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6234A -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 Google Patents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6234A
CN110196234A CN201910494180.6A CN201910494180A CN110196234A CN 110196234 A CN110196234 A CN 110196234A CN 201910494180 A CN201910494180 A CN 201910494180A CN 110196234 A CN110196234 A CN 110196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corbic acid
cupric oxide
nano cupric
nano
acti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418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
何少斌
胡爱玲
邓豪华
彭花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91049418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62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0196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62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30/00Nanotechnology for materials or surface science, e.g. nanocomposi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3/00Compounds of copper
    • C01G3/02Oxides; Hydroxid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62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 G01N21/63Systems in which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is excited whereby it emits light or causes a change in wavelength of the incident light optically excited
    • G01N21/64Fluorescence; Phosphorescence
    • G01N21/6428Measuring fluorescence of fluorescent products of reactions or of fluorochrome labelled reactive substances, e.g. measuring quenching effects, using measuring "optrod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或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温度、pH及反应时间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影响。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态动力学参数与天然的抗坏血氧化酶相当,并且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天然的抗坏血氧化酶。利用除氧实验和荧光分析方法验证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机理。该材料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纳米酶、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领域显示出较为诱人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及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背景技术
天然酶具有高催化效率及底物专一性等特点,然而,由于天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酸、碱、热等复杂的非生理环境中容易发生结构变化而失活。纳米酶是一类既有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能,又有催化功能的人工模拟酶。与天然酶相比,纳米酶的催化效率较高,同时还具备对酸、碱和热稳定,又有稳定、经济、可回收等优势特点,鉴于上述,纳米酶的应用研究也已经拓展到生物、农业、医学及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逐渐形成纳米酶研究新领域。
抗坏血酸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酶,在有氧环境下,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并且能够与其它氧化还原反应相偶联起到末端氧化酶的作用,具有抗衰老等作用,在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与众多天然酶相似,抗坏血酸氧化酶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失去活性,在实际应用中对其相关实验的操作条件较为苛刻,使其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自从过氧化物纳米酶被报道以来,尽管越来越多的纳米酶被陆续发明及报道,但对于纳米材料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仍有待研究和开发。基于上述纳米酶的优点,探究纳米材料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可用于构建不同的检测方法或应用于未来未知的领域。
本发明首次发现纳米氧化铜具有优秀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有氧环境下,能够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温度、pH及反应时间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影响,利用除氧实验和氧化产物验证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机理,分析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并测试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稳定性。本发明公开了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纳米酶、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及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有氧环境下能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或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其特征是在氧气的存在下,纳米氧化铜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50 µL浓度为40 mg/L的纳米氧化铜和0.5 mL浓度为1 mM的抗坏血酸,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能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此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为45℃,pH 值为7.0及反应时间为6分钟。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通氮气20分钟后,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50 µL的40 mg/L的纳米氧化铜和0.5 mL浓度为1 mM的抗坏血酸,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发现并未发生明显下降,说明抗坏血酸在氮气或无氧的体系中无法被纳米氧化铜催化氧化;仅在氧气及纳米氧化铜同时存在下,波长265 nm的吸光度才会明显下降,说明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过程。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的消耗能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通过米氏方程拟合,能得出纳米氧化铜对抗坏血酸的米氏常数K m =0.1302 mM,最大反应速率v max =9.9×10-7 M/s。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或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通过改变外界的条件,将纳米氧化铜放置在不同温度或pH一小时,比较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发现纳米氧化铜非常稳定,耐高温,强酸强碱条件,而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不能够耐高温,强酸强碱条件。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EP管中分别加入50 µL浓度为40 mg/L的纳米氧化铜、0.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5 mL的抗坏血酸;将混合液置于45°C恒温反应6分钟后,向其中加入2.5 mL pH 5.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0.5 ml浓度为2mM的邻苯二胺,30 °C温浴反应20分钟后测定其在425 nm处的激发波长为350 nm的荧光强度;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生成的产物能与邻苯二胺生成蓝色荧光产物,证明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纳米氧化铜由下述方法制备的:取醋酸铜溶液和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快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后,得到黑色氧化铜,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立即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干燥,即得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胶体溶液。
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纳米氧化铜具体由下述步骤制备的:(1)取0.02 mol/L的醋酸铜溶液150 ml和0.5 ml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2)快速加入0.04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 ml,加完后继续搅拌5分钟,得到褐色氧化铜沉淀;(3)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沉淀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减压干燥,即得直径为6 nm的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胶体溶液。
具体地说,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纳米氧化铜的制备:
取醋酸铜溶液和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快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后,得到黑色氧化铜。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立即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干燥,即得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胶体溶液。
纳米氧化铜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取0.02 mol/L的醋酸铜溶液150 ml和0.5 ml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
(2)快速加入0.04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 ml,加完后继续搅拌5分钟,得到褐色氧化铜沉淀;
(3)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沉淀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减压干燥,即得直径为6nm的纳米氧化铜粉体。
(二)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紫外分光光度法:
所述的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由以下步骤组成:在氧气的存在下,考查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的纳米氧化铜(40 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
(三)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荧光分析方法:
所述的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荧光分析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在EP管中分别加入50 µL的纳米氧化铜(40 mg/L)、0.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和0.5 mL的抗坏血酸。将混合液置于45 °C恒温反应6分钟后,向其中加入2.5 mL磷酸盐缓冲液(pH5.0,200 mM)、0.5 ml浓度为2 mM的邻苯二胺,30 °C温浴反应20分钟后测定其在425 nm处的荧光强度(激发波长为350 nm)。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发现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及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波长265 nm)分别研究温度(最佳条件为45℃)、pH(最佳条件为7)及反应时间(最佳条件为6分钟)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影响。基于上述可得,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态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为0.1302 mM)与天然的抗坏血氧化酶(米氏常数为0.0840 mM)相当,并且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定性明显强于天然的抗坏血氧化酶。利用除氧实验和荧光分析方法验证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机理。该材料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纳米酶、纳米技术和仿生技术领域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紫外光谱。
图2为氧气及氮气对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氧化过程的影响图。
图3为温度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影响图。
图4为pH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影响图。
图5为反应时间对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影响图。
图6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态动力学曲线。
图7为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稳态动力学曲线。
图8为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
图9为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在不同pH下的稳定性。
图10为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生成荧光产物(激发波长为350 nm)。
具体实施方式
实例1:
纳米氧化铜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取0.02 mol/L的醋酸铜溶液150 ml和0.5 ml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2)快速加入0.04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 ml,加完后继续搅拌5分钟,得到褐色氧化铜沉淀;(3)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沉淀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减压干燥,即得直径为6 nm的纳米氧化铜粉体。
实例2: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1所示,在加入纳米氧化铜反应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体系在波长265 nm的吸光度明显下降,说明体系中抗坏血酸明显被消耗。
实例3:
分别在通氮气20分钟后及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 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2所示,体系仅在氧气及纳米氧化铜同时存在下,波长265 nm的吸光度才会明显下降,说明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过程。
实例4: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3所示,温度在45℃达到平台的最大值,随后趋于平稳。图3所示的(A0-A)/A0 为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减去纳米氧化铜+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后与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的比值,表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活性。
实例5: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4所示,pH在7-9达到平台的最大值,为便于实际应用,选择pH=7。图4所示的(A0-A)/A0 为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减去纳米氧化铜+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后与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的比值,表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活性。
实例6: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5所示,反应时间在6分钟达到平台。图5所示的(A0-A)/A0 为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减去纳米氧化铜+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后与抗坏血酸在265nm处的吸光值的比值,表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活性。
实例7: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 mg/L)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1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及计算其降低速率。通过米氏方程v=v max ×[S]/(K m +[S])拟合得到纳米氧化铜对抗坏血酸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如图6所示。
实例8:
在氧气的存在下,考察天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的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1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及计算其降低速率。通过米氏方程v=v max ×[S]/(K m +[S])拟合得到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对抗坏血酸的稳态动力学参数,如图7所示。
实例9:
将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置于不同温度(10~ 90 °C)1小时。在O2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温度稳定性试验。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或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不同温度放置)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8所示,纳米氧化铜的温度稳定性明显高于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图8中的相对催化活性表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活性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与室温条件放置的比值。
实例10:
将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置于不同pH(3~12)1小时。在O2的存在下,考察纳米氧化铜及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pH稳定性试验。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 mM)中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或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不同pH放置)和0.5 mL的抗坏血酸(1 mM),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如图9所示,纳米氧化铜的pH稳定性明显高于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图9中的相对催化活性表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活性在分别不同pH条件与pH=7条件放置的比值。
实例11:
考察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是否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EP管中分别加入50 µL实例1制得的纳米氧化铜(40 mg/L)、0.4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7.0,200mM)和0.5 mL的抗坏血酸。将混合液置于45 °C恒温反应6分钟后,向其中加入2.5 mL磷酸盐缓冲液(pH 5.0,200 mM)、0.5 ml浓度为2 mM的邻苯二胺,30 °C温浴反应20分钟后测定其在425 nm处的荧光强度(激发波长为350 nm)。已知邻苯二胺可与脱氢抗坏血酸生成荧光产物,如图10及其插图所示,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催化抗坏血酸生成的产物可以与邻苯二胺生成明显的蓝色荧光产物,证明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可以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

Claims (9)

1.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在有氧环境下能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或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其特征是在氧气的存在下,纳米氧化铜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50 µL浓度为40 mg/L的纳米氧化铜和0.5 mL浓度为1 mM的抗坏血酸,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能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此反应体系的反应温度为45℃,pH 值为7.0及反应时间为6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通氮气20分钟后,在45℃条件水浴温度下,向3.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50 µL的40 mg/L的纳米氧化铜和0.5 mL浓度为1 mM的抗坏血酸,反应6分钟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发现并未发生明显下降,说明抗坏血酸在氮气或无氧的体系中无法被纳米氧化铜催化氧化;仅在氧气及纳米氧化铜同时存在下,波长265 nm的吸光度才会明显下降,说明纳米氧化铜催化抗坏血酸的氧化还原过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抗坏血酸的消耗能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波长265 nm的吸光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通过米氏方程拟合,能得出纳米氧化铜对抗坏血酸的米氏常数K m =0.1302 mM,最大反应速率v max =9.9×10-7 M/s。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强酸、强碱或高温下均能保持其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通过改变外界的条件,将纳米氧化铜放置在不同温度或pH一小时,比较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发现纳米氧化铜非常稳定,耐高温,强酸强碱条件,而天然抗坏血酸氧化酶不能够耐高温,强酸强碱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在有氧环境下可高效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在EP管中分别加入50 µL浓度为40 mg/L的纳米氧化铜、0.45 mL pH 7.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和0.5 mL的抗坏血酸;将混合液置于45 °C恒温反应6分钟后,向其中加入2.5 mL pH 5.0,200 mM的磷酸盐缓冲液、0.5 ml浓度为2 mM的邻苯二胺,30 °C温浴反应20分钟后测定其在425 nm处的激发波长为350 nm的荧光强度;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酶催化抗坏血酸生成的产物能与邻苯二胺生成蓝色荧光产物,证明纳米氧化铜作为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能催化抗坏血酸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纳米氧化铜由下述方法制备的:取醋酸铜溶液和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快速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完后,继续搅拌后,得到黑色氧化铜,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立即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减压干燥,即得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胶体溶液。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纳米氧化铜具有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的活性,其特征是纳米氧化铜具体由下述步骤制备的:(1)取0.02 mol/L的醋酸铜溶液150 ml和0.5 ml冰醋酸加入到装有冷凝管的三颈瓶中,搅拌加热至沸腾;(2)快速加入0.04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 ml,加完后继续搅拌5分钟,得到褐色氧化铜沉淀;(3)将反应得到的黑色氧化铜沉淀离心,用无水乙醇洗涤三次,减压干燥,即得直径为6 nm的纳米氧化铜粉体,将纳米氧化铜粉体分散于二次蒸馏水中得到棕色纳米氧化铜胶体溶液。
CN201910494180.6A 2019-06-09 2019-06-09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Pending CN1101962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4180.6A CN110196234A (zh) 2019-06-09 2019-06-09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4180.6A CN110196234A (zh) 2019-06-09 2019-06-09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6234A true CN110196234A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541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4180.6A Pending CN110196234A (zh) 2019-06-09 2019-06-09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96234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5149A (zh) * 2020-07-30 2020-11-20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金纳米簇光诱导类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总抗氧化能力的方法
CN112426437A (zh) * 2020-12-09 2021-03-02 湖南修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na功能化氧化铜纳米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304748A (zh) * 2020-03-04 2021-08-27 青岛大学 一种具有多种仿酶活性的铜纳米团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904583A (zh) * 2022-06-10 2022-08-1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高特异性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04831A (ko) * 2006-07-06 2008-01-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금속 및 금속 산화물 나노입자의 제조방법
CN102020308A (zh) * 2010-10-25 2011-04-20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酶及其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测定过氧化氢的方法
CN102070181A (zh) * 2011-01-14 2011-05-25 浙江大学 一种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
CN103728287A (zh) * 2014-01-10 2014-04-16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过氧化物酶测定葡萄糖的荧光分析方法
CN103728288A (zh) * 2014-01-10 2014-04-16 福建医科大学 用纳米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对苯二甲酸增强荧光的方法
CN106955704A (zh) * 2017-03-16 2017-07-18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半胱氨酸氧化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04831A (ko) * 2006-07-06 2008-01-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금속 및 금속 산화물 나노입자의 제조방법
CN102020308A (zh) * 2010-10-25 2011-04-20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酶及其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测定过氧化氢的方法
CN102070181A (zh) * 2011-01-14 2011-05-25 浙江大学 一种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
CN103728287A (zh) * 2014-01-10 2014-04-16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过氧化物酶测定葡萄糖的荧光分析方法
CN103728288A (zh) * 2014-01-10 2014-04-16 福建医科大学 用纳米氧化铜催化过氧化氢氧化对苯二甲酸增强荧光的方法
CN106955704A (zh) * 2017-03-16 2017-07-18 福建医科大学 纳米氧化铜模拟半胱氨酸氧化酶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E MA 等: "3D graphene foams decorated by CuO nanoflowers for ultrasensitive ascorbic acid detection",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
乐爱山,董会生主编: "《果汁质量安全要求及检测技术》", 30 June 2007 *
欧阳卉,唐倩主编: "《药物分析 第3版》", 31 January 2017,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许金熀 等: "铜(II)的NTA鳌合物对抗坏血酸氧化的催化作用",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04748A (zh) * 2020-03-04 2021-08-27 青岛大学 一种具有多种仿酶活性的铜纳米团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1965149A (zh) * 2020-07-30 2020-11-20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金纳米簇光诱导类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总抗氧化能力的方法
CN111965149B (zh) * 2020-07-30 2022-12-09 济南大学 一种基于金纳米簇光诱导类氧化物酶活性测定总抗氧化能力的方法
CN112426437A (zh) * 2020-12-09 2021-03-02 湖南修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na功能化氧化铜纳米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2426437B (zh) * 2020-12-09 2022-02-15 湖南修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na功能化氧化铜纳米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904583A (zh) * 2022-06-10 2022-08-1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高特异性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6234A (zh) 纳米氧化铜的抗坏血酸氧化模拟酶活性
Liu et al. Smartphone based platform for ratiometric fluorometric and colorimetric determination H2O2 and glucose
Wang et al.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dual-driving catalysis of CuO nanozyme with a classical univariate calibr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scorbic acid in serum and fruits
CN108226074A (zh) 基于比色荧光双通道的纳米模拟酶及其在分析检测中应用
CN102020308A (zh) 纳米氧化铜模拟酶及其作为过氧化物模拟酶测定过氧化氢的方法
Li et al.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hydrogel for point-of-care monitoring of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 degradation
CN112763484B (zh) 一种基于比色生物传感器检测谷胱甘肽和/或过氧化氢的方法
Wu et al. Sensitive fluorescence detection for hydrogen peroxide and glucose using biomass carbon dots: Dual-quenching mechanism insight
Zhang et al. Detection of choline and hydrogen peroxide in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with near infrared upconverting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
CN111269946B (zh) 一种光生物学制氢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应用
Wang et al. Catalase a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ynthesized by ligand regulation for the dual detection of glucose and cysteine
Sun et al. Rice straw-derived carbon based nanozyme sensor: Application of identifying human urine xanthine content and study of active sites
Zhu et al. Coffee grounds-derived carbon quantum dots as peroxidase mimetics for colorimetric and fluorometric detection of ascorbic acid
CN107748164B (zh) 一种基于负载型Pd/C类过氧化物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Huang et al. Fluorescence recovery based on synergetic effect for ALP detection
CN106872430B (zh) 半胱氨酸荧光分析方法
Wu et al. Light-responsive benzobisthiazole as oxidase mimic for rapid determination of glutathione in food and vegetable
US11499094B1 (en)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pplication in detection of hydrogen peroxide
CN110208233A (zh) 纳米氧化铜增强荧光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
Zhan et al. Quantifying H2O2 by ratiometric fluorescence sensor platform of N-GQDs/rhodamine B in the presence of thioglycolic acid under the catalysis of Fe3+
Wang et al. Cu2+ induced Regul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FAD-Mb/Cu-Mb@ AuNPs Bi-functional mimetic enzyme and application in glucose visualization detection
CN110361371A (zh) 一种基于氮掺杂碳点和催化氧化反应的荧光传感器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13504224B (zh) 一种孢粉素-纳米金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08409A (zh) 一种基于纳米平台和双信号放大的比率荧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miRNA检测应用
CN117825349B (zh) 一种双模式光学传感体系及其检测葡萄糖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