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14902B - 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114902B CN110114902B CN201780074054.4A CN201780074054A CN110114902B CN 110114902 B CN110114902 B CN 110114902B CN 201780074054 A CN201780074054 A CN 201780074054A CN 110114902 B CN110114902 B CN 1101149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lower case
- cell holder
- cell
- battery pa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7—Organic materia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池组(100),具备:电池单体(150),其具有扁平面(156);单体保持件(120),其保持电池单体(150);以及下部壳体(110),其收容电池单体(150)并与单体保持件(120)卡合。单体保持件(120)具有与下部壳体(110)抵接的抵接部(129)。下部壳体(110)具有与单体保持件(120)抵接的抵接部(119)。单体保持件(120)和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29、119)的构造相互限制其随着扁平面(156)的位移而产生的位移。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要求日本专利申请2016-245674号(2016年12月19日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将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作为参考引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将多个电池收容在框体等构件中的电池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收容电池的多个构件在平坦的侧面彼此抵接而成为电池的收容构件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137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收容电池的多个构件在平坦的侧面彼此抵接时,由于电池对收容构件施加的力,有可能在各构件间产生间隙。各构件间的间隙会降低收容构件的防尘性能或防水性能。
鉴于这样的观点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具有更高的防尘性能或防水性能的收容构件的电池组。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措施)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观点的电池组具备:
电池单体,其具有扁平面;
单体保持件,其保持所述电池单体;以及
下部壳体,其收容所述电池单体并与所述单体保持件卡合,
所述单体保持件具有与所述下部壳体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下部壳体具有与所述单体保持件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的构造对其随着所述电池单体的扁平面的位移而产生的位移进行相互限制。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观点的电池组,收容构件可具有更高的防尘性能或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示出包括图1的电池组的电源系统的概略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收容于图1的电池组中的电池单体的配置的图。
图4是示出图3的电池单体收容于下部壳体及单体保持件中的状态的图。
图5是示出单元间汇流条的构造的图。
图6是沿图4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安装有传感器基板的电池组的正视图。
图8是示出安装有BAT壳体和辅机底座200的电池组的图。
图9是示出安装有继电器、MOS基板和BMS基板的电池组的图。
图10是示出BMS基板的结构的图。
图11是图1的电池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是示出下部壳体与单体保持件抵接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
图12B是图12A的虚线包围部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下部壳体与单体保持件抵接的结构的比较例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2B的单体保持件的抵接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图12B的单体保持件的抵接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变形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是示意性的图。附图中的尺寸或比例等不一定与实际尺寸或比例一致。有时部分地简化各附图中的各构成部的描述。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的外观立体图。电池组100具备上部壳体300、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BAT壳体500以及气体排出管600。下部壳体110也称为收容壳体。单体保持件120也称为保持件。电池组100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朝向X轴的正方向的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第一侧面。朝向X轴的负方向的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第二侧面。朝向Z轴的正方向的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上表面。朝向与上表面的相反侧相对应的Z轴的负方向的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底面。朝向Y轴的负方向的表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前表面。朝向与前表面的相反侧相对应的Y轴的正方向的表面也称为电池组100的背面。电池组100的各面的名称可以应用为表示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以及BAT壳体500的各面的名称。
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通过卡合构件180在第一侧面一侧相互卡合。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通过卡合构件180也在第二侧面一侧相互卡合。卡合有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的构件也称为电池壳体。在电池壳体中收容有后述的电池单体150(参照图3)。
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例如可以由PBT(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构成。
上部壳体300在上表面与第一侧面连接的边的一部分具有凹部301及凹部302。上部壳体300在前表面与上表面连接的边的一部分具有凹部303。电池组100在凹部301、凹部302以及凹部303分别具备SSG端子250、LOAD端子260以及GND端子270。
上部壳体300在第一侧面具有开口304。电池组100在开口304具备连接器310。
上部壳体300例如可以由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树脂构成。
气体排出管600使从电池单体150排出的气体通过,并将气体排出到电池壳体的外部。气体排出管600例如可以是金属制成的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电池组100作为搭载于具备内燃机的车辆、或能够以内燃机和电动机这两者的动力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等车辆来使用。电池组100例如可以搭载于车辆的座椅的下方。电池组100例如还可以搭载于车辆的中央控制台。电池组100并不限定于车辆使用,还可以用于其他用途。
图2是示出包括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的电源系统400的概略的功能框图。电源系统400具备电池组100、交流发电机410、起动器420、第二二次电池430、负荷440、开关450、以及控制部460。电池组100包括收容于下部壳体110的第一二次电池130。第一二次电池130、交流发电机410、起动器420、第二二次电池430以及负荷440并联连接。
组电池100具备MOSFET210(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继电器220以及传感器230。组电池100还具备熔丝连接环240、第一二次电池130、BMS140(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BMS140也称为电池控制器。组电池100还具备SSG端子250、LOAD端子260以及GND端子270。
继电器220、第一二次电池130、熔丝连接环240以及GND端子270依次串联连接。继电器220与MOSFET210和SSG端子250电连接。SSG端子250与交流发电机410电连接。MOSFET210经由LOAD端子260与第二二次电池430和负荷440串联连接。GND端子270接地。
传感器230与第一二次电池130电连接。BMS140与传感器230可通信地连接。BMS140与电源系统400的控制部460可通信地连接。BMS140与MOSFET210、继电器220以及传感器230可通信地连接。执行传感器230的功能的电路安装于传感器基板231(参照图7)。
继电器220作为将第一二次电池130与电源系统400中的除了电池组100之外的各构成要素并联连接或从各构成要素断开的开关元件发挥功能。除了电池组100之外的电源系统400的各构成要素也称为外部电路。
电流传感器230具有适当的构造,以适当的方式对向包括第一二次电池130在内的电路流动的电流或者向包括第一二次电池130在内的电路施加的电压进行测定。
熔丝连接环240由熔断器主体、收容保持熔断器主体的绝缘树脂制的外壳、以及覆盖外壳的绝缘树脂制的罩构成,在产生了过电流的情况下熔断。
第一二次电池130由电池单体150(参照图3)的组件构成。构成第一二次电池130的电池单体150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池或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第一二次电池130的正极侧与继电器220电连接。第一二次电池130的负极侧与熔丝连接环240电连接。熔丝连接环240经由GND端子270接地。
MOSFET210作为将第二二次电池430以及负荷440与电源系统400中的其他构成要素并联连接或从其他构成要素断开的开关元件发挥功能。电池组100也有时不具备MOSFET210。MOSFET210安装于MOS基板212(参照图9)。
BMS140从传感器230获取第一二次电池130的电流或电压等的测定结果。BMS140根据测定结果对第一二次电池130的状态进行推定。BMS140例如对第一二次电池130的充电率等进行推定。充电率也称为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状态)。执行BMS140的功能的电路安装于BMS基板141(参照图9和图10)。
交流发电机410是发电机,与车辆的发动机机械连接。交流发电机410通过发动机的驱动进行发电。交流发电机410通过发动机的驱动而发电的电力可以通过调节器调整输出电压,并向第一二次电池130、第二二次电池430以及负荷440供给。交流发电机410能够在车辆的减速时等通过再生进行发电。交流发电机410所再生发电的电力可以用于第一二次电池130和第二二次电池430的充电。
起动器420可以构成为包括例如起动马达。起动器420接受来自第一二次电池130和第二二次电池430中的至少一个的供电而使车辆的发动机启动。
第二二次电池430可以由例如铅蓄电池构成。第二二次电池430向负荷440供给电力。
负荷440可以包括例如设置在车辆的音频系统、空调系统、以及导航系统等。负荷440消耗所供给的电力而动作。负荷440在发动机驱动的停止期间从第一二次电池130接受供电而动作,在发动机驱动期间从交流发电机410和第二二次电池430接受供电而动作。
开关450与起动器420串联连接。开关450作为将起动器420与其他构成要素并联连接或从其他构成要素断开的开关元件发挥功能。
控制部460对电源系统400的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部460例如可以由车辆的ECU(Electr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或Engine Control Unit:发动机控制单元)构成。控制部460与开关450及BMS140可通信地连接。控制部460经由BMS140与MOSFET210及继电器220可通信地连接。控制部460分别控制开关450、MOSFET210以及继电器220的动作。控制部460通过控制各构成要素进行基于交流发电机410、第一二次电池130和第二二次电池430的供电、以及第一二次电池130和第二二次电池430的充电。
图3是示出收容于电池组100中的电池单体150的配置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100收容五个电池单体150-1至150-5。收容于电池组100中的电池单体150的数量并不限于五个。电池组100中收容的电池单体150的数量可以根据电池单体150的最大输出和车辆等被驱动设备要消耗的电力等适当决定。
电池单体150是具有六个面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电池单体150的六个面中的两个面具有比其他四个面大的面积。电池单体150的表面中面积较大的两个表面也称为扁平面156。电池单体150配置为扁平面156朝向Z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换言之,电池单体150配置为扁平面156与电池组100的上表面和底面大致平行。电池单体150的表面中朝向X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的表面也称为侧面157。扁平面156比侧面157宽。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中,电池单体150在Z轴方向分成两层和三层层叠。层叠为两层的电池单体150配置于X轴的正方向侧。层叠为三层的电池单体150配置于X轴的负方向侧。电池单体150的层叠数量可以根据电池组100中收容的电池单体150的数量而适当改变。在层叠的电池单体150之间配置有用于使电池单体150间彼此绝缘的绝缘片155(参照图11)。
电池单体150的Y轴的负方向侧的面也称为盖面151。电池单体150配置为盖面151朝向电池组100的前表面侧。电池单体150在盖面151上具备正极端子152、负极端子153以及安全阀154。盖面151是具有长边和短边的大致长方形状。正极端子152和负极端子153设置于盖面15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正极端子152和负极端子153是从电池单体150输出电力的电极。将正极端子152和负极端子153统称为电极端子。
安全阀154设置于正极端子152和负极端子153之间。安全阀154在由于电池单体150内部产生的气体而电池单体150内部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为了将气体向外部排出而打开。在电池单体150经年劣化或热失控等的情况下,电池单体150内部的压力可达到规定压力以上。规定压力可以根据电池单体150的规格而适当确定。
图4是示出电池单体150收容于下部壳体110及单体保持件120中的状态的图。下部壳体110在与单体保持件120卡合的端部,在上表面侧具有卡合孔115。下部壳体110在与单体保持件120卡合的端部,在未图示的底面侧也具有卡合孔115。卡合孔115形成于后述的抵接部119(参照图12A和图12B等)。另一方面,单体保持件120在与下部壳体110卡合的端部,在上表面侧具有卡合爪128。单体保持件120在与下部壳体110卡合的端部,在未图示的底面侧也具有卡合爪128。卡合爪128形成于后述的抵接部129(参照图12A和图12B等)。卡合孔115和卡合爪128分别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相互嵌合,从而使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卡合。
在图4中,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构成为卡合孔115位于卡合爪128的外侧。从使两者卡合的观点来看,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可以构成为卡合孔115位于卡合爪128的内侧。卡合孔115和卡合爪128也可以交换。也就是说,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可以构成为卡合孔115设置于单体保持件120,且卡合爪128设置于下部壳体110。
电池组100在第一侧面侧具备卡合构件180。电池组100在未图示的第二侧面侧也具备卡合构件180。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分别在第一侧面侧具有凸部112和凸部122。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分别在未图示的第二侧面侧也具有凸部112和凸部122。卡合构件180通过夹持凸部112和凸部122使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卡合。卡合构件180例如可以是夹子等弹性构件。
单体保持件120在上表面侧具有用于与BAT壳体500卡合的卡合孔125。单体保持件120在未图示的底面侧也具有卡合孔125。
电池组100在单体保持件120侧具备单体间汇流条160-1至160-4、总正端子汇流条164以及总负端子汇流条165。单体间汇流条160-1至160-4也统称为单体间汇流条160。单体间汇流条160、总正端子汇流条164以及总负端子汇流条165也统称为汇流条。汇流条与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汇流条可以焊接到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汇流条与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也可以通过压接等其他方法电连接。
单体间汇流条160将电池单体150的正极端子152和其他电池单体150的负极端子153电连接。例如,单体间汇流条160-1将电池单体150-1的正极端子152和电池单体150-2的负极端子153电连接。单体间汇流条160-4将电池单体150-4的正极端子152和电池单体150-5的负极端子153电连接。单体间汇流条160-2及160-3与其他单体间汇流条160相同,将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总正端子汇流条164与电池单体150-5的正极端子152电连接。总负端子汇流条165与电池单体150-1的负极端子153电连接。汇流条将电池单体150串联连接在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之间。
图5是示出单体间汇流条160的结构的图。单体间汇流条160包括凸部161、端子连接部162和传感器安装端子163。单体间汇流条160例如可以由铜或铝等导电性金属构成。
单体间汇流条160的凸部161设置为用于避免与设置于单体保持件120的肋等结构的接触。端子连接部162与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凸部161位于两个端子连接部162之间。例如,在图4中,当从X轴的正方向观察单体间汇流条160-1时,凸部161比两个端子连接部162更靠Y轴的负方向突出。
端子连接部162具有焊接用开口162a。端子连接部162在焊接用开口162a的周缘部例如通过堆焊等焊接与电池单体150的各电极端子电连接。
传感器安装端子163是安装有传感器基板231(参照图7)的端子。传感器安装端子163具有螺母163a。传感器基板231通过例如与螺母163a螺合的螺栓等安装于传感器安装端子163。传感器基板231与各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如图4所示,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具有外部连接部166和与单体间汇流条160相同的端子连接部162。与单体间汇流条160相同,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例如可以由铜或铝等导电性金属构成。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在端子连接部162的焊接用开口162a的周缘部,通过焊接等与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电连接。
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通过外部连接部166分别与总正铜汇流条285和总负铜汇流条286(参照图8和图9)电连接。总正铜汇流条285和总负铜汇流条286也称为铜汇流条。外部连接部166具有螺纹孔166a。外部连接部166通过插入到螺纹孔166a中的螺栓等与铜汇流条电连接。与单体间汇流条160相同,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的端子连接部162具有传感器安装端子163。传感器基板231经由传感器安装端子163与总正端子汇流条164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电连接。
如图4所示,电池组100在下部壳体110具备紧固部370。紧固部370用于安装辅机底座200(参照图8)。
如图4所示,电池组100在前表面侧具备安全阀盖610、611和气体管620。安全阀盖610、611例如可以由PBT等树脂构成。安全阀盖610、611以在其与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之间夹着密封件630(参照图11)并覆盖安全阀154的方式安装于盖面151。密封件630例如可以由EPDM(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构成。安全阀盖610、611可以通过螺纹固定等安装于单体保持件120。
安全阀盖610共通地安装于层叠为三层的电池单体150-1至150-3的安全阀154。安全阀盖611共通地安装于层叠为两层的电池单体150-4至150-5的安全阀154。安全阀盖610和611能够将从电池单体150的安全阀154排出的气体保持在内部。
安全阀盖610具有使从安全阀154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管道612。气体管道612从安全阀盖610向电池组100的前表面侧突出。安全阀盖611具有使从安全阀154排出的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613及614。气体管道613及614从安全阀盖611向电池组100的前表面侧突出。
安全阀盖610的气体管道612和安全阀盖611的气体管道613使用气体管620连接,以使气体不会泄漏。在这种情况下,从电池单体150-1至150-3排出到安全阀盖610的气体可以移动到安全阀盖611。
安全阀盖611的气体管道614与气体排出管600连接,以使气体不会泄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从安全阀盖610移动到安全阀盖611的气体和从电池单体150-4至150-5排出到安全阀盖611的气体排出到气体排出管600。当电池组100搭载于车辆时,气体排出管600将气体排出到例如车身底部的外部空间。
通过从安全阀盖610和611到气体排出管600以气体不泄漏的方式的连接,气体难以泄漏到电池组100的周围。当电池组100搭载于车辆时,气体被排出到车外,而难以向车内泄漏。由于气体管道612和614向电池组100的前表面侧突出,因此,从电池单体150排出的气体容易被引导至气体管道612和614。
图6是图4的A-A剖视图。在图6中,省略了卡合孔115、卡合爪128、安全阀盖610和汇流条。电池单体150-1至150-3夹着绝缘片155层叠为三层,并收容于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之间。下部壳体110在Y轴的正方向侧具备具有肋114的缓冲区113。在缓冲区113中未收容电池单体150。缓冲区113的刚性可以通过肋114增强。缓冲区113在除肋114以外的部分具有空间。由此,例如当在Y轴负方向对下部壳体110施加冲击时,缓冲区113容易变形以吸收冲击。结果,可以减轻对电池单体150的冲击。此外,能够使下部壳体110轻量化。
图7是安装有传感器基板231的电池组100的正视图。省略了也在图4中示出的结构的说明。电池组100在前表面侧具备传感器基板231-1至231-2和FPC232-1至232-2(Flexible Print Circuit:柔性电路板)。传感器基板231-1至231-2也称为传感器基板231。FPC232-1至232-2也称为FPC232。
传感器基板231-1通过安装构件233安装于与层叠成三层的电池单体150-1至150-3电连接的单体间汇流条160-1至160-3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的传感器安装端子163。传感器基板231-2通过安装构件233安装成与层叠成两层的电池单体150-4至150-5电连接的单体间汇流条160-3至160-4和总正端子汇流条164的传感器安装端子163电连接。安装构件233例如可以是螺钉或小螺钉等。FPC232-1将传感器基板231-1与BMS基板141(参照图9和图10)电连接。BMS基板141包括执行图2中的BMS140的功能的电路。FPC232-2将传感器基板231-1与传感器基板231-2电连接。
传感器基板231包括执行图2中的传感器230的功能的电路。传感器基板231能够测定在各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间流动的电流和电极端子间的电压中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基板231可以根据来自BMS基板141的测定指示测定电流或电压。传感器基板231可以将测定结果输出到BMS基板141。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与将一张传感器基板231横跨层叠为三层的电池单体150和层叠为两层的电池单体150而安装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施加到传感器基板231的应力。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与BMS基板141直接安装于电池单体15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施加到BMS基板141的应力。
图8是示出安装有BAT壳体500和辅机底座200的电池组100的图。BAT壳体500与单体保持件120卡合。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分别在第一侧面侧具有凸部122和凸部502。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分别在未图示的第二侧面侧也具有凸部112和凸部502。卡合构件180通过在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夹持凸部112和凸部502而使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卡合。
BAT壳体500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与图4所示的单体保持件120的卡合孔125嵌合的爪。BAT壳体500和单体保持件120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也分别通过单体保持件120的卡合孔125和BAT壳体500的爪的嵌合而卡合。单体保持件120的卡合孔125可以位于BAT壳体500的爪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其内侧。BAT壳体500的爪和单体保持件120的卡合孔125也可以交换。
由于BAT壳体500卡合于单体保持件120,设置于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侧的传感器基板231等结构被BAT壳体500覆盖。BAT壳体500可以减轻从正面侧对电池组100施加的冲击。
由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卡合而构成的模块也称为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具有电池单体150层叠成三层的一侧和电池单体150层叠成两层的一侧。电池单体150层叠成三层的一侧也称为三层侧。电池单体150层叠成两层的一侧也称为两层侧。换言之,电池模块具有两层侧和三层侧。与电池模块相同,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和BAT壳体500具有两层侧和三层侧。
BAT壳体500在三层侧的上表面具备熔丝连接环240。熔丝连接环240的一端经由总负铜汇流条286和总负端子汇流条165与电池单体150-1的负极端子153电连接。熔丝连接环240的另一端经由GND铜汇流条280与GND端子270电连接。
下部壳体110在电池模块的三层侧的上表面,具备用于安装BMS基板141的螺母孔146和用于与设置于BMS基板141的嵌合孔144(参照图10)嵌合的销147。下部壳体110在电池组100的背面侧具备肋114。下部壳体110在电池组100的背面侧具备固定部116。通过使用螺栓等固定固定部116,电池组100可以固定于车身等。下部壳体110具备从固定部116向上表面侧延伸的立柱117。立柱117比下部壳体110的其他部分厚,具有较高的刚性。由于立柱117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下部壳体110不易因施加到固定部116的外力而变形。
辅机底座200通过螺栓340紧固于紧固部370。紧固部370设置于电池模块的两层侧的上表面的四个部位。与紧固部370设置于电池模块的三层侧的上表面的情况相比,电池组100能够减小Z轴方向的尺寸。辅机底座200的设置紧固部370的部位并不限于四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下,也可以是五个以上。通过将辅机底座200紧固于电池模块的至少三个部位的紧固部370,能够将其更稳定地安装于电池模块。
图8所例示的辅机底座200通过螺栓340紧固于设置于BAT壳体500的两层侧的上表面的至少一个部位的紧固部370、和设置于下部壳体110的两层侧的上表面的至少一个部位的紧固部370。换言之,图8所例示的辅机底座200横跨整个电池模块而被紧固。当辅机底座200横跨电池模块整体而被紧固时,与例如辅机底座200仅紧固于下部壳体110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强电池模块的刚性。
通过限制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与BAT壳体500之间的相对位移,能够增强电池模块的刚性。当辅机底座200横跨电池模块整体而被紧固时,可以限制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与BAT壳体500之间的相对位移。辅机底座200不仅可以横跨电池模块整体而被紧固,还可以以限制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与BAT壳体500之间的相对位移的方式紧固于电池模块。辅机底座200例如可以紧固于上部壳体300的至少一个部位。当上部壳体300组装于电池模块的外侧时,可以通过紧固辅机底座200和上部壳体300的至少一个部位,来限制电池模块的各构成部的相对位移。
辅机底座200具备用于安装继电器220的继电器紧固部360。继电器紧固部360不限于图8所例示的三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下,还可以是四个以上。辅机底座200的具备继电器紧固部360的部分的厚度可以比辅机底座200的其他部分的厚度厚。由此,能够增强安装继电器220的部分的刚性。此外,由继电器220的动作产生的振动难以向周围传递。
图9是示出安装有继电器220、MOS基板212和BMS基板141的电池组100的图。省略了对也在图8中示出的结构的说明。
MOS基板212安装MOSFET210。MOS基板212安装于辅机底座200。MOS基板212经由LOAD铜汇流条282与LOAD端子260电连接。
继电器220通过螺栓350紧固于设置于辅机底座200的继电器紧固部360(参照图8)。紧固继电器220的部位不限于三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下,还可以是四个以上。通过将继电器220紧固于辅机底座200的至少三个部位,能够将其更稳定地安装于辅机底座200。
继电器220的一端经由总正铜汇流条285和总正端子汇流条164与电池单体150-5的正极端子152电连接。继电器220的另一端经由SSG铜汇流条281与SSG端子250和MOS基板212电连接。
图10是示出BMS基板141的结构的图。BMS基板141具备电路部件142、安装孔143以及嵌合孔144。电路部件142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执行BMS140的功能的电路。在下部壳体110的三层侧的上表面设置有螺母孔146和销147。BMS基板141以销147与嵌合孔144嵌合的方式,通过安装构件145安装于螺母孔146。安装构件145例如可以是螺钉或小螺钉等。通过销147与嵌合孔144的嵌合,可以提高BMS基板141安装到电池模块的精度。此外,可以便于BMS基板141向电池模块的安装。
BMS基板141通过FPC232-1与传感器基板231可通信地连接。BMS基板141通过MOS电缆312与MOS基板212可通信地连接。BMS基板141通过连接器电缆314与连接器310可通信地连接。BMS基板141经由连接器310能够与电源系统400的控制部460可通信地连接。BMS基板141不限于控制部460,也可以与其他装置可通信地连接。
由辅机底座200、继电器220、MOS基板212以及BMS基板141构成的模块也称为辅机模块。
图11是图1所示的电池组100的分解立体图。电池模块可如下组装。电池单体150夹着绝缘片155层叠为三层和两层,并收容于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之间。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通过卡合构件180卡合。在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上安装汇流条。在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侧夹着密封件630安装安全阀盖610、611。安全阀盖610和611使用气体管620连接。在汇流条的传感器安装端子163安装传感器基板231。BAT壳体500以覆盖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侧的方式,通过卡合构件180卡合于单体保持件120。在安全阀盖611的气体管道614上安装气体排出管600。在BAT壳体500的上表面安装GND铜汇流条280、总负铜汇流条286以及熔丝连接环240。
辅机模块可如下组装。辅机底座200通过螺栓340安装于电池模块的两层侧的上表面。在辅机底座200上安装SSG铜汇流条281、LOAD铜汇流条282、总正铜汇流条285以及MOS基板212。继电器220通过螺栓350安装于辅机底座200。BMS基板141安装于电池模块的三层侧的上表面。辅机底座200在安装继电器220等后,可以安装于电池模块。若在辅机底座200安装于电池模块之前将继电器220或MOS基板212等安装到辅机底座200,则电池组100的组装可以变得更容易。
将电池模块和辅机模块组合后,上部壳体300以覆盖整体的方式安装。上部壳体300例如可以通过爪与孔的嵌合而与电池壳体卡合。可通过以上描述的顺序示例组装电池组100。
在电池模块的组装过程中,电池单体150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粘接于单体保持件120。粘接剂可以是能够将电池单体150和单体保持件120粘接的任意的粘接剂。粘接剂可以是例如丙烯酸系粘接剂或环氧系粘接剂等。粘接剂可以涂敷于单体保持件120。粘接剂也可以涂敷于单体保持件120的与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相对的部分。将粘接剂涂敷到单体保持件120后,可以将电池单体150插入单体保持件120。
粘接电池单体150和单体保持件120后,可以将汇流条焊接到电池单体150的电极端子。焊接电极端子和汇流条时,电极端子和汇流条的位置关系有时要求较高的精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提高粘接电池单体150和单体保持件120的粘接剂的涂覆位置的精度,能够便于电极端子与汇流条的焊接。此外,通过在汇流条焊接到电池单体150之前将电池单体150与单体保持件120粘接,可以提高电池模块的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模块和辅机模块能够分别单独地组装。由此,可以提高电池模块和辅机模块以及电池组100的生产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组100在第一侧面侧具备SSG端子250和LOAD端子260,在前表面侧具备GND端子270。将GND端子270配置于与配置有SSG端子250和LOAD端子260的表面不同的表面,从而易于识别GND端子270。此外,电池组100在第一侧面侧具备连接器310。将GND端子270配置于与连接器310不同的一侧,从而易于识别GND端子270。由此,易于防止将电池组100搭载于车辆时的误布线。
与GND端子270电连接的电缆的长度可以构成为与SSG端子250以及LOAD端子260电连接的电缆的长度不同。由此,更易于防止将电池组100搭载于车辆时的误布线。
图12A是示出下部壳体110与单体保持件120抵接的结构的一个示例的剖视图。图12B是将图12A的虚线包围部放大后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2A和图12B中,示出了未设置有前面叙述的卡合孔和卡合爪的例子。
下部壳体110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抵接部119。下部壳体110在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也具有抵接部119。上表面侧和底面侧的抵接部119从下部壳体110的第一侧面延伸至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的抵接部119从下部壳体110的上表面延伸至底面。
单体保持件120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抵接部129。单体保持件120在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也具有抵接部129。上表面侧和底面侧的抵接部129从单体保持件120的第一侧面延伸至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的抵接部129从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延伸至底面。
电池模块的上表面、底面、以及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也称为电池模块的周面。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在电池模块的周面相互抵接。通过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的相互抵接,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
电池单体150可以因与内部的气体的产生等相应的内部压力的上升而膨胀。在电池模块中收容有电池单体150的一侧也称为电池模块的内侧。在电池模块中收容有电池单体150的一侧的相对侧也称为电池模块的外侧。电池模块可以因电池单体150的膨胀而受到从电池模块的内侧朝向外侧的力。
当电池单体150膨胀的时,比较宽的扁平面156比侧面157容易膨胀。如图3所示,当电池单体150在Z轴方向上层叠时,扁平面156彼此相对。当相对的扁平面156分别膨胀时,层叠的电池单体150整体上在Z轴方向上更大地膨胀。换言之,层叠的电池单体150整体上在上表面以及底面的方向上更大地膨胀。电池单体150可以对电池模块的上表面侧以及底面侧施加Z轴方向的力。
电池模块因受到力可以变形。电池模块可以构成为即使在受到力的情况下,也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相互抵接的状态,使得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内部。
如图12B所示,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可以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外侧的抵接面119a。抵接部119也可以在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外侧的抵接面119a。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可以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内侧的抵接面129a。抵接部129也可以在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内侧的抵接面129a。换言之,抵接部129可以位于抵接部119的外侧。
在图12B所示的结构例中,抵接面119a与抵接面129a沿着扁平面156相对并相互抵接。在该情况下,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能够相互限制由Z轴方向的力引起的Z轴方向的位移。换言之,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能够相互限制其随着扁平面156的位移而产生的位移。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通过相互限制Z轴方向的位移,即使在例如电池单体150膨胀的情况下,也容易维持抵接状态。
如图12A所示,电池单体150还具有背面158。背面158对应于与盖面151相对的表面。图12A所示的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背面158更靠近盖面151的一侧的位置。
当电池单体150的扁平面156膨胀时,扁平面156的中央附近的膨胀量可以比扁平面156的周围(远离中央的部位)的膨胀量大。在该情况下,在电池模块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中,与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比与扁平面156的周围对应的位置更大地向外侧位移。
当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电池单体150的背面158更靠近盖面151的一侧时,下部壳体11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包括与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下部壳体11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可以因扁平面156的中央附近的膨胀而比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更大地位移。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位于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的外侧,由此可以限制抵接部119的Z轴方向的位移,该抵接部119的Z轴方向的位移是根据下部壳体11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中的与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的位移而产生的。即使在电池单体150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由抵接部129限制抵接部119的Z轴方向的位移,而容易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通过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此外,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电池单体150的背面158更靠近盖面151的一侧,从而能够避开因电池单体150的膨胀而可以最大变形的中央附近。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避开变形可能最大的中央附近,从而可以减轻对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的应力。
与抵接部129比背面158更远离盖面151的情况相比,当抵接部129比背面158更靠近盖面151时,单体保持件120的Y轴方向的长度较短。在单体保持件120中,从电池单体150的与盖面151相对的部分到插入电池单体150的一侧的端部的距离根据单体保持件120的Y轴方向的长度而变短。从端部到与盖面151相对的部分的距离较短,从而可以更高精度地涂敷用于将电池单体150粘接于单体保持件120的粘接剂。
不限于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结构例,抵接部119可以位于抵接部129的外侧。在该情况下,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内侧的抵接面119a。抵接部119也可以在第一侧面侧和第二侧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内侧的抵接面119a。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在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外侧的抵接面129a。抵接部129也可以在第一侧面侧以及第二侧面侧具有朝向电池模块的外侧的抵接面129a。
当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更靠近背面158的一侧时,单体支持件12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包括与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可以因扁平面156的中央附近的膨胀而比下部壳体11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更大地位移。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位于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的外侧,从而能够限制抵接部129的Z轴方向的位移,该抵接部129的Z轴方向的位移是随着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中的与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的位移而产生的。即使在电池单体150膨胀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由抵接部119限制抵接部129的Z轴方向的位移,而容易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通过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此外,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更靠近背面158的一侧,从而能够避开因电池单体150的膨胀而可以最大变形的中央附近。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避开变形可能最大的中央附近,从而可以减轻对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的应力。
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可以构成为,无论是否位于靠近电池单体150的盖面151或背面158中的任一侧,都相互限制与电池单体150的扁平面156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的位移对应的位移。由此,容易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通过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
图13是示出下部壳体110与单体保持件120抵接的结构的比较例的图。在比较例中,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在各自的端部具有抵接面119b和抵接面129b。抵接面119b和抵接面129b在与扁平面156交叉的表面相对并相互抵接。在该情况下,抵接面119b与抵接面129b不相互限制Z轴方向的位移。
在比较例中,当对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侧和底面侧施加Z轴方向的力时,下部壳体110的Z轴方向的位移与单体保持件120的Z轴方向的位移可以各自不同。在该情况下,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有时无法维持抵接状态。换言之,对于电池单体150的膨胀,当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不相互限制Z轴方向的位移时,难以维持抵接状态。
根据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结构例与图13所示的比较例的比较,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相互限制Z轴方向的位移,由此对于电池单体150的膨胀,容易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通过维持抵接部119与抵接部129之间的抵接状态,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
图14和图15是示出图12B所示的抵接结构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14所示,抵接部129可以构成为夹持抵接部119。相反,抵接部129也可以构成为被抵接部119夹持。当构成为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中的一方夹持另一方时,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也可以相互限制Z轴方向的位移。
如图15所示,抵接部129可以构成为抵接部129的上表面从单体保持件120的上表面在Z轴方向上突出。该情况下的抵接部129的厚度可以比图12B所示的抵接部129的厚度厚。抵接部129的厚度变厚,进而抵接部129可以更强地限制抵接部119在Z轴方向的位移。
当抵接部129位于抵接部119的外侧时,抵接部129的刚性可以高于抵接部119的刚性。当抵接部119位于抵接部129的外侧时,抵接部119的刚性可以高于抵接部129的刚性。由此,对于电池单体150的膨胀,电池模块难以变形。其结果是,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
当抵接部129位于抵接部119的外侧或者抵接部129夹持抵接部119时,抵接部129可以具有引导抵接部119的结构。引导结构例如可以是抵接部129的端部向外侧扩展的结构。引导结构例如可以是抵接部129的端部带有圆角的结构。引导结构不限于此,可以是其他结构。
当抵接部119位于抵接部129的外侧或者抵接部119夹持抵接部129时,抵接部119可以具有引导抵接部129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引导结构与上述抵接部129所具有的结构相同,可以由抵接部119的端部的结构限定。
位于外侧的抵接部119或抵接部129具有引导位于内侧的抵接部119或抵接部129的结构,进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下部壳体110与单体保持件120的组装。
图16是沿图4的B-B线的剖视图。如图16所示,在单体保持件120与下部壳体110的卡合部(抵接部)中,具有卡合爪128的抵接部129可以位于电池单体150侧。抵接部119可以配置为覆盖抵接部129。换言之,抵接部119可以位于抵接部129的外侧。并且,可以在抵接部119形成卡合孔115。由此,在电池单体150膨胀,电池单体150侧的抵接部129挤压抵接部119时,卡合爪128能够深入卡合孔115。其结果是,可以增强单体保持件120与下部壳体110的卡合。此外,在组装下部壳体110和单体保持件120时,容易确认卡合爪128是否进入了卡合孔115。
在图16中,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位于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的外侧。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也可以位于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的外侧。在该情况下,可以在下部壳体110的抵接部119形成卡合爪118,在单体保持件120的抵接部129形成卡合孔12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继电器220可以不经由辅机底座200而紧固于电池模块。当继电器220紧固于电池模块时,继电器紧固部360可以位于下部壳体110、单体保持件120或BAT壳体500。
当抵接部119和抵接部129位于比电池单体150的背面158更靠近盖面151的一侧时,继电器紧固部360可以位于单体保持件120。单体保持件120的Y轴方向的长度比下部壳体110的Y轴方向的长度短。在该情况下,单体保持件120的刚性可以比下部壳体110的刚性高。继电器紧固部360位于具有更高刚性的部分,进而由继电器220的动作产生的振动难以向电池模块传递。振动难以向电池模块传递,进而电池模块难以变形。电池模块难以变形,进而水滴或灰尘等难以侵入电池模块的内部。
虽然基于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应当注意,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基于本公开内容进行各种变形或修改。因此,应当注意,这些变形或修改都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例如,各手段中所包含的功能等可以以在理论上不矛盾的方式进行再配置,可以将多个手段等组合成一个,或者可以进行分割。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池组;110:下部壳体;112:凸部;113:缓冲区;114:肋;115:卡合孔;
116:固定部;117:立柱;118:卡合爪;119:抵接部;119a:抵接面;
120:单体保持件;122:凸部;125:卡合孔;127:卡合孔;128:卡合爪;
129:抵接部;129a:抵接面;130:第一二次电池;140:BMS(电池控制器);
141:BMS基板;142:电路部件;143:安装孔;144:嵌合孔145:安装构件;
146:螺母孔;147:销;150:电池单体;151:盖面;152:正极端子;
153:负极端子;154:安全阀;155:绝缘片;156:扁平面;157:侧面;
158:背面;160:单体间汇流条;161:凸部;162:端子连接部;
162a:焊接用开口;163:传感器安装端子;163a:螺母;164:总正端子汇流条;
165:总负端子汇流条;166:外部连接部;180:卡合构件;200:辅机底座;
210:MOSFET;212:MOS基板;220:继电器;230:传感器;
231:传感器基板;232:FPC;233:安装构件;240:熔丝连接环;
250:SSG端子;260:LOAD端子;270:GND端子;280:GND铜汇流条;
281:SSG铜汇流条;282:LOAD铜汇流条;285:总正铜汇流条;
286:总负铜汇流条;300:上部壳体;301、302、303:凹部;310:连接器;
312:MOS电缆;314:连接器电缆;340、350:螺栓;360:继电器紧固部;
370:紧固部(辅机底座);400:电源系统;410:交流发电机;420:起动器;
430:第二二次电池;440:负荷;450:开关;460:控制部;500:BAT壳体;
502:凸部;600:气体排出管;610、611:安全阀盖;
612、613、614:气体管道;620:气体管;630:密封件。
Claims (13)
1.一种电池组,具备:
电池单体,其具有扁平面、设置有电极的盖面及与所述盖面相对的背面;
单体保持件,其在所述盖面侧保持所述电池单体;以及
下部壳体,其从所述背面侧收容所述电池单体,并与所述单体保持件卡合,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具有在比所述扁平面的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盖面的一侧或比所述扁平面的中央部更靠近所述背面的一侧沿着所述扁平面而相互重叠的板状的抵接部,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中收容所述电池单体的中央部的一方的抵接部相对于另一方的抵接部位于内侧,
所述单体保持件具有从收容所述盖面的部分沿着所述扁平面向所述下部壳体侧延伸而到达所述抵接部的壁部,
所述下部壳体具有从收容所述背面的部分沿着所述扁平面向所述单体保持件延伸而到达所述抵接部的壁部,
当所述电池单体膨胀时,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中收容所述电池单体的中央部的一方的壁部按压在所述电池单体的所述扁平面上,
位于该按压的壁部的端部的抵接部抵接于位于外侧的另一方的抵接部而将所述抵接部彼此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的抵接部形成为比所述单体保持件的壁部薄,
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形成为比所述下部壳体的壁部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收容多个所述电池单体,
在所述单体保持件上固定有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之间的汇流条,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位于比所述扁平面的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盖面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收容多个所述电池单体,
在所述单体保持件上固定有用于连接所述电池单体的电极之间的汇流条,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所述抵接部位于比所述扁平面的中央部更靠近所述盖面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内侧的抵接部具有卡合爪,
所述另一方的抵接部具有卡合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卡合爪的高度比所述卡合孔的深度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的刚性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的刚性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组,其中,
所述单体保持件和所述下部壳体的抵接部中的位于外侧的抵接部比位于内侧的抵接部厚。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45674 | 2016-12-19 | ||
JP2016-245674 | 2016-12-19 | ||
PCT/JP2017/045610 WO2018117126A1 (ja) | 2016-12-19 | 2017-12-19 | 組電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14902A CN110114902A (zh) | 2019-08-09 |
CN110114902B true CN110114902B (zh) | 2022-07-19 |
Family
ID=62626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74054.4A Active CN110114902B (zh) | 2016-12-19 | 2017-12-19 | 电池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52717B2 (zh) |
CN (1) | CN110114902B (zh) |
WO (1) | WO2018117126A1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29853A (ja) * | 1995-02-23 | 1996-09-10 | Makita Corp | 電動工具におけ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接続構造 |
CN202259568U (zh) * | 2011-10-24 | 2012-05-30 | 佛山市顺德区精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模块 |
CN102842695A (zh) * | 2011-06-23 | 2012-12-26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包 |
JP2013191440A (ja) * | 2012-03-14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二次電池装置 |
JP2013191422A (ja) * | 2012-03-14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二次電池装置 |
JP2015002082A (ja) * | 2013-06-14 | 2015-01-05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JP2016081762A (ja) * | 2014-10-17 | 2016-05-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 |
WO2016075736A1 (ja) * | 2014-11-10 | 2016-05-19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CN205429014U (zh) * | 2015-12-31 | 2016-08-03 | 深圳市大富精工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及其电池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19377B2 (ja) * | 2013-03-29 | 2017-04-26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JP2017201587A (ja) * | 2016-05-02 | 2017-11-09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12-19 WO PCT/JP2017/045610 patent/WO20181171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12-19 JP JP2018558014A patent/JP695271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2-19 CN CN201780074054.4A patent/CN1101149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29853A (ja) * | 1995-02-23 | 1996-09-10 | Makita Corp | 電動工具におけ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の接続構造 |
CN102842695A (zh) * | 2011-06-23 | 2012-12-26 | 三星Sdi株式会社 | 电池包 |
CN202259568U (zh) * | 2011-10-24 | 2012-05-30 | 佛山市顺德区精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模块 |
JP2013191440A (ja) * | 2012-03-14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二次電池装置 |
JP2013191422A (ja) * | 2012-03-14 | 2013-09-26 | Toshiba Corp | 二次電池装置 |
JP2015002082A (ja) * | 2013-06-14 | 2015-01-05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蓄電装置 |
JP2016081762A (ja) * | 2014-10-17 | 2016-05-16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デバイスモジュール |
WO2016075736A1 (ja) * | 2014-11-10 | 2016-05-19 | 株式会社東芝 | 電池モジュール |
CN205429014U (zh) * | 2015-12-31 | 2016-08-03 | 深圳市大富精工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及其电池壳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114902A (zh) | 2019-08-09 |
JPWO2018117126A1 (ja) | 2019-10-24 |
WO2018117126A1 (ja) | 2018-06-28 |
JP6952717B2 (ja) | 2021-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6208183A1 (ja) |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 |
CN108475741B (zh) | 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 |
JP6302580B1 (ja) | 組電池 | |
WO2018008478A1 (ja) |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 |
JP6808283B2 (ja) | 組電池 | |
CN111971814A (zh) | 电池组和电池模块 | |
JP7055687B2 (ja) | 組電池 | |
JP2019192412A (ja) | 組電池 | |
WO2018008532A1 (ja) | セルホルダ及び組電池 | |
JP6307144B1 (ja) | 組電池 | |
JP6859064B2 (ja) | 組電池 | |
WO2018143079A1 (ja) | 組電池 | |
JP6285003B1 (ja) | 組電池 | |
CN108604652B (zh) | 电池组 | |
JP6884570B2 (ja) | 組電池 | |
WO2017126271A1 (ja) | 組電池 | |
JP2018101496A (ja) | 組電池 | |
CN110088936B (zh) | 电池组 | |
CN110114902B (zh) | 电池组 | |
JP2018125251A (ja) | 組電池 | |
JP6324480B1 (ja) | 組電池 | |
JP2017130282A (ja) | 組電池及び電源装置 | |
JP6342023B1 (ja) | 組電池 | |
JP2018101492A (ja) | 組電池 | |
JP2018101495A (ja) | 組電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