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47669B -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47669B
CN110247669B CN201910167058.8A CN201910167058A CN110247669B CN 110247669 B CN110247669 B CN 110247669B CN 201910167058 A CN201910167058 A CN 201910167058A CN 110247669 B CN110247669 B CN 1102476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multiplexer
signal path
inducto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670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47669A (zh
Inventor
原田骏
山口幸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47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476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476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1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particularly adapted for use in common antenna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03H9/0542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consisting of a lateral arrangemen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7/466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particularly adapted as input circuit for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02Details
    • H03H9/05Holders; Supports
    • H03H9/0538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 H03H9/0566Constructional combinations of supports or holders with electromechanical or other electronic elements for duplex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9/00Networks comprising electromechanical or electro-acoustic devices; Electromechanical resonators
    • H03H9/70Multiple-port networks for connecting several sources or loads, working o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r frequency bands, to a common load or source
    • H03H9/72Networks using surface acoust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57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diplexing or multiplexing filter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8Input circuits, e.g. for coupling to an antenna or a transmiss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35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transmission
    • H04L2025/03375Passband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Surface Acoustic Wave Elements And Circuit Networks Thereof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抑制具备作为相位调整元件的电感器的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复用器(1)具备配置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的第一滤波器(11)、配置在与第一信号路径(r1)不同的第二信号路径(r2)上且通带与第一滤波器(11)的通带不同的第二滤波器(12)、以及第一信号路径(r1)以及第二信号路径(r2)相互连接的连接点亦即共用连接点(nc)。复用器(1)还具备串联配置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的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路径上的电感器(L1)。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

Description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多个滤波器的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于移动电话终端等通信装置,广泛使用为每个频带分离(分波)高频信号的复用器,以通过一个终端应对多个频带以及多个无线方式,所谓的多频带化以及多模式化。作为这种复用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多个滤波器的复用器。在该复用器中,从各滤波器引出的布线在共用连接点处接线,并与天线侧的共用端子连接。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1/077773号
在复用器中,为了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构成为从共用连接点到各滤波器的信号路径变短。
另外,在复用器中,为了抑制各滤波器的通带中的插入损失增大,对从共用连接点观察到的各滤波器,要求匹配自己频带中的阻抗,并且增大对方频带中的阻抗。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例如,考虑在共用连接点与多个滤波器中的规定的滤波器之间,串联地配置作为相位调整元件的电感器的结构。
但是,若在共用连接点与上述规定的滤波器之间配置电感器,则存在无法缩短从共用连接点到上述规定的滤波器的信号路径,而复用器的特性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具备作为相位调整元件的电感器的复用器特性的劣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复用器具备:第一滤波器,配置在第一信号路径上;第二滤波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不同的第二信号路径上,通带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不同;以及共用连接点,是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以及上述第二信号路径相互连接的连接点,上述复用器还具备电感器,上述电感器串联配置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中的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路径上,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电感器的距离比连结上述电感器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距离短。
如这样,通过在第一信号路径上,使连结共用连接点与电感器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与第一滤波器的距离短,能够增大在第一滤波器中成为对方频带的第二滤波器的通带的衰减量。由此,能够抑制第二滤波器的通带的插入损失增大,并能够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电感器通过第一布线连接,上述电感器与上述第一滤波器通过第二布线连接,上述第一布线的长度比上述第二布线的长度短。
像这样,通过在第一信号路径上,使连接共用连接点与电感器的第一布线比连接电感器与第一滤波器的第二布线短,能够减小因第一布线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由于能够增大在第一滤波器中成为对方频带的第二滤波器的通带的衰减量,所以能够抑制第二滤波器的通带的插入损失增大,并能够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上述电感器也可以具有螺旋状导体。
由此,具有螺旋状导体的电感器与其它电感器相比,具有较大的电感值。因此,由于能够较大地确保电感器的相位调整范围,所以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相位调整。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距离比在上述第二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二滤波器的距离长。
由此,即使在第一信号路径的距离延长的设计上存在制约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信号路径上,使连结共用连接点与电感器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与第一滤波器的距离短,能够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也可以比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低。
由此,在具有高于第一滤波器的通带的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中,例如,能够抑制由在共用连接点与电感器之间的路径上产生的寄生电容引起的高阶模式寄生的产生,并能够抑制插入损失增大。
另外,也可以复用器还具备第三滤波器,上述第三滤波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以及上述第二信号路径分别不同的第三信号路径上,上述第三信号路径与上述共用连接点连接,上述第三滤波器的通带比上述第一滤波器高。
由此,由于能够增大在第一滤波器中成为对方频带的第三滤波器的通带的衰减量,所以能够抑制第三滤波器的通带的插入损失增大,并能够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也可以上述第一滤波器、上述第二滤波器以及上述第三滤波器分别是接收滤波器,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3,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1,上述第三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40。
由此,能够抑制具有Band3、Band1以及Band40的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也可以复用器还具备:开关,具有开关共用端子和多个选择端子;以及第四滤波器,与上述多个选择端子中的第一选择端子连接且通带与上述第一滤波器以及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不同,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多个选择端子中的与上述第一选择端子不同的第二选择端子连接。
由此,由于能够增大在第一滤波器中成为对方频带的第四滤波器的通带的衰减量,所以能够抑制第四滤波器的通带的插入损失增大,并能够抑制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上述开关也可以具有同时进行上述开关共用端子与上述第一选择端子的连接、以及上述开关共用端子与上述第二选择端子的连接的1个以上的开关元件。
由此,使用复用器,能够同时无线通信多个通带的信号。
另外,上述第四滤波器的通带也可以为3GPP中的Band7。
由此,能够抑制具有Band7的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具备上述复用器和信号处理电路。
由此,通过具有抑制了特性劣化的复用器,能够提供提高来了通信质量的通信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具备作为相位调整元件的电感器的复用器的特性的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所具备的第一滤波器、第二滤波器、第三滤波器、共用连接点以及电感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2是从垂直于基板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3是从垂直于基板的方向观察构成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的电感器以及布线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4A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共用连接点观察第一滤波器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1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
图4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从共用连接点观察第一滤波器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40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
图5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的共用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Band1中的通过特性的图。
图5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的共用端子与第三端子之间的Band40中的通过特性的图。
图5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的共用端子与第一端子之间的Band3中的通过特性的图。
图6是作为等效电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共用连接点以及第一滤波器间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7是对图6所示的等效电路,示意性地表示从视点i1、i2、i3、i4各个位置观察第一滤波器的情况下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复用器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以及布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复用器的俯视图。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复用器的俯视图。
图10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复用器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复用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12是从垂直于基板的方向观察实施方式2的复用器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以及该复用器所具备的第四滤波器的电路结构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从共用连接点观察第一滤波器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7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的共用端子与第四端子之间的Band7中的通过特性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通信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实施例以及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概括性的或者具体的例子。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本发明的主旨。对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的未记载于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另外,附图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大小、或者大小之比未必是严格的。另外,在各图中,存在对实质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或者简单化的情况。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谓的“连接”不光是直接连接的情况,也包括经由其它元件等电连接的情况。
(实施方式1)
[1-1.复用器的结构]
首先,对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
复用器1具备通带相互不同的多个滤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应用于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中的Band1(接收频带:2110MHz以上2170MHz以下)、Band3(接收频带:1805MHz以上1880MHz以下)、以及Band40(接收频带:2300MHz以上2400MHz以下)的复用器。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的电路结构图。
复用器1作为与外部连接的端子,具备共用端子pc、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以及第三端子p3。在共用端子pc上,连接天线元件2。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以及第三端子p3分别在复用器1的外部,经由放大电路等(未图示)与RF信号处理电路(RFIC:Radio FrequencyIntegrated Circuit(射频集成电路),未图示)连接。
如图1所示,复用器1具备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第三滤波器13、电感器L1以及共用连接点nc。
第一滤波器11配置在连结共用端子pc与第一端子p1的路径中的第一信号路径r1上。第一滤波器11例如是将Band3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作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第一滤波器11输入从共用端子pc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3的通带对该接收波滤波并输出至第一端子p1。
第二滤波器12配置在连结共用端子pc与第二端子p2的路径中的第二信号路径r2上。第二滤波器12例如是将Band1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作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第二滤波器12输入从共用端子pc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1的通带对该接收波滤波并输出至第二端子p2。
第三滤波器13配置在连结共用端子pc和第三端子p3的路径中的第三信号路径r3上。第三滤波器13例如是将Band40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作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第三滤波器13输入从共用端子pc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40的通带对该接收波进行滤波并输出至第三端子p3。
第一滤波器11的通带比第二滤波器12的通带低。另外,第一滤波器11的通带比第三滤波器13的通带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滤波器11是在共用连接点nc处连接的多个滤波器中通带最低的滤波器。
第一信号路径r1、第二信号路径r2以及第三信号路径r3分别在从各滤波器11、12、13观察位于共用端子pc侧的共用连接点nc相互连接。共用连接点nc经由位于共用连接点nc与共用端子pc之间的共用信号路径rc,与共用端子pc连接。换言之,共用连接点nc也是从共用端子pc引出的共用信号路径rc分别分支为第一信号路径r1、第二信号路径r2以及第三信号路径r3的分支点。
电感器L1串联配置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的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路径上。即,电感器L1与共用连接点nc以及第一滤波器11串联连接。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电感器L1的一端经由第一布线ra与共用连接点nc连接,电感器L1的另一端经由第二布线rb与第一滤波器11连接。第一布线ra的长度被设计为比第二布线rb的长度短。对此,在后面详细进行说明。
该电感器L1是相位调整元件,为了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下的采取自己频带(第一滤波器11的通带)中的阻抗的匹配,并且,增大与自己频带不同的对方频带(第二滤波器12或者第三滤波器13的通带)中的阻抗而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3个滤波器的复用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与共用连接点nc连接的滤波器的数量并不限于3个。例如,与共用连接点nc连接的滤波器的数量也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
接下来,对复用器1的布线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从垂直于基板30的方向观察复用器1的情况下的俯视图。图3是从垂直于基板30的方向观察构成复用器1的电感器L1以及布线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的俯视图。此外,在图2中,也安装有与构成复用器1的滤波器以及电感器不同的其它电气元件。
如图2所示,复用器1具备基板30、安装于基板30的一个主面侧(图2中的纸面的正面)的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第三滤波器13以及电感器L1。在基板30的一个主面,形成有共用连接点nc。
基板30例如是层叠多个陶瓷基体材料层而成的层叠基板。在基板30的一个主面,设置有用于形成第一信号路径r1、第二信号路径r2以及第三信号路径r3的多个布线、以及多个焊盘电极。基板30也可以是包含树脂材料的印刷电路基板。
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以及第三滤波器13分别由弹性表面波滤波器等弹性波元件构成。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以及第三滤波器13分别例如为长方体状的芯片部件,使用焊料等接合部件与基板30上的焊盘电极连接。
电感器L1例如是具有螺旋状导体的层叠芯片电感器。电感器L1使用焊料等接合部件与基板30上的焊盘电极连接。由于具有螺旋状导体的电感器L1与其它电感器相比,具有较大的电感值,所以能够较大地确保电感器L1的相位调整范围。电感器L1也可以是卷线电感器,也可以是形成于基板30内的电感器。
共用连接点nc位于第一信号路径r1、第二信号路径r2以及第三信号路径r3相交的区域。共用连接点nc通过设置于基板30内部的共用信号路径rc,与设置于基板30的另一主面侧的共用端子pc连接。共用信号路径rc例如由导通孔导体形成。此外,在基板30的另一主面侧,设置有连结共用端子pc和天线元件2的布线。
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比在第二信号路径r2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二滤波器12的距离、或在第三信号路径r3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三滤波器13的距离长。
另外,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共用连接点nc和电感器L1通过第一布线ra连接,电感器L1和第一滤波器11通过第二布线rb连接,第一布线ra形成为长度比第二布线rb短。
第一布线ra是对共用连接点nc与连接电感器L1的一个焊盘电极e1进行连结的布线,第二布线rb是对连接电感器L1的另一个焊盘电极e2与连接第一滤波器11的焊盘电极e3进行连结的布线。例如,第一布线ra的长度为0.5mm,第二布线rb的长度为1.5mm。另外,第一布线ra的长度为第二布线rb的长度的1/3以下。此外,第一布线ra、第二布线rb的宽度以及厚度为相同的尺寸,材质为相同的金属材料。
像这样,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通过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短,能够减小因第一布线ra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能够抑制复用器1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通过使第一布线ra比第二布线rb短,例如,能够抑制由在第一布线ra中产生的寄生电容等引起的高阶模式寄生的产生。由此,能够在具有比第一滤波器11高的通带的对方频带(例如Band1或者Band40)中,插入损失增大。
[1-2.效果等]
在这里,为了对实施方式1的效果进行说明,参照图4A~图5C,以实施方式1以及比较例的复用器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例子中,示出作为实施方式1将第一布线ra的长度设为0.5mm,将第二布线rb的长度设为1.5mm的情况(ra<rb)、以及作为比较例将第一布线ra的长度设为1.5mm,将第二布线rb的长度设为0.5mm的情况(ra>rb)。此外,图4A~图5C中的“ra=”、“rb=”表示布线的长度。电感器L1的电感值为1.5nH。
另外,在以下说明的“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单体的情况”意味着从共用连接点nc断开第二滤波器12以及第三滤波器13,来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
图4A是表示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1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如图4A所示,Band1中的实施方式1的阻抗(实线)位于比比较例的阻抗(虚线)靠近开路。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第一滤波器11中,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增大作为对方频带的Band1中的衰减量。
图4B是表示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40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如图4B所示,Band40中的实施方式1的阻抗(实线)位于比比较例的阻抗(虚线)靠近开路。因此,在实施方式1的第一滤波器11中,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增大作为对方频带的Band40中的衰减量。
图5A是表示复用器1的共用端子pc与第二端子p2之间的Band1中的通过特性的图。在该图中,若对Band1中的实施方式1的通过特性(实线)与比较例的通过特性(虚线)进行比较,则实施方式1与比较例相比,插入损失减小。即,如图4A所示,能够在第一滤波器11中使作为对方频带的Band1的阻抗接近开路。因此,如图5A所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能够抑制通过第二滤波器12的高频信号、第二滤波器12的自己频带亦即Band1中的插入损失增大。
图5B是表示复用器1的共用端子pc与第三端子p3之间的Band40中的通过特性的图。在该图中,若对Band40中的实施方式1的通过特性(实线)与比较例的通过特性(虚线)进行比较,则实施方式1与比较例相比插入损失减小。即,如图4B所示,能够在第一滤波器11中使对方频带亦即Band40的阻抗接近开路。因此,如图5B所示,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能够抑制通过第三滤波器13的高频信号、第三滤波器13的自己频带亦即Band40中的插入损失增大。
图5C是表示复用器1的共用端子pc与第一端子p1之间的Band3中的通过特性的图。如图5C所示,Band3中的实施方式1的通过特性(实线)与比较例的通过特性(虚线)几乎为相同的曲线。即,如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那样,即便使第一滤波器11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第二布线rb的长度短,在第一滤波器11的自己频带亦即Band3中也不会产生特性的劣化。
像这样,通过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使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第二布线rb短,能够抑制复用器1的特性的劣化。
接下来,参照图6以及图7,对使第一信号路径r1中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第二布线rb的长度短的理由进行说明。
图6是作为等效电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共用连接点nc以及第一滤波器11间的电路结构的图。图7是对图6所示的等效电路,示意性地表示从视点i1、i2、i3、i4的各个位置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下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
在图6的等效电路中,示出了因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产生寄生电容C1,并因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产生寄生电容C2。由于布线越长该寄生电容C1、C2越大,所以例如第一布线ra越长寄生电容C1越大,第一布线ra越短寄生电容C1越小。
在这里,对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单体的情况下的阻抗进行研究。图6所示的视点i1示出了第一滤波器11未与第一布线ra以及第二布线rb连接的状态,即,在没有寄生电容C1、C2的状态下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图6所示的视点i2示出了在第一滤波器11还连接第二布线rb,并产生了寄生电容C2的状态下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图6所示的视点i3示出了在第二布线rb还连接有电感器L1的状态下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图6所示的视点i4示出了在电感器L1还连接有第一布线ra,并产生了寄生电容C1的状态下观察第一滤波器11的情况。
视点i1中的第一滤波器11的阻抗例如表示为图7所示的阻抗曲线。以Band3为通带的第一滤波器11的基准阻抗被设定为50Ω。在该情况下,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Band1以及Band40)例如位于用图7的视点i1所示的区域。用视点i1表示的区域处于电容性区域(在史密斯圆图上表示电容性电抗的区域)内。
由于视点i2上的第一滤波器11的阻抗附加寄生电容C2,所以沿着电导圈顺时针移动。由此,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的阻抗例如在用图7的视点i2表示的区域内移动,但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的阻抗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外侧移动,所以向反射系数增大的方向变化。即,即使因第二布线rb增大而附加较大的寄生电容C2,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中的反射系数也不会减小,所以给对方频带的插入损失带来的影响较少。
由于视点i3上的第一滤波器11的阻抗连接相位调整用的电感器L1,所以从电容性区域朝向感应性区域(在史密斯圆图上表示电感性电抗的区域)顺时针移动。由此,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的阻抗例如向用图7的视点i3表示的区域移动。通过该移动,进行第一滤波器11的相位调整,来匹配复用器1的阻抗。
由于视点i4上的第一滤波器11的阻抗附加寄生电容C1,所以沿着电导圈顺时针移动。由此,第一滤波器11的对方频带的阻抗例如向用图7的视点i4表示的区域移动,但由于在史密斯圆图上的内侧移动,所以向反射系数变小的方向变化。即,若由于第一布线ra变长而附加较大的寄生电容C1,则第一滤波器的对方频带中的反射系数变小,对方频带的插入损失增大。因此,需要通过缩短第一布线ra来抑制因第一布线ra而产生的寄生电容C1。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用器1中,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即,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短。由此,能够减小因第一布线ra而产生的寄生电容,并抑制复用器1的特性的劣化。
[1-3.变形例1]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复用器1A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电感器L1以及布线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在变形例1的复用器1A中,形成为第一布线ra的长度实质为0,第一布线ra比第二布线rb短。即,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设置于与共用连接点nc相同的位置的焊盘电极e1上,连接有第一滤波器11的一个外部端子。
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复用器1A中,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由此,能够减小在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之间的路径中产生的寄生电容,并抑制复用器1A的特性的劣化。
[1-4.变形例2、3、4]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复用器1B的俯视图。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复用器1C的俯视图。图10C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复用器1D的俯视图。
在变形例2、3、4的复用器1B、1C、1D中,基板30上的第一滤波器11的位置不同。
另外,在变形例2、3、4的复用器1B、1C、1D中,在与连接第二滤波器12的焊盘电极相同的位置设置有共用连接点nc。因此,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比在第三信号路径r3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三滤波器13的距离长,但比在第二信号路径r2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第二滤波器12的距离短。
即使在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4的复用器1B~1D中,也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即,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短。由此,能够减小在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之间的路径上产生的寄生电容,并抑制复用器1B~1D的特性的劣化。
此外,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1~4的第二滤波器12并不限于Band1,也可以为3GPP中的Band66(接收频带:2110MHz以上2200MHz以下)。
另外,在实施方式1以及变形例1~4中,也可以第一滤波器11为Band4(接收频带:2110MHz以上2155MHz以下),第二滤波器12为Band25(接收频带:1930MHz以上1955MHz以下)以及第三滤波器13为Band30(接收频带:2350MHz以上2360MHz以下)。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滤波器11设为Band66,并将第二滤波器12设为Band2(接收频带:1930MHz以上1990MHz以下)。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2的复用器1E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实施方式2的复用器1E除了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以外,还具备具有与复用器1不同的通带的多个滤波器。
在实施方式2中,例示应用于3GPP中的Band1、Band3、Band40、Band25、Band66以及Band30的复用器1E。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复用器1E的电路结构图。
复用器1E具备共用端子pc、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第三端子p3,进一步,作为与外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端子p21、p22以及p31。端子p21、p22、p31分别经由放大电路等与RF信号处理电路连接。
在共用端子pc与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第三端子p3、端子p21、p22以及p31之间,配置有开关sw1。
开关sw1例如是SPDT(Single Pole Double Throw:单刀双掷)开关,具有开关共用端子pcc、以及由第一选择端子pc1和第二选择端子pc2、pc3构成的多个选择端子。开关sw1具有择一地进行开关共用端子pcc与一个选择端子(例如第一选择端子pc1)的连接、以及开关共用端子pcc与其它选择端子(例如第二选择端子pc2)的连接的1个以上的开关元件。开关元件例如为场效应晶体管。
开关sw1的第一选择端子pc1相当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共用端子pc。第一选择端子pc1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复用器1的共用连接点nc连接。
如图11所示,复用器1E具备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第三滤波器13、电感器L1、以及共用连接点nc,还具备滤波器21、22及31、电感器L2以及共用连接点nc2。
滤波器21配置在连结第二选择端子pc2与端子p21的路径中的信号路径r21上。滤波器21例如是以Band25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滤波器21输入从第二选择端子pc2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25的通带对该接收波进行滤波并输出至端子p21。滤波器21的通带比后述的滤波器22的通带低。
滤波器22配置在连结第二选择端子pc2与端子p22的路径中的信号路径r22上。滤波器22例如是以Band66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滤波器22输入从第二选择端子pc2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66的通带对该接收波进行滤波并输出至端子p22。
滤波器31配置在连结第二选择端子pc3与端子p31的信号路径r31上。滤波器31例如是以Band30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滤波器31输入从第二选择端子pc3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30的通带对该接收波进行滤波并输出至端子p31。
信号路径r21、信号路径r22分别在从各滤波器21、22观察位于第二选择端子pc2侧的共用连接点nc2相互连接。共用连接点nc2经由位于共用连接点nc2与第二选择端子pc2之间的共用信号路径rc2,与第二选择端子pc2连接。
电感器L2串联配置在信号路径r21中的连接共用连接点nc2与滤波器21的路径上。即,电感器L2与共用连接点nc2以及滤波器21串联连接。该电感器L2是相位调整元件,为了采取从共用连接点nc2观察滤波器21的情况下的自己频带(滤波器21的通带)中的阻抗的匹配,并且,增大与自己频带不同的对方频带(滤波器22)的通带中的阻抗而设置。
接下来,对复用器1E的布线结构进行说明。
图12是从垂直于基板30的方向观察复用器1E的情况下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复用器1E具备基板30、安装于基板30的一个主面侧(图12中的纸面的正面)的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第三滤波器13以及电感器L1、滤波器21、22、31以及电感器L2。在基板30的一个主面,形成有共用连接点nc、nc2。
在基板30的一个主面,设置有用于形成第一信号路径r1、第二信号路径r2、第三信号路径r3以及信号路径r21、r22、r31(对于r31省略图示)的多个布线、以及多个焊盘电极。
滤波器21、22、31分别由弹性表面波滤波器等弹性波元件构成。第一滤波器11以及滤波器21由一个芯片部件构成,第二滤波器12以及滤波器22由一个芯片部件构成,第三滤波器13以及滤波器31由一个芯片部件构成。各个芯片部件例如为长方体状,使用焊料等接合部件与基板30上的焊盘电极连接。
电感器L2例如是具有螺旋状导体的层叠芯片电感器。电感器L2使用焊料等接合部件与基板30上的焊盘电极连接。
共用连接点nc2位于信号路径r21、r22、r31相交的区域。共用连接点nc2通过设置于基板30内部的共用信号路径rc2,与设置于基板30的另一主面侧的第二选择端子pc2连接(图示省略)。此外,在基板30的另一主面侧,设置有开关sw1。
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具体而言,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通过第一布线ra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通过第二布线rb连接,第一布线ra形成为长度比第二布线rb短。
像这样,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通过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短,能够减小因第一布线ra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能够抑制复用器1E的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信号路径r21中,连接共用连接点nc2与电感器L2的距离比连接电感器L2与滤波器21的距离短。具体而言,在信号路径r21上,共用连接点nc2和电感器L2通过第一布线r21a连接,电感器L2和滤波器21通过第二布线r21b连接,第一布线r21a形成为长度比第二布线r21b短。
像这样,通过在信号路径r21上,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2与电感器L2的第一布线r21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2与滤波器21的第二布线r21b短,能够减小因第一布线r21a而产生的寄生电容。由此,能够抑制复用器1E的特性的劣化。
此外,在复用器1E中,第二滤波器12并不限于Band1,也可以是3GPP中的Band66。另外,也可以滤波器21为Band66,滤波器22为Band2,以及滤波器31为Band30。
另外,复用器1E例如也可以通过同时进行开关共用端子pcc与第一选择端子pc1的连接、以及开关共用端子pcc与第二选择端子pc2的连接,来执行后述的载波聚合。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1F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1F除了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以外,还具备具有与复用器1不同的通带的滤波器。复用器1F被应用于在通过无线同时收发多个通带的信号的情况,即执行载波聚合(CA:CarrierAggregation)的情况。
在实施方式3中,例示应用于3GPP中的Band1、Band3、Band40以及Band7(接收频带:2620MHz以上2690MHz以下)的复用器1F。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1F的电路结构图。
复用器1F具备共用端子pc、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第三端子p3,还作为与外部连接的端子具备第四端子p4。第四端子p4经由放大电路等与RF信号处理电路连接。
在共用端子pc与第一端子p1、第二端子p2、第三端子p3以及第四端子p4之间,配置有开关sw2。
开关sw2例如是SPDT开关,具有开关共用端子pcc、以及由第一选择端子pc1和第二选择端子pc4构成的多个选择端子。开关sw2具有同时进行开关共用端子pcc与第一选择端子pc1的连接、以及开关共用端子pcc与第二选择端子pc4的连接的1个以上的开关元件。开关sw2的开关共用端子pcc由相互连接的2个端子构成。
开关sw2的第一选择端子pc1相当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共用端子pc。第一选择端子pc1与在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复用器1的共用连接点nc连接。
复用器1F具备第一滤波器11、第二滤波器12、第三滤波器13、电感器L1、以及共用连接点nc,还具备第四滤波器14。
第四滤波器14配置在连结第二选择端子pc4与第四端子p4的第四信号路径r4上。第四滤波器14经由第四信号路径r4与第二选择端子pc4连接。第四滤波器14例如是以Band7中的下行频带(接收频带)为通带的接收滤波器。第四滤波器14输入从第二选择端子pc4输入的接收波,并通过Band7的通带对该接收波进行滤波并输出至第四端子p4。第四滤波器14的通带比第一滤波器11的通带高。
在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1F中,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即,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上,使连接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第一布线ra的长度比连接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第二布线rb短。由此,减小在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之间的路径上产生的寄生电容,并能够抑制复用器1F的特性的劣化。
在这里,为了对实施方式3的效果进行说明,参照图14以及图15,以实施方式3以及比较例的复用器为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例子中,作为实施方式3,示出将第一布线ra的长度设为0.5mm,将第二布线rb的长度设为1.5mm的情况(ra<rb),以及作为比较例将第一布线ra的长度设为1.5mm,并将第二布线rb的长度设为0.5mm的情况(ra>rb)。此外,以下所示的图14以及图15假定同时连接开关共用端子pcc与第一选择端子pc1以及第二选择端子pc4的状态,即执行载波聚合的情况。
图14是表示从共用连接点nc观察第一滤波器11单体的情况下的Band7中的阻抗的史密斯圆图。如图14所示,Band7中的实施方式3的阻抗(实线)位于比比较例的阻抗(虚线)靠近开路。因此,在实施方式3的第一滤波器11中,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增大对方频带亦即Band7中的衰减量。
图15是表示复用器1F的第一选择端子pc1与第四端子p4之间的Band7中的通过特性的图。在该图中,若对Band7中的实施方式3的通过特性(实线)与比较例的通过特性(虚线)进行比较,则实施方式3的插入损失比比较例小。即,如图14所示,能够在第一滤波器11中使对方频带亦即Band7的阻抗接近开路。因此,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复用器1F中,能够抑制通过第四滤波器14的高频信号、第四滤波器14的自己频带亦即Band7中的插入损失增大。
即,在复用器1F中,由于在第一信号路径r1中,连结共用连接点nc与电感器L1的距离比连结电感器L1与第一滤波器11的距离短,所以即使在执行包含Band3以及Band7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复用器1F的特性的劣化。
(实施方式4)
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复用器1~1F也能够应用于通信装置9。
图16是实施方式4的通信装置9的电路结构图。此外,在该图中,一起图示出与通信装置9连接的天线元件2。
通信装置9具备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多个放大电路5、RF信号处理电路(RFIC)6、以及基带信号处理电路(BBIC)7。
各放大电路5是对经由天线元件2、复用器1的高频信号(在这里,为高频接收信号)进行放大,并输出至RF信号处理电路6的低噪声放大器。
RF信号处理电路6通过下变换等对从天线元件2经由接收信号路径输入的高频接收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并将通过该信号处理生成的接收信号输出至基带信号处理电路7。在基带信号处理电路7中处理后的信号例如作为图像信号用于图像显示或者作为声音信号用于通话。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通信装置9,通过具备上述实施方式1的复用器1,能够抑制复用器1的特性的劣化,并能够抑制通信装置9中的通信性能降低。
此外,通信装置9也可以代替复用器1,具备复用器1A~1F。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举出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将对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组合来实现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对上述实施方式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变形例、内置有本发明的复用器或者通信装置的各种设备也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将第二滤波器12设为Band1,并将第三滤波器13设为Band40,但相反,也可以将第二滤波器12设为Band40,将第三滤波器13设为Band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在3个滤波器中的通带最低的Band3的滤波器上,连接相位调整用的电感器L1的例子,但连接电感器L1的滤波器并不限于此。
例如,连接电感器L1的滤波器也可以是通带第二低的Band1的滤波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具有Band1的通带的滤波器称为第一滤波器,将具有Band40的通带的滤波器称为第二滤波器。即,只要与共用连接点nc连接的多个滤波器中,存在至少一个通带比连接电感器L1的滤波器高的滤波器即可。
进一步,连接电感器L1的滤波器例如也可以是第二滤波器12或者第三滤波器13。即,连接电感器L1的滤波器也可以是与共用连接点nc连接的多个滤波器中的通带最高的滤波器,也可以是除了通带最高的滤波器以及最低的滤波器双方以外的其它滤波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以具有3个滤波器的复用器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例如也能够应用于具有4个滤波器的四路复用器、具有6个滤波器的六路复用器。换句话说,复用器也可以具备2个以上的滤波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示出了3个滤波器全部是接收滤波器的例子,但构成复用器1的滤波器并不限于接收滤波器。例如,复用器1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发送滤波器,也可以全部是发送滤波器。
本发明作为能够应用于多频带系统的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能够广泛利用于移动电话等通信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1C、1D、1E、1F…复用器;2…天线元件;5…放大电路;6…RF信号处理电路(RFIC);7…基带信号处理电路(BBIC);9…通信装置;11…第一滤波器;12…第二滤波器;13…第三滤波器;14…第四滤波器;21、22、31…滤波器;30…基板;C1、C2…寄生电容;e1、e2、e3…焊盘电极;L1、L2…电感器;nc、nc2…共用连接点;pc…共用端子;pcc…开关共用端子;pc1…第一选择端子;pc2、pc3、pc4…第二选择端子;p1…第一端子;p2…第二端子;p3…第三端子;p4…第四端子;p21、p22、p31…端子;r1…第一信号路径;r2…第二信号路径;r3…第三信号路径;r4…第四信号路径;r21、r22…信号路径;ra、r21a…第一布线;rb、r21b…第二布线;rc、rc2…共用信号路径;sw1、sw2…开关。

Claims (11)

1.一种复用器,具备:
第一滤波器,配置在第一信号路径上;
第二滤波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不同的第二信号路径上,且通带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不同;以及
共用连接点,是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以及上述第二信号路径相互连接的连接点,上述复用器还具备电感器,该电感器串联配置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中的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路径上,
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电感器的距离比连结上述电感器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距离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电感器通过第一布线连接,上述电感器与上述第一滤波器通过第二布线连接,
上述第一布线的长度比上述第二布线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感器具有螺旋状导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一滤波器的距离比在上述第二信号路径上连结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第二滤波器的距离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比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低。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三滤波器,上述第三滤波器配置在与上述第一信号路径以及上述第二信号路径分别不同的第三信号路径上,
上述第三信号路径与上述共用连接点连接,
上述第三滤波器的通带比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滤波器、上述第二滤波器以及上述第三滤波器分别是接收滤波器,
上述第一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3,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1,上述第三滤波器的通带是3GPP中的Band4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开关,具有开关共用端子和多个选择端子;以及
第四滤波器,与上述多个选择端子中的第一选择端子连接,且通带与上述第一滤波器以及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不同,
上述共用连接点与上述多个选择端子中的与上述第一选择端子不同的第二选择端子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开关具有1个以上的开关元件,该1个以上的开关元件同时进行上述开关共用端子与上述第一选择端子的连接以及上述开关共用端子与上述第二选择端子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用器,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开关,具有开关共用端子和多个选择端子;以及
第四滤波器,与上述多个选择端子中的第一选择端子连接,且通带与上述第一滤波器以及上述第二滤波器的通带不同,
上述第四滤波器的通带为3GPP中的Band7。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用器;以及
信号处理电路。
CN201910167058.8A 2018-03-08 2019-03-06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Active CN1102476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42108A JP6930463B2 (ja) 2018-03-08 2018-03-08 マルチ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JP2018-042108 2018-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47669A CN110247669A (zh) 2019-09-17
CN110247669B true CN110247669B (zh) 2021-03-12

Family

ID=67842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67058.8A Active CN110247669B (zh) 2018-03-08 2019-03-06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5097B2 (zh)
JP (1) JP6930463B2 (zh)
CN (1) CN1102476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3937905U (zh) * 2018-03-29 2021-08-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6414A (zh) * 2008-12-10 2011-11-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CN107078721A (zh) * 2014-10-10 2017-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分波装置
JP2017152881A (ja) * 2016-02-24 2017-08-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WO2017154387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波装置
CN107689778A (zh) * 2016-08-05 2018-02-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1846B2 (ja) * 1992-07-08 2002-06-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スイッチ共用器
JP3972810B2 (ja) * 2002-12-18 2007-09-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分波器、および通信機
JP2007259296A (ja) * 2006-03-24 2007-10-04 Toshiba Corp アンテナ共用器および携帯電話
JP2008205893A (ja) 2007-02-21 2008-09-04 Ngk Insulators Ltd デュプレクサ
WO2011077773A1 (ja) 2009-12-25 2011-06-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分波器
WO2017073509A1 (ja) * 2015-10-26 2017-05-0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スイッチ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6414A (zh) * 2008-12-10 2011-11-16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
CN107078721A (zh) * 2014-10-10 2017-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分波装置
JP2017152881A (ja) * 2016-02-24 2017-08-3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マルチプレクサ、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WO2017154387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弾性波装置
CN107689778A (zh) * 2016-08-05 2018-02-1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61309A (ja) 2019-09-19
CN110247669A (zh) 2019-09-17
US10715097B2 (en) 2020-07-14
US20190280668A1 (en) 2019-09-12
JP6930463B2 (ja) 2021-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0971B2 (en) Power amplification module, front-en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80337706A1 (en) Multiplexer, high-frequency front en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5682277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CN214959529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US11496169B2 (en) Radio 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4851218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US11558035B2 (en) Multiplexer
JP2020205477A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0847306B2 (en) High-frequency module
CN214851217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CN214851219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JP2012028896A (ja) 分波器
US20240014805A1 (en) Radio-frequency modul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247669B (zh) 复用器以及通信装置
WO2018123914A1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及び通信装置
JP2021197644A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JP6798521B2 (ja) マルチプレクサ、高周波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CN111697945A (zh) 多路复用器、高频模块以及通信装置
JP2021145282A (ja)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0868518B2 (en) Elastic wave device
WO2022153926A1 (ja) 高周波回路および通信装置
US11881844B2 (en) Multiplexer
CN213585768U (zh) 高频模块和通信装置
JP2024049152A (ja) 高周波回路及び通信装置
JP2019068397A (ja) 分波器及びフロントエンド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