连接头
CN110600895A (zh) 一种电线连接头
US4444454A (en) Field installable coaxial plug connector
CN205724146U (zh) 一种高频转低频转接器
CN211829238U (zh) 一种易分支同轴电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