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5364A - 鞍座式骑乘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座式骑乘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5364A
CN110015364A CN201811530114.1A CN201811530114A CN110015364A CN 110015364 A CN110015364 A CN 110015364A CN 201811530114 A CN201811530114 A CN 201811530114A CN 110015364 A CN110015364 A CN 110015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guard
vehicle
fork
front fork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01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5364B (zh
Inventor
堀内哲
井上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5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5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62J15/04Mud fl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由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更强地保护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所述前挡泥板和所述保护构件具有一体感地附接到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前叉(12);前挡泥板(48),该前挡泥板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沿由所述前叉(12)支撑的轮(2)设置;以及保护构件(25),该保护构件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构造成保护所述前叉(12),其中,所述前挡泥板(48)包括在所述前叉(12)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的隆起部(75),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和所述隆起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图中重叠。

Description

鞍座式骑乘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鞍座式骑乘车辆。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特开平5-26226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包括前叉的保护构件的摩托车。在日本专利特开平5-262267号公报中,摩托车的倒置前叉设置有外管保护器和内管保护器,外管保护器和内管保护器在整个纵向方向上分别覆盖外管和内管。
除了日本专利特开平5-262267号公报中的方法之外,已知一种在前叉的前部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前挡泥板的侧面的方法作为保护前叉的方法。包括隆起部的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都能够应用于车辆以更强力地保护前叉。然而,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由于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之间的间隙由诸如石块和沙子之类的散落物质引起的损坏以及不同构件的具有一体感的附接。
鉴于这些情况而完成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受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更强力地保护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具有一体感地附接到鞍座式骑乘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前叉(12);
前挡泥板(48),该前挡泥板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沿由所述前叉(12)支撑的轮(2)设置;以及保护构件(25),该保护构件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构造成保护所述前叉(12),其中,所述前挡泥板(48)包括在所述前叉(12)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的隆起部(75),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和所述隆起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观察时重叠。
在本发明中,在所述保护构件(25)和所述隆起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处,所述隆起部(75)可以布置在前方,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可以布置在后方。
在本发明中,所述保护构件(25)可以包括由所述前叉(12)支撑的支撑部(81)和沿所述前叉(12)形成的保护部(82),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部(81)和所述保护部(82)之间朝车辆的后部变宽的槽(83)。
在本发明中,所述前挡泥板(48)可以在设置在所述前叉(12)上的连接部(71a,71b)处连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可以在所述连接部(71a,71b)处与所述前挡泥板(48)拧紧在一起。
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部(71a,71b)可以设置在所述前叉(12)的前方和后方具有不同高度的两个位置处。
在本发明中,所述连接部(71a,71b)中的前连接部(71a)可以设置在下方,其后连接部(71b)可以设置在上方。
本发明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前叉;前挡泥板,该前挡泥板附接到前叉并沿由前叉支撑的前轮布置;以及保护构件,该保护构件附接到前叉并构造成保护前叉,其中前挡泥板包括在前叉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的隆起部,并且在前视观察时,保护构件和隆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根据该构造,前挡泥板的隆起部和保护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图中重叠,消除了两个构件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强地保护前叉,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体感的保护部。
在本发明中,在保护构件和隆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处,隆起部可以布置在前方,并且保护构件可以布置在后方。该构造能够防止来自前方的飞石和泥浆到达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之间。而且,能够整流来自前方的行进风,并且能够减小行驶阻力。
在本发明中,保护构件可以包括由前叉支撑的支撑部和沿前叉形成的保护部,并且保护构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支撑部和防护部之间朝车辆的后部变宽的槽。根据该构造,来自前方的行进风能够被整流。而且,能够整流来自前方的行进风,并且能够减小行驶阻力。
在本发明中,前挡泥板可以在设置在前叉上的连接部处连接到前叉,并且保护构件可以在连接部处与前挡泥板拧紧在一起。根据该构造,能够改善前挡泥板和保护构件之间的一体感。
在本发明中,连接部可以设置在前叉的前方和后方具有不同高度的两个位置处。根据该构造,连接部设置在具有不同高度的位置处,从而连接部之间的距离能够较长。因此,保护构件可靠地连接到前叉,并且能够更强地保护前叉。
在本发明中,连接部中的前连接部可以设置在下方,其后连接部可以设置在上方。根据该构造,能够保护前低部分,并且还能够应对向后跳起的沙子和石块。因此,前叉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广泛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示出摩托车的前下部的前视图;
图3是前挡泥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右侧视图;
图4是从图3移除了防屑罩的图;
图5是从图4移除了后挡泥板部的图;
图6是沿图3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3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以及
图8是沿图3的线C-C剖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2 轮
12 前叉
25 保护构件
48 前挡泥板
71a、71b 连接部
75 隆起部
81 支撑部
82 保护部
83 槽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注意,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描述中的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向与关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图中指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的前侧。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的上侧,并且附图标记LH表示车身的左侧。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1的右侧视图。
摩托车1包括:由车身框架10支撑的发动机11;经由前叉12由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撑的前轮2;以及经由摆臂13由车身框架10的下部以可竖直移动的方式支撑的后轮3。
摩托车1是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乘员骑跨并坐在座椅14上。
车身框架10包括头管15、主框架16、中央框架17、下框架18,一对左右座椅框架19以及一对左右副框架20。
头管15构造成车身框架10的前端部。主框架16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中央框架17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向下延伸。由按压构件构成的枢转支撑部(未示出)设置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下框架18在主框架16下方从头管15向后下方斜向延伸。
左右座椅框架19分别从主框架16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向后延伸。左右副框架20桥接在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和右侧以及左右座椅框架19上。
车身框架10包括角撑板21、横向框架22、一对左右踏板框架23以及一对左右加强框架24。
角撑板21连结主框架16的前端部以及下框架18的前端部的左侧和右侧。横向框架2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结左右座椅框架19。左右踏板框架23分别从中央框架17的下部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向后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沿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部的下表面延伸。左右加强框架24的前端部分别连结到左右副框架20的后部的下表面。
前叉12由头管15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
前叉12包括转向轴(未示出)、一对左右叉管26、顶部桥接件27以及底部桥接件28。
转向轴由头管1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是布置在前轮2的左右两侧的伸缩式减震器,并且前轮2由桥接在左右叉管26的下端部上的轮轴2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左右叉管26的滑动部26a由附接到叉管26的防屑罩25从前部覆盖。顶部桥接件27固定到转向轴的上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的上部。把手29固定到顶部桥接件27的上部。底部桥接件28固定到转向轴的下端部以连结左右叉管26。
前轮2由前轮制动器37制动。前轮制动器37包括一体地附接到前轮2的制动盘37a以及用于制动制动盘37a的制动钳37b。制动钳37b附接到左右叉管26之一(右侧)的下后部。
摆臂13的前端部由枢转轴30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撑,枢转轴30由枢转支撑部支撑。后轮3经由轮轴3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到摆臂13的后端部。
发动机11在主框架16下方布置在中央框架17与下框架18之间。
发动机11包括:曲轴箱31,其支撑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曲轴(未示出);以及从曲轴箱31的前上部向上延伸的气缸部32。传动装置(未示出)安装在曲轴箱31的后部中。气缸部32的气缸轴线32a向前上方斜向延伸。
进气设备(未示出)连接到气缸部32的后部,并且排气设备33连接到气缸部32的前部。
排气设备33包括:从气缸部32的前表面(更具体地说,气缸盖(未示出))向下引出的排气管34;以及连接到排气管34的后端并布置在后轮3的右侧上的消声器35。
附接到主框架16的上部的燃料箱38布置在座椅14的前面并且在头管15的后面。
座椅14包括驾驶员用的前座14a和设置在前座14a后面的、乘客用的后座14b。
用于驾驶员的一对左右踏板39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前部上。一对乘客用的左右后座踏板40分别设置在左右踏板框架23的后端部上。
摩托车1包括覆盖车身(诸如车身框架10以及发动机11之类)的车身罩41。
车身罩41包括前罩42、箱罩43、中央罩44、后罩45以及底罩46。
前罩42从前方覆盖头管15以及左右叉管26的上部。箱罩43覆盖车身框架10的前部以及燃料箱38。中央罩44覆盖前座椅14a的下部。后罩45在中央罩44后面覆盖座椅14的下部。底罩46从前面、侧面和下面覆盖发动机11的曲轴箱31的下部。
覆盖下框架18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左右前侧罩36设置在箱罩43的前下部上。这一对左右前侧罩36构造成车身罩41的一部分。
摩托车1包括位于中央框架17的下部上的主支架47。
前挡泥板48从上方覆盖前轮2。后挡泥板49从上方覆盖后轮3,后挡泥板49从左右座椅框架19的后端部侧面向后延伸。
覆盖后轮3的挡泥板50设置在后挡泥板49下方。挡泥板50包括从前上方斜向覆盖后轮3的前挡泥板55和从后上方斜向覆盖后轮的后挡泥板56。
图2是示出摩托车1的前下部的前视图。
前罩42布置在前叉12的前面,并且前灯61布置在前罩42中。左右叉管26的滑动部26a的一部分被防屑罩25从前方覆盖并保护。在前视图中,左右防屑罩25在前挡泥板48上方延伸。
分隔部63设置在左右叉管26的后面并且在左右前侧罩36的内侧,并且分隔部63上设置有一对左右百叶板64。左右百叶板64从车辆前方朝位于分隔部63后方的发动机11引导行进风。
图3是前挡泥板48的局部放大右侧视图。图4是从图3移除了防屑罩25的图。图5是从图4移除了后挡泥板部73的图。
前挡泥板48和防屑罩(保护构件)25由前叉12的左右叉管26支撑。
一对左右叉管26包括:固定管70,其附接到顶部桥接件27和底部桥接件28;以及可移动管71,其以能沿固定管70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本实施方式的叉管26是竖立型的,并且可移动管71安装在固定管70上,固定管70的直径小于可移动管71的直径。密封固定管70的外周表面和可移动管7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未示出的密封件布置在可移动管71的内周部上,密封件对应可移动管71的上端71g。可移动管71穿过未示出的密封件沿滑动部26a滑动。滑动部26a是固定管70的外表面。轮轴2a支撑在左右可移动管71的下端部之间。前轮(车轮)2由轮轴2a支撑。
如图5中所示,一对前后上支柱部(连接部)71a和71b形成在可移动管71的上部上。后上支柱部71b在可移动管71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在前上支柱部71a的上方。这一对前后上支柱部71a和71b在可移动管71的纵向方向上形成在不同位置(高度)处,并且前上支柱部71a和后上支柱部71b之间的距离长。因此距离长,所以容易将诸如前挡泥板48之类的构件稳固地固定到前上支柱部71a和后上支柱部71b。
对于前上支柱部71a而言,下支柱部71c在纵向方向上形成在可移动管71的下侧。下支柱部71c形成在轮轴2a上方的位置,在车辆的侧视图中,该位置与制动盘37a重叠。
如图3中所示,前挡泥板48和布置在前挡泥板48的左侧和右侧的防屑罩25固定到上支柱部71a和71b。前挡泥板48固定到下支柱部71c。
前挡泥板48包括:前挡泥板部72,其在位于叉管26前方的部分处覆盖前轮2;以及后挡泥板部73,其在位于叉管26后方的部分处覆盖前轮2。
前挡泥板部72沿前轮2的外周从可移动管71的上端71g略上方向前延伸。前挡泥板部72在横截面中形成为倒U形形状,开口位于下侧。如图5中所示,前挡泥板部72借助固定到上支柱部71a和71b的托架90被可移动管71支撑。前挡泥板部72包括沿前轮2的外周以弧形形状弯曲的板状顶部72a。向下延伸的侧壁部72b形成在顶部72a的左侧和右侧。一对左右侧壁部72b从侧面覆盖前轮2的上部。侧壁部72b包括:在车辆的侧视图中从前端向后侧线性延伸的下前边缘72c;从前下边缘72c的后端向后延伸并向上弯曲成凸形形状的后下边缘72d。
如图4中所示,后挡泥板部73布置在前挡泥板部72的后侧。后挡泥板部73包括后挡泥板主体部74,该后挡泥板主体部覆盖前轮2的后部的外周。后挡泥板主体部74沿前轮2的外周延伸,并且在横截面中形成倒U形形状,开口位于下侧。后挡泥板主体部74的后端部74b向后弯曲并与前轮2的后部间隔开。后端部74b是弯曲的,并且后端部74b和前轮2之间的距离大。因此,从前轮2散落的泥等容易撞击后挡泥板主体部74,这抑制了泥等飞溅到乘员。
挡泥板壳体部74a形成在后挡泥板主体部74的上部上。挡泥板壳体部74a根据前挡泥板部72的顶部72a的后部分72e的外形凹进。前挡泥板部72的后部分72e进入到挡泥板壳体部74a中,并且前挡泥板部72和后挡泥板部73被支撑,同时前挡泥板部72和后挡泥板部7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固定到后上支柱部71b的固定部74c形成在后挡泥板主体部74的左右侧部上。
后挡泥板主体部74的前侧形成有布置在前轮2的左侧和右侧的一对左右叉防护部(隆起部)75。叉防护部75相对于后挡泥板主体部74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侧隆起。叉防护部75位于可移动管71的前方并且沿可移动管71形成在下部上方。
在车辆侧视图中,叉防护部75基本为三角形。叉防护部75包括:上部的上表面部75a,该上表面部沿前挡泥板部72的下后边缘72d形成;前表面部75b,该前表面部从上表面部75a的前端部向下延伸,基本位于轮轴2a上方;以及三角形侧表面部75c,该三角形侧表面部形成在上表面部75a的下侧和前表面部75b的后侧。如图2和图3中所示,上表面部75a和前表面部75b朝后方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更向外侧倾斜。上表面部75a朝后方更向上倾斜。侧表面部75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上表面部75a和前表面部75b的外侧。叉防护部75在前视图中与可移动管71重叠。
在行驶等期间,从前方飞来的沙子、石块等撞击叉防护部75并且被引导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叉防护部75防止从前方飞来的沙子、石块等撞击可移动管71。
如图4中所示,一对上下固定部75d和75e形成在叉防护部75的侧表面部75c的后侧。固定部75d和75e以齐平方式从侧表面部75c到后侧形成。上固定部75d固定到前上支柱部71a。下固定部75e固定到下支柱部71c。在这一对上下固定部75d和75e之间形成相对于固定部75d和75e凹进的凹进部78。凹进部78沿着可移动管71形成。
图6是沿图3的线A-A剖取的剖视图。
容纳叉管26的管壳体部76形成在后挡泥板部73上。管壳体部76根据叉管26的可移动管71的外周形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半圆形形状凹进内部。可移动管7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部71f容纳在管壳体部76中。
在管壳体部76的前方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凹进内侧的凹进部77。凹进部77沿车辆宽度方向凹进叉防护部75的内侧。如图4中所示,凹进部77根据可移动管71的上端71g的位置形成,并形成在上端71g的前侧。凹进部77布置成使防屑罩25进入到凹进部77中。
如图3中所示,防屑罩25包括形成在下部上的支撑部81。支撑部8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形形状。如图6中所示,弯曲部81a沿前后方向形成在支撑部81的中央部上。弯曲部81a根据可移动管71的外周形状弯曲成弧形形状。向前延伸的前固定部81b形成在弯曲部81a的前端上,并且向后延伸的后固定部81c形成在弯曲部81a的后端上。前固定部8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后固定部81c的外侧。前固定部81b固定到可移动管71的前上支柱部71a(图6中未示出)。后固定部81c固定到可移动管71的后上支柱部71b。
覆盖叉管26前侧的防护部(保护部)82形成在支撑部81的前部上。如图3中所示,防护部82沿叉管26在可移动管71的上端71g上方延伸。如图6中所示,防护部82从支撑部81分支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弯曲。防护部82在车辆侧视图中具有朝后方逐渐变细的三角形形状(图3),并且具有大致半圆形形状(图2),其中,在前视图中,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弯曲。
在防护部82中,下部82a进入到形成在后挡泥板部73上的凹进部77中,并且上部82b覆盖叉管26的固定管70,上部82b与固定管70间隔开。因为在防屑罩25中下部82a进入到后挡泥板部73的凹进部77中,所以防屑罩25和叉防护部75在前视图中重叠。防护部82相对于重叠位置在叉防护部75上方并且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隆起。
防护部82能够防止行进等期间从前方飞来的沙子、石块等撞击叉管26,并且防护部82防止沙子等撞击叉管26中的可移动管的上端71g。防护部82与叉管26间隔开,并且沙子等的撞击的影响不太可能直接传递到叉管26。
在本实施方式中,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构造成保护前叉12的叉管26的保护部80。在保护部80中,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在前视图中重叠在一起。因此,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并且两个构件75和25重叠。这增加了保护部80的强度。因此,叉管26受到更强的保护,并且保护部80能够形成为具有一体感。
叉防护部75(前挡泥板48的一部分)在前视图中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隆起并位于叉防护部75上方的防屑罩25重叠的位置处,叉防护部75布置在前方,并且防屑罩25布置在后方。
当来自前方的飞石和泥浆撞击叉防护布75并沿叉防护部75向后侧移动时,被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或上方引导。在叉防护部75后方,飞石和泥浆沿着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或在叉防护部75上方隆起的防屑罩25进一步被引导到车身的外侧。根据该构造,来自前方的飞石和泥浆不太可能到达前挡泥板48和防屑罩25之间。沿叉防护部75流动的空气沿着防屑罩25被引导到车身外侧,并且来自前方的行进风被整流。这能够降低行驶阻力。
图7是沿图3的线B-B剖取的剖视图。
在支撑部81和防护部82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83。槽83凹进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槽83包括:下壁部83a,其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向下倾斜;以及上壁部83b,其朝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更向上倾斜。上壁部83b在上下方向上朝后部变宽,并且槽83在上下方向上朝后部变宽。槽83的前端进入到凹进部77中,并且如图2中所示,槽83延伸成在前视图中从叉防护部75的上表面部75a向后侧连结。因此,槽83能够整流由上表面部75a引导的行进风等。因为能够整流来自前方的行进风,所以能够减小行驶阻力。
图8是沿图3的线C-C剖取的剖视图。
如图7和图8中所示,前挡泥板部72、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经由托架90和螺栓100由前叉12的可移动管71支撑。
后挡泥板部73布置在托架90上方,并且前挡泥板部72布置在后挡泥板部73上方。向上延伸的轴状固定构件95分别由托架90的前部91和后部92支撑。一对前后固定构件95穿过托架90和后挡泥板部73,并且这一对前后固定构件95的上端部紧固到前挡泥板部72的顶部72a的下部。这一对前后固定构件95将后挡泥板部73和前挡泥板部72固定到托架90。
如图7中所示,在托架90的前部91上形成一对左右托架腿部93,这一对托架腿部成形为向下弯曲以覆盖前轮2。托架腿部93固定到前上支柱部71a。在前上支柱部71a上,托架腿部93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上支柱部71a的内侧。后挡泥板部73的固定部75d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上支柱部71b的外侧,并且防屑罩25的前固定部81b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固定部75d的外侧。螺栓100布置成穿过防屑罩25的前固定部81b、后挡泥板部73的固定部75d的垫环105,还穿过上支柱部71a。螺栓100的头部101放置在防屑罩25的前固定部81b上设置的凹进部81b1上,并且前端的螺纹部102拧到托架90的阴螺纹部93a。因此,托架90、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被拧紧在一起并固定到前上支柱部71a。
如图8中所示,在支架90的后部92上形成一对左右托架腿部94,这一对托架腿部成形为向下弯曲以覆盖前轮2。托架腿部94固定到后上支柱部71b。在后上支柱部71b上,托架腿部94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上支柱71b的内侧,并且后挡泥板部73的固定部74c布置在托架腿部94和上支柱部71b之间。防屑罩25的后固定部81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上支柱部71b的外侧。螺栓100穿过防屑罩25的后固定部81c、上支柱部71b以及后挡泥板部73的固定部74c的垫环105。螺栓100的头部101放置在设置在防屑罩25的后固定部81c上的凹进部81c1上,并且前端的螺纹部102拧到托架90的阴螺纹部94a。因此,托架90、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被拧紧在一起并固定到后上支柱部71b。
前挡泥板部72、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经由托架90借助一对前后上支柱部71a和71b拧紧在一起,固定零件的数量和用于固定的部件的数量小。通常,零件被单独固定,部件的数量和固定零件的数量很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部件被拧紧在一起,所以外观上部件等的数量小,并且这允许在前挡泥板部72、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之间容易地提供外观的一体感。
而且,可移动管71的前上支柱部71a形成在下方,并且其后上支柱部71b形成在上方。因此,固定到上支柱部71a和71b的后挡泥板部73和防屑罩25的前部分形成到低位置,并且其后部分形成到高位置。因此,能够保护前低部分,此外,向后跳起的沙子和石块撞击后挡泥板部73和防护罩25,从而能够保护前叉12。因此,前叉12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广泛的保护。
注意,在后挡泥板部73中,叉防护部75的下部的固定部75e借助螺栓100固定到下支柱部71c。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挡泥板48的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构成保护部80,并且保护部80保护前叉12的叉管26。在保护部80中,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在前视图中重叠。前叉12即使在行驶期间被沙子,石块等撞击时也能够抵抗冲击,从而前叉12的保护得到加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应用本发明的鞍座式骑乘车辆,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前叉12;前挡泥板48,该前挡泥板附接到前叉12并沿由前叉12支撑的前轮2布置;以及防屑罩25,该防屑罩附接到前叉12并构造成保护前叉12,其中前挡泥板48包括在前叉12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的叉防护部75,并且在前视图中,防屑罩25和叉防护部7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因此前挡泥板48的叉防护部75和防屑罩2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图中重叠,所以消除了两个构件之间的间隙。能够更强力地保护前叉12,并且能够形成具有一体感的保护部8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防屑罩25和叉防护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图中重叠的位置处,叉防护部75布置在前方,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侧并向上方隆起的防屑罩25布置在后方。这能够防止来自前方的飞石和泥浆到达前挡泥板48和防屑罩25之间。而且,能够整流来自前方的行进风,并且能够减小行驶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防屑罩25包括由前叉12支撑的支撑部81和沿前叉12形成的防护部82,并且防屑罩25还包括设置在支撑部81和防护部82之间朝车辆后部变宽的槽83。因此,行进风被引导到槽83,并且来自前方的行进风被整流。而且,能够整流来自前方的行进风,并且能够减小行驶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挡泥板48在设置在前叉12上的上支柱部71a和71b处连接到前叉12,并且防屑罩25与前挡泥板48在上支柱部71a和71b处被拧紧在一起。这能够改善前挡泥板48和防屑罩25之间的一体感。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柱部71a和71b设置在前叉12的前部和后部上的具有不同高度的两个位置处。因此,通过在不同高度的两个位置处设置上支柱部71a和71b,上支柱部71a和71b之间的距离变长。因此,防屑罩25可靠地连接到前叉12的可移动管71,并且能够更强地保护前叉1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支柱部71a和71b的前上支柱部71a设置在下方,并且其后上支柱部71b设置在上方。因此,由上支柱部71a和71b支撑的防屑罩25等的前部分形成到低位置,并且其后部分形成到高位置。因此,能够保护前部低部分,并且还能够应对向后跳起的沙子和石块。因此,前叉12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得到广泛的保护。
该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模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任意地变型和应用该实施方式。
例如,尽管在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竖立叉管26的构造,但是该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于倒置叉管。
而且,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摩托车1,还能够应用于除摩托车之外的鞍座式骑乘车辆。鞍座式骑乘车辆通常包括通过骑跨车身驱动的车辆。鞍座式骑乘车辆不仅包括摩托车(包括配备有发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归类为ATV(全地形车辆)的三轮或四轮车辆。

Claims (6)

1.一种鞍座式骑乘车辆,该鞍座式骑乘车辆包括:
前叉(12);
前挡泥板(48),该前挡泥板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沿由所述前叉(12)支撑的轮(2)设置;以及
保护构件(25),该保护构件附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构造成保护所述前叉(12),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挡泥板(48)包括在所述前叉(12)的前方沿车辆宽度方向隆起的隆起部(75),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和所述隆起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观察时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在所述保护构件(25)和所述隆起部(75)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视观察时重叠的位置处,
所述隆起部(75)布置在前方,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布置在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保护构件(25)包括由所述前叉(12)支撑的支撑部(81)和沿所述前叉(12)形成的保护部(82),并且
所述保护构件(25)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支撑部(81)和所述保护部(82)之间朝车辆的后部变宽的槽(8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前挡泥板(48)在设置在所述前叉(12)上的连接部(71a,71b)处连接到所述前叉(12),并且所述保护构件(25)与所述前挡泥板(48)在所述连接部(71a,71b)处被拧紧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连接部(71a,71b)设置在所述前叉(12)的前方和后方具有不同高度的两个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鞍座式骑乘车辆,其中,
所述连接部(71a,71b)中的前连接部(71a)设置在下方,后连接部(71b)设置在上方。
CN201811530114.1A 2017-12-27 2018-12-14 鞍座式骑乘车辆 Active CN110015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N201741046796 2017-12-27
IN201741046796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5364A true CN110015364A (zh) 2019-07-16
CN110015364B CN110015364B (zh) 2020-11-06

Family

ID=67188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0114.1A Active CN110015364B (zh) 2017-12-27 2018-12-14 鞍座式骑乘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16086B2 (zh)
CN (1) CN110015364B (zh)
BR (1) BR102018075658B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8428A (ja) * 2003-05-13 2004-12-0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フェンダ
CN1829627A (zh) * 2003-08-19 2006-09-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和摩托车
CN101525019A (zh) * 2008-03-07 2009-09-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205820A (zh) * 2010-03-29 2011-10-05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6794881A (zh) * 2014-09-30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JP2017141024A (ja) * 2017-04-13 2017-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ォークガード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8428A (ja) * 2003-05-13 2004-12-0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フェンダ
CN1829627A (zh) * 2003-08-19 2006-09-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和摩托车
CN101525019A (zh) * 2008-03-07 2009-09-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2205820A (zh) * 2010-03-29 2011-10-05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6794881A (zh) * 2014-09-30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JP2017141024A (ja) * 2017-04-13 2017-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ォークガード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6086B2 (ja) 2021-01-20
JP2019116264A (ja) 2019-07-18
BR102018075658B1 (pt) 2023-11-21
CN110015364B (zh) 2020-11-06
BR102018075658A2 (pt) 2020-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8063977A (ja) 自動二輪車
TWI422508B (zh) 機車
JP55763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EP3251925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4506317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187158B2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ーの補強構造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CN107709146B (zh)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CN103010350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0015364A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CN103183073B (zh) 骑乘型车辆
CN103183084B (zh) 骑乘型车辆
CN1227810A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护罩结构
JP678388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14421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JP2020066408A (ja) 鞍乗型車両
US9399498B2 (en) Foot pedal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CN110979527B (zh) 车辆的挡泥板结构
CN113544050B (zh) 车辆的前覆盖件
JP74721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10621571B (zh) 鞍乘型车辆的底罩结构
JP2637746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の後部泥除け構造
CN105501342B (zh) 鞍乘式车辆
JP20231319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