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6684B - 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6684B
CN110176684B CN201910108972.5A CN201910108972A CN110176684B CN 110176684 B CN110176684 B CN 110176684B CN 201910108972 A CN201910108972 A CN 201910108972A CN 110176684 B CN110176684 B CN 1101766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terminal
shaped portion
opening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89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6684A (zh
Inventor
正田进也
胜本早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76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6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6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6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2Sealing means between parts of housing or between housing part and a wall, e.g. sealing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2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position or shape of contact memb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防止端子在从合适的位置以插入轴为中心旋转的状态下被错误插入。连接器组装体(10)具备壳体(200)和保持器(300),壳体(200)具有:盒状部收容路(221),其用于容纳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的盒状部110;以及槽(250),其形成为相对于盒状部收容路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保持器(300)具有盒状部用开口(313),在被插入槽中而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供盒状部(110)贯穿插入,盒状部用开口(313)形成为以下的形状:当欲将端子(100)从盒状部用开口(313)贯插至盒状部收容路(221)中时,在端子(100)处于从合适位置以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阻止该贯插。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装体,特别是涉及具备用于防止或避免安装至连接器组装体的壳体的端子的不正确连接的保持器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将保持器组装于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其目的在于,在将连接有导线的端子安装至连接器壳体时,确认端子是否正确地安装于连接器壳体,并且防止安装后端子从连接器壳体脱落。当保持器组装于连接器壳体并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能够对连接器壳体插入端子,只有当端子完全安装于连接器壳体时,保持器能够移动到正规卡定位置。并且,当保持器位于正规卡定位置时,端子成为不能从连接器壳体拔出的结构。
下列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连接器:在安装于连接器壳体的保持器设置与端子接头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突起,将卡定突起的后方的根侧形成为陡立的垂直面,并将末端侧形成为锥面。根据该连接器,在保持器位于临时卡定位置且端子接头被正式插入的情况下,即使端子接头的姿态振动,通过沿着锥面,也能够被引导成正确的姿态并插入。另一方面,在保持器被误压入正规卡定位置的状态下插入了端子接头的情况下,垂直面与端子接头的前表面或被卡定部抵接,因此进一步的压入被限制,由此能够防止端子接头的变形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73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连接器中,没有公开端子件从正规的姿态上下颠倒地插入、或者在以插入轴为中心旋转了90度的状态下插入的情况下防止端子件的误插入的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端子在从合适的位置以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误插入的连接器组装体。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组装体具备:端子,其具有盒状部,该盒状部用于在内部容纳对方触头,且截面外形在至少一部分为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
壳体,其具有:盒状部收容路,其用于容纳所述盒状部;以及槽,其形成为与所述盒状部收容路的延伸方向垂直;以及
保持器,其具有盒状部用开口,在所述保持器被插入所述槽中且位于所述槽内的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盒状部能够贯插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中,
所述盒状部用开口形成为以下形状:当欲将所述端子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贯插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时,在所述端子处于从合适的位置以所述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阻止所述端子进行前述的贯插。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是与盒状部的所述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的截面外形对应的形状,当欲将所述端子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贯插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时,在所述端子处于从合适的位置以所述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所述端子的所述盒状部的截面外形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的形状不一致,由此阻止了所述端子进行前述的贯插。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其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盒状部的一个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而与设置有该突起的面对置的面被形成为平坦的形状,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中,该盒状部用开口的一侧为容纳所述突起的凹形形状,而与所述一侧对置的那一侧被形成为平坦面。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在所述端子的插入方向后部具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截面外形比所述盒状部的截面外形小,所述保持器具有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连通的过渡部用开口,所述过渡部用开口在与所述保持器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大小比所述盒状部用开口的大小要小,当所述保持器在所述槽内位于使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与所述盒状部收容路在一条直线上的所述预定的位置、且所述端子以插入轴为中心而处于合适的姿态时,能够将所述端子从压接部收容路经由所述盒状部用开口插入到所述盒状部收容路中,当所述保持器从所述预定的位置被移动到正规卡定位置时,所述端子的所述过渡部被容纳于所述过渡部用开口中,从而成为无法拔出所述盒状部的状态。
此外,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保持器的插入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所述盒状部收容路,在所述保持器中朝向所述插入方向形成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和所述过渡部用开口的数量与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保持器的插入方向上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的数量相同,各个盒状部用开口与相邻的用于容纳其他端子的过渡部的过渡部用开口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端子以插入轴为中心从合适的位置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欲从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向壳体的盒状部收容路插入的情况下,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阻止了盒状部的贯插,从而能够防止端子在以插入轴为中心从合适的位置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误插入。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欲将端子在以插入轴为中心从合适的位置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从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向壳体的盒状部收容路插入的情况下,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形状与端子的盒状部的形状不一致,阻止了盒状部的贯插,从而能够防止端在子以插入轴为中心从合适的位置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误插入。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当端子从合适的方向以插入轴为中心大约翻转180度地插入盒状部收容路时,与盒状部的突起对置的平坦面部分与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凹形状的两侧部分抵接,从而阻止了端子向盒状部收容路的插入。
此外,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端子的盒状部被插入壳体的盒状部用开口且保持器从预定的位置(临时卡定位置)移动到正规卡定位置的情况下,端子的盒状部被保持器的过渡部用开口周围的壁面阻止,由此能够使得盒状部无法拔出。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壳体内,能够沿保持器插入方向排列容纳多个端子,并且能够防止各个端子在以插入轴为中心从合适的位置进行可旋转的状态下误插入。此外,在将防止误插入的结构形成于壳体的情况下,用于形成壳体的模具变复杂,但在保持器上形成用于防止误插入的结构的情况下,与在壳体形成具有同种效果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形成更为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分解立体图。
图2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端子100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中的端子100的俯视图,图2C是从左侧观察图2A中的端子100的情况下的左侧视图,图2D是图2A中的端子100的仰视图,图2E是图2A中的端子100的主视图,图2F是沿图2E中的F-F线的剖视图。
图3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壳体200的立体图,图3B是在X-Z平面剖切图3A的壳体200时的剖视图,图3C是在X-Y平面剖切图3A的壳体200时的剖视图。
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的保持器300的主视图,图4C是图4A中的保持器300的后视图。图4D是图4B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图4E是图4B中的E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防水密封件400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以图3A中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C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的主视图。
图7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当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安装了端子100时的、以图3A中的X-Z平面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图7B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当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安装了端子100时的、以图3A中的X-Y平面剖切的情况下的剖视图。
图8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在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且端子100上下颠倒地插入时以图3A中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A是当保持器300位于正规卡定位置时连接器组装体10的在图3A的X-Z平面中的剖视图,图9B是当保持器300位于正规卡定位置时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在图3B的X-Y平面中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盒状部的形状及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另一例的图,图10B是上下颠倒地插入图10A中的盒状部时的图。图10C是示出盒状部的形状及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另一例的图,图10D是左右颠倒地插入图10B中的盒状部时的图。图10E是示出盒状部的形状及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其他另一例的图,图10F是左右颠倒地插入图10E的盒状部时的图。
标号说明
10:连接器组装体;
100:端子;
110:盒状部;
111:顶板;
112:底板;
113:左侧板;
114:右侧板;
115:触头插入孔;
116:突起;
117:接触片;
118:后端面;
120:压接部;
121:包覆体把持部;
122:导体把持部;
122a:底板;
122b、122c:把持片;
130:过渡部;
132:左侧面;
133:右侧面;
180:导体;
190:导体用防水密封件;
200:壳体;
210:基座;
211:压接部收容路;
212:后端面;
213:端子插入开口;
220:芯体;
221:盒状部收容路;
222:前端面;
223:雄端子插入开口;
224:芯体上侧面;
224a:第1卡定槽;
224b:第2卡定槽;
224c:下表面;
225:芯体下侧面;
225a:第1卡定槽;
225b:第2卡定槽;
225c:上表面;
226:芯体左侧面;
227:芯体右侧面;
228:主体容纳部;
230:外壳;
231:外壳顶面;
231a:下表面;
232:外壳底面;
232a:上表面;
233:外壳左侧面;
234:外壳右侧面;
240:对方连接器插入槽;
241:槽最深部;
250:保持器插入槽;
300:保持器;
310:主体部;
311:左侧端部;
312:右侧端部;
313(313a、313b、313c):盒状部用开口;
314(314a、314b、314c):过渡部用开口;
315:上表面;
316:下表面;
317(317a、317b、317c):盒状部用凹部;
319:前表面;
320:上部臂;
321:上部臂下表面;
322:上部卡定突起;
330:下部臂;
400:防水密封件;
405:开口;
410:外表面;
411:突状部;
420:内表面;
421:槽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一例,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该连接器组装体,应该也同等地适用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其他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
图1是连接器组装体1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装体10具备端子100、壳体200、保持器300以及防水密封件40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端子100延伸的方向、即、将端子100插入壳体200的方向称作长度方向X,将与长度方向X垂直并且在图1中朝向纸面里侧的方向称作宽度方向Y,将与长度方向X及宽度方向Y两者垂直的方向称作高度方向Z,来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从长度方向X的、与将端子100插入壳体200的方向相反侧、即与该连接器组装体10连接的对方连接器的插入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图1中从纸面右侧观察的情况下),将上侧视为上方向、下侧视为下方向、左侧视为左方向(图1的纸面近前方向)、右侧(图1的纸面进深方向)视为右方向来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2A至图2F,对端子100进行说明。另外,图2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端子100的立体图,图2B是图2A中端子100的俯视图,图2C是从左侧观察图2A中的端子100时的左侧视图,图2D是图2A中的端子100的仰视图,图2E是图2A中的端子100的主视图,图2F是沿图2E中的F-F线的剖视图。
端子100是将一块金属平板冲裁后弯折而形成的。端子100具有:盒状部110,其用于在内部容纳对方连接器的触头(未图示),截面外形在至少一部分为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压接部120,其把持导线180;以及过渡部130,其对盒状部110与压接部120进行连接,截面外形比盒状部110的截面外形小。另外,这些压接部120及过渡部130形成在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插入方向后部。
盒状部110包括顶板111、底板112、左侧板113以及右侧板114,这些顶板111、底板112、左侧板113、右侧板114构成了在内部形成用于收纳对方连接器的触头的触头插入孔115的筒状且箱型形状。该盒状部110的、在与长度方向X(或将对方连接器的触头插入触头插入孔115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截面外形是高度为Hbox的大致长方形。并且,在构成盒状部110的一个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板111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116。对照地,与设置有突起116的面对置的面、即本实施方式中底板112的下表面112a为平坦的形状。因此,盒状部110至少形成有突起116的部位处的截面外形成为上下非对称形状。此处,将从底板112的下表面112a到突起116的末端的高度设为Hprotrusion。另外,可以将突起形成在底板112并将顶板111的上表面设为平坦形状,也可以将突起形成在左侧板113或右侧板114中的任意一方,并将对置的另一个侧板的外侧面形成为平坦形状。
在底板112的上表面112b,在触头插入孔115内部,形成有向后方且上方延伸的接触片117。当对方连接器的触头插入触头插入孔115内时,该接触片117与对方连接器的触头的下表面接触,从而能够进行电连接。
压接部120具有:包覆体把持部121,其把持导线180的包覆体部;以及导体把持部122,其把持导线180的导体部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线180的包覆体的周围安装有导线用防水密封件190,包覆体把持部121被压接成包围该导线用防水密封件190的周围。导体把持部122具备底板122a和在其左右两侧向上方延伸的把持片122b、122c。通过将把持片122b、122c朝向底板122a进行压紧,导线180的导体部分被压接在把持片122b、122c与底板122a之间,从而形成电连接。
过渡部130对盒状部110与压接部120进行连接。过渡部130具备:底板112(与盒状部110的底板112连续);左侧面132,其从底板112的左侧向上方立起设置;以及右侧面133,其从底板112的右侧立起设置。过渡部130的底板112还与压接部120的导体把持部122的底板122a连续。此外,过渡部130的左侧面132与盒状部110的左侧板113连续,过渡部130的右侧面133与盒状部110的右侧板114连续。另外,过渡部130的左侧面132及右侧面133的高度成为比盒状部110的左侧板113及右侧板114的高度低的Htransition。由此,过渡部130的截面外形比盒状部110的截面外形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低矮状)。此外,盒状部110的左侧板113的未与过渡部130的左侧面132连接的后端部分、盒状部110的右侧板114的未与过渡部130的右侧面133连接的后端部分、以及盒状部110的顶板111的后端部分构成后端面118。
接下来,参照图3A至图3C,对壳体200进行说明。图3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壳体200的立体图,图3B是在X-Z平面剖切图3A中的壳体200时的剖视图,图3C是在X-Y平面剖切图3A中的壳体200时的剖视图。如图3A~图3C所示,壳体200具有:基座210,其是在长度方向X上具有规定长度且在高度方向Z及宽度方向Y比较大的长方体形状;芯体220,其从该基座210向长度方向X前方延伸;以及外壳230,其从基座210的外缘部分朝向长度方向X前方以包围芯体220的周围的方式延伸。外壳230包括外壳顶面231、外壳底面232、外壳左侧面233以及壳右侧面234,它们与基座210直接连接,相对地,外壳230与芯体220未直接连接,而是借助基座210与芯体220连接。此外,在外壳230与芯体220之间,以包围芯体220的方式在到达基座210的范围形成有容纳对方连接器(未图示)的壳体的对方连接器插入槽240,从而隔开外壳230和芯体220。
在壳体200的基座210、以及与基座210连接的芯体220的长度方向X上的后部,在后述的保持器的插入方向上形成有多个以沿长度方向X延伸的方式的用于容纳端子100的压接部120的压接部收容路211。该压接部收容路211与后述的盒状部收容路形成为同一直线状。另外,在图3A~图3C中,在宽度方向Y上形成有3个压接部收容路211,在高度方向Z上形成有2个压接部收容路211,总计6个压接部收容路211。另外,这些压接部收容路211在宽度方向Y上的数量、在高度方向Z上的数量不限于该例,可以是其他数量。各个压接部收容路211的与Y-Z平面平行的面中的截面形状为能够容纳端子100的压接部120以及安装于此的导体用防水密封件190的形状及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比导体用防水密封件190的外径略小的圆形。基座210的X方向后表面构成后端面212,压接部收容路211到达后端面212的部位成为用于将端子100插入压接部收容路211的端子插入开口213。
在芯体220,在X方向上的前部分,在与压接部收容路211同一直线上,形成有用于容纳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多个盒状部收容路221。各个盒状部收容路221的与Y-Z平面平行的面中的截面形状只要是能够容纳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形状,则任何形状均可,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高度方向Z上的大小比在宽度方向Y上的大小略大的大致长方形。芯体220的长度方向X上的前表面构成前端面222。盒状部收容路221到达前端面222,从而形成雄端子插入开口223。该雄端子插入开口223是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由顶板111、底板112、左侧板113、右侧板114所围成的内部空间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大小和形状。并且,在各个盒状部收容路221中,设置有从形成盒状部收容路221的顶板向该盒状部收容路221内前方突出的卡定片229。当端子100的盒状部110完全插入盒状部收容路221时,该卡定片229与盒状部110的突起116卡定。
保持器插入槽250在壳体200的外壳230的外壳左侧面233的长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为在高度方向Z上长的长条。保持器插入槽250向相对于压接部收容路211及盒状部收容路221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向宽度方向Y延伸,贯通外壳左侧侧面233侧的对方侧连接器插入槽240,并贯通芯体左侧面226、芯体220内部的压接部收容路211及盒状部收容路221、和芯体右侧面227,到达外壳右侧面234侧的对方侧连接器插入槽240,从而以隔开上述的盒状部收容路221与压接部收容路211方式,形成为相对于盒状部收容路221及压接部收容路211的延伸方向垂直。另外,如图3B、图3C所示,芯体220的芯体左侧面226和芯体右侧面227被保持器插入槽250贯通,相对于此,芯体220的芯体上侧面224和芯体下侧面225未被保持器插入槽250贯通而连续到基座210。另外,在芯体220中,内部的压接部收容路211及盒状部收容路221被保持器插入槽250贯通的部分形成了容纳后述的保持器300的主体部的主体容纳部228。
并且,在芯体上侧面224形成有第1卡定槽224a、第2卡定槽224b。同样地,在芯体下侧面225形成有第1卡定槽225a、第2卡定槽22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卡定槽224a、225a形成在接近形成有保持器插入槽250的外壳左侧侧面233的一侧、即在接近芯体左侧面226的一侧,第2卡定槽224b、225b形成在远离外壳左侧侧面233的一侧、即接近芯体右侧面227的一侧。
接下来,参照图4A至图4E,对保持器300进行说明。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的立体图,图4B是图4A中的保持器300的主视图,图4C是图4A中的保持器300的后视图。图4D是图4B中的D部分的放大图,图4E是图4B中的E部分的放大图。
保持器300被插入上述的保持器插入槽250,可以取后述的临时卡定位置和正规卡定位置。保持器300具备:主体部310,其在宽度方向Y上较长;上部臂320,其从主体部310在宽度方向Y上的左侧端部311的上端向上方延伸,接着向宽度方向Y(右方向)延伸;以及下部臂330,其从主体部310在宽度方向Y上的左侧端部311的下端向下方延伸,接着向宽度方向Y(右方向)延伸。当保持器300被插入壳体200的保持器插入槽250且主体部310被插入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中时,上部臂320位于芯体220的芯体上侧面224与外壳230的外壳顶面231的下表面231a之间。此外,当保持器300被插入保持器插入槽250且主体部310被插入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时,下部臂330位于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与外壳230的外壳底面232的上表面232a之间。
在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的上部臂下表面321设置有向高度方向Z的下方突出的上部卡定突起322。此外,在下部臂330的下部臂上表面331设置有向高度方向Z的上方突出的下部卡定突起332。上部卡定突起322与芯体上侧面224的第1卡定槽224a和第2卡定槽224b中的任意一个卡定。另一方面,下部卡定突起332与芯体下侧面225的第1卡定槽225a和第2卡定槽225b中的任意一个卡定。
主体部310在宽度方向Y上的长度(宽度)形成为这样的长度:当主体部310从保持器插入槽250插入壳体200的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且处于上部臂320的上部卡定突起322与芯体上侧面224的第1卡定槽224a卡定、下部臂330的下部卡定突起332与芯体下侧面225的第1卡定槽225a卡定的“临时卡定位置”时,主体部310的右侧端部312与芯体右侧面227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对齐(参照图7B)。
主体部310的高度方向Z的高度Hbody与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到芯体上侧面224的主体容纳部228中的下表面224c之间的距离Hcore(参照图3B)相比,为小出端子100的过渡部130的高度Htransition(参照图2F)的高度。即,
Hcore≥Hbody+Htransition。
在主体部310分别形成有以下部件:多个盒状部用开口313,在保持器300位于保持器插入槽250内的预定的位置(临时卡定位置)的情况下,端子100的盒状部110能够贯插至该盒状部用开口313中;以及多个过渡部用开口314,其在宽度方向上与盒状部用开口313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朝向保持器的插入方向(宽度方向Y)形成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和过渡部用开口314的数量与形成在上述壳体200的基座210及芯体220上的在保持器的插入方向(宽度方向Y)上的盒状部收容路221及压接部收容路211的数量相同,各个盒状部用开口313与用于容纳相邻的其他端子100的过渡部130的过渡部用开口连通。具体而言,与组装于连接器组装体10的端子100在宽度方向Y上的数量相同的数量的、即3个盒状部用开口313(313a、313b、313c)与3个过渡部用开口314(314a、313b、313c)沿着宽度方向Y形成在同一直线上。另外,各个盒状部用开口313形成在以下位置:当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从保持器插入槽250插入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且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盒状部用开口313与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在长度方向X上成为同一直线状。
容纳一个端子1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及过渡部用开口314与在宽度方向Y上相邻的容纳其他端子1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及过渡部用开口314连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盒状部用开口313a与和该开口容纳的端子相同端子用的过渡部用开口314a连通,过渡部用开口314a与容纳相邻的其他端子1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b连通,盒状部用开口313b与容纳相同端子100的过渡部用开口314b连通,该过渡部用开口314b与容纳相邻的另外其他端子1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c连通,该盒状部用开口313c与容纳相同端子100的过渡部用开口314c连通。
各个盒状部用开口313成为以下的形状:当欲将端子100从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贯插至壳体20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时,当端子100处于从合适的位置以端子100的插入轴(长度方向X)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阻止端子100进行该贯插。例如,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形状成为与上下非对称形状的盒状部110的截面外形对应的形状(或与左右非对称形状的盒状的截面外形对应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盒状部用开口313的高度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高度Hbox相同或略大的高度Hopening的大致长方形,其底边313L为平坦形状,而上侧边313T为在其中央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坑313X的形状。从底边313L到上侧边的凹坑313X的高度Hmax被设为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形成有突起116的部位的高度Hprotrusion大致相同或略大的高度。
此外,各个过渡部用开口314在与保持器300的插入方向(宽度方向Y)垂直的方向上的大小(高度方向Z上的大小)形成为比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大小要小。具体而言,过渡部用开口314的高度Hmin被设为比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高度Hbox小、且比端子100的过渡部130的高度Htransition大的高度。
并且,在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下表面316,在宽度方向Y上与上述的盒状部用开口313a~313c为同一位置的位置形成有盒状部用凹部317a~317c(以下总称为盒状部用凹部317)。各个盒状部用凹部317为与上述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上侧部分大致相同的形状,成为具有与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上侧边313T对应的上侧边317T、以及该上侧边317T在其中央部向上方凹陷的凹坑317X的形状。
此处,当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从保持器插入槽250插入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且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保持器的下部臂330位于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与外壳230的外壳底面232的上表面232a之间,因此主体部310的下表面316成为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对置的状态。此时,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到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上侧边317T的高度与上述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高度Hopening大致相等,而且,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到盒状部用凹部317的凹坑317X的高度与上述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从底边313L到凹坑313X的高度Hmax大致相等。此外,在上述临时卡定位置上,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到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下表面316的高度与上述的过渡部用开口314的高度Hmin大致相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可以形成有容纳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下部(即左侧板113的下部、右侧板114的下部、以及底板112)的槽(参照图6A至图7B)。
接下来,参照图5,对防水密封件400进行说明。另外,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防水密封件400的立体图。防水密封件400的外形被设为与构成壳体200的外壳230的外壳顶面231、外壳底面232、外壳左侧面233、外壳右侧面234的内壁接触并能够防水的形状,在内部具有供壳体200的芯体220贯插的开口405。防水密封件400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并且,在防水密封件400的外表面410,沿着与长度方向X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形成有多个凸状部411。此外,在防水密封件400的内表面420,沿着与长度方向X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Y及高度方向Z)形成有多个槽状部421。防水密封件400在组装连接器组装体10时被插入壳体200的对方插入槽240的槽最深部241。
接下来,对连接器组装体1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首先,将防水密封件400向与长度方向X相反的方向插入对方连接器插入槽240,将防水密封件400配置在槽最深部241。此时,利用形成在防水密封件400的内表面420上的多个槽状部421,防水密封件400紧贴在芯体220的周围。接着,将保持器300插入壳体200的保持器插入槽250,将端子100安装于壳体200。
参照图6A至图6C以及图7A至图7B,对将保持器300插入保持器插入槽250并接着安装端子100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图6A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以图3A中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6C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时的主视图。此外,图7A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10的、当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安装了端子100时的、以图3A中的X-Z平面剖切时的剖视图,图7B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10的、当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安装了端子100时的、以图3A中的X-Y平面剖切时的剖视图。
如图6A、图6B所示,当将保持器300插入保持器插入槽250时,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进入芯体220的主体容纳部228。此外,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插入到壳体200的外壳顶面231的下表面231a与芯体220的芯体上侧面224之间。并且,保持器300的下部臂330插入到壳体200的外壳底面232的上表面232a与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之间。当将保持器300插入保持器插入槽250并使其沿宽度方向Y移动时,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的上部卡定突起322与形成在芯体220的芯体上侧面224上的第1卡定槽224a卡定,保持器300的下部臂330的下部卡定突起332与形成在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上的第1卡定槽225a卡定。此时,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
在该临时卡定位置时,形成在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上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及盒状部用凹部317与壳体200的压接部收容路211及盒状部收容路221的位置在长度方向X上对齐在一直线上。在该临时卡定位置时,将在压接部120压接连接了导线180的端子100从壳体200的基座210的端子插入用开口213插入压接部收容路211。压接部收容路211的形状为比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外形大的圆形,因此,端子100的盒状部110不受妨碍地通过压接部收容路211,到达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或盒状部用凹部317。
此时,在端子100处于以插入轴(长度方向X)为中心的合适的姿态时,即以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位于上方、底板112位于下方的方向插入的情况下,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上侧边313T位于盒状部110的顶板111的上方,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凹坑313X位于盒状部110的突起116的上方,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允许盒状部110沿长度方向X进入。接着,当使端子100向长度方向X移动时,盒状部110插入到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与向盒状部收容路221内突出的卡定片229卡定(图7A)。即,端子100能够从压接部收容路211经由盒状部用开口313插入盒状部收容路221。
同样地,在端子100以正确的方向、即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位于上方且底板112位于下方的方向插入位于下层的压接部收容路211的情况下,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上侧边317T位于盒状部110的顶板111的上方,盒状部用凹部317的凹坑317X位于盒状部110的突起116的上方,因此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凹部317允许盒状部110向长度方向X进入。接着,当使端子100向长度方向X移动,盒状部110被插入到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与向盒状部收容路221内突出的卡定片229卡定(图7A)。
另一方面,参照图8A和图8B,对端子100以从合适的位置以插入轴(与长度方向X相同方向的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误插入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图8A是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组装体10的、保持器300位于临时卡定位置并且端子100上下颠倒地插入时的、以图3A中的Y-Z平面剖切的剖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在保持器300处于临时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将端子100上下颠倒地、即以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位于下方、底板112位于上方的方向从壳体200的基座210插入压接部收容路211。于是,压接部收容路211的形状为比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外形大的圆形,因此,端子100的盒状部110不受妨碍地通过压接部收容路211,到达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或盒状部用凹部317。
然而,在该状态下,即使欲进一步使端子100向长度方向X移动,由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形状与保持器300的主体部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形状不对应,因此上下颠倒的盒状部110向盒状部用开口313的进入被阻止。具体而言,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底板112的除中央部以外的两侧部分、以及左侧板113的下部(在图8B中位于上侧)、右侧板114的下部(在图8B中位于上侧)的进入受到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上侧边313T阻挡。此时,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位于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底边313L的上表面上。
此外,假设盒状部110的底板112欲以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上侧边313T的下方位置的高度插入盒状部用开口313,盒状部110也会整体相应地位于下方,结果是突起116被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的底边313L阻止,阻碍了盒状部110沿长度方向X的进入。
同样地,在端子100上下颠倒地插入位于下层的压接部收容路211并到达了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凹部317的情况下,盒状部110的形状与由保持器300的主体部的盒状部用凹部317及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形成的形状不对应,因此上下颠倒的盒状部110向盒状部用凹部317的进入被阻止。具体而言,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底板112的除中央部以外的两侧部分、以及左侧板113的下部、右侧板114的下部向盒状部用凹部317的进入受到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上侧边317T妨碍。此时,盒状部110的突起116位于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的上表面上。
此外,假设盒状部110的底板112欲以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上侧边317T的下方位置的高度插入盒状部用凹部317,则盒状部110也相应地位于下方,结果是突起116被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阻止,阻碍了盒状部110沿长度方向X进入。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端子100上下颠倒地、即以旋转180度的状态插入压接部收容路211,接着到达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盒状部用凹部317的情况下防止端子100的误插入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即使是端子100在以端子100的插入轴为中心旋转了180度以外的角度、例如90度的状态下误插入的情况,端子100的盒状部110与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盒状部用凹部317的形状也发生不一致,从而阻止了盒状部110向盒状部用开口313、盒状部用凹部317的贯插。
在端子100的盒状部110以正确的方向通过保持器30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及盒状部用凹部317,并容纳于盒状部收容路221中时,过渡部130位于盒状部用开口313的下部及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下方部分。由此,能够使保持器300进一步向宽度方向Y移动。在盒状部110未完全容纳于盒状部收容路221的情况下,盒状部110的左侧板113存在于盒状部用开口313及盒状部用凹部317内,此时即使欲使保持器300向宽度方向Y移动,也会被盒状部110的左侧板113阻止向宽度方向Y移动。由此,能够检测端子100的半插入、即检测出端子100未完全容纳于盒状部收容路221中。
在将端子100的盒状部110完全插入盒状部收容路221时,保持器300能够沿宽度方向Y移动。当使保持器300进一步向宽度方向Y移动,则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的上部卡定突起322从形成在芯体220的芯体上侧面224上的第1卡定槽224a脱离并沿宽度方向Y移动,与第2卡定槽224b卡定。同样地,保持器300的下部臂330的下部卡定突起332从形成在芯体220的芯体下侧面225上的第1卡定槽225a脱离并沿宽度方向Y移动,与第2卡定槽225b卡定。此时,保持器300位于正规卡定位置。
图9A中示出保持器300位于正规卡定位置时连接器组装体10的在图3A的X-Z平面中的剖视图,图9B中示出在图3B的X-Y平面中的剖视图。与图7A和图7B中所说明的相同,端子100的盒状部110容纳于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此外,端子100的压接部120容纳于形成在基座210及芯体220的后部的压接部收容路211中。并且,端子100的压接部120的导体把持部122的一部分和过渡部130容纳在保持器300的过渡部用开口314、或主体部310的与盒状部用凹部317相邻的下表面316的下方。
如图2F、图3B、图4B、图4D、图9A所示,过渡部用开口314的高度Hmin比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高度Hbox小,因此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前表面319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后端面118接触。此外,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到保持器300的、与盒状部用凹部317相邻的主体部310的下表面316的高度(从芯体上侧面224的、主体容纳部228中的下表面224c与芯体下侧面225的上表面225c之间的距离Hcore减去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高度Hbody而得的距离)比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高度Hbox小,因此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前表面319与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后端面118接触。即,当保持器300位于正规卡定位置时,端子100的过渡部130容纳于保持器300的过渡部用开口314,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使欲将端子100拉向与长度方向X相反的方向,盒状部110的后端面118会与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前表面319抵接,由此盒状部110向后方的移动被阻止,成为无法拔出该盒状部110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端子100从壳体200脱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端子100的盒状部110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在顶板111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116、与顶板111对置的底板112的下表面112a为平坦的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且,对形成在保持器300的主体部310的盒状部用开口313与盒状部110的形状对应地为上侧边313T在其中央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凹坑313X的形状,而其底边313L为平坦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这样的形状:在构成盒状部110的一个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而与设置有该突起的面对置的面为平坦的形状,在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中,该开口的一侧是容纳突起的凹形形状,与该一侧对置的那一侧为平坦面。
并且,端子的盒状部的截面外形在至少一部分为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保持器只要具备与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的盒状部的截面外形对应的形状的盒状部用开口、和与保持器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大小比盒状部用开口的大小要小且与盒状部用开口连通的过渡部用开口,则能够采用任意的形状。
例如,图10A至图10F示出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其他截面外形的盒状部的端子和容纳该端子的保持器的盒状部用开口的例子。图10A所示的端子的盒状部110A的截面外形为大致长方形,在其上表面111A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坑116A。另外,该凹坑116A遍及盒状部110A的整个长度方向X地形成。与该盒状部110A的外形形状对应地,在保持器300A的盒状部用开口313A,在上侧边313AT的中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313AX。
如图10A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A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A的盒状部用开口313A允许盒状部110A通过,通过了此处的盒状部110A被插入到形成于壳体200的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
另一方面,如图10B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A以不正确的方向、例如盒状部110A上下颠倒地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盒状部110A的底板112A与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A的设置于盒状部用开口313A的突起313AX抵接,不能使盒状部110A进一步向长度方向X移动,从而阻止端子以不正确的方向误插入。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图10A、图10B的端子的盒状部110、110A的形状为上下非对称,但本发明的端子的盒状部的形状可以是左右非对称形状。例如,图10C所示的端子的盒状部110C的截面外形与图10A同样是大致长方形,在其左侧板113C的下部形成有向外侧(与宽度方向Y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起116C。保持器300C的盒状部用开口313C的上部成为与盒状部110C上部的形状对应的矩形,盒状部用开口313C的下部与相邻的过渡部用开口314C连通。
如图10C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C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C的盒状部用开口313C及过渡部用开口314C允许盒状部110C及突起116C通过,通过了此处的盒状部110C被插入到形成于壳体200的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
另一方面,如图10D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C以不正确的方向、例如盒状部110C左右颠倒地(以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旋转180度的状态)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形成于盒状部110C的左侧板113C的突起116C与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C的形成盒状部用开口313C的壁面(右侧壁313CL)抵接,不能使盒状部110C进一步向长度方向X移动,从而阻止端子以不正确的方向误插入。
图10E所示的端子的盒状部110E的截面外形与图10C同样为大致长方形,在右侧板114E的中央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凹坑116E。另外,该凹坑116E遍及盒状部110E的整个长度方向X地形成。与该盒状部110E的外形形状对应地,在保持器300E的盒状部用开口313E,在形成盒状部用开口313E的右侧壁313EL上形成有向左方向突出的突起313EX。
如图10E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E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E的盒状部用开口313E允许盒状部110E通过,通过了此处的盒状部110E被插入到形成于壳体200的芯体220的盒状部收容路221。
另一方面,如图10F所示,在端子的盒状部110E以不正确的方向、例如盒状部110E左右颠倒地(以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旋转180度的状态)插入壳体200的情况下,盒状部110E的左侧板113E与位于临时卡定位置的保持器300E的形成盒状部用开口313E的右侧壁313EL的突起313EX抵接,不能使盒状部110E进一步向长度方向X移动,从而阻止端子以不正确的方向误插入。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在保持器300、300A、300C、300E的主体部,在上侧形成有3个盒状部用开口(例如313),在主体部的下表面316形成有盒状部用凹部317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例子,可以是以下的结构:在保持器300的主体部,在相对于保持器300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即高度方向Z)上形成的上述的盒状部用开口313和过渡部用开口的数量与形成在壳体200的基座210及芯体220的相对于保持器300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即高度方向Z)上的压接部收容路211级盒状部收容路221的数量相同,在保持器300的下表面316不具备盒状部用凹部。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保持器300沿宽度方向Y插入壳体200的保持器插入槽25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可以使得壳体200的保持器插入槽250形成在壳体200的外壳右侧面234,将保持器300从壳体200的右侧向与宽度方向Y相反的方向插入保持器插入槽,也可以设为以下的结构:将保持器插入槽250形成在壳体200的外壳顶面231、或者外壳底面232中的任意一者,将保持器300从壳体200的上方、或者下方中的任意一者插入保持器插入槽。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在壳体200的芯体220上形成有第1卡定槽224a、225a及第2卡定槽224b、225b,与此对置地在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形成有上部卡定突起322,以及在保持器300的下部臂330形成有下部卡定突起33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保持器300的上部臂320及下部臂330分别形成第1卡定槽及第2卡定槽,与此对置地在壳体200的芯体220或外壳230的外壳顶面231及外壳底面232形成卡定突起。并且,还可以是当卡定突起与第1卡定槽卡定时,保持器300采取临时卡定位置,当卡定突起与第2卡定槽卡定时,保持器300采取正规卡定位置。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连接器组装体具备:
端子,其具有盒状部和过渡部,该盒状部用于在内部容纳对方触头,且截面外形在至少一部分为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插入方向后部,且截面外形比所述盒状部的截面外形小;
壳体,其具有:盒状部收容路,其用于容纳所述盒状部;以及槽,其形成为与所述盒状部收容路的延伸方向垂直;以及
保持器,其具有盒状部用开口和过渡部用开口,在所述保持器被插入所述槽中且位于所述槽内的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盒状部能够贯插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中,所述过渡部用开口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连通,所述过渡部用开口在与所述保持器插入所述槽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大小比所述盒状部用开口的大小要小,
所述盒状部用开口利用其形状而仅由该盒状部用开口发挥以下功能:当欲将所述端子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贯插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时,在所述端子处于从合适的位置以所述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阻止所述端子进行前述的贯插,
当所述保持器在所述槽内位于使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与所述盒状部收容路在一条直线上的所述预定的位置、且所述端子以插入轴为中心而处于合适的姿态时,能够将所述端子经由所述盒状部用开口插入到所述盒状部收容路中,
当所述保持器从所述预定的位置被移动到正规卡定位置时,所述端子的所述过渡部被容纳于所述过渡部用开口中,从而成为无法拔出所述盒状部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是与盒状部的所述上下或左右非对称形状的截面外形对应的形状,当欲将所述端子从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贯插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时,在所述端子处于从合适的位置以所述端子的插入轴为中心进行了旋转的状态时,所述端子的所述盒状部与所述盒状部用开口的形状不匹配,由此阻止了所述端子进行前述的贯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盒状部的一个面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而与设置有该突起的面对置的面被形成为平坦的形状,
所述保持器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中,该盒状部用开口的一侧为容纳所述突起的凹形形状,而与所述一侧对置的那一侧被形成为平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上,在所述保持器的插入方向上配置有多个所述盒状部收容路,
在所述保持器中朝向所述插入方向形成的所述盒状部用开口和所述过渡部用开口的数量与形成在所述壳体上的所述保持器的插入方向上的所述盒状部收容路的数量相同,各个盒状部用开口与相邻的用于容纳其他端子的过渡部的过渡部用开口连通。
CN201910108972.5A 2018-02-19 2019-02-03 连接器组装体 Active CN110176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7124 2018-02-19
JP2018027124A JP6991575B2 (ja) 2018-02-19 2018-02-19 コネクタ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6684A CN110176684A (zh) 2019-08-27
CN110176684B true CN110176684B (zh) 2022-06-07

Family

ID=67617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8972.5A Active CN110176684B (zh) 2018-02-19 2019-02-03 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44429B2 (zh)
JP (1) JP6991575B2 (zh)
CN (1) CN1101766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42402B2 (ja) * 2018-12-27 2022-03-28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7348030B2 (ja) 2019-10-31 2023-09-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174027B2 (ja) * 2020-11-18 2022-1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3571940B (zh) 2021-04-30 2023-08-11 安波福连接器系统(南通)有限公司 端子位置保持器、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4661A (en) * 1995-03-15 1999-04-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EP0540008B1 (en) * 1991-10-30 1995-07-1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JP3316116B2 (ja) * 1995-09-19 2002-08-1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3296707B2 (ja) * 1995-12-22 2002-07-02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抜け止め具付きコネクタ
JP3757563B2 (ja) * 1997-08-08 2006-03-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65315B2 (ja) * 1998-07-21 2003-01-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021580B2 (ja) * 1999-03-03 2007-12-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66358B2 (ja) * 2000-05-24 2005-06-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
JP2003007389A (ja) * 2001-06-18 2003-01-1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3755431B2 (ja) * 2001-06-22 2006-03-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3197300A (ja) 2001-12-26 2003-07-11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DE10320706B4 (de) * 2002-05-08 2010-10-14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Yokkaichi Splittyp-Verbinderbaueinheit und Verfahren zum Zusammenbauen derselben
US6878018B2 (en) * 2003-01-02 2005-04-12 Yazaki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948524B2 (ja) * 2003-03-20 2007-07-2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04474B2 (ja) * 2004-02-02 2009-07-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56567B2 (ja) * 2004-09-09 2009-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6344538A (ja) * 2005-06-10 2006-12-21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電気コネクタ
JP4752655B2 (ja) * 2006-07-19 2011-08-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1986284B1 (en) * 2007-04-23 2014-08-2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connector and an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JP5238481B2 (ja) * 2008-12-26 2013-07-1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668670B2 (ja) * 2011-11-15 2015-02-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51205B2 (ja) * 2012-04-11 2015-07-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673553B1 (en) * 2016-04-22 2017-06-06 J.S.T. Corporation Terminal position assurance locking mechanis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44429B2 (en) 2020-05-05
JP6991575B2 (ja) 2022-01-12
US20190260149A1 (en) 2019-08-22
JP2019145275A (ja) 2019-08-29
CN110176684A (zh) 2019-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76684B (zh) 连接器组装体
US10644416B2 (en) Connector
JP4809816B2 (ja) コネクタ
JP6230471B2 (ja) コネクタ
JP4615593B2 (ja) 中間電気コネクタ
US10770838B2 (en) Connector
US901710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900684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20180309223A1 (en) Connector
US11031718B2 (en) Connector with a housing having a locking lance with a restricting portion to restrict outward deformation of the locking lance
US20210167542A1 (en) Connector
US11387578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WO2020105382A1 (ja) コネクタ
CN110870143B (zh) 端子零件
WO2014007051A1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接続端子
JP2000067980A (ja) 2次係止部材付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ハウジング組立体
CN115377756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JP2019114350A (ja) シールド端子
JP6568369B2 (ja) コネクター、電気機器
US10559908B2 (en) Connector
US9196993B2 (en) Connector unit
US20190267740A1 (en) Connector
JP7447777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221926A (ja) コネクタ
JP5626104B2 (ja) 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