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9635B -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9635B
CN110299635B CN201910198256.0A CN201910198256A CN110299635B CN 110299635 B CN110299635 B CN 110299635B CN 201910198256 A CN201910198256 A CN 201910198256A CN 110299635 B CN110299635 B CN 1102996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contact
connector
adjustment
adjus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982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99635A (zh
Inventor
垣野正义
挂野正识
森田峻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99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99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9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4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adding capaci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具有浮动结构,且即使在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本发明的连接器(10)与连接对象物(70)嵌合,其中,该连接器(10)具有:第一绝缘体(20),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能够移动,触头(60),安装于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调整构件(50a、50b),配置于第一绝缘体(20)的内侧,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构件,调整构件(50a、50b)具有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a、51b)。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提高与连接对象物的连接可靠性的技术,已知具有浮动结构的连接器,例如,即使在嵌合中以及嵌合后,通过使连接器的一部分可动来吸收电路基板间的位置偏移。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中,对连接器所具有的触头的形状采取措施。由此,在插座连接器中,能够维持浮动功能,也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并且,能够满足包括特性阻抗以及串扰等电特性的标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5084号公报
近年来,在电子设备中,小型化取得显著进展。与之相伴,对于安装于电子设备内部的电路基板的使用浮动结构的连接器而言,也要求进一步小型化。更具体地说,为了使电子设备小型化,需要使电子设备内部的基板彼此连接时的基板间距离变短。因此,要求使基板彼此连接时所使用的使用浮动结构的连接器低高度化。
此外,在电子设备中,信息量的增加以及通信速度的高速化也在发展。即使在使用浮动结构的连接器中,也要求进行与这样的大容量且高速传输相对应的设计。
在连接器进一步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为了使传输特性提高,难以对触头的形状采取措施。在为了满足传输标准而对触头的形状采取措施的专利文献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中,难以一起实现进一步低高度化以及应对大容量高速传输。因此,即使在连接器进一步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为了应对大容量高速传输,也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具有浮动结构,且即使在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其与连接对象物嵌合,其中,
具有:
第一绝缘体,
第二绝缘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能够移动,
触头,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二绝缘体,
调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内侧,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构件,
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与所述触头相对的调整部。
在第二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相比所述触头更靠嵌合侧。
在第三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第一绝缘体与所述第二绝缘体之间与所述触头相对。
在第四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部在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从两侧与所述触头相对。
在第五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部在相比所述第二绝缘体更靠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侧的相反一侧与所述触头相对。
在第六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触头排列有多个,
所述调整部沿所述触头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排列有多个所述触头的区域。
在第七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部包括金属构件且表层具有电绝缘性。
在第八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调整构件具有:
卡止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卡止,
连接部,将该卡止部和所述调整部连接。
在第九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相比所述触头更靠嵌合侧。
在第十技术方案的连接器中,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所述调整部相对的外表面朝向所述调整部突出。
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其具有浮动结构,且即使在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与连接对象物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图3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4是俯视时的图3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表示一对触头的主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箭头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3的VI-VI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绝缘体移动的第一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绝缘体移动的第二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图10是俯视示出与图3的连接器连接的连接对象物的立体外观图。
图11是俯视时的图10的连接对象物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沿着图1的XII-XII箭头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调整构件的变形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连接器
20 第一绝缘体
21a、21b 开口
22 外周壁
23a 第一安装槽
23b 第二安装槽
24 触头安装槽
25 防脱部
30 第二绝缘体
31 底部
32 外周壁
32a 外表面
33 嵌合凸部
34 嵌合凹部
35 引导部
36 触头安装槽
37 突出部
38 被防脱部
40 金属件
41 基部
42 卡止部
43 安装部
50a、50b 调整构件
51a、51b、51b1、51b2 调整部
52a 卡止部
53a、53b 连接部
60、60a、60b 触头
61 第一卡止部
62 安装部
63a 第一弹性部
63b 第二弹性部
63c 第三弹性部
64 第一连结部
65 第二连结部
66 基部
67 第二卡止部
68 接触部
70 连接对象物
80 绝缘体
81 嵌合凹部
82 金属件安装槽
83 触头安装槽
90 金属件
91 基部
92 卡止部
93 安装部
100 触头
101 卡止部
102 安装部
103 弹性接触部
CB1、CB2 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下面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为基准。各箭头的方向在图1至图9、图12以及图13中,在不同的附图中彼此相互匹配。各箭头的方向在图10以及图11中彼此相互匹配。在附图中,以简单的图示作为目的,省略了电路基板CB1以及CB2的图示。
图1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连接的状态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在下面的说明中,以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为插头连接器,连接对象物70为插座连接器来进行说明。更具体地说,以在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连接时,触头60未弹性变形的连接器10作为插头连接器,触头100发生弹性变形的连接对象物70作为插座连接器来进行说明。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的种类并不限定于此。连接器10也可以发挥插座连接器的作用,连接对象物70也可以发挥插头连接器的作用。
在下面的说明中,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CB1以及CB2,作为一例,说明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分别沿垂直方向与电路基板CB1以及CB2连接。更具体地说,作为一例,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沿上下方向连接。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的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也可以分别沿平行方向与电路基板CB1以及CB2连接,或者,也可以以一方沿垂直方向,另一方沿平行方向的组合的方式连接。
电路基板CB1以及CB2也可以是刚性基板或刚性基板以外的任意的电路基板。例如,电路基板CB1或CB2也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基板(FPC)。
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嵌合方向”作为一例包括上下方向。与“嵌合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一例包括前后方向和近似于前后方向的方向。“嵌合侧”作为一例包括上侧。“嵌合侧的相反一侧”作为一例包括下侧。“触头60的排列方向”作为一例包括左右方向。“与触头60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作为一例包括前后方向和近似于前后方向的方向。“突出部37的突出方向”作为一例包括前后方向。
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有浮动结构。连接器10允许所连接的连接对象物70相对于电路基板CB1的相对的移动。即,即使在连接对象物70与连接器10连接的状态下,连接对象物70也能够相对于电路基板CB1在规定的范围内移动。
图3是俯视示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立体外观图。图4是俯视时的图3的连接器10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表示一对触头60的主视图。图6是沿着图3的VI-VI箭头线的立体剖视图。图7是沿着图3的VI-VI箭头线的剖视图。
一边参照图3至图7,一边主要说明触头60未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的结构。
如图4所示,连接器10具有作为主要的结构构件的第一绝缘体20、第二绝缘体30、金属件40、调整构件50a以及50b、触头60。连接器10作为一例根据以下方法组装。将金属件40以及调整构件50a从下方压入第一绝缘体20。将第二绝缘体30从下方配置于第一绝缘体20的内侧。将触头60从下方压入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将调整构件50b从下方插入被压入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的触头60。调整构件50b的安装方法也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例如,调整构件50b也可以具有弹性,像夹子那样以夹持一对触头60的状态进行安装。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绝缘体2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成的方筒状的构件。第一绝缘体20为中空,在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分别具有开口21a以及21b。第一绝缘体20具有外周壁22,该外周壁22包括四个侧面且围绕内部的空间。第一绝缘体20具有第一安装槽23a,所述第一安装槽23a从外周壁22的左右两端部的下表面朝向上方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部凹设。在第一安装槽23a安装金属件40。第一绝缘体20具有第二安装槽23b,所述第二安装槽23b分别在上表面里侧的前后两缘部朝向上方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部凹设。在第二安装槽23b安装调整构件50a。
第一绝缘体20具有多个触头安装槽24,所述多个触头安装槽24从外周壁22的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各自的下缘部在下表面以及内表面的范围内形成。多个触头安装槽24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凹设。触头安装槽24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多个触头安装槽24分别安装多个触头60。
第一绝缘体20具有四个防脱部25,所述四个防脱部25在内部分别从外周壁22的四个角部向前后左右的内侧方向突出。防脱部25用于抑制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向上方脱离。
第二绝缘体3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成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构件。第二绝缘体30在从左右方向侧视时形成为大致凸字状。第二绝缘体30具有底部31,该底部31构成包括底面的下部。第二绝缘体30具有外周壁32,该外周壁32包括四个侧面且围绕内部的空间。
第二绝缘体30具有嵌合凸部33,该嵌合凸部33从底部31向上方突出,与连接对象物70嵌合。第二绝缘体30具有嵌合凹部34,该嵌合凹部34从上表面凹设。外周壁32从前后左右方向围绕嵌合凸部33以及嵌合凹部34。嵌合凸部33配置在嵌合凹部34的内部。第二绝缘体30具有引导部35,该引导部35以围绕嵌合凹部34的方式形成于嵌合凹部34的上缘部。引导部35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嵌合凹部34的上缘部朝向下方向倾斜与内侧倾斜。
第二绝缘体30具有多个触头安装槽36,该多个触头安装槽36分别在从底部31的底面到其内部以及嵌合凸部33的前后两面范围内形成。多个触头安装槽36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凹设。触头安装槽36在上下方向上从底部31的底面延伸至嵌合凸部33的上端。在多个触头安装槽36分别安装多个触头60。
第二绝缘体30具有突出部37,该突出部37分别从外周壁32的前后的外表面32a向外侧突出。更具体地说,突出部37从与后述的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相对的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朝向调整部51a突出。突出部37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多个触头60排列的区域。第二绝缘体30在形成有突出部37的位置相比嵌合侧在突出部37的突出方向上宽度宽。突出部37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朝向嵌合侧的相反一侧向突出部37的突出方向倾斜。更具体地说,突出部37包括倾斜面,该倾斜面从外周壁32的前后的外表面32a的上部至下缘部朝向下方向与外侧倾斜。
第二绝缘体30具有两个被防脱部38,该两个被防脱部38分别从外周壁32的前后的外表面32a的左右两端部向外侧突出。在第二绝缘体30向上方过度地移动的情况下,被防脱部38与第一绝缘体20的防脱部25接触。
如图4所示,金属件40通过使用级进模(冲压)将任意的金属材料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如图所示的形状。在从前后方向正视时,金属件40的整体形成为大致J字形。金属件40被压入第一安装槽23a,并且分别配置在第一绝缘体20的左右两端部。
金属件40具有构成其主体的基部41和分别形成在基部41的前后两缘部的卡止部42。通过卡止部42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一安装槽23a卡止,金属件40固定于第一绝缘体20。金属件40具有从基部41大致U字形地向外侧延伸的安装部43。
如图4、图6以及图7所示,调整构件50a是在使用级进模(冲压)将任意的金属材料的薄板成型加工后,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构件覆盖其一部分的构件。即,调整构件50a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构件。一对调整构件50a被压入第二安装槽23b,分别在前后两侧配置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更具体地说,一对调整构件50a分别配置在一对触头60和第二绝缘体30之间。调整构件50a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多个触头60排列的区域。
调整构件50a具有调整部51a,该调整部51a在第一绝缘体20和第二绝缘体30之间与触头60相对。调整部51a包括金属构件,其表层具有电绝缘性。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a的面为平面。调整部51a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多个触头60排列的区域。
调整构件50a在其上端部具有与第一绝缘体20卡止的卡止部52a。通过卡止部52a与第一绝缘体20的第二安装槽23b卡止,调整构件50a安装于第一绝缘体20。调整构件50a具有连接部53a,该连接部53a将卡止部52a和调整部51a连接。连接部53a在连接器10与连接对象物70嵌合的嵌合方向上,位于相比触头60更靠嵌合侧的位置。更具体地说,连接部53a在嵌合方向上位于第一绝缘体20与触头60之间。
调整构件50b是在使用级进模(冲压)将任意的金属材料的薄板成型加工后,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构件覆盖其一部分的构件。即,调整构件50b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构件。调整构件50b在左右方向上侧视时形成为大致コ字状。调整构件50b配置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侧。调整构件50b的一部分从下方插入触头60,在前后两侧配置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此时,调整构件50b的其他部分配置在第二绝缘体30的下方。调整构件50b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多个触头60排列的区域。
调整构件50b具有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b。更具体地说,调整部51b包括:调整部51b1,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与触头60相对,调整部51b2,在第二绝缘体30的下方与触头60相对。调整部51b包括金属构件,其表层具有电绝缘性。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b的面为平面。调整部51b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多个触头60排列的区域。调整构件50b具有连接部53b,该连接部53b将调整部51b1和调整部51b2相连接。
如图4至图7所示,触头60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包括例如磷青铜、铍铜或钛铜且具有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科森系铜合金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如图所示的形状。触头60由弹性系数小的金属材料形成,以使伴随弹性变形的形状变化变大。在触头60的表面通过镍镀形成基底,然后,实施金或锡等的镀层。
如图4所示,触头6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如图6以及图7所示,触头60安装于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排列于相同左右位置的一对触头60沿着与触头60的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对称地形成以及配置。更具体地说,一对触头60形成以及配置为,相对于通过一对触头60之间的中心的上下轴彼此大致线对称。
触头60具有第一卡止部61,该第一卡止部6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卡止部61与第一绝缘体20卡止。此时,第一卡止部61容纳于第一绝缘体20的触头安装槽24。触头60具有安装部62,该安装部62从第一卡止部61的下端部大致L字形地向外部延伸。
触头60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63a,该第一弹性部63a从第一卡止部61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曲并向斜上方延伸,再次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触头60具有第一连结部64,该第一连结部64与第一弹性部63a连续地形成且向上方直线地延伸。触头60具有第二弹性部63b,该第二弹性部63b一边从第一连结部64的上端部大致倒U字形地弯曲一边向内侧延伸。第二弹性部63b能够弹性变形。
触头60具有第二连结部65,该第二连结部65与第二弹性部63b连续地形成并向下方延伸。第二连结部65与第二绝缘体30的外周壁32的前后方向的外表面32a相对。第二连结部65将第一绝缘体20和第二绝缘体30连结。如图4所示,第二连结部65相比第一弹性部63a、第二弹性部63b以及后述的第三弹性部63c在左右方向上宽度宽。
触头60具有第三弹性部63c,该第三弹性部63c一边从第二连结部65的下端部大致L字形地弯曲,一边向内侧延伸。第三弹性部63c能够弹性变形。触头60具有基部66,该基部66从第三弹性部63c朝向连接器10的内侧延伸。
触头60具有第二卡止部67,该第二卡止部67从基部66的内侧的端部大致L字形地延伸。第二卡止部67在从基部66向前后方向内侧直线地延伸后,大致直角地弯曲,沿着上下方向向嵌合侧直线地延伸。第二卡止部67与第二绝缘体30卡止。此时,第二卡止部67的大致整体容纳于第二绝缘体30的触头安装槽36。触头60具有接触部68,该接触部68由第二卡止部67的前后方向的外表面形成,在嵌合时与连接对象物70的触头100接触。接触部68从第二绝缘体30的触头安装槽36朝向前后方向外侧露出。接触部68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连结部65相对。由此,触头60低高度化。其结果,连接器10低高度化。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安装部62、第一弹性部63a、第二弹性部63b、第三弹性部63c以及接触部68相比触头60的其他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宽度窄。由此,第一弹性部63a、第二弹性部63b以及第三弹性部63c的弹性系数变小,由此,在施加恒定的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更大的弹性变形量。相反,第一卡止部61的一部分、第一连结部64、第二连结部65、基部66以及第二卡止部67的一部分相比触头60的其他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宽度宽。由此,第一卡止部61以及第二卡止部67分别与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容易卡止。第一连结部64、第二连结部65以及基部66的特性阻抗降低,触头60的传输特性提高。
如图7所示,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和调整构件50b的调整部51b1在与嵌合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从两侧与触头60相对。更具体地说,调整部51a以及调整部51b1在前后方向上分别从内侧以及外侧与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相对。即,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调整部51a与调整部51b1之间。调整部51a以及调整部51b1分别与第二连结部65相互接近或接触。调整部51a以及调整部51b1分别与第二连结部65之间的间隔在上下方向范围内大致相同。即,调整部51a以及调整部51b1分别与第二连结部65大致平行。
在第二绝缘体30的下方,调整构件50b的调整部51b2从下方与触头60的基部66相对。即,触头60的基部6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绝缘体30的底部31与调整部51b2之间。第二绝缘体30的底部31以及调整部51b2分别与基部66相互接近或接触。第二绝缘体30的底部31以及调整部51b2分别与基部66之间的间隔在前后方向范围内大致相同。即,第二绝缘体30的底部31以及调整部51b2分别与基部66大致平行。
在上面那样的结构的连接器10中,触头60的安装部62焊接于形成于电路基板CB1的安装面的电路图案。金属件40的安装部43焊接于形成于该安装面的接地图案等。由此,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CB1。在电路基板CB1的安装面上安装包括例如CPU、控制器以及存储器等的与连接器10不同的电子部件。
图8是表示第二绝缘体30移动的第一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图9是表示第二绝缘体30移动的第二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
一边参照图8以及图9,一边主要说明一对触头60弹性变形时的各结构部的动作。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配置于前侧的触头60作为触头60a,将配置于后侧的触头60作为触头60b来进行说明。
在图8中,作为一例,假想第二绝缘体30因某种外部原因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在第二绝缘体30向前方移动时,前侧的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触头60a的第二连结部65以及调整构件50b的前侧的调整部51b1被第二绝缘体30的突出部37向前方按压。此时,调整构件50a的连接部53a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a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同样地,触头60a的各弹性部弹性变形,从而第二连结部65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同样地,调整构件50b的连接部53b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b1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
在第二绝缘体30向前方移动时,触头60b的第二连结部65被向前方拉伸。与之相伴,后侧的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被触头60b的第二连结部65向前方按压。调整构件50b因向夹子那样安装于连接器10,因此,通过连接部53b始终想要朝向连接器10的内侧弹性变形。因此,在触头60b被向前方拉伸时,通过向连接器10的内侧施加弹性力的连接部53b,调整部51b1追随触头60b而向前方移动。此时,调整构件50a的连接部53a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a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同样地,触头60b的各弹性部弹性变形,从而第二连结部65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同样地,调整构件50b的连接部53b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b1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
在图9中,作为一例,假想第二绝缘体30因何种外部原因向后方移动的情况。
在第二绝缘体30向后方移动时,后侧的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触头60b的第二连结部65以及调整构件50b的后侧的调整部51b1被第二绝缘体30的突出部37向后方按压。此时,调整构件50a的连接部53a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a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同样地,触头60b的各弹性部弹性变形,从而第二连结部65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同样地,调整构件50b的连接部53b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b1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外侧倾斜。
在第二绝缘体30向后方移动时,触头60a的第二连结部65被向后方拉伸。与之相伴,前侧的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被触头60a的第二连结部65向后方按压。调整构件50b因像夹子那样安装于连接器10,因此,通过连接部53b始终想要朝向连接器10的内侧弹性变形。因此,在触头60a被向后方拉伸时,通过向连接器10的内侧施加弹性力的连接部53b,调整部51b1追随触头60a而向后方移动。此时,调整构件50a的连接部53a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a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同样地,触头60a的各弹性部弹性变形,第二连结部65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同样地,调整构件50b的连接部53b弹性变形,从而调整部51b1从上方朝向下方向内侧倾斜。
即使在第二绝缘体30向前方以及后方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调整部51a以及调整部51b1也分别与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大致平行。调整部51a、调整部51b1以及第二连结部65的相对位置在第二绝缘体30的移动前后大致相同。同样地,即使在第二绝缘体30向前方以及后方中的任一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第二绝缘体30的底部31以及调整构件50b的调整部51b2也分别与触头60的基部66大致平行。底部31、调整部51b2以及基部66的相对位置在第二绝缘体30的移动前后大致相同。
图10是俯视示出与图3的连接器10连接的连接对象物70的立体外观图。图11是俯视时的图10的连接对象物70的立体分解图。
一边参照图10以及图11,一边主要说明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连接的连接对象物70的结构。
如图11所示,连接对象物70具有作为主要的结构构件的绝缘体80、金属件90、触头100。作为一例,通过将金属件90以及触头100从下方压入绝缘体80,来组装连接对象物70。
绝缘体8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射成型而成的大致方柱状的构件。绝缘体80具有形成于上表面的嵌合凹部81。如图2所示,绝缘体80具有金属件安装槽82,该金属件安装槽82在底面的左右两端部沿上下方向凹设于绝缘体80的内部。在金属件安装槽82安装金属件90。
绝缘体80具有多个触头安装槽83,该多个触头安装槽83在底部的前侧、绝缘体80的内部以及嵌合凹部81的前表面范围内连续地凹设。绝缘体80具有多个触头安装槽83,该多个触头安装槽83在底部的后侧、绝缘体80的内部以及嵌合凹部81的后表面范围内连续地凹设。多个触头安装槽83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并凹设。触头安装槽83在嵌合凹部81的前后两内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多个触头安装槽83分别安装多个触头100。
金属件90通过使用级进模(冲压)将任意的金属材料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如图所示的形状。在从前后方向正视时,金属件90形成为大致L字形。金属件90被压入金属件安装槽82,并分别配置在绝缘体80的左右两端部。
金属件90具有构成其主体的基部91和分别形成于基部91的前后两缘部的卡止部92。通过卡止部92与绝缘体80的金属件安装槽82卡止,金属件90固定于绝缘体80。金属件90具有使其大致呈L字形的从该基部91向外侧延伸的安装部93。
触头100通过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包括例如磷青铜、铍铜或钛铜且具有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科森系铜合金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如图所示的形状。在触头100的表面通过镍镀形成基底,然后,实施金或锡等的镀层。
触头100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有多个。触头100具有卡止部101,该卡止部101相比其他部分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宽度宽。卡止部101与绝缘体80的触头安装槽83卡止。触头100具有安装部102,该安装部102从卡止部101的下端部朝向外侧大致L字形地延伸。触头100具有弹性接触部103,该弹性接触部103从卡止部101的上端部朝向上方大致く字状地延伸。弹性接触部103的弯曲部在嵌合时与连接器10的触头60的接触部68接触。弹性接触部103能够沿前后方向弹性变形。
在上面那样的结构的连接对象物70中,触头100的安装部102焊接在形成于电路基板CB2的安装面的电路图案。金属件90的安装部93焊接在形成于该安装面的接地图案等。由此,连接对象物70安装于电路基板CB2。在电路基板CB2的安装面安装包括例如照相机模块以及传感器等与连接对象物70不同的电子部件。
图12是沿着图1的XII-XII箭头线的剖视图。
一边主要参照图12,一边主要说明将连接对象物70与连接器10连接时的具有浮动结构的连接器10的动作。
连接器10的触头60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部,在第二绝缘体30与第一绝缘体20分离且浮动的状态下支撑第二绝缘体30。此时,第二绝缘体30被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围绕。
通过触头60的安装部62焊接于电路基板CB1,第一绝缘体20固定于电路基板CB1。通过触头60的第一弹性部63a、第二弹性部63b以及第三弹性部63c弹性变形,第二绝缘体30相对固定于电路基板CB1的第一绝缘体20能够移动。
此时,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的左右方向的内表面限制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向左右方向过度地移动。若第二绝缘体30随着触头60的弹性变形而超过设计值较大地沿左右方向移动,则第二绝缘体30的外周壁32的左右方向的外表面与相对的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的内表面接触。由此,第二绝缘体30不会进一步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移动。
同样地,与第二绝缘体30的被防脱部38相对的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的内表面以及第一绝缘体20的开口21a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一方限制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向前后方向过度地移动。若第二绝缘体30随着触头60的弹性变形而超过设计值较大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则第二绝缘体30的被防脱部38以及外周壁32中的至少一方分别与上述的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的内表面以及开口21a的周缘部中的至少一方接触。例如,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第二绝缘体30分别向前方以及后方较大地移动的情况下,第二绝缘体30的外周壁32与第一绝缘体20的开口21a的周缘部接触。由此,第二绝缘体30不会进一步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移动。
如图2所示,在相对于具有这样的浮动结构的连接器10使连接对象物70的上下方向的朝向颠倒的状态下,一边使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的前后位置以及左右位置大致一致,一边使它们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然后,使连接对象物70向下方移动。此时,即使彼此的位置例如在前后左右方向多少有些偏移,连接器10的引导部35也会与连接对象物70接触。其结果,通过连接器10的浮动结构,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能够移动。由此,连接对象物70被引导至第二绝缘体30的嵌合凹部34。
若使连接对象物70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33和连接对象物70的嵌合凹部81嵌合。连接器10的嵌合凹部34和连接对象物70的绝缘体80嵌合。在该状态下,触头60的接触部68和触头100的弹性接触部103相互接触。此时,触头100的弹性接触部103在触头安装槽83的内部朝向外侧稍微弹性变形。
由此,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完全地连接。此时,电路基板CB1和电路基板CB2经由触头60以及触头100电连接。
在该状态下,触头100的一对弹性接触部103借助沿前后方向的向内侧的弹性力从前后两侧夹持连接器10的一对触头60。通过由此产生的向触头60的按压力的反作用,在将连接对象物70从连接器10拔出的情况下,第二绝缘体30经由触头60受到向上方的力。由此,即使第二绝缘体30向上方向移动,第一绝缘体20的防脱部25也能够抑制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向上方的脱离。在仰视时,第一绝缘体20的防脱部25与第二绝缘体30的被防脱部38重叠。因此,若第二绝缘体30想要向上方移动,则从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向外侧突出的被防脱部38与防脱部25接触。由此,第二绝缘体30不会进一步向上方移动。
根据上面那样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具有浮动结构,且即使在低高度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调整构件50a以及50b分别具有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a以及51b,由此,各调整部与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分接近或接触。由此,触头60的特性阻抗在各调整部的附近减少。更具体地说,通过使各调整部所包含的具有导电性的构件隔着其表层的电绝缘性构件接近触头60,在它们之间能够获得与电容器相同的效果。若将静电容量设为C,则此时的特性阻抗Z取决于静电容量C。例如,特性阻抗Z与静电容量C的平方根成反比,或与静电容量C成反比。因此,通过使电容器的间隔变窄使静电容量C变大,减小特性阻抗。这样,通过调整使特性阻抗的值接近理想值,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通过调整部51a以及51b1在前后方向上从内侧以及外侧分别与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相对,在第二连结部65的两侧能够获得与电容器相同的效果。因此,触头60的特性阻抗进一步减小,从而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进一步提高。
通过调整部51a以及51b分别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各调整部与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触头60的整体接近或接触。因此,各个触头60的特性阻抗降低。其结果,各个触头60的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进一步提高。此外,无需相对于各触头60单独地形成各调整部,从而能够提高调整构件50a以及50b的生产率。其结果,能够提高连接器10的生产率。
调整部51a以及51b分别沿触头60的排列方向延伸,由此,各调整部所包含的具有导电性的构件还发挥针对电磁噪声的遮蔽构件的作用。因此,即使在大容量且高速的信号传输中,也能够提高传输特性。更具体地说,在触头60中与各调整部相对的部分的传输信号相关的噪声的影响降低。例如,通过各调整部抑制从连接器10向外部流出的磁等噪声,能够降低由触头60传输的信号所带来的对装载于连接器10周围的电子部件的电影响。
调整部51a以及51b分别包括金属构件且表层具有电绝缘性,由此,金属构件和触头60能够达到与电容器相同的效果,并且也能够确保金属构件与触头60的电绝缘。例如,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各调整部和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分容易接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金属构件与触头60的电绝缘,从而能够抑制短路等电引起的不良情况。因此,即使在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连接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由于与触头60相对的调整部51a以及51b各自的面为平面,因此,能够抑制各调整部与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分的接触所引起的各结构部的变形以及破损。例如,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各调整部和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分容易接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各调整部和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位的接触所引起的力学上的不良情况。更具体地说,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能够防止因触头60和各调整部接触所引起的触头60的变形。或者,能够抑制各调整构件或触头60的磨削。因此,即使在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连接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由于调整构件50a的卡止部52a与第一绝缘体20卡止,因此,能够以比与移动的第二绝缘体30卡止的情况更稳定的方式,将调整构件50a配置于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例如,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不会产生与第二绝缘体30卡止的一对调整构件50a中的一方与触头60分离的情况。通过卡止部52a与第一绝缘体20卡止,调整构件50a与触头60的相对位置稳定。
由于连接部53a相比触头60更靠嵌合侧,因此,调整构件50a的连接部53a和触头60的相对应的部分沿前后方向重叠。由此,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缩小,从而连接器10小型化。此外,通过连接部53a在调整部51a移动时弹性变形,能够调整相对位置,以使调整部51a和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不会较大地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因调整部51a与触头60的间隔的变化所产生的触头60的特性阻抗变化。
由于第二绝缘体30具有从与调整部51a相对的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朝向调整部51a突出的突出部37,因此,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突出部37和一方的调整部51a接触。由此,即使在第二绝缘体30移动的情况下,突出部37也能够按压调整部51a,以缩小该一方的调整部51a与触头60的间隔而彼此不会较大地分离。因此,能够抑制因调整部51a和触头60的间隔的变化所产生的触头60的特性阻抗变化。
由于突出部37从第二绝缘体30的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沿前后方向突出,因此,突出部37接近触头60的第二连结部65,从而触头60的特性阻抗在突出部37的附近减小。更具体地说,通过使比空气的介电常数高的第二绝缘体30的突出部37隔着空气接近触头60,在它们之间能够获得与电容器相同的效果。因此,如上所述,通过调整为特性阻抗的值接近理想值,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由于第二绝缘体30在形成有突出部37的位置宽度宽,因此,能够提高第二绝缘体30的强度。此外,由于第二绝缘体30的重心向下方下降,因此,在连接器10的浮动动作时,第二绝缘体30以稳定的姿势移动。另一方面,由于第二绝缘体30在嵌合侧宽度窄,因此,嵌合侧的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分别与第一绝缘体20以及调整构件50a之间的间隔变大。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绝缘体30移动时在嵌合侧与第一绝缘体20以及调整构件50a接触,从而能够维持连接器10的浮动动作所需的第二绝缘体30的可动量。
由于突出部37的下表面与触头60的基部66大致平行,因此,在突出部37与基部66之间能够获得与电容器相同的效果。因此,通过调整突出部37的下表面与基部66之间的间隔,能够容易地调整基部66的特性阻抗。例如,通过使突出部37的下表面和基部66接近,能够使静电容量C变大,从而能够降低特性阻抗。
由于触头60具有比相邻的第二弹性部63b以及第三弹性部63c宽度更宽的第二连结部65,因此,第二连结部65的特性阻抗减小。由此,能够抑制这些弹性部的特性阻抗的增加,从而整体的特性阻抗的平均值接近理想值。这样一来,连接器10能够有助于特性阻抗匹配。因此,在连接器10中,即使在大容量且高速传输中,也能够获得所需的传输特性。
由于金属件40被压入第一绝缘体20,安装部43焊接于电路基板CB1,因此,金属件40能够使第一绝缘体20稳定地固定于电路基板CB1。通过金属件40,能够提高第一绝缘体20安装于电路基板CB1的安装强度。
由于触头60由弹性系数小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即使在施加于第二绝缘体30的力小的情况下,连接器10也能够确保所需的第二绝缘体30的移动量。即,第二绝缘体30相对于第一绝缘体20能够平滑地移动。由此,连接器10能够容易地吸收与连接对象物70嵌合时的位置偏移。在连接器10中,触头60的各弹性部能够吸收因某种外部原因所产生的振动。由此,能够抑制较大力施加于安装部62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与电路基板CB1的连接部分的破损。即,能够抑制在电路基板CB1与安装部62的连接部分的焊料产生裂纹。因此,即使在连接器10和连接对象物70连接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其本质特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规定的方式来实现本发明。因此,以上描述是示例性的,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范围由附加的权利要求书来定义,而非由以上的描述定义。在所有的变更中的与其均等的范围内的全部变更均应包括在内。
例如,上述的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朝向以及个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中的图示的内容。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朝向以及个数等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就可以任意地构成。
上述的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的内容。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70的组装方法只要能够以发挥各自的功能的方式进行组装,就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例如,金属件40、调整构件50a以及触头60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与第一绝缘体20以及第二绝缘体30中的至少一方一体地成型,而非压入。
图13是表示调整构件50a的变形例的与图7相对应的剖视图。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除了形成于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还可以在嵌合方向上相比触头60更靠嵌合侧形成。此时,调整部51a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以及触头60的上侧与触头60相对。由此,调整构件50a的调整部51a与触头60相对的面积增大,从而触头60的特性阻抗进一步减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
说明了调整构件50a以及50b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以及第二绝缘体30的下方与触头60相对,但并不限定于此。调整构件50a以及50b也可以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侧的任意的位置与触头60相对。例如,调整构件50a以及50b也可以在第一绝缘体20与第二绝缘体30之间以及第二绝缘体30的下方中的任一方与触头60相对。
说明了调整部51a以及51b1在前后方向上从两侧与触头60相对,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只有调整部51a以及51b1中的某一方与触头60相对。
说明了调整构件50a以及50b形成为单独的构件,但各调整构件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各调整构件也可以具有能够使其功能的任意的结构。例如,调整构件50a以及50b也可以一起一体地形成而构成一个连续的调整构件。
各调整部只要包括金属构件且表层具有电绝缘性,也可以以任意的方法形成。例如,各调整部也可以通过金属构件和树脂材料一体地成型的嵌件成型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对金属构件的表面实施绝缘性的镀层而形成,也可以形成为利用绝缘性的片材覆盖金属构件。各调整部只要能够确保与触头60的绝缘性,就可以仅由金属构件形成。
说明了与触头60相对的各调整部的面为平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触头60相对的各调整部的面上添加在触头60弹性变形时容纳相对应的触头60的部分的槽或通孔等任意的结构。
连接部53a以及53b也可以分别由任意的材料形成。例如,各连接部也可以与各调整部同样的包括金属构件且表层具有电绝缘性,也可以仅由金属以及树脂中的任一方形成。
说明了调整构件50a通过卡止部52a与第一绝缘体20卡止,但并不限定于此。调整构件50a也可以以任意的方法配置在第一绝缘体20的内侧。例如,调整构件50a也可以通过包括粘接剂等任意的粘合剂直接安装于触头60。例如,调整构件50a也可以通过嵌件成型与触头60一体地形成。例如,调整构件50a也可以与沿第一绝缘体20的外周壁22的外表面配置的金属制的遮蔽构件连续地形成,也可以形成为经由第一绝缘体20的上表面从开口21a向内侧下垂的形状。
说明了突出部37包括从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的上部至下缘部倾斜的倾斜面,但并不限定于此。突出部37若能够按压调整部51a,且能够提高连接器10的信号传输的传输特性,则也可以具有任意的结构。例如,突出部37也可以包括从外周壁32的外表面32a的上缘部至下缘部的整体倾斜的倾斜面。例如,突出部37也可以形成为,从外周壁32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包括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外表面。例如,突出部37也可以以包括曲面的方式从外周壁32向外侧突出。
说明了在第一连结部64、第二连结部65以及基部66中,通过增大传输路径的宽度即传输路径的截面积使特性阻抗降低,从而提高触头60的传输特性,但各结构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第一连结部64、第二连结部65以及基部66各自也可以具有提高导电性的任意的结构。例如,各结构部也可以宽度与触头60的其他部分相同且较厚地形成。例如,各结构部也可以由截面积相同且比触头60的其他部分的导电性高的材料形成。例如,各结构部也可以具有截面积与触头60的其他部分相同且使其表面的导电性提高的镀层。
第二连结部65也可以朝向第二绝缘体30大致く字状地弯曲。由此,连接器10的浮动动作所需的第二绝缘体30的可动量增大。此外,连接器10低高度化。
说明了第一弹性部63a、第二弹性部63b以及第三弹性部63c相比触头60的其他部分形成为宽度窄,但并不限定于此。各弹性部也可以具有能够确保所需的弹性变形量的任意的结构。例如,各弹性部也可以由宽度相同且弹性系数比触头60的其他部分更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说明了触头60由弹性系数小的金属材料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触头60只要能够确保所需的弹性变形量,也可以由具有任意的弹性系数的金属材料形成。
说明了连接对象物70为与电路基板CB2连接的插座连接器,但并不限定于此。连接对象物70也可以是连接器以外的任意的对象物。例如,连接对象物70也可以是FPC、柔性扁平电缆、刚性基板或任意的电路基板的卡边缘等。
上面那样的连接器10装载于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例如包括照相机、雷达、行车记录仪或发动机控制单元等任意的车载设备。电子设备包括在例如汽车导航系统、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或安全系统等车载系统中所使用的任意的车载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个人电脑、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复合机等任意的信息设备。另外,电子设备包括任意的工业设备。
这样的电子设备即使在小型化的情况下,也具有信号传输中的良好的传输特性。通过连接器10的良好的浮动结构能够吸收基板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组装时的操作性。即,电子设备的制造变得容易。通过连接器10能够抑制其与电路基板CB1的连接部分的破损,因此,能够提高作为电子设备的产品的可靠性。同样地,通过抑制连接器10中的上述的电连接不良情况以及力学上的不良情况,提高了其与连接对象物70的连接可靠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作为电子设备的产品的可靠性。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其与连接对象物嵌合,其中,
具有:
第一绝缘体,
第二绝缘体,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体能够移动,
触头,安装于所述第一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二绝缘体,并具有将所述第一绝缘体以及所述第二绝缘体连结的连结部,
调整构件,配置于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内侧,包括具有导电性的构件,
所述调整构件具有与所述触头相对的调整部,
所述调整部在与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从内侧和外侧即两侧与所述连结部相对,
所述调整部包括金属构件且表层具有电绝缘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调整部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相比所述触头更靠嵌合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调整部在相比所述第二绝缘体更靠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侧的相反一侧与所述触头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触头排列有多个,
所述调整部沿所述触头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便包括排列有多个所述触头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调整构件具有:
卡止部,与所述第一绝缘体卡止,
连接部,将该卡止部和所述调整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嵌合方向上相比所述触头更靠嵌合侧。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绝缘体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从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与所述调整构件的所述调整部相对的外表面朝向所述调整部突出。
8.一种电子设备,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CN201910198256.0A 2018-03-23 2019-03-15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02996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56715A JP6971182B2 (ja) 2018-03-23 2018-03-23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18-056715 2018-03-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9635A CN110299635A (zh) 2019-10-01
CN110299635B true CN110299635B (zh) 2021-05-28

Family

ID=679837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98256.0A Active CN110299635B (zh) 2018-03-23 2019-03-15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80386B2 (zh)
JP (1) JP6971182B2 (zh)
CN (1) CN1102996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1182B2 (ja) * 2018-03-23 2021-11-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467236B2 (ja) 2020-05-28 2024-04-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7467234B2 (ja) 2020-05-28 2024-04-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2022080518A (ja) * 2020-11-18 2022-05-3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WO2022195987A1 (zh) * 2021-03-17 2022-09-22
JP1719731S (ja) * 2021-09-30 2022-07-13 電気コネクタ
JP1719682S (ja) * 2021-09-30 2022-07-13 電気コネクタ
JP1719683S (ja) * 2021-09-30 2022-07-13 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2958B2 (ja) * 1997-06-30 2007-02-21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可動型コネクタ
JP4472721B2 (ja) * 2007-04-04 2010-06-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モジュール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5435985B2 (ja) * 2009-03-09 2014-03-0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2201624B (zh) * 2010-03-26 2014-02-26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
US9735521B2 (en) * 2013-01-09 2017-08-15 Amphenol Corporation Float adapte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14165084A (ja) 2013-02-27 2014-09-08 D D K Ltd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JP2014222576A (ja) * 2013-05-13 2014-11-2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202013006067U1 (de) * 2013-07-05 2013-08-12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JP6183626B2 (ja) * 2015-08-04 2017-08-23 Smk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機構付き同軸コネクタ
JP6438382B2 (ja) * 2015-12-15 2018-1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9586071B (zh) * 2017-09-29 2022-04-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6463446B1 (ja) * 2017-11-16 2019-02-0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
JP6971182B2 (ja) * 2018-03-23 2021-11-24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96492A1 (en) 2019-09-26
US10680386B2 (en) 2020-06-09
JP6971182B2 (ja) 2021-11-24
CN110299635A (zh) 2019-10-01
JP2019169370A (ja)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99635B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11247696B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US11349240B2 (en) Floating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2486351B1 (ko) 커넥터 및 전자 기기
JP6408106B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94113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379408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979380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132287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9114565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19114566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450496B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2019160489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10098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629417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WO202216888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20230064606A1 (en) Connector, connector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9091729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