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8496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8496A
CN110268496A CN201780085971.2A CN201780085971A CN110268496A CN 110268496 A CN110268496 A CN 110268496A CN 201780085971 A CN201780085971 A CN 201780085971A CN 110268496 A CN110268496 A CN 1102684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contact
contact member
pressed
lid
mov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59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68496B (zh
Inventor
篠原贤二
藤田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68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4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68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4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3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sliding
    • H01H1/365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01H13/186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wherein the pushbutton is rectilinearly actuated by a lever pivoting on the housing of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22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 H01H21/24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21/28Operating parts, e.g. handle biased to return to normal position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1/00Switches operated by an operating part in the form of a pivotable member acted upon directly by a solid body, e.g. by a hand
    • H01H21/02Details
    • H01H21/18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1/36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5/00Movable contacts
    • H01H2205/002Movable contacts fixed to operating part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Abstract

一种开关,具备:基座;固定触点部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点部件,其具有可动触点,向第一方向移动,使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向与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移动,使可动触点从固定触点分离;弹性体,其对可动触点部件向第二方向施力;盖,其覆盖固定触点部件和可动触点部件。操作体构成为,能够依次移动到使可动触点部件从初始位置向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与触点接触的第一位置、在维持触点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使可动触点部件从第一位置向第二方向移动的第二位置、以及使可动触点部件再次从第二位置向第一方向移动的、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三位置。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开关。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操作杆经由按压部件使滑动件(以下,称为可动触点部件)动作,可将触点开闭的开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829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6243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来说,在开关中,为了使可动触点部件的移动顺畅地进行,在作为滑动对象的固定触点部等(以下,称为固定触点部件)之间涂敷润滑脂。有时在润滑脂中混入在触点开闭时产生的磨损粉,使粘性变高。而且,由于反复进行可动触点部件的移动,润滑脂容易在可动触点部件的移动最端部变成润滑脂积存。
但是,在所述开关中,仅成为使可动触点部件移动至触点接触的位置,之后使其向相反方向移动的结构。因此,若在触点接触位置侧形成润滑脂积存,则润滑脂附着在移动到该位置的可动触点部件上,在向相反方向移动时被拉伸,厚度增加的润滑脂层在固定触点部件上扩展。而且,该润滑脂层也因润滑脂自身的湿润性而扩展。其结果,可动触点部件上到厚的润滑脂层上,担心损害触点的接触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公开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开关,即使例如发生了润滑脂积存,也通过使可动触点部件移动到离开润滑脂积存的位置,可以确保触点的接触可靠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作为所述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提供一种开关,具备:基座;固定触点部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并设置在所述基座;可动触点部件,其具有可动触点,向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弹性体,其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向第二方向施力;盖,其安装在所述基座,并覆盖所述固定触点部件和所述可动触点部件;操作体,其安装在所述盖,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移动,所述操作体构成为能够依次移动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第一位置为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在维持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再次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
发明效果
按照本公开,通过操作体,仅通过使可动触点部件按照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以及第三位置的顺序移动,就可以使可动触点部件从向第一方向最大程度移动的第一位置,立即返回相反侧的第二位置。因此,即使例如产生润滑脂积存,伴随触点开闭的磨损粉混入而粘性变高,因可动触点部件的拉伸或其自身的湿润性而扩展,也因为使可动触点部件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所以不损害触点的接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表示图2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图3A的固定触点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可动触点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表示图1所示的开关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5B是表示图1所示的开关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5C是表示图1所示的开关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操作体的操作尺寸与可动触点部件的移动量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8的可动触点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下方侧观察图9的可动触点主体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8的操作体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图7所示的开关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12B是表示图7所示的开关的动作的正面图。
图12C是表示图7所示的开关的动作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而且,以下的说明中,根据需要使用表示确定的方向和位置的用语(例如,包括“上”、“下”、“侧”、“端”的用语,但是这些用语的使用是为了使参照了附图的公开的理解变得容易,不是通过这些用语的含义限定本公开的技术的范围。而且,以下的说明本质上只不过是例示,不意味着限制本公开、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而且,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率等与现实的物体不同。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图2是其分解立体图。该开关包括:基座1;触点开闭机构2;操作体3;盖4。
如图3A所示,基座1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而构成,并包括:俯视为矩形形状的底面部5及其上面的台座部6。在基座1上,嵌入成形如后所述的触点开闭机构2的固定触点部件17。台座部6为俯视为矩形形状,形成在基座1的内侧。
在台座部6的中央部分,在长边方向以规定间隔形成第一引导部7和第二引导部8。各引导部49包括:在长边方向端部侧形成的第一平板部9;相对于该第一平板部9,在内侧以规定间隔配置的第二平板部10;以及连接第一平板部9和第二平板部10的中央部分的第三平板部11。通过这些平板部,在第一引导部7和第二引导部8的两侧形成向上下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2。如后所述的可动触点部41在引导槽12的底面(即,向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滑动。
台座部6的一端侧与其它部分相比高度低,在其中央部分形成圆锥台形状的第一弹簧承受部13。在第一弹簧承受部13配置作为弹性体的一例的螺旋弹簧14,对后述的可动触点部件18向上方施力。在台座部6的另一端侧形成向上方突出的引导壁15。
在台座部6的两侧面,在长边方向以规定间隔分别形成一对引导突起16。在台座部6的两端面也分别各形成一个引导突起16。而且在引导壁15的上方侧两侧部也分别各形成一个引导突起16。在将盖4覆盖在基座1上时,这些引导突起16与在盖4的内侧面抵接,在基座1的外侧面和盖4的内侧面之间确保间隙。
触点开闭机构2包括固定触点部件17和可动触点部件18。
如图3B所示,固定触点部件17包括嵌入成形在基座1的第一固定触点端子19和第二固定触点端子20。各固定触点端子通过冲压加工铜合金而得到。各固定触点端子包括被支承部21。在从被支承部21向上方延伸的宽度狭窄部的前端,形成宽度变宽的固定触点部22。另外,固定端子部23从被支承部21向与固定触点部22相反侧延伸。
如图3A所示,固定触点部件17在基座1中嵌入成形的状态下,使固定触点部22露出在各引导部49的上方部分。固定触点部22的两面与引导槽12的底面为相同的面。而且,使固定端子部23从基座1的下表面突出。
如图4所示,可动触点部件18是将可动触点端子25与可动触点主体24一体化的部件。
可动触点主体24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而构成,包括轴部26、第二弹簧承受部27、触点承受部28。轴部26其横截面为多边形形状,在上端部分经由细头部29形成圆柱状的被按压部30。第二弹簧承受部27为将圆柱体以周围3等分的位置切口而分割为三部分后的形状。在第二弹簧承受部27的上面形成圆锥台形状的弹簧引导部(未图示)。通过将基座1的第二弹簧承受部27中配置的螺旋弹簧14的上端部配置在第二弹簧承受部27,对可动触点部件18向上方施力。触点承受部28是通过连接部33连接了以规定间隔延伸的引导板32的中间部分的部件。由此,在触点承受部28,形成俯视为矩形形状的开口部34和槽部35。在分别构成开口部34和槽部35的引导板32的下缘分别形成卡止凹部36。另外,在引导板32的侧面形成截面为矩形形状的卡止孔37。卡止孔37在连接部33的下方向内侧开口。
可动触点端子25例如通过将铜合金冲压加工而构成,具有以连接板38连接的一对可动片39。在各可动片39的中央部切起形成卡止爪40。而且从各可动片39的两端部分别形成在接近的方向向斜上方突出,前端部分弯曲而以规定间隔相对的可动触点部41、以及下端向侧方突出的卡止片42。可动触点端子25相对于可动触点主体24的第二弹簧承受部27从下方侧分别压入开口部34和槽部35,将卡止爪40卡止在卡止孔37,并且,将卡止片42卡止在卡止凹部36,从而组装在可动触点主体24上。
返回到图2,操作体3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板状的弹簧材而构成,一个板面与盖4相对地设置,并且,一端部弯曲而成为在两侧形成突起的固定部43。即,操作体3将固定部43插入盖4的安装孔51,固定在盖4上。操作体3的另一端部成为形成为截面圆弧状的操作部44。该操作部44以固定部43为中心,向接近盖4的方向摆动。从操作部44朝向固定部43依次连续形成操作部44、第一按压部45以及第二按压部46。第一按压部45具有平坦的第一按压面45a。在将固定部43固定在了盖4的安装孔51的状态下,第一按压面45a与盖4的上表面大致平行,与可动触点主体24的被按压部30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按压部46相对于第一按压部45向操作部44的可动方向中的远离盖4的方向凹陷,下表面成为平坦的第二按压面46a。即,操作体3中,第一按压部45以及第二按压部46被配置为阶梯状。而且,第二按压部46和固定部43通过倾斜部47连接,倾斜部47以相对于盖4的上表面随着从操作部44朝向固定部43而接近盖4的方式倾斜。
根据所述结构的操作体3,在将固定部43固定在盖4的安装孔51的状态下,若将操作部44朝向盖4的上面按下,则第一按压面按压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若可动触点部件18被按下,操作体3的倾斜部47挠曲,第一按压部45超过被按压部30,第二按压部46位于被按压部30的上方。即,在可动触点部件18被按下后,暂时向上方移动,之后再次被按下。
盖4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而构成,具有下面开口的箱体形状。在盖4的上壁的一端侧,形成所述可动触点主体24的轴部26可升降地插通的插通孔48。插通孔48形成为与轴部26的横截面形状对应的多边形。插通孔48的周围形成具有环状槽的引导部49,可安装帽50。帽50为使橡胶材料成为波纹状的结构,所以紧贴在可动触点主体24的轴部26,与可动触点部件18的升降动作对应地伸缩。由此,确保插通孔48的密封性。另外,在盖4的上壁的另一端侧形成安装孔51。在安装孔51插入操作体3的固定部43而进行固定。
接着,说明所述结构构成的开关的组装方法。
首先,通过嵌入成形固定触点部件17形成基座1。另外,通过在可动触点主体24压入固定可动触点端子25得到可动触点部件18。在基座1的第一弹簧承受部13配置螺旋弹簧14,在基座1的第一引导部7以及第二引导部8配置可动触点部件18。可动触点部件18在开口部34和槽部35分别插通第一引导部7和第二引导部8。这时,在第一引导部7和第二引导部8的外面预先涂敷润滑脂,使得可动触点部件18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接着,在基座1安装盖4。这时,可动触点部件18被按下到盖4的上壁下面,可动触点部41压接在固定触点部22上,而且可动触点部件18的轴部26插通盖4的插通孔48,向上方突出。
最后,通过在从盖4的上表面突出的轴部26安装帽50,在盖4的安装孔51中插入操作体3的固定部43并固定,开关完成。
接着,说明所述结构构成的开关的动作。
在不操作操作体3的初始状态下,如图5A所示,可动触点部件18由于螺旋弹簧14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与盖4的上壁下表面抵接。在该初始状态下,可动触点部41与固定触点部22接触,固定触点部件17间成为导通状态。
在按下操作操作体3的操作部44时,倾斜部47一边弹性变形,第一按压部45一边向下方(第一方向D1的一例)移动。由此,第一按压面45a按下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可动触点部件18向下方移动。可动触点部41从固定触点部22分离,到达第一引导部7和第二引导部8的侧面。即,固定触点部件17间的导通状态被断开。可动触点部件18向下方的移动持续,直至第一按压面45a的按压持续的作为最下位置的第一位置P1。
然后,由于第一按压面45a,可动触点部件18超过最被按下的第一位置P1,并进一步按下操作操作部44时,第一按压面45a因可动触点部件18的弹性变形而超过被按压部30,向前方(图5A中,左侧)移动。由此,第一按压面45a对于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进行的按压被解除,被按压部30因螺旋弹簧14的作用力而暂时向上方(第二方向D2的一例)移动。然后,如图5B所示,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从被按压部30与第一按压面45a抵接的第一位置P1向上方的第二位置P2移动。
之后,若进一步继续进行操作部44的按下操作,则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被第二按压面46a按下,如图5C所示,从第二位置P2到达第一位置P1的跟前的第三位置P3。在该第三位置P3,操作部44的按下操作结束。然后,在可动触点部件18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三位置P3之前的期间,固定触点部件17间的非导通状态被维持。
但是,在所述结构的开关中,由于使用,有时在因操作体3的按下操作而在可动触点部件18的移动方向中从与第一位置P1相同的位置、或者与第一位置P1相比更靠初始位置离开的各引导部49的下端部发生润滑脂积存。而且,存在因长期使用,从触点产生的磨损粉混入润滑脂积存,粘性变高,由于移动的可动触点部件18的拉伸、或润滑脂自身的湿润性,向上方侧扩展的情况。
根据所述结构的开关,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操作体3的按下操作,从使可动触点部件18向最下方侧移动的第一位置P1,暂时因螺旋弹簧14的作用力瞬间向上方的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即使润滑脂积存向上方侧扩展,触点维持闭合状态也是从可动触点部件18从最下端的第一位置P1移动至其上方的第二位置P2后开始。即,与具有根据操作体的按下操作仅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可动触点部件的开关比较,由于可以减小操作体3的按下操作引起的可动触点部件18的行程,所以即使例如在各引导部49的下端部产生了润滑脂积存,可动触点部件18也可以经由比可动触点部件18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位置P1更接近初始位置的第二位置P2,仅移动至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2的中间的第三位置P3。由此,可以将按下操作操作体3时的可动触点部件18的位置限制在离开润滑脂积存的位置。因此,可动触点部件18难以受到润滑脂积存的不良影响,可以确保希望的触点的接触可靠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关的立体图,图8是其分解立体图。该开关包括:基座52;触点开闭机构53;操作体54以及盖55。
基座52是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后的部件,形成3列且各列分别在3个位置形成端子孔56。在端子孔56的各列之间的2个位置分别形成支承凹部57。从基座1的一端部两侧向上方分别突出支承板58(一方未图示),在它们的前端分别形成轴承孔59。并且在基座1的两侧部分别形成一对卡止爪60。
触点开闭机构53具有固定触点部件61和可动触点部件62。
固定触点部件61例如通过将板状的铜合金冲压加工而构成,包括:上方的固定触点部63、在侧面形成多个突起的被支承部64、以及从被支承部64向下方延伸的固定端子部65。将第一固定触点部件61A、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以及第三固定触点部件61C作为1组设为1列,将这些设为3列,安装在基座52上。
如图9所示,可动触点部件62是将可动触点端子67与可动触点主体66一体化而形成的。
可动触点主体66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而构成,在平板部的上表面中央部分形成弹簧引导部68。弹簧引导部68具有以规定间隔形成的侧壁,可以从上方安装螺旋弹簧69。而且,在可动触点主体24的下面形成用于安装可动触点端子67的触点承受部70。如图10所示,触点承受部70由4个侧壁70a分隔开的三个收纳部71构成。在构成收纳部71的一部分的平板部的下面以规定间隔形成引导突部72,在各侧壁的对置面形成卡止凹部73。在收纳部71中可安装可动触点端子67。而且,在可动触点主体66的一个端面,形成阶梯状地突出的被按压部74。被按压部74包括:从端面突出的下方侧的第一被按压面75(第一被按压部的一例)、以及与位于其上方侧的端面为同一面的第二被按压面76(第二被按压部的一例)。被按压部74通过后述的操作体54的按压部被按压。
返回到图9,可动触点端子67例如通过将板状的铜合金冲压加工而构成,从连接板77的两侧向下方延伸,具有对置的2组可动片78。各组可动片78向下方缓慢地向分离方向倾斜后,相互接近,下端部分成为截面圆弧状的可动触点部79。而且,在可动触点端子67的两端部形成向两端方向延伸的U字状的引导部80、和向斜下方延伸的卡止片81。
所述结构的可动触点部件62被载置于基座52上,成为通过可动触点端子67的可动片78挟持固定触点端子的固定触点部6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可动触点部件62能够沿着固定触点部63露出的列直线性地往复移动。
如图11所示,操作体54具有被所述基座52的支承板58上形成的轴承孔59可转动地支承的轴部82。操作部83从轴部82延伸,经由盖55的开口部86突出到外部。另外,驱动部84从轴部82向与操作部83相反侧(按压部的一例)延伸,能够按压可动触点部件62的被按压部74。
返回到图8,盖55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材料成形加工而构成,具有下面开口的箱体形状。在盖55的两侧面形成分别与基座52的卡止爪60卡止的卡止孔85。而且,在盖55的一端侧形成开口部86,经由该开口部86,所述操作体54的操作部83可操作地突出。在盖55的上壁下表面形成突出部(未图示)。突出部可进入可动触点主体66上形成的弹簧引导部68内。
接着,说明所述结构的开关的组装方法。
在基座52的各端子孔中压入固定触点部件61。由此,固定触点部件61的固定触点部63在基座52的上面侧以每列3个共3列的方式突出。另外,固定触点部件61的固定端子部65从基座52的下表面向下方侧突出。
在可动触点主体66的下面3个位置形成的收纳部71中分别压入可动触点端子67。通过仅从下方侧插入到收纳部71,引导部80弹性变形,之后恢复形状而卡止在卡止凹部73,从而简单地安装可动触点端子67。另外,在弹簧引导部68安装螺旋弹簧69。
通过这样操作得到的可动触点部件62以通过可动片78挟持在基座52的上表面突出的固定触点部63的方式载置于基座52。而且,以在基座52的支承板58上形成的轴承孔59中可旋转地支承操作体54的轴部82的方式,将操作体54安装在基座52。
最后,在基座52覆盖盖55,使操作体3的操作部83从开口部86突出。
接着,说明所述结构的开关的动作。
在未操作操作体54的初始状态下,没有通过盖55的突出部按压螺旋弹簧69,可动触点部件62位于最大程度移动到开口部侧的初始位置。伴随于此,操作体54也位于向上方最大程度突出的初始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可动触点部79分别接触第一固定触点部件61A的固定触点部63和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的固定触点部63,将第一固定触点部件61A和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导通。
在该状态下,若按下操作操作体54的操作部83,则操作体54以轴部82为中心,在图12A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驱动部84首先按压可动触点部件62的第一被按压面75。由此,可动触点部件62从初始位置向左方向(第一方向D1的一例)移动。操作体54的驱动部84的轨迹,具体来说因驱动部84引起的第一被按压面75的按压位置的轨迹,成为一边朝向左方向一边缓慢地朝向上方的圆弧。因此,在驱动部84位于第一被按压面75上的期间,可动触点部件62被按向左方向,如图12B所示,移动至作为向左方向的最大移动位置的第一位置P1。这时,可动触点部79从第一固定触点部件61A的固定触点部63分离,分别接触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的固定触点部63和第三固定触点部件61C的固定触点部63,将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和第三固定触点部件61C导通。
若继续按下操作操作体54的操作部83,则驱动部84从第一被按压面75脱离,向第一被按压面75的上方侧移动。这时,通过盖55的突出部,螺旋弹簧69被压缩。由此,可动触点部件62失去在第一被按压面75的驱动部84的支承,由于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如图12C所示,从第一位置P1暂时向右侧(第二方向D2的一例)移动,驱动部84移动到与第二被按压面76抵接的第二位置P2。即,与操作部83的按下操作无关,可动触点部件62从左方向向右方向变换移动方向。
若进一步按下操作操作体54的操作部83,则驱动部84按压比第一被按压面75向左侧(即,第一方向D1)凹陷的第二被按压面76,可动触点部件62再次向左方向移动,移动直至第一位置P1的跟前的第三位置(未图示)(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构成可动触点部件62的按压方向)。在可动触点部件62从第一位置P1移动至第三位置(未图示)为止的期间,维持第二固定触点部件61B和第三固定触点部件61C的导通状态。
这样,根据所述结构的开关,通过操作体54的按下操作,可以使可动触点部件62从最大程度向左侧移动的第一位置P1,暂时因螺旋弹簧69的作用力瞬间向右侧的第二位置P2移动。即,与具有对应于操作体的按下操作仅向同一方向移动的可动触点部件的开关比较,可以减小操作体54的按下操作产生的可动触点部件62的行程,所以即使例如在各引导部80的下端部产生润滑脂积存,可动触点部件62也可以经由与可动触点部件62的移动方向的第一位置P1相比更接近初始位置的第二位置P2,仅移动至第一位置P1与第二位置P2中间的第三位置(未图示)。由此,可以将按下操作操作体54时的可动触点部件62的位置限制在远离润滑脂积存的位置。因此,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不会产生可动触点部件62受到润滑脂积存的不良影响,损害触点的接触可靠性的情况。
而且,本公开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能够有各种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体说明了使用螺旋弹簧14、69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海绵、橡胶等其它材料的弹性体,或者使用不同形状的弹性体。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公开中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最后说明本公开的各种方式。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还添加参照符号进行记载。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开关具备:基座1、52;具有固定触点22、63,并设置在所述基座1、52的固定触点部件17、61;具有可动触点41、79,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41、79接触所述固定触点22、63,并向与所述第一方向D1相反侧的第二方向D2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41、79从所述固定触点22、63分离的可动触点部件18、62;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向第二方向D2施力的弹性体14、69;安装在所述基座1、52,并覆盖所述固定触点部件17、61和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的盖4、55;以及安装在所述盖4、55,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移动的操作体3、54,所述操作体3、54构成为能够依次移动到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和第三位置P3,第一位置P1为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从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D1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41、79与所述固定触点22、63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P2为在维持所述可动触点41、79与所述固定触点22、63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从所述第一位置P1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第三位置P3为再次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62从所述第二位置P2向所述第一方向D1移动的、所述第一位置P1与所述第二位置P2之间的位置。
根据第一方式的开关,操作体3、54使可动触点部件按照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以及第三位置P3的顺序移动。即,可动触点部件18、62不停留在最大程度移动的第一位置P1,而是立即向第二位置P2移动。因此,即使例如在润滑脂积存中,混入伴随触点开闭的磨损粉而粘性变高,且扩展,移动到第二位置P2以及第三位置P3的可动触点部件18、62也难以受其影响。其结果,可以确保希望的触点的接触可靠性。
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开关中,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具有向所述盖4的外部可按压操作地突出的被按压部30,所述操作体3从一端向另一端延伸,配置在所述盖4的外部,其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盖4,在另一端侧具有操作部44,按压所述被按压部30,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依次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P1、所述第二位置P2以及所述第三位置P3。
根据第二方式的开关,可以通过操作体3的操作部44,使可动触点部件18移动到希望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三方式的开关中,还包括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向所述被按压部30从所述盖4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性体14,所述操作体3包括:按压所述被按压部30,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18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P1的第一按压部45;解除所述被按压部30的按压状态,使所述操作体3随着所述弹性体14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P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之后,按压所述被按压部30,使其从所述第二位置P2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P3的第二按压部46。
根据第三方式的开关,将按压可动触点部件18的被按压部30的位置从第一按压部45变更至第二按压部46,可以使可动触点部件18移动至希望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四方式的开关中,还包括: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的弹性体69,所述操作体54包括:以支轴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盖55,位于所述盖55的外部的一端侧的操作部83;将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朝向所述第一方向D1按压的另一端侧的按压部84,
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包括:第一被按压部75;其在所述按压部84向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的按压方向移动的轨迹的中途,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P1;第二被按压部76,其在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随着所述弹性体69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P1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P2之后,移动直至所述第三位置(即,在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随着所述弹性体69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P1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P2之后,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62从所述第二位置P2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另外,本公开的第五方式的开关中,所述第一被按压部75具有与按压方向交叉的第一被按压面75,所述第二被按压部76具有与所述第一被按压面75连续,且与所述第一被按压面75相比向按压方向凹陷的第二被按压面76。
根据第四方式以及第五方式的开关,通过使操作体54能够转动,并在可动触点部件62仅形成第一被按压部(即,第一被按压面)75和第二被按压部(即,第二被按压面)76的简单的结构,可将可动触点部件62向希望的位置移动。
而且,通过适当组合所述各种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可以产生各自具有的效果。而且,实施方式之间的组合或者实施例之间的组合或者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的组合是可能的,且不同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中的特征之间的组合也是可能的。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与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公开,但是作为该技术熟练的人来说,明白各种变形和修正。那样的变形和修正只要不脱离添付的本发明公开的请求的范围,应理解为包含在该范围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开关可以利用于在车载用的门锁装置检测门的锁定或者开锁状态的情况等。
符号说明
1:基座
2:触点开闭机构
3:操作体
4:盖
5:底面部
6:台座部
7:第一引导部
8:第二引导部
9:第一平板部
10:第二平板部
11:第三平板部
12:引导槽
13:第一弹簧承受部
14:螺旋弹簧(弹性体的一例)
15:引导壁
16:引导突起
17:固定触点部件
18:可动触点部件
19:第一固定触点端子
20:第二固定触点端子
21:被支承部
22:固定触点部(固定触点的一例)
23:固定端子部
24:可动触点主体
25:可动触点端子
26:轴部
27:第二弹簧承受部
28:触点承受部
29:细头部
30:被按压部
32:引导板
33:连接部
34:开口部
35:槽部
36:卡止凹部
37:卡止孔
38:连接板
39:可动片
40:卡止爪
41:可动触点部(可动触点的一例)
42:卡止片
43:固定部
44:操作部
45:第一按压部
45a:第一按压面
46:第二按压部
46a:第二按压面
47:倾斜部
48:插通孔
49:引导部
50:帽
51:安装孔
52:基座
53:触点开闭机构
54:操作体
55:盖
56:端子孔
57:支承凹部
58:支承板
59:轴承孔
60:卡止爪
61:固定触点部件
62:可动触点部件
63:固定触点部(固定触点的一例)
64:被支承部
65:固定端子部
66:可动触点主体
67:可动触点端子
68:弹簧引导部
69:螺旋弹簧(弹性体的一例)
70:触点承受部
71:收纳部
72:引导突部
73:卡止凹部
74:被按压部
75:第一被按压面
76:第二被按压面
77:连接板
78:可动片
79:可动触点部(可动触点的一例)
80:引导部
81:卡止片
82:轴部
83:操作部
84:驱动部
85:卡止孔
86:开口部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P1:第一位置
P2:第二位置
P3:第三位置

Claims (5)

1.一种开关,具备:
基座;
固定触点部件,其具有固定触点,并设置在所述基座;
可动触点部件,其具有可动触点,向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侧的第二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从所述固定触点分离;
弹性体,其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向第二方向施力;
盖,其安装在所述基座,并覆盖所述固定触点部件和所述可动触点部件;
操作体,其安装在所述盖,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移动,
所述操作体构成为能够依次移动到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第一位置为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初始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使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在维持所述可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的接触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方向移动的位置;所述第三位置为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再次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方向移动的、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具有向所述盖的外部可按压操作地突出的被按压部,
所述操作体从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并配置在所述盖的外部,其一端侧固定在所述盖,在另一端侧具有操作部,按压所述被按压部,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依次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以及所述第三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中,
还包括: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向所述被按压部从所述盖突出的方向施力的弹性体,
所述操作体包括:
第一按压部,其按压所述被按压部,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所述初始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
第二按压部,其在解除所述被按压部的按压状态,使所述操作体随着所述弹性体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之后,按压所述被按压部,使所述操作体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中,
还包括:对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向所述第二方向施力的弹性体,
所述操作体包括:一端侧的操作部,其以轴部为中心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盖,并位于所述盖的外部;另一端侧的按压部,其将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向所述第一方向按压,
所述可动触点部件包括:第一被按压部,其在所述按压部向所述可动触点部件的按压方向移动的轨迹的中途,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第二被按压部,其在所述可动触点部件随着所述弹性体的作用力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之后,使所述可动触点部件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三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被按压部具有与按压方向交叉的第一被按压面,所述第二被按压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被按压面连续,且与所述第一被按压面相比向按压方向凹陷的第二被按压面。
CN201780085971.2A 2017-03-13 2017-12-13 开关 Active CN1102684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7767 2017-03-13
JP2017047767A JP6406376B2 (ja) 2017-03-13 2017-03-13 スイッチ
PCT/JP2017/044726 WO2018168130A1 (ja) 2017-03-13 2017-12-13 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496A true CN110268496A (zh) 2019-09-20
CN110268496B CN110268496B (zh) 2021-03-30

Family

ID=635219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5971.2A Active CN110268496B (zh) 2017-03-13 2017-12-13 开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1198B2 (zh)
JP (1) JP6406376B2 (zh)
CN (1) CN110268496B (zh)
DE (1) DE112017007234T5 (zh)
WO (1) WO201816813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0837A (zh) * 2020-05-13 2020-08-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3465024A (zh) * 2021-06-15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组合式空调器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904312S1 (en) * 2018-07-04 2020-12-08 Omron Corporation Signal transfer connector
US10928051B1 (en) * 2019-12-23 2021-02-23 Streamlight, Inc. Tail switch arrangement for a light
US20210362317A1 (en) * 2020-05-21 2021-11-2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 too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1490B1 (en) * 1999-05-24 2001-08-07 Mic Enterprise Co., Ltd. Waterproof lever switch
CN1892955A (zh) * 2005-06-29 2007-01-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开关设备的开关装置
US20070261945A1 (en) * 2006-05-12 2007-11-1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aled pushbutton switch
CN102044370A (zh) * 2009-10-16 2011-05-04 美格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杠杆开关
WO2014050643A1 (ja) * 2012-09-25 2014-04-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可動接点を有する電子部品
JP2014182956A (ja) * 2013-03-19 2014-09-29 Omron Corp スイッチ
CN104170044A (zh) * 2012-03-14 2014-11-2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US20140346026A1 (en) * 2013-05-22 2014-11-27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40122U (zh) * 1981-02-27 1982-09-02
DE102007048581B3 (de) * 2007-10-10 2008-09-18 Cherry Gmbh Schleifkontaktschalter
JP4760998B1 (ja) * 2010-10-12 2011-08-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5957980B2 (ja) * 2012-03-09 2016-07-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JP6213308B2 (ja) * 2014-02-28 2017-10-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EP3166121B1 (en) * 2015-11-03 2019-03-27 C&K Components SAS Electrical pushbutton switch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71490B1 (en) * 1999-05-24 2001-08-07 Mic Enterprise Co., Ltd. Waterproof lever switch
CN1892955A (zh) * 2005-06-29 2007-01-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开关设备的开关装置
US20070261945A1 (en) * 2006-05-12 2007-11-15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Sealed pushbutton switch
CN102044370A (zh) * 2009-10-16 2011-05-04 美格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杠杆开关
CN104170044A (zh) * 2012-03-14 2014-11-26 欧姆龙株式会社 开关
WO2014050643A1 (ja) * 2012-09-25 2014-04-0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可動接点を有する電子部品
US20150206670A1 (en) * 2012-09-25 2015-07-23 Omr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component having movable contact
JP2014182956A (ja) * 2013-03-19 2014-09-29 Omron Corp スイッチ
US20140346026A1 (en) * 2013-05-22 2014-11-27 Omron Corporation Switch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0837A (zh) * 2020-05-13 2020-08-1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3465024A (zh) * 2021-06-15 2021-10-01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组合式空调器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496B (zh) 2021-03-30
DE112017007234T5 (de) 2019-12-05
JP6406376B2 (ja) 2018-10-17
US10811198B2 (en) 2020-10-20
US20190393000A1 (en) 2019-12-26
JP2018152248A (ja) 2018-09-27
WO2018168130A1 (ja) 2018-09-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8496A (zh) 开关
US10211007B2 (en) Electrical pushbutton switch
EP2782111B1 (en) Switch
KR101045420B1 (ko) 푸시버튼 스위치
US9755361B2 (en) Lever of the lever-fitting-type connector having a locked part with a convex surface
US10134542B2 (en) Trigger switch with lock member
WO2016132697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3809837A (en) Microswitch with readily removable leaf spring actuating means
EP2871729B1 (en) Switchboard
US20190189371A1 (en) Switch device structure
JP4707565B2 (ja) ラッチ解除操作装置
WO2019159590A1 (ja) スイッチ
CN108885955B (zh) 用于控制台组件的机构
US7922505B2 (en) Card connector
KR200312250Y1 (ko) 판스프링 및 이것을 구비한 마이크로 스위치
JP42955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KR100863099B1 (ko) 스위치 조립체
JP2012138221A (ja) スイッチ装置
KR100322776B1 (ko) 푸시버튼스위치
CN106409586A (zh) 双路跷板开关
JP2008130411A (ja) スイッチ
US7214082B2 (en) Connector allowing locking of connected state or non-connected state
JP2015162436A (ja) スイッチ
US9685279B2 (en) Switch
JP2012094428A (ja) 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