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4406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4406A
CN113424406A CN202080014529.2A CN202080014529A CN113424406A CN 113424406 A CN113424406 A CN 113424406A CN 202080014529 A CN202080014529 A CN 202080014529A CN 113424406 A CN113424406 A CN 1134244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lead wire
stator
moto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145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田尚
梅田智之
斋藤裕也
藤原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244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44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4Protection against moisture or chemical attack; Wind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liquid or g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形态包括:转子,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定子具有多个线圈且与转子在径向上相对;外壳,外壳由树脂构成;以及母线,母线位于定子的轴向一侧,并且与从线圈延伸的引出线连接。外壳具有:主体部,主体部供定子埋入;母线支架部,母线支架部供母线埋入;以及筒部,筒部从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母线具有:引出线连接部,引出线连接部与引出线连接;以及外部连接端子部,外部连接端子部从引出线连接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并且从外壳露出。筒部从径向外侧将外部连接端子部围住。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简化组装工序等为目的,开发了通过树脂模制定子的马达。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马达,模制定子的树脂部分构成外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日本特开2007-2675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马达通过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连接的母线与控制装置连接,将电力从控制装置供给至定子。在通过树脂材料模制定子的情况下,通过与定子一起模制母线,能够更进一步简化组装工序。母线被插入设置于控制装置的插座部。因此,为了顺畅地进行马达与控制装置的组装工序,要求提高母线相对于将马达与控制装置彼此对准的面的位置精度。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马达,能够顺畅地进行与控制装置的组装工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马达的一个形态包括:转子,所述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多个线圈且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对;外壳,所述外壳由树脂构成;以及母线,所述母线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且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引出线连接。所述外壳具有: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定子埋入;母线支架部,所述母线支架部供所述母线埋入;以及筒部,所述筒部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所述母线具有:引出线连接部,所述引出线连接部与所述引出线连接;以及外部连接端子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部从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并且从所述外壳露出。所述筒部从径向外侧将外部连接端子部围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了一种马达,能够顺畅地进行与控制装置的组装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母线以及定子的立体图,是表示彼此分解后的状态的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母线以及定子的立体图,是表示彼此组装后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使一实施方式的外壳成型的模具以及模具内的定子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从下侧观察一实施方式的定子以及母线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是具有变形例的母线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述说明中,将与中心轴线J(参照图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沿着中心轴线J的轴向的一侧简称为“下侧”,将另一侧简称为“上侧”。另外,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是仅用于说明的方向,不对马达使用时以及流通时的姿势进行限定。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下侧观察时沿逆时针方向行进的一侧、即朝向箭头θ的方向行进的一侧称为“周向一侧”。将周向中的、从上侧向下侧观察时沿顺时针方向行进的一侧、即朝向与箭头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的一侧称为“周向另一侧”。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如图1中的假想线(双点划线)所示,在马达1的下侧安装有控制装置9。控制装置9将电力供给至马达1。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是三相马达。控制装置9将交流电流供给至马达1。
马达1具有转子10、将转子10围住的定子20、将转子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定子20的上侧轴承15和下侧轴承(轴承)16、对上侧轴承15进行保持的上侧轴承支架40、对下侧轴承16进行保持的下侧轴承支架(轴承支架)70、外壳30、多个母线80。
转子10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转子10具有沿中心轴线J延伸的轴11、转子芯体12、转子磁体13。
轴11通过上侧轴承15以及下侧轴承16被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在轴11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芯体12。此外,在转子芯体12的外周面固定有转子磁体13。另外,多个转子磁体13也可埋入转子芯体12的内部。
上侧轴承15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下侧轴承16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上侧轴承15对轴11的上端部进行支承,下侧轴承16对轴11的下端部进行支承。即,上侧轴承15以及下侧轴承16将转子10支承为能够旋转。本实施方式的上侧轴承15以及下侧轴承16是球轴承。另外,上侧轴承15以及下侧轴承16也可以是滚针轴承等其他种类的轴承。
上侧轴承支架40位于定子20的上侧。上侧轴承支架40是金属制的。上侧轴承支架40具有支架筒部41、从支架筒部4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板部42、从支架筒部4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支架凸缘部43。
支架筒部41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在支架筒部4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侧轴承15。上板部42覆盖上侧轴承15的外圈的上侧。在上板部42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中央孔42a。在中央孔42a插通有轴11。支架凸缘部43的径向外侧的缘部被埋入外壳30。即,上侧轴承支架40的至少一部分被埋入外壳30。
下侧轴承支架70位于定子20的下侧。下侧轴承支架70是树脂制的。从轴向观察时,下侧轴承支架70呈圆板状。下侧轴承支架70在外缘部固定于外壳30。
从轴向观察时的下侧轴承支架70的中央设置有中央孔72a。在中央孔72a插通有轴11的下端部。在中央孔72a的周围设置有内壁面71a,所述内壁面71a从径向外侧围住下侧轴承16,并且对下侧轴承16进行保持。
定子20从径向外侧围住转子10。定子20与转子10在径向上相对。定子20具有定子芯体21、多个绝缘体22、安装于绝缘体的多个线圈29。
定子芯体21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环状的芯体背部21a以及从芯体背部21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极齿部21b。极齿部21b在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线圈29隔着绝缘体22安装于极齿部21b。线圈29的端部与配置于定子20下侧的母线80连接。母线80与省略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电力通过母线80从控制装置被供给至线圈29。
绝缘体22由绝缘构件构成。绝缘体22例如是树脂构件。绝缘体22安装于极齿部21b。绝缘体22夹设在极齿部21b与线圈29之间。绝缘体22具有上片部22A和下片部22B。上片部22A从上侧安装至定子芯体21。上片部22A将芯体背部21a的上端面和极齿部21b的周向两端面的上半部分的区域围住。下片部22B从下侧安装至定子芯体21。下片部22B将芯体背部21a的下端面和极齿部21b的周向两端面的下半部分的区域围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极齿部21b的周向的端面是指极齿部21b的与径向以及轴向正交且朝向周向的面,是指沿周向排列的极齿部21b彼此互相相向的面。
绝缘体22分别具有绝缘体主体部25、内壁部23、外壁部24。绝缘体主体部25将极齿部21b的外周面整体围住。绝缘体主体部25夹设在极齿部21b的外周面与线圈29之间。
内壁部23位于绝缘体主体部25的径向内侧,并沿着周向延伸。从轴向观察时,内壁部23与极齿部21b的径向内端部重合。内壁部23相对于线圈29位于径向内侧。内壁部23对卷绕于极齿部21b的线圈29向径向内侧移动进行限制。
内壁部23分别设置于上片部22A和下片部22B。在下述说明中,将上片部22A的内壁部23称为上侧内壁部23A。此外,将下片部22B的内壁部23称为下侧内壁部23B。上侧内壁部23A相对于绝缘体主体部25向上侧延伸。下侧内壁部23B相对于绝缘体主体部25向下侧延伸。
外壁部24位于绝缘体主体部25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从轴向观察时,外壁部24与芯体背部21a重合。外壁部24相对于线圈29位于径向外侧。外壁部24对卷绕于极齿部21b的线圈29向径向外侧移动进行限制。
外壁部24分别设置于上片部22A和下片部22B。在下述说明中,将上片部22A的外壁部24称为上侧外壁部24A。此外,将下片部22B的外壁部24称为下侧外壁部24B。上侧外壁部24A相对于绝缘体主体部25向上侧延伸。下侧外壁部24B相对于绝缘体主体部25向向下侧延伸。另外,正如后文所详细说明的那样,在下侧外壁部24B设置有供母线80插入的凹部24c。
外壳30由树脂材料构成。在本说明书中,树脂材料也可以是指例如通过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等纤维材料强化的复合材料。即,外壳30也可以是纤维强化树脂材料。此外,外壳30也可以是热固性树脂,还可以是热塑性树脂。
在外壳30埋入定子20、母线80以及上侧轴承支架40。由此,外壳30对母线80、定子20以及上侧轴承支架40进行保持。外壳30以将定子20、母线80以及上侧轴承支架40保持在模具内的状态嵌件成型。即,由于能够将定子20、母线80以及上侧轴承支架40一次性埋入外壳30,因此,马达1的组装工序得以简化。
外壳30具有对定子20进行保持的主体部31、位于主体部31的上侧的上侧环状部32、对母线80进行保持的母线支架部36、从主体部31的下表面向下侧延伸的下筒部(筒部)37、位于主体部31的下侧且固定下侧轴承支架70的保持壁部(壁部)39、对上侧轴承支架40进行保持的支架保持部38。
在主体部31埋入有定子20。主体部31相对于定子20将上侧、下侧以及径向外侧围住。主体部31将极齿部21b以及线圈29围住,并且还设置在沿周向彼此相邻的极齿部21b与线圈29之间。定子芯体21的内周面从外壳30露出。
上侧环状部32沿周向呈环状延伸。上侧环状部32具有沿周向以及径向延伸的多个肋35。由此,上侧环状部32对外壳30进行加强。
下筒部37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下筒部37从主体部31向下侧延伸。下筒部37的外周面37b与主体部31的外周面连续。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将从外壳30突出的多个母线80的下端部围住。
在下筒部37安装有对马达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9。在控制装置9的上表面设置有插座部9a。插座部9a是从上表面向下侧延伸的孔部。母线80通过插入插座部9a而与控制装置9电连接。此外,控制装置9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安装面9b。安装面9b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柱面。安装面9b与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嵌合。因此,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作为将马达1与控制装置9彼此对准的面起作用。
保持壁部39从主体部31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即,保持壁部39位于定子20的下侧。保持壁部39沿周向延伸。保持壁部39位于下筒部37以及母线支架部36的径向内侧。在外壳30的朝向下侧的面,在保持壁部39与母线支架部36之间设置有凹槽39g。由此,与保持壁部39和母线支架部36相连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外壳30的壁厚局部变大,能够抑制外壳30的缩孔。
在保持壁部39处,通过热铆接等手段固定有下侧轴承支架70。在保持壁部39的内周面39a嵌有下侧轴承支架70。由此,下侧轴承支架70相对于外壳30在径向上定位。
母线支架部36位于主体部31的下侧。母线支架部36位于下筒部37的径向内侧。在母线支架部36的内部埋入有六个母线80。母线80从母线支架部36的下表面向下侧突出。
母线80位于定子20的下侧。母线80由导电性高的金属材料(例如,铜类合金)构成。母线80是板状的。母线80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的方式成型。
母线80与从线圈29延伸的引出线28连接。引出线28是线圈29的卷绕开始的末端或卷绕结束的末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出线28是线圈29的卷绕结束的末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29的卷绕开始的末端与省略图示的中性点母线连接。
母线80具有与引出线28连接的引出线连接部81、从引出线连接部81向下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部82、从引出线连接部81向上侧延伸的被支承部83。
引出线连接部81具有基部81a、从基部81a的上侧的端部折返的折返部81b、位于折返部81b的下端的弯曲部81c。引出线连接部81在基部81a处与外部连接端子部82以及被支承部83相连。
基部81a与折返部81b以径向作为板厚方向且沿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基部81a与折返部81b在径向上彼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折返部81b相对于基部81a位于径向外侧。在基部81a与折返部81b之间夹有两根引出线28。
弯曲部81c从折返部81b的下端向下侧延伸。弯曲部81c随着朝向下侧而朝向基部81a侧倾斜。弯曲部81c的下端与基部81a之间的距离尺寸小于引出线28的线径。此外,弯曲部81c的下端也可与基部81a接触。弯曲部81c抑制引出线28从被基部81a和折返部81b夹住的区域脱离。
基部81a、折返部81b以及两根引出线28例如通过焊接彼此固定、电连接。具体而言,在通过基部81a和折返部81b夹着引出线28的状态下,通过两个电极夹住基部81a与折返部81b并使电流流通,从而将基部81a与折返部81b焊接在一起。不过,引出线连接部81与引出线28的连接不限于电阻焊。例如,也可通过电弧焊接等电阻焊以外的焊接、钎焊、基于导电性粘接剂的粘接等固定。
外部连接端子部82将径向作为板厚方向且沿轴向延伸。外部连接端子部82的上端与引出线连接部81的基部81a连接。外部连接端子部的上端被埋入外壳30。此外,外部连接端子部82的下端从外壳30露出。
被支承部83支承于绝缘体22。因此,能够在使外壳30成型前的状态下,将母线80暂时固定至定子20。其结果是,使成型前的定子20以及母线80保持于外壳30成型用的模具的作业变得容易。
图2是母线80以及定子20的立体图,是表示彼此分解后的状态的图。此外,图3是母线80以及定子20的立体图,是表示彼此组装后的状态的图。
如图2所示,被支承部83具有一对腿部83a。腿部83a将径向作为板厚方向并从基部81a沿轴向延伸。一对腿部83a沿周向排列。一对腿部83a分别具有彼此朝向相反侧的外侧面83ab。
绝缘体22具有向下侧开口的凹部24c。本实施方式的凹部24c是沿轴向贯穿绝缘体22的贯穿孔。从轴向观察时,凹部24c是长边沿周向延伸且短边沿径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凹部24c具有在周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相对面24cb。从轴向观察时,一对相对面24cb构成凹部24c的短边。一对相对面24cb彼此的距离尺寸略小于一对外侧面83ab彼此的距离尺寸。
如图3所示,一对腿部83a被插入绝缘体22的凹部24c。凹部24c的一对相对面24cb分别与不同的腿部83a的外侧面83ab接触。一对腿部83a分别被不同的相对面24cb推压,从而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在外侧面83ab和相对面24cb作用有面压,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被支承部83在凹部24c内稳定地支承于绝缘体22。因此,制造工序中,能够在进行将母线80埋入外壳30的成型工序前,抑制母线80从定子20脱离。
图4是表示使外壳30成型的模具90以及模具90内的定子20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在模具90的内部设置有供构成外壳30的树脂材料填充的腔室C。模具90具有将腔室C围住的第一模具91和第二模具92。第一模具91与第二模具92配置成在轴向上彼此相向。第二模具92相对于第一模具91位于下侧。第一模具91与第二模具92在分型线PL处能够沿上下相对地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型线PL与定子芯体21的下端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第一模具91使分型线PL的上侧区域即主体部31、上侧环状部32以及支架保持部38成型。另一方面,第二模具92使分型线PL的下侧区域即母线支架部36以及下筒部37成型。
第二模具92具有向上侧开口的第一环状槽92a、第二环状槽92c以及保持凹部92b。此外,第二模具92具有在从第一环状槽92a的底面向下侧延伸的分离面92p处能够彼此分离的内侧块92h和外侧块92j。内侧块92h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外周面,外侧块92j具有俯视观察时呈圆形的内周面。第二模具92通过使内侧块92h的内周面与外侧块92j的外周面嵌合的方式构成。由此,内侧块92h与外侧块92j彼此高精度地对准。
第一环状槽92a向下侧凹陷且沿周向延伸。填充于第一环状槽92a的树脂构成外壳30的下筒部37。第一环状槽92a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第一内壁面92aa是内侧块92h的一面。此外,第一环状槽92a的朝向径向内侧的第二内壁面92ab是外侧块92j的一面。内侧块92h在第一内壁面92aa处使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成型。此外,外侧块92j在第二内壁面92ab处使下筒部37的外周面37b成型。
保持凹部92b配置于第一环状槽92a的径向内侧。保持凹部92b设置于内侧块92h。保持凹部92b向下侧凹陷且对母线80进行保持。从轴向观察时,保持凹部92b的形状与母线80的外部连接端子部82的截面形状大致一致。外壳30在通过模具90的保持凹部92b保持外部连接端子部82的前端的状态下成型。由此,能够使母线80的前端从外壳30露出,并且提高母线80相对于外壳30的位置精度。
第二模具具有位于保持凹部92b的开口的锥面92ba。从轴向观察时,锥面92ba将保持凹部92b的开口围住。锥面92ba以随着靠近保持凹部92b的开口而向下侧的方式倾斜。在将母线80插入并保持于保持凹部92b的工序中,锥面92ba将外部连接端子部82引导进入保持凹部92b。因此,通过设置锥面92ba,能够在不产生损伤的情况下,将外部连接端子部82插入保持凹部92b。
如图1所示,外壳30的母线支架部36具有向下侧(轴向一侧)突出的隆起部36a。隆起部36a是通过锥面92ba成型的区域。因此,外部连接端子部82在隆起部36a处从母线支架部36向下侧突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端子部82在隆起部36a的顶部从母线支架部36向下侧突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母线80具有从外壳30露出的外部连接端子部82。此外,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将外部连接端子部82围住。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与控制装置9的安装面9b接触,作为相对于马达1对控制装置9进行对位的面起作用。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下筒部37从径向外侧围住外部连接端子部82,因此,能够通过一个模具(第二模具92)使下筒部37成型并对外部连接端子部82进行保持。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同一块(内侧块92h)使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成型且对外部连接端子部82进行保持。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部82相对于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的位置精度,能够将母线80顺畅地插入控制装置9的插座部9a。
第二环状槽92c配置于第一环状槽92a以及保持凹部92b的径向内侧。第二环状槽92c向下侧凹陷且沿周向延伸。第二环状槽92c设置于内侧块92h。填充于第二环状槽92c的树脂构成外壳30的保持壁部39。
如上所述,在保持壁部39的内周面39a嵌有下侧轴承支架70。因此,保持壁部39通过下侧轴承支架70以及下侧轴承16对轴11进行支承。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同一块(内侧块92h)使保持壁部39的内周面和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成型。因此,能够相对于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提高下筒部37的内周面37a的位置精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轴11相对于安装于下筒部37的控制装置9的位置精度。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0的配置有引出线28的状态进行详细说明。
图5是从下侧观察定子20以及母线80的示意性俯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0具有四系统的三相电路。各三相电路通过星形接线的方式构成。作为四系统的三相电路的中性点,所有线圈29的卷绕开始的末端与中性点母线(省略图示)接线,彼此处于相同电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20具有十二个线圈29。十二个线圈29被分类成四个U相线圈(第一相线圈)29U、四个V相线圈(第二相线圈)29V、四个W相线圈(第三相线圈)29W。U相线圈29U、V相线圈29V以及W相线圈29W朝向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另一侧(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
多个线圈29分别具有从线圈29的引出部27延伸的引出线28。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线圈29(U相线圈29U、V相线圈29V以及W相线圈29W)的引出部27相对于这些线圈29位于周向一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有线圈29的引出部27相对于这些线圈29位于周向一侧。此外,从这些引出部27引出的引出线28是这些线圈29的卷绕结束的末端。因此,能够将所有线圈29的绕线方向以及卷绕结束位置等绕组结构设为相同。其结果是,能够在不区分多个线圈29的情况下进行绕线,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定子20安装有六个母线80。六个母线80被分类成两个U相母线(第一相母线)80U、两个V相母线(第二相母线)80V、两个W相母线(第三相母线)80W。U相母线80U、V相母线80V以及W相母线80W朝向绕中心轴线J的周向另一侧按照以下的顺序排列。
在母线80中,在引出线连接部81处连接有彼此同相的两根引出线28。即,在一个母线80的引出线连接部81连接有从两个同相的线圈29延伸的两根引出线28。
U相母线80U、V相母线80V以及W相母线80W是相用母线。控制装置9将交流电流供给至各母线80。供给至各母线80的交流电流的相位分别错开120°。
两个三相电路通过母线80并联连接。因此,由一个U相母线80U、一个V相母线80V以及一个W相母线80W构成的母线80的组向两个三相电路同时供给电力。此外,由一个U相母线80U、一个V相母线80V以及一个W相母线80W构成的母线80的组构成一个输入系统。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两个输入系统。
U相母线80U支承于供V相线圈29V安装的绝缘体22。在U相母线80U连接有从周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引出线28Ua以及从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引出线28Ub这两根引出线28。
第一引出线28Ua从相对于待连接的U相母线80U位于周向一侧的U相线圈29U引出。第一引出线28Ua从引出部27朝向周向另一侧拉绕且与U相母线80U连接。第一引出线28Ua穿过引出的U相母线29U的下侧而向V相线圈29V的径向外侧拉绕,与U向母线80U连接。因此,沿周向延伸的第一引出线28Ua的长度是线圈29的周向的长度(线圈宽度)的1.5倍。
第二引出线28Ub从相对于待连接的U相母线80U位于周向另一侧的U相线圈29U引出。第二引出线28Ub从引出部27向周向一侧拉绕且与U相母线80U连接。第二引出线28Ub穿过引出的W相线圈29W的径向外侧且向V相线圈29V的径向外侧拉绕,与U相母线80U连接。因此,沿周向延伸的第二引出线28Ub的长度是线圈29的周向的长度(线圈宽度)的1.5倍。
周向上的U相母线80U的引出线连接部81的位置是两根引出线(第一引出线28Ua以及第二引出线28Ub)的引出部27彼此的中间点。因此,从引出线连接部81到两个引出部27的距离彼此相同。其结果是,能够将第一引出线28Ua以及第二引出线28Ub的长度设为大致相同。
V相母线80V支承于供W相线圈29W安装的绝缘体22。与V相母线80V连接的引出线28和与上述U相母线80U连接的引出线28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V相母线80V连接有从周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引出线28Va以及从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引出线28Vb这两根引出线28。第一引出线28Va从相对于待连接的V相母线80V位于周向一侧的V相线圈29V引出。第一引出线28Va穿过V相线圈29V的下侧且与V相母线80V连接。第二引出线28Vb从相对于待连接的V相母线80V位于周向另一侧的V相线圈29V引出。第二引出线28Vb穿过U相线圈29U的径向外侧且与V相母线80V连接。周向上的V相母线80V的引出线连接部81的位置是两根引出线(第一引出线28Va以及第二引出线28Vb)的引出线27彼此的中间点。因此,能够将第一引出线28Va以及第二引出线28Vb的长度设为大致相同。
W相母线80W支承于供U相线圈29U安装的绝缘体22。与W相母线80W连接的引出线28和与上述U相母线80U连接的引出线28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W相母线80W连接有从周向一侧延伸的第一引出线28Wa以及从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二引出线28Wb这两根引出线28。第一引出线28Wa从相对于待连接的W相母线80W位于周向一侧的W相线圈29W引出。第一引出线28Wa穿过W相线圈29W的下侧且与W相母线80W连接。第二引出线28Wb从相对于待连接的W相母线80W位于周向另一侧的W相线圈29W引出。第二引出线28Wb穿过V相线圈29V的径向外侧且与W相母线80W连接。周向上的W相母线80W的引出线连接部81的位置是两根引出线(第一引出线28Wa以及第二引出线28Wb)的引出部27彼此的中间点。因此,能够将第一引出线28Wa以及第二引出线28Wb的长度设为大致相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不同相的母线80连接的引出线28的长度彼此相同。引出线28的电阻与长度成比例,因此,能够使彼此不同相的线圈29的磁场的振幅彼此接近。其结果是,能够使马达1的旋转稳定。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与同一相的母线80连接的两根引出线28的长度彼此一致。因此,能够使同一相的线圈29的磁场的振幅彼此接近,能够使马达1的旋转稳定。
引出线28与定子20以及母线80一起被埋入外壳30。因此,若引出线28的路径变得复杂,则树脂无法充分地绕入引出线28彼此之间,引出线28可能未被外壳30充分固定。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同相的线圈29并联连接,与串联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引出线28的路径,能够简化引出线28的路径。其结果是,能够使树脂充分地绕入引出线28周围。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一个母线80将两个同相的线圈29并联地相连。因此,与在一个线圈29连接一个母线8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母线80的个数,能够减少马达1的部件个数。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母线80连接的两根引出线28中从周向一侧延伸的一者穿过同相的线圈29的下侧,从周向另一侧延伸的另一者穿过多相的线圈29的径向外侧。关于这一点,将着眼于与V相母线80V连接的第一引出线28Va以及第二引出线28Vb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引出线28Va穿过同相的V相线圈29V的下侧。即,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引出线28Va与V相线圈29V重合。由于第一引出线28Va与V相线圈29V均为V相且配置成靠近V相线圈29V,因此,假使发生短路,也不会产生电气问题。另一方面,另一相的引出线28配置成充分远离V相线圈29V,以抑制与V相线圈29V发生短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确保第一引出线28Va与另一相的引出线28的距离。因此,不仅能够抑制与另一相的短路,还能够抑制引出线28彼此拥挤,能够在外壳30的成型工序中提高树脂的填充率。
第二引出线28Vb穿过另一相的U相线圈29U的径向外侧。即,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引出线28Vb穿过与另一相的线圈29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第二引出线28Vb与另一相的线圈29发生短路。
如图3所示,与母线80连接的两根引出线28沿周向延伸且在轴向上排列。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顺畅地将沿周向拉绕的引出线28与母线80连接,能够简化引出线28的路径。此外,由于两根引出线28在轴向上排列,因此,能够抑制母线80的引出线连接部81在径向上变宽大,易于确保与另一相的引出线28的距离。
如图1所示,母线80位于比线圈29的径向外端靠外侧的位置。在定子20的径向内侧配置有转子10。因此,若在线圈29的径向内侧配置母线80,则需要抑制引出线28向转子10侧突出的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将母线80配置于线圈29的径向外侧,能够容易地抑制引出线28与转子10之间的干涉。
根据本实施方式,母线80的折返部81b相对于基部81a位于径向外侧。因此,能够在折返部确保母线80与位于该母线的径向内侧的线圈29的距离,从而抑制彼此发生短路。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方式的构成要素,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母线的变形例>
图6是具有变形例的母线180的马达的局部剖视图。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形例的母线180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引出线连接部181的结构。
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是,本变形例的母线180具有与引出线28连接的引出线连接部181、从引出线连接部181向下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部82、从引出线连接部181向上侧延伸的被支承部83。
引出线连接部181具有基部181a、从基部181a的上侧的端部折返的折返部181b、位于折返部181b的下端的弯曲部181c。基部181a与折返部181b将径向作为板厚方向且沿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折返部181b相对于基部181a位于径向内侧。在基部181a与折返部181b之间夹有两根引出线28。弯曲部181c抑制引出线28从被基部181a与折返部181b夹着的区域脱离。
根据本变形例,折返部181b相对于基部181a位于径向内侧。因此,能够使引出线连接部181在径向上靠近线圈29,能够使从线圈29延伸出的引出线28变短。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此外,本发明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马达单元例如装设于电动泵以及电动助力转向器等。
符号说明
1马达;10转子;16下侧轴承(轴承);20定子;21定子芯体;21a芯体背部;21b极齿部;22绝缘体;24c凹部;24cb相对面;24B下侧外壁部(壁部);28引出线;29线圈;30外壳;31主体部;36母线支架部;36a隆起部;37下筒部(筒部);37a内周面;39保持壁部(壁部);70下侧轴承支架(轴承支架);80、180母线;81、181引出线连接部;81a、181a基部;81b、181b折返部;82外部连接端子部;83被支承部;83a腿部;J中心轴线。

Claims (9)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绕中心轴线旋转;
定子,所述定子具有多个线圈且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相对;
外壳,所述外壳由树脂构成;以及
母线,所述母线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且与从所述线圈延伸的引出线连接,
所述外壳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供所述定子埋入;
母线支架部,所述母线支架部供所述母线埋入;以及
筒部,所述筒部从所述主体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母线具有:
引出线连接部,所述引出线连接部与所述引出线连接;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部从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并且从所述外壳露出,
所述筒部从径向外侧将外部连接端子部围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支架部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隆起部,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部在所述隆起部从所述母线支架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部在所述隆起部的顶部从所述母线支架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承,所述轴承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且将所述转子支承为能够旋转;以及
轴承支架,所述轴承支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所述外壳具有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且沿着周向延伸的壁部,
所述轴承支架嵌入所述壁部的内周面。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包括:
定子芯体,所述定子芯体具有环状的芯体背部以及多个极齿部,所述芯体背部将所述中心轴线设为中心,多个所述极齿部从所述芯体背部沿径向延伸且供所述线圈安装;以及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由绝缘构件构成,并且夹设在所述极齿部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母线具有支承于所述绝缘体的被支承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凹部,
所述被支承部具有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一对腿部,
所述凹部具有彼此相对且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腿部接触的一对相对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线是板状的,
所述引出线连接部具有基部以及从所述基部的端部折返的折返部,
所述引出线被所述基部以及所述折返部夹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返部相对于所述基部位于径向外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返部相对于所述基部位于径向内侧。
CN202080014529.2A 2019-03-28 2020-02-20 马达 Pending CN1134244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64534 2019-03-28
JP2019-064534 2019-03-28
PCT/JP2020/006704 WO2020195397A1 (ja) 2019-03-28 2020-02-20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4406A true CN113424406A (zh) 2021-09-21

Family

ID=72609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14529.2A Pending CN113424406A (zh) 2019-03-28 2020-02-20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4406A (zh)
WO (1) WO2020195397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23030A (ja) * 2011-04-13 2012-11-1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
WO2017154369A1 (ja) * 2016-03-10 2017-09-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燃料供給装置
WO2018038246A1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18033208A (ja) * 2016-08-23 2018-03-01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一体型レゾルバ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23030A (ja) * 2011-04-13 2012-11-12 Jtekt Corp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
WO2017154369A1 (ja) * 2016-03-10 2017-09-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燃料供給装置
JP2018033208A (ja) * 2016-08-23 2018-03-01 多摩川精機株式会社 防水コネクタ一体型レゾルバ
WO2018038246A1 (ja) * 2016-08-26 2018-03-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95397A1 (ja) 2020-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36146B2 (en) Motor
CN107925301B (zh) 马达
US8922079B2 (en) Electric motor and centralized power distribution member
EP2244357B1 (en) Motor
JP5872807B2 (ja) モータにおけるコイル巻線の結線構造およびモータ
CN110313115B (zh) 马达
JP2016019421A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US20210320545A1 (en) Stator and motor
WO2019082665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11323002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JP7318654B2 (ja) モータ
WO2018062346A1 (ja) モータ
CN111788760B (zh) 马达
JP2019030143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CN113439378B (zh) 马达
WO2019082667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CN113424406A (zh) 马达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CN113454885A (zh) 马达
CN114977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US20210320548A1 (en) Stator and motor
JP2021016293A (ja) モータ
CN111373636A (zh) 马达
CN111434010A (zh) 马达
CN109586479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