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9956B -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9956B
CN110139956B CN201780082292.XA CN201780082292A CN110139956B CN 110139956 B CN110139956 B CN 110139956B CN 201780082292 A CN201780082292 A CN 201780082292A CN 110139956 B CN110139956 B CN 1101399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w
particulate matter
opening
opening chambe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22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9956A (zh
Inventor
永田真悟
重松雅人
桥田淳之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1399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99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99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99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JFINISHING OR DRESSING OF FILAMENTS, YARNS, THREADS, CORDS, ROPES OR THE LIKE
    • D02J1/00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r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a particular structure; Modifying, retaining, or restoring the physical form or cross-sectional shape, e.g. by use of dies or squeeze rollers
    • D02J1/18Separating or spre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Abstract

丝束开纤装置(9)具备:筒状的主体部(26),其内部形成有包含利用第一气体(G1)将长纤维的丝束开纤的至少一个开纤室(43b、43c)的丝束的输送路径(43);气体导入部(29a),其设于比丝束的输送方向(P1)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将第一气体(G1)导入输送路径(43);粒状物供给部(27),其供给用于添加到丝束的粒状物(65);以及排出口(44b),其设于比气体导入部(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并且是比输送方向(P1)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将从粒状物供给部(27)供给的粒状物(65)在丝束的内部排出。

Description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作为纸尿布、卫生用品等吸收体(也称为吸收部件。)的材料,使用了纤维片材。例如,纤维片材是将乙酸纤维素等长纤维的丝束开纤而制造的。将长纤维的丝束开纤而制造的纤维片材与由绒毛浆制造的纤维片材等相比,具有难以变形的特性。
吸收体要求具有良好的触感、较高的吸水性等特性。因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有制造包含粒状物的纤维片材而对吸收体赋予规定特性的情况。作为该粒状物的材料,例如,可列举高吸水性树脂(Super absorbent polymer:SAP)。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129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在制造含有粒状物的纤维片材的情况下,例如如果能够在纤维片材的希望的位置的内部封入粒状物、并在纤维片材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则与使纤维片材的整体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纤维片材高功能化,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因此优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在使用长纤维的丝束构成的纤维片材的希望的位置的内部封入粒状物,并在纤维片材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具备:筒状的主体部,其内部形成有包含利用第一气体将长纤维的丝束开纤的至少一个开纤室的所述丝束的输送路径;气体导入部,其设于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将所述第一气体导入到所述输送路径;粒状物供给部,其供给用于添加到所述丝束的粒状物;以及排出口,其设于比所述气体导入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将从所述粒状物供给部供给的所述粒状物在所述丝束的内部排出。
根据上述构成,在比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粒状物从排出口在丝束的内部排出,因此粒状物通过从气体导入部导入输送路径而被第一气体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进入丝束的内部的足够深度的区域并被封入。另外,由于在比气体导入部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粒状物从排出口在丝束的内部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粒状物的过度扩散,易于将粒状物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能够在丝束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由此,通过使用这样含有粒状物的丝束,能够将粒状物封入纤维片材的希望位置的内部,并在纤维片材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
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流通部,该流通部在内部设有供所述粒状物流通的流通路,所述粒状物供给部将所述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供给,所述排出口是所述粒状物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流通路的出口,在所述开纤室内输送的所述丝束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气体一起喷出所述粒状物。
这样,在开纤室内输送的丝束的内部,从排出口将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喷出,从而能够向开纤中的丝束的内部猛烈地添加粒状物并使粒状物进入。由此,在向丝束添加粒状物的位置,能够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内部。
也可以是,所述流通部是管状部,所述流通部的下游端部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沿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减少从排出口排出的粒状物从丝束承受的阻力,能够高效地向所输送的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
也可以是,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能够减少所输送的丝束与粒状物的碰撞,并且能够高效地向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
也可以是,在比所述第一气体和所述丝束合流的合流位置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之间的中央靠下游侧设有所述排出口。由此,在开纤室中,能够向开纤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并能够通过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
也可以是,所述排出口在所述丝束的内部的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置(偏在)的至少一个偏置区域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能够将粒状物良好地封入丝束的偏置区域,并在丝束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
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具有从形成所述开纤室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成型出所述丝束所用的至少一个成型部,所述偏置区域是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或者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一方。
由此,能够在利用丝束的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的内部、或者未利用丝束的成型部成型的区域的内部中的任一方配置粒状物,并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
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开纤室的流路截面面积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区域。由此,能够在流路截面面积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开纤室的区域将丝束高效地开纤。由此,能够在比气体导入部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开纤室的出口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向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并通过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
也可以是,还具备滞留部,该滞留部设于比所述开纤室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在内部形成有使通过了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丝束暂时滞留的滞留室。由此,能够使被封入粒状物而开纤的丝束在滞留部暂时滞留,并调整丝束的形状。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具备:第一片材供给部,其将第一片材供给到输送线;上述任一项丝束开纤装置;以及第二片材供给部,其以在与所述输送线中的所述第一片材之间夹着利用所述丝束开纤装置开纤后的丝束的方式,将第二片材供给到所述输送线。
由此,能够通过利用第一片材以及第二片材夹住被上述任一丝束开纤装置开纤而添加了粒状物的丝束来制造纤维片材。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气体导入部将第一气体导入到形成于丝束开纤装置的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且包含至少一个开纤室的丝束的输送路径,从而向所述输送路径输送长纤维的丝束,并且在所述开纤室中利用所述第一气体将所述丝束开纤,所述气体导入部设于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上游侧的位置,从设于比所述气体导入部靠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的所述丝束开纤装置的排出口,将从粒状物供给部供给的粒状物在所述丝束的内部排出。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在比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使粒状物从排出口在丝束的内部排出,因此能够使粒状物通过从气体导入部导入输送路径而被第一气体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进入丝束的内部的足够深度的区域,并将粒状物封入丝束。另外,由于在比气体导入部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从排出口使粒状物在丝束的内部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粒状物的过度扩散,易于将粒状物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能够在丝束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由此,通过使用这样含有粒状物的丝束,能够将粒状物封入纤维片材的希望位置的内部,并在纤维片材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
也可以是,使用所述主体部和将所述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供给的所述粒状物供给部,在所述开纤室内输送的所述丝束的内部,从所述排出口使所述粒状物与所述第二气体一起喷出,所述主体部具有在内部设有供所述粒状物流通的流通路的至少一个流通部,且所述粒状物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流通路的出口是所述排出口。
这样,在开纤室内输送的丝束的内部,从排出口使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喷出,从而能够向开纤中的丝束的内部猛烈地添加粒状物,并使粒状物进入。由此,在向丝束添加粒状物的位置,能够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内部。
也可以是,从作为管状部且下游端部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沿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所述流通部的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能够减少从排出口排出的粒状物从丝束承受的阻力,能够高效地向所输送的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
也可以是,从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能够减少所输送的丝束与粒状物的碰撞,并且能够高效地向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
也可以是,从设于比所述第一气体和所述丝束合流的合流位置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之间的中央靠下游侧的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在开纤室中,能够向开纤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并能够通过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
也可以是,在所述丝束的内部的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置的至少一个偏置区域,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由此,能够将粒状物良好地封入丝束的偏置区域,并在丝束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
也可以是,使用具有从形成所述开纤室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成型出所述丝束所用的至少一个成型部的所述主体部,将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或者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一方设定为所述偏置区域,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
由此,能够在利用丝束的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的内部、或者未利用丝束的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的内部中的任一方配置粒状物,并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
也可以是,使用具有所述开纤室的流路截面面积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区域的所述主体部。
由此,能够在流路截面面积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开纤室的区域将丝束高效地开纤。由此,能够在比气体导入部靠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开纤室的出口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向丝束的内部添加粒状物,并通过开纤的丝束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良好地配置于丝束的希望的位置。
也可以是,使通过了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丝束暂时滞留于设于比所述开纤室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在内部形成有滞留室的滞留部的所述滞留室。由此,能够使被封入粒状物而开纤的丝束在滞留部暂时滞留,并调整丝束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使用长纤维的丝束构成的纤维片材的希望的位置的内部封入粒状物,并在纤维片材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从与丝束带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局部铅垂剖面图。
图3是图2的主体部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组图。
图4是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从铅垂方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
图5是通过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的从输送方向观察的铅垂剖面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的从出口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7是通过图6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的从输送方向观察的铅垂剖面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的从出口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9是通过图8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的从输送方向观察的铅垂剖面图。
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的从出口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11是通过图10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的从输送方向观察的铅垂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纤维片材制造装置]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的整体图。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具备丝束开纤部2与片材层叠部3。在丝束开纤部2的附近载置有梱包箱50。在梱包箱50中折叠地捆包有由卷曲长纤维的丝束构成的捆状的丝束带60。丝束带60的纤维在这里为长纤维的乙酸纤维素纤维。然而,丝束带60的纤维也可以是乙酸纤维素纤维以外的纤维。作为一个例子,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中,丝束带60在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被保持为水平的同时,沿输送方向P1被输送。
丝束开纤部2通过对丝束带60赋予外力而将丝束带60的卷曲的一部分解除,从而进行调整以使丝束带60的体积变大。丝束开纤部2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有第一开纤装置4、引导件5、第二开纤装置6、第一开纤辊7、第二开纤辊8、丝束开纤装置9、以及输送部10。
第一开纤装置4对从梱包箱50向上方送出的丝束带60吹送空气等气体,将丝束带60沿与输送方向P1正交的一方向(这里是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开纤。引导件5将通过第一开纤装置4后的丝束带60引导到第二开纤装置6。第一开纤装置4与引导件5作为一个例子,分别支承于从丝束开纤部2的壳体向上方延伸设置的未图示的臂(悬臂)。第二开纤装置6作为一个例子,具有与第一开纤装置4相同的构成,将丝束带60进一步沿所述一个方向开纤。第一开纤装置4与第二开纤装置6也称为带状喷射装置。
第一开纤辊7具有一对辊11、12。第二开纤辊8具有一对辊13、14。第二开纤辊8以比第一开纤辊7的周速度更快的周速度被旋转驱动。通过第二开纤装置6后的丝束带60在一对辊11、12之间插入并通过,并且在一对辊13、14之间插入并通过。丝束带60通过第一开纤辊7与第二开纤辊8沿输送方向P1被赋予张力而开纤。也可以在一对辊11、12的一方的辊和一对辊13、14的一方的辊中的至少任一辊上,将用于将丝束带60沿宽度方向开纤的槽部在周向上形成为螺旋状。丝束开纤装置9将被输送到第二开纤辊8的丝束带60开纤。输送部10接取通过丝束开纤装置9后的丝束带60而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输送。输送部10具有相互平行地被轴支承的一对输送辊(引取辊)15、16。在输送部10中,丝束带60在一对输送辊15、16之间插入并通过。丝束带60被一对输送辊15、16接取而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输送。
片材层叠部3对开纤后的丝束带60层叠第一片材61以及第二片材62。片材层叠部3具有第一片材(底片材)供给部17、片材输送部18、第二片材(顶片材)供给部19、粘接剂添加部20、片材成型部21、以及粘合部22。第一片材供给部17从轴支承的片材辊17a送出带状的第一片材61并供给到输送线L上。片材输送部18将第一片材61在输送线L上输送。第一片材61上被供给开纤后的丝束带60。第二片材供给部19从轴支承的片材辊19a送出带状的第二片材62,以在第一片材61与第二片材62之间夹着丝束带60而层叠的方式将第二片材62供给到输送线L上。粘接剂添加部20在比第二片材供给部19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对第二片材62添加粘接剂(例如热熔型粘接剂)。粘合部22将通过片材成型部21后的第一片材61与第二片材62进行按压,将第一片材61与第二片材62以夹着丝束带60而层叠的状态进行粘合。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中,通过切断利用粘合部22粘合的第一片材61、丝束带60、以及第二片材62,制造出规定形状的纤维片材63。
[丝束开纤装置]
图2是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9的从与输送方向P1正交的方向观察的局部铅垂剖面图。丝束开纤装置9具备喷嘴部25、主体部26、一对粒状物供给部27、以及滞留部28。
喷嘴部25将丝束带60与第一气体G1一起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输送。喷嘴部25具有混合部29与喷嘴主体部30。混合部29是沿输送方向P1延伸的管状部,将丝束带60与第一气体G1混合。在混合部29的上游侧的侧部设有气体导入口29a。气体导入口29a设于主体部26的比输送方向P1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这里是第二开纤室43c)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气体导入口29a是向喷嘴部25的内部空间40导入第一气体G1的气体导入部,连接于未图示的压缩机。第一气体G1作为一个例子是空气,为了将丝束带60沿输送方向P1输送且开纤而使用。第一气体G1利用所述压缩机加压而导入气体导入口29a,在通过喷嘴部25的内部之后,导入到主体部26的输送路径43。在混合部29的上游端部29b设有丝束带导入口29c。在丝束带导入口29c,从外部向喷嘴部25的内部空间40导入丝束带60。混合部29的下游端部29d连接于主体部26。
喷嘴主体部30在混合部29的内部设于混合部29的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在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的喷嘴主体部30的前端形成有锥部30a。锥部30a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具有前端变细的形状。混合部29的与锥部30a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在和锥部30a的外周面隔离的同时,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缩径。由此,在锥部30a的外周面与混合部29的内周面之间设有将从气体导入口29a导入的第一气体G1向内部空间40以喷射状喷出的环状剖面的流路41。在喷嘴主体部30的内部,设有从丝束带导入口29c沿混合部29的长度方向延伸的丝束带导入路42。丝束带导入路42的输送方向P1的出口设于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的位置。通过丝束带导入路42后的丝束带60与通过流路41后的喷射状的第一气体G1混合而输送到内部空间40。另外,丝束带导入路42的所述出口与气体导入口29a可以设于从铅垂方向观察时重叠的位置,丝束带导入路42的所述出口也可以设于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
主体部26将丝束带60开纤。主体部26为筒状,在内部具有丝束带60的输送路径43。输送路径43沿输送方向P1延伸。主体部26的出口26b的位置处的输送路径43的流路截面面积比主体部26的入口26a的位置处的输送路径43的流路截面面积大(参照图3)。输送路径43包含流路43a、第一开纤室43b、以及第二开纤室43c。丝束带60一边在输送路径43中被输送,一边利用第一气体G1开纤。另外,喷嘴部25与主体部26也可以一体地构成。
主体部26具有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具有板状部31a、32a。板状部31a、32a具有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板面。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使用螺钉等未图示的紧固部件相互组合。主体部26具有设于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的一方而用于使粒状物65流通的至少一个流通部。这里,第二部件32具有在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一对流通部33。作为一个例子,流通部33为管状部,具有上游端部33a、中央部33b、以及下游端部33c。上游端部33a位于流通部33中的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从板状部32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中央部33b位于比上游端部33a靠靠下方。中央部33b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相对于输送方向P1以下坡倾斜地延伸,沿厚度方向贯通板状部32a。在中央部33b的内部,朝向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线A1和朝向流通方向P2的上游侧的线A2之间的角度θ被设定为锐角。角度θ的值优选为10°以上小于90°的范围的值,更优选为20°以上70°以下的范围的值,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60°以下的范围的值。这里,角度θ设定为大致45°。下游端部33c位于比中央部33b靠下方。下游端部33c在板状部32a的下表面的下方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内突出,并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
在各流通部33的内部设有第一流通路44。第一流通路44沿输送方向P1的长度方向延伸,连通于主体部26的内周面26c与外周面26d。第一流通路44的入口44a设于上游端部33a,第一流通路44的出口44b设于下游端部33c。丝束开纤装置9具有出口44b作为在丝束带60的内部排出从粒状物供给部27供给的粒状物65的排出口。第一流通路44用于使粒状物65沿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流通方向P2流通,向在输送路径43中输送的丝束带60添加粒状物65。出口44b设于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并且比是输送方向P1的最下游侧的开纤室的出口(这里是第二开纤室43c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出口44b在丝束开纤装置9中优选设于比从气体导入口29a导入的第一气体G1与从丝束带导入路42导入的丝束带60的合流位置(丝束带导入路42的输送方向P1的出口)N靠下游侧、并且是比出口43d靠上游侧的位置。而且,出口44b更优选设于比合流位置N与出口43d之间的中央M1靠下游侧、并且是比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这里,出口44b设于中央M1与出口43d之间的中央M2的位置。
粒状物供给部27向在第一开纤室43b内输送的丝束带60添加粒状物65。粒状物供给部27具有供给管部34与料斗35。供给管部34沿铅垂方向延伸。供给管部34的上游端部34a与料斗35连接。供给管部34的下游端部34b与流通部33的上游端部33a连接。在供给管部34的内部设有粒状物65所流通的第二流通路45。第二流通路45沿供给管部34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供给管部34的中途设有喷嘴部37。喷嘴部37具有混合部38与喷嘴主体部39。在混合部38的侧部设有气体导入口38a。气体导入口38a是用于向第二流通路45内导入第二气体G2的气体导入部,在这里连接于所述压缩机。混合部38将粒状物65与第二气体G2混合。第二气体G2作为一个例子是空气。
喷嘴主体部39设于混合部38的内部。在第二流通路45的流通方向P2的下游侧的喷嘴主体部39的前端形成有锥部39a。锥部39a具有从流通方向P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前端变细的形状。混合部38的与锥部39a的外周面对置的内周面与锥部39a的外周面隔离,并且从流通方向P2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缩径。由此,在锥部39a的外周面与混合部38的内周面之间设有使从气体导入口38a导入的第二气体G2以喷射状向第二流通路45喷出的环状剖面的流路47。在喷嘴主体部39的内部设有沿流通方向P2延伸且用于使粒状物65流通的流通路48。第二气体G2被所述压缩机加压而导入气体导入口38a,并在供给管部34的第二流通路45中流通之后,在流通部33的第一流通路44中流通,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内与从料斗35经由供给孔35a供给的粒状物65一起喷出。另外,第二气体G2并不限定于加压后的气体,也可以是设定为大气压或者负压的气体。
料斗35存储粒状物65。在料斗35的下方设有向第二流通路45侧供给粒状物65的供给孔35a。粒状物65作为一个例子是SAP。然而,粒状物65并不限定于SAP,也可以是除臭材料、抗菌材料及吸附材料中的任意一种。除臭材料和抗菌材料中例如可以利用规定的树脂材料。另外,吸附材料中除了例如规定的树脂材料以外,还可以利用活性炭。
滞留部28使通过输送路径43后的丝束带60暂时滞留,从而抑制丝束带60的过度的膨胀,并且调整丝束带60的体积或者密度。滞留部28具有多个长条部件36。各长条部件36连接于主体部26的端面26g。各长条部件36在输送路径43的周向上相互隔离,且从主体部26朝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延伸。各长条部件36由具有一定弹性的金属制的棒状部件构成。在滞留部28形成有由多个长条部件36包围的滞留室46。
多个长条部件36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相互接近。由此,滞留室46的与输送方向P1正交的剖面(流路剖面)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减小。在滞留室46中,丝束带60从各长条部件36承受的按压力随着丝束带60在滞留室46中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输送而变大。由此,丝束带60一边滞留在滞留室46中,一边被多个长条部件36向输送方向P1压缩,纤维间隙变窄而使得密度增加。从主体部26排出的第一气体G1以及第二气体G2从长条部件36彼此的间隙向外部穿过而扩散。另外,长条部件36并不限定于棒状部件,例如也可以是板状部件。在由板状部件构成长条部件36的情况下,使板状部件的板面与丝束带60面接触。
图3是图2的主体部26的从斜上方观察的组图。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具有共同的构成。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形成为以铅垂方向为厚度方向、以输送方向P1为长度方向、并且以与输送方向P1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为宽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在板状部31a、32a的相互对置的板面的中央形成有沿输送方向P1延伸的槽部31b、32b。第一部件31的夹着槽部31b的两侧的部分与第二部件32的夹着槽部32b的两侧的部分面接触。由此,槽部31b、32b组合而使第一部件31与第二部件32的各内表面连续,形成主体部26的内周面26c。利用该主体部26的内周面26c,分别形成了流路43a、第一开纤室43b、以及第二开纤室43c。在第二部件32中,各流通部33被设为出口44b位于主体部26的宽度方向上的槽部32b的两端。作为一个例子,各流通部33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二部件32。第一流通路44的流路剖面具有大致圆形状,但并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具有椭圆形状、矩形状。另外,各流通部33也可以被设为,出口44b位于比主体部26的宽度方向上的槽部32b的两端靠主体部26的中央侧。
在主体部26的入口26a连接有喷嘴部25的下游端部29d。由此,流路43a与混合部29的内部空间40连接。主体部26具有上游侧部26e与下游侧部(也称为适配器部。)26f。在上游侧部26e的内部形成有流路43a与第一开纤室43b。流路43a位于上游侧部26e的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第一开纤室43b位于上游侧部26e的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第一开纤室43b具有上游侧开纤室43b1与下游侧开纤室43b2。上游侧开纤室43b1的宽度W1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增加。下游侧开纤室43b2的宽度W2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以比上游侧开纤室43b1的宽度W1更陡的比例逐渐增加。由此,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截面面积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加。这样,主体部26在从入口26a朝向出口26b的方向上具有输送路径43的流路截面面积增加的区域。在第一开纤室43b内输送丝束带60时,丝束带60利用第一气体G1与第一开纤室43b的形状对应地膨胀,丝束带60的各纤维被高效地开纤。
在下游侧部26f的内部形成有第二开纤室43c。第二开纤室43c与第一开纤室43b连续。第二开纤室43c的宽度W3比下游侧开纤室43b2的出口处的宽度W2扩宽。由此,第二开纤室43c的流路截面面积比下游侧开纤室43b2的出口处的流路截面面积扩大。第二开纤室43c的宽度W3在输送方向P1上恒定。在第二开纤室43c内输送丝束带60时,丝束带60进一步开纤而膨胀。
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开纤室43b与第二开纤室43c的各流路剖面具有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比铅垂方向的尺寸大的形状。由此,第一开纤室43b与第二开纤室43c的各流路剖面具有以其宽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扁平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主体部26后的丝束带60的剖面形状不被限定,因此第一开纤室43b与第二开纤室43c的各流路剖面也可以具有大致圆形状或者大致方形状。或者,第一开纤室43b与第二开纤室43c的各流路剖面也可以具有以宽度方向为长轴方向、以铅垂方向为短轴方向的大致椭圆形状。
在上游侧部26e与下游侧部26f的边界部分形成有与输送方向P1正交的环状的端面26g。端面26g沿第二开纤室43c的周向延伸。在端面26g沿出口26b的开口周缘设有多个孔26h。在各孔26h连接有各长条部件36(参照图2)。由此,滞留室46的流路剖面形状与各长条部件36连接于端面26g的连接位置处的输送路径43的流路剖面形状相似。因而,一边利用第一开纤室43b与第二开纤室43c开纤一边成型的丝束带60的形状在滞留室46中也得以保持。
图4是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9的从铅垂方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在图4中,示出了第一开纤室43b内的各出口44b的位置。各出口44b被配置为,在丝束带60的内部,在沿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偏置的至少一个偏置区域(这里是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一对偏置区域)中,朝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将粒状物65与第二气体G2一起排出。作为一个例子,各出口44b位于主体部26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开纤室43b的两端部。丝束带60的偏置区域在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上被设定在位于丝束带60的夹着中央部60b的两侧的一对端部60a的内部。
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运行时,在丝束开纤装置9中,从喷嘴部25沿输送方向P1输送丝束带60,使其通过主体部26的输送路径43。此时,在第一开纤室43b中,在丝束带60的内部的偏置区域,从出口44b排出从粒状物供给部27供给的粒状物65。这样,在比第二开纤室43c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丝束带60的内部从出口44b排出粒状物65,将粒状物65添加到丝束带60的内部。这里,在与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的丝束带60相比进行开纤的第一开纤室43b内的丝束带60的内部封入粒状物65。
由此,粒状物65通过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进入丝束带60的足够深度的区域而被封入。另外,通过从出口44b使粒状物65与第二气体G2一起喷出,向开纤中的丝束带60的内部猛烈地添加粒状物65,能够使粒状物65高效地进入丝束带60的内部。另外,通过在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使粒状物65从出口44b向丝束带60的内部排出,能够抑制粒状物65的过度扩散,易于将粒状物65配置于丝束带60的偏置区域。另外,在丝束带60的内部的出口44b所在的部分,纤维在比出口44b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绕进,因此不会在丝束带60的内部的出口44b所在的部分产生空洞。
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中,通过调节向丝束带60添加粒状物65时的丝束带60的体积、密度、输送速度、粒状物65的供给量以及第二气体G2的气压等的设定,能够在丝束带60的厚度方向上的规定深度的区域将粒状物65封入丝束带60的内部。
使通过输送路径43后的丝束带60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连续地暂时滞留于滞留室46,并沿输送方向P1压缩。由此,在滞留室46中整理被封入粒状物65而开纤的丝束带60的形状。在滞留室46中,丝束带60在输送方向P1上被压缩,纤维间隙变窄,在缠绕的多个纤维上承载粒状物65。因而,即使对丝束带60施加一些振动、冲击等外力,粒状物65也难以从纤维间隙脱落,并且粒状物65难以在丝束带60的内部引起位置偏移。由此,可维持在丝束带60的偏置区域封入有粒状物65的状态。并且,在不使用粘结材料等的前提下,粒状物65难以从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脱落。
一边将通过了滞留室46的丝束带60输送到滞留部28与输送部10之间的输送路径,一边局部地解除丝束带60的压缩状态。由此,使丝束带60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为刚从第二开纤室43c输出后的形状。之后,使丝束带60在输送部10的一对输送辊15、16间插入并通过。
图5是通过图1的丝束开纤装置9后的丝束带60的从输送方向P1观察的铅垂剖面图。丝束带60具有以宽度方向为长轴方向、以厚度方向为短轴方向的大致椭圆状的剖面形状。在作为丝束带60的偏置区域的各端部60a的内部封入有粒状物65。作为一个例子,粒状物65优选配置在距丝束带60的外周面为比丝束带60的厚度尺寸的1/20的值深的区域,更优选配置在距丝束带60的外周面为比丝束带60的厚度尺寸的1/10深的区域,进一步优选配置在距丝束带60的外周面为比丝束带60的厚度尺寸的1/8深的区域。这里,粒状物65配置于距丝束带60的外周面为比丝束带60的厚度尺寸的1/6的值深的区域。在丝束带60的从输送方向P1观察的铅垂剖面中,粒状物65配置于以丝束带60的厚度方向中央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的区域。
在使用像这样封入有粒状物65的丝束带60而制造出的纤维片材63中,能够在各端部60a所对应的位置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与在纤维片材的整体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纤维片材63高功能化。例如可得到在丝束带60的整体中具有良好的缓冲性、并且在各端部60a所对应的位置具有较高的耐横向渗漏性以及耐回渗性(吸收到纤维片材63的水在纤维片材63的表面再次渗出的特性。也称为反渗。)的纤维片材63。
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中,通过使丝束带60中的粒状物65的配置位置在丝束带60的宽度方向上偏置,例如能够仅在丝束带60的中央部60b、或者仅在丝束带60的各端部60a等,在丝束带60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由此,在使用这种丝束带60制造出的纤维片材63中,能够容易地设定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的位置,能够提高纤维片材63的设计自由度。另外,通过使丝束带60局部地包含粒状物65,能够节约粒状物65相对于丝束带60的添加量。
以上说明那样,在比第二开纤室43c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粒状物65从出口44b在丝束带60的内部排出,因此粒状物65通过从气体导入口29a导入输送路径43而被第一气体G1开纤的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进入丝束带60的内部的足够深度的区域并被封入。另外,由于在比气体导入口29a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的位置,粒状物65从出口44b在丝束带60的内部排出,因此能够抑制粒状物65的过度扩散,易于将粒状物65配置于丝束带60的希望的位置,能够在丝束带60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由此,通过这样使用含有粒状物65的丝束带60,能够将粒状物65封入纤维片材63的希望的位置,在纤维片材63中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63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丝束开纤装置9中,由于流通部33的下游端部33c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内突出而沿输送路径43的输送方向P1延伸,因此能够减少从排出口44b排出的粒状物65从丝束带60承受的阻力,能够高效地向所输送的丝束带60的内部添加粒状物65。另外,由于在中央部33b的内部将线A1、A2之间的角度θ设定为锐角,因此在第一流通路44中,能够抑制在中央部33b流通的粒状物65碰撞于下游端部33c的内周面,能够良好地向所输送的丝束带60的内部添加粒状物65。
另外,由于从出口44b朝向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排出粒状物65,因此能够减少所输送的的丝束带60与粒状物65的碰撞,并且能够高效地向丝束带60的内部添加粒状物65。
另外,通过使第二部件32的板状部32a沿厚度方向贯通而设置流通部33,能够在丝束开纤装置9中容易地设置第一流通路44。另外,在主体部26中,由于在比中央M1靠输送方向P1的下游侧、并且是比第二开纤室43c的出口43d靠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的位置设有出口44b,因此在第一开纤室43b中,能够向开纤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丝束带60的内部添加粒状物65,并能够通过开纤的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65良好地配置于丝束带60的希望的位置。
另外,由于主体部26具有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截面面积从输送方向P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区域,因此在像这样流路截面面积增加的第一开纤室43b的区域,能够将丝束带60高效地开纤。由此,能够通过在该区域开纤的丝束带60的纤维间隙将粒状物65良好地封入丝束带60的内部。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异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从出口126b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126的主视图。图7是通过图6的丝束开纤装置后丝束带160的从输送方向P1观察的铅垂剖面图。主体部126具有从内周面126c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内突出而成型出丝束带160的至少一个成型部。如图6所示,作为一个例子,在主体部126的内周面126c中的、形成第一开纤室43b的部分,设有多个(这里是一对)中装板136、137。中装板136设于第一部件131,中装板137设于第二部件132。中装板136、137具有向第一开纤室43b露出的成型部136a、137a。成型部136a、137a用于成型出丝束带160,从内周面126c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第一开纤室43b突出。这里,成型部136a、137a被设为,在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剖面中,在主体部126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向主体部126的厚度方向突出。成型部136a、137a为纵长状,沿输送方向P1延伸。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剖面具有与设有成型部136a、137a的位置对应的部分向内侧凹陷的异形剖面形状。
在中装板136、137的端面136b、137b和主体部126的端面126g,沿出口126b的开口周缘的一部分设有用于将长条部件36连接于主体部126的多个孔136c、137c、126h。在第二部件132中的主体部126的内周面126c侧,在隔着中装板137的第二部件13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有一对流通部133。
在纤维片材制造装置1运行时,丝束带160一边被输送到第一开纤室43b,一边利用第一气体G1开纤,并且与成型部136a、137a抵接。由此,丝束带160在其表面形成沿一个方向(这里是输送方向P1)延伸的凹陷,同时被开纤且成型。如图7所示,丝束带160具有宽度方向的中央部160b的厚度比宽度方向两侧的端部160a的厚度薄的哑铃型的异形剖面形状。
丝束带160的偏置区域能够设定为丝束带160利用成型部136a、137a成型的区域、或者未成型的区域中的任一方。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将丝束带160的偏置区域设定为未利用丝束带160的成型部136a、137a成型的区域(各端部160a的内部)。在第一开纤室43b中,在各流通部133的第一流通路144中流通的粒状物65从出口144b与被加压的第二气体G2一起向开纤中的丝束带160的内部喷出。由此,在各端部160a的内部封入有粒状物65。
在使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丝束带160制造纤维片材的情况下,可获得例如可在中央部160b所对应的位置提高液体透过性并且实现轻量化、且在端部160a所对应的位置提高了蓬松度、液体扩散性、耐横向渗漏性以及耐回渗性等特性的纤维片材。另外,也能够在中央部160b的上表面重叠地配设用于提高吸水性的吸水片材等。
(第三实施方式)
图8是从出口226b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226的主视图。图9是通过图8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260的从输送方向P1观察的铅垂剖面图。如图8所示,在主体部226的内周面226c中的、形成第一开纤室43b的部分设有多个(这里是四张)中装板236、237。具体而言,在第一部件23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安装有两张中装板236。另外,在第二部件23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安装有两张中装板237。各中装板236、237的成型部236a、237a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向主体部226的厚度方向突出。由此,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剖面具有十字型的异形剖面形状。
在中装板236、237的端面236b、237b和主体部226的端面226g上,沿出口226b的开口周缘的一部分设有用于将长条部件36连接于主体部226的多个孔236c、237c、226h。在第二部件232中的主体部226的内周面226c侧,在一对中装板237之间设有单一的流通部233。
如图9所示,通过丝束开纤装置的丝束带260具有十字型的异形剖面形状。在第一开纤室43b中,在流通部233的第一流通路244中流通的粒状物65从出口244b与被加压的第二气体G2一起向开纤中的丝束带260的内部喷出。由此,在中央部260b的内部封入有粒状物65。在使用具有这种构成的丝束带260制造纤维片材的情况下,可获得例如在中央部260b所对应的位置特别地提高了吸水性、液体扩散性以及缓冲性等特性的纤维片材。
(第四实施方式)
图10是从出口326b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丝束开纤装置的主体部326的主视图。图11是通过图10的丝束开纤装置后的丝束带360的从输送方向P1观察的铅垂剖面图。如图10所示,在主体部326的内周面326c中的、形成第一开纤室43b的部分设有多个(这里是三张)中装板337。具体而言,在第二部件332上,在内周面326c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有各中装板337。各中装板337的多个成型部337a朝向第一开纤室43b向铅垂方向突出。在第一部件331未设有成型部。由此,第一开纤室43b的流路剖面具有沿丝束带36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的周缘形状相互不同的异形剖面形状。
在各中装板337的端面337b和主体部326的端面326g上,沿出口26b的开口周缘的一部分设有用于将长条部件36连接于主体部326的多个孔337c、326h。在第二部件332中的主体部326的内周面326c侧,以沿铅垂方向贯通各中装板337的方式设有多个流通部333。
如图11所示,通过了丝束开纤装置的丝束带360具有一方的面(这里是下表面)为平坦、在另一方的面(这里是上表面)上沿宽度方向交替地排列有凸部360a与凹部360b的异形剖面形状。在第一开纤室43b中,在各流通部33的第一流通路344中流通的粒状物65从出口344b与被加压的第二气体G2一起在丝束带360的内部喷出。由此,在丝束带360的各凹部360b的内部封入有粒状物65。
具有这种构成的丝束带360在各凹部360b中表现出粒状物65的特性。在使用丝束带360制造纤维片材的情况下,例如可在各凹部360b所对应的位置提高吸水性,并且能够在凹部360b所对应的位置抑制纤维片材与使用者的皮肤的接触,能够提高吸水后的纤维片材的触感。另外,由于吸水性提高后的各凹部360b沿丝束带360的宽度方向排列,因此能够使水分难以从吸水后的纤维片材向丝束带360的宽度方向漏出。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一部件331上也沿内周面326c的周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与中装板337相同的中装板,制造沿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下周缘形状相同的剖面形状的丝束带。
(其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变更、追加或删除其构成以及方法。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任意地组合,例如也可以将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构成或者方法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
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例如使所述压缩机隔开规定时间而间歇地工作,从而将粒状物65间歇地添加到丝束带60、160、260、360的内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丝束带60、160、260、360的内部的在输送方向P1上偏置的区域将粒状物65封入丝束带60、160、260、360。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异的效果:能够在使用长纤维的丝束构成的纤维片材的希望位置的内部封入粒状物,并在纤维片材局部地表现出粒状物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纤维片材的设计自由度。因而,作为能够发挥该效果的意义的丝束开纤装置、使用了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若广泛适用则十分有益。
附图标记说明
G1 第一气体
G2 第二气体
L 输送线
M1 第一气体和丝束带合流的合流位置与第二开纤室的出口之间的丝束带的输送方向的中央
N 第一气体与丝束带的合流位置
P1 丝束带的输送方向
P2 粒状物的流通方向
1 纤维片材制造装置
9 丝束开纤装置
17 第一片材供给部
19 第二片材供给部
24 输送部
26、126、226、326 主体部
26c、126c、226c、326c 主体部的内周面
27 粒状物供给部
28 滞留部
29a 气体导入部
33、133、233、333 流通部
33c 下游端部
43 输送路径
43b 第一开纤室
43c 第二开纤室
43d 第二开纤室的出口
44、144、244、344 第一流通路(流通路)
44b、144b、244b、344b 流通路的出口(排出口)
46 滞留室
60、160、260、360 丝束带(长纤维的丝束)
61 第一片材
62 第二片材
63 纤维片材
65 粒状物
136a、137a、236a、237a、337a 成型部

Claims (19)

1.一种丝束开纤装置,具备:
筒状的主体部,其内部形成有包含利用第一气体将长纤维的丝束开纤的至少一个开纤室的所述丝束的输送路径;
气体导入部,其设于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将所述第一气体导入到所述输送路径;
粒状物供给部,其供给用于添加到所述丝束的粒状物;以及
排出口,其设于比所述气体导入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将从所述粒状物供给部供给的所述粒状物在所述丝束的内部排出,从而使所述粒状物配置在比所述丝束的外周面更靠内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至少一个流通部,该流通部在内部设有供所述粒状物流通的流通路,
所述粒状物供给部将所述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供给,
所述排出口是所述粒状物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流通路的出口,在所述开纤室内输送的所述丝束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气体一起喷出所述粒状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流通部是管状部,所述流通部的下游端部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沿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所述粒状物。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在比所述第一气体和所述丝束合流的合流位置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之间的中央靠下游侧设有所述排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口在所述丝束的内部的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置的至少一个偏置区域排出所述粒状物。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从形成所述开纤室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成型出所述丝束所用的至少一个成型部,
所述偏置区域是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或者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所述开纤室的流路截面面积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其中,
还具备滞留部,该滞留部设于比所述开纤室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在内部形成有使通过了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丝束暂时滞留的滞留室。
10.一种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具备:
第一片材供给部,其将第一片材供给到输送线;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丝束开纤装置;以及
第二片材供给部,其以在与所述输送线中的所述第一片材之间夹着利用所述丝束开纤装置开纤后的丝束的方式,将第二片材供给到所述输送线。
11.一种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从气体导入部将第一气体导入到形成于丝束开纤装置的筒状的主体部的内部且包含至少一个开纤室的丝束的输送路径,从而向所述输送路径输送长纤维的丝束,并且在所述开纤室中利用所述第一气体将所述丝束开纤,所述气体导入部设于比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上游侧的位置,
从设于比所述气体导入部靠所述丝束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是比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的所述丝束开纤装置的排出口,将从粒状物供给部供给的粒状物在所述丝束的内部排出,从而使所述粒状物配置在比所述丝束的外周面更靠内部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所述主体部和将所述粒状物与加压后的第二气体一起供给的所述粒状物供给部,在所述开纤室内输送的所述丝束的内部,从所述排出口使所述粒状物与所述第二气体一起喷出,所述主体部具有在内部设有供所述粒状物流通的流通路的至少一个流通部,且所述粒状物的流通方向上的所述流通路的出口是所述排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作为管状部且下游端部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沿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所述流通部的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排出所述粒状物。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设于比所述第一气体和所述丝束合流的合流位置与所述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所述开纤室的出口之间的中央靠下游侧的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丝束的内部的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偏置的至少一个偏置区域,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具有从形成所述开纤室的内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开纤室内突出而成型出所述丝束所用的至少一个成型部的所述主体部,将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或者所述丝束的利用所述成型部成型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一方设定为所述偏置区域,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粒状物。
18.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具有所述开纤室的流路截面面积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增加的区域的所述主体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通过了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丝束暂时滞留于设于比所述开纤室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在内部形成有滞留室的滞留部的所述滞留室。
CN201780082292.XA 2017-02-06 2017-02-06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01399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04275 WO2018142627A1 (ja) 2017-02-06 2017-02-06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9956A CN110139956A (zh) 2019-08-16
CN110139956B true CN110139956B (zh) 2021-12-21

Family

ID=63039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2292.XA Active CN110139956B (zh) 2017-02-06 2017-02-06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9956B (zh)
WO (1) WO2018142627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2829A (en) * 1958-02-11 1962-05-08 Celanese Corp Processing tow
CN1856604A (zh) * 2003-09-26 2006-11-01 塞拉尼斯阿希德特Llc公司 用于制造吸收性复合物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47720A (zh) * 2011-11-29 2014-01-29 株式会社大赛璐 长条状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装置
WO2016203641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長尺状の繊維トウの開繊物の製造方法
WO2017009882A1 (ja) * 2015-07-15 2017-01-1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6383B2 (ja) * 2015-08-31 2020-02-14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32829A (en) * 1958-02-11 1962-05-08 Celanese Corp Processing tow
CN1856604A (zh) * 2003-09-26 2006-11-01 塞拉尼斯阿希德特Llc公司 用于制造吸收性复合物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47720A (zh) * 2011-11-29 2014-01-29 株式会社大赛璐 长条状纤维丝束的开纤物的制造装置
WO2016203641A1 (ja) * 2015-06-19 2016-12-2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長尺状の繊維トウの開繊物の製造方法
WO2017009882A1 (ja) * 2015-07-15 2017-01-1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9956A (zh) 2019-08-16
WO2018142627A1 (ja)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6383B2 (ja)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7849756B (zh)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以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US9890005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JP5283857B2 (ja) 繊維シート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08138405B (zh) 带凹凸图案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
FI95054C (fi) Laite ja menetelmiä useita komponentteja käsittävien ilmaa sisältävien kuitutyynyjen muodostamiseksi
US903413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rranging granular material
US20150252530A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MX2007015405A (es) Metodo y dispositivo para producir un genero no tejido.
CN1612961A (zh) 泡沫成形的方法和设备
CN110139956B (zh)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6761685B2 (ja)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646384B2 (ja) トウ開繊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繊維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02197885A (zh) 烟草加工业机器的抽吸带
US20160008180A1 (en) Unit for making absorbent pads for nappies
CN102197884B (zh) 烟草加工业机器的抽吸带
EP3270842A1 (en) A crushing mill for crushing fibrous material for a unit for forming absorbent cores in a machine which makes absorbent sanitary articles.
CN107002315B (zh) 丝束开纤装置、使用其的纤维片材制造装置及纤维片材的制造方法
JP6793570B2 (ja)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KR20170031766A (ko) 필터 로드 형성 방법 및 필터 로드 형성 장치
JP6765924B2 (ja)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830786B2 (ja) 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JP6830785B2 (ja) トウ開繊装置、吸収性物品製造装置、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12584805A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
WO2020039534A1 (ja) 開繊体成形装置及び開繊体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