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12674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12674B
CN110212674B CN201910148258.9A CN201910148258A CN110212674B CN 110212674 B CN110212674 B CN 110212674B CN 201910148258 A CN201910148258 A CN 201910148258A CN 110212674 B CN110212674 B CN 110212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holder
central axis
reinforcing member
ph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82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12674A (zh
Inventor
吉田雄策
梅田智之
藤原英雄
石田尚
中岛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12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2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12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12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2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for measuring, monitoring, testing, protecting or switching
    • H02K11/21Devices for sensing speed or position, or actuated thereby
    • H02K11/215Magnetic effect devices, e.g. Hall-effect or magneto-resis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进行旋转;定子,其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定子的上侧。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其与线圈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其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并对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加强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加强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从汇流条保持架露出并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呈板状延伸。汇流条单元在固定部处与其他部件固定。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0-239771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马达,该马达具有:供电部件(汇流条),其与从线圈拉出的线圈线连接;以及供电部件保持部件(汇流条保持架),其对供电部件进行保持。供电部件保持部件由树脂成型件构成,以载置在绝缘件上的状态被固定。
汇流条保持架例如被螺钉固定在其他部件上。然而,由于汇流条保持架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有可能因螺钉紧固时的紧固力而产生破损。
另外,由于汇流条保持架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整体的强度较低,在受到来自外部的较大应力的情况下,存在容易产生损伤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的损伤的马达。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进行旋转;定子,其位于转子的径向外侧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定子的上侧。汇流条单元具有:汇流条,其与线圈连接;汇流条保持架,其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并对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加强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加强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从汇流条保持架露出并沿与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呈板状延伸。汇流条单元在固定部处与其他部件固定。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的损伤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单元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各结构,有时各构造的比例尺和数量等与实际构造不同。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Z轴。各图的Z轴方向是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向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向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方向,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
<马达>
图1是马达1的剖视示意图。在马达1上连接着控制装置(外部装置)9。控制装置9经由控制端子9a向马达1提供电源,并且控制马达1的旋转。
马达1具有转子3、定子4、壳体2、轴承保持架5、上侧轴承(轴承)6A、下侧轴承(轴承)6B、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以及相用汇流条单元(汇流条单元)20。
转子3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进行旋转。转子3具有轴3a、转子铁芯3b、转子磁铁3c、传感器磁铁3d以及传感器磁铁安装部件3e。
轴3a沿中心轴线J延伸。轴3a被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进行旋转。转子铁芯3b固定于轴3a的外周面。转子磁铁3c固定于转子铁芯3b的外周面。
轴3a的上端部固定有传感器磁铁3d。即,传感器磁铁3d位于轴3a的上端部。在轴3a的上端面设置有分别沿轴向延伸的固定孔3aa。另外,在传感器磁铁3d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固定孔3da。传感器磁铁安装部件3e是沿轴向延伸的棒状部件。传感器磁铁安装部件3e嵌合于轴3a的固定孔3aa和传感器磁铁3d的固定孔3da。由此,传感器磁铁安装部件3e使轴3a与传感器磁铁3d相互固定。
传感器磁铁3d与轴3a一同绕中心轴线J进行旋转。传感器磁铁3d在轴向上与设置在控制装置9上的旋转传感器9b对置。即,传感器磁铁3d位于旋转传感器9b的正下方。旋转传感器9b安装于控制装置9的电路板(省略图示)的下表面。旋转传感器9b根据传感器磁铁3d的磁通量变化对转子3的旋转角度进行测定。
定子4绕中心轴线J呈环状配置。定子4位于转子3的径向外侧。定子4与转子3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定子4包围转子3的径向外侧。定子4固定在壳体2的内周面上。定子4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4a;一对绝缘件4b,它们从上下方向安装于定子铁芯4a;以及线圈7,其隔着绝缘件4b卷绕于定子铁芯4a。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线圈7构成了多个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系统)的三相电路。在各自的系统中,U相、V相和W相的线圈7进行“Y”型接线。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4中设置有12个线圈7。线圈线7a分别从各个线圈7延伸出。12根线圈线7a中的6根线圈线7a与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相用汇流条21连接。另外,其他的6根线圈线7a与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的中性点汇流条11连接。
壳体2呈向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壳体2收纳转子3、定子4和轴承保持架5。壳体2具有筒部2a和底部2b。筒部2a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底部2b位于筒部2a的下端。在底部2b的俯视中央设置有对下侧轴承6B进行保持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c。
轴承保持架5位于定子4的上侧。另外,轴承保持架5在轴向上位于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之间。即,轴承保持架5位于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定子4之间。轴承保持架5是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5被保持在壳体2的内周面上。
轴承保持架5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5a。上侧轴承保持部5a对上侧轴承6A进行保持。轴承保持架5通过上侧轴承6A将轴3a支承为能够旋转。上侧轴承保持部5a位于轴承保持架5的俯视中央。上侧轴承保持部5a具有:保持筒部5aa,其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以及上端突出部5ab,其从保持筒部5a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上端突出部5ab在上下方向上对上侧轴承6A进行定位。在上端突出部5ab的俯视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5c。孔部5c在内侧供轴3a通过。
在轴承保持架5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线圈线通过孔5d和螺纹孔5f。线圈线通过孔5d供从线圈7拉出并与相用汇流条单元20连接的线圈线7a通过。螺纹孔5f供将相用汇流条单元20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上的固定螺钉8插入。
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位于定子4的上侧。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中性点汇流条11。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对中性点汇流条11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设置有一对中性点汇流条11。
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具有腿部12a。腿部12a沿轴向向下侧延伸。腿部12a的下端与定子铁芯4a的上表面接触。另外,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具有支承部12b。支承部12b沿轴向向上侧延伸。支承部12b包围线圈线7a,抑制线圈线7a与轴承保持架5的线圈线通过孔5d接触。
中性点汇流条11分别具有3个线圈线连接部11a。中性点汇流条11在线圈线连接部11a上与线圈线7a连接。中性点汇流条11将从不同的线圈7延伸出的线圈线7a彼此接线,从而构成三相电路的中性点。
(相用汇流条单元)
相用汇流条单元20位于定子4和轴承保持架5的上侧。相用汇流条单元20介于被拉出至轴承保持架5的上侧的线圈线7a和控制装置9之间,是为了使该线圈线7a与该控制装置9电连接而设置的。
图2是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立体图。图3是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俯视图。如图2所示,相用汇流条单元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相用汇流条(汇流条)21、汇流条保持架30、一对端子支承部件40以及加强部件(磁性部件)50。
相用汇流条21具有汇流条主体部22、线圈线连接部24以及外部连接端子27。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主体部22和线圈线连接部24是一个部件。另外,外部连接端子27和汇流条主体部22是不同的部件,与汇流条主体部22连接。另外,外部连接端子27和汇流条主体部22也可以是一个部件。
相用汇流条21的各部分为板状,是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的。相用汇流条21在汇流条主体部22中被加工为轴向是厚度方向。另外,相用汇流条21在线圈线连接部24和外部连接端子27中被加工为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变是厚度方向。
如图3所示,相用汇流条21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保持架主体部31的内部。即,汇流条保持架30是通过埋入相用汇流条21的嵌件成型而制造的。
汇流条主体部22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呈线状延伸。在汇流条主体部22的一端设置有端子连接部22a。另外,汇流条主体部22的另一端与线圈线连接部24连接。
线圈线连接部24与线圈线7a连接。线圈线连接部24对线圈线7a进行把持。线圈线连接部24的俯视形状呈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形。
端子连接部22a对外部连接端子27进行保持。在端子连接部22a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22aa。插入孔22aa供外部连接端子27从下侧压入。由此,相用汇流条21与外部连接端子27机械以及电连接。另外,端子连接部22a与外部连接端子27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方法相互连接。
如图2所示,外部连接端子27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27中设置有从上端部向下侧延伸的缝27a。缝27a供控制装置9的控制端子9a插入。由此,控制装置9经由外部连接端子27与马达1连接。
如图3所示,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相用汇流条21被分类为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分别包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相用汇流条21。即,相用汇流条单元20具有多个相用汇流条21,多个相用汇流条21被分类为多个汇流条组(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
属于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的相用汇流条21分别与不同系统的线圈7连接。与第1汇流条组28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连接的三个线圈构成一个系统的三相电路,与第2汇流条组29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连接的三个线圈构成另一系统的三相电路。在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中分别包含U相用汇流条、V相用汇流条以及W相用汇流条。即,第1汇流条组28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和第2汇流条组29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分别与U相、V相、W相的线圈7连接。
第1汇流条组28与第2汇流条组29沿周向并列配置。另外,第1汇流条组28的相用汇流条21与第2汇流条组29的相用汇流条2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点对称配置。在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中,相同相的相用汇流条21彼此为相同形状。因此,能够削减在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中的部件数量。
分别包含于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的相用汇流条21彼此在汇流条主体部22上沿径向重叠配置。即,在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中,三个相用汇流条21的汇流条主体部22沿径向并列配置。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抑制了配置有相用汇流条21的区域沿周向的扩展。由此,能够使汇流条主体部22的长度变短,从而能够抑制相用汇流条21所需要的材料成本以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使相用汇流条单元20轻量化。
如图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30设置于定子的上侧(轴向一侧)。汇流条保持架30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汇流条保持架30由树脂材料构成。
汇流条保持架30具有保持架主体部31、圆筒部33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方筒部37。
保持架主体部31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保持架主体部31具有朝向上侧(轴向一侧)的上表面31a和朝向下侧(轴向另一侧)的下表面31b。在保持架主体部31中埋入有相用汇流条21和加强部件50。由此,汇流条保持架30对相用汇流条21和加强部件50进行支承。另外,汇流条保持架30被相用汇流条21和加强部件50加强。
在保持架主体部31上设置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央孔35。即,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上设置有中央孔35。中央孔35沿轴向贯通。中央孔35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形。中央孔35在内侧供轴3a通过。
如图3所示,保持架主体部31在中央孔35的周围具有一对汇流条埋入区域31A和一对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汇流条埋入区域31A和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沿周向交替配置。
在一对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中埋入有相用汇流条21的汇流条主体部22。在从轴向观察时,一对汇流条埋入区域31A隔着中央孔35相互配置于径向的相反侧。在一对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中,在一侧埋入有属于第一汇流条组28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在另一侧埋入有属于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隔着中央孔35相互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
在一对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中分别埋入有在后段中说明的加强部件50的一对径向延伸部54b,在从轴向观察时,一对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隔着中央孔35相互配置在径向的相反侧。
保持架主体部31在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中被相用汇流条21加强。另外,保持架主体部31在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中被加强部件50加强。
如图1所示,圆筒部33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中央孔35的周缘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部33相对于保持架主体部31向上侧和下侧延伸。
圆筒部33的外周面在从轴向观察时呈圆形。另外,圆筒部33的内周面在从轴向观察时与中央孔35的内周面一致。在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侧,圆筒部33的外周面与设置于轴承保持架5的孔部5c嵌合。由此,相用汇流条单元20在径向上被定位。
如图2所示,方筒部37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上表面31a向上侧延伸。方筒部37在从轴向观察时是矩形的方筒。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上设置有与相用汇流条单元20所设置的外部连接端子27相同的数量(即6个)的方筒部37。在方筒部37的内侧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通过孔37a。端子通过孔37a包围外部连接端子27。由此,方筒部37对外部连接端子27进行保护。
端子支承部件40呈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端子支承部件40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一对端子支承部件40中的一个位于第一汇流条组28的三个端子连接部22a的下侧。另外,一对端子支承部件40中的另一个位于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三个端子连接部22a的下侧。
端子支承部件40在朝向上侧的支承面(省略图示)上与外部连接端子27的下端部接触。外部连接端子27在与控制装置9连接时受到来自控制装置9的控制端子9a朝向下侧的应力。端子支承部件40在支承面上对外部连接端子27进行支持,抑制外部连接端子27从相用汇流条21的插入孔22aa脱离。
如图1所示,加强部件50的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内部。即,汇流条保持架30是通过埋入加强部件50的嵌件成型而制造的。加强部件50由金属材料构成,对汇流条保持架30进行加强。另外,加强部件50由磁性材料构成。
加强部件50具有筒状部51、平板部54、一对弯折部53以及一对固定部52。加强部件50在筒状部51和平板部54的一部分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
筒状部51沿轴向呈筒状延伸。筒状部51包围中心轴线J。因此,加强部件50沿设置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上的中央孔35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延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51呈圆筒形状。然而,筒状部51的俯视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俯视形状为矩形的方筒。
在筒状部51的内侧配置有轴3a的上端部。另外,在筒状部51的内侧配置有固定于轴3a的上端部的传感器磁铁3d。即,筒状部51从径向外侧包围传感器磁铁3d。
在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中,交流电流在配置于中央孔35的周围的相用汇流条21上流动。因此,在相用汇流条21的周围,伴随着流动在相用汇流条21上的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磁场。如上所述,从传感器磁铁3d产生的磁场由设置于控制装置9的旋转传感器9b检测,从而利用于旋转传感器9b对旋转角度的测定。因此,传感器磁铁3d的磁通量受到从相用汇流条21产生的磁场的影响,而有可能对旋转传感器9b的旋转角度的测定带来影响。根据本实施方式,加强部件50由磁性材料构成,并在筒状部51中包围传感器磁铁3d。因此,筒状部51作为磁屏蔽发挥作用。即,筒状部51抑制来自筒状部51的外部的磁干扰对位于筒状部51的内侧的传感器磁铁3d的磁通量带来影响。其结果为,能够提高旋转传感器9b对旋转角度的测定精度,从而构成可靠性高的马达1。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用汇流条21具有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向上侧延伸的外部连接端子27。因此,外部连接端子27所产生的磁场容易对位于传感器磁铁3d的上侧的旋转传感器9b的旋转角度的测定精度产生影响。根据本实施方式,筒状部51在外部连接端子27与传感器磁铁3d之间进行屏蔽。因此,能够抑制从外部连接端子27产生的磁场对筒状部51的内侧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旋转传感器9b对旋转角度的测定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51的上端位于比传感器磁铁3d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传感器磁铁3d的上端朝向上侧的磁通量受到从相用汇流条21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另外,筒状部51的下端位于比传感器磁铁3d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从传感器磁铁3d的上端发出且从下端进入传感器磁铁3d的内部的磁通量受到从相用汇流条21产生的磁场的影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筒状部51包围传感器磁铁3d的轴向的全长的情况。然而,只要筒状部51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传感器磁铁3d重叠,就能够抑制来自筒状部51的外部的磁干扰对传感器磁铁3d的磁通量带来影响,从而对提高旋转传感器9b的测定精度实现一定的效果。
筒状部51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圆筒部33的内部。汇流条保持架30为了确保相用汇流条21彼此的绝缘而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汇流条保持架30与金属材料相比强度较低。另外,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上设置有供中心轴线J通过的中央孔35,因此中央孔35周围的强度较低。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汇流条保持架30的内部埋入包围中央孔35的筒状部51,而对汇流条保持架30的中央孔35周围进行加强,从而即使在向汇流条保持架30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30的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磁屏蔽发挥功能的圆筒部33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因此,能够将汇流条保持架30和圆筒部33作为一个部件来对待。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将汇流条保持架和磁屏蔽作为不同的部件来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装配工序等的成本,从而以较低成本制造马达1。
平板部54从筒状部51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在径向上延伸。如图3所示,平板部54具有:环状部54a,其包围中央孔35;以及一对径向延伸部54b,它们从环状部54a向径向外侧延伸。
平板部54除了径向延伸部54b的径向外端部之外都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内部。即,平板部54的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保持架主体部31的内部。由此,平板部54对保持架主体部31进行加强。径向延伸部54b的径向外缘部经由弯折部53与固定部52连接。
一对径向延伸部54b分别沿径向延伸。径向延伸部54b在周向上位于第1汇流条组28与第2汇流条组29之间。即,在沿周向相邻的汇流条组彼此之间,径向延伸部54b沿径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相用汇流条21被分类为第1汇流条组28和第2汇流条组29,使每个汇流条组分别固定而配置。另外,各个相用汇流条21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保持架主体部31在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中被相用汇流条21加强。另一方面,径向延伸部54b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在周向上位于汇流条埋入区域31A之间。因此,径向延伸部54b对一对汇流条埋入区域31A彼此之间的区域(即,加强部件埋入区域31B)进行加强。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汇流条组和径向延伸部54b沿周向交替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由此,对保持架主体部31的周向上的整个区域进行加强,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汇流条保持架30的损伤。另外,作为金属材料的相用汇流条21和加强部件50与作为树脂材料的保持架主体部31相比较导热特性较高。当在保持架主体部31上分别设置有埋入有金属材料的区域和没有埋入金属材料的区域时,由于每个区域的冷却效率不同,因此容易使汇流条保持架30的成型时的翘曲变得显著。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金属材料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周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因此能够抑制保持架主体部31的成型时的翘曲。
环状部54a沿筒状部51的外周面呈环状延伸。环状部54a与筒状部51的外周面连接。环状部54a包围汇流条保持架30的中央孔35。环状部54a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内部,因此对汇流条保持架30的中央孔35周围进行加强。由此,即使在向汇流条保持架30施加了应力的情况下,也抑制汇流条保持架30的损伤。
环状部54a位于一对径向延伸部54b之间,而使一对径向延伸部54b彼此连接起来。即,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径向延伸部54b经由环状部54a相互连接。由此,能够通过环状部54a提高多个径向延伸部54b的刚性。其结果为,能够通过径向延伸部54b提高保持架主体部31的加强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部54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与相用汇流条21不同的位置。即,平板部54与相用汇流条21在轴向上不重叠。保持架主体部31分别被平板部54和相用汇流条21加强。平板部54和相用汇流条21设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相互不同的位置,从而不会使平板部54过度地埋入于保持架主体部31。因此,能够抑制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重量,并且能够平衡良好地提高汇流条保持架30整体的强度。
如图1所示,弯折部53和固定部52未埋入于汇流条保持架30。即,弯折部53和固定部52从汇流条保持架30露出。弯折部53位于平板部54的径向延伸部54b的径向外端部。弯折部53将平板部54与固定部52连接起来。弯折部53相对于平板部54向下侧弯折。另一方面,固定部52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呈板状延伸。通过在平板部54与固定部52之间设置有弯折部53,而使固定部52配置在相对于平板部54靠下侧的位置。
固定部52的下表面与轴承保持架5的上表面接触。在固定部52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52a。贯通孔52a供将相用汇流条单元20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上的固定螺钉8插入。由此,相用汇流条单元20在固定部52处与其他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承保持架5)固定。
汇流条保持架30由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在想要将汇流条保持架30直接固定在其他部件(例如轴承保持架5)上时,有可能因固定时的紧固力而对汇流条保持架30产生损伤。根据本实施方式,相用汇流条单元20在对汇流条保持架30进行加强的固定部52处与轴承保持架5固定。由于加强部件50对轴承保持架5进行加强,因此与构成轴承保持架5的树脂材料相比强度更高。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50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能够在将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轴承保持架5固定时,抑制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一部分被损伤。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汇流条保持架30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50具有固定部52。即,加强部件50具有加强汇流条保持架30的功能和将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其他部件固定的功能。因此,相比于汇流条单元分别具有汇流条保持架和固定部件的情况,能够抑制部件数量的增加。其结果为,不仅能够抑制部件的制造成本,还能够抑制随着部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部件的管理成本,从而能够以低成本制造马达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固定部52与轴承保持架5固定的情况,但固定部52也可以与构成马达1的相用汇流条单元20之外的部件固定。例如,固定部52也可以与定子4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固定部52通过固定螺钉8而与其他部件固定的情况,但固定部52与其他部件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实现。例如,固定部52也可以通过铆接而与其他部件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由金属材料构成加强部件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只要加强部件50的筒状部51由磁性材料构成并且固定部52由比汇流条保持架30强度高的材料构成即可,加强部件50也可以由其他材料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应用本发明的结构的汇流条单元也可以是具有中性点汇流条的汇流条单元。即,只要设置于汇流条单元的汇流条与线圈连接即可,汇流条既可以是中性点汇流条,也可以是相用汇流条。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一个实施方式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个例子,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另外,本发明不被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能够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进行旋转;
定子,其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
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所述定子的上侧,
该马达的特征在于,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
汇流条,其与所述线圈连接;
汇流条保持架,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延伸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以及
加强部件,其至少一部分埋入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露出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呈板状延伸,
所述汇流条单元在所述固定部处与其他部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平板部,该平板部埋入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并沿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的平面在径向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平板部配置于在从轴向观察时与所述汇流条不同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多个所述汇流条,
多个所述汇流条被分类为多个汇流条组,
多个所述汇流条组沿周向并列配置,
所述平板部具有多个径向延伸部,在沿周向相邻的所述汇流条组彼此之间,该径向延伸部沿径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转子具有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的轴,
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上设置有供所述轴插入的中央孔,
所述平板部具有包围所述中央孔并呈环状延伸的环状部,
多个所述径向延伸部经由所述环状部而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转子具有:
轴,其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以及
传感器磁铁,其位于所述轴的上端部,
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上设置有供所述轴插入的中央孔,
所述加强部件由磁性材料构成,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沿所述中央孔的内周面在轴向上延伸的筒状部,
所述筒状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传感器磁铁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
所述贯通孔供与所述其他部件固定的螺钉插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具有:
轴承;以及
轴承保持架,其设置于所述汇流条单元的轴向一侧并对所述轴承进行保持,
所述转子具有轴,该轴沿所述中心轴线延伸,通过所述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所述轴承保持架上,
所述固定部相对于所述轴承保持架被固定。
CN201910148258.9A 2018-02-28 2019-02-28 马达 Active CN110212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4894A JP2019149912A (ja) 2018-02-28 2018-02-28 モータ
JP2018-034894 2018-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2674A CN110212674A (zh) 2019-09-06
CN110212674B true CN110212674B (zh) 2023-08-18

Family

ID=67785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8258.9A Active CN110212674B (zh) 2018-02-28 2019-02-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49912A (zh)
CN (1) CN1102126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052492A (ja) * 2019-09-25 2021-04-0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JP7396776B2 (ja) * 2020-10-13 2023-12-1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ロータ、及びモー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5691A (zh) * 2014-07-14 2016-02-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7051014A (ja) * 2015-09-03 2017-03-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17099175A (ja) * 2015-11-26 2017-06-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12950B1 (ko) * 2015-01-07 2021-02-0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05691A (zh) * 2014-07-14 2016-02-03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7051014A (ja) * 2015-09-03 2017-03-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17099175A (ja) * 2015-11-26 2017-06-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12674A (zh) 2019-09-06
JP2019149912A (ja) 2019-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46862B (zh) 汇流条单元及具有该汇流条单元的马达
US10778060B2 (en) Motor
US11342805B2 (en) Stator,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WO2017026492A1 (ja) モータ
WO2016080277A1 (ja) モータ
CN110476331B (zh) 汇流条单元及具有该汇流条单元的马达
JP2013201896A (ja)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JP7006675B2 (ja) モータ
US11271448B2 (en)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tator
CN110212674B (zh) 马达
JP7318654B2 (ja) モータ
CN111386647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US20210226501A1 (en) Motor
CN111386648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WO2019167843A1 (ja) モータ
JP6722332B2 (ja) モータ
CN109586479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21016293A (ja) モータ
US20230099792A1 (en) Motor
WO2020067254A1 (ja) モータ
CN117280579A (zh)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KR20220103391A (ko) 모터
WO2019082709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021680A1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