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05726A -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05726A
CN110205726A CN201910422347.8A CN201910422347A CN110205726A CN 110205726 A CN110205726 A CN 110205726A CN 201910422347 A CN201910422347 A CN 201910422347A CN 110205726 A CN110205726 A CN 110205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spinning
hydroxy alkyl
nano
residue
alkyl cellulo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223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05726B (zh
Inventor
侯豪情
欧阳文
程楚云
袁梦杰
王煜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XIANCAI NANOFIBE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XIANCAI NANOFIB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XIANCAI NANOFIBE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XIANCAI NANOFIB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2234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05726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05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5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057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057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6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othe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18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other substance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HMARKING, INSPECTING, SEAMING OR SEVERING TEXTILE MATERIALS
    • D06H7/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cutting, or otherwise seve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cutting, or otherwise severing, of textile material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6Physical properties antistatic; conduct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 Inorganic Fibers (AREA)
  • Spinning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ufacturing Artificial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化学纤维纺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与溶剂一起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机械混合,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Description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纤维纺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PI)纤维由于具有独特的刚性芳杂环结构,被视为最具潜力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之一。由于其具有优异的力学,热学及介电性能等,从而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高温耐热,电子器件等领域。
目前,制备PI纤维较常用的方法为两步法,即通过二酐与二胺单体在极性溶剂中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PAA)预聚体,通过湿法纺丝工艺制备PAA初生纤维,再经过热亚胺化或化学亚胺化过程得到PI纤维。
然而对于目前静电纺丝技术还只是用来制造非织造布或在工业非织造布上喷涂一个纳米蛛网薄层,一般面密度在1g/m2左右,也能制造不连续的、线密度较大的粗纱线,一般的常规纤维纱线的线密度在6Tex以上,纱线的支数一般小于150支,绝大多数在100支以下,因此还没有技术能连续制造同时满足超小线密度或超高支数、机械性能优异的导电PI(纳米)纤维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与溶剂一起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机械混合,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其中,所述单体(I)为二酐,其结构通式为:
单体(II)为二胺,其结构通式为:
H2N-R2-NH2 (Ⅱ);
所得到的PAA/羟烷基纤维素具有以下化学结构通式:
其中n和m值分别为100-500之间的自然数;R1为C4-C30的二酐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均苯四酸二酐残基、联苯二酐残基、二苯砜二酐残基、三苯二醚二酐残基、联三苯二酐残基、2.6-联二苯嘧啶二酐残基、二苯酮二酐残基、3,6桥烯环己四酸二酐残基、六氟丙酮二苯二酐残基、联苯二酚二苯二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2,2-丙酮联二苯二酐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R2为C6-C30二胺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二苯醚二胺残基、对苯二胺残基、二甲氧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基甲烷二胺残基、间苯二胺残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氧基二苯酚二胺残基、2-甲基二苯醚二胺残基、2,6-嘧啶联二苯二胺残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两种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比例,即质量比x/y=(1-9):1。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为极性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为:不锈钢反应釜的聚合反应温度为0-3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进行稀释。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纺丝原料液的绝对粘度为1.5-5.5Pa·s。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静电纺丝的加工参数为: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8-5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0-6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0.2-5m/min。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5-10m/min,牵伸比为1-5倍,牵伸温度160-22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300-35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400-450℃。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捻工艺参数为:加捻放卷速度为5-50m/min,捻度为300-1200捻/m。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根据上述制备工艺制备得到。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单股纱线的支数为500-1600公支或300-1000英支,连续长度大于2000米。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电导率为0.1-5.0S/cm。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在高档导电面料、高档电致发热服装、超薄导电纤维布、高性能导电复合膜材料中的应用。
有益效果:采用本发明所述的制备工艺制备得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支数在1000-1600公支,连续长度大于2000米,同时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以及机械性能,解决了目前难以连续制造超小线密度或超高支数的电纺(纳米)纤维纱的技术难题,为制造这种纤维提供了一种高效且先进的制备工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完整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中的词语“优选的”、“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当本文中公开一个数值范围时,上述范围视为连续,且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及最大值,以及这种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值。进一步地,当范围是指整数时,包括该范围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的每一个整数。此外,当提供多个范围描述特征或特性时,可以合并该范围。换言之,除非另有指明,否则本文中所公开之所有范围应理解为包括其中所归入的任何及所有的子范围。例如,从“1至10”的指定范围应视为包括最小值1与最大值10之间的任何及所有的子范围。范围1至10的示例性子范围包括但不限于1至6.1、3.5至7.8、5.5至10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与溶剂一起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机械混合,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步骤一
本发明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其化学组成或结构是由单体(Ⅰ)和(Ⅱ)两类单体通过缩合聚合得到聚酰胺酸,并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共混形成纺丝原料液,再进行下一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I)为二酐,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R1是以下二酐残基结构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体(II)为二胺,其结构通式为:
H2N-R2-NH2 (Ⅱ);
其中R2是以下二胺残基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得到的PAA/羟烷基纤维素具有以下化学结构通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n和m值分别为100-500之间的自然数;R1为C4-C30的二酐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均苯四酸二酐残基、联苯二酐残基、二苯砜二酐残基、三苯二醚二酐残基、联三苯二酐残基、2.6-联二苯嘧啶二酐残基、二苯酮二酐残基、3,6桥烯环己四酸二酐残基、六氟丙酮二苯二酐残基、联苯二酚二苯二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2,2-丙酮联二苯二酐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R2为C6-C30二胺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二苯醚二胺残基、对苯二胺残基、二甲氧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基甲烷二胺残基、间苯二胺残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氧基二苯酚二胺残基、2-甲基二苯醚二胺残基、2,6-嘧啶联二苯二胺残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两种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比例,即质量比x/y=(1-9):1。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缩聚反应中二酐单体的物质总量与二胺单体的物质总量之比始终保持为1:1。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为极性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更优选的,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剂;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3-10):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最优选的,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中的羟烷基选自羟丙基、羟乙基、羟甲基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的,羟烷基纤维素中的羟烷基为羟甲基,本发明中的羟甲基纤维素为EY-BR-2961,本发明对羟烷基纤维素购买厂家不做特别限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为:不锈钢反应釜的聚合反应温度为0-3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进行稀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为:不锈钢反应釜的聚合反应温度为0-3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9):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进行稀释。
在一种更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为:不锈钢反应釜的聚合反应温度为0-3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2-7):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进行稀释。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纺丝原料液的绝对粘度为1.5-5.5Pa·s。
更优选的,所述纺丝原料液的绝对粘度为2-5Pa·s;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纺丝原料液的绝对粘度为2-4Pa·s。
这里描述的绝对粘度也叫动力黏度,它是液体以1cm/s的流速流动时,在每平方厘米液面上所需切向力的大小,单位为“Pa·s”。绝对粘度数值采用数字显示粘度计SNB-1测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0-3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9):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1.5-5.5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发明人在上述制备过程中先采用以四酸二酐单体和二胺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并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共混形成聚酰胺酸/羟烷基纤维素混合溶液,而其中羟烷基纤维素的加入可以起到增粘的效果,提高体系的粘度,避免出现溶液液滴;此外羟烷基纤维素的加入可以与聚酰胺酸反应进行物理交联,降低聚酰亚胺分子量的刚性,导致结晶度降低,进一步提高纤维分子链的取向,从而获得较好的机械性能,且在亚胺化加工中,PAA在300-450度之间亚胺化成PI,而羟丙基纤维素之类的预碳化体在充分分散的状态下碳化,这种情况就避免了高温下小分子气体溢出时产生的压力使得纤维膨胀发生变形,使得所获得的碳是均匀地分散在PI中,而其碳化过程发挥主导作用,使更多分散自由的碳逐渐定型,碳结构均匀致密从而不易变形,有利于在保持优异的机械性能的前提下获得导电的超高支的长纤维。
步骤二
本发明步骤二是将上述得到的纺丝原料液经静电纺丝成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再进行下一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静电纺丝的加工参数为: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8-5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0-6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0.2-5m/min。
更优选的,所述静电纺丝的加工参数为: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10-4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250-5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1-4m/min。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8-5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0-6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0.2-5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
步骤三
本发明所述步骤三是将上述得到的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条、之后再高温下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超细取向丝束,再进行下一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5-10m/min,牵伸比为1-5倍,牵伸温度160-22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300-35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400-450℃。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取向电纺纤维束的纤维取向度大于75%。
这里描述的取向度是指指大分子或链段等各种不同结构单元包括微晶体沿纤维轴规则排列程度。取向度数值采用MC68VZ328的数字式纤维声速取向度测量仪测量。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5-10m/min,牵伸比为1-5倍,牵伸温度160-22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300-35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400-450℃。
发明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不采用切条直接拉伸时,纤维由于缔合现象容易缠结或断丝,所以将其分切成细条,意外的发现当宽度在0.5-5.0厘米时,得到的纤维具有很高的支数以及较长的长度,发明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在热牵伸过程中使得纤维取向增大,避免了因引入羟烷基纤维素而带来的取向降低的现象。
其次,发明人发现为了使得本发明长纱线在满足导电的情况下,其支数以及连续长度最优时,在切条之后再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是因为第一段牵伸温度为160-220℃,在此温度区间内,无序结构的非晶区分子运动力增强,为降低因引入的羟烷基纤维素溶液与体系之间过多的氢键缔合作用,因此采用1-5倍张力牵伸促进分子链间的物理交联作用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在内应力作用下进行取向,而在该阶段若温度在此之下,由于分子链间强烈的的缔合作用使得有序取向分子链运动不足,则使得分子链柔性太强,使后续阶段纤维得不到有序排列,同时物理交联点的增多易导致纤维取向度降低,使纤维变懦不利于得到超长纱线。接下来采用第二阶段温度为300-350℃进行1-2倍牵伸,非晶区开始发生亚胺化反应,随着取向度的增加,亚胺化结构含量增多,伴随着羟烷基纤维素的碳化使得分子链取向结构更加有利于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定型碳结构,增加内应力,之后采用第三阶段温度为400-450℃,随着晶区亚胺化反应,体系形变量减少,断裂伸长率降低,因此调整拉伸倍数1-2时,进一步促进纤维内部分子链排列紧密的同时,有效避免过量酐基脱去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与相邻的分子形成交联后导致的纤维孔洞等缺陷,在提高机械性能的同时获得超高支的长纱线。
步骤四
本发明所述步骤四是将上述电纺纤维束进行加捻形成电纺PI-C复合纳米导电纤维长线纱。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加捻工艺参数为:加捻放卷速度为5-80m/min,捻度为300-2500捻/m。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5-50m/min,捻度为300-120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本发明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根据上述制备工艺制备得到。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单股纱线的支数为500-1600公支或300-1000英支,连续长度大于2000米。
这里描述的支数有公支和英支,都是表示纱线的粗细,支数越高,纱线越细,公制支数=1.715英制支数。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电导率为0.1-5.0S/cm。
本发明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在高档导电面料、高档电致发热服装、超薄导电纤维布、高性能导电复合膜材料中的应用。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另外,如果没有其它说明,所用原料都是市售的。
实施例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在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3.1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其中,所述单体(Ⅰ)是R1为二苯酮二酐残基的具有通式(Ⅰ)结构的二酐,所述单体(Ⅱ)是R2为二甲氧基联苯二胺残基的具有通式(Ⅱ)结构的二胺;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为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8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0.5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纤维束的取向度为78%,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5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16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30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400℃;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5m/min,捻度为30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3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1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9: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在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2.3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其中,所述单体(Ⅰ)是R1为二苯酮二酐残基的具有通式(Ⅰ)结构的二酐,所述单体(Ⅱ)是R2为间苯二胺残基的具有通式(Ⅱ)结构的二胺;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为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5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6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5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纤维束的取向度为80%,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0m/min,牵伸比为5倍,牵伸温度22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3m/min,牵伸比为2倍,牵伸温度35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3m/min,牵伸比为2倍,牵伸温度450℃;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50m/min,捻度为120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2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5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在2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3.2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其中,所述单体(Ⅰ)是R1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的具有通式(Ⅰ)结构的二酐,所述单体(Ⅱ)是R2为二苯酮二酐的具有通式(Ⅱ)结构的二胺;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为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1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2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1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1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纤维束的取向度为83%,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7m/min,牵伸比为2倍,牵伸温度17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31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420℃;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10m/min,捻度为50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实施例4
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2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5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8: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在2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3.5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其中,所述单体(Ⅰ)是R1为三苯二醚二酐残基的具有通式(Ⅰ)结构的二酐,所述单体(Ⅱ)是R2为联苯二胺残基的具有通式(Ⅱ)结构的二胺;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为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4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5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4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4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纤维束的取向度为85%,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9m/min,牵伸比为4倍,牵伸温度20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2倍,牵伸温度34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3m/min,牵伸比为2倍,牵伸温度440℃;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40m/min,捻度为100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实施例5
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按照摩尔比为1:1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在20℃加入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5.5倍的溶剂,反应5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按照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6:1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在2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适量N,N-二甲基乙酰胺稀释至绝对粘度为2.9Pa·s,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其中,所述单体(Ⅰ)是R1为联三苯二酐残基的具有通式(Ⅰ)结构的二酐,所述单体(Ⅱ)是R2为联苯二胺残基的具有通式(Ⅱ)结构的二胺;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和N,N-二甲基甲酰胺按照体积比为7.8:1复配得到混合溶剂;所述羟烷基纤维素为羟甲基纤维素;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其中,所述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3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32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3m/min,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3.5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纤维束的取向度为92%,其中,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8m/min,牵伸比为3倍,牵伸温度18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32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430℃;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其中,所述加捻放卷速度为30m/min,捻度为850捻/m,最后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对比例1
对比例1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1厘米的细长条。
对比例2
对比例2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20厘米的细长条。
对比例3
对比例3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不含第二段牵伸工艺。
对比例4
对比例4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不含第三段牵伸工艺。
对比例5
对比例5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热牵伸亚胺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8m/min,牵伸比为3倍,牵伸温度19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43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m/min,牵伸比为1倍,牵伸温度320℃。
对比例6
对比例6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2厘米的细长条,且不含第二段牵伸工艺。
对比例7
对比例7提供了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与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10厘米的细长条,且不含第二段牵伸工艺。
性能评价
1.纤维的力学性能:使用美国INSTRON公司型号为Instron-12111万能材料实验机测定纤维的拉伸强度;每组测试试样个数为5个,取其平均值。
2.电导性能:利用RTS-8型双电测四探针测试仪测定纤维的电导率;每组测试试样个数为5个,取其平均值。
3.单股支数:单股支数以公制支数表示,即表示单位质量(g)的纤维或纱线所具有的长度,每组测试试样个数为5个,取其平均值。
4.连续长度:连续长度即连续制造纱线的长度,每组测试试样个数为5个,取其平均值。
表1

Claims (10)

1.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
步骤一:将单体(Ⅰ)和单体(Ⅱ)提纯后,与溶剂一起加入到聚合反应釜中,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与羟烷基纤维素溶液机械混合,得到聚酰胺酸和羟烷基纤维素的纺丝原料液;
步骤二:将纺丝原料液在高压电场中实施静电纺丝,用不锈钢网带为收集器,收集得到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
步骤三:将上述所得PAA/羟烷基纤维素电纺纤维毡或非织造布分切成宽度在0.5-5.0厘米的细长条,并将此长条进行热牵伸亚胺化和羟烷基纤维素低温碳化形成取向碳掺杂聚酰亚胺电纺纤维束;
步骤四:将上述电纺纤维束加捻得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
其中,所述单体(I)为二酐,其结构通式为:
单体(II)为二胺,其结构通式为:
H2N-R2-NH2 (Ⅱ);
所得到的PAA/羟烷基纤维素具有以下化学结构通式:
其中n和m值分别为100-500之间的自然数;R1为C4-C30的二酐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均苯四酸二酐残基、联苯二酐残基、二苯砜二酐残基、三苯二醚二酐残基、联三苯二酐残基、2.6-联二苯嘧啶二酐残基、二苯酮二酐残基、3,6桥烯环己四酸二酐残基、六氟丙酮二苯二酐残基、联苯二酚二苯二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二苯硫醚二酐残基、2,2-丙酮联二苯二酐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R2为C6-C30二胺单体的残基结构,选自二苯醚二胺残基、对苯二胺残基、二甲氧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基甲烷二胺残基、间苯二胺残基、联苯二胺残基、二苯氧基二苯酚二胺残基、2-甲基二苯醚二胺残基、2,6-嘧啶联二苯二胺残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二胺残基中的一种或多种;两种聚合物PAA和羟烷基纤维素的比例,即质量比x/y=(1-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的溶剂为极性有机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原料液制备过程中反应条件为:不锈钢反应釜的聚合反应温度为0-30℃,反应时间为1-10小时后,得到聚酰胺酸溶液,随后在该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羟烷基纤维素粉末或羟烷基纤维素短纤,在0-30℃下机械搅拌溶解混合,最后加入N,N-二甲基乙酰胺进行稀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纺丝原料液的绝对粘度为1.5-5.5Pa·s。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纺丝的加工参数为:喷丝口到不锈钢网带收集器的间距为8-50cm,高压静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0-650kV/m,不锈钢网带的走带速度为0.2-5m/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牵伸亚胺化和低温碳化工艺参数为:牵伸加工为三段5辊牵伸:第一段牵伸放卷速度为5-10m/min,牵伸比为1-5倍,牵伸温度160-220℃;第二段牵伸放卷速度为1-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300-350℃;第三段牵伸放卷速度为2-3m/min,牵伸比为1-2倍,牵伸温度400-450℃。
7.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制备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单股纱线的支数为500-1600公支或300-1000英支,连续长度大于2000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说明书-纤维长线纱的电导率为0.1-5.0S/cm。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在高档导电面料、高档电致发热服装、超薄导电纤维布、高性能导电复合膜材料中的应用。
CN201910422347.8A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Active CN1102057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2347.8A CN110205726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2347.8A CN110205726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5726A true CN110205726A (zh) 2019-09-06
CN110205726B CN110205726B (zh) 2020-09-29

Family

ID=67787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22347.8A Active CN110205726B (zh) 2019-05-21 2019-05-21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057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3258A (zh) * 2021-02-24 2021-07-23 浙江理工大学 可拉伸传感器制备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828A (zh) * 2010-09-30 2011-02-16 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聚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493015A (zh) * 2011-12-05 2012-06-13 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耐高温聚酰亚胺粗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4947211A (zh) * 2015-05-27 2015-09-30 西安工程大学 膜裂法静电纺连续纳米纤维纱装置及制备纳米纤维纱方法
CN105603561A (zh) * 2016-03-15 2016-05-25 吉林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纱线及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
CN109056102A (zh) * 2018-08-13 2018-12-21 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黑色系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长丝纱线及其批量化制备方法
WO2019016605A1 (en) * 2017-07-21 2019-01-24 Merck Millipore Ltd MEMBRANES OF NONWOVEN FIBERS
CN109736092A (zh) * 2018-12-29 2019-05-10 东华大学 一种导电聚苯胺包覆聚酰亚胺基多孔有机纳米复合纤维膜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4828A (zh) * 2010-09-30 2011-02-16 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聚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493015A (zh) * 2011-12-05 2012-06-13 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耐高温聚酰亚胺粗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4947211A (zh) * 2015-05-27 2015-09-30 西安工程大学 膜裂法静电纺连续纳米纤维纱装置及制备纳米纤维纱方法
CN105603561A (zh) * 2016-03-15 2016-05-25 吉林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纱线及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
WO2019016605A1 (en) * 2017-07-21 2019-01-24 Merck Millipore Ltd MEMBRANES OF NONWOVEN FIBERS
CN109056102A (zh) * 2018-08-13 2018-12-21 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黑色系聚酰亚胺纳米纤维长丝纱线及其批量化制备方法
CN109736092A (zh) * 2018-12-29 2019-05-10 东华大学 一种导电聚苯胺包覆聚酰亚胺基多孔有机纳米复合纤维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43258A (zh) * 2021-02-24 2021-07-23 浙江理工大学 可拉伸传感器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05726B (zh) 202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5278A (zh) 一种超高支pi-psa电纺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及应用
Yang et al. Preparation of carbon fiber web from electrostatic spinning of PMDA-ODA poly (amic acid) solution
Chang et 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fibers containing ether units
CN105603561B (zh) 一种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纱线及其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
CN110195277B (zh) 石墨烯涂敷碳掺杂pi复合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方法
US4029835A (en) Heat resistant sheet
CN114737318A (zh) 一种聚酰亚胺基高导热石墨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Sui et al. Highly aligned polyacrylonitrile-based nano-scale carbon fibres with homogeneous structure and desirable properties
CN110067084B (zh) 一种超高支pi电纺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及应用
Sui et al. Desirable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tinuous hybrid nano-scale carbon fibers containing highly align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N110205726A (zh) 一种电纺碳掺杂聚酰亚胺导电纳米纤维长线纱的制备工艺
CN110359114B (zh) 一种聚丙烯腈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87143B (zh) 一种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2978734A (zh) 一种细旦/超细旦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6835342A (zh) 使用bpda/pda系列聚酰亚胺制备高强度的聚合物纳米纤维
CN1232686C (zh) 一种聚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05525382A (zh) 粘度可控聚酰胺酸溶液的制备方法
CN104471119B (zh) 生产精细非晶形聚合物纤维的方法、精细非晶形聚合物纤维以及用于生产这种纤维的喷丝头
CN103014902B (zh) 一种聚酰亚胺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84684B (zh) 高分散性电纺聚丙烯腈基碳纳米超短纤维的制备方法
CN110144649A (zh) 电纺聚丙烯腈基纳米碳纤维连续长线纱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TWI780360B (zh) 共聚合聚伸苯硫醚纖維
CN110644075B (zh) 一种平面芳香大分子掺杂聚酰亚胺制备石墨纤维的方法
CN102560894A (zh) 聚苯并二噁唑纳米纤维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619502A (zh) 聚酰胺酰亚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30000 No. 1001, Yaohu West 7th Road, Nanchang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No. 1001, West Seventh Road, Yaohu Lake, Nanchang County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JIANGXI ADVANCE NANOFIBER S&T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