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1106A -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11106A CN110311106A CN201910551693.6A CN201910551693A CN110311106A CN 110311106 A CN110311106 A CN 110311106A CN 201910551693 A CN201910551693 A CN 201910551693A CN 110311106 A CN110311106 A CN 1103111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thium ion
- ion battery
- large current
- current discharge
- under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高温裂解法将自由基单体与碳基材料复合,使得自由基功能化碳基正极一种新型的可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使用的正极材料,它具有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更高的放电倍率、更简单环保的制备工艺以及装置简便优点;方法中使用的无定形碳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子导电率,常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导电添加剂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但是由于没有电压平台无法作为正极材料;所述方法采用自由基单体通过高温裂解法对现有的无定型碳基材料进行原位富集化高密度生长,以提高其倍率性能和电池内组即锂离子在界面的传输速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水下密闭空间大电流放电用电安全性的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通过构建优异导电性低内 阻的功能化碳基正极材料以降低锂离子电池在密闭空间下大电流放电所产生的热量的 方法,有效提升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用电安全性。
背景技术
水下探测装备能够执行水下长时间情报搜集、战场感知、信息对抗、防御打击等一系列重要任务,极大地扩展了我国水下作战能力。能源是实现水下系留平台长时间 连续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水下系留平台“下得去、待得住”的核心。
锂离子电池相比于传统铅酸、镍氢和锌银电池等动力电源,它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已成为无人自主航行器(AUV)等装备主要动力能源形式。常规锂离 子电池自身结构不具备承压特性,为避免在深海环境中电池承受高压而失效,需存放 在有较厚壳体保护的密闭耐压电池舱内。水下探测装备在执行任务时,由于环境特殊 性,往往需要短时高功率工作,因此锂离子电池往往需要大电流放电,然而传统商业 化锂电池采用的正极材料由于结构缺陷,在大电流放电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热,并 且加剧电池内部的副反应,引发热失控导致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目前传统锂离子电 池正极材料由于结构限制,无法满足在水下密闭空间中大电流放电的安全性。因而, 设计一种可进行大电流安全放电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密闭空 间安全放电是极其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制备高浓度自由基 富集化三维碳基结构材料不仅可以提升材料导电性,同时单电子体系可以通过分子间 作用力降低电池内部的内阻,有效的提升了锂电池在水下密闭空间下大电流放电的安 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导电碳介质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悬浮液,对悬浮液进行超声处理,处理时间为≤3h;
步骤二:将步骤(1)中超声处理后的悬浮液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0h;
步骤三:将工业级石墨粉末在200℃~220℃下搅拌;
步骤四:将步骤二搅拌后的悬浮液以≤1mL/min的速率加入步骤三中搅拌的石墨粉 末中,得到混合液体,对该混合液体进行干燥,得到粉体;
步骤五:将步骤(4)得到的粉体进行研磨,并在保护气体条件下,于300℃~350℃温度中进行煅烧3h~5h,得到终产物。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一中的导电碳介质为科琴黑、导电碳黑(Super P)、乙炔黑和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中的一种以上,当成分超过一种时, 各组分比例均相等。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一中的有机溶剂为乙醇或甲基吡咯烷酮(NMP),且纯度≥分析纯(99.5%)。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步骤五中的保护气体为氩气、氦气或氮气。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是:所述氩气、氦气或氮气的含水量≤1p.p.m。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方法的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通过高温裂解法将自由基单体与碳基材料复合,使得自由基功能化碳基正极一种新型 的可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使用的正极材料,它具有比传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更高 的放电倍率、更简单环保的制备工艺以及装置简便等优点;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中使用的无定形碳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子导电率,常用作锂离子电池的导电 添加剂以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能,但是由于没有电压平台无法作为正极材料;所述 方法采用自由基单体通过高温裂解法对现有的无定型碳基材料进行原位富集化高密度 生长,以提高其倍率性能和电池内组即锂离子在界面的传输速率;以氮氧自由基为例, 通过原位生长和高温裂解反应,在现有的无定型碳基材料表面利用化学共价键的方式 连接氮氧自由基单体,自由基单电子效应使得锂电池具有更优异的大电流放电特性, 放电倍率达到100C,并且电化学阻抗远小于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得的终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
图2为实施例1制得的终产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得的纽扣电池倍率性能曲线图。
图4为实施例1制得的终产物与其他正极材料电化学阻抗曲线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4,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将导电碳介质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悬浮液,对悬浮液进行超声处理≤3h;
其中,所述导电碳介质为科琴黑、导电碳黑(Super P)、乙炔黑和气相生长碳纤 维(VGCF)中的一种以上,有机溶剂为乙醇或甲基吡咯烷酮(NMP),纯度≥分析纯;
(2)将步骤(1)中超声处理后的悬浮液搅拌≥20h;
搅拌可采用磁力搅拌器进行;
(3)将石墨粉末在200℃~220℃下搅拌;
(4)将步骤(2)搅拌后的悬浮液以≤1mL/min的速率加入步骤(3)中搅拌的石 墨粉末中,干燥,得到粉体;
(5)将步骤(4)得到的粉体进行研磨,并在保护气体条件下于300℃~350℃煅 烧3h~5h,得到终产物;
所述保护气体为氩气、氦气或氮气。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1
将120mg的导电碳黑分散于甲基吡咯烷酮中得到浓度为150p.p.m的悬浮 液,密封后将悬浮液超声处理3h,然后放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24h,再将310mg 的石墨放置于玻璃器皿中,在215℃条件下搅拌,将搅拌好的悬浮液以 20μmL/min的速率滴加于搅拌的石墨中,直至将所有悬浮液滴加完毕为止,并 且把溶剂蒸干,得到粉体,其中,导电碳黑与石墨的质量比为1.2:1;将所述粉 体进行研磨,最后在Ar保护下以1℃/min的速率升温至350℃煅烧3h,得到终 产物;
其中,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终产物的颗粒粒径为100nm~200nm之间。
实施例2
将400mg科琴黑分散于200mL甲基吡咯烷酮中得到黑色悬浮液,对悬浮液进行 超声处理≤3h,然后超声处理后的悬浮液搅拌≥20h,将100mg石墨粉末在200℃~ 220℃下均匀搅拌≥3h,再将黑色悬浮液以≤1mL/min的速率加入到高温搅拌的石墨粉 末中,干燥,得到粉体。将得到的粉体进行研磨,并在氩气条件下于300℃~350℃煅 烧3h~5h,得到终产物;对制得的终产物进行如下分析检测:
(1)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采用日立公司的HITACHIS-4800型扫描电镜进行检 测方法如下:电子束从电子枪中发射出来,在加速电场中被加速后,通过电磁透镜并 汇聚成一个直径为5mm的电子束;在扫描线圈作用下,直径为5mm的电子束在终产 物表面做光栅状扫描,被加速的高能电子打在终产物和终产物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二 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检测器捕获过程中产生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然后将 信号送到显现管,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即得到SEM图片,条件:5000倍,电压8kV。 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颗粒由于分子间作用力使其发生团聚,颗粒粒径在200nm 以内。
(2)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采用美国FEI公司TECNAI G2T20型透射电子显微 镜,分析方法如下:采用透过薄膜上终产物的电子束成像来显示终产物内部组织形态 与结构;因此在终产物微观组织形态得到观察的同时,它还能对所观察的区域进行晶 体结构鉴定(同位分析);分析条件:放大105倍。图2为终产物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尺度为200nm;可以发现颗粒属于不规则多面体,长约180nm,宽约100nm。
将200mg干燥的终产物在研钵中磨15min;研磨均匀后作为正极材料活性物质, 导电炭黑为导电剂,质量百分数为5%的PVDF(聚偏氟乙烯)的NMP溶液为粘结剂, 以终产物:导电炭黑:PVDF的质量比为8:1:1混合,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3h,得 到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铝箔上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于100℃干燥15h,得到涂覆 正极活性物质的铝箔;然后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铝箔制成直径为12mm圆形正极极片; 将所述正极极片在8MPa的压力下保持120s,得到正极,以金属锂为负极,LiPF6/EC (六氟磷酸锂/碳酸乙烯酯):DEC(碳酸二乙酯):DMC(碳酸二甲酯)(1:1:1:)为电 解液,其中,LiPF6、EC、DEC和DMC为电池级,购自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 公司,PP/PE/PP(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为隔膜,规格:Celgard2400,美国Celgard, 在真空条件下组装成CR2025型号的终产物纽扣电池。
(3)常温条件下用武汉蓝电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蓝电测试系统,利用恒电流充放电的方式电池进行充电放电测试,电压范围为2.0V~4.0V,测试了终产物纽扣电池放 电性能。
(4)常温采用PARSTAT2273电化学测试系统测试电极材料的阻抗,先将材料组 装成纽扣电池,然后用100kHz~10mHz的频率测试范围测试,交流信号幅度为5mV。 采用两电极体系,研究的正极为工作电极,负极金属锂片为对电极和参比电极。测试 不同荷电状态及不同循环次数下实验电池的电化学特性,并采用ZsimpWin软件对测 试结果进行拟合,计算出相应的电化学参数。
图3为终产物纽扣电池的倍率性能曲线图,在0.5C、1C、10C、20C、50C和100C 时,终产物的倍率放电容量分别依次为320mAh·g-1、285mAh·g-1、267mAh·g-1、 231mAh·g-1、213mAh·g-1和178mAh·g-1。说明终产物功能化碳纳米管具有优异倍率性 能。
图4为终产物与其他正极材料电化学阻抗曲线对比图,可以发现终产物的电化学内阻远小于钴酸锂等其他正极材料,在大电流放电时,具有更好的安全特性。
Claims (5)
1.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导电碳介质分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悬浮液,对悬浮液进行超声处理,处理时间为≤3h;
步骤二:将步骤(1)中超声处理后的悬浮液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20h;
步骤三:将工业级石墨粉末在200℃~220℃下搅拌;
步骤四:将步骤二搅拌后的悬浮液以≤1mL/min的速率加入步骤三中搅拌的石墨粉末中,得到混合液体,对该混合液体进行干燥,得到粉体;
步骤五:将步骤(4)得到的粉体进行研磨,并在保护气体条件下,于300℃~350℃温度中进行煅烧3h~5h,得到终产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导电碳介质为科琴黑、导电碳黑(Super P)、乙炔黑和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中的一种以上,当成分超过一种时,各组分比例均相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的有机溶剂为乙醇或甲基吡咯烷酮(NMP),且纯度≥分析纯(99.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中的保护气体为氩气、氦气或氮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氩气、氦气或氮气的含水量≤1p.p.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51693.6A CN110311106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551693.6A CN110311106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11106A true CN110311106A (zh) | 2019-10-08 |
Family
ID=68076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551693.6A Pending CN110311106A (zh) | 2019-06-25 | 2019-06-25 | 一种提升锂离子电池在水下大电流放电安全性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311106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4593A (zh) * | 2010-09-15 | 2011-01-12 | 天津大学 | 纳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263239A (zh) * | 2011-06-21 | 2011-11-30 | 刘剑洪 | 一种类石墨烯包覆掺杂锰酸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186002A (zh) * | 2015-07-13 | 2015-12-2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容量的方法 |
CN105226261A (zh) * | 2015-11-17 | 2016-01-06 | 雷春生 | 一种多孔硅/石墨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5870411A (zh) * | 2016-04-15 | 2016-08-17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
-
2019
- 2019-06-25 CN CN201910551693.6A patent/CN11031110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4593A (zh) * | 2010-09-15 | 2011-01-12 | 天津大学 | 纳米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2263239A (zh) * | 2011-06-21 | 2011-11-30 | 刘剑洪 | 一种类石墨烯包覆掺杂锰酸锂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186002A (zh) * | 2015-07-13 | 2015-12-23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容量的方法 |
CN105226261A (zh) * | 2015-11-17 | 2016-01-06 | 雷春生 | 一种多孔硅/石墨复合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CN105870411A (zh) * | 2016-04-15 | 2016-08-17 | 上海电力学院 |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Li et al. | Facile synthesis of Li 4 Ti 5 O 12/C composite with super rate performance | |
Armstrong et al. | TiO2 (B) nanowires as an improved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ontaining LiFePO4 or LiNi0. 5Mn1. 5O4 cathodes and a polymer electrolyte | |
JP5149920B2 (ja)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 |
AU2008279196B2 (en) | Porous network negative electrodes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
CN103079998B (zh) | 磷酸铁的制造方法、磷酸铁锂、电极活性物质及二次电池 | |
CN103178251B (zh) | 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及包含该材料的锂离子动力电池 | |
CN102820471B (zh) | 一种高安全性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1490252A (zh) | 锂金属保护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具有该保护层的电池 | |
Zhang et al. | A review on electrode materials of fast‐charging lithium‐ion batteries | |
CN106575745A (zh) | 非水电解质电池 | |
CN104733730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 |
CN113937286A (zh) | 一种包覆改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 |
Huang et al. | A pretreatment method to form high-quality LiF-enriched solid-electrolyte interfaces for Li anode protection in Li–O 2 batteries | |
CN114804058A (zh) | 一种高振实密度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 |
CN112701289A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用含铌酸钛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
WO2021212418A1 (zh) | 负极材料、包含该材料的极片、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 |
Liu et al. | Facile combustion synthesis of amorphous Al 2 O 3-coated LiMn 2 O 4 cathode materials for high-performance Li-ion batteries | |
CN106532108B (zh) | 具有多孔结构的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复合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15479A (zh) | 一种低温高倍率聚合物(软包装)锂离子电池 | |
CN114300671A (zh) | 一种石墨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KR20140029157A (ko)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음극 활물질 및 리튬 이차 전지 | |
CN105186002B (zh) | 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容量的方法 | |
CN108963192A (zh)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的制造方法和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08963198A (zh) | 正极、负极,其制备方法以及包括其的锂离子电池 | |
CN116565168A (zh) | 一种磷银硅共掺杂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