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0928A -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0928A
CN110190928A CN201910407375.2A CN201910407375A CN110190928A CN 110190928 A CN110190928 A CN 110190928A CN 201910407375 A CN201910407375 A CN 201910407375A CN 110190928 A CN110190928 A CN 1101909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crc
scrambl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073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0928B (zh
Inventor
戴胜辰
李榕
张朝龙
黄凌晨
罗禾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0737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0928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909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09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09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09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space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可以减少终端设备获取错误的配置信息的概率。该方法包括: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包括的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以获取加扰后的序列;其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所述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和所述加扰后的序列。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是基于基站的调度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和下行数据的接收,即终端设备在发送数据或者接收数据之前,一般都会先接收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再根据该DCI进行相应的数据发送或者接收操作。
基站在发送DCI时,可以将对该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配置信息加扰在DCI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上,并将加扰后的序列和DCI一起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从该加扰后的序列中得到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从而可以实现与网络的通信。
终端设备在解扰该加扰后的序列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解扰错误的问题,导致终端设备获取错误的配置信息,因此,如何减少终端设备获取错误的配置信息的概率,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可以减少终端设备获取错误的配置信息的概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包括的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以获取加扰后的序列;其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所述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和所述加扰后的序列。
因此,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包括的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以获取加扰后的序列;其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所述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相比于至少一个配置信息对应的每个比特位均对应有其他配置信息的情况,可以减少终端设备解扰出错误配置信息的概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或等于所述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所述CRC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至少一种配置信息。
因此,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在多种配置信息需要加扰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等于CRC的总长时,可以将CRC的每个比特位上均加扰上配置信息,由此可以使得在CRC的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配置信息重叠加扰的比例,从而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对配置信息解扰错误的概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所述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所述CRC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最多一种配置信息。
因此,在该种实现方式中,在多种配置信息需要加扰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CRC的总长时,可以将多种配置信息以不重叠的方式加扰到CRC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解扰错误的概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和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应所述CRC的M个第一比特位,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应所述CRC的N个第二比特位;
所述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DCI的CRC包括的比特位中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包括:
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上,以及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包括:
基于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以及多个天线端口与多个加扰序列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加扰序列;
将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上,以及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二加扰序列,其中,所述第二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和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占用所述CRC的长度,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包括M个第三比特位和N个第四比特位,所述M个第三比特位承载有所述第一配置信息,所述N个第四比特位承载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
将所述第二加扰序列加扰到所述CRC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上,以及将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加扰序列,所述第三加扰序列包括M个第五比特位;
将所述第三加扰序列,加扰到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上;
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四加扰序列,所述第四加扰序列包括N个第六比特位;
将所述第四加扰序列,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加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M,所述第三加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三加扰序列的除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四加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N,所述第四加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四加扰序列的除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为连续比特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各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为连续比特位的情况下,相邻两种配置信息的比特位之间可以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也即不用加扰配置信息的比特位),或者不具有间隔的比特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可以是交错的,在交错时,比特位之间可以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也可以不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DCI和所述加扰后的序列,包括:
对所述DCI和所述加扰后的序列进行极化编码,以得到编码比特;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编码比特。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加扰后的序列,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在所述加扰后的序列对应的比特位上,其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所述加扰后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所述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进行解扰,以获取解扰后的序列;
利用所述解扰后的序列和所述DCI,执行校验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或等于所加扰后的序列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所述加扰后序列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至少一种配置信息;或
在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所加扰后的序列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所述加扰后序列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最多一种配置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多种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对应所述加扰后的序列中的M个第一比特位,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对应所述加扰后的序列中的N个第二比特位上;
所述基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进行解扰,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以及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网络设备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包括:
基于所述网络设备可能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以及多个天线端口与多个加扰序列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解扰序列;
利用所述第一解扰序列,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以及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和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二解扰序列,其中,所述第二解扰序列的长度等于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和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占用所述加扰后的序列的长度,所述第二解扰序列包括M个第三比特位和N个第四比特位,所述M个第三比特位承载有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所述N个第四比特位承载有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
利用所述第二解扰序列,对所述加扰后的序列进行解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以及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三解扰序列,所述第三解扰序列包括M个第五比特位;
利用所述第三解扰序列,对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
根据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四解扰序列,所述第四解扰序列包括N个第六比特位;
利用所述第四解扰序列,对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解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M,所述第三解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三解扰序列的除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四解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N,所述第四解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四解扰序列的除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为连续比特位。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加扰后的序列,包括:
获取接收信号;
对所述接收信号进行SCL译码,以获取所述DCI和所述加扰后的序列。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实现方式的方法中的各步骤的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各实现方式的方法中的各步骤的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传输控制信息的设备执行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传输控制信息的设备执行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终端设备的通信单元、处理单元或收发器、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网络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被网络设备的通信单元、处理单元或收发器、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终端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网络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无线通信的基本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应用场景图。
图3为网络设备对PDCCH进行处理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为网络设备对PDCCH进行处理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传统的加扰操作的示意性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信息的对应比特在CRC的位置的示意性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信息的对应比特在CRC的位置的示意性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信息的对应比特在CRC的位置的示意性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信息的对应比特在CRC的位置的示意性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扰操作的示意性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扰操作的示意性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扰操作的示意性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无线通信的基本流程,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在发送端,信源依次经过信源编码、信道编码、速率匹配和调制映射后发出。
在接收端,依次通过解调解映射、解速率匹配、信道译码和信源译码输出信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能够适用于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窄带物联网系统(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NB-IoT)、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系统(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EDGE)、宽带码分多址系统(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码分多址2000系统(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 2000,CDMA2000)、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Time Division-Synchronization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系统(Long Term Evolution,LTE)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
其中,在5G通信系统以及后续更多可能的通信系统中定义了三大类场景,分别为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延时通信(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和大规模物联网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s,mMTC)。其中,eMBB业务主要包含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等,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量大、传输速率很高。URLLC业务主要是用于物联网中的工业控制、无人驾驶等,主要特点是超高可靠性、低延时,传输数据量较少以及具有突发性。mMTC业务主要是用于物联网中的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主要特点是海量设备连接、传输数据量小、容忍较长时间的延时。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通常由小区组成,每个小区包含一个网络设备,例如基站(Base Station,BS),基站向多个终端设备,例如,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提供通信服务,其中基站连接到核心网设备,如图2所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和远端射频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BBU和RRU可以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例如:RRU拉远,放置于离高话务量的开阔区域,BBU放置于中心机房。BBU和RRU也可以放置在同一机房。BBU和RRU也可以为一个机架下的不同部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是一种部署在无线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是WLAN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第三代(3rdGeneration,3G)系统的节点B(Node B),另外,该网络设备还可以是中继站或接入点,或者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所有实施例中,上述为MS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网络设备(例如,基站或BS)。
本申请结合终端设备描述了各个实施例。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用户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Terminal)、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
作为示例而非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还可以包括用户单元、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手机(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set)、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终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中的站点(STAION,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以及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通信(fifth-generation,简称“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其中,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小区中进行无线通信,该小区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对应的小区,小区可以属于宏基站,也可以属于小小区(small cell)对应的基站,这里的小小区可以包括:城市小区(Met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 cell)、毫微微小区(Femto cell)等,这些小小区具有覆盖范围小、发射功率低的特点,适用于提供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载波上可以同时有多个小区同频工作,在某些特殊场景下,也可以认为在例如LTE等系统中的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例如在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场景下,当为UE配置辅载波时,会同时携带辅载波的载波索引和工作在该辅载波的辅小区的小区标识(Cell Indentify,Cell I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载波与小区的概念等同,比如UE接入一个载波和接入一个小区是等同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装置,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该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包括硬件层、运行在硬件层之上的操作系统层,以及运行在操作系统层上的应用层。该硬件层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Management Unit,MMU)和内存(也称为主存)等硬件。该操作系统可以是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进程(Process)实现业务处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例如,Linux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Android操作系统、iOS操作系统或windows操作系统等。该应用层包含浏览器、通讯录、文字处理软件、即时通信软件等应用。并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信号的方法的执行主体的具体结构,本申请并未特别限定,只要能够通过运行记录有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信号的方法的代码的程序,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进行通信即可,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或者,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中能够调用程序并执行程序的功能模块。
此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无线信道和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其它介质。
下面将对DCI的发送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在发送DCI时,网络设备可以选择时频资源块,并在所选择的时频资源块上发送DCI。终端设备可以各种时频资源块进行盲检测,以获取该DCI。
可选地,可以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承载DCI。如图3所示,网络设备首先对要发送的DCI进行CRC编码,得到CRC,然后将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RNTI)和天线端口信息加扰到CRC上,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将加扰后的序列串接到上述DCI,并进行信道编码、调制、映射和发送流程。
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处理方式。具体地,终端设备获取接收信号,对接收信号进行解映射、解调以及信道译码,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和DCI,终端设备可以利用RNTI的可能取值和天线端口信息的可能取值,对该加扰后的序列进行解扰操作,以得到CRC,并利用DCI和该CRC进行校验操作,如果校验不成功,继续进行盲检测。
其中,图3所示的流程中的信道编码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保证通信的质量。土耳其教授Arikan提出的Polar码是第一个理论上证明可以达到香农容量且具有低编译码复杂度的码。Polar码也是一种线性块码,其编码矩阵为GN,编码过程为其中是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长度为N(即码长);GN是一个N×N的矩阵,且定义为log2N个矩阵F2的克罗内克(Kronecker)乘积。上述矩阵
Polar码的编码过程中,中的一部分比特用来携带信息,称为信息比特集合,这些比特的索引的集合记作另外的一部分比特设置为收发端预先约定的固定值,称之为固定比特集合或冻结比特集合(frozen bits),其索引的集合用的补集表示。Polar码的编码过程相当于:这里,GN(A)是GN中由集合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GN(AC)是GN中由集合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中的信息比特集合,数量为K;中的固定比特集合,其数量为(N-K),是已知比特。这些固定比特通常被设置为0,但是只要收发端预先约定,固定比特可以被任意设置。从而,Polar码的编码输出可简化为:这里中的信息比特集合,为长度K的行矢量,即|·|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K为信息块大小,是矩阵GN中由集合中的索引对应的那些行得到的子矩阵,是一个K×N的矩阵。
Polar码的构造过程即集合的选取过程,决定了Polar码的性能。Polar码的构造过程通常是,根据母码码长N确定共存在N个极化信道,分别对应编码矩阵的N个行,计算极化信道可靠度,将可靠度较高的前K个极化信道的索引作为集合的元素,剩余(N-K)个极化信道对应的索引作为固定比特的索引集合的元素。集合决定了信息比特的位置,集合决定了固定比特的位置。
从编码矩阵可以看出,原始Polar码(母码)的码长为2的整数次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速率匹配实现任意码长的Polar码。
目前,Polar编码包括:CA Polar编码、PC Polar编码和PC-CA-Polar编码。
无论是CA-Polar,PC-Polar还是PC-CA-Polar,均可以通过CRC进行检错或纠错。Polar译码端采用的译码算法可以采用串行抵消列表(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SCL)译码算法,在采用SCL译码算法时,CRC需要校验多次才能得到译码输出。然而,CRC多次校验会带来FAR的损失。例如,x比特的CRC,Polar译码器的list=L,相对FAR~=L*2-x,相对于损失log2(L)比特的CRC。为满足控制信道FAR=2-16的要求,CRC的比特数可能会多于16比特,比如18,19或20比特等。
在目前的加扰方案中,假设CRC的长度为16比特,当终端设备的闭环的天线端口选择功能不可用时,网络设备将16比特的RNTI加扰到16比特的CRC上,得到加扰后的序列。
当终端设备的闭环的天线端口选择功能可用时,16比特的CRC上除了加扰了16比特的RNTI外,DCI format 0还会通过再次加扰的方式来携带终端设备的天线端口信息。
例如,如图5所示,CRC的长度为16比特,即包含比特位b0,b1,b2。。。b15的CRC。网络设备可以根据RNTI,生成加扰序列,即序列c0,c1,c2。。。c15,以及根据天线端口,生成加扰序列3,即序列d0,d1,d2。。。d15,网络设备可以将加扰序列1,加扰到CRC上,得到一次加扰后的序列,再将加扰序列2,加扰到一次加扰后的序列,得到待发送的加扰后的序列eA+1,eA+2,eA+3。。。eA+16,将该加扰后的序列与DCI进行串接,可以得到待发送的序列。
然而,在图5所示的方案中,将一个RNTI和一个天线端口加扰到CRC上得到的序列可能等于将另一个RNTI加扰到CRC上得到的序列,或者,也有可能等于将另一个RNTI和另一个天线端口加扰到CRC上得到的序列,这样,可能导致终端设备解扰出错误的RNTI和天线端口。
因此,本申请实施里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减少终端设备获取错误的配置信息的概率。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1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100包括以下内容。
在110中,网络设备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DCI的CRC包括的与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以获取加扰后的序列;其中,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该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配置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RNTI和终端设备的天线端口信息。
其中,终端设备的RNTI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过程中,对终端设备起到标识作用的信息。
可选地,该RNTI可以包括服务无线网络控制(Radio Network ControlRNC)RNTI(Serving RNC RNTI,S-RNTI)、转移RNC RNTI(diverting RNC RNTI,d-RNTI)、小区RNTI(Cell RNTI,C-RNTI)、UMTST陆地无线接入网(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MTSUTRAN RNTI),(u-RNTI)或下行共享信道(Downlink Shared ChannelDSCH)RNTI(DSCH-RNTI)等。
应理解,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指代“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过程中对终端设备起到标识作用的信息”的术语可能会改变,也即该信息不再被称为RNTI,但是只要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通信过程中,起到标识终端设备的作用的术语,均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天线端口可以用于终端设备的通信,该天线端口可以是附加有天线属性的逻辑端口或物理端口。
与RNTI类似,附加有天线属性的端口均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理解,虽然本申请实施例以RNTI和天线端口为例阐述本申请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到的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由网络设备配置的用于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的通信的任何信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CRC的比特数量可以是16比特,也可以是18比特,19比特或20比特等。具体,CRC包括的比特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根据信道编码方式确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可以是连续比特位。
可选地,在各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为连续比特位的情况下,相邻两种配置信息的比特位之间可以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也即不用加扰配置信息的比特位),或者不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
可选地,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可以是交错的,在交错时,比特位之间可以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也可以不具有间隔的空比特位。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或等于该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
可选地,在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或等于该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该CRC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至少一种配置信息。
也就是说,在多种配置信息需要加扰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等于CRC的总长时,可以将CRC的每个比特位上均加扰上配置信息,由此可以使得在CRC的长度有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配置信息重叠加扰的比例,从而可以减少终端设备对配置信息解扰错误的概率。
可选地,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该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
可选地,在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该CRC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该CRC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最多一种配置信息。
也就是说,在多种配置信息需要加扰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CRC的总长时,可以将多种配置信息以不重叠的方式加扰到CRC上,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少解扰错误的概率。
可选地,可以根据多种配置信息,生成加扰序列,将加扰序列加扰到CRC上,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每种配置信息,生成与该配置信息对应的加扰序列,将与该配置信息对应的加扰序列分别加扰到CRC上,其中,每个加扰序列的加扰操作均可以采用异或操作的方式。
可选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加扰序列可以等于CRC的长度。
可选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加扰序列中,负载有配置信息的比特位之外的比特位的值为0。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根据每种配置信息,分别生成加扰序列,对多个加扰序列进行加扰操作,以得到用于加扰到CRC上的序列,将用于加扰到CRC上的序列,加扰到CRC上。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加扰到CRC上的配置信息的数量。但是,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以下将多种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共两种配置为例进行详细描述。
具体地,该第一配置信息对应CRC的M个第一比特位,该第二配置信息对应CRC的N个第二比特位;将该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到该M个第一比特位上,以及将该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到该N个第二比特位上。
可选地,该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该终端设备配置的RNTI。
可选地,该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该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其中,该M个第一比特位可以为连续的比特位,该N个第二比特位可以为连续的比特位。
其中,该连续的M个第一比特位与该连续的N个第二比特位可以存在间隔的空比特位,例如,如图7所示,M个第一比特位与N个第二比特位间隔r个空比特位。
其中,该连续的M个第一比特位与该连续的N个第二比特位可以不存在间隔的空比特位,例如,如图8所示。
可选地,M与N的数量和可以小于CRC的包括的比特的总数量,例如,图9所示,其中,灰色填充部分为第一比特和第二比特重叠的部分。。
可选地,M和N的数量可以等于CRC的包括的比特的总数量,例如,如图8所示。
可选地,M和N的数量可以等于大于CRC的包括的比特的总数量,例如,如图10所示。
应理解,虽然图7-图10所示的M个第一比特位位于N个第二比特位之前,但是本申请实施里并不限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N个第二比特位可以位于M个第一比特位之前。
可选地,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生成加扰序列,将加扰序列加扰到CRC上,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该第一配置信息和该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二加扰序列,其中,该第二加扰序列的长度等于该M个第一比特位和该N个第二比特位占用该CRC的长度,该第二加扰序列包括M个第三比特位和N个第四比特位,该M个第三比特位承载有该第一配置信息,该N个第四比特位承载有该第二配置信息;将该第二加扰序列加扰到该CRC上。
例如,如图11所示,CRC的长度为19比特位,即包含比特位b0,b1,b2。。。b18的CRC,其中,比特位b0,b1,b2。。。b15可以用于加扰RNTI,比特位b16,b17,b18可以用于加扰天线端口。则可以根据RNTI和天线端口生成19位的加扰序列3,即c0,c1,c2。。。c18,其中,加扰序列的比特位c0,c1,c2。。。c15承载有RNTI,加扰序列3的比特位c16,c17,c18承载有天线端口的信息;网络设备可以将加扰序列1加扰到CRC包括的比特位b0,b1,b2。。。b18上,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eA+1,eA+2,eA+3。。。eA+19,加扰后的序列与DCI进行串接,可以得到待发送的序列。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根据该第一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加扰序列,该第三加扰序列包括M个第五比特位;将该第三加扰序列,加扰到该M个第一比特位上;根据该第二配置信息,确定第四加扰序列,该第四加扰序列包括N个第六比特位;将该第四加扰序列,加扰到该N个第二比特位上。
例如,如图12所示,长度为19比特的CRC,即包含比特位b0,b1,b2。。。b18的CRC,其中,比特位b0,b1,b2。。。b15可以用于加扰RNTI,比特位b16,b17,b18可以用于加扰天线端口。则可以根据RNTI生成加扰序列4,即序列c0,c1,c2。。。c15以及可以根据天线端口,生成加扰序列5,即序列c16,c17,c18,则网络设备可以将加扰序列4加扰到CRC包括的比特位b0,b1,b2。。。b15上,以及将加扰序列5加扰到CRC包括的比特位b16,b17,b18上,从而可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eA+1,eA+2,eA+3。。。eA+19,加扰后的序列与DCI进行串接,可以得到待发送的序列。
可选地,第三加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M,所述第三加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三加扰序列的除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可选地,第四加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N,所述第四加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四加扰序列的除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例如,如图13所示,长度为19比特的CRC,即包含比特位b0,b1,b2。。。b18的CRC,其中,比特位b0,b1,b2。。。b15可以用于加扰RNTI,比特位b16,b17,b18可以用于加扰天线端口。则可以根据RNTI生成加扰序列6,即序列c0,c1,c2。。。c15,0,0,0,共19个比特,以及可以根据天线端口,生成加扰序列7,即序列0,0…0c16,c17,c18,共19个比特,则网络设备可以将加扰序列6加扰到CRC上,以及将加扰序列7加扰到CRC上,从而可以得到加扰后的序列eA+1,eA+2,eA+3。。。eA+19,加扰后的序列与DCI进行串接,可以得到待发送的序列。以下已经结合图11-13描述了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加扰序列的生成方法和加扰方法,但是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现方式。
例如,可以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的全部信息与第二配置信息的部分信息生成一个加扰序列A,根据第二配置信息的另外部分信息生成加扰序列B,将加扰序列A加扰到CRC上,并进一步将加扰序列B加扰到已加扰有加扰序列A的序列上。其中,加扰序列A和加扰序列B的长度分别等于CRC的长度,加扰序列A包括P个比特位负载有第一配置信息的全部信息,Q比特位负载有第二配置信息的部分信息,P个比特位与Q的比特位不重叠;加扰序列B的H个比特位负载有第二配置信息的其他部分信息,其中,该H个比特位用于加扰到一次加扰序列中加扰有第一配置信息的至少部分比特位上。
可选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以及多个天线端口与多个加扰序列的映射关系(例如,如下表1-3所示),确定第一加扰序列;将所述第一加扰序列,加扰到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上。
表1
天线端口 加扰序列
端口0 <0,0,0>
端口1 <1,1,1>或<0,0,1>或<1,0,0>
表2
天线端口 加扰序列
端口0 <0,0,>
端口1 <1,1,>或<0,1>或<1,0,>
表3
天线端口 加扰序列
端口0 <0>
端口1 <1>
可选地,该第一加扰序列的包括的比特位的数量可以等于CRC天线端口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
可选地,可以直接将该天线端口加扰到CRC的对应的比特位上,或者,也可以与CRC对应的加扰序列进行加扰操作,以得到用于加扰到CRC上的序列,并将该用于加扰到CRC上的序列加扰到CRC上。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加扰序列还可以称为加掩掩码,或掩码序列。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加扰操作可以是异或操作,或其他操作。
在120中,网络设备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DCI和该加扰后的序列。
可选地,对该DCI和该加扰后的序列进行极化编码,以得到编码比特;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编码比特。
在130中,获取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和加扰后的序列,其中,该网络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在该加扰后的序列对应的比特位上,其中,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该加扰后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比特,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该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
可选地,终端设备获取接收信号;对该接收信号进行SCL译码,以获取该DCI和该加扰后的序列。
可选地,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为连续比特位。
可选地,该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该网络设备为该终端设备配置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可选地,该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该网络设备为该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可选地,在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大于或等于所加扰后的序列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该加扰后序列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至少一种配置信息。
可选地,在该多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的数量和小于所加扰后的序列所包括的比特位的总数量时,该加扰后序列的每个比特位对应有最多一种配置信息。
可选地,该多种配置信息包括第一配置信息和第二配置信息,其中,该第一配置信息对应该加扰后的序列中的M个第一比特位,该第二配置信息对应该加扰后的序列中的N个第二比特位上;基于该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该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以及基于该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该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在140中,基于该每种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对该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进行解扰,以获取解扰后的序列。
可选地,基于该网络设备可能为该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以及多个天线端口与多个加扰序列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一解扰序列;利用该第一解扰序列,对该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可选地,根据该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和该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二解扰序列,其中,该第二解扰序列的长度等于该M个第一比特位和该N个第二比特位占用该加扰后的序列的长度,该第二解扰序列包括M个第三比特位和N个第四比特位,该M个第三比特位承载有该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该N个第四比特位承载有该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利用该第二解扰序列,对该加扰后的序列进行解扰。
可选地,根据该第一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三解扰序列,该第三解扰序列包括M个第五比特位;利用该第三解扰序列,对该M个第一比特位进行解扰;根据该第二配置信息的可能取值,确定第四解扰序列,该第四解扰序列包括N个第六比特位;利用该第四解扰序列,对该N个第二比特位进行解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三解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M,所述第三解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三解扰序列的除所述M个第一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四解扰序列包括的比特的数量大于N,所述第四解扰序列等于所述CRC的长度。可选地,所述第四解扰序列的除所述N个第二比特位之外的其他比特位的值为0。
在150中,利用该解扰后的序列和该DCI,执行校验操作。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对终端设备进行配置的多种配置信息中的每种配置信息,加扰到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包括的与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上,以获取加扰后的序列;其中,所述每种配置信息对应的比特位中至少一个比特位未对应有所述多种配置信息中的其他配置信息,相比于至少一个配置信息对应的每个比特位均对应有其他配置信息的情况,可以减少解扰出错误配置信息的概率。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2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4所示,该无线通信设备200包括处理单元210和收发单元220;无线通信设备200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方法100中描述的网络设备,并且,该无线通信设备200中各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100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3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5所示,该无线通信设备300包括处理单元310和收发单元320;无线通信设备300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方法100中描述的终端设备,并且,该无线通信设备300中各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100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4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6所示,该设备400包括:收发器403、存储器401、处理器402之间通过例如,总线等方式实现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402执行的方法与前述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内容一致,不再赘述。
存储器401,用于存储程序;其中,该存储器可以为RAM(英文:Random AccessMemory,中文:随机访问内存)或者ROM(英文:Read Only Memory,中文:只读内存)或者闪存,其中存储器可以位于单独位于通信设备内,也可以位于处理器402的内部。
处理器402,可以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执行方法100前述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7所示,该设备500包括:收发器503、存储器501、处理器502之间通过例如,总线等方式实现通信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502执行的方法与前述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内容一致,不再赘述。
存储器501,用于存储程序;其中,该存储器可以为RAM(英文:Random AccessMemory,中文:随机访问内存)或者ROM(英文:Read Only Memory,中文:只读内存)或者闪存,其中存储器可以位于单独位于通信设备内,也可以位于处理器402的内部。
处理器502,可以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执行方法100前述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
应注意,上述方法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处理器中,或者由处理器实现。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 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实施例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实施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得下行控制信息DCI;
对所述DCI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编码,获得CRC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CRC后的编码比特序列包括: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和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所述M,N均为正整数;
对所述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进行第一配置信息加扰,获得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终端设备配置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
根据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生成待编码的比特序列;
对所述待编码的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输出所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位于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之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包括:所述DCI,被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后的M个比特以及所述N个比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进行第二配置信息加扰,获得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包括:所述DCI,被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后的M个比特以及被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后的N个比特。
6.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得下行控制信息DCI;对所述DCI进行循环冗余校验CRC编码,获得CRC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CRC编码后的比特序列包括: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和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所述M,N均为正整数;对所述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进行第一配置信息加扰,获得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终端设备配置的无线网络临时标识RNTI;根据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生成待编码的比特序列;对所述待编码的比特序列进行极化Polar编码,获得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所述收发单元用于:输出所述编码后的比特序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位于M个CRC的第一比特位之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者7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包括:所述DCI,被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后的M个比特以及所述N个比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N个CRC的第二比特位进行第二配置信息加扰,获得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指示为所述终端设备配置的用于通信的天线端口。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扰后的比特序列包括:所述DCI,被第一配置信息加扰后的M个比特以及被第二配置信息加扰后的N个比特。
11.一种无线通信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调用并执行时,使得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所述程序被调用并执行时,使得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1910407375.2A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101909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07375.2A CN110190928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44385.2A CN108574557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201910407375.2A CN110190928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4385.2A Division CN108574557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0928A true CN110190928A (zh) 2019-08-30
CN110190928B CN110190928B (zh) 2020-11-24

Family

ID=6344721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07375.2A Active CN110190928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201710144385.2A Active CN108574557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44385.2A Active CN108574557B (zh) 2017-03-10 2017-03-10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076316B2 (zh)
EP (1) EP3595205B1 (zh)
JP (1) JP7242541B2 (zh)
CN (2) CN110190928B (zh)
BR (1) BR112019018712A2 (zh)
WO (1) WO201816196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588A (zh) * 2020-01-10 2020-06-05 北京邮电大学 Nr系统中的解决不同优先级业务之间无序调度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90127193A (ko) * 2018-05-03 2019-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그룹캐스트를 위한 동기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958589B (zh) * 2018-09-26 202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286473B (zh) * 2018-11-16 2020-06-1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低复杂度pdcch信道盲检测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4205A (zh) * 2009-06-22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级长期演进系统的下行控制信令发送方法
CN102113403A (zh) * 2008-08-07 2011-06-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网络临时识别符相依的加扰序列初始化
CN104770039A (zh) * 2012-11-01 2015-07-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先进的长期演进的传输模式10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的传输方案和准协同定位假设
WO2017002794A1 (ja) * 2015-06-29 2017-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56198B (zh) * 2009-10-31 2015-06-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信道传输及检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238747A (zh) * 2010-04-30 2011-11-09 夏普株式会社 上行物理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8627171B2 (en) * 2010-05-03 2014-01-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echniques for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encoding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10335B2 (en) * 2010-05-26 2016-1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uplink multi-antenna transmission
CN102316586B (zh) * 2010-07-06 2014-07-1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的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7453856A (zh) * 2011-12-02 2017-12-0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检测方法、网络侧装置及用户设备
KR101951663B1 (ko) * 2012-12-14 2019-02-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Crc 부호와 극 부호에 의한 부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JP6385348B2 (ja) * 2013-07-11 2018-09-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集積回路、および、通信方法
USRE49547E1 (en) * 2013-08-20 2023-06-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by using polar coding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EP3125622B1 (en) * 2014-03-28 2018-06-0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repetitions of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US10631191B2 (en) * 2015-03-24 2020-04-21 Ofinno, Llc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of a wireless device in a wireless network
CN106230555B (zh) * 2016-07-29 2019-02-19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极化码的分段循环冗余校验方法
RU2720444C1 (ru) * 2017-02-10 2020-04-29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Согласование скорости кольцевого буфера для полярных кодов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3403A (zh) * 2008-08-07 2011-06-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电网络临时识别符相依的加扰序列初始化
CN101594205A (zh) * 2009-06-22 2009-12-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级长期演进系统的下行控制信令发送方法
CN104770039A (zh) * 2012-11-01 2015-07-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先进的长期演进的传输模式10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天线端口的传输方案和准协同定位假设
WO2017002794A1 (ja) * 2015-06-29 2017-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ERDAL ARIKAN: "Channel Polarization: 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
叶浩: "极化码编译码研究", 《硕士论文》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6588A (zh) * 2020-01-10 2020-06-05 北京邮电大学 Nr系统中的解决不同优先级业务之间无序调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95205B1 (en) 2023-12-13
JP7242541B2 (ja) 2023-03-20
BR112019018712A2 (pt) 2020-04-07
CN108574557B (zh) 2023-10-24
CN110190928B (zh) 2020-11-24
WO2018161965A1 (zh) 2018-09-13
JP2020512739A (ja) 2020-04-23
US20200008096A1 (en) 2020-01-02
US11076316B2 (en) 2021-07-27
US20210352524A1 (en) 2021-11-11
CN108574557A (zh) 2018-09-25
US11665585B2 (en) 2023-05-30
EP3595205A4 (en) 2020-03-25
EP3595205A1 (en) 2020-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92072B1 (en) Method for receiving data and apparatus thereof, and method for sending data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0892795B2 (en)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190928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8810983A (zh) 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8462554A (zh) 一种极性码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249687A (zh) 处理媒体访问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44489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9391449A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1900562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FERING CODEWORD-BASED DATA
CN108574558A (zh) 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8270513A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TW201919429A (zh) 用於配置資源的方法、終端設備和網路設備
WO2018201919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2398624B (zh) 用于接收定位参考信号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08809528A (zh) 发送无线链路控制状态报告的方法及装置
CN109150468A (zh) 一种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20220377707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8023669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12514478A (zh) 用于机器类型通信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性能增强的方法及设备
CN109644407A (zh) 区分寻呼消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354189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0216013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8631977A (zh) 一种广播信息指示的发送方法和发送设备
TWI734828B (zh) 傳輸資料的方法、接收端裝置和發送端裝置
WO2022141105A1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