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37749A -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37749A
CN110337749A CN201880014131.1A CN201880014131A CN110337749A CN 110337749 A CN110337749 A CN 110337749A CN 201880014131 A CN201880014131 A CN 201880014131A CN 110337749 A CN110337749 A CN 110337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using body
electrode
electrode assemblies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41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37749B (zh
Inventor
南形厚志
小笠原雅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37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7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37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37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78Cases; Housings; Encapsulations; Mountings
    • H01G11/82Fixing or assembling a capacitive element in a housing, e.g. mounting electrodes, current collectors or terminals in containers or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Cell Sepa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是将负极电极与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而成;壳体主体,其收纳电极组装体;以及盖构件,其封闭壳体主体的开口部。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位于比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在壳体主体的侧壁的内表面与壳体主体的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形成有弧形的拐角部。在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之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的深度方向的尺寸为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壳体主体的一对侧壁的内表面与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的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EV(Electric Vehicle:电动车辆)、PHV(Plug in Hybrid 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中搭载有锂离子电池等二次电池作为蓄积向作为原动机的电动机供应的电力的蓄电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二次电池具有:电极组装体,其是具有活性物质层的矩形片状的正极电极与负极电极以将隔离物夹在中间的状态层叠而成的;壳体,其收纳电极组装体。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其具有用于收纳电极组装体的开口部;以及盖,其封闭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208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二次电池的壳体主体和盖大多使用耐久性优异的铝制等的金属制壳体。在这种壳体主体中,在制造上,不可避免地会在沿着内底面的各边的部分产生弧形的拐角部。另外,在制造上,正极电极、负极电极以及隔离物在四个角落具备俯视时为直角的角部,在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底侧的两端部为直角的角部。因此,在二次电池中会有如下问题: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或负极电极的角部与壳体主体的拐角部中的弧形的部分接触,活性物质从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部脱落而导致电池性能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极组装体的角部与壳体的拐角部的接触并抑制性能下降的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间隙的尺寸是上述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
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将上述电极组装体从上述底面侧压入上述壳体主体,使得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被配置为在上述深度方向上以上述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的尺寸分开的状态。
从而,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在底侧端缘与侧端缘的交叉部具有角部,隔离物在底侧端缘与侧端缘的交叉部具有角部。并且,当将间隙确保为使得间隙的尺寸成为拐角部的半径的1倍时,在设计上,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位于侧壁的内表面与拐角部的边界。因此,负极电极和隔离物的角部不会位于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活性物质不会从负极活性物质层脱落。
但是,由于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的原因,负极电极和隔离物的角部可能会位于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但是,在隔离物中,仅有角部与弧形的部分接触而挠曲。在负极电极中,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部分位于弧形的部分。因此,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活性物质不会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部脱落,蓄电装置的性能不会下降。
另外,当将间隙确保为使得间隙的尺寸成为拐角部的半径的1.5倍时,在设计上,负极电极和隔离物的角部位于与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分离的位置,活性物质不会从负极活性物质层脱落。另外,即使存在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负极电极和隔离物的角部也不会到达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因此,通过将间隙确保为使得间隙的尺寸成为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从而,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部脱落,性能不会下降。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上述隔离物是收纳有上述正极电极的袋状隔离物。
从而,正极电极的角部不会位于拐角部。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上述隔离物具备从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沿着该隔离物的面方向伸出的富余部,当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拐角部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富余部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时,富余部尺寸<拐角部尺寸、以及间隙的尺寸≥拐角部尺寸-富余部尺寸是成立的。
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中,上述蓄电装置具备: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并且,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从上述正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彼此层叠而成的正极的极耳群、以及将从上述负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彼此层叠而成的负极的极耳群;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各极性的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上述盖构件;以及各极性的导电构件,其与相同极性的极耳群及上述电极端子接合,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上述蓄电装置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上述隔离物具备从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沿着该隔离物的面方向伸出的富余部,当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拐角部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富余部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时,制造将上述盖构件、两极性的上述电极端子以及两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一体化而成的盖端子组装体,将上述导电构件与上述极耳群按相同极性彼此接合而使上述盖端子组装体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一体化,将上述电极组装体压入上述壳体主体,使得即使在上述深度方向上施加力,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从上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到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上述底面的尺寸也为最小值的状态而不发生位移,将上述电极组装体压入上述壳体主体,直至富余部尺寸<拐角部尺寸、以及间隙的尺寸≥拐角部尺寸-富余部尺寸成立。
从而,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在底侧端缘与侧端缘的交叉部具有角部,隔离物在底侧端缘与侧端缘的交叉部具有角部。在负极电极中,即使负极活性物质层中的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相对的部分位于弧形的部分,在负极活性物质层中,活性物质也不会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相对部脱落,蓄电装置的性能不会下降。另外,在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之间确保有间隙。因此,能够使正极电极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分开,抑制正极电极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接触。因此,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从正极活性物质层脱落,蓄电装置的性能不会下降。
但是,由于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的原因,处于隔离物的富余部的角部有可能会位于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但是,通过使富余部尺寸<拐角部尺寸、以及间隙的尺寸≥拐角部尺寸-富余部尺寸成立,从而,即使富余部在整个深度方向上与拐角部接触,也会在壳体主体内确保间隙。其结果是,能够使隔离物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浮起,能够抑制正极电极与壳体主体的内底面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从正极活性物质层脱落,蓄电装置的性能不会下降。
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装置中,上述隔离物是收纳有上述正极电极的袋状隔离物,从上述底侧端缘伸出的上述富余部是将在夹着上述正极电极而面对的一对隔离物构件中从上述正极电极的端缘伸出的部分中的能够熔接的部位在整个上述深度方向上熔接而形成的。
从而,能够使被熔接的面积增多而提高富余部的刚性。其结果是,即使富余部与拐角部的弧形的部分发生干扰,也能够通过富余部来保护正极电极。
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装置中,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多个从上述正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的极耳群、以及将多个从上述负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的极耳群,上述蓄电装置具有盖端子组装体,上述盖端子组装体是将固定于上述盖构件的各极性的电极端子、以及与相同极性的极耳群及上述电极端子接合的各极性的导电构件一体化而成,并且,上述盖端子组装体与上述电极组装体是将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与上述极耳群接合而一体化的,上述盖构件与上述壳体主体是以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从上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到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的尺寸成为最小值的状态被接合的。
从而,在壳体内,由于电极组装体与盖端子组装体被一体化而成为一个刚性体,因此,能够维持在壳体内形成有间隙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是,在蓄电装置中,上述正极的极耳群和上述负极的极耳群分别折弯成沿着上述深度方向相互靠近的状态。
从而,在将电极组装体压入壳体主体时,各极性的极耳群被设为无法再进一步折弯的状态,深度方向上的从盖构件的外表面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的尺寸成为最小值。这样一来,能够消除极耳群的位移,确保间隙。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优选上述富余部尺寸为0.5~2mm,上述拐角部尺寸为1~2mm,上述间隙的尺寸大于0且为5mm以下。
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电极组装体的角部与壳体的拐角部的接触,抑制性能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电极组装体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内的截面图。
图4的(a)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间隙的尺寸为半径r的1倍时的第1拐角部的放大图,(b)是示出角部由于公差等原因而到达第1拐角部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第2拐角部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将电极组装体压入壳体主体内的状态的图。
图7的(a)是示出将被绝缘构件覆盖的电极组装体压入壳体主体内的状态的图,(b)是示出角部到达第1拐角部的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6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化为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0具备长方体状的壳体11,在该壳体11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23。壳体11具有有底的长方体状的壳体主体12和矩形平板状的盖构件13,盖构件13与壳体主体12通过激光焊接而被焊接。壳体主体12具备:矩形状的底壁12a;作为侧壁的短侧壁12b,其从底壁12a的相对的一对短侧缘立起设置;以及长侧壁12c,其从底壁12a的相对的一对长侧缘立起设置。此外,壳体11的内底面12e由壳体主体12的底壁12a构成。以下,将与内底面12e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壳体11的深度方向。壳体主体12具备用于插入电极组装体23的开口部12d。壳体主体12和盖构件13均由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铝)制成,盖构件13封闭开口部12d。壳体主体12的整个内表面被绝缘构件Z覆盖。
如图4或图5所示,壳体主体12在两短侧壁12b的内表面与底壁12a的内底面12e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第1拐角部R1。详细地说,第1拐角部R1是位于短侧壁12b的以平坦面状延伸的部分与底壁12a的以平坦面状延伸的部分之间的以弧形延伸的部分。此外,将短侧壁12b的平坦面状的内表面与第1拐角部R1的内表面的边界设为边界K。另外,壳体主体12在两长侧壁12c的内表面与底壁12a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第2拐角部R2。详细地说,第2拐角部R2是位于长侧壁12c的以平坦面状延伸的部分与底壁12a的以平坦面状延伸的部分之间的以弧形延伸的部分。将长侧壁12c的平坦面状的内表面与第2拐角部R2的内表面的边界设为边界K。
如图1所示,二次电池10是外观呈方形的方形电池,是锂离子电池。
如图2所示,电极组装体23具有:多个电极收纳隔离物20,其将正极电极14收纳于作为隔离物的袋状隔离物21;以及多个负极电极24。电极组装体23具有将多个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多个负极电极24交替层叠而成的层叠结构。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层叠的方向设为层叠方向。多个正极电极14与多个负极电极24以将电极收纳隔离物20的袋状隔离物21夹在中间的状态交替层叠。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电极14、袋状隔离物21以及负极电极24从层叠方向来看均为长方形状。
正极电极14具有作为集电体的矩形片状的正极金属箔(例如铝箔)15以及在正极金属箔15的两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从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14在沿着一对长边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具有极耳侧端缘14a。正极电极14具有从正极电极14的作为一个端缘的极耳侧端缘14a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17。正极极耳17是在正极金属箔15中未被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16而由正极金属箔15本身构成的部分。从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14在成为极耳侧端缘14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底侧端缘14b,在将极耳侧端缘14a与底侧端缘14b彼此相连的一对端缘分别具有侧端缘14c。从层叠方向来看,正极电极14具备角部14f,角部14f是底侧端缘14b与各侧端缘14c交叉而形成的,角部14f从层叠方向来看是直角。
负极电极24具有作为集电体的矩形片状的负极金属箔(例如铜箔)25以及在负极金属箔25的两面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层26。负极电极24在沿着一对长边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具有极耳侧端缘24a。负极电极24具有从负极电极24的作为一个端缘的极耳侧端缘24a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27。负极极耳27是在负极金属箔25中未被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26而由负极金属箔25本身构成的部分。负极电极24在成为极耳侧端缘24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底侧端缘24b,在沿着将极耳侧端缘24a与底侧端缘24b彼此相连的一对短边的端缘分别具有侧端缘24c。从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24具备角部24f,角部24f是底侧端缘24b与各侧端缘24c交叉而形成的,角部24f从层叠方向来看是直角。
从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24和正极电极14,负极电极24的极耳侧端缘24a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极耳侧端缘14a的长度长,负极电极24的底侧端缘24b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底侧端缘14b的长度长。而且,负极电极24的侧端缘24c的长度比正极电极14的侧端缘14c的长度长。因此,从层叠方向来看,负极电极24比正极电极14大一圈。在电极组装体23中,正极电极14的四个端缘位于比负极电极24的四个端缘靠内侧。具体来说,从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23,正极电极14的底侧端缘14b和侧端缘14c位于比负极电极24的底侧端缘24b和侧端缘24c靠内侧。因此,从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23,正极活性物质层16配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区域内,且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整个面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相对。
袋状隔离物21包含相互面对的矩形片状的一对隔离物构件22。各隔离物构件22均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例如聚乙烯)制成。袋状隔离物21具有与正极电极14的极耳侧端缘14a平行的极耳侧端缘21a。袋状隔离物21在成为极耳侧端缘21a的对边的端缘具有与正极电极14的底侧端缘14b平行的底侧端缘21b。另外,袋状隔离物21在将极耳侧端缘21a与底侧端缘21b彼此相连的一对端缘分别具有侧端缘21c,各侧端缘21c与正极电极14的侧端缘14c平行。从层叠方向来看,袋状隔离物21具备角部21f,角部21f是底侧端缘21b与各侧端缘21c交叉而形成的,角部21f从层叠方向来看是直角。
袋状隔离物21具有从正极电极14的极耳侧端缘14a、底侧端缘14b以及一对侧端缘14c沿着正极电极14的面方向伸出的富余部22a。富余部22a是包围正极电极14的四角环状。富余部22a是将在夹着正极电极14而面对的隔离物构件22中从正极电极14伸出的部分彼此熔接而形成的。富余部22a中的从底侧端缘14b伸出的富余部22a是将在一对隔离物构件22中从底侧端缘14b伸出的部分中的能够相互熔接的部分在整个深度方向上熔接而形成的。
如图1所示,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与负极电极24以如下方式层叠:正极极耳17沿着层叠方向配置为列状,并且负极极耳27在与正极极耳17不重叠的位置沿着层叠方向配置为列状。将层叠方向上的电极组装体23的尺寸设为厚度D。此外,在壳体主体12中,当将以最短距离将相对的长侧壁12c的内表面彼此连结而成的直线的长度设为壳体主体12的开口宽度W时,收纳于壳体主体12之前的电极组装体23的厚度D比开口宽度W略厚。因此,电极组装体23压入于壳体主体12。
如图5所示,在电极组装体23中,袋状隔离物21的底侧端缘21b与负极电极24的底侧端缘24b以成为齐平的方式对齐,电极组装体23具有由这些底侧端缘21b、24b构成的底面37。另外,在电极组装体23中,袋状隔离物21的极耳侧端缘21a与负极电极24的极耳侧端缘24a相比位于偏靠盖构件13的位置,电极组装体23具有由极耳侧端缘21a构成的极耳侧端面36。
如图1所示,在极耳侧端面36中,各正极极耳17和各负极极耳27折弯成被集中(捆绑)在电极组装体23的从层叠方向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范围内的状态而成为极耳群18。各极性的极耳群18以沿着深度方向相互靠近的方式被折弯成二条。由于各极性的极耳群18是将具有挠性的正极极耳17或负极极耳27层叠而构成的,因此,各极耳群18具有挠性。但是,各极性的极耳群18为在壳体11内被折弯成二条的状态时,被折弯成在深度方向收缩至最大限度,是无法再进一步变形的状态,处于失去挠性的状态。
如图1或图3所示,电极组装体23具有由袋状隔离物21的侧端缘21c和负极电极24的侧端缘24c构成的一对侧面38。一对侧面38是在电极组装体23中与底面37相连的面中的与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44正交(交叉)的2个面。
通过将各正极极耳17重叠的部位进行焊接,各正极极耳17被电连接,并且,在包括正极极耳17的极耳群18连接有正极导电构件61。在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23,正极导电构件61为曲柄状。正极导电构件61具备:极耳侧连接部61a,其接合于包括正极极耳17的极耳群18;端子连接部61b,其与极耳侧连接部61a相比偏靠电极组装体23的极耳侧端面36;以及连结部61c,其将极耳侧连接部61a与端子连接部61b相连。在端子连接部61b连接有用于从电极组装体23取出电力的正极端子51。
同样地,通过将各负极极耳27重叠的部位进行焊接,各负极极耳27被电连接,并且,在包括负极极耳27的极耳群18连接有负极导电构件62。在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23,负极导电构件62为曲柄状。负极导电构件62具备:极耳侧连接部62a,其接合于包括负极极耳27的极耳群18;端子连接部62b,其与极耳侧连接部62a相比偏靠电极组装体23的极耳侧端面36;以及连结部62c,其将极耳侧连接部62a与端子连接部62b相连。在端子连接部62b连接有用于从电极组装体23取出电力的负极端子52。
在此,说明二次电池10的制造方法。
首先,制造上述的电极组装体23。接下来,将正极端子51焊接于正极导电构件61的端子连接部61b。另外,将负极端子52焊接于负极导电构件62的端子连接部62b。接下来,使盖构件13贯通正极端子51的阳螺纹和负极端子52的阳螺纹,使螺母51a与正极的阳螺纹螺合,使螺母52a与负极的阳螺纹螺合。于是,正极端子51和负极端子52被紧固于盖构件13。其结果是,盖构件13、正极端子51、负极端子52、正极导电构件61以及负极导电构件62被一体化而构成盖端子组装体53。
接下来,将正极的极耳群18焊接于正极导电构件61的极耳侧连接部61a,将负极的极耳群18焊接于负极导电构件62的极耳侧连接部62a。于是,盖端子组装体53与电极组装体23经由正极的极耳群18和负极的极耳群18而一体化。
接下来,如图6所示,以规定的力朝向电极组装体23推压盖端子组装体53的盖构件13,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此时,当朝向电极组装体23推压盖构件13时,折弯之前的各极耳群18由于分别具有挠性,因此会在深度方向上被压缩并折弯。然后,当两个极耳群18被折弯成在深度方向收缩至最大限度时,极耳群18变为失去挠性的状态,盖端子组装体53与电极组装体23成为一个刚性体。此时的深度方向上的从盖构件13的外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尺寸T成为最小值。此外,推压盖端子组装体53的“规定的力”是指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所需的力。并且,即使施加规定的力尺寸T也会保持在最小值的状态能够被理解为,盖端子组装体53与电极组装体23成为了一个刚性体的状态。
然后,当电极组装体23向壳体主体12内的压入完成时,将盖构件13与壳体主体12接合而封闭壳体主体12的开口部12d,从而,二次电池10的组装完成。此外,在图6中,壳体主体12的内表面被绝缘构件Z覆盖。
如图3或图4的(a)所示,在二次电池10中,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隔着绝缘构件Z的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在深度方向上分开,在底面37与壳体11中的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之间存在间隙39。在层叠方向来看二次电池10,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位于深度方向上的第1拐角部R1的边界K,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和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不位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
深度方向上的间隙39的尺寸F是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1.5倍。在间隙39的尺寸F不到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倍的情况下,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和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会处于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的状态,各角部21f、24f可能会由于第1拐角部R1而发生变形,是不可取的。
在间隙39的尺寸F超过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5倍的情况下,如图4的(a)的双点划线所示,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是与边界K相比靠近盖构件13的状态,电极组装体23的容积变小,电池容量下降,因而不可取。因此,间隙39的尺寸F设定为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1.5倍。
此外,在进行将袋状隔离物21与负极电极24层叠的工序时,有时会产生袋状隔离物21的底侧端缘21b与负极电极24的底侧端缘24b偏离的层叠偏差。另外,袋状隔离物21和负极电极24的侧端缘21c、24c的尺寸存在公差。在电极组装体23中,考虑到层叠偏差或袋状隔离物21和负极电极24的制造公差而设定了公差。
如图4的(b)所示,在由于袋状隔离物21的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而致使深度方向上的电极组装体23的尺寸的公差成为了最大的情况下,当间隙39的尺寸F是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倍时,袋状隔离物21的富余部22a会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但是,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的只是富余部22a,正极电极14的角部14f与第1拐角部R1相比偏靠盖构件13,不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部分接触。
另外,在由于负极电极24的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而致使深度方向上的电极组装体23的尺寸的公差成为了最大的情况下,当间隙39的尺寸F是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倍时,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会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但是,即使负极活性物质层26受到损伤,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角部14f也不会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因此,对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相对部没有影响。
另外,当间隙39的尺寸F是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5倍时,即使深度方向上的电极组装体23的尺寸的公差成为了最大,角部21f、24f也会处于短侧壁12b中的与第1拐角部R1的边界K,不会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
为了确保上述间隙39的尺寸F,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盖端子组装体53与电极组装体23一体化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对深度方向上的作为从盖构件13的内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尺寸的高度H1或是从盖构件13的外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尺寸T进行调整。该高度H1是在正极极耳17和负极极耳27弯曲的状态下设定。
接下来,记载二次电池10的作用。
如图6所示,在将与盖端子组装体53一体化的电极组装体23从壳体主体12的开口部12d插入壳体主体12内时,由于电极组装体23的厚度D比开口宽度W略厚,因此,电极组装体23被压入壳体主体12内。因此,电极组装体23不会在壳体主体12内落下。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因此,要以规定的力朝向电极组装体23推压盖端子组装体53的盖构件13。
推按盖端子组装体53的力经由正极极耳17和负极极耳27传递到电极组装体23。在电极组装体23的极耳侧端面36露出的袋状隔离物21的极耳侧端缘21a被各端子连接部61b、62b按压。然后,对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侧进行图像检查,一边确认间隙39的尺寸F,一边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即,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使得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被配置为与内底面12e在深度方向上以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1.5倍的尺寸分开的状态。于是,在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到达第1拐角部R1前或位于第1拐角部R1的边界K并确保了间隙39的状态下,电极组装体23被收纳于壳体主体12。然后,在电极组装体23向壳体主体12内的收纳完成时,将盖构件13与壳体主体12接合而封闭壳体主体12的开口部12d,从而,二次电池10的组装完成。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1-1)将深度方向上的间隙39的尺寸F设定为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1.5倍。因此,在设计上,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不会到达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不会由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而致使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弯折,或是致使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损伤,活性物质发生脱落。
另外,在制造电极组装体23时,由于产生的袋状隔离物21或负极电极24的层叠偏差或是负极电极24的制造公差,袋状隔离物21的底侧端缘21b或负极电极24的底侧端缘24b有时会位于偏靠壳体主体12的底壁12a的位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将间隙39的尺寸F设定为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5倍,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或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就也不会位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另外,在将间隙39的尺寸F设定为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倍的情况下,由于产生的袋状隔离物21或负极电极24的层叠偏差或是负极电极24的制造公差,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或负极电极24的角部24f可能会位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负极活性物质层26被损伤,也依然不会损伤到负极活性物质层26中的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相对部,因此,不会影响电池性能。
(1-2)正极电极14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能够通过袋状隔离物21来防止正极电极14的角部14f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不会对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相对部有影响。
(1-3)将深度方向上的间隙39的尺寸F的上限值设定为第1拐角部R1的半径r的1.5倍,使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底壁12a不会过度分离。因此,在二次电池10的检查中,在对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侧的状态进行图像检查时,能够使底面37映入到图像中,不会给图像检查带来障碍。
(第2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7来说明将蓄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具体化为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对于第2实施方式中的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7的(a)所示,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侧面38以及扁平面44被绝缘构件Z覆盖。
在电极收纳隔离物20中,将富余部22a中的从正极电极14的底侧端缘14b伸出的富余部22a在深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S1。另外,在第1拐角部R1中,将深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S2。第1拐角部R1的拐角部尺寸S2是沿着深度方向的从边界K到内底面12e的尺寸。另外,将深度方向上的间隙39的尺寸记为尺寸F。
在第2实施方式中,间隙39的尺寸F大于0mm且为5mm以下。当间隙39的尺寸F大于5mm时,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是与边界K相比靠近盖构件13的状态,电极组装体23的容积变小,电池容量下降,因而不可取。因此,优选间隙39的尺寸F为3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下。在袋状隔离物21中,优选富余部尺寸S1为0.5~2mm。另外,优选第1拐角部R1的拐角部尺寸S2为1~2mm。在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隔着绝缘构件Z位于边界K的状态下,间隙39的尺寸F为1~2mm。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下的式1和式2是成立的。
富余部尺寸S1<拐角部尺寸S2…式1
间隙的尺寸F≥拐角部尺寸S2-富余部尺寸S1…式2
在制造第2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10时,首先,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制造电极组装体23和盖端子组装体53,并且将电极组装体23与盖端子组装体53一体化。电极组装体23被绝缘构件Z覆盖。然后,以规定的力朝向电极组装体23推压盖构件13,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
对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侧进行图像检查,一边确认间隙39的尺寸F,一边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然后,在式1和式2成立的状态下,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使得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被配置为与内底面12e在深度方向上分开的状态。当电极组装体23向壳体主体12内的压入完成时,将盖构件13与壳体主体12接合而封闭壳体主体12的开口部12d,从而,二次电池10的组装完成。
根据上述第2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效果。
(2-1)在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之间确保了间隙39。因此,能够使袋状隔离物21从壳体主体12的底壁12a浮起,能够抑制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的正极电极14与底壁12a的内底面12e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从正极电极14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脱落,二次电池10的性能不会下降。在负极电极24中,即使负极活性物质层26中的不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6相对的部分位于第1拐角部R1,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6中,活性物质也不会从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相对部脱落,二次电池10的性能不会下降。
(2-2)如图7的(b)所示,在由于袋状隔离物21的层叠偏差或制造公差而致使深度方向上的电极组装体23的尺寸的公差成为了最大的情况下,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会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接触。并且,即使袋状隔离物21的富余部22a在整个深度方向上与第1拐角部R1接触,也会由于第1拐角部R1的拐角部尺寸S2比富余部22a的富余部尺寸S1长,而得以在深度方向上在富余部22a(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之间确保间隙39。其结果是,能够使袋状隔离物21从壳体主体12的底壁12a浮起,能够抑制收纳于袋状隔离物21的正极电极14与底壁12a的内底面12e接触。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活性物质从正极电极14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脱落,二次电池10的性能不会下降。
(2-3)袋状隔离物21的富余部22a是将在一对隔离物构件22中从底侧端缘14b伸出的部分中的能够相互熔接的部分在整个深度方向上熔接而形成的。因此,能够使被熔接的面积增多而提高富余部22a的刚性。其结果是,即使富余部22a与第1拐角部R1发生干扰,也能够通过富余部22a来保护正极电极14。
(2-4)各极性的极耳群18是分别被折弯成二条的形状。因此,在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内时,可能会由于极耳群18的位移而致使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第1拐角部R1的弧形的部分发生干扰或是无法形成间隙39。但是,在将电极组装体23压入壳体主体12内时,将各极性的极耳群18设为了无法再进一步折弯的状态,使得深度方向上的从盖构件13的外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尺寸T成为了最小值,或是使得从盖构件13的内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高度H1成为了最小值。因此,能够在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之间确保间隙39。
(2-5)各极性的极耳群18在深度方向上被压缩,处于被限制为无法再进一步折弯的状态。在具备这种极耳群18的状态下,深度方向上的从盖构件13的外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尺寸T或是从盖构件13的内表面到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的高度H1成为最小值。当在该状态下将盖端子组装体53和电极组装体23推压到壳体主体12内时,若式1和式2成立,那么,即使袋状隔离物21的角部21f与第1拐角部R1发生干扰,也能够在电极组装体23的底面37与壳体主体12的内底面12e之间形成间隙39。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进行变更。
ο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富余部22a在深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S1,并且将第1拐角部R1在深度方向上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S2,使式1和式2成立。
ο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间隙39的尺寸F大于0mm且为5mm以下,优选为3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下。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优选将富余部22a的富余部尺寸S1设为0.5~2mm,优选将第1拐角部R1的拐角部尺寸S2设为1~2mm。
ο在各实施方式中,将正极活性物质层16设为了比负极活性物质层26小,但不限于此。只要是从层叠方向来看电极组装体23,正极活性物质层16配置在负极活性物质层26的区域内,且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整个面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相对即可,正极活性物质层16也可以是与负极活性物质层26相同的大小。
ο在各实施方式的电极组装体23中,也可以是,正极电极14与负极电极24的绝缘不是袋状隔离物21,而是在正极电极14与负极电极24之间分别隔着1片的、片状的隔离物。在这种情况下,富余部22a在各隔离物中由从正极电极14的极耳侧端缘14a、底侧端缘14b以及一对侧端缘14c沿着正极电极14的面方向伸出的部分形成。
ο在各实施方式中,负极电极24在负极金属箔25的两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6,但也可以是仅在负极金属箔25的单面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26。同样地,正极电极14在正极金属箔15的两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但也可以是仅在正极金属箔15的单面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
ο蓄电装置也可以不是应用于二次电池10,而是应用于双电层电容器等其它蓄电装置。
ο二次电池10是锂离子二次电池,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二次电池。总之,只要是离子在正极活性物质与负极活性物质之间移动并且进行电荷的交换即可。
接下来,以下追加记载能够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和其它例而掌握的技术构思。
(1)一种蓄电装置,其中,上述层叠方向上的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尺寸比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相对的上述壳体主体的内表面间的尺寸大。
附图标记说明
F…尺寸,S1…富余部尺寸,S2…拐角部尺寸,R1…第1拐角部,r…半径,10…作为蓄电装置的二次电池,12…壳体主体,12a…底壁,12d…开口部,12e…内底面,13…盖构件,14…正极电极,14b、21b、24b…底侧端缘,14c、21c、24c…侧端缘,16…正极活性物质层,18…极耳群,21…袋状隔离物,22…隔离物构件,22a…富余部,21f、24f…角部,23…电极组装体,24…负极电极,26…负极活性物质层,37…底面,38…侧面,39…间隙,44…扁平面,53…盖端子组装体。

Claims (10)

1.一种蓄电装置,
具备:
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
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
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
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
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
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
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间隙的尺寸是上述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隔离物是收纳有上述正极电极的袋状隔离物。
3.一种蓄电装置,
具备:
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
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
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
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
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
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
上述隔离物具备从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沿着该隔离物的面方向伸出的富余部,
当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拐角部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富余部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时,
富余部尺寸<拐角部尺寸、以及
间隙的尺寸≥拐角部尺寸-富余部尺寸
是成立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隔离物是收纳有上述正极电极的袋状隔离物,从上述底侧端缘伸出的上述富余部是将在夹着上述正极电极而面对的一对隔离物构件中从上述正极电极的端缘伸出的部分中的能够熔接的部位在整个上述深度方向上熔接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多个从上述正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层叠而成的正极的极耳群、以及将多个从上述负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层叠而成的负极的极耳群,上述蓄电装置具有盖端子组装体,上述盖端子组装体是将固定于上述盖构件的各极性的电极端子、以及与相同极性的极耳群及上述电极端子接合的各极性的导电构件一体化而成,并且,上述盖端子组装体与上述电极组装体是将相同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与上述极耳群接合而一体化的,上述盖构件与上述壳体主体是以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从上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到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的尺寸成为最小值的状态被接合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正极的极耳群和上述负极的极耳群分别折弯成沿着上述深度方向相互靠近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3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富余部尺寸为0.5~2mm,上述拐角部尺寸为1~2mm,上述间隙的尺寸大于0且为5mm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
上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9.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上述蓄电装置具备:
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
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以及
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
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
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
将上述电极组装体从上述底面侧压入上述壳体主体,使得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被配置为在上述深度方向上以上述拐角部的半径的1~1.5倍的尺寸分开的状态。
10.一种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上述蓄电装置具备:
电极组装体,其将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负极电极与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多个正极电极隔着隔离物交替层叠,从层叠方向来看,配置在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内,且上述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整个面与上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相对,并且,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将从上述正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正极极耳彼此层叠而成的正极的极耳群、以及将从上述负极电极的一个端缘突出的形状的负极极耳彼此层叠而成的负极的极耳群;
壳体主体,其收纳上述电极组装体;
盖构件,其封闭上述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各极性的电极端子,其固定于上述盖构件;以及
各极性的导电构件,其与相同极性的极耳群及上述电极端子接合,
上述电极组装体具有:底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底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相对;以及一对侧面,其由上述负极电极的侧端缘和上述隔离物的侧端缘构成,且与上述底面和层叠方向两端的扁平面相连,从层叠方向来看,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上述侧端缘位于比上述负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靠内侧,
上述壳体主体具有:底壁,其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相对,且构成上述内底面;以及侧壁,其与上述侧面相对,
从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来看,在上述侧壁的内表面与上述底壁的内底面的交叉部具有弧形的拐角部,
上述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当将与上述壳体主体的上述内底面正交的直线的延伸的方向设为深度方向时,
上述蓄电装置在上述壳体主体内具有使上述电极组装体的底面与上述壳体主体的内底面在上述深度方向上分开而成的间隙,
上述隔离物具备从上述正极电极的底侧端缘和侧端缘沿着该隔离物的面方向伸出的富余部,
当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拐角部的尺寸设为拐角部尺寸,将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上述富余部的尺寸设为富余部尺寸时,
制造将上述盖构件、两极性的上述电极端子以及两极性的上述导电构件一体化而成的盖端子组装体,
将上述导电构件与上述极耳群按相同极性彼此接合而使上述盖端子组装体与上述电极组装体一体化,将上述电极组装体压入上述壳体主体,使得即使在上述深度方向上施加力,上述深度方向上的从上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到上述电极组装体的上述底面的尺寸也为最小值的状态而不发生位移,
将上述电极组装体压入上述壳体主体,直至富余部尺寸<拐角部尺寸、以及间隙的尺寸≥拐角部尺寸-富余部尺寸成立。
CN201880014131.1A 2017-02-28 2018-02-09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337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6919 2017-02-28
JP2017036919 2017-02-28
PCT/JP2018/004629 WO2018159266A1 (ja) 2017-02-28 2018-02-09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37749A true CN110337749A (zh) 2019-10-15
CN110337749B CN110337749B (zh) 2020-08-25

Family

ID=63369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4131.1A Active CN110337749B (zh) 2017-02-28 2018-02-09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66464A1 (zh)
JP (1) JP6658956B2 (zh)
CN (1) CN110337749B (zh)
WO (1) WO201815926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162A1 (zh) * 2022-04-12 2023-10-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98258A1 (zh) * 2022-11-08 2024-05-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7122A (zh) * 2012-04-13 2014-12-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二次电池
JP2015032386A (ja) * 2013-07-31 2015-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105122535A (zh) * 2013-04-16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JP5991527B2 (ja) * 2012-09-24 2016-09-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及び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5206A (en) * 1994-03-08 1996-12-17 Morris; J. Lee Battery electrode interconnections
JP2005276579A (ja) * 2004-03-24 2005-10-06 Hitachi Maxell Ltd 扁平角型電池
JP5637245B2 (ja) * 2013-04-09 2014-12-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2015015217A (ja) * 2013-07-08 2015-01-2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JP6260318B2 (ja) * 2014-02-06 2018-01-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の検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47122A (zh) * 2012-04-13 2014-12-2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以及二次电池
JP5991527B2 (ja) * 2012-09-24 2016-09-1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及び蓄電装置
CN105122535A (zh) * 2013-04-16 2015-12-02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蓄电装置
JP2015032386A (ja) * 2013-07-31 2015-02-1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162A1 (zh) * 2022-04-12 2023-10-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98258A1 (zh) * 2022-11-08 2024-05-1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59266A1 (ja) 2020-01-09
CN110337749B (zh) 2020-08-25
JP6658956B2 (ja) 2020-03-04
WO2018159266A1 (ja) 2018-09-07
US20200066464A1 (en) 2020-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68422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JP6665789B2 (ja) 蓄電素子
KR100637443B1 (ko) 이차 전지와 이에 사용되는 단자 조립체
JP6967413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637035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EP2325926A1 (en) Connection tab for connecting battery cells and battery module using the same
JP5742869B2 (ja) 蓄電装置
US20220037750A1 (en) Secondary battery
JP7024735B2 (ja) 蓄電装置
US10734631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KR102355380B1 (ko) 측면 와이어 본딩 가능한 전지팩, 전지모듈 및 전지모듈 제조 방법
US10991985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0337749A (zh) 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JP2015032386A (ja) 蓄電装置
US11114729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JP7118907B2 (ja) 二次電池及び二次電池の絶縁カバー
JP2017117633A (ja) 組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3348574A (zh) 层叠型二次电池
JP6459505B2 (ja) 蓄電素子
JP2021099936A (ja) 蓄電装置
JP2019153381A (ja) 蓄電装置
JP2017091723A (ja)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装置
JP2019153383A (ja) 蓄電装置
US20230387449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Sealing Unit Used for the Same, and Electrode Assembly Manufactured by Sealing Unit
JP5994554B2 (ja) 蓄電装置及び蓄電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