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20294B - 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20294B
CN110120294B CN201811337206.8A CN201811337206A CN110120294B CN 110120294 B CN110120294 B CN 110120294B CN 201811337206 A CN201811337206 A CN 201811337206A CN 110120294 B CN110120294 B CN 1101202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patterns
inductor
coil patterns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372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20294A (zh
Inventor
宋承济
邓珉簊
金汉�
洪丞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a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20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02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202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202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06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 or spacing of turns of the winding(s), e.g. to produce desired self-resonan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2Insulating of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Details of via hol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e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7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a special conductive pattern, e.g. flat spir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电感器。所述电感器包括:主体,包括堆叠在主体中的绝缘层,其中,线圈图案分别设置在绝缘层上;以及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设置在主体的外表面上,其中,线圈图案通过多个线圈连接部彼此连接,并且线圈图案的相对端通过线圈引出部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以形成线圈,线圈图案包括设置在主体的外部的外部线圈图案和设置在主体的内部的内部线圈图案,第一线圈连接部使外部线圈图案连接,第二线圈连接部使外部线圈图案中的一个线圈图案和内部线圈图案中的与外部线圈图案中的所述一个线圈图案相邻的另一个线圈图案连接,并且第一线圈连接部和第二线圈连接部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Description

电感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2月5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8-0013929号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被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多频带长期演进(LTE)的应用,智能手机使用多种频带的信号。因此,高频电感器通常在信号发送/接收RF(射频)系统中用作阻抗匹配电路。这种高频电感器被要求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高的容量。此外,高频电感器具有高频带的高自谐振频率(SRF)和低的电阻率,因此要求在100MHz或更高的高频下使用。此外,要求高Q特性(品质因数)以减少使用的频率的损耗。
为了具有这种高Q特性,形成电感器主体的材料的特性产生最大的影响。然而,即使当使用相同材料时,Q值也可根据电感器线圈的形状而改变。有必要实现在通过优化电感器线圈的形状来维持较高的Q特性的同时使内线圈结构均匀分散的电感器线圈结构。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可提供一种具有高的Q特性以及改善的过孔连接可靠性和改善的特性分散的电感器。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电感器可包括:主体,包括堆叠在所述主体中的多个绝缘层,其中,多个线圈图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绝缘层上;以及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多个线圈图案通过多个线圈连接部彼此连接,并且所述多个线圈图案的相对端通过线圈引出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以形成线圈,所述多个线圈图案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部的外部线圈图案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的内部线圈图案,所述外部线圈图案和所述内部线圈图案各自并联连接,所述多个线圈连接部中的第一线圈连接部使所述外部线圈图案连接,并且所述多个线圈连接部中的第二线圈连接部使所述外部线圈图案中的一个线圈图案和所述内部线圈图案中的与所述外部线圈图案中的所述一个线圈图案相邻的另一线圈图案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部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方面、特征和其他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图1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图4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是图4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是图7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图7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以及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是图1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3是图1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
将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的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的主体101可通过在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宽度方向(W))上堆叠多个绝缘层111来形成。
绝缘层111可以是磁性层或介电层。
在绝缘层111是介电层的情况下,绝缘层111可包括BaTiO3(钛酸钡)基陶瓷粉末等。在这种情况下,BaTiO3基陶瓷粉末可以是例如通过在BaTiO3中部分地固溶Ca、Zr等来制备的(Ba1-xCax)TiO3、Ba(Ti1-yCay)O3、(Ba1-xCax)(Ti1-yZry)O3、Ba(Ti1-yZry)O3等,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在绝缘层111是磁性层的情况下,可用作电感器的主体的适当材料可被选择为绝缘层111的材料,并且其示例可包括树脂、陶瓷和铁氧体。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磁性层可使用感光绝缘材料,由此可通过光刻工艺实现精细的图案。也就是说,通过形成具有感光绝缘材料的磁性层,线圈图案、线圈引出部131以及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精密地形成,以对电感器100的小型化和功能改进有贡献。为此,磁性层可包括例如感光有机材料或感光树脂。此外,磁性层还可包括诸如SiO2/Al2O3/BaSO4/滑石的无机组分作为填料组分。
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可设置在主体101的外表面上。
例如,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可设置在主体101的安装表面上。安装表面指的是在电感器100被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时面对PCB的表面。
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在电感器100被安装在PCB上时用来将电感器100电连接到PCB。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设置为在主体101的在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长度方向(L))上的边缘上彼此分开。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可包括例如导电树脂层和形成在导电树脂层上的导电层,但不限于此。导电树脂层可包括从由铜(Cu)、镍(Ni)、银(Ag)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导电金属和热固性树脂。导电层可包括从由镍(Ni)、铜(Cu)和锡(Sn)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例如,镍层和锡层可顺序地形成。
参照图1至图3,线圈图案121a、121b、121c、121d、121e和121f可形成在绝缘层111上。
线圈图案121a至121f可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电连接到相邻的线圈图案。也就是说,螺旋的线圈图案121a至121f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连接以形成线圈120。线圈120的两端通过线圈引出部131分别连接到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具有比线圈图案121a至121f的线宽更大的线宽,以改善线圈图案121a至121f之间的连接性,并且包括贯通绝缘层111的导电过孔。
线圈引出部131可暴露到主体101的两个纵向端并且还可暴露到作为板安装表面的下表面。因此,线圈引出部131在主体101的沿长度-厚度(L-T)方向的截面中可具有L形状。
参照图1至图3,虚设电极140可在与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在绝缘层111中。虚设电极140可用来改善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与主体101之间的粘附性或可当通过镀覆形成第一外电极181和第二外电极182时被用作桥部。
虚设电极140和线圈引出部131可通过过孔电极142彼此连接。
作为线圈图案121a至121f、线圈引出部131、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的材料,可使用具有优异导电性的诸如铜(Cu)、铝(Al)、银(Ag)、锡(Sn)、金(Au)、镍(Ni)和铅(Pb)或其合金的导电材料。包括线圈图案121a至121f的线圈图案121、线圈引出部131、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通过镀覆方法或印刷方法形成,但本公开不限于此。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通过在绝缘层111上形成线圈图案121a至121f、线圈引出部131以及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等并且随后在与安装表面平行的第一方向上堆叠绝缘层111而形成,因此,电感器100相比于现有技术可更容易制造。此外,由于线圈图案121a至121f布置为垂直于安装表面,因此可防止磁通量被安装基板影响。
参照图2和图3,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的线圈120中,当在W-L平面上投影时,线圈图案121彼此叠置以形成具有一个或更多个线圈匝数的线圈轨道。
具体地,第一外电极181、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通过线圈引出部131连接,其后,第一线圈图案121a至第六线圈图案121f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顺序连接。
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并联连接并通过线圈引出部131连接到第一外电极181。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通过线圈引出部131连接到第二外电极182。
设置在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并联连接并通过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彼此连接。
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线圈图案121a至121f彼此两两并联连接。
参照图2,在线圈图案之中,线圈图案中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以及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对应于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并且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对应于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线圈图案。
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两个以及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两个通过相同的图案连接。
也就是说,并联连接线圈图案意味着布置在绝缘层111上的线圈图案之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或更多个线圈图案在形状上相同并且通过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彼此连接。
布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线圈图案121c和121d以及布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相邻的线圈图案121a、121b、121e和121f具有不同的形状。
也就是说,与作为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相邻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具有与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类似地,与作为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的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相邻的第四线圈图案121d具有与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参照图2,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中,多个线圈图案121a至121f包括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以及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线圈图案121a至121f并联连接,并且使在主体101的外部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连接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使在主体101外部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与在主体101内部的相邻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连接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线圈连接部包括:第一线圈连接部132,使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连接到主体101的外部;以及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使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和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相邻的线圈图案连接。
此外,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使并联连接并且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连接。
如图3所示,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指的是设置为与主体的在多个线圈图案121的堆叠方向上(即,在主体101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侧表面相邻的线圈图案。
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之中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指的是在该相对的侧表面的向外的方向上没有相邻的线圈图案并且仅在该相对的侧表面的向内的方向上具有与其相邻的线圈图案的线圈图案。
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指的是设置在设置为在主体101的宽度方向(W)上与主体101的该相对的侧表面相邻的外部线圈图案121a、121b、121e和121f的内表面上的多个线圈图案。
在现有技术中,连接线圈图案的线圈连接部被设计为位于同一线上。在这种情况下,现有技术的电感器要经受在制造工艺期间施加压力的处理,在这里,线圈连接部的设置有线圈图案的外部区域的厚度和线圈连接部的区域的厚度因叠置的线圈连接部而不均匀。
这种厚度的不均匀引起磁路的长度上的不均衡,这引起电感器特性的分散。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中,使在主体101的外部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连接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使与在主体101的外部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相邻的内部线圈图案121c和121d连接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方式中,由于使在主体101的外部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连接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使与在主体101的外部彼此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相邻的内部线圈图案121c和121d连接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所以可解决线圈连接部的设置有线圈图案的外部区域的厚度和线圈连接部的区域的厚度因叠置的线圈连接部而不均匀的问题。
换言之,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由于线圈连接部不如同现有技术中那样叠置,所以在线圈连接部的设置有线圈图案的外部区域与线圈连接部的区域之间的厚度方面不存在不均匀,因此,磁路的长度可以是均衡的,改善电感器的特性分散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由于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所以线圈连接部和线圈连接部的焊盘之间的缺陷结合降低。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将使在主体101的外部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连接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使与在主体101的外部并联连接的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五线圈图案121e和第六线圈图案121f相邻的内部线圈图案121c和121d连接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的方法可不同地执行并且不受具体限制。
例如,连接第二线圈图案121b和第三线圈图案121c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形成为不与连接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叠置。
形成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的方法可以以与形成通常的过孔的方法相同的方式执行。
也就是说,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除了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在彼此不叠置的位置形成以交错之外,形成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连接多个线圈图案121a至121f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各自设置在相应的线圈图案之间。
参照图1至图3,一个第一线圈连接部132使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连接,并且一个第二线圈连接部使第二线圈图案121b和第三线圈图案121c连接。此外,其他线圈连接部中的每个连接相应的线圈图案。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由于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所以电感器100的特性分散问题可改善并且在线圈连接部和线圈连接部的焊盘之间的缺陷结合可减少。
因此,由于用于使线圈图案连接的两个或更多个线圈连接部不形成为如现有技术中那样,所以不存在线圈连接部的缺陷结合或缺陷连接的问题,这简化了工艺。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在线圈图案121的长度(L)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
根据其后将描述的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于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之间的距离相对短。这里,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在长度(L)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
如在下文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在长度(L)方向上的中心的不同侧。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5是图4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6是图4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
参照图4至图6,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中,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彼此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也如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描述的以交错的方式设置,但它们之间的距离比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距离短。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比,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和第四线圈图案121d的匝数可增加。
因此,通过该方法,电感器的电感可进一步增加并且可容易执行调整以获得期望的电感。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8是图7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9是图7的电感器的示意性分解图。
参照图7至图9,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纵向中心的不同的纵向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相对长。这里,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纵向中心的不同的纵向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设置在相对于主体101的纵向中心的不同的纵向侧,改善电感器的特性分散的效果可更优异。
也就是说,线圈连接部的设置有线圈图案的外部区域和线圈连接部的区域之间的厚度可保持均匀,结果,磁路的长度可以是均衡的,进一步改善电感器的特性分散。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的示意性平面图。
参照图10,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100’中,使并联连接并且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第四线圈图案121d、第五线圈图案121e、第六线圈图案121f、第七线圈图案121g和第八线圈图案121h中的并联连接的线圈图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以及使并联连接并且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相邻的线圈图案(例如,第一线圈图案121a和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九线圈图案121i和第十线圈图案121j)连接的线圈连接部可以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也就是说,在多个线圈图案121a至121j中,第一线圈图案121a、第二线圈图案121b、第九线圈图案121i和第十线圈图案121j对应于设置在主体101的外部的线圈图案并且第三线圈图案121c至第八线圈图案121h对应于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线圈图案。
使并联连接并设置在主体101的内部的第三线圈图案121c至第八线圈图案121h连接的第二线圈连接部133可包括四个线圈连接部133a、133b、133c和133d,并且线圈连接部133a、133b、133c和133d可以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以这种方式,在线圈图案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使设置在主体的内部的线圈图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以交错方式设置,由此线圈连接部不如同现有技术中的那样叠置,消除了在线圈连接部的设置有线圈图案的外部区域和线圈连接部的区域之间的厚度的不均匀,结果,磁路的长度可以是均衡的,改善了电感器的特性分散的问题。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由于第一线圈连接部132和第二线圈连接部133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所以在线圈连接部与线圈连接部的焊盘之间的缺陷结合可减少。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至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感器中,由于使彼此并联连接的线圈图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和使主体的内部的相邻的内部线圈图案连接的线圈连接部以交错的方式设置,所以可改善过孔的区域的厚度和过孔的外部区域的厚度上的不均匀,同时将电感器的Q特性保持在与现有技术的水平相同的水平,以降低特性分散并改善过孔结合的可靠性。
虽然以上已示出并描述了示例性实施例,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修改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感器,包括:
主体,包括堆叠在所述主体中的多个绝缘层,其中,多个线圈图案分别设置在所述多个绝缘层上;以及
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
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图案通过多个线圈连接部彼此连接,并且所述多个线圈图案的相对端通过线圈引出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以形成线圈,
所述多个线圈图案包括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部的外部线圈图案和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的内部线圈图案,所述外部线圈图案和所述内部线圈图案各自并联连接,
所述多个线圈连接部中的第一线圈连接部使所述外部线圈图案连接,并且所述多个线圈连接部中的第二线圈连接部使所述外部线圈图案中的一个线圈图案和所述内部线圈图案中的与所述外部线圈图案中的所述一个线圈图案相邻的另一线圈图案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部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并联连接的所述多个线圈图案包括至少两个相同的图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与所述外部线圈图案相邻的所述内部线圈图案具有与所述外部线圈图案的图案形状不同的图案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多个线圈图案在相对于板安装表面垂直的堆叠方向上堆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部彼此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第一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第一线圈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线圈连接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的不同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使所述多个线圈图案连接的所述多个线圈连接部各自设置在所述多个线圈图案之中的相邻的线圈图案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中,
使并联连接的所述内部线圈图案之中的并联连接的线圈图案连接的所述线圈连接部和使并联连接的所述外部线圈图案之中的相邻的线圈图案连接的所述线圈连接部以交错的方式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所述电感器还包括一个或更多个虚设电极,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虚设电极在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所述第二外电极对应的位置处设置在所述多个绝缘层中,
其中,所述一个或更多个虚设电极和所述线圈引出部通过过孔电极彼此连接。
CN201811337206.8A 2018-02-05 2018-11-12 电感器 Active CN1101202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8-0013929 2018-02-05
KR1020180013929A KR102483611B1 (ko) 2018-02-05 2018-02-05 인덕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0294A CN110120294A (zh) 2019-08-13
CN110120294B true CN110120294B (zh) 2024-05-17

Family

ID=67475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37206.8A Active CN110120294B (zh) 2018-02-05 2018-11-12 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6836B2 (zh)
KR (1) KR102483611B1 (zh)
CN (1) CN1101202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42892B2 (ja) 2021-01-25 2023-09-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
KR20240038433A (ko) 2022-09-16 2024-03-25 주식회사 모다이노칩 전자 부품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5595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urata Mfg Co Ltd コイル部品
CN101789307A (zh) * 2010-03-15 2010-07-2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片式元器件内电极的螺形线圈的结构
CN102044323A (zh) * 2009-10-19 2011-05-04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片式电感器
CN105304265A (zh) * 2014-06-19 2016-02-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芯片线圈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0920B2 (ja) * 2002-09-30 2007-11-21 Tdk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ティブ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5123332A (ja) 2003-10-15 2005-05-12 Denso Corp 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0717549A (en) * 2005-10-14 2007-05-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Multiplayer coil component
KR100869741B1 (ko) 2006-12-29 2008-11-21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나선형 인덕터
JP5835252B2 (ja) 2013-03-07 2015-12-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KR102083991B1 (ko) 2014-04-11 2020-03-0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형 전자부품
KR102105389B1 (ko) * 2015-09-14 2020-04-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전자부품
US10580559B2 (en) * 2016-07-07 2020-03-0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JP6519561B2 (ja) * 2016-09-23 2019-05-2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インダクタ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05595A (ja) * 2003-06-13 2005-01-06 Murata Mfg Co Ltd コイル部品
CN102044323A (zh) * 2009-10-19 2011-05-04 深圳振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片式电感器
CN101789307A (zh) * 2010-03-15 2010-07-28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叠层片式元器件内电极的螺形线圈的结构
CN105304265A (zh) * 2014-06-19 2016-02-03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芯片线圈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44740A1 (en) 2019-08-08
US10796836B2 (en) 2020-10-06
KR20190094603A (ko) 2019-08-14
KR102483611B1 (ko) 2023-01-02
CN110120294A (zh) 2019-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1943B2 (en) Multilayer type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2442384B1 (ko)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9153798A (ja) インダクタ
KR102632343B1 (ko) 인덕터 어레이 부품 및 그의 실장 기판
US11289264B2 (en) Inductor
KR20180071644A (ko) 인덕터
US1101130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11763982B2 (en) Indu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0120294B (zh) 电感器
CN108206087B (zh) 电感器及其贴装基板
JP6652280B2 (ja) インダクタ
CN110534287B (zh) 电感器
KR102494342B1 (ko) 인덕터
CN110676029B (zh) 电感器
KR102262904B1 (ko) 인덕터
US20160189851A1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