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4881A -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64881A
CN110364881A CN201910092843.1A CN201910092843A CN110364881A CN 110364881 A CN110364881 A CN 110364881A CN 201910092843 A CN201910092843 A CN 201910092843A CN 110364881 A CN110364881 A CN 1103648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tate
locking component
shell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928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64881B (zh
Inventor
佛罗莱恩·迈尔
克里斯汀·别尔曼
提尔·布瑞德贝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10364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4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64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648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2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a single latching ar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在于便捷地保持多个连接器牢固配合的状态。连接结构S是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结构。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壳体11设置为包围第一连接端子10并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壳体21,其包围第二连接端子20并具有接合部分22,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22与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中的开口12接合;锁定构件24,其能够在连接结构S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24被向上推入到第一连接器1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防止接合部分22在与开口12脱离的方向上移位。

Description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多个连接器的连接结构,以及一种通过所述连接结构连接到另一连接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大量信号电缆连接到各种类型的移动体(包括机动车辆)中。用于配合信号电缆和电路板以连接信号电缆和电路板的连接结构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JP 2015-93650 A描述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用于移动体的连接器需要非常可靠。但是,在传统的连接结构中,只是简单地对公侧连接器和母侧连接器进行配合,因此如果两个连接器在生产时没有正确配合或者连接器壳体损坏,则会出现问题:由于连接器伴随移动体的移动而摇摆,存在连接器脱离的风险。在生产过程中如果连接器没有正确配合,则除移动体之外的设备中使用的连接器也存在相同的风险。
因此,鉴于上述问题设计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便捷地保持多个连接器牢固配合的状态。
解决方案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式的连接结构是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端子,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连接端子,第二连接端子能够与第一连接端子配合。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包围第一连接端子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其包围第二连接端子并且具有接合部分,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与形成在第一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锁定构件,其能够在连接结构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防止所述接合部分移位。
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配合的状态下,锁定构件能够在第一连接器侧上移动到预定位置,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未配合的状态下可以不移动到预定位置。
在锁定构件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接合部分可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并且在锁定构件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接合部分可不变形到可以从开口脱离的状态。
第二壳体还可包括接合释放部分,用于向接合部分施加应力,使得接合部分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
当在锁定构件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外力施加到接合释放部分时,接合释放部分可以变形,以施加使得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应力;并且当在锁定构件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外力施加到接合释放部分时,接合释放部分可能变形,以施加比使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应力更小的应力。
锁定构件可包括防变形部分,在锁定构件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不与接合释放部分接触;并且在锁定构件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防止接合释放部分变形。
接合部分可包括:凹部,在锁定构件被推入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锁定构件的末端插入到该凹部中;和与开口接合的突起;以及在锁定构件插入凹部中的状态下突起在与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可以小于在锁定构件未插入凹部中的状态下突起在与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式的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端子,能够与另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配合;第二壳体,包围第二连接端子,且具有接合部分,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另一连接器的壳体配合的状态下,该接合部分与形成在其他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锁定构件,其能够移动到另一连接器侧,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向上推入另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防止所述接合部分移位。
本发明优点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可以便捷地保持多个连接器牢固配合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配置;
图2a是第一连接器的外部视图;
图2b示出了第一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a是第二连接器的外部视图;
图3b示出了第二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3c示出了第二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4a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4b是第二连接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5a示出了第二连接器在未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状态下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5b示出了第二连接器在未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状态下的结构的截面视图;
图6a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功能的俯视示意图;
图6b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功能的截面示意图;
图6c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功能的截面示意图;
图6d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的功能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结构S的结构
图1示出了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结构S的配置。连接结构S是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结构。图1是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配合的状态下的斜视图。在本说明书中,面向第一连接器1的连接结构S的朝向可以称为前部,面向第二连接器2的朝向可以称为后部。此外,连接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方向可以称为纵向方向。
图2是第一连接器1的外部视图。图2(a)是第一连接器1的斜视图。图2(b)是从图2(a)所示的位置X观察第一连接器1时的第一连接器1的外部视图。
图3是第二连接器2的外部视图。图3(a)是第二连接器的斜视图。图3(b)是从图3(a)所示的位置Y观察第二连接器2时的第二连接器2的外部观图。图3(c)是从第二连接器2的侧表面观察的视图。
图4是第二连接器2的分解视图。图4(a)是第二连接器2的分解状态的斜视图。图4(b)是第二连接器2在分解状态时上表面的俯视视图。
图5示出了第二连接器2处于未与第一连接器1配合的状态下的结构。图5(a)是第二连接器2的上表面的俯视视图,图5(b)是沿A-A线的截面视图。
例如,第一连接器1是具有公端子的高速数据(HSD或Fakra)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是具有母端子的HSD或Fakra连接器。HSD或Fakra连接器是用于高速数据通信的车载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连接端子10,第一壳体11,开口12和电缆连接头13。第一连接端子10是连接到(例如第二连接器2的)母端子(以下称为第二连接端子20)的公端子。第一连接端子10包括多个(图2(b)中为四个)连接销。
第一壳体11是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子10周围的树脂构件。如图2(b)所示,开口111L和开口111R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中。
此外,在开口111L和开口111R之间的第一壳体11中形成开口112,并且在开口112上方形成至少一个开口12。开口12是第二连接器2的接合部分22插入的区域。下文将对第二连接器2进行描述。开口12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圆柱形区域的外周表面上,第一壳体11与第二连接器2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在图2(a)所示的示例中,开口12形成在第一壳体11的上侧的侧表面上。
电缆连接头13包括能够将电缆插入第一连接器1的开口,和用于连接电缆的连接器。
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连接端子20,第二壳体21,接合部分22,接合释放部分23,锁定构件24和电缆连接头25。第二连接端子20例如是连接到第一连接器1的公端子(第一连接端子10)的母端子。第二连接端子20包括多个(图3(b)中为四个)连接销。
第二壳体21是设置在第二连接端子20周围的树脂构件。例如,接合部分22和接合释放部分23设置在第二壳体21上。接合部分22和接合释放部分23可以与第二壳体21一体模制,或者可以先单独模制到第二壳体21,然后再固定到第二壳体21。
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配合并且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配合的状态下,接合部分22与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中的开口12接合。在与第一连接器1配合的一侧,接合部分22固定到靠近第二壳体21的端部的区域。接合部分22是固定到包围第二连接端子20的第二壳体21的圆柱形区域的外周表面的较长部分,向远离第二壳体21的端部的方向延伸。接合部分22形成为一定厚度,以便在垂直方向上弯曲,并且由于施加其上的外力而变形,使得在插入开口12之后呈现与开口12接合的状态并且呈现能够释放与开口12的接合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接合部分22包括:突起221,凹部222,待压下的部分223,以及开口部分224。突起221插入开口12中并与开口12的内表面接合。突起221包括倾斜表面和垂直端表面,该倾斜表面在第一连接器1侧上远离第二连接器2的端部的方向上增高,该垂直端表面起始于倾斜表面的最高位置。端面形成台阶D,当使用者朝向第一连接器1推入第二连接器2时,随着与第一壳体11的端部接触的突起221的倾斜表面的位置增高,接合部分22向下变形;并且接合部分22在台阶D进入开口12时向上移位。在这种状态下,台阶D与开口12的内表面接合,由此第二连接器2呈现配合第一个连接器1的状态。
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锁定构件24的末端插入到凹部222中。凹部222形成在接合部分22的与形成有突起221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上。凹部222例如是在形成有突起221的长树脂构件与包围第二连接端子20的第二壳体21的圆柱形区域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空间。凹部222可以由树脂构件形成,树脂构件上形成有突起221。
待压下部分223是板状部分。当用户向下推动接合释放部分23时,从接合释放部分23向待压下部分223施加向下的外力,并且待压下部分223延伸到台阶D的后部。待压下部分223可以比突起221宽,并且突起221可以形成在待压下部分223上。由于接合释放部分23被向下推动,向下的压力便被施加到待压下部分223,使得包括突起221的长树脂构件弯曲并且突起221向下移动。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沿着从第一连接器1抽出第二连接器2的方向施加力,从而释放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配合。
如图4(b)所示,开口部分224是靠近待压下部分223的中心形成的长孔。当使用者向下推动接合释放部分23时,锁定构件24的包括末端部分的部分区域插入到开口部分224中。当用户向下推动接合释放部分23时的详细动作将在后文进行描述。
例如,接合释放部分23是用户施加外力的部分,由此应力施加到接合部分22,使得接合部分22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如图3(b)和图4(a)所示,接合释放部分23在垂直于连接结构S的纵向的方向上的截面包括矩形区域,该矩形区域在一侧敞开以包围锁定构件24的杆状部分241。锁定构件24将在后面进行描述。在打开区域的左手侧和右手侧形成用于在施加向下推动接合释放部23的外力时向待压下部分223施加应力的板状部分231。
锁定构件24能够在连接结构S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且在该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防止接合部分22在与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移位。锁定构件24包括:杆状构件241,突起242,末端部分243,防脱离部分244,防变形部分245,操作部分246,第一定位部分247和第二定位部分248。
杆状部分24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较长部分,并且突起242和末端部分243形成为靠近杆状部分241的末端。当锁定构件24被朝向第一连接器1推入时,由于突起242在突起221的相对侧上沿着接合部分22的倾斜表面行进,杆状部分241向下弯曲。
如图5(b)所示,突起242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未配合并且锁定构件24未被推向第一连接器1的状态下进入台阶D。由于突起242进入台阶D,锁定构件24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未配合的状态下保持在预定位置而不向前移动。
也就是说,锁定构件24能够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配合的状态下向上移动到第一连接器1侧的预定位置,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未配合的状态下不向上移动到预定位置。借助于具有这种配置的第二连接器2,使用者能够确定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没有配合,因为锁定构件24不能向前移动。因此,可以避免产品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未配合的状态下运输。
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没有配合且锁定构件24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的状态下,在接合部分22的相对侧上,末端部分243与长树脂构件的表面接触,长树脂构件上形成有突起221。当第二连接器2移动到第一连接器1侧时,突起221向下移动并且末端部分243也因此向下移动。
防脱离部分244R和防脱离部分244L是用于防止锁定构件24从第二壳体21脱离的阶梯件。防脱离部分244R和防脱离部分244L进入形成在第二壳体21上的突起(未示出)中,使得锁定构件24不太可能被拉回到后部。
防变形部分245是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肋撑,其在锁定构件24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不与接合释放部分23接触;并且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防变形部分245防止接合释放部分23向下变形。因此,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即使在接合释放部分23施加外力,接合部分22也不会从开口12脱离。
操作部分246是用户用于在纵向方向上移动锁定构件24的部分,包括台阶,用户可以看到台阶上有钉状物。操作部分246的横向宽度大于第二壳体21后部的开口部分的横向宽度。
第一定位部分247R和第一定位部分247L,以及第二定位部分248R和第二定位部分248L是用于在前后方向上确定锁定构件24的位置的凹部。第一定位部分247R和第一定位部分247L分别与形成在第二壳体21上的突起211R和突起211L接合,由此在锁定构件24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时,可以在没有用户操作的情况下防止锁定构件24移动。第二定位部分248R和第二定位部分248L分别与突起211R和突起211L接合,从而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到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可以防止锁定构件24在没有用户操作的情况下移动。
图6是用于说明锁定构件24的功能的示意图。图6(a)是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的上表面的斜视图。图6(b)是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未配合的状态下沿A-A线的截面视图。图6(c)是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配合并且锁定构件24没有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沿A-A线的截面视图。图6(d)是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配合并且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沿A-A线的截面视图。
如图6(c)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配合的状态下,突起242插入开口部分224并呈现与开口12的后部(第二连接器2侧)的第一壳体11的内表面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锁定构件24的杆状部分向下弯曲。
当用户在图6(c)所示的状态下向前推动操作部分246时,杆状部分241进一步弯曲,并且末端部分243插入凹口222的前部并进入凹口222的底表面。在这种状态下,防变形部分245位于接合释放部分23下方,末端部分243也进入凹部222的底表面,因此即使外力向下推动接合释放部分23,杆状部分241基本上也不会变形。因此,在锁定构件24插入凹部222中的状态下,突起221在与开口12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小于在锁定构件24未插入凹部222中的状态下,突起221在与开口12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
因此,连接结构S使得当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将外力施加到接合释放部分23时,接合释放部分23变形,以施加使接合部分22变形到可从开口12脱离的状态所需的应力小的应力。因此,接合部分22不会从开口12脱离,且维持了接合部分22插入到开口12中的状态。
同时,当在锁定构件24未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将外力施加到接合释放部分23时,接合释放部分23变形,以施加使得接合部分22变形到可从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应力。当用户在该状态下施加将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分开的力时,可以从第一连接器1移除第二连接器2。
连接结构S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例的连接结构S的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壳体21,其包围第二连接端子20,并且具有接合部分22,在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连接端子20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21与第一壳体11配合的状态下,接合部分22与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中的开口12接合;和锁定构件24,其能够在连接结构S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开口12脱离的方向上防止所述接合部分22的移位。借助于具有这种配置的第二连接器2,在锁定构件24被推入第一连接器1侧的状态下,接合部分22不会从开口12脱离,因此便捷地保持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牢固配合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配合的状态下,锁定构件24能够在第一连接器1侧上移动到预定位置,并且在第一连接端子10和第二连接端子20未配合的状态下不移动到预定位置。借助于具有这种配置的第二连接器2,使用者能够确定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没有配合,因为锁定构件24不能向前移动,因此第一连接器1第二连接器2可以牢固地配合。
以上借助于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公开的范围。显而易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或改进。显而易见,由权利要求的公开内容可知,已经进行了这些修改或改进的实施例也可以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以下例子:
例1: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配合的第二连接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其包围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并且具有接合部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
锁定构件,其能够在所述连接结构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接合部分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移位。
例2:根据例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能够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未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不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
例3:根据例1或例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不变形到可以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例4:根据例1至例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接合释放部分,用于向所述接合部分施加应力,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在所述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例5:根据例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当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并且当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比使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更小的应力。
例6:根据例4或例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锁定构件包括防变形部分,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不与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接触;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防止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
例7:根据例1至例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
凹部,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的末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和
突起,与所述开口接合;以及
在所述锁定构件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小于在所述锁定构件未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
例8:连接器,包括:
第二连接端子,能够与另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配合;
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且具有接合部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另一连接器的壳体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与形成在所述另一个连接器的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锁定构件,其能够移动到所述另一连接侧,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向上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接合部分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移位。
例9:根据例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能够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未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不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
例10:根据例8或例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不变形到可以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例11:根据例8至例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接合释放部分,用于向所述接合部分施加应力,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在所述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例12:根据例1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并且当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比使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更小的应力。
例13:根据例11或例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锁定构件包括防变形部分,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不与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接触;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防止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
例14:根据例8至例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
凹部,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的末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和
突起,与所述开口接合;以及
在所述锁定构件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小于在所述锁定构件未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
附图标记列表
1…第一连接器
2…第二连接器
10…第一连接端子
11…第一壳体
12…开口
13…电缆连接头
20…第二连接端子
21…第二壳体
22…接合部分
23…接合释放部分
24…锁定构件
25…电缆连接头
111,112…开口
211…突起
221…突起
222…凹部
223…待压下的部分
224…开口部分
231…板状部分
241…杆状部分
242…突起
243…末端部分
244…防脱离部分
245…防变形部分
246…操作部分
247…第一定位部分
248…第二定位部分

Claims (8)

1.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配合的第二连接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围所述第一连接端子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且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
第二壳体,其包围所述第二连接端子并且具有接合部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与形成在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
锁定构件,其能够在所述连接结构的纵向方向上移动,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接合部分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能够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未配合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不移动到所述预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施加外力时,所述接合部分不变形到可以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接合释放部分,用于向所述接合部分施加应力,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在所述外力的作用下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当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使得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并且当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外力施加到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时,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以施加比使所述接合部分变形到可从所述开口脱离的状态所需的所述应力更小的应力。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锁定构件包括防变形部分,在所述锁定构件未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不与所述接合释放部分接触;并且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防变形部分防止所述接合释放部分变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接合部分包括:
凹部,在所述锁定构件被推入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状态下,所述锁定构件的末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和
突起,与所述开口接合;以及
在所述锁定构件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小于在所述锁定构件未插入所述凹部中的状态下所述突起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的移位量。
8.连接器,包括:
第二连接端子,能够与另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配合;
第二壳体,围绕所述第二连接端子,且具有接合部分,在所述第一连接端子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子配合并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另一连接器的壳体配合的状态下,所述接合部分与形成在所述另一个连接器的壳体中的开口接合;和
锁定构件,其能够移动到所述另一连接侧,并在所述锁定构件被向上推入所述另一连接器侧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防止所述接合部分在与所述开口脱离的方向上产生移位。
CN201910092843.1A 2018-04-11 2019-01-30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Active CN110364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5995A JP6787943B2 (ja) 2018-04-11 2018-04-11 接続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JP2018-075995 2018-04-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4881A true CN110364881A (zh) 2019-10-22
CN110364881B CN110364881B (zh) 2023-03-24

Family

ID=64402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92843.1A Active CN110364881B (zh) 2018-04-11 2019-01-30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9295B2 (zh)
EP (1) EP3553894B1 (zh)
JP (1) JP6787943B2 (zh)
KR (1) KR20190118949A (zh)
CN (1) CN1103648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62106B2 (en) * 2019-07-18 2024-04-16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Connector
JP7237797B2 (ja) * 2019-10-25 2023-03-13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JP7237796B2 (ja) * 2019-10-25 2023-03-13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KR102440790B1 (ko) * 2021-02-26 2022-09-07 주식회사 경신 커넥터
WO2023089369A1 (en) * 2021-11-22 2023-05-25 A. Raymond Et Cie Electrical quick connect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2071A (en) * 1995-12-18 1997-09-30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uarded latch
US5910027A (en) * 1997-10-08 1999-06-08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CN1917295A (zh) * 2005-08-17 2007-0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CN10331173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US20170040741A1 (en) * 2014-04-14 2017-02-09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Crimp-to-wir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7408780A (zh) * 2015-02-26 2017-11-2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具有锁定装置的插接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1178A (en) * 1995-06-27 1997-10-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device
JPH11185874A (ja) * 1997-12-19 1999-07-09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アーム保護構造
JP3800312B2 (ja) 2000-10-31 2006-07-2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20187B2 (en) * 2012-03-09 2014-12-3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JP6222694B2 (ja) 2013-11-14 2017-11-01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コネクタ固定構造
US9054458B1 (en) * 2014-02-10 2015-06-09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US10135172B1 (en) * 2018-03-23 2018-11-20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2071A (en) * 1995-12-18 1997-09-30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guarded latch
US5910027A (en) * 1997-10-08 1999-06-08 Ut Automotive Dearborn, Inc.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CN1917295A (zh) * 2005-08-17 2007-02-2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方法
CN103311730A (zh) * 2012-03-09 2013-09-1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US20170040741A1 (en) * 2014-04-14 2017-02-09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Crimp-to-wir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07408780A (zh) * 2015-02-26 2017-11-2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具有锁定装置的插接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64881B (zh) 2023-03-24
KR20190118949A (ko) 2019-10-21
JP2019186059A (ja) 2019-10-24
US10749295B2 (en) 2020-08-18
EP3553894B1 (de) 2021-01-06
EP3553894A1 (de) 2019-10-16
US20190319404A1 (en) 2019-10-17
JP6787943B2 (ja) 2020-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4881A (zh) 连接结构和连接器
US6592404B2 (en) Half fit preventive connector
US7556539B2 (en) Connector
CN111092341B (zh) 连接器
KR100697576B1 (ko) 전기 커넥터
US8968038B2 (en) Connector apparatus
US8231401B2 (en) Connector
US9028277B2 (en)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US6835097B2 (en) Connector
JP2001196133A (ja) コネクタの嵌合方法及びこの嵌合方法によるコネクタ
US11177605B2 (en) Connector, ji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or
US6257915B1 (en) Half-fitting prevention connector
CN110534951A (zh) 连接器
KR101673706B1 (ko) 피메일 커넥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050136725A1 (en) Connector
CN107535064B (zh) 电子模块抽出反馈系统
US10587063B2 (en) Support assembly for press-fit contact pins
CN105098434B (zh) 电连接器
CN211456105U (zh) 电连接器的壳体
CN101542847A (zh) 电气连接器组装体
US10998668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 case that has a connection stopping portion that prevents stopping contact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ors
CN10500667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连接器和用于安装该连接器的方法
CN113270768A (zh) 屏蔽电连接器
US6488547B2 (en) Connector with longitudinally spaced locks for retaining terminal fittings
JP4526461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