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73556B - 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73556B
CN109973556B CN201811587736.8A CN201811587736A CN109973556B CN 109973556 B CN109973556 B CN 109973556B CN 201811587736 A CN201811587736 A CN 201811587736A CN 109973556 B CN109973556 B CN 1099735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rotating body
side rotating
urging member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877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73556A (zh
Inventor
清水雅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735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35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735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7355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12Mechanical clutch-actuating mechanism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utch as suc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48/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 F16D48/06Control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e.g. of fluid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021Generation or control of line pressure
    • F16H61/0025Supply of control fluid; Pumps therefore
    • F16H61/0028Supply of control fluid; Pumps therefore using a single pump driven by different power sour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10System to be controlled
    • F16D2500/11Application
    • F16D2500/1107Veh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500/00External control of clutches by electric or electronic means
    • F16D2500/30Signal inputs
    • F16D2500/314Signal inputs from the user
    • F16D2500/3146Signal inputs from the user input from le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5/00Gearings or mechanisms with other special functional features
    • F16H2035/001Gearings with eccentric mounted gears, e.g. for cyclically varying rati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杆装置具有:杆,其供使用者操作;施力构件,其是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产生源;以及联接机构,其联接杆和施力构件。联接机构具有:杆侧旋转体,其伴随杆的转动而转动;以及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其与杆侧旋转体卡合,设置于比杆侧旋转体靠施力构件侧。联接机构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根据杆的操作量而变化。

Description

杆装置
本申请根据2017年12月28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7-252914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离合器杆和离合器装置电联接的线控离合器系统。例如,线控离合器系统具有:对离合器装置进行驱动的致动器;检测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操作量检测单元;以及根据操作量检测单元的检测值对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单元。
在线控离合器系统中,为了导出通过液压或缆线等而与离合器装置机械连接的现有离合器杆的操作载荷,具备对离合器杆赋予操作反作用力的机构(例如参照日本特许第5639142号)。在日本特许第5639142号中公开了具有离合器杆和多个线圈的变速装置,该多个线圈通过阶段性地作用各个作用力,而使离合器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阶段性地变化。
然而,在日本特许第5639142号所记载的变速装置中,以规定的抓握量使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阶段地变化,因此,操作者可能感觉到不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能够进行没有不舒适感的杆操作的杆装置。
(1)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杆装置具有:杆,其供使用者操作;施力构件,其是所述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产生源;以及联接机构,其联接所述杆和所述施力构件,所述联接机构具有:杆侧旋转体,其伴随所述杆的转动而转动;以及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其与所述杆侧旋转体卡合,设置于比所述杆侧旋转体靠所述施力构件侧,所述联接机构使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根据所述杆的操作量而变化。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杆侧旋转体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绕与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第二轴线转动,从所述第二轴线到所述杆侧旋转体与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相互卡合的卡合位置的第二距离相对于从所述第一轴线到所述卡合位置的第一距离的比率根据所述杆的操作量而变化。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随着所述杆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减少。
(4)在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杆的操作范围的中间区域内,与隔着所述中间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的变化率较小。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配置在与所述杆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6)在上述(1)~(5)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绕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卷绕的扭转螺旋弹簧。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杆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从操作前位置独立地转动预定的角度,所述杆装置还具有辅助施力构件,该辅助施力构件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朝向所述操作前位置对所述杆进行施力。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杆侧旋转体具有杆侧齿轮部,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具有与所述杆侧齿轮部啮合的施力构件侧齿轮部。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杆装置还具有旋转传感器,该旋转传感器检测所述杆的转动角度,所述旋转传感器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同轴配置。
(10)在上述(9)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杆的下侧。
根据上述(1)的方案的杆装置,施力构件的作用力经由联接机构传递到杆,因此,能够对杆赋予操作反作用力。进而,通过适当设定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的变化程度,能够任意设定经由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和杆侧旋转体从施力构件传递到杆的转矩的比例。因此,能够使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杆的操作量非线性且连续地变化。因此,能够进行没有不舒适感的杆操作。
根据上述(2)的方案,通过使从第二轴线到杆侧旋转体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啮合的啮合位置的第二距离相对于从第一轴线到杆侧旋转体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的第一距离的比率变化,能够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变化,因此,能够构成发挥上述作用效果的杆装置。
根据上述(3)的方案,随着杆的操作量增大,经由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和杆侧旋转体从施力构件传递到杆的施力构件的转矩的比例减少。由此,随着杆的操作量增大,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减少。由此,随着杆的操作量增大,杆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为逐渐接近规定的值。因此,如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那样,能够使杆的操作反作用力接近在操作的最终阶段成为大致恒定的特性。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杆的操作范围内的中间区域内,与隔着中间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大幅减少。因此,相对于比中间区域靠操作始端侧的区域而言,在比中间区域靠操作末端侧的区域内,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杆的操作量的增加比例明确减小。因此,能够使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特性更加接近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
根据上述(5)的方案,能够在杆延伸的方向上,抑制杆装置大型化。
根据上述(6)的方案,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同轴地配置施力构件,因此,和施力构件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并列设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杆装置小型化。另外,通过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同轴地配置施力构件,能够容易地绕第二轴线对施力构件侧旋转体进行施力。因此,能够抑制杆装置的构造的复杂化。
根据上述(7)的方案,从操作前位置到预定的角度,能够使辅助施力构件收缩并且不使杆侧旋转体转动而使杆转动。由此,能够在杆的从开始抓握到预定的角度的转动范围内设置杆游隙。因此,能够再现与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相同的操作感觉。
根据上述(8)的方案,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与杆侧旋转体卡合,能够形成联接杆和施力构件的联接机构。
根据上述(9)的方案,旋转传感器能够直接检测杆的转动角度。由此,例如在杆侧旋转体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啮合的结构中,不会受到啮合位置处的齿隙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检测杆的转动角度。另外,在杆的转动范围内设置有杆游隙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检测杆的转动角度,也能够准确地检测杆的转动角度。
根据上述(10)的方案,配置成旋转传感器比杆向上方突出,从而能够避免妨碍操作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包含离合器致动器在内的离合器动作系统的概略说明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相当于图4的V-V线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中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8是概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中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意记载,则设为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应用于跨骑型车辆即机动两轮车1。机动两轮车1的前轮2被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3的下端部。
左右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柱4支承于车架6的前端部的头管7。在转向柱4的顶桥上安装有转向用的车把5。在车把5的左右的各个外侧部设置有供驾驶者抓握的把手部5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部5a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但是,把手部5a也可以相对于车宽方向倾斜地延伸。
车架6具有:头管7;从头管7在车宽方向中央向下后方延伸的主管8;与主管8的后端部的下方相连的左右枢轴框架9;与主管8和左右枢轴框架9的后方相连的座椅框架10。摆臂11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左右枢轴框架9。在摆臂11的后端部支承有机动两轮车1的后轮12。
在左右主管8的上方支承有燃料箱18。在燃料箱18的后方且座椅框架10的上方,以前后排列的方式支承有前座椅19和后座椅罩19a。座椅框架10的周围被后罩10a覆盖。在左右主管8的下方悬挂有机动两轮车1的原动机即动力单元PU。动力单元PU例如经由链条式传动机构而与后轮12联接。
动力单元PU一体地具有位于其前侧的发动机13和位于后侧的变速器21。发动机13例如是使曲轴14的旋转轴沿着车宽方向的多缸发动机。发动机13使气缸16在曲轴箱15的前部上方起立。曲轴箱15的后部成为收纳变速器21的变速器箱17。变速器21是有级式变速器。
图2是包含离合器致动器在内的离合器动作系统的概略说明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变速器21中配置有通过离合器致动器30进行动作的离合器装置26。离合器装置26例如是湿式多片离合器,是所谓的常开式离合器。即,离合器装置26通过来自离合器致动器30的液压供给而成为能够进行动力传递的连接状态,当不存在来自离合器致动器30的液压供给时,返回不能进行动力传递的切断状态。
曲轴14的旋转动力经由离合器装置26传递到变速器21。在变速器21安装有所述链条式传动机构的驱动链轮27。
这里,机动两轮车1的变速系统具有离合器致动器30、ECU40(Electronic ControlUnit)以及离合器杆装置50(杆装置)。
如图2所示,离合器致动器30通过ECU40进行动作控制,由此,能够对断开连接离合器装置26的液压进行控制。离合器致动器30具有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32(以下简称为马达32)和通过马达32驱动的主缸31。离合器致动器30与设置在主缸31和液压供排口30p之间的液压回路装置33一起构成一体的离合器控制单元30A。
ECU40根据后述的旋转传感器100的检测值和预先设定的运算程序,运算为了断开连接离合器装置26而向从动缸28供给的液压的目标值(目标液压)。ECU40对离合器控制单元30A进行控制,以使得由下游侧液压传感器38检测到的从动缸28侧的液压(从动液压)接近目标液压。
主缸31通过马达32的驱动而使缸主体31a内的活塞31b进行冲程,从而能够相对于从动缸28供给排出缸主体31a内的动作油。图中附图标记35表示作为滚珠丝杆机构的转换机构,附图标记34表示跨越马达32和转换机构35的传递机构,附图标记31e表示与主缸31连接的贮存器。
液压回路装置33具有阀机构(电磁阀36),该阀机构(电磁阀36)对从主缸31向离合器装置26侧(从动缸28侧)延伸的主油路33m的中间部位进行开通或隔断。液压回路装置33的主油路33m被分成比电磁阀36靠主缸31侧的上游侧油路33a和比电磁阀36靠从动缸28侧的下游侧油路33b。液压回路装置33还具有绕过电磁阀36而将上游侧油路33a和下游侧油路33b连通的旁通油路33c。
电磁阀36是所谓的常开式阀。在旁通油路33c中设置有使动作油仅在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上流通的单向阀33c1。在电磁阀36的上游侧设置有检测上游侧油路33a的液压的上游侧液压传感器37。在电磁阀36的下游侧设置有检测下游侧油路33b的液压的下游侧液压传感器38。
如图1所示,离合器控制单元30A例如被收纳在后罩10a内。从动缸28安装在曲轴箱15的后部左侧。离合器控制单元30A和从动缸28经由液压配管33e(参照图2)连接。
如图2所示,在存在来自离合器致动器30的液压供给时,从动缸28使离合器装置26向连接状态动作。在不存在所述液压供给时,从动缸28使离合器装置26返回切断状态。
为了使离合器装置26维持连接状态,需要持续进行液压供给,但是会相应地消耗电力。因此,在离合器控制单元30A的液压回路装置33中设置电磁阀36,在朝向离合器装置26侧供给液压后闭合电磁阀36。由此,作为维持朝向离合器装置26侧供给液压并与压力降低相应地补偿液压(与泄漏量相应地进行装填)的结构,抑制能量消耗。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周边的俯视图。
如图3所示,离合器杆装置50以与左侧的把手部5a并列的方式安装在车把5上。
图4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相当于图4的V-V线的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4和图5所示,离合器杆装置50具有杆保持件51、离合器杆60、反作用力赋予部80以及旋转传感器100。
杆保持件51安装在车把5中的比左侧的把手部5a靠车宽方向内侧(右侧)(参照图3)。杆保持件51具有:固定于车把5的固定部52;与固定部52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且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保持板部54;以及连接一对保持板部54的连接壁5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板部54从固定部52向前侧延伸。但是,保持板部54例如也可以从固定部52向下前方延伸。如图4所示,一对保持板部54从固定部52朝向前方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连接壁55从固定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以连接一对保持板部54的端缘彼此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连接壁55从固定部52沿着各保持板部54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端缘延伸后,沿着各保持板部54的朝向前方的端缘延伸。在由一对保持板部54和连接壁55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反作用力赋予部80。
离合器杆60是由操作者(使用者)操作的离合器操作件。离合器杆60配置在左侧的把手部5a的前方(参照图3)。离合器杆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杆保持件51。具体而言,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配置在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之间,且经由支承轴70支承于一对保持板部54(参照图5)。离合器杆60绕第一轴线O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线O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离合器杆60从基部61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与离合器杆装置的形状有关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意记载,则是对未操作离合器杆60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离合器杆60的转动位置中的、未操作离合器杆60的状态的位置称为操作前位置。离合器杆60的操作前位置是离合器杆60的初始状态的位置。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离合器杆装置50的各构成部件的转动方向是从上方观察的方向。
如图5所示,在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形成有槽部62、支承轴贯穿孔63以及辅助施力构件收纳部64。槽部62以与第一轴线O正交的方式延伸。槽部62形成为面向由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和连接壁55包围的空间。支承轴贯穿孔63上下贯通槽部62的上下两侧。支承轴贯穿孔63分别形成为圆形状。如图4所示,辅助施力构件收纳部64位于基部61中的比第一轴线O靠车宽方向外侧,形成在朝向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面上。
辅助施力构件收纳部64是朝向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凹陷的凹部。
另外,离合器杆60具有抵接部65。抵接部65是在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上与杆保持件51的连接壁55的前端抵接的部位。离合器杆60通过使抵接部65与杆保持件51的连接壁55的前端抵接,来限制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即,抵接部65和杆保持件51的连接壁55规定离合器杆60的转动范围中的、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由此,离合器杆60相对于操作前位置在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规定范围内转动。
如图5所示,支承轴70是具有设置在前端的螺纹轴71的螺栓。支承轴70从下方贯通杆保持件51和离合器杆60。
具体而言,支承轴70贯通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另外,支承轴70贯穿离合器杆60的支承轴贯穿孔63。支承轴70具有设于螺纹轴71与螺栓头部之间且比螺纹轴71大径的大径部72。螺纹轴71与大径部72之间的阶梯差面73以与支承轴70的中心轴线(第一轴线O)正交的方式延伸。
支承轴70通过向在杆保持件51的上方突出的螺纹轴71螺纹安装螺母74而安装于杆保持件51。支承轴70的阶梯差面73作为支承面而与离合器杆60的槽部62的上侧的壁面抵接。螺母74隔着外插于支承轴70的衬垫75拧紧在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上。
由此,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中的上侧的支承轴贯穿孔63的周缘部在被支承轴70的阶梯差面73和衬垫75夹持的状态下,通过螺母74的紧固力固定于支承轴70。支承轴70与离合器杆60一体地位移(转动)。支承轴70的上部(螺纹轴71)借助外插于衬垫75的第一衬套76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杆保持件51的上侧的保持板部54。支承轴70的下部(大径部72)借助垫圈77和第二衬套78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杆保持件51的下侧的保持板部54。
如图4所示,反作用力赋予部80对离合器杆60赋予操作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赋予部80具有:作为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的产生源的施力构件97和辅助施力构件98;以及联接离合器杆60和施力构件97的联接机构81。联接机构81形成将离合器杆60的操作转矩传递到施力构件97、并且将施力构件97的作用力传递到离合器杆60的传递路径。
联接机构81具有杆侧旋转体82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
杆侧旋转体82将离合器杆60的操作转矩传递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杆侧旋转体82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轴70。杆侧旋转体82绕第一轴线O转动。杆侧旋转体82具有第一构件83和第二构件86。第一构件83和第二构件86相互一体地转动。
如图5所示,第一构件83具有杆侧齿轮部84和与杆侧齿轮部84相连的一对圆筒部85。一对圆筒部85配置在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的槽部62内。各圆筒部85形成为将第一轴线O作为中心轴线的圆筒状。一对圆筒部85以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一对圆筒部85外插于支承轴70的大径部72。
如图4所示,杆侧齿轮部84从各圆筒部85朝向圆筒部85的径向外侧突出。杆侧齿轮部84设置为跨越一对圆筒部85之间(参照图5)。杆侧齿轮部84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扇状。在杆侧齿轮部8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齿84a。从第一轴线O到杆侧齿轮部84的齿84a的距离随着从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减小。
如图5所示,第二构件86具有轴筒部87和从轴筒部87突出的突出部88(参照图4)。轴筒部87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与第一构件83的圆筒部85大致相同的形状,配置在第一构件83的一对圆筒部85之间。轴筒部87外插于支承轴70的大径部72。
如图4所示,突出部88从轴筒部87(参照图5)朝向轴筒部87的径向外侧突出。突出部88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扇状。突出部88具有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第一端部88a和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第二端部88b。突出部88的第一端部88a与第一构件83的杆侧齿轮部84中的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抵接。突出部88的第二端部88b相对于离合器杆60在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稍微分开。例如,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突出部88与离合器杆60的分开角度为4°左右。在突出部88的第二端部88b形成有凹部89。凹部89朝向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开口。凹部89以与离合器杆60的辅助施力构件收纳部64对置的方式开口。
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在所述传递路径中设置在比杆侧旋转体82靠施力构件97侧。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将施力构件97的作用力传递到杆侧旋转体82。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配置在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之间。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对于第一轴线O配置在与离合器杆60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车宽方向内侧)。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绕与第一轴线O不同、且与第一轴线O平行的第二轴线P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轴线P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
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与杆侧旋转体82利用外周面彼此进行卡合。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具有轴部92和从轴部92突出的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轴部92形成为将第二轴线P作为中心轴线的圆柱状。轴部9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在啮合位置95(卡合位置)处与杆侧旋转体82的杆侧齿轮部84啮合。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从轴部92朝向轴部92的径向外侧突出。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在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之间设置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参照图5)。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为扇状。在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的外周面上形成有齿93a。从第二轴线P到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的齿93a的距离随着从以第二轴线P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而逐渐增大。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的齿93a中的以第二轴线P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的齿与杆侧齿轮部84的齿84a中的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的端部的齿啮合。
图6是从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的局部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4中示出未操作离合器杆60的状态,与此相对,在图6中示出操作了离合器杆60的状态。
如图4和图6所示,从第二轴线P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二距离D2相对于从第一轴线O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一距离D1的比率D2/D1根据杆侧旋转体82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转动而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杆侧旋转体82绕逆时针转动、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绕顺时针转动,所述比率D2/D1连续地逐渐增大。当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2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1的比率dθ2/dθ1增加时,所述比率D2/D1减少,当所述比率dθ2/dθ1减少时,所述比率D2/D1增加。
如图4和图5所示,施力构件97是绕第二轴线P卷绕的扭转螺旋弹簧。施力构件97外插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轴部92。
施力构件97的两端部固定于杆保持件51的一对保持板部54。施力构件97的中间部分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中的以第二轴线P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抵接。施力构件97在以第二轴线P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对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进行施力。施力构件97的作用力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从初始位置起的转动角度成比例地增大。
如图4所示,辅助施力构件98配置在离合器杆60与杆侧旋转体82的第二构件86之间。辅助施力构件98例如是压缩螺旋弹簧。辅助施力构件98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朝向操作前位置对离合器杆60进行施力。辅助施力构件98的作用力设定为在使离合器杆60从操作前位置转动了时不使杆侧旋转体82转动而收缩的程度。
如图5所示,旋转传感器100配置在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的下侧,安装于杆保持件51的下侧的保持板部54。旋转传感器100检测离合器杆60的从操作前位置起的转动角度。下面,将离合器杆60的从操作前位置起的转动角度称为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旋转传感器100将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出。例如,旋转传感器100是所谓的电位计。旋转传感器100的转动检测件与离合器杆60的旋转中心(第一轴线O)同轴配置,以能够一体地转动的方式与支承轴70连结。支承轴70与离合器杆60一体地转动,因此,由旋转传感器100直接检测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由旋转传感器100检测到的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被输入到ECU40。
接着,参照图4和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5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切断离合器装置26的动力传递时,对离合器杆60进行操作,以使其相对于操作前位置向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转动。杆侧旋转体82的突出部88的第二端部88b相对于离合器杆60在以第一轴线O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上稍微分开。因此,离合器杆60从操作前位置到与杆侧旋转体82抵接,一边克服辅助施力构件98的作用力一边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独立地转动预定的角度。由此,离合器杆60的操作初期的杆游隙再现。
当离合器杆60与杆侧旋转体82抵接时,离合器杆60的操作转矩传递到杆侧旋转体82,杆侧旋转体82绕逆时针转动。
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啮合,因此,将离合器杆60的操作转矩传递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由此,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绕顺时针转动。这里,通过施力构件97对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作用有绕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因此,施力构件97借助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和杆侧旋转体82以使离合器杆60绕顺时针转动的方式起作用。由此,对离合器杆60赋予与操作方向相反的一侧的操作反作用力。
这里,随着杆侧旋转体82绕逆时针转动、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绕顺时针转动,从第二轴线P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二距离D2相对于从第一轴线O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一距离D1的比率D2/D1逐渐增大。通过离合器杆60从操作前位置转动,由此杆侧旋转体82绕逆时针转动。因此,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比率D2/D1增加。由此,联接机构81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2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1的比率dθ2/dθ1以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而减少的方式变化。当所述比率dθ2/dθ1减少时,从施力构件97向离合器杆60传递的转矩的比例降低。需要说明的是,从施力构件97向离合器杆60传递的转矩的比例是施加给离合器杆60的转矩相对于施力构件97对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赋予的转矩的比例。
图7是概略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中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以及所述比率dθ2/dθ1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在图7中,横轴示出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左侧的纵轴示出施加给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右侧的纵轴示出所述比率dθ2/dθ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忽略离合器杆60的操作初期的杆游隙。
如图7所示,所述比率dθ2/dθ1连续。由此,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连续且平滑地增加。另外,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比率dθ2/dθ1连续且平滑地逐渐减少。由此,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的增加比例连续且平滑地减小。其结果是,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非线性且连续地变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50中,联接机构81具有:伴随离合器杆60的转动而转动的杆侧旋转体82;以及与杆侧旋转体82卡合且设置在比杆侧旋转体82靠施力构件97侧的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联接机构81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2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1的比率dθ2/dθ1根据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而变化。
根据该结构,施力构件97的作用力经由联接机构81传递到离合器杆60,因此,能够对离合器杆60赋予操作反作用力。进而,通过适当设定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2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dθ1的比率dθ2/dθ1的变化程度,能够任意设定经由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和杆侧旋转体82从施力构件97传递到离合器杆60的转矩的比例。因此,能够使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非线性且连续地变化。因此,能够进行没有不舒适感的杆操作。
另外,从第二轴线P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二距离D2相对于从第一轴线O到杆侧旋转体82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的第一距离D1的比率D2/D1根据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而变化。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所述比率D2/D1变化,能够使所述比率dθ2/dθ1变化,因此,能够构成发挥上述作用效果的离合器杆装置50。
另外,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比率dθ2/dθ1减少。在该结构中,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经由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和杆侧旋转体82从施力构件97传递到离合器杆60的转矩的比例减少。由此,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减少。由此,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增加为逐渐接近规定的值。因此,如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那样,能够使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接近在操作的最终阶段成为大致恒定的特性。
另外,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转动中心(第一轴线O)配置在与离合器杆60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由此,能够在离合器杆60延伸的方向(车宽方向)上,抑制离合器杆装置50大型化。
另外,施力构件97是绕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的旋转中心(第二轴线P)卷绕的扭转螺旋弹簧。因此,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同轴地配置施力构件97,因此,和施力构件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并列设置的结构相比,能够使离合器杆装置50小型化。另外,通过与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同轴地配置施力构件97,能够容易地绕第二轴线P对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进行施力。因此,能够抑制离合器杆装置50的构造的复杂化。
另外,离合器杆60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从操作前位置独立地转动预定的角度,离合器杆装置50还具有辅助施力构件98,该辅助施力构件98相对于杆侧旋转体82朝向操作前位置对离合器杆60进行施力。根据该结构,从操作前位置到预定的角度,能够使辅助施力构件98收缩并且不使杆侧旋转体82转动而使离合器杆60转动。由此,能够在离合器杆60的从开始抓握到预定的角度的转动范围内设置杆游隙。因此,能够再现与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相同的操作感觉。
另外,杆侧旋转体82具有杆侧齿轮部84,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具有与杆侧齿轮部84啮合的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因此,能够使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与杆侧旋转体82卡合,形成联接离合器杆60和施力构件97的联接机构81。
另外,旋转传感器100与离合器杆60的旋转中心同轴配置。
根据该结构,旋转传感器100能够直接检测离合器杆60的转动角度。由此,不会受到杆侧旋转体82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相互啮合的啮合位置95处的齿隙的影响,能够准确地检测离合器杆60的转动角度。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离合器杆60的转动范围内设置有杆游隙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检测离合器杆60的转动角度,也能够准确地检测离合器杆60的转动角度。
另外,旋转传感器100配置在离合器杆60的基部61的下侧。
因此,配置成旋转传感器比离合器杆60向上方突出,从而能够避免妨碍操作者。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概略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杆装置中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以及所述比率dθ2/dθ1相对于离合器杆的操作量的变化的曲线图。
在图8中,横轴示出离合器杆的操作量,左侧的纵轴示出施加给离合器杆的操作反作用力,右侧的纵轴示出所述比率dθ2/dθ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忽略离合器杆60的操作初期的杆游隙。
如图8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图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的中间区域B内,与其他区域相比,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微分值)较小。
下面,详细叙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如图8所示,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比率dθ2/dθ1连续地逐渐减少。由此,随着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增大,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的增加比例连续且平滑地减小。其结果是,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非线性且连续地变化。
进而,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内,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比中间区域B小的一侧的操作初期区域A以及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比中间区域B大的一侧的操作后期区域C相比,中间区域B成为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较小的区域。即,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内的中间区域B内,与隔着中间区域B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较小。因此,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内的中间区域B内,与操作初期区域A和操作后期区域C相比,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大幅减少。由此,相对于操作初期区域A而言,在操作后期区域C内,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的增加比例明确减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整体内为负,因此,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较小与所述比率dθ2/dθ1的斜率的绝对值较大是一个意思。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比率dθ2/dθ1在操作范围的中间区域B的两端部不能进行微分,但是,也可以能够进行微分。
该结构能够通过以使第一距离D1相对于第二距离D2的比率D1/D2与所述比率dθ2/dθ1同样变化的方式形成杆侧齿轮部84和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来实现。即,杆侧齿轮部84形成为,在杆侧齿轮部84的外周的中间部,与其两侧相比,从第一轴线O到齿84a的距离大幅变化。施力构件侧齿轮部93也相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离合器杆60的操作范围内的中间区域B内,与隔着中间区域B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所述比率dθ2/dθ1的变化率较小。根据该结构,相对于操作初期区域A而言,在操作后期区域C内,操作反作用力相对于离合器杆60的操作量的增加比例明确减小。因此,能够使离合器杆60的操作反作用力的特性更加接近现有的手动变速器中使用的离合器杆的操作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侧旋转体82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91具有相互啮合的齿轮部,但是不限于此。杆侧旋转体和施力构件侧旋转体也可以是在各自的外周面通过相互摩擦而卡合的旋转体。
另外,在离合器杆与杆侧旋转体之间、施力构件侧旋转体与施力构件之间等,也可以存在其他旋转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离合器杆装置50,但是,也可以在制动器杆装置中应用本发明。该情况下,制动器杆装置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随着杆的操作量增大,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增加比例增加。
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置换为公知的结构要素,另外,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杆装置,其具有供使用者操作的杆,
所述杆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杆装置还具有:
施力构件,其是所述杆的操作反作用力的产生源;以及
联接机构,其联接所述杆和所述施力构件,
所述联接机构具有:
杆侧旋转体,其伴随所述杆的转动而转动;以及
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其与所述杆侧旋转体卡合,设置于比所述杆侧旋转体靠所述施力构件侧,
所述联接机构使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根据所述杆的操作量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杆侧旋转体绕第一轴线转动,
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绕与所述第一轴线不同的第二轴线转动,
从所述第二轴线到所述杆侧旋转体与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相互卡合的卡合位置的第二距离相对于从所述第一轴线到所述卡合位置的第一距离的比率根据所述杆的操作量而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随着所述杆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减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随着所述杆的操作量增大,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减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在所述杆的操作范围的中间区域内,与隔着所述中间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的变化率较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在所述杆的操作范围的中间区域内,与隔着所述中间区域的两侧的区域相比,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的转动角度的变化量的比率的变化率较小。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相对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配置在与所述杆延伸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施力构件是绕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卷绕的扭转螺旋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杆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从操作前位置独立地转动预定的角度,
所述杆装置还具有辅助施力构件,该辅助施力构件相对于所述杆侧旋转体朝向所述操作前位置对所述杆进行施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杆侧旋转体具有杆侧齿轮部,
所述施力构件侧旋转体具有与所述杆侧齿轮部啮合的施力构件侧齿轮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杆装置还具有旋转传感器,该旋转传感器检测所述杆的转动角度,
所述旋转传感器与所述杆的转动中心同轴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杆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杆的下侧。
CN201811587736.8A 2017-12-28 2018-12-24 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735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2914A JP2019120964A (ja) 2017-12-28 2017-12-28 レバー装置
JP2017-252914 201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73556A CN109973556A (zh) 2019-07-05
CN109973556B true CN109973556B (zh) 2020-10-30

Family

ID=64665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877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973556B (zh) 2017-12-28 2018-12-24 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661859B2 (zh)
EP (1) EP3508410B1 (zh)
JP (1) JP2019120964A (zh)
CN (1) CN1099735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20964A (ja) * 2017-12-28 2019-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装置
JP6947938B2 (ja) * 2018-08-10 2021-10-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TWI737501B (zh) * 2020-09-25 2021-08-2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煞車駐車裝置
EP4282732A1 (en) * 2022-05-23 2023-11-29 Hamax As Hand-operated braking system and stroll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4866Y (zh) * 1996-04-26 1997-05-28 贾栋忠 车辆刹车或离合制动器
WO2000006446A1 (en) * 1998-07-28 2000-02-10 Sram Corporation Two axis hand lever
DE10316435A1 (de) * 2002-04-10 2003-11-1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Motoranordnung mit einem Festlager
EP1580460A2 (en) * 2004-03-25 2005-09-28 Kabushiki Kaisha Atsumitec A selector apparatus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CN101398045A (zh) * 2007-09-27 2009-04-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离合器控制系统
US20090107797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Operation Assisting Device, Power Unit for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730122A (zh) * 2011-03-30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25409Y2 (zh) * 1973-02-07 1976-06-29
JPS5639142B2 (zh) 1974-04-17 1981-09-10
JPH0214991A (ja) * 1988-06-30 1990-01-18 Suzuki Motor Co Ltd 操作レバーのアシスト装置
JP3173630B2 (ja) * 1993-02-03 2001-06-04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差動遊星機構型無段変速装置の変速操作構造
EP1119719A4 (en) * 1999-08-06 2006-08-23 Stoneridge Control Devices Inc SYSTEM FOR SELECTING THE ENGAGEED POSI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JP2006097500A (ja) * 2004-09-28 2006-04-13 Honda Motor Co Ltd 汎用エンジンのスロットル装置
US7802489B2 (en) * 2005-06-01 2010-09-28 Shimano Inc. Bicycle control device
JP5047574B2 (ja) * 2006-09-28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装置
JP5639142B2 (ja) * 2012-11-22 2014-1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EP2926036B1 (en) * 2012-11-30 2016-09-14 Kongsberg Automotive AB Rotary shift actuator for a shift-by-wire transmission
JP5730275B2 (ja) * 2012-11-30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連動ブレーキ装置
EP3546783B1 (en) * 2016-12-29 2021-11-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EP3546781B1 (en) * 2016-12-29 2022-05-0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drive device and vehicle
JP2019120964A (ja) * 2017-12-28 2019-07-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レバー装置
DE112018006971B4 (de) * 2018-01-29 2023-08-24 Honda Motor Co., Ltd. Sattelsitz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54866Y (zh) * 1996-04-26 1997-05-28 贾栋忠 车辆刹车或离合制动器
WO2000006446A1 (en) * 1998-07-28 2000-02-10 Sram Corporation Two axis hand lever
DE10316435A1 (de) * 2002-04-10 2003-11-1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Motoranordnung mit einem Festlager
EP1580460A2 (en) * 2004-03-25 2005-09-28 Kabushiki Kaisha Atsumitec A selector apparatus of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vehicle
CN101398045A (zh) * 2007-09-27 2009-04-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离合器控制系统
US20090107797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Operation Assisting Device, Power Unit for Vehicle and Straddle Type Vehicl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2730122A (zh) * 2011-03-30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20964A (ja) 2019-07-22
EP3508410A1 (en) 2019-07-10
US10661859B2 (en) 2020-05-26
EP3508410B1 (en) 2021-11-03
CN109973556A (zh) 2019-07-05
US20190202527A1 (en) 2019-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3556B (zh) 杆装置
EP1985879B1 (en) Clutch operation mechanism
EP1669623A1 (en) Clutch actuator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141961B2 (en) Vehicle-use brake device
FR2949737A1 (fr) Systeme de freins a servofrein electrique
US8276732B2 (en) Clutch device
WO200601144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JP6832472B2 (ja) レバー装置
US20090044653A1 (en) Twist-Grip Handlebar Controller
EP3379099B1 (en) Clutch control device
WO2021019978A1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操作量検出装置
US11162547B2 (en) Clutch-by-wire system
CN109838474B (zh) 离合器控制装置
WO2021019980A1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操作量検出装置
WO2020031464A1 (ja) クラッチ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の反力発生装置、およびクラッチレバー装置
JP4805754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2006170228A (ja) クラッチ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鞍乗型車両
WO2020184416A1 (ja) クラッチ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WO2021019979A1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制御装置
JP201307169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JP4836715B2 (ja) クラッチ装置
JP2012030777A (ja) エアアシスト自転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0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