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8570A -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8570A
CN110268570A CN201780084574.3A CN201780084574A CN110268570A CN 110268570 A CN110268570 A CN 110268570A CN 201780084574 A CN201780084574 A CN 201780084574A CN 110268570 A CN110268570 A CN 1102685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multiple units
positive
secondary cell
lami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45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合徹
大塚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685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5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01M10/0418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with bipolar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3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with folded construction elements except wound ones, i.e. folded positive or negative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e.g. with "Z"-shaped electrodes or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5Pouches or flexible ba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50/00Fuel cell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Specific features of fuel cell system
    • H01M2250/30Fuel cell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电极的操作性更进一步优异的叠层型二次电池。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层型二次电池,其在外包装体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101A和电解质,在上述电极组装体101A中,包括电极多重单元1A、2A的正负极叠层体100A在上述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11、21处折弯,上述电极多重单元具有电极集电体和在该电极集电体上隔着上述非形成区域11、21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12、13、22、23。

Description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二次电池作为各种电子设备的电源。二次电池一般具有在外包装体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电极体)和电解质的结构。近年来,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和小型化得到发展,与此相伴地,对二次电池的薄型化和小型化的要求提高。
作为二次电池,众所周知的是电极组装体通过将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层叠而成的叠层型结构的二次电池。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叠层型的二次电池中,使用裁切成每单个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进行层叠来制造电极组装体。按每一个电极形成集电耳片。
另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电极集电体上被覆形成电极材料层来制造电极时,制造将两个电极在非被覆区处连结而得的成对的电极板,使用该成对的电极板来制造电极组装体的技术。成对的电极板在电极组装体的组装时,与相反极性的电极组合而直接使用。详细而言,以正极和负极交替层叠的方式将成对的电极板在非被覆区处折弯成两个电极彼此相对之后,在它们之间插入相反极性的电极来制造电极组装体。在这样的技术中,不形成集电耳片,折弯后的非被覆区连接到电极端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表2014-523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176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等发现了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技术中会产生如下所示的新问题。
(1)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电极被裁切成一个一个,因此,电极的处理繁复,例如产生了电极材料层的脱落和龟裂的问题。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使用成对的电极板,因此,解决一些电极的操作性的问题,但是成对的电极板在电极组装体的组装时直接被使用,因此,该问题仍未被充分解决。
(2)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按每一个电极形成集电耳片,因此,短路时的安全性存在问题。短路时的安全性是在电极自身所具有的电阻比较低时成为问题的电池性能之一。从电池的高效的充电和放电的观点来看,优选电极的电阻低,但是若电极的电阻过度地低,则由于短路时比较大的电流流动,因此,发热所致的安全性下降成为问题。因此,从短路时的安全性的观点来看,要求电极具有适度的电阻。短路时的安全性的问题在电极的层叠张数增加时变得显著。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在成对的电极板中位于中央的非被覆区与电极端子连接,因此,与按每一个电极形成集电耳片的情况相比,电极的电阻整体上没有充分增大,短路时的安全性仍然下降。
(3)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在二次电池具有上表面的高度不同的阶梯部的情况下,必须裁切出尺寸不同的多个电极,需要准备与多个尺寸相应的多个裁切用模具,导致成本高。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成对的电极板所具有的两个电极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二次电池具有阶梯部的情况下,必须裁切出尺寸不同的多个电极。
(4)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按每一个电极形成集电耳片,因此随着电极的层叠张数增加,集电耳片的层叠厚度增厚。由此,集电耳片的接合性下降。另外,用于收纳集电耳片的电极端子的尺寸增大,阻碍了电池单元的设计形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极的操作性更进一步优异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层型二次电池,在外包装体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在所述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处折弯,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具有电极集电体和在该电极集电体上隔着所述非形成区域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叠层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叠层型二次电池是上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通过从在电极集电体表面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前驱体进行裁切而得到电极多重单元;使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层叠并叠合而得到正负极叠层体;以及将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在所述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处折弯而得到电极组装体。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在电极的操作性方面更进一步优异,因此抑制了电极材料层的脱落和龟裂。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正极多重单元的一例的正极多重单元的俯视图。
图1B是示意性地表示负极多重单元的一例的负极多重单元的俯视图。
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的一例的简略图。
图2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2A的正负极叠层体在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折弯而得到的电极组装体的简略图。
图3A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图1A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B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图1B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电极前驱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叠层型二次电池]
本发明提供叠层型二次电池(下面,有时将其简称为二次电池)。本说明书中所说的“二次电池”是指能够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电池。因而,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不过度拘泥于其名称,例如“蓄電设备”等也可包含在对象中。
(二次电池的构成)
下面,使用示出若干个实施方式的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但附图中的各种要素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本发明而示意性且例示性地加以示出,外观和尺寸比等可能与实物不同。在本说明书中直接或间接使用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正反方向”分别相当于与图中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正反方向对应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相同的构件或相同的含义内容。在本说明书中直接或者间接地说明的“厚度”的方向基于构成二次电池的电极的层叠方向,即、“厚度”相当于正极与负极层叠的方向上的尺寸。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将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收纳于外包装体内。
电极组装体是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即、在电极组装体中,一个以上的正极和一个以上的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并且正极和负极中至少一方具有两个以上。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正极和负极就分别意指电极组装体中的一层正极和一层负极。电极在包含正极和负极的概念下使用。
在本发明中构成电极组装体的全部正极和全部负极中至少一个极性的电极、优选两个极性的电极中,至少一部分的多个电极由后述的电极多重单元构成。详细而言,电极组装体既可以具有全部正极中的一部分的多个正极由电极多重单元构成的形态,也可以具有全部负极中的一部分的多个负极由电极多重单元构成的形态,或者还可以具有它们双方的形态。
在本发明中电极组装体具有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
电极多重单元具有电极集电体和在该电极集电体上隔着非形成区域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即、在电极多重单元中,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在电极集电体上相互夹着非形成区域而形成。这样的电极多重单元中的电极材料层部分构成电极组装体的电极。电极材料层部分是指包括电极材料层和形成有该电极材料层的电极集电体的部分。电极多重单元包含正极多重单元(即、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和负极多重单元(即、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电极集电体包含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电极材料层包含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详细而言,如图1A所示,正极多重单元1A具有正极集电体10和在该正极集电体上隔着非形成区域11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正极材料层(例如12、13),由该两个以上的正极材料层部分构成两个以上的正极。另外,例如如图1B所示,负极多重单元2A具有负极集电体20和在该负极集电体上隔着非形成区域21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负极材料层(例如22、23),由该两个以上的负极材料层部分构成两个以上的负极。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正极多重单元的一例的正极多重单元的俯视图。图1B是示意性地表示负极多重单元的一例的负极多重单元的俯视图。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叠层型)所包含的电极多重单元中,如上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在电极集电体上隔着非形成区域而形成。因此,本发明的二次电池(叠层型)与在卷绕方向上连续地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卷绕型二次电池在电极材料层的形成形态方面不同。
电极多重单元中的电极材料层的数量是电极集电体的每单面的数量。电极多重单元通常在电极集电体的双面分别具有隔着非形成区域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在该情况下,在电极集电体的正面和反面,电极材料层的数量、配置以及尺寸通常是一致的。即、在电极集电体的一面中的形成有各电极材料层的区域的正下方或正上方隔着电极集电体而形成有另一面的各电极材料层。需要指出,一个电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全部电极材料层具有相同的极性。
电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可以分别独立地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或异形形状。
电极多重单元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或异形形状。电极多重单元的俯视观察形状是包括全部电极材料层和它们之间的非形成区域的俯视观察形状。非形成区域通常是指位于隔着该非形成区域而彼此相邻的两个电极材料层之间的区域。电极多重单元中的非形成区域的数量是电极集电体的每单面的数量,位于两个电极材料层之间的非形成区域的数量是一个。需要指出,电极多重单元通常也可以在全部非形成区域处折弯。
俯视观察是指载置对象物(例如电极多重单元、电极材料层或二次电池)并从其厚度(高度)方向的正上方观看时的状态,与俯视图含义相同。载置是使对象物(例如电极多重单元、电极材料层或二次电池)的最大面积的面为底面的载置。矩形形状包含所谓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优选是长方形。电极材料层和电极多重单元的俯视观察形状中的异形形状是指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切口部的形状。切口部是指有意地使其一部分从初始形状中缺失而成的部分。切口部形成前的初始形状通常是四边形状(例如矩形形状)。切口部的俯视观察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四边形状(例如矩形形状)、三角形状、扇形形状、半圆形状、圆形形状等。
正负极叠层体是通过自身的折弯而能够构成电极组装体的电极组装体的前驱体,包括一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即、正负极叠层体只要正极多重单元和负极多重单元中至少一方的电极多重单元包括一个以上即可,另外,还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电极单一单元。
电极单一单元是在电极集电体的表面上每单面仅具有一个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单一单元,包含正极单一单元(即、正极用的电极单一单元)和负极单一单元(即、负极用的电极单一单元)。电极单一单元通常在电极集电体的双面形成有电极材料层,并且不具有非形成区域(集电耳片除外)。
在正负极叠层体中,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配置为使得在电极组装体中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中,正极用的单元(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或电极单一单元)和负极用的单元(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或电极单一单元)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另外,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为了能够进行正负极叠层体的折弯而以至少非形成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层叠。非形成区域相互重叠是指俯视观察时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之间各非形成区域互相重叠的意思。优选在两个以上的全部电极多重单元之间,各非形成区域在俯视观察时互相重叠。
将正负极叠层体的一例在图2A中示出。图2A所示的正负极叠层体100A包括三个正极多重单元1A、四个负极多重单元2A以及一个正极单一单元1X。如图2B所示,通过将这样的正负极叠层体100A在电极多重单元1A、2A的非形成区域11、21处折弯而构成电极组装体101A,结果电极多重单元1A、2A的各电极材料层部分构成各电极。在本发明中,由于像这样地暂且构成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并使用该正负极叠层体构成电极组装体,因此,与仅使用每单面仅具有一个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相比,电极的操作性提高。因此,防止进行电极操作时电极材料层脱落和龟裂。图2A是示意性地表示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的一例的简略图。图2B是示意性地表示将图2A的正负极叠层体在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处折弯而得到的电极组装体的简略图。需要指出,在图2A和图2B中省略了电极之间的膈膜。在图2A的正负极叠层体中,全部电极多重单元在电极集电体的双面分别具有两个电极材料层,一个电极单一单元在电极集电体的双面具有电极材料层。
在图2A中,正负极叠层体100A包括电极单一单元1X,其原因是,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是在电极集电体的双面具有电极材料层的双面电极多重单元。详细而言,为了避免最内侧的双面电极多重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电极材料层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连续,而包括电极单一单元。正负极叠层体未必必须包括电极单一单元。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中的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是仅在电极集电体的一面具有电极材料层的单面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该单面电极多重单元在另一面(未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面)折叠在一起,因此,从提高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该正负极叠层体也可以不包括电极单一单元。在该情况下,最内侧(最下层)的单面电极多重单元配置成折弯时,在未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面折叠在一起。需要指出,使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为双面电极还是单面电极是取决于二次电池的设计的事项。
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操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正负极叠层体包括尽可能多的电极多重单元。即、如图2A所示,优选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一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1A和一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2A,在如上所述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是双面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还包括电极单一单元1X。电极单一单元1X的数量根据正负极叠层体的折弯次数而确定,在折弯次数是n(n为1以上的自然数)时,电极单一单元的数量是n。其原因是,通过将正负极叠层体折弯一次,从而最内侧的一个电极多重单元中的相同极性的两个电极材料层在电极组装体的层叠方向上连续。详细而言,在通过正负极叠层体的n次折弯来构成电极组装体的情况下,在通过各次折弯而被最内侧的电极多重单元实质上夹着的位置上各配置一个电极单一单元1X。被实质上夹着的位置意指在得到的电极组装体的结构之下被夹着的位置。被实质上夹着的位置不包括通过例如k次(k是2以上的自然数)的折弯中从第一次到第“k-1”次的折弯而被最内侧的电极多重单元夹着但通过第k次(最后一次)的折弯而不再被夹着的位置。例如,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通过正负极叠层体100A的一次折弯来构成电极组装体101A的情况下,在通过该折弯而被最内侧的电极多重单元实质上夹着的位置上配置一个电极单一单元1X。需要指出,电极单一单元1X的极性是与最内侧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极性相反的极性。
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操作性的观点来看,更优选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特别是两个以上八个以下的正极多重单元和两个以上、特别是两个以上八个以下的负极多重单元。
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为了能得到期望的外观形状的电极组装体,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例如也可以使用其俯视观察形状和尺寸以及电极集电体上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的形成区域和非形成区域的配置、俯视观察形状和尺寸等外观条件相同的电极多重单元。另外,例如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既可以使用选自由该外观条件所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条件不同的电极多重单元,或者也可以使用上述相同的电极多重单元和上述不同的电极多重单元两者。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如上所述,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为了能够进行正负极叠层体的折弯,均以至少非形成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而层叠。需要指出,关于电极多重单元的俯视观察形状,不考虑后述的集电耳片的配置和尺寸。
例如,在图2A的正负极叠层体100A中,作为全部的电极多重单元1A和2A,使用了上述全部外观条件相同的电极多重单元。电极多重单元1A其俯视观察形状以及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如图1A所示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彼此相对于单点划线P具有线对称性,如图3A所示,电极多重单元1A从电极前驱体50A裁切出。电极多重单元2A其俯视观察形状和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如图1B所示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彼此相对于单点划线P具有线对称性,如图3B所示,电极多重单元2A从电极前驱体60A裁切出。当仅使用一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A和一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2A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参照图2B)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观形状。图3A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图1A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虚线表示裁切线,单点划线P表示在折弯时既可以是山折也可以是谷折。图3B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图1B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虚线表示裁切线,单点划线P表示在折弯时既可以是山折也可以是谷折。俯视观察形状具有线对称性意指在沿着成为基准的线折返时完全相互重叠,并且该形状和尺寸都是相同的。
在图4~图15中示出电极多重单元的具体例。图4~图15分别是用于说明从电极前驱体裁切出一例电极多重单元的方法的示意图,虚线表示裁切线,单点划线P表示在折弯时既可以是山折也可以是谷折,单点划线Q表示山折,单点划线R表示谷折。
关于图4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B,上述全部外观条件与图3A的电极多重单元1A相同,仅后述的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B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B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B和负极多重单元1B。正极多重单元1B和负极多重单元1B中的一方可以与图4的电极多重单元1B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4的电极多重单元1B相同。
关于图5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C,其俯视观察形状和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彼此相对于单点划线P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C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C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C和负极多重单元1C。正极多重单元1C和负极多重单元1C中的一方可以与图5的电极多重单元1C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5的电极多重单元1C相同。
关于图6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D,其俯视观察形状和四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四个电极材料层中的隔着单点划线而配置的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彼此相对于单点划线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D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各个单点划线各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D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D和负极多重单元1D。正极多重单元1D和负极多重单元1D中的一方可以与图6的电极多重单元1D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6的电极多重单元1D相同。
关于图7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E,其俯视观察形状和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不具有相对于单点划线P的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E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E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E和负极多重单元1E。正极多重单元1E和负极多重单元1E中的一方可以与图7的电极多重单元1E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7的电极多重单元1E相同。阶梯部是指由在侧视观察时高度相对不同的两个上表面和将这些上表面连结的侧面构成的部分,是指上表面的不连续部分。侧视观察是指载置对象物(例如电极组装体或二次电池)并从其厚度(高度)方向的正侧面观看时的状态,与侧视图含义相同。载置是使对象物(例如电极组装体或二次电池)的最大面积的面为底面的载置。上表面是使对象物(例如电极组装体或二次电池)的最大面积的面为底面时的上表面。
关于图8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F,其俯视观察形状和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不具有相对于单点划线P的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F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F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F和负极多重单元1F。正极多重单元1F和负极多重单元1F中的一方可以与图8的电极多重单元1F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8的电极多重单元1F相同。
关于图9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G,其俯视观察形状和三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三个电极材料层中隔着单点划线而配置的两组的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均不具有相对于各自的单点划线的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G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各个单点划线各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两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G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G和负极多重单元1G。正极多重单元1G和负极多重单元1G中的一方可以与图9的电极多重单元1G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9的电极多重单元1G相同。
关于图10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H,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不具有相对于单点划线P的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H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H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H和负极多重单元1H。正极多重单元1H和负极多重单元1H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0的电极多重单元1H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0的电极多重单元1H相同。
关于图11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J,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不具有相对于单点划线P的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J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J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J和负极多重单元1J。正极多重单元1J和负极多重单元1J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1的电极多重单元1J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1的电极多重单元1J相同。
关于图12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K,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也是异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相对于单点划线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K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具备一个切口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K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K和负极多重单元1K。正极多重单元1K和负极多重单元1K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2的电极多重单元1K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2的电极多重单元1K相同。
关于图13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L,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也是异形形状,并且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相对于单点划线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L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具备一个切口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L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L和负极多重单元1L。正极多重单元1L和负极多重单元1L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3的电极多重单元1L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3的电极多重单元1L相同。
关于图14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M,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中的一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另一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相对于单点划线不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M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M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M和负极多重单元1M。正极多重单元1M和负极多重单元1M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4的电极多重单元1M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4的电极多重单元1M相同。
关于图15所示的电极多重单元1N,其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中的一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矩形形状,另一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是异形形状。两个电极材料层的俯视观察形状相对于单点划线不具有线对称性。当仅使用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N作为电极多重单元,并将使它们叠合而得的正负极叠层体沿单点划线折弯一次时,电极组装体和使用该电极组装体而得到的二次电池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具备一个切口部、且在侧视观察时具备一个阶梯部的外观形状。需要指出,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1N包括集电耳片的配置相互不同的正极多重单元1N和负极多重单元1N。正极多重单元1N和负极多重单元1N中的一方可以与图15的电极多重单元1N相同,另一方除了集电耳片的配置不同以外,可以与图15的电极多重单元1N相同。
正负极叠层体所包含的全部电极多重单元(正极多重单元和负极多重单元)通常在电极多重单元的俯视观察形状和尺寸、以及电极集电体上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的形成区域和上述非形成区域的配置、俯视观察形状和尺寸上也可以是共通的。从防止金属锂向负极析出的观点来看,也可以使负极的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中的电极材料层的形成区域的尺寸稍微大于正极的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中的电极材料层的形成区域的尺寸。
在电极多重单元中,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11、21的宽度w(即、隔着非形成区域11、21而相邻的两个电极材料层之间的距离)只要能够构成电极组装体,则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3mm以上10mm以下。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中的宽度w也可以是在正负极叠层体折弯时配置越靠外侧设定得越大。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上述的数值范围内进行设定即可。在图2B中,电极多重单元的宽度w看上去像配置越靠外侧设定得越大,但这只不过是为了使附图清晰而进行了夸大,实际上全部电极多重单元的宽度w是均匀的。在正负极叠层体所包含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数量是2以上16以下时,全部电极多重单元的宽度w在上述范围内可以是均匀的。
电极多重单元优选具有在折弯前的俯视观察形状中从限定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的全部边中与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不相邻的边延伸设置的集电耳片。由此,集电耳片从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中的任意一个电极材料层延伸设置,存在一个以上所谓的下游侧的电极材料层。因此,下游侧的电极材料层(电极)经由上游侧的电极材料层(电极)而被连接,电池和电极的电阻整体上适度地增大,短路时的安全性提高。在电极多重单元的折弯前的俯视观察形状中,限定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的全部边(以下称为全部边Y)例如在图1B的电极多重单元2A中是指边22a、22b、22c、22d、23a、23b、23c以及23d。这样的全部边Y中与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21不相邻的边(以下称为不相邻的边Z)是指边22b、22c、22d、23b、23c以及23d。
集电耳片30也可以从不相邻的边Z中的任何边延伸设置,但从进一步提高短路时的安全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如图1A(图3A)、图1B(图3B)和图7~图15的电极多重单元那样,从不相邻的边Z中离与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相邻的边(图1B中的22a或23a)最远的边(图1B中的22c或23c)延伸设置。通常是每一个电极多重单元延伸设置一个集电耳片30。集电耳片30由与电极集电体相同的材料构成,在从上述的电极前驱体裁切出电极多重单元时,通过利用电极材料层的非形成区域进行裁切而延伸设置集电耳片30。
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从集电的容易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集电耳片。
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从集电的容易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该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集电耳片。
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和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从集电的容易性的观点来看,优选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和该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按照各极性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集电耳片。即、优选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集电耳片且该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集电耳片,并且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与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不同。此时,更优选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和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位于从不相邻的边Z选择的相同的边(共同的边),但却是不同的位置。最优选该两个以上的正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和两个以上的负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的位置位于距离与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相邻的边最远的边(相同的边),但却是不同的位置。
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下,如图2A和图2B所示,优选该电极单一单元所具有的集电耳片35延伸设置在与同该电极单一单元1X相同极性的电极多重单元1A所具有的集电耳片30相同的地方。
在本发明的电极组装体中,与按每一个电极形成集电耳片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集电耳片的数量。因此,集电耳片的接合性和电池的设计性提高。
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操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在正负极叠层体中隔着膈膜而相邻的电极多重单元之间或电极单一单元之间或电极多重单元与电极单一单元之间被粘合。通过使用粘合性膈膜作为膈膜、在电极材料层之上涂布粘合性粘合剂、以及/或者进行热压接等,能够实现粘合。
在电极组装体中的电极多重单元各自中,隔着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而彼此相邻的所有两个电极材料层中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与另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所成的角度通常是0°,但也可以是0°以上90°以下。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与另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所成的角度是指两个面交叉而形成的角度中较小的角度。
电极组装体优选如图2B所示在相同的一个侧面、或者在相邻的两个侧面具有折弯后的非形成区域11、21,更优选在相同的一个侧面具有折弯后的非形成区域11、21。折弯后的非形成区域11、12的空间越大,电池的能量密度越下降。因此,电极组装体最优选在相同的一个侧面具有折弯后的非形成区域11、21。其原因是,由非形成区域所导致的无用的空间仅存在于一个侧面,非形成区域的空间被最小化,有助于电池的能量密度提高。
在电极组装体中,在最外面的电极是正极的情况下,从防止金属锂向负极析出的观点来看,优选该最外面的正极的电极集电体在外侧不具有电极材料层。即、在最外面的电极是正极的情况下,优选在该最外面的正极的电极集电体上不形成与外包装体接触那样的电极材料层。更详细而言,优选地,在电极组装体中最上面的电极是正极的情况下,该最上面的正极的电极集电体在上侧不具有电极材料层,在最下面的电极是正极的情况下,该最下面的正极的电极集电体在下侧不具有电极材料层。不管是在该最上面的正极和该最下面的正极通过电极多重单元提供的情况下,还是在该最上面的正极和该最下面的正极通过电极单一单元提供的情况下均是同样。
在电极组装体中,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优选最外面的电极以外的电极在电极集电体的两侧具有电极材料层。不管是在该最外面的电极以外的电极通过电极多重单元提供的情况下,还是在该最外面的电极以外的电极通过电极单一单元提供的情况下均是同样。
在制造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具备阶梯部的外观形状的电极组装体或二次电池的情况下,若是现有技术的话,必须裁切出尺寸不同的多个电极,需要准备与两种以上的尺寸相应的裁切用模具,导致成本高。但是,在本发明中,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中的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是双面电极多重单元、并且正负极叠层体包括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下,仅准备最少两种尺寸的电极单元(一种电极多重单元和一种电极单一单元)即可,因此能够对节约成本做出贡献。另外,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中的最内侧(最下层)的电极多重单元是单面电极多重单元、并且正负极叠层体不包括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下,仅准备最少一种尺寸的电极多重单元即可,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对节约成本做出贡献。在这些情况下,构成正负极叠层体的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和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另外,同样的情况下,通过考虑与一极性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正反方向等相关的使用方向,能够使集电耳片的配置在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与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之间不同(例如使用一种裁切出图3A、图3B、图5以及图7~图9的电极多重单元时的模具的情况)。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的观点来看,优选前者的情况。从基于裁切用模具的准备的成本节约的观点来看,优选后者的情况。
(电极的构成材料)
正极多重单元和正极单一单元至少由正极材料层和正极集电体构成。正极材料层包括作为电极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
负极多重单元和负极单一单元至少由负极材料层和负极集电体构成。负极材料层包括作为电极活性物质的负极活性物质。
正极多重单元、正极单一单元、负极多重单元以及负极单一单元所包括的电极活性物质、即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是在二次电池中直接参与电子的交接的物质,是担负充放电、即电池反应的正负极的主要物质。更具体地说,因“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为电解质带来离子,这样的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进行电子的交接而实现充放电。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尤其优选是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离子的层。也就是说,优选成为锂离子经由非水电解质在正极和负极间移动而进行电池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锂离子参与充放电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相当于所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是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离子的层。
正极材料层的正极活性物质在例如由粒状体构成时,为了使粒子彼此之间充分接触和保持形状,优选在正极材料层中包含粘合剂(也称为“粘结材料”)。进而,为了使推进电池反应的电子的传递顺畅,正极材料层中也可以包含导电助剂。同样地,负极材料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在例如由粒状体构成时,为了使粒子彼此之间充分接触和保持形状,优选包含粘合剂,为了使推进电池反应的电子的传递顺畅,也可以在负极材料层中包含导电助剂。这样,由于是含有多种成分而成的形态,所以也可以将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分别称为“正极合剂材料层”和“负极合剂材料层”等。
正极活性物质优选是有助于锂离子的吸留和释放的物质。从此观点来说,优选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是含锂复合氧化物。更具体地说,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包括锂和选自由钴、镍、锰以及铁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层中,优选包含这样的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或者用别的金属置换它们的过渡金属的一部分而得到的物质。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单独种类而被包含,但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正极材料层所包含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钴酸锂,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作为可以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由聚偏二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以及聚四氟乙烯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可以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导电助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热裂炭黑、炉黑、槽法炭黑、科琴黑和乙炔黑等炭黑;石墨;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和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亚苯基衍生物等中的至少一种。例如,正极材料层的粘合剂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此外,正极材料层的导电助剂可以是炭黑。正极材料层的粘合剂和导电助剂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和炭黑的组合,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负极活性物质优选是有助于锂离子的吸留和释放的物质。从此观点来说,优选负极活性物质例如是各种碳材料、氧化物或锂合金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各种碳材料,可以举出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金刚石状碳等。特别是,石墨在电子传导性高、与负极集电体的粘合性优异等方面是优选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氧化物,可以举出选自由氧化硅、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以及氧化锂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的锂合金只要是能和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即可,例如可以是Al、Si、Pb、Sn、In、Bi、Ag、Ba、Ca、Hg、Pd、Pt、Te、Zn、La等金属和锂的二元、三元或在此以上的合金。这样的氧化物优选为无定形体作为其结构形态。这是因为不易引起晶粒边界或缺陷等源于不均匀性的劣化。在本发明的二次电池中,负极材料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人造石墨,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作为可以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由丁苯橡胶、聚丙烯酸、聚偏二氟乙烯、聚酰亚胺类树脂以及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可以为丁苯橡胶。作为可以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导电助剂,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热裂炭黑、炉黑、槽法炭黑、科琴黑和乙炔黑等炭黑;石墨;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和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亚苯基衍生物等中的至少一种。需要指出,负极材料层中也可以包含源于在电池制造时所使用的增粘剂成分(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的成分。
负极材料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可以为人造石墨与丁苯橡胶的组合,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是有助于聚集或供给起因于电池反应而由活性物质产生的电子的部件。这样的集电体可以为片状的金属部件,可以具有多孔或穿孔的形态。例如,集电体可以为金属箔、冲孔金属(punchingmetal)、网或扩张金属网(expand metal)等。正极集电体优选由含有选自由铝、不锈钢和镍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构成,例如可以为铝箔。另一方面,用于负极的负极集电体优选由含有选自由铜、不锈钢和镍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构成,例如可以为铜箔。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的厚度只要能够实现正负极叠层体的折弯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各自独立为3μm以上30μm以下。
正极多重单元、正极单一单元、负极多重单元以及负极单一单元的最大厚度(例如在电极集电体的正反面存在电极材料层的区域的厚度)通常可以各自独立为40μm以上1mm以下。
隔膜是从防止正负极接触所引起的短路和保持电解质等观点出发而设置的部件。换言之,隔膜可以说是一面防止正极与负极间的电子性接触、一面使离子通过的部件。优选地,隔膜是多孔性或微多孔性的绝缘性部件,因其厚度小而具有膜的形态。聚烯烃制的微多孔膜可以用作隔膜,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关于这一点,用作隔膜的微多孔膜例如可以是作为聚烯烃只包括聚乙烯(PE)或者只包括聚丙烯(PP)的膜。进一步说,隔膜也可以是由“PE制微多孔膜”和“PP制微多孔膜”构成的叠层体。隔膜的表面也可以由无机粒子涂层、粘合层等覆盖。隔膜的表面也可以具有粘合性。需要指出,在本发明中,隔膜也可以是具有同样功能的固体电解质、凝胶状电解质、绝缘性无机粒子等,而不应特别拘泥于其名称。考虑到防止正极与负极之间的电子性接触以及折弯,优选将这样的膈膜的厚度设为5μm以上30μm以下。
在电极材料层是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离子的层的情况下,优选电解质为有机电解质、有机溶剂等“非水系”电解质(即,优选电解质为非水电解质)。在电解质中会存在从电极(正极、负极)释放的金属离子,因此,电解质会助力于电池反应中的金属离子的移动。
非水电解质是包含溶剂和溶质的电解质。作为具体的非水电解质的溶剂,优选至少包含碳酸酯而成的溶剂。这样的碳酸酯也可以是环状碳酸酯类和/或链状碳酸酯类。虽并无特别限制,但作为环状碳酸酯类,可以举出选自由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以及碳酸亚乙烯酯(VC)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物质。作为链状碳酸酯类,可以举出选自由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以及碳酸二丙酯(DPC)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可以将环状碳酸酯类和链状碳酸酯类的组合用作非水电解质,例如使用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混合物,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此外,作为具体的非水电解质的溶质,例如优选使用LiPF6和/或LiBF4等Li盐。
外包装体既可以是柔性袋(软质袋体),也可以是硬质壳体(硬质外壳),但优选是柔性袋。在外包装体是柔性袋的情况下,柔性袋通常由层压膜形成,通过对周缘部进行热封而形成密封部。作为层压膜,一般是将金属箔和聚合物膜层叠而成的膜,具体而言,可例示由外层聚合物膜/金属箔/内层聚合物膜构成的三层结构的膜。外层聚合物膜用于防止因水分等透过和接触等而损伤金属箔,可适合使用聚酰胺和聚酯等聚合物。金属箔用于防止水分和气体透过,可适合使用铜、铝、不锈钢等箔。内层聚合物膜用于保护金属箔不受收纳于内部的电解质的影响,且在热封时用于熔融封口,可适合使用聚烯烃或酸改性聚烯烃。层压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是1μm以上1mm以下。
在外包装体是硬质壳体的情况下,硬质壳体通常由金属板形成,通过对周缘部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密封部。作为金属板,一般是由铝、镍、铁、铜、不锈钢等构成的金属材料。金属板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是1μm以上1mm以下。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能够通过至少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制造工序、正负极叠层体的制造工序以及电极组装体的制造工序的方法来制造。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通常在最后包括封入工序。以下,简单地说明各工序,可适当地参考上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的说明。
(电极多重单元的制造工序)
在本工序中,通过从在电极集电体表面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前驱体进行裁切而得到电极多重单元。
对于电极前驱体,将电极材料浆料涂布到作为电极集电体使用的金属片材(例如铝箔)上,并用辊压机轧制。由此,例如可得到如图16所示的电极前驱体50。所涂布的区域不是长条状的金属片材51的整个区域,而是如图16所示,至少在长边方向r上与上述的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21的宽度w对应的区域未进行涂布。进一步地,优选未对金属片材51的两宽度方向上的周缘区域s等进行涂布。另外,考虑到集电耳片的配置,例如如图16所示,也可以设置不涂布电极材料浆料的区域t。图16是用于说明电极前驱体的示意图。
电极多重单元的裁切是以未涂布电极材料浆料的区域与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21对应的方式而进行的。例如,如图3A、图3B和图4~图15所示,基于与期望形状对应的虚线进行裁切。裁切时,也可以利用未涂布电极材料浆料的区域来设置集电耳片。裁切也可以是所谓的“冲压操作”,但这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电极单一单元的制造工序)
遵照如上的电极多重单元的制造操作,能够也得到电极单一单元。详细而言,电极单一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制造工序除了裁切形状不同以外,与电极多重单元的制造方法和制造工序相同。
(正负极叠层体的制造工序)
在本工序中,使选自由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所组成的组中的期望的单元层叠并叠合而得到正负极叠层体。需要指出,正负极叠层体包括至少一个电极多重单元。这样,由于正负极叠层体包括电极多重单元,因此,正负极叠层体的操作性提高。
在正负极叠层体中,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如上所述配置成使得在电极组装体中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中,正极用的单元(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或电极单一单元)与负极用的单元(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或电极单一单元)隔着膈膜交替地层叠。另外,例如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该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为了能够进行正负极叠层体的折弯而以至少非形成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层叠。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也可以使用以膈膜独立包装后的单元。如上所述,正负极叠层体至少包括电极多重单元,未必必须包括电极单一单元。在本工序中,在正负极叠层体不包括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下,只要仅将电极多重单元层叠即可,在正负极叠层体包括电极单一单元的情况下,只要将电极多重单元和电极单一单元层叠即可。
在本工序中,如上所述,从进一步提高电极的操作性的观点来看,优选将在正负极叠层体中隔着膈膜而相邻的电极多重单元之间、相邻的电极单一单元之间以及/或者相邻的电极多重单元与电极单一单元之间粘合。如上所述,能够通过使用粘合性膈膜作为膈膜的方法、在电极材料层之上涂布粘合性粘合剂的方法、以及/或者进行热压接的方法等来进行粘合。
(电极组装体的制造工序)
在本工序中,例如如图2B所示,通过将正负极叠层体在电极多重单元1A、2A的非形成区域11、21处折弯而得到电极组装体101A。结果,电极多重单元1A、2A和电极单一单元1X的各电极材料层部分构成各电极。
由于光将正负极叠层体(即、构成该正负极叠层体的电极多重单元和根据期望的电极单一单元)一并折弯即可得到电极组装体,因此,结果提高电极的操作性。另外,电极组装体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效率提高。
折弯的次数也可以根据一个电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电极材料层的数量而适当确定。
在将正负极叠层体折弯而得到电极组装体后,通常为了保持该状态而优选进行粘合。粘合只要将通过折弯而首次隔着膈膜进行接触的电极材料层彼此粘合即可。粘合方法能够使用与也可以在正负极叠层体的制造工序中进行的粘合的方法同样的方法。
(封入工序)
通过将电极组装体与电解质一起封入外包装体而能够得到二次电池。需要指出,膈膜既可以是将切成单张的膈膜层叠,或者也可以是以之字状层叠并切掉剩余部分后的膈膜。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型二次电池能够应用于被设想蓄电的各种领域中的设备。本发明涉及的叠层型二次电池、特别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能够应用于使用移动设备等的电气/信息/通信领域(例如便携电话、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笔记本电脑以及数码相机等移动设备领域)、家庭/小型工业用途(例如电动工具、高尔夫球车、家庭用/护理用/工业用机器人领域)、大型工业用途(例如叉车、电梯、港口起重机领域)、交通系统领域(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巴士、电车、电动助力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领域)、电力系统用途(例如各种发电、负载调节器、智能电网、一般家庭设置型蓄电系统等领域)、以及宇宙/深海用途(例如航天探测器、潜水调查船等领域)等中的设备,但这些终究只不过是例示。
附图标记说明
1A、1B、1C、1D、1E、1F、1G、1H、1J、1K、1L、1M、1N、2A:电极多重单元
1X:电极单一单元
10、20:电极集电体
11、21:电极材料层的非形成区域
12、13、22、23:电极材料层
30:集电耳片
50、50A、50B、50C、50D、50E、50F、50G、50H、50J、50K、50L、50M、50N、60A:电极前驱体
51:电极集电体
100A:正负极叠层体
101A:电极组装体

Claims (19)

1.一种叠层型二次电池,在外包装体内收纳有电极组装体和电解质,
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包括电极多重单元的正负极叠层体在所述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处折弯,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具有电极集电体和在该电极集电体上隔着所述非形成区域而形成的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一个以上的所述电极多重单元以及一个以上的电极单一单元,所述电极单一单元在电极集电体的表面上每单面仅具有一个电极材料层,
在所述正负极叠层体中,所述一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和所述一个以上的电极单一单元层叠为使得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电极多重单元,
在所述正负极叠层体中,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极多重单元层叠为使得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正极和负极隔着膈膜交替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一个以上的正极用的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和一个以上的负极用的所述电极多重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和所述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以至少所述非形成区域相互重叠的方式而层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具有在折弯前的俯视观察形状中从限定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的全部边中与所述非形成区域不相邻的边延伸设置的集电耳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包括两个以上的所述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和两个以上的所述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
该两个以上的正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和该两个以上的负极用的电极多重单元按照各极性在俯视观察时的同一地方具有所述集电耳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多重单元所具有的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极材料层分别独立地在俯视观察时具有矩形形状或异形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的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各自中,隔着所述被折弯的非形成区域而彼此相邻的所有两个电极材料层中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与另一电极材料层的表面所成的角度是0°以上90°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在最外面的电极是正极的情况下,该最外面的正极的电极集电体在外侧不具有电极材料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2及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在所述电极组装体中,最外面的电极以外的电极在电极集电体的两侧具有电极材料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外包装体是柔性袋或硬质壳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电极材料层是能够吸留和释放锂离子的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二次电池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切口部,并且/或者在侧视观察时具有阶梯部。
15.一种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移动设备。
17.一种叠层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所述叠层型二次电池是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通过从在电极集电体表面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前驱体进行裁切而得到电极多重单元;
使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层叠并叠合而得到正负极叠层体;以及
将所述正负极叠层体在所述电极多重单元的非形成区域处折弯而得到电极组装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制造方法还包括通过从在电极集电体表面形成有电极材料层的电极前驱体进行裁切而得到电极单一单元的工序,
在得到所述正负极叠层体的工序中,使所述电极多重单元和所述电极单一单元层叠并叠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叠层型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得到所述正负极叠层体的工序中,将相邻的电极多重单元之间、相邻的电极单一单元之间以及/或者相邻的电极多重单元与电极单一单元之间粘合。
CN201780084574.3A 2017-01-26 2017-10-13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Pending CN1102685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1977 2017-01-26
JP2017-011977 2017-01-26
PCT/JP2017/037242 WO2018138976A1 (ja) 2017-01-26 2017-10-13 積層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570A true CN110268570A (zh) 2019-09-20

Family

ID=62978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4574.3A Pending CN110268570A (zh) 2017-01-26 2017-10-13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8600B2 (zh)
JP (1) JP6828752B2 (zh)
CN (1) CN110268570A (zh)
WO (1) WO201813897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301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组及电池生产工艺
CN113437302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和锂离子电池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53897B2 (ja) * 2017-08-24 2021-10-2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電池
KR20210153230A (ko) 2020-06-10 2021-12-1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폴딩부를 포함하는 전극 제조방법 및 폴딩부를 포함하는 전극 시트
US11916256B2 (en) 2021-02-10 2024-02-27 Medtronic, Inc. Battery assembly
KR20230046794A (ko) * 2021-09-30 2023-04-06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분리막 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 조립체, 그리고 전극 조립체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2855A (ja) * 2000-07-24 2002-02-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平板状積層型電池
CN102198437A (zh) * 2011-05-16 2011-09-2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极片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12190697A (ja) * 2011-03-11 2012-10-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106025185A (zh) * 2016-07-06 2016-10-12 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涂布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64479A (ja) * 1994-08-24 1996-03-08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電気化学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946220B2 (en) 2001-10-19 2005-09-20 Wilson Greatbatch Technologies, Inc. Electrochemical cell having a multiplate electrode assembly housed in an irregularly shaped casing
US7035078B1 (en) * 2004-10-29 2006-04-25 Medtronic, Inc. Folded plate electrode assemblies for battery cathodes
KR100907623B1 (ko) * 2006-05-15 2009-07-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신규한 적층 구조의 이차전지용 전극조립체
KR20130132231A (ko) 2012-05-25 2013-12-0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단차를 갖는 전극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전지팩 및 디바이스
CN103887479B (zh) * 2012-12-19 2017-08-2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电极板、层叠型电极组、电池及圆筒形电池
JP6086207B2 (ja) * 2012-12-19 2017-03-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極板、積層型電極群、電池及び円筒形電池
KR20140123007A (ko) * 2013-04-11 2014-10-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라운드 코너를 포함하는 전지셀
JP2016105360A (ja) * 2014-12-01 2016-06-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2016111020A (ja) * 2014-12-04 2016-06-20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扁平型電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2855A (ja) * 2000-07-24 2002-02-08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平板状積層型電池
JP2012190697A (ja) * 2011-03-11 2012-10-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102198437A (zh) * 2011-05-16 2011-09-2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极片的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025185A (zh) * 2016-07-06 2016-10-12 广东亿鑫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极片涂布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301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及固态锂离子电池组及电池生产工艺
CN113437302A (zh) * 2021-06-03 2021-09-24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极片和锂离子电池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38976A1 (ja) 2018-08-02
JPWO2018138976A1 (ja) 2019-06-27
JP6828752B2 (ja) 2021-02-10
US20190273237A1 (en) 2019-09-05
US10998600B2 (en) 2021-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8570A (zh)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设备
US10218029B2 (en)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secondary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electrode and the secondary battery
CN104145364B (zh) 层叠结构电池
CN110192300B (zh) 叠层型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WO2018154989A1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9612B2 (ja) 積層電極体、蓄電素子及び積層電極体の製造方法
JP2008269890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電極
KR20170028111A (ko) 케이블형 이차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0462873B (zh) 二次电池
JP2014026943A (ja) 積層構造電池
CN110462883A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
KR20210055186A (ko) 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08047397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2005129344A (ja) 二次電池、組電池、複合組電池、車輌、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0024171A (zh) 二次电池
JPWO2017208533A1 (ja) 二次電池
JP4887568B2 (ja) 二次電池
JP2020092038A (ja)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050376A (zh) 二次电池
JP2005116304A (ja) 二次電池
JP201521084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WO2017110842A1 (ja) 非水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73437A (ja) 二次電池
JP2005166353A (ja) 二次電池、組電池、複合組電池、車輌、及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8163775A1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