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109C - 携带用终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携带用终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109C
CN1104109C CN97193340A CN97193340A CN1104109C CN 1104109 C CN1104109 C CN 1104109C CN 97193340 A CN97193340 A CN 97193340A CN 97193340 A CN97193340 A CN 97193340A CN 1104109 C CN1104109 C CN 110410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channel
time
mentioned
receiving state
synchron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93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4822A (zh
Inventor
安达直史
斋藤辉
大竹旭
竹岛义人
寺田亮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w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w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w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14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4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10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10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607Supply circuits
    • H04B1/1615Switching on; Switching off, e.g. remote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04M1/72502Cordless telephones with one base station connected to a single line
    • H04M1/72505Radio link set-up procedures
    • H04M1/72508Radio link set-up procedures using a control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5Cordless telephones
    • H04M1/72502Cordless telephones with one base station connected to a single line
    • H04M1/72516Cordless telephones with one base station connected to a single line with means for out-of-range aler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no transmission is received, e.g. out of range of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answering calls; 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messages for absent subscribers;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conversations
    • H04M1/65Recording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a message from the calling party
    • H04M1/6505Recording arrangements for recording a message from the calling party storing speech in digital fo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携带用终端装置,它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信道的间歇收信,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在每一时间t1都使控制信道只在时间W2内呈收信状态(ST3~ST10)。如果在N(X+5)次的收信状态下未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转移到在每一时间t2都使控制信道只在时间W2内呈收信的状态(ST2、ST11~ST18)。X是过去1小时的同步断开次数。使用者的移动越多,X越大,该部分的N变大,控制信道的收信间隔从t1转移到t2的时间变长。在使用者的移动多,从基站的范围外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大的情况下,频繁地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在使用者的移动少,从基站的范围外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小的情况下,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频度变低,重点放在电池消耗的抑制上。

Description

携带用终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携带式电话机等携带用终端装置。详细地说,涉及当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通过以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多的高频度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能与使用者的移动状况一致地抑制电池的消耗的携带用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中,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接收由基站发送的控制信道,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此后对基站进行位置登录,转移到待收状态。
这时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不是经常呈控制信道的收信状态,而是呈间歇地收信状态,不收信时,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能抑制电池的消耗。另外,众所周知,经过一定时间也不能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延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能进一步抑制电池的消耗。
如上所述现有的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与是否是移动多的使用者无关,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使控制信道呈间歇地收信状态,即使再经过一定时间也不能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将延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
可是,对于移动多的使用者来说,即使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立刻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也大,最好频繁地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另一方面,对于移动少的使用者来说,如果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再次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也小,可以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频度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与使用者的移动状况一致地抑制电池的消耗的携带用终端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携带用终端装置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呈间歇地接收由基站发送的控制信道,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此后对基站进行位置登录,转移到待收状态,该携带用终端装置备有:检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的同步断开检测装置;获得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的同步断开次数计数装置;以及在由同步断开检测装置检测到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以由同步断开次数计数装置获得的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多的高频度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收信控制装置。
例如,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在待收状态下不能接收控制信道时,由同步断开检测装置检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另外,由同步断开次数计数装置能获得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使用者的移动越多,同步断开的机会也越多,所以同步断开次数增多。在检测到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控制信道间歇地呈收信状态,但由收信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以便以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多的高频度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这时,使用者的移动越多,控制信道越频繁地呈收信状态。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最佳形态的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的结构框图。
图2是表示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的正视图(取下了键保护盖的状态)。
图3是表示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逻辑控制信道(LCCH)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BCCH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SCCH的结构图。
图7是表示PCH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的控制例的流程图。图9是表示待收状态、同步断开状态时的消耗电流波形图。
图10是表示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的另一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的又一控制例的流程图。
实施发明用的最佳形态
图1表示作为实施形态的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10。该电话机10使用电池作为电源。
电话机10备有:控制系统全体用的微机11;收发信用的天线12;使由该天线接收的规定频率的收信信号降频,获得π/4移位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信号,同时使由后文所述的数字调制解调部输出的π/4 QPSK信号升频,获得规定频率的发信信号用的无线电部13;以及对由该无线电部13输出的π/4移位QPSK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获得收信数据,同时对由后文所述的TDMA(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处理部输出的发信数据进行调制处理,获得π/4 QPSK信号的数字调制解调部14。
另外,电话机10有TDMA处理部15,该TDMA处理部15从由数字调制解调部14输出的收信数据(多个槽的分时多路数据)选择预先设定的下行槽数据,分离成控制数据及压缩声音数据,同时使由后文所述的声音编码译码部输出的压缩声音数据和由微机11输出的控制数据在预先设定的上行槽中多路复用。
另外,电话机10有:对由TDMA处理部15输出的压缩声音数据进行译码处理(包括错误修正处理),获得收信声音信号,同时对发信声音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包括错误修正码的附加处理),获得压缩声音数据用的声音编码译码部16;供给由该声音编码译码部16输出的收信声音信号的扬声器(收话器)17;以及将发信声音信号供给声音编码译码部16用的话筒(发话器)18。
另外,电话机10有:将由声音编码译码部16作为收信声音信号获得的DTMF(Dual Tone Multiple Frequency)信号变换成与“*”、“#”特殊输入键或“0”~“9”数字键对应的键数据,供给微机11,同时将由微机11输出的与“*”、“#”特殊输入键或“0”~“9”数字键对应的键数据变换成DTMF信号,作为发信声音信号供给声音编码译码部16的DTMF调制解调部19;以及将由该DTMF调制解调部19输出的键数据变换成字符数据用的变换形式存储部20。变换形式存储部20与微机11相连接。
另外,电话机10有:在留守录音方式中记录由声音编码译码部16获得的收信声音信号,同时通过后文所述的键输入部的操作和微机11的控制,使记录的收信声音信号或预先记录的应答信息(声音信号)再生用的声音记录再生部21;在设定了振动方式的情况下有来的信息时,通过微机11的控制,使电话机本体振动的振动发生部22;以及在未设定振动方式的情况下有来的信息时,通过微机11的控制,输出呼叫音的呼叫音输出部23。这里,声音记录再生部21有例如半导体存储器作为声音信号的记录媒体。声音记录再生部21的工作由微机11进行控制,但由声音记录再生部21向微机11供给表示声音记录再生部21的工作状态的信号。
另外,电话机10有键输入部24,该键输入部24配置着以下各键:指示发出呼叫,或来信息时应答用的通话键;使通话状态结束用的通话终止键;进行向电话簿登录方式的转移、留守记录方式或振动方式的设定等用的功能键;输入电话号码用的数字键或特殊输入键;以及操作声音记录再生部21的录音再生用的录音键;再生键;以及音量调节键等。键输入部24与微机11连接,由微机11监视键输入部24的键操作。
另外,电话机10有:存储电话簿数据、重拨号数据、从对方一侧发送来的字符信息数据、以及存储方式设定信息等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25;通过微机11的控制,计数从任意时刻开始的时间的时钟部28;以及显示从系统的状态、呼叫时对方的电话号码、对方一侧发送来的字符信息等用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Display)26。该液晶显示器26利用由微机11控制的LCD驱动器27进行驱动。
图2及图3表示电话机10的外观,与图1对应的部分标以同一符号。
天线12配置在电话机本体40的上端部分。另外,在本体40的上方形成将来自安装在内部的扬声器的声音导出到外部用的声音通孔41,液晶显示器26配置在其下部。另外,话筒18配置在本体40的下方。另外,通话键42、功能键43及通话终止键44横向排列配置在本体40的中央、液晶显示器26的下部。通话终止键44长时间按压时变成电源通/断键。
另外,在键42~44的下部配置着上下左右的光标移动键45、转移到电话簿登录方式用的登录键46、清除输入数据用的清除键47、数字键48、特殊输入键49、50。这里,构成光标移动键45的“↑”键兼作开始检索重拨号数据或电话簿数据用的键,另外“↓”键兼作通话时与转移到字符发送方式的同时确认收信字符数据用的键。
另外,在本体40上配置着以话筒18的配置部分为支点、开闭自如地构成的键保护盖51。通过关闭该键保护盖51,能盖住键45~50。因此键45~50的操作必须在将键保护盖51打开的状态下进行。另外,图2表示将键保护盖51取下后的状态。
另外,在本体40的侧面配置着操作声音记录再生部21(参照图1)的录音再生用的录音键52及再生键53、调节音量用的音量调节键54。如果按压音量调节键54的+侧,则音量增大,反之如果按压音量调节键54的-侧,则音量减小。
其次,说明图1所示的电话机10的工作情况。
由于电源接通时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呈断开状态,所以接收由基站发送的控制信道,能进行与控制信道的同步确立。而且此后,进行该基站区域的位置登录。能使用通话信道进行该位置登录。位置登录结束后,返回控制信道的收信状态而呈待收状态。
图4表示逻辑控制信道(LCCH)的结构例。但它是将TDMA帧的第一槽分配给逻辑控制信道(LCCH),同时用每nTDMA帧的m个间歇发信槽构成LCCH超帧的例。
基站(CS)使用的槽是用下行(发信)的4个槽和与其连接的上行(收信)的4个槽构成5[ms]的TDMA帧。而且,构成下行逻辑控制信道(LCCH)的槽存在于每个nTDMA帧中。即,下行间歇发信周期为5×n[ms]。
另外,指定所有的LCCH要素的槽位置的下行逻辑控制信道(LCCH)的最小周期(5×n×m[ms])被定义为LCCH超帧。下行逻辑控制信道(LCCH)由通知信道(BCCH)、一同呼叫信道(PCH)、个别单元用信道(SCCH)构成。BCCH用LCCH超帧的开头槽发信,通过该BCCH的发信来通知LCCH超帧的开头位置。另一方面,上行逻辑控制信道(LCCH)由个别单元用信道(SCCH)构成。上行逻辑控制信道(LCCH)的槽位置通过BCCH上的无线电信道信息通知信息中的控制用载体结构信息要素从基站(CS)通知移动台(PS)。
图5表示BCCH的结构。BCCH是从CS将控制信息通知PS用的下行单向信道。利用该BCCH来输送有关信道结构的信息、系统信息等。
BCCH由前同步信号图形(PR)、同步用单义字(UW)、信道种类码(CI)、发送识别码、数据(BCCH)及巡回错误检测码(CRC)构成。而且,发送识别码由工作者识别码、一同呼叫区编号及附加ID构成。另外,数据(BCCH)由八位字节1~八位字节8构成。而且,用八位字节1的低位中的7位表示由八位字节2-八位字节8构成的信息的种类。
图6表示SCCH的结构。SCCH是在CH和PH之间呼叫连接时传送必要的信息的点对点的双向信道。用该SCCH向每个单元传送独立的信息。
SCCH由前同步信号图形(PR)、同步用单义字(UW)、信道种类码(CI)、发送识别码、到达识别码、数据(SCCH)及巡回错误检测码(CRC)构成。而且,在SCCH(下行)中,发送识别码由工作者识别码、一同呼叫区编号及附加ID构成,到达识别码由PS呼叫码(PS-ID)构成。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SCCH(上行)中,上述的发送识别码成为到达识别码,上述的到达识别码成为发送识别码。另外,数据(SCCH)由八位字节1~八位字节5构成。而且,用八位字节1的低位中的7位表示由八位字节2~八位字节5构成的信息的种类。
PCH是从CS对PS将同一信息一起传送给单一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广大区域(一同呼叫区)的点对多点的下行单向信道。CS利用该PCH通知PS有到达呼叫。如图4所示,多个PCH(PCH1~PCHn)存在于LCCH超帧中。
图7表示PCH的结构。PCH由前同步信号图形(PR)、同步用单义字(UW)、信道种类码(CI)、发送识别码、数据(PCH)及巡回错误检测码(CRC)构成。而且,发送识别码由工作者识别码、一同呼叫区编号及附加ID构成。另外,数据(PCH)由八位字节1~八位字节8构成。
这时,由于PCH只定义单一的信息,所以没有表示信息种类的区域。用八位字节1中的5~7位表示无呼叫、由BCD13位以下的PS编号构成的呼叫服务、由16进制的7位PS编号构成的呼叫服务等的呼叫服务类别。而且,用八位字节1~7表示PS编号。另外,利用八位字节8进行通知信道(BCCH)的收信指示。在后文所述的间歇收信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PS通过该收信指示接收BCCH。
另外,PS利用来信组编号识别应从多个PCH(PCH1~PCHn)接收的PCH。PS根据来自PS编号和CS的BCCH的内容(npch、ngroup、控制用载体结构),用(1)式算出来信组编号。这里,npch是同一来信组数,ngroup是来信组因数。另外,在使用双频(2LCCH)、PCH来信组互相关联的情况下,X=2,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X=1。
来信组编号
=(PS编号)MOD(npch×ngroup×X)+1  ……(1)
如上所述,位置登录结束后返回控制信道的收信状态,呈待收状态。在该待收状态下,电话机(PS)10转移到只接收与算出的来信组编号对应的PCH的间歇收信状态。这时,由于与算出的来信组编号对应的PCH存在于每一LCCH超帧中,所以变成每1.2秒的间歇收信状态。
另外,在待收状态下,在不能接收例如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的等待控制信道时,由微机11检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这时,与上述的电源接通时的情况一样,接收控制信道,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此后进行位置登录,转移到待收状态。微机11具有计数过去一定时间内的、在本实施中例如过去1小时的同步断开次数X的功能。通常,使用者的移动越多,同步断开次数X就越大。
微机11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的情况下,按照图8所示的程序控制系统的工作。
首先,在步骤ST1中设定M=0,在步骤ST2中设定N=X+5。M是为了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而呈控制信道的收信状态的次数(重试数),X是过去1小时的同步断开次数。其次,在步骤ST3中使无线电部13、数字调制解调部14、TDMA处理部15等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在步骤ST4中使时钟起动。这里,由时钟部28构成时钟,起动时进行复位处理。
其次,在步骤ST5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W2。这里,时间W2是间歇收信时各次的收信控制信道的时间,例如200ms。在经过了时间W2时,在步骤ST6中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然后,在步骤ST7中,在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期间,接收来自基站的控制信道,判断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是否确立。
在步骤ST7中,当断定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未确立时,在步骤ST8中使M增加,在步骤ST9中使时钟起动。然后,在步骤ST10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t1。时间t1是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在本形态中例如设定为6秒。当经过了时间t1时,在步骤ST11中判断是否M>N。
在步骤ST11中若不是M>N时,返回步骤ST3,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反复进行上述的工作。在步骤ST11中如果M>N时,在步骤ST12中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在步骤ST13中使时钟起动。
其次,在步骤ST14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W2。在经过了时间W2时,在步骤ST15中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然后,在步骤ST16中,在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期间,接收来自基站的控制信道,判断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是否确立。在步骤ST16中若断定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未确立时,在步骤ST17中使时钟起动。
其次,在步骤ST18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t2。时间t2是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在本实施形态中例如设定为30秒。当经过了时间t2时,返回步骤ST12,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反复进行上述的工作。
另外,在步骤ST7中,在确立了控制信道时,在步骤ST19中进行位置登录,在步骤ST20中转移到待收状态。
在按照图8所示的流程工作时,使用者的移动越多,同步断开次数X变得越大,所以这一部分N变大,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从t1(6秒)变为t2(30秒),时间变长。
因此,在使用者的移动多、即使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再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也大的情况下,控制信道频繁地呈收信状态,能迅速地进行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时与控制信道的同步的确立。另一方面,在使用者的移动少、如果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外、再次移动到基站的范围内的可能性也小的情况下,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频度变低,重点放在抑制电池的消耗上。因此,能与使用者的移动状态一致地抑制电池的消耗。
图9A表示按照图8所示的流程工作时的消耗电流波形。这时,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时的消耗电流为I1(例如4mA),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时的消耗电流为12(例如180mA)。另外,在待收状态下间歇收信时,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只接收与算出的来信组编号对应的PCH,所以各次的收信时间W1例如为48ms。
另外,在图1所示的电话机10中,如果通过键输入部24(数字键48等)的键操作输入对方的电话号码,或者在检索了重拨号数据或电话簿数据后操作通话键42,则首先由微机11将电话号码数据等作为控制数据供给TDMA处理部15,就能用控制信道向基站发信。由此,进行与对方的线路连接,变成可通话状态。
这时,使用通话信道进行通话,可是线路连接处理时使用控制信道,由基站发送通话信道的通信频率及槽位置的数据作为控制数据,由TDMA处理部15供给微机11。微机11根据通信频率数据,控制无线电部13,使收发信频率与通话信道的通信频率一致,同时设定根据槽位置数据由TDMA处理部15选择的槽。于是,使用由基站通知的通话信道进行通话。
另外,使用控制信道,由基站发送呼叫数据作为控制数据,该呼叫数据由TDMA处理部15供给微机11,如果检测到来信,则由微机11控制呼叫音输出部23,输出呼叫音,或者由微机11控制振动发生部22,使电话机本体40振动。
在进行该呼叫动作的状态下,操作通话键42,如果有应答,则由微机11将应答数据作为控制数据供给TDMA处理部15,通过控制信道发送给基站。因此,进行与对方的线路连接,变成可通话状态。这时也是使用由基站通知的通话信道进行通话。
在通话状态下,由TDMA处理部15输出通过通话信道发送来的压缩声音数据。该压缩声音数据被供给声音编码译码部16,进行译码处理后变换成模拟信号。然后,由声音编码译码部16输出的收信声音信号被供给扬声器17,由该扬声器17输出声音。
另外,由话筒18输出的发送声音信号被供给声音编码译码部16,变换成数字信号后,进行压缩编码处理,形成压缩声音数据。然后,由声音编码译码部16输出的压缩声音数据被供给TDMA处理部15,通过通话信道发送给对方。
这时,通过操作光标移动键45的“↓”键,能使用数字键48和特殊输入键49、50发送字符数据。这时,由DTMF调制解调部19输出与操作的键对应的DTMF信号,作为发信声音信号被供给声音编码译码部16。
另外,如上所述,呼叫数据由TDMA处理部15供给微机11,在检测到来信的情况下,在设定了留守录音方式时,在规定时间内输出呼叫音后自动地应答,呈可通话状态。然后,将能记录收信声音信号的意思的应答信息发送给发出呼叫侧之后,由声音记录再生部21开始记录收信声音信号。
另外,在留守录音过程中,或者在通话过程中由对方利用DTMF信号发送字符信息数据时,根据微机11的控制,参照变换方式存储部20,由DTMF调制解调部19输出的键数据被变换成字符数据,该字符数据被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25的字符信息区。在字符数据这样被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25时,通过长时间按压操作光标移动键45的“↑”键,将由该字符数据形成的字符信息显示在液晶显示器26上,可以确认。
另外,在上述形态中,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的情况下,微机11是按照图8所示的流程控制系统的工作的,但也可以按照图10或图11所示的流程控制系统的工作。
下面说明按照图10的流程进行的控制过程。
首先,在步骤ST21中使时钟1起动,在步骤ST22中设定N=X+5、T=6秒×N。X是过去1小时的同步断开次数。时钟1由时钟部28构成,起动时进行复位处理。这一点在后文所述的时钟2的情况下也一样。
其次,在步骤ST23中使无线电部13、数字调制解调部14、TDMA处理部15等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在步骤ST24中使时钟2起动。然后,在步骤ST25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W2。在经过了时间W2时,在步骤ST26中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然后,在步骤ST27中判断在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的期间收到来自基站的控制信道后是否确立了与控制信道的同步。
在步骤ST27中当断定未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在步骤ST28中使时钟2起动。然后,在步骤ST29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t1(例如6秒)。在经过了时间t1时,在步骤ST30中参照时钟1,判断从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起是否经过了时间T。
在步骤ST30中在未经过时间T时,返回步骤ST23,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反复进行上述的工作。在步骤ST30中在经过了时间T时,在步骤ST31中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在步骤ST32中使时钟2起动。
其次,在步骤ST33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W2。在经过了时间W2时,在步骤ST34中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然后,在步骤ST35中判断在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的期间收到来自基站的控制信道后是否确立了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在步骤ST35中当断定未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在步骤ST36中使时钟2起动。
其次,在步骤ST37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t2(例如30秒)。在经过了时间t2时,返回步骤ST31,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反复进行上述的工作。
另外,在步骤ST35中当确立了控制信道时,在步骤ST38中进行位置登录,在步骤ST39中转移到待收状态。
在按照图10中的流程进行的工作中,由于使用者的移动越多,同步断开次数X变得越大,所以这一部分T变大,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从t1(6秒)变为t2(30秒),时间变长。因此,与按照图8中的流程进行的控制一样,能与使用者的移动状况一致地抑制电池的消耗。
另外,按照图10中的流程进行工作时的消耗电流波形也如图9A所示。
下面说明按照图11的流程进行的控制过程。
首先,在步骤ST41中设定M=0。M是为了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而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次数(重试数)。其次,在步骤ST42中使无线电部13、数字调制解调部14、TDMA处理部15等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在步骤ST43中使时钟起动。这里,时钟由时钟部28构成,起动时进行复位处理。
其次,在步骤ST44中判断是否经过了时间W2。这里,时间W2是间歇收信时各次的收信控制信道的时间,例如设为220ms。在经过了时间W2时,在步骤ST45中使收信电路呈断开状态。然后,在步骤ST46中判断在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的期间是否在收到来自基站的控制信道后确立了与控制信道的同步。
在步骤ST46中当断定未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时,在步骤ST47中使M增加,在步骤ST48中进行T=X/(X-M)的运算。这里,T秒是使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重试数M变得越大,T就变得越长。
其次,在步骤ST49中判断是否T>t3。这里,t3是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的最大值,例如设定为30秒。当不是T>t3时,直接进入步骤ST51,另一方面,当T>t3时,在步骤ST50中在T=t3后进入步骤ST51。
在步骤ST51中使时钟起动。然后,在步骤ST52中判断是否经过了T秒。在步骤ST52中在经过了T秒时,返回步骤ST42,使收信电路呈接通状态,反复进行上述的工作。
另外,在步骤ST46中当确立了控制信道时,在步骤ST53中进行位置登录,在步骤ST54中转移到待收状态。
在按照图11中的流程进行的工作中,由于重试数M依次变大,所以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T依次增加。这时,使用者的移动越多,同步断开次数X变得越大,所以间隔T的增加幅度变小。因此,与按照图8中的流程进行的控制一样,能与使用者的移动状况一致地抑制电池的消耗。图9B示出了按照图11所示的流程工作时的消耗电流波形。
另外,虽然上述的形态是将本发明应用于简易型携带式电话机的例,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同样能适用于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信道的间歇收信、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的其它携带用终端装置。
工业上的利用领域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携带用终端装置能适用于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信道的间歇收信、确立与控制信道的同步的携带式电话机等携带用终端装置。

Claims (5)

1.一种携带用终端装置,在与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时,呈间歇地接收由基站发送的控制信道,确立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此后对上述基站进行位置登录,转移到待收状态,该携带用终端装置的特征在于备有:
检测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的同步断开检测装置;
计数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的同步断开次数计数装置;以及
在由上述同步断开检测装置检测到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已断开时,以由上述同步断开次数计数装置获得的上述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多的高频度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收信控制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信控制装置,在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后,到经过根据上述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而设定的时间为止,在每一次的第一时间都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此后,在每一次比上述第一时间长的第二时间都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信控制装置,在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后,到经过根据上述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而设定的收信次数为止,在每一次的第一时间都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此后,在每一次比上述第一时间长的第二时间都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携带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收信控制装置在与上述控制信道的同步断开后,依次增加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上述过去一定时间的同步断开次数越多,使上述间隔的增加幅度越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携带用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使上述控制信道呈收信状态的间隔的最大值。
CN97193340A 1996-03-27 1997-03-26 携带用终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10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72872/1996 1996-03-27
JP07287296A JP3518152B2 (ja) 1996-03-27 1996-03-27 携帯用端末装置
JP72872/96 1996-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4822A CN1214822A (zh) 1999-04-21
CN1104109C true CN1104109C (zh) 2003-03-26

Family

ID=13501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93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4109C (zh) 1996-03-27 1997-03-26 携带用终端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411808B1 (zh)
EP (1) EP0891050A1 (zh)
JP (1) JP3518152B2 (zh)
CN (1) CN1104109C (zh)
WO (1) WO19970363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09861B (fi) 1998-01-05 2002-10-15 Nokia Corp Menetelmä solun yleislähetyskapasiteetin tehokkaaksi hyödyntämiseksi
JP2000165915A (ja) * 1998-09-25 2000-06-16 Hitachi Telecom Technol Ltd Dtmf信号伝送方式及び通信装置
WO2000065856A1 (fr) * 1999-04-22 2000-11-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mobile et procede de commande de reception intermittente
US6735457B1 (en) * 1999-12-23 2004-05-11 Bellsouth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Automatic number capture
KR20010065803A (ko) * 1999-12-30 2001-07-11 윤종용 휴대 전화 단말 장치의 통화중 음색 변환 방법
US6944480B2 (en) * 2001-04-27 2005-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eless display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media therefor
WO2003049301A2 (en) * 2001-12-05 2003-06-12 Tait Electronics Limited Power saving systems for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JP2004135177A (ja) 2002-10-11 2004-04-30 Sharp Corp 携帯電話機
WO2004042941A1 (en) 2002-11-04 2004-05-2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Wireless device battery conservation method and system
TW595145B (en) * 2003-03-21 2004-06-21 Benq Corp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cell phone transmission power consumption by longer discrete receiving time interval
CN100334908C (zh) * 2004-08-04 2007-08-29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用于无线通信网路中的行动通信装置的省电方法
JP5185367B2 (ja) * 2008-03-12 2013-04-1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及び端末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4721B2 (ja) 1986-10-21 1995-05-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バツテリ−セイビング方式
KR910008738B1 (ko) * 1987-02-20 1991-10-19 닛본 덴기 가부시기가이샤 밧데리 절약 채널 스캔 기능을 갖고 있는 휴대용 무선 송수신기
CA1282837C (en) * 1987-03-20 1991-04-09 Tetsuya Hanawa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control channel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H04120920A (ja) 1990-09-12 1992-04-21 Yaesu Musen Co Ltd 電源消費電力節減方式
JPH04304043A (ja) * 1991-03-30 1992-10-27 Nec Corp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US5507039A (en) * 1991-05-10 1996-04-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obile wireless apparatus with power consumption reduction circuitry
JPH06284068A (ja) * 1993-03-30 1994-10-07 Toshiba Corp 無線通信方法
JP2885709B2 (ja) * 1996-08-02 1999-04-26 静岡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選択呼出受信機
US5794146A (en) * 1996-08-14 1998-08-11 Sharp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serving battery power in a mobile station searching to select a serving cell
US6292660B1 (en) * 1998-09-29 2001-09-18 Ericsson Inc. Adaptive site scanning based on fade base estim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H09261160A (ja) 1997-10-03
WO1997036387A1 (fr) 1997-10-02
US6411808B1 (en) 2002-06-25
JP3518152B2 (ja) 2004-04-12
EP0891050A1 (en) 1999-01-13
CN1214822A (zh) 1999-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4823A (zh) 携带用终端装置
CN1104109C (zh) 携带用终端装置
CN1104153C (zh) 减少蜂窝式移动终端的电源操作的方法与系统
CN1099204C (zh) 通信系统
CN1198069A (zh) 便携式式电话装置中的响应信息发送装置
CN1173796A (zh) 无线电话系统
CN101138264A (zh) 用于便携式通信装置的深度休眠模式
JPH05503402A (ja) 指定バッチ情報サービス・データ・メッセージ伝送を用いるページング・システム
EP0780989A2 (en) Radio telephone with power saving
KR20090074991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페이징 메시지 전송 방법 및 페이징메시지 수신 방법
CN1214833A (zh) 携带用终端装置
CN1320346A (zh) 使用多个电话号码的移动电话系统和移动电话终端
CN1941936A (zh) 用于提供事故广播导航服务的事故广播导航系统及其方法
US702782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oadcast service classification and notification
JP2000278761A (ja) 通信装置の表示方法、及びその表示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
CN1649432A (zh) 异步移动通信终端和异步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123149C (zh) 移动电话的通信控制方法以及移动电话
CN1249635A (zh) 在紧急模式下能够接收公共数据的无线选呼接收机
CN1922792A (zh) 携带电话机以及携带电话机的闹铃输出方法及其程序
CN1394395A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系统和通信设备
CN1046395C (zh) 无线电通信装置及其启动方法
CN1117493C (zh) 广域无线电寻呼机的呼叫接收控制方法
CN1116746C (zh) 选呼装置和在信息业务期间节省电池的方法
CN1286835A (zh) 通信终端设备
JPH11340903A (ja) コードレス電話機の通信方法およびコードレス電話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1952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600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