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37386B -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437386B CN110437386B CN201910670022.1A CN201910670022A CN110437386B CN 110437386 B CN110437386 B CN 110437386B CN 201910670022 A CN201910670022 A CN 201910670022A CN 110437386 B CN110437386 B CN 1104373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yether polyol
- stabilizer
- preparing
- methyl
- sem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38—Polymerisation using regulators, e.g. chain terminating agents, e.g. telomeris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83/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08F283/06—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 C08F283/065—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on to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on to unsaturated polyethers, polyoxymethylenes or polyacet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raft Or Block Polymers (AREA)
- Polymerisation Methods In General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含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共聚物为稳定剂,将乙烯基单体、聚醚多元醇和引发剂混合,配制单体料液;将聚醚多元醇、稳定剂和引发剂混合置于带搅拌器的反应器中搅拌;将反应器加热至反应温度,在搅拌下将单体料液连续匀速地加入反应器中;待单体料液加完后补加引发剂,并维持反应温度继续反应;反应产物在真空脱出残余单体后,冷却出料制得产物POP。本发明可以制得高固含、低粘度的稳定POP产品,聚合过程与产物POP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生产过程易控制,操作窗口较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制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醚多元醇是具有多个端羟基官能团的聚醚,主要是由含多个活泼氢的化合物为起始剂,在催化剂存在下引发环氧丙烷(PO)或和环氧乙烷(EO)开环聚合制备的,是一种重要的聚氨酯原料。聚醚多元醇有环氧丙烷的均聚醚,也可以是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醚。依据加入环氧乙烷的方式,共聚醚可以是无规共聚醚,聚醚多元醇的链端主要以仲羟基为主;也可以是嵌段共聚醚,EO嵌段主要分布在链端,称为EO封端聚醚,链端以伯羟基为主。EO的引入可以改善聚醚多元醇与水的相容性,以及来自伯羟基的高反应活性。聚醚多元醇的结构主要有端羟基的数目(即官能度),以及分子量(常用羟值表征)和EO含量,伯羟基含量等。聚醚多元醇是制备聚氨酯泡沫和聚氨酯弹性体的主要原料。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POP)是一种新型的改性聚醚多元醇。它是以聚醚多元醇为分散介质,苯乙烯和丙烯腈等乙烯基单体在稳定剂存在下通过分散聚合过程制得的聚合物微细粒子的分散体。POP既保持了聚醚链原有的反应特性和弹性,又有聚合物粒子的增强作用,被广泛用于制备聚氨酯泡沫和聚氨酯弹性体,显著地提高聚氨酯产品的模量、强度和回弹性。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最早是196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首先研发的,当时只用丙烯腈一种单体为原料,固含量5%~20%,制备出来的POP不仅颜色发黄,而且粘度也很高,固含量较低,这被称为第一代聚合物聚醚多元醇。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第二代聚合物多元醇的制备过程中引入苯乙烯等乙烯基单体与丙烯腈共聚,得到固含量为20%~30%的白色分散体。随着聚氨酯产品的发展以及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低固含量的POP已经不能满足高负载和高回弹等方面的需求,高固含量的聚合物聚醚多元醇逐渐发展起来,固含量在40%以上的高固含POP成为主要产品。制备高固含量、低粘度和稳定性良好的POP是该类产品的发展方向。
在POP的制备中,稳定剂是制备POP的关键,直接影响POP的稳定性、粒子尺寸大小及分散体的粘度。生产中常用的稳定剂主要有接枝型,和大分子链转移剂或大分子单体等均聚物型。实质上,均聚物型聚合物应为真正稳定剂的前身,其在位与小分子单体接枝或嵌段共聚,形成两亲性的共聚物,吸附在分散粒子表面,一端与聚醚分散介质相容,一端与聚合物粒子相亲,进而起到分散稳定的作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分散剂或稳定剂。因大分子单体应用简便,粘度低,可以很好地溶解在聚醚介质中,成为最常采用的稳定剂。
目前的聚合工艺中多采用聚醚大分子单体作为稳定剂。常用的聚醚大分子单体的制备反应示意如下。
该类大分子单体合成时采用的聚醚多元醇为多官能团高分子量聚醚,在与马来酸酐酯化反应时会产生多酯化、双键加成等副反应,还需将马来酸酯双键进行异构化,转化为富马酸酯型双键结构。这些复杂的反应与过程控制使大分子单体的结构与分子量控制存在一定难度,重现性不够理想。此外,大分子单体在长时间存放过程中还会发生自聚,使分散效能降低。因此开发结构可控、存放稳定、分散效能高等特点的新型稳定剂具有重要意义。
自1993年之后,活性自由基聚合取得了很大进展。基于可逆链终止或可逆链转移的自由基聚合具有活性聚合的功能,可以合成指定分子量、分子量窄分布的聚合物,并可与第二单体再增长高效地制备嵌段共聚物。1998年由Rizzardo发明的以二硫代羧酸酯化合物为调控剂的基于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eversible Addition-fragmentation ChainTransfer,RAFT)聚合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它主要以二硫代羧酸酯化合物为调控剂,其结构特征如下:Z-C(=S)-S-R,其中R基团被称为离去基团,可形成较稳定的自由基,如苄基、异丁腈基、枯基,叔碳羧酸,叔碳羧酸酯等;Z基团为稳定基团,主要是芳基、烷基、烷硫基(RS-)或含氮的杂芳环。该类化合物被称为RAFT试剂。在RAFT试剂存在下,单体经引发剂引发聚合,每个聚合物链的末端都含有Z-C(=S)-S-基团,或链中具有-S-C(=S)-S-结构,即具有P-S-C(=S)-Z或P-S-C(=S)-S-P结构(P为聚合物链),这种聚合物仍可作为RAFT试剂,被称为大分子RAFT试剂,可与新单体再增长,使聚合物扩链或生成嵌段共聚物。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将大分子RAFT试剂作为稳定剂用于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报道。
POP的制备工艺主要有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和连续分散聚合工艺两类。其中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具有操作方便,投资少,更改工艺参数方便等优点,成为制备POP的常用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将含有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丙烯酸聚醚酯)共聚物作为稳定剂,采用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可以制得高固含、低粘度的稳定POP产品,聚合过程与产物POP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该类稳定剂制备简便、结构可控,可以根据连续相聚醚多元醇的种类和分子量来调整稳定剂的结构,使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POP的生产过程易控制,操作窗口较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该方法采用一种含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共聚物为稳定剂,所述稳定剂的结构通式(Ⅰ)如下:
其中,Z基团为芳基、烷基、烷硫基、含氮杂芳环或含氮杂芳环的衍生物;R为取代的苄基、叔烷基或仲烷基;R1为H或甲基;R3为H或甲基;R2为C1-C8的烷基或取代烷基;R4为苯基或酯基-COOR5,R5为C1-C8的烷基或C1-C8的含氧取代烷基;
其中,x+y=1,x=0.2-0.5;n=10-50;p+q=1,p≥0.5;m=10-40;
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乙烯基单体(M)、聚醚多元醇(A)和引发剂混合,配制单体料液;
(2)将所述聚醚多元醇(A)、所述稳定剂(共聚物Ⅰ)和所述引发剂混合置于带搅拌器的反应器中,维持搅拌;
(3)将反应器加热至100~130℃的反应温度,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单体料液连续匀速地加入反应器中,用时1~4h,其间维持搅拌和反应温度;
(4)待所述单体料液加完后,补加所述引发剂,并维持反应温度继续反应0.5~2h;
(5)反应产物在真空脱出残余单体后,冷却出料,制得产物POP。
POP是由分散聚合制得的亚微米级聚合物粒子稳定分散在聚醚多元醇中而构成的一种分散体。作为分散介质的聚醚多元醇决定着POP最终的应用场合。本发明中所述的聚醚多元醇(A)可由常规聚合方法来制备,如苛性碱或双金属络合物为催化剂,环氧丙烷(PO)均聚,或和环氧乙烷(EO)无规共聚或嵌段共聚来制备,其端羟基官能度为2~3,羟值为30~110(mg KOH/g),EO单元的摩尔占比在0~30%;也可采用上述不同聚醚多元醇的混合物。聚醚多元醇(A)的用量占最终产品POP的质量分数为50~80%,在POP合成过程中,聚醚多元醇(A)分别加在釜底料液和单体料液中,其中在单体料液中所分配的聚醚多元醇(A)的质量比例为全部聚醚多元醇的20%~70%。
POP制备中所用的乙烯基单体可以是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酯、丙烯酸酯和氯乙烯等,优选苯乙烯和丙烯腈,以及其混合物。乙烯基单体在POP中的质量分数为20~50%。乙烯基单体中苯乙烯的质量含量为30%~100%。
在POP制备时,可采用各种热引发剂,最为常用的引发剂为偶氮类引发剂;优选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二异庚腈,以及偶氮二异丁酸酯等。引发剂的用量和分配以使单体聚合转化率尽可能高。一般,引发剂的用量为单体质量分数的0.5~2%。在POP制备过程中,引发剂分别加在釜底的反应器中、单体料液中,以及加完单体料液后的补加,其分配比例为反应器中加入引发剂总量的0~20%,单体料液中加入引发剂总量的70~90%,补加引发剂占引发剂总量的10~20%。
在POP制备过程中,稳定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发明使用一种含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丙烯酸聚醚酯)共聚物或聚(甲基丙烯酸聚醚酯)共聚物(共聚物Ⅰ)为稳定剂。稳定剂结构通式中的Z基团优选为苯基、苄基、十二烷硫基、N-咔唑基中的一种;R基团为苄基、异丁腈基、异戊腈基、异庚腈基中的一种;R5基团为甲基、乙基、丁基、2-羟基乙基,2-羟基丙基中的一种。该稳定剂可以通过(甲基)丙烯酸聚醚酯(Ⅱ)和乙烯基单体在含二硫羧酸酯化合物(Ⅲ)和引发剂存在下,在40~100℃下进行RAFT聚合制备;其中,化合物(Ⅱ)与乙烯基单体的摩尔比为1:1~1:4,化合物(Ⅲ)与化合物(Ⅱ)和乙烯基单体之和的摩尔比为1:10~1:50;
其中,(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结构通式(Ⅱ)如下:
其中,R1为H或甲基;R2为C1-C8的烷基或取代烷基;p+q=1,p≥0.5;m=10-40
其中,含二硫羧酸酯化合物的结构通式(Ⅲ)如下:
其中,Z基团为芳基、烷基、烷硫基、含氮杂芳环或含氮杂芳环的衍生物;R为取代的苄基、叔烷基或仲烷基。
在稳定剂(共聚物Ⅰ)结构中,聚醚侧链对其稳定效能很重要,它决定着稳定剂在分散介质聚醚多元醇(A)中的溶解性和对POP分散粒子位阻保护作用的大小。该聚醚侧链的结构如常规聚醚一样,可以是环氧丙烷开环聚合生成的均聚醚,也可以是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共聚而得的无规共聚醚或嵌段共聚醚,其中环氧丙烷单元摩尔占比(p)大于70%,聚醚侧链的聚合度(m)应在10~40之间;共聚物(Ⅰ)中聚醚单元的摩尔含量(x)在20~50%。通过调节聚醚侧链的组成及聚合度可以匹配POP中所用分散介质聚醚多元醇(A)的结构变化。稳定剂(共聚物Ⅰ)中小分子单体单元可以是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还可以是苯乙烯。共聚物Ⅰ的聚合度(n)在10~50间。聚合度过低不易于稳定POP,聚合度过高易导致POP粘度增高。
稳定剂(共聚物Ⅰ)另一结构特征在于其分子链结构中含有二硫代羧酸酯Z-C(=S)-S-基团,这一特征结构是因RAFT聚合时采用RAFT试剂(化合物Ⅲ)而引入的。常用的含二硫代羧酸酯的RAFT试剂均可用于这一合成过程,其中的Z基团可以是芳基、烷基、烷硫基(RS-)或含氮的杂芳环,从而使化合物Ⅲ和共聚物Ⅰ具有良好的可逆链转移能力,使稳定剂(共聚物Ⅰ)的结构规整可控,并在与单体反应时,可以高效地转化为嵌段共聚物,在POP合成时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最常用的Z基团可以是苯基、苄基、十二烷硫基、N-咔唑基等。
稳定剂(共聚物Ⅰ)的用量会直接影响POP合成过程的稳定性以及POP的粘度,稳定剂(共聚物Ⅰ)的合适用量为占单体总质量的5~10%。当稳定剂的用量低于5%时,POP的分散粒子不稳定,会有较多的粒子聚集体产生;当稳定剂的用量大于10%时,虽POP稳定,无粒子聚并,但POP中粒子尺寸会变小,粘度会显著地增大。
本发明所制备的聚合物聚醚多元醇可以用于制备聚氨酯泡沫和聚氨酯弹性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将含有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丙烯酸聚醚酯)共聚物作为稳定剂,聚合过程与产物POP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制得POP的固含量在20~50%,固含量高、粘度低、稳定性好。
本发明采用RAFT聚合的方法在共聚物链端高产率地引入高链转移功能的二硫代羧酸酯基团,在后续的分散聚合时可以高效地在位转化为嵌段型聚合物,起到稳定剂的作用;RAFT聚合也使共聚物Ⅰ具有结构(组成与分子量)可控,分子量分布较窄的特点;所选用的(甲基)丙烯酸聚醚酯可以通过常规合成工艺制备,通过选择不同组成与分子量的聚醚,使本发明所制备的稳定剂(共聚物Ⅰ)在POP合成时可适应不同的聚醚基础介质。同时该类稳定剂具有存贮稳定,不易变质的优点。本发明所制备的稳定剂具有结构可控和高链转移能力,使之在POP合成时具有用量少、匹配优、稳定能力强且增粘作用低的特点。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在合成POP时可以不再添加其他的链转移剂,如现有技术中所常加入的硫醇或异丙醇类链转移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1H NMR谱图;
图2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GPC谱图及分子量分布图;
图3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UV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技术人员更全面的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中所用的原料及代号示意如下:
化合物(Ⅲ)——RAFT试剂:
二硫代苯甲酸苄基酯(BDTB)
二硫代苯甲酸异丁腈酯(CPDB)
二硫代苯乙酸苄基酯(BDPA)
N-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BCBD)
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乙酸乙酯)三硫代碳酸酯(DDMAT)
(甲基)丙烯酸聚醚酯(Ⅱ):
ABPO600:丙烯酸聚醚酯,丁醇起始的纯聚环氧丙烷醚,聚醚分子量为600
MBPO600:甲基丙烯酸聚醚酯,丁醇起始的纯聚环氧丙烷醚,聚醚分子量为600
ABPO2000:丙烯酸聚醚酯,丁醇起始的纯聚环氧丙烷醚,聚醚分子量为2000
ABPEO1000:丙烯酸聚醚酯,丁醇起始的环氧丙烷-环氧乙烷无规共聚醚,环氧丙烷单元含量PO%=50(mol),聚醚分子量为1000
乙烯基单体(M):
聚醚多元醇(A):
聚醚多元醇210:羟值在100~110mg KOH/g的α,ω-二官能度端羟基聚环氧丙烷醚
聚醚多元醇220:羟值在50~60mg KOH/g的α,ω-二官能度端羟基的聚环氧丙烷醚
聚醚多元醇330:羟值在50~60mg KOH/g的三官能度端羟基的PO/EO共聚醚,EO含量为20%
聚醚多元醇350:羟值在27~35mg KOH/g的三官能度端羟基的PO/EO共聚醚,EO含量为30%
本发明的共聚物(Ⅰ)是由(甲基)丙烯酸聚醚酯(Ⅱ)与小分子单体(M)在RAFT试剂和引发剂作用下通过RAFT聚合制备的。为方便起见,共聚物(Ⅰ)采用如下代号标记,S(Ⅱ-M)x DP,其中S代表稳定剂,Ⅱ为(甲基)丙烯酸聚醚的原料代号,M为小分子单体,上标x代表化合物Ⅱ在共聚物Ⅰ中的摩尔百分含量,下标DP代表共聚物Ⅰ的聚合度。在RAFT聚合中,聚合度可以通过调节RAFT试剂(化合物Ⅲ)与单体的摩尔比来控制,在聚合转化率接近完全时,DP=([Ⅱ]+[M])/[Ⅲ]。
本发明所制备的稳定剂(共聚物Ⅰ)可以通过常规的仪器分析方法来表征其结构,如氢核磁共振谱(1H NMR)、凝胶渗透色谱(GPC)、聚合物质谱(MS),以及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
本发明中的1H NMR测定采用AVANCE III 400MHZ液体核磁共振谱仪器测试,样品以氘代氯仿(CDCl3)为溶剂,四甲基硅烷为内标。
本发明中的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采用Agilent 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流动相为色谱纯的四氢呋喃(THF),流速为1.0mL/min,色谱柱为Shodex GPC KF-803L,温度30℃,聚合物浓度1mg/mL。以聚苯乙烯标样(Mn=4.28×104,1.67×104,1.02×104,7.00×103,和6.20×103g mol-1,分子量分布)制作标准曲线,计算样品的名义分子量(数均分子量Mn和重均分子量Mw)和分子量分布D。因采用聚苯乙烯标样,所测得的名义分子量与待测样品的真实分子量有一定的差异。
实施例1聚醚210为介质、固含45%的POP的制备
(一)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制备:
Z基团为苯基,R1为H,R2为丁基,R3为H,R4为-COOCH3,R为苄基;
p=1,x=0.5,m=10,n=20;
称取32.7g(50mmol)丙烯酸聚醚酯(ABPO600),4.3g(50mmol)丙烯酸甲酯(MA),1.67g(5mmol)N-咔唑二硫代甲酸苄基酯(BCBD)和0.192g(1.0mmol)偶氮二异戊腈(ABMN),加入50ml四口反应瓶中,溶解完全后,通氮除氧30min,置于70℃水浴中在避光条件下搅拌反应12h,得稳定剂S(ABPO600-MA)50 20。
图1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1H NMR谱图。如图1所示,化学位移在2.32ppm,1.55ppm的峰归属于S(ABPO600-MA)50 20主链上的次甲基(a)和亚甲基(b),化学位移在3.21~3.62ppm处的信号峰对应于聚醚侧链主链上与氧相连的亚甲基和次甲基(-OCH2-CH(CH3)-O-)的H(c),化学位移在1.1ppm处的峰d归属于聚醚侧链中氧化丙烷中的侧甲基CH3(d);化学位移在0.86ppm和1.20~1.45ppm峰来自于聚醚侧链上的端丁基中的端甲基-CH3(e)和亚甲基,化学位移在5.01ppm处的信号峰对应于聚醚酯基的次甲基(-COOCH-),化学位移在3.7ppm对应于丙烯酸甲酯链节的酯甲基(-COOCH3),化学位移在8.04~8.10ppm和7.2~7.45ppm处的小峰来自链端的苄基与咔唑端基。由此可以判定此共聚物为丙烯酸聚醚酯与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通过上述各峰的面积可以大致计算出各组成的含量:聚醚侧基中氧化丙烯链节含量(p)大于90%,分子量在560左右,共聚物中丙烯酸甲酯的摩尔含量(y)约为55%。
图2是实施例1所制备的稳定剂S(ABPO600-MA)50 20的GPC谱图。由图2可知,RAFT聚合产物S(ABPO600-MA)50 20的分子量分布呈现单峰,由聚苯乙烯标样的标准曲线可计算得样品的名义数均分子量Mn=6.2kD,名义质均分子量Mw=9.1kD,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1.46。较窄的分子量分布符合活性聚合的特性,这一窄的分子量分布使稳定剂S(ABPO600-MA)50 20具有较低的增粘作用,易使制得的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粘度较低。
图3为实施例1所制备的S(ABPO600-MA)50 20的UV谱图。图3表明,S(ABPO600-MA)50 20在284nm,315nm,370nm处有明显的UV吸收,这是链端N-咔唑二硫代甲羧酯的特征吸收,其中370nm处的吸收来源于二硫代羧酸酯。
综上所述,实施例1所制备的共聚产物与预期的含二硫代羧酯的聚丙烯酸聚醚酯与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结构相符,其名义聚合度为17。
(二)半连续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POP)
(1)12.1g聚醚多元醇210、27g苯乙烯、27g丙烯腈和0.76g偶氮二异戊腈(ABMN)混合均匀,配制单体料液,加入恒压滴液漏斗;
(2)取48.5g聚醚多元醇210、5.4g稳定剂S(ABPO600-MA)50 20和108mg ABMN于200mL四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升温至120℃;
(3)在机械搅拌下向四口烧瓶中匀速滴加单体料液,4h加完。滴加完成后补加216mg ABMN,继续保温反应0.5h。反应结束后真空脱去残余单体,冷却至室温,得分散稳定的POP。其固含量为45%,25℃下的粘度为1800mPa.s。
实施例2聚醚220为介质、固含30%的POP的制备
(一)稳定剂S(MBPO600-MMA)40 40的制备
Z基团为苯基,R1为CH3,R2为丁基,R3为CH3,R4为-COOCH3,R为异丁腈;
p=1,x=0.4,m=10,n=40;
称取26.7g(40mmol)甲基丙烯酸聚醚酯(MBPO600),6.0g(60mmol)甲基丙烯酸甲酯(MMA),0.55g(2.5mmol)二硫代苯甲酸异丁腈酯(CPDB)和0.248g(1.0mmol)偶氮二异庚腈(ABVN),加入50ml四口反应瓶中,溶解完全后,通氮除氧30min,置于70℃水浴中在避光条件下搅拌反应12h,得稳定剂S(MBPO600-MMA)40 40。
产物S(MBPO600-MMA)40 40的1H NMR谱图呈现:来自聚醚侧链中氧化丙烯的3.21~3.62ppm以及1.1ppm处的信号峰,来自聚醚侧链端丁基中的甲基(0.86ppm)和亚甲基(1.20~1.45ppm)的信号峰,聚醚酯基次甲基(-COOCH-,5.01ppm)的信号峰,甲基丙烯酸酯链节中主链亚甲基(1.70~2.0ppm)和侧甲基峰(1.34ppm),以及甲基丙烯酸甲酯链节中酯甲基峰(-COOCH3,3.7ppm)。由此可以判定此共聚物为甲基丙烯酸聚醚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聚物。其中聚醚侧基中PO含量(p)大于90%,分子量约为560,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摩尔含量(y)约为63%。
GPC测试表明该产物的名义数均分子量Mn=12.5kD,名义质均分子量Mw=15.64kD,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1.25,其名义聚合度为40。UV谱图显示在265nm和315nm处有明显的吸收,其中315nm处的吸收来自于二硫代苯甲羧酯基团。
(二)半连续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POP)
(1)41.1g聚醚多元醇220、12g苯乙烯、24g丙烯腈和0.25g偶氮二异庚腈(ABVN)混合均匀,配制单体料液,加入恒压滴液漏斗;
(2)取41.1g聚醚多元醇220、1.8g稳定剂S(MBPO600-MMA)40 40和72mg ABVN于200mL四口烧瓶中,搅拌均匀,升温至100℃;
(3)在机械搅拌下向四口烧瓶中匀速滴加单体料液,1h加完。滴加完成后补加36mgABVN,继续保温反应2h。反应结束后真空脱去残余单体,冷却至室温,得分散稳定的POP。其固含量为30%,25℃下的粘度为1600mPa.s。
实施例3–6固含量为42%的POP的制备
(一)稳定剂的制备
称取丙烯酸聚醚酯(化合物(Ⅱ)),小分子单体(M),RAFT试剂(化合物(Ⅲ))和0.164g(1.0mmol)偶氮二异丁腈(AIBN),加入50ml四口反应瓶中,溶解完全后,通氮除氧30min,置于恒温水浴中,在避光条件下搅拌反应一定时间,得稳定剂。具体各物料、用量及反应条件见表1。
表1不同结构稳定剂的合成配方与反应条件
(表中数值为各物料的重量和摩尔数,g(mmol))
实施例3所制备产物的1H NMR谱图呈现聚醚酯侧链在3.21~3.62ppm,1.1ppm,0.86ppm和5.01ppm处的特征峰,苯乙烯链节在6.9~7.4ppm处的吸收峰,以及咔唑端基在8.04~8.10ppm处的特征峰。UV谱图显示实施例3所制备的产物在284nm,315nm,370nm处有明显的UV吸收,这是链端N-咔唑二硫代甲羧酯的特征吸收,其中370nm处的吸收来源于二硫代羧酸酯。选用UV检测波长320nm,GPC测试给出该稳定剂S(ABPO2000-St)20 10组分的名义数均分子量Mn=6.2kD,名义质均分子量Mw=9.1kD,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1.47,其名义聚合度为12。
实施例4~6所制备的产物的1H NMR谱图呈现聚醚酯侧链在3.21~3.62ppm,1.1ppm,0.86ppm和5.01ppm处的特征峰,丙烯酸羟乙酯在4.4ppm处的-COOCH2-峰或丙烯酸甲酯链节在3.7ppm处的酯甲基-COOCH3峰,以及丙烯酸酯链节在主链上的亚甲基和次甲基在1.55ppm和2.32ppm处的的峰,表明这些共聚产物为丙烯酸酯与丙烯酸聚醚酯的共聚物。实施例4~6所制备产物的UV谱图均在315nm处有明显的吸收,这一吸收来自于二硫代羧酯基团。选用UV检测波长320nm,GPC测试给出实施例4~6所制备产物的名义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11.1kD、15.4kD和8.6kD,名义质均分子量Mw分别为14.6kD、21.6kD和11.6kD,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分别为1.31,1.40和1.35。
(二)半连续分散聚合法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POP)
(1)19.7g聚醚多元醇、33.6g苯乙烯、16.8g丙烯腈和0.378g偶氮二异丁腈(AIBN)混合均匀,配制单体料液,加入恒压滴液漏斗;
(2)取45.9g聚醚多元醇、4.0g稳定剂和50mg AIBN于200mL四口烧瓶中升温至110℃;
(3)在机械搅拌下向四口瓶中匀速滴加单体料液,2h加完。滴加完成后补加76mgAIBN,继续保温反应1.0h。反应结束后真空脱去残余单体,冷却至室温,得分散稳定的POP,其固含量为42%。
表2半连续工艺制备POP的配方
实施例 | 稳定剂 | 聚醚多元醇 | POP稳定性 | POP粘度,mPa.s |
3 | S(ABPO2000-St)<sup>20</sup><sub>10</sub> | 聚醚多元醇210 | 良好 | 1500 |
4 | S(ABPEO1000-HEA)<sup>40</sup><sub>20</sub> | 聚醚多元醇220 | 良好 | 2800 |
5 | S(ABPO600-MA)<sup>50</sup><sub>40</sub> | 聚醚多元醇330 | 良好 | 5200 |
6 | S(ABPEO1000-MA)<sup>30</sup><sub>20</sub> | 聚醚多元醇330 | 良好 | 4900 |
实施例7聚醚多元醇350为介质、固含量为20%的POP的制备
(一)溶液聚合法制备稳定剂S(ABPO2000-MA)40 30
称取82.2g(40mmol)丙烯酸聚醚酯(ABPO2000),5.2g(60mmol)丙烯酸甲酯(MA),0.81g(3.3mmol)二硫代苯甲酸苄基酯(BDTB)和0.244g(1.0mmol)偶氮二环己基甲腈(ACCN,Vazo 88),加入200ml四口反应瓶中,再加入44g三官能团聚醚多元醇350,溶解完全后,通氮除氧30min,置于100℃水浴中在避光条件下搅拌反应12h,得稳定剂S(ABPO2000-St)40 30的聚醚多元醇溶液(稳定剂质量含量约为65%)。
该溶液的1H NMR谱图呈现聚醚酯基(-COOCH-,5.05ppm)和丙烯酸甲酯链节中酯甲基(-COOCH3,3.75ppm)的特征峰,由此两峰的面积可估算聚醚酯基的摩尔分数(x)为36%。
UV谱图显示该溶液在265nm和315nm处有明显的吸收,其中315nm处的吸收来自于二硫代苯甲羧酯基团。选用UV检测波长320nm,GPC测试给出该溶液中稳定剂S(ABPO2000-St)40 30组分的名义数均分子量Mn=25.5kD,名义质均分子量Mw=34.6kD,分子量分布宽度指数D=1.36,其名义聚合度为32。
(二)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POP
(1)64.7g聚醚多元醇350、24g苯乙烯和0.11g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AIBME)混合均匀,配制单体料液,加入恒压滴液漏斗;
(2)取27.7g聚醚多元醇350、3.6g上述稳定剂S(ABPO2000-MA)40 30的聚醚多元醇350溶液于200mL四口烧瓶中升温至130℃;
(3)在机械搅拌下向四口瓶中匀速滴加单体料液,4h加完。滴加完成后补加12mgAIBME,继续保温反应2h。反应结束后真空脱去残余单体,冷却至室温,得分散稳定的POP。其固含量为20%,25℃下的粘度为2600mPa.s。
实施例8混合聚醚为介质、固含45%的POP的制备
(1)31.1g聚醚多元醇210、36g苯乙烯、18g丙烯腈和0.432g偶氮二异丁腈(AIBN)混合均匀,配制单体料液,加入恒压滴液漏斗;
(2)取31.1g聚醚多元醇330、3.78g稳定剂S(ABPO600-MA)50 40和54mg AIBN于200mL四口烧瓶中升温至120℃;
(3)在机械搅拌下向四口瓶中匀速滴加单体料液,2h加完。滴加完成后补加54mgAIBN,继续保温反应1.0h。反应结束后真空脱去残余单体,冷却至室温,得分散稳定的POP,其固含量为45%,25℃下的粘度为4200mPa.s。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一种含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共聚物为稳定剂,所述稳定剂的结构通式(Ⅰ)如下:
其中,Z基团为芳基、烷基、烷硫基、含氮杂芳环或含氮杂芳环的衍生物;R为取代的苄基、叔烷基或仲烷基;R1为H或甲基;R3为H或甲基;R2为C1-C8的烷基或取代烷基;R4为苯基或酯基-COOR5,R5为C1-C8的烷基或C1-C8的含氧取代烷基;
其中,x+y=1,x=0.2-0.5;n=10-50;p+q=1,p≥0.5;m=10-40;
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将乙烯基单体、聚醚多元醇和引发剂混合,配制单体料液;
(2)将所述聚醚多元醇、所述稳定剂(Ⅰ)和所述引发剂混合置于带搅拌器的反应器中,维持搅拌;
(3)将反应器加热至100~130℃的反应温度,在搅拌下将步骤(1)得到的单体料液连续匀速地加入反应器中,用时1~4h,其间维持搅拌和反应温度;
(4)待所述单体料液加完后,补加所述引发剂,并维持反应温度继续反应0.5~2h;
(5)反应产物在真空脱出残余单体后,冷却出料,制得产物POP。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是环氧丙烷(PO)和环氧乙烷(EO)的无规共聚醚,或嵌段共聚醚,或不同聚醚多元醇的混合物;所述聚醚多元醇的端羟基数目为2~3,羟值为30~110mgKOH/g,EO单元的摩尔占比在0~30%;所述聚醚多元醇的用量占最终产品POP的质量分数为50~80%,其中在所述单体料液中所分配的所述聚醚多元醇的质量比例为全部聚醚多元醇的2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所采用的所述乙烯基单体的用量占最终产品POP的质量分数为20~50%;制备所述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所采用的所述乙烯基单体为苯乙烯,或苯乙烯与丙烯腈的混合物;所述苯乙烯与丙烯腈的混合物中,苯乙烯的质量含量在3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所采用的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二异庚腈或偶氮二异丁酸酯,制备所述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所采用的所述引发剂的用量为所述乙烯基单体质量分数的0.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所采用的所述引发剂在步骤(1)、步骤(2)、步骤(4)中的分配比例依次为70~90%,0~20%,10~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的用量为所述乙烯基单体质量分数的5~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中:所述Z基团为苯基、苄基、十二烷硫基、N-咔唑基中的一种;所述R基团为苄基、异丁腈基、异戊腈基、异庚腈基中的一种;所述R5基团为甲基、乙基、丁基、2-羟基乙基,2-羟基丙基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剂的制备方法为以(甲基)丙烯酸聚醚酯(Ⅱ)和乙烯基单体在含二硫羧酸酯化合物(Ⅲ)和引发剂存在下,在40~100℃下进行RAFT聚合制备;其中,化合物(Ⅱ)与乙烯基单体的摩尔比为1:1~1:4,化合物(Ⅲ)与化合物(Ⅱ)和乙烯基单体之和的摩尔比为1:10~1:50;
其中,(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结构通式(Ⅱ)如下:
其中,R1为H或甲基;R2为C1-C8的烷基或取代烷基;p+q=1,p≥0.5;m=10-40
其中,含二硫羧酸酯化合物的结构通式(Ⅲ)如下:
其中,Z基团为芳基、烷基、烷硫基、含氮杂芳环或含氮杂芳环的衍生物;R为取代的苄基、叔烷基或仲烷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稳定剂所采用的所述乙烯基单体为苯乙烯、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所述(甲基)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丙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中的至少一种;制备所述稳定剂所采用的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环己基甲腈中的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70022.1A CN110437386B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670022.1A CN110437386B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7386A CN110437386A (zh) | 2019-11-12 |
CN110437386B true CN110437386B (zh) | 2021-10-08 |
Family
ID=6843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70022.1A Active CN110437386B (zh) | 2019-07-24 | 2019-07-24 |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437386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65292A1 (en) * | 2003-09-19 | 2005-03-24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Biodegradable aliphatic polyester graf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having reactive group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CN103881039A (zh) * | 2014-03-03 | 2014-06-25 | 王志军 | 一种基于活性聚合的功能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2019
- 2019-07-24 CN CN201910670022.1A patent/CN1104373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50065292A1 (en) * | 2003-09-19 | 2005-03-24 |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Biodegradable aliphatic polyester grafted with poly(ethylene glycol) having reactive groups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
CN103881039A (zh) * | 2014-03-03 | 2014-06-25 | 王志军 | 一种基于活性聚合的功能嵌段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聚合物聚醚多元醇》;方道斌,郭睿威,封彤波;《化工进展》;19941125(第6期);第21-27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437386A (zh) | 2019-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85924B2 (en) | Pressurized high temperatur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and polymerization system used therein | |
AU707226B2 (en) | Polymer polyol and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polymer polyols | |
AU713497B2 (en) | Branched polymer synthesis | |
JP3662982B2 (ja) | ポリマーポリオールの半バッチ製造法およびそのポリオールの使用 | |
US6150468A (en) | Water soluble amphiphilic heteratom star polymers and their use as emulsion stabilizers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
MXPA02000745A (es) | Proceso para preparar polimeros comb-ramificados. | |
US5194493A (en) | Polymer polyo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grafted polyol-polyacrylate dispersant | |
CN110437398B (zh) | 一种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
KR100234677B1 (ko) | 안정한 중합체/폴리올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CN110437386B (zh) | 一种半连续分散聚合工艺制备聚合物聚醚多元醇的方法 | |
CN110437387B (zh) | 一种含二硫代羧酸酯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聚醚酯的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KR100908177B1 (ko) | 공중합체의 제조방법 | |
AU2004253971A1 (en) | Pressurized high temperature polymerization process | |
US7504440B2 (en) | Poly(meth)acrylat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mide acetals | |
Chen et al. | Synthesis of acrylic macromonomers by free-radical-initiated polymerization. Conversion to comblike copolymers | |
JP2000239334A (ja) | 分岐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 |
US6639032B2 (en) | Highly branched polymer from telomerization | |
JP2023140062A (ja) | 共重合体及び樹脂組成物 | |
CN109762154B (zh) | 含有内酰胺结构的大分子单体及其在制备聚合物多元醇中的用途 | |
JPH038647B2 (zh) | ||
US6455657B1 (en) | Preparation of vinyl aromatic-allylic alcohol copolymers | |
EP1290036A1 (en) | Water soluble ampiphilic heteroarm star polymers and their use as emulsion stabilizers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
Grishin et al. | Tricarbonylchromium complexes of styrenes in radical copolymerization | |
US6214945B1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high molecular weight monovinylidene aromatic polymers and polymodal compositions | |
JPH05295052A (ja) | グラフト化ビニル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00452 Binhai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ampus of Tianjin University, No. 48 Jialingjiang Road,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300350 Haijing garden, Haihe Education Park, Jinnan, Tianjin, 135, Tianjin University.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University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