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45725B -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45725B
CN110345725B CN201910212479.8A CN201910212479A CN110345725B CN 110345725 B CN110345725 B CN 110345725B CN 201910212479 A CN201910212479 A CN 201910212479A CN 110345725 B CN110345725 B CN 1103457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drying
storage tank
tank
iner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124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45725A (zh
Inventor
上田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tsui Universal Joint Manufactur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Matsui Universal Joint Manufactur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i Universal Joint Manufacturing Co filed Critical Matsui Universal Joint Manufacturing Co
Publication of CN110345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5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45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457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03Supply-air or gas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06Controlling, e.g. regulating, parameters of gas supply
    • F26B21/10Temperature;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1/00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 F26B21/14Arrangements or duct systems, e.g. in combination with pallet boxes, for supplying and controlling air or gase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using gases or vapours other than air or steam, e.g. inert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09Alarm systems; Safety sytems, e.g. preventing fire and explos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9/00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 F26B9/06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in stationary drums or chambers
    • F26B9/063Machines or apparatus for 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at rest or with only local agitation; Domestic airing cupboards in stationary drums or chambers for drying granular material in bulk, e.g. grain bins or silos with fals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200/00Drying processes and machines for sol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the drying good
    • F26B2200/08Granular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提供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可抑制配置于干燥槽的上游侧的贮存槽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干燥系统(1)具备:贮存槽(10),贮存粉粒体材料;干燥槽(30),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输送的粉粒体材料;气体导入部(40),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以及气体管路(8),对设于所述干燥槽且排出剩余气体的排气口(33)与设于所述贮存槽且将气体导入至该贮存槽内的气体接受口(19)进行连接。

Description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如下的干燥系统,对朝向成型机等供给目的地供给的粉粒体材料在供给目的地的上游侧进行干燥。已知在这样的干燥系统中具备:贮存粉粒体材料的材料罐等贮存槽、以及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输送(补给)的粉粒体材料的料斗状的干燥槽。在这样的干燥系统中,在干燥槽中,通过经加热或除湿的干燥用气体等进行粉粒体材料的干燥,但在贮存槽中,干燥前的粉粒体材料的含水率有可能因外部气体的侵入等增加。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粉粒体处理装置,设有:第一气体导入部,将惰性气体导入至贮存粉粒体的第一贮存槽内;以及第二气体导入部,将惰性气体导入至设于第二贮存槽的下端的排出管内,该第二贮存槽用于贮存并干燥从第一贮存槽搬运的粉粒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301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粉粒体处理装置中,需要针对第一贮存槽以及第二贮存槽分别设置导入惰性气体的第一气体导入部以及第二气体导入部,期望得到进一步改善。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配置于干燥槽的上游侧的贮存槽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的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贮存槽,贮存粉粒体材料;干燥槽,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输送的粉粒体材料;气体导入部,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以及气体管路,对设于所述干燥槽且排出剩余气体的排气口以及设于所述贮存槽且将气体导入至该贮存槽内的气体接受口进行连接。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贮存槽,贮存粉粒体材料;干燥槽,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经由材料输送管路输送的粉粒体材料;输送气体供给部,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供给至与所述材料输送管路连通的所述贮存槽的排出部;以及气体管路,对设于所述干燥槽且排出剩余气体的排气口以及设于所述贮存槽且将气体导入至该贮存槽内的气体接受口进行连接。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从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输送的粉粒体材料贮存在干燥槽中,将惰性气体导入至该干燥槽内来干燥该贮存的粉粒体材料,并且将从该干燥槽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朝向所述贮存槽供气并导入至该贮存槽内。
另外,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供给至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的排出部并经由材料输送管路将粉粒体材料朝向干燥槽输送,并且将从该干燥槽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朝向所述贮存槽供气并导入至该贮存槽内。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通过如上述构成,能够抑制配置在干燥槽的上游侧的贮存槽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地示出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方法所采用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粉粒体材料的干燥系统的一例的局部剖开概略系统图。
图2为示意地示出了同一干燥系统所具备的气体导入部的一例的局部剖开概略纵向剖面图。
图3中(a)为与图1中的X部对应的局部剖开概略纵向剖面图,(b)为示意地示出在同一干燥系统中执行的基本动作的一例的概略时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干燥系统
6 输送气体供给部
7 材料输送管路
8 气体管路
10 贮存槽
11 盖体(漏出机构)
12 密封部件(漏出机构)
12A、12B 压力调节阀(漏出机构)
18 外筒(下端侧部位)
19 气体接受口
28 排出部
30 干燥槽
33 排气口
40 气体导入部
45 混合部
3 惰性气体供给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此外,在部分的附图中,省略其他附图中已有的一部分标记。
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通过双点划线示意性地示出了成为供粉粒体材料或气体等通过的路径的管路(配管)的一部分。
另外,在图3的(b)的概略时序图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各设备的检测或开关、ON(接通、启动)/OFF(断开、关闭)等。
图1~图3为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系统的一例以及采用该干燥系统执行的干燥方法的一例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干燥系统1具备:贮存槽10,贮存粉粒体材料;以及干燥槽30,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10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输送的粉粒体材料。另外,干燥系统1具备:气体导入部40,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槽30内;以及气体管路8,对设于干燥槽10且排出剩余气体的排气口33与设于贮存槽10且将气体导入至贮存槽10内的气体接受口19进行连接(参照图3的(a))。
通过上述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槽30内并干燥所贮存的粉粒体材料,并且将从干燥槽30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8朝向贮存槽10供气并导入至贮存槽10内。据此,与将外部气体导入至干燥槽30内并干燥粉粒体材料的方式相比,能够有效地进行干燥,干燥槽30内处于惰性气体氛围下,能够抑制粉粒体材料的氧化。另外,如此地能够将粉粒体材料的干燥所使用的剩余气体导入至作为干燥槽30的供给源的贮存槽10。即,能够将为了干燥粉粒体材料而导入至干燥槽30的惰性气体也导入至贮存槽10,与分别针对干燥槽30以及贮存槽10个别设置导入惰性气体的导入部相比,能够减少惰性气体的需要量。另外,据此,贮存槽10内处于惰性气体氛围下,另外变为正压,因此能够抑制外部气体流入贮存槽10内,能够抑制贮存槽10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40构成为加热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并导入至干燥槽30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40构成加热气体导入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加热后的惰性气体有效地干燥干燥槽30内的粉粒体材料。另外,因为从干燥槽30排出的剩余气体比外部气体的温度高,所以也能够预备地使贮存槽10内的粉粒体材料升温。此外,根据粉粒体材料的种类或干燥槽30的供给目的地等,也可以构成为不对除湿后的惰性气体进行加热,而导入至干燥槽30内并干燥粉粒体材料。这种情况下,也可构成为不在气体导入部40设置后述的加热部50。
另外,干燥系统1具备输送气体供给部6,该输送气体供给部6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供给至与材料输送管路7连通的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干燥系统1构成为从作为供给源的贮存槽10向干燥槽30气动输送粉粒体材料。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导入至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并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将粉粒体材料朝向干燥槽30输送,并且将从干燥槽30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8朝向贮存槽10供气并导入至贮存槽10内。据此,与将外部气体作为输送气体相比,能够抑制输送时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另外,能够如此地将粉粒体材料的输送中使用的剩余气体导入至成为干燥槽30的供给源的贮存槽10,所以与上述同样地,能够抑制贮存槽10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即,能够使得粉粒体材料的输送中使用的惰性气体导入至贮存槽10,与分别针对材料输送管路7以及贮存槽10个别设置导入惰性气体的导入部的方式相比,能够减少惰性气体的需要量。即,在该干燥系统1中,能够不设置将惰性气体直接导入贮存槽10的导入部,而使贮存槽10内处于惰性气体氛围下。
另外,干燥系统1具备控制盘66,该控制盘66具有控制各部且使之执行后述的各种模式的控制部。该控制盘66具备:控制部,由CPU等构成;显示操作部,经由信号线等分别连接至该控制部,构成用于设定、输入各种设定等或者进行显示的操作部以及显示部;以及存储部,由各种存储器等构成,保存有通过操作该显示操作部设定并输入的设定条件或输入值、用于执行后述的各动作等的控制程序等各种程序、事先设定的各种动作条件、各种数据表等。
在此,上述粉粒体材料是指粉体/粒体状的材料,包括微小薄片状、短纤维片状、长条状的材料等。
另外,作为上述材料,可以是树脂球粒状或树脂纤维片等合成树脂材料、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木质材料、药品材料、食品材料等任意材料。
另外,作为粉粒体材料,例如,在对合成树脂成型品进行成型时,能够列举出天然材(原生材)、粉碎材、母料材、各种添加材等。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包括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等强化纤维。
另外,作为干燥槽30的供给目的地2,例如可以为注射成型机等成型机。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干燥槽30直接设置在作为供给目的地2的成型机上的例子。另外,作为供给目的地2的成型机不限于对合成树脂成型品进行成型的注射成型机,也可为其他材料用的注射成型机,或也可以将各种材料用的挤压成型机或压塑成型机等其他成型机设为供给目的地。另外,作为干燥槽30的供给目的地2,不限于成型机,也可以为成型机上的装料料斗或配料装置等。另外,作为干燥槽30的供给目的地2,不限于单一的供给目的地,也可以为多个供给目的地。
另外,作为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只要是氧气浓度低的气体即可,可以为氩气气体(富氩气气体(argan rich gas))等,优选的是氮气(富氮气体(nitrogenrich gas))。
作为产生这样的惰性气体的惰性气体供给部3,例举出中空纤维膜分离式或变压吸附式(PSA式)的气体产生装置。从有效地获得高浓度的氮气出发,优选的是PSA式的气体产生装置。另外,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可以由该干燥系统1具备,也可以与该干燥系统1另行设于工厂内等且连接至该干燥系统1。另外,从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可以是除湿后的气体,也可以是相对而言被压缩至高压的高压惰性气体。另外,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可以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供给惰性气体与压缩气体(压缩空气)。
另外,在该惰性气体供给部3上,经由上游侧供给管路4连接有干燥气体供给部5以及输送气体供给部6,该干燥气体供给部5经由下游侧供给管路4A将惰性气体供给至气体导入部40,该输送气体供给部6经由下游侧供给管路4B将惰性气体供给至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在这些干燥气体供给部5以及输送气体供给部6上,设有在供给惰性气体的状态与切断惰性气体供给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气体供给阀。另外,可以构成为:在这些干燥气体供给部5以及输送气体供给部6上,设置具备调节压力的调节器、捕捉灰尘等的过滤器、捕捉雾状的油等的微型雾分离器(油雾过滤器)等的调质单元。
另外,在输送气体供给部6上,设有在供给从压缩机等压缩气体源供给的压缩气体与供给来自于惰性气体供给部3的惰性气体之间进行切换的切换阀。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能够将氧气浓度低的惰性气体以及氧气浓度与大气同等程度的压缩气体作为输送气体选择性地供给至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将干燥气体供给部5与干燥槽30分离地设置的例子,但可以构成为将干燥气体供给部5以附设状设置于干燥槽30或贮存槽10上。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输送气体供给部6以附设状设置在保持贮存槽10的框架状的底座29上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为将输送气体供给部6与贮存槽10以及底座29分离地设置,或者以附设状设置在干燥槽30上的方式。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使连接至惰性气体供给部3的上游侧供给管路4分支并连接至干燥气体供给部5以及输送气体供给部6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干燥槽30具备捕集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被气动输送的粉粒体材料的捕集部31、以及设于该捕集部31的下方侧的干燥主体35。
捕集部31为连通至干燥主体35内的筒状。在该捕集部31上,设有连通至材料输送管路7的投入口32、使粉粒体材料从输送气体中分离的分离部34、以及排出经该分离部34分离的输送气体的排气口33。
作为分离部34,只要能够分离粉粒体材料和输送气体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结构,也可以由供输送气体和粉尘通过但阻止作为原料的粉粒体材料通过的冲压金属或网状(筛网状)的多孔板状体等构成。
投入口32设为在捕集部31的顶面朝向下方侧开口。分离部34以在与捕集部3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间隙的方式配置,并且以包围投入口32的方式形成为筒状。排气口33在该分离部34的外周侧的捕集部31的侧周壁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排气口33构成排出干燥槽30的剩余气体的排气口33。即,以气体管路8连通至该排气口33的方式进行连接。
由该捕集部31捕集的粉粒体材料因自重掉落到干燥主体35内并被贮存。另外,作为捕集部31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可以构成为:以在捕集部31的侧周壁开口的方式设置投入口32,以沿着顶面的方式设置分离部34,在顶面开口形成排气口33。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上述那样的分离部34,而设为通过所谓的旋风式从输送气体分离粉粒体材料的结构。
干燥主体35具备料斗部37、以及开闭自如地覆盖该料斗部37的上方开口的盖体36。另外,在该干燥主体35上,设有输出材料请求信号(无材料)的材料传感器67(参照图3的(b))。作为这样的材料传感器67,例如可以是具有通过伴随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水平的降低而摆动的臂部进行ON(接通)/OFF(断开)的限位开关等的接触式的传感器,也可以是静电电容式等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
盖体36通过紧固件等结合件相对于料斗部37紧密结合。上述的捕集部31设置于该盖体36上。在盖体36上,设有使捕集部31的下端开口与料斗部37连通的开口。
料斗部37设为在筒状部的下端侧设置倒锥台状部而得的料斗状。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该料斗部37设为沿上下方向细长状的例子。该料斗部37可以是直径较小(例如,内径为200mm以下)且容量小的料斗部。例如,在该干燥系统1中,可以干燥作为粉粒体材料的光学树脂球粒并供给至成型镜片等光学元件的供给目的地2。
另外,在料斗部37上,设有导入经后述的气体导入部40加热的加热气体的导入口60a、以及朝向气体导入部40返回气体的一部分的返回口38。返回口38设为在料斗部37的上端侧部位的侧周壁开口。该返回口38设为连接至气体导入部40的返回管42的上游侧开口。
导入口60a设为在料斗部37的下端侧部位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沿上下方向在料斗部37内延伸地设置的气体导入管60的下端开口形成该导入口60a。在该气体导入管60的下端部设有呈朝下扩展的形状的整流部。另外,设为在该整流部的上方侧,抵接在料斗部37的内周壁以对该气体导入管60的下端侧进行限制的多个限制片部呈放射状地突出,以便成为气体导入管60的至少下端侧部位的轴心与料斗部37的轴心一致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相对于料斗部37装卸自如地设置该气体导入管60。根据这样的结构,如上述将料斗部37设为小直径时,也能够通过卸下气体导入管60来提高料斗部37内的清扫性。在图例中,示出了在料斗部37的上端部内周壁,设置钩挂保持气体导入管60的上端部的保持部的例子。设为在该料斗部37的上端部内周壁,开口形成作为与后述的气体导入部40连接的导入管58的下游侧开口的连接口39。气体导入管60的上端部朝向料斗部37的内周壁弯曲,以便上端部的开口连接至该连接口39。另外,示出了在气体导入管60的上端部设置把持部的例子。此外,作为将气体导入管60设为相对于料斗部37装卸自如的方式,不限于上述那样的方式,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形。另外,也可设为相对于料斗部37不可装卸地固定设置气体导入管60的方式。另外,也可以代替设置这样的气体导入管60的方式,而设为在料斗部37的下端部或设在料斗部37的下端侧的投入管64的内周壁,开口形成将干燥用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加热气体)导入料斗部37内的导入口60a的方式等。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干燥主体35的下方侧(排出侧),经由手动开闭的开闭阀63设置投入管64的例子。作为这样的开闭阀63,也可以是能够相对于投入管64的轴向以大致正交状滑动地被保持于保持部62的滑动闸门,该保持部62被设在干燥主体35的下端侧,该滑动闸门设有:开口,使干燥主体35的下端的排出口与投入管64连通;以及封闭部,将排出口与投入管64阻断。另外,也可构成为:在滑动自如地保持该开闭阀63的保持部62上,设置与后述的贮存槽10的保持部20相同的密封部件22、23(参照图3的(a))。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以从投入管64的侧周壁突出的方式设置余件排出管65的例子。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设置以包围料斗部37的外周侧的方式进行覆盖的外周筒部61的例子。即,干燥主体35通过外周筒部61与料斗部37形成所谓双重筒结构。可以构成为在该外周筒部61的内周面与料斗部37的外周面之间填充合适的绝热件,或者设置带状加热器。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将上述的控制盘66附设在外周筒部61上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设置在后述的贮存槽10侧,另外,也可设置在与这些干燥槽30以及贮存槽10之间分离的位置。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40具备:混合部45,伴随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的导入,将经过干燥槽30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其循环的方式取入,混合至被导入的惰性气体中并朝向下游侧供给。根据这种结构,若导入惰性气体,则能够在混合部45中将经过干燥槽30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气体的一部分取入,与被导入的惰性气体一同朝向干燥槽30内供给。即,通过导入惰性气体,能够一边使干燥槽30内的气体的一部分循环一边干燥粉粒体材料。据此,例如,与不使导入至干燥槽30的气体循环而进行排气的方式相比,能够减少干燥所需的惰性气体的需要量。另外,与通过吹风机等使干燥槽30内的气体循环的方式相比,能够抑制外部气体的侵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混合部45的上游侧设置集尘部41。在图例中,示出了在混合部45的上方侧设置集尘部41的例子。
集尘部41构成为:在筒状体43内设置过滤器部44,在该筒状体43的侧周壁上连接有与料斗部37的上端侧部位连接的返回管42。过滤器部44设为与筒状体43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且以同轴状设置的筒状。作为该过滤器部44可以为金属过滤器。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利用溶剂等容易地进行清洗。作为这样的金属过滤器,例如,能够列举出将多层的筛网经烧结一体化形成为筒状的结构,或者对金属粉末进行烧结来设为筒状的结构。另外,该过滤器部44相对于筒状体43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图例中,示出了如下结构:在筒状体43上,设置供过滤器部44出入自如的上方开口,设置开闭自如地覆盖该上方开口的盖体。
另外,在筒状体43的底侧,设有在过滤器部44的内周侧朝向混合部45开口的开口部。
混合部45具备筒状体46,在该筒状体46的顶面侧设有与集尘部41的筒状体43的开口部匹配的开口。在该筒状体46上,设置有连接与干燥气体供给部5连接的下游侧供给管路4A的连接部48。另外,在筒状体46内,设有连通至该连接部48且形成为筒状的混合喷嘴47。在该混合喷嘴47上,设有朝向连接管49开口的气体通路47a,该连接管49的上游侧开口连通至连接部48且下游侧开口连接至后述的加热部50。另外,在该气体通路47a的中途部位,设有收缩为小径状的收缩部47b。另外,在混合喷嘴47上,设有使在外周侧部开口的多个气体取入口47c与收缩部47b连通的取入通路。
在上述结构的混合部45中,若从干燥气体供给部5将高压的惰性气体导入至气体通路47a,则由于与收缩部47b中的流速增大相伴而该部位处的压力降低(负压作用),结果混合喷嘴47的外周的气体(即,筒状体46内的气体)经由气体取入口47c被取入至气体通路47a,与导入的惰性气体一起从下游侧开口朝向连接管49吐出。即,混合部45构成为:通过与高压的惰性气体的导入相伴的收缩部47b处的所谓文丘里作用,取入筒状体46内的气体,并朝向下游侧喷吐。构成为:通过这样的文丘里作用,干燥主体35内的一部分剩余气体经由返回管42以及集尘部41取入至混合部45,与惰性气体混合。另外,经由干燥气体供给部5导入至混合喷嘴47的惰性气体与从混合喷嘴47的下游侧开口吐出的气体(即,惰性气体加上从干燥主体35返回的气体而得的气体)的流量比(体积流量比)可以为1:1.5~1:5左右,优选的是1:2~1:4左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导入部40具备对在混合部45混合而得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部50。
加热部50具备供来自混合部45的气体导入的主体壳体51。主体壳体51设为沿一个方向(在图例中为上下方向)长的筒状,且在长度方向一端侧部位连接有连接管49以及导入管58。连接管49以贯通主体壳体51的侧周壁的方式连接,其在主体壳体51内开口的下游侧开口构成将气体导入至主体壳体51内的气体导入口52。
另外,在主体壳体51中,收容有沿着与该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同方向的一个方向长的内筒55、沿该内筒55的外周面缠绕的线状加热器57、以及收容缠绕有该线状加热器57的内筒55的外筒56。内筒55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开口与设于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气体导出口53连通连接。另外,该内筒5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开口在主体壳体51内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侧开口。另外,上述的气体导入口52在外筒56的外周侧空间开口。
根据上述的结构,因为在内筒55的外周面与外筒56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环状的收容空间中配置有线状加热器57,气体经过该内筒55的内周侧以及外筒56的外周侧,所以能够抑制气体所包含的异物附着或堆积在线状加热器57上。另外,能够在外筒56的外周侧空间,对从设于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侧部位的气体导入口52导入且朝着在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侧开口的内筒55的开口的气体进行预备加热。另外,该预备加热的气体能够在内筒55的内周侧空间加热,并从设于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侧部位的气体导出口53导出。即,在外筒56的外周侧以及内筒55的内周侧有效地对被导入至主体壳体51内的气体进行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55以及外筒56为沿长度方向贯通的形状,设为彼此大致相同的长度尺寸。这些内筒55、外筒56以及主体壳体51设为同轴状。在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保持内筒55以及外筒56的适当的保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内筒55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开口与沿长度方向贯通地设于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气体导出口53匹配。另外,构成为:在主体壳体51内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侧,以内筒5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开口朝向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内面开口的方式,设置介于与内筒5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之间的间隔体部54。
线状加热器57可以是所谓的护套式加热器,针对插入至细长的金属管内的镍铬合金线等发热线,通过氧化镁等粉末与金属管进行绝缘。该线状加热器57可以设为:在组装在内筒55前的状态下,螺旋状缠绕的状态的内径(线圈内径)稍微小于内筒55的外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线状加热器57有效地接触内筒55的外周面。另外,只要设这样的线状加热器57为加热源,就能够谋求加热源的小型化,另外,能够通过使线状加热器57的长度不同,从而使加热器容量不同。该线状加热器57的长度可以根据所需的加热器容量设为适当的长度,例如可以为800mm~4000mm左右。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从内筒55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到长度方向一端侧的中途部位设置线状加热器57的例子,但也可以设为遍及内筒55的长度方向的大致整体地设置的结构。
另外,该线状加热器57的直径(金属管的外径)可以设为从谋求该加热部50的小型化的观点等而言适当的直径,例如,可以为2mm~10mm左右,优选的是5mm以下。另外,外筒56的内径可以设为适当的直径,以便在收容了缠绕有线状加热器57的内筒55的状态下,线状加热器57抵接或接近外筒56的内周面。另外,这些内筒55以及外筒56的厚度可以设为从强度的观点或导热性的观点等而言适当的厚度,例如可以设为0.5mm~2mm左右。
另外,在主体壳体5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设有保持线状加热器57的加热器端子的保持部。
另外,内筒55、线状加热器57以及外筒56也可以设为相对于主体壳体51进出自由。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清扫性或维护性。另外,如图1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构成为设置覆盖该加热部50的盖体59。
另外,在作为内筒55的出口侧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的开口附近部位设有检测经该加热部50加热的气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参照图1)。在图例中,示出了在导入管58设置温度传感器的例子。基于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通过上述的控制盘66的控制部进行对发热体(线状加热器57)的通电控制,以使被加热的气体成为规定的温度。
在设为如上结构的干燥槽30中,若设干燥气体供给部5的气体供给阀为“开”,并使线状加热器57启动(ON),则如上述伴随来自惰性气体供给部3的惰性气体的导入,干燥主体35内的气体的一部分经由返回管42以及集尘部41被取入混合部45并混合,朝向加热部50供气。并且,经加热部50加热并供给至干燥主体35内。另外,通过导入惰性气体而在干燥主体35内剩余的剩余气体从排气口33排出,经由气体管路8朝向贮存槽10供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导入惰性气体来使干燥主体35内的气体的一部分循环,剩余的气体经由排气口33排出。如此地,通过一边将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主体35内而使气体的一部分循环一边排出剩余气体,大致能够将干燥主体35内的气体置换成惰性气体。另外,经由排气口33排出的气体也大致为惰性气体。
另外,除了排气口33以及下端的排出口,干燥主体35大致气密性地被封闭,另外,排出口连接至作为供给目的地2的成型机而实质性地被封闭。另外,作为排气口33的下游侧的气体管路8以及贮存槽10通过后述的漏出机构11、12限制气体的漏出。因此,干燥主体35内由于导入惰性气体而成为正压。
此外,干燥槽30的干燥主体35、集尘部41、混合部45以及加热部50不限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设为适当的结构。例如,可以设为设置一边通过吹风机等使干燥主体35内的气体循环一边加热的加热箱,将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主体35内的适当位置的方式等,也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形。
作为干燥槽30的供给源的贮存槽10,如图1所示,具备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主体13、以及开闭自如地覆盖该贮存主体13的投入口15的盖体11。该贮存槽10的容量大于上述的干燥主体35的容量。该贮存槽10的容量可以为干燥主体35的容量的3倍以上,优选的是5倍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该贮存槽10保持于框架状的底座29。在图例中,示出了在底座29上设置在地上行驶自如的脚轮等转动体的例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贮存槽10设置保持该贮存槽10内为正压并且漏出剩余气体的漏出机构11、12。通过这样的结构,与贮存槽10对大气开放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外部气体流入贮存槽10内,能够抑制贮存槽10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吸湿。
另外,构成为将漏出机构11、12设于贮存槽10的上端侧部位。通过这样的结构,因为作为惰性气体的氮气轻于氧气或外部气体,所以与在贮存槽10的下端侧部位设置漏出机构11、12相比,能够使惰性气体在贮存槽10内更有效地扩散。
贮存主体13设为以随着朝向作为材料排出侧的下方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的料斗状。贮存主体13的俯视的形状可以为大致方形状,也可以为大致圆形状。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贮存主体13设为将筒状部、倒锥台状部、筒状部以及倒锥台状部从上侧朝向下侧依次设置的带阶梯料斗状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投入口15设为在该贮存主体13的上端部朝向上方侧开口而成。另外,在贮存主体13的上端部设有构成投入口15的开口周缘部的盖体载置部14。该盖体载置部14以朝向内径侧(俯视下的中心侧)突出的方式遍及整周地以环状设置。
覆盖该投入口15的盖体11具备以覆盖贮存主体13的上方侧的方式配置在上方侧的平板状部、以及以位于贮存主体13的上端部外周侧的方式设置为从该平板状部的周缘部垂下的下垂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盖体11并非通过紧固件等结合件相对于贮存主体13紧密结合的结构,而是构成为载置在贮存主体13的盖体载置部14上的结构。即,盖体11构成为通过自重封闭贮存主体13的投入口15。另外,构成为能够将该盖体11相对于贮存主体13脱离。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保持该贮存槽10的底座29上设置可钩挂保持已经脱离的盖体11的保持部。另外,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方式,设为将盖体11与贮存主体13通过适当的铰链等旋转连结部件进行连结的方式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该盖体载置部14的上表面与盖体11的平板状部的外周侧端部的下表面之间,设置密封部件12。该密封部件12沿着投入口15的开口周缘部遍历整周以环状设置。另外,该密封部件12也可以由通过盖体11的自重而压缩变形的发泡硅等发泡树脂类材料或橡胶等形成。另外,该密封部件12可以粘贴在盖体11的平板状部的下表面,也可以粘贴在盖体载置部14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通过自重而封闭的盖体11以及密封部件12作为漏出机构发挥功能。即,构成为:如果经由气体管路8导入气体而贮存槽10内的压力过度上升,则盖体11的外周侧端部的一部分以对抗自重而浮起的方式上升,从而在密封部件12与被密封部(例如,盖体载置部1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供贮存槽10内的气体漏出的间隙。另外,如此地形成间隙的情况下,由于气体经由气体管路8继续导入至贮存槽10,所以因盖体11的自重以及密封部件12所致的其他部位的密封,贮存槽10内保持为正压。另外,在停止导入气体的情况下,因为也设置密封部件12,所以能够减少外部气体的流入。
另外,也可设为调整盖体11的质量或密封部件12的密封性,以便包含贮存槽10内的该干燥系统1的系统内成为适度的压力。
另外,作为设于贮存槽10的漏出机构,不限于上述的方式。例如,如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所示,可以为设于盖体11的压力调节阀12A或设于贮存主体13的压力调节阀12B,另外,也可以代替压力调节阀12A、12B,构成为设置使微量的气体漏出的孔口等。在设置这样的压力调节阀12A、12B或孔口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设置相对于贮存主体13紧密结合盖体11的适当的紧密结合机构,以便盖体11能够气密性地封闭贮存主体13的投入口15。作为设于贮存槽10的漏出机构,能够采用其他各种结构。另外,也可以代替在贮存槽10设置漏出机构的方式,而构成为在气体管路8、材料输送管路7、干燥槽30等设置漏出机构。即,也可设为在以大致闭环状连接的贮存槽10、材料输送管路7、干燥槽30以及气体管路8中的至少一个位置设置使剩余气体漏出的漏出机构的方式。另外,也可构成为: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测量该干燥系统1的系统内的压力的压力表,只要超过预先设定的监视压力,就能够通过灯或警报等报告异常。
在气体管路8上设有管路集尘部9。作为设于该管路集尘部9内的过滤器,可以与上述的集尘部41同样地设为金属过滤器。
该气体管路8的末端连接至贮存槽1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所示构成为:将以连通至该气体管路8的方式连接的气体接受口19设置在贮存槽10的下端侧部位。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使从贮存槽10的下端侧部位导入的作为惰性气体的氮气有效地在贮存槽10内扩散。
另外,构成为:以与贮存主体13的下端侧部位的倒锥台状部相比在更下方侧开口的方式,设置气体接受口1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设置外筒18,该外筒18收容从贮存主体13的倒锥台状部的下端朝向下方侧突出的排出管16,在该外筒18的内周面开口形成气体接受口19。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粉粒体材料堵塞气体接受口19,能够使从气体接受口19导入的气体平滑地导入至贮存槽10内。
另外,将排出管16的下端面17设为如下倾斜面:与气体接受口19侧的缘部相比,远离气体接受口19侧的缘部处于更上方侧。另外,排出管16设置为:气体接受口19侧的周壁下端与气体接受口19相比位于更下方侧,远离气体接受口19侧的周壁下端与气体接受口19相比位于更上方侧。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粉粒体材料侵入气体接受口19侧,而且能够使排出管16的开口面积变大,能够使从气体接受口19导入的气体更平滑地导入至贮存槽10内。
另外,作为气体接受口19不限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在贮存槽10的排出管16、倒锥台状部、筒状部等的内周面开口。另外,例如也可以设为将气体管路8的下游侧部位收容至贮存槽10内,且将其末端开口作为气体接受口19在贮存槽10内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位或优选下端侧部位开口的构成等,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a)所示,构成为在外筒18与连通至排出部28的下端排出管27之间,设置手动开闭的开闭阀24。该开闭阀24是能够相对于排出管16的轴向以大致正交状滑动地被保持在保持部20上的滑动闸门,该保持部20被设于外筒18的下方侧。在保持部20上,设有可滑动地收容该开闭阀24的滑动凹处20a、以及使排出管16与下端排出管27连通的开口21。在开闭阀24上,沿滑动方向并列设置有与保持部20的开口21匹配的开口25、以及封闭保持部20的开口21的封闭部26。
另外,构成为在保持部20上沿开口21的周缘附近设置密封部件22、23。该密封部件22、23为与开口21同心状的环状,构成为包括在开闭阀24的上表面滑动地接触的密封环23、以及将该密封环23朝向开闭阀24侧施力的弹性部件22。
这些弹性部件22以及密封环23被收容于收容沟槽20b中,该收容沟槽20b包围开口21,并呈环状地形成在朝向保持部20的滑动凹处20a的下方侧的顶壁面中。
弹性部件22由硅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在图例中,示出了截面大致圆形状且为中空的环状。另外,该弹性部件22稍微将密封环23朝向开闭阀24侧施力即可,不限于中空圆筒状,也可以是大致倒V形状或者其他各种形状。另外,不限于由橡胶等构成,也可以为由碟簧或弹簧等弹簧部件组成。
密封环23的在开闭阀24的上表面滑动地接触的下表面为平滑的平坦面。作为该密封环23,可以由UHMWPE(超高分子量聚乙烯)、Teflon(注册商标)、PEEK(聚醚醚酮)、氟类树脂等合成树脂材料、青铜或磷青铜等金属材料等,耐磨性或滑动性出众的材料构成。
通过构成为设置这样的密封部件22、23,能够比较平滑地开闭开闭阀24,并且能够提高滑动自如地保持该开闭阀24的保持部20的气密性。
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构成为:通过经由输送气体供给部6供给的压缩气体或惰性气体,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将粉粒体材料朝向干燥槽30的捕集部31压送。该排出部28在非输送时通过阀体大致气密性地封闭,在输送时因为被供给压缩气体或惰性气体,因此成为相对于外部气体实质上大致密闭的状态。
另外,针对该排出部28省略详细的图示,但连接有分别连接至输送气体供给部6的3条下游侧供给管路4B、4B、4B。在该排出部28中,通过将高压的气体(压缩气体或惰性气体)切换供给至这些下游侧供给管路4B、4B、4B的各个,据此可以实现:设于排出部28的阀体的开闭、因自重掉落至排出部28侧的粉粒体材料的输送、以及阀体封闭后的材料输送管路7内的粉粒体材料的清除(送完)。
从该排出部28与作为输送气体的压缩气体或惰性气体一起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输送至干燥槽30侧的粉粒体材料在捕集部31中与输送气体分离并被捕集,被投入至干燥主体35内。另外,在捕集部31分离的输送气体从排气口33排出,经由气体管路8返回贮存槽10。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干燥而被供给至干燥槽30的气体中的剩余气体以及为了输送而被供给的气体的大致全部量经气体管路8导入至贮存槽10内。另外,如上述,在贮存槽10以外的地方设置漏出机构时,一部分从漏出机构中漏出,剩余的气体导入至贮存槽10内。
另外,作为设于贮存槽10的下部的排出部28,不限于上述,也可以为其他各种构成。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排出部28不设置上述的阀体。如此一来,该干燥系统1的系统内因为除了上述的漏出机构11、12以外大致密闭并保持为正压,所以也成为外部气体难以流入的构成。
在如上述构成的干燥系统1中,能够执行如下的干燥方法:将从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10输送的粉粒体材料贮存在干燥槽30,将加热的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槽30内来干燥该贮存的粉粒体材料,并且将从该干燥槽30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8朝向贮存槽10供气并导入至贮存槽10内。
另外,在同一干燥系统1中,能够执行如下干燥方法:将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导入至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并经由材料输送管路7朝向干燥槽30输送粉粒体材料,并且将从该干燥槽30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8朝向贮存槽10供气并导入至贮存槽10内。
这样的干燥方法由上述的控制盘66的控制部控制该干燥系统1的各个设备来实现。
即,如图3的(b)所示的基本动作那样,若启动干燥系统1,则干燥气体供给部5的气体供给阀设为“开”,线状加热器57为“ON(启动)”,向干燥槽30的干燥主体35内供给加热后的气体。另外,此时,若粉粒体材料未被贮存在干燥主体35内,即,若从干燥主体35的材料传感器67输出材料请求信号,则将输送气体供给部6的气体供给阀设为“开”,如上述对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供给高压的气体(在图例中为压缩气体),对干燥主体35输送粉粒体材料。向该干燥主体35输送粉粒体材料,可以进行直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也可以进行直到从设于干燥主体35的上限水平计等输出满信号为止。此外,也可以在启动该干燥系统1之前,事先使贮存槽10的盖体11开放并投入粉粒体材料,使粉粒体材料贮存在贮存槽10内。
另外,在如上述进行输送时,可以事先使干燥槽30的下部的开闭阀63封闭,以便不朝向供给目的地2供给未干燥的粉粒体材料。
另外,若粉粒体材料贮存在干燥主体35,则执行初始干燥模式,即在干燥主体35内以成为规定含水率的方式干燥粉粒体材料。另外,如此地将用于干燥的气体的一部分剩余气体如上述导入至贮存槽10并从漏出机构11、12漏出,并且包括贮存槽10的系统内的压力成为保持为正压的状态。
并且,若进行干燥主体35内的粉粒体材料的干燥,则根据需要使开闭阀63开放,将干燥主体35内的粉粒体材料朝向供给目的地2供给。在作为供给目的地2的成型机中,适当地进行预作或试作等后,逐次执行用于将成型品成型的通常运转模式。
若如此地在供给目的地2中消费粉粒体材料,则干燥主体35内的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水平就会降低。并且,若从材料传感器67输出材料请求信号,则将输送气体供给部6的气体供给阀设为“开”,将高压的气体(在图例中,为惰性气体)供给至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将粉粒体材料输送至干燥主体35。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构成为:在动作初始的初始输送模式下,利用压缩气体输送粉粒体材料,在通常运转时的输送模式中,利用惰性气体输送粉粒体材料。另外,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方式,而构成为在初始输送模式中利用惰性气体输送粉粒体材料。
另外,上述的基本动作只不过是一例,能够执行其他各种动作。
另外,上述的干燥系统1的各部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的例子,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形。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设置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导入至干燥槽30内的气体导入部40、以及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3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供给至与材料输送管路7连通的贮存槽10的排出部28的输送气体供给部6的例子,但也可构成为只设置任何一方。例如,也可设为在干燥槽30内不导入惰性气体,而导入压缩气体或除湿调整后的气体,或者加热并导入外部气体的方式。或者,也可以是可只将压缩气体作为输送气体导入至排出部28的结构,另外,代替压送而经由吸引路径将吸风机连接至捕集部31进行吸引输送的方式等。进而,也可以代替如此地从贮存槽10将粉粒体材料气动输送至干燥槽30的方式,而设为因粉粒体材料的自重从贮存槽10朝向干燥槽30掉落来进行供给的方式等。

Claims (9)

1.一种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贮存槽,贮存粉粒体材料;
干燥槽,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输送的粉粒体材料;
气体导入部,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干燥粉粒体材料的干燥用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以及
气体管路,对设于所述干燥槽的排气口与设于所述贮存槽且将气体导入至该贮存槽内的气体接受口进行连接,将通过向所述干燥槽内导入惰性气体而成为剩余的剩余气体从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气体接受口供气,
在所述贮存槽中,设有将该贮存槽内保持为正压并且使剩余气体漏出的漏出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气体供给部,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输送气体,供给至与将粉粒体材料从所述贮存槽输送至所述干燥槽的材料输送管路连通的所述贮存槽的排出部。
3.一种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贮存槽,贮存粉粒体材料;
干燥槽,贮存并干燥从该贮存槽经由材料输送管路输送的粉粒体材料;
输送气体供给部,将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作为向所述干燥槽压送粉粒体材料的输送气体,供给至与所述材料输送管路连通的所述贮存槽的排出部;以及
气体管路,对设于所述干燥槽的排气口与设于所述贮存槽且将气体导入至该贮存槽内的气体接受口进行连接,将经由所述材料输送管路的通过向所述干燥槽内导入惰性气体而成为剩余的剩余气体从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气体接受口供气,
在所述贮存槽中,设有将该贮存槽内保持为正压并且使剩余气体漏出的漏出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的气体导入部具备:
混合部,伴随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的导入,将经过该干燥槽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其循环的方式取入,与被导入的惰性气体混合并朝向下游侧供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的气体导入部具备:
混合部,伴随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的导入,将经过该干燥槽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其循环的方式取入,与被导入的惰性气体混合并朝向下游侧供给。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气体导入至所述干燥槽内的气体导入部具备:
混合部,伴随从惰性气体供给部供给的惰性气体的导入,将经过该干燥槽内的粉粒体材料层的气体的一部分以使其循环的方式取入,与被导入的惰性气体混合并朝向下游侧供给。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干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接受口设于所述贮存槽的下端侧部位。
8.一种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从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输送的粉粒体材料贮存在干燥槽中,将惰性气体导入至该干燥槽内来干燥该贮存的粉粒体材料,并将通过向该干燥槽内导入惰性气体而从该干燥槽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朝向所述贮存槽供气并导入至该贮存槽内,且通过设置于该贮存槽的漏出机构使该贮存槽内保持为正压并漏出。
9.一种干燥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惰性气体作为向干燥槽压送粉粒体材料的输送气体供给至贮存粉粒体材料的贮存槽的排出部,并经由材料输送管路将粉粒体材料朝向所述干燥槽输送,且通过经由所述材料输送管路向该干燥槽内导入惰性气体而将从该干燥槽排出的剩余气体经由气体管路朝向所述贮存槽供气并导入至该贮存槽内,通过设置于该贮存槽的漏出机构使该贮存槽内保持为正压并漏出。
CN201910212479.8A 2018-04-05 2019-03-20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Active CN1103457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3028A JP7132592B2 (ja) 2018-04-05 2018-04-05 乾燥システム及び乾燥方法
JP2018-073028 2018-04-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45725A CN110345725A (zh) 2019-10-18
CN110345725B true CN110345725B (zh) 2023-03-10

Family

ID=68174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12479.8A Active CN110345725B (zh) 2018-04-05 2019-03-20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32592B2 (zh)
CN (1) CN1103457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6608A (zh) * 2020-09-21 2021-01-05 合肥布竹梦依服装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加工用烘干定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56427B2 (ja) * 1990-06-29 1995-06-14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粉粒体の乾燥装置
JP3584426B2 (ja) * 1997-10-24 2004-11-04 株式会社ニイガタマシンテクノ 射出成形機の不活性ガス送入方法
JP4054228B2 (ja) * 2002-08-02 2008-02-27 株式会社カワタ 輸送乾燥装置
KR101509830B1 (ko) * 2009-09-07 2015-04-06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감압건조장치 및 감압건조방법
KR101301621B1 (ko) * 2012-06-29 2013-08-29 주식회사 세종파마텍 유동층 건조기
JP2015030191A (ja) * 2013-08-02 2015-02-16 株式会社カワタ 粉粒体処理装置
JP6775286B2 (ja) * 2015-09-29 2020-10-28 株式会社松井製作所 乾燥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乾燥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32592B2 (ja) 2022-09-07
CN110345725A (zh) 2019-10-18
JP2019184108A (ja) 2019-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997695B1 (en) Vacuum-type automatic dehumidifying and drying apparatus for powdered or granular material
WO2010123010A1 (ja) プラスチック成形材料の減圧乾燥装置
US10815078B2 (en) Conveyor installation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plastics granulate
JP5130338B2 (ja) 粉粒体材料の排出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粉粒体材料の輸送システム
CN102976103B (zh) 一种方便清理的供粉装置
CN110345725B (zh)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CN104339471A (zh) 粉粒体处理装置
WO2011102420A1 (ja) 粉粒体材料の減圧式乾燥装置
JP5737928B2 (ja) 乾燥粉粒体の製造方法
CN102653116A (zh) 干燥系统以及干燥方法
US20100254211A1 (en) Processing device for bulk material
CN210682518U (zh) 一种密闭式吨袋物料卸料计量装置
JP2013221636A (ja) 粉粒体材料の乾燥装置
TW202120293A (zh) 射出成型機進料裝置與射出成型機的進料方法
CN108946170B (zh) 粉粒体材料的输送方法及粉粒体材料的输送装置
JP2015030586A (ja) 粉粒体処理装置
JP2017067324A (ja) 乾燥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乾燥システム
RU2004115654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органических веществ в газообразное и жидкое топливо
JP7289142B2 (ja) 材料計量装置
JP2000127155A (ja) キャリアガス置換を用いた粉粒体材料の除湿乾燥方法及び装置
CN218077744U (zh) 一种生产加工电石的原料配料站
JP2010260185A (ja) 乾燥装置
CN113650819A (zh) 用于输送物料的装置
JPS61111225A (ja) 粉粒体の吸引循環輸送方法
SU1549884A1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 сыпучего материал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