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3033B - 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23033B CN110023033B CN201780073698.1A CN201780073698A CN110023033B CN 110023033 B CN110023033 B CN 110023033B CN 201780073698 A CN201780073698 A CN 201780073698A CN 110023033 B CN110023033 B CN 1100230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kpiece
- correction value
- cutting
- value
- gr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54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48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7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084404 Mus musculus Prodh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50004094 PRO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0 fin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7/00—Arrangements for observing,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on machine tools
- B23Q17/20—Arrangements for observing,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on machine tools for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workpiece characteristics, e.g. contour, dimension, hard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41/00—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according to classes B21, B23, or B24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49/00—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 B24B49/02—Measuring or gauging equipment for controlling the feed movement of the grinding tool or work; Arrangements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equipment, e.g. for indicating the start of the grinding op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instantaneous size and required size of the workpiece acted upon, the measuring or gauging being continuous or intermittent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418—Total factory control, i.e. centrally controlling a plurality of machines, e.g. direct or 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 [DNC],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or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CI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 Automatic Control Of Machine Tools (AREA)
- Machine Tool Sensing Apparatuses (AREA)
- Multi-Process Working Machines And Systems (AREA)
- General Factory Administration (AREA)
Abstract
切削加工装置(1)基于由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与设计值对应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工件(W)进行切削加工。磨削加工装置(2)具有对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200)。磨削加工装置(2)在通过测量部(200)测量出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后,对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进行磨削加工。校正值生成部(4)根据由测量部(200)测量出的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已经设定的校正值,新生成与工件(W)的规格相对应的校正值。切削加工装置(1)基于校正值生成部(4)新生成的校正值,对与工件(W)同一规格的其它工件进行切削加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了一种复合加工机,其在工件的切削加工后,对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基于从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对接下来切削加工同一规格的工件时的切削加工条件进行设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复合加工机在工件的切削加工后,对切削加工同一规格的工件时的切削加工条件进行逐次修正,由此消除由在复合加工机中使用的刀具的磨损或者刀具的弯曲引起的切削加工条件的偏差,持续地实现高精度的切削加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857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复合加工机中,工件的切削加工和切削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的测量是在同一复合加工机内执行的。因此,在该复合加工机中,在执行切削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的测量的期间,其它工件的切削加工要进行等待。这样,复合加工机的生产率降低。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高生产率的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具有:
第1加工装置,其基于由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和与所述设计值对应的校正值确定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第2加工装置,其具有对由所述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测量值,针对加工后的所述工件,进行与所述第1加工装置进行的加工相同或者类似的加工;以及
校正值生成部,其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测量值、所述设计值、所述校正值中的至少1个,生成新的校正值,
所述第1加工装置基于由所述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生成部生成的新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其它工件进行加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2加工装置具有对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而且,第1加工装置基于由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和校正值确定的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工件进行加工,第2加工装置通过测量部对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由此,在第2加工装置通过测量部对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期间,第1加工装置能够并行地对其它工件进行加工,因此作为复合加工系统整体的生产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切削控制部执行的切削加工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测量控制部执行的工件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8是用于对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校正值生成部执行的加工精度判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切削控制部执行的切削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磨削控制部执行的磨削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测量控制部执行的测量控制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校正值生成部执行的校正值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由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校正值生成部执行的校正值设定处理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1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工件的投入数和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具有1个切削加工装置和1个磨削加工装置。而且,复合加工系统在磨削加工装置中对通过切削加工装置切削加工后的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复合加工系统基于通过测量得到的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对切削加工装置的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如图1所示,具有切削加工装置1、磨削加工装置2和校正值生成部4。此外,在图1中,白箭头表示工件W的投入流向,虚线箭头表示切削加工装置1、磨削加工装置2及校正值生成部4之间的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另外,实线箭头表示切削加工装置1内部或者磨削加工装置2内部中的各种信息的输入输出。切削加工装置1、磨削加工装置2各自相当于在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第1加工装置、第2加工装置。切削加工装置1由例如NC(Numerical Control)车床构成。切削加工装置1具有切削加工部101和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的切削控制部102。切削加工部101是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部分,具有卡盘、主轴台、主轴、刀架和车刀。下面,将车刀称为刀具。切削控制部102由经由接口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控制信号,由此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的计算机构成。另外,在试图将工件W按照其设计值那样进行切削加工的情况下,切削加工的目标值需要设为与所要使用的切削加工装置1的特性相应地将设计值加入校正值而校正后的值。因此,切削控制部102基于由工件W的设计值和校正值确定的刀具的进刀量,将用于进行以该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这样的控制的控制信号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而且,切削加工部101按照以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相对应的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的形式对工件W进行切削加工。具体地说,切削加工部101如图2所示,为了对工件W进行切削而将工件W的直径的测量值Dr变为其设计值Dd,使在卡盘装载的圆柱状的工件W如箭头AR1所示绕中心轴J1旋转,并且将刀具B以与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Dd相对应的进刀量进刀。即,切削控制部102如果从校正值生成部4被输入了新的校正值,则将与由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新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相对应的控制信号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而且,切削加工部101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对具有与工件W同一尺寸的设计值的其它工件W进行加工。
磨削加工装置2,例如由具有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功能的机械磨削盘构成,针对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进行与由切削加工装置1进行的切削加工类似的加工即磨削加工。在这里,类似的加工是指通过加工赋予给工件W的效果的一部分是共通的。例如磨削加工与切削加工的共通点在于,通过磨削工件W而减小工件W的尺寸。磨削加工装置2具有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器201、对测量器201进行控制的测量控制部202、磨削加工部203、和对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磨削控制部204。工件W的形状例如设为图3所示这样的圆柱状。在该情况下,测量控制部202对工件W的相互交叉的多个径向(在图3中为3个方向)上的最大尺寸D1、D2、D3进行测量。此外,在图3中,示出了对3个方向上的最大尺寸D1、D2、D3进行测量的例子,但进行测量的径向并不限定于3个方向,例如也可以是2个方向或大于或等于4个方向。在这里,测量器201具有将工件W绕其中心轴J1可自由旋转地保持的工件保持部(未图示)。而且,测量控制部202对测量器201进行控制,一边使工件W绕其中心轴J1以每60度进行旋转、一边对图3所示的3个部位的径向的最大尺寸D1、D2、D3进行测量。通过设为上述方式,从而测量控制部202取得工件W的多个径向上的最大尺寸值。而且,测量控制部202从取得的多个最大尺寸值中对最小值进行确定而输出。由该测量器201和测量控制部202,构成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200。
磨削加工部203具有将磨石和工件W可自由旋转地保持的保持台。磨削控制部204由经由接口向磨削加工部203输出控制信号,由此对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计算机构成。另外,测量控制部202具有作为第2加工装置存储部的磨削加工装置存储部(未图示),其对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公差的上限值即公差上限值、公差的下限值即公差下限值和工件W的设计值的信息进行存储。而且,测量控制部202对从工件W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进行计算。该尺寸误差在测量值超过设计值的情况下,示出正值,在测量值小于设计值的情况下,示出负值。测量控制部20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小于或等于公差上限值且大于或等于公差下限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OK。另一方面,测量控制部20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的情况下,或者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NG。在这里,磨削控制部204如果由测量控制部202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则将用于执行磨削加工的控制信号向磨削加工部203输出。而且,磨削加工部203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针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而执行磨削加工。另一方面,磨削控制部204如果由测量控制部202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则将用于排出工件W的控制信号向磨削加工部203输出。而且,磨削加工部203基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将工件W排出。在这里,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是指尺寸误差为负值,尺寸误差的绝对值超过公差下限值的绝对值。磨削加工部203一边使磨石旋转、一边对保持台可自由旋转地保持的圆柱状的工件W进行按压,由此对工件W进行磨削。另一方面,磨削加工部203在跳过磨削加工的情况下,不针对工件W执行磨削加工,将工件W从磨削加工装置2排出。
校正值生成部4由计算机构成,根据由测量部200测量出的、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生成新的校正值。具体地说,校正值生成部4预先保持有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从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取得已经设定的校正值,并且从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控制部202取得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使用下述式(1)的关系式,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
(新的校正值)=(已经设定的校正值)-(测量值-设计值)···式(1)
例如,如图2所示,设为工件W的直径的设计值Dd为10mm,已经设定的校正值为0mm。在该情况下,在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工件W的直径的目标值为10mm。在该情况下,切削控制部102将用于进行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以使得将工件W的直径设为目标值10mm这样的控制的控制信号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而且,设为由切削加工装置1进行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直径的测量值Dr为11mm。在该情况下,(测量值Dr-设计值Dd)成为1mm。这样一来,新的校正值设定为0mm-1mm=-1mm。此时,在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工件W的直径的尺寸的目标值被更新为将工件W的直径的设计值10mm加上新的校正值-1mm而得到的9mm。另外,工件W设为是如图3所示这样的圆柱状的部件。而且,测量控制部202如前所述,关于工件W,对3个部位的径向的最大尺寸D1、D2、D3进行测量。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将3个部位的径向的最大尺寸D1、D2、D3的测量值中的最小值采用为工件W的直径的测量值。由此,例如如图3所示,即使在工件W存在毛刺WB的情况下,也能够对由毛刺WB造成的向工件W的直径的测量值的影响进行抑制。另外,不仅是毛刺WB,即使在槽存在于工件W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直径的测量。校正值生成部4将表示使用前述的式(1)的关系式计算出的新的校正值的信息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输出。而且,切削控制部102将已经在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目标值更新为由工件W的设计值和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确定的新的目标值。
接下来,参照图4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工件W投入至切削加工装置1(步骤S1)。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2)。
接下来,将表示当前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设定的校正值和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设定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3)。
然后,在从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起经过第1期间△T1后,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4)。该第1期间ΔT1的长度是基于切削加工装置1将各种信息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所需的时间而设定的。在该各种信息中,例如包含表示校正值和程序编号的信息。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跳过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的更新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5)。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然后,将在1个周期前由切削加工装置1加工后的工件W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对工件W进行粗加工(步骤S7)。切削加工装置1如图2所示,使在卡盘装载的圆柱状的工件W旋转,并且将刀具B按压在工件W,由此对工件W进行切削。此时,切削控制部102基于由工件W的设计值和校正值确定的刀具的进刀量,将用于进行以该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这样的控制的控制信号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而且,切削加工部101按照以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相对应的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的形式对工件W进行切削。
接下来,磨削加工装置2将在1个周期前由磨削加工装置2加工后的工件W从磨削加工装置2排出(步骤S8)。
接下来,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的工件W被投入至磨削加工装置2(步骤S9)。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一边使工件W绕其中心轴J1以每60度旋转、一边对3个部位的径向的尺寸进行测量(步骤S10)。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将测量出的3个测量值的最小值设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由此对尺寸误差进行计算,基于尺寸误差而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具体地说,磨削加工装置2关于工件W而保持有相当于预先设定出的公差的上限值的公差上限值和相当于公差的下限值的公差下限值。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公差内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良好(下面,称为“加工精度OK”)。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公差外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差(下面,称为“加工精度NG”)。
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对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工件W的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步骤S11)。
接下来,磨削加工装置2将表示加工精度NG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12)。
接下来,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和赋予给用于对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13)。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执行磨削加工(精加工)(步骤S14)。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被输入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则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的程序编号和从磨削加工装置2取得的程序编号是否相同进行判定。在这里,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步骤S15)。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和校正值生成部4针对切削控制部102最近设定出的校正值是否相同进行判定。而且,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校正值相同(步骤S16)。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不进行校正值的变更的不变范围内进行判定。该不变范围也是不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的范围。而且,该不变范围,例如是基于切削加工装置1的性能或者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使用的刀具的种类而设定的。在这里,校正值生成部4例如如图8所示,对表示不变范围上限值L3、不变范围下限值L2的信息进行保持,该不变范围上限值L3、不变范围下限值L2示出不变范围的上限值、下限值。不变范围包含于工件W的公差内。因此,校正值生成部4在加工精度判定信息表示加工精度NG的情况下,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
返回至图4,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需要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步骤S17)。
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使用前述的式(1)的关系式,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步骤S18)。
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N,将表示新的校正值的信息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步骤S19)。
另一方面,切削加工装置1如果从校正值生成部4被输入表示新的校正值的信息,则将自身保持的校正值更新为新的校正值(步骤S20)。在这里,切削加工装置1即使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公差内,也将校正值更新为新的校正值。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对工件W进行精加工(步骤S21)。此时,切削控制部102基于由工件W的设计值和更新后的新的校正值确定的刀具的进刀量,将用于进行以该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这样的控制的控制信号向切削加工部101输出。而且,切削加工部101按照以与被输入的控制信号相对应的进刀量使刀具向工件W进刀的形式对工件W进行切削。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将工件W排出(步骤S22)。
在其它周期中,磨削加工装置2如图5所示,设为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OK(步骤S23)。
在该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不执行磨削加工,将工件W排出(步骤S24)。
然后,表示加工精度OK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25)。
接下来,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和程序编号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26)。在这里,程序编号是赋予给磨削加工装置2所使用的程序的编号。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被输入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则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的程序编号和从磨削加工装置2取得的程序编号是否相同进行判定。在这里,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步骤S27)。
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和校正值生成部4针对切削控制部102最近设定出的校正值是否相同进行判定。而且,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校正值相同(步骤S28)。
接下来,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不需要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步骤S29)。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跳过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的更新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30)。
然后,切削加工装置1不更新校正值,执行精加工(步骤S31)。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将工件W排出(步骤S3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磨削加工装置2具有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200。而且,切削加工装置1基于在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加上校正值而得到的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工件W进行切削加工,磨削加工装置2通过测量部200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由此,在磨削加工装置2通过测量部200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期间,切削加工装置1能够并行地对其它工件W进行切削加工,因此作为复合加工系统整体的生产率提高。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与将工件W的切削加工和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由同一装置进行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工件W的生产率提高,具有制造效率提高这样的优点。另外,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等待时间被缩短,因此与磨削加工装置2中的磨削加工相比工件W的去除量多、加工时间长的切削加工装置1中的切削加工所需的时间被缩短。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装置存储部,对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公差的上限值即公差上限值和公差的下限值即公差下限值的信息进行存储。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则针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执行磨削加工。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则将针对工件W的磨削加工的执行跳过而将工件W排出。由此,以高精度维持工件W的加工精度,并仅进行必要的磨削加工,因此通过加工时间的缩短,具有生产率提高、制造效率也提高这样的优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在例如工件W的形状为图3所示的圆柱状的情况下,测量部200输出相互交叉的3个方向上的工件W的最大尺寸的测量值的最小值。由此,例如如图3所示,即使在工件W的一部分存在毛刺WB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地测量工件W的尺寸。因此,能够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对适当的校正值进行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作为磨削加工装置2所具有的测量器201,能够采用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部203原本具有的测量器。因此,无需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新设置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功能,因此具有用于切削加工装置1的更新的成本被削减这样的优点。
(实施方式2)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相同点在于,具有对工件进行切削加工的切削加工装置和对工件进行磨削加工的磨削加工装置。但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差异点在于,具有针对由切削加工装置加工后的工件而实施加工的中间加工装置。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关于通过切削加工装置进行切削加工、然后通过中间加工装置加工后的工件,对其尺寸进行测量,基于通过测量得到的测量值,对切削加工装置的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如图6所示,具有切削加工装置1、中间加工装置3、磨削加工装置2和校正值生成部4。此外,在图6中,白箭头、虚线箭头及实线箭头的含义与实施方式1的图1相同。另外,在图6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有相同的标号。
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有赋予给用于与工件W的规格相应地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和与工件W的规格相对应的校正值。而且,切削控制部102基于与工件W的规格相对应的程序及校正值,对工件W进行切削加工。例如设为是工件W为圆柱状、根据其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而直径不同的规格。在该情况下,与工件W的规格相对应的程序,例如规定出工件W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和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装置存储部,还存储有表示包含于工件W的公差、且不对校正值进行变更的不变范围的信息。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在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包含于公差的情况下,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包含于磨削加工装置存储部所存储的不变范围,则将新的校正值的生成跳过。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则生成新的校正值。
中间加工装置3由对工件W进行加工的机械加工装置、进行涂装的涂装装置或者对工件W进行清洗的清洗装置这样的装置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1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投入(步骤S33)。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将用于对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完成这一主旨进行通知的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34)。
接下来,表示校正值和程序编号的信息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35)。在这里,校正值是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另外,程序编号是赋予给切削控制部102所使用的程序的编号。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投入完成信号设为ON,则在预先设定出的第1期间△T1内,将表示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的投入数的投入数计数值X以1递增(步骤S36)。
然后,切削加工装置1在从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起经过第1期间△T1经过后,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37)。该第1期间△T1的长度例如是基于校正值生成部4将表示工件W的投入数的投入数计数值X以1递增所需的时间而设定的。
另一方面,设为通过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投入数计数值X小于数n+1(在n=1的情况下为2)(步骤S38)。在这里,n表示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
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跳过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的更新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39)。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40)。然后,将在1个周期前由切削加工装置1加工后的工件W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步骤S41)。
然后,切削加工装置1在步骤S41的粗加工完成之后,在跳过信号被设定为ON的情况下,不进行校正值的更新,而是执行精加工(步骤S42)。
另外,中间加工装置3将在1个周期前由中间加工装置3加工后的工件W排出(步骤S43)。
接下来,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的工件W,投入至中间加工装置3(步骤S44)。然后,将在1个周期前由中间加工装置3加工后的工件W,从中间加工装置3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
接下来,中间加工装置3对投入至中间加工装置3的工件W进行中间加工(步骤S45)。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将在1个周期前加工后的工件W排出(步骤S46)。
接下来,从中间加工装置3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的工件W,被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步骤S47)。
接下来,磨削加工装置2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步骤S48)。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基于工件W的要求规格而设定出的公差内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例如如图8所示,对表示公差上限值L4、公差下限值L1的信息进行保持,该公差上限值L4、公差下限值L1示出工件W的尺寸的公差的上限值、下限值。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对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L进行计算,在尺寸误差L超过公差上限值L4的情况下或者小于公差下限值L1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NG。此外,在图8中,“需要调整”示出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所使用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L小于或等于公差上限值L4且大于或等于公差下限值L1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OK。
返回至图7,此后设为磨削加工装置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步骤S49)。
在该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将表示加工精度NG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50)。
然后,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和赋予给用于对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51)。
接下来,如图9所示,磨削加工装置2将表示工件W为不合格品的主旨的警报发出(步骤S52)。
接下来,磨削加工装置2使磨削加工部203的动作停止(步骤S53)。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将工件W排出(步骤S54)。
而且,如果通过在包含切削加工装置1、中间加工装置3及磨削加工装置2在内的生产线内存在的各装置实现的加工完成,则切削加工装置1将工件W排出(步骤S55),转入至下一个周期。
然后,设为将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步骤S56)。
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1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57)。
接下来,表示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出的校正值和赋予给用于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58)。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投入完成信号成为ON,则在预先设定出的第1期间△T1内,将自身所存储的表示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的计数值X以1递增(步骤S59)。
另外,切削加工装置1在从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起经过第1期间△T1后,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0)。
在这里,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投入数计数器的值X大于或等于比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大1的数n+1(在n=1的情况下为2)(步骤S61)。
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跳过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的更新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2)。
另外,将指令为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3)。然后,将在1个周期前由切削加工装置1加工后的工件W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
接下来,切削加工装置1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步骤S64)。
然后,中间加工装置3将在1个周期前加工后的工件W排出(步骤S65)。
接下来,从切削加工装置1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的工件W,被向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步骤S66)。
接下来,中间加工装置3对投入至中间加工装置3的工件W进行中间加工(步骤S67)。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将在1个周期前加工后的工件W排出(步骤S68)。
接下来,从中间加工装置3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的工件W,被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步骤S69)。
接下来,如图10所示,磨削加工装置2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步骤S70)。
然后,设为磨削加工装置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步骤S71)。
在该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将表示加工精度NG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72)。
接下来,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和赋予给用于对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73)。
然后,磨削加工装置2执行磨削加工(精加工)(步骤S74)。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被输入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则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的程序编号和从磨削加工装置2取得的程序编号是否相同进行判定。而且,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步骤S75)。
接下来,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和校正值生成部4针对切削控制部102最近设定出的校正值是否相同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校正值相同(步骤S76),则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不更新校正值的不变范围内进行判定。在这里,如图8所示,设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L超过不变范围的上限值L3的情况或者小于不变范围的下限值L2。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需要生成新的校正值,即,判定为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
在这里,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步骤S77)。
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使用前述的式(1)的关系式,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步骤S78)。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N,将表示新的校正值的信息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步骤S79)。
另一方面,切削加工装置1如果从校正值生成部4被输入表示新的校正值的信息,则将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更新为新的校正值(步骤S80)。
然后,切削加工装置1对工件W进行精加工(步骤S81)。
而且,如果通过在包含切削加工装置1、中间加工装置3及磨削加工装置2在内的生产线内存在的各装置实现的加工完成,则切削加工装置1将工件W排出(步骤S82),转入至下一个周期。
另外,如图11所示,设为磨削加工装置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OK(步骤S83)。
在该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不执行磨削加工,而是将工件W排出(步骤S84)。
接下来,表示加工精度OK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85)。
接下来,表示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和赋予给用于对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步骤S86)。
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被输入加工精度判定信息,则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的程序编号和从磨削加工装置2取得的程序编号是否相同进行判定。在这里,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步骤S87)。
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4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和校正值生成部4针对切削控制部102最近设定出的校正值是否相同进行判定。而且,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这些校正值相同(步骤S88)。
接下来,设为校正值生成部4判定为不需要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步骤S89)。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指令为跳过切削加工装置1的校正值的更新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90)。
然后,切削加工装置1不更新校正值,而是执行精加工(步骤S91)。
接下来,如果通过在包含切削加工装置1、中间加工装置3及磨削加工装置2在内的生产线内存在的各装置实现的加工完成,则切削加工装置1将工件W排出(步骤S92),转入至下一周期。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加工装置的切削控制部102执行的切削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该切削控制处理,例如以用户向切削加工装置1接通了电源为契机而开始。
首先,切削控制部102对是否检测到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进行判定(步骤S101)。切削控制部102只要没有检测到工件W的投入(步骤S101:No),就维持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切削控制部102如果检测到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步骤S101:Yes),则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102)。接下来,切削控制部102在执行步骤S102的处理后,在预先设定出的第1期间△T1经过后,将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103)。接下来,切削控制部102基于由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与设计值对应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而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步骤S104)。
然后,切削控制部102在步骤S104的粗加工完成后,对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跳过信号是否设定为OFF进行判定(步骤S105)。切削控制部102如果判定为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105:No),则执行后面记述的步骤S109的处理。
另一方面,切削控制部102如果判定为跳过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105:Yes),则对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校正信号是否设定为ON进行判定(步骤S106)。切削控制部102如果判定为校正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106:No),则再次执行步骤S105的处理。另一方面,切削控制部102如果判定为校正信号设定为ON(步骤S106:Yes),则从校正值生成部4取得新的校正值(步骤S107),将自身所管理的校正值由新的校正值进行更新(步骤S108)。由此,切削控制部102基于由工件W的尺寸的设计值和更新后的新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W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而执行工件W的切削加工。
接下来,切削控制部102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执行工件W的精加工(步骤S109)。接下来,切削控制部102将工件W从切削加工装置1排出(步骤S110)。然后,切削控制部102再次执行步骤S101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磨削加工装置的磨削控制部204执行的磨削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该磨削控制处理,例如以用户向磨削加工装置2接通了电源为契机而开始。
首先,磨削控制部204对是否检测到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的投入进行判定(步骤S301)。磨削控制部204只要没有检测到工件W的投入(步骤S301:No),就维持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磨削控制部204如果检测到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的投入(步骤S301:Yes),则将用于向测量控制部202指令测量开始的测量开始信号设定为ON(步骤S302)。接下来,磨削控制部204对从测量控制部202输入的测量完成信号是否设定为ON进行判定(步骤S303)。磨削控制部204只要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303:No),就维持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磨削控制部204如果判定为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303:Yes),则从测量控制部202取得与工件W有关的加工精度判定信息(步骤S304)。接下来,磨削控制部204根据加工精度判定信息的内容,对是否由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进行判定(步骤S305)。如果设为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步骤S305:Yes),则磨削控制部204将警报发出(步骤S306),使磨削加工部203停止(步骤S307)。然后,磨削控制部204在使工件W从磨削加工装置2排出后(步骤S308),再次执行步骤S301的处理。
另一方面,设为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没有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步骤S305:No)。在该情况下,磨削控制部204根据加工精度判定信息的内容,对是否由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进行判定(步骤S309)。如果设为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OK(步骤S309:No),则磨削控制部204执行后面记述的步骤S311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设为测量控制部202关于工件W而判定为加工精度NG且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步骤S309:Yes),则磨削控制部204对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执行精加工(步骤S310)。接下来,磨削控制部204如果步骤S310的精加工完成,则将工件W从磨削加工装置2排出(步骤S311),再次执行步骤S301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4,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磨削加工装置的测量控制部202执行的测量控制处理进行说明。该测量控制处理,例如以用户向磨削加工装置2接通了电源为契机而开始。
首先,测量控制部202对从磨削控制部204输入的测量开始信号是否设定为ON进行判定(步骤S501)。测量控制部202只要测量开始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501:No),就维持待机状态。另一方面,测量控制部202如果判定为测量开始信号设定为ON(步骤S501:Yes),则对测量器201进行控制,执行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步骤S502)。
接下来,测量控制部202通过从关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尺寸误差进行计算,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步骤S503)。在这里,测量控制部20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小于或等于公差上限值且大于或等于公差下限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OK。另一方面,测量控制部202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超过公差上限值的情况下、或者工件W的尺寸误差小于公差下限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加工精度NG。接下来,测量控制部202将向磨削控制部204输出的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504)。然后,测量控制部202在预先设定出的第4期间经过后将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FF后(步骤S505),再次执行步骤S501的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5及图16,对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校正值生成部4执行的校正值设定处理进行说明。该校正值设定处理,例如以用户向切削加工装置1和磨削加工装置2这两者接通了电源为契机而开始。
首先,校正值生成部4如图15所示,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输入的投入完成信号是否设定为ON进行判定(步骤S601)。校正值生成部4只要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01:No),就维持待机状态。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投入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601:Yes),则取得表示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的当前的校正值的信息(步骤S602)。另外,校正值生成部4从切削控制部102取得表示赋予给切削控制部102用于对切削加工部101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步骤S603)。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表示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的投入计数器的计数值X以1递增(步骤S604)。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对投入计数器的计数值X是否小于将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加上1而得到的值(n+1)进行判定(步骤S605)。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投入计数器的计数值X大于或等于值n+1(步骤S605:No),则将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06)。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投入计数器的计数值X小于值n+1(步骤S605:Yes),则将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607)。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将校正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08)。
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对从测量控制部202输入的测量完成信号是否设定为ON进行判定(步骤S609)。校正值生成部4只要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FF(步骤S609:No),就维持待机状态。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测量完成信号设定为ON(步骤S609:Yes),则从测量控制部202取得加工精度判定信息(步骤S610)。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从测量控制部202取得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步骤S611)。另外,校正值生成部4如图16所示,从磨削控制部204取得表示赋予给用于对磨削加工部203进行控制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步骤S612)。
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的程序编号和从磨削加工装置2取得的程序编号是否相同进行判定(步骤S613)。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不同(步骤S613:No),则在将投入数计数器的计数值X清“0”后(步骤S614),执行后面记述的步骤S618的处理。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程序编号相同(步骤S613:Yes),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和校正值生成部4针对切削控制部102最近设定出的校正值是否相同进行判定(步骤S615)。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校正值不同(步骤S615:No),则在将投入数计数器的计数值X清“0”后(步骤S614),执行后面记述的步骤S618的处理。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这些校正值相同(步骤S615:Yes),则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公差内进行判定(步骤S616)。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公差外(步骤S616:No),则执行后面记述的步骤S619的处理。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公差内(步骤S616:Yes),则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不变范围内进行判定(步骤S617)。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内(步骤S617:Yes),则将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输出的跳过信号设定为ON(步骤S618)。然后,校正值生成部4再次执行图15的步骤S601的处理。
另外,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步骤S617:No),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步骤S619)。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4将向切削控制部102输出的校正信号设定为ON(步骤S620)。然后,再次执行图15的步骤S601的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基于由中间加工装置3实施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由此,能够按照考虑了中间加工装置3中的加工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造成的影响的形式,进行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因此,具有工件W的加工品质提高这样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磨削加工装置2的磨削加工装置存储部,对表示包含于公差且不变更校正值的不变范围的信息进行了存储。该不变范围相当于与将校正值生成部4生成新的校正值跳过的尺寸误差对应的范围。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即使在由磨削加工装置2判定为尺寸误差包含于公差的情况下,如果判定为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则也生成新的校正值。由此,能够将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在成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脱离公差的状态前事先调整为适当的进刀量,因此能够以高的状态维持工件W的加工精度。另外,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判定为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内,则跳过新的校正值的生成。即,切削加工装置1在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内的情况下,不执行校正值的更新。由此,能够减少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频度,因此能够使切削加工装置1的运转率提高。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同样地,磨削加工装置2在通过测量部200对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期间,切削加工装置1能够并行地对其它工件进行切削加工。因此,实现作为复合加工系统整体的生产率的提高。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下述复合加工系统,其具有多台进行切削加工的加工装置,将由多台进行切削加工的加工装置进行切削加工后的工件向1台进行磨削加工的加工装置投入。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如图17所示,具有2个切削加工装置1、5、1个磨削加工装置2和校正值生成部4。此外,关于在图17中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1相同的标号。切削加工装置5与切削加工装置1同样地,例如由NC车床装置构成。切削加工部501和切削控制部502是与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加工部101和切削控制部102相同的结构。
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控制部20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装置5投入的工件W1、W2的尺寸进行测量,基于从工件W1、W2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对工件W1、W2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工件W1、W2的尺寸误差,对切削加工装置1或者切削加工装置5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关于切削加工装置1或者切削加工装置5而判定为需要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对与需要进行调整的切削加工装置1或者切削加工装置5的刀具的进刀量相对应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
在图17所示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如果将工件W1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则在切削加工装置1执行工件W1的粗加工后,从校正值生成部4将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出。在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了校正信号的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对校正值进行更新而实施精加工。另一方面,在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了跳过信号的情况下,磨削加工装置2不更新校正值而实施精加工。磨削加工装置2在精加工完成后,将工件W1排出。
切削加工装置5也与切削加工装置1同样地,在执行工件W2的粗加工后,按照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的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对是否需要校正值更新进行判断。然后,执行精加工,将工件W2排出。
从切削加工装置1排出的工件W1或者从切削加工装置5排出的工件W2,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而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
如果工件W1、W2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则磨削加工装置2对工件W1、W2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基于工件W1、W2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需要磨削加工,则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1、W2排出。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不需要磨削加工,则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1、W2排出。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通过从由磨削加工装置2测量出的工件W1、W2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工件W1、W2的尺寸误差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与工件W1、W2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预先设定出的不变范围内相应地,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或者切削加工装置5的切削控制部5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校正值生成部4在工件W1、W2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向切削加工装置1、5输出。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1、5通过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对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对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具有2个切削加工装置1、5的结构的例子,但切削加工装置的台数并不限定于2台,也可以是具有大于或等于3台切削加工装置的结构。
根据本结构,在具有多个进行切削加工的加工装置和1个进行磨削加工的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中,也实现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相同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1中,关于具有1个磨削加工装置2的复合加工系统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磨削加工装置的台数并不限定于1台。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个磨削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如图18所示,具有1个切削加工装置1、2个进行磨削加工的磨削加工装置2、6和校正值生成部4。此外,在图18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1相同的标号。磨削加工装置6与磨削加工装置2同样地,例如由具有对工件W4的尺寸进行测量的功能的机械磨削盘构成。测量器601、测量控制部602、磨削加工部603及磨削控制部604,是与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器201、测量控制部202、磨削加工部203及磨削控制部204相同的结构。
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控制部202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的工件W3的尺寸进行测量,基于从工件W3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对工件W3、W4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另外,磨削加工装置6的测量控制部602也与磨削加工装置2同样地,对从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的工件W4的尺寸进行测量,基于从工件W4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对工件W4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工件W3、W4的尺寸误差,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关于切削加工装置1而判定为需要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
在图18所示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如果将工件W3、4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则切削加工装置1在执行工件W3、W4的粗加工后,从校正值生成部4将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输出。在校正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对校正值进行更新而实施精加工,在跳过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不更新校正值而实施精加工。在执行精加工后,将工件W3、4排出。从切削加工装置1排出的工件W3、4各自向磨削加工装置2、磨削加工装置6输送而向磨削加工装置2、磨削加工装置6投入。
如果工件W3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则磨削加工装置2对工件W3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基于工件W3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需要磨削加工,则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3排出。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不需要磨削加工,则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3排出。另外,磨削加工装置6也与磨削加工装置2同样地,对工件W4的尺寸进行测量,基于工件W4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而且,磨削加工装置6与是否需要磨削加工的判定结果相应地,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4排出。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通过从由磨削加工装置2、磨削加工装置6测量出的工件W3、W4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工件W3、W4的尺寸误差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与工件W3、W4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预先设定出的不变范围内相应地,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校正值生成部4在工件W3、W4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1通过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对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对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图18中,示出了具有2个磨削加工装置2、6的复合加工系统的例子,但磨削加工装置的台数并不限定于2台。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大于或等于3台磨削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
根据本结构,在具有1个进行切削加工的加工装置和多个进行磨削加工的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中,也实现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前述的各变形例中,关于切削加工装置和磨削加工装置的任一者仅具有1个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切削加工装置和多个磨削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
在实施方式2中,针对工件W,在由1个切削加工装置1仅进行了1次切削加工后,经过由中间加工装置3实现的处理,由1个磨削加工装置2仅进行1次磨削加工的复合加工系统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针对工件W,在由多个切削加工装置进行了多次切削加工后,经过由中间加工装置实现的处理,由多个磨削加工装置进行多次磨削加工的复合加工系统。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如图19所示,具有2个切削加工装置1、5、2个磨削加工装置2、6、中间加工装置3和校正值生成部4。此外,在图19中关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6相同的标号,关于与前述的各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17、图18相同的标号。
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控制部202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对从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通过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尺寸误差进行计算,基于该尺寸误差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由磨削加工装置2的测量控制部202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关于切削加工装置1而判定为需要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另外,磨削加工装置6的测量控制部602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对从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的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通过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尺寸误差进行计算,基于该尺寸误差对工件W的加工精度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由磨削加工装置6的测量控制部602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对切削加工装置5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如果关于切削加工装置5而判定为需要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对在切削加工装置5的切削控制部502中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即,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装置5及中间加工装置3、磨削加工装置2和校正值生成部4,构成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复合加工系统,由切削加工装置5、中间加工装置3及磨削加工装置2、磨削加工装置6和校正值生成部4,构成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复合加工系统。
在图19所示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切削加工装置1、5对工件W中的互不相同的部位进行切削加工,磨削加工装置2、6各自对工件W中的由切削加工装置1、5切削加工后的部位进行磨削加工。在该复合加工系统中,如果将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则在切削加工装置1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后,按照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出的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对是否需要校正值更新进行判断。然后,执行精加工,将工件W排出。从切削加工装置1排出的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5输送,向切削加工装置5投入。如果将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5投入,则切削加工装置5与切削加工装置1同样地,在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后,从校正值生成部4将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输出。在校正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对校正值进行更新而实施精加工,在跳过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不更新校正值而实施精加工。在执行精加工后,将工件W排出。从切削加工装置5排出的工件W,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向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如果将工件W向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则在中间加工装置3针对工件W执行处理后将工件W排出。从中间加工装置3排出的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输送,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
如果将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则磨削加工装置2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需要磨削加工,则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排出。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如果判定为不需要磨削加工,则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排出。从磨削加工装置2排出的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6输送,向磨削加工装置6投入。如果将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6投入,则磨削加工装置6对工件W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磨削加工装置6基于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6如果判定为需要磨削加工,则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排出。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6如果判定为不需要磨削加工,则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排出。另外,磨削加工装置6在切削加工装置2中针对工件W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排出的情况下,也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排出。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4通过从由磨削加工装置2、6各自测量出的工件W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工件W的尺寸误差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4与由磨削加工装置2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预先设定出的不变范围内相应地,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校正值生成部4在由磨削加工装置2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向切削加工装置1输出。
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1通过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对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对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另外,校正值生成部4与由磨削加工装置6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预先设定出的不变范围内相应地,对在切削加工装置5的切削控制部5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校正值生成部4在由磨削加工装置6计算出的工件W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向切削加工装置5输出。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5通过从校正值生成部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对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对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图19中,示出了具有2个切削加工装置1、5和2个磨削加工装置2、6的结构,但切削加工装置及磨削加工装置各自的台数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大于或等于3台切削加工装置或者磨削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并且,在图19中,示出了具有1个中间加工装置3的复合加工系统,但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并不限定于1台。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个中间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另外,在图19中,示出了具有1个校正值生成部4的结构,但校正值生成部4的数量并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是具有多个校正值生成部4的复合加工系统。
根据本结构,在针对工件W,由多个切削加工装置进行了多次切削加工后,经过由中间加工装置实现的处理,由多个磨削加工装置进行多次磨削加工的复合加工系统中,也实现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相同的效果。
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在工件W的一部分刻有对根据工件W的形状及大小而分类的工件W的规格进行识别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及磨削加工装置可以各自构成为具有识别信息读取部,其对刻在工件W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进行读取。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如图20所示,具有切削加工装置21、磨削加工装置22、中间加工装置3、校正值生成部24和对在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校正值进行存储的校正值存储部25。此外,在图20中关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6相同的标号。切削加工装置21具有切削加工部101、切削控制部102和对刻在工件W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进行读取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13。另外,磨削加工装置22具有测量器201、测量控制部202、磨削加工部203、磨削控制部204和识别信息读取部225。在这里,识别信息读取部213相当于在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第1识别信息读取部,识别信息读取部225相当于在技术方案中记载的第2识别信息读取部。识别信息读取部213、225例如具有对工件W的一部分进行拍摄的拍摄部(未图示)和通过对由拍摄部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解析而对刻在工件W的识别信息进行识别的图像识别部(未图示)。识别信息读取部213、225将识别出的工件W的识别信息向校正值生成部24输出。
校正值存储部25由储存器装置构成,将在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校正值与工件W的识别信息相关联地存储。校正值生成部24如果从磨削加工装置22被输入表示工件W11的尺寸的测量值的信息和工件W11的识别信息,则关于被赋予有与工件W11相同的识别信息的工件对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校正值生成部24如果关于被赋予有与工件W11相同的识别信息的工件而判定为需要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取得在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已经设定的校正值而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使计算出的新的校正值按照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形式而存储于校正值存储部25。然后,如果向切削加工装置21将工件W12投入,则切削加工装置21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13读取刻在工件W12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而向校正值生成部24输出。在这里,校正值生成部24在从切削加工装置21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13输入的工件W12的识别信息是与工件W11相同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从校正值存储部25取得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校正值。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将从校正值存储部25取得的校正值向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输出。
在图20所示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如果将工件W11向切削加工装置21投入,则切削加工装置21读取刻在工件W11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并且在执行工件W的粗加工后,从校正值生成部24将校正信号或者跳过信号输出。在校正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对校正值进行更新而实施精加工,在跳过信号被输出的情况下,不更新校正值而实施精加工。然后,切削加工装置21将工件W排出。从切削加工装置21排出的工件W11,向中间加工装置3输送,向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如果将工件W11向中间加工装置3投入,则中间加工装置3针对工件W,在执行处理后将工件W11排出。从中间加工装置3排出的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2输送,向磨削加工装置22投入。
如果将工件W11向磨削加工装置22投入,则磨削加工装置22读取刻在工件W11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并且对工件W11的尺寸进行测量。而且,磨削加工装置22基于工件W11的尺寸的测量值,对是否需要磨削加工进行判定。在这里,磨削加工装置22如果判定为需要磨削加工,则在执行磨削加工后,将工件W11排出。另一方面,磨削加工装置22如果判定为不需要磨削加工,则不执行磨削加工而将工件W11排出。
另一方面,校正值生成部24从磨削加工装置22取得工件W11的尺寸的测量值和工件W11的识别信息。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通过从由磨削加工装置22测量出的工件W11的尺寸的测量值减去设计值,从而对工件W11的尺寸误差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与由磨削加工装置22计算出的工件W11的尺寸误差是否处在预先设定出的不变范围内相应地,对在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校正值生成部24在由磨削加工装置22计算出的工件W11的尺寸误差处在不变范围外的情况下,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使计算出的新的校正值按照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形式而存储于校正值存储部25。然后,如果向切削加工装置21将工件W12投入,则切削加工装置21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13读取刻在工件W12的一部分的识别信息而向校正值生成部24输出。在这里,校正值生成部24在从切削加工装置21的识别信息读取部213输入的工件W12的识别信息是与工件W11相同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从校正值存储部25取得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校正值。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将从校正值存储部25取得的校正值向切削加工装置21的切削控制部102输出。在该情况下,切削加工装置1通过从校正值生成部24输入的新的校正值,对自身所保持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对刀具的进刀量进行调整。
此外,在图20中,示出了具有1个中间加工装置3的复合加工系统,但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并不限定于1台。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多个中间加工装置的复合加工系统。
另外,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中,直至由切削加工装置1加工后的工件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为止的期间,即使与该工件相同种类的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也无法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的校正值进行更新。由此,在例如具有n(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台中间加工装置3的复合加工系统中,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不适当的状态下,担心会对n个工件实施切削加工。
与此相对,根据本结构,基于在磨削加工装置22中测量的工件W11的尺寸的测量值而计算出的校正值,按照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形式而存储于校正值存储部25。而且,校正值生成部24如果将与在切削加工装置21中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同的识别信息被刻在一部分的工件W12向切削加工装置21投入,则从校正值存储部25取得与工件W11的识别信息相关联的校正值而向切削加工装置21输出。由此,切削加工装置21针对被投入的各个工件,能够在将刀具调整为适当的进刀量的状态下执行切削加工,因此能够减少工件的不合格率。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校正值生成部4基于由磨削加工装置2测量出的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和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的例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校正值生成部4在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和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的基础上,基于表示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的工件的投入数和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相关信息,对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的结构。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复合加工系统,例如如图21所示,具有:切削加工装置1、磨削加工装置2、中间加工装置3、校正值生成部34、实绩存储部35和相关信息存储部36。此外,在图21中关于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结构,标注了与图6相同的标号。实绩存储部35由储存器装置构成,对表示与由切削加工装置1切削加工后的工件相关的实绩的实绩信息进行存储。该实绩信息是将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赋予给在各工件的切削加工中使用的程序的程序编号、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和在各工件的切削加工时在切削控制部102中设定的校正值相关联的信息。相关信息存储部36对如图22所示这样的、表示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和测量值的相关关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相关信息是针对每个程序编号(例如,Pro1、Pro2、Pro3、Pro4)而单独地创建的。
返回至图21,校正值生成部34对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进行计数。该投入数是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从进行了刀具的更换算起的总投入数。校正值生成部34如果从磨削加工装置2被输入表示工件W21的尺寸的测量值的信息,则使输入的测量值与已经在实绩存储部35中存储的、与该测量值相对应的投入数、程序编号及校正值相关联地存储于实绩存储部35。在这里,投入数是工件W21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时的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程序编号是工件W21的切削加工所使用的程序的程序编号。另外,校正值是工件W21的切削加工所使用的校正值。然后,如果将工件W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则校正值生成部34从切削加工装置1取得表示赋予给在被投入的工件W的切削加工时使用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信息和校正值而由实绩存储部35存储。另外,校正值生成部34将与取得的程序编号及校正值相对应的投入数以1递增。而且,校正值生成部34在切削加工装置1中实施刀具的更换时,基于至此为止实绩存储部35存储的实绩信息,针对每个程序编号而单独地生成表示工件的投入数和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相关信息而存储于相关信息存储部36。
另外,校正值生成部34如果从磨削加工装置2被输入表示工件W21的尺寸的测量值的信息,则关于工件W21对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是否需要进行判定。校正值生成部34关于工件W21如果判定为需要切削加工装置1的刀具的进刀量的调整,则基于相关信息存储部36存储的相关信息,根据输入的测量值对实际加工尺寸进行计算。例如,工件W21的切削加工所使用的程序的程序编号设为是“Pro2”。另外,工件W21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时的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为M1,表示工件W21的尺寸的测量值的信息从磨削加工装置2向校正值生成部34输入的时刻下的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投入数设为是M2。在该情况下,校正值生成部34基于相关信息存储部36所存储的相关信息,对与投入数M1、M2各自相对应的测量值Dr1、Dr2进行确定(参照图22)。接下来,校正值生成部34对与从测量值Dr2减去测量值Dr1而得到的尺寸值和测量值之和相当的修正测量值进行计算。而且,校正值生成部34使用下述式(2)的关系式,重新对校正值进行计算。
(新的校正值)=(已经设定的校正值)-(修正测量值-设计值)···式(2)
而且,校正值生成部34将计算出的新的校正值向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输出。
根据本结构,校正值生成部34基于实绩存储部35所存储的、表示切削加工装置1中的工件的投入数和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相关信息,对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进行计算。由此,在从工件向切削加工装置1投入起至向磨削加工装置2投入为止之间,考虑切削加工装置1中的工件的切削加工被执行所引起的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性能的变动,决定在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中应该设定的新的校正值。因此,由切削控制部102设定适当的校正值,因此存在下述优点,即,切削加工装置1的加工精度提高,工件的不合格率减少。
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校正值生成部4从切削加工装置1的切削控制部102取得赋予给在切削加工部101的控制中使用的程序的程序编号的例子,但只要是对加工中的工件W的规格进行确定的信息即可,并不限定于程序编号。例如,校正值生成部4也可以是将与在切削控制部102中加工的工件W的规格相应地设定的各种参数从切削控制部102取得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2中,对仅具有1台中间加工装置3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中间加工装置3的台数并不限定于1台。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中间加工装置3具有n(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台,或者也可以不具有中间加工装置3。
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切削加工装置1和磨削加工装置2,测量部200设置于磨削加工装置2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具有2台切削加工装置1,测量部200分别设置于各个切削加工装置1。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具有2台磨削加工装置2,测量部200分别设置于各个磨削加工装置2。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工件W向磨削加工装置2、切削加工装置1依次投入,测量部200设置于切削加工装置1。
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广义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各种实施方式及变形。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即,本发明的范围不是实施方式,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而且,在权利要求书内及与其同等的发明的意义的范围内实施的各种变形视作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12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35405号。在本说明书中将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23540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整体作为参照而引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NC车床及机械磨削盘的复合加工系统、加工中心。
标号的说明
1、5、21切削加工装置,2、6、22磨削加工装置,3中间加工装置,4、24、34校正值生成部,25校正值存储部,35实绩存储部,36相关信息存储部,101、501切削加工部,102、502切削控制部,200测量部,201、601测量器,202、602测量控制部,203、603磨削加工部,204、604磨削控制部,213、225识别信息读取部,W、W1、W2、W3、W4、W11、W12、W21工件,WB毛刺。
Claims (13)
1.一种复合加工系统,其具有:
第1加工装置,其基于由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和与所述设计值对应的校正值确定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第2加工装置,其具有对由所述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测量部,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测量值,针对加工后的所述工件,进行与所述第1加工装置进行的加工相同或者类似的加工;以及
校正值生成部,其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测量值、所述设计值、所述校正值中的至少1个,生成新的校正值,
所述第1加工装置基于由所述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生成部生成的新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其它工件进行加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2加工装置具有对表示所述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所述工件的尺寸的公差的上限值即公差上限值、和所述公差的下限值即公差下限值的信息进行存储的第2加工装置存储部,如果判定为从所述测量值减去所述设计值而得到的尺寸误差超过所述公差上限值,则针对所述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所述工件,执行与所述第1加工装置进行的加工相同或者类似的加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2加工装置如果判定为所述尺寸误差小于所述公差下限值,则将所述工件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2加工装置存储部还存储表示包含于与所述尺寸误差对应的所述公差且不变更所述校正值的不变范围的信息,
所述校正值生成部在由所述第2加工装置判定为所述尺寸误差包含于所述公差的情况下,如果判定为所述尺寸误差包含于所述不变范围,则将新的校正值的生成跳过,如果判定为所述尺寸误差处在所述不变范围外,则生成新的校正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测量部输出对与所述工件的旋转轴正交的多个方向上的尺寸进行测量而得到的多个测量值的最小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1加工装置存在多个,
所述第2加工装置存在至少1个,
所述多个第1加工装置各自将加工后的工件向所述至少1个第2加工装置投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1加工装置存在至少1个,
所述第2加工装置存在多个,
所述至少1个第1加工装置将加工后的工件向所述多个第2加工装置的任意者投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1加工装置存在多个,
所述第2加工装置以与所述第1加工装置相同的数量存在,
所述多个第1加工装置针对所述工件,依次执行加工,
所述多个第2加工装置针对所述多个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所述工件,依次执行尺寸的测量,
所述校正值生成部根据由所述多个第2加工装置各自具有的测量部测量出的、由所述第1加工装置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所述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生成与所述多个第2加工装置各自相对应的第1加工装置各自的新的校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还具有校正值存储部,该校正值存储部将所述校正值和对所述工件进行识别的识别信息相关联而存储,
所述第1加工装置还具有第1识别信息读取部,该第1识别信息读取部读取在所述工件的一部分设置的对所述工件进行识别的识别信息,
所述第2加工装置还具有第2识别信息读取部,该第2识别信息读取部读取在所述工件的一部分设置的对所述工件进行识别的识别信息,
所述校正值生成部根据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测量值、所述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生成新的校正值,使生成的新的校正值与对应于所述测量值的识别信息相关联而存储于所述校正值存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还具有相关信息存储部,该相关信息存储部对表示所述工件向所述第1加工装置的投入数和所述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的相关关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
所述校正值生成部基于由所述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测量值、所述设计值、所述校正值和所述相关信息,生成新的校正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加工系统,其中,
所述第1加工装置是切削加工装置,
所述第2加工装置是磨削加工装置。
12.一种复合加工方法,其包含下述步骤:
基于由工件的尺寸的设计值和与所述设计值对应的校正值确定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
在对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进行了测量后,基于测量出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而针对加工后的所述工件,进行与第1加工装置进行的加工相同或者类似的加工;
基于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的测量值、所述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中的至少1个,生成新的校正值;以及
基于由所述设计值和新生成的校正值确定的工件的尺寸的目标值,对其它工件进行加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加工方法,其中,还包含下述步骤:
在对所述工件进行加工的步骤的紧之前或者紧之后,读取在所述工件的一部分设置的对所述工件进行识别的工件识别信息;
在对加工后的所述工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的紧之前或者紧之后,读取在所述工件的一部分设置的所述工件识别信息;以及
在根据所述测量值、所述设计值和所述校正值而生成新的校正值后,使生成的校正值与对应于所述测量值的工件识别信息相关联而存储于校正值存储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35405 | 2016-12-02 | ||
JP2016-235405 | 2016-12-02 | ||
PCT/JP2017/041721 WO2018101109A1 (ja) | 2016-12-02 | 2017-11-20 | 複合加工システムおよび複合加工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23033A CN110023033A (zh) | 2019-07-16 |
CN110023033B true CN110023033B (zh) | 2021-02-23 |
Family
ID=62241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73698.1A Active CN110023033B (zh) | 2016-12-02 | 2017-11-20 | 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49414B2 (zh) |
CN (1) | CN110023033B (zh) |
WO (1) | WO201810110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52376B2 (ja) * | 2019-04-25 | 2023-09-28 |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管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
CN111085902B (zh) * | 2019-12-31 | 2022-02-01 | 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视觉在线检测及修正的工件打磨系统 |
CN111604719B (zh) * | 2020-06-02 | 2021-08-10 | 湖北大学 | 一种外圆磨自适应高效率大磨削量纵磨方法 |
JP2024007017A (ja) * | 2022-07-05 | 2024-01-1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加工公差評価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27838B2 (ja) * | 1989-10-25 | 1999-07-28 | 日立精機株式会社 | 自動加工システム |
JPH05104395A (ja) * | 1991-10-17 | 1993-04-27 | Hokuriku Nippon Denki Software Kk | 学習制御機能を有する製品加工条件設定装置 |
JPH06131020A (ja) * | 1992-10-22 | 1994-05-13 | Makino Milling Mach Co Ltd | 放電加工システムの運用方法 |
JP2006224192A (ja) * | 2005-02-15 | 2006-08-31 |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 補正加工方法およびその方法に使用する補正加工装置 |
JP5984630B2 (ja) * | 2012-11-14 | 2016-09-06 | 三菱重工工作機械株式会社 | 工作機械の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システム |
JP6089774B2 (ja) * | 2013-02-26 | 2017-03-08 |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 研削盤および研削方法 |
CN105336641B (zh) * | 2014-06-20 | 2018-02-02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 Cmp终点探测系统的加权校准方法 |
-
2017
- 2017-11-20 CN CN201780073698.1A patent/CN110023033B/zh active Active
- 2017-11-20 JP JP2018553788A patent/JP674941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1-20 WO PCT/JP2017/041721 patent/WO201810110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8101109A1 (ja) | 2018-06-07 |
JPWO2018101109A1 (ja) | 2019-04-04 |
CN110023033A (zh) | 2019-07-16 |
JP6749414B2 (ja) | 2020-09-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23033B (zh) | 复合加工系统及复合加工方法 | |
US20150205286A1 (en) | NC Program Generating Apparatus Considering Power Saving | |
CN108027604A (zh) | 用于优化地控制机床的方法和控制设备 | |
US11520307B2 (en) | Tool management system of machine tool | |
JP6360432B2 (ja) | 段付工具の寿命管理装置 | |
EP2732918B1 (en) | Grinding plate and grinding method | |
CN113490568A (zh) | 在磨削或抛光机器中磨削或抛光具有类轮齿轮廓的齿轮或工件的方法 | |
JP5886656B2 (ja) | 数値制御装置 | |
JP2015089608A (ja) | 加工条件選択機能を備えたワイヤ放電加工機 | |
US20070066183A1 (en) | Control structure of grinding machine | |
JP2011123777A (ja) | 数値制御データの作成方法 | |
JP2015172866A (ja) | 数値制御装置及びncプログラム作成装置 | |
US9442479B2 (en) |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controller,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and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ing method | |
EP2711119A2 (en) | Wire electric discharge machine having shaft feed control system discriminating function | |
JPH1043953A (ja) | 工作機械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 |
JP2005202844A (ja) | 数値制御装置 | |
CN111660142B (zh) | 具备工具更换时的自动校正功能的机床 | |
CN113751744A (zh) | 机床的加工方法 | |
JP6517433B1 (ja) | 加工条件決定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装置、加工条件決定方法、加工装置、及び加工システム | |
US20170182630A1 (en) | Fine Machining Method and Machine Tool Unit | |
JP2013000841A (ja) | 成形研削盤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KR100519046B1 (ko) | 공작기계의 피가공물 검사방법 및 장치 | |
JP2000343425A (ja) | 研削盤 | |
JP6576888B2 (ja) | ドレス方法およびワークの研削方法 | |
CN100505982C (zh) | 印刷电路板成型/钻孔机的刀具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