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2331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92331B CN110192331B CN201880007460.3A CN201880007460A CN110192331B CN 110192331 B CN110192331 B CN 110192331B CN 201880007460 A CN201880007460 A CN 201880007460A CN 110192331 B CN110192331 B CN 1101923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ing
- phase
- wire
- core
- phase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马达包括具有多个磁极的转子和在定子芯卷绕绕组而成的定子,且利用3相交流进行驱动。通过连结多个芯构件并利用芯紧固部紧固而形成定子芯。绕组被划分成第1相绕组、第2相绕组以及第3相绕组,并由第1线和第2线构成。相绕组分别包含形成线圈的多个卷绕部以及自其两终端被引出的始端部和终端部。而且,第1线从第1相绕组的始端部开始,经由自第1相绕组的终端部被引绕到第2相绕组的始端部引绕的中间部,并到达第2相绕组的终端部,第2线从第3相绕组的始端部到达第3相绕组的终端部,将第1线的中间部和第2线的终端部作为3相Y接线的中性点电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3相交流进行驱动的马达,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绕组结构为Y接线的定子的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这样的3相驱动的马达的定子中,为了谋求绕组作业的高效化、绕组的槽满率的提高,提出有对绕组的卷绕方法、相对于定子芯的绕组结构进行研究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形成3相Y接线的中性点,对中性线的连接构造进行研究,并谋求定子中的绕组的接线的容易化。即,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磁极齿的定子中,相对于来自3相中的任意1相的线圈的中性线,分别在一个部位各连接有来自另外两相的线圈的中性线。由此,利用较少根数的中性线彼此的连接形成中性点,谋求接线的容易化。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将第1相绕组的引出部和第2相绕组的引出部设为线终端,将第3相绕组的引出部拉伸,将该拉伸的线终端和所述另外两个引出部的线终端作为3相Y接线的中性点进行电连接。由此,谋求绕组作业的容易化。
然而,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方法中,在构成中性点的端子电连接有两个终端线。在绕组的线径较细的情况下,即使是两根线也能够进行连接,但在绕组的线径较粗时,难以进行相对于端子的连接。在将线径较粗的绕组与端子连接时,不得不增大端子,而在轴长方向、径向上大型化,存在导致电连接故障、马达的大型化这样的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327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36646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马达包括具有多个磁极的转子和在定子芯卷绕绕组而成的定子,并利用3相交流进行驱动。通过连结多个芯构件并利用芯紧固部紧固而形成定子芯。绕组被划分成第1相绕组、第2相绕组以及第3相绕组,并由第1线和第2线构成。相绕组分别包含形成线圈的多个卷绕部以及将相绕组的两终端引出而成的始端部和终端部。而且,第1线从第1相绕组的始端部开始,经由自第1相绕组的终端部被引绕到第2相绕组的始端部的中间部,并到达第2相绕组的终端部,第2线自第3相绕组的始端部到达第3相绕组的终端部,将第1线的中间部和第2线的终端部作为3相Y接线的中性点进行电连接。
此外,本马达还包括:第1连接构件,其与第1线的中间部电连接,并且固定中间部;以及第2连接构件,其与第2线的终端部电连接,并且固定第2线的终端部。而且,通过将第1连接构件和第2连接构件电连接而形成3相Y接线的中性点。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由两根线构成三个相绕组,因此,容易构成较粗的绕组的中性点,能够确保马达自身的小型化、绝缘性。而且,通过将两连接构件配置于不存在搭接线的引绕的部分,能够谋求确保绝缘性、绕组工时的简略化。
这样,根据本发明,容易构成较粗的绕组的中性点,能够实现马达的小型化、确保绝缘性以及绕组工时的简略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转子和定子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第1端子销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3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第2端子销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绕组的引出线安装了两个端子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绕组展开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另一绕组结构例的绕组展开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拆除了引出线的状态下的两个端子销与定子之间的配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组装方法的各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
(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剖视图。而且,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转子和定子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定子的内周侧具备转子的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而且,本无刷马达为利用设为彼此的相位相差120度的U相、V相以及W相的3相交流进行通电驱动的马达。此外,为了进行这样的3相驱动,本无刷马达的各相的绕组设为将各自的绕组终端作为中性点而进行电连接的Y接线。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包括转子11和定子12。
转子11包含大致圆柱状的转子轭13、多个磁体14以及旋转轴15,并以旋转轴15为中心旋转。磁体14为例如立方体形状的永磁体。而且,在转子轭13沿旋转轴15的周围以等间隔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多个孔,在各个孔插入有成为磁极的磁体14。而且,旋转轴15贯穿转子轭13,将转子轭13保持于旋转轴15的中央部位。另外,以下,将旋转轴15所延伸的方向作为轴向,在与该轴向正交的面,将从旋转轴15的中心扩展的方向作为径向,将绕中心旋转的方向作为周向而进行说明。
这样,转子11为磁体嵌入型转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示出沿周向配置有10个磁体14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自转子轭13沿轴向延伸的旋转轴15以转子11旋转自如的方式被两个轴承16支承。旋转轴15的一侧作为输出轴贯通轴承16,并自马达10主体突出。
而且,定子12是隔着绝缘体30在定子芯20卷绕有绕组40而成的。如图2所示,定子芯20包括环状的磁轭21和自磁轭21向内周侧突出的多个齿22。各个齿22以在径向上与转子11相面对的方式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而且,与3相的各相相对应地在各个齿22卷绕有绕组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12个这样的齿22。而且,以下详细说明,定子12是使用所谓的分割芯型的定子芯而形成的。即,定子12是以多个芯构件为基础而构成的。各芯构件由形成磁轭21的一部分的磁轭构件和一个齿22构成,呈大致T字形状。定子12为在该芯构件卷绕绕组40而形成一个线圈并将12个这样的线圈呈环状组合而成的结构。而且,定子芯20通过在轴向上层叠多张磁性钢板而构成。此外,定子芯20为在周向上使呈直线状连结的芯构件排列而成的芯组装体(未图示)变形成环状而成的结构。具体而言,首先,在直线状的芯组装体的齿22分别卷绕与3相相应的绕组40,而形成绕组组装体。接着,使直线状的该绕组组装体变形成环状。然后,最后通过利用焊接等对图2所示的芯紧固部28的部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环状构造的定子12。
这样,在马达10中,以定子芯20的各个齿22与转子11的外周面隔着空隙相面对的方式在定子12的内周侧配置有转子11。而且,如图1所示,通过将这样的转子11和定子12配置于壳体17内而构成马达10。旋转轴15的一端作为用于旋转驱动负载的输出轴而自壳体17突出。
而且,以下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安装于定子芯20的输出轴侧的面的绝缘体30t和安装于定子芯20的与输出轴侧相反的一侧的面的绝缘体30b这两种绝缘体构成绝缘体30。在图2中,示出安装有该绝缘体30t的一侧、即输出轴侧的面。此外,为了进行绕组40的电连接,在绝缘体30t配置有金属制的连接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这样的连接构件,安装有作为一个连接构件的第1端子销50和作为另一个连接构件的第2端子销51这两个金属制的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两个连接构件,将这两个连接构件配置于最靠近芯紧固部28的芯构件的部位和第二靠近芯紧固部28的芯构件的部位。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2端子销51配置于从芯紧固部28起第一个芯构件即端部芯构件,第1端子销50配置于从芯紧固部28起第二个芯构件、即从端部芯构件起位于芯紧固部28的相反侧的位置的芯构件。
而且,如上所述,马达10利用设为彼此的相位相差120度的U相、V相以及W相的3相交流对绕组40进行通电驱动。为了这样地进行3相驱动,如图2所示,绕组40由与3相的各相相对应地设为供U相的交流电流流过的相绕组40u、供V相的交流电流流过的相绕组40v以及供W相的交流电流流过的相绕组40w这三个相绕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将U相的相绕组40u设为第1相绕组、将W相的相绕组40w设为第2相绕组、将V相的相绕组40v设为第3相绕组的例子而进行说明。而且,相绕组分别包含卷绕预定的齿22而形成线圈的卷绕部和自相绕组的两端引出的成为线终端的引出部。另外,以下,适当地将成为线终端的卷绕开始的引出部、卷绕结束的引出部分别称作始端部、终端部来进行说明。
在图2中,在相绕组40u的情况下,相绕组40u由从作为一个线终端的卷绕开始部(日语:巻始め)US到作为另一线终端的卷绕结束部(日语:巻終り)(以下适当称作终端部)UE的一根绕组40构成。更详细而言,相绕组40u为包含如下部分的结构:作为其卷绕开始部US的部分而被引出的引出部41u、对U相的四个齿22进行卷绕的四个卷绕部42u以及从最后卷绕的卷绕部42u引出且成为该相中的卷绕结束部UE的部分的引出部43u。换言之,相绕组40u包含卷绕开始部US的始端部41u、四个卷绕部42u以及卷绕结束部UE的终端部43u。
同样地,相绕组40v由从作为一个线终端的卷绕开始部VS到作为另一线终端的卷绕结束部VE的一根绕组40构成。更详细而言,相绕组40v包含作为其卷绕开始部VS的引出部41v、对V相的齿22进行卷绕的四个卷绕部42v以及从最后卷绕的卷绕部42v引出且成为该相中的卷绕结束部VE的引出部43v。换言之,相绕组40v包含卷绕开始部VS的始端部41v、四个卷绕部42v以及卷绕结束部VE的终端部43v。
相绕组40w由从作为一个线终端的卷绕开始部WS到作为另一线终端的卷绕结束部WE的一根绕组40构成。更详细而言,相绕组40w包含作为其卷绕开始部WS的引出部41w、对W相的齿22进行卷绕的四个卷绕部42w以及从最后卷绕的卷绕部42w引出且成为该相中的卷绕结束部WE的引出部43w。换言之,相绕组40w包含卷绕开始部WS的始端部41w、四个卷绕部42w以及卷绕结束部WE的终端部43w。另外,在图2中,为了避免繁杂,省略跨卷绕部之间而互相连接的搭接线的部分。而且,为了用于缠绕搭接线,在绝缘体30t设有突起部35。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切断U相的相绕组40u的卷绕结束部UE的引出部43u而是将其作为中间部431进行引绕,并设为W相的引出部41w的卷绕开始部WS。即,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将引出部43u的延长部分设为引出部41w。而且,设为如下的构造:利用插入于绝缘体30t的第1端子销50保持并固定成为该延长部位的中间部431,并且将中间部431与第1端子销50电连接。而且,相绕组40v的引出部43v对第2端子销51进行电连接。
图3A是表示该第1端子销50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该第2端子销51的结构例的立体图。而且,图4是表示在变形成环状的绕组组装体中,在绕组40的引出线安装有两端子销50、51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3A所示,第1端子销50包含插入于绝缘体30的插入部53a、固定绕组40的引出部的线固定部52a以及用于与第2端子销51之间的连接的凸部54。如图3B所示,第2端子销51包含插入于绝缘体30的插入部53b、固定绕组40的引出部的线固定部52b以及用于与第1端子销50之间的连接的凹部55。
如上所述,这样的端子销50、51与预定的引出部连接。即,如图4所示,作为从引出部43u连接到引出部41w的状态的部位的中间部431由第1端子销50的线固定部52a进行保持并固定。而且,引出部43v固定于第2端子销51的线固定部52b。这样,第1端子销50的线固定部52a和第2端子销51的线固定部52b分别压入固定、以及熔融、焊接一根绕组40的引出部,并对绕组40进行电连接。
此外,对于第1端子销50的凸部54和第2端子销51的凹部55,是为了将凸部54嵌入于凹部55并进行电连接而设置的。即,在使定子芯20变形成环状之后,将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利用各自的凸部54和凹部55进行连接,从而设为3相Y接线的中性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为以上这样的结构,还谋求用于形成中性点的相绕组彼此的连接的容易化。而且,相绕组40u的始端部41u、相绕组40w的终端部43w以及相绕组40v的始端部41v分别与施加U相、V相以及W相的交流电流的输入端子(未图示)连接。
此外,如上所述,U相中的卷绕结束部UE的引出部43u直接作为中间部431延长,而成为W相中的卷绕开始部WS的引出部41w。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被划分为三个相绕组,并且,具体而言,由从U相的卷绕开始部US到W相的卷绕结束部WE的第1线401和从V相的卷绕开始部VS到V相的卷绕结束部VE的第2线402这两根绕组40构成这些相绕组。
即,第1线401作为从U相的卷绕开始部US到卷绕结束部UE的相绕组40u和从W相的卷绕开始部WS到卷绕结束部WE的相绕组40w这两个相绕组连成一根而成的绕组40。换言之,第1线401由从U相的相绕组40u的始端部41u开始,经由从作为其卷绕结束部UE的终端部43u作为W相的相绕组40w的始端部41w进行了引绕的中间部431并到达相绕组40w的终端部43w的绕组40构成。而且,第2线402为从V相的卷绕开始部VS到卷绕结束部VE的一根相绕组40v。换言之,第2线402由从V相的相绕组40v的始端部41v开始到达该相绕组40v的终端部43v的绕组40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是像这样利用两根线401、402构成三个相绕组40u、40v、40w的结构,也能够谋求用于形成中性点的容易化。此外,由于这样地由两根绕组40构成三根相绕组,因此,端子销也可以为两个。而且,可以是一个端子销仅固定一根绕组40那样的结构。因此,与设置三个端子销、在一个端子销固定多个绕组这样的方法相比,即使是较粗的绕组,也能够在体积不变大的前提下容易地进行线终端的处理。
在这样的结构的马达10中,在利用U相、V相以及W相的交流电流分别对相绕组40u、40v、40w进行通电时,在定子12的各个齿22与转子11的磁体14之间产生基于磁性的吸引力和排斥力,转子11以旋转轴15为中心旋转。
接着,对卷绕于定子12的绕组40的详细的布线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10的绕组展开图。在图5中,将图2所示的绕组40的布线展开来表示,且是为了更容易理解定子12中的绕组布线而示出。以下,参照图5,特别是以各相绕组的布线处理为中心对定子12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定子12具有12个齿22,并且为进行3相驱动的结构。因此,对每一个相分配四个齿22、即分配四个线圈,并将这些线圈串联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所示地对四个线圈进行分配。首先,将相邻的一对线圈设为线圈对。此外,将线圈对从芯紧固部28起沿周向按照V相、U相、W相的顺序配置。而且,在一个线圈对中,以互相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对绕组40进行卷绕。即,互相相邻的相同相的线圈彼此以互相成为相反方向的方式对绕组40进行卷绕。而且,互相相邻的不同相的线圈彼此以互相成为相同方向的方式对绕组40进行卷绕。在此,卷绕方向并不是表示从卷绕开始部观察的方向,而是表示从对最终的U相、V相、W相施加交流电流的端子观察的卷绕方向。
具体而言,首先,如图5所示,例如将线圈U1和线圈U1b设为一个线圈对。按照V相(V1b、V1)、U相(U1、U1b)、W相(W1b、W1)、V相(V2、V2b)、U相(U2b、U2)、W相(W2、W2b)的顺序对这样的线圈对进行配置。然后,如下所述地对从卷绕开始部US(U相的始端部41u)到卷绕结束部UE(U相的终端部43u)的相绕组40u、从卷绕开始部WS(W相的始端部41w)到卷绕结束部WE(W相的终端部43w)的相绕组40w以及从卷绕开始部VS(V相的始端部41v)到卷绕结束部VE(V相的终端部43v)的相绕组40v进行引绕。
对于U相而言,如图5所示,首先,从卷绕开始部US的引出部41u起在最初的齿22上左旋地卷绕相绕组40u,而形成线圈U1。接着,在与线圈U1相邻的齿22上右旋地卷绕相绕组40u,而形成线圈U1b。接着,经由搭接线45搭接四个线圈,并向接下来的U相的线圈对行进,形成右旋的线圈U2b和左旋的线圈U2。然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线圈U2的卷绕结束部UE的引出部43u(U相的终端部43u)作为中间部431而与插入于绝缘体的第1端子销50缠绕之后,设为W相的卷绕开始部WS(W相的始端部41v)。自引出部43u延伸的相绕组40u在这样作为第1线401通过了第1端子销50之后,未被切断,而是直接作为W相的卷绕开始部WS的引出部41w被向最初的齿22引导,而形成线圈W2b。之后,形成线圈W2,在经由搭接线46形成了线圈W1、W1b之后,设为卷绕结束部WE的引出部43w(W相的终端部43w)。
对于V相而言,自卷绕开始部VS的引出部41v(V相的始端部41v)被向最初的齿22引导而形成线圈V2b,接着,形成线圈V2。而且,经由搭接线47形成线圈V1、V1b。然后,将第2端子销51电连接于卷绕结束部VE的引出部43v(V相的终端部43v)。由此,完成到绕组组装体为止的组装。之后,将绕组组装体弄圆,使其变形成环状,对绕组组装体的芯紧固部28进行焊接。接着,将第2端子销51插入于配置有与芯紧固部28连接的线圈W2b的绝缘体30t。并且,将配置于线圈W2的部位的第1端子销50的凸部54插入于第2端子销51的凹部55而使其嵌合。此外,视情况而定,进行焊接处理,进行电连接,从而构成3相Y接线的中性点。
在此,如上所述,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固定于输出轴侧的绝缘体30t。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搭接线45、46、47也构成为在输出轴侧引绕。而且,如上所述,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配置于最靠近芯紧固部28的芯构件和在同一方向上第二靠近芯紧固部28的芯构件这两个芯构件的部位。即,在图5中,第2端子销51配置于最靠近芯紧固部28的线圈W2b的部位,第1端子销50配置于第二靠近芯紧固部28的线圈W2的部位。另一方面,由图5可明确,搭接线45、46、47在未配置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的区域引绕。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绕组结构,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能够以不妨碍搭接线45、46、47的方式引绕绕组40,能够使绕组工序进一步容易化,并且还能够避免发生电气故障。而且,由于能够仅在绝缘体30t侧、即输出轴侧进行搭接线45等的引绕处理,因而能够避免马达的大型化。
而且,图6是表示另一绕组结构例的绕组展开图。不限定于图5的绕组结构,通过改变绕组的方向,利用图6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7是将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插入于绝缘体30t的图。将第1端子销50的插入部53a和第2端子销51的插入部53b分别嵌入于定子12所具备的绝缘体30t。而且,将第1端子销50的凸部54插入于第2端子销51的凹部55,并将第1端子销50和第2端子销51电连接。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定子12的组装方法的各步骤的流程图。以下,按照图8的流程图,说明定子12的组装方法。
首先,在组装定子12时,形成成为定子12的基础部分的芯组装体23(步骤S100)。即,首先,将带状的磁性钢板冲裁成连结了期望的芯构件的形状,形成芯原材料板。然后,通过层叠多张芯原材料板,形成芯组装体。
接着,在芯组装体的各芯构件安装绝缘体30(步骤S102)。具体而言,在芯组装体的各个芯构件的一面侧安装绝缘体30t,在芯组装体的各个芯构件的另一面侧安装绝缘体30b。
接着,按照图5的绕组图案,将相绕组分别自卷绕开始部向卷绕结束部方向引绕,并在将绝缘体30插入于各芯构件的齿22的状态下,在齿22分别卷绕绕组40(步骤S104)。在完成了全部芯构件的卷绕处理时,对于相绕组40u、40v、40w的引出部的预定的部位,利用机械处理、焊料浸渍处理去除绝缘包覆(步骤S106)。而且,将引出部切断成预定的长度(步骤S108)。
此外,如上所述,对U相而言,其卷绕结束部UE的引出部43u未被切断,而是作为W相的卷绕开始部WS的引出部41w,进行W相的卷绕处理。而且,对V相而言,将其卷绕结束部VE的引出部43v设为钩挂于第2端子销51的线固定部52b的状态,并使线固定部52b的U字形状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变形,而将引出部43v连接于第2端子销51。
接着,在绝缘体30t安装第1端子销50(步骤S110)。具体而言,将第1端子销50的插入部53a插入于绝缘体30t的插入孔。然后,将U相的卷绕结束部UE的引出部43u设为钩挂于第1端子销50的线固定部52a的状态,并使线固定部52a的U字形状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变形,而将引出部43u固定于第1端子销50。在该时刻,完成在芯构件卷绕绕组40而成的线圈呈直线状排成一列的绕组组装体。
接着,利用绕组组装体的薄壁的连结部,使绕组组装体以成为环状的方式塑性变形(步骤S112)。然后,利用焊接、熔融(电阻焊接)等将绕组组装体的两端部作为芯紧固部28进行紧固(步骤S114)。
然后,将连接了引出部43v的第2端子销51安装于绝缘体30t(步骤S116)。具体而言,将第2端子销51的插入部53b插入于绝缘体30t的插入孔。
最后,将第1端子销50的凸部54嵌入第2端子销51的凹部55,由此,第1端子销50与第2端子销51电连接,并成为中性点。
利用以上这样的顺序,形成环状构造的定子12。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为一个例子,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替换成公知的其他的结构。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未提及的结构为任意结构,例如能够适当选择公知的结构而与本发明进行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利用领域没有特殊限定,例如能够作为具备永磁体嵌入型转子的电动机而被广泛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马达;11、转子;12、定子;13、转子轭;14、磁体;15、旋转轴;16、轴承;17、壳体;20、定子芯;21、轭;22、齿;23、芯组装体;28、芯紧固部;30、30b、30t、绝缘体;35、突起部;40、绕组;40u、40v、40w、相绕组;41u、41v、41w、43u、43v、43w、引出部;42u、42v、42w、卷绕部;45、46、47、搭接线;50、第1端子销;51、第2端子销;52a、52b、线固定部;53a、53b、插入部;54、凸部;55、凹部;431、中间部。
Claims (9)
1.一种马达,该马达包括以旋转轴为中心具有多个磁极的转子和在定子芯卷绕绕组而成的定子,该马达利用3相交流进行通电驱动,其特征在于,
通过连结多个包含一个齿的芯构件并将连结起来的两端部作为芯紧固部进行紧固而形成所述定子芯,
所述绕组被划分成与所述3相的各相相对应的第1相绕组、第2相绕组以及第3相绕组,并且由第1线和第2线构成,
所述相绕组分别包含对所述齿进行卷绕而形成线圈的多个卷绕部、将所述多个卷绕部之间连接起来的搭接线以及将所述相绕组的两个终端引出而成的始端部和终端部,
所述第1线从所述第1相绕组的所述始端部开始,经由从所述第1相绕组的所述终端部作为所述第2相绕组的所述始端部而被引绕的中间部,到达所述第2相绕组的所述终端部,
所述第2线从所述第3相绕组的所述始端部开始,到达所述第3相绕组的所述终端部,
所述第1线的所述中间部和所述第2线的所述终端部作为3相Y接线的中性点而电连接,
该马达还包括:
第1连接构件,其与所述第1线的所述中间部电连接,并且固定所述中间部;以及
第2连接构件,其与所述第2线的所述终端部电连接,并且固定所述第2线的所述终端部,
通过将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连接构件电连接而形成所述3相Y接线的所述中性点,
所述搭接线在未配置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连接构件的区域引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2连接构件配置于从所述芯紧固部起成为第一个芯构件的端部芯构件,所述第1连接构件配置于从所述芯紧固部起第二个所述芯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连接构件以不与所述搭接线交叉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定子芯或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安装于所述定子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连接构件中的任一者具有凸部,另一者具有凹部,通过使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嵌合而使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连接构件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连接构件和所述第1线的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第2连接构件和所述第2线的所述终端部利用熔融或焊接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搭接线仅配置于所述定子芯的一端面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2线的所述终端部跨所述芯紧固部而与所述第2连接构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1相绕组的所述终端部相对于从所述芯紧固部起第二个所述芯构件自周向上的一侧被引出,所述第2相绕组相对于从所述芯紧固部起第二个所述芯构件自所述周向上的另一侧被引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通过将多个所述线圈串联连接而构成各个所述相绕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09903 | 2017-01-24 | ||
JP2017009903 | 2017-01-24 | ||
PCT/JP2018/000602 WO2018139211A1 (ja) | 2017-01-24 | 2018-01-12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2331A CN110192331A (zh) | 2019-08-30 |
CN110192331B true CN110192331B (zh) | 2021-04-09 |
Family
ID=62979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07460.3A Active CN110192331B (zh) | 2017-01-24 | 2018-01-12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2) | JP7113179B2 (zh) |
CN (1) | CN110192331B (zh) |
WO (1) | WO20181392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470497B2 (ja) * | 2019-09-13 | 2024-04-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36692A (ja) * | 1992-02-21 | 1993-09-10 | Hitachi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固定子巻線接続構造 |
JPH0759283A (ja) * | 1993-08-18 | 1995-03-03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3相交流モータの電機子巻線結線方法 |
CN1652435A (zh) * | 2004-02-06 | 2005-08-10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294486A (ja) * | 2005-04-13 | 2006-10-26 | Hitachi Mobile Co Ltd | 電線分岐端子および電線分岐方法 |
JP2012034512A (ja) * | 2010-07-30 | 2012-02-16 | Fujitsu General Ltd | 電動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22832B1 (en) | 1998-06-01 | 2001-04-24 | Tantivy Communications, Inc. | Fast Acquisition of traffic channels for a highly variable data rate reverse link of a CDM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18
- 2018-01-12 WO PCT/JP2018/000602 patent/WO20181392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1-12 JP JP2018564467A patent/JP71131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01-12 CN CN201880007460.3A patent/CN110192331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12-08 JP JP2021198951A patent/JP719898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36692A (ja) * | 1992-02-21 | 1993-09-10 | Hitachi Ltd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固定子巻線接続構造 |
JPH0759283A (ja) * | 1993-08-18 | 1995-03-03 | Yaskawa Electric Corp | 3相交流モータの電機子巻線結線方法 |
CN1652435A (zh) * | 2004-02-06 | 2005-08-10 | 富士通将军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JP2006294486A (ja) * | 2005-04-13 | 2006-10-26 | Hitachi Mobile Co Ltd | 電線分岐端子および電線分岐方法 |
JP2012034512A (ja) * | 2010-07-30 | 2012-02-16 | Fujitsu General Ltd | 電動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92331A (zh) | 2019-08-30 |
JP2022022354A (ja) | 2022-02-03 |
WO2018139211A1 (ja) | 2018-08-02 |
JP7113179B2 (ja) | 2022-08-05 |
JPWO2018139211A1 (ja) | 2019-11-14 |
JP7198985B2 (ja) | 2023-0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827475B1 (en) |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tator therefor | |
EP1988619B1 (en)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power distribution unit theref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4486678B2 (ja) | 回転電動機の電機子、回転電動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90386535A1 (en) |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otor | |
WO2000048292A1 (fr) | Moteur | |
TW200934062A (en) | Stator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using the same | |
JP6339041B2 (ja) | モータ用固定子、モータ、及びモータ用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 |
JP7198985B2 (ja) | モータ | |
JP6895326B2 (ja) | 三相モータの結線構造、結線方法及び三相モータ | |
JP2006187164A (ja) | 回転電機 | |
JP2022190332A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WO2023166818A1 (ja)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
US20230299630A1 (en) | Molding coil,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WO2020066519A1 (ja) | ステ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モータ | |
JP7251393B2 (ja) | スロットレス回転電機 | |
CN109891716B (zh) | 设置有具有改良配置的互连的旋转电机的定子 | |
CN117581452B (zh) | 外转子型无刷马达 | |
WO2023203876A1 (ja)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
JP2013021763A (ja) |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6067774A (ja) | 電機子、モータ及び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 |
JP2024125748A (ja) | 電機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23127354A (ja) | 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 | |
CN118575394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CN113472099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
JPWO2021256178A5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