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00871B - 燃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00871B
CN110300871B CN201880012564.3A CN201880012564A CN110300871B CN 110300871 B CN110300871 B CN 110300871B CN 201880012564 A CN201880012564 A CN 201880012564A CN 110300871 B CN110300871 B CN 1103008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rnace
air
nozzle
guide member
po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25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00871A (zh
Inventor
岭聪彦
木山研滋
仓增公治
马场彰
越智健一
北风恒辅
大西泰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ower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ower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ower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00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0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00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00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6/00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or combustion zones, e.g. for staged combustion
    • F23C6/04Combustion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bustion chambers or combustion zones, e.g. for staged combustion in series conn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LSUPPLYING AIR OR NON-COMBUSTIBLE LIQUIDS OR GASES TO COMBUSTION APPARATUS IN GENERAL ; VALVES OR DAMP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AIR SUPPLY OR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INDUCING DRAUGHT IN COMBUSTION APPARATUS; TOPS FOR CHIMNEYS OR VENTILATING SHAFTS; TERMINALS FOR FLUES
    • F23L9/00Passages or apertures for delivering secondary air for completing combustion of fuel 
    • F23L9/02Passages or apertures for delivering secondary air for completing combustion of fuel  by discharging the air above the f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Supply (AREA)
  •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抑制在炉膛内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向炉膛内喷出后补空气的开口的上下处。锅炉(10A)具备:炉膛(11);燃烧器,用小于理论必要空气量的空气使燃料燃烧;以及后补空气供给部,为了使经过燃烧器中的燃烧处于未燃状态的燃料燃烧,向炉膛(11)供给后补空气,后补空气供给部具备:第一喷嘴(32),以朝向炉膛(11)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第二喷嘴,使朝向炉膛(11)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从第一喷嘴(32)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扩径面(16),朝向炉膛(11)的内侧逐渐扩径并与炉壁(15)的前壁(15f)或后壁(15r)连续;以及引导部件(40A),使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

Description

燃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煤炭等燃料以两阶段燃烧的锅炉等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煤炭等燃料燃烧的锅炉的炉膛中,有在第一级燃烧区和设于第一级燃烧区的下游侧的第二级燃烧区使燃料以两阶段燃烧的两级燃烧式。第一级燃烧区将燃料和与使该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相比较少的空气投入炉膛内,使燃料燃烧。在第一级燃烧区中,由于用比理论必要空气量少的空气使燃料燃烧,所以第一燃烧气体中的燃烧废气中残存未燃状态的燃料(未燃部分)。在第二级燃烧区中,从后补空气口供给使残存的未燃状态的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后补空气),使燃烧废气中残存的未燃状态的燃料燃烧。
在这种两级燃烧式的炉膛中,根据在炉膛内配置的后补空气口的配置,有时燃料的未燃部分在多个后补空气口之间穿过,炉膛出口处的未燃部分的残存量增加。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在后补空气口的开口部的中央部设置的一次后补空气喷嘴和在后补空气口开口部中一次后补空气喷嘴的外侧设置的二次后补空气喷嘴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二次后补空气喷嘴的出口部以能够偏向水平方向左右地供给二次后补空气的方式具备二次后补空气导叶。根据这种结构,从一次后补空气喷嘴供给的一次后补空气具有较强的直进性,到达炉内气体上升流量较大的炉膛内中央部的区域,促进该区域的未燃部分燃料的燃烧。从二次后补空气喷嘴供给的二次后补空气在炉内向水平方向左右扩展,促进炉内气体上升流量较小的炉膛的前后壁附近的区域的未燃部分燃烧。如此,利用一次后补空气和二次后补空气这两者能够遍及炉膛整体进行适当的后补空气的供给,抑制燃料的未燃部分在后补空气口之间穿过,抑制炉膛出口部的未燃部分的残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0535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种结构中,如图12所示,有时从各后补空气口1乘着具有较高的直进性并朝向炉膛5内的中央部喷出的一次后补空气的直进流Fd的同伴流而在炉膛内漂浮的灰尘等会附着于炉壁2等。在灰尘等附着于例如炉壁2中后补空气口1的前端的开口缘部3时,随着时间的经过而附着的灰尘等成长并形成灰块C,有可能阻碍从后补空气口1喷出的后补空气的喷流,或者附着的灰块C下落到炉膛5内而使炉膛5损伤。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炉膛内流动的灰尘附着于向炉膛内喷出后补空气的开口的上下处的燃烧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燃烧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炉膛,沿上下方向连续;燃烧器,将燃料以及小于所述燃料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的空气向所述炉膛内供给,使所述燃料燃烧;以及后补空气供给部,设于所述炉膛内的比所述燃烧器的设置位置靠下游侧处,为了使经过所述燃烧器中的燃烧处于未燃状态的所述燃料燃烧,向所述炉膛供给后补空气,所述后补空气供给部具备:筒状的壳体,沿与所述炉膛的炉壁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一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以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第二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喷嘴分别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偏向部件,该偏向部件使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从所述第一喷嘴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扩径面,从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在整周方向上逐渐扩径并与所述炉壁连续;以及引导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喷嘴的前端部,使从所述第一喷嘴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所述扩径面上下部的方式流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从第一喷嘴向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的方式流动,抑制在炉膛内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该扩径面。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引导部件偏向部,该引导部件偏向部使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所述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两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引导部件偏向部使向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两侧,由此能够使该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上下部的方式可靠地流动。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能够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在前向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与所述扩径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根据该结构,使引导部件偏向部移动来调整与扩径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由此能够增减在偏向板与扩径面之间流动的后补空气的流量。由此,能够调整沿着扩径面的后补空气的流动的强度。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具有连通部,该连通部使与所述扩径面对向一侧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炉膛的内侧一侧的第二面连通,能够供所述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流通。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引导部件偏向部以沿着扩径面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连通部从与扩径面相对的第一面侧向面向炉膛的内侧的第二面侧引导。由此,后补空气从引导部件偏向部的第二面侧朝向炉膛的内侧流出,因此进一步抑制灰尘等向引导部件偏向部的附着。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将多片翅片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包含在相互相邻的所述翅片彼此之间形成的狭缝。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引导部件偏向部以沿着扩径面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在多片翅片彼此之间形成的狭缝从与扩径面对向的第一面侧向面向炉膛的内侧的第二面侧引导。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连通部由贯通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多个孔构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过偏向板以沿着扩径面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形成于偏向板的多个孔从与扩径面对向的第一面侧向面向炉膛的内侧的第二面侧引导。
在上述方案中,更优选的是,所述燃烧装置还具备第三喷嘴,该第三喷嘴以围绕在所述第一喷嘴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以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所述引导部件沿着所述第三喷嘴的上下方向两侧的缘部设置,使在所述第三喷嘴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两侧。
根据该结构,通过引导部件偏向部而使在以围绕在第一喷嘴的周围的方式形成的第三喷嘴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沿着扩径面上下部流动,由此能够抑制灰尘等向扩径面上下部的附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燃烧装置,能够抑制在炉膛内存在的灰尘等附着于向炉膛内喷出后补空气的开口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整体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燃烧装置的炉壁上设置的燃烧器以及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在从炉膛的内侧沿着中心轴的方向上观察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图,是图3的H-H向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图,是图3的V-V向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在从炉膛的内侧沿着中心轴的方向上观察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纵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在从炉膛的内侧沿着中心轴的方向上观察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图,是图9的H-H向视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构成设于燃烧装置的后补空气供给部的后补空气喷嘴的图,是图9的V-V向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以往的后补空气喷嘴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锅炉(燃烧装置)10A具备炉膛11、燃烧器部12和后补空气供给部13。
炉膛11呈俯视剖视下呈矩形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筒状。沿着炉膛11的内侧面设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水管(未图示)。
在炉膛11的上部的炉膛出口11d连接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烟道14。
在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水平方向上从炉膛出口11d开始烟道14延伸的一侧设为后方,将水平方向上与从炉膛出口11d开始烟道14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设为前方。即,在形成炉膛11的内周面的炉壁15中,将位于烟道14延伸的一侧的部分设为后壁15r,将与后壁15r对向并位于与烟道14延伸的一侧相反一侧的部分设为前壁15f。并且,在炉壁15中,将位于相对于所述前壁15f和后壁15r所对向的方向而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的两侧的部分设为侧壁15s。
燃烧器部12设于炉膛11内的下部。燃烧器部12具备多个燃烧器20。如图2所示,这些多个燃烧器20在炉膛11内分别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于前壁15f和后壁15r。各燃烧器20将对煤炭进行粉碎而获得的细粉燃料和空气向炉膛11内喷出,在炉膛11内燃烧而生成火焰。燃烧器部12通过从多个燃烧器20喷出的火焰而形成主燃烧区Z1。在此,从各燃烧器20向炉膛11内供给的空气以与向燃烧器20供给的细粉燃料完全燃烧所需要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相比较少的方式投入。由此,燃烧器部12中形成的主燃烧区Z1的燃烧在还原气氛下进行。
后补空气供给部13设于炉膛11内比燃烧器部12中的燃烧器20的设置位置靠下游侧的上下方向UD的上方。后补空气供给部13具备多个后补空气喷嘴30。这些后补空气喷嘴30分别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炉膛11的前壁15f和后壁15r。各后补空气喷嘴30将后补空气(空气)从炉膛11的外部送入炉膛11内。从各后补空气喷嘴30送入的后补空气是经过主燃烧区Z1中的燃烧而残存的未燃状态的燃料(未燃部分)的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如此,后补空气供给部13通过在主燃烧区Z1的上方供给后补空气而形成使主燃烧区Z1的燃烧中残存的未燃状态的燃料燃烧的燃烧完结区Z2。
如图3~图5所示,各后补空气喷嘴30具备壳体31、第一喷嘴32、第二喷嘴33和引导部件40A。
壳体31呈例如圆筒状,设置成沿与炉膛11的炉壁15的前壁15f或后壁15r正交的前后方向FR延伸。壳体31设置成使其前端部31s位于比前壁15f或后壁15r的表面靠炉膛11的外侧处。
如图4、图5所示,在壳体31的前端部31s形成有扩径面16,该扩径面16从壳体31的前端部31s朝向炉膛11的内侧在整周上逐渐扩径,与炉壁15的前壁15f或后壁15r的表面连结。
如图3、图4所示,在壳体31的内侧,在隔着中心轴Ac的水平方向LR的两侧设有一对隔板35、35。各隔板35位于包括上下方向UD的铅垂面内,与壳体31延伸的前后方向FR连续。由此,在壳体31的内侧形成有第一喷嘴32和第二喷嘴33、33,该第一喷嘴32在一对隔板35、35之间形成于壳体31的水平方向LR的中央部,该第二喷嘴33、33相对于第一喷嘴32隔着隔板35、35形成于水平方向LR的两外侧。
后补空气从炉膛11的外部向这种壳体31的内侧的第一喷嘴32和第二喷嘴33、33供给。
第一喷嘴32使后补空气形成朝向炉膛11的内侧沿着前后方向FR直进的直进流Fd并喷出。在此,第一喷嘴32设于炉膛11的前壁15f和后壁15r,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从设于前壁15f的第一喷嘴32和设于后壁15r的第一喷嘴分别喷出的后补空气在炉膛11的前后方向FR的中央部相互对向。
在各第二喷嘴33中,在面向炉膛11的内侧的前端部具备使朝向炉膛11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LR上偏向从第一喷嘴32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的翅片状的偏向部件33f、33g。由此,从在第一喷嘴32的水平方向LR的两侧设置的一对第二喷嘴33、33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从中央部的第一喷嘴32离开而偏向水平方向LR的两侧。
如图5所示,引导部件40A设于壳体31的前端部31s的内侧,将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引导。
如图3所示,该引导部件40A沿着第一喷嘴32的上下方向UD两侧的缘部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31为圆筒状,在从沿着中心轴Ac的方向观察后补空气喷嘴30的前壁15f或后壁15r中的开口部时,第一喷嘴32的上下方向UD的两侧的缘部呈圆弧状。伴随于此,引导部件40A从沿着中心轴Ac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弧状。
如图5所示,引导部件40A一体地具备经由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于壳体31的基部42和偏向部41A。
基部42相对于壳体31的上下的内周面31f隔开间隔配置于内周侧。
偏向部41A形成为从基部42中朝向炉膛11的内侧的一侧的端部开始随着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从中心轴Ac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与扩径面16大致平行。
该引导部件40A使在第一喷嘴32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通过引导部件40A而偏向了的后补空气的流体F沿着扩径面16流动。
在此,通过引导部件40A而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的后补空气的流量优选为形成在第一喷嘴32内流动并朝向炉膛11的内侧直进的直进流Fd的后补空气的流量的10%以下。这包括优选使在引导部件40A与壳体31的内周面31f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后补空气的流路的截面积为第一喷嘴32内的后补空气的流路的1/10左右以下。
并且,为了避免乘着由于与直进流Fd相伴而在炉膛11内产生的同伴流而漂浮的灰尘等附着,偏向部41A优选以在从炉膛11的内侧沿着中心轴Ac方向的方向观察时的投影面积尽可能小的方式形成。例如,在从中心轴Ac方向观察时呈圆弧状的引导部件40A中,偏向部41A的以中心轴Ac为中心的径向的尺寸优选形成为壳体31的直径的1/100~1/30左右。
在此,引导部件40A也能够沿着中心轴Ac方向朝向炉膛11的内侧在前向方向上移动。由此,偏向部41A能够调整与扩径面16之间的间隙的大小。通过使偏向部41A移动来调整与扩径面16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能够增减在偏向部41A与扩径面16之间的间隙流动的后补空气的流量。由此,能够调整沿着扩径面16的后补空气的流动的强度。
根据上述那种锅炉10A,通过引导部件40A使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抑制乘着从第一喷嘴32喷出的直进流Fd的同伴流而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扩径面16。
并且,引导部件40A具有偏向部41A。通过该偏向部41A,使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11的内侧并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由此能够使该后补空气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可靠地流动。
并且,引导部件40A沿着第一喷嘴32的上下方向UD两侧的缘部设置,因此能够通过引导部件40A使在第一喷嘴32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偏向上下方向UD的两侧并沿着扩径面16流动。
并且,偏向部41A能够朝向炉膛11的内侧在前向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与扩径面16的间隙的大小。由此,能够增减在偏向部41A与扩径面16之间流动的后补空气的流量。由此,能够调整沿着扩径面16的后补空气的流动的强度,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炉膛11内漂浮的灰尘等的附着。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燃烧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锅炉(燃烧装置)10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锅炉10A一样具备炉膛11、燃烧器部12和具备多个后补空气喷嘴30的后补空气供给部13。
如图6所示,各后补空气喷嘴30具备壳体31、第一喷嘴32、第二喷嘴33和引导部件40B。
引导部件40B将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引导。引导部件40B一体地具备基部42和偏向部41B。
偏向部41B形成为从基部42中朝向炉膛11的内侧的一侧的端部开始随着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从中心轴Ac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与扩径面16大致平行。
偏向部41B具有连通部43B,该连通部43B使与扩径面16对向一侧的第一面41f和面向炉膛11的内侧一侧的第二面41g连通,能够供后补空气流通。连通部43B具备多片翅片44。翅片44随着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沿着从中心轴Ac朝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方向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连通部43B具有在相互相邻的翅片44彼此之间形成的狭缝45。
在这种引导部件40B中,使在第一喷嘴32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通过引导部件40B而偏向了的后补空气的流体F沿着扩径面16流动。
在此,在形成于偏向部41B的连通部43B中,将通过偏向部41B而偏向并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在多片翅片44彼此之间形成的狭缝45从与扩径面16对向的第一面41f侧向面向炉膛11的内侧的第二面41g侧引导。
根据上述那种锅炉10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过引导部件40B而使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在炉膛11内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扩径面16。
并且,能够将通过偏向部41B而偏向并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连通部43从与扩径面16对向的第一面41f侧向面向炉膛11的内侧的第二面41g侧引导。由此,后补空气从偏向部41B的第二面41g侧朝向炉膛11的内侧流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灰尘附着于偏向部41B。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燃烧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锅炉(燃烧装置)10C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锅炉10A一样具备炉膛11、燃烧器部12和具备多个后补空气喷嘴30的后补空气供给部13。
如图7、图8所示,各后补空气喷嘴30具备壳体31、第一喷嘴32、第二喷嘴33和引导部件40C。
引导部件40C将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引导。引导部件40C一体地具备基部42和偏向部41C。
偏向部41C形成为从基部42中朝向炉膛11的内侧一侧的端部开始随着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从中心轴Ac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与扩径面16大致平行。
偏向部41C具有连通部43C,该连通部43C使与扩径面16对向一侧的第一面41f和面向炉膛11内侧的一侧的第二面41g连通,能够供后补空气流通。连通部43C由贯通偏向部41B的第一面41f和第二面41g的多个孔47构成。
在这种引导部件40C中,使在第一喷嘴32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通过引导部件40C而偏向了的后补空气的流体F沿着扩径面16流动。
在此,在形成于偏向部41C的连通部43C中,将通过偏向部41C而偏向并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多个孔47从与扩径面16对向的第一面41f侧向面向炉膛11的内侧的第二面41g侧引导。
根据上述那种锅炉10C,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过引导部件40C使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在炉膛11内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扩径面16。
并且,能够将通过偏向部41C而偏向并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经过连通部43从与扩径面16对向的第一面41f侧向面向炉膛11的内侧的第二面41g侧引导。由此,后补空气从偏向部41C的第二面41g侧朝向炉膛11的内侧流出,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灰尘附着于偏向部41C。
并且,连通部43由形成于偏向部41C的多个孔47构成,因此与例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具备多个翅片44的结构相比较,其结构更简易。因此,引导部件40的制作也容易,能够以低成本取得上述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燃烧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锅炉(燃烧装置)10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锅炉10A一样具备炉膛11、燃烧器部12和具备多个后补空气喷嘴30D的后补空气供给部13。
如图9~图11所示,各后补空气喷嘴30D具备壳体31、第一喷嘴32D、第二喷嘴33、第三喷嘴50和引导部件40D。
在壳体31的内侧,在隔着中心轴Ac的水平方向LR的两侧设有一对隔板35、35。
并且,在壳体31的内侧,在一对隔板35、35之间设有上下方向UD较长的截面长方形形状的筒状体37。该筒状体37在位于水平方向LR的两侧的一对隔板35、35与位于上下方向UD的两侧的壳体31的上下的内周面之间分别隔开间隔地设置。
由此,在壳体31的内侧形成了第一喷嘴32D、第二喷嘴33、33和第三喷嘴50,该第一喷嘴32D在一对隔板35、35之间形成于筒状体37的内侧,该第二喷嘴33、33隔着隔板35、35形成于水平方向LR的两外侧,该第三喷嘴50在一对隔板35、35之间形成于筒状体37的外侧。
后补空气从炉膛11的外部分别向这种壳体31的内侧的第一喷嘴32D、第二喷嘴33、33、第三喷嘴50供给。
第一喷嘴32D以及第三喷嘴50使后补空气形成朝向炉膛11的内侧沿着前后方向FR直进的直进流Fd并喷出。
引导部件40D沿着第三喷嘴50的上下方向UD两侧的缘部设置。该引导部件40D具有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引导部件40A~40C相同的结构。
引导部件40D使在第三喷嘴50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炉膛11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UD两侧。
根据上述那种锅炉10D,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一样,通过引导部件40D使从壳体31的内侧向炉膛11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扩径面16的方式流动,由此能够抑制在炉膛11内漂浮的灰尘等附着于扩径面16。
在此,引导部件40D使在第三喷嘴50内流动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偏向。由此,从第一喷嘴32D向炉膛11内喷出的直进流Fd不会受到基于引导部件40D的偏向的影响。因此,通过维持来自第一喷嘴32D的直进流Fd,能够使后补空气可靠地到达炉膛11的中央部,使未燃状态的燃料完全燃烧,降低未燃部分的残留。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如锅炉10A~10D的整体结构等只要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即可,可以对各部的结构进行适当变更。
并且,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适当组合来使用。标号说明
10A~10D 锅炉(燃烧装置)
11 炉膛
13 后补空气供给部
15 炉壁
15f 前壁
15r 后壁
16 扩径面
20 燃烧器
30、30D 后补空气喷嘴
31 壳体
31s 前端部
32、32D 第一喷嘴
33 第二喷嘴
33f、33g 偏向部件
40A~40D 引导部件
41A~41C 偏向部(引导部件偏向部)
41f 第一面
41g 第二面
43、43B、43C 连通部
44 翅片
45 狭缝
47 孔
50 第三喷嘴
Ac 中心轴
Fd 直进流
Z1 主燃烧区
Z2 燃烧完结区

Claims (5)

1.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炉膛,沿上下方向连续;
燃烧器,将燃料以及小于所述燃料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的空气向所述炉膛内供给,使所述燃料燃烧;以及
后补空气供给部,设于所述炉膛内的比所述燃烧器的设置位置靠下游侧处,为了使经过所述燃烧器处的燃烧处于未燃状态的所述燃料燃烧,向所述炉膛供给后补空气,
所述后补空气供给部具备:
筒状的壳体,沿与所述炉膛的炉壁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一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以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
第二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喷嘴分别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偏向部件,该偏向部件使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从所述第一喷嘴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
扩径面,从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在整周方向上逐渐扩径并与所述炉壁连续;以及
一对引导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喷嘴的前端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缘部,使从所述第一喷嘴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所述扩径面上下部的方式流动,
所述第一喷嘴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缘部从沿着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弧状,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缘部对应地呈圆弧状,
配置于所述第一喷嘴的所述前端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上侧的一方的所述引导部件将从所述第一喷嘴向火炉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沿所述扩径面朝向上方引导,配置于所述第一喷嘴的所述前端部的所述上下方向的下侧的另一方的所述引导部件将从所述第一喷嘴向火炉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沿所述扩径面朝向下方引导。
2.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炉膛,沿上下方向连续;
燃烧器,将燃料以及小于所述燃料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的空气向所述炉膛内供给,使所述燃料燃烧;以及
后补空气供给部,设于所述炉膛内的比所述燃烧器的设置位置靠下游侧处,为了使经过所述燃烧器处的燃烧处于未燃状态的所述燃料燃烧,向所述炉膛供给后补空气,
所述后补空气供给部具备:
筒状的壳体,沿与所述炉膛的炉壁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一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以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
第二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喷嘴分别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偏向部件,该偏向部件使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从所述第一喷嘴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
扩径面,从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在整周方向上逐渐扩径并与所述炉壁连续;以及
引导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喷嘴的前端部,使从所述第一喷嘴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所述扩径面上下部的方式流动,
所述第一喷嘴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缘部从沿着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弧状,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缘部对应地呈圆弧状,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使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所述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两侧的引导部件偏向部,
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能够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与所述扩径面之间的间隙的大小。
3.一种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炉膛,沿上下方向连续;
燃烧器,将燃料以及小于所述燃料的理论必要空气量的空气向所述炉膛内供给,使所述燃料燃烧;以及
后补空气供给部,设于所述炉膛内的比所述燃烧器的设置位置靠下游侧处,为了使经过所述燃烧器处的燃烧处于未燃状态的所述燃料燃烧,向所述炉膛供给后补空气,
所述后补空气供给部具备:
筒状的壳体,沿与所述炉膛的炉壁交叉的方向延伸;
第一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中央部,以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直进的方式喷出后补空气;
第二喷嘴,在所述壳体的内侧相对于所述第一喷嘴分别形成于水平方向的两侧,具有偏向部件,该偏向部件使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喷出的后补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偏向从所述第一喷嘴向左右两侧离开的方向;
扩径面,从所述壳体的前端部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在整周方向上逐渐扩径并与所述炉壁连续;以及
引导部件,设于所述第一喷嘴的前端部,使从所述第一喷嘴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后补空气的一部分以沿着所述扩径面上下部的方式流动,
所述第一喷嘴的上下方向的两侧的缘部从沿着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的形状呈圆弧状,所述引导部件与所述缘部对应地呈圆弧状,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使向所述炉膛内喷出的所述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朝向所述炉膛的内侧而偏向上下方向两侧的引导部件偏向部,
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具有连通部,该连通部使与所述扩径面对向一侧的第一面和面向所述炉膛的内侧一侧的第二面连通,能够供所述后补空气的一部分流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将多片翅片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包含在相互相邻的所述翅片彼此之间形成的狭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部由贯通所述引导部件偏向部的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多个孔构成。
CN201880012564.3A 2017-02-22 2018-01-30 燃烧装置 Active CN110300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1511A JP6797714B2 (ja) 2017-02-22 2017-02-22 燃焼装置
JP2017-031511 2017-02-22
PCT/JP2018/002966 WO2018155102A1 (ja) 2017-02-22 2018-01-30 燃焼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0871A CN110300871A (zh) 2019-10-01
CN110300871B true CN110300871B (zh) 2021-07-20

Family

ID=63252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2564.3A Active CN110300871B (zh) 2017-02-22 2018-01-30 燃烧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797714B2 (zh)
CN (1) CN110300871B (zh)
PH (1) PH12019501927A1 (zh)
TW (1) TWI665408B (zh)
WO (1) WO20181551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15939A (en) * 1993-05-13 1994-05-31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Integrated low NOx tangential firing system
JPH09112816A (ja) * 1995-10-11 1997-05-02 Babcock Hitachi Kk アフタエア供給装置
JP3344694B2 (ja) * 1997-07-24 2002-11-1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微粉炭燃焼バーナ
JP2001012703A (ja) * 1999-06-30 2001-01-19 Babcock Hitachi Kk バーナと該バーナを備えた燃焼装置
JP4261401B2 (ja) * 2004-03-24 2009-04-3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バーナと燃料燃焼方法及びボイラの改造方法
US8505472B2 (en) * 2006-01-11 2013-08-13 Babcock-Hitachi K.K. Pulverized coal-fired boiler and pulverized coal burning method
WO2007105335A1 (ja) * 2006-03-14 2007-09-20 Babcock-Hitachi Kabushiki Kaisha 火炉内への気体噴出ポート
JP2008075911A (ja) * 2006-09-19 2008-04-03 Babcock Hitachi Kk ガス噴出ポート
KR20140136057A (ko) * 2011-04-01 2014-11-27 미츠비시 히타치 파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연소 버너, 고체 연료 연소 버너 및 고체 연료 연소 보일러, 보일러 및 보일러의 운전 방법
JP5794419B2 (ja) * 2011-07-29 2015-10-14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固体燃料バーナ
KR101747609B1 (ko) * 2013-07-09 2017-06-14 미츠비시 히타치 파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연소 장치
JP6556871B2 (ja) * 2016-01-20 2019-08-14 三菱日立パワー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アフタエアポー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燃焼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00871A (zh) 2019-10-01
TWI665408B (zh) 2019-07-11
TW201835504A (zh) 2018-10-01
WO2018155102A1 (ja) 2018-08-30
JP6797714B2 (ja) 2020-12-09
JP2018136096A (ja) 2018-08-30
PH12019501927A1 (en) 2020-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85447B1 (ko) 버너, 버너를 구비한 연소장치 및 보일러
JP2544662B2 (ja) バ―ナ―
JP5188238B2 (ja) 燃焼装置及びバーナの燃焼方法
JPH05231617A (ja) 低NOx短火炎バーナー
EP2908051B1 (en) Igniter lanc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urner having said igniter lance
EP2722591A1 (en) Multiple cone gas turbine burner
JP3664832B2 (ja) 微粉炭バーナ
JP6056409B2 (ja) バイオマスバーナ
KR20150083001A (ko) 고체 연료 버너
JP2020030037A (ja) 固体燃料バーナ
JP5797238B2 (ja) 燃料バーナ及び旋回燃焼ボイラ
CN110300871B (zh) 燃烧装置
JP2010270990A (ja) 燃料バーナ及び旋回燃焼ボイラ
JP4772881B2 (ja) バーナ装置および二段燃焼式バーナ装置
WO2011030501A1 (ja) 微粉炭焚きボイラ
CN209857038U (zh) 火焰稳定器以及锅炉用燃烧器
JP6041662B2 (ja) 粉体燃焼装置
JP2007139380A (ja) 加熱炉用の燃焼装置
CN111649324A (zh) 燃烧器和锅炉
JP5471713B2 (ja) 微粉炭バーナー
JP6640592B2 (ja) 燃焼バーナ及び燃焼装置並びにボイラ
US11692705B2 (en) Solid fuel burner, boiler equipment, nozzle unit for solid fuel burner, and guide vane unit
JP6640591B2 (ja) 燃焼バーナ及び燃焼装置並びにボイラ
KR102551445B1 (ko) 스팀 발생 장치용 석탄 노즐 조립체
JP2697498B2 (ja) 低NOx燃焼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