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5862B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5862B
CN110315862B CN201910237381.8A CN201910237381A CN110315862B CN 110315862 B CN110315862 B CN 110315862B CN 201910237381 A CN201910237381 A CN 201910237381A CN 110315862 B CN110315862 B CN 1103158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rinting
tape
output
c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738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5862A (zh
Inventor
水谷浩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15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5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5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58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0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 B26D1/0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 B26D1/1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in, or substantially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cutting edge
    • B26D1/10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linearly-movable cutting member wherein the cutting member reciprocates in, or substantially in, a direction parallel to the cutting edge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12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 B26D1/14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circular cutting member, e.g. disc cutter
    • B26D1/14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circular cutting member, e.g. disc cutter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12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 B26D1/2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 B26D1/2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 B26D1/3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with limited pivotal movement to effect cut
    • B26D1/30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with limited pivotal movement to effect cut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1/00Combinations of several similar cutt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663Controlling cutting, cutting resulting in special shapes of the cutting line, e.g. controlling cutting positions, e.g. for cutting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a printed ima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666Cutting partly, e.g. cutting only the uppermost layer of a multiple-layer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41J11/70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cutt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aper feed
    • B41J11/703Cutting of t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41J29/393Devices for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the entire machine ; Controlling or analysing mechanical parameters involving printing of test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5Tape printers; Label prin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having dual functions or combined with, or coupled to, apparatus performing other fun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00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2001/0066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having shearing means, e.g. shearing blades, abutting blad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Advancing Webs (AREA)

Abstract

一种打印机,该打印机包含传送器、打印设备、辊、相对构件、移动机构、切割器以及控制器,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打印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打印设备以施行打印操作,同时控制传送器以在移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传送打印介质;切割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切割器,以在打印处理中的打印操作停止之后施行切割操作;移动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移动机构,使得在切割处理中施行切割操作之前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完成;及辊驱动处理,其中,在移动处理中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完成之后并且在切割处理中施行切割操作之前,控制器使辊在用于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上旋转并且使辊停止旋转。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打印机。
背景技术
存在被构造成在被传送的打印介质上施行打印的已知打印机。例如,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4-115140)公开了一种带打印机,其被构造成,控制热头以在标签带上施行打印,然后控制切割机构以切割标签带。输出辊和可移动辊在标签带被传送的方向上设置在切割机构的下游。可移动辊能够在夹压位置与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在夹压位置,标签带被可移动辊和输出辊夹压,在分离位置,可移动辊与输出辊分离。在使用切割机构切割标签带之前,带打印机使可移动辊移动到夹压位置。带打印机控制切割机构,以在标签带被夹压在输出辊与可移动辊之间的状态下在其宽向方向上切割标签带。
发明内容
在上述带打印机中,在某些情况下,标签带在标签带中存在褶皱的状态下被夹压在输出辊与可移动辊之间。这种情况招致标签带将要被切割的位置偏离适当位置的可能性。在另一情况下,标签带在标签带的宽向方向倾斜的状态下被夹压在输出辊与可移动辊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切割机构不能在宽度方向上切割标签带的可能性。因而,切割标签带的准确性可能取决于夹压在输出辊与可移动辊之间的标签带的状态而劣化。
由此,该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能够准确地切割打印介质的打印机。
在该公开的一方面,一种打印机包括:传送器,其被构造成夹压并传送打印介质;打印设备,其被构造成在由传送器传送的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辊,其在打印介质被传送的传送方向上被设置在传送器和打印设备的下游;相对构件,其与辊相对;移动机构,其被构造成使移动构件在(i)第一位置与(ii)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移动构件是辊和相对构件中的一个,在第一位置,打印介质被夹压在移动构件与辊和相对构件中的另一个之间,在第二位置,移动构件与打印介质分离;切割器,其被构造成施行切割操作,以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打印介质被传送器夹压的位置与打印介质被辊和相对构件夹压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在打印介质的宽向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切割打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控制器,其被构造成执行:打印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打印设备施行打印操作,同时控制传送器,以在移动构件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传送打印介质;切割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切割器,以在打印处理中的打印操作停止之后,施行切割操作;移动处理,其中,控制器控制移动机构,以使得在切割处理中施行切割操作之前,完成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以及辊驱动处理,其中,在移动处理中的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完成之后并且在切割处理中施行切割操作之前,控制器使辊在用于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上旋转并且使辊停止旋转。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打印介质被夹压在传送器处,并且在施行切割操作之前在位于辊与相对构件之间的位置。由于辊在用于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上旋转,所以,即使在打印介质中存在褶皱,也通过施加于打印介质的张力而去除褶皱。在从打印介质去除褶皱的状态下,打印机切割打印介质,从而使打印机能够准确地切割打印介质。
在打印机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在移动处理中,在打印处理中的打印操作期间,开始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
当与在打印操作停止之后开始移动构件到第一位置的移动的情况相比时,如上所述的构造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
在打印机中,切割器包括:第一切割器,其被构造成施行第一切割操作,其中,第一切割器切割打印介质,以使得打印介质的一部分保留在宽向方向和厚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和第二切割器,其被构造成施行第二切割操作,其中,第二切割器在宽向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切割整个打印介质。控制器被构造成,在切割处理中,分别控制第一切割器和第二切割器,以施行第一切割操作和第二切割操作。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连续打印处理作为切割处理,在连续打印处理中,施行连续打印操作,在连续打印操作中,以打印操作和第一切割操作的顺序施行至少一次打印处理中的打印操作和通过第一切割器的第一切割操作,并且此后,以打印操作和第二切割操作的顺序施行打印处理中的打印操作和通过第二切割器的第二切割操作。在连续打印处理中的连续打印操作中第二次以后的辊驱动处理中的辊的旋转量比在连续打印处理中的连续打印操作中第一次的辊驱动处理中的辊的旋转量小。
如上所述的构造减少从第二次以后的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
在打印机中,当打印介质是包括第一基底和第一剥离纸片的第一带时,辊被布置成到第一带的第一剥离纸片比到第一基底更近,并且相对构件被布置成到第一带的第一基底比到第一剥离纸片更近,第一基底具有第一粘合层,第一剥离纸片通过第一粘合层可剥落地粘附到第一基底。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与第一基底接触被驱动的辊的情况相比,第一基底接触未被驱动的相对辊,从而导致对第一基底的损坏减少。
在打印机中,打印介质被传送器夹压的位置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打印设备在打印介质上施行打印的位置的下游。打印介质被夹压在辊与相对构件之间的载荷比打印介质被传送器夹压的载荷小。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即使当在移动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辊在用于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打印介质的方向上旋转时,打印介质也难以偏离打印介质被传送器夹压的位置。这减少打印介质被打印设备打印的位置的偏离。
在打印机中,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获取处理,其中,控制器获取指示打印介质的类型的介质信息;和确定处理,其中,基于在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介质信息,控制器确定在辊驱动处理中要旋转的辊的旋转量。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辊以与打印介质有关的适当旋转量旋转,从而适当地从打印介质去除褶皱。这使打印机能够进一步准确地切割打印介质。
在打印机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基于在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介质信息,执行禁止处理,其中,控制器禁止辊在辊驱动处理中旋转。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依据打印介质的类型,打印机不需要准确地切割打印介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切割操作之前依据打印介质的类型不执行用于使辊旋转的控制,所以,可以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
在打印机中,介质信息包括指示打印介质是模切带的信息。控制器被构造成,当在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介质信息指示打印介质是模切带时,执行禁止处理,其中,控制器禁止辊在辊驱动处理中旋转。
在打印机中,控制器被构造成,当在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介质信息所指示的打印介质的类型是第二带时,在禁止处理中,阻止辊在辊驱动处理中旋转,第二带包括:多个第二基底,多个第二基底分别具有多个第二粘合层;和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多个第二基底在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并且通过多个第二粘合层可剥落地粘附到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
例如,打印机不需要准确地切割第二带以切割位于第二基底中的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第二剥离纸片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当打印介质是第二带时,在切割操作之前不执行用于使辊旋转的控制,从而可以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从其上左前侧观察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沿着图1和图13中的线II-II截取并在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观察的横截面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受体带和模切带的立体图;
图4是从其上右前侧观察的切割单元在其初始状态下的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中省略了第二框架和联接齿轮的图4中的切割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在初始状态下的切割单元的正视图;
图7是当切割单元在初始状态下时第二连杆构件的放大正视图;
图8是当全切割刀片位于分离位置时从其上右后侧观察的切割单元的立体图;
图9是当在施行部分切割操作时从其上右前侧观察的切割单元的立体图;
图10是当在施行部分切割操作时切割单元的正视图;
图11是当在施行部分切割操作时第二连杆构件的放大正视图;
图12是从其上右后侧观察的位于全切割位置的全切割刀片的立体图;
图13是当输出辊位于夹压位置时从其下左前侧观察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14是当输出辊位于释放位置时从其下左后侧观察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从其下左前侧观察的辊保持器的立体图;
图16是当输出辊位于夹压位置时图2中的区域W的放大图;
图17是当输出辊位于释放位置时图2中的区域W的放大图;
图18是图示打印机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
图19是表示主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从图19继续的主处理的另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从图20继续的主处理的又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的流程图;
图24是旋转量确定表格的概念图;
图25是从其下左后侧观察的第一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26是从其下左前侧观察的第二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第二修改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的流程图;
图28是从其下左前侧观察的第三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四修改例中的主处理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30是表示从图29继续的第四修改例中的主处理的另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从图30继续的第四修改例中的主处理的又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32是表示第四修改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的流程图;
图33是表示第四修改例中的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34是从其下左后侧观察的第五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会通过参考附图描述一个实施例。附图用于说明本公开中能够采用的技术特征。要理解,附图中图示的构造不限制本公开,仅是一个示例。进一步注意,为简单起见,附图中未图示齿轮的齿。
将会参考图1和图2描述打印机1的构造。图1中的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左上侧、上侧和下侧被分别定义为打印机1的左侧、右侧、前侧、后侧、上侧和下侧。打印机1是能够使用诸如受体型、热型和层压型的各种类型的盒的通用型打印机。图2示意性地图示受体型的盒7。下文,能够存储在盒中的各种细长打印介质(如,受体带5、模切带9、热带、模板带、双面粘合带和透明膜带)将会共同称之为“带”。例如,打印机1能够经由未图示的网络和线缆中的任何一种连接到未图示的外部终端。外部终端的示例包括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例如,基于从外部终端传输的打印数据,打印机1在带上打印字符。字符的示例包括字母、数字、符号和图形。
如图1所示,打印机1包括外壳2和盖3。外壳2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盖3由外壳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可枢转地支撑,并且相对于外壳2的上表面开闭。输入接口4设置在外壳2的前表面的左上角部处。输入接口4包括用于向打印机1输入各种信息的按钮。输出开口11形成在外壳2的前表面中、在位于输入接口4右边的位置。输出开口1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外壳2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外壳2的上表面具有安装部6。安装部6从外壳2的上表面向下凹陷。盒7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部6中。
如图2所示,安装部6设置有热头60、带驱动轴61、色带拾取轴62和标记检测传感器31。热头60设置在头部保持器69的左表面上,并且包括在上下方向上配置的多个加热元件。头部保持器69定形成类似于设置在安装部6的左部上并且在正交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的板。带驱动轴61可旋转地布置在头部保持器69的前边,以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色带拾取轴62可旋转地布置到头部保持器69的右边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标记检测传感器31是透射型光电传感器,其检测设置在下边将会描述的模切带9上的标记99(参见图3)。
压板保持器63设置到安装部6的左边。压板保持器63的后端部由轴64可旋转地支撑。轴64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压板保持器63分别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上可旋转地支撑压辊65和传送辊66。压辊65布置到热头60的左边,与热头60对置。传送辊66设置在压辊65的前边并且设置到带驱动轴61的左边。传送辊66与带驱动轴61相对。压板保持器63绕着轴64枢转,使得压板保持器63的前端部大致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移动使压辊65和传送辊66中的每个辊在压辊65和传送辊66中的每个辊位于热头60和带驱动轴61中的对应一个附近的位置(参见图2)与压辊65和传送辊66中的每个辊位于热头60和带驱动轴61中的对应一个远处的位置(未图示)之间移动。
带驱动轴61、色带拾取轴62、压辊65和传送辊66经由未图示的齿轮联接到传送马达68(参见图18)。传送马达68被驱动以便在前向传送方向和后向传送方向中的任一方向上旋转。前向传送方向和后向传送方向是彼此反向的旋转方向。
内部单元10设置在外壳2中、在输出开口11的后部附近的位置。内部单元10包括切割单元100和输出单元200。切割单元100沿着宽度方向施行在厚度方向上切割带的至少一部分的切割操作。输出单元200支持将要由切割单元100切割的带,并且将由切割单元100切割的带从输出开口11排出到打印机1外部。稍后将会详细描述切割单元100和输出单元200。
接下来将会参考图2描述盒7。盒7包括壳体70。壳体70定形成类似于箱子,并且包括带驱动辊72和支撑孔75-78。带驱动辊72是布置在壳体70的左前角部处以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形构件。带驱动辊72由壳体70可旋转地支撑。带驱动辊72的左端部从壳体70露出到外部。
支撑孔75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而形成。支撑孔75支撑第一带卷轴41,使得第一带卷轴41能够旋转。第一带卷轴4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带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1上。支撑孔77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而形成。支撑孔77支撑色带卷轴43,使得色带卷轴43能够旋转。色带卷轴43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尚未用于打印的墨带8缠绕在色带卷轴43上。支撑孔78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而形成。支撑孔78支撑色带拾取卷轴45,使得色带拾取卷轴45能够旋转。色带拾取卷轴45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形构件。已经用于打印的墨带8被拾取并缠绕在色带拾取卷轴45上。支撑孔76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而形成。支撑孔76支撑未图示的第二带卷轴,使得第二带卷轴能够旋转。第二带卷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带缠绕在第二带卷轴上。
壳体70具有头部开口71和一对孔79。头部开口71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的左部而形成。带在头部开口71的左前部处露出。孔79在上下方向上穿过壳体70而形成,并且在从第一带卷轴41拉出的带置于孔79之间的状态下彼此相对。
例如,可以改变含有在壳体70中的带类型和/或墨带8的存在与否。因而,盒7可以是例如热型、受体型、层压型和管道型中的任何一种。
在受体型的盒7的情况下,支撑孔75支撑第一带卷轴41,作为第一带的受体带5或模切带9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1上。在受体型的盒7的情况下,不能使用第二带,由此,支撑孔76不支撑第二带卷轴。支撑孔77支撑色带卷轴43。
在未图示的热型的盒的情况下,支撑孔75支撑第一带卷轴41,作为第一带的热带或模板带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1上。支撑孔76不支撑第二带。支撑孔77不支撑色带卷轴43。
在未图示的层压型的盒的情况下,支撑孔75支撑第一带卷轴41,作为第一带的透明膜带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1上。支撑孔76支撑第二带卷轴,作为第二带的双面粘合带缠绕在第二带卷轴上。支撑孔77支撑色带卷轴43。
接下来将会参考图3A和图3B,描述受体带5、模切带9、未图示的热带、未图示的透明膜带和未图示的双面粘合带作为带的示例。如图3A所示,受体带5包括基底51和剥离纸片52。粘合层53设置在基底51上。粘合层53涂布有粘合剂(注意,下边将会描述的粘合层93也涂布有粘合剂)。粘合层53设置在基底51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基底51的相对表面中的另一表面是将要在其上打印字符的打印表面。剥离纸片52通过粘合层53可剥落地粘附到基底51上。
如图3B所示,模切带9包括多个基底91和剥离纸片92。粘合层93设置在相应基底91上。剥离纸片92是细长的。使用粘合层93将基底91可剥落地粘附到剥离纸片92上,以便在剥离纸片92的纵向方向上在剥离纸片92上均匀地间隔开。每个粘合层93设置在基底91中对应一个基底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上,基底91的相对表面中的另一表面是将要在其上打印字符的打印表面。标记99设置在未设置基底91的剥离纸片92的部分上。标记99是在剥离纸片92的纵向方向上均匀间隔开的通孔。热头60将墨带8的墨热转印到每个基底51,91的打印表面,以在受体带5和模切带9的每个带上打印字符。
未图示的热带是热头60加热以在热带上打印字符的带。未图示的模板带是热头60加热以形成定形成类似字符的孔的带。在本实施例中,字词“打印”包括在带上形成定形成类似字符的孔的操作。
透明膜带是具有打印表面的带,热头60对其施行墨带8的墨的热转印,以打印字符。双面粘合带粘附到被打印的透明膜带的打印表面。下文,双面粘合带粘附到被打印的透明膜带的带将会称之为“层压带”。
在本实施例中,模切带9比受体带5和热带更容易弯曲。受体带5和热带比层压带更容易弯曲。层压带比模板带更容易弯曲。例如,基于带的厚度和带的杨氏模量确定带的可弯曲性。例如,带的厚度越大或者带的杨氏模量越大,带越不容易弯曲。受体带5、热带、模板带和层压带中的每种带比模切带9更容易损坏。例如,基于带表面材料的性质(包括涂层存在与否)和带表面的形状(如,突起和凹口存在与否),确定带的损坏敏感性。例如,带表面的硬度越大,带越不容易损坏。注意,带不限于这些类型,例如可以是管带。带的可弯曲性和损坏敏感性仅仅是示例。
接下来将会参考图1和图2描述打印机1使用受体型的盒7施行打印的过程,作为一个示例。在盖3打开的状态下,压辊65和传送辊66分别与热头60和带驱动轴61间隔开并且位于热头60和带驱动轴61的左边。在该状态下,用户将盒7安装到安装部6上。当盒7安装到安装部6上时,色带拾取轴62插入色带拾取卷轴45中。带驱动轴61插入带驱动辊72中。头部保持器69插入头部开口71中。标记检测传感器31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从一对孔79进入壳体70中。在从第一带卷轴41拉出的带置于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之间的状态下,标记检测传感器31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彼此相对。受体带5和墨带8布置在其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状态下。
当盖3闭合时,压辊65和传送辊66分别移动到位于热头60和带驱动轴61附近且左边的位置。结果,在墨带8被放置在受体带5的基底51的打印表面上的状态下,压辊65将接收带5和墨带8压靠在热头60上。传送辊66将受体带5压靠在带驱动辊72上。下文,盒7安装在安装部6上并且盖3闭合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打印准备状态”。
在下文中,带被传送的方向可以称之为“传送方向”。在传送方向上的带被夹压在压辊65与热头60之间的位置将称之为“打印位置P1”。在传送方向上的带被夹压在传送辊66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位置可以称之为“第一夹压位置P2”。带被夹压在压辊65与热头60之间的载荷可以称之为“在打印位置P1的夹压载荷”。带被夹压在传动辊66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载荷可以称之为“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第一夹压位置P2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打印位置P1的下游。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比在打印位置P1的夹压载荷小。
打印机1使带驱动轴61、压辊65和传送辊66旋转,以传送带。本实施例中的字词“传送”包括前向传送和后向传送。前向传送是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带。也即,前向传送是传送带使得带从第一带卷轴41拉出。后向传送是在传送方向上向上游传送带。
为了施行带的前向传送,打印机1使传送马达68(参见图1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旋转,以使带驱动轴61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使压辊65和传送辊66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在该情况下,带驱动辊72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在带被夹压在传送辊66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状态下,带被前向传送(即,带被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受体带5被夹压在压辊65和热头60之间并且被前向传送。
为了施行带的后向传送,打印机1使传送马达68在后向传送方向上旋转,以使带驱动轴61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并且使压辊65和传送辊66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在该情况下,带驱动辊72在平面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结果,在带被夹压在传送辊66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状态下,带被后向传送(即,带被在传送方向上向上游传送)。受体带5被夹压在压辊65和热头60之间并且被后向传送。下文,用于前向传送带的操作可以称之为“前向传送操作”,用于后向传送带的操作可以称之为“后向传送操作”。
在施行打印操作之前,打印机1施行引导端定位操作。在引导端定位操作中,打印机1控制传送马达68以至少施行后向传送操作和前向传送操作之中的后向传送操作。结果,施行带的引导端定位。
在引导端定位操作结束之后,打印机1施行打印操作。在打印操作中,打印机1在前向传送带的同时在带上施行打印。具体地,打印机1在热头60中产生热量以加热墨带8。该操作将墨带8的墨热转印到受体带5的基底51的打印表面上,从而在打印位置P1打印字符。打印机1使传送马达6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旋转,以使色带拾取轴62、带驱动轴61、压辊65和传送辊66旋转。色带拾取轴62的旋转使色带拾取卷轴45旋转,从而色带拾取卷轴45拾取墨带8。带驱动轴61的旋转使带驱动辊72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受体带5被夹压在传送辊66与带驱动辊72之间的状态下,带驱动辊72和传送辊66的旋转在第一夹压位置P2前向传送受体带5。在受体带5被夹压在压辊66与热头65之间的状态下,压辊65的旋转前向传送受体带5。
被打印的受体带5从盒7排出,然后由下边将描述的切割单元100切割。被切割的受体带5通过输出单元200从输出开口11排出到打印机1外部。
接下来将参考图4-8详细描述切割单元100的构造。图5和图6省略切割单元100的第二框架109和联接齿轮105B,125,126的图示(注意,图9和图10中也省略了这些组件的图示)。切割单元100设置在外壳2中、在位于输出开口11后边和传送辊66前边的位置。
如图4所示,切割单元100包括固定框架106。固定框架106固定在外壳2中(参见图1)。固定框架106包括第一框架118和第二框架109。第二框架109在后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通过图4中的双点划线指示。第一框架118布置在第二框架109的前边并且具有第一通道开口118A。第一通道开口118A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第一框架118而形成,并且位于第二通道开口201(下边将描述)的后边且邻近第二通道开口201。带穿过第一通道开口118A。引导构件147设置在第一通道开口118A的左端处。每个向右突出的多个肋部布置在引导构件147上,以便配置在上下方向上。引导构件147将前向传送的带引导到第二通道开口201。
接收器支架173紧固到第一框架118。接收器支架173定形成类似于板。接收器支架173的下端173A位于第一通道开口118A下方。下端173A具有突出部178。突出部178从下端173A向前突出。突出部178具有固定孔。在前视图中,固定孔具有圆形形状。轴177固定在固定孔中。轴177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接收器支架173包括延伸部173C和接收器板173D。延伸部173C在接收器支架173的下端173A与上端173B之间延伸。延伸部173C在位于第一通道开口118A左边的位置通过两个螺钉176紧固到第一框架118。接收器板173D从延伸部173C的右端向前突出。当从右侧观察时,接收器板173D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在传送方向上位于引导构件147上游(即,在其后边)的带的一部分被放置在接收器板173D上。
切割马达105在位于第一通道开口118A右边的位置紧固到第二框架109的下端。切割马达105的输出轴105A从切割马达105向上延伸。联接齿轮105B固定到输出轴105A。
转子150设置在切割马达105的右下侧和后侧。在前视图中,转子15布置在轴177的右边并且具有圆形形状。转子150由轴159(参见图8)可旋转地支撑。轴15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框架118并且紧固到第一框架118。
齿轮系124设置到输出轴105A的右边。齿轮系124包括联接齿轮125,126、联接齿轮127和凸轮齿轮128。联接齿轮125-127和凸轮齿轮128在上下方向上从上侧依次配置。联接齿轮125-127和凸轮齿轮128中的每个齿轮能以其轴向方向与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式旋转。每个联接齿轮125-127是双齿轮。每个联接齿轮125,126由第二框架109可旋转地支撑。联接齿轮125与联接齿轮105B接合。联接齿轮127由第一框架118可旋转地支撑。凸轮齿轮128是齿轮系124的齿轮之中最下游的从动齿轮,也即,凸轮齿轮128由联接齿轮125,126,127驱动。凸轮齿轮128与转子150的外周表面一体地形成。联接齿轮125-127和凸轮齿轮128彼此接合。因而,切割马达105所产生的驱动力经由联接齿轮105B和齿轮系124传输到转子150。
如图5和图6所示,转子150设置有带槽凸轮151,152。带槽凸轮151,152向前开口并且彼此接续作为一个单元。带槽凸轮151具有相对端,即,起始端151A和终止端151B,并且从起始端151A朝向轴159延伸到终止端151B。带槽凸轮152具有以轴159为中心的弧形形状,并且在前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从起始端151A延伸。下文,带槽凸轮151,152可以共同称之为“带槽凸轮153”。
支撑轴119设置在转子150的左上侧。支撑轴119从第一框架118向前突出并且支撑第一连杆构件110使得第一连杆构件110能够枢转。第一连杆构件110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框架118相对而其间有间隔,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位于支撑轴119下边的第一连杆构件110的一部分向前延伸并且向下弯曲。位于支撑轴119上边的第一连杆构件110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连杆构件110的下端部116位于转子150的前边。销111设置在下端部116上。销111从下端部116向后突出并且与带槽凸轮153接合。随着转子150的旋转,带槽凸轮151相对销111滑动,从而第一连杆构件110能够绕着支撑轴119枢转。
第一连杆构件110的上端部117设置有销112和凹陷部139。销112从上端部117向后突出并且插入通孔197(参见图8)。通孔197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第一框架118而形成。在前视图中,凹陷部139在以支撑轴119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上凹陷。
第二连杆构件120设置在第一连杆构件110与第一框架118之间。第二连杆构件120由支撑轴129可枢转地支撑。支撑轴129位于上端173B的右边并且从第一框架118向前突出。第二连杆构件120是具有以支撑轴129为中心的扇形形状的板构件。第二连杆构件120布置在第一框架118的前边并且与之相对而其间有接触。远离支撑轴129的第二连杆构件120的端部121位于上端部117的后边并且与之相对。
如图7所示,端部121设置有带槽凸轮122。带槽凸轮122与销112接合并且具有凸轮122A,122B。凸轮122A,122B是彼此接续作为一个单元的槽,并且凸轮122A比凸轮122B到支撑轴129更近。凸轮122A远离支撑轴129延伸,凸轮122B从凸轮122A进一步远离支撑轴129延伸。凸轮122A延伸的方向和凸轮122B延伸的方向彼此相交。随着第一连杆构件110的枢转移动,销112相对带槽凸轮122滑动,从而第二连杆构件120能够绕着支撑轴129枢转。销113设置在端部121上。图7所示的销113从端部121向前突出并且位于凹陷部139的内侧。
如图5和图6所示,可移动保持器130设置在第二连杆构件120的前边。可移动保持器130由轴177可枢转地支撑。可移动保持器130的下端部137位于接收器支架173的下端173A的前边并且联接到轴177使得可移动保持器130能够枢转。可移动保持器130的上端部138位于第一连杆构件110的上端部117的前边并且与之相对。
可移动保持器130包括刀片固定部134、部分切割刀片103和突起131。刀片固定部134在下端部137与上端部138之间延伸。刀片固定部134位于切割马达105(参见图4)的后边并且与之相对。部分切割刀片103定形成类似在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部分切割刀片103固定到刀片固定部134的后表面。部分切割刀片103的左端具有切割边缘103A。切割边缘103A沿着可移动保持器130的枢转移动方向从延伸部173C略微向左突出。切割边缘103A沿着可移动保持器130的枢转移动方向与接收器支架173的接收板173D相对。突起131沿着可移动保持器130的枢转移动方向从上端部138向左突出,并且沿着可移动支架130的枢转移动方向与接收板173D相对。突起131的远端(即,左端)略微位于切割边缘103A的左边。
如图7所示,上端部138设置有带槽凸轮133。带槽凸轮133与销113接合并且具有槽133A,133B。槽133A,133B彼此接续作为一个单元。槽133A远离轴177延伸(参见图6)。槽133B从槽133A进一步远离轴177延伸。槽133A,133B分别在不同方向上延伸。
随着第二连杆构件120的枢转移动,销113相对带槽凸轮133滑动,从而可移动保持器130能够绕着轴177在部分切割位置(参见图9)与回退位置(参见图5)之间枢转。当可移动保持器130位于部分切割位置时,突起131的远端与接收器板173D接触。当可移动保持器130位于回退位置时,可移动保持器130从部分切割位置向右回退。当可移动保持器130位于回退位置时,切割边缘103A位于放置在接收器板173D上的带的右边,而切割边缘103A与带之间没有接触。切割边缘103A位于突起131的远端的右边。由此,当可移动保持器130位于部分切割位置时,在切割边缘103A与接收器支架173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在可移动保持器130的枢转移动方向上的尺寸比带的厚度小。
如图8所示,固定刀片179和全切割刀片140设置在第一框架118的后边。固定刀片179固定到第一框架118并且位于第一通道开口118A的右边。在后视图中,固定刀片179是具有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构件。轴199紧固到固定刀片179的下端179A。轴19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从第一框架118向后突出。固定刀片179的左端具有切割边缘179C。切割边缘179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带被放置在固定刀片179的下端179A与上端179B之间的切割边缘179C上。
在前视图中,全切割刀片140是具有L形形状的板构件。全切割刀片140在前后方向上的第一框架118与全切割刀片140之间的位置由轴199可枢转地支撑。全切割刀片140包括臂141,142。臂141从轴199向上延伸。臂142从轴199向右延伸。臂141具有在臂141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切割边缘141A。切割边缘141A形成在臂141的相对端中的一端上,在图8中的后视图中,该一端定位成在以轴199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比另一端到固定刀片179更近。换言之,切割边缘141A形成在臂141的逆时针方向侧端上。切割边缘141A沿着全切割刀片140的枢转移动方向与固定刀片179的切割边缘179C相对。
臂142的右部设置有带槽凸轮144。带槽凸轮144在前后方向上开口并且与销114接合。销114从转子150向后突出并且插入插孔115。插孔115在前后方向上穿过第一框架118而形成,并且以绕着轴159的弧形形状延伸。
带槽凸轮144包括弧形凸轮145和平直凸轮146。弧形凸轮145和平直凸轮146是彼此接续作为一个单元的槽。弧形凸轮145具有相对端,即,起始端145A和终止端145B,并且在后视图中,以在以轴159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的弧形形状从起始端145A延伸到终止端145B。平直凸轮146从弧形凸轮145的起始端145A平直地延伸到轴199。
随着转子150的旋转,销114相对平直凸轮146滑动,从而全切割刀片140能够绕着轴199在全切割位置(参见图12)与分离位置(参见图8)之间枢转。当全切割刀片140位于全切割位置时,切割边缘141A位于固定刀片179的切割边缘179C的右边。当全切割刀片140位于分离位置时,切割边缘141A位于布置在切割边缘179C上的带的左边并且与之分离。全切割刀片140的枢转移动方向与可移动保持器130的枢转移动方向平行。
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9-11描述由切割单元100施行的部分切割操作。部分切割操作是用于沿着宽度方向切割带使得在厚度方向上带的一部分被留下的切割操作。在部分切割操作开始之前,带通过打印机1的辊部分地传送通过第一通道开口118A并且被放置在接收器板173D上。在部分切割操作开始之前,切割单元100在其初始状态下(参见图6和图8)。当切割单元100在初始状态下时,销111与起始端151A接触。销112与凸轮122A的上端接触。销113与槽133A的下部接触。可移动保持器130位于回退位置。销114与起始端145A接触。全切割刀片140位于分离位置。
当开始切割马达105(参见图4)的驱动时,联接齿轮105B随输出轴105A一起旋转。当齿轮系124将切割马达105的驱动力传输到转子150时,转子150在正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如箭头H0所指示的)。转子150的带槽凸轮151旋转,同时向右按压销111(参见6和图10)。结果,第一连杆构件110在前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枢转(如箭头H1所指示的)。第一连杆构件110的枢转移动使销112枢转,同时向左按压带槽凸轮122的凸轮122A。结果,第二连杆构件120在前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枢转(如箭头H2所指示的),同时相对第一框架118滑动。在该移动中,销112相对第二连杆构件120枢转到位于凹陷部139上边的位置。第二连杆构件120的枢转移使得销113向左按压带槽凸轮133的槽133A。结果,可移动保持器130从回退位置朝向部分切割位置枢转(如箭头H3所指示的)。在该移动中,销113在带槽凸轮133延伸到另一侧的方向上从相对侧中的一侧滑动。换言之,销113从图7和图11中的箭头V1侧滑动到图7和图11中的箭头V2侧。
在可移动保持器130朝向部分切割位置枢转移动期间,销114(参见图8)从弧形凸轮145的起始端145A滑动到终止端145B,因而不按压全切割刀片140。由此,保持全切割刀片140停止在分离位置。
如图9-11所示,在销111随着转子150的旋转而朝向终止端151B滑动的同时,销112相对凸轮122B而非凸轮122A滑动,并且销113相对槽133B而非槽133A滑动。在可移动保持器130继续枢转的同时,切割边缘103A开始从下边逐渐切割带,换言之,切割边缘103A开始在带中形成缝口。
当切割边缘103A开始形成缝口时,滑动销112相对凸轮122B滑动,同时远离支撑轴129枢转。在缝口到达带的上端之后,当突起131与接收器板173D接触时,可移动保持器130到达部分切割位置。位于切割边缘103A与接收器支架173之间形成的空间处的带的一部分(即,在厚度方向上的带的一部分)未被切割。结果,部分切割刀片103利用切割边缘103A在宽度方向上部分地切割带。然后切割马达105的驱动完结。在传送方向上的、部分切割刀片103在宽度方向上部分地切割带的位置下文将称之为“第二切割位置P4”(参见图2)。第二切割位置P4在传送方向上位于下边将描述的第一切割位置P3的下游。
当切割马达105在与部分切割操作开始时反向的方向上旋转时,转子150、第一连杆构件110、第二连杆构件120和可移动保持器130中的每一个在与部分切割操作开始时反向的方向上旋转或枢转。销113移回到位于上端部117的凹陷部139的内侧的位置。切割单元100返回到初始状态。当切割马达105的驱动完结时,部分切割操作完成。
接下来将参考图6、图8和图12描述由切割单元100施行的全切割操作。全切割操作是用于沿着宽度方向切割带使得在厚度方向上的带的整个部分被切割的切割操作。在全切割操作开始之前,切割单元100在初始状态下。
切割马达105开始在与部分切割操作开始时反向的方向上旋转。该旋转使转子150在前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如箭头F0所指示的)。在该移动中,带槽凸轮153(参见图6)的带槽凸轮152相对销111滑动,因而带槽凸轮153不按压销111。由此,保持可移动保持器130停止在回退位置。
随着转子150的旋转,销114相对平直凸轮146滑动,同时向下按压平直凸轮146。该移动导致可移动保持器130开始朝向全切割位置枢转(如箭头F1所指示的)。销114相对平直凸轮146滑动时,全切割刀片140的切割边缘141A从其下端部逐渐接触带,使得带置于切割边缘141A与固定刀片179的切割边缘179C之间。结果,带被逐渐从下侧切割成两个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越过带形成切口之后,全切割刀片140到达完全切割位置。全切割刀片140利用切割边缘141A,179C完全切割带。切割马达105的驱动停止。在传送方向上的、全切割刀片140完全地切割带的位置下文将称之为“第一切割位置P3”。第一切割位置P3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夹压位置P2的下游。
切割马达105在与全切割操作开始时反向的方向上旋转。转子150和全切割刀片140中的每一个在与全切割操作开始时反向的方向上旋转或枢转,以使切割单元100返回到初始状态。当切割马达105的驱动完结时,全切割操作完成。
接下来将参考图13-17详细描述输出单元200的构造。图14省略输出单元200的第三框架213、引导框架214和位置检测传感器295的图示。如图2所示,输出单元200设置在外壳2中、在位于输出开口11后边且在传送方向上切割单元100下游(即,在切割单元100的前边)的位置。
如图13和图14所示,输出单元200包括固定框架210、输出辊220、相对辊230、输出马达299、第一联接机构280、移动机构250、第二联接机构240和位置检测传感器295。固定框架210固定在壳体2中、在输出开口11的后部附近的位置,并且包括第一框架211、第二框架212和第三框架213。
第一框架211设置在输出单元200的下部处并且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二框架212和第三框架213中的每个框架从第一框架211向上延伸并且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三框架213位于第二框架212的左边并且与第二框架212相对而其间有预定空间。第二框架212和第三框架213之间的空间是第二通道开口201。第二通道开口201位于第一通道开口118A的前边且在输出开口11的后边(参见图16和图17),并且这些开口配置成一排。带在传送方向上从上游侧(即,后侧)依次穿过第一通道开口118A、第二通道开口201和输出开口11而朝向下游侧(即,前侧)前向传送。
在带是受体带5的情况下,例如,在作为基底51的表面的受体带5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面向右并且作为剥离纸片52的表面的受体带5的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面向左的状态下,受体带5穿过第一通道开口118A、第二通道开口201和输出开口11而被传送。在带是模切带9的情况下,在部分作为相应基底91的表面的模切带9的相对表面中的一个表面面向右并且作为剥离纸片92的表面的模切带9的相对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面向左的状态下,模切带9穿过第一通道开口118A、第二通道开口201和输出开口11而被传送。
如图16和图17所示,输出辊220布置在第二通道开口201的左边,并且在传送方向上传送辊66和带驱动轴61的下游(即,在传送辊66和带驱动轴61的前边)。也即,输出辊220布置成到受体带5的剥离纸片52比到基底51更近。输出辊220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布置在孔213A中的柱形弹性构件(参见图16和图17)。孔213A在左右方向上穿过第三框架213的后端部而形成,以便以在侧视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形状延伸。
如图16和图17所示,相对辊230布置在第二通道开口201的右边,并且在传送方向上传送辊66和带驱动轴61的下游(即,在传送辊66和带驱动轴61的前边)。也即,相对辊230布置成到受体带5的基底52比到剥离纸片51更近。相对辊230定位到输出辊220并且与输出辊220相对而其间有第二通道开口201。相对辊23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并且布置在孔212A中。相对辊230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均匀间隔开的多个柱形弹性构件。孔212A在左右方向上穿过第二框架212的后端部而形成,以便以在侧视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形状延伸。相对辊230的左端部位于第二框架212的左表面的左边。旋转轴230A可旋转地插入相对辊230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30A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构件。旋转轴230A的相对端部紧固到孔212A的上部和下部的内壁。
输出马达299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的左端部的DC马达。输出马达299的输出轴299A从输出马达299向下延伸。输出马达299能够使输出轴299A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R1所指示的)和顺时针方向(箭头R2所指示的)中的任一方向上旋转。下文,其中输出马达299被驱动以便旋转从而使输出轴299A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输出马达299的操作可以称之为“正向旋转”。其中输出马达299被驱动以便旋转从而使输出轴299A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输出马达299的操作可以称之为“反向旋转”。
第一联接机构280设置在输出单元200的下部处,并且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彼此联接。第一联接机构280包括联接齿轮281-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联接齿轮281-284和移动齿轮285中的每个齿轮的旋转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联接齿轮281是紧固到输出轴299A的下端部的正齿轮。
联接齿轮282布置在联接齿轮281的右前侧。联接齿轮282是由大径齿轮和小径齿轮构成的双齿轮。联接齿轮282的大径齿轮的左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81的右前端部接合。旋转轴282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82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2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联接齿轮283布置在联接齿轮282的右前侧。联接齿轮283是由大径齿轮和小径齿轮构成的双齿轮。联接齿轮283的大径齿轮的左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82的小径齿轮的右前端部接合。旋转轴283A的下端部插入并紧固在联接齿轮283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3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第一框架211。旋转轴283A的上端部位于第一框架211的上表面上边。旋转轴283A由第一框架211可旋转地支撑。位于第一框架211上边的旋转轴283A的一部分具有圆柱形形状。位于第一框架211下边的旋转轴283A的一部分具有D形切口形状。
联接齿轮284设置到联接齿轮283的右边。联接齿轮284是由大径齿轮和小径齿轮构成的双齿轮。联接齿轮284的大径齿轮的左端部与联接齿轮283的小径齿轮的右端部接合。旋转轴284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84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4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移动齿轮285是设置在联接齿轮284的后边的正齿轮。移动齿轮285的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旋转轴285A与旋转轴230A平行地延伸。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具有D形切口形状。与其下端部不同的旋转轴285A的整个部分具有圆柱形形状。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位于第一框架211的下边,并且,插入并紧固在移动齿轮285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5A向上延伸到孔213A的上端,并且,插入并紧固在输出辊220的中心孔中。
第一框架211具有引导孔211A。引导孔211A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位于联接齿轮284后边的第一框架211的一部分。在平面图中,引导孔211A沿着联接齿轮284的外周表面284B以弧形形状延伸,联接齿轮284的齿设置在外周表面284B上(参见图17)。注意,被如输出辊220隐藏的引导孔211A的一部分由图17中的虚线指示。位于移动齿轮285上边的旋转轴285A的一部分插入引导孔211A中。旋转轴285A能够沿着引导孔211A在引导孔211A中移动。
移动机构250使输出辊220朝向和远离相对辊230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50使输出辊220在如图13和图16所示的输出辊220定位到相对辊230的左边并且靠近相对辊230或与之接触的位置(注意,该位置下文将称之为“夹压位置”)与如图14和图17所示的输出辊220定位到相对辊230的左边并且远相对辊230的位置(注意,该位置下文将称之为“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移动机构250包括转子251、偏心构件252和辊保持器255。转子251是布置在第一框架211的与联接齿轮283的相对侧的柱形构件。旋转轴283A的上端部可旋转地插入转子251的中心孔中。偏心构件252是从转子251上偏心于旋转轴283A的位置向上延伸的圆柱形构件。因而,随着转子251的旋转,在平面图中,偏心构件252绕着旋转轴283A旋转。
较大直径部253设置在偏心构件252的下端部处。较大直径部253是固定有偏心构件252和转子251的上表面的一部分。较大直径部253的直径比偏心构件252的直径大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半圆形形状。较大直径部253具有凹陷部253A(参见图13)。凹陷部253A从较大直径部253的弧形部朝向旋转轴283A(即,朝向偏心构件252的旋转中心)凹陷。推动构件297能够与凹陷部253A接合。推动构件297是紧固到推动构件固定构件213B的扭力弹簧。推动构件固定构件213B设置在第三框架213的左表面上、在位于转子251的上前部附近的位置。推动构件297的两端皆向后延伸。当较大直径部253位于旋转轴283A的右边时,凹陷部253A向右开口,从而推动构件297的端部从其右侧与凹陷部253A接合(参见图13)。当较大直径部253位于旋转轴283A的左边时,凹陷部253A向左开口,从而推动构件297的端部与凹陷部253A分离(未图示)。
如图15所示,辊保持器255包括第一构件260、第二构件270和推动构件256(参见图14)。在前视图中,第一构件260具有向右开口的U形形状。接合孔262分别形成在第一构件260的上壁部260A和下壁部260B中。注意,图15省略了形成在壁部260A中的接合孔262的图示。每个接合孔26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壁部260A,260B中的对应一个壁部的左端部。在平面图中,每个接合孔26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形状。壁部260B具有凹陷部263。凹陷部263从壁部260B的右端部向左凹陷。
突起265和检测件269设置在作为第一构件260的左部的壁部260C上。突起265从壁部260C的前表面的右端部向前突出。突起265具有第一支撑孔266。第一支撑孔266在上下方向上穿过突起265而形成,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偏心构件252(参见图13)插入第一支撑孔266中。第一支撑孔266支撑偏心构件252,使得偏心构件252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检测件269从壁部260C的左表面的上端部向左延伸,然后向上延伸。
在前视图中,第二构件270具有向右开口的U形形状。第二构件270比第一构件260小。第二构件270布置在第一构件260的凹陷部的内侧。输出辊220(参见图14)布置在第二构件270的凹陷部中,即,在第二构件270的上壁部270A与下壁部270B之间。第二构件270的右端部用作辊保持器255的右端部。输出辊220的右端部位于辊保持器255的右端部的右边。第二支撑孔271形成在相应的壁部270A,270B中。每个第二支撑孔27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壁部270A,270B中的对应一个壁部的右端部。每个第二支撑孔271在前后方向上细长。旋转轴285A插入第二支撑孔271中。第二支撑孔271支撑旋转轴285A,使得旋转轴285A在前后方向上能够旋转并且能够移动。
接合件274设置在相应的壁部270A,270B上。注意,图15省略了设置在壁部270A上的接合件274的图示。接合件274定形成类似从相应壁部270A,270B的左端部向左突出并且远离彼此面对的挂钩。每个接合件274的钩状部与接合孔262中的对应一个接合孔接合,以便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利用该构造,第二构件270由第一构件260支撑,以便能够在左右方向(即,朝向和远离相对辊230的方向)上移动。
如图14所示,推动构件256设置在壁部260C的右表面与第二构件270的左壁部270C的左表面之间。推动构件256是相对于第一构件260朝向相对辊230向右推动第二构件270的压缩螺旋弹簧。因而,在向左的力不作用在第二构件270上的情况下,通过推动构件256的推动力,第二构件270保持在每个接合件274的钩状部与接合孔262中的对应一个接合孔的右端部接触的位置。
如图13、图16和图17所示,辊保持器255布置在第三框架213的左表面的后边并且在引导框架214的内侧。引导框架214从第三框架213向左延伸。当从左侧观察时,引导框架214具有沿着辊保持器255的形状延伸的大致矩形形状。引导框架214具有开口214A,214B。开口214A在引导框架214的下前角部处向前开口。突起265从开口214A向前突出。开口214B在引导框架214的左端处向左开口。检测件269从开口214B向左突出。引导框架214在左右方向上线性地引导辊保持器255。
如图13和图14所示,第二联接机构240设置在输出单元200的下部处,并且被构造成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移动机构250彼此联接。第二联接机构240包括联接齿轮281-283、旋转轴283A和单向离合器290。也即,联接齿轮281-283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彼此联接,并且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移动机构250彼此联接。
单向离合器290设置在转子251的内壁与旋转轴283A的上端部之间。在图13中,单向离合器290和旋转轴283A的位于联接齿轮283、第一框架211和转子251内部的部分由虚线指示。
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0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转子251彼此联接。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0断开输出马达299与转子251之间的动力传输(也即,单向离合器290使输出马达299和转子251彼此断联)。在本实施例中,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如箭头R2所指示的),旋转轴283A经由联接齿轮281-283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当旋转轴283A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0使转子251随旋转轴283A一起旋转。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时如箭头R1所指示的),旋转轴283A经由联接齿轮281-283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当旋转轴283A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0使转子251相对于旋转轴283A空转。
如图13所示,位置检测传感器295紧固到引导框架214上边的第三框架213的左表面。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是开关传感器并且包括可移动件295A。可移动件295A设置到检测件269的上端部的右边。可移动件295A始终被向左推动并且接合在预定接合位置。当可移动件295A向右枢转到预定可移动位置时,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输出检测信号。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检测输出辊220是否位于夹压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13和图14描述在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的部件的操作。正向旋转(如箭头R1所指示的)的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83,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输出辊220。注意,正向旋转的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驱动力下文可以称之为“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正向驱动力”。因而,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时,输出辊220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输出辊220的该旋转方向下文可以称之为“排出方向”。当带与在排出方向上旋转的输出辊220接触时,带被前向传送。
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正向驱动力通过第二联接机构240从输出轴299A依次传输到联接齿轮281,282,283和旋转轴283A。在该情况下,单向离合器290断开输出马达299与转子251之间的动力传输,从而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正向驱动力不从旋转轴283A传输到转子251。因而,即使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时,转子251也不旋转。由此,打印机1可以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在输出辊220保持在其位置的状态下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也即,打印机1可以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而输出辊220不在夹压位置(参见图13和图16)与释放位置(参见图14和17)之间移动。
接下来将参考图13、图14、图16和图17描述在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的部件的操作。如图13和图14所示,反向旋转(如箭头R2所指示的)的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83,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输出辊220。注意,反向旋转的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驱动力下文可以称之为“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因而,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输出辊220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即与排出方向反向的方向(如箭头R4所指示的)上旋转。输出辊220的该旋转方向下文可以称之为“返回方向”。
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通过第二联接机构240从输出轴299A依次传输到联接齿轮281,282,283和旋转轴283A。在该情况下,单向离合器290可传动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转子251彼此联接,从而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从旋转轴283A传输到转子251。因而,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旋转轴283A旋转。在该情况下,偏心构件252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旋转轴283A旋转。
在该情况下,如图16和图17所示,偏心构件252向左或向右按压突起265,同时在前后方向上在第一支撑孔266中移动。该操作使辊保持器255沿着引导框架214在引导框架214中向左或向右移动。随辊保持器255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应的第二支撑孔271(参见图15)或凹陷部263(参见图15)的内壁向左或向右按压旋转轴285A。旋转轴285A的向左或向右移动使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由此,打印机1可以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使得移动机构250使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参见图16)与释放位置(参见图17)之间移动。
在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285A沿着引导孔211A移动,同时在第二支撑孔271(参见图15)中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也即,旋转轴285A沿着联接齿轮284的外周表面284B移动。因而,当输出辊220从释放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时,输出辊220从相对辊230(参见图17)的略微前侧和左侧对角地接近相对辊230。移动齿轮285连同旋转轴285A一起沿着联接齿轮284的外周表面284B移动。由此,在移动齿轮285与联接齿轮284接合的状态下,移动齿轮285移动。因而,在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保持动力可传输地彼此联接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也即,即使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也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动力可传输地彼此联接。
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在没有带位于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情况下,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接触。注意,输出辊220可以以比带的厚度小的距离与相对辊230相对。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输出辊220位于带的左边并且与之分离。下文,在传送方向上的、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位置可以称之为“第二夹压位置P5”。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载荷可以称之为“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第二夹压位置P5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二切割位置P4的下游。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比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小。
更具体地,如图17所示,当偏心构件252位于旋转轴283A的左边时,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在该情况下,辊保持器255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辊保持器255的移动区域的左端,并且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当在该状态下偏心构件252在平面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绕着旋转轴283A旋转时,偏心构件252向右按压突起265同时在第一支撑孔266中向后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一构件260、第二构件270和输出辊220一起向右移动,直到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位置,即,直到输出辊220位于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对置辊230之间的位置为止。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到达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之前,输出辊220定位在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位置,即夹压位置。在输出辊220定位在夹压位置之后,当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时,第一构件260向右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二构件270和输出辊220的向右移动通过相对辊230阻止。也即,第一构件260抵抗推动构件256的推动力而接近第二构件270和输出辊220。由此,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在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与右端之间移动的情况下,第一构件26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量比输出辊220和第二构件270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量大。
在第一构件260抵抗推动构件256的推动力朝向第二构件270和输出辊220移动的情况下,用于朝向相对辊230推动输出辊220的推动构件256的推动力增加。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根据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从相对辊230到第一构件260的距离通过带的厚度确定。带的厚度的增加减小从第二构件270到第一构件260的距离,由此增加推动构件256的推动力。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根据带的厚度来改变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
如图13所示,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较大直径部253位于旋转轴283A的右边。因而,推动构件297与凹陷部253A接合。在该情况下,推动构件297对角地将较大直径部253推动到其左前侧。也即,推动构件297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推动转子251。当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推动构件297限制输出辊220从夹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推动构件297的推动力比使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所需求的力小。因而,通过推动构件297的推动力,输出辊220保持在夹压位置。
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检测件269位于可移动件295A(未图示)的左边并且与之分离。在输出辊220从释放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的处理中,检测件269向右按压可移动件295A。当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时,可移动件295A枢转到可移动位置同时被检测件269向右按压。在本实施例中,当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定位在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时,检测件269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检测件269的移动区域的右端。在该情况下,可移动件295A位于可移动位置。该构造使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能够通过检测检测件269(即,第一构件260)在左右方向上是否位于检测件269的移动区域的右端来检测输出辊220是否位于夹压位置。
接下来将参考图18描述打印机1的电气构造。打印机1包括CPU 81。CPU 81用作被构造成控制打印机1并执行下边将描述的主处理的处理器。连接到CPU 81的设备包括闪存82、ROM 83、RAM 84、热头60、传送马达68、切割马达105、输出马达299、输入接口4、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标记检测传感器31和带检测传感器32。例如,闪存82是存储用于CPU 81执行主处理的程序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ROM 83是存储CPU 81执行各种程序所需的各种参数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RAM 84是存储诸如涉及计时器和计数器的数据的时态数据的易失性存储介质。
带检测传感器32布置在带驱动轴61和传送辊66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且在输出辊220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带检测传感器32是透射型光电传感器,并且检测在传送方向上在第一夹压位置P2与第二夹压位置P5之间的未图示的预定检测位置是否存在带。当带存在于检测位置时,带检测传感器32输出检测信号。
接下来将参考图19-24描述主处理。在建立打印机1的打印准备状态之后,用户开启打印机1的电源。当打印机1的电源开启时,通过将存储在闪存82中的程序传递到RAM84,CPU 81开始主处理。
如图19所示,主处理的流程从S11开始,在S11,CPU 81执行初始处理。在初始处理中,CPU 81控制切割马达105以将切割单元100改变为初始状态。通过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CPU 81将输出单元200改变为初始状态。在输出单元200在初始状态下的情况下,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通过检测到没有检测信号从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输出,CPU81确定输出单元200在初始状态下。注意,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的状态可以是输出单元200的初始状态。CPU 81清除存储在RAM 84中的信息。特别地,CPU 81将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设定为零。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存储在RAM 84中,并且指示施行了的打印操作的次数。
在S12,CPU 81获取带信息。带信息指示诸如受体带5、模切带9、热带、透明膜带和双面粘合带的带类型。用户操作输入接口4以根据存储在盒中的要使用的带的类型而输入带信息。获取的带信息存储到RAM 84中。
在S13,CPU 81确定获取的带信息所指示的带是否是模切带9。当带不是模切带9时(S13:否),该流程转到S21。
模切带9在模切带9的纵向方向,即传送方向上在其具有基底91的部分与不具有基底91的部分之间厚度不同。因而,在模切带9中、在具有基底91的每个部分与不具有基底91的部分中对应一个部分之间的位置形成有台阶。因而,例如,在模切带9的远端(即,模切带9的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在盒安装在安装部6上的状态下在厚度方向上枢转的情况下,存在固定刀片179的切割边缘179C接触模切带9的台阶的可能性。由于在模切带9的台阶处存在粘合层93,所以,如果固定刀片179的切割边缘179C接触粘合层93,则例如,存在基底91从剥离纸片92剥落的可能性。存在在打印机1没有使传送马达6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模切带9通过其自重从盒无意中排出的可能性。
当带是模切带9时(S13:是),在S14,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开始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参见图16)。当从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在S15,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停止在夹压位置。因而,模切带9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从而减少模切带9的远端的枢转移动。这减少了模切带9中基底91从剥离纸片92剥落。同样,由于模切带9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所以,可以限制模切带9在第二夹压位置P5在传送方向上向下游移动。这减少了模切带9从盒无意地排出。如上所述,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输出检测信号。该构造使CPU 81能够基于从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输出的检测信号而可靠地使输出辊220停止在夹压位置。
在S21,CPU 81获取打印次数。打印次数指示将要重复施行的打印操作的次数。用户操作输入接口4以输入打印次数。获取的打印次数存储到RAM 84中。在S22,CPU 81获取打印指令。用户操作输入接口4以输入打印指令。打印指令含有打印数据。在S23,CPU81基于打印数据计算排出停止时间。排出停止时间是预定参考时间与从打印操作开始到打印操作结束(或停止)所需的打印时间之间的差。参考时间的长度比马达驱动时间的长度小。马达驱动时间是输出电动机299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从夹压位置移动到释放位置的时间长度。也即,马达驱动时间是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使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移动到左端(或者,从左端到右端)的时间长度。参考时间和马达驱动时间存储在ROM 83中。注意,只要参考时间比马达驱动时间小,参考时间就可以改变。计算出的排出停止时间存储到RAM 84中。
在S24,CPU 81确定在S12获取的带信息所指示的带是否是模切带9。当带不是模切带9时(S24:否),在S25,CPU 81执行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当带是模切带9时(S24:是),在S26,CPU 81执行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一旦完成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或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该流程转到S61(参见图20)。
接下来将参考图22描述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在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中,针对与模切带9不同的带,诸如受体带5、热带、模板带和层压带施行引导端定位。
在S31,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后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 81开始后向传送带。该操作减少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热头60下游的带的一部分的长度。当通过后向传送操作带被后向传送预定量时,在S32,CPU 81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以停止带的后向传送。在S33,基于从带检测传感器32输出的检测信号,CPU 81确定带是否存在于检测位置。当带的引导端(即,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检测位置的下游时,带检测传感器32输出检测信号(S33:是)。在该情况下,该流程返回到主处理(参见图19)。
当带的引导端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检测位置的上游时,带检测传感器32不输出检测信号(S33:否)。在该情况下,在S34,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参见图17)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即使在该状态下带与输出辊220接触,带也被夹压在第一夹压位置P2,因而不被前向传送。
在S35,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 81开始前向传送带。即使在该状态下带与输出辊220接触,带的前向传送也不被干扰(参见图17),因为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当从带检测传感器32获取检测信号时,在S36,CPU 81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以停止带的前向传送。结果,带的引导端定位在用于带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位置或者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检测位置的下游的位置。在S37,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并且该流程返回到主处理。
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减少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打印位置P1下游的带的一部分的长度。这减少未打印字符的带的一部分的面积。同样,带的引导端至少定位在用于带检测传感器32的检测位置或者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检测位置的下游的位置。检测位置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夹压位置P2的下游。该构造减少由于带未被夹压在第一夹压位置P2而造成的带传送故障。
接下来将参考图23描述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在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中,施行模切带9的引导端定位。在以下描述中,将主要说明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与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不同的处理。
在S41,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到释放位置的移动。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马达驱动时间时,在S42,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停止在释放位置。注意,对于输出马达299,可以采用步进马达。在该情况下,CPU 81控制从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的时刻起反向旋转的输出马达299的旋转量,从而,输出辊220停止在释放位置。
在S43-S49的处理分别与在S31-S37的处理相同。在S51,CPU 81判定在模切带9的传送期间,即,在模切带9的后向传送(S43,S44)或者模切带9的前向传送(S47,S48)期间,标记检测传感器31是否检测到任何标记99。一旦检测到标记99,标记检测传感器31输出检测信号。当在模切带9的传送期间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获取到检测信号时(S51:是),该流程转到S56。
当在模切带9的传送期间没有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获取到检测信号时(S51:否),在S52,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参见图17)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S53,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 81开始前向传送模切带9。当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获取到检测信号时,在S54,CPU 81停止在前向传送方向上使传送马达68旋转,以停止模切带9的前向传送。在S55,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
在S56,CPU 81计算校正的前向传送量。校正的前向传送量是用于将模切带9的基底91中的一个基底定位到打印位置P1的模切带9的前向传送量。在模切带9中,基底91均匀地间隔开,并且标记99以与基底91的间距相同的间距均匀地间隔来。该构造使CPU 81能够计算,相对于在当标记检测传感器31检测到标记99时的时刻模切带9在传送方向上的位置的校正的前向传送量。计算出的校正的前向传送量存储到RAM 84中。
在S57,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参见图17)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S58,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前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 81开始前向传送模切带9。当模切带9以在S56计算出的校正的前向传送量而被前向传送时,在S59,CPU 81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以停止模切带9的前向传送。结果,模切带9的基底91定位在打印位置P1。该构造防止在基底91中的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模切带9的一部分(即,剥离纸片92)上打印字符。在S60,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并且该流程返回到主处理(参见图19)。
如图20所示,在S61,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参见图17)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S62,CPU 81在该状态下开始打印操作。具体地,CPU 81开始在前向传送方向上使传送马达68旋转。CPU 81控制热头60,以选择性地加热其加热元件,使得在被前向传送的带上逐行打印字符。
在S63,CPU 81判定从在S62打印操作开始起是否已过去在S23计算出的排出停止时间。当排出停止时间还未过去时(S63:否),CPU 81等待,直到已过去排出停止时间为止。当排出停止时间已过去时(S63:是),在S64,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结果,当在施行打印操作时,停止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在S65,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开始使输出辊220朝向夹压位置(参见图16)移动。也即,当在施行打印操作时,开始输出辊220朝向夹压位置的移动。由于参考时间的长度比马达驱动时间的长度小,所以,在打印操作期间,输出辊220不到达夹压位置。
在S66,CPU 81停止打印操作。具体地,CPU 81停止控制热头60,然后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结果,停止带的打印,然后停止带的前向传送。更具体地,当在打印操作之后将要施行全切割操作时,CPU 81停止带的前向传送,使得带定位在第一切割位置P3。当在打印操作之后将要施行部分切割操作时,CPU 81停止带的前向传送,使得带定位在第二切割位置P4。在带是模切带9的情况下,当在打印操作之后将要施行全切割操作时,基于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输出的检测信号,CPU 81可以指定标记99在传送方向上的位置。基于标记99在传送方向上的指定位置,CPU 81停止模切带9的前向传送,使得位于基底91中的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模切带9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切割位置P3。
在S67,CPU 81对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加1。当从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在S68,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停止在夹压位置。
如图21所示,在S71,CPU 81参照旋转量确定表格30(参见图24),以确定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是下边将会描述的输出辊220在S75和S76的旋转量。
如图24所示,旋转量确定表格30存储每种类型的带与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之间的关系。在图24中,为了易于理解,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表示为“大”、“中”、“小”和“零”。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设定成使得“大”比“中”大,“中”比“小”大。“小”比零大。“零”指示,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是零,也即,“零”指示,CPU 81不执行用于使输出辊220旋转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大”与受体带5和热带相关联。“中”与层压带相关联。“小”与模板带相关联。“零”与模切带9相关联。也即,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随旋转量确定表格30中除了模切带9之外的带的弯曲容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S71,CPU 81参照旋转量确定表格30,以确定与基于在S12获取的带信息的带类型对应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确定了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存储在RAM 84中。
如图21所示,在S72,CPU 81确定在S71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是否被确定为“零”。例如,在带是模切带9的情况下,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被确定为“零”(S72:是)。在该情况下,该流程转到S81。
例如,在带是受体带5、热带、模板带和层压带中的任何一种带的情况下,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不被确定为“零”(S72:否)。在该情况下,在S73,CPU 81判定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是否为“1”。如上所述,每次当施行一次打印操作时(参见图20),在S67,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增值1。因而,在第一次打印操作结束之后且在第二次打印操作开始之前,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是“1”(S73:是)。在该情况下,该流程转到S75。
在施行第二次打印操作之后,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大于或等于“2”(S73:否)。在该情况下,在S74,CPU 81校正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具体地,CPU 81将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从在S71确定的切割前旋转量改变为比确定的切割前旋转量小特定量的旋转量。分别与“大”、“中”和“小”对应的特定量预先存储在ROM 83中。分别与“大”、“中”和“小”对应的特定量分别比分别与“大”、“中”和“小”对应的切割前旋转量小。校正的旋转量存储在RAM 84中,作为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
在S75,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夹压位置(参见图16)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该情况下,由于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比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小,所以,带不被前向传送。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被张紧。因而,即使在S68在带中存在褶皱的状态下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参见图20),带中的褶皱也被去除。结果,带的宽度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使打印机1能够在下边将会描述的S83或S91准确地切割带。在模切带9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以下原因,不执行在S75和S76的处理。由于在模切带9中切割位于基底91中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剥离纸片92的一部分,所以,不需要精确地切割模切带9。也即,即使在模切带9中存在褶皱,也不需要去除褶皱。
当输出辊220旋转了在S71确定的或在S74校正的切割前旋转量(即,存储在RAM 84中的切割前旋转量)时,在S76,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
在S81,CPU 81确定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是否等于在S21获取的打印次数(参见图19)。在与打印次数对应的打印操作完结之前,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比打印次数小(S81:否)。在该情况下,在S82,CPU 81判定在S12获取的带信息所指示的类型的带(参见图19)是否是模切带9。当带是模切带9时(S82:是),该流程返回到S24(参见图19)。
当带不是模切带9时(S82:否),在S83,CPU 81控制切割马达105,以施行部分切割操作。结果,在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状态下,带被部分切割。在S84,CPU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到释放位置的移动。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马达驱动时间时,在S85,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停止在释放位置,并且该流程返回到S24。因而,重复在S24-S76的处理,直到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变成等于打印次数为止,即,直到与打印次数对应的打印操作完结为止。
当在S81,CPU 81确定与打印次数对应的打印操作完结时,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等于打印次数(S81:是)。在该情况下,在S91,CPU 81控制切割马达105,以施行全切割操作。结果,在带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的状态下,带被全切割。由于第二夹压位置P5在传送送方向上位于第一切割位置P3的下游,所以,切割带(即,与带的带卷侧部分离的带的一部分)被支持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在S92,CPU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结果,在输出辊220保持在夹压位置(参见图16)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该旋转前向传送切割带,以将带从输出开口11排出到打印机1的外部。
基于切割带的长度,在S93,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具体地,在切割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部定位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情况下,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结果,切割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部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因此,切割带的引导端(即,切割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保持从输出开口11突出,而切割带不从输出开口11掉落到打印机1的外部。
在S94,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到释放位置的移动。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马达驱动时间时,在S95,CPU 81停止输出马达299的反向旋转,以使输出辊220停止在释放位置。结果,切割带从输出开口11掉落到打印机1的外部。注意,在S93的处理之后且在S94的处理之前,用户可以拿取切割带,在切割带的引导端(即,切割带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从输出开口11突出的状态下,用户可以拿取切割带。一旦在S95的处理完成,该流程返回到S11(参见图19)。
上述打印机1包括传送辊66、热头60、输出辊220、相对辊230、移动机构250和切割单元100。传送辊66夹压并传送带。热头60在由传送辊66传送的带上施行打印。输出辊220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传送辊66和热头60的下游。相对辊230与输出辊220相对。移动机构250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带在夹压位置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输出辊220在释放位置与带分离。切割单元100施行切割操作,以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一夹压位置P2与第二夹压位置P5之间的位置、在宽向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切割带的至少一部分。第一夹压位置P2是在传送方向上的带被传送辊66夹压的位置。第二夹压位置P5是在传送方向上的带被输出辊220和相对辊230夹压的位置。在S62,在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的状态下,CPU 81控制打印操作。在打印操作中,CPU 81控制热头60以在带上施行打印,同时控制传送辊66以传送带。当在S66停止打印操作时,在S83和S91,CPU 81控制切割单元100,以施行切割操作。在S65和S68,CPU 81控制移动机构250,使得在执行切割操作之前完成输出辊220到夹压位置的移动。当在S68完成输出辊220到夹压位置的移动时,在S75,CPU 81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并且在S76,CPU 81在施行切割操作之前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
利用该构造,当在S56停止打印操作时,在S83和S91施行切割操作之前,带被夹压在第一夹压位置P2和第二夹压位置P5。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并且在施行切割操作之前停止在该状态下。因此,即使带中存在褶皱,也通过施加于带的张力而去除褶皱。打印机1在从带去除褶皱的状态下切割带,从而使打印机1能够准确地切割带。
在S65,CPU 81在S62和S66的打印操作期间开始输出辊220到夹压位置的移动。当与在打印操作停止之后开始输出辊220到夹压位置的移动的情况相比时,该构造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
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已经至少一次执行了在S75和S76的处理。因而,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当与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等于“1”的情况相比时,存在褶皱量小的高可能性。切割单元100包括部分切割刀片103和全切割刀片140。部分切割刀片103施行部分切割操作,其中,部分切割刀片103在宽向方向上切割带,使得在厚度方向上的带的一部分保留。全切割刀片140施行全切割操作,其中,全切割刀片140沿着宽向方向切割带,以便在厚度方向上切割整个带。在S74校正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使得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大于或等于“2”时比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等于“1”时小。该构造减少从在S66的第二次以后的打印操作到在S83和S91的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从而导致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在S75和S76消耗的电力减少。
输出辊220布置成到受体带5的剥离纸片52比到基底51更近。相对辊230布置成到受体带5的基底51比到剥离纸片52更近。利用该构造,基底51接触作为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电力不直接传输到其的从动辊的相对辊230,从而当与基底51接触作为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电力直接传输到其的驱动辊的输出棍220的情况相比时,导致对基底51的损坏减少。
第一夹压位置P2在传送方向上位于打印位置P1的下游。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比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小。因而,即使当在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的状态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时,带也难以偏离第一夹压位置P2。这减少在引导端定位操作中带与打印位置P1的偏离。
在S12,CPU 81获取带信息。在S71,基于获取的带信息,CPU 81确定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利用该构造,在S75和S76,输出辊220以与带有关的适当旋转量旋转,从而适当地从带去除褶皱。这使打印机1进一步准确地切割带。
在S75和S76,基于获取的带信息(S72:是),CPU 81禁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在某些情况下,例如,依据带类型,打印机1不需要准确地切割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切割操作之前依据带类型不执行用于使输出辊220旋转的控制,所以,可以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这减少在S75和S76消耗的电力。
在获取的带信息所指示的带类型是模切带9的情况下(S72:是),在S75和S76,CPU81禁止输出辊220旋转。例如,打印机1不需要准确地切割模切带9以切割位于基底91中的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剥离纸片92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当带是模切带9时,在切割操作之前不执行用于使输出辊220旋转的控制,从而可以减少从打印操作到切割操作所需的时间长度。这减少在S75和S76消耗的电力。
在上述实施例中,带是打印介质的一个示例。传送辊66是传送器的一个示例。热头60是打印设备的一个示例。输出辊220是辊的一个示例。相对辊230是相对构件的一个示例。输出辊220是移动构件的一个示例。夹压位置是第一位置的一个示例。释放位置是第二位置的一个示例。移动机构250是移动机构的一个示例。切割单元100是切割器的一个示例。图20中在S62的处理是打印处理的一个示例。图21中在S83和S91的处理中的每个处理是切割处理的一个示例。图20中在S65和S68的处理中的每个处理是移动处理的一个示例。图21中在S75和S76的处理中的每个处理是辊驱动处理的一个示例。
带信息是介质信息的一个示例。部分切割操作是第一切割操作的一个示例。部分切割刀片103是第一切割器的一个示例。全切割操作是第二切割操作的一个示例。全切割刀片140是第二切割器的一个示例。在打印次数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从图20中的S62到图21中的S91施行的操作是连续打印操作的一个示例。图20中在S62的处理和图21中在S83和S91的处理中的每个处理是连续打印处理的一个示例。粘合层53是第一粘合层的一个示例。基底51是第一基底的一个示例。剥离纸片52是第一剥离纸片的一个示例。受体带5是第一带的一个示例。图19中在S12的处理是获取处理的一个示例。图21中在S71的处理是确定处理的一个示例。在图21中的S72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为“零”的情况下不执行在S75和S76的处理的处理是禁止处理的一个示例。粘合层93是多个第二粘合层的一个示例。基底91是多个第二基底的一个示例。剥离纸片92是第二剥离纸片的一个示例。模切带9是第二带的一个示例。
虽然上边已描述了实施例,但是,要理解,该公开不限于图示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在不偏离该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具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改变和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在输出辊220在夹压持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285A沿着联接齿轮284的外周表面284B移动。对比之下,在输出辊220在夹压持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285A可以不沿着外周表面284B移动。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参考图25描述第一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200A。注意,使用与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和数字来标示以下修改例中的对应元件和数字,并且省掉或简化其说明。除输出单元200A以外的打印机1的元件在第一修改例与上述实施例之间是相同的。注意,除输出单元200A以外的打印机1的元件在上述实施例与下边将会描述的第二至第五修改例中的每个修改例之间也是相同的。
输出单元200A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单元200的不同在于,输出单元200A包括第一联接机构280A而非第一联接机构280。第一联接机构280A设置在输出单元200A的下部处,并且被构造成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彼此联接。第一联接机构280A包括联接齿轮281-284、移动齿轮285、旋转轴285A和联接齿轮286。联接齿轮281-284和移动齿轮285中的每个齿轮的旋转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联接齿轮286设置在联接齿轮283的后边。联接齿轮286是由大径齿轮和小径齿轮构成的双齿轮。联接齿轮286的大径齿轮的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3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旋转轴286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86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6A是从第四框架215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第四框架215从第一框架211的左端部向后延伸。移动齿轮285位于联接齿轮284的后边且位于联接齿轮286的右边。
第一框架211具有引导孔211B,而非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的引导孔211A。引导孔211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穿过位于联接齿轮284后边的第一框架211的一部分。引导孔211B在左右方向上细长。位于移动齿轮285上边的旋转轴285A的一部分插入引导孔211B中。旋转轴285A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沿着引导孔211B在引导孔211B中移动。
当旋转轴285A位于引导孔211B的右端时,移动齿轮285的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参见图25)。在该情况下,移动齿轮285位于联接齿轮286的小径齿轮的右边并且与之分离。也即,移动齿轮285的左端部与联接齿轮286的小径齿轮的右端部不接合。在旋转轴285A位于引导孔211B的右端的情况下,移动齿轮285的左端部与联接齿轮286的小径齿轮的右端部接合(未图示)。在该情况下,移动齿轮285对角地位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左后侧并且与之分离。也即,在旋转轴285A位于引导孔211B的左端的情况下,移动齿轮285的前端部不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
将描述在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A的部件的操作在该第一修改例与上述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在移动齿轮285的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的情况下,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正向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A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83,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输出辊220。结果,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移动齿轮285的左端部与联接齿轮286的小径齿轮的右端部接合的情况下,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正向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A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83,286、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输出辊220。结果,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
将描述在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A的部件的操作在该第一修改例与上述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在移动齿轮285的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4的小径齿轮的后端部接合的情况下,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A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83,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输出辊220。结果,输出辊220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即在返回方向(箭头R4所指示的)上旋转。
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通过第二联接机构240从输出轴299A依次传输到联接齿轮281,282,283和旋转轴283A。在该情况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移动机构250能够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未图示)和释放位置(参见图25)中的任一位置。
在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285A在左右方向上沿着引导孔211B移动。在输出辊220从释放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的情况下,输出辊220从其左侧(即,正交于传送方向的方向)接近相对辊230。移动齿轮285与旋转轴285A一起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当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时,旋转轴285A位于引导孔211B的右端。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旋转轴285A位于引导孔211B的左端。由此,在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移动齿轮285在移动齿轮285与联接齿轮284接合的位置与移动齿轮285与联接齿轮286接合的位置之间移动。因而,在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也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A动力可传输地彼此联接。
在输出单元200A中,在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的情况下,旋转轴285A在左右方向上线性地移动。因而,每个第二支撑孔271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孔。也即,第二支撑孔271仅需要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85A。
在第一修改例中,第一联接机构280A可以不包括联接齿轮286。在该情况下,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移动齿轮285不与任何联接齿轮接合。由此,即使当在该情况下输出马达299被驱动时,输出辊220也不旋转。
在上述实施例中,一个输出马达299的旋转在正向旋转与反向旋转之间切换,从而输出辊220的旋转和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切换。对比之下,输出辊220的旋转和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的移动可以由不同马达驱动。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参考图26描述第二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200B。输出单元200B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单元200的不同在于,输出单元200B进一步包括输出马达298,包括第一联接机构280B而非第一联接机构280,并且包括第二联接机构240B而非第二联接机构240。输出马达298在位于第二框架212右边的位置紧固到第一框架211的右端部并连接到CPU 81(参见图18)。输出马达298的输出轴298A从输出马达298向上延伸。输出马达298能够使输出轴298A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R5所指示的)和逆时针方向(箭头R6所指示的)中的任何方向上旋转。
第一联接机构280B设置在输出单元200B的下部处,并且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8和输出辊220彼此联接。第一联接机构280B包括联接齿轮284、移动齿轮285、旋转轴285A,并且进一步包括联接齿轮287-289而非联接齿轮281-283。联接齿轮284,287-289和移动齿轮285中的每个齿轮的旋转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联接齿轮287是紧固到输出轴298A的下端部的正齿轮。
联接齿轮288是设置在联接齿轮287的左后侧的正齿轮。联接齿轮288的右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87的左后端部接合。旋转轴288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88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8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联接齿轮289是设置在联接齿轮288的左前侧的正齿轮。联接齿轮289的右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88的左前端部接合。旋转轴289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89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89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联接齿轮284设置到联接齿轮289的左边。联接齿轮284的右端部与联接齿轮289的左端部接合。
尽管图26中未图示,但是,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样,移动齿轮285设置在联接齿轮284的后边。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插入并紧固到联接齿轮284。第一框架211具有引导孔211A。
第二联接机构240B设置在输出单元200B的下部处,并且被构造成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9和移动机构250彼此联接。第二联接机构240B包括联接齿轮281,282和旋转轴283A,并且包括联接齿轮241而非联接齿轮283。第二联接机构240B不包括单向离合器290。联接齿轮241是布置在联接齿轮282的右前侧的正齿轮。联接齿轮241的左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82的小径齿轮的右前端部接合。旋转轴283A的下端部插入并紧固在联接齿轮241的中心孔中。不像上述实施例中的联接齿轮283,联接齿轮241不与联接齿轮284接合。
将会描述在输出马达298被驱动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B的部件的操作。输出马达298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B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7,288,289,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而从输出轴298A传输到输出辊220。因而,在输出马达298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R5所指示的)上旋转的情况下,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箭头R3所指示的)上旋转。在输出马达298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R6所指示的)上旋转的情况下,输出辊220在返回方向(箭头R4所指示的)上旋转。因而,通过驱动输出马达298,打印机1可以在保持输出辊220的位置的状态下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和返回方向中的任何方向上旋转。也即,通过驱动输出马达298,打印机1可以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和返回方向中的任何方向上旋转,而不使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将会描述在输出马达299被驱动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B的部件的操作。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第二联接机构240依次经由联接齿轮281,282,241和旋转轴283A而从输出轴299A传输到转子251。因而,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箭头R2所指示的)时,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绕着旋转轴283A旋转。在该情况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一样,移动机构250可以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一位置。
根据第二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200B,通过同时地驱动输出马达298,299,打印机1可以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和返回方向中的任何方向上旋转,同时使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修改例中的CPU 81可以执行下述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而非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
将参考图27描述第二修改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在S131,CPU 81开始使输出马达298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R6所指示的)上旋转,以开始输出辊220在返回方向(箭头R4所指示的)上的旋转。在S31,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后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81开始后向传送带。在S32,CPU 81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以停止带的后向传送。在S132,CPU 81停止使输出马达298旋转,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在S33及后续步骤的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中在S33及后续步骤的处理相同,省掉其说明。CPU 81可以在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中的S42与S43之间执行在S131的处理,并且在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中的S44与S45之间执行在S132的处理。
在第二修改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中,在后向传送操作期间,输出辊220在返回方向上旋转。因而,即使在后向传送操作期间带与输出辊220接触的情况下,也减少对后向传送操作的干扰。这减少在后向传送操作期间卡纸的发生。
注意,第二修改例中的移动机构250可以包括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非转子251和偏心构件252。例如,小齿轮设置在旋转轴283A的上端部上。齿条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小齿轮接合。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杆设置在齿条上。杆插入第一支撑孔266中。打印机1可以在输出马达299的正向旋转与反向旋转之间切换,以使用齿条和小齿轮机构而使辊保持器255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该情况下,第一支撑孔266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孔。
在上述实施例中,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一位置并且通过输出马达299旋转。对比之下,输出辊220可以不通过输出马达299旋转。将通过示例的方式参考图28描述第三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200C。输出单元200C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单元200的不同在于,输出单元200C进一步包括输出马达296,包括第一联接机构280C而非第一联接机构280,并且包括第二联接机构240C而非第二联接机构240。输出马达296在位于第二框架212右边的位置紧固到第一框架211的右端部并连接到CPU 81(参见图18)。输出马达296的输出轴296A从输出马达296向上延伸。输出马达296能够使输出轴296A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R7所指示的)和逆时针方向(箭头R8所指示的)中的任何方向上旋转。
第一联接机构280C设置在输出单元200C的下部处,并且被构造成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6和相对辊230彼此联接。第一联接机构280C包括联接齿轮243-246和旋转轴230B。联接齿轮243-246中的每个联接齿轮的旋转轴线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联接齿轮243是紧固到输出轴296A的下端部的正齿轮。
联接齿轮244是设置在联接齿轮243的左后侧的正齿轮。联接齿轮244的右前端部与联接齿轮243的左后端部接合。旋转轴244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44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44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联接齿轮245设置在联接齿轮244的左前侧。联接齿轮245是由大径齿轮和小径齿轮构成的双齿轮。联接齿轮245的小径齿轮的右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44的左前端部接合。旋转轴245A可旋转地插入联接齿轮245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45A是紧固到第一框架211并且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延伸的圆柱形构件。联接齿轮246是设置在联接齿轮245的左前侧的正齿轮。联接齿轮246的右后端部与联接齿轮245的大径齿轮的左前端部接合。
设置旋转轴230B,而非上述实施例中的旋转轴230A,并且旋转轴230B与旋转轴285A平行地延伸。在图28中,位于相对辊230的下端下边的旋转轴230B的一部分由虚线指示。旋转轴230B的下端部具有D形切口形状。与其下端部不同的旋转轴230B的整个部分具有圆柱形形状。旋转轴230B的下端部位于第一框架211的下边,并且,插入并紧固在联接齿轮246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30B的上端部延伸到孔212A的上端,并且,插入并紧固在相对辊230的中心孔中。旋转轴230B由孔212A的上部和下部的内壁可旋转地支撑。第二联接机构240C与第二修改例中的第二联接机构240B相同,省掉其说明。
将会描述在输出马达296被驱动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C的部件的操作。输出马达296所产生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联接机构280C经由联接齿轮243,244,245,246和旋转轴230B而从输出轴296A传输到相对辊230。因而,在输出马达296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箭头R7所指示的)上旋转的情况下,相对辊230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当带与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相对辊230接触时,带被前向传送。在输出马达296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箭头R8所指示的)上旋转的情况下,相对辊230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当带与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相对辊230接触时,带后被向传送。在输出马达299被驱动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C的部件的操作与在输出马达299被驱动的情况下输出单元200B的部件的操作相同,省掉其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的情况下,输出辊220与带分离。也即,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对比之下,输出辊220可以不移动到释放位置。也即,当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时,带可以被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将通过示例的方式描述第四修改例中未图示的输出单元。在该修改例中,优选地,设置偏心构件252,使得,当与上述实施例中相比时,偏心构件252与旋转轴283A之间在径向方向上的距离小。更具体地,当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时,输出辊220的右端与相对辊230的左端之间的距离仅需要比带的厚度小。当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时,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不存在带的状态下,输出辊220的右端和相对辊230的左端可以彼此接触。
该构造使根据第四修改例的打印机1能够根据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来调整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打印机1能够选择性地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到第一载荷、第三载荷和第四载荷中的一个载荷。在以下描述中,第三载荷和第四载荷可以共同称之为“第二载荷”。注意,打印机1可以被构造成,选择性地将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到仅两个水平,即,第一载荷和第二载荷,并且可以选择性地将夹压载荷调整到三个以上的水平。
第二载荷比第一载荷小。第四载荷比第三载荷小。在根据第四修改例的打印机1中,第一载荷是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的情况下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第三载荷是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中心的情况下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第四载荷是在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的情况下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在该情况下,CPU 81可以执行下述的主处理。
接下来将参考图29-33描述第四修改例中的主处理。注意,将主要描述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主处理不同的主处理的一部分。
如图29所示,在S211,CPU 81执行初始处理。在S211的初始处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的(S11)初始处理的不同在于,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被调整成第四载荷。具体地,CPU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使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一旦在S211的处理完成,该流程转到S12。
当在S13处CPU 81确定带是模切带9时(S13:是),在S212,CPU 81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一载荷。具体地,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直到从位置检测传感器295获取检测信号为止。结果,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右端。一旦在S13的处理完成,该流程转到S21。下述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和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分别在S25和S26执行。
将参考图32描述第四修改例中的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在S31,通过开始传送马达68在后向传送方向上的旋转,CPU 81开始后向传送带。结果,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是第四载荷的状态下,带被后向传送。在S231,CPU 81判定是否已过去调整时间。调整时间预先存储在ROM 83中。调整时间比带被后向传送的时间长度(即,S31与S32之间的时间长度)小。当调整时间还未过去时(S231:否),CPU 81等待,直到已过去调整时间为止。
当调整时间已过去时(S231:是),在S232,CPU 81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三载荷。具体地,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特定时间长度,以使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中心。结果,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是第三载荷的状态下,带被后向传送。在S32,CPU 81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以停止带的后向传送。
接下来将参考图33描述第四修改例中的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在S241,CPU 81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四载荷。具体地,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特定时间长度,以使偏心构件252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到偏心构件252的移动区域的左端。在S242和S243的处理分别与在S231和S232的处理相同。
如图30所示,一旦第一引导端定位处理或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完成,在S261,CPU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四载荷。在CPU 81依次执行在S64、S66和S67的处理之后,该流程转到S271(参见图31)。也即,省略上述实施例中主处理中在S65和S68(参见图20)的处理。
如图31所示,在S271,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一载荷,并且该流程转到S71。在S83的处理之后,在S281,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四载荷,并且该流程返回到S24(参见图29)。在S93的处理之后,在S291,CPU 81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以将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调整为第四载荷,并且该流程返回到S211(参见图29)。
将参考图34描述第五修改例中的输出单元200D。输出单元200D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输出单元200的不同在于,输出单元200D包括第一联接机构280D而非第一联接机构280。第一联接机构280D包括联接齿轮281-284、移动齿轮285和旋转轴285A,并且进一步包括单向离合器291。单向离合器291设置在移动齿轮285的中心孔与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之间。在图34中,单向离合器291和旋转轴285A的位于移动齿轮285和第一框架211内侧的部分由虚线指示。在该修改例中,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可旋转地插入移动齿轮285的中心孔中。注意,单向离合器291可以设置在旋转轴285A的上端部与输出辊220的中心孔之间。
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1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9和旋转轴285A(输出辊220)彼此联接。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1断开输出马达299与转子251(输出辊220)之间的动力传输。当输出马达299正向旋转(如箭头R1所指示的)时,移动齿轮283A经由联接齿轮281-284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在移动齿轮285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的情况下,单向离合器291使旋转轴285A与移动齿轮285一起旋转。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如箭头R2所指示的)时,移动齿轮285经由联接齿轮281-284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当移动齿轮285在仰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时,单向离合器291使旋转轴285A相对于移动齿轮285空转。
第一联接机构280D包括第二切换机构(单向离合器291),其被构造成:当输出马达299被驱动成正向旋转时,动力可传输地将输出马达299和输出辊220彼此联接;并且,当输出马达299被驱动成反向旋转时,断开输出马达299与输出辊220之间的动力传输。
在该构造中,输出马达299所产生的反向驱动力不从移动齿轮285传输到输出辊220。因而,即使当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时,输出辊220也不在返回方向(箭头R4所指示的)上旋转。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通过使输出马达299反向旋转,在输出辊220的旋转保持停止的状态下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和释放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由此,即使在输出辊220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期间带与输出辊220接触的情况下,根据第五修改例的打印机1也减少带的后向传送。
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以下修改。例如,推动构件297在上述实施例中是扭转弹簧,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弹簧,诸如压缩螺旋弹簧、盘簧和板簧。例如,推动构件297可以是由橡胶形成的弹性构件。推动构件256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压缩螺旋弹簧,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类型的弹簧,诸如盘簧和板簧。例如,推动构件256可以是由橡胶形成的弹性构件。
打印机1可以进一步包括未图示的推动构件。推动构件固定到固定部并且例如是扭转弹簧。注意,该推动构件不限于类似推动构件297的扭转弹簧。固定部设置在转子251的后下端附近。推动构件的两端皆向前延伸。在输出辊220位于夹压位置的情况下,较大直径部253位于旋转轴283A的右边。在该情况下,凹陷部253A向右开口,因而推动构件的端部与凹陷部253A分离。在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的情况下,较大直径部253位于旋转轴283A的左边。在该情况下,凹陷部253A向左开口,因而推动构件的端部从其左侧与凹陷部253A接合。推动构件对角地朝向其右后侧推动较大直径部253。也即,推动构件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推动转子251。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的旋转防止输出辊220从释放位置移动到夹压位置。推动构件的推动力比使转子251在仰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所需的力小。因而,通过推动构件的推动力,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也即,打印机1可以包括推动构件,推动构件被构造成,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推动转子251以将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减少输出辊220从释放位置到夹压位置的无意移动。注意,该推动构件和推动构件297可以形成为一个单元。也即,当输出辊220位于释放位置时,推动构件297可以推动转子251以便将输出辊220保持在释放位置。
切割单元100的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构造。例如,切割单元100可以被构造成仅施行全切割操作和部分切割操作中的一个切割操作。切割单元100可以被构造成利用单个切割刀片施行全切割操作或部分切割操作。切割单元100可以包括所谓的旋转切割器,该旋转切割器具有盘形形状并且被构造成旋转以切割带。切割单元100可以包括所谓的滑动切割器,该滑动切割器被构造成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以切带。切割单元100可以包括手动切割器,而不包括切割马达105。切割单元100可以通过在带中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冲孔来施行部分切割操作。
联接齿轮281-284的数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数量。第一联接机构280和第二联接机构240中的每个联接机构可以包括皮带、带轮和/或其他相似部件。打印机1可以使用皮带等等,而非传送辊66,来传送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辊保持器255通过引导框架214在左右方向上线性地移动。对比之下,打印机1可以包括被构造成沿着联接齿轮284的外周表面284B引导辊保持器255的构件,而非引导框架214。在该构造中,每个第二支撑孔271可以不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孔。也即,第二支撑孔271仅需要可旋转地支撑旋转轴285A。
第一框架211可以位于移动齿轮285下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框架211中形成引导槽,而非引导孔211A。引导槽从第一框架211向下凹陷。旋转轴285A的下端部在引导槽中滑动。可以设置突起,而非第一支撑孔266和第二支撑孔271。在该情况下,凹陷部可以分别形成在偏心构件252和旋转轴285A的上端中。突起插入相应的凹陷部中以支撑偏心构件252和旋转轴285A。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比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小。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比在打印位置P1的夹压载荷小。对比之下,在第二夹压位置P5的夹压载荷可以大于或等于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并且可以大于或等于在打印位置P1的夹压载荷。在第一夹压位置P2的夹压载荷可以大于或等于在打印位置P1的夹压载荷。
标记检测传感器31和带检测传感器32中的每个检测传感器在上述实施例中是透射型光传感器,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传感器,诸如反射型光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是开关传感器,但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传感器,例如光传感器。在上述实施例中,位置检测传感器295检测第一构件260的位置,以检测输出辊220是否位于夹压位置。对比之下,位置检测传感器295可以直接检测输出辊220的位置。例如,位置检测传感器295的可移动件295A可以定位在旋转轴285A的移动路径上。位置检测传感器295可以检测输出辊220是否位于释放位置。每个标记99不限于通孔,而可以是能够被标记检测传感器31检测的标记,诸如突起、凹口和颜色。每个标记99的位置不限于位于基底91中对应的相邻两个基底之间的剥离纸片92的一部分,而可以是基底91中的对应一个基底,并且可以是位于剥离纸片92中的、基底91中的对应一个基底的相对侧的剥离纸片92的一部分。
相对辊230在上述实施例中包括多个柱形构件,但可以形成为一个柱形构件。输出辊220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为一个柱形构件,但可以包括多个柱形构件。输出辊220和相对辊230中的每个辊在上述实施例中是弹性构件,但可以是不具有弹性的部件,诸如金属部件。相对辊230可以不能够旋转,例如可以是板状弹性构件。
打印机1可以不包括输出马达299。也即,输出辊220和相对辊230可以通过与在被传送的带接触而旋转。输出辊220可以在夹压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手动移动。
在旋转量确定表格30中,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的四个水平,即“大”、“中”、“小”和“零”,但可以设置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的五个以上的水平或者三个以下的水平。例如,模切带9可以与除“零”以外的任何量相关联,并且除模切带9以外的每种带可以与“零”相关联。在旋转量确定表格30中,任何其他带(诸如管带)和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可以彼此相关联。
打印机1在上述实施例中是能够使用各种类型的盒的通用型打印机,但也可以是使用指定一种类型的盒的指定类型的打印机。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可以不获取带信息。例如,在指定于含有模切带9的盒的打印机的情况下,CPU 81可以在初始处理中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进一步减少模切带9中基底91从剥离纸片92剥落。而且,可以进一步减少模切带9从盒无意地排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CPU 81通过经由输入接口4输入带信息来获取带信息。对比之下,CPU 81可以通过经由外部终端将带信息输入到打印机1中来获取带信息。盒7可以具有识别带信息的识别器,并且打印机1可以包括用于从识别器读取带信息的传感器。识别器的示例包括QR码(注册商标)、IC芯片以及以涉及带类型的图案形成的突起和凹口。CPU81可以获取传感器所读取的带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CPU 81通过经由输入接口4输入打印指令来获取打印指令。对比之下,CPU 81可以通过经由外部终端将打印指令输入到打印机1中来获取打印指令。
打印机1可以具有在带上施行打印同时后向传送带的功能。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可以在输出辊220定位在释放位置的状态下在带上施行打印同时后向传送带。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大于或等于“2”的情况下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比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为“1”的情况下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小,但也可以等于或大于在施行打印次数计数器的值K为“1”的情况下的输出辊220的切割前旋转量。也就是说,可以省掉S73和S74的处理。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S62开始打印操作之前,在S61,CPU 81开始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对比之下,在S62打印操作开始之后,在前向传送的带的引导端到达第二夹压位置P5的情况下,CPU 81可以开始使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旋转。在带的引导端在传送方向上位于第二夹压位置P5上游的情况下,带不接触输出辊220。由于在该情况下输出马达299不被驱动,所以,可以减少打印机1的功耗。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S66停止打印操作之前,在S65,CPU 81开始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对比之下,在S66停止打印操作之后,CPU 81可以开始使输出辊220移动到夹压位置。该构造使打印机1能够在可靠地停止带的状态下将带夹压在输出辊220与相对辊230之间。这减少在带传送期间由于输出辊220与带的接触而造成的对带传送的干扰。而且,在开始输出辊220到夹压位置的移动之前,CPU 81可以在S66停止打印操作之后停止输出辊220在排出方向上的旋转。在该情况下,在打印操作期间,输出辊220一直在排出方向上旋转。即使在打印操作期间带与输出辊220接触,该构造也减少对带传送的干扰。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已过去排出停止时间时(S63:是),在S64,CPU 81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然而,当CPU 81在打印操作中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时的时刻不限于该时刻。例如,在停止热头60的控制之后,CPU 81可以在停止传送马达68的旋转之前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在打印机1打印多个字符的情况下,CPU 81可以在完成在最后打印的字符之前存在预定数量的字符的打印时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在存在于最后一行前预定行数的字符行打印完结的情况下,CPU 81可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例如,可以从打印操作的中间施行直下打印。直下打印是CPU控制热头60以在带上施行打印同时控制传送马达68以减少带的传送速度的打印。在开始直下打印的情况下,CPU 81可以停止输出辊220的旋转。
在上述实施例中,CPU 81前向传送模切带9,直到在S54检测到标记99为止。对比之下,CPU 81可以前向传送模切带9特定量。在该情况下,在模切带9被前向传送特定量之后,CPU 81可以判定是否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获取到检测信号。当没有检测信号从标记检测传感器31输出时,例如,CPU 81可以控制未图示的扬声器和/或未图示的显示屏,以进行错误的通知。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中,在S43和S44后向传送模切带9之前,在S41和S42,CPU 81使输出辊220移动到释放位置。对比之下,在使输出辊220移动到释放位置之前,CPU 81可以后向传送模切带9。也即,当开始第二引导端定位处理时,CPU81可以依次执行在S43、S44、S41和S42的处理。注意,将要使用的带不限于模切带9,根据后向传送带之前的带类型,CPU 81可以判定输出辊220是否会要移动到释放位置。例如,在带不易弯曲的情况下,在带被后向传送之前,CPU 81可以判定输出辊220不会要移动到释放位置。
诸如微型计算机、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设备可以使用为处理器,而非CPU 81。主处理由多个处理器执行,也即,可以施行分布处理。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存储介质,只要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存储信息而不管存储信息的时段。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不含有易失性存储介质,如,将要传输的信号。例如,可以从连接到网络的服务器下载程序(即,程序可以作为传输信号传输)并存储到闪存82中。在该情况下,程序至少需要存储在非暂时性存储介质中,诸如服务器中设置的硬盘驱动器。

Claims (9)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含:
传送器,所述传送器被构造成夹压并传送打印介质;
打印设备,所述打印设备被构造成在由所述传送器传送的所述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
辊,所述辊在所述打印介质被传送的传送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传送器和所述打印设备的下游;
相对构件,所述相对构件与所述辊相对;
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被构造成使移动构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移动构件是所述辊和所述相对构件中的一个,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打印介质被夹压在所述移动构件与所述辊和所述相对构件中的另一个之间,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移动构件与所述打印介质分离;
切割器,所述切割器被构造成施行切割操作,以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打印介质被所述传送器夹压的位置与所述打印介质被所述辊和所述相对构件夹压的位置之间的位置,在所述打印介质的宽向方向和厚度方向上切割所述打印介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打印处理,在所述打印处理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打印设备施行打印操作,同时控制所述传送器,以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传送所述打印介质;
切割处理,在所述切割处理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切割器,以在所述打印处理中的所述打印操作停止之后,施行所述切割操作;
移动处理,在所述移动处理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使得在所述切割处理中施行所述切割操作之前,完成所述移动构件到所述第一位置的移动;以及
辊驱动处理,在所述辊驱动处理中,在所述移动处理中的所述移动构件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移动完成之后且在停止所述打印操作而停止所述传送器对所述打印介质的传送之后,所述控制器使所述辊在用于在所述传送方向上向下游传送所述打印介质的方向上旋转,并且在所述切割处理中施行所述切割操作之前使所述辊停止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移动处理中,在所述打印处理中的所述打印操作期间,开始所述移动构件到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切割器包含:
第一切割器,所述第一切割器被构造成施行第一切割操作,在所述第一切割操作中,所述第一切割器切割所述打印介质,以使得所述打印介质的一部分保留在所述宽向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和
第二切割器,所述第二切割器被构造成施行第二切割操作,在所述第二切割操作中,所述第二切割器在所述宽向方向和所述厚度方向上切割整个所述打印介质,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在所述切割处理中,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切割器和所述第二切割器,以施行所述第一切割操作和所述第二切割操作,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连续打印处理作为所述切割处理,在所述连续打印处理中,施行连续打印操作,在所述连续打印操作中,以所述打印操作和所述第一切割操作的顺序施行至少一次所述打印处理中的所述打印操作和通过所述第一切割器的所述第一切割操作,并且此后,以所述打印操作和所述第二切割操作的顺序施行所述打印处理中的所述打印操作和通过所述第二切割器的所述第二切割操作,并且
其中,在所述连续打印处理中的所述连续打印操作中第二次以后的所述辊驱动处理中的所述辊的旋转量比在所述连续打印处理中的所述连续打印操作中第一次的所述辊驱动处理中的所述辊的旋转量小。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打印介质是包含第一基底和第一剥离纸片的第一带时,所述辊被布置成到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剥离纸片比到所述第一基底更近,并且所述相对构件被布置成到所述第一带的所述第一基底比到所述第一剥离纸片更近,所述第一基底具有第一粘合层,所述第一剥离纸片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可剥落地粘附到所述第一基底。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打印介质被所述传送器夹压的位置在所述传送方向上位于所述打印设备在所述打印介质上施行打印的位置的下游,并且
其中,所述打印介质被夹压在所述辊与所述相对构件之间的载荷比所述打印介质被所述传送器夹压的载荷小。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执行:
获取处理,在所述获取处理中,所述控制器获取指示所述打印介质的类型的介质信息;和
确定处理,在所述确定处理中,基于在所述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所述介质信息,所述控制器确定在所述辊驱动处理中要旋转的所述辊的旋转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基于在所述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所述介质信息,执行禁止处理,在所述禁止处理中,所述控制器禁止所述辊在所述辊驱动处理中旋转。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介质信息包含指示所述打印介质是模切带的信息,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所述介质信息指示所述打印介质是所述模切带时,执行禁止处理,在所述禁止处理中,所述控制器禁止所述辊在所述辊驱动处理中旋转。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控制器被构造成,当在所述获取处理中获取到的所述介质信息所指示的所述打印介质的所述类型是第二带时,在所述禁止处理中,禁止所述辊在所述辊驱动处理中旋转,所述第二带包含:多个第二基底,所述多个第二基底分别具有多个第二粘合层;和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所述多个第二基底在所述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的纵向方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并且通过所述多个第二粘合层可剥落地粘附到所述细长的第二剥离纸片。
CN201910237381.8A 2018-03-30 2019-03-27 打印机 Active CN110315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6371 2018-03-30
JP2018066371A JP6927121B2 (ja) 2018-03-30 2018-03-30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5862A CN110315862A (zh) 2019-10-11
CN110315862B true CN110315862B (zh) 2022-06-03

Family

ID=68056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7381.8A Active CN110315862B (zh) 2018-03-30 2019-03-27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6073B2 (zh)
JP (1) JP6927121B2 (zh)
CN (1) CN1103158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5819B2 (ja) * 2018-09-28 2022-10-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7396017B2 (ja) 2019-12-17 2023-12-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イ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登録プログラム
CN113334938B (zh) * 2021-05-13 2022-06-24 武汉精臣智慧标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在线切割功能的条码打印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8381A (ja) * 1999-09-20 2001-04-03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
JP2001293918A (ja) * 2000-04-14 2001-10-23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2104716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3039757A (ja) * 2002-05-28 2003-02-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4115140A (ja) * 2002-09-24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状物の繰出装置、及びラベルテープの印字装置
JP2010082862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プリンタ
JP2013010288A (ja) * 2011-06-30 2013-01-17 Seiko Epson Corp 駆動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駆動装置、テープ印刷装置
CN103221222A (zh) * 2010-11-17 2013-07-24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纸张输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5784B2 (en) * 2000-09-29 2004-03-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Tape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5089057A (ja) * 2003-09-16 2005-04-0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状記録材料の搬送方法及び装置
JP5637700B2 (ja) * 2010-02-26 2014-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762036B2 (ja) * 2011-02-14 2015-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切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88381A (ja) * 1999-09-20 2001-04-03 Casio Comput Co Ltd 印字装置
JP2001293918A (ja) * 2000-04-14 2001-10-23 Seiko Epson Corp プリンタ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2104716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eiko Epson Corp テープ印刷装置
JP2003039757A (ja) * 2002-05-28 2003-02-1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4115140A (ja) * 2002-09-24 2004-04-15 Brother Ind Ltd テープ状物の繰出装置、及びラベルテープの印字装置
JP2010082862A (ja) * 2008-09-30 2010-04-15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プリンタ
CN103221222A (zh) * 2010-11-17 2013-07-24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以及打印装置的纸张输送方法
JP2013010288A (ja) * 2011-06-30 2013-01-17 Seiko Epson Corp 駆動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駆動装置、テープ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99672A1 (en) 2019-10-03
JP2019177484A (ja) 2019-10-17
JP6927121B2 (ja) 2021-08-25
US10696073B2 (en) 2020-06-30
CN110315862A (zh) 2019-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5866B (zh) 打印机
CN110315862B (zh) 打印机
EP0872352B1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having detachable web roll cassette
CN110315864B (zh) 打印机
JP6852708B2 (ja) 印刷装置
CN110962474B (zh) 打印机
CN110315865B (zh) 打印装置
JP6257452B2 (ja) プリンタ
JP7465774B2 (ja) プリンタ装置
CN111688365B (zh) 打印装置
JP7295679B2 (ja) プリンタ
JP4328108B2 (ja) カッター及びプリンタ
JP2013111792A (ja) プリンタ
JP2020019159A (ja) 粘着剤転写機構を備えるプリンタ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6097524A (ja) ラベルプリンタ
JP2005111674A (ja) 記録装置
JP2015000479A (ja) プリンタ
JP2011101949A (ja) テープ作成装置、テープ作成システム
JP2519878C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