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61254A - 夹具处置器具 - Google Patents

夹具处置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61254A
CN110461254A CN201880018469.4A CN201880018469A CN110461254A CN 110461254 A CN110461254 A CN 110461254A CN 201880018469 A CN201880018469 A CN 201880018469A CN 110461254 A CN110461254 A CN 110461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ture
pressure pipe
end side
main body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846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61254B (zh
Inventor
伊藤宏治
伊崎敏彦
铃木一诚
土屋修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461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2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612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612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Clamps or clips, e.g. for the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27Spring cli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29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 A61B2017/00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ounted on or guided by flexible, e.g. catheter-like, means adapted to be inserted through a working channel of an endoscop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023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00358Snares for grasp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743Type of operation; Specification of treatment sites
    • A61B2017/00818Treatm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一旦适用夹具之后,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状态,且能够在任意时间拆卸留置在活体内的夹具的夹具处置器具。夹具处置器具中,在被设为打开状态的夹具的臂部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的状态下臂部被设为关闭状态,处置部通过被设为关闭状态的臂部的前端部而被结扎之后,夹具卡止部将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臂部被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从护套部分离而留置在处置部之后,夹具拆卸部解除留置在处置部且被卡止成关闭状态的臂部的卡止,通过解除卡止而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保持并取出从处置部拆卸的夹具。

Description

夹具处置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活体内的伤口的闭合及止血等的内窥镜用夹具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关于内窥镜用夹具处置器具,通过从插入到活体内的内窥镜的前端突出夹具的臂部,并用夹具的臂部的前端部结扎伤口及出血处等处置部,从而用于进行伤口的闭合及止血等。
作为这种夹具处置器具,如专利文献1~4,已知有能够自由地打开或关闭夹具的臂部的夹具处置器具。通过利用专利文献1~4的技术,例如能够在患者的体内自由地打开或关闭夹具的臂部而重抓处置部,因此能够在处置部的准确的位置上适用夹具而进行止血等处置。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57506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921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933927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36725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但是,若一旦夹具结扎到处置部,则夹具留置在患者的体内。因此,在因操作失误等而通过夹具进行的结扎位置从应结扎位置偏离而留置的情况及不需要充分结束止血等之后留置的夹具的情况等下,夹具也残留在活体内,不得不等待患者的活体组织发生变化而夹具自然脱离,即,存在无法在任意时间拆卸夹具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旦适用夹具之后能够可靠地保持其状态,并且能够在任意时间拆卸留置在活体内的夹具的夹具处置器具。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夹具处置器具,其具备:操作部;夹具;护套部及夹具拆卸部,护套部为在前端部可装卸地配置有夹具,在基端部安装有操作部的部件,夹具具备:夹具主体,具有开闭的2个以上的臂部;及夹具卡止部,通过由操作部进行的操作,夹具主体的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在被设为打开状态的2个以上的臂部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的状态下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关闭状态,通过被设为关闭状态的2个以上的臂部的前端部来结扎处置部之后,将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夹具拆卸部通过由操作部进行的操作,2个以上的臂部通过夹具卡止部被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从护套部分离而留置在处置部之后,解除留置在处置部的夹具的2个以上的臂部向关闭状态的卡止,通过解除卡止而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保持并取出从处置部拆卸的夹具。
在此,优选夹具还具备收纳夹具主体的基端部的筒状的压管,通过由操作部进行的操作,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打开状态,从压管的前端部突出的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收纳于压管内而被设为关闭状态,夹具卡止部具有设置在2个以上的臂部的突出部及设置在压管的基端部的开口部,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基端侧,从而外切于2个以上的臂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外切圆的直径即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小于内切于开口部的开口的内切圆的直径即开口部的内径而突出部穿过开口部时,通过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大于开口部的内径且突出部与开口部卡合而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
并且,优选夹具还具备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将收纳在压管内的夹具主体施力于压管的前端侧,弹簧部件随着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基端侧而被压缩,2个以上的臂部在夹具主体通过弹簧部件施力于压管的前端侧的状态下被卡止成关闭状态,弹簧部件在解除卡止时伸展而使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打开状态。
并且,优选夹具拆卸部将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突出部与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卡止,当解除卡止时,弹簧部件伸展而使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打开状态。
并且,优选夹具拆卸部具有圈套状部件,所述圈套状部件具备通过由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而直径伸缩的环,通过用环包含突出部并进行紧固而使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
并且,优选夹具拆卸部具有抓握钳子,所述抓握钳子具备通过由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而进行开闭的抓握部,通过用抓握部夹住突出部并进行按压而使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
并且,优选夹具还具备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在夹具拆卸部解除卡止,从而弹簧部件伸展而使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夹具主体具有连接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移动限制部具有销状部件,销状部件为两端部固定于压管的内周面,插通于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且沿与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当解除卡止,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销状部件与连接部抵接而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夹具主体具有连接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移动限制部具有1个以上的悬臂梁部件,1个以上的悬臂梁部件为一侧端部固定于压管的前端部,插通于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从压管的前端部沿与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当解除卡止,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悬臂梁部件与连接部抵接而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夹具主体具有连接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移动限制部具有销状部件,销状部件为两端部固定于压管的前端部,插通于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且沿与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当解除卡止,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销状部件与连接部抵接而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夹具主体具有连接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移动限制部具有2个以上的凸部,所述2个以上的凸部设置在压管的内周面,插通于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从压管的内周面向与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当解除卡止,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2个以上的凸部与连接部抵接而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移动限制部具有从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朝向压管的壁面突出的第2凸部及与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第2凸部对应地形成在压管的壁面,且分别卡合有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第2凸部的2个以上的狭缝,当解除卡止,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第2凸部分别抵接于压管的2个以上的狭缝的各个前端部而限制夹具主体从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优选在压管的基端部的外侧端面中,具有被按压部,所述被按压部设置在按压突出部的按压方向的突出部的两侧,并通过从按压方向的两侧被按压而朝向突出部移动,夹具拆卸部通过从按压方向的两侧按压被按压部,使被按压部朝向突出部移动,按压突出部而将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突出部与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卡止。
并且,优选在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时,压管在与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对置的侧面的基端侧的位置具有使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一部分露出的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夹具拆卸部按压从压管的侧面的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露出的2个以上的臂部而将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突出部与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卡止。
并且,优选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具有在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时从压管的中心轴朝向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分别突出的第3凸部。
并且,优选还具备:操作线,通过操作部的操作可进退地插通于护套部内;及连结部件,连结夹具主体与操作线,夹具还具备筒状的压管及施力部件,夹具主体具有2个臂部,2个臂部相互对置,并且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彼此隔开的方式延伸,压管以随着夹具主体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的移动,打开或关闭2个臂部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通过夹具主体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将夹具主体收纳于内部,夹具卡止部具有设置在2个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及设置在压管的基端侧的被卡止部,连结部件收纳于压管的内部,并且,与2个臂部可装卸地进行卡合,通过将操作线的前端部连接于基端部,连结夹具主体与操作线,施力部件收纳于压管的内部,将夹具主体相对于压管从基端侧施力于前端侧,随着由操作部的操作产生的操作线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连结部件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夹具主体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卡止部卡止于被卡止部,夹具主体锁止于压管。
并且,优选通过连结部件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2个臂部通过压管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被按压,从而2个臂部从打开状态逐渐关闭而成为关闭状态。
并且,优选卡止部具有顶部的前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2个板状部件,并以2个板状部件的顶部在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所述2个板状部件具备设置在2个臂部的各个基端侧的端部的倾斜部及从倾斜部分别设置在前端侧且前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顶部,被卡止部通过压管的基端侧的端部缩径而形成,且具有卡止孔,所述卡止孔具有小于对置的2个顶部之间的长度的内径,通过连结部件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2个倾斜部通过卡止孔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被按压而通过卡止孔,2个顶部的角部移动至穿过被卡止部的卡止孔的位置,通过弹力使2个倾斜部彼此隔开而2个顶部的角部卡止于被卡止部的基端面,连结部件在2个臂部为关闭状态下锁止于压管。
并且,优选连结部件的外径小于卡止孔的内径,在连结部件锁止于压管的状态下,通过操作线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来解除2个臂部与连结部件的卡合,连结部件通过卡止孔,连结部件的前端部移动至穿过卡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从而夹具主体与连结部件分离。
并且,优选在夹具主体与连结部件被分离的状态下,2个顶部从两外侧被按压,2个顶部的前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小于卡止孔的内径,则夹具主体被施力部件施力而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通过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2个臂部从关闭状态逐渐打开而返回到打开状态。
并且,优选2个板状部件分别是2个臂部的各个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向与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弯而形成的,2个顶部分别具有向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凹陷的凹部,2个顶部的各凹部从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的两外侧被按压。
并且,优选2个臂部分别具有向宽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压管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的内径更狭窄的节流部,施力部件配置在突起部与节流部之间,卡止部能够在比节流部靠基端侧移动。
并且,优选具备:第1处置器具,至少具有成为操作部的第1操作部及护套部;及第2处置器具,至少具有成为操作部的第2操作部及夹具拆卸部,第1处置器具与第2处置器具是分体构成的。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能够用夹具重抓处置部,直到夹具结扎到处置部为止,并且一旦夹具结扎在处置部之后,夹具的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能够可靠地保持夹具结扎在处置部的状态。并且,夹具留置在活体内的处置部之后,能够在任意时间解除所留置的夹具的臂部的卡止而拆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用于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进行的处置的内窥镜系统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外观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前端面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第1处置器具的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5是初期状态下的夹具的基端面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第2处置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第2处置器具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8A是表示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靠近处置部的样子的示意图。
图8B是由图8A中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初期状态下的第1处置器具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1处置器具的外套管的前端部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夹具从第1处置器具的外套管的前端部突出且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夹具的臂部被设为关闭状态且处置部被结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跨越状态下的夹具的基端面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跨越状态下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卡止状态下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16是卡止状态下的夹具的基端面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夹具从处置器具主体突出的状态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夹具从处置器具主体分离的状态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夹具从处置器具主体分离且留置在处置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靠近处于处置部的夹具的样子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第2处置器具的插入部的前端部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卡止状态下的夹具的臂部的第1被卡止部及第2被卡止部被第2处置器具的爪部件按压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23是表示第1臂部及第2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夹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立体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图28所示的夹具的另一方式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夹具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图31所示的夹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一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局部透视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内部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5是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主体的立体图。
图36是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压管的剖视图。
图37是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38是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连结部件及操作线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夹具主体为打开状态的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40是表示图39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的夹具主体为关闭状态的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图41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43是表示从图41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分离的状态的夹具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44是表示图43所示的夹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45是表示图43所示的夹具的夹具主体的卡止脱离的状态的侧面的剖视图。
图46是表示图45所示的夹具的夹具主体的打开状态的侧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所有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根据需要从实际尺寸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件的厚度及长度等尺寸。
图1是表示用于实施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进行的处置的内窥镜系统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外观图。图1所示的内窥镜系统110具备光源装置112、内窥镜114、处理器装置116、显示器(显示装置)118及控制台(输入装置)120。
内窥镜114经由通用塞绳122与光源装置112光学连接,并且与处理器装置116电连接。并且,显示器118及控制台120连接于处理器装置116。
内窥镜114使用从光源装置112发射的光来拍摄患者(受检体)的被观察区域的内窥镜图像,且具备:插入部124,插入患者的体内;及操作部126,设置在插入部124的基端部,进行插入部的弯曲操作及用于观察的操作等。并且,插入部124具备设置在插入部124的前端侧的弯曲部128及前端部130。
操作部126中设置有操作摄像动作的按钮132、操作弯曲部128的弯曲动作的弯角钮134等。并且,操作部126中设置有插入有后述的夹具处置器具等处置器具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
弯曲部128通过设置在操作部126的弯角钮134的转动操作来进行弯曲动作。通过该弯曲动作,弯曲部128向任意方向、任意角度进行弯曲,从而前端部130朝向所期望的方向。
在前端部130的内部设有照明及成像用透镜单元以及拍摄患者的被观察区域的成像元件等。并且,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130的前端面配置有用于将照明光照射于被观察区域的照明窗138a及138b、用于拍摄被观察区域的观察窗140、成为送气/送水通道的出口的送气/送水口142、及成为处置器具的出口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等。
处理器装置116对被内窥镜114所拍摄到的内窥镜图像的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并且根据设置在内窥镜114的操作部126的按钮132及从控制台120输入的指示等,控制光源装置112及成像元件等的动作。
从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的前端部130朝向患者的被观察区域照射从光源装置112导出的光。经由透镜单元并通过成像元件光电转换而拍摄照射有照明光的被观察区域的样子。所拍摄到的患者的被观察区域的内窥镜图像的图像信号通过处理器装置116进行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后的内窥镜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18。
接着,对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处置器具具备第1处置器具及第2处置器具。首先,对第1处置器具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夹具处置器具的第1处置器具的一实施方式的侧面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1处置器具的平面的剖视图。
图3及图4所示的第1处置器具1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患者的体内,并从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而用夹具结扎处置部T,且具备夹具10及处置器具主体40。夹具10可装卸地安装于处置器具主体40的前端部。另外,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中,将处置部的一侧设为前端侧,将操作者的一侧设为基端侧。
(夹具10的结构)
首先,进行夹具10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夹具10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及螺旋缠绕弹簧(本发明的弹簧部件)36。即,夹具10作为将夹具主体11、压管31及螺旋缠绕弹簧36单元化的夹具单元而构成。
夹具10的构成部件由钴铬合金、钛及不锈钢等材料形成,将夹具10留置在患者的体内之后,该患者也能够受诊MRI(核磁共振成像法)。
(夹具主体11的结构)
夹具主体11构成本发明的臂部,具备第1臂部12、第2臂部13及中央部14。
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以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延伸并且相互对置的方式排列配置。并且,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以在自然状态下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彼此隔开的方式形成。中央部14位于第1臂部12的基端部与第2臂部13的基端部之间。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经由中央部14而彼此连接,能够进行开闭动作。在第1臂部12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第2臂部13侧延伸的爪12a。在第2臂部13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第1臂部12侧延伸的爪13a。
在此,如图3所示规定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对置的对置方向X、与压管31的轴线C1平行的轴线方向Y、还有分别与对置方向X及轴线方向Y正交的正交方向Z。
如图4所示,在第1臂部12的基端部设有2个第1被卡止部16、17。第1被卡止部16、17在与压管31的轴线(中心轴线)C1平行的基准面S1上从第1臂部12的侧面向正交方向Z突出而设置。第1被卡止部16、17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即,在第1臂部12的基端部设有成为2个第1被卡止部16、17的2个突出部。
图4是从与图3所示的基准面S1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图。图4所示的俯视下,第1被卡止部16及第1被卡止部17以相对于压管31的轴线C1成为线对称的方式形成。第1被卡止部16的基端面16a以随着朝向前端侧而远离第1臂部12(中心轴线C1)的方式倾斜。第1被卡止部16的前端面16b与轴线方向Y正交。第1被卡止部17的基端面17a及前端面17b分别以相对于轴线C1与第1被卡止部16的基端面16a及前端面16b成为线对称的方式形成。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1臂部12中的比第1被卡止部16、17更靠前端侧设置有2个突部18、19。突部18、19从第1臂部12的侧面向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18及突部19以在俯视下相对于轴线C1成为线对称的方式形成。突部18、19从第1臂部12突出的长度比第1被卡止部16、17从第1臂部12向正交方向Z突出的长度长。
如图3~图5所示,在第2臂部13中设置有与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突部18、19相同地形成的第2被卡止部21、22(第2被卡止部22参考图5)及突部23、24(突部24参考图5)。即,在第2臂部13的基端部设有成为2个第2被卡止部21、22的2个突出部,第2被卡止部21、22从第2臂部13的侧面向正交方向Z突出。第2被卡止部21、2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
突部23、24以从第2臂部13的侧面向正交方向Z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2臂部13中的比第2被卡止部21、22更靠前端侧。第2被卡止部21、22及突部23、24以及第1被卡止部16、17及突部18、19分别在对置方向X上排列配置。即,在图4所示的俯视下,第2被卡止部21、22以与第1被卡止部16、17重叠的方式配置,突部23、24以与突部18、19重叠的方式配置。
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构成本发明的夹具卡止部的突出部。
在图3所示的侧视下,第1臂部12与第2臂部13形成在相对于轴线C1成为线对称的位置。
并且,夹具主体11以在第1臂部12与中央部14的连接部及第2臂部13与中央部14的连接部折弯而从侧面观察时中央部14成为C字状的方式一体形成。
(压管31的结构)
压管31形成为圆筒状,收纳夹具主体11的基端部。
如图4及图5所示,在压管31的基端部的内周面卡止部32遍及整周而突出。压管31及卡止部32一体形成。
从图5所示的轴线方向Y观察时,卡止部32中的轴线C1侧的缘部32a以与压管31同轴的圆形状形成为孔部。即,形成在压管31的基端部的缘部32a构成本发明的夹具卡止部的开口部。以下中,将卡止部32的缘部32a也称为开口部32a。因此,卡止部32能够称为在中心具有成为圆形状的孔部的开口部32a的圆板部件。
如图4所示,卡止部32的基端面32b(基端侧端面)及前端面32c(前端侧端面)与轴线方向Y正交。如图5所示,从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的端到第1被卡止部17的端为止的正交方向Z的长度、及从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的端到第2被卡止部22的端为止的正交方向Z的长度L1小于卡止部32的内径。相对于此,从第1臂部12的突部18的端到突部19的端为止的正交方向Z的长度、及从第2臂部13的突部23的端到突部24的端为止的正交方向Z的长度大于卡止部32的内径。因此,在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内能够插通第1臂部12中的比突部18、19更靠基端侧的部分、第2臂部13中的比突部23、24更靠基端侧的部分及中央部14。
如图5所示,从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到第1被卡止部17为止的正交方向Z的长度L1如上所述小于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并且,在后述的初期状态下,从轴线方向Y观察时,设定为第1被卡止部16、17的各一部分与卡止部32重叠。即,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开口部32a在位置P1、P2与第1被卡止部16、17相对,且设定为第1被卡止部16、17的长度L1比正交方向Z上的开口部32a的位置P1、P2的高度(连结图5中的位置P1与位置P2的线段的长度)长。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的情况也相同地,设定为第2被卡止部21、22的长度L1比连结位置P1与位置P2的线段的长度长。换言之,定义为外切于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的外切圆的直径的突出部的外径大于开口部32a的内径。
另外,本发明中,夹具主体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臂部,因此突出部的前端部在两侧成为4个以上,因此突出部的外径定义为外切于2个以上的臂部的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外切圆的直径。并且,本发明中,压管的卡止部的开口部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开口,因此开口部的内径定义为内切于开口部的开口的内切圆的直径。
本发明的夹具10的夹具主体11中,首先,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13被设为打开状态,接着,在夹具主体11的被设为打开状态的臂部12、13的前端部按压在处置部T的状态下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13被设为关闭状态,接着,处置部T被夹具主体11的被设为关闭状态的臂部12、13的前端部的爪12a、13a结扎。之后,构成本发明的夹具卡止部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以及压管31的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将夹具的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
夹具主体11相对移动到压管31的基端侧,从而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即构成本发明的夹具卡止部的突出部其外径变得小于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而穿过压管31的开口部32a时,通过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大于开口部32a的内径且突出部与开口部32a卡合而夹具10的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
即,如图5所示,若从压管31的卡止部32的前端面32c中在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抵接有P1及P2等的状态,第1臂部12与第2臂部13相互靠近中心轴线C1,则与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的各个长度L1相等的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小于压管31的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
其结果,若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穿过开口部32a,则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相互远离中心轴线C1,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大于开口部32a的内径,上述长度L1变得大于P1与P2之间的长度。其结果,通过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与开口部32a卡合而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
(螺旋缠绕弹簧36的结构)
螺旋缠绕弹簧36将收纳在压管31内的夹具主体11施力于压管31的前端侧。如图3及图4所示,在螺旋缠绕弹簧36的前端部设有座圈部36b。
螺旋缠绕弹簧36收纳在压管31内,前端部(座圈部36b)卡止于突部18、19及突部23、24,并且基端部卡止于卡止部32的前端面32c。
在螺旋缠绕弹簧36内能够插通第1臂部12中的比突部18、19更靠基端侧的部分、第2臂部13中的比突部23、24更靠基端侧的部分及中央部14。在突部18、19、23、24移动到基端侧时,突部18、19、23、24卡止于螺旋缠绕弹簧36的座圈部36b。
螺旋缠绕弹簧36随着夹具主体11相对移动到压管31的基端侧而被压缩。夹具10的臂部12、13以夹具主体11通过螺旋缠绕弹簧36施力于压管31的前端侧的状态卡止于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螺旋缠绕弹簧36在解除了夹具10的臂部12、13的卡止时伸展而使夹具主体11相对移动到压管31的前端侧。夹具10的臂部12、13随着从压管31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打开状态。
图3及图4所示的夹具10的初期状态下,第1臂部12的基端部、第2臂部13的基端部及中央部14收纳于压管31内的比卡止部32更靠前端侧。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不与压管31的卡止部32接触。螺旋缠绕弹簧36的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裸线36a彼此隔开,从而螺旋缠绕弹簧36比自然状态稍微向轴线方向Y压缩。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前端部与第2臂部13的前端部处于比较隔开的打开状态。
(夹具主体11与压管31的关系)
如上所述构成的夹具10在初期状态下第1臂部12与第2臂部13在对置方向X上隔开。因此,如图5所示若将第1被卡止部16投影到基端侧,则第1被卡止部16与卡止部32的缘部32a中的位置P1的部分重叠。
在维持了相对于初期状态的压管31的第1臂部12的对置方向X及正交方向Z的位置的状态下,若相对于压管31使第1臂部12移动到基端侧,则第1被卡止部16的基端面16a与缘部32a的位置P1的部分进行点接触。同样地,若相对于压管31使第1臂部12移动到基端侧,则第1被卡止部17的基端面17a与缘部32a的位置P2的部分进行点接触。将与位置P1、P2对应的缘部32a的正交方向Z的位置在图4中作为位置Q1、Q2而表示。
若相对于压管31使第1臂部12移动到基端侧,则与第1臂部12一体形成的第2臂部13也相对于压管31移动到基端侧。在该情况下,与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同样地,第2被卡止部21、22的倾斜的各个基端面(未图示)与压管31的卡止部32的缘部32a接触。
(处置器具主体40的结构)
接着,进行处置器具主体40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处置器具主体40具备:外套管50;插入部60,能够进退地插通于外套管50内;及操作部100(本发明的第1操作部),安装在插入部60的基端部。
(插入部60的结构)
插入部60具备护套部61、操作线62及连结部件63。
操作线62能够进退地插通于护套部61内。连结部件63配置在压管31内。连结部件63连接于操作线62的前端部,且设置成相对于操作线62能够绕平行于对置方向X的轴而转动。
护套部61具备:线圈护套66;及前端部件(止档部)67,固定在线圈护套66的前端部。
前端部件67形成为圆筒状,且内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前端部件67的外径大于线圈护套66或压管31。在前端部件67的基端部的外周面通过外径缩径而形成有凹部67a。在使线圈护套66的前端卡合于该凹部67a的状态下,前端部件67与线圈护套66进行固定。
如此,在护套部61的前端部的内周面,通过相对于线圈护套66比线圈护套66更靠前端侧的前端部件67的内径缩径,从而在线圈护套66与前端部件67的连接部分形成有阶梯部68。关于前端部件67的内径,如后述夹具10成为卡止状态时,较大地形成为前端部件67不会与第1被卡止部16、17、第2被卡止部21、22啮合的程度。
在前端部件67的前端部的内周面遍及整周形成有凹部。比该凹部更靠前端侧为支撑部件69。在该例中,支撑部件69形成为圆筒状。支撑部件69的内径略大于压管31的外径,能够收纳压管31的基端。在支撑部件69的内周面的凹部中,朝向前方的面成为前端支撑面(前端面)67b。前端支撑面67b能够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支撑部件69能够支撑抵接于前端支撑面67b的压管31的外周面。在该例中,夹具10进一步具体而言压管31可装卸地配置于护套部61的前端部。
在操作线62的前端部经由扩径部72设有环部73。
扩径部72形成为圆筒状。扩径部72的外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大于前端部件67的内径。通过扩径部72的前端面抵接于阶梯部68,相对于护套部61的环部73的突出量限制在图17所示的长度L2。该长度L2为被前端部件67容许的环部73的最大突出量。
环部73通过折弯线73a而形成。以折弯部成为前端侧的方式折弯的线73a的两端部固定于扩径部72。
连结部件63在连结部主体76的前端部具有钩部77,并且在连结部主体76的基端部形成有贯穿孔76a而构成。在连结部主体76中的与钩部77对置的面形成有倾斜面76b。关于连结部件63,通过使环部73的线73a的折弯部插通于贯穿孔76a,从而以相对于环部73能够绕平行于对置方向X的轴而转动(能够向图4的箭头D方向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
连结部件63的宽度(与以钩部77成为前端侧的方式配置时的连结部主体76的中心轴线C1正交的方向的外径)略小于螺旋缠绕弹簧36的内径、线圈护套66的内径及前端部件67的内径。即,连结部件63在压管31内及护套部61内,无法从以钩部77成为前端侧的方式配置的状态相对于环部73而转动。换言之,通过压管31及护套部61,限制夹具主体11与钩部77的径向的相对移动。并且,连结部件63的宽度略小于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因此,当连结部件63向基端侧移动时,连结部件63通过开口部32a从压管31的内部向基端侧的外部即线圈护套66及前端部件67的内部移动。
通过在连结部件63的钩部77与倾斜面76b之间配置中央部14,从而钩部77能够卡合于中央部14。钩部77相对于环部73向方向D(参考图4)转动时,解除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如此,连结部件63可装卸地连结于夹具主体11。
(操作部100的结构)
如图3所示,操作部100具备操作部主体101及滑块102。
操作部主体101安装在线圈护套66的基端部,换言之,安装在护套部61的基端部。滑块102外嵌于操作部主体101而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沿轴线方向Y可滑动地进行设置。操作线62的基端部连接于滑块102。
(处置器具主体40的动作)
滑块102连接于操作线62,因此若将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而引到基端侧,则能够将操作线62引到基端侧,能够相对于压管31而引回夹具主体11。即,随着通过由操作部100进行的操作而从压管31的前端部突出的臂部12、13收纳于压管31内,能够将臂部12、13设为关闭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以使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而移动到前端侧的方式进行操作,操作线62移动到前端侧。即,通过由操作部100进行的操作而夹具主体11相对于压管31移动到前端侧,随着臂部12、13从压管31的前端部突出而能够将臂部12、13设为打开状态。
即,使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在轴线方向Y上滑动,由此能够将操作线62在轴线方向Y上进行进退操作,能够使臂部12、13进行开闭动作。
接着,对第2处置器具进行说明。
第2处置器具构成本发明的夹具拆卸部,通过由第1处置器具的操作部100进行的操作,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10从护套部61分离而留置在处置部T之后(参考图19),通过由第2处置器具的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解除留置在处置部T且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10的臂部12、13的卡止。并且,通过解除卡止而臂部12、13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保持并取出从处置部T拆卸的夹具10(参考图21~图23)。
第2处置器具将夹具10的突出部即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的外径缩小到压管31的开口部32a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突出部与开口部32a的卡合来解除臂部12、13的卡止(参考图22~图23)。当解除臂部12、13的卡止时,螺旋缠绕弹簧36伸展而使夹具主体11相对移动到压管31的前端侧,臂部12、13随着从压管31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打开状态(参考图23)。
图6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处置器具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图6所示的第2处置器具2为从图1所示的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患者的体内,并从图2所示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而保持并拆卸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夹具的抓握钳子,具备前端抓握部80、插入部81及操作部82(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前端抓握部80安装在插入部81的前端部,操作部82安装在插入部81的基端部。
(前端抓握部80的结构)
前端抓握部80具备一对爪部件83a、83b。爪部件83a、83b构成抓握部,通过由操作部82进行的操作来进行开闭。爪部件83a、83b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延伸,并且以其抓握面在关闭状态下相互对置的方式进行配置。
(插入部81的结构)
插入部81具备护套84及操作线85。
操作线85能够进退地插通于护套84内。前端抓握部80安装于护套84的前端部,并连接于操作线85的前端部。
(操作部82的结构)
操作部82具备操作部主体86及滑块87。
操作部主体86安装在护套84的基端部。滑块87外嵌于操作部主体86而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在插入部81的延伸方向上可滑动地进行设置。操作线85的基端部连接于滑块87。
(抓握钳子的作用)
爪部件83a、83b的开闭操作通过操作部82来进行。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而使滑块87移动到基端侧,从而操作线85移动到基端侧,由此,一对爪部件83a、83b成为关闭状态(抓握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而使滑块87移动到前端侧,从而操作线85移动到前端侧,由此,一对爪部件83a、83b成为打开状态(非抓握状态)。
第2处置器具2通过用一对爪部件82a、83b夹住作为夹具10的突出部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而进行按压而将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压管31的开口部32a的内径以下。
图7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处置器具的第2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所示的第2处置器具3为从图1所示的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患者的体内,并从图2所示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而保持并拆卸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夹具的圈套状部件,具备环部90、插入部91及操作部(本发明的第2操作部)92。环部90安装在插通于后述的插入部91的内部的操作线95的前端部,操作部92安装在插入部91的基端部。
(环部90的结构)
环部90通过折弯线来形成。线的折弯部朝向前端侧。关于环部90,通过由操作部92进行的操作,其环的直径进行伸缩。
(插入部91的结构)
插入部91具备护套94及操作线95。
操作线95可进退地插通于护套内。环部90的线的两端部安装于护套94的前端部,并连接于操作线95的前端部。
(操作部92的结构)
操作部92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操作部82相同,具备操作部主体96及滑块97。
(圈套状部件的作用)
环部90的环的直径的伸缩操作通过操作部92来进行。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6而使滑块97移动到基端侧,从而操作线95移动到基端侧,由此,环部90收纳于护套94内而缩小环部90的环的直径。另一方面,通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6而使滑块97移动到前端侧,从而操作线95移动到前端侧,由此,环部90从护套94的前端部突出而扩大环部90的环的直径。
第2处置器具3通过用环部90的环包围作为夹具10的突出部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并进行紧固而将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压管31的开口部32a的内径以下。
接着,说明通过夹具结扎患者体内的处置部T而进行止血时的动作。
(内窥镜114的动作)
首先,将图1所示的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插入患者的体内,观察患者体内的样子并且前进至处置部T的附近,并且,通过操作弯角钮134而使弯曲部128弯曲,从而使插入部124的前端部130靠近处置部T。例如,如图8A及图8B所示,通过食道将插入部124的前端部130前进至处于胃的侧壁的处置部T的附近。图8B是图8A中由虚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处置器具主体40的动作)
接着,对第1处置器具1的动作进行说明。
(初期状态)
如图9所示,第1处置器具1在初期状态下,外套管50被压入插入部60,以覆盖安装在处置器具主体40的状态的夹具10。压管31的基端面抵接于前端支撑面67b。扩径部72的前端面抵接于阶梯部68,环部73相对于前端部件67而突出至最大突出量。
连结部件63配置于压管31内,因此连结部件63无法相对于环部73而进行转动,从而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使用第1处置器具1时,从插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第1处置器具1的外套管50,如图10所示,使外套管50的前端部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接着,如图11所示,通过相对于插入部60而引回外套管50,从而使夹具10从外套管50的前端部突出。如此,通过由操作部100进行的操作,夹具10的臂部12、13随着从护套的前端部突出而成为打开状态。
从图3所示的初期状态使滑块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而移动(引回)到基端侧。随着引回滑块102的动作,夹具10从初期状态如后述那样状态改变为接触状态、跨越状态、卡止状态。
接着,通过内窥镜114观察患者的体内,并且对设置在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等,由此使夹具10对置于体内的处置部T。另外,通过使操作线62相对于护套部61而旋转,能够调节夹具10的方向。通过将第1处置器具1压入内窥镜114,将臂部12、13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T。
若在夹具10的被设为打开状态的臂部12、13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T的状态下抓握操作部100而引回滑块102,则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施力于压管31的前端部的内周面。其结果,第1臂部12弹性变形到第2臂部13侧,第2臂部13弹性变形到第1臂部12侧,如图12所示,第1臂部12的前端部与第2臂部13的前端部接近。即,通过由操作部100进行的操作,夹具10的臂部12、13随着收纳于压管31内而被设为关闭状态,通过被设为关闭状态的臂部12、13的前端部的爪12a、13a来结扎处置部T。并且,螺旋缠绕弹簧36在轴线方向Y上逐渐被压缩。
(从初期状态到接触状态)
若进一步引回滑块102,则成为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与压管31的卡止部32接触的接触状态。此时,如图5所示,第1被卡止部16与压管31的缘部32a中的位置P1接触,第1被卡止部17与位置P2接触。
夹具10的臂部12、13从打开状态改变为关闭状态。连结部件63配置于压管31内或护套部61内,因此连结部件63无法相对于环部73而进行转动,从而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从接触状态到跨越状态)
第1被卡止部16、17的基端面16a、17a如前所述倾斜,缘部32a为圆形形状。因此,若进一步引回滑块102,则在图13所示的轴线方向Y上观察时,第1被卡止部16与在接触于卡止部32的缘部32a的位置P1上与缘部32a的切线θ正交的法线N平行地从缘部32a受到垂直阻力。通过该垂直阻力,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以靠近第2臂部13的方式在对置方向X上进行移动。
如图13及图14所示,若继续进一步引回的操作,则第1被卡止部16、17与卡止部32进行点接触,并且第1被卡止部16所接触的卡止部32的缘部32a从位置P1移动到位置P3。以此同时,第1被卡止部17所接触的卡止部32的缘部32a从位置P2移动到位置P4。另外,图13及图14中,表示第1被卡止部16的基端面16a的前端部及第1被卡止部17的基端面17a的前端部与卡止部32的缘部32a接触的跨越状态。
同样地,第2臂部13从卡止部32的缘部32a受到垂直阻力,以靠近第1臂部12的方式在对置方向X上进行移动。此时,中央部14以自身的两端部移动到轴线C1侧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夹具10的臂部12、13维持关闭状态。连结部件63配置于护套部61内,因此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如图13所示,在跨越状态下,缘部32a的位置P3与位置P4的距离与前述的第1被卡止部16、17的长度L1相等。
(重抓)
另外,夹具10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若在夹具10并非为卡止状态时压入滑块102,则被压缩的螺旋缠绕弹簧36伸长。在压管31抵接于前端支撑面67b的状态下相对于压管31而夹具主体11移动到前端侧,夹具10返回到图11所示的初期状态。对弯曲部128进行弯曲操作等而对内窥镜114进行操作,由此再次使夹具10对置于其他处置部T。在此以后通过进行前述顺序,能够用夹具10重抓处置部T。
(从跨越状态到卡止状态)
若从跨越状态进一步引回滑块102,则在维持相对于压管31的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的对置方向X及正交方向Z的位置的状态下,设有第1被卡止部16、17的第1臂部12及设有第2被卡止部21、22的第2臂部13插通卡止部32内。然后,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超越卡止部32而移动到基端侧。
此时,臂部12、13及中央部14不受来自卡止部32的施力。因此,通过中央部14的弹力,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1臂部12的基端侧及第2臂部13的基端侧以彼此隔开的方式在对置方向X上移动。在此,若解除使夹具主体11移动到压管31的基端侧的力,则成为第1被卡止部16、17的前端面16b、1.7b相对于卡止部32的基端面32b而卡止于前端侧的卡止状态。
从跨越状态到卡止状态为止,解除臂部12、13及中央部14的弹性变形的一部分。在卡止状态中,夹具10的臂部12、13保持关闭状态。连结部件63配置于护套部61内,因此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若夹具10成为卡止状态,则如图15所示,向轴线方向Y压缩的螺旋缠绕弹簧36成为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裸线36a彼此几乎紧贴的紧密缠绕状态。若夹具10成为卡止状态,则第1被卡止部16、17的前端面16b、17b卡止于卡止部32的基端面32b,因此限制相对于压管31的夹具主体11向前端侧的移动。即,夹具10维持结扎处置部T的状态,无法返回到臂部12、13成为打开状态的初期状态。即,夹具10的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中央部14比压管31更靠基端侧突出。
螺旋缠绕弹簧36为紧密缠绕状态,因此即使进一步引回滑块102,夹具主体11也无法相对于压管31而移动到基端侧。夹具10保持卡止状态而不发生变化。夹具10的臂部12、13保持关闭状态。连结部件63配置于护套部61内,因此保持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夹具10的分离)
之后,从处置器具主体40分离夹具10。
从处置器具主体40分离夹具10的顺序如下。若压入滑块102,则操作线62相对于线圈护套66而移动到前端侧。如图17所示,扩径部72的前端面抵接于阶梯部68,环部73相对于前端部件67突出至作为最大突出量的长度L2。
若连结部件63比前端部件67更靠前端侧突出,则夹具主体11与压管31一体地移动到前端侧。连结部件63位于压管31外,因此使连结部件63能够相对于环部73而转动。若压入滑块102,并使操作线62移动到前端侧,则连结部件63的倾斜面76b与结扎处置部T的夹具10的中央部14的基端面接触。如图18所示,钩部77被倾斜面76b引导而与连结部主体76一起向方向D转动,从而解除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由此,如图19所示,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10从护套部61分离而留置在处置部T。
即,在压入滑块102而如图17所示使连结部件63比前端部件67更靠前端侧突出的状态下,夹具10的臂部12、13保持关闭状态。能够解除钩部77与中央部14的卡合。
(第1处置器具1的取出)
如图19所示,引回滑块102而将连结部件63收纳于护套部61内,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拉出第1处置器具1而进行取出。另外,当结扎多个处置部时,反复进行前述动作。
最后,从患者的体内取出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
接着,对充分结束了结扎部位的止血之后,取出留置在患者体内的夹具10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内窥镜114的动作)
内窥镜114的动作与结扎处置部T的情况相同。例如,如图20所示,将插入部124的前端部130通过食道而前进至处于胃的侧壁的处置部T的夹具10的附近为止。
(第2处置器具2的动作)
接着,对图6所示的第2处置器具(抓握钳子)2的动作进行说明。
使用第2处置器具时,从插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第2处置器具的插入部81,如图21所示,使插入部81的前端部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接着,使滑块8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而移动到前端侧。由此,操作线85移动到前端侧,一对爪部件83a、83b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一边通过内窥镜114来观察患者的体内,一边对设置在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的弯曲部128进行弯曲操作等,由此使爪部件83a、83b对置于夹具10。另外,通过使操作线85相对于护套84而旋转,能够调节爪部件83a、83b的方向。通过将第2处置器具2压入内窥镜114,相对于夹具10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的对置方向X而使一对爪部件83a、83b的抓握面接触。
接着,若使滑块8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而向基端侧移动,则操作线85移动到基端侧,一对爪部件83a、83b成为关闭状态。由此,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相对于对置方向X被一对爪部件83a、83b的抓握面抓握。另外,通过增大相对于操作部主体86的滑块87的移动量,能够增大由一对爪部件83a、83b产生的抓握力。
如图16所示,在夹具10的卡止状态中,通过中央部14的弹力,第1臂部12的基端侧及第2臂部13的基端侧在彼此隔开的对置方向X上施力。若继续将滑块87向基端侧移动,则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如在图22中由箭头所表示根据由一对爪部件83a、83b产生的抓握力从对置方向X的两侧被按压,向相对于对置方向X而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
如图15所示,在卡止状态下,夹具主体11通过被压缩的螺旋缠绕弹簧36而施力于前端侧。如图13所示,若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移动至卡止部32的缘部32a的位置P3与位置P4的距离与第1被卡止部16、17的长度L1变得相等的位置,则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超越卡止部32而移动到前端侧。
此时,夹具主体11通过螺旋缠绕弹簧36的作用力而相对于压管31相对移动到前端侧,如图23所示,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成为打开状态。由此,夹具10从处置部T脱离。即,解除留置在处置部T且卡止成关闭状态的夹具的臂部12、13的卡止,通过解除卡止而夹具10的臂部12、13被设为打开状态,从而从处置部T拆卸。
之后,通过一对爪部件83a、83b来保持夹具10,以第2处置器具2插入到内窥镜114的内部的状态从患者的体内拉出内窥镜114而进行取出。另外,当取出结扎在多个处置部的夹具10时,反复进行前述动作。
(第2处置器具3的动作)
接着,对图7所示的第2处置器具(圈套状部件)3的动作进行说明。
使用第2处置器具时,从插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插入第2处置器具的插入部91,使插入部91的前端部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导出口144突出。接着,使滑块9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6而移动到前端侧。由此,操作线95移动到前端侧,环部90从护套94的前端部突出而环部90的环的直径扩大而变大。
接着,一边通过内窥镜114来观察患者的体内,一边对设置在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的弯曲部128进行弯曲操作等,由此使环部90对置于夹具10。另外,通过使操作线95相对于护套94而旋转,能够调节环部90的方向。通过将第2处置器具3压入内窥镜114,在环部90的环内收纳夹具10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
接着,若使滑块97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6而向基端侧移动,则操作线95移动到基端侧,环部90的环的直径收缩而变小。由此,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相对于对置方向X被环部90的环包围。另外,通过增大相对于操作部主体96的滑块97的移动量,能够收缩环部90的环的直径而进一步缩小环部90的环的直径。
若继续将滑块97向基端侧移动,则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通过环部90的环而紧固,根据其紧固力而从对置方向X的两侧被按压,向相对于对置方向X而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
其以后的第2处置器具(圈套状部件)3的动作与第2处置器具(抓握钳子)2的情况相同。
夹具处置器具中,能够用夹具10重抓处置部T,直到夹具10结扎到处置部T为止,并且一旦夹具10结扎在处置部T之后,夹具10的臂部12、13卡止成关闭状态,能够可靠地保持夹具10结扎在处置部T的状态。并且,夹具10留置在活体内的处置部T之后,能够在任意时间解除所留置的夹具10的臂部12、13的卡止而拆卸夹具10。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结扎处置部T之后,一旦从患者的体内取出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但并不限于此。
例如,因操作失误等而通过夹具10进行的结扎位置从应结扎位置偏离时,结扎在已偏离的位置的夹具10不仅不需要,而且若残留在紧靠着应结扎位置的旁边,则将下一夹具结扎到应结扎位置时,也成为障碍。
在该情况下,可以从内窥镜114的处置器具插入口136拉出第1处置器具1而进行取出,且不拉出内窥镜114的插入部124,而是插入第2处置器具2或3,解除结扎在已偏离的位置的夹具10的臂部12、13的卡止而取出夹具10。
如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分体构成第1处置器具1和第2处置器具2、3,或者,也可以一体构成第1处置器具1和第2处置器具2、3。
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1处置器具1的操作部100及第2处置器具2、3的操作部82、92通用化而使用1个操作部。并且,如上所述,取出结扎在已偏离的位置的夹具10时,在第1处置器具1和第2处置器具2、3为分体的情况下,需要更换第1处置器具和第2处置器具2、3,但在一体型的情况下,具有无需更换之类的优点。
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夹具,如图24~图28所示,也可以是具有如下结构的移动限制部的夹具,即,本发明的夹具拆卸部解除夹具主体向压管的卡止,从而弹簧部件伸展而使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压管的前端侧时,防止夹具主体从压管向前端侧的飞出。
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螺旋缠绕弹簧36及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的销状部件34。
夹具10a除了销状部件34以外具有与图3及图4所示的夹具1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销状部件34为图3及图4所示的夹具10中,通过构成本发明的夹具拆卸部的第2处置器具2或3来解除在压管31中夹具主体11通过卡止部32进行的卡止时防止因作为本发明的弹簧部件的螺旋缠绕弹簧36引起的夹具主体11向前方的飞出的部件。
销状部件34为插通于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与臂部13之间,且沿与2个臂部12及13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垂直)延伸的部件。销状部件34其两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内周部。销状部件34在为图24及图25所示的初期状态,且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及13处于打开状态时,在压管31内,设置于比起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突部18、19及第2臂部13的突部23、24的位置稍微成为前端侧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a中,通过在压管31内具有销状部件34,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从而夹具主体11移动到压管31的前端侧。其结果,解除螺旋缠绕弹簧36的座圈部36b与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突部18、19及第2臂部13的突部23、24的卡止,从而夹具主体11要从压管31向前端侧飞出时,销状部件34与作为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的连接部的中央部14抵接。这样,限制夹具主体11从压管31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如图26所示的夹具10b,也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而具有悬臂梁部件35,代替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的销状部件34。
夹具10b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螺旋缠绕弹簧36及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的悬臂梁部件35。
夹具10b除了具备悬臂梁部件35来代替销状部件34的点以外具有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悬臂梁部件35的一侧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前端部。悬臂梁部件35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销状部件34同样地为插通于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与臂部13之间,且沿与2个臂部12及13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垂直)延伸的部件。
并且,图26所示的悬臂梁部件35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的销状部件34同样地,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从而夹具主体11要从压管31向前端侧飞出时,与作为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的连接部的中央部14抵接,从而限制夹具主体11从压管31的前端部飞出。
另外,图24及图25所示的例中,作为移动限制部,使用两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内周面的销状部件3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两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前端部的销状部件。
并且,在图26所示的例中,作为移动限制部,使用一侧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前端部的悬臂梁部件35,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一侧端部固定于压管31的内周面的悬臂梁部件。
并且,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用中间部被切断的销状部件或前端部相互对置的2个悬臂梁部件等,代替这种销状部件及悬臂梁部件。
并且,本发明中,也可以将如下销状部件或如下悬臂梁部件等用作移动限制部,所述销状部件在夹具主体具有2个以上的臂部时,插通于2个以上臂部中至少2个臂部之间,且沿与2个以上臂部中至少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两端部固定在压管的内周面或前端部,所述悬臂梁部件其一侧端部固定于压管的前端部或内周面。
并且,如图27所示的夹具10c,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可以在压管31a的前端侧设置通过深拉等产生的凸部37。
夹具10c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螺旋缠绕弹簧36及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的凸部37。
夹具10c除了具备凸部37而代替悬臂梁部件35的点以外具有与图6所示的夹具10b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凸部37形成在压管31的前端部,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销状部件34同样地,插通于夹具主体11的臂部12与臂部13之间,且沿与2个臂部12及13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垂直)突出。
图27所示的凸部37与销状部件34同样地,夹具主体11要从压管31向前端侧飞出时,与作为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的连接部的中央部14抵接,从而限制夹具主体11从压管31的前端部飞出。
并且,如图28、图29及图30所示的夹具10d,也可以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而使用设置在第1臂部12的突部18a及19a以及突部18a及19a分别卡合的狭缝38a及38b。
夹具10d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螺旋缠绕弹簧36、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的突部18a、19a及狭缝38a、38b、以及被按压部39a、39b。
夹具10d除了具备突部18a、19a及狭缝38a、38b以及被按压部39而代替销状部件34的点以外具有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突部18a及19a从第1臂部12朝向压管31的周壁面而向两侧突出。另外,突部18a及19a只要延长图25所示的夹具10a的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突部18及19的前端部而形成即可。
并且,狭缝38a及38b分别与突部18a及19a对应而形成在压管31的周壁面,分别与突部18a及19a卡合。
在图28所示的例中,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从而夹具主体11要从压管31向前端侧飞出时,第1臂部12的突部18a及19a分别与狭缝38a及38b卡合,从而限制夹具主体11从压管31的前端部飞出。
另外,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移动限制部,可以使用从第2臂部13朝向压管31的周壁面而向两侧突出的2个突部、及与这些2个突部对应而分别形成在压管31的周壁面,2个突部分别卡合的2个狭缝。在此,2个突部可以延长图25所示的夹具10a的夹具主体11的第2臂部13的突部23及24的前端部而形成。
另外,图28及图30所示的被按压部39a及39b相互对置而设置在压管31的基端侧的卡止部32的外侧,通过从两侧被按压而相互朝向内侧移动或变形,将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和第2臂部13相互向内侧按压,从而用于解除图29及图30所示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状态。
被按压部39a及39b在压管31的卡止部32的基端面32b上相互对置而设置在按压作为本发明的突出部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的按压方向的突出部的两侧,自身通过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而均向内侧移动或变形,从而相互向内侧按压夹具主体11的第1被卡止部16与第1被卡止部17之间的第1臂部12的部分及第2被卡止部21与第2被卡止部22之间的第2臂部13的部分,缩小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的外切圆的直径即突出部的外径而使其小于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其结果,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通过开口部32a,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
并且,如图31及图32所示的夹具10e,为了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可以在压管31的基端侧设置能够进行基于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的按压的开口部42a及42b。
夹具10e具备夹具主体11、压管31、螺旋缠绕弹簧36、销状部件34、设置在压管31基端侧的开口部42a及42b、以及设置在夹具主体11的基端侧的凸部43a及43b。
夹具10e除了具备开口部42a、42b及凸部43a、43b的点以外具有与图24及图25所示的夹具10a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此,开口部42a及42b相互对置而设置在压管31的基端侧的周壁面并且比卡止部32更靠前端侧。开口部42a及42b为在2个臂部12及13卡止成关闭状态时用于露出2个臂部12及13的各一部分的部件,且位于分别与2个臂部12及13对置的周壁面的基端侧。将从压管31的侧面的2个开口部42a及42b露出的夹具主体11的2个臂部12及13通过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相互向内侧按压,从而解除由压管31的卡止部32产生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状态。
具体而言,压管31的侧面的开口部42a及42b在由压管31的卡止部32产生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状态(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与第2臂部13的关闭状态)下,露出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与突部18、19之间、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与突部23、24之间。通过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从开口部42a及42b相互向内侧按压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的露出部分,缩小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的外切圆的直径即突出部的外径而使其小于卡止部32的开口部32a的内径。其结果,第1被卡止部16、17及第2被卡止部21、22通过开口部32a,能够解除通过压管31的卡止部32进行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
并且,凸部43a及43b在由压管31的卡止部32产生的夹具主体11的卡止状态(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与第2臂部13的关闭状态)下,以从压管31的中心轴相互对置而朝向外侧的开口部42a及42b突出的方式设置于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的第1被卡止部16、17与突部18、19之间、及第2臂部13的第2被卡止部21、22与突部23、24之间。
夹具主体11的第1臂部12及第2臂部13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凸部43a及43b,能够通过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而有效地进行按压。
另外,夹具10e中,压管31在与开口部42a及42b相邻的前端侧的内周面具有圆状的凸部41。凸部41卡止螺旋缠绕弹簧36的基端部。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中央部14一体连接有夹具主体11的2个臂部12及13,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图33~图35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可以分体构成夹具主体的2个臂部。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外观的局部透视立体图。图34是表示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内部的结构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35是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夹具主体的立体图。图36是图33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压管的剖视图。图37是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的施力部件的立体图。
图33及图34所示的夹具处置器具200具备夹具202及处置器具主体204。夹具处置器具200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例如如上所述,从设置在内窥镜的操作部的处置器具插入口进行插入,从设置在插入到患者体内的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面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而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
夹具202具备夹具主体206、压管208及施力部件210。本实施方式中,夹具202也作为将夹具主体206、压管208及施力部件210单元化的夹具单元而构成。
如图35所示,夹具主体206具有作为分体构成为板状,且相互对置而配置,并且在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彼此隔开的方式延伸的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
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的前端侧在相互开闭的方向上移动,在前端分别设置有爪216a及216b。爪216a及216b分别通过在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的前端部相对的方向上以一定角度折弯而形成,是夹住处置部而进行结扎的部分。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的中央部在基端侧与前端侧之间相互平行地往复移动。在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的基端侧设置有卡止部218a及218b。
在第1臂部214a的中央部中,在前端侧设置向板宽方向的图中上侧突出的凸部220。凸部220用于卡止施力部件210的前端侧的端部。另外,在第2臂部214b的中央部也可以设置与凸部220相同的凸部。
另一方面,在第2臂部214b的进行开闭的部分的基端侧设置有向板宽方向的图中上侧突出的凸部222。凸部222为将夹具202从处置器具主体204分离时用于将夹具主体206卡止于压管208的部件。另外,在第1臂部214a的进行开闭的部分的基端侧也可以设置与凸部222相同的凸部。
在第1臂部214a的中央部,设置有基端侧中从图中下侧板宽变窄的阶梯部224a及设置在板宽变窄的部分的长方形的孔部226a,在第2臂部214b的中央部,设置有基端侧中从图中上侧板宽变窄的阶梯部224b及设置在板宽变窄的部分的长方形的孔部226b。另外,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的板宽优选在前端侧也相同,在窄宽度的基端侧也相同。并且,孔部226a及226b以对置配置了第1臂部214a及第2臂部214b时成为相同位置的方式进行设置。
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基端侧的卡止部218a及218b由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各个基端部的板宽方向的一部分向与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弯而形成的2个板状部件228a及228b构成。2个板状部件228a及228b分别具备设置在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各个基端侧的端部的倾斜部230a及230b、以及从倾斜部230a及230b分别设置于前端侧,前端侧的端部由角部232a及232b构成的顶部234a及234b。在此,2个板状部件228a及228b分别以顶部234a及234b在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开闭方向上相互对置,并且隔开间隔而平行的方式形成。
在顶部234a及234b中分别具有向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开闭方向凹陷的凹部236a及236b,优选在解除通过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及218b进行的卡止时,2个顶部的各凹部236a及236b被第2处置器具(未图示)从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的两外侧按压。
关于具有如上结构的2个臂部214a及214b,若去除凸部220及凸部222,则具有相同的形状,且配置于点对称的位置。
如图36所示,压管208为筒状的部件,且具有设置在基端侧的被卡止部238。被卡止部238为第1及第2臂部214a及214b的卡止部218a及218b被卡止的部分,通过对压管208的基端侧进行缩径而形成。换言之,被卡止部238具有形成在压管208的基端侧的基端面,在压管208的基端面形成有卡止孔240。卡止孔240具有小于第1及第2臂部214a及214b的卡止部218a及218b的对置的2个顶部234a与234b之间的长度的内径。
并且,压管208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中的内径窄的节流部242。节流部242是用于卡止施力部件210的基端侧的端部的部件。
压管208以随着夹具主体206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而打开2个臂部214a、214b从而露出夹具主体206,并且,随着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而关闭2个臂部214a、214b从而将夹具主体206收纳于其内部的方式发挥作用。
更详细而言,随着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压管208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2个臂部214a、214b从打开状态逐渐关闭而最终成为关闭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夹具主体206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弹力从关闭状态逐渐打开而最终成为打开状态。
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卡止部218a及218b和压管208的被卡止部238构成本发明的夹具卡止部。
如图34所示,施力部件210收纳于压管208的内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施力部件22优选为包含螺旋缠绕弹簧等的压缩弹簧。
施力部件210以覆盖2个臂部214a、214b的外侧面的方式进行设置,且配置于夹具主体206的第1臂部214a的凸部220与压管208的节流部242之间。即,施力部件210的前端侧的端部抵接于凸部220的基端面,施力部件210的基端侧的端部抵接于压管208的节流部242的前端侧的端面。
随着相对于压管208的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施力部件210逐渐被压缩。另一方面,随着相对于压管208的夹具主体206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施力部件210伸长并通过其弹力而将夹具主体206相对于压管208从基端侧施力于前端侧,使夹具主体16相对于压管208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
如图33及图34所示,处置器具主体204具备:插入部,具备连结部件212、操作线244、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以及未图示的操作部。
如图38所示,关于连结部件212,前端部分为圆筒形状,且具有小于压管208的节流部242的内径的外径。连结部件212收纳于压管208内,直至从夹具202分离。连结部件212具有:2个凹部250a及250b,设置于前端的圆筒部分;2个缺口部252a及252b,设置于基端部分;及2个凸部254a及254b,分别设置于2个缺口部252a及252b的中央。
凹部250a从图中下侧朝向上侧而形成,从下侧插入第1臂部214a的比阶梯部224a更靠基端侧的窄宽度的部分而可移动地进行卡合。阶梯部224a可以抵接于连结部件212的前端部分。另一方面,凹部250b从图中上侧朝向下侧而形成,从上侧插入第2臂部214b的比阶梯部224b更靠基端侧的窄宽度的部分而可移动地进行卡合。阶梯部224b可以抵接于连结部件212的前端部分。
缺口部252a及252b分别具有与凹部250a及250b的中心轴侧的面呈同一水平面的面。
凸部254a及254b嵌入分别设置在臂部214a及214b的孔部226a及226b,能够作为将连结部件212和夹具主体206的臂部214a及214b一体化的组装体而在压管208内移动到前端侧或基端侧。
另外,优选凸部254a及254b的基端侧的侧面具有从前端侧向基端侧倾斜的倾斜面。这是因为通过凸部254a及254b具有倾斜面,在连结部件212强烈地被引到基端侧时,凸部254a及254b分别容易从臂部214a及214b的孔部226a及226b脱离。
如图38所示,操作线244固定于连结部件212的基端侧的端部,例如,由金属制单线或绞线形成。操作线244以能够沿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的轴向移动的方式插通于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的内部。
操作线66在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内移动到前端侧或基端侧,使经一体化的连结部件212和夹具主体206在压管208的内部移动到前端侧或基端侧。即,通过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顶出操作线244,使经一体化的连结部件212和夹具主体206移动到压管208内的前端侧,通过将操作线244从前端侧引到基端侧,能够使经一体化的连结部件212和夹具主体206移动到压管208内的基端侧。
另外,操作线244的基端侧的端部连接于未图示的操作部。
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均为具有挠性的管状部件。线圈护套246插通于管护套248的内部。线圈护套246的前端部的内径形成为略大于压管208的基端部的外径。压管208的基端部嵌合于线圈护套246的前端部,压管208装卸自如地安装于线圈护套246。线圈护套246及管护套248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等氟树脂或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处置器具基本上如上构成。
接着,对夹具处置器具2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设为未图示的内窥镜的插入部已插入患者的体内。
首先,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处置器具插入口插入夹具处置器具200的插入部,并从内窥镜的处置器具导出口突出夹具处置器具200的插入部的前端部,更准确为夹具202的前端部。
接着,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夹具处置器具200的操作部的操作,操作线244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
随着操作线244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施力部件210伸长,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被施力部件210施力而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由此,如图39及图40所示,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214b成为打开状态。
接着,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插入部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打开状态的2个臂部214a、214b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
接着,在打开状态的2个臂部214a、214b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的状态下,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夹具处置器具200的操作部的操作,操作线244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
随着操作线244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而施力部件210被压缩。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抵抗由施力部件210产生的作用力而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并且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压管208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从而2个臂部214a、214b从打开状态逐渐关闭。
在夹具主体206卡止(锁止)于压管208之前的状态下,随着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的移动,2个臂部214a、214b能够进行开闭。
随着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而施力部件210被压缩。夹具主体206与连结部件212一起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并且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压管208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弹性变形,从打开状态(全开状态)逐渐关闭,如图41及图42所示,最终成为关闭状态(全闭状态)。并且,随着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214b的卡止部218a、218b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通过压管208的卡止孔240而从压管208的基端面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连结部件212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施力部件210伸长,连结部件212被施力部件210施力而从基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前端侧。夹具主体206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并且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弹力从关闭状态逐渐打开而最终成为打开状态。并且,随着连结部件212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通过压管208的卡止孔240而收纳于压管208内。
如此,在夹具主体206锁止于压管208之前的状态下,对2个臂部214a、214b进行开闭,能够通过2个臂部214a、214b的爪216a及216b而重抓处置部,因此能够准确地抓住目标处置部。
接着,在通过2个臂部214a、214b的爪216a及爪216b来抓住处置部的状态下,操作线244从前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基端侧。
据此,施力部件210进一步被压缩,抵抗由施力部件210产生的作用力,从而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基端侧,2个臂部214a、214b进一步关闭。
随着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从前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基端侧,卡止部218a、218b通过压管208的卡止孔240而从压管208的基端面突出。
随着卡止部218a、218b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夹具主体206的臂部214a及214b的卡止部218a、218b的倾斜部230a、230b通过卡止孔240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而具备卡止部218a、218b的板状部件228a、228b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弯曲。由此,缩短2个倾斜部230a、230b进而2个顶部234a、234b的间隔,从而卡止部218a、218b通过压管208的卡止孔240。
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移动到前端侧或基端侧时,2个倾斜部230a、230b的倾斜面(外侧面)与压管208的卡止孔24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接触,2个倾斜部230a、230b的倾斜面沿卡止孔24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而滑动。关于2个倾斜部54的倾斜面,在卡止部218a、218b沿卡止孔240的前端部的内周面而滑动时,由于存在2个倾斜部230a、230b,因此以卡止部218a、218b相对于卡止孔240容易移动到前端侧或基端侧的方式发挥作用。
随着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进一步的移动,2个顶部234a、234b的前端侧的角部232a、232b移动至穿过卡止孔240的位置,缩短了间隔的2个顶部234a、234b通过板状部件228a、228b的弹力而彼此隔开。由此,2个顶部234a、234b的前端侧的角部232a、232b中的间隔大于卡止孔240的内径,2个顶部234a、234b的前端侧的角部232a、232b卡止于压管208的被卡止部238的基端面。即,卡止部218a、218b卡止于被卡止部238。
并且,若2个顶部234a、234b的前端侧的角部232a、232b移动至穿过卡止孔240的位置,则2个臂部214a、214b如图41及图42所示成为关闭状态。
由此,与连结部件212一体化的夹具主体206在2个臂部214a、214b为关闭状态下卡止(锁止)于压管208,通过2个臂部214a、214b的爪216a及爪216b来结扎处置部。
接着,在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卡止(锁止)于压管208的状态,即,通过2个臂部214a、214b的爪216a及爪216b而结扎处置部的状态下,操作线244从前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基端侧。
据此,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进一步移动到基端侧,第2臂部214b的凸部222的基端侧的端部抵接于压管208的前端部。由此,限制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
接着,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锁止于压管208,并且限制了连结部件212及夹具主体206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的状态下,从前端侧向基端侧进一步牵引操作线244而移动。
随着操作线244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牵引及移动,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214b爬上嵌合于其孔部226a、226b的连结部件212的凸部254a、254b,从而2个臂部214a、214b的中央部扩大而彼此隔开。其结果,连结部件212的凸部254a、254b从2个臂部214a、214b的孔部226a、226b脱离,连结部件212的凹部250a、250b沿2个臂部214a、214b的基端侧滑动,从2个臂部214a、214b的基端侧的端部脱离。由此,连结部件212及操作线244从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214b分离。
接着,在连结部件212及操作线244从夹具主体206分离的状态下,操作线244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
随着操作线244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连结部件212也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连结部件212的前端部抵接于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的基端部。
随着操作线244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进一步的移动,夹具主体206的卡止部218a、218b即夹具主体206通过连结部件212而向前端侧顶出,从而夹具202的压管208从线圈护套246分离。由此,如图43及图44所示,夹具201在关闭状态下分离。即,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的状态下,夹具2022留置于处置部。
之后,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在夹具处置器具200的插入部插入到内窥镜的内部的状态下从患者的体内拉出内窥镜的插入部而进行取出。另外,当结扎多个处置部时,反复进行前述动作。
接着,对从处置部拆卸夹具20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部的操作而使用第2处置器具拆卸夹具20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从处置部拆卸夹具202时,在夹具202留置在处置部的状态下,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第2处置器具的操作,在图43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上从两外侧夹住夹具主体206的2个臂部214a及214b的卡止部218a、218b的对置的2个顶部234a、234b而进行按压。
若2个顶部234a、234b从两外侧被按压而相互靠近,则2个顶部234a、234b的前端侧的角部232a、232b中的间隔变得小于压管208的卡止孔240的内径,从而解除夹具主体206与压管208的锁止。若解除锁止,则如图45所示,夹具主体206在压管208内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并且2个臂部214a、214b通过弹力从关闭状态逐渐打开,最终如图46所示返回到打开状态。由此,从处置部拆卸夹具202。
之后,通过由操作者进行的操作,在第2处置器具插入到内窥镜的内部的状态下从患者的体内拉出内窥镜的插入部而进行取出。例如,在由第2处置器具夹持了夹具202的任意处的状态下,从患者的体内拉出内窥镜的插入部,从处置部拆卸的夹具202也同时向患者的体外取出。另外,当从处置部拆卸多个夹具202时,反复进行前述动作。
夹具处置器具200中,能够用2个臂部214a、214b重抓处置部,直至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并且,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之后,锁止夹具主体206与压管208,因此能够可靠地保持通过夹具202来结扎处置部的状态。并且,夹具202留置在处置部之后,能够在任意时间解除夹具主体206与压管208的锁止而从处置部拆卸夹具202。
并且,成为夹具处置器具的第1处置器具1及第2处置器具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使用实现相同功能的其他结构。例如,夹具10也可以具备3个臂部等,具备2个以上的臂部。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良或变更。
符号说明
1-第1处置器具,2、3-第2处置器具,10、10a、10b、10c、10e、202-夹具(夹具单元),11、206-夹具主体,12、214a-第1臂部,12a、13a、216a、216b-爪,13、214b-第2臂部,14-中央部,16、17-第1被卡止部,16a、17a、32b-基端面,16b、17b、32c-前端面,18、18a、19、19a、23、24-突部,21、22-第2被卡止部,31、208-压管,32、218a、218b-卡止部,32a-缘部(开口部),34-销状部件,35-悬臂梁部件,36-螺旋缠绕弹簧(弹簧部件),36a-裸线,36b-座圈部,37-凸部,38a、38b-狭缝,39a、39b-被按压部,40、204-处置器具主体,41、43a、43b、220、222、254a、254b-凸部,42a、42b-开口部,50-外套管,60、81、91、124-插入部,61-护套部,62、85、95、244-操作线,63、212-连结部件,66、246-线圈护套,67-前端部件(止档部),67a-凹部,67b-前端支撑面(前端面),68-阶梯部,69-支撑部件,72-扩径部,73、90-环部,73a-线,76-连结部主体,76a-贯穿孔,76b-倾斜面,77-钩部,80-前端抓握部,82、92、100、126-操作部,83a、83b-爪部件,84、94-护套,86、96、101-操作部主体,87、97、102-滑块,110-内窥镜系统,112-光源装置,114-内窥镜,116-处理器装置,118-显示器(显示装置),120-控制台(输入装置),122-通用塞绳,128-弯曲部,130-前端部,132-按钮,134-弯角钮,136-处置器具插入口,138a、138b-照明窗,140-观察窗,142-送气/送水口,144-处置器具导出口,200-夹具处置器具,210-施力部件,224a、224b-阶梯部,226a、226b-孔部,228a、228b-板状部件,230a、230b-倾斜部,232a、232b-角部,234a、234b-顶部,236a、236b、250a、250b-凹部,238-被卡止部,240-卡止孔,242-节流部,248-管护套,252a、252b-缺口部。

Claims (23)

1.一种夹具处置器具,其具备:
操作部;
夹具;
护套部;及
夹具拆卸部,
所述护套部为在前端部可装卸地配置有所述夹具,在基端部安装有所述操作部的部件,
所述夹具具备:
夹具主体,具有开闭的2个以上的臂部;及
夹具卡止部,通过由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所述夹具主体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打开状态,在被设为所述打开状态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前端部按压于处置部的状态下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关闭状态,通过被设为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前端部来结扎所述处置部之后,将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所述关闭状态,
所述夹具拆卸部通过由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通过所述夹具卡止部被卡止成所述关闭状态的所述夹具从所述护套部分离而留置在所述处置部之后,解除留置在所述处置部的所述夹具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向所述关闭状态的卡止,通过解除所述卡止而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被设为所述打开状态,从而保持并取出从所述处置部拆卸的夹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还具备收纳所述夹具主体的基端部的筒状的压管,
通过由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所述打开状态,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突出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收纳于所述压管内而被设为所述关闭状态,
所述夹具卡止部具有设置在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突出部及设置在所述压管的基端部的开口部,
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基端侧,从而外切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的外切圆的直径即所述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小于内切于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的内切圆的直径即所述开口部的内径而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开口部时,通过所述突出部的外径变得大于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且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开口部卡合而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所述关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还具备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将收纳在所述压管内的所述夹具主体向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施力,
所述弹簧部件随着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基端侧而被压缩,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在所述夹具主体通过所述弹簧部件向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施力的状态下卡止成所述关闭状态,
所述弹簧部件在解除所述卡止时伸展而使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所述打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拆卸部将所述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所述卡止,当解除所述卡止时,所述弹簧部件伸展而使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随着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突出而被设为所述打开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拆卸部具有圈套状部件,所述圈套状部件具备通过由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而直径伸缩的环,通过用所述环包围所述突出部并进行紧固而使所述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拆卸部具有抓握钳子,所述抓握钳子具备通过由所述操作部进行的操作而进行开闭的抓握部,通过用所述抓握部夹住所述突出部并进行按压而使所述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还具备移动限制部,所述移动限制部在所述夹具拆卸部解除所述卡止,从而所述弹簧部件伸展而使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连接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销状部件,所述销状部件为两端部固定于所述压管的内周面,插通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且沿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
当解除所述卡止,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所述销状部件与所述连接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连接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1个以上的悬臂梁部件,所述1个以上的悬臂梁部件为一侧端部固定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插通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沿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
当解除所述卡止,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所述悬臂梁部件与所述连接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连接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销状部件,所述销状部件为两端部固定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插通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且沿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件,
当解除所述卡止,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所述销状部件与所述连接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连接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基端部之间的连接部,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2个以上的凸部,所述2个以上的凸部设置在所述压管的内周面,插通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之间,从所述压管的内周面向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
当解除所述卡止,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所述2个以上的凸部与所述连接部抵接而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移动限制部具有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朝向所述压管的壁面突出的第2凸部及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所述第2凸部对应地形成在所述压管的壁面,且分别卡合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所述第2凸部的2个以上的狭缝,
当解除所述卡止,所述夹具主体相对移动到所述压管的前端侧时,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个所述第2凸部分别抵接于所述压管的2个以上的所述狭缝的各个前端部而限制所述夹具主体从所述压管的前端部飞出。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压管的基端部的外侧端面中,具有被按压部,所述被按压部设置在按压所述突出部的按压方向的所述突出部的两侧,并通过从所述按压方向的两侧被按压而朝向所述突出部移动,
所述夹具拆卸部通过从所述按压方向的两侧按压所述被按压部,使所述被按压部朝向所述突出部移动,按压所述突出部而将所述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所述卡止。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臂部卡止成所述关闭状态时,所述压管在与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对置的侧面的基端侧的位置具有使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的各一部分露出的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
所述夹具拆卸部按压从所述压管的侧面的所述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露出的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而将所述突出部的外径缩小到所述开口部的内径以下,通过解除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开口部的卡合来解除所述卡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分别具有在所述2个以上的臂部卡止成关闭状态时从所述压管的中心轴朝向所述2个以上的第2开口部分别突出的第3凸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还具备:
操作线,通过所述操作部的操作可进退地插通于所述护套部内;及
连结部件,连结所述夹具主体与所述操作线,
所述夹具还具备筒状的压管及施力部件,
所述夹具主体具有2个臂部,所述2个臂部相互对置,并且以随着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彼此隔开的方式延伸,
所述压管以随着所述夹具主体向前端侧或基端侧的移动,打开或关闭所述2个臂部的方式发挥作用,并且,通过所述夹具主体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将所述夹具主体收纳于内部,
所述夹具卡止部具有设置在所述2个臂部的基端侧的卡止部及设置在所述压管的基端侧的被卡止部,
所述连结部件收纳于所述压管的内部,并且,与所述2个臂部可装卸地进行卡合,通过将所述操作线的前端部连接于基端部,连结所述夹具主体与所述操作线,
所述施力部件收纳于所述压管的内部,将所述夹具主体相对于所述压管从基端侧向前端侧施力,
随着由所述操作部的操作产生的所述操作线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所述连结部件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所述夹具主体从前端侧移动到基端侧,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所述夹具主体锁止于所述压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通过所述连结部件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所述2个臂部通过所述压管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被按压,从而所述2个臂部从所述打开状态逐渐关闭而成为所述关闭状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卡止部具有顶部的前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2个板状部件,并以所述2个板状部件的所述顶部以在所述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方式形成,所述2个板状部件具备设置在所述2个臂部的各个基端侧的端部的倾斜部及从所述倾斜部分别设置在前端侧且前端侧的端部成为角部的顶部,
所述被卡止部通过所述压管的基端侧的端部缩径而形成,且具有卡止孔,所述卡止孔具有小于对置的所述2个顶部之间的长度的内径,
通过所述连结部件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所述2个倾斜部通过所述卡止孔的前端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被按压而通过所述卡止孔,所述2个顶部的所述角部移动至穿过所述被卡止部的所述卡止孔的位置,通过弹力使所述2个倾斜部彼此隔开而所述2个顶部的所述角部卡止于所述被卡止部的基端面,所述连结部件在所述2个臂部为所述关闭状态下锁止于所述压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连结部件的外径小于所述卡止孔的内径,
在所述连结部件锁止于所述压管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操作线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移动来解除所述2个臂部与所述连结部件的卡合,所述连结部件通过所述卡止孔,所述连结部件的前端部移动至穿过所述卡止部的基端部的位置,从而所述夹具主体与所述连结部件分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在所述夹具主体与所述连结部件被分离的状态下,所述2个顶部从两外侧被按压,所述2个顶部的前端侧的角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卡止孔的内径,则所述夹具主体被所述施力部件施力而从基端侧移动到前端侧,通过所述夹具主体从基端侧向前端侧的移动,所述2个臂部从所述关闭状态逐渐打开而返回到所述打开状态。
21.根据权利要求18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2个板状部件分别是所述2个臂部的各个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向与所述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正交的方向折弯而形成的,
所述2个顶部分别具有向所述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2个顶部的各凹部从所述2个臂部的开闭方向的两外侧被按压。
22.根据权利要求16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中,
所述2个臂部分别具有向宽度方向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压管在轴向的中央部具有内径比两端部的内径更狭窄的节流部,
所述施力部件配置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节流部之间,所述卡止部能够在比所述节流部靠基端侧移动。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夹具处置器具,其具备:
第1处置器具,至少具有成为所述操作部的第1操作部及所述护套部;及
第2处置器具,至少具有成为所述操作部的第2操作部及所述夹具拆卸部,
所述第1处置器具与所述第2处置器具是分体构成的。
CN201880018469.4A 2017-03-22 2018-01-25 夹具处置器具 Active CN1104612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5405 2017-03-22
JP2017055405 2017-03-22
JP2017121206 2017-06-21
JP2017-121206 2017-06-21
PCT/JP2018/002345 WO2018173474A1 (ja) 2017-03-22 2018-01-25 クリップ処置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61254A true CN110461254A (zh) 2019-11-15
CN110461254B CN110461254B (zh) 2022-09-16

Family

ID=63586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8469.4A Active CN110461254B (zh) 2017-03-22 2018-01-25 夹具处置器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41166B2 (zh)
EP (1) EP3603541A4 (zh)
JP (1) JP6768926B2 (zh)
CN (1) CN110461254B (zh)
WO (1) WO201817347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60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夹子器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603541A4 (en) * 2017-03-22 2020-03-25 FUJIFILM Corporation SURGICAL STAPLING TOOL
WO2018227592A1 (zh) 2017-06-16 2018-12-20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结扎装置、解锁方法、及结扎器械
WO2018235401A1 (ja) * 2017-06-21 2018-1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7175327B2 (ja) * 2018-10-24 2022-1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処置具
WO2020121394A1 (ja) * 2018-12-11 2020-06-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医療機器
CN110051398A (zh) * 2019-04-18 2019-07-26 浙江朗特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限位保护装置的双重锁闭组织夹
EP3975879A1 (en) * 2019-05-28 2022-04-06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sis clip deployment
WO2020257026A1 (en) * 2019-06-19 2020-12-24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sis clip reduced length deployment mechanism
CA3133706A1 (en) 2019-07-24 2021-01-28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Hemostasis clip two stage deployment mechanism to eliminate shed parts
AU2022208119A1 (en) * 2021-01-13 2023-08-03 Hangzhou Ags Medtech Co., Ltd. Clip device, clip instrument, and clip unlocking method
US11937828B2 (en) * 2021-01-26 2024-03-26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e treatment device
US11944321B2 (en) * 2021-01-26 2024-04-02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ndoscopic treatment devic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8242A1 (ja) * 2004-12-24 2006-06-29 Olympus Corporation 結紮装置
JP2007125264A (ja) * 2005-11-07 2007-05-24 Pentax Corp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取り外し装置
JP2007244826A (ja) * 2006-03-16 2007-09-27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14181675A1 (ja) * 2013-05-07 2014-11-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CN104248461A (zh) * 2014-09-25 2014-12-31 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夹钳、夹钳推送装置和止血夹
CN104869917A (zh) * 2013-05-07 2015-08-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CN104902827A (zh) * 2013-05-07 2015-09-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1173B1 (zh) 1970-01-29 1974-05-30
JPS5320957Y2 (zh) * 1973-11-14 1978-06-01
FR2381594A1 (fr) 1977-02-24 1978-09-22 Centre Techn Ind Mecanique Procede d'usinage electrochimique d'alliages polyphasiques
US5156609A (en) * 1989-12-26 1992-10-20 Nakao Naomi L Endoscopic stapling device and method
JP3776529B2 (ja) * 1996-02-29 2006-05-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装置
US6391035B1 (en) * 2000-03-24 2002-05-21 Timothy Appleby Hemostatic clip removal instrument
JP4472217B2 (ja) * 2000-10-16 2010-06-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4698864B2 (ja) * 2001-03-22 2011-06-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多機能外科用器具
JP4109030B2 (ja) * 2002-07-19 2008-06-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生体組織のクリップ装置
JP2004073634A (ja) * 2002-08-21 2004-03-11 Mizuho Co Ltd クリップ用鉗子装置
US7131977B2 (en) * 2002-08-27 2006-11-07 Pilling Weck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a clip
EP3443915B2 (en) 2003-09-30 2024-01-31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Apparatus for deployment of a hemostatic clip
US8062311B2 (en) * 2003-11-07 2011-11-22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Endoscopic hemostatic clipping apparatus
EP2127606B1 (en) * 2007-01-26 2012-05-2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Holding device and holding tool
CN102076271B (zh) * 2008-05-05 2014-07-09 尼蒂外科设备有限公司 内窥镜压迫夹及其使用系统和方法
JP2010029629A (ja) * 2008-06-30 2010-02-12 Fujifilm Corp クリップ処置具
JP5588711B2 (ja) * 2010-03-30 2014-09-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結紮装置
JP5681292B2 (ja) 2010-10-11 2015-03-04 クック メディカ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ルエルシーCook Medical Technologies Llc 取り外し可能かつ回動可能なジョーを備えた医療装置
WO2012126477A1 (en) * 2011-03-22 2012-09-27 Herlev Hospital Fastening device, related tools and methods
CN103989500B (zh) 2014-05-23 2015-11-18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止血夹
US20160346074A1 (en) * 2014-06-19 2016-12-0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nical Vascular Filter Having a Web
JP6684907B2 (ja) * 2016-07-11 2020-04-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装置
US10820904B2 (en) * 2016-09-29 2020-11-03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Sacrificial coupler for reloadable hemostasis clipping device
EP3603541A4 (en) * 2017-03-22 2020-03-25 FUJIFILM Corporation SURGICAL STAPLING TOOL
WO2019067149A1 (en) * 2017-09-28 2019-04-04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RECHARGEABLE AND ROTATING CLAMP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68242A1 (ja) * 2004-12-24 2006-06-29 Olympus Corporation 結紮装置
CN101695452A (zh) * 2004-12-24 2010-04-2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结扎装置
JP2007125264A (ja) * 2005-11-07 2007-05-24 Pentax Corp 内視鏡用クリップ取り外し装置
JP2007244826A (ja) * 2006-03-16 2007-09-27 River Seiko:Kk 内視鏡用処置具
WO2014181675A1 (ja) * 2013-05-07 2014-11-1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クリップユニット
US20150230799A1 (en) * 2013-05-07 2015-08-20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lip unit
CN104869917A (zh) * 2013-05-07 2015-08-26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CN104902827A (zh) * 2013-05-07 2015-09-0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处理器具
CN104936537A (zh) * 2013-05-07 2015-09-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夹具单元
CN104248461A (zh) * 2014-09-25 2014-12-31 安瑞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 夹钳、夹钳推送装置和止血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51601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夹子器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73474A1 (ja) 2018-09-27
JPWO2018173474A1 (ja) 2019-12-26
CN110461254B (zh) 2022-09-16
JP6768926B2 (ja) 2020-10-14
US20200008811A1 (en) 2020-01-09
EP3603541A1 (en) 2020-02-05
EP3603541A4 (en) 2020-03-25
US11141166B2 (en) 2021-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61254A (zh) 夹具处置器具
JP5175833B2 (ja) 対象組織をクリップアーム収容チャンバ内に引き入れられる医療装置
US8308744B2 (en) Endoscopic treatment instrument
US10966711B2 (en) Suture clip deployment devices
JP6345775B2 (ja) 結び目のない縫合糸留め具の据付システム
US8118819B2 (en) Medical treatment tool
US20050149067A1 (en) Endoscopic suturing system
US20080294093A1 (en) Therapeutic-substance carrying/administering appliance
US9433342B2 (en) Endoscopic instrument system
US11147564B2 (en) Tissue clip devices, systems, and traction methods
KR101793631B1 (ko) 내시경용 처치구 장치
JP2011101792A (ja) 組織アンカアプリケータ
JP2024519030A (ja) 縫合糸回収針、回収器本体、把持器線、把持器アーム、および把持器磁石を備える磁石支援型縫合糸把持器
KR20230125054A (ko) 연장부가 있는 재배치 클립
JP5853055B2 (ja) 切開−強打手術用ステープル留めデバイスおよび使用方法
US20210059659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losure of openings in tissue
KR101950407B1 (ko) 동축 튜브 연속체 구조를 이용한 의료용 결찰 장치
KR101533915B1 (ko) 내시경 시술용 다연발 클립건
JP2021006184A (ja) 多自由度鉗子
US20050090839A1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placement and controlled manipulation of threads like in ligatures
JP2010063659A (ja) クリップ処置具用操作ハンドルおよび連発式クリップ処置具
JP2010081963A (ja) クリップ処置具用操作ハンドルおよび連発式クリップ処置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