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82320A - 使用重力场理论的车辆自动运行计算算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重力场理论的车辆自动运行计算算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82320A
CN110382320A CN201780088091.0A CN201780088091A CN110382320A CN 110382320 A CN110382320 A CN 110382320A CN 201780088091 A CN201780088091 A CN 201780088091A CN 110382320 A CN110382320 A CN 110382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vity
vehicle
speed
piece
danger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80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川博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0382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823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055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with safety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 G05D1/021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 G05D1/02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 G05D1/0214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wo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land vehicles with means for defining a desired trajectory in accordance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criteria, e.g. avoiding hazardous area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088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characterized by the autonomous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edefined behaviour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16Anti-colli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通过配合交通环境及交通规则适当设定重力产生位置和观测位置,并基于相对论(重力场理论),可实现安全的自动运行。

Description

使用重力场理论的车辆自动运行计算算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安全自动运行以及最佳操作。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的高性能化,可搭载与车辆的自动运行功能正在成为现实,但目前尚不存在计算操作判断的适宜算法。这是因为目前的理论均基于计算机数学的延伸。但是实用且安全的计算算法必需要使用作为物理学一般方程式的“相对论·重力场理论”。该算法才是人类所掌握的终极自动运行算法。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物理学基本方程式“相对论·重力场理论”发明人爱因斯坦博士
发明内容
该算法中,空间的基本设定使用相对论(重力场理论)。
(数1)
使用该方程式时的特征如下:
●距离越近作用越强
●相互影响
●不产生0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于3D空间内设定车辆。基于交通规则配置危险重力。
输入的常数没有限制,基本值完全相同。
(不包括危险重力的有意对比)>>■基础篇12危险重力的值制成3D图像时的易见性、确认容易性优先即可(上图程度即可)。
■基础篇1白线
设定白线作为最常见的限制。
危险重力沿白线中心以适当间隔配置(或内侧)。间隔取决于3D空间的最小单位,暂且考虑为5cm(假定)。根据后续实证延伸至10cm或缩短至3cm。该3D空间的最小单位可保持所使用PC的性能与要输入的π(Pi)值的平衡。以能够以适当速度进行计算的间隔为最佳。
接着设定车辆的观测地点。
在车辆周围同样以5cm单位设定观测位置。由此以3D空间包围车辆。然后对各观测位置标记序号分别管理。
整体观测设定
(表1)
该图是非常简易地设定的情况的选择例。首先假定车辆观测位置的数量仅为“8”个。接着将车辆操作仅假定为“左·前·右”三个选项。
可根据置于白线上的危险重力在各绿色观测位置测定数值。这里,为了易于理解,将“当前值”均设为10。然后计算进行“左·前·右”三个选项时的预测值,“前75”为最低危险值,因此得出车辆选择“前”为最佳的结果。在实际的判断中,不以观测位置的合计,而以平均值的上升率进行判断。
个别观测设定
(表2)
在各个观测位置计算危险度的上升率。
目前为止的最终判断
将整体与个别合并后的上升率的最佳值为最佳操作。
在该例中,9个位置的上升率的合计为判断对象。
(表3)
为避免发生“算法错误”,如果不是导入了“重力场理论”、“整体”、“个别”的概念的理论,则车辆自动运行不成立。因此,目前各汽车制造商开发的算法无法绝对防止事故。这将成为能否使用有理数适当观测由π构成的变化这一哲学问题。
众所周知,π是不规则的无理数,因此观测必须同样使用π,这是不可避免的。
避免红色危险重力的最佳道路可通过“整体”和“个别”的上升率合计值来预测。
■基础篇2静止障碍物
如图所示,设定置于道路上的静止障碍物。
在可确认障碍物的面以5cm单位设定危险重力。
由此,能够与白线时同样地预测影响车辆的危险度。(以与白线相同的设定进行追加)
此外,进一步追加“障碍物整体设定”和“障碍物个别设定”。与车辆的观测地点同样地进行三维设定。可以仅为可确认的范围。
现在对自己的车辆设定危险重力。
静止障碍物根据来自自己车辆的影响而在观测位置表现出数值。当然“白线”的危险重力没有影响
(表4)
能够与车辆同样地预测静止物体的上升率。
该情况下的最终判断
(表5)
以将全部上升率合计得到的预测值确定最佳操作。与静止障碍物的数量增加同样地,计算对象增加。由此,车辆能够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基础上于确保障碍物安全的路线上行驶。
■基础篇3静止状态·人
人是障碍物更超越障碍物。因此追加“命”设定。
到中途为止与静止障碍物相同。
三维设定观测位置。同样地设定危险重力(与静止障碍物相同)。在人的情况下追加设定“命”。
(表6)
将人(静止物体)和命分开的理由将在下文说明。>>■基础篇12危险重力的值
■基础篇4移动障碍物
该图中,移动方向仅为前方直线。
由该图可知,预测移动障碍物的移动范围,对其设置足够的预备间隔,将它们整体看作一个障碍物。若速度越快则移动范围变大。
即使速度相同,根据移动方向的不同,预备间隔也会发生变化。
之后与静止障碍物进行相同设定、计算。
(表7)
■基础篇5移动状态·人
在人的情况下,移动方向难以预测(特别是儿童),因此要考虑全方位的移动设置足够的间隔。
之后与静止状态·人进行相同设定、计算。
(表8)
■基础篇6移动障碍物·车辆
在移动中的车辆的情况下,有人乘坐的可能性很大,无论能否确认到人,都追加“命”设定。
之后与“移动状态·人”进行相同设定、计算。
(表9)
车辆的移动方向的范围广,因此危险重力的设定范围也向左右扩大,但只要基于交通规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方向。
■基础篇7多个障碍物
有多个障碍物时的最终判断
(表10)
由此,无论数量为多少都能够增加。但是,若判断对象增加,则计算速度降低,因此,对于过远的障碍物,采取简化重力设定等措施更有效率。请重视车辆前方、侧面和人(取决于PC性能)。
■基础篇8速度制限
(表11)
设定速度限制。蓝色为交通规则遵守重力,绿色为当前速度和观测位置。若遵守法定速度越接近蓝色,行驶速度越适当。
为了维持稳定,准备以下3个设定。
(表12)
油门踏板的操作
刹车踏板的操作
设定加速器和制动器的操作。可以说不用力踩下加速器或制动器是安全的操作。
进一步设定行驶稳定度。
(表13)
将法定速度设为0%,将速度0公里设为100%。这样,能够以%算出当前车辆的稳定速度。如果是以60公里行驶的道路,其相应的踩下位置为最佳踩下度。
关于汇入车流后的速度将在下文说明。>>■路上篇2合流
■基础篇9红色信号
红色信号,若使法定速度为0,则进行停止动作。此外,追加“遵守交通规则”设定。该设定是为了尽量缩短与停止线的距离。
在停止线的近前设定遵守重力。在车辆下部两侧设定观测地点。值越大越缩短与停止线的距离,为遵守交通规则。
此时,越超过停止线,值越低,为不当操作。作为保险,可以设定为红色信号时不后退。若组合上述两个条件,则车辆相对于红色信号可在恰当的位置停止。
该情况下的最终判断
该情况下的判断如下所示。
(表14)
■基础篇10黄色信号对于黄色信号,事先决定各速度下与停止线的距离,分别可明确是通过还是停止即可。
例:在可确认黄色的时刻,行驶速度为50公里时,若与停止线的距离为20m以内,则无视并通过,若与停止线的距离为20m以上,则视为红色信号并停止。
例:在可确认黄色的时刻,行驶速度为30公里时,若与停止线的距离为10m以内,则无视并通过,若与停止线的距离为10m以上,则视为红色信号并停止。
■基础篇11强制停止
设定为防止过于接近障碍物或人。如黄色信号那样,事先确定对于速度的极限距离。
使障碍物的危险重力产生位置的最下部产生强制停止重力(★)。观测位置在车辆整面下部的线上。均个别进行观测,若有一个进入极限距离内,则要回避并进行减速、停止操作。侧面主要为卷入防止措施,因此可以不采取前方程极限距离。
极限距离的设定例
若速度提高,则前方范围扩大。若左右转动方向盘,则侧面的极限距离也扩大。
(表15)
若进入限度内,则强制减速操作。由此车辆指定的速度下降,接近★时则停止。若超过危险重力,则强制速度指定为0,因此必须维持停止。
为了可靠地避免与障碍物接触,重要的是设定足够距离的限度线。并一定是[超过限度线=停止]。边减速边回避行驶。
另外,突然近距离出现障碍物时,来不及急刹车而可能发生接触,但没有操作车辆以避免接触的方法。
该状态下的最终判断
(表16)
■基础篇12危险重力的值
对障碍物和人设定的重力值需要不同。
在这种来不及刹车且二选一的情况下,要保护哪一个?为此,根据障碍物的种类,必需对重力赋予差异。
重力值1:白线、超越禁止车道;
重力值2:货物、护栏;
重力值3:人、行驶车辆、动物。
这些仅为示例,其区分还需要更多讨论。
此外,对于“命”也需要使重力不同。
重力值1:动物
重力值2:同向行驶的车辆(撞击略强)
重力值3:人(撞击若)、行驶车辆(正面撞击非常危险)
若要明确区分人与其它生命,则追加设定“命·人”,则可使人为最有先。
(表17)
■基础篇13方向盘操作
对于方向盘而言,笔直行驶最安全,不宜过度转动。
(表18)
该设定下,可维持转动方向盘时的适当性。
■基础篇14车体的倾斜
水平为最安全。因此设定为维持水平。
在车体中央设置基准线,测定倾斜情况。
(表19)
■基础篇15坡路·台阶
对可观测到的坡路、台阶均设定危险重力。根据角度、高度施加强制停止重力即可。
例:
坡路?度以下视为道路;
坡路?度以上视为障碍物,并施加强制停止重力进行回避。
例:
台阶5cm以上视为障碍物并施加强制停止重力进行回避。
台阶5cm以下视为可通行,但将通过速度减速至5公里以下。
台阶3cm以下视为可通行,但将通过速度减速至10公里以下。
台阶1cm以下视为可通行,但将通过速度减速至30公里以下。
■基础篇15跨过异物或坑洞
跨过落在道路上的静止异物(高度10cm以下左右)或坑洞(深度10cm左右)通行时的设定。
事先确认可跨过的大小。如果该大小以下则跨过。这是从无法从侧面回避时的措施。当然,可确认为移动物体的情况下不可。虽然是交通规则上不良的行为,但若不这样设定,则遇到微小障碍物也要停止,反而会妨碍交通。
路面有坑洞时,通过时减速是安全的。
观测位置为前后轮胎的宽度。确认异物时,若判断为可踏过,则可以直接驶过,但最好减速驶过。
■基础篇16气候
风、雨、雪、冻结等的设定
“风”
侧风时,扩大风下的观测位置,设置宽裕的空间。
像台风这种风狂乱的情况下,前后左右扩大。而且优选将法定速度减速10%~30%。请跟进风的强度进行调整。
针对障碍物也扩大危险重力的范围。
移动物体也相同。
“雨”、“雪”的情况
由于容易打滑,所以与“风”同样地在前后左右扩大范围。而且优选将法定速度减速10%~30%。
水坑的情况与“15异物·跨过”、驶过同样做处理。对水坑请设置可驶过的设定。减速通过。
过大、过深(看起来过深)时作为障碍物处理,应用强制停止重力。
“冻结”
基本与水坑相同,但危险度非常高。因此优选减速50%以下(30公里以下)。
冻结时,障碍物的危险重力范围进一步扩大。行驶车辆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请重视安全性。
■路上篇1车间距
车间距与■基础篇11强制停止基本相同。作为移动障碍物处理,若作为追尾对象,则在后方保持适当距离停止。
极限距离的设定例。也需要侧面的极限距离。
(表20)
若落入限度内,则强制减速操作。由此,对车辆指定的速度降低,若靠近★则停止。
■路上篇2合流
合流是指以超过法定速度的速度行驶。首先,预先确定可允许超过至多少公里(?%)。
然后,测定前方车辆的速度,判断是否在其允许范围内。接着,测定后方车辆的速度,同样判断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根据前后的速度求出稳定的速度(低速一方),修正行驶速度并跟进。由此可实现合流。
若前方或后方的车辆为法定速度以下,则不勉强超速行驶,优选以法定速度行驶。
■路上篇3中央行驶
在行驶道路的中央设定中央重力。
观测位置为车辆前部中央。由此,车辆优先中央行驶。沿中央行驶时,两者重合。
(表21)
左右的极限可以距中央10m左右。
■路上篇4改变车道
若移动中央重力的位置车道自然改变。
■路上篇5超车
测定前方车辆的速度,若与法定速度之差为事先设定以下则进行超车。此时,与改变车道同样地移动中央重力的位置,则可进行超车。当然不能跨过超车禁止车道移动中央重力。
■路上篇6路线
车辆自动运行时,几乎都搭载导航。但也事先记载没有导航时的路线设定方法。
首先确定大致目的地。该图中,最初“以1为目的沿国道行驶”。
在朝向目的地的方向上前方大约10m处产生路线重力。观测地点与中央行驶相同为前部中央。基于道路标识等产生于适当的车道、行驶道路。
转弯时,按路标指示先转弯,车辆追逐。适当的车道也包括在内始终引导大约10m远。
到达目的地1后同样驶向2。这样可到达最终目的地。
■路上篇7死角
在近距离于死角位置设定危险重力。
以有无静止障碍物的方式处理。若为行驶道路,则设为符合法定速度的大小,以安全性为优先。若可确认什么都没有,则不消失,使上升率为100%。
若过于在意死角,则会没完没了,因此加入识别阶段的程度即可。
■法外措施篇1消除心理上的不满
若合流项目中自己的车辆在前,后续车辆紧邻,这种情况下当然要以法定速度且禁止超车。
若在该状态下提高速度,则主体速度违规。那么这种情况时该怎么办?若后续发生堵塞,允许超速到多少公里?必需与行政部门商议。恐怕按照现行交通规则,“严守法定速度”为妥当。
若前后都有车辆,则作为“集团的一部分”速度违规容易被默许。但如果在最前面,则难以解释为“集团的一部分”。因为本来就无法确认后方有无不满,所以也可以说不需要顾虑。虽然是自动运行,却出现“关注人”这种麻烦的现象。
■法外措施篇2关怀行驶
这种事例的情况下,现行法律中是这样的。
远处的人有处于危险的可能性。由于取决于对面车辆,所以多少存在可能性。但是,若以人命优选,则在障碍物前停止并让对面车辆驶过为最佳。但是,这样会妨碍顺畅的行驶,在交通规则上是不适当的(妨碍后续车流)。
无法立即改善这种情况,但应当改变交通规则以便将来能够应对。当前的措施。
将来的措施。若这样做,计算量将爆炸式增加,因此取决于PC性能。若对面车辆为自动运行搭载,则可进行通信,但也有由人驾驶的情况,因此必须由自己的车辆单独计算、判断。
■法外措施篇3基于年龄的选择
这种事例的情况
保护谁、牺牲谁?伦理上来讲似乎应当保护儿童牺牲大人。(留下的儿童由社会抚养)。但是,通过现行法律无法对此明确化。因此随机是无可非议的措施。
但是,若自动运行车辆的普及无法避免,那么对于这种难题必需给出明确答案并搭载与车辆。这样,人类将需要新的伦理观。
大人儿童的优先度通过危险重力的输入值进行差别化。
■法外措施篇4温度传感器的义务化
若仅使用可见光,有可能会发生严重事故。因此,将来需要对所有自动运行车辆义务安装“温度传感器”。应该要做到能够明确判断人·生物与其以外的事物。
若与温度传感器重叠,则容易判断人。

Claims (1)

1.一种车辆的自动运行计算算法,通过以重力场理论为基础,能够无限精细地对应,始终能够判断适当的操作。
CN201780088091.0A 2017-04-25 2017-04-25 使用重力场理论的车辆自动运行计算算法 Pending CN1103823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6329 WO2018198182A1 (ja) 2017-04-25 2017-04-25 重力場理論を使用した車の自動運転計算アルゴリズ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82320A true CN110382320A (zh) 2019-10-25

Family

ID=6391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8091.0A Pending CN110382320A (zh) 2017-04-25 2017-04-25 使用重力场理论的车辆自动运行计算算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26274A1 (zh)
JP (1) JP6533343B2 (zh)
CN (1) CN110382320A (zh)
WO (1) WO20181981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99237A (ja) * 2005-10-07 2007-04-19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運転支援装置
JP4490991B2 (ja) * 2007-06-11 2010-06-30 株式会社東芝 交通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方法
JP5054547B2 (ja) * 2008-01-11 2012-10-24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運転支援装置
JP4924492B2 (ja) * 2008-03-12 2012-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衝突予測装置
JP2010070047A (ja) * 2008-09-18 2010-04-02 Toyota Motor Corp 衝突予測装置
JP5262986B2 (ja) * 2009-03-05 2013-08-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走行経路生成装置、走行経路生成方法、及び運転操作支援装置
JP5673127B2 (ja) * 2011-01-21 2015-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運転支援装置
JP6301714B2 (ja) * 2014-04-14 2018-03-28 株式会社Soken 走行経路生成装置
JP6315827B2 (ja) * 2015-03-27 2018-04-25 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大学 運転支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98182A1 (ja) 2018-11-01
US20200026274A1 (en) 2020-01-23
JPWO2018198182A1 (ja) 2019-06-27
JP6533343B2 (ja) 2019-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2230B (zh) 车辆的驾驶辅助系统
US9731718B2 (en) Route evaluation device
US8676487B2 (en) Apparatus for predicting the movement of a mobile body
JP4883248B2 (ja) 車両用周辺監視装置
JP5125400B2 (ja) 車両走行制御装置
US20120245817A1 (en)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US20120303222A1 (en)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WO2012129425A2 (en)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
WO2016170647A1 (ja) オクルージョン制御装置
KR101362706B1 (ko) 차량의 직진 주행성 확보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EP2216222A1 (en) Method of avoiding a hazardous condition
CN104340152A (zh) 在避免碰撞任务中用于情形评估和决策的动态安全防护罩
CN113467438B (zh) 路径规划的方法、装置、控制器及移动物体
CN106660552A (zh) 行驶控制装置及行驶控制方法
CN106573618A (zh) 车辆的行驶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11132883A (zh) 车辆控制装置
CN109070887A (zh) 车辆控制系统、车辆控制方法及车辆控制程序
CA2692140A1 (en) Autonomic vehicle safety system
CN102627091A (zh) 降低车辆与第一外部物体之间碰撞的风险的方法
JP2011204125A (ja) 状況予測装置及び経路生成装置
CN110023163A (zh) 车辆控制装置
CN108064207B (zh) 车辆控制装置
JP2010218377A (ja) 車両制御装置
Hosseini et al. Adaptive forward collision warning algorithm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Wang et al. Improved coopera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CCA) model considering driver comfor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2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