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6293A -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6293A
CN110476293A CN201880021936.9A CN201880021936A CN110476293A CN 110476293 A CN110476293 A CN 110476293A CN 201880021936 A CN201880021936 A CN 201880021936A CN 110476293 A CN110476293 A CN 110476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acking
battery
electrode bodies
packing material
rolled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219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本理佳子
堀越吉一
中井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476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6293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22Cells or battery with cylindrical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9Terminals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elliptic or button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17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119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1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01M50/12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 H01M50/129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comprising three or more layers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of only 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48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opposite sides of the cel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一种电池,其具备: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具有正极、负极和隔膜;以及具有可挠性的外包装材,外包装卷绕电极体,其中,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在从卷绕电极体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Description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备膜状外包装材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便携电话或便携式计算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实现了其小型轻量化。伴随于此,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式电源,正在积极地进行电池、特别是二次电池的开发。其中,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可以实现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而受到关注。
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非水电解液,正极包含与锂离子可逆地进行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负极包含碳材料、锂金属或锂。上述这种电子设备大多消耗的电流较大,作为电池构造,漩涡式电极构造是有效的。这是将带状正极和带状负极经由隔膜卷绕成漩涡状,由于电极面积变大,因此可以承受重负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本申请的申请人先前提出了使具备卷绕电极体和外包装材的电池小型化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474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52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这样卷绕的漩涡式电极为了使卷绕不松弛,一般采用通过粘合带将最外周最终端部的中央附近固定的方法。虽然最终端部被粘合带固定,但漩涡式电极会因充电而膨胀。其结果为,在充电后的出厂状态下,存在体积能量密度降低的缺点。此外,在循环时,存在在活性物质与活性物质之间、活性物质与隔膜之间、活性物质与金属集电体之间紧贴性变差、充放电循环特性降低的缺点。另外,通过由充电·放电引起的变形,特别是在利用薄膜等具有柔软性的外包装材将圆柱形的电极体密封的电池中,电极的一部分可能会出现松弛,其结果为,无法对电极表面整体进行均匀的充放电反应,对电池特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其能够抑制卷绕成漩涡状的漩涡式电极因充电而引起的膨胀,防止电极的松弛,改善电池特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技术为一种电池,其具备:
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具有正极、负极和隔膜;
具有可挠性的外包装材,外包装卷绕电极体;
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在从卷绕电极体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具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第二技术为连接有多个第一技术的电池的组合电池。
第三技术为具备第一技术的电池的电子设备。
第四技术为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
形成具有大致部分圆柱状的第一收容部的第一膜状外包装材和具有大致部分圆柱状的第二收容部的第二膜状外包装材,
在第一收容部以及第二收容部中收容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
在通过热熔接对卷绕电极体进行加热成型时,使用角被倾斜地切掉的模具或角被实施了适度的R形状的模具,
在卷绕电极体的外周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本技术能够抑制外包装材内部的卷绕电极体的位移和电极的松弛,改善电池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述的效果不一定限制于此,可以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任何效果或与它们不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外观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B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构成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形状的一例的俯视图。图2B是示出沿着图2A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C是示出沿着图2A的II-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第一、第二外包装材的构成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4A是示出卷绕电极体的形状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B是将图4A所示的卷绕电极体的截面构造的一例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5A是示出展开状态的正极的构成的一例的俯视图。图5B是示出沿着图5A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展开状态的负极的构成的一例的俯视图。图6B是示出沿着图10A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7A~图7D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工序图。
图8A、图8B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A、图9B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卷绕电极体的剖视图。
图10A、图10B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参考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卷绕电极体的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效果的全卷绕的电极间距离的最频值的图表。
图13是示出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效果的出厂状态下的负极与隔膜之间的熔接强度的测量结果的图表。
图14是示出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效果的全卷绕的电极间距离的最频值的增加量的图表。
图15A~图15D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加热成型工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6(1)~图16(7)是用于说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加热成型工序的另一例的示意图。
图17A、图17B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等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2.第二实施方式>
<3.变形例>
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等是本技术的优选的具体例,本技术的内容并不限制于这些实施方式等。
<1.第一实施方式>
[电池的构成]
图1A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外观的一例。图1B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构成的一例。电池是所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具备在中心具有中空部的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1、外包装卷绕电极体1的具有可挠性的外包装材2、与卷绕电极体1的外周部电连接的正极引线3a以及负极引线4a。外包装材2具有大致圆柱状的空间部,在该空间部中收容卷绕电极体1。另外,以包围收容于空间部的卷绕电极体1的四个方向的方式设置有热熔接部等接合部23。
正极引线3a、负极引线4a例如由铝、铜、镍或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密封剂材3b、4b分别由对于正极引线3a、负极引线4a具有紧贴性的材料例如聚乙烯、聚丙烯、改性聚乙烯或改性聚丙烯等聚烯烃树脂构成。
外包装材2具备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第一、第二外包装材21、22例如由具有可挠性的矩形状的膜构成。作为膜,优选使用层压膜。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一外包装材21具有设置于一个主面的大致半圆柱状的第一空间部21a和以包围该第一空间部21a的四个方向的方式设置的周缘部21b。另一方面,第二外包装材22具有设置于一个主面的大致半圆柱状的第二空间部22a和以包围该第二空间部22a的四个方向的方式设置的周缘部22b。以下,将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两个主面中收容卷绕电极体1的一侧的主面,即设置有第一空间部21a、第二空间部22a的一侧的主面适当地称为收容面。
在以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的收容面彼此相对的方式使两者重叠的状态下,它们的周缘部21b、22b以包围卷绕电极体1的四个方向的方式通过热熔接等接合。由此,在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之间形成大致圆柱状的空间部。在空间部中收容如上所述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1。空间部优选为具有与卷绕电极体1大致相同的大小。这是因为,在将卷绕电极体1收容于外包装材2的状态下,能够提高两者的紧贴性。
图2A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形状的一例。图2B示出沿着图2A所示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图2C示出沿着图2A所示的II-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正极引线3a设置在卷绕电极体1所包括的正极的最外周部中的与第一空间部21a、第二空间部22a中的任意一个底部相对的位置。另一方面,负极引线4a设置在卷绕电极体1所包括的负极的最外周部中的与第一空间部21a、第二空间部22a中的任意一个底部相对的位置。
设置于卷绕电极体1的周围的接合部23具备设置于卷绕电极体1的两端侧的短边侧接合部24Wa、24Wb和设置于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侧的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设置在与卷绕电极体1的中心轴相对的位置。在图1A、图1B中,示出了短边侧接合部24Wa、24Wb分别与端面1Sa、1Sb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并且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与周面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的示例,但短边侧接合部24Wa、24Wb以及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的形状并不限制于此。例如,短边侧接合部24Wa、24Wb以及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也可以屈曲或弯曲等而变形。正极引线3a、负极引线4a例如在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上,设置在将设置有周面侧接合部25La、25Lb的位置作为基准顺时针或逆时针90度的位置。
图3是示出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构成的一例的剖视图。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例如是具有防湿性以及绝缘性的层压膜,具有依次层叠有作为第一树脂层的热熔接树脂层51、金属层52、作为第二树脂层的表面保护层53的层叠构造体。外包装材2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热熔接树脂层51与金属层52之间还具有粘接层54。另外,也可以在金属层52与表面保护层53之间还具有粘接层55。需要说明的是,热熔接树脂层51侧的面成为收容卷绕电极体1的侧的收容面。
作为热熔接树脂层51的材料,优选使用能够通过热或超声波熔融的树脂。作为这样的树脂,优选使用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聚烯烃系树脂,例如使用无拉伸聚丙烯(CPP)。在对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加热来密封卷绕电极体1的周缘的情况下,该热熔接树脂层51熔化,从而接合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周缘。
金属层52起到防止水分、氧以及光等进入,保护作为内容物的卷绕电极体1的作用。作为该金属层52的材料,从轻度、延伸性、价格以及加工的容易性等观点出发,例如使用由铝(Al)或铝合金等构成的金属箔。
表面保护层53用于保护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的表面。作为该表面保护层53的材料,从外观的美观性、强韧性、柔软性等观点出发,例如使用尼龙(Ny)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作为粘接层54、55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等粘接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并不限制于具有上述的构成。例如,作为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也可以使用具有与上述的构成不同的构成的层压膜、聚丙烯等高分子膜或金属膜。另外,作为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从外观的美观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使用还具备有色层的外包装材,和/或在从热熔接层51、表面保护层53、粘接层54以及粘接层55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层中含有着色材料的外包装材。更具体而言,也可以使用在表面保护层53的表面还具备有色层的外包装材、在金属层52与表面保护层53之间的粘接层54中包含着色剂的外包装材、在表面保护层54本身中包含着色剂的外包装材等。
卷绕电极体1的端面侧的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厚度与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侧的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厚度可以不同。更具体而言,例如,卷绕电极体1的端面侧的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厚度可以比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侧的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的厚度薄。
在第一外包装材21、第二外包装材22具有包括金属层的层叠构造的情况下,卷绕电极体1的端面侧的金属层的厚度与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侧的金属层的厚度可以不同。更具体而言,例如,卷绕电极体1的端面侧的金属层的厚度可以比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侧的金属层的厚度薄。
图4A示出卷绕电极体1的形状的一例。在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设置有用于进行卷绕电极体1的卷止的卷止部5a、5b。卷止部5a、5b优选为覆盖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一周以上,并且覆盖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中的至少两个端部。这是因为能够抑制卷绕电极体1伴随充放电而变形等。作为卷止部5a、5b,例如使用矩形状的带等,但并不限制于此。在图4A中,示出了通过两个卷止部5a、5b卷止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的两端的示例,但卷止部的数量以及卷止部的配置位置并不限制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卷止部的数量设为一个或三个以上。另外,也可以将卷止部的配置位置设为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的中央部。另外,卷绕于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的卷止部5a、5b的卷数并不限制于一周以上,也可以小于一周。
图4B将图4A所示的卷绕电极体1的截面构造的一例放大示出。卷绕电极体1具备正极11、负极12、隔膜13和电解质层14,正极11、负极12以及隔膜13例如具有细长的矩形状。卷绕电极体1具有将正极11和负极12经由隔膜13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上卷绕的卷绕构造。卷绕电极体1例如以最内周电极以及最外周电极两者成为负极12的方式卷绕。在正极11与隔膜13之间以及负极12与隔膜13之间设置有电解质层14。
图5A示出展开状态的正极11的构成的一例。图5B示出沿着图5A所示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正极11例如具备正极集电体11A和设置于正极集电体11A的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1B。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中没示出,但也可以仅在正极集电体11A的一面设置正极活性物质层11B。
正极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成为卷绕电极体1的内周侧,正极11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成为卷绕电极体1的外周侧。在成为外周侧的正极11的另一端设置有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在成为内周侧的正极11的一端不设置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而将正极活性物质层11B一直设置到前端。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例如设置于正极11的另一端的两面。在设置于该两面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中的成为外周侧的面的露出部设置有正极引线3a。密封剂材3b优选以不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重叠的方式与正极11的长边分离设置。
图6A示出展开状态的负极12的构成的一例。图6B示出沿着图6A所示的I-I线的截面构造的一例。负极12例如具备负极集电体12A和设置于负极集电体12A的两面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2B。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中没示出,但也可以仅在负极集电体12A的一面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12B。
负极1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成为卷绕电极体1的内周侧,负极1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成为卷绕电极体1的外周侧。在成为外周侧的负极12的另一端设置有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2C,在成为内周侧的负极12的一端不设置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2C,而将负极活性物质层12B一直设置到前端。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例如设置于负极12的另一端的两面。在设置于该两面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中的成为外周侧的面的露出部设置有负极引线4a。在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也优选与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同样地进一步设置保护层。密封剂材4b优选以不与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重叠的方式与负极12的长边分离设置。
如上所述,通过在正极11、负极12各自的最外周设置正极引线3a、负极引线4a,能够使卷绕电极体1的尺寸小型化。另外,通过将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分别仅设置在正极11、负极12的最外周侧的端部,能够使卷绕电极体1的尺寸进一步小型化。
正极集电体11A例如由铝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构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1B例如包含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正极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并且根据需要包含石墨等导电剂以及聚偏二氟乙烯等粘结剂而构成。
作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正极材料,例如,锂氧化物、锂磷氧化物、锂硫化物或含锂的层间化合物等含锂化合物是适合的,也可以将这些中的两种以上混合使用。为了提高能量密度,优选含有锂、过渡金属元素和氧(O)的含锂化合物。作为这种含锂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具有式(A)所示的层状岩盐型构造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式(B)所示的橄榄石型构造的锂复合磷酸盐等。作为含锂化合物,更优选含有由钴(Co)、镍(Ni)、锰(Mn)以及铁(Fe)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过渡金属元素。作为这种含锂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具有式(C)、式(D)或式(E)所示的层状岩盐型构造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式(F)所示的尖晶石型构造的锂复合氧化物或具有式(G)所示的橄榄石型构造的锂复合磷酸盐等,具体而言,有LiNi0.50Co0.20Mn0.30O2、LiaCoO2(a≈1)、LibNiO2(b≈1)、Lic1Nic2Co1-c2O2(c1≈1、0<c2<1)、LidMn2O4(d≈1)或LieFePO4(e≈1)等。
LipNi(1-q-r)MnqM1rO(2-y)Xz……(A)
(其中,式(A)中,M1表示从除了镍(Ni)、锰(Mn)以外的2族~15族中选择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X表示除了氧(O)以外的16族元素以及17族元素中的至少一种。p、q、y、z为0≤p≤1.5、0≤q≤1.0、0≤r≤1.0、-0.10≤y≤0.20、0≤z≤0.2的范围内的值。)
LiaM2bPO4……(B)
(其中,式(B)中,M2表示从2族~15族中选择的元素中的至少一种。a、b为0≤a≤2.0、0.5≤b≤2.0的范围内的值。)
LifMn(1-g-h)NigM3hO(2-j)Fk……(C)
(其中,式(C)中,M3表示由钴(Co)、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锆(Zr)、钼(Mo)、锡(Sn)、钙(Ca)、锶(Sr)以及钨(W)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f、g、h、j以及k为0.8≤f≤1.2、0<g<0.5、0≤h≤0.5、g+h<1、-0.1≤j≤0.2、0≤k≤0.1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锂的组成根据充放电的状态而异,f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mNi(1-n)M4nO(2-p)Fq……(D)
(其中,式(D)中,M4表示由钴(Co)、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以及钨(W)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m、n、p以及q为0.8≤m≤1.2、0.005≤n≤0.5、-0.1≤p≤0.2、0≤q≤0.1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锂的组成根据充放电的状态而异,m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rCo(1-s)M5sO(2-t)Fu……(E)
(其中,式(E)中,M5表示由镍(Ni)、锰(Mn)、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以及钨(W)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r、s、t以及u为0.8≤r≤1.2、0≤s<0.5、-0.1≤t≤0.2、0≤u≤0.1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锂的组成根据充放电的状态而异,r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vMn2-wM6wOxFy……(F)
(其中,式(F)中,M6表示由钴(Co)、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铬(Cr)、铁(Fe)、铜(Cu)、锌(Zn)、钼(Mo)、锡(Sn)、钙(Ca)、锶(Sr)以及钨(W)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v、w、x以及y为0.9≤v≤1.1、0≤w≤0.6、3.7≤x≤4.1、0≤y≤0.1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锂的组成根据充放电的状态而异,v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LizM7PO4……(G)
(其中,式(G)中,M7表示由钴(Co)、锰(Mn)、铁(Fe)、镍(Ni)、镁(Mg)、铝(Al)、硼(B)、钛(Ti)、钒(V)、铌(Nb)、铜(Cu)、锌(Zn)、钼(Mo)、钙(Ca)、锶(Sr)、钨(W)以及锆(Zr)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z为0.9≤z≤1.1的范围内的值。需要说明的是,锂的组成根据充放电的状态而异,z的值表示完全放电状态下的值。)
作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正极材料,除了这些以外,还可以列举出MnO2、V2O5、V6O13、NiS、MoS等不含锂的无机化合物。
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正极材料也可以是上述以外的材料。另外,上述例示的正极材料也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混合两种以上。
负极集电体12A例如由铜箔、镍箔或不锈钢箔等金属箔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2B含有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负极材料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构成,并且根据需要含有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1B相同的粘结剂而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电池中,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负极材料的电化学当量比正极11的电化学当量大,使得在充电过程中锂金属不会在负极12析出。
作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负极材料,例如可以列举出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石墨、热分解碳类、焦炭类、玻璃状碳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碳纤维或活性炭等碳材料。作为石墨,优选使用实施了球形化处理等的天然石墨或大致球状的人造石墨。作为人造石墨,优选将中间相碳微球(MCMB)石墨化而成的人造石墨或者将焦炭原料石墨化并粉碎而成的人造石墨。在焦炭类中,包括沥青焦炭、针状焦炭或石油焦炭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烧成体是指将酚醛树脂或呋喃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在适当的温度下烧成而碳化的物质,也有一部分被分类为难石墨化碳或易石墨化碳的物质。另外,作为高分子材料,有聚乙炔或聚吡咯等。这些碳材料在充放电时产生的结晶结构的变化非常小,能够得到较高的充放电容量,并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循环特性,因此优选。特别是石墨的电化学当量较大,能够得到较高的能量密度,因此优选。另外,难石墨化碳可以得到优异的特性,因此优选。此外,充放电电位较低的材料,具体而言,充放电电位接近锂金属的材料能够容易地实现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因此优选。
作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负极材料,还可以列举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且包含金属元素以及半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在此,将包含这种负极材料的负极12称为合金系负极。这是因为,如果使用这种材料,能够得到较高的能量密度。特别是,如果与碳材料一起使用,能够得到较高的能量密度,并且能够得到优异的循环特性,因此更优选。该负极材料可以是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的单体、合金或化合物,另外也可以是至少在一部分中具有这些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相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合金中除了包括由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构成的物质以外,还包括包含一种以上的金属元素和一种以上的半金属元素的物质。另外,也可以包括非金属元素。在其组织中存在固溶体、共晶(共熔混合物)、金属间化合物或这些中的两种以上共存的物质。
作为构成该负极材料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例如可以列举出镁(Mg)、硼(B)、铝(Al)、镓(Ga)、铟(In)、硅(Si)、锗(Ge)、锡(Sn)、铅(Pb)、铋(Bi)、镉(Cd)、银(Ag)、锌(Zn)、铪(Hf)、锆(Zr)、钇(Y)、钯(Pd)或铂(Pt)。这些可以是结晶质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定形的物质。
其中,作为该负极材料,优选含有短周期型周期表中的4B族的金属元素或半金属元素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特别优选含有硅(Si)以及锡(Sn)中的至少一种作为构成元素的材料。这是因为硅(Si)以及锡(Sn)嵌入以及脱嵌锂(Li)的能力较大,能够得到较高的能量密度。
作为锡(Sn)的合金,例如,可以列举出含有由硅(Si)、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锡(Sn)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作为硅(Si)的合金,例如,可以列举出含有由锡(Sn)、镍(Ni)、铜(Cu)、铁(Fe)、钴(Co)、锰(Mn)、锌(Zn)、铟(In)、银(Ag)、钛(Ti)、锗(Ge)、铋(Bi)、锑(Sb)以及铬(Cr)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硅(Si)以外的第二构成元素的合金。
作为锡(Sn)的化合物或硅(Si)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含有氧(O)或碳(C)的化合物,除了锡(Sn)或硅(Si)以外,也可以含有上述的第二构成元素。
作为能够嵌入以及脱嵌锂的负极材料,还可以列举出其他金属化合物或高分子材料。作为其他金属化合物,可以列举出MnO2、V2O5、V6O13等氧化物、NiS、MoS等硫化物或者LiN3等锂氮化物,作为高分子材料,可以列举出聚乙炔、聚苯胺或聚吡咯等。
隔膜13将正极11与负极12隔离,能够防止由两极接触引起的电流短路,并且使锂离子通过。隔膜13例如通过由聚四氟乙烯、聚丙烯或聚乙烯等形成的合成树脂制的多孔质膜或者陶瓷制的多孔质膜构成,也可以是将这些的两种以上的多孔质膜层叠而成的构造。其中,聚烯烃制的多孔质膜由于防短路效果优异,并且能够通过断路效果而谋求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因此优选。特别是聚乙烯,在100℃以上且160℃以下的范围内能够得到断路效果,并且电化学稳定性也优异,因此优选作为构成隔膜13的材料。另外,聚丙烯也是优选的,其它如果是具备化学稳定性的树脂,则能够用于与聚乙烯或聚丙烯共聚或混合。
电解质层14包含非水电解液和作为保持该非水电解液的保持体的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被非水电解液溶胀。高分子化合物的含有比率能够适当调整。特别是在制成凝胶状的电解质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较高的离子传导率,并且能够防止电池的漏液,因此优选。
非水电解液例如含有溶剂和电解质盐。作为溶剂,例如可以列举出4-氟-1,3-二氧戊环-2-酮、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γ-丁内酯、γ-戊内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4-甲基-1,3-二氧戊环、乙酸甲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乙腈、戊二腈、己二腈、甲氧基乙腈、3-甲氧基丙腈、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N-甲基噁唑烷酮、硝基甲烷、硝基乙烷、环丁砜、二甲基亚砜、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亚硫酸亚乙酯以及双三氟甲基磺酰基酰亚胺三甲基己基铵等常温熔融盐。其中,如果混合使用由4-氟-1,3-二氧戊环-2-酮、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以及亚硫酸亚乙酯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能够得到优异的充放电容量特性以及充放电循环特性,因此优选。为了提高电池特性,电解质层14可以包含公知的添加剂。
电解质盐可以混合并含有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作为电解质盐,例如可以列举出六氟磷酸锂(LiPF6)、双(五氟乙磺酰基)酰亚胺锂(LiN(C2F5SO2)2)、高氯酸锂(LiClO4)、六氟砷酸锂(LiAsF6)、四氟硼酸锂(LiBF4)、三氟甲磺酸锂(LiSO3CF3)、双(三氟甲磺酰)亚胺锂(Li(CF3SO2)2N)、双(氟磺酰)亚胺锂(LiN(SO2F)2)、三(三氟甲磺酰基)甲基锂(LiC(SO2CF3)3)、氯化锂(LiCl)以及溴化锂(LiBr)。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出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四氟乙烯、聚六氟丙烯、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磷腈、聚硅氧烷、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丁苯橡胶、丁腈橡胶、聚苯乙烯或聚碳酸酯。特别是从电化学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聚六氟丙烯或聚环氧乙烷。
[电池的制造方法]
(第一制造方法)
以下,参照图5A、图5B、图6A、图6B、图7A~图7D、图8A、图8B,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例如,将正极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混合而制备正极合剂,将该正极合剂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等溶剂中,制作糊状的正极合剂浆料。接着,将该正极合剂浆料涂布在正极集电体11A上并使溶剂干燥,然后通过辊压机等进行压缩成型以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11B,形成正极11。
另外,例如,将负极活性物质和粘结剂混合而制备负极合剂,将该负极合剂分散在N-甲基-2-吡咯烷酮等溶剂中,制作糊状的负极合剂浆料。接着,将该负极合剂浆料涂布在负极集电体12A上并使溶剂干燥,然后通过辊压机等进行压缩成型以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2B,制作负极12。
接着,在正极11以及负极12的各自的活性物质层上涂布含有溶剂、电解质盐、高分子化合物和混合溶剂的前驱溶液,使混合溶剂挥发以形成电解质层14。接着,如图5A以及图5B所示,将正极引线3a电连接到正极11的正极集电体露出部11C。接着,如图6A以及图6B所示,将负极引线4a电连接到负极12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12C。作为连接的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出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钎焊等,但考虑到热量对连接部造成的损伤,优选使用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等热影响较小的方法。
接着,如图7A所示,在把隔膜13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插入卷芯101的间隙101a中或者吸附于中空圆柱状的卷芯101上等之后,如图7B所示,使卷芯101向箭头102a所示的方向旋转,在卷芯101的周面上卷绕隔膜13。接着,在从大致中央位置折返的隔膜13之间供给负极12。由此,负极12随着卷芯101的旋转卷入隔膜13之间。
接着,如图7C所示,从箭头102c所示的方向以正极11和负电极12经由隔膜13重叠的方式向隔膜13之间供给正极11。由此,正极11随着卷芯101的旋转卷入隔膜13之间。接着,如图7D所示,持续卷芯101的旋转,将正极11、负极12以及隔膜13卷绕规定次数。在最外周部粘接保护带,由此,得到卷绕电极体1。
接着,如图8A所示,将卷绕电极体1收容在第一外包装材21的第一空间部21a和第二外包装材22的第二空间部22a中,使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的收容面彼此重叠。接着,如图8B所示,将第一外包装材21的周缘部21b和第二外包装材22的周缘部22b在真空气氛下通过热熔接等接合。由此,在卷绕电极体1的周围形成接合部23,卷绕电极体1被第一外包装材21和第二外包装材22密封。接着,在对外包装材2施加负荷的同时进行加热,经由电解质层14使隔膜13与正极11以及负极12紧贴。由此,电解质的一部分含浸在隔膜中。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目标电池。
(第二制造方法)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制作。首先,如上所述制作正极11以及负极12,在正极11以及负极12上安装正极引线3a以及负极引线4a。
接着,经由隔膜13卷绕正极11和负极12,在最外周部粘接保护带,形成卷绕电极体1。接着,将该卷绕电极体1夹在外包装材2中,对除了一边以外的外周缘部进行热熔接而形成袋状,并收纳在外包装材2的内部。接着,准备包含溶剂、电解质盐、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原料的单体、聚合引发剂、根据需要的阻聚剂等其他材料的电解质用组合物,注入外包装材2的内部。
接着,将外包装材2的开口部在真空气氛下热熔接并密封。接着,通过加热使单体聚合而制成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电解质层14。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目标电池。
(第三制造方法)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制作。该制作方法,除了使用在两面涂布了高分子化合物的隔膜13以外,与上述的第二制造方法同样地制作卷绕电极体1,并收纳在袋状的外包装材2的内部。该在隔膜13上涂布的高分子化合物例如是将偏二氟乙烯作为成分的聚合物(均聚物、共聚物或多元共聚物)等。具体而言,是将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以及六氟丙烯作为成分的二元系共聚物或者将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以及三氟氯乙烯作为成分的三元系共聚物等。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与将偏二氟乙烯作为成分的聚合物一起使用其他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
接着,在制备电解液并注入外包装材2的内部之后,使用热熔接法等密封外包装材的开口部。接着,在对外包装材2施加负荷的同时进行加热,经由高分子化合物使隔膜13与正极11以及负极12紧贴。由此,电解液含浸在正负极中并且含浸在高分子化合物中,因此该高分子化合物凝胶化,形成电解质层14。
(第四制造方法)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也可以如下所述进行制作。首先,如上所述制作正极11以及负极12,在正极11以及负极12上安装正极引线3a以及负极引线4a。
接着,经由隔膜13卷绕正极11和负极12,在最外周部粘接保护带,形成卷绕电极体1。接着,将该卷绕体夹在外包装材2中,对除了一边以外的外周缘部进行热熔接而形成袋状,并收纳在外包装材2的内部。接着,准备包含溶剂和电解质盐的电解质用组合物,注入外包装材2的内部。接着,将外包装材2的开口部在真空气氛下热熔接并密封。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目标电池。
(具有凸部的卷绕电极体)
在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中,沿着图4A的I-I线得到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截面的概略图如图9A所示,另外,其放大图像如图9B所示。在卷绕电极体的最外周集电体部分等没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的电池中,沿着图4A的I-I线得到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截面的概略图如图10A所示,另外,其放大图像如图10B所示。为了简单起见,在图9以及图10中省略了外包装材2以及隔膜13。另外,为了便于理解正极11以及负极12的卷绕构造,省略了电解质层14的图示。
例如,该电池截面的拍摄通过以下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解析法进行。拍摄条件为,图像横向尺寸2048(pixel(像素)),图像纵向尺寸1124(pixel),X射线管电压为140(kV),X射线管电流为40(μA),检测器尺寸为横向40cm,纵向30cm,从X射线源到屏幕的距离为900(mm),从X射线源到电池的距离为28(mm),视图数为1440(View(视图))。再构成条件为将voxel pitch(体素节距)设为3μm,2048×2048×96voxel。该截面图像也能够通过FIB-SEM(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或电子射线层析成像来取得。
如图9A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正极11、负极12、正极集电体11A和负极集电体12A中的至少一个在从卷绕电极体1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形成凸部。该凸部例如具有朝向前端宽度变窄的大致三角形状的截面,是在卷绕电极体1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形成的山脊状的凸部。曲线RC1是通过对外包装材2的金属层52的厚度方向中央部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例如,能够通过将外包装材2上的三个点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式(x-a)2+(y-b)2=r2来求出。
对外包装材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RC1在从卷绕电极体1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与正极11、负极12、正极集电体11A或负极集电体12A中的至少一个交叉。像这样,交叉的最外周正极集电体、最外周负极集电体、最外周正极活性物质层锚固效果较高,能够抑制卷绕电极体1在层压外包装材2的内部的移动。即,通过卷绕电极体1的凸部进入外包装材2的内表面的凹部,能够抑制卷绕电极体1在外包装材2的内部发生旋转等位移。由此,能够抑制卷绕电极体1的膨胀和卷绕电极体1的卷绕松弛。由此,能够抑制由在出厂前进行的首次充电而引起的膨胀。此外,在之后的循环中,能够抑制由循环引起的膨胀或改善循环特性。
另外,作为卷绕电极体1的凸部的突出量,将对位于最外周面的正极11、负极12、正极集电体11A或负极集电体12A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作为基准线,正极11、负极12、正极集电体11A或负极集电体12A的凸部的高度设为10μm以上且1mm以下。
在图10所示的没有向外周方向形成凸部的卷绕电极体的情况下,对外包装材2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RC1与最外周正极集电体11A、最外周负电极集电体12A、最外周正极活性物质层11B不交叉。像这样,不交叉的最外周正极集电体11A、最外周负电极集电体12A、最外周正极活性物质层11B锚固效果较低,无法抑制卷绕电极体1在层压外包装材内部的位移。
此外,如图11所示,也能够将本技术应用于截面为椭圆形状的卷绕电极体1'。截面为椭圆形状的卷绕电极体1'也包含在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1的概念中。图11是省略了凸部的图,另外,图11中的虚线表示外包装材2。例如,凸部形成在卷绕电极体1'的两侧的半圆状的大致中央位置(点R的位置)。在将卷绕电极体1'的凸部的突出量例如以对负极集电体12A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为基准的情况下,该曲线可以如下所述求出。
在最内周的负极集电体12Aa的折返位置画出垂线。该垂线与最外周负极集电体12Ab的两个交点分别是点O以及点P。将连接点O和点P的边OP的中点设为Q。画出通过点Q并且与边OP垂直的线,将该线与最外周的负极集电体12Ab的交点设为R。将点O、P、R的坐标代入圆的方程式(x-a)2+(y-b)2=r2,能够求出近似曲线。
(具有凸部的效果)
图12是关于没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的电池和应用了本技术的有凸部的电池,示出电极间距离的最频值的图表。在此所说的电极间距离是表示相邻的负极集电体的周间距离。最频值是指在全卷绕(整个卷绕)中以一定间隔(例如4μm节距)求出的电极间距离的度数分布表中度数最大的等级值。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电极体的最外周集电体部分等具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的电池,与没有凸部的电池相比,出厂状态下的电极间距离的最频值较小。该最频值较小表示在出厂前的首次充电中抑制了卷绕电极的膨胀。由此,能够提供一种电池的直径变细、具有高体积能量密度的电池。
图13是表示负极与隔膜的熔接强度(mN/mm)的图表。横轴的行程(mm)是从固定的负极剥离的隔膜的长度。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电极体的最外周集电体部分等具有向外周方向凸起的形状的电池的熔接强度(实线的图表),与没有凸部的电池的熔接强度(虚线的图表)相比,负极与隔膜之间的熔接强度较高。熔接强度较高表示卷绕电极体1的负极12与隔膜13的紧贴性较高。由此,能够抑制循环时的膨胀或改善循环特性。
图14表示从出厂状态到100次循环充放电后的下一个充电状态的电极间距离的最频值的增加量。与图12相同,电极间距离是指从铜箔到铜箔的一个周期的距离,最频值是指在全卷绕中以一定间隔(例如4μm节距)求出的电极间距离的度数分布表中度数最大的等级值。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卷绕电极体的最外周集电体部分等具有向外周方向凸起的形状的电池,与没有凸部的电池相比,最频值的增加量较小。这表示抑制了由循环引起的膨胀。
如上所述,由于卷绕电极体的最外周集电体部分等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位于外包装材2的热熔接部分(接合部23)的附近,因此卷绕电极体1通过凸部被固定化,能够抑制卷绕电极体1的膨胀和卷绕电极体1的卷绕松弛,另外,能够提高负极12与隔膜13之间的熔接强度。由此,能够提供具有高体积能量密度的电池,抑制循环时的膨胀或改善循环特性。
(凸部的形成方法)
上述的凸部例如能够通过加压成型时的模具的形状和/或条件等调整形状。图15示出电极涂布凝胶电解质规格的情况下的加压成型等工序的一例。如图15A所示,卷绕电极体1收纳在外包装材21以及22的空间部内。外包装材21的周缘部21b和外包装材22的周缘部22b重叠。在由支撑模具31a以及31b支撑的状态下,周缘部21b以及22b通过加热模具32a以及32b热熔接。在该情况下,如图15B所示,可以使用加热模具32a以及32b、加热模具33a以及33b来同时热熔接周缘部的两侧。此外,也可以同时热熔接周缘部的四边。
接着,进行凝胶渗透或者凝胶交联以及凝胶渗透的处理。以往,如图15C所示,通过加热模具34a以及34b,在对卷绕电极体1适当地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进行了正极和隔膜和负极的紧贴化。尽管在本技术中也进行相同的处理,但是如图15D所示,通过把夹着热熔接部分(周缘部21b以及22b的至少一侧)而相对的加热模具35a以及35b各自的端面的角倾斜地切掉或把角实施适度的R形状等,形成允许卷绕电极体1的若干变形的倾斜面36a以及36b。即,把在沿卷绕电极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角中接近周缘部21a以及21b与空间部22a以及22b的边界一侧的角倾斜地切掉或把角实施适度的R形状。
在具有倾斜面或R面36a的加热模具35a的端面与具有倾斜面或R面36b的加热模具35b的端面夹着周缘部21b以及22b而相对的情况下,通过倾斜面或R面36a和倾斜面或R面36b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状的凹部(或槽)。由于加热模具35a以及35b对卷绕电极体1加压,因此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凹部(或槽)内,形成凸部。
图16示出注液模具规格的情况下的工序的一例。首先,通过加热模具41a以及41b将外包装材21的周缘部21b以及外包装材22的周缘部22b的四边中的三边热熔接。收纳有卷绕电极体1的外包装材21以及22由支撑模具42a以及42b支撑。
接着,通过支撑模具43a以及43b来支撑收纳有卷绕电极体1的外包装材21以及22,从没热熔接的周缘部的一边将电解质用组合物注入外包装材21以及22的内部。
接着,通过加热模具44a以及44b将在注入中使用的周缘部的前端侧的一部分热熔接(临时密封)。在进行了CA(电池的活化充电(或活化充放电))之后,切断临时密封的周缘部,将外包装材21以及22开封。
经过排出内部的气体的脱气工序,通过加热模具45a以及45b将外包装材21以及22的周缘部热熔接。以这种方式完成密封工序。需要说明的是,在交联型电解质的规格的情况下,在第三个临时密封工序和第四个CA工序之间加入加热工序(交联化促进工序)。
以往,加热模具45a以及45b的相对的端面的角的角度为90度。本技术通过把加热模具46a以及46b的相对的端面的下侧的角倾斜地切掉或把角实施适度的R形状等,分别形成倾斜面或R面47a以及47b。在加热模具46a的端面与加热模具46b的端面夹着周缘部21b以及22b而相对的情况下,通过倾斜面或R面47a和倾斜面或R面47b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状的凹部(或槽)。通过加热模具46a以及46b对卷绕电极体1稍微加压,卷绕电极体1的周面的一部分进入所述凹部(或槽)内,形成凸部。
<2.第二实施方式>
图17A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电子设备400具备电子设备主体的电子电路401和电池包300。电池包300与电子电路401电连接。电子设备400例如具有用户可以自由装拆电池包300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400的构成并不限制于此,也可以具有电池包300内置于电子设备400内的构成,使得用户无法从电子设备400拆下电池包300。
电池包300在充电时,电池包300的正极端子331a、负极端子331b分别与充电器(图中没示出)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另一方面,电池包300在放电时(使用电子设备400时),电池包300的正极端子331a、负极端子331b分别与电子电路401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连接。
电子设备400例如是便携式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400也可以是可穿戴的电子设备。
电子电路401例如具有CPU、周边逻辑部、接口部以及存储部等,对电子设备400的整体进行控制。
电池包300具备二次电池301和充放电电路302。作为二次电池301,能够使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池。
在充电时,充放电电路302控制对于二次电池301的充电。另一方面,在放电时(即使用电子设备400时),充放电电路302控制对于电子设备400的放电。
图17B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一例的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组合电池310。组合电池310通过并联以及串联中的至少一种电连接多个二次电池301而构成。多个二次电池301例如以n并联m串联(n、m为正整数)的方式连接。在多个二次电池301的电连接中,例如使用正极、负极引线3a、4a(例如参照图1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B中,示出了6个二次电池301以2并联3串联(2P3S)的方式连接的示例。
<3.变形例>
以上,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并不限制于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基于本技术的技术思想进行各种变形。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列举出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以及数值等仅为示例,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与其不同的构成、方法、工序、形状、材料以及数值等。例如,外包装材2并不限制于两个外包装材被分离的构成,也可以是通过周缘部中的一个以能够弯折的方式连结的构成。另外,设置于收容部的端面侧的密封部也可以从端面的中心位置偏离。
符号说明
1…卷绕电极体,2…外包装材,3a…正极引线,4a…负极引线,11…正极,11A…正极集电体,11B…正极活性物质层,12…负极,12A…负极集电体,12B…负极活性物质层,13…隔膜,14…电解质层,21…第一外包装材,21a…第一空间部,21b…周缘部,22…第二外包装材,22a…第二空间部,22b…周缘部,23…接合部,RC1…对外包装材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

Claims (11)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具有正极、负极和隔膜;以及
具有可挠性的外包装材,外包装所述卷绕电极体,
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在从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将对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或负极集电体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作为基准线,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或负极集电体的所述凸部的高度设为10μm以上且1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对外包装材做圆近似而求出的曲线在从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卷绕的最外周起的至少一周中与正极、负极、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中的至少一个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装材是将具有收容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大致圆柱状的收容部和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周围的四个方向的周缘部的两个外包装材在所述周缘部进行密封而得的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包装材是将具有收容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大致圆柱状的收容部和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周围中的、除位于周面侧的弯折部外的三个方向上的周缘部的一个外包装材在所述周缘部进行密封而得的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端面侧的周缘部从所述端面的中心位置偏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在密封所述周缘部而得的接合部的内表面形成的凹部嵌合。
8.一种组合电池,其特征在于,
连接有多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
10.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形成具有大致部分圆柱状的第一收容部的第一膜状外包装材和具有大致部分圆柱状的第二收容部的第二膜状外包装材,
在所述第一收容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容部中收容大致圆柱状的卷绕电极体,
在通过热熔接对所述卷绕电极体进行加热成型时,使用角被倾斜地切掉或者角被实施了适度的R形状的模具,
在所述卷绕电极体的外周面形成至少一个以上的向外周方向突出的凸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热熔接的接合面的内表面形成所述凸部的至少一部分嵌合的凹部。
CN201880021936.9A 2017-04-18 2018-03-16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Withdrawn CN11047629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2187 2017-04-18
JP2017082187 2017-04-18
PCT/JP2018/010369 WO2018193771A1 (ja) 2017-04-18 2018-03-16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組電池、並びに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6293A true CN110476293A (zh) 2019-11-19

Family

ID=63857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21936.9A Withdrawn CN110476293A (zh) 2017-04-18 2018-03-16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52343A1 (zh)
JP (1) JP6891951B2 (zh)
CN (1) CN110476293A (zh)
WO (1) WO201819377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791A (zh) * 2020-02-07 2022-09-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和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54809A (zh) * 2019-02-28 2021-09-28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10676506B (zh) * 2019-10-23 2020-10-09 中兴高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电芯的制作方法、电芯和电池
CN112259806B (zh) * 2020-10-30 2022-05-17 东莞市创明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卷绕型电池制作方法及卷绕型电池半成品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023A (ja) * 1997-07-01 1999-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円筒形電池
CN1753230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具有胶卷型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CN101652885A (zh) * 2007-04-05 2010-02-17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浮雕图案的电极
CN103380510A (zh) * 2011-02-15 2013-10-3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锂离子蓄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JP2014232592A (ja) * 2013-05-28 2014-12-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65756A (zh) * 2013-12-13 2016-07-13 索尼公司 电池及组装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46485B2 (ja) * 2004-03-30 2009-10-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4810801B2 (ja) * 2004-06-24 2011-11-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4776336B2 (ja) * 2005-10-27 2011-09-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状外装体を備えた電池
JP2011014297A (ja) * 2009-06-30 2011-01-20 Panasonic Corp 捲回型電極群および電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6023A (ja) * 1997-07-01 1999-01-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円筒形電池
CN1753230A (zh) * 2004-09-24 2006-03-29 三星Sdi株式会社 具有胶卷型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CN101652885A (zh) * 2007-04-05 2010-02-17 3M创新有限公司 具有浮雕图案的电极
CN103380510A (zh) * 2011-02-15 2013-10-30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锂离子蓄电池和其制造方法
JP2014232592A (ja) * 2013-05-28 2014-12-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765756A (zh) * 2013-12-13 2016-07-13 索尼公司 电池及组装电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66791A (zh) * 2020-02-07 2022-09-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蓄电器件和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91951B2 (ja) 2021-06-18
WO2018193771A1 (ja) 2018-10-25
JPWO2018193771A1 (ja) 2019-12-26
US20200052343A1 (en)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3006B (zh) 电解质和负极结构
CN105375062B (zh) 非水电解液组合物,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和制造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方法
CN105765756B (zh) 电池及组装电池
JP451744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固体電解質二次電池
JP3556636B2 (ja) 平板状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476293A (zh) 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组合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JP2000138039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06260904A (ja) 巻回型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94302B (zh) 电池
KR19990037490A (ko) 고체 전해질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512594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8041504A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355970B2 (ja) 固体電解質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86496A (ja) ポリマー電池
JP2004199994A (ja) 電池
JP4193248B2 (ja) ゲル状電解質電池
JP2009164013A (ja) 負極および電池
JP4449214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592271B2 (ja) 空気電池
JP2005268206A (ja) 正極合剤、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82266B2 (ja) 非水電解質電池
CN101304105A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及非水电解液
JP200829398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700377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06024392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充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