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32800B -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32800B
CN110132800B CN201910492660.9A CN201910492660A CN110132800B CN 110132800 B CN110132800 B CN 110132800B CN 201910492660 A CN201910492660 A CN 201910492660A CN 110132800 B CN110132800 B CN 1101328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unit
adsorption
filter material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26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32800A (zh
Inventor
李子宜
刘应书
包丹琪
邢奕
崔永康
杨雄
刘文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Priority to CN20191049266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328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32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2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32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32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吸附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载气单元,用于提供载气;待测气体生成单元,用于提供待测气体;颗粒物生成单元,用于提供颗粒物;混合单元,用于将所述载气、待测气体和颗粒物混匀得到混合流体;吸附过滤单元,用于吸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吸附后剩余的混合流体中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所述载气单元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和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分别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混合单元、吸附过滤单元和检测单元依次连接。该系统实现滤料同步脱除气体与颗粒物性能的测试与分析,为大气的治理做出贡献。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附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环境污染物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甲醛、多环芳烃等;颗粒污染物包括PM2.5、PM10等。气体污染物在大气中弥散,当达到一定浓度则会对通过皮肤、呼吸系统侵入人体,对健康产生危害;与水蒸气或其他气体反应形成酸雨,对动植物产生危害,还会侵蚀建筑物。颗粒污染物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可远距离输送,其表面还对光具有散射作用,对大气的能见度及地球辐射影响极大,与人体健康呈现很大的相关性,其最小尺寸效应使其可以随人体呼吸渗透到肺泡和血液,对人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纳米颗粒物与气体共存是一种普遍现象,污染气体传输过程中核膜态颗粒物往往会自发形成。通常在污染物气体传输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多样性、气体与颗粒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理化性质会导致新生核膜态颗粒物的成核和增长,如烟气排放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冷却,烟气中的低挥发性物质会形成一定的气-固分配,在多种气-粒转化机制下成核增长为核膜态颗粒物,促进颗粒物的生成。
目前,去除纳米颗粒物的主要采用团聚技术,包括电团聚、声团聚、磁团聚、热团聚、湍流边界层团聚、光团聚和化学团聚等。但是,除电团聚和化学团聚,其他方式均处于理论阶段,而电团聚和化学团聚设备体积大,占地面积多,系统复杂,投资大,而且对设备的制造、安装质量及维护保养要求较高。所以,以过滤方式去除颗粒物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和焦点。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该系统首先制造出气体与颗粒物的混合物,再通入滤料中同时进行气体和颗粒物的吸附,最后再对剩余混合物中的气体和颗粒物含量进行检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所述系统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所述系统产生气体和颗粒物的混合气流供滤料吸附后再对吸附后的尾气进行检测,进而得到所述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包括:
载气单元,用于提供载气;
待测气体生成单元,用于提供待测气体;
颗粒物生成单元,用于提供颗粒物;
混合单元,用于将所述载气、待测气体和颗粒物混匀得到混合流体;
吸附过滤单元,用于吸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吸附后剩余的混合流体中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
所述载气单元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和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分别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混合单元、吸附过滤单元和检测单元依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载气单元包括:
载气供气气源,用于提供载气;
第一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载气的质量流量;
所述载气供气气源与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另一端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载气供气气源为空气载气处理装置和/或惰性载气装置;
所述空气载气处理装置用于处理空气并提供处理后的空气作为载气;
所述惰性载气装置用于提供惰性气体作为载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的控制气流的流量为0-100L/min。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载气处理装置包括:
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空气进入所述载气单元;
压缩机,用于压缩空气;
第一缓冲罐,用于稳定进口进气压力,保证载气流量稳定;
干燥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
空气过滤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小颗粒;
所述第二阀门、压缩机、第一缓冲罐、干燥器和空气过滤器依次连接,所述过滤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惰性载气装置包括:
第一惰性气体气瓶,用于承载惰性气体;
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惰性气体出口打开或关闭;
所述第一阀门一端与所述惰性气体气瓶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气瓶中承载的气体为氮气、氦气或氩气。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
臭氧发生装置、有机气体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用于生成臭氧作为待测气体;
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用于提供有机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所述气瓶供气装置用于提供气瓶中的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进一步地,当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时,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还设置第三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的气体流量;
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时,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也设置第三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的气体流量;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并联后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气瓶供气装置、和有机气体发生装置时,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也设置第三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的气体流量;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并联后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并联后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和有机气体发生装置时,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也设置第三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的气体流量;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或气瓶供气装置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一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并联后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控制气流的流量范围是0-100L/min。
进一步地,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
臭氧发生器,用于生产臭氧;
第三阀门,用于控制臭氧的通断;
所述第三阀门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包括:
第二惰性气体气瓶,用于提供惰性气体作为有机气体的载气;
第二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惰性气体气瓶产生惰性气体的流量;
有机气体生成器,用于生成有机气体;
第五阀门,用于控制有机气体的通断;
所述第二惰性气体气瓶、第二质量流量计、有机气体生成器和第五阀门依次连接,所述第五阀门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质量流量计的控制气流的流量为0-100L/min。
进一步地,所述有机气体包括甲醛、苯、甲苯、甲烷、乙烷、乙烯、乙醇、乙醛、乙炔、苯系物、多环芳烃和二噁英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气瓶中承载的气体为氮气、氦气或氩气。
进一步地,所述气瓶供气装置包括:
吸附气体气瓶,用于提供吸附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第四阀门,用于控制吸附气体的通断;
所述第四阀门一端与所述吸附气体气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气体气瓶中的吸附气体为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或氯气。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包括:
电丝蒸发冷凝装置,用于采用电丝蒸发冷凝法生成颗粒物;
所述电丝蒸发冷凝装置与所述喷雾热解装置并联,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丝蒸发冷凝装置包括:
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用于生成颗粒物;
第七阀门,用于控制所述载气单元生成的载气进入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
所述第七阀门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采用电丝蒸发冷凝法生成颗粒物,生成的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在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的电极端装上直径为0.01-20mm、长度为3-10cm的金属丝;
给所述金属丝通直流电,电压为1-100V;
通入所述载气单元产生的载气经过金属丝,气体流速为0.01-50L/min;
生成的颗粒物范围集中在1-100nm,改变直流电压、气流流速和金属丝类别,可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粒径分布的颗粒物群。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的材料为铜金属、钨金属、镍合金、铜合金、钨合金、铁合金、铬合金、锰合金、钼合金或银合金。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还包括:
喷雾热解装置,用于采用热解法生成颗粒物;
所述喷雾热解装置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喷雾热解装置包括:
颗粒物喷雾发生器,用于生产颗粒物;
减压阀,用于调整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的进气压力,不同进气压力,分散得到的颗粒物大小也不同;所述减压阀两端的压差用△P表示;
第六阀门,用于控制所述载气单元生成的载气进入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
所述第六阀门、减压阀和颗粒物喷雾发生器依次连接;所述第六阀门另一端连接所述载气单元;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另一端连接所述混合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生成的颗粒粒径为20nm以下。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四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排空的混合流体流量以调节进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中的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
所述第四质量流量计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混合单元和吸附过滤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质量流量计控制气流的流量范围是0-3L/min。
进一步地,进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中的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是由第一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与第二质量流量计/第三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的总和,再减去第四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得到的。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范围是0-5L/min。
进一步地,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包括:
填充滤料的吸附过滤柱,用于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第八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吸附过滤柱中气体的通断;
未填充滤料的参比柱,用于作为空白实验;
第九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参比柱中气体的通断;
所述参比柱和吸附过滤柱并联;并联后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为多孔滤料,所述多孔滤料可以加工成任意形状,一般为原始的颗粒状、纤维状或条状。
进一步地,所述滤料为粉末状时,采用石英砂混合法或黏土小球负载法负载后装入吸附柱中;
所述黏土小球的负载方式为:将粉末状滤料放入容器中,加入若干直径不大于50mm的黏土小球,多次滚动容器,利用黏土的粘性使粉末状多孔滤料稳定均匀附着于黏土小球表面,观察小球状态,不要掉粉;根据滤料的数量及黏土小球的黏附量确定放入所述容器中黏土小球的数量,负载滤料后的滤料和黏土小球的总直径为不大于60mm;
所述石英砂混合法的负载方式为:将粉末状多孔滤料使用0.8kPa压力压片,研磨后筛选出40-60目的滤料;取10-500mg滤料与2000mg石英砂混合。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滤料为纤维状或条状时,直接装入吸附柱中。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待测气体分析装置,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并检测其中的待测气体;
颗粒物粒径谱仪,用于检测和分析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和颗粒物粒径谱仪通过三通阀与所述吸附过滤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颗粒物粒径谱仪为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型号包括SMPS-3938、SMPS-3938E57、SMPS+C和DMS500;所述颗粒物粒径谱仪检测得到的颗粒物检测线可测得颗粒物的粒径及浓度分布等参数,进而可根据过滤前和过滤后的粒径及浓度分布变化得到颗粒物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包括:
过滤器,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待测气体分析仪,用于检测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
所述过滤器一端连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另一端连接所述待测气体分析仪;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先对气粒混合流进行过滤去除颗粒物以保护气体检测装置,再进行浓度检测,进而根据吸附前和吸附后的气体浓度变化得到气体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待测气体分析仪包括下述检测仪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臭氧气体检测仪,Model205;
甲醛检测仪,PPM400ST;
烟气分析仪检测仪,OPTIMA7;
挥发性有机气体检测仪,PGM-7300或IONPhoCheckTiger。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器为HEPA过滤器。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单元为第二缓冲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混合流体:将载气、颗粒物和待测气体混合形成气粒共存混合流体;
空白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不经过滤料吸附,直接对其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空白试验数据;
吸附所述混合流体:采用滤料对所述颗粒物和待测气体同时吸附脱除;
检测尾气,对吸附脱除后的尾气的成分及浓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吸附试验数据;
穿透曲线:比较所述空白试验数据和吸附试验数据,根据时间和气体浓度变化,可知气体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气体穿透曲线;根据颗粒物的粒径随时间的变化(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可知滤料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颗粒物穿透曲线;
根据所述气体穿透曲线和颗粒物穿透曲线分别得到气体和颗粒物的脱除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同时脱除气体和颗粒物的性能及负载特性。
进一步地,空白吸附时,每0-10min获取一组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时长0-6h。
进一步地,检测尾气时,每0-10min获得一组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时长0-6h。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中首先进行空白吸附,再进行检测尾气,且在此期间所述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不变。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适用于前述的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颗粒生成稳定,待测气体生成稳定,颗粒物、待测气体和载气混合形成稳定的气粒共存状态,进而实现滤料(特别是多孔滤料)同步脱除气体(特别是有害气体)与颗粒物性能的测试与分析,为大气的治理做出贡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中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颗粒物的粒径-过滤效率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气体穿透曲线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载气单元,12-第一质量流量计,111-第二阀门,112-压缩机,113-第一缓冲罐,114-干燥器,115-空气过滤器,131-第一惰性气体气瓶,132-第一阀门;
2-待测气体生成单元,211-臭氧发生器,212-第三阀门,22-第三质量流量计,231-第二惰性气体气瓶,232-第二质量流量计,233-有机气体生成器,234-第五阀门,241-吸附气体气瓶,242-第四阀门;
3-颗粒物生成单元,311-第七阀门,312-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323-颗粒物喷雾发生器,321-第六阀门,322-减压阀;
4-混合单元;
5-吸附过滤单元,511-第八阀门,512-吸附过滤柱,521-第九阀门,522-参比柱;
6-检测单元,61-颗粒物粒径谱仪,621-过滤器,622-待测气体分析仪;
7-第四质量流量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及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相反,本发明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教学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实施例提出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载气单元,用于提供载气;
待测气体生成单元,用于提供待测气体;
颗粒物生成单元,用于提供颗粒物;
混合单元,用于将所述载气、待测气体和颗粒物混匀得到混合流体;
吸附过滤单元,用于吸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吸附后剩余的混合流体中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
所述载气单元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和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分别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混合单元、吸附过滤单元和检测单元依次连接。
所述载气单元包括:
空气载气处理装置,用于处理空气并提供处理后的空气作为载气;
第一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载气的质量流量;
所述空气载气处理装置与所述惰性载气装置并联,且与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
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的控制气流的流量为0-100L/min。
所述空气载气处理装置包括:
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空气进入所述载气单元;
压缩机,用于压缩空气;
第一缓冲罐,用于稳定进口进气压力,保证载气流量稳定;
干燥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水分;
空气过滤器,用于去除空气中的小颗粒;
所述第二阀门、压缩机、第一缓冲罐、干燥器和空气过滤器依次连接,所述过滤器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
所述载气单元还包括:
惰性载气装置,用于提供惰性气体作为载气;
所述惰性载气装置与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另一端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
所述惰性载气装置包括:
第一惰性气体气瓶,用于承载惰性气体;
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惰性气体出口打开或关闭;
所述第一阀门一端与所述惰性气体气瓶连接,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
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气瓶中承载的气体为氮气、氦气或氩气。
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
臭氧发生装置,用于生成臭氧作为待测气体;
第三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臭氧发生装置/气瓶供气装置的气体流量;
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控制气流的流量范围是0-100L/min。
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包括:
臭氧发生器,用于生产臭氧;
第三阀门,用于控制臭氧的通断;
所述第三阀门一端与所述臭氧发生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还包括:
有机气体发生装置,用于提供有机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并联后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有机气体发生装置包括:
第二惰性气体气瓶,用于提供惰性气体作为有机气体的载气;
第二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惰性气体气瓶产生惰性气体的流量;
有机气体生成器,用于生成有机气体;
第五阀门,用于控制有机气体的通断;
所述第二惰性气体气瓶、第二质量流量计、有机气体生成器和第五阀门依次连接,所述第五阀门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第二质量流量计的控制气流的流量为0-100L/min。
所述有机气体包括甲醛、苯、甲苯、甲烷、乙烷、乙烯、乙醇、乙醛、乙炔、苯系物、多环芳烃和二噁英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第一惰性气体气瓶中承载的气体为氮气、氦气或氩气。
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还包括:
气瓶供气装置,用于提供气瓶中的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所述气瓶供气装置与所述臭氧发生装置并联后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所述气瓶供气装置包括:
吸附气体气瓶,用于提供吸附气体作为待测气体;
第四阀门,用于控制吸附气体的通断;
所述第四阀门一端与所述吸附气体气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质量流量计连接。
所述吸附气体气瓶中的吸附气体为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或氯气。
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包括:
电丝蒸发冷凝装置,用于采用电丝蒸发冷凝法生成颗粒物;
所述电丝蒸发冷凝装置与所述喷雾热解装置并联,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电丝蒸发冷凝装置包括:
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用于生成颗粒物;
第七阀门,用于控制所述载气单元生成的载气进入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
所述第七阀门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连接。
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采用电丝蒸发冷凝法生成颗粒物,生成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的电极端装上直径为0.01-20mm、长度为3-10cm的金属丝;
给所述金属丝通直流电,电压为1-100V;
通入所述载气单元产生的载气经过金属丝,气体流速为0.01-50L/min;
生成的颗粒物范围集中在1-100nm,改变直流电压、气流流速和金属丝类别,可得到不同浓度不同粒径分布的颗粒物群。
所述金属丝的材料为铜金属、钨金属、镍合金、铜合金、钨合金、铁合金、铬合金、锰合金、钼合金或银合金。
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还包括:
喷雾热解装置,用于采用热解法生成颗粒物;
所述喷雾热解装置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喷雾热解装置包括:
颗粒物喷雾发生器,用于生产颗粒物;
减压阀,用于调整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的进气压力,不同进气压力,分散得到的颗粒物大小也不同;所述减压阀两端的压差用△P表示;
第六阀门,用于控制所述载气单元生成的载气进入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
所述第六阀门、减压阀和颗粒物喷雾发生器依次连接;所述第六阀门另一端连接所述载气单元;所述颗粒物喷雾发生器另一端连接所述混合单元。
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生成的颗粒粒径为20nm以下。
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四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排空的混合流体流量以调节进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中的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
所述第四质量流量计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混合单元和吸附过滤单元连通。
所述第四质量流量计控制气流的流量范围是0.01-80L/min。
进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中的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是由第一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与第二质量流量计/第三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的总和,再减去第四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得到的。
所述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范围是0.01-50L/min。
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包括:
填充滤料的吸附过滤柱,用于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第八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吸附过滤柱中气体的通断;
未填充滤料的参比柱,用于作为空白实验;
第九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参比柱中气体的通断;
所述参比柱和吸附过滤柱并联;并联后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连接。
所述滤料为多孔滤料,所述多孔滤料可以加工成任意形状,一般为原始的颗粒状、纤维状或条状。
所述滤料为粉末状时,采用石英砂混合法或黏土小球负载法负载后装入吸附柱中;
所述黏土小球的负载方式为:将粉末状滤料放入容器中,加入若干直径不大于50mm的黏土小球,多次滚动容器,利用黏土的粘性使粉末状多孔滤料稳定均匀附着于黏土小球表面,观察小球状态,不要掉粉;根据滤料的数量及黏土小球的黏附量确定放入所述容器中黏土小球的数量,负载滤料后的滤料和黏土小球的总直径为不大于60mm;
所述石英砂混合法的负载方式为:将粉末状多孔滤料使用0.8kPa压力压片,研磨后筛选出40-60目的滤料;取10-500mg滤料与2000mg石英砂混合。
所述多孔滤料为纤维状或条状时,直接装入吸附柱中。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待测气体分析装置,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并检测其中的待测气体;
颗粒物粒径谱仪,用于检测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和颗粒物粒径谱仪通过三通阀与所述吸附过滤单元连接。
所述颗粒物粒径谱仪为扫描电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SMPS),型号包括SMPS-3938、SMPS-3938E57、SMPS+C和DMS500;所述颗粒物粒径谱仪检测得到的颗粒物检测线可测得颗粒物的粒径及浓度分布等参数,进而可根据过滤前和过滤后的粒径及浓度分布变化得到颗粒物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包括:
过滤器,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待测气体分析仪,用于检测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
所述过滤器一端连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另一端连接所述待测气体分析仪;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先对气粒混合流进行过滤去除颗粒物以保护气体检测装置,再进行浓度检测,进而根据吸附前和吸附后的气体浓度变化得到气体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仪包括下述检测仪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臭氧气体检测仪,Model205;
甲醛检测仪,PPM400ST;
烟气分析仪检测仪,OPTIMA7;
挥发性有机气体检测仪,PGM-7300或IONPhoCheckTiger。
所述过滤器为HEPA过滤器。
所述混合单元为第二缓冲罐。
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混合流体:将载气、颗粒物和待测气体混合形成气粒共存混合流体;
空白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不经过滤料吸附,直接对其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空白试验数据;
吸附所述混合流体:采用滤料对所述颗粒物和待测气体同时吸附脱除;
检测尾气,对吸附脱除后的尾气的成分及浓度等参数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吸附试验数据;
穿透曲线:比较所述空白试验数据和吸附试验数据,根据时间和气体浓度变化,可知气体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气体穿透曲线;根据时间和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变化,可知滤料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颗粒物穿透曲线;
根据所述气体穿透曲线和颗粒物穿透曲线分别得到气体和颗粒物的脱除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同时脱除气体和颗粒物的性能及负载特性。
空白吸附时,每0-10min获取一组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时长0-6h。
检测尾气时,每0-10min获得一组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时长0-6h。
所述方法中首先进行空白吸附,再进行检测尾气,且在此期间所述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不变。
所述方法适用于前述的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采用上述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启动载气单元。若以气瓶为气源,则选择惰性气体气瓶,检查压力表,打开阀门,通入气体;若以空气为气源,则打开压缩机引入空气,空气经缓冲器1,进入干燥器去除水分,进入过滤器去除小颗粒,得到洁净空气。
(2)对整个实验系统进行气密性测试。在金属管与软管连接处、管路与设备的连接口以及设备封闭口,涂抹肥皂泡,观察气体逃逸情况,保证装置没有气体泄漏。
(3)准备多孔滤料。对于纤维状、条状的滤料,可取适量装入吸附柱;若为粉末状滤料,则可采用石英砂混合法或黏土小球负载法:石英砂混合法为将粉末状多孔滤料使用0.8kPa压力压片,研磨后筛选出40-60目的滤料;取10-500mg滤料与2000mg石英砂混合。黏土小球负载法为将适量粉末状多孔滤料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黏土小球;滚动试管使粉末稳定均匀附着于黏土小球表面,观察其状态至滚动不掉粉。
(4)启动颗粒物生成单元,生成纳米颗粒物。在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的电极两端装载金属丝,在保证载气通入的条件下,开启颗粒生成器预热2-10分钟;通过调试直流电压、电流,确定所需粒径颗粒物的最适生成条件。所用金属丝一般为高纯钨丝,由于钨丝升华会导致钨丝不断变细直至最后被熔断,并且钨丝越细流经其电流越小导致生成的颗粒物不断变化,因此10-20min更换钨丝可以保证生成粒径和浓度稳定的颗粒物。
(5)启动待测气体生成单元,提供待测气体。若以吸附气体气瓶为气源,则采用气瓶供气装置,检查气瓶气压表,打开第四阀门,第三质量流量计控制吸附气体气流;若以臭氧为气源,则开启臭氧发生器,第三质量流量计控制臭氧气流;若为水蒸气或有机气体,则使用有机气体发生装置,第二质量流量计控制气流。
(6)形成气粒共存条件。载气单元生成的载气进入颗粒物生成单元形成载气颗粒物混合流体,与步骤(5)生成的待测气体一起进入混合单元均匀混合,形成气粒混合流。
(7)进入吸附过滤单元,进行气粒脱除实验。将气粒混合流通入如图1所示的吸附过滤柱或参比柱,形成对比实验。当进入吸附过滤柱时,气流与其中的滤料(如多孔滤料)接触,然后从吸附柱另一端通出。第一质量流量计、第二质量流量计、第三质量流量计和第四质量流量计共同控制所述气粒混合流,一般通入吸附过滤单元的流量为0.01-50L/min。
(8)气体与颗粒物的检测。从吸附柱通出的气体分为两路,用以分别进行气体检测和颗粒物检测。气体检测要先用HEPA过滤器去除颗粒物,再用气体分析仪测浓度,每十分钟记录一次气体浓度,将参比柱气体浓度与实验柱气体浓度相对比,当两者趋于相等时证明气体穿透了多孔滤料,可绘制以时间为横轴,以实验柱出口浓度或过滤效率(实验组出口浓度与参比柱出口浓度之比)为纵轴的气体穿透曲线;颗粒物粒径谱仪生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取颗粒物粒径浓度的时间点的分布图(即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进行分析,可得到以粒径为横轴、浓度为数轴,时间为第三条件的曲线图;可继续某一粒径下的浓度点绘制以时间为横轴,以过滤效率为纵轴的穿透曲线。
实验时,每隔10-15分钟,记录时间及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出口混合气体浓度。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确定颗粒物的最佳生成条件,采用以氮气为载气,探索载气流速、直流电压及电流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来确定,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准备钨丝作为颗粒发生金属丝,打开第一惰性气体气瓶,开启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开启SMPS检测装置;
2)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中的电压设置为2.28V,第一质量流量计相继设为3、3.75、4.5、5.25L/min,相应调节第四质量流量计,使流入SMPS的气粒混合流的质量流量为1.5L/min,确定载气流速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
3)设置载气流速为3L/min,直流电压及电流分别设为1.72V、9.17A;2.17V、9.86A;2.60V、10.57A;3.02V、11.25A,确定直流电压及电流对颗粒物生成的影响。
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如图2所示,实验表明,最适合的颗粒物生成条件为:使用0.2mm的钨丝、1.5L/min的N2流量、1.89V、13.81A的直流电压电流。生成的颗粒物粒径为20nm以下,2~20nm的颗粒个数浓度占总颗粒个数浓度的90%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判断不同滤料对颗粒物的去除性能:以压缩空气为载气,多种多孔材料为滤料,进行2-20nm颗粒物过滤实验,实验内容如下:
步骤1,制备SBA-15,ZSM-5,MCM-48等介孔材料以及椰壳活性炭作为多孔滤料,均制成粉末状与黏土小球载体混合,制备成5mm的球形滤料。
步骤2,开启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生成0.5-50nm颗粒物;在2L/min的载气气流下,分别进行不同材料的过滤实验。
步骤3,计算。颗粒物的分级过滤效率(Ed,i)和总过滤效率(Ed)是通过SMPS测得的所述吸附过滤单元的入口和出口处颗粒物浓度计算所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087548900000181
Figure BDA0002087548900000182
Cinlet=∑Cinlet,i (1–3)
Coutlet=∑Coutlet,i (1–4)
式中,Cinlet,i——吸附过滤柱入口处单一颗粒粒径的数量浓度,个/cm3
Coutlet,i——吸附过滤柱出口处单一颗粒粒径的数量浓度,个/cm3
Cinlet——吸附过滤柱入口处总颗粒的数量浓度,个/cm3
Coutlet——吸附过滤柱出口处总颗粒的数量浓度,个/cm3
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总过滤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SBA-15,ZSM-5,MCM-48,椰壳活性炭,其最易透过粒径所对应的过滤效率(最低过滤效率)分别为92.58%、89.49%、86.32%和83.25%。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以压缩空气为载气,以甲苯为待测气体,以2-20nm颗粒物为所需粒径颗粒物,使用改性K-ZSM-5材料,进行有/无颗粒物对其去除甲苯性能的探究实验,实验具体内容包括:
A.取约50mg的K-ZSM-5滤料粉末,均匀附着于黏土小球表面,填充于吸附过滤柱内。
B.打开空气载气处理装置中的压缩机,打开气瓶供气装置中的甲苯气瓶,设置第一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为2.25L/min;调节第三质量流量计,使甲苯浓度为6ppm。
C.进行两组实验:第一组是在无颗粒物共存条件下进行甲苯吸附穿透实验,得到甲苯的吸附气体穿透曲线;第二组是在有颗粒物共存条件下进行甲苯吸附穿透实验,即开启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生成2-20nm的颗粒物群,其他实验条件与第一组相同,得到甲苯的吸附穿透曲线。
得到的穿透曲线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在有颗粒物的情况下甲苯的吸附穿透时间降低。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以压缩空气为载气,以甲苯为待测气体,以改性Li-LSX、Na-LSX、K-LSX为多孔介质,进行不同阳离子负载的分子筛吸附有机污染气体的特性:
吸附柱内填有颗粒状滤料。分别将改性材料Li-LSX、Na-LSX、K-LSX压片再研磨筛选,选取40-60目的材料75mg与2000mg石英砂混合,得到所用颗粒状滤料。
打开空气载气处理装置中的压缩机,泵入干洁空气2.25L/min;打开气瓶供气装置中的甲苯气瓶,甲苯气流0.375L/min;调节第四质量流量计为0.625L/min,使气粒混合流的表观流速为2L/min。
测量所述吸附过滤单元的入口甲苯浓度约为25ppm,每10-15min记录一次出口甲苯浓度,当过滤3小时时,穿透效率均达到90%,其中吸附效率比较K-LSX>Na-LSX>Li-LSX。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以压缩空气为载气,以甲苯为待测气体,以2-30nm颗粒物为所需粒径颗粒物,以改性材料Li-ZSM-5为多孔滤料,进行气粒共存吸附过滤实验:
①吸附过滤柱内填充颗粒状滤料。将粉末Li-ZSM-5压片再研磨,筛选40-60目的颗粒状Li-ZSM-5并取100mg,与2000mg石英砂均匀混合,混合后填充如吸附过滤柱中。
②开启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生成2-30nm的颗粒物。使用直径0.5nm的高纯钨丝,直流电压调节为1.79伏,使用SMPS作为颗粒检测装置,生成的颗粒在2-30nm范围,最高粒子数浓度接近106个/cm3
③通入载气和甲苯。第一质量流量计设为2.25L/min;第三质量流量计设为0.5L/min;调节第四流量计,使吸附过滤的气粒混合流的表观风速为2L/min。
④测量入口甲苯浓度为38ppm,再每10-15分钟记录出口甲苯浓度,绘制出以时间为横轴,以过滤效率为纵轴的颗粒物过滤效率曲线;时长约为3小时,过滤效率为0,穿透效率为1。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以压缩空气为载气,以SBA-15为多孔滤料,以2-30nm颗粒物为所需粒径颗粒物,进行不同风速下颗粒物过滤性能测试。
Ⅰ.吸附过滤柱内填有球状滤料。将SBA-15粉末与2mm的黏土小球表面放入试管,离心滚动使粉末均匀稳定负载与小球表面,形成约5mm的球状滤料。
Ⅱ.打开空气载气处理装置中的压缩机,泵入干洁空气,第一质量流量计的质量流量为2.25L/min;调节质量流量计4,使进入吸附过滤柱的流量分别为0.4、0.8、1.2、1.6、2L/min。
Ⅲ.开启颗粒物蒸发冷凝发生器,生成2-30nm的颗粒物。使用直径0.5nm的高纯钨丝,直流电压调节为1.79V,使用SMPS作为颗粒检测装置,生成的颗粒在2-30nm范围,最高粒子数浓度接近106个/cm3
Ⅳ.将过滤后的颗粒物粒径-浓度曲线与颗粒物生成曲线相对比,带入实施例1中的计算公式1-1、1-2、1-3和1-4计算出不同粒径的颗粒物过滤效率,进而绘制不同风速下,以粒径为横轴、颗粒物过滤效率为纵轴的过滤曲线。

Claims (8)

1.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所述系统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产生气体和颗粒物的混合气流供滤料吸附后再对吸附后的尾气进行检测,进而得到所述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
所述系统包括:
载气单元,用于提供载气;
待测气体生成单元,用于提供待测气体;
颗粒物生成单元,用于提供颗粒物;
混合单元,用于将所述载气、待测气体和颗粒物混匀得到混合流体;
吸附过滤单元,用于吸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吸附后剩余的混合流体中的所述待测气体和颗粒物的含量;
所述载气单元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和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分别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所述混合单元、吸附过滤单元和检测单元依次连接;
所述检测单元包括:
待测气体分析装置,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并检测其中的待测气体;
颗粒物粒径谱仪,用于检测和分析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和颗粒物粒径谱仪通过三通阀与所述吸附过滤单元连接;
所述待测气体分析装置包括:
过滤器,用于过滤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颗粒物;
待测气体分析仪,用于检测吸附后剩余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
所述过滤器一端连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另一端连接所述待测气体分析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载气单元包括:
载气供气气源;
第一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所述载气的质量流量;
所述载气供气气源与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连接,所述第一质量流量计另一端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气体生成单元包括:
臭氧发生装置、有机气体发生装置和气瓶供气装置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物生成单元包括:
电丝蒸发冷凝装置,用于采用电丝蒸发冷凝法生成颗粒物;
喷雾热解装置,用于采用热解法生成颗粒物;
所述喷雾热解装置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所述电丝蒸发冷凝装置与所述喷雾热解装置并联,一端与所述载气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四质量流量计,用于控制排空的混合流体流量以调节进入所述吸附过滤单元中的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
所述第四质量流量计通过三通阀与所述混合单元和吸附过滤单元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过滤单元包括:
填充滤料的吸附过滤柱,用于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中的待测气体和颗粒物;
第八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吸附过滤柱中气体的通断;
未填充滤料的参比柱,用于作为空白实验;
第九阀门,用于控制所述参比柱中气体的通断;
所述参比柱和吸附过滤柱并联;并联后一端与所述混合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连接。
7.一种滤料的黏土小球的负载方法,所述滤料适用于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将粉末状滤料放入容器中,加入若干直径不大于50mm的黏土小球,多次滚动容器,利用黏土的粘性使粉末状多孔滤料稳定均匀附着于黏土小球表面,观察小球状态,不要掉粉;根据滤料的数量及黏土小球的黏附量确定放入所述容器中黏土小球的数量,负载滤料后的滤料和黏土小球的总直径为不大于60mm。
8.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系统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混合流体:将载气、颗粒物和待测气体混合形成气粒共存混合流体;
空白吸附:所述混合流体不经过滤料吸附,直接对其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空白试验数据;
吸附所述混合流体:采用滤料对所述颗粒物和待测气体同时吸附脱除;
检测尾气,对吸附脱除后的尾气的成分及浓度参数进行检测,得到气体浓度数据及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图的吸附试验数据;
穿透曲线:比较所述空白试验数据和吸附试验数据,根据时间和气体浓度变化,可知气体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气体穿透曲线;根据颗粒物的粒径随时间的变化,可知滤料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脱除效率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的颗粒物穿透曲线;
根据所述气体穿透曲线和颗粒物穿透曲线分别得到气体和颗粒物的脱除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得到滤料同时脱除气体和颗粒物的性能及负载特性。
CN201910492660.9A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101328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2660.9A CN110132800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2660.9A CN110132800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2800A CN110132800A (zh) 2019-08-16
CN110132800B true CN110132800B (zh) 2021-01-12

Family

ID=67580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2660.9A Active CN110132800B (zh) 2019-06-06 2019-06-06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328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84612B (zh) * 2021-10-30 2023-08-04 福州大学 一种gis内颗粒物检测一体化装置
CN116256301A (zh) * 2023-05-15 2023-06-13 四川航天拓达玄武岩纤维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玄武岩纤维滤袋过滤实验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8366A (zh) * 2012-12-20 2013-04-1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吸附滤料的制备方法
CN109655547A (zh) * 2018-12-29 2019-04-19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气相色谱仪检测尾气成分和实时流量的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47404B4 (de) * 2008-09-11 2010-08-05 Topas Gmbh Technologie-Orientierte Partikel-, Analysen- Und Sensortechnik Einem Partikelzähler vorzuschaltende Einrichtung zur in sich geschlossenen Verdünnung von Aerosolen
CN103308652A (zh) * 2013-05-30 2013-09-18 苏州华达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plc控制的滤料测试系统
CN103411867B (zh) * 2013-07-23 2015-11-18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多功能滤料腐蚀性测试平台
CN104677770B (zh) * 2015-02-07 2017-02-22 同济大学 一种吸附材料性能测试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990827B (zh) * 2015-06-15 2019-02-01 北京科技大学 低挥发性有机气体在吸附材料上吸附量的测定方法及设备
CN107126927B (zh) * 2017-05-17 2020-04-10 天津大学 一种建筑室内颗粒物及气体复合净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7607673A (zh) * 2017-08-30 2018-01-19 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种评价气相中挥发性环境污染物吸附效率的实验装置
CN108579716B (zh) * 2018-04-12 2021-04-09 河海大学 一种具有多孔透水表面的空心光催化净污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8366A (zh) * 2012-12-20 2013-04-10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吸附滤料的制备方法
CN109655547A (zh) * 2018-12-29 2019-04-19 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气相色谱仪检测尾气成分和实时流量的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32800A (zh) 2019-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719902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sorbing pollutants and/or contaminants
CN110132800B (zh) 一种检测滤料同时吸附气体与颗粒物的性能的系统及方法
KR100935384B1 (ko) 가스 스트림 중 입자의 측정 및/또는 분석을 위한 시스템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방법
CN110773120A (zh) 金属盐改性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3603769A1 (en) Carbon dioxide remov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carbon dioxid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dsorbent
Shirkhanloo et al. Validation of a new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 for mercury vapor removal based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coating on micro glassy balls
Gómez-Giménez et al. Mercury capture by a regenerable sorbent under oxycoal combustion conditions: Effect of SO2 and O2 on capture efficiency
CN115430400A (zh) 一种原位纳米级硒非炭基脱汞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7420680U (zh) 一种汽车尾气检测排气净化装置
CN115715973A (zh) 一种原位级纳米硒炭基脱汞吸附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Yang et al. Engineering single-atom Pd sites in ZIF-derived porous Co3O4 for enhanced elementary mercury removal
Cardenas et al. Ammonia capture by adsorption on doped and undoped activated carbon: isotherm and breakthrough curve measurements
CN108627368B (zh) 一种用于收集天然气中汞的装置及方法
CN108020601A (zh) 一种用于测量煤热解气单质汞含量的装置及方法
Lin et al. KI and TEDA influences towards the retention of radiotoxic CH3I by activated carbons
Zhao et al. Light irradiation inhibits mercury adsorption by mineral sulfide sorbent
Blatt et al. Iron Oxide/Polymer‐Based Nanocomposite Material for Hydrogen Sulfide Adsorption Applications
CN110064248B (zh) 一种复合滤料及其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方法
CN209204937U (zh) 一种粘性粉尘吸附净化及过滤装置
CN205182467U (zh) 新型气相汞高效吸附器
CN106732347A (zh) 一种用于燃煤电厂烟气脱汞sba‑15基载银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EP3406318A1 (e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recovery device, combustion system using same, thermal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separating and recovering carbon dioxide
KR101731854B1 (ko) 대기 중 가스상 물질 및 입자상 오염물질의 분리 포집 장치
CN109956462B (zh) 碳纳米颗粒制取系统、碳纳米颗粒气溶胶生成系统及方法
CN207137661U (zh) 一种用于化工实验室的固态烟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