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8884A - 车辆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8884A
CN110198884A CN201880007628.0A CN201880007628A CN110198884A CN 110198884 A CN110198884 A CN 110198884A CN 201880007628 A CN201880007628 A CN 201880007628A CN 110198884 A CN110198884 A CN 110198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ngthening part
vehicle
notch
crossbeam
curb gi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76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8884B (zh
Inventor
川尻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8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8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8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抑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的同时,避免应力集中的车辆用车身结构。车辆用车身结构具备:一对对置的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结于一对侧梁;第一加强部件,配置于横梁的下方,一端部连结于侧梁,另一端部连结于横梁;以及第二加强部件,具有设置有切口部的上端缘,且沿着第一加强部件的另一端部被固定,该切口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切口宽度从所述切口部的外侧到所述切口部的里侧变窄。

Description

车辆用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存在一种车辆用车身结构,该车辆用车身结构具备:一对对置的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结于一对侧梁;以及加强部件,配置于横梁的下方,上端部连结于横梁,下端部连结于侧梁。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加强用凸棱及隆起部,且将侧梁与横梁连接的加强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91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问题:在车辆转向时,若横向弯曲负荷向车辆宽度方向作用于侧梁,则有时以加强部件的下端部为支撑点,在加强部件中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当在加强部件中未设置加强用的凸棱或隆起部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问题:加强部件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降低。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抑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的同时,避免加强部件的应力集中的车辆用车身结构。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具备:
对置的一对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结于所述一对侧梁;
第一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横梁的下方,一端部连结于所述侧梁,另一端部连结于所述横梁;以及
第二加强部件,具有设置有切口部的上端缘,且沿着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另一端部被固定,所述切口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切口宽度从所述切口部的外侧到所述切口部的里侧变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的同时,避免加强部件的应力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图3是表示横梁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加强部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的一例的图。另外,图1中描绘了X轴、Y轴及Z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将“+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将“-X方向”称作“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另外,将图1中的Y方向称作车辆前后方向,将“+Y方向”称作“车辆前侧”,将“-Y方向”称作“车辆后侧”。并且,将图1中的Z方向称作车辆上下方向,将“+Z方向”称作“车辆上侧”或“上方方向”,将“-Z方向”称作“车辆下侧”或“下方方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的一例的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车身结构100具备:侧梁1、加强用梁2、横梁3、加强部件4A。
如图1所示,侧梁1在车辆前后方向(Y方向)上延伸。侧梁1是具有上壁部12、立壁部14及下壁部16的剖面为C字形的部件。一对侧梁1以在车辆宽度方向(X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并对置的方式配置。
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图。
加强用梁2配置于侧梁1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X方向)。加强用梁2以沿着侧梁1的立壁部14的下端部14a及下壁部16的方式设置。
横梁3在车辆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横梁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端部32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侧梁1的立壁部14的上端部14b(参照图2)。
如图1所示,在横梁3的车辆前后方向(Y方向)上的中央部33设置有向宽度方向两边延伸的凸棱部35。关于横梁3,通过将设置有凸棱部35的中央部33设为比横梁3的车辆前侧(+Y方向)及车辆后侧(-Y方向)的侧缘部37高,从而使横梁3具有帽型的剖面形状。
图3是表示横梁3的一例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横梁3具有上构件34及下构件36。上构件34及下构件36从车辆上下方向(Z方向)重叠并通过螺栓或铆钉彼此紧固。
接着,参照图1、图2及图4,对加强部件4A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加强部件4A的一例的立体图。
加强部件4A具备第一加强部件4和第二加强部件5。
如图1所示,第一加强部件4配置于横梁3的下方方向(-Z方向)上。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部件4的一端部42连结于横梁3。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连结于侧梁1。具体而言,第一加强部件4的一端部42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横梁3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38(参照图2)。
如图2所示,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隔着加强用梁2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侧梁1的立壁部14的下端部14a。第一加强部件4的中间部46从一端部42向另一端部44,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X方向)且下方方向(-Z方向)延伸。由第一加强部件4、侧梁1及横梁3形成闭合的中空的横截面形状。
如图2所示,第二加强部件5配置于第一加强部件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X方向)。第二加强部件5沿着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被固定。在此,“沿着”是指,“如贴附那样”或“如无间隙地紧贴那样”。通过将第二加强部件5沿着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固定,能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弯曲负荷从侧梁1施加到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的情况下,由第二加强部件5抑制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的变形。第二加强部件5的下端部51与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一起通过螺栓或铆钉紧固于侧梁1的立壁部14的下端部14a。将第二加强部件5中的与第一加强部件4一起被固定的固定部60作为螺栓或铆钉的插入孔在图4中示出。
如图4所示,从第二加强部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端缘55a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a,比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端缘55b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b长(La>Lb)。
如图2及图4所示,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部52在第一加强部件4中的一端部42与另一端部44之间的中间部46上延伸。如图4所示,在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部52中的车辆前侧位置及车辆后侧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54。通孔54是以车辆前后方向(Y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通孔54的周缘部被焊接在第一加强部件4上。在图2中,涂成黑色的部分表示焊接部。
如图4所示,在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缘56设置有切口部58,该切口部5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切口宽度从该切口部58的外侧到该切口部58的里侧变窄。具体而言,切口部58是将上端缘56向斜下方向切割而成的V字状的凹部。
如图4所示,第二加强部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Y方向)上的两个侧端部55以沿着第一加强部件4的方式设置。第二加强部件5的下端部51与上端部52之间的中间部57中的两个侧端部55不具有隆起部或凸棱部,是沿着第一加强部件4的。也就是说,第二加强部件5的中间部57整体无间隙地紧贴于第一加强部件4的中间部46。
如图4所示,在第一加强部件4的一端部42及中间部46的一部分设置有加强用凸棱部48。加强用凸棱部48是使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比两端部更向车辆下侧(-Z方向)突出而成的。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车身结构100,第一加强部件4配置于横梁3的下方,将侧梁1与横梁3连结。第二加强部件5以贴附于第一加强部件4的另一端部44的方式固定。由此,能够抑制加强部件4A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
另外,在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缘56上设置有切口部58,该切口部5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切口宽度从该切口部58的外侧到该切口部58的里侧变窄。由此,加强部件4A中的水平剖面形状从上端缘56朝向下方方向逐渐变化,因此能够避免加强部件4A中的应力集中。
另外,第二加强部件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侧端部55以沿着第一加强部件4的方式设置。由此,能够使横向弯曲负荷作用于侧梁1时的弯曲应力,从第二加强部件5向第一加强部件4侧分散,从这点来看也能够避免加强部件4A中的应力集中。
另外,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部52在第一加强部件4的中间部46上延伸。在第二加强部件5的上端部52中的车辆前侧位置及车辆后侧位置分别设置有通孔54。通孔54的周缘部与第一加强部件4焊接在一起。由此,仅在通孔54的周缘部进行与第一加强部件4的焊接,而不在前侧端缘55a、后侧端缘55b进行与第一加强部件4的焊接,因此能够避免加强部件4A中的应力集中。
另外,将第二加强部件5的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端缘55a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a,设为比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端缘55b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b长。由此,即使当在弯曲负荷作用于侧梁1时施加到第二加强部件5的前侧端缘55a的弯曲应力比施加到后侧端缘55b的弯曲应力大的情况下,第二加强部件5也能够充分地耐受较大的弯曲应力。从这点来看也能够抑制加强部件4A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
此外,虽然在上述车辆用车身结构中,将从第二加强部件5的前侧端缘55a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a,设为比从第二加强部件5的后侧端缘55b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b长,但是,在施加到第二加强部件5的后侧端缘55b的弯曲应力比施加到前侧端缘55a的弯曲应力大的情况下,将从第二加强部件5的后侧端缘55b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b,设为比从第二加强部件5的前侧端缘55a到固定部60为止的距离La长即可。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2月24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7-033798),其内容在此作为参照而引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身结构作为要求在抑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抗弯刚度的降低的同时避免应力集中的车身下部结构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侧梁
2 加强用梁
3 横梁
4A 加强部件
4 第一加强部件
5 第二加强部件
12 上壁部
14 立壁部
14a 下端部
14b 上端部
16 下壁部
32 外侧端部
33 中央部
34 上构件
35 凸棱部
36 下构件
37 侧缘部
38 中间部
42 一端部
44 另一端部
46 中间部
48 加强用凸棱部
51 下端部
52 上端部
54 通孔
55 侧端部
55a 前侧端缘
55b 后侧端缘
56 上端缘
57 中间部
58 切口部
60 固定部
100 车辆用车身结构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车身结构,其具备:
对置的一对侧梁,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横梁,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且两端连结于所述一对侧梁;
第一加强部件,配置于所述横梁的下方,一端部连结于所述侧梁,另一端部连结于所述横梁;以及
第二加强部件,具有设置有切口部的上端缘,且沿着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另一端部被固定,所述切口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切口宽度从所述切口部的外侧到所述切口部的里侧变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个侧端部以沿着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方式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的上端部在所述第一加强部件中的所述一端部与所述另一端部之间的中间部上延伸,且具有通孔,该通孔的周缘部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结构,其中,
从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的端缘中的一者到所述第二加强部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固定部为止的距离,比从所述两侧的端缘中的另一者到所述固定部为止的距离长。
CN201880007628.0A 2017-02-24 2018-02-22 车辆用车身结构 Active CN1101988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3798A JP6874420B2 (ja) 2017-02-24 2017-02-24 車両用車体構造
JP2017-033798 2017-02-24
PCT/JP2018/006516 WO2018155573A1 (ja) 2017-02-24 2018-02-22 車両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8884A true CN110198884A (zh) 2019-09-03
CN110198884B CN110198884B (zh) 2021-08-10

Family

ID=63252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7628.0A Active CN110198884B (zh) 2017-02-24 2018-02-22 车辆用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74420B2 (zh)
CN (1) CN110198884B (zh)
WO (1) WO2018155573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08171A (ja) * 1989-02-06 1990-08-1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トラックの車台フレーム
JPH10338160A (ja) * 1997-06-05 1998-12-22 Toyota Motor Corp クロスメンバ結合部構造
JP2000309282A (ja) * 1999-04-27 2000-11-07 Hino Motors Ltd トラックのシャシフレーム
CN202624376U (zh) * 2012-05-31 2012-12-2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重型车车架横梁
CN204172997U (zh) * 2014-09-29 2015-02-25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横梁内加强板
CN204488931U (zh) * 2015-03-02 2015-07-22 湖北海立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载重汽车车架
CN204846057U (zh) * 2015-08-14 2015-12-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横梁
JP2016094091A (ja) * 2014-11-13 2016-05-26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Daimler AG クロスメンバの補強部材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08171A (ja) * 1989-02-06 1990-08-17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トラックの車台フレーム
JPH10338160A (ja) * 1997-06-05 1998-12-22 Toyota Motor Corp クロスメンバ結合部構造
JP2000309282A (ja) * 1999-04-27 2000-11-07 Hino Motors Ltd トラックのシャシフレーム
CN202624376U (zh) * 2012-05-31 2012-12-26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重型车车架横梁
CN204172997U (zh) * 2014-09-29 2015-02-25 浙江万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汽车横梁内加强板
JP2016094091A (ja) * 2014-11-13 2016-05-26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Daimler AG クロスメンバの補強部材
CN204488931U (zh) * 2015-03-02 2015-07-22 湖北海立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载重汽车车架
CN204846057U (zh) * 2015-08-14 2015-12-09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架横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8884B (zh) 2021-08-10
WO2018155573A1 (ja) 2018-08-30
JP2018138440A (ja) 2018-09-06
JP6874420B2 (ja) 2021-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82154B2 (en) Vehicle body lateral side portion structure
CN106515349B (zh) 稳定器支承结构
KR101454726B1 (ko) 수지 루프 패널 구조
CN105564508A (zh) 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
EP3150467A1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US7726718B2 (en) Structural support for a bolt collar
JP2006160031A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9156505B2 (en) Structure for joining center pillar and roof side rail
US20200102011A1 (en) Rear subframe structure
JP5084709B2 (ja) 車体構造
JP2018118697A (ja)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US20100301636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CN110198884A (zh) 车辆用车身结构
CN105745141A (zh) 车身后部构造
JP2009202619A (ja) 車体フレーム補強構造
JP6263113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
US10710642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US9493131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US10399604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CN212267643U (zh) 车辆后部结构
JP4757240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CN211281197U (zh) 一种副车架发动机悬置安装装置、相交角焊结构及汽车
JP2014201072A (ja)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ブラケット構造
CN110267868B (zh) 车辆用车身结构
US10689040B2 (en) Vehicle underbod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