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3115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3115B
CN110313115B CN201880012632.6A CN201880012632A CN110313115B CN 110313115 B CN110313115 B CN 110313115B CN 201880012632 A CN201880012632 A CN 201880012632A CN 110313115 B CN110313115 B CN 1103131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motor
connection
connection portion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63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3115A (zh
Inventor
小川幸祐
瀬口敬史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313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3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3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BOARDS,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B1/00Frameworks, boards, panels, desks, casings; Details of substations or switching arrangements
    • H02B1/20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 H02B1/205Bus-bar or other wiring layouts, e.g. in cubicles, in switchyards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apparatus mounted side by side on a ra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其是具有6极以上的极的Δ接线的三相无刷马达,其中,该马达具有: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转子,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它们分别与线圈的引出线连接,第一汇流条具有与两根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汇流条具有与两根引出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三汇流条具有与一根引出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与一根引出线连接的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并列配置,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在周向上隔着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而配置。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多个汇流条的马达。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公开了对多个系统的线圈进行Y-Δ接线的汇流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32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马达中,为了进行Y接线,每一个系统的三相电路需要至少四个汇流条。因此,在构成多个系统的三相电路的情况等下,存在以下问题:汇流条的配置容易变得复杂,汇流条彼此在轴向上重叠,从而马达的轴向上的尺寸变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抑制汇流条彼此在轴向上重叠而在轴向上小型化的马达。
用于解决课题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是具有6极以上的极的Δ接线的三相无刷马达,其中,该马达具有: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转子,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它们分别与所述线圈的引出线连接,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与两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与两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汇流条具有与一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与一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并列配置,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周向上隔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抑制汇流条彼此在轴向上重叠而在轴向上小型化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三相电路的示意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的、汇流条组以及与汇流条组连接的线圈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具有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另外,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垂直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图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一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另一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除非另有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着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沿轴向观察时的状态。
<马达>
图1是马达1的沿着中心轴线J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是具有6极以上的极的Δ接线的三相无刷马达。马达1具有马达壳体60、转子50、定子40、上侧轴承(Bearing)54、下侧轴承55、上侧轴承保持架61、下侧轴承保持架65以及汇流条单元5,其中,该转子50以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进行旋转,该定子40具有多个线圈43。另外,汇流条单元5具有第一汇流条10、第二汇流条20以及第三汇流条30。即,马达1具有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
[马达壳体]
马达壳体60呈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马达壳体60在上侧(+Z侧)和下侧(-Z侧)开口。马达壳体60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0。马达壳体60的上侧的开口被上侧轴承保持架61覆盖。另外,马达壳体60的下侧的开口被下侧轴承保持架65覆盖。
[转子]
转子50具有轴51、转子铁芯52以及转子磁铁53。轴51以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
轴51被下侧轴承55和上侧轴承54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轴51的上侧的端部突出到上侧轴承保持架61的上侧。同样地,轴51的下侧端部突出到下侧轴承保持架65的下侧。在轴51的上侧或下侧的端部例如压入有用于与输出对象连接的联接器(省略图示)。
转子铁芯52固定于轴51。转子铁芯52在周向上包围轴51。转子铁芯5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侧轴承55与上侧轴承54之间。
转子磁铁53是永久磁铁。转子磁铁53固定于转子铁芯52的沿着周向的外侧面上。本实施方式的转子磁铁53具有6极以上的极。因此,在转子磁铁53中,N极与S极的边界部沿周向排列有六个以上。
[上侧轴承和下侧轴承]
上侧轴承54可旋转地支承轴51的上部。上侧轴承54位于定子40的上侧(+Z侧)。下侧轴承55可旋转地支承轴51的下部。下侧轴承55位于定子40下侧(-Z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54和下侧轴承55是球轴承。但是,上侧轴承54和下侧轴承55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轴承。
[上侧轴承保持架]
上侧轴承保持架61位于定子40的上侧(+Z侧)。上侧轴承保持架61对上侧轴承54进行保持。上侧轴承保持架61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64、从上侧轴承保持部64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部62、以及从圆板部62的外端向下侧延伸的嵌合部63。
上侧轴承保持部64位于圆板部62的径向内侧端部。上侧轴承保持部64具有:筒部64a,其从径向外侧对上侧轴承54的外圈进行保持;以及上板部64b,其从筒部64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在上板部64b上设置有供轴51穿过的贯通孔64c。
俯视时,圆板部62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在圆板部62上设置有供从线圈43引出的引出线43a穿过的贯通孔62a。
嵌合部63是位于圆板部62的径向外侧端部并且向下侧延伸的圆筒。嵌合部63的外周面63a与马达壳体60的内周面60a嵌合。
[下侧轴承保持架]
下侧轴承保持架65位于定子40的下侧(-Z侧)。下轴承保持架65对下侧轴承55进行保持。下侧轴承保持架65具有下侧轴承保持部68、从下侧轴承保持部68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板部66、以及从圆板部66的外端向上侧延伸的嵌合部67。
下侧轴承保持部68具有:筒部68a,其从径向外侧对下侧轴承55的外形进行保持;以及下板部68b,其从筒部68a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在下板部68b上设置有供轴51穿过的贯通孔68c。
俯视时,圆板部66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形状。
嵌合部67是位于圆板部62的径向外侧并且向上侧延伸的圆筒。嵌合部67的外周面67a与马达壳体60的内周面60a嵌合。
[定子]
定子40包围转子5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绕线筒42以及线圈43。定子40在定子铁芯41的外周面41a处固定于马达壳体60的内周面60a。
绕线筒42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绕线筒42覆盖定子铁芯41的至少一部分。
线圈43是通过将导电线隔着绕线筒42卷绕于定子40而构成的。在马达1驱动时,线圈43对定子铁芯41进行励磁。构成线圈43的导电线的端部作为引出线43a而被引出至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的连接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无刷马达,因此线圈43的数量(即槽数)为3的倍数。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线圈43所构成的多个三相电路3A、3B等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多个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是各自独立的三相电路。即,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至少在马达1的内部没有电连接。另外,有时在与马达1连接的外部设备9(参照图1)的内部,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的各相(U相、V相、W相)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中分别包含有三个线圈43。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所包含的三个线圈43彼此借助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10、20、30进行连接而构成Δ接线。在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中,借助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10、20、30进行连接的三处分别与U相、V相、W相对应。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的线圈43按照各自所属的三相电路的系统而沿径向并列配置。
[汇流条单元]
如图1所示,汇流条单元5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61的上侧。汇流条单元5具有多个汇流条组6以及对多个汇流条组6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70。各汇流条组6分别具有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型的。
汇流条保持架70由树脂材料构成。汇流条保持架70通过将汇流条组6的一部分埋入而进行嵌件成型得到的。由此,汇流条保持架70对汇流条组6进行保持。另外,汇流条保持架70只要能够对汇流条组6进行保持,则也可以不是必须对汇流条组6进行嵌件成型而得到的。
汇流条保持架70具有板状的保持架主体部71和筒状固定部72。
俯视时,保持架主体部71为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形。在保持架主体部71的中央设置有供上侧轴承保持部64穿过的第一贯通孔71a。另外,在保持架主体部71上设置有供线圈43的引出线43a穿过的多个第二贯通孔71b。引出线43a在汇流条保持架70的上侧与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连接。汇流条组6的一部分埋入保持架主体部71的内部。因此,汇流条保持架70在保持架主体部71处对汇流条组6进行保持。
筒状固定部72从保持架主体部71的径向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筒状固定部72的内周面72a从径向外侧包围马达壳体60的外周面60b。筒状固定部72的内周面72a与马达壳体60的外周面60b例如通过粘接剂而固定起来。筒状固定部72覆盖马达壳体60的外周面60b的径向外侧,由此,即使在由于马达壳体60与上侧轴承保持架61嵌合而导致马达壳体60向径向外侧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马达壳体60变形。
另外,汇流条保持架70的下表面与上侧轴承保持架61的上表面之间隔着间隙而对置。另一方面,汇流条保持架70的下表面与马达壳体60的上部接触。由此,汇流条保持架70以马达壳体60为基准进行定位而不依赖于上侧轴承保持架的尺寸精度。由于马达壳体60是支承定子40的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定子40与汇流条的定位精度。
图3是从上侧观察到的汇流条组6以及与汇流条组6连接的多个线圈43的示意图。在图3中,为了简化,将配置为绕着中心轴线J的圆弧状的线圈43和各汇流条10、20、30表示为呈直线状配置。因此,图3的纸面上下方向表示马达1的径向,纸面左右方向表示马达1的周向。另外,在图3中,省略了对汇流条组6(即,汇流条10、20、30)进行保持的汇流条保持架70。
在汇流条组6的下侧配置有三个线圈43。汇流条组6的第一、第二及第三汇流条10、20、30与从位于汇流条组6的正下方的三个线圈43引出的引出线43a连接。如图2所示,在一个系统的三相电路3A(或三相电路3B)中设置有一个汇流条组6。因此,马达1具有与三相电路3A、3B等的系统数量相同的数量的汇流条组6。由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多个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因此马达1具有多个汇流条组6。
如图1所示,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10、20、30分别具有用于与位于马达1的上侧的外部设备9连接的连接端子(第一连接端子15、第二连接端子25以及第三连接端子35)。连接端子15、25、35插入于外部设备9的插座中。马达1是由从外部设备9分别对连接端子15、25、35施加的U相、V相、W相的交流电流来驱动的。
如图3所示,汇流条组6以基准线L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这里,基准线L被定义为俯视时通过中心轴线J并且沿径向延伸的直线。另外,汇流条组6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10、20、30配置为俯视时不具有重叠的部位。
如图3所示,第一汇流条10具有第一连接部11、第一相邻部12、第一主体部13、第一主体连接部14以及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端子)15。俯视时,第一汇流条10的各部分排列成U字状,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连接端子15分别位于两端。第一相邻部12、第一主体部13以及第一主体连接部14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第一连接部11和第一连接端子15的板厚方向与轴向垂直。
第一连接部11是相对于相邻的第一相邻部12向轴向弯折而成型出的。第一连接部11与两根引出线43a连接。
第一相邻部12位于第一连接部11的径向内侧,与第一连接部11连结。第一相邻部12从第一连接部11沿着径向向内侧延伸。
第一主体部13与第一相邻部12连结。第一主体部13从第一相邻部12侧朝向基准线L侧沿周向延伸。
第一主体连接部14与第一主体部13连结。第一主体连接部14从第一主体部13沿着径向向外侧延伸。
第一连接端子15与第一主体连接部1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第一连接端子15是相对于相邻的第一主体连接部14向轴向弯折而成型出的。第一连接端子15从主体连接部14沿轴向向上侧延伸。
第二汇流条20具有第二连接部21、第二相邻部22、第二主体部23、第二主体连接部24以及第二连接端子(连接端子)25,其中,该第二连接部21与两根引出线43a连接。俯视时,第二汇流条20具有与第一汇流条10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第二连接部21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1左右对称的结构,第二相邻部22具有与第一相邻部12左右对称的结构,第二主体部23具有与第一主体部13左右对称的结构,第二主体连接部24具有与第一主体连接部14左右对称的结构,第二连接端子25具有与第一连接端子15左右对称的结构。另外,虽然记载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但不需要是严格的左右对称。左右的结构也可以存在些许差异,例如连结部的位置在周向上不同、在第二臂部侧配置屈曲部等。
俯视时,第三汇流条30具有以通过中心轴线J的基准线L为中心而左右对称的形状。第三汇流条30具有第三连接部31、第三相邻部32、第四连接部36、第四相邻部37、第三主体部33、第三主体连接部34以及第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35。第三相邻部32、第四相邻部37、第三主体部33以及第三主体连接部34的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第三连接部31、第四连接部36以及第三连接端子35的板厚方向与轴向垂直。另外,虽然记载为板厚方向与轴向一致、板厚方向与轴向垂直,但不需要是严格的一致、垂直。也可以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也可以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稍微倾斜。
第三连接部31是相对于相邻的第三相邻部32向轴向弯折而成型出的。第三连接部31与一根引出线43a连接。
第三相邻部32位于第三连接部31的径向内侧,与第三连接部31连结。第三相邻部32沿着径向延伸。
第四连接部36具有与第三连接部31左右对称的结构,第四相邻部37具有与第三相邻部32左右对称的结构。另外,第四连接部36与一根引出线43a连接。另外,虽然记载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但不需要是严格的左右对称。左右的结构也可以存在些许差异,例如连结部位的位置在周向上不同、在第二臂部侧配置屈曲部等。
第三主体部33沿周向延伸。第三主体部33的两端部分别与第三相邻部32和第四相邻部37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结。第三主体部33经由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而将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6电连接起来。第三主体部33位于第一汇流条10和第二汇流条20的径向内侧。第三主体部33按照与其他汇流条在轴向上不重叠的方式对沿着周向排列的三个线圈43中的最远的线圈43的引出线43a彼此进行接线。由此,汇流条组6能够按照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汇流条10、20、30在轴向上不重叠的方式对三个线圈43进行Δ接线。
第三主体连接部34沿着基准线L在径向上延伸。第三主体连接部3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第三主体部3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连结。另外,第三主体连接部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三连接端子35连结。第三主体连接部34在周向上位于第一汇流条10与第二汇流条20之间。
第三连接端子35与第三主体连接部3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结。第三连接端子35是相对于相邻的第三主体连接部34向轴向弯折而成型出的。第三连接端子35沿着轴向向上侧延伸。第三连接端子35在周向上位于第一连接端子15与第二连接端子25之间。即,第一连接端子15、第三连接端子35以及第二连接端子25沿着周向按照该顺序并列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汇流条30的主体连接部34在周向上位于第一和第二汇流条10、20之间,从第三连接端子35沿径向延伸。由此,能够将第三连接端子35在周向上配置在第一和第二汇流条10、20之间。结果为,能够以汇流条彼此在轴向上不重叠的方式将第一至第三连接端子15、25、35沿周向并列配置。即,通过将三个连接端子15、25、35在周向上接近配置,能够容易地与外部设备9进行连接。另外,另一方面,能够减小马达1的轴向的尺寸,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
这里,将位于汇流条组6的下侧的三个线圈43设为第一线圈43A、第二线圈43B以及第三线圈43C。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线圈43A、43B、43C包含于一个系统的三相电路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线圈43A、43B、43C在沿着周向的一个方向上按照该顺序排列。另外,第三连接部31、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21、第四连接部36在沿着周向的一个方向上按照该顺序排列。
从第一线圈43A引出的一对引出线43a中的一方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另一方与第三连接部31连接。
从第二线圈43B引出的一对引出线43a中的一方与第一连接部11连接,另一方与第二连接部21连接。
从第三线圈43C引出的一对引出线43a中的一方与第二连接部21连接,另一方与第四连接部36连接。
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连接有两根引出线43a。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沿周向并列配置。另一方面,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连接有一根引出线43a。另外,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在周向上隔着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而配置。
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第一至第四连接部11、21、31、36,能够利用简单的汇流条结构容易地对位于汇流条组6的下侧的三个线圈43进行Δ接线。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汇流条组6的结构简单化,能够构成组装容易的马达1。
另外,通过像上述那样配置第一至第四连接部11、21、31、36,能够容易地实现像图3所示那样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在轴向上不重叠的配置。结果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抑制了轴向尺寸而在轴向上小型化的马达1。
第一连接部11具有第一臂部7a、第二臂部7b、将第一和第二臂部7a、7b端部彼此连结起来的连结部7c、以及位于第一臂部7a的前端的屈曲部7d。第一臂部7a、第二臂部7b、连结部7c以及屈曲部7d是将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作为板厚方向进行弯折而成型出的。
第二连接部21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1相同的结构。第二连接部21具有第一臂部7a、第二臂部7b、连结部7c以及屈曲部7d。第二连接部21具有隔着基准线L与第一连接部11左右对称的形状。
第一臂部7a和第二臂部7b沿着周向并行地呈直线状延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关于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并行地延伸”,只要并行地沿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即可,第一臂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二臂部延伸的方向也可以不是严格的平行。
第一臂部7a和第二臂部7b以与引出线43a接触的状态夹着两根引出线43a。两根引出线43a沿着第一臂部7a和第二臂部7b延伸的方向并列配置。因此,第一臂部7a和第二臂部7b的长度具有足以夹入两根引出线43a的长度。另外,由于在第一臂部7a的前端设置有屈曲部7d,因此第一臂部7a比第二臂部7b稍短。
连结部7c将第一臂部7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二臂部7b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结起来。连结部7c呈向周向的另一侧(即,与第一和第二臂部7a、7b相反的一侧)凸出的半圆弧状。
屈曲部7d位于第一臂部7a的前端(即,与连结部7c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屈曲部7d相对于第一臂部7a延伸的方向屈曲。屈曲部7d在随着朝向前端侧而接近第二臂部7b侧的方向上延伸。屈曲部7d与第二臂部7b之间的距离在至少一部分比引出线43a的直径小。另外,屈曲部7d的前端与第二臂部7b之间的距离比引出线43a的直径小。由此,能够抑制引出线43a脱离由第一臂部7a、第二臂部7b以及连结部7c包围起来的区域。
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具有以下结构:除了像后文说明那样臂部的长度不同这点以外,其余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相同。
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具有第一臂部8a、第二臂部8b、连结部8c以及屈曲部8d。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6具有隔着基准线L彼此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第三连接部31和第四连接部36彼此的开口方向左右翻转。另外,虽然记载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但不需要是严格的左右对称。也可以存在些许差异,例如连结部的位置在周向上不同、在第二臂部侧配置屈曲部等。
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的连结部8c和屈曲部8d具有与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的连结部8c和屈曲部8d大致相同的构造。即,连结部8c将第一臂部8a的周向一侧的端部和第二臂部8b的周向一侧的端部连结起来。另外,屈曲部8d位于第一臂部8a的前端。屈曲部8d在随着朝向前端侧而接近第二臂部8b侧的方向上延伸。屈曲部8d抑制引出线43a脱离由第一臂部8a、第二臂部以及连结部8c包围起来的区域。
第一臂部8a和第二臂部8b沿着周向并行地呈直线状延伸。第一臂部8a和第二臂部8b以与引出线43a接触的状态夹着一根引出线43a。第一臂部8a和第二臂部8b的长度只要是足以夹入一根引出线43a的长度即可。
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的一对臂部7a、7b比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的一对臂部8a、8b长。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所连接的引出线43a为两根,另一方面,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所连接的引出线43a为一根。在无论所连接的引出线的根数如何,都使臂部的长度为一定的情况下,会成为由过长的臂部夹着引出线,臂部与引出线的连接有可能变得不稳定。通过使各连接部的臂部具有与所连接的引出线43a的根数对应的长度,能够进行稳定的连接。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与各连接部连接的引出线43a的根数来改变臂部的外观,因此能够抑制在组装工序中将错误的根数的引出线43a与各连接部连接。
第一至第四连接部11、21、31、36与引出线43a例如通过熔接而彼此固定并电连接起来。具体而言,在由第一臂部7a、8b和第二臂部7b、8b在周向上夹持着引出线43a的状态下,使用两个电极在周向上夹入第一臂部7a、8a、引出线43a以及第二臂部7b而进行电阻熔接,由此将第一至第四连接部11、21、31、36与引出线43a固定起来。但是,第一至第四连接部11、21、31、36与引出线43a的固定不限于电阻熔接。例如,也可以通过电弧熔接等电阻熔接以外的熔接、铆接等塑性变形、焊接、使用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等进行固定。
第一相邻部12的沿着周向的宽度D12大于第三相邻部32的沿着周向的宽度D32以及第四相邻部37的沿着周向的宽度D37。同样地,第二相邻部22的沿周向的宽度D22大于第三相邻部32的沿周向的宽度D32以及第四相邻部37的沿周向的宽度D3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相邻部12的宽度D12与第二相邻部22的宽度D22相等。另外,第三相邻部32的宽度D32与第四相邻部37的宽度D37相等。
第一和第二相邻部12、22与夹着两根引出线43a的一对臂部7a、7b中一方(第一臂部7a)连结。另外,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与夹着一根引出线43a的一对臂部8a、8b中的一方(第一臂部8a)连结。各个臂部是通过从相邻的相邻部向轴向弯折而成型出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相邻部的宽度与相邻的第一臂部7a、8a的长度为相同尺寸。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的宽度D32、D37小于第一和第二相邻部12、22的宽度D12、D22。通过使第一和第二相邻部12、22在周向上为宽幅,能够经由第一和第二连接部11、21可靠地支承两根引出线43a。另一方面,由于在相邻的第三和第四连接部31、36所连接的引出线43a为一根,因此即使在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的周向上的宽度狭窄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支承。通过使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的宽度D32、D37比较小,能够提高各汇流条沿着周向的配置的自由度。另外,能够抑制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的材料的使用量,能够提供轻量的马达1。另外,由于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连接有两根引出线,因此在第三和第四相邻部中流动的电流也能够成为第一和第二相邻部的两倍。通过使第三和第四相邻部32、37的宽度变宽,能够减少电阻值,能够抑制发热。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使用多个汇流条组6来构成多个Δ接线的三相电路3A、3B等。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至第三汇流条10、20、30的配置,能够提供各汇流条在轴向上不重叠并在轴向上小型化的马达1。
另外,在此,基于图3对多个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中的一个系统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组6和使用汇流条组6来构成Δ接线的三相电路的多个线圈43沿着周向并列配置有多个。马达1所包含的三相电路的系统数量能够根据马达1所要求的性能而适当设定。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汇流条单元5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61的上侧的情况。但是,汇流条单元5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上侧轴承保持架61的下侧。在该情况下,在上侧轴承保持架61上设置有供第一至第三连接端子15、25、35穿过的贯通孔。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保持架61和下侧轴承保持架65中的任意一方也可以是马达壳体60的一部分。即,马达壳体60也可以是具有上侧轴承保持架61或下侧轴承保持架65的有底筒形形状。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各系统的三相电路3A、3B等分别连接有三个线圈43的情况。但是,也可以是,三相电路3A、3B等的各相与多个线圈43串联连接。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接下来,对搭载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马达1搭载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的示意图。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搭载于汽车的车轮的转向机构。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是借助马达1的动力而直接减轻转向力的齿条式的动力转向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马达1、转向轴914以及车轴913。
转向轴914将来自方向盘911的输入传递给具有车轮912的车轴913。马达1的动力经由省略图示的滚珠丝杠而传递给车轴913。在齿条式的动力转向装置2中采用的马达1安装于车轴913并露出到外部,因此需要防水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因此,能够得到实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2。
另外,这里,作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举出了动力转向装置2,但马达1的使用方法没有限定。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实施方式。
标号说明
1:马达;6:汇流条组;7a、7b、8a、8b:臂部;7c、8c:连结部;9:外部设备;10:第一汇流条;11:第一连接部;12:第一相邻部;13:第一主体部;14:第一主体连接部;15:第一连接端子(连接端子);20:第二汇流条;21:第二连接部;22:第二相邻部;23:第二主体部;24:第二主体连接部;25:第二连接端子(连接端子);30:第三汇流条;31:第三连接部;32:第三相邻部;33:第三主体部;34:第三主体连接部(主体连接部);35:第三连接端子(连接端子);36:第四连接部;37:第四相邻部;40:定子;43:线圈;43a:引出线;50:转子;D12、D22、D32、D37:宽度;J:中心轴线。

Claims (6)

1.一种马达,其是具有6极以上的极的Δ接线的三相无刷马达,其中,
该马达具有:
定子,其具有多个线圈;
转子,其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
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和第三汇流条,它们分别与所述线圈的引出线连接,
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与两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与两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所述第三汇流条具有与一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与一根所述引出线连接的第四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周向上并列配置,
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周向上隔着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而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具有:一对臂部,它们隔着引出线而并行地延伸;以及连结部,其将一对所述臂部的端部彼此连结起来,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所述臂部比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的所述臂部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一相邻部,
所述第三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相邻部和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相邻部,
所述第一相邻部的沿着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相邻部和所述第四相邻部的沿着周向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二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二相邻部,
所述第三汇流条具有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三相邻部和与所述第四连接部连结并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相邻部,
所述第二相邻部的沿着周向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三相邻部和所述第四相邻部的沿着周向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以及第三汇流条分别具有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的连接端子,
所述第三汇流条具有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二汇流条之间并且从所述连接端子沿径向延伸的主体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多个具备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以及所述第三汇流条的汇流条组。
CN201880012632.6A 2017-02-23 2018-01-16 马达 Active CN110313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1773 2017-02-23
JP2017031773 2017-02-23
PCT/JP2018/001077 WO2018155006A1 (ja) 2017-02-23 2018-01-16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3115A CN110313115A (zh) 2019-10-08
CN110313115B true CN110313115B (zh) 2021-05-04

Family

ID=63252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632.6A Active CN110313115B (zh) 2017-02-23 2018-01-16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8410B2 (zh)
JP (1) JP7006675B2 (zh)
CN (1) CN110313115B (zh)
DE (1) DE112018000971T5 (zh)
WO (1) WO20181550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9894A1 (ja) * 2016-08-12 2018-0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0088877A (ja) * 2018-11-14 2020-06-0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モータ
WO2020195399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CN113454885A (zh) * 2019-03-28 2021-09-28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21016293A (ja) * 2019-07-16 2021-02-1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FR3119948A1 (fr) * 2021-02-16 2022-08-19 Valeo Equipements Electriques Moteur Interconnecteur pour une machine électrique tournant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2263A (ja) * 2006-01-25 2007-08-09 Hitachi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
CN10143679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JP2010233327A (ja) * 2009-03-26 2010-10-14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2987B2 (ja) * 1995-06-28 2002-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2010130803A (ja) * 2008-11-28 2010-06-10 Jtekt Corp 多相交流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223295A (ja) 2012-04-13 2013-10-28 Jtekt Corp 回転電機
CN108365690B (zh) * 2013-10-21 2020-08-1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以及马达
KR101674080B1 (ko) 2014-12-04 2016-11-08 뉴모텍(주) 버스바 어셈블리를 갖는 모터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2263A (ja) * 2006-01-25 2007-08-09 Hitachi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用モータ
CN10143679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旋转电机及具备该旋转电机的车载用电机系统
CN101926075A (zh) * 2008-03-13 2010-12-2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0233327A (ja) * 2009-03-26 2010-10-14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0971T5 (de) 2019-11-21
JPWO2018155006A1 (ja) 2019-12-12
JP7006675B2 (ja) 2022-01-24
WO2018155006A1 (ja) 2018-08-30
US20190341749A1 (en) 2019-11-07
US10868410B2 (en) 2020-12-15
CN110313115A (zh) 2019-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3115B (zh) 马达
CN110546862B (zh) 汇流条单元及具有该汇流条单元的马达
CN107925301B (zh) 马达
KR101213124B1 (ko) 스테이터, 버스 바 유닛, 모터, 및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JP4722176B2 (ja)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US20160218578A1 (en) Bus bar uni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us bar unit, and brushless motor
US11075558B2 (en) Bus bar unit and motor
US10581302B2 (en)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CN109586473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JP2009247058A (ja) 電動機
CN109586471B (zh) 马达
CN111052555B (zh) 马达
JP2014217159A (ja) 集配電リング
JP7318654B2 (ja) モータ
CN112564424A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11052557B (zh) 马达
WO2019082708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09586477B (zh) 马达
CN109586475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N113273059A (zh) 电动机
CN113439378B (zh) 马达
CN109586479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11901792B2 (en) Bus bar unit, stator, and motor
KR20170011821A (ko) 모터의 터미널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13424406A (zh) 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