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22092U - 电缆驳接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缆驳接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22092U
CN208522092U CN201821248027.2U CN201821248027U CN208522092U CN 208522092 U CN208522092 U CN 208522092U CN 201821248027 U CN201821248027 U CN 201821248027U CN 208522092 U CN208522092 U CN 2085220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onnection ring
external member
connected components
overl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4802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润戈
张耿斌
石银霞
郑志豪
刘群
李茂�
臧昱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4802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220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220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220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驳接组件。上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包括第一套件、第二套件、软铜线组件以及柔性接驳件;第一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一电缆上;第二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二电缆上;所述软铜线组件包括多股软铜线和两个压接管,两个所述压接管分别与所述多股软铜线的两端连接;所述柔性接驳件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柔性套筒部,所述柔性套筒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柔性套筒部具有伸缩性;由于柔性套筒部和软铜线组件均为非刚性结构,方便调整接头箱在接头附井里的安装位置,也避免了传统的电缆驳接方法需调整新、旧电缆的角度方能驳接的问题,解决了同轴电缆驳接的便捷性较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缆驳接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维护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驳接组件。
背景技术
当一个电缆盘的电缆长度不满足线路的设计要求时,需将两段电缆通过电缆中间接头连接起来使用。在制作电缆中间接头时,为防止电缆运行时金属护套上的感应电流过大,必须将两段电缆的外护套经某种方式接地,此时需制作接地箱。
接地箱的制作需要使用三条同轴电缆。同轴电缆的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线芯、绝缘层、皮和屏蔽线。其中线芯和屏蔽线都是由铜导线组成,使用时,将线芯与一段电缆的金属护套连接,并将屏蔽线与另一段护套连接。绝缘层设于线芯与屏蔽线之间,以免因两段电缆的金属护套的感应电压不同而导致短路。
在制作接地箱时,首先将三相同轴电缆的线芯和屏蔽线分开;然后分别插入对应的孔槽中,使三相的线芯和屏蔽线在接地箱内以设计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以减少感应电流。
在电缆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原接地箱安装位置不对等,需对原接地箱进行迁移。接地箱的迁移过程为:首先将原接地箱与外部的同轴电缆切断;然后将接好在新接地箱上的新同轴电缆与旧同轴电缆进行驳接。传统的同轴电缆驳接过程为:首先将新、旧同轴电缆进行开线,开线过程中需将屏蔽线进行编织;然后将新同轴电缆的线芯与旧同轴电缆的线芯进行压接;然后将新同轴电缆的屏蔽线与旧同轴电缆的屏蔽线进行压接。然而,屏蔽线的压接需将编织后的屏蔽线调整角度后才符合压接条件,导致同轴电缆驳接的便捷性较差。此外,传统的同轴电缆驳接方法需分别将新、旧电缆开线40cm,这在原本狭窄的接地井里很难实现,导致同轴电缆驳接的难度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同轴电缆驳接的便捷性较差和难度较高问题,提供一种电缆驳接组件。
一种电缆驳接组件,包括:
第一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一电缆上;
第二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二电缆上;
软铜线组件,所述软铜线组件包括多股软铜线和两个压接管,两个所述压接管分别与所述多股软铜线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压接管用于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缆的线芯上,另外一个所述压接管用于压接于所述第二电缆的线芯上;
柔性接驳件,所述柔性接驳件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柔性套筒部,所述柔性套筒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柔性套筒部具有伸缩性;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缆上,且所述第一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一套件和所述第一连接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二电缆上,且所述第二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二套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件开设有第一套孔,所述第一套孔用于穿设第一电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件开设有第二套孔,所述第二套孔用于穿设第二电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环开设有第三套孔,所述第三套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一电缆;所述第二连接环开设有第四套孔,所述第四套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二电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套件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套件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三斜面相对应的第四斜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套筒部上设有铜编织带层,所述铜编织带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铜编织带层形成有容纳所述软铜线组件的空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套筒部上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裹于所述铜编织带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螺丝,所述第一套件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螺丝,所述第二套件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环开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内。
附图说明
图1为采用一实施例的电缆驳接组件进行驳接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缆驳接组件的第一套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缆驳接组件的第二套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缆驳接组件的柔性接驳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电缆驳接组件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电缆驳接组件的首选实施例。但是,电缆驳接组件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电缆驳接组件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电缆驳接组件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的电缆驳接组件100用于对第一电缆10和第二电缆20进行驳接。
同时参见图2和图3,电缆驳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套件30、第二套件40、软铜线组件60以及柔性接驳件5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套件30用于套设于第一电缆10上。第二套件40用于套设于第二电缆20上。所述软铜线组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线芯和所述第二电缆的线芯电连接,使第一电缆的线芯与第二电缆的线芯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接驳件50包括第一连接环52、第二连接环54和柔性套筒部56,所述柔性套筒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柔性套筒部具有伸缩性。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缆上,且所述第一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一套件和所述第一连接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二电缆上,且所述第二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二套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软铜线组件位于柔性套筒部内。
上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当对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进行驳接时,首先将第一套件套接于第一电缆上,使第一套件预安装于第一电缆上;然后在第二电缆上依次套入第二套件和柔性接驳件;然后分别对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进行开线处理,使第一电缆的线芯和第二电缆的线芯均裸露预定长度;然后通过软铜线组件分别与第一电缆的线芯和第二电缆的线芯连接并压接,确保第一电缆的线芯与第二电缆的线芯电连接的可靠性;然后在所述软铜线组件、所述第一电缆的线芯的裸露处、所述第二电缆的线芯的裸露处绕绝缘带,形成所述第一电缆与所述第二电缆连接处的内绝缘带缠绕区,确保第一电缆的线芯与第二电缆的线芯的连接处与外界隔绝,使第一电缆的线芯与第二电缆的线芯的连接处不会发生短路的问题;然后移动所述柔性接驳件,使第一连接环滑动至第一电缆的绝缘层上,第二连接环位于第二电缆的绝缘层上,使所述内绝缘带缠绕区位于所述柔性接驳件内,并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和所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分别搭在所述柔性接驳件的两端,从而使柔性接驳件起到保护内绝缘带缠绕区的作用;然后将所述第一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一套件和所述第一连接环之间;最后将所述第二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二套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完成电缆驳接。
由于柔性套筒部和软铜线组件均为非刚性结构,第二电缆和第一电缆连接的驳接处具有一定的可弯曲度和伸缩性,即使第二电缆和第一电缆的驳接处为柔性驳接处,便于增加新、旧电缆驳接后的等效长度,从而不会受限于原接头附井里剩余的较短的电缆,方便调整接头箱在接头附井里的安装位置,也避免了传统的电缆驳接方法需调整新、旧电缆的角度方能驳接的问题,解决了同轴电缆驳接的便捷性较差的问题。此外,采用上述的电缆驳接组件进行接驳的过程中使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开线处理的长度较小,即在驳接过程中第一电缆和第二电缆的开断尺寸较小,可有效应用于接地箱的迁移作业中,解决了同轴电缆的驳接难度较高的问题。
再次参见图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铜线组件60包括多股软铜线62和两个压接管64,两个压接管分别与多股软铜线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压接管用于压接于第一电缆的线芯上,另外一个压接管用于压接于第二电缆的线芯上,使得所述软铜线组件的两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电缆的线芯和所述第二电缆的线芯电连接。
同时参见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套件30开设有第一套孔32,第一套孔用于穿设第一电缆,使第一套件套设于第一电缆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套孔开设于第一套件的中心位置,使第一套件的各个位置处所受的强度较均匀且第一套件的体积较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件为套环结构。同时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套件40开设有第二套孔42,第二套孔用于穿设第二电缆,使第二套件套设于第二电缆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套孔开设于第二套件的中心位置,使第二套件的各个位置处所受的强度较均匀且第二套件的体积较小。
同时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均为套环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52开设有第三套孔522,第三套孔522用于穿设第一电缆10,使第一连接环套接于第一电缆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套孔开设于第一连接环的中心位置,使第一连接环的各个位置处所受的强度较均匀且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环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和第一套件的横截面均呈C型,第一套件邻近第一连接环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便第一套件套接于第一连接环上。第一连接环的背离第一套件的一侧具有开口,使第一连接环的开口与柔性套筒部的中空腔体连通,从而使第一连接环与柔性套筒部连接围成腔体结构。
如图2与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环54开设有第四套孔542,第四套孔542用于穿设第二电缆20,使第二连接环套接于第二电缆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套孔开设于第二连接环的中心位置,使第二连接环的各个位置处所受的强度较均匀且第二连接环的连接环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环和第二套件的横截面均呈C型,第二套件邻近第二连接环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便第二套件套接于第二连接环上。第二连接环的背离第二套件的一侧具有开口,使第二连接环的开口与柔性套筒部的中空腔体连通,从而使第二连接环与柔性套筒部连接围成腔体结构。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环的开口方向与第一连接环的开口方向正对,使第一连接环、柔性套筒部和第二连接环连接围成的密闭的腔体结构。
如图3与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52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斜面524,第一套件30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34,第一套件邻近第一连接环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便第一套件套接于第一连接环上。第一电缆的屏蔽线搭在第一斜面上,使第一电缆的屏蔽线较好地压紧于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不会出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滑脱的问题。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环54的外壁上设有第三斜面544。同时参见图3,第二套件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三斜面相对应的第四斜面44,第二套件邻近第二连接环的一侧具有开口,以便第二套件套接于第二连接环上。第二电缆的屏蔽线搭在第三斜面上,使第二电缆的屏蔽线较好地压紧于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之间,不会出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滑脱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螺丝。所述第一套件30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36。同时参见图4,所述第一连接环52开设有第二螺纹孔526,所述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使第一套件与第一连接环牢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一螺纹孔沿第一套件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二螺纹孔沿第一连接环的周向分布。第一螺丝的数目为多个,每一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每一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使第一套件与第一连接环牢固连接。进一步地,多个第一螺纹孔沿第一套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二螺纹孔沿第一连接环的周向间隔分布,使第一套件与第一连接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螺丝。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套件40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46。同时参见图4,所述第二连接环54开设有第四螺纹孔546,所述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内,使第二套件与第二连接环之间牢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三螺纹孔沿第二套件的周向分布,多个第四螺纹孔沿第二连接环的周向分布。第二螺丝的数目为多个,每一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每一第三螺纹孔和第四螺纹孔内,使第二套件与第二连接环牢固连接。进一步地,多个第三螺纹孔沿第二套件的周向间隔分布,多个第四螺纹孔沿第二连接环的周向间隔分布,使第二套件与第二连接环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套筒部56上设有铜编织带层562,铜编织带层分别与第一连接环52和第二连接环54连接,铜编织带层形成有容纳软铜线组件的空腔,由于铜编织带层具有导电性,使柔性套筒部具有导电性,使第一连接环通过铜编织带层与第二连接环电连接,确保第一电缆的屏蔽线通过柔性套筒部与第二电缆的屏蔽线电连接,又由于铜编织带层具有一定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使柔性套筒部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均较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铜编织带层分别与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焊接,使铜编织带层分别与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牢固连接。
如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套筒部56上设有绝缘层564,绝缘层包裹于铜编织带层,由于绝缘层具有绝缘性,使柔性套筒部具有绝缘性,避免外界与柔性套筒部直接接触导致第一电缆的屏蔽线与第二电缆的屏蔽线的连接失效的问题,不会出现第一电缆与第二电缆驳接后屏蔽性能失效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胶接于铜编织带层上,使绝缘层与铜编织带层牢固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绝缘层的材料为橡胶,使绝缘层不仅具有绝缘性还具有弹性,从而使柔性套筒部具有较好的伸缩性。
为提高柔性套筒部的抗拉强度,进一步地,铜编织带层的厚度为3mm~5mm,使铜编织带层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进一步地,铜编织带层的厚度大于绝缘层的厚度,使柔性套筒部的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
应用上述的电缆驳接组件进行驳接电缆具有如下优点:
1)操作简单,没有传统电缆驳接工艺中较为繁琐的操作,如编织同轴电缆屏蔽线等。
2)可便捷地增加新、旧同轴电缆驳接后的等效长度,从而不会受限于原接头附井里剩余的较短的同轴电缆,可方便调整接地箱在接头附井里面的安装位置。
3)由于采用了柔性的多股软铜线和铜编织带,避免了旧工艺需调整新、旧同轴电缆的角度方能驳接的困境。
4)驳接两边的同轴电缆的开断尺寸小,可有效应用于接地箱的迁移作业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一电缆上;
第二套件,用于套设于第二电缆上;
软铜线组件,所述软铜线组件包括多股软铜线和两个压接管,两个所述压接管分别与所述多股软铜线的两端连接,其中一个所述压接管用于压接于所述第一电缆的线芯上,另外一个所述压接管用于压接于所述第二电缆的线芯上;
柔性接驳件,所述柔性接驳件包括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柔性套筒部,所述柔性套筒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柔性套筒部具有伸缩性;所述第一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一电缆上,且所述第一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一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一套件和所述第一连接环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环用于套设于所述第二电缆上,且所述第二套件套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环上,使所述第二电缆的屏蔽线压紧于所述第二套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件开设有第一套孔,所述第一套孔用于穿设第一电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件开设有第二套孔,所述第二套孔用于穿设第二电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开设有第三套孔,所述第三套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一电缆;所述第二连接环开设有第四套孔,所述第四套孔用于穿设所述第二电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一套件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斜面相对应的第二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环的外壁上设有第三斜面,所述第二套件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三斜面相对应的第四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套筒部上设有铜编织带层,所述铜编织带层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环和所述第二连接环连接,所述铜编织带层形成有容纳所述软铜线组件的空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套筒部上设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裹于所述铜编织带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一螺丝,所述第一套件上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连接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驳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驳接组件还包括第二螺丝,所述第二套件上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连接环开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二螺丝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三螺纹孔和所述第四螺纹孔内。
CN201821248027.2U 2018-08-03 2018-08-03 电缆驳接组件 Active CN2085220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48027.2U CN208522092U (zh) 2018-08-03 2018-08-03 电缆驳接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48027.2U CN208522092U (zh) 2018-08-03 2018-08-03 电缆驳接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22092U true CN208522092U (zh) 2019-02-19

Family

ID=65333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48027.2U Active CN208522092U (zh) 2018-08-03 2018-08-03 电缆驳接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22092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262A (zh) * 2019-07-02 2019-11-2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接头
CN111293645A (zh) * 2020-03-20 2020-06-16 张文彩 一种upvc电缆保护管
CN111446686A (zh) * 2020-03-16 2020-07-24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长度调节功能的电缆连接器
CN111490515A (zh) * 2020-05-19 2020-08-04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新型低压电缆连接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2262A (zh) * 2019-07-02 2019-11-22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接头
CN110492262B (zh) * 2019-07-02 2021-02-09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电缆连接接头
CN111446686A (zh) * 2020-03-16 2020-07-24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 具有长度调节功能的电缆连接器
CN111293645A (zh) * 2020-03-20 2020-06-16 张文彩 一种upvc电缆保护管
CN111293645B (zh) * 2020-03-20 2021-11-19 浙江宇阳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upvc电缆保护管
CN111490515A (zh) * 2020-05-19 2020-08-04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新型低压电缆连接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22092U (zh) 电缆驳接组件
US5162611A (en) Folded ribbon cable assembly having integral shielding
JP4221968B2 (ja) 2芯平行シールドケーブル及び配線部品並びに情報機器
CN201303150Y (zh) 线缆连接器
CN104810093A (zh) 信号传输用电缆
US20110315426A1 (en) Low noise ecg cable and electrical assembly
CN108092026A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线缆的电的插接连接器
CN104952547A (zh) 探测电缆和使用该探测电缆的线束
CN104810085A (zh) 同轴电缆以及使用其的扁平电缆和电缆束
JP2004119060A (ja) ディジタル信号差動伝送用ケーブル、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ハーネス
US8536450B2 (en) Sheath providing protection against radiation, in particular from the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by electric cables
CN108879119A (zh) 电缆驳接组件及电缆驳接方法
CN108092027A (zh) 用于多芯线的电缆的电插接连接器
US10418153B2 (en) Fabricatable data transmission cable
CN205080940U (zh) USB3.1 Ctype to Atype电缆
CN110021453A (zh) 一种高可靠柔性抗扭低压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TW201539484A (zh) 線纜
CN201845573U (zh) 抗拉电缆
CN206148179U (zh) 一种同轴射频光电通信复合电缆
CN205376143U (zh) 一种医疗设备用超柔软线缆
CN110033886A (zh) 一种动车组用超柔韧性电缆
CN215911210U (zh) 线缆
CN212380143U (zh) 一种防静电乐器线
CN104200885B (zh) 一种抗挤压抗弯折复合控制电缆
CN206650152U (zh) 柔性射频微波电缆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4

Address after: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20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Tianhe South Road, No. two, No. 2, No.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POWER SUPPL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