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78011A -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78011A
CN110278011A CN201910504064.8A CN201910504064A CN110278011A CN 110278011 A CN110278011 A CN 110278011A CN 201910504064 A CN201910504064 A CN 201910504064A CN 110278011 A CN110278011 A CN 110278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ital
signal
analogue
expanding element
rad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0406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78011B (zh
Inventor
罗漫江
樊奇彦
张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China Ltd, Comba Telecom Systems Guangzhou Co Ltd,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mba Telecom Technology Guangzhou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0406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78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1A/zh
Priority to EP19933068.9A priority patent/EP3986011A4/en
Priority to BR112021025091A priority patent/BR112021025091A2/pt
Priority to PCT/CN2019/121365 priority patent/WO2020248529A1/zh
Priority to US17/618,337 priority patent/US1192390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78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780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04B10/25753Distribution optical network, e.g.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plurality of remot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5Performance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10/07955Monitoring or measuring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50Transmitters
    • H04B10/564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1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optical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10/006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processing an RF signal by opt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Relay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其中,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数模扩展单元连接。数模扩展单元用于对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以及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操作。基于此,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采用基于电缆连接的菊花链拓扑结构,可在提高传输带宽的同时,有效降低传输链路的成本;并且,由数模扩展单元执行基带处理,远端单元无需基带处理设备,可有效降低系统的器件成本及运行功耗;该系统具有支持多模多频、小区分裂等特点,易于扩容,施工难度低。

Description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4G(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一些业务密集型场景(例如机场、火车站、大型场馆等)引入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具有部署简单、施工难度小、扩容灵活、运维方便等优点,大幅提高了网络容量。
然而,对于即将到来的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为应对越来越多的移动新业务,对网络提出了大带宽、高容量、低时延等刚性要求。其建设特点是更大的带宽,更高的频段,更多的天线(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由于频段高,为提升容量,改善用户体验,需提高器件的性能,并且,会对更多的点位进行天线的放置,而且每个点位需要多根天线来实现2T2R,或4T4R。即,针对5G室内分布场景,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存在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存在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且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数模转换,得到待发送给远端级联链的下行模拟射频信号;或者,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对远端级联链传输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且通过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进行基带处理操作,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远端单元,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相邻两个远端单元之间通过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远端单元获取终端的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以及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
远端单元对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和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得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数模扩展单元。
数模扩展单对获取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及基带处理,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数模扩展单元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以及数模转换,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远端级联链。
远端单元获取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基于下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下行射频信号发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增益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增益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远端单元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远端单元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远端单元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增益控制装置,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并且,增益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各远端单元中;增益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测量模块,用于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电缆长度获取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衰减值匹配模块,用于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数模扩展单元连接。其中,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以及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操作,得到待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或者待发送给远端级联链的下行模拟射频信号;远端单元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相邻两个远端单元之间通过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基于此,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采用基于电缆连接的菊花链拓扑结构,可在提高传输带宽的同时,有效降低传输链路的成本;并且,由数模扩展单元执行基带处理,远端单元无需基带处理设备,可有效降低系统的器件成本及运行功耗。同时,远端单元的覆盖不受带宽限制且支持多种信号接入覆盖,该系统具有支持多模多频、小区分裂等特点,易于扩容,施工难度低。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第一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第二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与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的远端单元对比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菊花链拓扑与星型拓扑的第一对比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菊花链拓扑与星型拓扑的第二对比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频段-带宽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集束射频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一示意性结构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第三示意性结构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二示意性结构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远端单元的第一示意性结构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远端单元的第二示意性结构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接入单元的第一示意性结构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示意性结构图;
图16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执行数字合路的示意图;
图17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信源单元对比图;
图18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接入单元的第二示意性结构图;
图19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数模扩展单元的信号耦合示意图;
图20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远端单元的信号耦合示意图;
图21为一个实施例中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第四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端口”、“第一传输端口”、“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以及5G商用脚步的日益临近,如何建设高性能低成本的室内分布网络,面临的巨大的挑战。在2G(2-Generation wireless telephonetechnology,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时代,移动通信工作频段较低,室内覆盖方案主要是使用室外宏站信号覆盖室内,和/或采用传统室内分布系统(DAS,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即,RRU作为信源,使用馈线和室分天线进行室内信号覆盖),能够解决信号覆盖问题,满足语音业务。
传统DAS主要采用无源器件,其产业链成熟,具有投资小、系统简单等有点,并且,后期可以简单通过合路进行多频段扩容。但是在要求多条通信通道的条件下,例如,对于5G要求的2T2R和4T4R的MIMO系统,传统DAS的建设成本会加倍增加;同时,由于无源器件的不一致性以及信号传输插损等因素,传统DAS不能完全体现MIMO系统的性能,并且,当前器件不支持高频段,不利于扩容和系统的平滑演进;此外,传统DAS的工程建设难度大,故障隐患多,故障排查难度大。
而4G时代引入的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具有工程实施简单、可视化运维、多通道MIMO实现简单、容易扩容及演进等优点。但是,在相同规格下,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比传统DAS的建设成本高数倍。并且,新型数字室分均为有源系统,数字信号通过网线或光纤传输,需要耗费巨大的能耗;同时,在数字化传输中,其带宽受限于光模块或网线的速率,如果需要更大的带宽,或支持2T2R或4T4R等MIMO系统,则要求传输的带宽成比例增加,并采用性能匹配的器件(如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数转换器)/DAC(Digital toanalog converter,数模转换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进行处理,其成本和功耗也大幅增加。
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可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在信源单元和远端射单元之间设置用于基带处理和信号转换的数模扩展单元,形成信源单元、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单元的三层结构;并且,数模扩展单元使用射频电缆级联多个远端单元,形成菊花链拓扑结构;在提高带宽时,能够有效降低远端覆盖的成本,同时,系统支持多种信号的接入覆盖,且具备支持多模多频、扩容、小区分裂等特点。基于此,系统采用数模混合传输的方式,具有工程实施简单、可管可控、多通道MIMO和便于扩容等优点,同时,还可避免建设成本高、功耗高和传输带宽受限等缺点。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与信源单元连接的数模扩展单元,以及至少两个远端单元;其中,远端单元间采用菊花链拓扑的连接结构,形成远端级联链;并且,位于远端级联链首端的远端单元采用射频电缆连接数模扩展单元;数模扩展单元可连接至少一条远端级联链。此外,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可包括至少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一个信源单元与多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可采用星型拓扑的连接结构,和/或菊花链拓扑的连接结构。应该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菊花链拓扑为线性菊花链拓扑。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且通过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数模转换,得到待发送给远端级联链的下行模拟射频信号;或者,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对远端级联链传输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且通过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进行基带处理操作,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远端单元,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相邻两个远端单元之间通过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
具体而言,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级联链之间通过射频电缆连接,单个数模扩展单元可分别连接多条远端级联链,并分别通过射频电缆与远端级联链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远端级联链中的多个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依次级联,位于远端级联链首级的远端单元连接数模扩展单元,形成菊花链拓扑结构;相邻的远端单元间通过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此外,数模扩展单元可通过光纤连接信源单元,采用光信号的模式与信源单元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数模扩展单元用于对外部数据进行基带处理,还用于模数转换或数模转换;其中,外部数据为数模扩展单元外的数据,例如来自远端单元的数据、信源单元的数据等。具体地,数模扩展单元内部设置有基带处理模块和信号转换模块。远端单元用于实现信号的覆盖,与终端设备进行上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具体地,远端单元内部设置通信链路模块,包括天线、滤波器等射频器件。
对于上行信号链路,多个远端单元分别通过各自的天线接收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当前远端单元可将接收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后,通过射频电缆传输到上一级远端单元。上一级远端单元接收下一级远端单元的信号,与自身通过天线接收、且经处理得到的信号进行合路,将合路后的信号继续通过射频电缆传输到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数模扩展单元。数模扩展单元接收一条远端级联链传输的远端单元合路信号,将该合路得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转换成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并进行基带处理,进而将基带处理得到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以光学方式发送到信源单元。
对于下行信号链路,信源单元将下行数字射频信号以光学方式(光纤),即下行光信号,发送到数模扩展单元;数模扩展单元对接收到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后,通过数模转换,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通过射频电缆将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远端级联链;远端级联链中的各远端单元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该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后,通过射频天线发射出去,实现信号的覆盖。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模扩展单元可采用光纤连接信源单元,使用数字化光纤传输,使得信源接入多样化,即,信源单元既可为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基带处理单元),也可为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级联链采用射频电缆连接,数模扩展单元能够在射频电缆中耦合电源信号、监控信号等;远端单元可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电源信号等,进而实现射频信号的有源放大,基于此,远端级联链上远端单元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信号覆盖需求进行设置,当需要增设远端单元时,只需在末级远端单元后再接入远端单元即可,便于系统的演进和扩容,相比传统DAS,可实现更高功率、更灵活的功率覆盖,且能够对远端单元进行监控,及时获取各远端单元的配置信息、告警信息、状态信息以及插损信息等。
由于分布式天线系统需设置多个远端单元,保证信号的全面覆盖,同时,随着带宽的提升,远端单元上器件的性能也需相应地升级匹配,因此,远端单元在系统中的成本占比大、功耗占比也高。而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模扩展单元中设有基带处理模块和信号转换模块,远端单元无需设置基带处理器件,节省了基带处理器件(例如FPGA、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的成本,如图4所示。并且,相对于新型室分系统采用光纤或网线作为传输介质,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级联链的各远端单元采用射频电缆作为级联的传输介质,可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功耗;同时,远端单元也无需设置光处理器件、以太网传输电路等,可进一步降低成本。具体而言,在新型室分系统中,基带处理器件和传输介质两部分的成本占比高,且产生的功耗占比高,而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建设成本可大幅降低,功耗也可相应地降低。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单元采用菊花链拓扑结构进行级联,相对于新型室分系统采用的星型拓扑结构,可大幅降低工程施工难度,节省射频电缆的使用量,降低建设成本。例如,如图5所示,若每个远端单元间隔15m(米)布置,则菊花链拓扑结构下设置四个远端单元需要的传输介质长度为60m,而星型拓扑结构需要的传输介质长度为:15+30+45+60=150m。
此外,如图6所示,若数模扩展单元均接8个远端单元,则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数模扩展单元使用光纤接信源单元、且可级联另一个数模扩展单元,所以,单个数模扩展单元需要2个光纤接口;而对于新型数字化室分系统的扩展单元,则需要连接信源单元的光纤接口、级联扩展单元的光纤接口以及8个连接远端单元的光纤接口或网线接口。在大带宽的需求下,每个接口器件的成本相应增加,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可节省接口器件,降低成本。
应该注意的是,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之间、相邻两个远端单元之间均使用射频电缆连接。射频电缆和链路上的无源器件,只要满足截止频率要求就可进行传输,比如,目前传统DAS的无源器件支持到700M(兆赫兹)至2.7G(吉赫兹),如本申请实施例要满足国内5G建设,只需要选择700M至3.5G的无源器件,则传输带宽基本上不受限制,如图7所示。而对于新型数字室分远端,通常使用数字光纤或网线传输,需要将射频信号数字化,再通过CPRI(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通用公共无线电接口)协议传输,对数字传输带宽有较大的限制。例如,按照5G室分比较标准的配置,远端单元实现4T4R MIMO、100MHz(兆赫兹)带宽的信号覆盖,且采用标准CPRI传输时,其传输带宽为:
122.88MHz×2×15×16/15×10/8×4=19.6608Gbps
其中:122.88MHz表示100MHz带宽信号传输速率;2表示IQ两路;15表示传输位宽;16/15表示传输控制开销;10/8表示传输编码;4表示天线数。即,如果要覆盖4T4R/100MHz信号,使用数字光纤或网线、并基于标准CPRI进行传输时,需要19.66Gbps(吉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则要求选用支持25Gbps的光模块和FPGA器件,相较于本申请实施例,其成本非常高,同时,以太网目前最高只支持到10Gbps,难以满足要求;而如果要降低传输速率,需要进行压缩,则会增加其系统实现的复杂性。
传统DAS使用低插损的7/8馈线作为传输介质,但其重量和直径很大,同时,在使用4T4R的要求下,需要四根7/8馈线,施工难度大,成本高。本申请实施例可选用直径和重量小的射频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同时,远端单元可通过有源射频放大来弥补射频传输中的插损。由于直径小,可将多根射频电缆集束合并成一个电缆,便于施工。如图8所示,为四根射频电缆合成一根集束射频电缆,能够满足4T4R的需求。
示例性地,如图9所示,数模扩展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光收发模块、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和射频前端模块。其中,第一光收发模块,用于与信源单元进行光信号交互。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第一信号转换模块,用于与基带处理模块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交互,以及与射频前端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射频前端模块,用于与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用于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处理。
具体而言,第一光收发模块可用于与信源单元进行光信号的相互传输,实现光信号与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且还可用于与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进行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传输。可选地,第一光收发模块可包括至少一个光收发器。
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可用于对第一光收发模块传输的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字射频信号传输给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同时,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还可用于对第一信号转换模块传输的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的数字射频信号传输给第一光收发模块。其中,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对数字射频信号的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处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数字合路、信号组帧、信号解帧、串并转换、并串转换、时钟恢复以及数字中频处理等。可选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可为FPGA或ASIC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可用于对第一基带处理模块传输的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并将数模转换得到的模拟射频信号发送给射频前端模块。同时,第一信号转换模块还可用于对射频前端模块传输的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并将模数转换得到的数字射频信号发送给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可选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可包括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射频前端模块可用于将第一信号转换模块传输的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后,发送给远端级联链;且还可用于将远端级联链传输的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处理后,发送给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其中,射频前端模块对模拟射频信号的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处理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滤波、变频以及放大等。可选地,射频前端模块可包括滤波器、变频器以及放大器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应该注意的是,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第一信号转换模块以及射频前端模块内部均可设置多个处理通道,用于分别处理多路通信通道的信号,以满足2T2R、4T4R等通信需求。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至少两个数模扩展单元,其中一个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信源单元,相邻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通过各自的第一光收发模块进行光纤级联。
具体而言,信源单元可通过其中一个数模扩展单元连接其他数模扩展单元,实现与各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信号交互。基于此,可减少信源单元需要设置的光口数量,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例如,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一个包含至少3个光接口的第一级数模扩展单元,以及多个包含2个光接口的第二级数模扩展单元;信源单元可通过第一级数模扩展单元连接各第二级数模扩展单元,第二级数模扩展单元还可通过光纤级联下一级的数模扩展单元;其中,第二级数模扩展单元的数量可小于或等于第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光接口的数量。
又例如,各数模扩展单元之间还可通过光纤依次级联连接,形成菊花链拓扑结构,位于首级的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信源单元,基于此,各数模扩展单元仅需要2个光接口,无需做接口扩展,能够降低传输介质的需求,且可减少信源单元需要设置的光接口数量,降低系统建设成本。
应该注意的是,信源单元与各数模扩展单元之间可形成星型拓扑、菊花链拓扑、以及星型和菊花链的混合拓扑。数模扩展单元可将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广播到下一级级联的数模扩展单元,还可将自身得到的上行光信号通过上一级级联的数模扩展单元、传输给信源单元。
示例性地,如图10所示,远端级联链的数量为至少两条,一个数模扩展单元对应连接至少一条远端级联链;各数模扩展单元的射频前端模块分别连接对应的各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
具体而言,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数模扩展单元可根据信号覆盖的需求,分别连接多条远端级联链,与各远端级联链分别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具体地,各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均连接数模扩展单元的射频前端模块;射频前端模块可为各远端级联链设置相应的信号处理通道。基于此,数模扩展单元可扩展连接多条远端级联链,进而能够灵活设计信号覆盖,满足多种室内结构的布局需求,适用性高。
优选地,数模扩展单元还用于:对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后的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透传给相邻的数模扩展单元。
具体而言,下行数字射频信号可以广播方式传输,进入数模扩展单元进行基带处理时,可分为两路,一路可经解帧、中频、上变频、数字滤波、数模转换以及射频前端等处理后,耦合到射频电缆中,发送到远端级联链;另一路可经过组帧,以加入控制信息,并将组帧得到的信号通过光纤透传给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基于此,级联的数模扩展单元可快速将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信号发送给下一级的级联单元,便于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进行信号处理及覆盖,能够在降低系统建设成本的同时,保证系统中信号传输的及时性。
可选地,数模扩展单元还用于,根据当前数模扩展单元接收到的多路信号的特征是否相同,确定是否将接收到的多路信号进行数字合路: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相同,则将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合路,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对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其中,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当前数模扩展单元连接的远端级联链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基带处理得到;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则分别对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
具体而言,数模扩展单元可接收自身连接的各远端级联链的信号,以及级联的数模扩展单元的信号,并根据信号特征,将多路信号中信号特征相同的信号进行数字合路,进而可减少信号在传输至信源单元时占用的带宽,提高传输介质及器件的利用率。其中,信号特征包括一下参数的任意一种或任意组合:制式、频段以及小区等。
具体地,若数模扩展单元级联,则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将其得到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如果传输来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处理得到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相同特征(例如同制式、同频段、同小区),则需进行数字相加(属于数字合路),然后将相加得到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并传输到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若不是相同特征,则下一级传输来的信号需要透传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者信源单元。其中,若下一级传输的信号可进行数字相加,则不占用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向上一级传输的带宽;若下一级传输的信号需透传到上一级,则该信号需要占用额外的传输带宽。上述信号特征可为信号的制式、频段或所属小区等,应该注意的是,该信号特征不涉及信号承载的信息内容。
示例性地,如图11所示,数模扩展单元还包括第一监控电路、电源电路、以及通过射频电缆与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连接的第一耦合器。
第一耦合器分别连接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射频前端模块、第一监控电路和电源电路;第一耦合器,用于执行将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生成的上下行切换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中、将电源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中、与远端单元进行监控信号交互、与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具体而言,数模扩展单元还包括连接在射频前端模块与远端级联链之间的第一耦合器,以及连接第一耦合器的第一监控电路和电源电路。其中,第一监控电路用于监控信号的生成和处理,可通过第一耦合器将监控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中,监控各远端单元的状态信息、设备信息以及告警信息等;可选地,第一监控电路可为生成和处理低速射频信号的电路,其中,低速射频信号如蓝牙信号、FSK(Frequency-shift keying,频移键控)信号等,该低速射频信号不干涉射频电缆上的其他信号。例如,第一监控电路可包括第一处理器,以及连接在第一处理器和第一耦合器之间的第一蓝牙芯片。
电源电路用于生成电源信号并通过第一耦合器耦合到射频电缆中,为各远端单元提供电源信号,便于远端单元进行射频信号放大。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还可用于生成上下行切换信号,并通过第一耦合器耦合到射频电缆中,进而能够驱动远端单元实现TDD(Time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覆盖。第一耦合器用于将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上下行切换信号、电源信号以及监控信号等耦合到射频电缆中,便于远端级联链中各远端单元在射频电缆中耦合出对应的信号;第一耦合器还可用于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远端单元传输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监控信号等。应该注意的是,射频前端模块可为零中频、超外差方式或直接射频采样方式等;监控信号和电源信号经过第一耦合器耦合到射频电缆时,可耦合到一根射频电缆,也可耦合到多根射频电缆,保证每个远端单元都有电源信号和监控信号馈入。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模扩展单元可通过耦合器将多种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上,便于各个远端单元对信号的获取,丰富远端单元的功能性的同时,降低系统对传输介质的需求量。
示例性地,数模混合扩展单元主要由多工器(或双工器)、耦合器、射频前端、基带处理、数模/模数转换器以及光收发器组成。对于1T1R系统,只需一条射频电缆进行传输;而对于MIMO系统,需要多条射频电缆,或将相同频段的MIMO信号变频后、在同一条电缆上传输。数模混合扩展单元有至少两个光收发器,一个连接信源单元或上一级数模混合扩展单元,另一个连接另外一台数模扩展单元。而基带处理则可为FPGA或由相同功能的ASIC实现。
对于下行链路,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基带处理通过光收发器、从信源单元或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获取到数字射频信号,经过时钟恢复、串并转换、解帧、速率变换、数字上变频等处理后,发送到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模拟射频信号并发送到射频前端模块,经过滤波、变频、放大等处理后发送到多工器,然后经过第一耦合器耦合后馈入到射频电缆。
对于上行链路,第一耦合器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模拟射频信号,经多工器滤波后进入射频前端进行放大、滤波和变频处理。射频前端处理后的射频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射频信号,经过数字下变频(DDC,Digital down conversion)、速率变换、组帧、并串转换等基带处理后进行光电转换,变换为光信号后传输到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
若信号是TDD制式,则远端单元需要对上下行切换开关进行恢复,用于实现上下行信号的切换。如远端单元不能从射频信号中获取恢复开关的信号,则需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直接提供上下行切换信号。
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远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通信链路模块;相邻的两个远端单元之间通过多条射频电缆连接,优选地,可以通过集束电缆连接,集束射频电缆包括至少一条射频电缆,一条射频电缆对应连接下一级远端单元的一个通信链路模块。
具体而言,根据通信配置的通信通道数量,远端单元可设置多个通信链路模块,用于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并处理对应通信通道的模拟射频信号。同时,系统中的射频电缆可相应设置为包括多根射频电缆的集束射频电缆;一个通信链路模块通过其中一条射频电缆连接下一级远端单元的一个通信链路模块,或通过其中一条射频电缆连接数模扩展单元。例如,在支持4T4R的通信系统中,远端单元可包括4个通信链路模块,集束射频电缆包括4根射频电缆,每根电缆用于实现1T1R的天线射频传输;集束射频电缆中的射频电缆与远端单元中的通信链路模块可一一对应连接,进而能够满足4T4R的射频传输。具体地,通信链路模块可主要由耦合器、滤波器、直流隔离电路、放大器以及天线等组成,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应该注意的是,在同一根射频电缆上,可支持不同频段的多个信号进行传输,但需多工器对上下行进行分离或合路,进而可在不同的天线上进行覆盖。
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通信链路模块包括第二耦合器、射频交互电路、第二监控电路、电源转换电路以及上下行切换电路。第二耦合器通过射频电缆与第一耦合器或上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连接;第二耦合器分别连接射频交互电路、第二监控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和上下行切换电路;射频交互电路分别连接电源转换电路和上下行切换电路。
第二耦合器,用于执行获取电源信号、获取上下行切换信号、与数模扩展单元进行监控信号交互、与数模扩展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与下一级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具体而言,通信链路模块包括连接射频电缆的第二耦合器,用于与第一耦合器、上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或下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具体地,第二耦合器的第一端口通过射频电缆连接第一耦合器或上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第二端口连接下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第三端口分别连接通信链路模块中的射频交互电路、第二监控电路、电源转换电路和上下行切换电路。
需要说明的是,射频交互电路用于与外部终端进行射频信号交互,可包括滤波器、放大器以及天线等器件。具体地,射频交互电路可通过第二耦合器从射频电缆中得到模拟射频信号,并经滤波、放大等处理后,由天线发射出去;射频交互电路还可通过天线获取外部终端发射的模拟射频信号,经滤波、放大等处理后,通过第二耦合器耦合到射频电缆中,进而可传输给数模扩展单元。
第二监控电路可用于通过第二耦合器获取监控信号并进行处理,还可通过第二耦合器反馈监控信号,实现远端单元与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监控信号交互。具体地,第二监控电路可为生成与处理低速射频信号的信号,例如蓝牙信号、FSK信号等;第二监控电路可通过监控信号反馈当前远端单元的状态信息、设备信号或告警信息等。例如,第二监控电路可包括第二处理器,以及连接在第二处理器和第二耦合器之间的第二蓝牙芯片,第二处理器可连接射频交互电路的衰减器,控制射频交互电路中的衰减值。
电源转换电路可用于通过第二耦合器获取电源信号,对电源信号进行转换,得到远端单元中各器件所需的标准电源,满足射频交互电路的有源放大;具体地,射频电缆上耦合的电压通常为48V(伏特),需要将其转换为5V、3.3V等电压。上下行切换电路可用于通过第二耦合器获取上下行切换信号,控制射频交互电路的上下行切换,实现TDD制式信号的覆盖;可选地,上下行切换信号还可直接从模拟射频信号中提取。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远端单元可通过耦合器,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监控信号以及电源信号等,实现信号覆盖,并且,设备的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利于系统的扩容。
示例性地,远端单元还用于获取终端的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以及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对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和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得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将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数模扩展单元。
具体而言,对于上行链路,在远端级联链中,当前远端单元通过射频交互,获取到外部终端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同时,当前远端单元还获取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获取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将合路得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数模扩展单元,实现上行射频信号的传输。
可选地,分布式天线系统还包括连接数模扩展单元的信源单元。
信源单元为BBU或RRU;若信源单元为RRU,则分布式天线系统还包括连接在RRU和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接入单元。其中,接入单元,用于通过接入单元内部的第二基带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以及通过接入单元内部的第二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操作,得到待发送给RRU的第三上行模拟射频信号或者待发送给数模扩展单元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
具体而言,信源单元可为BBU,能够直接处理基带信号,用于对接收到的相同信号特征(同制式、同频段、同小区)的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相加;且相加得到的信号在信源单元实现解调、解码等基带信号处理;如果是不同信号特征的信号,则需分配到不同的基带单元进行基带信号处理。信源单元也可为RRU,此时,需要接入单元将RRU的模拟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射频信号,并通过光纤传输到数模扩展单元;并且,接入单元还将数模扩展单元的数字射频信号转换成模拟射频信号并发送给RRU。此外,接入单元还用于对各路外部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例如,对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解帧、数字合路、组帧以及数字中频处理等。基于此,接入单元能够将多个数模扩展单元传输信号进行解帧、合路以及转换后,将得到的多路模拟射频信号通过对应的射频电缆发送给RRU进行处理;同时,接入单元还可对RRU传输的多路模拟射频信号进行转换、中频处理以及组帧后,通过光口发送给各数模扩展单元。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接入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光收发模块、第二基带处理模块、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射频通道模块。其中,第二光收发模块,用于与数模扩展单元进行光信号交互。第二基带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第二信号转换模块,用于与第二基带处理模块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交互,以及与射频通道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射频通道模块,用于与RRU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用于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处理。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模扩展单元与远端单元采用基于电缆连接的菊花链拓扑结构,可在提高传输带宽的同时,有效降低传输链路的成本;并且,由数模扩展单元执行基带处理,远端单元无需基带处理设备,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器件成本及运行功耗。同时,远端单元的覆盖不受带宽限制且支持多种信号接入覆盖,该系统具有支持多模多频、小区分裂等特点,易于扩容,施工难度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包括步骤:
远端单元获取终端的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以及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
远端单元对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和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得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数模扩展单元。
数模扩展单对获取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及基带处理,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包括步骤:
数模扩展单元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以及数模转换,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远端级联链。
远端单元获取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基于下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下行射频信号发射。
可选地,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数模扩展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通过各自的光收发模块进行光纤级联,位于首级的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信源单元;上述各信号传输方法还可包括步骤:
数模扩展单元根据当前数模扩展单元接收到的多路信号的特征是否相同,确定是否将接收到的多路信号进行数字合路: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相同,则数模扩展单元将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合路,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对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其中,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当前数模扩展单元连接的远端级联链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基带处理得到;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则数模扩展单元分别对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
数模扩展单元对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后的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透传给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
关于信号传输方法的具体限定可参见上文中对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针对5G室分,主要是4T4R天线,至少100MHz带宽,例如:2.6G频段为160MHz带宽,3.5G频段为200MHz,并且,2.6G频段和3.5G频段均为TDD信号。例如,按照4T4R/100MHz带宽进行说明,通信系统可包括1个信源单元,4个数模扩展单元和32个远端单元。其中,信源单元可为BBU,也可主要由RRU和接入模块组成;每个基站单元,即信源单元,连接4个数模扩展单元;每个数模扩展单元连接8个远端单元。
具体地,为满足4T4R的通信需求,在4T4R通信链路上的电缆均为包括4根子电缆的集束电缆,每根子电缆用于实现1T1R的天线射频传输。远端单元的结构可如图12所示,包括4个通信链路模块,分别与子电缆对应。换言之,集束电缆中的每条子电缆,接入远端单元时都会对应连接一个耦合器;基于此,远端单元可分别耦合出各子电缆中的信号,同时,电缆中信号的功率经过耦合器插损比较小,可通过电缆发送到下一级远端单元。下行射频信号从耦合器耦合出后经过滤波器(TDD信号为滤波器)、功放放大,再滤波后从天线发射。上行射频信号从天线接收,经滤波器滤波后经过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再由滤波器滤波后,从耦合器耦合到集束电缆上。
数模扩展单元可如图15所示,包括两个光口,其中一个为主光口,用于连接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信源单元,另一个为级联光口,用于连接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主光口的下行信号以广播方式传输,进入FPGA后分为两路;其中一路通过解帧后,分为四路、分别对应四根天线的下行信号,分别进入相应的数字中频模块进行DUC(Digital Up Conversion,数字上变频)、数字滤波等处理后经数模转换、射频前端处理后传输到对应的电缆,发送到远端级联链;另一路,经过一个组帧模块,加入一些控制信息后透传到级联光口。上行四路信号从远端单元通过集束电缆经对应的射频前端处理、模数转换后变成数字信号进入FPGA,在FPGA首先经数字中频模块,进行DDC、数字滤波处理后进入数字加模块。如图16所示,在数字加模块与级联光口的上行信号进行数字加处理(数字合路),相同天线和射频通道信号才能合路。
信源单元可直接为BBU,用于直接对数模扩展单元传输的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解调、解码等基带信号处理,如图17所示;信源单元还可为RRU,并且,系统还包括连接在RRU和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接入单元,如图17所示。接入单元可用于进行射频和数字的转换,与数模扩展单元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交互,与RRU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如图18所示,接入单元可配置4个光口(可以是其它数目)。对于上行的情况,根据相同的信号特征、将各个数模扩展单元发送的信号进行数字加合路,即:
光口1通道1+光口2通道1+光口3通道1+光口4通道1=总的通道1信号
以此类推,得到总的通道2、3、4信号,然后送到对应的信号中频处理链路进行处理,最终变换为模拟射频信号送到4T4R的RRU对应的端口上。对于下行的情况,4路下行信号从RRU端口馈入到接入模块,经对应的射频通道处理、模数转换、信号中频处理后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得到的信号广播到每个光口,即,每个光口的下行信号都可能包括通道1、2、3、4的信号。
在信源单元与数模扩展单元的传输中,以及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传输中,4T4R/100MHz带宽的信号如果使用标准CPRI传输,则需满足19.6GBps的传输速率、要求25G光收发模块,此时会大幅增加传输成本和设备成本。本申请实施例可通过CPRI压缩方式、使用非标准的CPRI进行传输:
122.88MHz×2×9×16/15×66/64×4=9.732Gbps<10Gbps
其中:122.88MHz表示100MHz带宽信号传输速率;2表示IQ两路;15表示传输位宽;16/15表示传输控制开销;10/8表示传输编码;4表示天线数。此时,传输速率小于10Gbps,可使用10G光模块和FPGA,进而使成本大幅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模扩展单元可在一根电缆上、馈入与远端单元匹配的电源信号、TDD开关切换信号和监控信号。其中,监控信号可使用蓝牙信号传输,也可以使用FSK或其它的低速射频信号,只需保证选用频段与其它信号相干涉即可,例如,蓝牙频段为2.4G,与覆盖信号2.6G不在一个频段。电源通常可使用48V电源,通过带直流耦合的耦合器或合路器耦合到电缆上传输。TDD开关切换信号也可直接耦合到射频电缆上。
由于所有信号都在电缆中,对于远端单元,其信号提取可如图20所示,通过耦合器耦合,直流电源信号经过一个低通滤波器,滤除高频信号并传输到电源转换电路上,得到远端单元工作需要的电源。TDD开关切换电路可通过直流隔离电路隔离掉直流电源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后,得到用于上下行信号切换的开关信号。蓝牙芯片可用于实现监控信号的传输,通过直流隔离电路隔离掉直流电源信号,通过带通滤波器后,接收数模扩展单元发送的监控信号;同时,远端单元的MCU也可通过蓝牙芯片反馈监控信号到数模扩展单元,实现双向通信。而最终覆盖的下行射频信号,也需要通过直流隔离电路和滤波器后,由天线发射。
进一步地,由于远端单元使用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射频电缆会导致信号插损,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使用菊花链级联的方式,使得同一条菊花链(即,远端级联链)上的各远端单元与数模扩展单元间的射频电缆长度不一致,如图21所示。远端单元可以通过放大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来补偿线缆插损,同时,通过设置数控衰减器来控制不同远端单元的增益,可匹配相应的插损。具体流程可如下:
当有远端单元接入到数模扩展单元时,该远端单元的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先通过蓝牙芯片与数模扩展单元的MCU建立监控通道的连接;数模扩展单元发送固定功率Pt_bluetooth的蓝牙信号到电缆上,假定为0dBm;各远端单元会接收到蓝牙信号,并测量接收到的功率Pr_bluetooth,由于射频电缆的长度不一致,每个远端单元接收到的功率值也不一致;根据测量得到的功率值,远端单元可计算出,自身与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信号插损Ploss,例如:
Ploss=Pt_bluetooth-Pr_bluetooth
得到该插损值Ploss之后,可根据电缆插损特性(对应蓝牙信号的2.4G频段)得到电缆长度;再根据电缆长度得到所需覆盖信号频段(如移动2.6G)的插损值,进而可通过调整数控衰减器来进行匹配。
例如,计算出2.6G的插损值为30dB,远端单元的下行放大增益为50dB;此时,设置20dB的衰减值,可实现远端增益和线路插损的匹配。
又如,远端单元的输出功率大于数模扩展单元的输出功率,需要减少衰减设置量。例如,数模扩展单元信号输出功率为15dBm,电缆损耗为30dBm,远端单元需要输出的功率为23dBm,而远端最大增益依然为50dBm,则衰减值为:23-(15-30+50)=12dB。即,衰减值需要设置为12dB,而不是20dB。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增益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中,增益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远端单元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远端单元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远端单元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具体而言,数模扩展单元按照设定的频段和功率值生成相应的信号并耦合到射频电缆中。远端单元从射频电缆中耦合得到该信号后,测量得到该信号当前的功率值,进而可根据当前的功率值、设定的功率值以及频段,计算得到远端单元到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射频电缆长度。远端单元根据电缆长度以及远端单元覆盖信号的频段,可得到该频段在射频电缆上会产生的插损;进而根据该插损、放大器的增益值以及信号覆盖所要求功率值,调整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实现对远端单元的增益控制。应该注意的是,射频信号可为蓝牙信号、FSK信号以及其他低速射频信号,可根据信号频段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仅可以降低系统的建设成本,还能够通过远端单元与数模扩展单元间的信号交互,完成射频电缆的长度测量,进而适配远端单元内部的衰减值,实现目标功率的信号覆盖,保证系统的通信质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增益控制装置;增益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各远端单元中。
增益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测量模块,用于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电缆长度获取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衰减值匹配模块,用于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关于增益控制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增益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增益控制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关于计算机设备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增益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射频信号为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基于第一功率值和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射频信号插损和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基于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关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增益控制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所述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基带处理模块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且通过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内部的第一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数模转换,得到待发送给远端级联链的下行模拟射频信号;或者,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用于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对所述远端级联链传输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且通过所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进行基带处理操作,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所述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所述远端单元,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相邻两个所述远端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射频电缆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光收发模块、所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和射频前端模块;
所述第一光收发模块,用于与所述信源单元进行光信号交互;
所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后输出;
所述第一信号转换模块,用于与所述基带处理模块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交互,以及与所述射频前端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
所述射频前端模块,用于与所述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用于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信源单元,相邻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通过光纤级联;
所述远端级联链的数量为至少两条,一个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对应连接至少一条所述远端级联链;各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射频前端模块分别连接对应的各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还用于:对所述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后的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传输给相邻的数模扩展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还用于: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相同,则将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合路,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对所述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连接的远端级联链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基带处理得到;
若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则分别对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还包括第一监控电路、电源电路、以及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连接的第一耦合器;
所述第一耦合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所述射频前端模块、所述第一监控电路和所述电源电路;
所述第一耦合器,用于执行将所述第一基带处理模块生成的上下行切换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中、将电源信号耦合到射频电缆中、与所述远端单元进行监控信号交互、与所述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单元包括至少一个通信链路模块;相邻的两个远端单元之间通过集束射频电缆连接,所述集束射频电缆包括至少一条射频电缆,一条所述射频电缆对应连接下一级远端单元的一个通信链路模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链路模块包括第二耦合器、射频交互电路、第二监控电路、电源转换电路以及上下行切换电路;
所述第二耦合器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第一耦合器或上一级远端单元的通信链路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耦合器分别连接所述射频交互电路、所述第二监控电路、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和所述上下行切换电路;所述射频交互电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和所述上下行切换电路;
所述第二耦合器,用于执行获取电源信号、获取上下行切换信号、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进行监控信号交互、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与所述下一级远端单元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中的至少一种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远端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终端的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以及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对所述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得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将所述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所述数模扩展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所述信源单元;
所述信源单元为BBU或RRU;
若所述信源单元为RRU,则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RRU和所述数模扩展单元之间的接入单元;
所述接入单元,用于通过所述接入单元内部的第二基带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外部信号进行基带处理操作,以及通过所述接入单元内部的第二信号转换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数字射频信号的相互转换操作,得到待发送给所述RRU的第三上行模拟射频信号或者待发送给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光收发模块、所述第二基带处理模块、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块和射频通道模块;
所述第二光收发模块,用于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进行光信号交互;
所述第二基带处理模块,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基带处理后输出;
所述第二信号转换模块,用于与所述第二基带处理模块进行数字射频信号交互,以及与所述射频通道模块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
所述射频通道模块,用于与所述RRU进行模拟射频信号交互,且用于进行模拟射频信号处理。
12.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所述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所述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远端单元获取终端的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以及下一级远端单元传输的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
所述远端单元对所述第一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和所述第二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合路,得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当前远端单元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上一级远端单元或所述数模扩展单元;
所述数模扩展单对获取到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以及基带处理,得到待通过光纤发送给信源单元的上行数字射频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通过各自的光收发模块进行光纤级联,位于首级的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信源单元;
所述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根据当前数模扩展单元接收到的多路信号的特征是否相同,确定是否将接收到的多路信号进行数字合路;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相同,则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将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合路,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对所述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连接的远端级联链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基带处理得到;
若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则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分别对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后的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透传给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
14.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方法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所述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所述信号传输方法包括: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对信源单元通过光纤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基带处理以及数模转换,得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将所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传输给所述远端级联链;
所述远端单元获取所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并基于所述下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下行射频信号发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中,所述数模扩展单元的数量为至少两个;相邻两个数模扩展单元之间通过各自的光收发模块进行光纤级联,位于首级的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光纤连接所述信源单元;
所述信号传输方法还包括步骤: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根据当前数模扩展单元接收到的多路信号的特征是否相同,确定是否将接收到的多路信号进行数字合路;
若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相同,则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将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与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合路,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对所述第三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的上行光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为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当前数模扩展单元连接的远端级联链的上行模拟射频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基带处理得到;
若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与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则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分别对所述第一上行数字射频信号、第二上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上行光信号并发送给所述上一级数模扩展单元或所述信源单元;
所述数模扩展单元对所述信源单元传输的下行数字射频信号进行组帧,并将组帧后的数字射频信号通过光纤透传给下一级数模扩展单元。
16.一种增益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方法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所述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连接;
所述增益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所述远端单元获取所述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所述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所述射频信号为所述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所述远端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功率值和所述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所述射频信号插损和所述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所述远端单元基于所述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所述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17.一种增益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益控制装置应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所述分布式天线系统包括数模扩展单元和远端级联链,所述远端级联链包括多个通过射频电缆级联连接的远端单元,且所述远端级联链的首级远端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与所述数模扩展单元连接;所述增益控制装置分别设置在各所述远端单元中;
所述增益控制装置包括:
功率测量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数模扩展单元通过射频电缆传输的射频信号,并测量所述射频信号,得到第一功率值;其中,所述射频信号为所述数模扩展单元按照预设频段和预设功率值生成的信号;
电缆长度获取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功率值和所述预设功率值,得到射频信号插损,并根据所述射频信号插损和所述预设频段,得到电缆长度;
衰减值匹配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缆长度与目标信号频段,得到目标信号插损,并基于所述目标信号插损、目标发射功率以及增益值,匹配数控衰减器的衰减值。
CN201910504064.8A 2019-06-12 2019-06-12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02780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4064.8A CN110278011B (zh) 2019-06-12 2019-06-12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EP19933068.9A EP3986011A4 (en) 2019-06-12 2019-11-27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BR112021025091A BR112021025091A2 (pt) 2019-06-12 2019-11-27 Sistema de antenas distribuídas,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sinal e método e aparelho de controle de ganho
PCT/CN2019/121365 WO2020248529A1 (zh) 2019-06-12 2019-11-27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US17/618,337 US11923905B2 (en) 2019-06-12 2019-11-27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04064.8A CN110278011B (zh) 2019-06-12 2019-06-12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011A true CN110278011A (zh) 2019-09-24
CN110278011B CN110278011B (zh) 2021-04-27

Family

ID=6796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04064.8A Active CN110278011B (zh) 2019-06-12 2019-06-12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3905B2 (zh)
EP (1) EP3986011A4 (zh)
CN (1) CN110278011B (zh)
BR (1) BR112021025091A2 (zh)
WO (1) WO2020248529A1 (zh)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11722A (zh) * 2019-10-31 2019-12-2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基站的安防监控系统和安防系统
CN111162862A (zh) * 2019-12-31 2020-05-15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多网元时钟传输系统
CN111162863A (zh) * 2019-12-31 2020-05-15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接入网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11181680A (zh) * 2019-12-31 2020-05-19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时钟的系统
CN111182559A (zh) * 2019-12-24 2020-05-19 广州瀚信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源das的5g改造方法
CN111510218A (zh) * 2020-03-30 2020-08-07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5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
CN111885617A (zh) * 2020-09-28 2020-11-03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及rru与bbu组网系统
WO2020248529A1 (zh) * 2019-06-12 2020-12-1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CN112865836A (zh) * 2020-12-22 2021-05-28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电缆测量方法以及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12929059A (zh) * 2021-01-29 2021-06-0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14268354A (zh) * 2021-11-29 2022-04-01 成都市联洲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4463869A (zh) * 2022-02-16 2022-05-10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不停车多制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WO2022160949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WO2022170516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15277300A (zh) * 2022-09-30 2022-11-01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的室分系统覆盖方法和室分系统
CN115333607A (zh) * 2022-08-11 2022-11-11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数据链系统的分体式地面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WO2023071310A1 (zh) * 2021-10-26 2023-05-0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5g毫米波基站
CN116248144A (zh) * 2022-12-30 2023-06-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性能调优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20823A1 (en) * 2020-12-22 2022-06-29 INTEL Corporation A distributed radiohead system
EP4020853A1 (en) * 2020-12-24 2022-06-29 INTEL Corporation A distributed radiohead system
CN113573378A (zh) * 2021-07-19 2021-10-2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电竞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5560A (zh) * 2002-12-03 2006-03-08 Adc长途电讯有限公司 分布式数字天线系统
CN201044493Y (zh) * 2007-02-13 2008-04-02 杰脉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
US20120177026A1 (en) * 2011-01-12 2012-07-12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Distinct transport path for mimo transmission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N102792766A (zh) * 2009-12-09 2012-11-21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mimo信号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02883334A (zh) * 2011-07-13 2013-01-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方法以及确定规划参数的装置
CN103973346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分布式天线控制系统
CN105406925A (zh) * 2015-09-25 2016-03-16 广州埃信电信设备有限公司 多频段数字光纤分布式天线系统
CN206332853U (zh) * 2016-09-14 2017-07-14 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分布覆盖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322614B1 (ko) * 2000-01-12 2002-03-18 박병기 잡음 특성이 개선된 아날로그 다중 연결 광 중계 시스템
CN101841748B (zh) * 2009-03-17 2013-06-1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信号传输系统以及相关装置
CN102082586B (zh) 2009-11-26 2014-05-2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分布式基站链路系统及其链路保护方法
US8472579B2 (en) * 2010-07-28 2013-06-25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Distributed digital reference clock
US9252874B2 (en) * 2010-10-13 2016-02-02 Ccs Technology, Inc Power management for remote antenna unit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BR112013019376B1 (pt) 2011-01-26 2021-12-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stema de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sincronização no tempo
CN202587393U (zh) 2012-03-30 2012-12-05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多频宽带高速数字das的装置
WO2015116451A1 (en) * 2014-01-30 2015-08-0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Optimizing power allocation in signal distribution systems using variable and static gains
CN203872191U (zh) 2014-04-03 2014-10-08 英斯泰特(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Td-lte区域通讯网络分布式智能管理系统
US10193599B2 (en) * 2015-10-12 2019-01-29 Solid, Inc. Node unit of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CN107343284B (zh) 2016-04-29 2022-06-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基站系统
WO2018123972A1 (ja) * 2016-12-27 2018-07-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KR102013336B1 (ko) * 2017-01-12 2019-10-22 (주)에프알텍 5g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서비스 신호 및 관리 제어 신호의 전송을 위한 분산 안테나 시스템 및 그의 리모트 유닛 장치
CN110278011B (zh) * 2019-06-12 2021-04-2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EP4241379A1 (en) * 2020-11-09 2023-09-13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Wideband modular filter/duplex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5560A (zh) * 2002-12-03 2006-03-08 Adc长途电讯有限公司 分布式数字天线系统
CN201044493Y (zh) * 2007-02-13 2008-04-02 杰脉通信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td-scdma室内分布系统
CN102792766A (zh) * 2009-12-09 2012-11-21 安德鲁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mimo信号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04852757A (zh) * 2009-12-09 2015-08-19 安德鲁无线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mimo信号的分布式天线系统
US20120177026A1 (en) * 2011-01-12 2012-07-12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Distinct transport path for mimo transmissions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s
CN102883334A (zh) * 2011-07-13 2013-01-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Lte室内分布系统的规划方法以及确定规划参数的装置
CN103973346A (zh) * 2014-05-23 2014-08-06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分布式天线控制系统
CN105406925A (zh) * 2015-09-25 2016-03-16 广州埃信电信设备有限公司 多频段数字光纤分布式天线系统
CN206332853U (zh) * 2016-09-14 2017-07-14 天津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分布覆盖系统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248529A1 (zh) * 2019-06-12 2020-12-17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US11923905B2 (en) 2019-06-12 2024-03-05 Comba Network Systems Company Limited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611722A (zh) * 2019-10-31 2019-12-24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基于分布式基站的安防监控系统和安防系统
CN111182559A (zh) * 2019-12-24 2020-05-19 广州瀚信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无源das的5g改造方法
WO2021136049A1 (zh) * 2019-12-31 2021-07-0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多网元时钟传输系统
CN111162862A (zh) * 2019-12-31 2020-05-15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多网元时钟传输系统
CN111181680A (zh) * 2019-12-31 2020-05-19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时钟的系统
CN111162862B (zh) * 2019-12-31 2021-09-2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多网元时钟传输系统
CN111162863B (zh) * 2019-12-31 2022-09-30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接入网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11162863A (zh) * 2019-12-31 2020-05-15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接入网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11510218A (zh) * 2020-03-30 2020-08-07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5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
CN111510218B (zh) * 2020-03-30 2023-05-02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5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
CN111885617A (zh) * 2020-09-28 2020-11-03 三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射频拉远单元及rru与bbu组网系统
CN112865836A (zh) * 2020-12-22 2021-05-28 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电缆测量方法以及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
WO2022160950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WO2022160949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分布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12929059A (zh) * 2021-01-29 2021-06-08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天线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WO2022170516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23071310A1 (zh) * 2021-10-26 2023-05-04 京信网络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5g毫米波基站
CN114268354A (zh) * 2021-11-29 2022-04-01 成都市联洲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4268354B (zh) * 2021-11-29 2024-03-29 成都市联洲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4463869A (zh) * 2022-02-16 2022-05-10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不停车多制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4463869B (zh) * 2022-02-16 2024-03-22 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不停车多制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5333607A (zh) * 2022-08-11 2022-11-11 四川灵通电讯有限公司 数据链系统的分体式地面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CN115277300B (zh) * 2022-09-30 2022-12-09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的室分系统覆盖方法和室分系统
CN115277300A (zh) * 2022-09-30 2022-11-01 深圳国人无线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的室分系统覆盖方法和室分系统
CN116248144A (zh) * 2022-12-30 2023-06-0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设备、通信设备性能调优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78011B (zh) 2021-04-27
EP3986011A4 (en) 2022-08-17
EP3986011A1 (en) 2022-04-20
US20220231763A1 (en) 2022-07-21
BR112021025091A2 (pt) 2022-02-15
WO2020248529A1 (zh) 2020-12-17
US11923905B2 (en)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78011A (zh) 分布式天线系统、方法和装置
WO2018103469A1 (zh) 一种分布式无线信号覆盖系统
EP2792086B1 (de) Drahtloses kommunikationsnetzwerk
CN209767546U (zh) 分布式天线系统
CN111770506B (zh) 近端及远端控制合路单元、近端及远端子系统和室分系统
CN103384155B (zh) 一种多通道分布式天线系统射频通道自动匹配方法
CN102570064A (zh) 有源天线装置及其收发信号的方法
CN109639356A (zh) 光纤分布系统
CN104769855B (zh) 适于合并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信号传输装置
CN105813100B (zh) 移频合分路模块、同频分裂扩容方法及运营商共享资源方法
CN109963290A (zh) 多业务室内覆盖系统及工作方法
WO2023050551A1 (zh) 拉远传输覆盖方法、系统以及拉远单元
CN111405580A (zh) 一种5g室内覆盖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11130592A (zh) 用于5g非独立组网的支持lte/nr双连接的射频前端模块
CN217656751U (zh) 一种5g射频拉远装置以及室内分布系统
CN213072658U (zh) 一种基于室分系统实现4x4 mimo的系统
CN205961093U (zh) 基于700MHz‑1100MHz可变频率的无线非视距千兆以太网传输系统
CN111479230B (zh) 室内光分布系统及方法
CN209089249U (zh) 皮基站及光纤分布式基站系统
CN106550371A (zh) 一种多信源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05229930A (zh) 分布式天线系统及近端机
CN105680950B (zh) 一种五模七频十通道智能数字光纤室内分布系统
CN112929059B (zh) 分布式天线系统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06714195A (zh) 一种信号的传输方法、终端侧设备和系统侧设备
CN203313412U (zh) 一种光纤接入的lte信号覆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108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hina)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System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Jingxi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TIANJIN COMBA TELECOM SYSTEMS CO., LTD.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484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Jingxin Network System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663 Shenzhou Road 10, Guangzhou Science City,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Comba Telecom System (China)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