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9419B - 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水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9419B
CN110469419B CN201910374355.XA CN201910374355A CN110469419B CN 110469419 B CN110469419 B CN 110469419B CN 201910374355 A CN201910374355 A CN 201910374355A CN 110469419 B CN110469419 B CN 1104694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jacket
flow passage
cylinder
cooling water
column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7435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9419A (zh
Inventor
高川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69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9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94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94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40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cylinder head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4Cylinders with means for directing, gui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 strea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02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1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02F1/16Cylinder liners of wet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 F02F1/36Cylinder heads having cooling means for liquid coo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7/00Casings, e.g. crankcases or fram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0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cylinders or cylinder heads
    • F01P2003/028Cooling cylinders and cylinder heads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F02F1/243Cylinder heads and inlet or exhaust manifolds integrally cast toge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套结构。水套结构包括:下侧水套,该下侧水套被设置在气缸盖的内部,气缸盖被安装在气缸体的顶部处;以及上侧水套,该上侧水套与下侧水套连通,并且与下侧水套相比,所述上侧水套被设置在离开气缸体的一侧上;其中,对于每个气缸之间的空间,下侧水套包括:连通流动通道,该连通流动通道与上侧水套连通;以及增强柱形成部,增强柱被安装在该增强柱形成部上;其中,与连通流动通道相比,增强柱形成部沿着气缸布置方向位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

Description

水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具有二级流动通道的气缸盖,所述二级流动通道具有下侧水套和上侧水套,其中冷却水从气缸体的冷却水流动通道流到下侧水套中,并且冷却水从下侧水套流到上侧水套中(例如,见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申请特开第2017-193971号)。
顺带提一下,当设置形成在气缸盖中的水套时,要求确保对爆炸载荷的刚性并且抑制与冷却水的流动相关的压力损失。在专利文献1中,在这些点上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套结构,该水套结构能够确保气缸之间对爆炸载荷的刚性并且抑制气缸盖中的冷却水的压力损失。
以上目的通过一种水套结构来实现,所述水套结构包括:下侧水套,所述下侧水套被设置在气缸盖的内部,所述气缸盖被安装在气缸体的顶部处;和上侧水套,所述上侧水套与下侧水套连通,并且与下侧水套相比,所述上侧水套被设置在离开气缸体的一侧上;其中,对于每个气缸之间的空间,下侧水套包括:连通流动通道,所述连通流动通道与上侧水套连通;以及增强柱形成部,增强柱被安装在所述增强柱形成部上;其中,与连通流动通道相比,所述增强柱形成部沿着气缸布置方向位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
下侧水套可以在增强柱形成部的附近包括直径减小部,所述直径减小部防止冷却水经过该直径减小部。而且,增强柱形成部可以与形成进气端口部的厚部联接。而且,增强柱形成部可以包括在面向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上的第一弯曲表面,第一弯曲表面具有朝向离开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的凹进形状。而且,增强柱形成部可以包括在面向连通流动通道的表面的背侧上第二弯曲表面,第二弯曲表面具有朝向离开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的凸出形状。
增强柱形成部可以具有一个端部,所述端部靠近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被形成在气缸体中的另一水套连通,并且所述端部被放置成朝向连通流动通道倾斜。而且,增强柱形成部的一部分可以与气缸间中心重叠。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水套结构,该水套结构能够确保气缸之间对爆炸载荷的刚性并且抑制气缸盖中的冷却水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包含实施例的水套结构的发动机的冷却水流动通道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实施例的水套结构包括的下侧水套的图;
图3是图示实施例的水套结构包括的上侧水套的图;
图4是图示第一直径减小部的放大周围的图;
图5是图示增强柱形成部的图;
图6是图示第一气缸区域#1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图;
图7是图示第二气缸区域#2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图;
图8是图示第三气缸区域#3中的冷却水的流动的图;并且
图9是图示另一实施例中的增强柱形成部的周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给出描述。应注意的是,每个元件的尺寸和比例不对应于一些图中的实际尺寸和比例。而且,实际上存在的一些元件可能在一些图中被省略。
首先,将参考图1-图3给出包含实施例的水套结构100的发动机2的冷却水流动通道的构造的描述。
其中包含有本实施例的水套结构100的发动机2是直列三缸汽油发动机。然而,只要发动机具有在曲轴方向上布置的多个气缸,即,形成有气缸之间的区域,则气缸的数目不限于三个气缸。此外,甚至所谓的V形发动机和水平对置发动机,其中气缸被沿着曲轴的轴向方向布置并且形成了气缸之间的区域的发动机可以在该发动机中包含如在本实施例中的那样的水套结构100。本实施例的发动机2是四气门发动机,该四气门发动机配备有两个排气门和两个进气门,如在稍后详细描述的那样,但是排气门和进气门的数目不限于此。这里,在以下描述中,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发动机2的前侧和后侧以及冷却水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被设定,并且进气(IN)侧和排气(EX)侧也被设定。而且,在图2和图3中,厚部由剖面线指示。
参考图1,发动机2包括气缸体4和设置在气缸体4的顶部处的气缸盖6。气缸体4和气缸盖6都由公知的铝材料形成。气缸体4包括:气缸壁,活塞被插入气缸壁中;以及外壁,外壁包围气缸壁。在这些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对应于缸体水套(下文也称为“缸体W/J”)8,该缸体水套8是气缸体4的流动通道。
在气缸盖6的内部,下侧水套(下文也称为“下侧W/J”)10和上侧水套(下文也称为“上侧W/J”)12被设置成处在分开在两个上下台阶中的状态中。即,具有两个台阶结构的水套被设置在气缸盖6中。
下侧水套10通过开口部14a与缸体W/J 8连通,开口部14a被设置在被插在气缸体4和气缸盖6之间的垫圈14的预定位置处。上侧水套12通过连通流动通道16与下侧水套10连通。稍后将详细描述开口部14a和连通流动通道16的布置。
发动机2包括水泵(W/P)9。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2中,W/P 9被布置在发动机2的前侧和进气侧上。当W/P 9被驱动时,冷却水被送到缸体W/J 8。流到缸体W/J 8中的冷却水被从该缸体W/J 8处送到下侧W/J 10和油冷却器。而且,流到下侧W/J 10中的冷却水通过连通流动通道16流到上侧W/J 12,并且进一步通过设置在下侧W/J 10的后端处的排出端口20被送到EGR冷却器。而且,流到上侧W/J 12中的冷却水通过设置在上侧W/J 12的后端处的排出端口21被送到散热器。流到油冷却器、EGR冷却器和散热器的冷却水再次流到W/P9中。以此方式,冷却水流动,使得在发动机2的本体、发动机油、EGR气体或外部空气和冷却水之间进行热交换。
参考图2,下侧W/J 10被设置在靠近气缸体4的一侧上,并且被设置在从进气(IN)侧到排气(EX)侧的整个区域的上方,并且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燃烧室的周围冷却。气缸盖6可以被分成第一气缸区域#1、第二气缸区域#2和第三气缸区域#3。火花塞被附接到的火花塞孔22a被分别设置在经过第一气缸区域#1的中心线CC1的中央部、经过第二气缸区域#2的中心线CC2的中央部和经过第三气缸区域#3的中心线CC3的中央部上。
厚部隔着下侧W/J 10的流动通道被形成在每个火花塞孔22a的周围。具体地,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被形成在火花塞孔22a的进气(IN)侧上。进气门在轴向方向上可往复运动地被安装到设置在形成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的厚部中。因为单个进气门被安装到每个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中,所以每个气缸装配两个进气门。
在气缸盖6中,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被形成在火花塞孔22a的排气(EX)侧上。排气门在轴向方向上可往复运动地安装到设置在形成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的厚部中的孔中。因为单个排气门被安装到每个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中,所以每个气缸装配两个排气门。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1的上游侧上和在第一气缸区域#1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一流动通道31。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一开口部14a1位于第一流动通道31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一开口部14a1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一流动通道31中。第一流动通道31在设置在第一气缸区域#1中的火花塞孔22a的前侧(即,上游侧)处被分支到第二流动通道32和第三流动通道33。第二流动通道32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以朝向第二气缸区域#2延伸。第三流动通道33经过排气端口部26a2的前侧(即,上游侧)以延伸到排气(EX)侧,并且被连接到设置在排气(EX)侧上的第四流动通道34。这里,第四流动通道34在从第一气缸区域#1至第三气缸区域#3的整个区域上延伸。
第五流动通道35被设置在第一气缸区域#1和第二气缸区域#2之间以经过气缸间中心CS1。第五流动通道35被连接到第二流动通道32和第四流动通道34。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1的下游侧上和在第一气缸区域#1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六流动通道36。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二开口部14a2位于第六流动通道36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二开口部14a2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六流动通道36中。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2的上游侧上和在第二气缸区域#2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七流动通道37。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三开口部14a3位于第七流动通道37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三开口部14a3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七流动通道37中。第七流动通道37在设置在第二气缸区域#2中的火花塞孔22a的前侧(即,上游侧)处被分支到第八流动通道38和第五流动通道35。第八流动通道38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以朝向第三气缸区域#3延伸。
第九流动通道39被设置在第二气缸区域#2和第三气缸区域#3之间以经过气缸间中心CS2。第九流动通道39被连接到第八流动通道38和第四流动通道34。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2的下游侧上和在第二气缸区域#2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十流动通道40。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四开口部14a4位于第十流动通道40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四开口部14a4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十流动通道40中。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3的上游侧上和在第三气缸区域#3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十一流动通道41。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五开口部14a5位于第十一流动通道41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五开口部14a5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十一流动通道41中。第十一流动通道41在设置在第三气缸区域#3中的火花塞孔22a的前侧(即,上游侧)处被分支到第十二流动通道42和第九流动通道39。第十二流动通道42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以朝向气缸盖6的后端部延伸。
下侧W/J 10包括在中心线CC3的下游侧上和在第三气缸区域#3中的进气(IN)侧上的第十三流动通道43。作为设置在垫圈14上的一个开口部14a的第六开口部14a6位于第十三流动通道43的端部处。冷却水通过第六开口部14a6从设置在气缸体4中的缸体W/J 8引入到第十三流动通道43中。
另一方面,与下侧W/J 10相比,通过连通流动通道16与下侧W/J10连通的上侧W/J12被设置在离开气缸体4的一侧上。即,上侧W/J12被隔着下侧W/J 10设置在气缸体4的相反侧上。上侧W/J 12包括在进气(IN)侧的端边缘上的缺口部22b,如在图3中所示。缺口部22b被设置成根据火花塞孔22a的布置不与火花塞干涉。排气(EX)端口部26a1和26a2被延伸到上侧W/J 12。以此方式,上侧W/J 12被设置成偏置到排气(EX)侧。与下侧W/J 10相比,上侧W/J 12具有大流动通道直径和低压力损失。
再次参考图2,下侧W/J 10在气缸之间包括与上侧W/J 12连通的连通流动通道16b和16c以及其中安装增强柱的增强柱形成部50和52。这里,关于措辞“气缸之间”,措辞“第一气缸区域#1和第二气缸区域#2之间”指措辞“第一气缸区域#1的中心线CC1和第二气缸区域#2的中心线CC2之间”。类似地,措辞“第二气缸区域#2和第三气缸区域#3之间”指措辞“第二气缸区域#2的中心线CC2和第三气缸区域#3的中心线CC3之间”。
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和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被设置在第一气缸区域#1和第二气缸区域#2之间。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被设置在第五流动通道35中以便与气缸间中心CS1重叠。因此,能够使流经第一气缸区域#1侧的冷却水和流经第二气缸区域#2侧的冷却水分开。另一方面,与火花塞孔22a相比,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被设置在第二流动通道32的下游侧上,与第五流动通道35相比,该第二流动通道32位于上游侧上。换言之,第二流动通道16b被设置在第一气缸区域#1的中心线CC1和气缸间中心CS1之间。
这里,考虑到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和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相比,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沿着气缸布置方向位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被布置在前侧上,并且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被布置在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的后侧上。通过以此方式布置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和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冷却水容易通过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流到上侧W/J 12中。
即,从第一开口部14a1引入的冷却水流经第一流动通道31和第二流动通道32,并且通过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的上游侧上的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流到上侧W/J 12中。
这里,将给出对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中的增强柱的描述。作为气缸盖6的一部分,增强柱由形成气缸盖6的铝材料形成。增强柱将形成下侧W/J 10的厚部和形成上侧W/J 12的厚部彼此联接。因此,气缸盖6的强度被提高,并且对爆炸载荷的刚性被增加。增强柱不仅起提高气缸盖6的强度的作用,而且也起控制冷却水的流动的作用。具体地,流经第六流动通道36的冷却水和流经第七流动通道37的冷却水流到第二气缸区域#2侧。即,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中的增强柱被设置成使冷却水流到该增强柱的后侧。
如在图4中放大和图示的那样,下侧W/J 10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的附近包括第一直径减小部51,第一直径减小部51防止冷却水经过该第一直径减小部51。通过使流动通道直径变窄,第一直径减小部51处在难以通过冷却水的状态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直径减小部51被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的附近中,具体地,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和进气端口部24a2之间。尽管第一直径减小部51被连接到第六流动通道36,但是与周边相比,第一直径减小部51仍具有变窄的流动通道直径,并且处在难以通过冷却水的状态中。因此,流经第六流动通道36的冷却水被防止流到第一直径减小部51中,并且冷却水从第六流动通道36到第二流动通道32的流动被抑制。当流动水的流动被以此方式抑制时,能够减小压力损失。
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和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被设置在第二气缸区域#2和第三气缸区域#3之间。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被设置在第九流动通道39中以便与气缸间中心CS2重叠。因此,能够使流经第二气缸区域#2侧的冷却水和流经第三气缸区域#3侧的冷却水分开。另一方面,与火花塞孔22a相比,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被设置在第八流动通道38的下游侧上,与第九流动通道39相比,第八流动通道38位于上游侧上。换言之,第三流动通道16c被设置在第二气缸区域#2的中心线CC2和气缸间中心CS2之间。
这里,考虑到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和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之间的位置关系,与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相比,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沿着气缸布置方向位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通过以此方式布置它们,冷却水容易通过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流到上侧W/J 12中。
即,从第三开口部14a3引入的冷却水流经第七流动通道37和第八流动通道38,并且通过设置在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的上游侧上的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流到上侧W/J 12中。
这里,如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中的增强柱那样,设置在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中的增强柱由形成气缸盖6的铝材料形成,作为气缸盖6的一部分。增强柱将形成下侧W/J10的厚部和形成上侧W/J 12的厚部彼此联接。因此,气缸盖6的强度被提高,并且对爆炸载荷的刚性被增加。增强柱不仅起提高气缸盖6的强度的作用,而且也起控制冷却水的流动的作用。具体地,流经第十流动通道40的冷却水和流经第十一流动通道41的冷却水流到第三气缸区域#3侧。即,设置在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中的增强柱被设置成使冷却水流到其后侧。
下侧W/J 10在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的附近包括第二直径减小部53。因为第二直径减小部53的构造与第一直径减小部51的相同,所以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这里,将参考图5给出增强柱形成部50和52的形状的描述。因为增强构件形成部50和52的构造彼此相同,所以将给出对增强柱形成部50的描述。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包括第一弯曲表面50a,所述第一弯曲表面50a在面向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的一侧上,在第一气缸区域#1和第二气缸区域#2之间。第一弯曲表面50a具有朝向离开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的一侧的凹进形状。通过设置这样的第一弯曲表面50a,冷却水容易被引入到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中。
此外,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包括第二弯曲表面50b,所述第二弯曲表面50b在面向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的表面(即,第一弯曲表面50a)的背侧上,在第一气缸区域#1和第二气缸区域#2之间。第二弯曲表面50b具有朝向离开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的一侧的凸出形状。通过设置第二弯曲表面50b,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具有端部,所述端部靠近与缸体W/J 8连通的第二开口部14a2和第三开口部14a3,并且被放置成在气缸布置方向上朝向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倾斜。利用这样的布置,来自第二开口部14a2和第三开口部14a3的冷却水容易流到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中的增强柱的后侧。作为结果,在第二气缸区域#2中,从第二开口部14a2和第三开口部14a3流动的冷却水处在所谓容易竖直流动的状态中。这里,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流动”指使冷却水在沿着曲轴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流动。
因为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也具有与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相同的构造,所以从第四开口部14a4和第五开口部14a5流动的冷却水可以容易地流到设置在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中的增强柱的后侧。作为结果,在第三气缸区域#3中,从第四开口部14a4和第五开口部14a5流动的冷却水处在所谓的容易竖直流动的状态中。
这里,第一连通流动通道16a被设置在下侧W/J 10的前侧中的端部上。冷却水也通过第一连通流动通道16a从下侧W/J 10引入到上侧W/J 12。此外,排出端口20被设置在下侧W/J 10的后端部上。从排出端口20排出的冷却水被送到EGR冷却器。
第一连通流动通道16a、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和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可以通过钻孔而设置。第一连通流动通道16a、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和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从上表面侧通过配合塞密封。
因此,本实施例的水套结构100可以对每个气缸实现竖直流动。
即,在图6的第一气缸区域#1中,如由箭头61指示的那样从第一开口部14a1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一流动通道31如由箭头62和63指示的那样流到第二流动通道32中。然后,如由箭头64和65指示的那样,冷却水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即,在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与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以此方式,已经进行竖直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流到具有低压力损失的上侧W/J 12中。这里,冷却水的流动也包括朝向第三流动通道33和第四流动通道34的流动,如由箭头66和67指示的那样,以及在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的流动,如由箭头68指示的那样。
在图7的第二气缸区域#2中,如由箭头71指示的那样从第二开口部14a2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六流动通道36如由箭头73和74指示的那样流到第八流动通道38中。而且,如由箭头72指示的那样从第三开口部14a3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七流动通道37如由箭头73和74指示的那样流到第八流动通道38中。然后,如由箭头75和76指示的那样,冷却水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即,在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与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以此方式,已经进行竖直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流到具有低压力损失的上侧W/J 12中。这里,冷却水的流动也包括朝向第五流动通道35和第四流动通道34的流动,如由箭头77和78指示的那样,以及在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的流动,如由箭头79指示的那样。
在位于最后端处的气缸中,即,在图8的本实施例的第三气缸区域#3中,如由箭头81指示的那样从第四开口部14a4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十流动通道40如由箭头83和84指示的那样流到第十二流动通道42中。而且,如由箭头82指示的那样从第五开口部14a5流动的冷却水经由第十一流动通道41如由箭头83和84指示的那样流到第十二流动通道42中。然后,如由箭头85和86指示的那样,冷却水经过火花塞孔22a的周围,即,在进气端口部24a1和24a2与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在位于最后端的第三气缸区域#3中,已经进行竖直流动的冷却水实际上被从排出端口20排出。这里,冷却水的流动也包括朝向第九流动通道39的流动,如由箭头87指示的那样,以及在排气端口部26a1和26a2之间经过的流动,如由箭头88指示的那样。此外,冷却水的流动包括朝向排出端口20的流动,如由箭头89和90指示的那样。
根据本实施例的水套结构100,水套结构100可以包括增强柱,并且因此确保了气缸之间对爆炸载荷的刚性。而且,通过增强柱与连通下侧W/J 10和上侧W/J 12的连通流动通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实现每个气缸的竖直流动。在根据本实施例的每个气缸的竖直流动中,冷却水经由第二连通流动通道16b和第三连通流动通道16c流到具有低压力损失的上侧W/J 12中,并且因此压力损失被减小并且冷却效率被增大。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因为竖直流动的距离短,所以压力损失被进一步减小并且冷却效率被进一步增大。
接下来,将参考图9给出对变型的描述。在图9中所示的示例中,设置第一增强柱形成部60替代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在图5中所示的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中,冷却水的流动通道被形成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的周围,并且第一直径减小部51被设置在第一增强柱形成部50与进气端口部24a2之间。另一方面,增强柱形成部60被与形成进气端口部24a2的厚部联接。即,第一增强柱形成部60不包括第一直径减小部51。因此,在不具有第一直径减小部51的实施例中,因为第二流动通道32和第六流动通道36被分开,所以冷却水不能从第六流动通道36流到第二流动通道32。作为结果,压力损失被减小,并且每个气缸的竖直流动的效率被提高,因此,冷却效率被提高。这里,第二增强柱形成部52也可以被构造成也与进气端口部24a2联接。
上述实施例仅是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示例。本发明不限于那些实施例,并且从以上描述显而易见的是,以上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地改变,并且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作出其它各种实施例。

Claims (7)

1.一种水套结构,包括:
下侧水套,所述下侧水套被设置在气缸盖的内部,所述气缸盖被安装在气缸体的顶部处;
排出端口,所述排出端口设置在所述下侧水套的后端处,用于排出冷却水;以及
上侧水套,所述上侧水套与所述下侧水套连通,并且与所述下侧水套相比,所述上侧水套被设置在离开所述气缸体的一侧上;
其中,对于每个气缸之间的空间,所述下侧水套包括:
连通流动通道,所述连通流动通道与所述上侧水套连通;以及
增强柱形成部,增强柱被安装在所述增强柱形成部上;
其中,在每个气缸之间的空间中,与所述连通流动通道相比,所述增强柱形成部沿着气缸布置方向位于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并且
其中,与所述增强柱形成部相比,所述排出端口沿着所述气缸布置方向位于所述冷却水的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下侧水套在所述增强柱形成部的附近包括直径减小部,所述直径减小部防止冷却水经过所述直径减小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增强柱形成部与厚部联接,所述厚部形成进气端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增强柱形成部包括在面向所述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上的第一弯曲表面,所述第一弯曲表面具有朝向离开所述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的凹进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增强柱形成部包括在面向所述连通流动通道的表面的背侧上的第二弯曲表面,所述第二弯曲表面具有朝向离开所述连通流动通道的一侧的凸出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增强柱形成部具有端部,所述端部靠近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被形成在所述气缸体中的另一水套连通,并且所述端部被放置成朝向所述连通流动通道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水套结构,其中:
所述增强柱形成部的一部分与气缸间中心重叠。
CN201910374355.XA 2018-05-09 2019-05-07 水套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694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0770 2018-05-09
JP2018090770A JP6992671B2 (ja) 2018-05-09 2018-05-09 ウォータジャケット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9419A CN110469419A (zh) 2019-11-19
CN110469419B true CN110469419B (zh) 2021-06-08

Family

ID=65991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7435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69419B (zh) 2018-05-09 2019-05-07 水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54883B2 (zh)
EP (1) EP3567237B1 (zh)
JP (1) JP6992671B2 (zh)
CN (1) CN1104694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5581B2 (ja) * 2020-03-31 2022-06-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ジャケット
JP7260514B2 (ja) * 2020-08-31 2023-04-18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多気筒エンジン
JP7474206B2 (ja) 2021-02-05 2024-04-2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CN114576030B (zh) * 2022-03-14 2023-05-30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气缸盖冷却水套及发动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0328U (zh) * 1980-02-16 1981-09-12
JP2003184643A (ja) * 2001-12-20 2003-07-03 Isuzu Motors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DE10331918A1 (de) * 2002-07-23 2004-02-26 Avl List Gmbh Zylinderkopf für eine flüssigkeitsgekühlte Mehrzylinder-Brennkraftmaschine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JP2017193971A (ja) * 2016-04-18 2017-10-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L78718C (zh) * 1950-09-09
DE1214935B (de) * 1960-11-25 1966-04-21 Maschf Augsburg Nuernberg Ag Aus einem Stueck gegossener Zylinderkopf schnellaufender, fluessigkeitsgekuehlter Hochleistungs-Dieselmotoren
DE1294096B (de) * 1966-12-29 1969-04-30 Daimler Benz Ag Fluessigkeitsgekuehlter Zylinderkopf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H0640336U (ja) 1992-10-28 1994-05-27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DE19644530C1 (de) * 1996-10-26 1998-02-12 Daimler Benz Ag Zylinderkopf für eine Mehrzylinder-Brennkraftmaschine
AT501228B1 (de) * 2005-05-03 2006-11-15 Avl List Gmbh Zylinderkop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20328U (zh) * 1980-02-16 1981-09-12
JP2003184643A (ja) * 2001-12-20 2003-07-03 Isuzu Motors Ltd シリンダヘッドの冷却水通路構造
DE10331918A1 (de) * 2002-07-23 2004-02-26 Avl List Gmbh Zylinderkopf für eine flüssigkeitsgekühlte Mehrzylinder-Brennkraftmaschine
CN103775233A (zh) * 2012-10-19 2014-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气缸盖的水套结构
JP2017193971A (ja) * 2016-04-18 2017-10-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ヘッ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92671B2 (ja) 2022-01-13
JP2019196734A (ja) 2019-11-14
US10954883B2 (en) 2021-03-23
EP3567237A1 (en) 2019-11-13
US20190345891A1 (en) 2019-11-14
EP3567237B1 (en) 2021-04-21
CN110469419A (zh) 201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9419B (zh) 水套结构
US10107171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6894906B (zh) 多缸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US6729272B2 (en) Cylinder head cooling construction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KR100570236B1 (ko) 내연 기관용 블로바이 가스 순환 장치
CN103967577A (zh)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JP6384492B2 (ja) 多気筒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EP3034846A1 (en) Cylinder block
JP2018184939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構造
CN108952988B (zh) 气缸盖结构
CN110017218B (zh) 内燃机
CN103967641A (zh) 供内燃发动机的气缸盖用的冷却结构
EP1124052B1 (en) Cylinder head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7200863B2 (ja) シリンダヘッド
JP2014145280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7560388B2 (ja) モノブロック式多気筒内燃機関
CN113464307B (zh) 内燃机的气缸盖
JP2004225582A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12855378B (zh) 多气缸内燃机
JP7110816B2 (ja) 内燃機関
JP5146195B2 (ja) V型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及びv型内燃機関
JP2008231934A (ja) 頭上四弁式多気筒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シリンダヘッド
JPH11336607A (ja) 内燃機関のシリンダヘッド
JPH0481553A (ja) 内燃機関の冷却装置
KR20030048857A (ko) 엔진의 오일 드레인/블로 바이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