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75329A -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75329A
CN110475329A CN201810450490.3A CN201810450490A CN110475329A CN 110475329 A CN110475329 A CN 110475329A CN 201810450490 A CN201810450490 A CN 201810450490A CN 110475329 A CN110475329 A CN 1104753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power
relay node
base station
hos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504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75329B (zh
Inventor
潘学明
沈晓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181045049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29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19/085107 priority patent/WO2019214501A1/zh
Priority to JP2020563562A priority patent/JP7456941B2/ja
Priority to KR1020207035430A priority patent/KR102357945B1/ko
Priority to BR112020023023-5A priority patent/BR112020023023A2/pt
Priority to AU2019266680A priority patent/AU2019266680B2/en
Priority to EP19800341.0A priority patent/EP379326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04753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75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75329B/zh
Priority to US17/094,684 priority patent/US11523348B2/en
Priority to JP2022039233A priority patent/JP7305832B2/ja
Priority to AU2022203008A priority patent/AU2022203008B2/en
Priority to US17/980,743 priority patent/US11800457B2/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2Outer and inner loo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multi hop networks, e.g.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04W56/0015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one node acting as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4Backbone network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3Down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确定基准时间;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可见,本发明实施例中,能够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中继(Relay)技术,是一种在基站与终端设备,例如又称作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之间增加一个或多个中继节点,由中继节点对无线信号进行一次或多次转发的无线通信技术。在一个典型的中继系统应用场景中,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中包括:宿主基站(Donor gNB)101、中继节点(Relay node)102和终端设备103,其中,宿主基站101所服务的小区称为主小区(Donor cell),中继节点102所服务的小区称为中继小区(Relaycell);宿主基站101与中继节点102之间的通信链路称为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又可称作回程链路,或者回程线路;中继节点102与接入中继小区的终端设备103之间的通信链路称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
现有技术中,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方案,以确保中继节点在半双工的工作模式下能够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
然而,由于完成一次宿主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双向信号传输,需要四个时隙,且宿主基站与终端设备有一半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因此会导致传输时延较大,系统通信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输时延较大,系统通信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回传链路下行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接入链路上行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backhaul DL信号在所述回传链路上传输;
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基准时间;
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中继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宿主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backhaul DL信号在所述回传链路上传输;
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第七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中继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基准时间;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第八方面,提出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宿主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第九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第十方面,提出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宿主基站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第十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第十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宿主基站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由以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方案至少具备如下一种技术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目标接收功率值,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功率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以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可以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基准时间,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达到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发射时间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调整,以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单跳中继系统的场景图;
图2中现有技术的中继系统采用TDM方案进行信号传输的场景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中继系统采用FDM或SDM方案进行信号传输的场景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irel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或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5G系统,或者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及后续演进通信系统等。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电话(Mobile Telephone)、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手机(handset)及便携设备(portable equipment)、车辆(vehicle)等,该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终端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网络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有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LTE网络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在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网络中,称为节点B(Node B),或者后续演进通信系统中网络侧的设备等等。
为了便于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进行介绍。
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指的是中继系统中的宿主基站与中继节点之间的通信链路,回传链路具体可以包括:回传下行链路和回传上行链路,其中,中继节点在回传下行链路上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回传链路下行信号,又称为“backhaul DL信号”;中继节点在回传上行链路上向宿主基站发送回传链路上行信号,又称为“backhaul UL信号”。
接入链路(access link),指的是中继节点与接入中继小区的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链路,接入链路具体可以包括:接入下行链路和接入上行链路,其中,中继节点在接入下行链路上向终端设备发送接入链路下行信号,又称为“access DL信号”;中继节点在接入上行链路上接收终端发送的接入链路上行信号,又称为“access UL信号”。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到的终端设备是指均接入中继小区的终端设备。
宿主基站,指的是中继节点的上一级节点,在实际应用中,宿主基站可能直接与核心网有线连接,也可能通过更上级的宿主节点中继连接到核心网。
在无线中继系统中,中继节点需要与宿主基站、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由于采用半双工的工作模式,中继节点不能在同一个载波频率上既发送又同时接收信号(如果在同一个载波频率上即发生又同时接收信号,则会造成中继节点的自干扰问题)。具体来说,中继节点在接收回传链路上的信号时,不能在接入链路发送信号,反之,中继节点在回传链路上发送信号时,不能在接入链路上接收信号。因此,需要一定的资源分配机制保证中继节点能够正常接收和发送信号。
为了保证中继节点能够以半双工模式操作,在4G LTE中继系统中,采用TDM复用方案。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中继系统中宿主基站、中继节点与终端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其中,TX表示相应网络节点处于发送状态,RX表示相应网络节点处于接收状态,X表示相应网络节点处于不发送也不接收。从图2中可以看出:宿主基站通过回传下行链路向中继节点发送信号,需要占用一个时隙;中继节点通过接入下行链路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需要占用一个时隙;终端设备通过接入上行链路向中继节点发送信号,需要占用一个时隙;中继节点通过回传上行链路向宿主基站发送信号,需要占用一个时隙,也就是说,完成一次宿主基站与终端设备之间的双向信号传输,需要四个时隙。而且宿主基站和宿主基站均有一半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即不发送也不接收信号),导致传输时延较大,中继系统的通信效率低。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继系统的传输效率,5G中提出了backhaul/access link提升效率的复用方案,具体为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FDM)方案或者空间复用传输(Spatial Domain Multiplexing,SDM)方案。
在FDM方案中,中继节点可以在同一个时刻同时完成接收来自于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和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或者在同一个时刻同时完成向宿主基站发送backhaul UL信号和向终端设备发送access DL信号。如图3所示,当回传下行链路和访问上行链路同时工作,或者回传上行链路和访问下行链路同时工作时,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使用不同的频率资源,即FDM。
在SDM方案中,当回传下行链路和访问上行链路同时工作,或者回传上行链路和访问下行链路同时工作时,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资源,两条链路进一步以空间资源进行区分。
结合图2与图3可以看出:相比4G LTE中的TDM方案,在FDM或SDM方案中,完成一次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双向信号传输,仅需要两个时隙,而且宿主基站、中继节点和终端设备在每个时隙均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降低了数据传输时延以及提高了中继系统的通信效率。然而,目前5G的技术讨论中,仅提出了FDM/SDM方案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技术方案设计。
本发明实施例中,考虑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的距离不同、无线传播环境不同,宿主基站和终端设备的发射功率不同,为了支持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同时工作,并以FDM或SDM方式复用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一,由于中继节点需要同时接收来自于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和来自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如果两个信号到达中继节点的信号强度差异过大,超出了中继节点的容忍度,则将导致中继节点无法正常接收任何一路信号。因此,需要合理的功率控制方案。
技术问题二,由于中继节点需要同时接收来自于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和来自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如果两个信号到达中继节点的时间不同步,且同步偏差超出了中继节点的容忍度,则将导致中继节点接收时两个信号不正交,造成相互干扰,导致中继节点无法正常接收任何一路信号。因此,需要合理的定时同步机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如图4所示,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401和步骤402,其中,
在步骤401中,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在步骤402中,根据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射功率为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第一接收功率为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第二接收功率为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功率阈值为中继节点能够容忍的两个信号之间的最大功率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参考第一接收功率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参考第二接收功率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或者中继节点可以不参考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时不参考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也就说是,目标接收功率值是由中继节点自行设定的;在此情况下,中继节点以目标接收功率值为依据,对第一发射功率和第二发射功率均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与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4021和步骤4022(图未示),其中,
步骤4021,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
步骤4022,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功率阈值、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功率阈值三者是不同的,其中,预设功率阈值指的是中继节点对两个信号功率差异的容忍度,中继节点在对第一发射功率和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通过设定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预设功率阈值,使得第一接收功率与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见,中继节点先设定目标接收功率值,然后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和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均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时参考第一接收功率,也就说是,目标接收功率值是由中继节点依据第一接收功率设定;在此情况下,中继节点需要获得第一接收功率,之后确定第一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以第一接收功率为依据,仅对第二发射功率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与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中继节点可以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接收功率;和/或接收宿主基站发送的信令,根据所述信令确定第一接收功率;其中,该信令中携带有用于确定第一接收功率的相关信息,该相关信息可以为宿主基站向发送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强度,以便中继节点对发射功率强度与路损进行求差运算,得到第一接收功率,该信令包括下述至少一项: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和物理层信令。
可见,中继节点先将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设定为目标接收功率值,然后仅对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时参考第二接收功率,也就说是,目标接收功率值是由中继节点依据第二接收功率设定;在此情况下,中继节点确定第二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以第二接收功率为依据,仅对第一发射功率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与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度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见,中继节点先将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设定为目标接收功率值,然后仅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强度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种:
a、向宿主基站发送目标接收功率值;其中,该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宿主基站确定第一发射功率,第一发射功率由目标接收功率值和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路损指的是信号在回传链路上传输的功率损失。
相应的,宿主基站在接收到目标接收功率值之后,根据回传链路的路损测量情况进行功率补偿,例如,按照公式P_backhaul=P_target+pathloss_BH,确定第一发射功率,其中,P_backhaul为第一发射功率,P_target为目标接收功率值,pathloss_BH为路损。
可选地,路损可以由中继节点测量得到,并由中继节点将测量结果上报给宿主基站,此时,中继节点测量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向宿主基站发送路损。
具体的,中继节点以某一设定功率向宿主基站发射上行信号,由宿主基站测量接收功率强度,并反馈给中继节点,中继节点根据已知的设定发射功率和宿主基站的实际接收功率(通常为差值运算),算出路损。
可选地,路损可以由宿主基站测量得到。
具体的,中继节点以某一设定功率向宿主基站发射上行信号,由宿主基站测量接收功率强度,宿主基站根据已知的设定发射功率和宿主基站的实际接收功率,算出路损。
b、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一功率调整指令;其中,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可以类似于LTE或NR中的传输功率控制(TransmissionPower Control,TPC)。宿主基站在接收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后,相应执行发射功率提升或下降的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调整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功率调整指令;其中,第二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提高或降低第二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中继节点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开环功率控制参数(例如P0,alpha等),和/或向终端设备发送闭环功率控制命令TPC等,调整终端设备的第二发射功率。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目标接收功率值,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501和步骤502,其中,
在步骤501中,接收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在步骤502中,根据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射功率为宿主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宿主基站确定第一发射功率,第一发射功率由目标接收功率值和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第一接收功率为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路损可以由中继节点测量得到,并由中继节点发送给宿主基站;或者,路损可以宿主基站测量得到,具体的测量方法与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功率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以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如图6所示,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601和步骤602,其中,
在步骤601中,确定基准时间。
其中,基准时间可以为绝对时间,也可以为相对时间。
在步骤602中,根据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射时间为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第一接收时间为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第二接收时间为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时间差值为中继节点能够容忍的两个信号到达时间间隔的最大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参考第一接收时间确定基准时间;或者中继节点可以参考第二接收时间确定基准时间;或者中继节点可以不参考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确定基准时间。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基准时间时不参考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也就说是,基准时间是由中继节点自行设定的;在此情况下,上述步骤601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确定中继节点的帧定时为基准时间。此时,中继节点以基准时间为依据,对第一发射时间和第二发射时间均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与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6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步骤6021和步骤6022,其中,
步骤6021,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时间差值;
步骤6022,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时间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时间差值、第一预设时间差值和第二预设时间差值三者是不同的,其中,预设时间差值指的是中继节点对两个信号到达时间差异的容忍度,中继节点在对第一发射时间和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通过设定第一预设时间差值和第二预设时间差值,使得第一接收时间与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见,中继节点先设定基准时间,然后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和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均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基准时间时参考第一接收时间,也就说是,基准时间是由中继节点依据第一接收时间设定;在此情况下,中继节点需要获得第一接收时间,之后确定第一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以第一接收时间为依据,仅对第二发射时间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与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中继节点可以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得到第一接收时间。
可见,中继节点先将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设定为基准时间,然后仅对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可选地,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中继节点在确定基准时间时参考第二接收时间,也就说是,基准时间是由中继节点依据第二接收时间设定;在此情况下,中继节点确定第二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以第二接收时间为依据,仅对第一发射时间做出调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与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此时,上述步骤402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见,中继节点先将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设定为基准时间,然后仅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得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之差,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确定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将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基准时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生成第一时间调整指令;向宿主基站发送第一时间调整指令,告知宿主基站以一定时间单位(例如16Ts),提前或延后发送backhaul DL信号;其中,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调整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时间调整指令;其中,第二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提前或延迟第二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中继节点可以通过随机接入过程中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终端设备的上行发送时间。
可选地,中继节点可以通过发送闭环定时调整命令(Timing AdjustmentCommand,TAC),调整终端设备的上行发送时间。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基准时间,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步骤701和步骤702,其中,
在步骤701中,接收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在步骤702中,根据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发射时间为宿主基站向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第一接收时间为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其中具体的调整过程与图6所示实施例中的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发射时间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调整,以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装置800,应用于中继节点,该无线通信装置80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801和第一控制单元802,其中,
第一确定单元801,用于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第一控制单元8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目标接收功率值,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功率控制字单元,用于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
第二功率控制字单元,用于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确定单元801,包括:
第一功率值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
第三功率控制字单元,用于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确定单元801,包括:
第二功率值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
第四功率控制字单元,用于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
第一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
其中,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800,还包括:
第一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
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路损。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路损由所述宿主基站测量得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
第二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控制单元802,包括:
第三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功率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二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800,还包括:
第二测量单元,用于对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一接收功率;和/或
第一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发送的信令,根据所述信令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
其中,所述信令中携带有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的相关信息。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信令包括下述至少一项: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和物理层信令。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无线通信装置900,应用于宿主基站,该无线通信装置900可以包括:第二接收单元901和第一调整单元902,其中,
第二接收单元901,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第一调整单元9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
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功率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以使得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信号功率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图10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000,应用于中继节点,该无线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单元1001和第二控制单元1002,其中,
第二确定单元1001,用于确定基准时间;
第二控制单元1002,用于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中继节点可以依据基准时间,对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和/或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确定单元1001,包括:
第一时间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中继节点的帧定时为基准时间。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02,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时间控制子单元,用于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时间差值;
第二时间控制子单元,用于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确定单元1001,包括:
第二时间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02,包括:
第三时间控制子单元,用于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确定单元1001,包括:
第三时间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
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02,包括:
第四时间控制子单元,用于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02,包括:
第四时间确定子单元,用于确定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时间比较子单元,用于将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所述基准时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指令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生成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第四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1002,包括:
第五发送子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时间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提前或延迟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无线通信装置1000,还包括:
第三测量单元,用于对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一接收时间。
图11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100,应用于宿主基站,该无线通信装置1100可以包括:第三接收单元1101和第二调整单元1102,其中,
第三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第二调整单元11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由上述实施例可见,该实施例中,宿主基站能够配合中继节点的发射时间控制机制,对该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进行调整,以使得在同一时隙或同一时间间隔内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中继节点时的时间的差值在中继节点的容忍范围内,从而保证中继系统中的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可以同时工作,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能够以FDM或SDM方式有效复用,在维持中继节点半双工工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通信时延、提升系统通信效率。此外,也没有对中继节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继节点仍然以半双工模式进行信号的接收和发送操作,因此不增加设备成本。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2所示的网络设备能够实现图4-7任一方法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的细节,并达到相同的效果。如图12所示,网络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收发机1202、存储器1203、用户接口1204和总线接口,其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设备12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1203并可在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当网络设备1200为中继节点时,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回传链路下行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接入链路上行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或者,确定基准时间;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当网络设备1200为宿主基站时,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12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或者,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时间;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2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2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12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12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203可以存储处理器12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所述指令时,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无线通信方法。具体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运行于上述网络设备上。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3)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回传链路下行backhaul 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接入链路上行accessU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对所述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
对所述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包括:
对所述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包括:确定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包括:
对所述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包括:
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
其中,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backhaul DL信号在所述回传链路上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测量所述中继节点与所述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
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路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损由所述宿主基站测量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发射功率进行控制,包括:
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包括: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功率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二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二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目标接收功率值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一接收功率;和/或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发送的信令,根据所述信令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
其中,所述信令中携带有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接收功率的相关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包括下述至少一项: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AC信令和物理层信令。
12.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backhaul DL信号在所述回传链路上传输;
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13.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基准时间;
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基准时间,包括:
确定所述中继节点的帧定时为基准时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对所述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一预设时间差值;
对所述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时间差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基准时间,包括:确定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
所述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包括:
对所述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基准时间,包括:确定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
所述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包括:
对所述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一发射时间进行控制,包括:
确定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将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与所述基准时间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生成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向所述宿主基站发送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19.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包括: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时间调整指令;
其中,所述第二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提前或延迟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二接收时间和所述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基准时间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进行测量,得到所述第一接收时间。
2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应用于宿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22.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接收功率值;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对第一发射功率和/或第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第二接收功率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二发射功率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所述第二接收功率为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23.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宿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第一功率调整指令;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或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功率;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功率;
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用于所述宿主基站确定所述第一发射功率,所述第一发射功率由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和所述中继节点与宿主基站之间的回传链路的路损确定,所述backhaul DL信号在所述回传链路上传输;
所述第一功率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高或降低所述第一发射功率,以使得第一接收功率和所述目标接收功率值的差值小于预设功率阈值;
所述第一接收功率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接收功率。
24.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中继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基准时间;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基准时间,对第一发射时间和/或第二发射时间进行控制,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第二接收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中继节点的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二发射时间为终端设备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access U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所述第二接收时间为所述终端设备的access U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25.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应用于宿主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三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宿主基站的中继节点发送的第一时间调整指令;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调整第一发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向所述中继节点发送的backhaulDL信号的发射时间;
所述第一时间调整指令用于指示所述宿主基站提前或延迟信号所述第一发射时间,以使得第一接收时间和所述中继节点所确定的基准时间的差值小于预设时间差值;
所述第一接收时间为所述宿主基站的所述backhaul DL信号到达所述中继节点时的时间。
26.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27.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28.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29.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3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步骤。
CN201810450490.3A 2018-05-11 2018-05-11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104753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490.3A CN110475329B (zh) 2018-05-11 2018-05-11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EP19800341.0A EP3793269A4 (en) 2018-05-11 2019-04-3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 AND NETWORK DEVICE
JP2020563562A JP7456941B2 (ja) 2018-05-11 2019-04-30 無線通信方法、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KR1020207035430A KR102357945B1 (ko) 2018-05-11 2019-04-30 무선 통신 방법, 장치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BR112020023023-5A BR112020023023A2 (pt) 2018-05-11 2019-04-30 dispositivo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sem fio, e dispositivo de rede
AU2019266680A AU2019266680B2 (en) 2018-05-11 2019-04-3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nd network device
PCT/CN2019/085107 WO2019214501A1 (zh) 2018-05-11 2019-04-30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US17/094,684 US11523348B2 (en) 2018-05-11 2020-11-1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JP2022039233A JP7305832B2 (ja) 2018-05-11 2022-03-14 無線通信方法、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AU2022203008A AU2022203008B2 (en) 2018-05-11 2022-05-05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7/980,743 US11800457B2 (en) 2018-05-11 2022-11-04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450490.3A CN110475329B (zh) 2018-05-11 2018-05-11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75329A true CN110475329A (zh) 2019-11-19
CN110475329B CN110475329B (zh) 2020-11-06

Family

ID=68467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50490.3A Active CN110475329B (zh) 2018-05-11 2018-05-11 无线通信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11523348B2 (zh)
EP (1) EP3793269A4 (zh)
JP (2) JP7456941B2 (zh)
KR (1) KR102357945B1 (zh)
CN (1) CN110475329B (zh)
AU (2) AU2019266680B2 (zh)
BR (1) BR112020023023A2 (zh)
WO (1) WO20192145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97586B2 (en) * 2018-05-18 2022-04-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supporting same
CN113453339B (zh) * 2020-03-24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功率调整方法及节点设备
CN113329387B (zh) * 2021-06-18 2022-09-23 英华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蓝牙耳机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27A (zh) * 2008-10-17 2010-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同步节点和方法
WO2013065477A1 (ja) * 2011-11-01 2013-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
CN103686931A (zh) * 2012-09-18 2014-03-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接入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US20140092827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CN104718781A (zh) * 2012-08-17 2015-06-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获得无线网络中的系统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5830530A (zh) * 2013-12-24 2016-08-03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和通信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68574A (ja) * 1993-03-11 1994-09-22 Hitachi Ltd セルラ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CN1208988C (zh) * 2000-07-18 2005-06-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同步发送方案越区切换的方法
JP2008048160A (ja) 2006-08-16 2008-02-28 Fujitsu Ltd 基地局装置及び移動端末の故障検出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故障検出方法
US8417255B2 (en) * 2007-03-16 2013-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power control in a multihop relay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156574B1 (en) * 2007-06-21 2013-02-27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s,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use of relay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0932270B1 (ko) * 2007-11-29 2009-12-16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센서네트워크에서의 시각 동기화 방법
JP5145991B2 (ja) 2008-02-07 2013-02-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局
US8576900B2 (en) * 2008-06-15 2013-11-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from relay st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048924B2 (en) 2008-07-30 2015-06-02 Lg Electronics Inc. Relay st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operating method for the relay station
JP2010109914A (ja) * 2008-10-31 2010-05-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中継装置
US8190083B2 (en) * 2008-11-18 2012-05-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in a system including relay stations
JP5504970B2 (ja) * 2009-09-25 2014-05-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管理サーバ、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中継装置
US8396505B2 (en) * 2009-10-02 2013-03-12 Kyocera Corpor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network side device, small cell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CN102640546A (zh) 2009-11-10 2012-08-15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移动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8121050B2 (en) * 2010-04-08 2012-02-21 Exelis Inc. Maintaining time of day synchronization
WO2011126417A1 (en) * 2010-04-09 2011-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wireless network for determining an uplink received power target value
US8699386B2 (en) * 2010-08-18 2014-04-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timing and backhaul subframe configuration for TDD relay in LTE-A
US9014690B2 (en) * 2010-09-07 2015-04-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onitoring cellular radio access node performance
WO2012055469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lf-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control for a relay node
KR20120083651A (ko) * 2011-01-18 2012-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여러 다른 종류로 이루어진 네트워크에서 네트워크 진입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2690799A4 (en) * 2011-03-25 2014-10-08 Lg Electronics Inc TERRESTRIAL LINK SUB-FRAME STRUCTUR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IT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JP5669664B2 (ja) * 2011-05-16 2015-02-12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KR101790041B1 (ko) 2011-06-24 2017-1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릴레이 노드의 송신 전력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3327593B (zh) * 2012-03-21 2016-06-2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自适应上行功控方法及移动中继设备
US20150208383A1 (en) 2012-07-27 2015-07-23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d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60496B1 (ko) * 2013-02-12 2019-12-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시간 동기화를 위한 단말 장치 및 방법
EP2987370B1 (en) 2013-04-15 2017-11-2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condary cell synchroniza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5530692A (zh) * 2014-10-27 2016-04-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发送功率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6993065B (zh) * 2016-01-20 2019-11-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DeNB的上下行传输代理方法及代理装置
CN110087296B (zh) 2018-01-25 2021-12-10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9208994A1 (en) * 2018-04-23 2019-10-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integrated backhaul and access lin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470136B1 (en) * 2018-08-10 2019-11-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Downlink power control enhancements for multi-hop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US20210345262A1 (en) * 2018-08-17 2021-11-04 Ntt Docomo, Inc.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536406B (zh) * 2018-09-27 2023-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定时方法及装置、基站、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127A (zh) * 2008-10-17 2010-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同步节点和方法
WO2013065477A1 (ja) * 2011-11-01 2013-05-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
CN104718781A (zh) * 2012-08-17 2015-06-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获得无线网络中的系统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CN103686931A (zh) * 2012-09-18 2014-03-2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接入方法及装置、用户设备
US20140092827A1 (en) * 2012-09-28 2014-04-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ser equipment, radio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CN105830530A (zh) * 2013-12-24 2016-08-03 索尼公司 无线电通信装置、通信控制装置、无线电通信方法和通信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AMSUNG: "Miscellaneous corrections from review in preparation for ASN.1 freeze", 《3GPP TSG-RAN2 101 MEETING,R2-180382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20023023A2 (pt) 2021-02-02
AU2019266680A1 (en) 2020-12-17
JP7456941B2 (ja) 2024-03-27
CN110475329B (zh) 2020-11-06
AU2022203008B2 (en) 2023-07-06
US20230056341A1 (en) 2023-02-23
KR102357945B1 (ko) 2022-02-08
JP2022078285A (ja) 2022-05-24
AU2019266680B2 (en) 2022-06-02
JP7305832B2 (ja) 2023-07-10
US11523348B2 (en) 2022-12-06
US11800457B2 (en) 2023-10-24
AU2022203008A1 (en) 2022-05-26
JP2021521733A (ja) 2021-08-26
WO2019214501A1 (zh) 2019-11-14
KR20210006450A (ko) 2021-01-18
US20210058874A1 (en) 2021-02-25
EP3793269A4 (en) 2021-09-15
EP3793269A1 (en) 2021-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3262B (zh) 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副帧的改进使用
KR101892121B1 (ko) 단말 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통신을 조력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2217352B (zh) 在通信系统中进行中继
CN105934893B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10073699A (zh) 控制上行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KR101738656B1 (ko)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및 장치
CN109728890A (zh) 载波切换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CN104284365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小小区增强的方法及装置
CN109802817A (zh)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的方法及装置
KR101770906B1 (ko) 셀룰러 및 d2d 혼합 네트워크의 통신 방법 및 사용자 장비
US1180045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8270532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接入网设备及终端
CN103546973B (zh) VoIP数据的传输方法和基站
CN104469926A (zh) 一种d2d系统中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260050B (zh) Iab网络的复用调度方法和iab节点
CN111491390A (zh) 上行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644507A (zh) 确定随机接入前导传输次数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WO202014291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lot format indication
CN116997017A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芯片及模组设备
KR20230005832A (ko) Iab 네트워크 내의 부모 링크와 자식 링크 사이의 동적 fdm을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
JP2023023247A (ja) ユーザ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1696320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636153A (zh) 用于同时iab接收的波束报告增强
CN102595629A (zh) 回程链路发送非周期性测量参考信号的方法及中继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