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23888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23888A
CN110323888A CN201910243476.0A CN201910243476A CN110323888A CN 110323888 A CN110323888 A CN 110323888A CN 201910243476 A CN201910243476 A CN 201910243476A CN 110323888 A CN110323888 A CN 110323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hing
substrate
conductive member
motor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434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田滉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23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2388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22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by solid heat conducting material embedded in, or arranged in contact with, the stator or rotor, e.g. heat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Abstract

一种马达,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马达具有基板、衬套以及收纳基板的壳体。衬套安装于基板。基板具有与导通部件连接的导通部件连接部。衬套具有导通部件保持部和基板连接部。导通部件保持部对导通部件进行保持。基板连接部通过将衬套安装于基板(1)而使导通部件与导通部件连接部电连接。壳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壁部。壁部具有在径向上开放的插入口。衬套的一部分从插入口向径向外侧突出,衬套的其他部分位于比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电动机的定子具有引线引出部件和基板。引线引出部件组装于基板。引线引出部件由第一引出部件和第二引出部件构成。在第一引出部件和第二引出部件上组装有L型端子。第二引出部件具有爪。基板具有切口部。通过第二引出部件所具备的爪进入到基板的切口部内而将引线引出部件组装于基板。当引线引出部件组装于基板时,同时L型端子也组装于基板。组装于基板的L型端子通过焊接而与基板电连接(例如,日本特许公开2008-178260号公报)。
然而,在日本特许公开2008-178260号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为了将L型端子和基板电连接起来,不得不将L型端子焊接于基板。因此,将L型端子电连接于基板的作业的效率有可能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将导通部件电连接于基板的作业的效率的马达。
在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马达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进行旋转。该马达具有基板、衬套以及壳体。衬套安装于基板。壳体收纳基板。基板具有与导通部件连接的导通部件连接部。衬套具有导通部件保持部和基板连接部。导通部件保持部对导通部件进行保持。基板连接部通过将衬套安装于基板而使导通部件与导通部件连接部电连接。壳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壁部。壁部具有在径向上开放的插入口。衬套的一部分从插入口向径向外侧突出,衬套的其他部分位于比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将导通部件电连接于基板的作业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马达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壳体主体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切口部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板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导通部件的结构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衬套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图10所示的衬套上安装了导电部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板和衬套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板和衬套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壳体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沿着图14所示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盖部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衬套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切口部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衬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盖部和衬套的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盖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衬套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衬套和盖部的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第二切口部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盖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图中,对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而不再重复说明。此外,对于重复说明的部位,有时适当地省略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X(参照图1)所延伸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但是,上下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表示中心轴线AX的方向与铅直方向一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AX平行的方向记作“轴向”,将以马达的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径向和周向记作“径向”和“周向”。但是并不意图通过这些定义来限定本发明的马达在使用时的朝向。另外,“平行的方向”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
[实施方式1]
首先,参照图1对实施方式1的马达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马达100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马达100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AX为中心而进行旋转。马达100搭载于例如空调那样的家电产品。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模制马达。另外,马达100也可以是模制马达以外的马达。
马达100具有壳体50。壳体50例如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热塑性树脂例如是6,6-尼龙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接下来,参照图2对实施方式1的马达10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马达100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00是内转子型的马达。
如图2所示,马达100除了壳体50之外还具有基板组件10、转子60以及定子70。
壳体50具有壳体主体51和盖部55。
壳体主体51具有收纳空间51s和上部开口51h。上部开口51h是开口的一例。上部开口51h向上方开放。换言之,上部开口51h在轴向AD上开放。收纳空间51s经由上部开口51h而与壳体主体51的外部连通。
盖部55配置于壳体主体51的上部并且固定于壳体主体51。盖部55在固定于壳体主体51时覆盖上部开口51h。
基板组件10收纳于壳体主体51的内部。基板组件10例如对转子60的动作进行控制。基板组件10具有基板1、衬套2以及导通部件3。
基板1配置于收纳空间51s内。换言之,基板1收纳于壳体50内。衬套2安装于基板1。导通部件3安装于衬套2而被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是印刷有布线的印刷板。
定子70配置于收纳空间51s内。定子70固定于壳体主体51。定子70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大致圆环形状。基板1固定于定子70。定子70与基板1电连接。
定子70具有线圈、定子铁芯以及绝缘件。线圈隔着绝缘件而卷绕于定子铁芯。当向线圈通电流时,产生磁通。
转子60配置于收纳空间51s内。详细而言,转子60配置在比定子70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转子60具有旋转轴61。旋转轴61是沿着轴向AD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当向定子70的线圈通电流而产生磁通时,旋转轴61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轴61的下侧的端部被用作马达100的输出轴。
接下来,参照图1~图5对实施方式1的壳体主体5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壳体主体51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所示的IV-IV线的剖视图。另外,为了易于理解,在图4中以截面仅示出了壳体主体51的上侧部分。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主体51具有壁部52和多个安装部54。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51具有三个安装部54。另外,安装部54的数量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四个以上。
壁部52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大致圆筒形状。壁部52沿轴向AD延伸。
壁部52具有轴向AD的一部分被切去而得到的第一切口部52k。第一切口部52k是通过切去壁部52的上端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沿径向RD观察时,第一切口部52k具有从壁部52的上端面向下方凹陷的形状。收纳空间51s经由第一切口部52k而与径向RD的外部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52k构成插入口50e。换言之,壁部52具有在径向RD上开放的插入口50e。
三个安装部54分别从壁部52向径向RD外侧突出。三个安装部54沿着壁部52的外缘大致均等地配置。各安装部54具有支承壁541和紧固孔542。各紧固孔542沿轴向AD贯通支承壁541。能够将螺钉等紧固部件插入于各紧固孔542中。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切口部52k的附近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壁部52具有限制部523。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523具有两个第二突起523t。
壁部52具有两个第一对置面52s。两个第一对置面52s在周向CD上对置。两个第二突起523t分别设置于各第一对置面52s。换言之,两个第一对置面52s隔着第一切口部52k而对置。
各第二突起523t从各第一对置面52s沿周向CD突出。各第二突起523t具有内侧端面523n和外侧端面523s。外侧端面523s是比内侧端面523n靠径向RD外侧的端面。
接下来,参照图1~图6对实施方式1的盖部55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盖部55的结构的立体图。详细而言,图6是从轴向AD的斜下方观察盖部55的图。
如图6所示,盖部55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圆盘形状。盖部55具有盖基座56、第一突出部57以及第二突出部58。第一突出部57是突出部的一例。
盖基座56呈在与中心轴线AX交叉的方向上扩展的平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基座56是沿径向RD扩展的平板状。具体而言,盖基座56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圆盘形状。沿轴向AD观察时的盖基座56的外形形状与参照图3所说明的壁部52的外形形状大致一致。因此,盖基座56的外缘与中心轴线AX的距离和壁部52的外壁面与中心轴线AX的距离大致一致。
盖基座56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陷部56k。在凹陷部56k内配置有马达100所具有的有机硅Si。因此,有机硅Si与凹陷部56k的上表面接触。换言之,有机硅Si在轴向AD上与壳体50接触。另外,有机硅Si是具有散热性的树脂的一例。配置于凹陷部56k内的具有散热性的树脂优选为热固性树脂。有机硅Si是具有散热性的热固性树脂的一例。
第一突出部57从盖基座56向下方突出。换言之,第一突出部57从盖基座56沿轴向AD突出。第一突出部57设置在比盖基座56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第一突出部57沿着盖基座56的外缘连续地设置。
第二突出部58设置于盖基座56的外缘。第二突出部58从盖基座56向下方突出。
当盖部55固定于壳体主体51时,第一突出部57与壁部52的内壁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55通过压入而固定于壳体主体51。
接下来,参照图1~图7对实施方式1的基板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基板1的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7所示,基板1具有基部11、导通部件连接部12以及电子部件13。电子部件13例如是功率元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具有五个导通部件连接部12和一个电子部件13。另外,导通部件连接部12的数量只要是至少一个即可,不限于五个。同样地,电子部件13的数量只要是至少一个即可,不限于一个。
导通部件连接部12和电子部件13配置于基部11所具有的两个主表面中的一个主表面。换言之,电子部件13配置于基板1所具有的多个面中的与配置有导通部件连接部12的面相同的面。
电子部件13在盖部55固定于壳体主体51的状态下与参照图6所说明的凹陷部56k在轴向AD上对置。像参照图6所说明那样,在凹陷部56k内配置有有机硅Si。因此,电子部件13在轴向AD上与有机硅Si接触。由此,从电子部件13产生的热经由有机硅Si和盖部55而向壳体50的外部散出。
基部11呈平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11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大致半圆盘形状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状。基部11具有平坦面11h。平坦面11h是与基部11的主表面垂直的基部11的端面,与轴向AD和径向RD分别垂直。
基部11具有缝11s。缝11s沿上下方向贯通基部11。缝11s从基部11的平坦面11h向径向RD内侧延伸。缝11s供衬套2嵌入。
缝11s的径向RD的长度具有以下程度的长度:在衬套2安装于基板1时,参照图2所说明的导通部件3与导通部件连接部12接触。因此,当衬套2安装于基板1时,五个导通部件连接部12分别与导通部件3连接。
五个导通部件连接部12分别在与缝11s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和缝11s对置。详细而言,五个导通部件连接部12在与缝11s所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各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缝11s平行地延伸。各导通部件连接部12例如是供电流流动的铜箔。
接下来,参照图1~图8对实施方式1的导通部件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导通部件3的结构的图。
如图8所示,导通部件3具有导电部31和绝缘部32。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3具有引线。引线具有芯线和包覆部。包覆部包覆芯线。导电部31是安装于芯线的扁平端子。绝缘部32是引线的包覆部。
接下来,参照图1~图11对实施方式1的衬套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衬套2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0是沿着图9所示的X-X线的剖视图。图11是示出在图10所示的衬套2中安装了导通部件3的状态的图。
如图9所示,衬套2具有衬套壳体20。衬套壳体20例如由6,6-尼龙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那样的热塑性树脂构成。衬套壳体20具有上部件21和下部件22。
上部件21具有上主壁211和两个上侧壁212。各上侧壁212从上主壁211的各端部向下方突出。上主壁211和两个上侧壁212构成向上方凹陷的上凹部。上凹部由上主壁211的内壁面和各上侧壁212的内壁面构成。
下部件22具有下主壁221和两个下侧壁222。各下侧壁222从下主壁221的各端部向上方突出。下主壁221和两个下侧壁222构成向下方凹陷的下凹部。下凹部由下主壁221的内壁面和各下侧壁222的内壁面构成。
上部件21在上凹部和下凹部对置的状态下与下部件22连结。例如,上部件21具有从两个上侧壁212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向下方延伸的突起。下部件22具有从下侧壁222中的至少一方的端面向下方凹陷的孔。下部件22所具有的孔与突起为大致相同的大小。通过突起嵌入到孔中,上部件21与下部件22连结。另外,也可以是,下部件22具有突起,上部件21具有孔。
通过上部件21与下部件22连结,如图10所示,上凹部与下凹部对置而形成了内部空间20a。在内部空间20a内配置参照图8所说明的导通部件3。导通部件3例如在配置于下凹部之后,通过上部件21与下部件22连结而安装于衬套2。
内部空间20a具有第一空间20f和第二空间20b。详细而言,下主壁221具有下凸部221t。下凸部221t从下主壁221的内壁面向上侧突出。换言之,下凸部221t从下主壁22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下凸部221t以从下主壁221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台阶部分作为基端而向后侧延伸。第一空间20f与第二空间20b隔着下主壁221的台阶部分而对置。以下,以内部空间20a中的第一空间20f侧作为“前侧”、以其相反侧作为“后侧”来规定前后方向。此外,将第一空间20f记作“前方空间20f”,将第二空间20b记作“后方空间20b”。
此外,上主壁211具有上凸部211t。上凸部211t从上主壁211的内壁面向下侧突出。换言之,上凸部211t从上主壁211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上凸部211t设置于上主壁211的后端部。上凸部211t从上主壁211的后端向前侧延伸。上凸部211t具有上倾斜部211k和上水平部211s。上倾斜部211k设置于上凸部211t的前侧部分。上倾斜部211k随着向前侧前进而向上侧上升。详细而言,上倾斜部211k随着远离上水平部211s而向上侧倾斜。上水平部211s与上倾斜部211k的后端连接而向后侧延伸。
下凸部221t具有第一下水平部221s、下倾斜部221k以及第二下水平部221h。第一下水平部221s从下凸部221t的前端向后侧延伸。下倾斜部221k与第一下水平部221s的后端连接,随着向后侧前进而向下侧下降。详细而言,下倾斜部221k随着远离第一下水平部221s的后端而向下侧倾斜。下倾斜部221k与上倾斜部211k对置。下倾斜部221k与上倾斜部211k平行。第二下水平部221h与下倾斜部221k的后端连接而向后侧延伸。
如图10和图11所示,衬套2还具有导通部件保持部23。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通部件保持部23具有包覆保持部231。包覆保持部231对绝缘部32进行保持。即,包覆保持部231对引线的包覆部进行保持。
包覆保持部231在比下凸部221t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由上凸部211t和下凸部221t构成。即,包覆保持部231由形成后方空间20b的壁面构成。
上凸部211t与下凸部221t之间的最大距离、即后方空间20b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设定为绝缘部32的宽度以下。因此,当导通部件3安装于衬套2时,绝缘部32被夹在上凸部211t与下凸部221t之间而被保持。由此,限制了导通部件3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包覆保持部231对绝缘部32进行保持时,导电部31被固定于前方空间20f的上部。详细而言,导电部31在维持着上下方向上的与绝缘部32的前端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的状态下向前侧延伸。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对实施方式1的基板1和衬套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和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基板1和衬套2的图。
如图12所示,基板1具有被接触部14。被接触部14具有第一被接触面141和第二被接触面142。第一被接触面141和第二被接触面142在与安装方向D垂直的方向上对置。安装方向D是指在衬套2向基板1安装时衬套2移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方向D与衬套2的前后方向一致。此外,安装方向D与轴向AD垂直并且与径向RD交叉。
第一被接触面141由基部11的周向CD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端面构成。第二被接触面142由构成了在基部11上形成的缝11s的壁面中的接近第一被接触面141的一侧的壁面构成。
衬套2具有基板连接端20t。基板连接端20t是衬套2所具有的端中的与基板1连接的一侧的端。
此外,衬套2还具有基板连接部24。基板连接部24具有第一接触面241和第二接触面242。第一接触面241和第二接触面242在与安装方向D垂直的方向上对置。第一接触面241由参照图9所说明的上侧壁212的内壁面和下侧壁222的内壁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同样地,第二接触面242由上侧壁212的内壁面和下侧壁222的内壁面中的至少一方构成。
通过使衬套2沿着安装方向D移动,基板1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参照图10所说明的前方空间20f内。当基板1的一部分被收纳于参照图10所说明的前方空间20f内时,第一被接触面141与第一接触面241接触,第二被接触面142与第二接触面242接触。由此,衬套2固定于基板1。当衬套2固定于基板1时,如图13所示,导通部件3与导通部件连接部12接触。其结果为,衬套2安装于基板1。换言之,通过衬套2安装于基板1,基板连接部24使导通部件3电连接于导通部件连接部12。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6对实施方式1的衬套2和壳体5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壳体50的俯视图。图15是沿着图14所示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盖部55的图。详细而言,图16示出从轴向AD的下方观察时的图。在图14~图16中,为了易于理解,用双点划线来表示衬套2,在图14中省略了盖部55。此外,在图15中,以截面仅示出了壳体主体51的上侧部分。
如图14~图16所示,在衬套2安装于基板1的状态下,衬套2的一部分从插入口50e向径向RD外侧突出。换言之,与衬套2的一部分不同的其他部分位于比壁部52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详细而言,在衬套2安装于基板1的状态下,衬套2的基板连接端20t位于比第一突出部57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
以上,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无需进行焊接作业就能够将导电部31与导通部件连接部12连接起来。因此,用于将导通部件3电连接于基板1的作业的效率提高。
此外,在采用电子部件与导通部件连接部没有配置于基部的同一面上的结构的情况下,需要在使导通部件穿过在基部上设置的通孔之后,将导电部焊接于基板,但根据本实施方式,导通部件连接部12和电子部件13配置于基部11的同一面上。因此,无需使导通部件3穿过通孔。由此,将导通部件3电连接于基板1的作业效率提高。
此外,在电子部件与导通部件连接部没有配置于基部的同一面的结构中,需要在基部中设置供导通部件穿过的通孔。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在基板1上设置供导通部件3穿过的通孔。其结果为,基板1的图案设计的自由度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57与壁部52的内壁面接触。具体而言,第一突出部57被压入壁部52的内壁面。因此,抑制了水和灰尘中的至少一方进入到收纳空间51s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衬套2的基板连接端20t位于比第一突出部57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水和灰尘中的至少一方附着于基板1而导致基板1受损。
此外,基板1的位置离插入口50e越远,水和灰尘越不容易附着于基板1。换言之,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导电部31的连接部位离插入口50e越远,水和灰尘越不容易附着于基板1。例如,在水附着于衬套2中的从壳体主体51向径向RD外侧突出的部分的情况下,水有可能沿着衬套2而进入到收纳空间51s内。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导电部31的连接部位离插入口50e越远,水沿着衬套2到达基板1的距离越长。因此,使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导电部31的连接部位离插入口50e越远,越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基板1。换言之,使衬套2的径向RD的长度越长,越能够抑制水附着于基板1。由此,抑制了基板1受损。
此外,也可以如图17和图18所示,衬套2还具有被限制部25。被限制部25与参照图5所说明的限制部523在安装方向D上接触。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衬套2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第一切口52k的附近的放大图。
被限制部25具有两个第一突起251。两个第一突起251在与安装方向D垂直的方向上对置。详细而言,各第一突起251配置于各上侧壁212的外壁面和各下侧壁222的外壁面中的至少一方。各第一突起251从各上侧壁212的外壁面和各下侧壁222的外壁面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壁面向衬套壳体20的外侧突出。各第一突起251具有倾斜面251k和接触面251s。
如图18所示,在衬套2安装于被收纳在收纳空间51s内的基板1的状态下,衬套2的各第一突起251的接触面251s与壁部52的各第二突起523t的内侧端面523n在安装方向D上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方向D是与径向RD大致平行的方向。因此,通过各接触面251s与各内侧端面523n接触,限制了衬套2向径向RD外侧移动。换言之,壁部52的限制部523限制衬套2向径向RD外侧移动。其结果为,抑制了衬套2脱离壳体50。
此外,也可以是,各第一突起251具有弹性,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两个第一突起251例如可以是搭扣配合部。在各第一突起251具有弹性的情况下,通过使衬套2从壳体主体51的径向RD外侧向内侧移动而安装于基板1。详细而言,使衬套2从壳体主体51的外部沿着径向RD移动而将衬套2的一部分从插入口50e插入于壳体50的收纳空间51s内。然后,各第一突起251的倾斜面251k与各第二突起523t的外侧端面523s接触。
在各第一突起251的倾斜面251k与各第二突起523t的外侧端面523s接触的状态下,当使衬套2沿着径向RD进一步移动时,各第一突起251越过各第二突起523t。其结果为,各第一突起251的接触面251s与各第二突起523t的内侧端面523n在径向RD上接触,从而衬套2固定于壳体主体51。此外,与此同时,衬套2安装于基板1。详细而言,像参照图13所说明那样,导电部31与导通部件连接部12接触从而电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将导通部件3电连接于基板1的作业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电子部件13配置于基部11的同一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导通部件连接部12与电子部件13也可以配置于不同的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衬套壳体20具有上部件21和下部件2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衬套壳体20也可以不分为上部件21和下部件22。换言之,衬套壳体20也可以是一个部件。或者,衬套壳体20也可以仅具有上部件21。在衬套壳体20仅具有上部件21的情况下,第一接触面241和第二接触面242由上部件21的内壁面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导电部31是扁平端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导电部31也可以是引线的芯线。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导通部件3具有导电部31和绝缘部3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省略绝缘部3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插入口50e设置于壳体主体5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插入口50e可以形成于壳体主体51和盖部55中的至少一方。由此,能够根据基板1在轴向AD上的位置来设置插入口50e。其结果为,能够使基板1与衬套2的轴向AD的位置一致。由此,易于向基板1安装衬套2。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参照图19和图20对实施方式2的马达100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2中,衬套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不同。以下,关于实施方式2,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衬套2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盖部55和衬套2的图。另外,在图20中,为了易于理解,以沿着轴向AD剖开盖部55的中央部分的截面来表示。
如图19和图20所示,衬套2具有第一凹部261和第二凹部262。第一凹部261和第二凹部262向下方凹陷。换言之,衬套2具有沿轴向AD凹陷的第一凹部261。第一凹部261是凹部的一例。
此外,衬套2具有第一凸部271、第二凸部272以及第三凸部273。第一凸部271、第二凸部272以及第三凸部273从上主壁211向上方延伸。第一凸部271、第二凸部272以及第三凸部273彼此对置。第一凹部261由上主壁211、第一凸部271以及第二凸部272构成。详细而言,第一凹部261由上主壁211的上表面以及第一凸部271与第二凸部272的对置面构成。
第二凹部262由上主壁211、第二凸部272以及第三凸部273构成。详细而言,由上主壁211的上表面以及第二凸部272与第三凸部273的对置面构成。
当衬套2安装于被收纳在参照图1所说明的收纳空间51s内的基板1时,如图20所示,第一凹部261位于比第二凹部262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
如图20所示,在将盖部55安装于参照图2所说明的壳体主体51时,第一突出部57嵌入于第一凹部261内。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57的外壁面与构成第一凹部261的壁面接触。由此,限制了衬套2的移动,衬套2相对于盖部55固定。另外,第二突出部58嵌入于第二凹部262内。
以上,对实施方式2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衬套2固定于盖部55。由此,进一步抑制了衬套2从壳体50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57与构成第一凹部261的壁面接触,并且第一突出部57与参照图3和图4所说明的壁部52接触。因此,抑制了水和灰尘中的至少一方进入到收纳空间51s内。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水和灰尘中的至少一方附着于基板1而导致基板1受损。另外,第一突出部57也可以被压入壁部52和第一凹部261。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参照图21~图25对实施方式3的马达100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中的衬套2和盖部55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不同。以下,关于实施方式3,对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不同的点进行说明,省略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盖部55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21所示,第一突出部57具有切去了周向CD的一部分而得到的第二切口部57k。第二切口部57k在径向RD上设置于与第二突出部58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切口部57k构成插入口50e。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衬套2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22所示,衬套2具有第四凸部274和第五凸部275。第四凸部274是凸部的一例。第四凸部274和第五凸部275从上主壁211向上方延伸。第四凸部274与第五凸部275对置。
衬套2具有第三凹部263。第三凹部263由上主壁211、第四凸部274以及第五凸部275构成。详细而言,第三凹部263由上主壁211的上表面以及第四凸部274与第五凸部275的对置面构成。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衬套2和盖部55的图。另外,在图23中,为了易于理解,用沿着轴向AD剖开盖部55的中央部分的截面来表示。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第二切口部57k的附近的放大图。详细而言,图24是从径向RD内侧观察第二切口部57k的图。图25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盖部55的图。详细而言,图25示出从轴向AD的下方观察时的盖部55。另外,在图25中,为了易于理解,用双点划线来表示衬套2。
如图23~图25所示,当将衬套2安装于被收纳在参照图1所说明的收纳空间51s内的基板1时,第四凸部274位于比第五凸部275靠径向RD内侧的位置。
如图24和图25所示,衬套2的第四凸部274嵌入于第一突出部57的第二切口部57k。详细而言,第一突出部57具有两个第二对置面。两个第二对置面是构成第二切口部57k的壁面,是第一突出部57的在周向CD上对置的面。当衬套2的第四凸部274嵌入于第一突出部57的第二切口部57k中时,第四凸部274的周向CD的各外壁面与各第二对置面接触。其结果为,限制了衬套2的移动,衬套2相对于盖部55固定。另外,盖部55的第二突出部58嵌入于衬套2的第三凹部263内。
以上,对实施方式3进行了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衬套2固定于盖部55。由此,进一步抑制了衬套2从壳体50脱落。
以上,参照附图(图1~图2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方式中实施。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和材料是一例,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对基板1呈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大致半圆盘形状的一部分被切去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基板1的形状不限于此。基板1例如也可以是俯视圆弧形状或俯视大致矩形形状。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1~3中所说明的事项能够适当地组合。例如,可以组合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事项和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事项。
本发明优选用于例如马达。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而进行旋转,
该马达具有:
基板;
衬套,其安装于所述基板;以及
壳体,其收纳所述基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与导通部件连接的导通部件连接部,
所述衬套具有:
导通部件保持部,其对所述导通部件进行保持;以及
基板连接部,其使所述衬套固定于所述基板,
所述壳体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壁部,
所述壁部具有在径向上开放的插入口,
所述衬套的一部分经由所述插入口而突出到比所述壁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衬套的其他部分经由所述插入口而位于比所述壁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通过将所述衬套安装于所述基板而使所述导通部件与所述导通部件连接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壁部具有:
第一切口部,其是所述壁部的轴向的一部分被切去而得到的,该第一切口部构成所述插入口;以及
限制部,其限制所述衬套向径向外侧移动,
所述衬套具有在安装方向上与所述限制部接触的被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壳体主体,其具有在轴向上开放的开口;以及
盖部,其覆盖所述开口,
所述插入口形成于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盖部中的至少一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
平板状的盖基座,其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以及
突出部,其从所述盖基座沿轴向突出,
所述衬套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凹部供所述突出部嵌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部具有:
平板状的盖基座,其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扩展;以及
突出部,其从所述盖基座沿轴向突出,
所述突出部具有周向的一部分被切去而得到的第二切口部,
所述第二切口部构成所述插入口,
所述衬套具有嵌合于所述第二切口部内的凸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主体具有所述壁部,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壁部的内壁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套具有与所述基板连接的一侧的基板连接端,
在所述衬套安装于所述基板的状态下,所述基板连接端位于比所述突出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具有电子部件,
所述电子部件配置于所述基板所具有的多个面中的与配置有所述导通部件连接部的一侧为相同侧的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还具备具有散热性的树脂,
所述树脂与所述电子部件和所述壳体接触。
CN201910243476.0A 2018-03-29 2019-03-28 马达 Withdrawn CN1103238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3580 2018-03-29
JP2018063580A JP7152101B2 (ja) 2018-03-29 2018-03-2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23888A true CN110323888A (zh) 2019-10-11

Family

ID=68113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43476.0A Withdrawn CN110323888A (zh) 2018-03-29 2019-03-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52101B2 (zh)
CN (1) CN110323888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9140A (ja) * 1990-02-14 1991-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の口出し線用コネクタの取付装置
JP3077893U (ja) * 2000-06-16 2001-06-08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ファンの制御回路の接続構造
JP2003111345A (ja) * 2001-09-28 2003-04-11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JP2012152094A (ja) * 2010-12-29 2012-08-09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モールドモータ
JP2012200055A (ja) * 2011-03-18 2012-10-18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CN103312071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358036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旋转电机
CN103580364A (zh) * 2012-08-09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4132818A (ja) * 2012-12-07 2014-07-17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モータ
KR20170072139A (ko) * 2015-12-16 2017-06-26 존슨 일렉트릭 에스.에이. 모터
JP2017175897A (ja) * 2016-03-16 2017-09-28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9140A (ja) * 1990-02-14 1991-10-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動機の口出し線用コネクタの取付装置
JP3077893U (ja) * 2000-06-16 2001-06-08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ファンの制御回路の接続構造
JP2003111345A (ja) * 2001-09-28 2003-04-11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JP2012152094A (ja) * 2010-12-29 2012-08-09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モールドモータ
JP2012200055A (ja) * 2011-03-18 2012-10-18 Fujitsu General Ltd 電動機
CN103312071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以及马达的制造方法
CN10358036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旋转电机
CN103580364A (zh) * 2012-08-09 2014-02-1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4132818A (ja) * 2012-12-07 2014-07-17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モータ
KR20170072139A (ko) * 2015-12-16 2017-06-26 존슨 일렉트릭 에스.에이. 모터
JP2017175897A (ja) * 2016-03-16 2017-09-28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52101B2 (ja) 2022-10-12
JP2019176646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55239B2 (ja) モータ用絶縁ハウジング
JP5201302B1 (ja) モータ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8539894B (zh) 无刷直流电动机以及搭载了该无刷直流电动机的鼓风装置
JP2006331801A (ja) 電子部品用ソケット
CN106416010B (zh) 电动机的定子、电动机以及空调机
JP2020099144A (ja) 回転電機
CN105637746B (zh) 模制定子、模制电动机和空调机
JP2015078682A (ja) ファンモータの筐体
JP6053912B2 (ja) 固定子組立体、モールド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448803B2 (ja) 固定子、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110323888A (zh) 马达
JP6017059B2 (ja) モールド固定子、モールド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779292B2 (ja) 固定子、電動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CN108448823A (zh) 一种泵机组
JP4649131B2 (ja) モールドモータ
CN109326914A (zh) 连接器和具有连接器的马达
JP6053911B2 (ja) 固定子組立体、モールド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CN208369411U (zh) 一种泵机组
CN112583171A (zh) 定子和马达
JP5701264B2 (ja) 回転電機
WO2016063427A1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3346700B2 (ja) ランプ取付構造
CN109980860A (zh) 旋转电机
CN117525943A (zh) 连接装置及电机
CN115959015A (zh) 鼓风机、通风装置、车座椅或电池系统、制造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