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94868B -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94868B
CN109994868B CN201811593014.3A CN201811593014A CN109994868B CN 109994868 B CN109994868 B CN 109994868B CN 201811593014 A CN201811593014 A CN 201811593014A CN 109994868 B CN109994868 B CN 1099948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indicator
hole
housing
connection obj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301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94868A (zh
Inventor
中本笃志
神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948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48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948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948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09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 H01R4/48185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eaf spring to bias the conductor toward the busbar adapted for axial insertion of a wire en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465Identification means, e.g. labels, tags, mark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Abstract

提供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该端子装置能够目视确认连接对象插入到达端子装置中的预定位置。端子装置(1)包括:壳体(3),其中收纳有导体(2);锁定部(4);和指示器(5)。锁定部(4)被构造成将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保持在锁定部(4)和导体(2)之间,以限制连接对象(100)的移动。指示器(5)收纳在壳体(3)中并且被构造成被连接对象(100)推动以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能够通过壳体(3)的显示部(7)使指示器(5)向外侧显示。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Description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背景技术
已知的端子装置具有能够在不使用螺钉的情况下进行连接的快速连接结构。
日本特开2002-151172号公报记载了一种端子装置,其中,插入通过电线插入孔的电线被弹性地保持并支撑在锁定弹簧和作为导电构件的端子之间。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种端子装置中,如果电线未被插入到达端子装置中的预定位置,则电线和端子可能不会适当地彼此连接。能够基于插入时手感觉到的响应来确定电线是否插入到达预定位置,但电线的末端在插入的途中可能被卡住,因此,这种方法是不可靠的。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装置以及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该端子装置能够目视确认连接对象插入到达端子装置中的预定位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端子装置包括壳体、锁定部和指示器。所述壳体收纳导体。所述壳体具有插入孔,连接对象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锁定部被构造成将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连接对象保持在所述锁定部和所述导体之间,以限制所述连接对象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指示器收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指示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锁定部的相对于所述插入孔的相反侧。所述指示器被构造成由所述连接对象推动以包括线性移动的模式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所述壳体还包括显示部。通过所述显示部能够使所述指示器的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显示。所述显示部的显示模式在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电力转换器包括所述端子装置和电连接到所述端子装置的导体的电力转换回路。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端子装置以及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该端子装置能够目视确认连接对象插入到达端子装置中的预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2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4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3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6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5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8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7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0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9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2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11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4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13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6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15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8是示出插入了连接对象的图17的端子装置的正面截面图;
图19是示意性地示出包括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任意一个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涉及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并且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能够通过将连接对象插入其中而连接到连接对象的端子装置以及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端子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1)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是快速连接端子,其能够通过将连接对象100插入其中而连接到连接对象100。端子装置1包括导体2、壳体3、锁定部4和指示器5。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对象100是电线。电线是包括芯线和覆盖芯线的绝缘体的绝缘电线。芯线是导电的。芯线在电线的末端部处暴露出、即在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处暴露出。芯线可以是包括一根导线的单线或者包括多根导线的绞合线缆。替代地,连接对象100可以包括安装于芯线的末端的端子。
导体2、锁定部4和指示器5收纳在壳体3中。壳体3具有插入孔6和显示部7。连接对象100将通过插入孔6插入。锁定部4被构造成将通过插入孔6插入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保持在锁定部4和导体2之间,以限制在与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
指示器5位于锁定部4的在插入方向上与插入孔6相反的一侧。指示器5被构造成由连接对象100推动从而以包括线性移动的模式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指示器5的一部分能够通过显示部7向壳体3的外侧进行显示。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即指示器5如何通过显示部7呈现)是不同的。
显示部7是贯穿壳体3的贯通孔70,并在与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是与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以下说明中,将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定义为X轴的正方向,并将该正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X轴的负方向。另外,在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中,将贯通孔70开口的方向、即在贯通孔70的贯通方向中朝向壳体3的外侧的方向定义为Y轴的正方向,并将该正方向的相反方向定义为Y轴的负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两者都正交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注意,附图中的部件的尺寸和位置关系并非必须与部件的实际尺寸和实际位置关系相一致。
(2)细节
以下将详细说明端子装置1的构造。
除了导体2、壳体3以及指示器5之外,端子装置1还包括第一弹簧8和第二弹簧9。第一弹簧8的一部分为锁定部4。第二弹簧9被构造成对指示器5施加弹性力。
(2-1)壳体
壳体3由电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壳体3由合成树脂制成。壳体3具有盒状形状并且其中具有空间,在该空间中收纳有导体2、第一弹簧8、指示器5和第二弹簧9。
壳体3一体地包括在X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30和31、在Y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32和33以及在Z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壁30位于两个壁32和33的在X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之间,壁31位于两个壁32和33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之间。在Z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中的一个位于两个壁32和33的在Z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之间,在Z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中的另一个位于两个壁32和33的在Z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之间。
壳体3中具有第一空间S1和第二空间S2。第一弹簧8和导体2收纳在第一空间S1中。指示器5和第二弹簧9收纳在第二空间S2中。第一空间S1与第二空间S2连通。第二空间S2延伸到壳体3的壁32和壁31。
插入孔6是与第一空间S1直接连通的孔。插入孔6沿X轴方向贯穿壳体3的壁30。插入孔6与第一空间S1的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区域直接连通。插入孔6在X轴方向上定位成面向第二空间S2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区域。
贯通孔70是与第二空间S2直接连通的孔。贯通孔70和第二空间S2沿Y轴方向贯穿壳体3的壁32。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7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与插入孔6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在第一空间S1中,导体2收纳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的区域和Z轴方向上的一端的区域中。在第一空间S1中,第一弹簧8收纳在由导体2围绕的区域中。第二空间S2收纳能够在X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上线性移动的第二弹簧9和指示器5。
(2-2)导体
导体2由导电金属板形成。例如,导体2由铜制成。当沿X轴方向观察时,导体2是C字形的。导体2包括第一导体部20、第二导体部21和第三导体部22。第一导体部20布置于第一空间S1的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区域中。第二导体部21布置于第一空间S1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区域中。第三导体部22布置于第一空间S1的在Z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区域或者第一空间S1的在Z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区域中。第一导体部20和第二导体部21通过第三导体部22彼此连接。导体2与第一弹簧8分离。
(2-3)第一弹簧
第一弹簧8由弹性金属板形成。例如,第一弹簧8由不锈钢制成。第一弹簧8与导体2的内侧结合。第一弹簧8包括锁定部4和加压部10。
加压部10位于锁定部4和指示器5之间。加压部10被构造成将连接对象100压靠导体2,以限制连接对象100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
沿Y轴的正方向、即沿贯通孔70开口的第一方向,依次排列锁定部4、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和贯通孔70。
第一弹簧8包括主体80、锁定部分82和加压部分84。主体80为平板状。锁定部分82为平板状。锁定部分82经由圆弧状的连接部分81连接到主体80的在X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加压部分84经由圆弧状的连接部分83连接到主体80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主体80位于导体2的第二导体部21上。锁定部分82是锁定部4。加压部分84是加压部10。
锁定部分82具有最靠近第一导体部20的末端边缘820。当末端边缘820将连接对象100保持在末端边缘820和第一导体部20之间时,末端边缘820咬入连接对象100,从而限制连接对象100在X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即在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
加压部分84具有靠近第一导体部20的末端部,并且该末端部设置有将与连接对象100接触的接触面840。接触面84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弧形曲面,但也可以是平面。在加压部分84中、即在加压部10中,接触面840将连接对象100压靠在第一导体部20上,从而限制连接对象100在Y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
(2-4)指示器
指示器5是向壳体3的外侧进行显示以示出通过插入孔6插入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构件。例如,指示器5由合成树脂制成。指示器5被构造成由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推动以从第一位置线性移动到第二位置。
指示器5具有显示标记50。在本实施方式中,指示器5包括主体部分51和凸部分52。当沿Z轴方向观察时,主体部分51是矩形的。凸部分52从主体部分51的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沿X轴的负方向突出。凸部分52和主体部分51在外观上彼此不同。例如,凸部分52具有涂有与主体部分51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的表面。凸部分52是显示标记50。
指示器5以能够在X轴的正方向和X轴的负方向上线性移动的方式布置于第二空间S2中。围绕第二空间S2并且在Y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320和310、围绕第二空间S2并且在Z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或者所有这四个壁是用于引导指示器5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的引导部分。
在指示器5中,主体部分51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在X轴方向上面对插入孔6。也就是,主体部分51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与插入孔6在一条直线上对齐。凸部分52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与贯通孔7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凸部分52与贯通孔70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对齐。因此,凸部分52通过贯通孔70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如图1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时,主体部分51与贯通孔70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对准。因此,凸部分52不通过贯通孔70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
(2-5)第二弹簧
第二弹簧9在使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沿第一方向移动的方向上施加弹性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簧9是螺旋弹簧。第二弹簧9以螺旋的轴线平行于X轴的方式布置于第二空间S2中。
第二弹簧9布置于主体部分51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也就是,第二弹簧9在插入方向上布置于指示器5的与插入孔6相反的一侧。例如,第二弹簧9布置成在X轴方向上面对插入孔6。
例如,第二弹簧9以在X轴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布置于主体部分51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第二弹簧9通过第二弹簧9的弹性力沿X轴的负方向推指示器5。因此,指示器5被推靠在第二空间S2的X轴方向上的负侧的壁321上,并且布置于第二空间S2的在X轴方向上的负侧的区域中(即,第一位置)。在指示器5未被连接对象100推动的状态下,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
当被连接对象100推动时,指示器5抵抗第二弹簧9的弹性力向X轴方向上的正侧线性移动。指示器5被连接对象100推靠在第二空间S2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壁322和311上,并且布置于第二空间S2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区域中,也就是,处于第二位置。
当解除指示器5被连接对象100的推动时,也就是,连接对象100离开指示器5时,指示器5被第二弹簧9的弹性恢复力沿X轴的负方向推动并返回到第一位置。
(3)连接对象的连接方法
下面,将说明用于将连接对象100连接到端子装置1的方法。
工作人员将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沿X轴的正向插入壳体3中的插入孔6中。插入壳体3中的末端部101首先被引入到锁定部分82(即锁定部4)与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之间的空间中。此时,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推动锁定部分82从而使锁定部分82的末端边缘820在远离第一导体部20的方向上移位,由此使第一弹簧8弹性变形从而减小锁定部分82与主体80之间的空间。因此,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受到来自锁定部分82的末端边缘820的在使末端部101压靠第一导体部20的方向上的力,使得末端部101在Y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此外,此时,锁定部分82的末端边缘820咬入末端部101,从而限制末端部101在X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
从该状态,当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进一步插入壳体3中时,末端部101被引入加压部分84(即加压部10)与第一导体部20之间的空间中。此时,末端部101压住加压部分84的接触面840,从而使加压部分84相对于主体80弹性变形。因此,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受到来自加压部分84的接触面840的在使末端部101压靠第一导体部20的方向上的力,使得末端部101在Y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从该状态,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进一步插入壳体3中,由此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推动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的主体部分51,从而使指示器5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线性移动。在指示器5到达第二位置之后,连接对象100不再能够进一步插入壳体3中、即不再能够在X轴的正方向上移动。也就是,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能够插入壳体3中直到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预定位置。
如图2所示,在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凸部分52、即指示器5的显示标记50与贯通孔70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对齐。因此,凸部分52、即显示标记50通过贯通孔70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并且从壳体3的外侧目视可见。
这允许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贯通孔70来确认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在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未被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状态下,指示器5的主体部分51或者主体部分51和凸部分52(即显示标记50)两者都通过贯通孔70显示。这允许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贯通孔70来确认连接对象100的插入量不足。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贯通孔70目视确认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少由于未插入到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连接对象100所导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位于锁定部分82、即锁定部4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因此,与例如指示器5具有延伸到壁30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指示器5在壳体3中的布置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线性移动,因此,与旋转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指示器5与围绕指示器5的壁之间的间隙。同样在这方面,能够减小指示器5在壳体3中的布置空间。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减小指示器5在壳体3中的布置空间使得壳体3中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其它应用,并且能够使壳体3小型化。
(4)变形例
下面,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对于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下面将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的部件不同的部件。
(4-1)第一变形例
图3和图4示出了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具有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位置的贯通孔70,贯通孔70与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对齐。贯通孔70从壳体3的外表面延伸到第一导体部20,壳体3的外表面沿Y轴的正方向定向。贯通孔70和第二空间S2在X轴方向上彼此对齐。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如图3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时,通过贯通孔70显示显示标记50、即凸部分52。如图4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不通过贯通孔70显示显示标记50。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贯通孔70暴露出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即电势等于导体2的电势的导电部。因此,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通过将用于电流测试的测量仪器的测试杆插入贯通孔70中以使测试杆与导电部、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导体部20接触来执行电流测试,因此,贯通孔70也能够用作测试用开口。
(4-2)第二变形例
图5和图6示出了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具有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位置中的贯通孔70,贯通孔70与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对齐。贯通孔70从壳体3的外表面延伸到第一导体部20,并且壳体3的外表面的朝向为Y轴的正方向。贯通孔70和第二空间S2在X轴方向上彼此对齐。
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插入孔6与第一空间S1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区域直接连通。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沿Y轴的正方向,依次排列导体2的第二导体部21、第一弹簧8的锁定部4和贯通孔70。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压靠导体2的第二导体部21。第一弹簧8包括位于主体80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锁定部分82和加压部分84。第一弹簧8沿Y轴的负方向对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施加弹性力。指示器5具有使其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端部接触或者靠近导体2的第二导体部21的长度。
与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同样地,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当指示器5处于如图5所示的第一位置时,通过贯通孔70显示显示标记50,并且当指示器5处于如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时,不通过贯通孔70显示显示标记50。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贯通孔70暴露出导体2的第一导体部20,并且贯通孔70还可以用作用于测试导电部(第一导体部20)的通电状态的开口。
(4-3)第三变形例
图7和图8示出了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包括具有板状形状的导体2。导体2具有在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上的厚度。导体2具有在Y轴方向上贯穿导体2的孔23。
第一弹簧8包括依次排列的平板状的主体80、圆弧状的连接部分85、平板状的倾斜部分86、圆弧状的连接部分87和锁定部分88。主体80叠置在导体2的定向成朝向Y轴的负方向的表面上。连接部分85连接到主体80的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
当沿Z轴方向观察时,锁定部分88与主体80相交叉。锁定部分88和主体80位于Z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锁定部分88穿过导体2中的孔23并且从导体2的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突出。
锁定部分88具有沿X轴方向贯穿的插入孔880。在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未插入插入孔880中的状态下,插入孔880的一部分在Y轴的正方向上从导体2突出。在该状态下,定向成朝向Y轴的负方向的表面881与导体2的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导体2的表面定向成朝向Y轴的正方向。表面881是插入孔880的内表面的一部分。在Y轴方向上所述间隙具有比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短的长度。
在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当工作人员将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沿X轴的正向插入通过壳体3的插入孔6时,末端部101被引入锁定部分88中的插入孔880中。此时,锁定部分88的表面881被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加压,锁定部分88在Y轴的正方向上移位并且弹性变形从而减小了倾斜部分86和主体80之间的间隙。因此,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受到来自锁定部分88的表面881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末端边缘882的在使末端部101压靠导体2的方向上的力,使得末端部101在X轴的负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同样地,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还能够通过贯通孔70目视确认通过插入孔6插入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因此,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能够减少连接不良的发生。
(4-4)其它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一弹簧8的形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形状,而是第一弹簧8可以具有其它形状。只需要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第一弹簧8包括锁定部4即可。第一弹簧8并非必须包括加压部10。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加压部10可以是第一弹簧8之外的弹簧。
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二弹簧9可以是但不限于螺旋弹簧。此外,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包括多个第二弹簧9。
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只要显示部7被构造成使指示器5的一部分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显示部7就可以包括贯通孔70和封闭贯通孔70的透光构件。
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包括被构造成释放由锁定部4实现的锁定的释放杆。在该情况下,工作人员操作释放杆以便释放由锁定部4实现的锁定,这允许将连接对象100拉出端子装置1。端子装置1并非必须包括释放杆,并且在该情况下,端子装置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通过将工具等插入第一空间S1中来释放由锁定部4实现的锁定。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并非必须包括凸部分52,而是可以只包括主体部分51,并且主体部分51还可以用作显示标记50。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可以由导电金属制成,并且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可以用作电势等于导体2的电势的导电部。在该情况下,贯通孔70可用作用于测试导电部的通电状态的开口。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及其第一变形例至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可以通过贯通孔70暴露出与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接触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在这种情况下,末端部101可以用作电势等于导体2的电势的导电部,并且贯通孔70可以用作用于测试导电部的通电状态的开口。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图9和图10中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以下将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不同的部件。在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部件相同的部件,并将省略其详细说明。
(1)概要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从贯通孔70突出的量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2)细节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以能够在Y轴方向上线性移动的方式收纳在第二空间S2中。
指示器5包括主体部分51和突出部53。主体部分51包括倾斜面510。突出部53从主体部分51沿Y轴的正方向突出。倾斜面510倾斜成与插入孔6的距离越大就越远离贯通孔70。
主体部分51还包括平坦的末端面511。末端面511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与倾斜面510连续。末端面511平行于X轴。突出部53具有能够突出穿过贯通孔70的形状和尺寸。第二弹簧9以突出部53位于第二弹簧9的内侧的方式布置于第二空间S2中。
如图9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时,末端面511与第二空间S2的在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壁310接触。指示器5被第二弹簧9沿Y轴的负方向推动到达第一位置。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时,倾斜面510在X轴方向上面对插入孔6。另外,此时,突出部53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末端面530与壳体3的在贯通孔70周围的外表面(即定向成朝向Y轴的正方向的外表面)齐平。
当倾斜面510被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推动时,指示器5沿Y轴的正方向线性移动到达第二位置。如图10所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指示器5的主体部分51的末端面511与末端部101的表面接触,并且末端部101的该表面定向成朝向Y轴的正方向。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突出部53的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上的正侧突出穿过贯通孔70。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引导到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即末端部101与指示器5的末端面511接触的位置,使得指示器5的突出部53突出穿过贯通孔70。这允许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贯通孔70来确认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少由于未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连接对象100而导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仅在Y轴方向上线性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壳体3中指示器5在X轴方向上的布置空间。
指示器5的突出穿过贯通孔70的突出部53可以在构造期间用作指示器等。例如,收纳端子装置1的外壳的门可以具有当门碰到突出穿过贯通孔70的突出部53时允许门关闭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外壳的门仅在连接对象100被适当地连接时关闭。
(3)变形例
下面,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对于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以下将详细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的部件不同的部件。
(3-1)第一变形例
图11和图12示出了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还包括在X轴的正方向(即,插入方向)上位于加压部10和指示器5之间的中间部11。
中间部11包括推靠指示器5的倾斜面510的推动面110。推动面110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大于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推动面110倾斜成与插入孔6的距离越大就越远离贯通孔70。推动面110相对于X轴的倾斜角度等于倾斜面510相对于X轴的倾斜角度。在Y轴方向上,推动面110的长度大于倾斜面510的长度。中间部11具有定向成朝向X轴的负方向并且平行于Y轴的表面111。
壳体3具有支撑槽34,中间部11在Z轴方向上的两端嵌合在支撑槽34中。支撑槽34设置于壳体3的在Z轴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中的每个壁。一对支撑槽34限制中间部11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上的移动。因此,中间部11仅能够在X轴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当使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通过插入孔6插入壳体3中时,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与中间部11的表面111接触。中间部11的推动面110在X轴的正方向上推动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的倾斜面510。因此,指示器5被中间部11沿Y轴的正方向推动,使得指示器5线性移动到达第二位置,从而使指示器5的突出部53突出穿过贯通孔70。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面102与作为中间部11的一部分并且平行于Y轴的表面111接触。因此,末端部101几乎不在Y轴方向上变形并且容易推动指示器5。
此外,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的第二空间S2相比,第二空间S2可以布置于Y轴方向上的负侧。因此,能够减小壳体3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
此外,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在Y轴方向上比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长的推动面110推动倾斜面510。因此,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进一步增加指示器5从贯通孔70的突出量。
(3-2)第二变形例
图13和图14示出了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具有形状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端子装置1的第一弹簧8的形状不同的第一弹簧8。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的第一弹簧8、导体2和第一空间S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三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的第一弹簧8、导体2和第一空间S1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同样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引导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使得指示器5的突出部53突出穿过贯通孔70并且能够被工作人员目视看到。因此,在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少由于未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连接对象100而导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3-3)其它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一弹簧8的形状可以是其它形状。仅需要第一弹簧8包括锁定部4。第一弹簧8并非必须包括加压部10。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加压部10可以是第一弹簧8之外的弹簧。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二弹簧9可以是但不限于螺旋弹簧。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包括多个第二弹簧9。
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以包括被构造成释放由锁定部4实现的锁定的释放杆。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被构造成当处于第二位置时突出穿过贯通孔70的突出部53可以用作例如在构造期间的指示器。
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以被构造成使得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时,突出部53突出穿过贯通孔70,并且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突出部53不突出穿过贯通孔70。
替代地,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以及在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突出部53都可以突出穿过贯通孔70,并且突出的长度可以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与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不同。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将说明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下面将详细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部件不同的部件。在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部件同样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1)概要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被连接对象100推动以包括线性移动和旋转移动的模式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
(2)细节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壳体3包括倾斜面35,该倾斜面35与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接触。倾斜面35是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面对第二空间S2的表面。倾斜面35倾斜成与贯通孔70的距离越大就越远离插入孔6。
指示器5包括从主体部分51的在Z轴方向上的两侧突出的突出部54。当沿Z轴方向观察时,各个突出部54均具有矩形形状。壳体3具有在Z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壁,并且各个壁均具有供对应的一个突出部54嵌合的引导槽36。
引导槽36包括线性引导部360和旋转引导部361,旋转引导部361在X轴方向上的正侧与线性引导部360连续。线性引导部360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与突出部54在Y轴方向上的长度基本相同。旋转引导部361在Y轴方向上比线性引导部360宽。
指示器5沿着线性引导部360线性移动并且在旋转引导部361处旋转地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沿X轴的正方向推动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使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沿X轴的正方向线性移动。指示器5线性移动直到作为主体部分51的表面512的一部分并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正侧的边缘513与倾斜面35接触。表面512定向成朝向X轴的正方向。之后,指示器5以边缘513为中心旋转地移动到使主体部分51的表面512与倾斜面35接触的位置、即到达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当指示器5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指示器5由形成于壳体3并且供指示器5的突出部54嵌合的一对引导槽36的线性引导部360引导,使得指示器5线性移动到达恰在第二位置之前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减小了指示器5向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面102的倾斜,并且尽管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移动模式包括旋转移动,但指示器5也容易地被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面102推动。
另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通过插入孔6插入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被引导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由此,通过贯通孔70显示了凸部分52、即显示标记50,并且能够被工作人员目视看到。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少由于未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连接对象100而导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3)变形例
下面,将说明图17和图18中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对于端子装置1的变形例,以下将详细说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装置1中的部件不同的部件。
(3-1)第一变形例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倾斜面35倾斜成与贯通孔70的距离越小就越远离插入孔6。
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的末端面102沿X轴的正方向推动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使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在X轴的正方向上线性移动。指示器5线性移动直到作为主体部分51的表面512的一部分并且位于Y轴方向上的负侧的边缘514与倾斜面35接触。表面512定向成朝向X轴的正方向。之后,指示器5以边缘514为中心旋转地移动到使主体部分51的表面512与倾斜面35接触的位置、即到达第二位置。
另外,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壳体3中的一对引导槽36的线性引导部360减小了指示器5的倾斜,使得指示器5容易地被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面102推动。
另外,在上述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连接对象100的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的末端部101被引导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由此,通过贯通孔70显示了凸部分52、即显示标记50,并且能够被工作人员目视看到。因此,在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少由于未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的连接对象100而导致的连接不良的发生。
(3-2)其它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一弹簧8的形状可以是其它形状。只需要第一弹簧8包括锁定部4。第一弹簧8并非必须包括加压部10。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加压部10可以是第一弹簧8之外的弹簧。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第二弹簧9可以是但不限于螺旋弹簧。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包括多个第二弹簧9。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可以包括贯通孔70和封闭贯通孔70的透光构件。
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可以包括被构造成释放由锁定部4实现的锁定的释放杆。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被构造成使指示器5在恰在第二位置之前的位置旋转地移动的结构可以是倾斜面35之外的构造。
在第三实施方式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可以由导电金属制成,并且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可以用作电势等于导体2的电势的导电部。在该情况下,贯通孔70可以用作用于测试导电部的通电状态的开口。
[电力转换器]
以下,将说明电力转换器200。电力转换器200包括: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以及电连接至端子装置1的导体2的电力转换回路12。
图19示出了电力转换器200的使用例。在电力转换器200中,例如,电力转换回路12电连接至光伏电池13。
电力转换器200包括连接至电力转换回路12的多个端子装置1。多个端子装置1可以是具有相同结构的端子装置或具有不同结构的端子装置的组合。即,多个端子装置1是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任意一个的一种类型的端子装置1或者是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的类型的组合的端子装置1。
例如,电力转换回路12是被构造成将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逆变器回路。电力转换回路12可以是被构造成将直流电力转换为升压或降压直流电力的回路。
电力转换器200允许工作人员目视确认各个端子装置1被适当地连接到连接对象100,使得能够将由光伏电池13产生的电适当地供给到室内的电器等。
[总结]
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包括以下构造。
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包括壳体3、锁定部4和指示器5。壳体3收纳导体2。壳体3具有插入孔6,连接对象100通过插入孔6插入。锁定部4被构造成将通过插入孔6插入壳体3中的连接对象100保持在锁定部4和导体2之间,以限制连接对象100在与连接对象100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指示器5收纳在壳体3中并且在插入方向上位于锁定部4的相对于插入孔6的相反侧。指示器5被构造成被连接对象100推动并以包括线性移动的模式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壳体3还包括显示部7。通过显示部7能够使指示器5的一部分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在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利用该构造,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当连接对象100通过插入孔6插入到壳体3中时,连接对象100推动指示器5,使得指示器5移动到达第二位置。因此,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改变被构造成显示指示器5的一部分的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
因此,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观察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以检查连接对象100是否被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即使连接对象100与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接触的位置。
另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二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在第二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具有贯穿壳体3的贯通孔70。指示器5包括显示标记50。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一者时,显示标记50通过贯通孔70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当指示器5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中的另一者时,显示标记50不通过贯通孔70向壳体3的外侧显示。
利用该构造,在第二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贯通孔70检查指示器5的显示标记50来确认连接对象100的连接状态。在第二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指示器5的一部分不突出到壳体3的外侧,因此,该部分不是障碍物。
此外,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三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在第三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是贯穿壳体3的贯通孔70。指示器5从贯通孔70突出的量在指示器5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指示器5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利用该构造,在第三方面的端子装置1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能够通过不仅在贯通孔70开口的方向上观察贯通孔70还在其它方向上观察贯通孔70来确认显示部7的显示模式的改变。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和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四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也就是,在第四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是贯穿壳体3的贯通孔70。当指示器5处于第二位置时,通过贯通孔70暴露出电势等于导体2的电势的导电部(即导体2)、具有导电性的指示器5或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
利用该构造,在第四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通过将用于电流测试的测量仪器的测试杆插入到贯通孔70中以使测试杆与导电部接触来进行电流测试,因此,贯通孔70还能够用作测试用开口。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第五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第五方面的端子装置1还包括弹簧、即被构造成对处于第二位置的指示器5施加在使指示器5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上的弹性力的第二弹簧9。
利用该构造,在第五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防止指示器5在连接对象100未插入到达壳体3中的预定位置时位于第二位置。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及它们的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六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和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第六方面的端子装置1还包括弹簧、即在插入方向上位于指示器5的相对于插入孔6的相反侧的第二弹簧9。
利用该构造,在第六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当连接对象100将处于第一位置的指示器5推向第二位置时,仅需要抵抗弹簧9在指示器5被推动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弹性力推动指示器5。因此,在第六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容易进行指示器5的推动操作。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和第二变形例、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第三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端子装置1,第七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第七方面的端子装置1还包括加压部10,加压部10在插入方向上位于锁定部4和指示器5之间并且被构造成使连接对象100压靠导体2以限制连接对象100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
利用该构造,在第七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加压部10减小了连接对象100的被引导超出锁定部4的末端部101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即末端部101的变形。因此,第七方面的端子装置1能够减少连接对象100的末端部101不再能够适当地推动指示器5的情况。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第三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第八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在第八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是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即Y轴的正方向上开口的贯通孔70。沿第一方向上依次定位锁定部4、导体2和贯通孔70。
利用该构造,在第八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小从布置于锁定部4和导体2之间的连接对象100到贯通孔70的距离。因此,在第八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小包括待被连接对象100推动的部分和待通过贯通孔70显示的部分的指示器5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第八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减小指示器5在壳体3中的布置空间,并且能够有效地使用壳体3中的空间。
此外,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第九方面的端子装置1在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的构造之外还包括以下构造。
在第九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显示部7是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即Y轴的正方向上开口的贯通孔70。沿第一方向上依次定位导体2(即第二导体部21)、锁定部4和贯通孔70。
利用该构造,在第九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能够增加从布置于导体2和锁定部4之间的连接对象100到贯通孔70的距离。因此,在第九方面的端子装置1中,供连接对象100插入通过的插入孔6能够布置于远离贯通孔70的位置处。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力转换器200,第十方面的电力转换器200包括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的任意一个的端子装置1以及电连接到端子装置1的导体2的电力转换回路12。
利用该构造,第十方面的电力转换器200允许工作人员通过使用端子装置1容易地将连接对象100电连接到电力转换回路12并且目视检查连接状态,因此,能够减少连接不良的发生。
已经参照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公开,但本公开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意图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适宜地变更各实施方式的构造。
附图标记说明
1 端子装置
2 导体
3 壳体
4 锁定部
5 指示器
50 显示标记
6 插入孔
7 显示部
70 贯通孔
9 第二弹簧
10 加压部
12 电力转换回路
100 连接对象
200 电力转换器

Claims (8)

1.一种端子装置,其包括:
壳体,其收纳导体并具有插入孔,连接对象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
锁定部,其被构造成将通过所述插入孔插入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连接对象保持在所述锁定部和所述导体之间,以限制所述连接对象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移动;以及
指示器,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指示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锁定部的相对于所述插入孔的相反侧,并且被构造成由所述连接对象推动以包括线性移动的模式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
所述壳体还包括显示部,
通过所述显示部能够使所述指示器的一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显示,
所述显示部的显示模式在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和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之间是不同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部是在与所述插入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开口的贯通孔,
所述指示器包括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凸部分,
当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贯通孔使所述凸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显示,当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不通过所述贯通孔使所述凸部分向所述壳体的外侧显示,
所述壳体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与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指示器接触,
所述指示器以包括线性移动和旋转移动的模式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指示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贯通孔暴露出电势等于所述导体的电势的导电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被构造成对处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所述指示器施加在使所述指示器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方向上的弹性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在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指示器的相对于所述插入孔的相反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装置还包括加压部,所述加压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锁定部和所述指示器之间并且被构造成使所述连接对象压靠所述导体,以限制所述连接对象在与所述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定位所述锁定部、所述导体和所述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定位所述导体、所述锁定部和所述贯通孔。
8.一种电力转换器,其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端子装置;以及
电连接至所述端子装置的所述导体的电力转换回路。
CN201811593014.3A 2017-12-27 2018-12-25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Active CN1099948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2583A JP6970611B2 (ja) 2017-12-27 2017-12-27 端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力変換装置
JP2017-252583 2017-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94868A CN109994868A (zh) 2019-07-09
CN109994868B true CN109994868B (zh) 2021-05-07

Family

ID=64746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3014.3A Active CN109994868B (zh) 2017-12-27 2018-12-25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506432B1 (zh)
JP (1) JP6970611B2 (zh)
CN (1) CN1099948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6656B2 (ja) 2019-09-25 2023-11-27 Idec株式会社 接続装置
DE102019131143A1 (de) * 2019-11-19 2021-05-20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Anschlusseinrichtung zum Anschließen einer elektrischen Leitung
DE202020100088U1 (de) * 2020-01-09 2021-04-12 Wago Verwaltungsgesellschaft Mbh Leiteranschlussklemme
CN113112747B (zh) * 2021-04-01 2023-05-02 呼伦贝尔安泰热电有限责任公司扎兰屯热电厂 一种模块化近电预警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069B2 (ja) * 1976-05-31 1985-04-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ねじなし端子の電線接続確認装置
JPS5831675U (ja) * 1981-08-27 1983-03-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
JP3188805B2 (ja) * 1994-03-25 2001-07-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速結端子台
JPH09283192A (ja) * 1996-04-12 1997-10-31 Endo Shomei:Kk 接続確認表示付き端子台
JP4303413B2 (ja) 2000-11-15 2009-07-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端子装置
JP4013048B2 (ja) * 2002-08-27 2007-11-2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遠隔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の端末器
JP4293068B2 (ja) * 2004-06-25 2009-07-08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速結端子装置
JP6801516B2 (ja) * 2017-02-28 2020-1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06432A2 (en) 2019-07-03
CN109994868A (zh) 2019-07-09
JP2019117776A (ja) 2019-07-18
EP3506432A3 (en) 2019-09-11
JP6970611B2 (ja) 2021-11-24
EP3506432B1 (en) 2022-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4868B (zh) 端子装置和包括该端子装置的电力转换器
CN105103377B (zh) 插接装置
EP3091618B1 (en) Female contact and power-supply connector
US7172455B2 (en) Plug-i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two flat strip conductors and associated plug-in connector system
CN104205510B (zh) 电耦合元件
CN109586129B (zh) 插头装置以及配电系统
EP3226352A1 (en) Terminal device and wiring apparatus with same
US20160218447A1 (en) Cable lug device having a current bar, and connection terminal
JP2001159654A (ja) コネクタ導通検査具
JP2010239673A (ja) プラグイン器具
CN109075464B (zh) 电接线端子以及方法
US6139353A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rrangement medical use
CN110600329B (zh) 电子设备的连接结构、配线用连接器具和断路器
EP2641299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EP3226351B1 (en) Terminal device and wiring apparatus with same
JPS6233707B2 (zh)
WO2021154478A1 (en) Wiring chamber with multiple terminations
CN114600217B (zh) 触点开闭器及连接辅助销
JP2797920B2 (ja) コネクタ検査装置
CN220233474U (zh) 一种电连接器
JP2020004496A (ja) 電線用接続器具及び電気機器
JP6309788B2 (ja) コネクタ
JP2012169114A (ja) 電線接続用コネクタ
JP7345430B2 (ja) 遮断器ユニット
JP2022131162A (ja) ネジ保持構造、端子台、及び電気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