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1024A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1024A
CN110351024A CN201810302364.3A CN201810302364A CN110351024A CN 110351024 A CN110351024 A CN 110351024A CN 201810302364 A CN201810302364 A CN 201810302364A CN 110351024 A CN110351024 A CN 110351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node
appointed
data
p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023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1024B (zh
Inventor
朱元萍
李铕
刘菁
王瑞
袁世通
戴明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023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351024B/zh
Priority to EP19781660.6A priority patent/EP3764736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9/081321 priority patent/WO2019192535A1/zh
Publication of CN110351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024A/zh
Priority to US17/062,190 priority patent/US1142560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1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1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7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dedicated repeater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0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point, i.e. wireless air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用于减少传输资源的浪费。该方法包括:第一节点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M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第五代(fifth-generation,简称5G)无线通信系统当前的标准中,考虑到业务传输可靠性的需求,在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简称CA)或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简称DC)的场景中,可以执行数据包的复制(duplication)。以DC场景的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当基站和终端之间存在两条路径时,基站在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层将数据包1复制为两份,分别从两条路径上向终端发送,终端接收到数据包1后,会在终端的PDCP层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若检测到重复的数据包,则将重复的数据包丢弃(也可以称为删除)。
参见图1,在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简称IAB)场景下,终端和宿主基站之间可以存在两条路径,分别为:宿主基站-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4-终端,宿主基站-IAB节点1-IAB节点3-IAB节点4-终端。这两条路径之间有公共的链路,即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的链路以及宿主基站和IAB节点1之间的链路,由于在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宿主基站和IAB节点1之间只有一条链路,若在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以及宿主基站和IAB节点1之间的链路上用同样的载波传输重复的数据包,会造成传输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用于减少传输资源的浪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一节点接收数据包,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接入网设备,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节点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M为大于1的整数;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在数据包的分流节点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或,在数据包的汇聚节点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在如图1所示的IAB场景中,可以避免在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和/或,DgNB和IAB节点1之间的链路上传输重复的数据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在第二节点汇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包括:在第一节点确定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时,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其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可以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开启复制的功能,以满足数据包对应的业务的QoS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在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被复制为M个数据包,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包括: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至少两条路径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节点的协议栈包含第一协议层的情况下,使得复制操作可以在多个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避免在终端或接入网基站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公共链路上传输冗余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例如,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在某些特定节点间的任意一条路径无法满足需传输数据包的QoS需求的情况下,增加其他路径的重复传输以提升这些特定节点间对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指定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数据包传输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与为终端服务的UPF具有对等的GTP层;终端和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具有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数据包在第一节点的GTP层被复制为M个数据包,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包括: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第一节点的GTP层通过至少两条路径上与第一节点对等的GTP层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节点的协议栈包含GTP层的情况下,使得复制操作可以在多个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避免在终端或接入网基站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公共链路上传输冗余的数据包。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激活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当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激活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第一节点根据第二指示信息激活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根据网络状态及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灵活开启或关闭复制功能。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包括用于第二节点识别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M个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便于第二节点执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终端的无线承载一一对应,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终端的PDU会话一一对应,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第二节点为终端或接入网设备;数据包在第一节点的PDCP层被复制为M个数据包,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包括:第一节点对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第一节点的PDCP层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M个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节点的协议栈包含PDCP层的情况下,使得复制操作可以在多个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避免在终端或接入网基站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公共链路上传输冗余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业务或数据包的QoS保障能力。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一节点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一节点接收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预设条件。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第二节点通过至少一条路径接收至少两个数据包,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接入网设备,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至少一条路径为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的路径;第二节点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在数据包的分流节点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或,在数据包的汇聚节点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在如图1所示的IAB场景中,可以避免在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和/或,DgNB和IAB节点1之间的链路上传输重复的数据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数据包为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其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可以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开启复制的功能,以满足数据包对应的业务的QoS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至少一个数据包为第二节点在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第二节点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节点的协议栈包含第一协议层的情况下,使得复制操作可以在多个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避免在终端或接入网基站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公共链路上传输冗余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例如,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在某些特定节点间的任意一条路径无法满足需传输数据包的QoS需求的情况下,增加其他路径的重复传输以提升这些特定节点间对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指定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数据包传输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与为终端服务的UPF具有对等的GTP层;终端和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具有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至少一个数据包为第二节点在第二节点的GTP层通过与第二节点对等的GT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第二节点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第二节点在第二节点的GTP层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节点的协议栈包含GTP层的情况下,使得复制操作可以在多个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避免在终端或接入网基站与无线回传节点之间的公共链路上传输冗余的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包括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第二节点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第二节点基于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便于第二节点执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终端的无线承载一一对应,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终端的PDU会话一一对应,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或该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保证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业务或数据包的QoS保障能力。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第二节点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接收配置信息,配置信息包括预设条件。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方法,包括: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相同的多个数据包;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接收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数据包为多个数据包中的数据包;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其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一个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法,在第二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第一节点向N条路径上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至少一个节点可以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重复的数据包,从而使得至少一个节点可以不需要再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节点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能够节约传输资源,并且,通过第一协议层传输第三指示信息,不需要改变终端的现有的协议栈,能够兼容现有的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二节点正确收到了第一节点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数据包,N1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包括:第一节点通过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N2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除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节点可以选择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向未向第二节点成功发送数据包的路径上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能够提高该方法执行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删除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方法,包括: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向第二节点发送的相同的多个数据包中的数据包;多个数据包通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传输;第二节点通过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其中,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一个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均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第四方面提供的方法,在第二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第二节点向N条路径上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至少一个节点可以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重复的数据包,从而使得至少一个节点可以不需要再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节点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能够节约传输资源,并且,通过第一协议层传输第三指示信息,不需要改变终端的现有的协议栈,能够兼容现有的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正确收到的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数据包,N1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第二节点通过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包括:第二节点通过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N2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除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二节点可以选择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向未向第二节点成功发送数据包的路径上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能够提高该方法执行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删除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节点中配置有至少一个节点的信息。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便第二节点向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对一个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的多个数据包,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节点接收用于指示第一节点激活了数据包复制功能的信息。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以便第二节点确定从第一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为相同的多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方法,包括:第三节点通过第三节点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第三节点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数据包;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在第二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向N条路径上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至少一个节点可以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重复的数据包,从而使得至少一个节点可以不需要再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节点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能够节约传输资源,并且,通过第一协议层传输第三指示信息,不需要改变终端的现有的协议栈,能够兼容现有的终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第三节点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数据包,包括:第三节点根据消息的消息类型确定执行丢弃操作;第三节点根据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确定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第三节点将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丢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第三节点根据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确定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包括:第三节点根据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和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确定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该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可以删除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的功能。该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控制通信单元通过该装置和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相同的多个数据包;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通信单元从第二节点接收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用于指示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数据包为多个数据包中的数据包;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通信单元通过该装置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其中,该装置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一个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该装置和第二节点均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第二节点正确收到了该装置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数据包,N1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控制通信单元通过该装置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N2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除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控制通信单元从第一节点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向该装置发送的相同的多个数据包中的数据包;多个数据包通过第一节点和该装置之间的N条路径传输;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通信单元通过该装置的第一协议层向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其中,第一节点和该装置中一个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一个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第一节点和该装置均为无线回传节点;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从第一节点正确收到的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数据包,N1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控制通信单元通过该装置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N2条路径为N条路径中的除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装置中配置有至少一个节点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多个数据包为第一节点对一个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的多个数据包,处理单元还用于控制通信单元接收用于指示第一节点激活了数据包复制功能的信息。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数据包的装置,包括:通信单元和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用于通过该装置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数据包;其中,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中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消息的消息类型确定执行丢弃操作,根据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确定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将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丢弃。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消息中还包括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处理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和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确定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至少一个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存储器和至少一个通信接口通过通信总线连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该装置实现第一至第五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该装置可以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至第五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至第五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六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不同设计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图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节点的组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7-图11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15-图20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示丢弃数据包的流程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数据处理的通信系统,例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简称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DMA,简称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CDMA系统可以实现例如通用无线陆地接入(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简称UTRA)、CDMA2000等无线技术。UTRA可以包括宽带CDMA(wideband CDMA,简称WCDMA)技术和其它CDMA变形的技术。CDMA2000可以覆盖过渡标准(interim standard,简称IS)2000(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系统可以实现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等无线技术。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TRA,简称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 mobilebroadband,简称UMB)、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FlashOFDMA等无线技术。UTRA和E-UTRA是UMTS以及UMTS演进版本。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简称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UMTS的新版本。5G通信系统、新空口(new radio,简称NR)是正在研究当中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此外,所述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都适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提供的方法应用于NR系统或5G网络中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网络中,比如,可以应用在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简称EPS)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第四代(4thgeneration,简称4G)网络)中。相应的,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网络节点替换为EPS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即可。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5G网络或NR系统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IAB节点,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简称RN)。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终端,网络数据的使用量也会不断攀升,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终端以及市场极速增长的网络数据使用量,目前对5G网络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这些小站可以为IAB节点。
为了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IAB场景中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简称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简称BL)均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简称IAB网络)中,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并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donor node,例如在5G网络中可以简称为宿主基站DgNB,即donor gNodeB,下文中以宿主节点为DgNB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作示例性说明)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DgNB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还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简称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简称DU)分离的形态,即宿主基站由集中式单元(Donor-CU)和分布式单元(Donor-DU)组成。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例如,在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经DgNB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5G网络的核心网(5Gcore,简称5GC);在非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在控制面(control plane,简称CP)经eNB(evolved NodeB)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简称EPC),在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经DgNB以及eNB连接到EPC)。
IAB网络支持多跳IAB节点和多连接IAB节点组网,因此,在终端和DgNB之间可能存在多条传输路径。在一条路径上,IAB节点之间,以及IAB节点和为IAB节点服务的DgNB有确定的层级关系,每个IAB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每个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2,IAB节点2和IAB节点1的父节点均为DgNB,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可以经IAB节点1或IAB节点2传输至DgNB后,再由DgNB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下行数据包将由DgNB从移动网关设备处接收后,再通过IAB节点1或IAB节点2发送至终端。在终端和DgNB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有两条可选的路径:终端-IAB节点1-DgNB,终端-IAB节点2-DgNB。当考虑同时利用多路径进行终端的业务数据传输时,在图2的示例中,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在DgNB处分流,在终端处汇聚。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终端处分流,在DgNB处汇聚。
示例性的,参见图3,终端有两条AL,分别连接到IAB节点1和IAB节点2,IAB节点1和IAB节点2的父节点均为IAB节点3,IAB节点3的父节点为DgNB。在终端和DgNB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有两条可选的路径:终端-IAB节点1-IAB节点3-DgNB,终端-IAB节点2-IAB节点3-DgNB。在图3所示的场景中,当考虑同时利用上述两条路径传输终端的业务数据时,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IAB节点3处分流,在终端处汇聚。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终端处分流,在IAB节点3处汇聚。
示例性的,参见图4,终端仅与IAB节点3之间有一条AL,IAB节点3有IAB节点1和IAB节点2两个父节点,即IAB节点3的BL有两条,IAB节点2和IAB节点1的父节点均为DgNB。在终端和DgNB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有两条可选的路径:终端-IAB节点3-IAB节点1-DgNB,终端-IAB节点3-IAB节点2-DgNB。当考虑同时利用上述两条路径传输终端的业务数据时,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在DgNB处分流,在IAB节点3处汇聚。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3处分流,在DgNB处汇聚。
示例性的,参见图1,终端仅与IAB节点4之间有一条AL,IAB节点4的BL有多条,IAB节点2和IAB节点3均为IAB节点4的父节点,IAB节点3和IAB节点2的父节点均为IAB节点1,IAB节点1的父节点为DgNB。在终端和DgNB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有两条可选的路径:终端-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DgNB,终端-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DgNB。当考虑同时利用上述两条路径传输终端的业务数据时,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1处分流,IAB节点4处汇聚,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4处分流,在IAB节点1处汇聚。
示例性的,参见图5,终端仅与IAB节点6之间有一条AL,IAB节点6的BL有多条,IAB节点6的父节点为IAB节点4和IAB节点5,IAB节点4的父节点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IAB节点2、IAB节点3和IAB节点5的父节点均为IAB节点1,IAB节点1和DgNB之间有一条BL。在终端和DgNB之间进行业务数据传输时有3条可选的路径:终端-IAB节点6-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DgNB,终端-IAB节点6-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DgNB,终端-IAB节点6-IAB节点5-IAB节点1-DgNB。当考虑同时利用上述3条路径传输终端的业务数据时,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1处分流,IAB节点6处汇聚,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6处分流,在IAB节点1处汇聚。进一步的,IAB节点1经IAB节点2和IAB节点3发往终端的下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4处汇聚,IAB节点4经IAB节点2和IAB节点3发送的终端的上行业务数据在IAB节点1处汇聚。
上述IAB组网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其中,DgNB和IAB节点均为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简称RAN)侧的设备。在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IAB场景中,IAB组网场景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DgNB和另一DgNB下的IAB节点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服务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本申请涉及的网元包括终端、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和无线回传节点(例如,IAB节点)。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也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新无线(new radio,简称NR)通信系统中的终端等。
IAB节点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连接(home access)的场景中。
现有技术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在PDCP层执行,执行主体为终端或基站。在IAB网络中,与终端的PDCP层对等的PDCP层位于一个节点上,即DgNB或某个特定IAB节点(如为UE提供接入服务的IAB节点),若要按照现有技术的方式在IAB网络中执行终端的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只能在终端和DgNB或该特定IAB节点上执行。而在一些涉及多跳和多连接的IAB场景中,终端和基站之间的多条路径之间有公共的链路(例如图4中,在终端和DgNB之间的两条路径中均包含终端和IAB节点3之间的链路),在这些公共的链路上,若不考虑载波聚合,则不具有通过多个路径传输相同数据包带来分集增益的特质,因此,公共链路上传输相同数据包,在提升数据包传输可靠性和降低时延方面的效果有限,且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传输资源的浪费。
基于该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和基站之间通过多条路径传输多个相同的数据包,通过在多条路径上的数据包分流的节点执行数据包的复制,和/或,在多条路径上的数据包汇聚的节点执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从而避免传输资源的浪费。
为了节约传输资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具体可以为下文中的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网络节点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可以参见图6,图6示出了一种网络节点6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601,通信总线602,存储器603以及至少一个通信接口604。
处理器6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总线602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通信接口604,可以为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RAN,WLAN等。
存储器603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603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601来控制执行。处理器601用于执行存储器603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下文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6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6中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6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6中的处理器601和处理器608。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一个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网络节点60还可以包括输出设备605和输入设备606。
为了更好的理解下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对下文中提到的部分协议层以及与协议层相关的附图在此处做统一介绍。
一个设备上的协议层包括以下协议层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业务数据应用协议(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简称SDAP)层、PDCP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简称GTP)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层、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层、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物理层(physical layer,简称PHY)、Adapt(适配)层、BL-L2层、BL-L1层、L2层(layer 2)、L1层(layer 1)。其中,L2层为链路层,示例性的,L2层可以为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L1层可以为物理层,示例性的,L1层可以为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
BL-L2表示无线回传链路的链路层,包括以下协议层中的至少一个协议层: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BL-L1表示无线回传链路的物理层,即PHY层。这些协议层的具体功能依赖于无线回传链路具体采用的制式(例如LTE或NR),可包含具体制式中定义的各个协议层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无线回传链路为对应于Un接口的链路,可以是IAB节点之间的回传链路,或,IAB节点和DgNB之间的回传链路。
Adapt层表示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可以简称为Adapt层,即下文中的第一协议层),Adapt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简称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的名称不一定为Adapt层或第一协议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只要具备这些能力的协议层均可以理解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dapt层或第一协议层。
其中,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可以是UE的标识,UE接入的IAB节点的标识,DgNB的标识,Donor-DU的标识,Donor-CU的标识,传输路径的标识等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多段链路上的QoS映射可以为:在回传链路中基于数据包携带的UE的无线承载的标识,执行从UE的无线承载到Un接口上的无线承载或逻辑信道的映射。
所述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Adapt层中封装的内容包含的是以下类型中的任一种:UE的用户面数据、UE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消息、IAB节点的RRC消息、IAB节点和DgNB或DgNB的CU之间接口上的控制层应用消息(如F1应用协议(F1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F1AP)消息)、IAB节点生成的流控反馈消息等。其中,一个节点可以通过该节点上的F1AP层,向另一个节点上对等的F1AP层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中包括该另一个节点服务的终端的上下文管理信息和/或所述终端的RRC消息。一个节点在F1AP协议层上生成或发送的消息可以称为F1AP消息。
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可以为UE的QoS流的标识(Qos flow identifier,简称QFI),UE的无线承载(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或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简称SRB))的标识,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services code point,简称DSCP)等。
示例性的,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可以为DgNB、Donor-DU、Donor-CU、IAB节点的父节点或等为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的上游节点。流控反馈信息的内容可包含如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IAB节点的缓存状态、负载程度,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状态(如链路阻塞(blockage)或链路恢复(resume)或链路质量信息等),包含IAB节点的某段链路的带宽、传输时延,IAB节点丢失的数据包序号,IAB节点已经成功向终端或其子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序号等。
Adapt层可以在BL-L2包含的所有协议层之上,例如,若BL-L2包含RLC层和MAC层,Adapt层可以在RLC层之上。Adapt层也可以在BL-L2包含的任意两个协议层之间,例如,若BL-L2包含RLC层和MAC层,Adapt层可以在RLC层和MAC层之间,即在MAC层之上,在RLC层之下。Adapt层还可以在BL-L2和BL-L1层之间。本申请实施例中对Adapt层的具体位置不进行限定。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Adapt层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在BL-L2包含的任意一个层或任意多个层的功能上扩展,无需额外的协议层。另一种可能的情况,Adapt层的功能还可以在BL-L2之上的一个或多个协议层功能上扩展,无需额外的协议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DgNB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实体,也可以是CU和DU分离的形态,即由宿主基站的集中式单元(Donor-CU,以下简称为CU)和宿主基站的分布式单元(Donor-DU,以下简称为DU)组成。若DgNB是CU和DU分离的形态,L2是CU和DU之间接口上对应的链路层,L1是CU和DU之间接口上对应的物理层。另外,若DgNB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实体,下文中所示的图7-图11中的CU和DU之间的协议栈可以没有,DgNB对外保留与IAB节点以及与终端之间对等的协议栈即可。
下文中提到的与协议层相关的附图包括图7-图11(附图中的IABn表示IAB节点n),图7-图11均以网络架构为图1所示的网络架构为例绘制的,以下分别进行介绍。
在图7中,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和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4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4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4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1与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UE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IP层、L2层和L1层。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协议栈架构,即图7中,DU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在IP层之上还包括Adapt层和/或GTP层及UDP层,相应的在CU的协议栈中在IP层和PDCP层之间还包括与DU对等的Adapt层和/或GTP层及UDP层。可选的,该协议栈架构中,图7的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可不包括Adapt层,相应的在CU的协议栈中在PDCP层之下还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
在图8中,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和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4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4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4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1与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UE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D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
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IAB节点2/IAB节点3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IAB节点2/IAB节点3和IAB节点1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IAB节点1和DU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DU和CU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或者说,IAB节点4和CU之间可以建立逐跳的GTP隧道。
图8与图7相比,UE的数据可以基于逐跳的GTP隧道进行传输。其中,Un接口上对等的适配层还可以由IP层替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协议栈架构,即图8中IAB节点4上的GTP层、UDP层直接与DU上的GTP层、UDP层对等,在IAB节点1和IAB节点2/IAB节点3上无需支持GTP层及UDP层,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DU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DU和CU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这两段GTP隧道相互一一对应(或称为一对一映射)。可选的,该协议栈架构中,图8中Un接口上的通信协议层中,还可以在UDP层和Adapt层之间包含对等的IP层。可选的,该协议栈架构中,图8中Un接口上IAB节点1上的UDP层及与IAB节点1上的UDP层对等的UDP层可以没有。
在图9中,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和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4对等的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4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包括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GTP层和UDP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对等的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4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1与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UE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与IAB节点4对等的GTP层和UDP层,与DU对等的IP层、L2层和L1层。
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CU之间可以建立端到端的GTP隧道。可选的,图9中IAB节点4和CU之间对等的UDP层可以没有。
在图10中,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和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4对等的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4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IP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4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IP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IP层、BL-L2层和BL-L1层,与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CU对等的GTP层、UDP层和IP层,与DU对等的BL-L2层和BL-L1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BL-L2层和BL-L1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GTP层、UDP层和IP层,与DU对等的GTP层、UDP层、IP层、L2层和L1层。
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IAB节点2/IAB节点3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IAB节点2/IAB节点3和IAB节点1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IAB节点1和CU之间可以建立GTP隧道。若DgNB是一个完整的功能实体,也可以说,IAB节点4和DgNB之间可以建立逐跳的GTP隧道。
其中,IAB节点4和核心网之间存在下一代(next generation,简称NG)接口,IAB节点4为NG接口的终结点。IAB节点4和核心网之间的NG接口具体通过在IAB节点4和IAB节点2/IAB节点3之间建立NG接口,在IAB节点2/IAB节点3和DU之间建立NG接口和在DU和CU之间建立NG接口来实现,也可以描述成通过建立逐跳的NG接口实现。UE的数据可以基于逐跳的NG接口(或逐跳的NG接口代理Proxy)的GTP隧道进行传输。NG接口也可以为S1接口或其它类似接口。
IAB节点4为UE的PDCP层的锚点,即与UE的PDCP层对等的PDCP层在IAB节点4上。其中,Un接口上对等的IP层还可以由适配层替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协议栈架构,即图10中IAB节点4上的GTP层、UDP层直接与CU上的GTP层、UDP层对等,在IAB节点1和IAB节点2/IAB节点3上无需支持GTP层及UDP层,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CU之间可以建立端到端的GTP隧道,该GTP隧道可以与CU和为UE服务的UPF之间的NG接口的GTP隧道一一对应(或称为一对一映射)。
此外,IAB节点与DgNB之间、IAB节点与IAB节点之间还可以有Xn接口,Xn接口也可以为X2接口或其它类似接口。
在图11中,用户面协议架构中包括CU、DU、IAB节点1、IAB节点2、IAB节点3、IAB节点4和UE。其中,UE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IAB节点4对等的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IAB节点4与UE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SDAP层、PDC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用户面网关(例如,UPF)对等的GTP层和UDP层,与IAB节点2/IAB节点3对等的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4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2/IAB节点3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IAB节点1与IAB节点2/IAB节点3通信的协议栈以及IAB节点1与D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Adapt层、BL-L2层和BL-L1层,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IP层、L2层和L1层。CU的协议栈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与DU对等的IP层、L2层和L1层。可选的,Un接口上对等的Adapt层还可以由IP层替代。
其中,UE接入的IAB节点(即IAB4)在Uu接口上为UE提供完整的空口协议栈,UE的业务数据在DgNB和其他IAB节点上,通过Adapt层,或者IP层进行路由转发。
该情况下,IAB节点4和用户面网关(例如,为UE服务的UPF)之间可以建立端到端的GTP隧道。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协议栈架构,即图11中,DU与CU通信的协议栈中在IP层之上还包括Adapt层和/或GTP层及UDP层,相应的在CU的协议栈中在IP层之上还包括与DU对等的Adapt层和/或GTP层及UDP层。可选的,该协议栈架构中,图11的DU与IAB节点1通信的协议栈中可不包括Adapt层,相应的在CU的协议栈中包括与IAB节点1对等的Adapt层。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GTP层具体可以为用户面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user plane,简称GTP-U)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协议层的上下关系定义为:在一个节点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上,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上层协议层;或者,在一个节点接收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下,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下层协议层。示例性的,参见图7,在UE的协议栈中,SDAP层和PDCP层均为RLC层的上层协议层,SDAP层、PDCP层和RLC层均为MAC层的上层协议层。
为了使得下文中的描述更加的清楚,本申请实施例对涉及到“逐跳”、“端到端”和“逐段”的描述在此处统一进行澄清。
若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一条路径上包括S个节点,该条路径上的节点依次为:节点A、节点1、节点2、…、节点S、节点B。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逐跳对等的某个协议层(例如,可以为第一协议层),则表示节点A和节点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s+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B之间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s为大于0小于S的整数。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则表示节点A和节点B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A和节点1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节点S和节点B之间也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例如,可以为第一协议层),表示节点A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建立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并且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中的至少一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的两个端点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转发传输数据。比如,节点A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2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协议层建立节点A和节点B的逐段对等的某个协议层。示例性的,节点A与节点S1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节点S1和节点B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协议层,并且节点A与节点S1之间或者节点S1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其他节点的转发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无特别说明,节点A和节点B具有对等的协议层均可以指上述三种情况。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逐跳对等的某个隧道(例如,可以为GTP隧道),则表示节点A和节点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节点s和节点s+1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节点S和节点B之间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s为大于0小于S的整数。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隧道,则表示节点A和节点B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节点A和节点1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节点S和节点B之间也不具有对等的该某个隧道。
若描述为:节点A和节点B具有逐段对等的某个隧道,表示节点A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隧道,建立节点A和节点B之间的逐段对等的某个隧道,并且多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隧道中的至少一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隧道的两个端点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转发传输数据。比如,节点A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2个端到端对等的该某个隧道建立节点A和节点B的逐段对等的某个隧道。示例性的,节点A与节点S1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隧道,节点S1和节点B具有端到端对等的某个隧道,并且节点A与节点S1之间或者节点S1和节点B之间可以通过其他节点的转发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无特别说明,节点A和节点B具有对等的某个隧道均可以指上述三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逐跳(或逐段)对等的某个隧道中,每跳(或每段)该某个隧道之间均是一对一映射的。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以为控制面的信令或用户面的数据;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以为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简称为SDU)或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简称为PDU)。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包可以为下行数据包,也可以为上行数据包。
下文中结合图1-图1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作示例性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2所示,该方法包括:
1201、第一节点接收数据包。
其中,第一节点可能从终端或接入网设备接收数据包,也可能从一个无线回传节点接收数据包。其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为DU、CU,或,DU和CU合一的基站,下文中的接入网设备具体为DU、CU,还是,DU和CU合一的基站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中的协议栈进行判断。
1202、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M为大于1的整数。
由于M个数据包通过复制得到,可以理解的是,M个数据包为相同的数据包。
1203、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在一条路径上发送一个数据包,也可以在一条路径上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可以有多条,用于发送M个数据包的路径(即至少两条路径)可以为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中的部分或全部路径。第一节点可以随机的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中选择用于发送M个数据包的路径,也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中选择用于发送M个数据包的路径。
示例性的,参见图5,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第二节点为IAB节点6,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有3条路径,则第一节点可以通过3条路径中的2条路径发送M个数据包,也可以通过3条路径发送M个数据包。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路径也可以为通过载波传输数据的路径。该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至少两条路径也可以为通过至少两个载波传输数据的路径。
1204、第二节点通过至少一条路径接收至少两个数据包,所述至少一条路径为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的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节点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了M个数据包,但是数据包在路径中传输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丢包的情况,因此,第二节点接收到的至少两个数据包中可能包含M个数据包中的多个数据包,也可以仅包含M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
1205、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第二节点可以对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即判断数据包是否与接收到的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其他数据包或缓存的数据包为重复的数据包,若是,可以将重复的数据包丢弃。
可选的,所述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在所述第二节点汇聚。此时,第二节点至少接收到M个数据包中的两个数据包。可选的,在进行重复检测之后,可以将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重复的数据包丢弃。
其中,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此时,第二节点为终端或接入网设备或另一个无线回传节点。或者,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此时,第一节点为终端或接入网设备或另一个无线回传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当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则第一节点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若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时,则第一节点不是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而是从有线接口接收数据包(例如,DgNB或CU通过与UPF之间的NG接口接收数据包,或DU通过与CU之间的F1接口接收数据包)。
示例性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例如,IAB节点)或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例如,RN),还可以为未来的网络系统中的无线回传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无线回传节点还可以为在网络中充当无线回传节点角色的终端。
示例性的,参见图1,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1,另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4。参见图3,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可以为终端,另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3。参见图4,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可以为DgNB,另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3。参见图5,一种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1,另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4;另一种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1,另一个节点可以为IAB节点6。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在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时,具体由哪个节点执行,可以由网络配置,也可以由节点之间协商确定。
其中,所述M个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分流(也可以描述为“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M个数据包的分流节点”或“所述第一节点为用于发送M个数据包的至少两条路径的分叉点”),和/或,所述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在所述第二节点汇聚(也可以描述为“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的汇聚节点”或“所述第二节点为用于发送M个数据包的至少两条路径的聚合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数据包的分流节点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或,在数据包的汇聚节点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在如图1所示的IAB场景中,可以避免在终端和IAB节点4之间,和/或,DgNB和IAB节点1之间的链路上传输重复的数据包,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选的,步骤120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所述M个数据包。该情况下,第二节点进行重复检测的至少一个数据包可以为第二节点接收到的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
其中,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flow)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需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业务类型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可靠性要求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门限值的数据包。此处的第二预设门限值用于与预设门限值进行区分。其中,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也可以描述为“丢包率需求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此处的预设条件也可以认为是数据包复制的粒度,则根据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可知,数据包复制的粒度可以为以下粒度中的至少一种粒度:UE粒度、IAB节点粒度、无线承载粒度、PDU会话粒度、QoS流粒度、数据包粒度。
该情况下,网络可以针对特定的数据包开启复制的功能,以满足数据包对应的业务的QoS要求。该情况下,可以保证相应业务或数据包的QoS保障能力。例如,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在某些特定节点间的任意一条路径无法满足需传输数据包的QoS需求的情况下,增加其他路径的重复传输以提升这些特定节点间对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终端的指定业务的数据传输的QoS保障能力;可以提升对指定数据包传输的QoS保障能力。
以下对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情况(1)、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
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终端,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对被指定的终端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其中,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终端的标识确定数据包所属的终端。
示例性的,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高优先级的用户的终端,或者,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预设的某些终端,或者,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其他设备向第一节点指示的某些终端。
情况(2)、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无线回传节点。
当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时,第一节点对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当数据包为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时,第一节点对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当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且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时,第一节点对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且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且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时,这两个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为不同的节点。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路由信息确定数据包是否为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和/或,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路由信息确定数据包是否为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
例如,参见图1,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第二节点为IAB节点4。IAB节点1和IAB节点4之间有两条路径,这两条路径中的任意一条的可靠性保障都比较差,IAB节点1可以将所有需发往IAB节点4的数据包复制后从两条路径分别传输至IAB节点4,以提高业务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体的,IAB节点1可以根据路由信息,确定需发往IAB节点4的数据包,然后对这些数据包执行复制操作。示例性的,当数据包携带的目的地址标识为IAB节点4或IAB节点4的子节点的标识,或者,数据包携带的路径标识表明数据包将经过IAB节点4传输时,IAB节点1确定该数据包为需发往IAB节点4的数据包。
示例性的,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根据路径的当前状态确定,例如,当用于传输数据包的路径拥塞时,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该条路径的两个端点,若两个端点分别为IAB1和IAB4,则数据包为从IAB1(或IAB4)接收到的并向IAB4(或IAB1)发送的数据包。
情况(3)、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
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终端,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RB)。其中,RB可以为SRB或DRB。
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对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其中,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终端的标识和终端的无线承载的标识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当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终端的无线承载对应时,第一节点还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GTP隧道的隧道端点标识(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简称TEID)(或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GTP隧道的TEID及第一节点的标识如IP地址)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或者,第一节点还可以通过终端的标识和GTP隧道的TEID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
示例性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可以为对应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的无线承载,或者,被指定的无线承载可以为预设的某些无线承载。
示例性的,若一个UE的DRB1对应于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则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该UE,被指定的无线承载可以为DRB1。参见图1,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IAB节点1从DgNB处收到的数据包中,若携带有该UE以及DRB1的标识,则第一节点对该数据包进行复制。
情况(4)、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可以与终端的PDU会话对应。
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终端,被指定的PDU会话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PDU会话。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对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其中,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GTP隧道的TEID(或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GTP隧道的TEID及第一节点的标识如IP地址)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第一节点还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标识和GTP隧道的TEID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示例性的,TEID可以包含在数据包的GTP层协议头中。
情况(5)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可以与终端的PDU会话对应,QoS流的QFI可以在GTP层的头信息中被解析从而获取到,或者,QoS流的QFI可以在第一协议层被解析从而获取到。
被指定的终端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终端,被指定的QoS流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QoS流。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对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所有数据包都进行复制。其中,第一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UE的标识和QFI确定数据包是否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示例性的,QFI可以包含在数据包的GTP层协议头中。
在情况(4)和情况(5)中,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根据业务的可靠性要求确定,业务的可靠性可以包括业务的时延、丢包率、抖动等。第一节点可以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的数据包进行复制。该情况下,情况(4)中的被指定的PDU会话对应的业务即为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情况(5)中的被指定的QoS流对应的业务即为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情况(6)、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A、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该情况下,一旦第一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中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第一节点对该数据包进行复制。
B、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业务类型的数据包
其中,被指定的业务类型的业务可以为可靠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可以为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简称为URLLC)业务。该情况下,数据包可以为URLLC业务的数据包。
C、所述数据包为可靠性要求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门限值的数据包
数据包的可靠性可以理解为数据包所属的业务的可靠性。第二预设门限值可以预先设置或由节点根据预设规则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还可以包括上述多种情况(即数据包满足上述多种情况示出的条件时,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比如:数据包满足(1)(3)(4)(5)中任意一种情况的条件的基础上还满足情况(2)(6)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情况的条件。
可选的,在步骤1202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接收配置信息,所述配置信息包括所述预设条件,以便第一节点根据预设条件判断是否要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复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节点也需要接收配置信息,以便根据预设条件判断是否要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预设条件可以由其他节点(比如,DgNB,核心网网元(例如,接入管理功能单元(access management function,简称AMF),会话管理功能单元(session managementfunction,简称SMF)等))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指示。比如上述情况(1)(3)(4)(5)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况,其他节点可以将情况(1)(3)(4)(5)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况下,数据包需要满足的条件包含在UE的上下文配置信息中向第一节点发送。其中,UE的上下文配置信息中还可以包括UE的标识,UE的RB标识等。
具体的,在情况(1)-情况(6)下,其他节点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分别可以为:情况(1)、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情况(2)、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的标识;情况(3)、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被指定的RB的标识,或,GTP隧道的TEID,或,GTP隧道的TEID+第一/二节点的标识如IP地址;情况(4)、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被指定的PDU会话的标识,或,GTP隧道的TEID,或,GTP隧道的TEID+第一/二节点的标识如IP地址;情况(5)、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被指定的QoS流的标识;情况(6)、第一指示信息。另外,向第一节点发送的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第一节点基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包复制的操作的信息,向第二节点发送的信息中还可以包括用于指示第二节点基于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包重复检测的操作的信息。示例性的,其他节点可以通过RRC消息或者F1AP消息向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发送这些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条件也可以由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基于网络拓扑、路径/链路状态、路由关系等协商确定。
可选的,在步骤1202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当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当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去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时,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去激活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
进一步的,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指示激活或去激活某个粒度的数据包复制功能,比如,可以激活PDU会话粒度的数据包复制功能。
其中,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DgNB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简称RRC)信令或F1AP消息中。当第一节点和DgNB有直接链路时,DgNB可以通过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简称CE)将第二指示信息发给第一节点。DgNB也可以将第二指示信息通过RRC消息或F1AP消息配置给一个无线回传节点,该无线回传节点通过MAC CE将第二指示信息配置给第一节点。DgNB也可以将第二指示信息通过RRC消息或F1AP消息配置给第一节点。
是否激活数据包复制功能还可以由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根据预设的条件确定,或者,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基于网络拓扑、路径/链路状态、路由关系等协商确定。另外,第一节点也可以在接收到包含预设条件的配置信息的情况下,就激活数据复制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也可以激活或去激活第二节点的重复检测功能,具体方法与激活或去激活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二节点接收的第二指示信息,还可以是由第一节点在收到第二指示信息后向第二节点转发的,或者由第一节点根据预设条件确定是否激活数据包复制功能后,向第二节点发送的。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包括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所述M个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该情况下,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示例性的,数据包标识可以为数据包的序列号(sequence number,简称SN),相同的数据包的序列号相同。因此,若第二节点接收到了两个序列号相同的数据包,则认为这两个数据包为重复的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包需要通过其他节点转发时,该其他节点在转发数据包的过程中,不对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进行修改或删除。
上述方法在具体实现时,在节点中的协议层不同的情况下,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以下具体进行说明。
方式1、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
该情况下,步骤1203具体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对于第二节点而言,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该情况下,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此处以及下文中与第一协议层相关的内容可参见上文。
该方式在实现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上具有逐跳或端到端或逐段对等的第一协议层,示例性的,该方式可以应用于图7-图9、图11中任意一个附图中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对于无线回传节点,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可以在第一协议层执行。
第二节点可以基于PDCP SN对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也可以基于第一节点在第一协议层或第一协议层的上层协议层为数据包添加的数据包标识进行数据包重复检测。其中,在图7-图9所示的协议栈中,该PDCP SN由接入网设备(DgNB或Donor CU)的PDCP层处理时添加。在图7-图9中任意一个附图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具体的,在图7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PDCP协议数据单元或第一协议层协议数据单元。在图8和图9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UDP协议数据单元或IP包或第一协议层协议数据单元。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在图11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UE的数据包在IAB4才会被执行从QoS flow到DRB的映射,故而在DgNB和其他无线回传节点上,并不知晓UE的DRB信息,故无法执行UE的DRB粒度的数据复制与重复检测。具体原因在于,现有技术中,在UE QoS flow和DRB之间的映射是在SDAP层执行的,因此,只有UE和IAB4才知道QoS flow和DRB之间的映射关系,在IAB4和其他节点之间无需获知UE的DRB的信息。
在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上,数据包经过适配层处理得到的数据包中,可以携带用于路由的信息,例如传输路径的标识、UE的标识、为UE提供接入服务的无线回传节点的标识、DgNB/DU/CU的标识等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适配层处理后的数据包中还可以携带用于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上的无线回传节点以及DgNB执行QoS映射的标签信息。
具体的,在图11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UDP协议数据单元或第一协议层协议数据单元。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即IAB4)与为所述终端服务的UPF具有对等的GTP层;所述终端和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具有对等的SDAP层和PDCP层;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其中,第一节点、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和第二节点为同一条路径上的多个节点。示例性的,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
方式2、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该情况下,步骤1203具体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GTP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对于第二节点而言,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通过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GT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该情况下,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当所述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当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上具有逐跳或端到端或逐段对等的GTP层。示例性的,该方式可以应用于图8或图9或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当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为无线回传节点时,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上具有逐跳或端到端或逐段对等的GTP层。示例性的,该方式可以应用于图8或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所述终端的无线承载一一对应。其中,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可以为逐跳或端到端的GTP隧道。
该情况下,IAB节点处分配的GTP TEID与UE的DRB对应,因此,IAB节点可以根据数据包中携带的TEID(或根据TEID+IAB节点的标识),识别出UE的DRB。参见图1,以下行数据传输为例,若第一节点为IAB节点1,当UE的DRB1对应的数据包需要执行复制操作时,IAB节点1为UE的DRB1在IAB节点1和DgNB之间对应的GTP隧道分配的下行TEID为TEID 1,若IAB节点1接收到的下行数据包中包含TEID 1,IAB节点1对该数据包进行复制。
以图1为例,若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为IAB1,一个节点为IAB4,则:
在IAB1处维护的其与IAB1和IAB2之间的隧道信息中,针对同一个UE的同一个DRB,有两个上行的TEID(一个为IAB1为IAB1和IAB2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一个为IAB1为IAB1和IAB3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可选的,这两个上行的TEID可以相同)和两个下行的TEID(一个为IAB2为IAB1和IAB2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一个为IAB3为IAB1和IAB3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
在IAB4处维护的其与IAB1和IAB2之间的隧道信息中,针对同一个UE的同一个DRB,有两个上行的TEID(一个为IAB2为IAB4和IAB2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一个为IAB3为IAB4和IAB3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和两个下行的TEID(一个为IAB4为IAB4和IAB2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一个为IAB4为IAB4和IAB3之间的GTP隧道分配的,可选的,这两个下行的TEID相同)。
该情况下,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的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8。具体的,在图8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UE的PDCP层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或与UE的PDCP层对等的PDCP层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或GTP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第二节点可以基于PDCP SN对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也可以基于第一节点在GTP层或GTP层的上层协议层为数据包添加的数据包标识进行数据包重复检测。其中,在图8和图9所示的协议栈中,PDCP SN由UE或接入网设备(DgNB或Donor CU)的PDCP层处理中添加的。
另一种情况下,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与所述终端的PDU会话一一对应。其中,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GTP隧道可以为逐跳或端到端的GTP隧道。
该情况下,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的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10。具体的,在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IP数据包或GTP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该情况下,数据包在GTP层的头部中携带有TEID,以及QFI。因此,IAB节点可以根据TEID识别出UE的PDU会话,根据QFI识别出QoS flow。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中需要维护TEID与PDU会话的映射关系,以及QFI和QoS flow的对应关系。
在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下,数据复制功能的激活和去激活还可以由DgNB决策后通过NG接口应用层协议(NG 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NGAP)消息通知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
第二节点可以基于第一节点在GTP层或GTP层的上层协议层为数据包添加的数据包标识进行数据包重复检测。
方式3、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或第一协议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PDC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接入网设备,第二节点为终端(该情况下,该方式不需要改变现有的终端的协议栈)。具体的,第一节点可以对GTP层(或第一协议层)的SDU进行复制。
该情况下,步骤1203具体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或第一协议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对于第二节点而言,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该情况下,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PDC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PDCP协议数据单元/GTP层(或第一协议层)的SDU。数据包的重复检测可以基于PDCP SN进行,不能再基于第一协议层或GTP层为数据包添加的数据包标识(例如,序列号)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避免UE无法识别)。
方式4、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SDAP层或SDAP的上层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该情况下,第二节点为UE,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
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IP包或其他类型的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类型可以根据UE的PDU会话的类型确定,例如,当UE的PDU会话的类型为以太网类型时,数据包的类型可以为以太网类型。SDAP的上层协议层可以是例如IP层或以太网协议层,也可以为一个新增的协议层。
示例性的,以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为IP包为例,若对于图2和图3所示的场景,下行业务数据的分流点为IAB节点或DgNB,IAB节点或DgNB在GTP层对IP包进行复制,并在IP包之外(或GTP层的SDU)添加数据包标识。UE作为下行业务数据的汇聚点,需要在SDAP层或SDAP的上层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该方式可以应用于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方式5、所述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PDCP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该方式可用于图7-图9中任意一个附图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其中,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或接入网设备,第一节点为终端(该情况下,该方式不需要改变现有的终端的协议栈)。
该情况下,步骤1203具体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PDCP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对于第二节点而言,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或第一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该情况下,步骤1205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或第一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
该情况下,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PDCP协议数据单元/GTP层(或第一协议层)的SDU。数据包的重复检测可以基于PDCP SN进行,不再基于第一协议层或GTP层为数据包添加的数据包标识(例如,序列号)进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
方式6、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SDAP层或SDAP的上层协议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
该情况下,第一节点为UE,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无线回传节点。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可以为IP包或其他类型的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类型可以根据UE的PDU会话的类型确定,例如,当UE的PDU会话的类型为以太网类型时,数据包的类型可以为以太网类型。SDAP的上层协议层可以是例如IP层或以太网协议层,也可以为一个新增的协议层。
示例性的,以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针对的为IP包为例,若对于图2和图3所示的场景,UE作为上行业务数据的分流点,需要在SDAP层或者某个新增协议层,对IP包执行复制,并在IP包之外添加数据包标识,然后将复制后的多个数据包分别通过多条路径向IAB节点或DgNB发送。IAB节点或DgNB作为上行业务数据的汇聚点,需要在IP层之下,例如GTP层,或者某个新增协议层,基于UE在IP包之外添加的数据包标识执行数据包的重复检测。
可选的,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该方式可以应用于图10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处理数据包的方法,如图13所示,图13中包括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包括步骤1300、1301a、1302a、1303和1304,第二个方案包括步骤1301b、1302b、1303和1304,可选的,第二个方案中也可以包括步骤1300。一个方案为一种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第一个方案与第二个方案的区别在于:第一个方案中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二个方案第二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具体包括:
1300、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相同的多个数据包。
1301a、第一节点从第二节点接收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用于指示第二节点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多个相同的数据包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传输。
示例性的,反馈信息中可以包括第二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例如,数据包的SN。第二节点发送的反馈信息可以经由N条路径上的一个或多个节点转发至第一节点。
多个相同的数据包可以为第一节点对一个数据包进行复制后得到的多个数据包。可以理解的是,反馈信息中包含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可以为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的协议层为数据包分配的数据包标识。
1302a、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所述数据包。
可选的,所述反馈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节点正确收到了所述第一节点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所述数据包,所述N1条路径为所述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步骤1302a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所述N2条路径为所述N条路径中的除所述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
该可选的方法,由于N1条路径上的节点已经将数据包发送给了第二节点,因此,第一节点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仅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提高该方法执行的效率。当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时,与第一节点通过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相比,信令开销小。
在步骤1302a之后可以执行步骤1303和1304。步骤1303和1304中的第三节点为至少一个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
1301b、第二节点从第一节点正确收到了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所述第一节点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所述多个相同的数据包通过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N条路径传输。
1302b、所述第二节点通过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所述数据包。
多个相同的数据包可以为第一节点对一个数据包进行复制后得到的多个数据包。
在第二个方案中,为了使得第二节点确定接收到的来自第一节点的数据包为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包,可选的,第一节点在激活数据复制功能后可以向第二节点发送用于指示第一节点激活了数据复制功能的信息;或者,只有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包才携带数据包标识,该情况下,当第二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携带数据包标识时,第二节点可以确定该数据包为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的数据包。
为了使得第二节点确定第三指示信息的目的节点,可选的,所述第二节点中配置有所述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至少一个节点的信息;或者,进一步的,第二节点中可以配置N条路径的信息或网络拓扑和路由信息等信息。
第二节点中可以配置有N条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路径的信息(例如,路径标识),路径上的节点同样被配置了路径的信息;或者,第二节点中可以配置有N条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路径中的节点的信息(例如,节点标识,具体可以为节点的地址)。
若第二节点只配置了路径信息,第二节点可以在第三指示信息里携带路径标识,并将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广播发送。N条路径上的节点在接收到第二节点广播的第三指示信息后,根据自己被配置的路径信息判断是否要处理所述第三指示信息。例如,若一个节点接收到第二节点广播的第三指示信息,该节点确定第三指示信息里携带的路径标识与自身被配置的路径标识相同,则处理所述第三指示信息,否则,继续广播该第三指示信息,该节点广播的指示信息与接收到的指示信息的内容相同。若第二节点中配置有N条路径中的一条或多条路径中的节点的信息,则第二节点可以向配置的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二节点从所述第一节点正确收到了所述第一节点在N1条路径上发送的所述数据包,所述N1条路径为所述N条路径中的路径,N1为大于0小于N的整数;步骤1302b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通过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或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所述N2条路径为所述N条路径中的除所述N1条路径之外的其他路径。
该可选的方法,由于N1条路径上的节点已经将数据包发送给了第二节点,因此,第二节点可以通过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仅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提高该方法执行的效率。当第二节点通过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N2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时,与第二节点通过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N条路径中的部署有所述第一协议层的节点发送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相比,信令开销小。
在步骤1302b之后可以执行步骤1303和1304。步骤1303和1304中的第三节点为至少一个节点中的任意一个节点。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中一个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一个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或者,所述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均为无线回传节点。关于无线回传节点和接入网设备的相关描述可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多个相同的数据包可以为第一节点对一个数据包进行复制后得到的多个数据包。
N条路径可以为第一节点和所述第二节点之间的全部或部分路径。第一节点可以随机的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中选择用于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的N条路径,也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条件在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之间的路径中选择用于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的N条路径。其中,第一节点可以在一条路径上发送一个数据包,也可以在一条路径上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
至少一个节点可以为通过其他节点与第一节点通信的节点,该情况下,第一节点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可以通过其他节点转发至至少一个节点。当然,第一节点也可以为与第一节点直接通信的节点。第一节点和至少一个节点具有逐跳或端到端或逐段对等的第一协议层。
该实施例中,与所述第一协议层相关的内容的解释可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上述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包含在现有的消息中发送,也可以包含在新的消息中发送,或者,第三指示信息还可以是一个消息。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执行丢弃操作,还指示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
1303、第三节点通过所述第三节点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丢弃数据包。
具体的,当步骤1303之前执行步骤1302a时,步骤1303在具体实现时,第三节点通过第三节点的第一协议层从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当步骤1303之前执行步骤1302b时,步骤1303在具体实现时,第三节点通过第三节点的第一协议层从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接收第三指示信息。
1304、所述第三节点根据所述第三指示信息丢弃所述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第二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第一节点向N条路径上的至少一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至少一个节点可以根据第三指示信息丢弃重复的数据包,从而使得至少一个节点可以不需要再向第二节点发送第二节点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能够节约传输资源,并且,通过第一协议层传输第三指示信息,不需要改变终端的现有的协议栈,能够兼容现有的终端。
步骤1302a和1302b在具体实现时,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向多个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方式(1)、点对点发送
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生成第三指示信息后,将携带第三指示信息的消息的目的地址设置为上述至少一个节点的地址。接收到该消息的节点确定该消息的目的地址为自己的地址时,根据该消息执行后续操作,否则,转发该消息。
方式(2)、组播发送
上述至少一个节点可以被配置一个组播地址。具体的,同一条路径上的部分或全部节点可以被配置一个组播地址,多条路径上的部分或全部节点也可以被配置一个组播地址。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生成指示信息后,将携带指示信息的消息的目的地址设置为该组播地址。接收到该消息的节点确定该消息的目的地址是否与自己被配置的组播地址匹配,若是,该节点根据该消息执行后续操作并转发该消息,若否,该节点转发该消息,将消息的目的地址仍然设置为该组播地址。可以理解的是,路径标识是所述组播地址的一个特例。
可选的,所述第三指示信息为一个消息,所述消息的消息类型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所述消息中包括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
该情况下,步骤1304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
1304-1、所述第三节点根据所述消息的消息类型确定执行丢弃操作。
1304-2、所述第三节点根据所述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确定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
1304-3、所述第三节点将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丢弃。
示例性的,可以设计一种新的消息类型,该新的消息类型用于指示执行丢弃操作,消息类型为该新的消息类型的消息中携带与丢弃操作相关的信息。用于指示执行丢弃操作的消息类型也可以为现有的消息类型,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消息中还包括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需满足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业务类型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可靠性要求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门限值的数据包。此处的第二预设门限值用于与预设门限值进行区分。其中,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也可以描述为“丢包率需求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该情况下,可以删除满足不同的条件的数据包,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的需求。
该情况下,该情况下,步骤1304-2在具体实现时可以包括:所述第三节点根据所述消息中的数据包标识和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确定所述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
示例性的,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
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的标识。
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和被指定的无线承载的标识。
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和被指定的PDU会话的标识。
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QoS流中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被指定的终端的标识和被指定的QoS流的QFI。
当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包括: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时,消息中还包括第一指示信息。
关于预设条件的其他相关描述可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以下对第三节点丢弃数据包的过程作简单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消息中还可以包括数据包,此时,数据包本身携带的信息已经可以使得接收端确定数据包是否满足预设条件以及满足哪些预设条件,接收端根据消息执行丢弃操作时,可以根据数据包本身携带的信息和数据包标识来选择需要丢弃的数据包。示例性的,若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则当消息中包括的数据包为该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且该数据包携带的数据包标识为丢弃操作对应的数据包的标识,则接收端将该数据包丢弃。
参见图14,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具有端到端对等的协议层3,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还通过第三节点和第四节点具有逐跳对等的协议层2和协议层1。第一节点向第三节点发送数据包时,在协议层3为数据包分配SN(记为协议层3SN),在协议层2也会为数据包分配SN(记为协议层2SN),协议层3SN和协议层2SN之间可以一对多映射,或多对一映射,或一对一映射。第一节点将数据包发送至第三节点(或第四节点)后,第三节点(或第四节点)仅能获取第一节点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分配的协议层2SN。数据包到达第二节点后,第二节点可以获取第一节点在协议层3为数据包分配的协议层3SN。因此,若在协议层2执行数据包的丢弃,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向第三节点(或第四节点)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节点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分配的协议层2SN,第三节点接收到第三指示信息后,会丢弃序列号为协议层2SN的数据包。
以下举例进行说明,若第一节点向第三节点发送数据包A时,在协议层3为数据包A分配的SN为协议层3SN1,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A分配的SN为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第二节点在接收到数据包A后能够获取到协议层3SN1、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中会维护协议层3SN1与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之间的映射关系。示例性的,维护的映射关系可参见表1。协议层3SN1对应的数据包与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对应的数据包均为数据包A。
若在协议层2执行数据包的丢弃,由于第三节点(或第四节点)仅能识别第一节点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A分配的SN,因此,第一节点(或第二节点)向第三节点(或第四节点)发送的第三指示信息中可以包含第一节点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分配的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第三节点接收到第三指示信息后,会丢弃序列号为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的数据包。
表1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个方案中,第一节点在接收到反馈信息时,也可以丢弃第一节点中的数据包。该情况下,若反馈信息中包含的为协议层3SN1,则第一节点丢弃协议层3SN1对应的数据包,或,与协议层3SN1映射的协议层2SN2对应的数据包和协议层2SN3对应的数据包。若反馈信息中包含的为在协议层2为数据包A分配的SN,则反馈信息中包含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时,第一节点将与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映射的协议层3SN1对应的数据包丢弃。若反馈信息中仅包含协议层2SN2或协议层2SN3,则第一节点不将与协议层2SN2和协议层2SN3映射的协议层3SN1对应的数据包丢弃。第三节点删除的数据包可以为协议层2的协议数据单元,也可以为协议层3的协议数据单元。或者,第三节点删除的数据包可以为协议层2的SDU,也可以为协议层3的SDU。
示例性的,协议层2可以为执行数据包复制和重复检测的协议层,具体可以为第一协议层、PDCP或GTP层等。
需要说明的是,该实施例中的第一节点可以为执行数据包复制的节点,第二节点可以为执行数据包重复检测的节点。进一步的,第一节点在对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之后,对多个相同的数据包进行分流,并通过N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多个相同的数据包,第二节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向第一节点发送反馈信息,后续方法可参见图13。其中,在多个相同的数据包中至少两个数据包被第二节点正确接收到的情况下,第二节点可以为该至少两个数据包的汇聚节点,第一协议层可以为执行数据包复制和重复检测的协议层。关于复制、重复检测,以及,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在不同的协议层执行时数据包标识的添加的描述可参见上一实施例。
根据上文可知,执行数据包复制和重复检测的协议层也可以为PDCP或GTP层,以下以第一个方案中的下行数据传输为例,分别介绍在各个协议层执行数据包复制和重复检测时,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
情况A、在PDCP层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
场景1、反馈信息可以包含在RLC状态报告(status report)。UE与DgNB之间的路径中包括IAB2和IAB1,其中,UE与UE接入的IAB2之间具有对等的RLC层,数据包在DgNB的PDCP层复制
该场景中,参见图15,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11)UE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PDCP SN或RLC SN后,向IAB2发送RLC状态报告(例如,RLC的肯定确认(acknowledgement,简称ACK)信息),RLC状态报告中包括该PDCP SN(或RLC SN);(12)当IAB2接收到UE的RLC状态报告后,获取RLC状态报告中包括的PDCP SN(若RLC状态报告中包括的为RLC SN,则IAB2根据PDCP SN和RLC SN的映射关系确定PDCP SN);(13)IAB2将获取到的PDCP SN向DgNB发送;(14)DgNB获取到该PDCP SN后,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该PDCP SN。
其中,步骤(13)在具体实现时,IAB2可以通过Adpt层向DgNB发送PDCP SN(如采用Adpt层的状态报告),或者通过GTP层向DgNB发送PDCP SN,还可以通过IAB2与DgNB之间的控制面协议栈(如F1AP层,RRC层)向DgNB发送PDCP SN。
步骤(14)在具体实现时,DgNB可以通过Adpt层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或者通过GTP层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还可以通过DgNB与IAB1和/或IAB2之间的控制面协议栈(如F1AP层,RRC层)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该场景下,为了使得IAB2将获取到的PDCP SN向DgNB发送,IAB2中需要配置执行数据包复制的节点的信息,或者,部署有与UE的PDCP层对等的PDCP层的节点的信息。
场景2、反馈信息可以包含在RLC状态报告。UE与DgNB之间的路径中包括IAB2和IAB1,其中,UE与DgNB之间具有对等的RLC层,数据包在DgNB的PDCP层复制
该场景中,参见图16,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21)UE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PDCP SN(或RLC SN)后,向DgNB发送RLC状态报告(例如,RLC的ACK信息),RLC状态报告中包括该PDCP SN(或RLC SN);(22)DgNB获取到该PDCP SN(若RLC状态报告中包括的为RLC SN,则DgNB根据PDCP SN和RLC SN的映射关系确定PDCP SN)后,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该PDCP SN。
其中,步骤(21)在具体实现时,UE向DgNB发送的RLC状态报告可以由IAB1和IAB2转发至DgNB。
该场景下,为了使得IAB2和IAB1将获取到的RLC状态报告向DgNB发送,IAB2和IAB1中需要配置执行数据包复制的节点的信息,或者,部署有与UE的PDCP层对等的PDCP层的节点的信息,或者,部署有与UE的RLC层对等的RLC层的节点的信息。
场景3、反馈信息包含在PDCP状态报告中
该场景下,参见图17,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31)UE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PDCP SN后,向DgNB发送PDCP状态报告,PDCP状态报告中包括该PDCP SN;(32)DgNB获取到该PDCP SN后,向IAB1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该PDCP SN。
情况B、在Adpt层(或GTP层)进行数据包的复制和重复检测
该情况下,以图1所示的IAB场景为例,对数据包进行复制的节点为IAB1,对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的节点为IAB4,无线回传节点之间交互的数据包的SN为Adpt层(或GTP层)为数据包分配的SN,或者,无线回传节点之间交互的数据包的SN为Adpt层(或GTP层)的上层协议层为数据包分配的SN。
下文中以无线回传节点之间交互的数据包的SN为Adpt层为数据包分配的SN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该情况下,IAB1和IAB4之间具有对等的Adpt层。
在情况B下,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
方式a、IAB4周期性的向IAB1发送状态报告触发重复数据包的丢弃
参见图18,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41)IAB4周期性的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Adapt SN后,将Adapt SN包含在Adapt状态报告中向DgNB发送;(42)DgNB获取到Adapt SN后,向IAB3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该Adapt SN。
步骤(41)在具体实现时,IAB4可以通过Adapt层(例如,通过Adapt状态报告)向DgNB发送该Adapt SN,或者,通过GTP层向DgNB发送该Adapt SN,还可以通过IAB4和DgNB之间的控制面协议栈(例如,F1AP层,RRC层等)向DgNB发送该Adapt SN。
步骤(42)在具体实现时,第三指示信息也可以包含在Adapt状态报告中。
相应的,IAB4中可以预先配置上报周期,以便周期性的上报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 SN。IAB4中还可以配置执行数据包复制的节点的信息,以便将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 SN向执行数据包复制的节点发送。
方式b、IAB4在接收到IAB1发送的状态查询信息后向IAB1发送状态报告触发重复数据包的丢弃
参见图19,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51)IAB1向IAB4发送状态查询信息,状态查询信息用于查询IAB4的数据包接收情况;(52)IAB4在接收到状态查询信息后,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Adapt SN后,并将Adapt SN包含在Adapt状态报告中向DgNB发送;(53)DgNB获取到Adapt SN后,向IAB3和/或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该Adapt SN。
可选的,IAB1中可以配置或生成查询周期,以便周期性的向IAB4发送状态查询信息。其中,IAB1会在数据复制功能激活的情况下,向IAB4发送状态查询信息。
可选的,状态查询信息中还可以包括数据包满足的预设条件,从而使得IAB4上报正确接收到的、且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的Adapt SN。
另外,在情况B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反馈信息可以包含在PDCP/RLC状态报告中,以下具体进行介绍。
参见图20,该实施例提供的处理数据包的方法的执行过程包括:(61)UE获取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数据包)的PDCP SN(或RLC SN)后,向DgNB发送PDCP状态报告(或RLC的ACK信息),PDCP状态报告(或RLC的ACK信息)中包括该PDCP SN(或RLCSN);(62)DgNB获取到该PDCP SN(或RLC SN)后,向IAB1发送该PDCP SN(或RLC SN);(63)IAB1获取到该PDCP SN(或RLC SN)后,向IAB2和IAB3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中包括与该PDCP SN(或RLC SN)映射的Adapt SN。
在上述方式a和方式b的情况下,IAB4在上报已正确接收到的数据包的Adapt SN时,可以包含具体在哪些路径上正确接收到了数据包的信息,因此,IAB1可以只向未成功向IAB4发送所述数据包的路径上的节点发送指示信息。
但是在图20所示的方法中,由于IAB1无法获知IAB4在哪一条路径上正确接收到了数据包,因此,IAB1需要向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发送指示信息。当然,在IAB1可以获取IAB4在哪些路径上正确接收到了数据包的情况下,IAB1同样可以只向未成功向IAB4发送所述数据包的路径上的节点发送指示信息。
在步骤(62)之前,IAB1可以向DgNB通知其激活了数据复制功能,以便DgNB获知向哪个节点发送PDCP SN(或RLC SN)。
步骤(63)在具体实现时,IAB1可以通过Adapt层向IAB2、IAB3和IAB4发送指示信息,或者,通过GTP层向IAB2、IAB3和IAB4发送指示信息,还可以通过与IAB2、IAB3和IAB4之间的控制面协议层(例如,F1AP层,RRC层等)向IAB2、IAB3和IAB4发送指示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的PDCP SN是指PDCP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时为数据包分配的SN,RLCSN是指RLC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时为数据包分配的SN,Adapt SN是指Adapt层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时为数据包分配的SN。其他类似的描述同理。
上述主要从各个网元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各个网元,例如数据传输装置和处理数据包的装置等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数据传输装置和处理数据包的装置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21示出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网络节点包括处理单元2101和通信单元2102,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2103。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第二节点或第三节点的结构。
当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2101用于对第一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2101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执行图12中的过程1201-1203,图13中的过程1300、1301a、1302a,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一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2102用于支持第一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2中示出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2103用于存储第一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2101用于对第二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2101用于支持第二节点执行图12中的过程1204和1205,图13中的过程1300和1301a,图13中的过程1300、1301b和1302b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二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2102用于支持第二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2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2103用于存储第二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三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单元2101用于对第三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单元2101用于支持第三节点执行图13中的过程1301a、1302a、1303和1304,图13中的过程1301b、1302b、1303和1304,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三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单元2102用于支持第三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3中示出的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单元2103用于存储第三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处理单元2101可以是处理器或控制器,通信单元2102可以是通信接口、收发器、收发电路等,其中,通信接口是统称,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存储单元2103可以是存储器。
当处理单元2101为处理器,通信单元2102为通信接口,存储单元2103为存储器时,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网络节点可以为图6所示的网络节点。
当图6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一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601用于对第一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601用于支持第一节点执行图12中的过程1201-1203,图13中的过程1300、1301a、1302a,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一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604用于支持第一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2中示出的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603用于存储第一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6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二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601用于对第二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601用于支持第二节点执行图12中的过程1204和1205,图13中的过程1300和1301a,图13中的过程1300、1301b和1302b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二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604用于支持第二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2中示出的第一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603用于存储第二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当图6所示的结构示意图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第三节点的结构时,处理器601用于对第三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601用于支持第三节点执行图13中的过程1301a、1302a、1303和1304,图13中的过程1301b、1302b、1303和1304,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第三节点执行的动作。通信接口604用于支持第三节点与其他网络实体的通信,例如,与图13中示出的第一节点和/或第二节点之间的通信。存储器603用于存储第三节点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示例性的,图17或图18所示的装置可以是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组件,收发组件包括输入输出电路,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实现上述任一方法。该情况下,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至少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其中,第一节点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第一节点,第二节点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第二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节点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比如,上述第一节点可以称为第一设备,第二节点可以称为第二设备,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无线回传设备。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0)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节点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
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M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在所述第二节点汇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包括:
在所述第一节点确定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时,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所述M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服务质量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与为所述终端服务的用户面功能UPF具有对等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层;所述终端和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具有对等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所述数据包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并在所述第一节点的GTP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第一节点对等的GTP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节点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节点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
当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所述第一节点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激活所述第一节点的数据复制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识别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所述M个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节点通过至少一条路径接收至少两个数据包,所述第二节点为无线回传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所述至少一条路径为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一节点之间的路径;
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
其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服务质量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一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为终端的数据包,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与为所述终端服务的用户面功能UPF具有对等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层;所述终端和所述终端接入的无线回传节点具有对等的服务数据适配协议SDAP层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通过与所述第二节点对等的GT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在所述第二节点的GT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的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相同;所述第二节点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包括:
所述第二节点基于所述数据包的数据包标识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1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从空中接口接收数据包,所述装置为无线回传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M个数据包,M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通过至少两条路径向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两个数据包在所述第二节点汇聚。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在所述装置确定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时,对所述数据包进行复制得到所述M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服务质量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在所述装置的第一协议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装置的第一协议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装置对等的第一协议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所述数据包在所述装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层被复制为所述M个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对所述M个数据包分流,所述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装置的GTP层通过所述至少两条路径上与所述装置对等的GTP层向所述第二节点发送所述M个数据包。
23.根据权利要求17-22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激活所述装置的数据复制功能;
当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激活所述装置的数据复制功能,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激活所述装置的数据复制功能。
2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通过至少一条路径接收至少两个数据包,所述装置为无线回传节点,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所述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所述至少一条路径为所述装置和第一节点之间的路径;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满足预设条件的数据包;
其中,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分组数据单元PDU会话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服务质量QoS流中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数据包的丢包率小于或等于预设门限值。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装置在所述装置的第一协议层通过与所述装置对等的第一协议层接收到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装置的第一协议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其中,所述第一协议层具备以下能力中的至少一种: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基于所述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路由信息执行路由选择、为数据包添加能被无线回传节点识别出的与QoS需求相关的标识信息、为数据包执行在包含无线回传节点的链路上的QoS映射、为数据包添加数据包类型指示信息、向具有流量控制能力的节点发送流控反馈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满足预设条件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数据包为被指定的终端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从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接收到的和/或向被指定的无线回传节点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承载在被指定的终端的被指定的无线承载上的数据包、所述数据包为携带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的数据包。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为接入网设备;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所述装置在所述装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层通过与所述装置对等的GTP层接收到的数据包;
所述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在所述装置的GTP层对所述至少两个数据包中的至少一个数据包进行重复检测。
2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0-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810302364.3A 2018-04-04 2018-04-0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3510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02364.3A CN110351024B (zh) 2018-04-04 2018-04-0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EP19781660.6A EP3764736B1 (en) 2018-04-04 2019-04-03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9/081321 WO2019192535A1 (zh) 2018-04-04 2019-04-03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7/062,190 US11425600B2 (en) 2018-04-04 2020-10-02 Wireless backhaul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02364.3A CN110351024B (zh) 2018-04-04 2018-04-0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024A true CN110351024A (zh) 2019-10-18
CN110351024B CN110351024B (zh) 2021-06-15

Family

ID=68100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02364.3A Active CN110351024B (zh) 2018-04-04 2018-04-0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5600B2 (zh)
EP (1) EP3764736B1 (zh)
CN (1) CN110351024B (zh)
WO (1) WO2019192535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4587A (zh) * 2019-11-15 2020-04-24 宁波积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数据系统的节点及广播传输数据管理方法
CN111193641A (zh) * 2019-12-27 2020-05-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终端网络测试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212456A (zh) * 2020-01-16 2020-05-2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地理位置面向低功耗远距离物联网的多径路由算法
WO2021159829A1 (zh) * 2020-02-12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249425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826364A (zh) * 2019-11-26 2021-12-2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侧链路的协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WO2022006907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4039708A (zh) * 2021-11-17 2022-02-1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起重机远程控制的通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22056932A1 (en) * 2020-09-21 2022-03-24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Resource efficiency enhancements for iab networks
CN116032717A (zh) * 2023-03-29 2023-04-28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拆分回传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033484A (zh) * 2023-03-27 2023-04-28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iab网络中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6206A (zh) * 2018-03-26 2019-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EP3811727A1 (en) * 2018-06-19 2021-04-28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CN110636561B (zh) * 2018-06-21 2022-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1404633B (zh) * 2019-01-03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及设备
CN111699649A (zh) * 2019-01-14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流处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85511A (zh) * 2019-05-02 2021-12-10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US10833984B1 (en) * 2019-05-02 2020-11-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metric exchange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20230261817A1 (en) * 2019-10-16 2023-08-1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ultiplexed transmission of data packages towards a terminal device
EP3820058A1 (en) * 2019-11-07 2021-05-12 SOLiD,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monitoring base station signal
US20240163709A1 (en) * 2020-04-17 2024-05-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irst node, second node and methods performed thereby for handling packet duplication in a multi-hop network network
GB2598089B (en) * 2020-08-05 2023-10-0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ow control
CN113660344B (zh) * 2021-08-20 2024-03-15 上海肇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14764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Teenay Wireless, Inc. A multi-tier backhaul network system with traffic differentiation and advance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methods therefor
CN101742695B (zh) * 2009-12-25 2013-0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基站和数据传输系统
US10264445B2 (en) * 2010-03-30 2019-04-16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 Relay user equipment device and capability discovery method thereof
US9992101B2 (en) * 2014-11-24 2018-06-05 Taric Mirza Parallel multipath routing architecture
CN105704197B (zh) * 2014-11-28 2020-04-1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5703891B (zh) * 2014-11-28 2019-09-1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4601280B (zh) * 2014-12-26 2018-02-13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一种用于水声传感器网络的多路径协作通信方法
WO2017117776A1 (en) * 2016-01-07 2017-07-1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ownlink flow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7220855A1 (en) * 2016-06-22 2017-12-28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acket duplication in a multi-connectivity scenario
CN106254238B (zh) * 2016-09-29 2018-12-28 胡汉强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集中控制器和通信装置
US10716094B2 (en) * 2017-03-23 2020-07-14 Ofinno, Llc Packet duplication in a wireless device and wireless network
CN107438976B (zh) * 2017-03-28 2021-03-0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US11129234B2 (en) * 2018-02-13 2021-09-21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s for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duplication operations and devices using the same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64587A (zh) * 2019-11-15 2020-04-24 宁波积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数据系统的节点及广播传输数据管理方法
CN113826364B (zh) * 2019-11-26 2024-04-16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侧链路的协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3826364A (zh) * 2019-11-26 2021-12-21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侧链路的协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1193641A (zh) * 2019-12-27 2020-05-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终端网络测试方法、装置、基站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212456B (zh) * 2020-01-16 2022-07-08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地理位置面向低功耗远距离物联网的多径路由方法
CN111212456A (zh) * 2020-01-16 2020-05-29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地理位置面向低功耗远距离物联网的多径路由算法
WO2021159829A1 (zh) * 2020-02-12 2021-08-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249425A1 (zh) * 2020-06-10 2021-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006907A1 (zh) * 2020-07-10 2022-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056932A1 (en) * 2020-09-21 2022-03-24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Resource efficiency enhancements for iab networks
CN114039708A (zh) * 2021-11-17 2022-02-11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起重机远程控制的通信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6033484A (zh) * 2023-03-27 2023-04-28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iab网络中数据包的分流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032717A (zh) * 2023-03-29 2023-04-28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拆分回传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6032717B (zh) * 2023-03-29 2023-06-06 广州世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拆分回传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1024B (zh) 2021-06-15
EP3764736A4 (en) 2021-05-05
WO2019192535A1 (zh) 2019-10-10
US20210022040A1 (en) 2021-01-21
EP3764736A1 (en) 2021-01-13
EP3764736B1 (en) 2022-12-28
US11425600B2 (en)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51024A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636583B (zh)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WO2019184890A1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230276483A1 (en) Multipath-scheduling-based relay device
JP7303833B2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19214747A1 (zh) 一种配置方法、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WO2019101211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节点和系统
CN110048758A (zh) 节点和通信方法
CN103338207B (zh)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实时视频多跳中继方法
WO2020073971A1 (zh) 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6777650B2 (ja) Tcpトンネル及びネイティブtcp情報に基づくバンドリングシナリオにおけるパケット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11586749A (zh) 一种下行缓存状态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20088472A1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7005884A (zh) 用于ran‑wlan无线电聚合的接口功能
WO202208267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1123576A (zh) 一种基于带宽约束和最小负载的移动自组网路径选择方法
CN109548096A (zh) 通信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和系统
CN107534608A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处理数据流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192654A1 (zh) 配置无线链路控制rlc承载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164557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8390746A (zh) 无线通信方法、用户设备、接入网设备和网络系统
WO2023108328A1 (en) Packet routing in a layer 2 mesh network
WO202214095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21026936A1 (zh) 一种处理回传链路发生链路失败的方法及装置
US20230189117A1 (en) Packet routing in a layer 2 mesh networ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