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93397A -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93397A
CN110093397A CN201910498000.1A CN201910498000A CN110093397A CN 110093397 A CN110093397 A CN 110093397A CN 201910498000 A CN201910498000 A CN 201910498000A CN 110093397 A CN110093397 A CN 110093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terium
culture
test
control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80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朝晖
何小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su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And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Gansu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And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su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And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Gansu Institute Of Drug Control And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19104980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0933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0093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93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3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 C12M41/36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of concentration of biomass, e.g. colony counters or by turbidity measur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41/00Means for regulation,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r control, e.g. flow regulation
    • C12M41/48Automatic or computerized contro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2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viable microorganisms
    • C12Q1/04Determining presence or kind of microorganism; Use of selective media for testing antibiotics or bacteriocide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chemical indicator therefor
    • C12Q1/06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2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viable microorganisms
    • C12Q1/04Determining presence or kind of microorganism; Use of selective media for testing antibiotics or bacteriocide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chemical indicator therefor
    • C12Q1/10Enterobacteria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02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viable microorganisms
    • C12Q1/04Determining presence or kind of microorganism; Use of selective media for testing antibiotics or bacteriocide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a chemical indicator therefor
    • C12Q1/14Streptococcus; Staphylococc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21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Pseudomonadaceae (F)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24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Enterobacteriaceae (F), e.g. Citrobacter, Serratia, Proteus, Providencia, Morganella, Yersinia
    • G01N2333/245Escherichia (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24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Enterobacteriaceae (F), e.g. Citrobacter, Serratia, Proteus, Providencia, Morganella, Yersinia
    • G01N2333/255Salmonella (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30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Micrococcaceae (F)
    • G01N2333/31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Micrococcaceae (F) from Staphylococcus (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32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Bacillus (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37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fungi
    • G01N2333/38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fungi from Aspergillu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37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fungi
    • G01N2333/39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fungi from yeasts
    • G01N2333/4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fungi from yeasts from Candida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以及相应的系统和设备。方法包括制备培养第一计数培养物,计算培养结果并判断,满足条件则进入控制菌培养物检查;否则制备培养第二计数培养物,计算培养结果并判断,满足条件则进入控制菌培养物检查;否则制备培养第三计数培养物,计算培养结果并判断,满足条件则进入控制菌培养物检查;否则计数方法不适用。控制菌培养物检查包括制备培养第一控制菌培养物,计算培养结果并判断,满足条件则完成检查;否则制备培养第二控制菌培养物,计算培养结果并判断,满足条件则完成检查;否则控制菌方法不适用。该方法系统性、稳定性高,适用多种药品,能准确的找到可靠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品检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微生物检查及无菌检查是药品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有效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并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药品标准的水平,从2005年起颁布的《中国药典》均要求微生物及无菌检查法均需进行方法适用性,并规定了方法学适用性检查的方法、验证的菌株及判断标准。所以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成为药品检验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通过方法适用性检查,获得可靠的药品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供试药品微生物菌数检查,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其中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测通过方法适用性检查,找到可靠的检测方法,以保证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1101、1105、1106对方法学适用性检查实验作了具体要求,但进行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具体过程中,存在药物品种繁多,有抗生素制剂、含有抑菌作用的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院制剂等,制剂处理方法多样。而且即使同一菌株,当针对不同药品,适用性检查方法不一定相同;即使同一药品品种,当药品制备工艺不同,原料来源不同,其对微生物的作用也不相同;而且存在几种方法均满足某品种细菌计数要求的现象,有的方法简单但工作量大,有的方法快捷,但成本高,难以选择方法;并且微生物培养周期长,对实验的环境和技术要求高,并要经反复多次的试验;因此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存在难度大,工作繁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存在难度大,工作繁杂的问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性强,稳定性高,适用于多种药品,能够方便、准确的找到可靠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及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b.若第一试验组菌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c;
c.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
d.若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e;
e.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菌试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
f.若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二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确定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不适用;
g.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菌落数;
h.若第一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进入以下步骤i;
i.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菌落数;
j.若第二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确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不适用;其中
第一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一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一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三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供试液1mL及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薄膜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菌液;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三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菌液与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和100mL的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三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和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1mL的供试液和100mL的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冲洗液,分2-6 次冲洗薄膜;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稀释剂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菌液;将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至少3个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中;
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冲洗液,分3-6次冲洗薄膜,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过滤后的薄膜置于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并且,
试验租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 ×100%;并且
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
第三条件为: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其中
菌液中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按检查内容分次序、分层次进行。先判断计数方法适用性,在该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中先采用常规法,即供试液采用最低稀释级;若常规法不符合要求,再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若培养基稀释法仍不符合要求,再选择薄膜过滤法;当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结束,找到适合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后,再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中,先采用常规法,若常规法不符合要求,再采用薄膜过滤法,找到适合的微控制菌检查方法。这种分层次的适用性检查方法,试供液处理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尽力找到适用的微生物检查法,同时对试供液处理方式最简单,减少了微生物在检测过程中的损伤,降低检测中的测定误差;依靠本方案适用性检查方法,最终确定的微生物限度方法可实现根据供试品抑菌性质不同,不同种类菌株计数或不同控制菌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测定方法,检测方法准确,针对性强;方法逻辑性强,使操作者易掌握。并且,本方案提供的适用性检查方法,采用了平皿计数法,包括试供药品处理的多个层次,可适用多种常见药物品种的适用性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步骤g中,还包括第一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第一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
步骤i中,还包括第二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第二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并且
第一阴性对照组和第二阴性对照组培养后无菌落生长。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立阴性对照组,通过确定性对照组培养后无菌落生长,确定培养基无干扰,保证方法适用性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特异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步骤a-f中,菌液为以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黑曲霉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菌液与培养基匹配:菌液中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菌株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一种,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用了《中国药典》采用的菌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污染菌枯草芽胞杆菌代表需氧菌,黑曲霉代表霉菌,白色念珠菌代表酵母菌作为菌数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菌株,对应适合的培养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易存活、低或非致病性标准菌株;能够确保检查方法的可靠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步骤a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步骤c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步骤e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选用的计数方法检查用菌株,采用了适宜菌柱生长的培养条件范围,具体不同菌株,采用条件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步骤g-j中,菌液为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沙门菌中的至少一种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菌液与培养基匹配:菌液中菌株为大肠埃希菌,相应的培养基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应的培养基为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相应的培养基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菌株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相应的培养基为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菌株为沙门菌,相应的培养基为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
控制菌检查法系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选择的控制菌类别符合《中国药典》,搭配了相应的选择和分离培养基;且选择的控制菌类别包括了多数常见药品品种控制菌检查类别,实际检查中,可根据药品特点选择检查的控制菌类别。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步骤g中,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置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小时;步骤i中,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置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小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选用的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用菌株,采用了适宜菌株适宜的培养条件范围,具体不同菌株,采用条件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包括:
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一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一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一制备单元、第一培养单元以及第一计数单元;其中
第一制备单元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第一培养单元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一计数单元对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二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二制备单元、第二培养单元以及第二计数单元;其中
第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第二培养单元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二计数单元对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实验组菌回收率;
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三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三制备单元、第三培养单元以及第三计数单元;其中
第三制备单元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
第三培养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三计数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实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以及
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一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及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并进行培养,并且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数目;
第二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二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及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并进行培养,并且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数目;以及
控制部,控制部与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电气连接,并包括比较单元与显示单元。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建立了相应的系统,依照方法步骤,建立相应的系统区域,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区域明确,步骤清晰。并且设置控制部,与系统中其他区域电气连接,方便进行控制,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自动化程度、控制性更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系统,第一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试验组;
分别取与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菌液组;
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第二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 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试验组;
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菌液组:
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第三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供试液1mL及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薄膜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菌液;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试验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菌液与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和100mL的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菌液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和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1mL的供试液和100mL的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供试品对照组;
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菌液;将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稀释剂对照组;以及
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
取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中;
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
取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冲洗液,分3-6次冲洗薄膜,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mL的菌液;过滤后的薄膜置于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确定了制备单元制备应用于方法适用性检查的培养物的程序,在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试验中,试验菌的加入量是否准确是试验能否成功的要点之一,严格规定取样量及顺序等,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在制备过程中,分实验组和多个对照组,来排除实验过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系统,第一计数单元将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控制部的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二计数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三计数单元将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将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与第二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将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一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二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将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显示单元;其中
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实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其中
第三条件为: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部比较单元对适用性检查培养物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根据计算公式计算菌回收率,比对菌回收率或培养物的菌落数是否在适用性检查要求的范围内;再将比对结果进行显示,使操作人员确定适用性检查结果,并判断下一步检查步骤;同时将比对结果传输至下一步可能启动的系统单元,系统单元根据结果启动下一步的适用性检查操作。控制部的统计、传输功能,增加了适用性检查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包括:
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其中,
控制部与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以及第五检测装置分别电气连接;并且
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以及第五检测装置分别包括各自的制备单元、培养单元、以及计数单元;进一步,
每个制备单元均包括生物洁净度大于100级的洁净工作部件;靠近洁净工作部件,或设置在洁净工作部件上的保温部件;设置在洁净工作部件上放置试液的容器,以及量取试液的量取构件和培养构件;
每个培养单元均包括可控温培养部件;
每个计数单元均包括图像采集部件和菌落统计部件;
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的计数单元还包括菌落统计部件;更进一步,
控制部包括计算部件、通信部件、以及显示部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及系统,依照方法步骤及系统区域,对应相应的设备与装置,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装置分工明确。并且设置控制部,与系统中其他装置电气连接,方便进行通讯及控制,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自动化程度、控制性更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公开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还包括传送部件,传送部件设置于制备单元与培养单元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靠传送部件将制备的培养物从制备单元传送至培养单元,减少人工传递培养物的步骤,减少污染产生,并且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将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按检查内容分次序、分层次进行,适用于多种常见药物品种的适用性检查;并且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可找出对试供液处理方式最简单,使供试药品中微生物在检测过程的损伤最低,从而降低检测中的测定误差的适用的微生物检查法,并且检测方法准确,针对性强。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及设备依据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建立,依照方法步骤,建立每个步骤相应的系统区域,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区域明确,步骤清晰。并且设置控制部,方便进行控制,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自动化程度、控制性更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下面的详细描述的目的,应当理解,本申请可采用各种替代的变化和步骤顺序,除非明确规定相反。此外,除了在任何操作实例中,或者以其他方式指出的情况下,表示例如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成分的量的所有数字应被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被术语“约”修饰。因此,除非相反指出,否则在以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数值参数是根据本申请所要获得的期望性能而变化的近似值。至少并不是试图将等同原则的适用限制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每个数值参数至少应该根据报告的有效数字的个数并通过应用普通舍入技术来解释。
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并且不理解为限制性的。如本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个(种)”和“该(所述)”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另外指明。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列举项目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表述例如“......的至少一个(种)”当在要素列表之前或之后时修饰整个要素列表,而不修饰该列表的单独要素。
进一步,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包含”当用在本说明书中时,表明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分,但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种或多种另外的特征、区域、整体、步骤、操作、元件、组分、和/或其集合。
如本申请中使用的“约”或“大约”包括所描述的值并且意味着例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所讨论的测量和与具体量的测量有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限制)而确定的对于具体值的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除非另外指明,否则组分的所有比率均指重量百分比(重量%);除非另外指明,所公开的所有参数范围包括端点值及其间的所有值。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如无特殊说明,术语的含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理解的含义相同,但如有不同,以本发明的定义为准;如无特殊说明,试验方法均为常规方法;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的所用的原料及试验材料均为可常规购买得到的;如无特殊说明,本发明中的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质量%)。
本发明中,术语“供试液”是指以供试药品为原料,称取供试药品,加缓冲液,稀释制成1:10供试液,分散均匀后获得。
本发明中,术语“菌液”是指试验菌株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培养后,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稀释制成的菌悬液;“菌液”配制好后应测定菌悬液中菌落的数量。
本发明中,术语“培养基”是指依据《中国药典》规定配制的培养基。
本发明中,术语“缓冲液”是指依据《中国药典》规定配制的培养基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缓冲液中还可以包括加入其中的表面活性剂或中和剂。
本发明中,术语“冲洗液”是指依据《中国药典》规定配制的0.1%无菌蛋白胨水溶液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液中还可以包括加入其中的表面活性剂或中和剂。
本发明中,术语“薄膜”是指孔径不大于0.45μm的滤膜。
本发明中,试验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株保藏中心获得的干燥菌株为第 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株保藏技术进行保存。
本发明中,术语“平皿”是经高温灭菌后的培养皿。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b.若第一试验组菌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c;
c.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
d.若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e;
e.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菌试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
f.若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二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确定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不适用;
g.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菌落数;
h.若第一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进入以下步骤i;
i.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菌落数;
j.若第二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确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不适用。
本发明提供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按检查内容,分为先检查计数方法适用性,再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而且每一种方法适用性检查都是分处理方法不同逐级进行,当第一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一计数培养物培养结果不满足计数方法适用性条件,将改变处理方法,进行第二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当第二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培养结果不满足计数方法适用性条件,将再次改变处理方法,进行第三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三计数培养物;在三种处理方法中找到适合供试品的有效的微生物计数方法。完成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后,再进入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当一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培养结果不满足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条件;将改变处理方法,得到的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在两种处理方法中找到适合供试品的有效的控制菌检查方法。
进一步,其中第一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一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一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二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
第三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供试液1mL及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薄膜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菌液;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三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菌液与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和100mL的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三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和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1mL的供试液和100mL的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冲洗液,分2-6 次冲洗薄膜;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稀释剂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菌液;将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
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至少3个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中;
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冲洗液,分3-6次冲洗薄膜,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过滤后的薄膜置于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并且,
试验租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
第三条件为: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
在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中,计数培养物的制备过程,加入了供试液对照组,考察供试液中的本地菌数,并在计算试验菌回收率时排除供试液的影响;在进行薄膜处理后,加入了稀释剂对照组,考查计数培养物制备过程中,薄膜过滤使用缓冲液、冲洗液使微生物受影响程度,影响是否在合理范围;使供试药品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更准确;控制菌检查是检查供试药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因此控制菌检查适用性检查实验,需要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是否适于控制菌生长,因此只需要判断控制菌是否生长,即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都是按试供液处理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的检查。在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中先采用常规法,即供试液采用最低稀释级,若常规法不符合要求,再采用培养基稀释法,若培养基稀释法仍不符合要求,再选择薄膜过滤法;在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中,先采用常规法,若常规法不符合要求,再采用薄膜过滤法;在检查过程中,如果简单的处理方式得到培养物满足适用性条件,就选用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从而减少试供液处理污染微生物在检测过程中的损伤,降低检测中的测定误差。
进一步地,其中菌液中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
试验菌的加入量,是影响方法适用性检查试验成败的关键。方法适用性检查时,试验菌加入量过少,不足以检出造成假阴性检查结果;过量加入试验菌,可能会掩盖样品的微弱抑菌作用,造成方法适用性检查结果的假阳性,同时无法保证检测方法对低污染菌的检出。先通过预试验菌液组菌株计数结果,来确定方法适用性检查试验加菌量,易使之控制在规定范围;且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适于实验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判定微生物限度方法不适用时,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适用于供试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可根据本发明结果选用其他方法再进行方法适用性检查。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中,培养液接种入平皿中优选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过程中,预配养是指对菌株进行富集培养,活化菌落活性,部分均还包括选择培养;具体地,例如,对于大肠埃希菌,预配养是指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菌液及供试液后,30~35℃培养18~24小时后,取培养物1ml接种于10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42~44℃培养24~48小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预配养是指在液体培养基中接入菌液及供试液后, 30~35℃培养18~24小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步骤g中,还包括第一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第一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步骤i中,还包括第二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第二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培养基注入平皿中;并且
第一阴性对照组和第二阴性对照组培养后无菌落生长。
在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中,设立阴性对照组,考察培养基对微生物培养的影响,通过确定阴性对照组培养后无菌落生长,确定培养基无干扰,保证方法适用性检查控制菌检查方法的特异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发现阴性对照组有菌落生长,需要重新配制培养基,并且重新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步骤a-f中,菌液为以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黑曲霉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菌液与培养基匹配:菌液中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菌株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一种,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微生物计数方法检查是为了确认所采用的方法适合于该药品的需氧菌、霉菌、酵母菌数的测定。试验菌株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普遍性、易存活、低或非致病性标准菌株;本发明选用了《中国药典》采用的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常见污染菌枯草芽胞杆菌代表细菌,黑曲霉代表霉菌,白色念珠菌代表酵母菌作为菌数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菌株,对应适合的培养基。菌株的选择能够确保检查方法的可靠性,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三计数培养物的制备过程,每种菌珠按检查方法制备一套包括实验组、菌液组、供试品对照组的计数培养物,六种需要分别制备六套计数培养物。第一、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过程,每种菌珠按检查方法制备控制菌培养物,根据供试药品,需要准备至少一种控制菌培养物。每种菌珠计数培养物或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和培养需至少平行2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步骤a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步骤c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步骤e中,在25-35℃条件下,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
该培养条件是针对选用检查用菌株,采用了适宜菌株生长的培养条件范围,具体不同菌株,采用条件不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步骤g-j中,菌液为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沙门菌为中的至少一种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菌液与培养基匹配:菌液中菌株为大肠埃希菌,相应的培养基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应的培养基为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相应的培养基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菌株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相应的培养基为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菌株为沙门菌,相应的培养基为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
控制菌检查法是用于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检查供试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微生物。一般不同供试药品,可根据药品特点选择检查的控制菌类别;本发明选择了常见的几种控制菌试验菌,符合《中国药典》,不同菌株搭配相应的选择和分离培养基;且选择的控制菌类别适合多数常见药品品种控制菌检查类别,实际检查中,可根据药品特点选择检查的控制菌类别。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步骤g中,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置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小时;步骤i中,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置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小时。
该培养条件是针对选用检查用菌株,采用了适宜菌株生长的培养条件范围,具体不同菌株,采用条件不同。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
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一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一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一制备单元、第一培养单元以及第一计数单元;其中
第一制备单元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第一培养单元对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一计数单元对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二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二制备单元、第二培养单元以及第二计数单元;其中
第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第二培养单元对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二计数单元对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实验组菌回收率;
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三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三制备单元、第三培养单元以及第三计数单元;其中
第三制备单元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
第三培养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第三计数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实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
以及
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一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及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并进行培养,并且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数目;
第二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二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及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并进行培养,并且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数目;以及
控制部,控制部与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电气连接,并包括比较单元与显示单元。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是依据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建立,依照方法步骤,建立每个步骤相应的系统区域,按方法适用性检查内容,分为对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的计数检测区域,和对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的控制菌检测区域;并且根据每一种检查中逐级实验处理不同,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第二控制菌检查部。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区域明确,步骤清晰。并且设置控制部,与系统中其他区域电气连接,方便进行型号传输及控制,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自动化程度、控制性更高。控制部包括比较单元和显示单元,实现控制部对结果的对比判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试验组;
分别取与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菌液组;
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第二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 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试验组;
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菌液组:
分别取与第二试验组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第三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与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供试液1mL及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薄膜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菌液;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试验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菌液与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和100mL的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菌液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供试液和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1mL的供试液和100mL的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每个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第三供试品对照组;
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菌液;将冲洗后的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稀释剂对照组;以及
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
取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中;
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
取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冲洗液,分3-6次冲洗薄膜,最后一次冲洗液中加入1mL的菌液;过滤后的薄膜置于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系统中制备单元制备应用于方法适用性检查的培养物的程序严格按照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进行;严格规定取样量及顺序等,保证试验的准确性,在制备过程中,分实验组和多个对照组,来排除实验过程中其他变量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计数单元将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控制部的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二计数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三计数单元将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将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与第二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将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一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第二控制菌检测部与显示单元;
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将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比较单元,比较单元将第二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显示单元;其中
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实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50%;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 100%;并且
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其中
第三条件为: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
控制部比较单元对适用性检查培养物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根据计算公式计算菌回收率,比对菌回收率或培养物的菌落数是否在适用性检查要求的范围内;再将比对结果进行显示,使操作人员确定适用性检查结果,并判断下一步检查步骤;同时将比对结果传输至下一步可能启动的系统单元,系统单元根据结果启动下一步的适用性检查操作。控制部的统计、传输功能,增加了适用性检查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其中,
控制部与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以及第五检测装置分别电气连接;并且
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以及第五检测装置分别包括各自的制备单元、培养单元、以及计数单元;进一步,
每个制备单元均包括生物洁净度大于100级的洁净工作部件;靠近洁净工作部件,或设置在洁净工作部件上的保温部件;设置在洁净工作部件上放置试液的容器,以及量取试液的量取构件和培养构件;
每个培养单元均包括可控温培养部件;
每个计数单元均包括图像采集部件;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的计数单元还包括菌落统计部件;更进一步,
控制部包括计算部件、通信部件、以及显示部件。
具体地,洁净工作部件是指在培养物制备过程中,使工作环境保持洁净,使其内的制剂等不受污染的设备,具体可以为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保温部件是对可凝固的培养基进行加热保温,使其保持为液体状态,便于制备培养物的设备,具体可以为水浴锅;容器是装用于制备培养物的试液的化学容器,如烧杯、三角瓶等;量取构件是可定量取出试液并转移的移液枪、移液器、移液管等;培养构件是培养物的容器,可以是培养皿、试管、三角瓶等,在本发明中主要是培养皿。可控温培养部件是对培养物在规定的温度范围进行培养的设备,一般应包括制冷、加热部件以及调温功能,具体地,可以为恒温培养箱、生化培养箱等。图像采集部件是对培养后的培养物进行成像的设备,成像后便于进行识别计数或储存实验数据,具体可以为相机或其他成像设备。菌落统计部件是对菌落进行计数的设备,具体可以为菌落计数器,也可以是包括菌落统计部件和图像采集部件的自动菌落计数仪。需要说明的是,制备单元中的保温部件预先已消毒,量取构件、培养构件已灭菌,除装菌液的容器,其他容器与其中的试液已共同灭菌;可控温培养部件已消毒。
控制部包括计算部件、通信部件、以及显示部件,并且与各个检测装置分别电气连接,实现与各个检测装置的信息传输。具体地,依靠通信部件接收检测装置获得的微生物方法适用性检查结果;依靠计算部件根据结果计算下一步操作程序;依靠通信部件向下一步的检测装置发出指令型号;同时,显示部件显示检查结果,下一步程序指令。控制部具体可以为计算机。
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对应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系统,设置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对应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中的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依照每个步骤相应的系统区域,设置设备;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用于对微生物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用于对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性检查;并且根据每一种检查中逐级实验处理不同,区分设备。依照方法步骤及系统区域,对应相应的设备与装置,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装置分工明确。并且设置控制部,与系统中其他装置电气连接,方便进行通讯及控制,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过程自动化程度、控制性更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每个检测装置还包括传送部件,传送部件设置于制备单元与培养单元之间。具体地,传送部件可以是经消毒的履带式传送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靠传送部件将制备好的培养物从制备单元传送至培养单元,减少人工传递培养物的步骤,减少污染产生,并且使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自动化程度更高。
在下文中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以甘肃省中医院制备的健胃止痛合剂为供试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步骤包括:
配制缓冲液、稀释液;制备1:10供试液;分别制备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液;
a.在第一计数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在第一制备单元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
第一实验组制备:分别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的每种菌液混合,每种混合液取1mL注入平皿,平行3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其中分别混合大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分别混合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一菌液组制备:分别取与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每种菌液至少平行制备3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一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每种菌分别制备供试品对照组,每种供试品对照组都是取1mL的供试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菌种对应的培养基;
②待凝固后,在第一培养单元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应的第一计数培养物平皿置35℃培养72小时;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对应的第一计数培养物平皿25℃培养120小时。
③在第一计数单元,对所有第一计数培养物平皿分别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1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85 83 91 96 92
b.表1结果5种菌实验组回收率均满足第一条件,试验菌回收率≥50%;进入第一控制菌检测部。
g.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制备
取供试液10mL和1mL的大肠埃希菌菌液混合,加至1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取培养物1ml接种于100ml麦康凯液体培养基中,42~44℃培养24~48小时,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入3个已注入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
注入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②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在30~35℃培养18~72小时。
③在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平皿进行菌落观察,结果发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有菌落生长,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
h.步骤g结果表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满足第三条件。
实验完成,确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于本供试药品。
实施例2
以兰州军区总医院制备的创愈散为供试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步骤包括:
配制缓冲液、稀释液;制备1:10供试液;分别制备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液;
a.步骤参照实施例1,计算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2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78 49 65 42 60
b.表2结果第一实验组回收率不满足第一条件,需氧菌中一种实验菌回收率≤50%,霉菌及酵母菌中的一种实验菌回收率≤50%;进入第二计数检测部。
c.在第二计数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在第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
第二实验组制备:分别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的每种菌液混合,每种混合液0.2mL/皿注入10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其中分别混合大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分别混合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二菌液组制备:分别取与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每种菌液至少平行制备3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二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每种菌分别制备供试品对照组,每种供试品对照组都是取0.2mL/皿注入10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菌种对应的培养基;
②待凝固后,在第二培养单元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置35℃培养72小时;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25℃培养120小时。
③在第二计数单元,对所有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分别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第二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3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95 84 86 72 80
c.表3结果表明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试验菌回收率≥50%;进入第一控制菌检测部。
g.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制备
取供试液10mL和1mL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液混合,加至3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入3个已注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取供试液10mL和1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混合,加至3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入3个已注入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②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在30~35℃培养18~72小时。
③在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平皿进行菌落观察,结果发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有菌落生长,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
h.步骤g结果表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满足第三条件。
实验完成,确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于本供试药品。
实施例3
以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备的地龙降压胶囊为供试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步骤包括:
配制缓冲液、稀释液;制备1:10供试液;分别制备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大肠埃希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和沙门菌菌液;
a.步骤参照实施例1,计算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4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49 64 45 50 43
b.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回收率不满足第一条件,需氧菌中一种实验菌回收率≤50%,霉菌及酵母菌中的一种实验组菌回收率≤50%;进入第二计数检测部。
c.步骤参照实施例2,计算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5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56 48 64 65 75
d.表5结果不满足第一条件,需氧菌中一种实验组菌回收率≤50%,霉菌及酵母菌实验租菌回收率≥50%;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计数方法适用性检查进入第三计数检测部。
e.在第三计数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在第三制备单元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
第三实验组制备:对应每种菌种,取供试液2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分别在第二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第三菌液组制备:分别取2mL菌液置于200mL的冲洗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第三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取2mL的供试液置于200mL的缓冲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稀释剂对照组的制备:对应每种菌种,取200mL的缓冲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薄膜,分别在第二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②在第三培养单元培养,置35℃培养72小时。
③在第三计数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平皿分别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第三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6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实验组回收率(%) 78 85 82
f.表6结果表明实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试验菌回收率≥50%;进入第一控制菌检测部。
g.在第一控制菌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制备
大肠埃希菌控制菌培养物制备参照实施例1。
取供试液10mL和1mL的耐胆盐革兰阴性菌菌液混合,加至1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20~25℃培养2小时后;取培养液10ml接种至100ml的肠道菌增菌液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24~48小时,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入3个已注入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取供试液10mL和1mL的沙门菌菌液混合,加至1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45℃水浴,均质器混匀,在30~35℃培养18~24小时,取上述培养物0.1ml接种10mL RV沙门增菌液体培养基中,于30-35℃培养18-24小时;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入3个已注入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②大肠埃希菌对应的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在30~35℃培养18~72小时;耐胆盐革兰阴性菌和沙门菌对应的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在30~35℃培养18~ 27小时。
③在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平皿进行菌落观察,结果发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有菌落生长,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
h.步骤g结果表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满足第三条件。
实施例4
以解放军三零七医院制备的苯扎溴胺醇溶液为供试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步骤包括:
配制缓冲液、稀释液;制备1:10供试液;分别制备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液;
a.步骤参照实施例1,计算第一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7
项目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
实验组回收率(%) 56 63 42 48 62
b.表7结果表明实验组回收率不满足第一条件,需氧菌中一种实验菌回收率≤50%,霉菌及酵母菌中的一种实验组菌回收率≤50%;进入第二计数检测部。
c.在第二计数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在第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
第二实验组制备:分别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供试液体积1%的每种菌液混合,每种混合液0.5mL/皿注入4个平皿,再向每个平皿倾注培养基;其中分别混合大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分别混合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混合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二菌液组制备:分别取与试验组相同体积的菌液注入平皿,再向平皿倾注培养基,每种菌液至少平行制备3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3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2个菌液,相应的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第二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过程:每种菌分别制备供试品对照组,每种供试品对照组都是取0.5mL/皿注入4个平皿,再向平皿倾注菌种对应的培养基;
②待凝固后,在第二培养单元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置35℃培养72小时;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25℃培养120小时。
③在第二计数单元,对所有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分别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第二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8
d.表8结果表明实验组回收率不满足第一条件,需氧菌中一种实验菌回收率≤50%,霉菌及酵母菌中的一种实验组菌回收率≤50%;进入第三计数检测部。
e.在第三计数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在第三制备单元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
第三实验组制备:对应每种菌种,取供试液2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分别在第二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第三菌液组制备:分别取2mL菌液置于200mL的冲洗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注入培养基的平皿上培养;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贴于注入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上培养,霉菌及酵母菌贴于注入沙氏葡糖糖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上培养
第三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取2mL的供试液置于200mL的缓冲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帖于注入对应培养基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稀释剂对照组的制备:对应每种菌种,取200mL的缓冲液,用2联过滤器薄膜过滤,每膜200ml冲洗液分2次冲洗;分别在第二次冲洗液中加入1mL菌液;取出滤膜,每膜分别菌面朝上分别帖于对应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②在第三培养单元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置35℃培养72小时;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对应的第二计数培养物平皿25℃培养120小时。
③在第三计数单元,对第三计数培养物平皿分别进行菌落计数,计算第三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获得结果如下:
表9
f.表9结果表明实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试验菌回收率≥50%;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二条件,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进入第一控制菌检测部。
g.步骤参照实施例2,结果发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与阴性对照组均无菌落生长。
h.步骤g结果表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不满足第三条件;进入第二控制菌检查方法检查步骤。
i.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进行如下步骤:
①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制备
取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600ml缓冲液分6次冲洗;在第6 次冲洗液中加入1mL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取出薄膜加至3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于3个已注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取供试液10ml置于200ml缓冲液中,薄膜过滤,400ml缓冲液分4次冲洗;在第4 次冲洗液中加入1mL金黄色葡萄球菌;取出薄膜加至300ml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 30~35℃培养18~24小时后,得到的培养液划线接种于3个已注入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中;注入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的平皿作为阴性对照组。
②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在30~35℃培养18~72小时。
③在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及阴性对照组平皿进行菌落观察,结果发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有菌落生长,阴性对照组无菌落生长。
实验完成,确定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适用于本供试药品。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对32种医院制剂作为试剂供试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均获得合格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表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适用性广。
虽然通过参照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对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b.若所述第一试验组菌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c;
c.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对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
d.若所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进入以下步骤e;
e.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对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对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菌试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
f.若所述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一条件,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满足第二条件,则进入以下步骤g;否则确定所述微生物限度计数方法不适用;
g.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一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菌落数;
h.若所述第一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所述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进入以下步骤i;
i.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对第二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对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菌落数;
j.若所述第二控制菌数目满足第三条件,则完成所述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否则确定所述微生物限度控制菌检查方法不适用;其中,
所述第一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所述供试液体积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一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所述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一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二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所述供试液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二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所述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二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分别取与所述第二试验组所述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
所述第三试验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与所述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所述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1mL及所述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所述薄膜用200-600mL的所述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所述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所述菌液;每个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
所述第三菌液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菌液与所述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所述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和100mL的所述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
所述第三供试品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和所述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所述薄膜过滤1mL的所述供试液和100mL的所述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所述冲洗液,分2-6次冲洗所述薄膜;每个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
所述稀释剂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所述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所述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所述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所述菌液;将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
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取所述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所述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至少3个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中;
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的制备程序包括,所述供试液10mL置于200mL所述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所述冲洗液,分3-6次冲洗所述薄膜,最后一次所述冲洗液中加入1mL所述菌液;过滤后的所述薄膜置于所述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并且,
所述试验租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所述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50%;
所述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所述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所述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
所述第三条件为:所述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其中
所述菌液中所述菌株浓度为10~100cfu/mL。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中,还包括第一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所述第一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所述培养基注入平皿中;
所述步骤i中,还包括第二阴性对照组制备与培养;所述第二阴性对照组的制备程序包括,取与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相同的所述培养基注入平皿中;并且
所述第一阴性对照组和第二阴性对照组培养后无菌落生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a-f中,所述菌液为以需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酵母菌白色念珠菌和霉菌黑曲霉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所述菌液与所述培养基匹配:所述菌液中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所述菌株为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中的一种,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a中,在25-35℃条件下,对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
所述步骤c中,在25-35℃条件下,对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
所述步骤e中,在25-35℃条件下,对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72-120小时的培养。
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j中,所述菌液为以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胆盐革兰阴性菌、沙门菌之中的至少一种为试验菌株,分别配制;所述菌液与所述培养基匹配:所述菌液中菌株为大肠埃希菌,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所述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甘露醇氧化钠琼脂培养基;所述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琼脂培养基;所述菌株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紫红胆盐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所述菌株为沙门菌,相应的所述培养基为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琼脂培养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g中,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置所述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h;
所述步骤i中,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置所述培养单元在30-35℃条件下,培养18-72h。
7.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一计数检测部对供试液进行第一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一制备单元、第一培养单元以及第一计数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制备单元制备第一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一试验组、第一菌液组、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所述第一培养单元对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所述第一计数单元对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
第二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二计数检测部对所述供试液进行第二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二制备单元、第二培养单元以及第二计数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二试验组、第二菌液组、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所述第二培养单元对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所述第二计数单元对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二实验组菌回收率;
第三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三计数检测部对所述供试液进行第三微生物限度检测,包括第三制备单元、第三培养单元以及第三计数单元;其中
所述第三制备单元制备第三计数培养物,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至少包括第三试验组、第三菌液组、第三供试品对照组、以及稀释剂对照组;
所述第三培养单元对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
所述第三计数单元对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计数结果得到第三实验组菌回收率以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
以及
第一控制菌检测部,所述第一控制菌检测部对所述供试液进行第一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一控制菌制备单元、第一控制菌培养单元、以及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控制菌制备单元制备第一控制菌培养物,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单元对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所述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对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一控制菌数目;
第二控制菌检测部,所述第二控制菌检测部对所述供试液进行第二控制菌检测,包括第二控制菌制备单元、第二控制菌培养单元、以及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控制菌制备单元制备第二控制菌培养物,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单元对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进行培养,并且所述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对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进行计数,得到第二控制菌数目;以及
控制部,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第一计数检测部、第二计数检测部、第三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一控制菌检测部、第二控制菌检测部电气连接,并包括比较单元与显示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所述第一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混合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一试验组;
分别取与所述第一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一菌液组;
取供试液1mL/皿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一供试品对照组;
所述第二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所述第二计数培养物:
取10mL的供试液与体积不超过1%的菌液混合,取0.1-0.5mL/皿混合液分别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二试验组;
分别取与所述第二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注入至少3个平皿,再向每个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二菌液组:
分别取与所述第二试验组所述混合液相同体积的供试液注入2-10个平皿,再向所述平皿倾注培养基,以获得所述第二供试品对照组;
所述第三制备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所述第三计数培养物: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与所述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所述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1mL及所述缓冲液100mL;过滤后,每个所述薄膜用200-600mL的所述冲洗液,分2-6次冲洗,最后一次的所述冲洗液中加入其中菌株数量不大于100cfu的所述菌液;每个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所述第三试验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菌液与所述冲洗液混合液,每个薄膜过滤与所述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的所述菌液和100mL的所述冲洗液;每个过滤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所述第三菌液组;
至少两个薄膜过滤所述供试液和所述缓冲液的混合液,每个所述薄膜过滤1mL的所述供试液和100mL的所述缓冲液;过滤后,使用200-600mL所述冲洗液,分2-6次冲洗所述薄膜;每个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所述第三供试品对照组;
使用至少两个薄膜过滤100mL的所述缓冲液;使用200-600mL的冲洗液,分2-6次冲洗所述薄膜,并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与所述第三试验组相同体积所述菌液;将冲洗后的所述薄膜菌面朝上地贴于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上,以获得所述稀释剂对照组;以及
所述第一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
取所述供试液10mL,以及1mL的所述菌液,进行预培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平皿中;
所述第二控制菌制备培养单元以如下方式制备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
取所述供试液10mL置于200mL所述缓冲液中,薄膜过滤,300-600mL所述冲洗液,分3-6次冲洗所述薄膜,最后一次所述冲洗液中加入1mL的所述菌液;过滤后的所述薄膜置于所述培养基进行预配养后,得到的培养液接种入已注入所述培养基的控制菌的平皿中。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计数单元将所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所述控制部的所述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所述第一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所述第二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所述显示单元;
所述第二计数单元将所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所述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所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所述第三计数检测部、所述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所述显示单元;
所述第三计数单元将所述第三试验组菌回收率及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传送至所述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所述第二试验组菌回收率与第一条件进行比较,将所述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与第二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所述第一控制菌检测部与所述显示单元;
所述第一控制菌计数单元将所述第一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所述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所述第一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所述第二控制菌检测部与所述显示单元;
所述第二控制菌计数单元将所述第二控制菌培养物中的菌落计数结果传送至所述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将所述第二菌落计数结果与第三条件进行比较,并将结果输出至所述显示单元;其中
所述实验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实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所述第一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50%,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50%;
所述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计算公式为: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的平均菌落数)]×100%;并且
所述第二条件为:需氧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所述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霉菌和酵母菌所有试验菌株的所述试验菌回收率在50%~200%之间;其中
所述第三条件为:所述控制菌培养物的菌落数大于0。
10.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第四检测装置、第五检测装置和控制部;其中,
所述控制部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四检测装置以及所述第五检测装置分别电气连接;并且
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四检测装置、以及所述第五检测装置分别包括各自的制备单元、培养单元、以及计数单元;进一步,
每个所述制备单元均包括生物洁净度大于100级的洁净工作部件;靠近所述洁净工作部件,或设置在所述洁净工作部件上的保温部件;设置在洁净工作部件上放置试液的容器,以及量取所述试液的量取构件和培养构件;
每个所述培养单元均包括可控温培养部件;
每个所述计数单元均包括图像采集部件;
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的所述计数单元还包括菌落统计部件;更进一步,
所述控制部包括计算部件、通信部件、以及显示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所述第三检测装置、所述第四检测装置、所述第五检测装置还包括传送部件,所述传送部件设置于每个所述制备单元与所述培养单元之间。
CN201910498000.1A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Pending CN1100933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8000.1A CN11009339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98000.1A CN11009339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93397A true CN110093397A (zh) 2019-08-06

Family

ID=6745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8000.1A Pending CN110093397A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09339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4776A (zh) * 2019-12-24 2020-04-07 上海景峰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培美曲塞二钠原料药中微生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CN112094735A (zh) * 2020-09-02 2020-12-18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一种用于检验药品中微生物的模拟消化系统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64776A (zh) * 2019-12-24 2020-04-07 上海景峰制药有限公司 一种培美曲塞二钠原料药中微生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CN112094735A (zh) * 2020-09-02 2020-12-18 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一种用于检验药品中微生物的模拟消化系统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93397A (zh) 一种微生物限度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3748211A (zh) 用于李斯特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以及检测李斯特菌的方法
CN107142304A (zh) 药品中铜绿假单胞菌能力验证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90046A (zh) 药品中大肠埃希菌能力验证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Wallace et al. Culturing mycobacteria
CN106868094A (zh) 一种原料乳中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
CN107043803A (zh) 药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能力验证样品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51473B (zh) 同时测定亚致死量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和耐药性的方法
CN104212875A (zh) 一种生物指示剂中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初始孢子数量测定方法
CN101423863A (zh) 一种化妆品中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CN104293661B (zh) 一种快速抗菌试验方法及试剂盒
CN106755275A (zh) 同时侦测B群链球菌β溶血型及γ溶血型菌株的培养基及其应用
CN101270382A (zh) 念珠菌、嗜血菌和支原体组合培养试剂盒及其应用
CN206573589U (zh) 作物真菌孢子抗药性检测装置
CN103911423B (zh) 一种抗菌肽活性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
CN2911669Y (zh) 一种支原体快速定量药敏检测板
CN109306319A (zh) 医疗器械无菌快检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Odumeru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MicroFoss system for enumeration of total viable count, Escherichia coli and coliforms in ground beef
CN1178838A (zh) 用于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的方法
CN110656038B (zh) 一种高通量筛选人畜共患病原菌噬菌体检测板及其应用
CN111718976A (zh) 一种cip清洗残留水中耐热菌的检测方法
CN110272972A (zh) ATP生物荧光lgCB-lgIB标曲法检测聚氨酯合成革抗细菌性能的方法
CN109777856A (zh) 一种一万亿活芽胞每克枯草芽胞杆菌原粉活芽胞数的检测方法
CN110272973A (zh) ATP生物荧光lgCB-lgIB标准曲线法检测抗菌塑料抗细菌性能的方法
CN109115570A (zh) 全自动菌群失调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e Xiaoying

Inventor after: Guo Chaohui

Inventor before: Guo Chaohui

Inventor before: He Xiaoyi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