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62430B - 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962430B CN109962430B CN201811586453.1A CN201811586453A CN109962430B CN 109962430 B CN109962430 B CN 109962430B CN 201811586453 A CN201811586453 A CN 201811586453A CN 109962430 B CN109962430 B CN 1099624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storage device
- unit
- cooling medium
- power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3—Cool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B60L53/2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charging conver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9/00—Power cables
- H01B9/00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relating to the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的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被应用于蓄电装置(103)、线束(2)的线束单元(1)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线材料(20),其在设置于车辆的充电接口(106)和设置于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104)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50);以及冷却部(3),其将布线材料(20)冷却。其结果是,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将布线材料(20)的截面面积设置得相对较小,因此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背景技术
作为有关搭载于车辆的以往的线束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的线束布线结构,其具备:动力单元、充电端口、充电线束、第1线束夹具以及第2线束夹具。充电线束的构成包括将被车体弹性支承的动力单元和被车体固定支承的充电端口连接的多个线束。第1线束夹具以在多个线束的中途维持线束间隔的状态来固定于车体。第2线束夹具以将在第1线束夹具和动力单元之间的多个线束的中途维持线束间隔的状态来固定于动力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0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动车的线束布线结构中,例如,随着快速充电等所产生的充电电力的高输出化的需求,而存在流过线束的电力相对高电压化、大电流化的倾向。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希望能够保证该电动车的线束布线结构的适宜的安装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装置,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的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束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线材料,其在设置于车辆的充电接口和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以及冷却部,其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布线材料设置且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并能够利用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冷却管构成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分叉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在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中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并利用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蓄电装置冷却。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流路控制阀,所述流路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蓄电装置侧的流通以及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冷却管侧的流通。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布线材料包含板状导体,所述板状导体具有导电性且被形成为板状,并且构成所述充电导电电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冷却管至少在所述板状导体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夹持着该板状导体设置一对。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布线材料含有线状导体,所述线状导体是将具有导电性的多条导线束集从而形成为线状,并构成所述充电导电电路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冷却管被设置成将所述线状导体的外侧覆盖。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冷却介质是液体,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压力输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泵。
另外,在上述的线束单元中,可以设置为如下结构:所述冷却介质是气体,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吹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风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单元的特征在于,具备:蓄电装置,其设置于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布线材料,其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充电接口和所述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以及冷却部,其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备:布线材料,所述布线材料在设置于车辆的充电接口和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所述布线材料被冷却部冷却。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中,充电导电电路在充电接口和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传导电力。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能够通过充电导电电路而从充电接口侧向蓄电装置侧供给电力并将该蓄电装置充电。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构成充电导电电路的布线材料被冷却部冷却。根据该构成,在线束单元中,在通过充电导电电路而将蓄电装置充电时,即使在布线材料发热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布线材料冷却。其结果,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在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中将布线材料的截面面积设置的相对较小,因此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被应用的EV系统的概要构成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被应用的蓄电装置单元的概要构成的示意性的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的覆皮汇流条的概要构成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的覆皮电线的概要构成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线束单元的冷却部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线束单元的冷却部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线束单元的冷却部的概要构成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线束单元的冷却管的概要构成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线束单元具备的电压检测电路的概要构成的构成图。
符号说明
1 线束单元
2 线束
3、203、303、403 冷却部
20 布线材料
21a 板状导体
22a 线状导体
22c 导线
30、230、430 冷却管
31 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
31a 泵
32 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
33 流路控制阀
50 充电导电电路
60 电压检测电路
103 蓄电装置单元
104 蓄电装置
106 充电接口
435 风扇
r 冷却介质
V 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此外,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来限定该发明。另外,在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置换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1是适用于车辆V,将该车辆V的各设备之间电连接且用于电源供给等的电气模块。本实施方式的车辆V,通常是电动汽车(EV:Electric Vehicle)、或者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PHEV:Plug-in Hybrid ElectricVehicle)。线束单元1在该车辆V中构成EV系统100。EV系统100是构成在车辆中从电力产生行驶用的动力的动力单元的系统。EV系统100被构成为包含:电动发电机101;转换器102;以及蓄电装置单元103。电动发电机101是设置于车辆V且产生行驶用的动力的动力源,即所谓的旋转电机。转换器102是设置在车辆V且能够将直流电和交流电相互转换的装置。蓄电装置单元103具备设置于车辆V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104。蓄电装置104是能够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例如由将多个电池单元排列且电连接的电池组等构成。电动发电机101与转换器102电连接。转换器102通过电缆105而与蓄电装置单元103的蓄电装置104电连接。在上述那样构成的EV系统100中,转换器102将从蓄电装置104通过电缆105而供给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并供给到电动发电机101。而且,在EV系统100中,电动发电机101被从转换器102供给的交流电驱动,从而产生车辆V的行驶用的动力。
而且,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EV系统100的蓄电装置单元103除蓄电装置104之外还具有线束单元1。线束单元1具备与蓄电装置104电连接的线束2。线束2在设置于车辆V的充电接口106和蓄电装置104之间布设,该线束2是构成所谓的充电线束的部件。充电接口106构成充电连接器107能够嵌合的充电端口。充电连接器107是与电源电连接并能够从该电源供给电力的部件。线束2将已被嵌合到充电接口106的充电连接器107与蓄电装置104电连接。线束2将充电用的直流电从充电接口106、充电连接器107侧供给到蓄电装置104侧。蓄电装置104利用从充电连接器107通过充电接口106、线束2而被供给的直流电来充电。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EV系统100中,例如,随着快速充电所产生的充电直流电的高输出化的需求,而使流过线束2的直流电存在相对高压化、大电流化的倾向。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单元1具有这种倾向,并在线束2之外还具备将该线束2冷却的冷却部3。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能够实现如下构成:即使在流过线束2的直流电变得高电压化、大电流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线束2构成的充电导电电路50的导电部分的截面形状变得大截面化。以下,参照各图对线束单元1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单元1如上述那样,具备线束2和冷却部3。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具备被该冷却部3冷却的布线材料20。即,换言之,线束单元1具备该布线材料20和冷却部3。另外,上述的蓄电装置单元103具备蓄电装置104、该布线材料20和冷却部3。
本实施方式的线束2作为构成通常以比较大的功率(例如,150KW左右)来流过高电压(例如、400~500V左右)、大电流(例如,300~400A)的直流电的快速充电用的充电线束的部件来进行说明。线束2将相对的高电压大电流的直流电作为充电用的电力向蓄电装置104供给。即本实施方式的线束单元1作为在构成快速充电压用的充电线束的线束2应用冷却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EV系统100中,也可以与快速充电用的充电线束即线束2分开而并设有流过相对小功率、低电压、小电流的直流电的正常充电用的充电线束。该情况下,在该EV系统100中,将线束单元1应用于构成快速充电用的充电线束的线束2。另外,线束2也可以具备通信线,该通信线将充电接口106与蓄电装置104连接,并传递各种电信号。
线束2具备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材料20。此处,充电导电电线50是在车辆V中在充电接口106和蓄电装置104之间延伸并传递电力的导电电路。进一步换言之,充电导电电路50是从嵌合在充电接口106的充电连接器107将相对高电压大电流的直流电力作为充电用的电力而向蓄电装置104进行供给的快速充电用的导电电路。布线材料20在充电接口106和蓄电装置104之间延伸并布线从而构成该充电导电电路50。
此处,在线束2中,作为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材料20,设置有1条电源供给用的供给线20A和1条接地用的地线20B,共计2条。供给线20是与蓄电装置104的阳极(正极)电连接,并将预定的电压、电流的电力向蓄电装置104传递的布线体。地线20B是与蓄电装置104的阴极(负极)电连接,且用于成为所谓的地线(接地)的布线体。即,充电导电电路50被构成为包含供给线20A所形成的电源供给用的导电电路以及地线20B所形成的接地用的导电电路的合计2系统。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例如被分别分体形成,以与车辆V中的布线路径相对应的形状而被布线。供给线20A和地线20B可以互相隔开间隔而相邻地延伸,也可以互相不隔开间隔而紧贴地延伸。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必要特别将供给线20A和地线20B区分说明的情况下,存在简单地称为“布线材料20”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材料20可以被构成为包含图3所示的覆皮汇流条21,也可以构成为包含图4所示的覆皮电线22。
覆皮汇流条21如图3所示,被构成为包含具有导电性的板状导体21a和具有绝缘性的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覆皮汇流条21是将板状导体21a的外面侧用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覆盖从而完成覆皮的所谓的绝缘汇流条。板状导体21a具有导电性且被形成为板状。板状导体21a在覆皮汇流条21作为布线材料20而被应用的情况下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至少一部分。此处,板状导体21a是被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的平板状导体,且由电流通过的金属材料构成。板状导体21a例如可以使用汇流条、挤压平型布线材料等。板状导体21a例如被构成为包含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板状导体21a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即,本实施方式的板状导体21a是所谓的铝扁条。板状导体21a被形成为相对于板状的延伸方向以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来延伸。板状导体21a通常具有比后述的线状导体22a高的刚性。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是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来形成且与板状导体21a的外表面接触而设置并将该板状导体21a的外表面覆盖的汇流条覆皮(所谓外皮)。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例如,在板状导体21a的外表面侧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交联PE(聚乙烯)等。考虑到耐磨性,耐化学性,耐热性等而适当选择。)挤压成形从而被形成。此外,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也可以通过利用例如浸渍处理(将板状导体21a浸入树脂材料中从而覆盖的处理)、喷涂处理(将树脂材料吹送到板状导体21a从而覆盖的处理)等而在板状导体21a的表面施加树脂材料从而形成。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由树脂材料形成为管状的热收缩管安装在板状导体21a的外表面,并将该热收缩管加热从而给予热量以使其收缩,从而形成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被形成为从板状导体21a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在覆皮汇流条21中,板状导体21a的截面形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矩形,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的截面形状(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大致矩形框状,从而作为整体成为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此外,上述的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也可以将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0b相互兼用,利用1个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来将供给线20A的板状导体21a和地线20B的板状导体21a分别包覆从而一体化。
覆皮电线22如图4所示,被构成为包含具有导电性的线状导体22a和具有绝缘性的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覆皮电线22是将线状导体22a的外表面侧用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覆盖从而完成覆皮的所谓的绝缘线芯。线状导体22a是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多条导线22c捆扎并扭绞从而形成为线状的芯线,并且由电流可以通过的金属材料构成。在覆皮电线22作为布线材料20而被应用的情况下,线状导体22a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至少一部分。导线22c例如被构成为包含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等。本实施方式的导线22c由铜或铜合金构成。线状导体22a被形成为相对于线状的延伸方向以基本相同的直径来延伸。线状导体22a通常具有比上述的板状导体21a高的可挠性。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是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来形成且与线状导体22a的外表面接触而设置并将该线状导体22a的外表面覆盖的电线覆皮(所谓外皮)。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例如,在线状导体22a的外面侧将绝缘性的树脂材料(PP(聚丙烯)、PVC(聚氯乙烯)、交联PE(聚乙烯)等。考虑到耐磨性,耐化学性,耐热性等来适当选择。)挤压成形从而被形成。另外,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与上述的板状导体绝缘覆皮21b同样,可以利用浸渍处理、喷涂处理等而在线状导体22a的表面施加树脂材料从而形成,也可以利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热收缩管而构成。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被形成为从线状导体22a的延伸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在覆皮电线22中,线状导体22a的截面形状(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形,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的截面形状(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大致圆环形状,从而作为整体成为大致圆形的截面形状。此外,上述的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也可以将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相互兼用,利用1个线状导体绝缘覆皮22b而将供给线20A的线状导体22a和地线20B的线状导体22a分别包覆从而一体化。
在本实施方式的布线材料20中,充电导电电路50的整体可以利用覆皮汇流条21而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整体也可以利用覆皮电线22而构成。另外,在布线材料20中,也可以是充电导电电路50的一部分利用覆皮汇流条21来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另一部分由覆皮电线22而构成,覆皮汇流条21和覆皮电线22通过连结部而电连接。该情况下,通常利用覆皮汇流条21而构成的部分构成线束2中的路径限制部。另一方面,由覆皮电线22构成的部分构成线束2中的变形容许部。此处,所谓路径限制部是指,在充电导电电路50中限制该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的部分。另一方面,所谓变形容许部是指在充电导电电路50中容许该充电导电电路50的变形的部分。布线材料20通过利用覆皮汇流条21以及覆皮电线22而将路径限制部以及变形容许部一并设置,从而能够提高进行包括布线作业等在内的各种操作时的作业性。
而且,布线材料20如图2所示,在充电导电电路50的充电接口106侧的端部设置接口端子23。另一方面,布线材料20在充电导电电路50的蓄电装置104侧的端部设置有连接端子24。接口端子23在与布线材料20的充电接口106侧的端部电连接的状态下被充电接口106保持。接口端子23在被充电接口106保持的状态下与嵌合在该充电接口106的充电连接器107电连接。根据该构成,布线材料20通过接口端子23而与嵌合在充电接口106的充电连接器107电连接。连接端子24在与布线材料20的蓄电装置104侧的端部电连接的状态下被连接器壳体25保持。连接端子24在被连接器壳体25保持的状态下,与蓄电装置104电连接。根据该构成,布线材料20通过连接端子24而与蓄电装置104电连接。
冷却部3是将线束2的布线材料20冷却的装置。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被构成为包含冷却管30。冷却管30是至少一部分沿着布线材料20而设置且冷却介质r能够在冷却管内部流通的装置。冷却管30是形成有流通通路30a的中空状的部件,冷却介质r能够在该流通通路30a的内部流通。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在冷却管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此处,冷却介质r是能够在冷却管30的流通通路30a中流通的流体。冷却介质r是在各部件处进行热交换的各种热交换介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介质r例如是水、防冻液等液体。冷却管30通常在从充电接口106至蓄电装置104的布线材料20的全长范围内与该布线材料20相邻设置。根据该构成,冷却管30能够利用在流通通路30a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的整体冷却。还有,优选为,冷却管30被设置为能够将包含存在相对容易发热的倾向的接口端子23、连接端子24的连接部分在内的部分冷却。冷却管30例如可以由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具有良好的可挠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例如,如图3所示,在应用于覆皮汇流条21的情况下,冷却管30被形成为大致矩形筒状,且内部的空间部被构成为冷却介质r的流通通路30a。而且,该情况下,优选为,关于冷却管30,至少在覆皮汇流条21的板状导体21a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将该板状导体21a夹持并设置一对冷却管30。各冷却管30优选被设置为相对于与板厚方向交叉的方向而与板状导体21a的大致整个表面对置。该情况下,线束2也可以还具备构成最外层的瓦楞(Corrugate)等大致矩形筒状的外装材料26,并利用该外装材料26而将覆皮汇流条21、冷却管30的外侧覆盖并保护。另外,在线束2中,可以将覆皮汇流条21和冷却管30利用捆扎带、缠绕带来捆扎。另外,线束2也可以利用夹具等来将覆皮汇流条21和冷却管3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在图3的例中,冷却管30作为由金属材料构成的部件来图示。
另外,例如,如图4所示,在应用于覆皮电线22的情况下,冷却管30的构成包括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内筒30b以及以将该内筒30b的外侧覆盖的方式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外筒30c。冷却管30利用间隔件等来固定内筒30b和外筒30c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并将被该内筒30b和该外筒30c划分的大致圆环状的内部的空间部分作为冷却介质r的流通通路30a而构成。该情况下,优选为将覆皮电线22插入内筒30b的内侧,且以将覆皮电线22的线状导体22a的外侧覆盖的方式来设置冷却管30。该情况下,线束2也可以还具备构成最外层的瓦楞等大致圆筒状的外装材料27,并利用该外装材料27而将覆皮电线22、冷却管30的外侧覆盖并保护。另外,在线束2中,可以将覆皮电线22和冷却管30利用捆扎带、缠绕带来捆扎。另外,线束2也可以通过夹具等来将覆皮电线22和冷却管30的相互的位置关系固定。在图4的例中,冷却管30作为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部件来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更详细地说,具备: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流路控制阀33;和控制装置34。而且,上述的冷却管30构成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一部分。
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是冷却介质r循环从而利用该冷却介质r来将蓄电装置104冷却的冷却系统。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被构成为包含:泵31a;热交换部31b;冷却装置31c;以及将这些部件连接并使冷却介质r循环的循环路径31d等。泵31a是压力输送装置,其对循环路径31d中的冷却介质r加压并将其压力输送到各个部件。该泵31a相当于将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的内部压力输送的泵。热交换部31b是在沿循环路径31d循环的冷却介质r和蓄电装置104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该蓄电装置104冷却的热交换器。冷却装置31c是将在热交换部31b等处进行热交换从而温度上升了的冷却介质r再次冷却的装置。冷却装置31c可以使用如使用冷却风扇、2次冷却介质等来将冷却介质r强制性地冷却的装置等各种形式的装置。循环路径31d是将利用泵31a而被压力输送的冷却媒体r经由热交换部31b、冷却装置31c再次循环到泵31a的路径。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利用泵31a而被压力输送的冷却介质r在循环路径31d中流通,并被导入热交换部31b。被导入了热交换部31b的冷却介质r,在该热交换部31b处与蓄电装置104进行热交换,从而将蓄电装置104冷却。在热交换部31b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介质r在温度上升了的状态下从热交换部31b中被排出,并在循环路径31d中流通,从而被导入冷却装置31c。被导入了冷却装置31c的冷却介质r在该冷却装置31c中被冷却。在冷却装置31c中被冷却了的冷却介质r在温度下降了的状态下从冷却装置31c中被排出,并在循环路径31d中流通,从而再次被导入泵31a中。
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是冷却介质r循环并利用该冷却介质r而将布线材料20冷却的冷却系统。本实施方式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被构成为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分叉了的分叉冷却系统。在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分叉了的冷却介质r进行循环,且利用在该冷却管30中流通的该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的冷却部3中,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的一部分被兼用作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一部分。此处,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包含泵31a、冷却装置31c在内的一部分流路与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兼用。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被构成为包含使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d的循环路径31d分叉的冷却介质r循环的循环路径32a等。循环路径32a是使在循环路径31d流通的冷却介质r在分叉部31e处从循环路径31d分叉,且使流通介质r经过冷却管30而在合流部31f处与循环路径31d再次合流并循环的路径。分叉部31e在循环路径31d中位于泵31a的下流侧且热交换部31b的上流侧。另一方面,合流部31f在循环路径31d中位于热交换部31b的下流侧且冷却装置31c的上流侧。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利用泵31a而被压力输送的冷却介质r在循环路径31d中流通,且其一部分通过分叉部31e而向循环路径32a侧流通。在分叉部31e被分叉且在循环路径32a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被导入冷却管30中。被导入了冷却管30的冷却介质r在该冷却管30处与布线材料20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布线材料20冷却。在冷却管30处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介质r在温度上升了的状态下在循环路径32a中流通,并通过合流部31f而合流到循环路径31d。在合流部31f处向循环路径31d合流并在该循环路径31d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如上述那样,利用冷却装置31c而被冷却,并再次被导入泵31a。
流路控制阀33是能够控制冷却介质r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通以及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通的阀。流路控制阀33例如由电磁阀或电动阀等构成。流路控制阀33被设置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和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分叉部31e处。流路控制阀33例如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能够切换将冷却介质r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通阻断的阻断状态和使冷却介质r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通成为可能的流通状态。另外,流路控制阀33例如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能够切换将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通阻断的阻断状态和使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通成为可能的流通状态。另外,流路控制阀33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细微地调整冷却媒体r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量以及冷却媒体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量。换言之,流路控制阀33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调整仍旧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的流量以及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向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分叉从而在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的流量。流路控制阀33与控制装置34电连接从而使该工作被控制。
控制装置34是控制冷却部3的各部件的装置。控制装置34例如被构成为包含以公知的微型计算机为主体的电子电路,该微型计算机包含CPU、ROM、RAM以及接口。控制装置34与泵31a、流路控制阀33等冷却部3的各部件电连接,并控制这些部件的工作。控制装置34通过执行储存在ROM、RAM等中的控制程序,从而执行用于控制冷却部3的各部件的各种处理。例如,通过在被充电时将蓄电装置104调整为适宜的温度,从而能够使充电效率提高。因此,例如存在根据环境温度等而利用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使蓄电装置104被冷却的情况或利用与冷却部3分开设置的温度调整器而使蓄电装置104被暖机的情况等。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34例如即使在不需要冷却部3所进行的蓄电装置104的冷却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进行布线材料20的冷却,也在这样的情况下执行下述那样的控制。即,控制装置34在不需要冷却部3所进行的蓄电装置104的冷却的情况下,控制流路控制阀33,从而将冷却介质r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通设为阻断状态且将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通设为流通状态。由此,控制装置34即使在将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所导致的蓄电装置104的冷却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的一部分以及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所进行的布线材料20的冷却继续。
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充电导电电路50在充电接口106和蓄电装置104之间延伸并传导电力。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通过充电导电电路50而从充电接口106侧向蓄电装置104侧供给电力从而能够将该蓄电装置104充电。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构成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材料20被冷却部3冷却。根据该构成,在线束单元1中,在通过充电导电电路50而将蓄电装置104充电时,即使在布线材料20发热的情况下,也能够将该布线材料20冷却。其结果,在线束单元1中,能够将布线材料20的截面面积相对较小地设置。换言之,在线束单元1中,通过将布线材料20的截面面积相对较小地设置,从而即使充电时的布线材料20的发热量相对变大也能够利用冷却部3而将该布线材料20冷却,从而能够抑制该布线材料20的过热。根据该构成,在线束单元1中,例如即使流过线束2的直流电高电压化、大电流化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构成线束2的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材料20的导电部分的截面形状变得大截面化。另外,在线束单元1中,通过能够将布线材料20的截面面积设置得相对较小,从而也能够实现轻量化。其结果,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
更详细地,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冷却部3能够利用在冷却管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根据该构成,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能够像上述那样将布线材料20适宜地冷却,从而能够保证适宜的安装性能。
此处,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冷却管30构成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分叉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根据该构成,在线束单元1中,能够将用于使在冷却管30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循环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一部分与用于将蓄电装置104冷却的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兼用。其结果,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能够抑制冷却部3的构成部件个数的增加,且抑制装置整体的大型化,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性能。另外,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因为能够抑制冷却部3的构成部件个数的增加,所以例如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而且,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冷却部3被构成为包含流路控制阀33。根据该构成,即使线束单元1是将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一部分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兼用的结构,也能够不论有无蓄电装置104的冷却,都进行在冷却管30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所形成的布线材料20的冷却。
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例如,布线材料20也可以由含有板状导体21a的覆皮汇流条21构成。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能够使在布线材料20中由该覆皮汇流条21而构成的部分作为限制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的路径限制部而发挥功能。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由于由覆皮汇流条21构成的路径限制部具有相对高的形状保持功能,所以能够可靠地维持与布线路径相对应的形状。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能够提高向车辆V的布线作业性,例如也能够抑制夹具等固定用具的使用数量。其结果,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进一步提高安装性能。而且,在线束单元1中,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利用在将包含板状导体21a在内的覆皮汇流条21夹入而被设置的一对冷却管30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板状导体21a适宜地冷却。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例如,布线材料20也可以由含有线状导体22a的覆皮电线22构成。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能够使在布线材料20中由该覆皮电线22构成的部分作为容许充电导电电路50的变形的变形容许部而发挥功能。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中,由于由覆皮电线22构成的变形容许部具有相对高的形状可变功能,所以能够灵活地应对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的变更、微调整。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例如在向车辆V组装、将各部件连接时,能够利用包含该线状导体22a在内的覆皮电线22的部分来吸收各种公差。另外,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能够提高在进行例如包装、运输、布线、连接器的嵌合等各种作业时的作业性。从这些点上看,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提高向车辆V安装的安装性能。而且,线束单元1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利用在将包含线状导体22a在内的覆皮电线22覆盖而被设置的冷却管30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线状导体22a适宜地冷却。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也可以是,布线材料20被构成为包含覆皮汇流条21和覆皮电线22两者,从而路径限制部以及变形容许部被并设的构成。该情况下,线束单元1能够利用包含构成路径限制部的板状导体21a在内的部分来维持与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相对应的形状,而且利用包含构成变形容许部的限制导体22a在内的部分来将可动性也确保。即,该情况下,线束单元1能够兼顾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的形状保持功能和充电导电电路50的布线路径的形状可变功能。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能够实现根据该布线材料20中的各部位而要求的适当的可挠性和刚性的平衡,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布线作业性、良好的处理性能等。另外,线束单元1能够利用冷却部3来将布线材料20适宜地冷却。
此外,上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能够在专利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化。
在以上的说明中,以流路控制阀33被设置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和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分叉部31e的结构来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流路控制阀33也可以由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的分叉部31e以外的部分设置的多个阀来构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置为冷却部3具备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流路控制阀33和控制装置34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冷却部3也可以不具备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流路控制阀33,并将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单独地设置。该情况下,在冷却部3中,也可以在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设置泵31a、冷却装置31c等。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冷却管30中,在应用于覆皮汇流条21的情况下,以优选为在板状导体21a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将该板状导体21a夹持而设置一对冷却管3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冷却管30中,也可以是,在应用于覆皮汇流条21的情况下,也与应用于覆皮电线22的情况同样,以覆盖覆皮汇流条21的外侧的方式而设置冷却管。
在以上的说明中,冷却管30以在从充电接口106至蓄电装置104的布线材料20的全长范围内与该布线材料20相邻设置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冷却管30也可以是在从充电接口106至蓄电装置104的布线材料20的一部分范围内与该布线材料20相邻设置,并利用在流通通路30a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的一部分冷却的构成。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冷却部3中,以冷却管30沿着布线材料20延伸设置的结构来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图5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部203具备冷却管230来取代冷却管30,在这点上与上述的冷却部3不同。冷却部203的其他的构成是与该冷却部3大致相同的构成。冷却管230被构成为对于布线材料20以螺旋状缠绕,在这点上与上述的冷却管30不同。冷却管230的其他的构成是与该冷却管30大致相同的构成。即使在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冷却部203也能够利用在冷却管2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其结果,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
另外,图6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部303具备热交换部335来取代冷却管30,在这点上与上述的冷却部3、203不同。热交换部335是与循环路径32a连接并将在循环路径32a中循环的冷却介质r导入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部335中,在沿循环路径32a循环的冷却介质r和布线材料20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将该布线材料20冷却。即使在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也能够利用冷却部303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从而能够保证的适宜的安装性能。将布线材料20冷却的冷却部除上述之外,例如也可以含有通过将对布线材料20吹冷却风从而将该布线材料20冷却的冷却风扇等,只要能够将布线材料20强制性地冷却的构成即可。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冷却部3中,以在冷却管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r是液体的结构来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图7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冷却部403具备冷却管430来代替冷却管30,且在冷却管4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r是气体,在这点上与上述的冷却部3不同。另外,冷却部403具备风扇435来代替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流路控制阀33等,在这点上也与上述的冷却部3不同。冷却部403的其他的构成是与该冷却部3大致相同的构成。
本变形例的冷却管430如图8所示,以将构成布线材料20的供给线20A以及地线20B的外侧一起覆盖的方式来设置,在这点上与在图4中上述的冷却管30不同。冷却管430的其他的构成是与该冷却管30大致相同的构成。冷却管430被形成为中空筒状,且构成冷却介质r能够在内部的流通通路30a中流通的冷却管道。本变形例的冷却介质r是空气等气体。本变形例的冷却部403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在冷却管4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气体)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此外此处,作为布线材料20(供给线20A、地线20B)是覆皮电线22的结构进行图示,但是该布线材料也可以是覆皮汇率条21(参照图3)。
而且,风扇435是将气体即冷却介质r吹送到冷却管430的内部的流通通路30a中的送风机。本变形例的控制装置34与风扇435电连接,并控制风扇435的工作。风扇435例如在冷却管430的内部的流通通路30a中,将冷却介质r从蓄电装置104侧吹送到充电接口106侧。被风扇435所吹送的冷却介质r从冷却管430的蓄电装置104侧的吸气口被吸入内部的流通通路30a,并在流通通路30a中流通,在该冷却管430中与布线材料20进行热交换从而将布线材料20冷却。在冷却管430处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却介质r从充电接口106侧的排气口被排入到外部。
即使在该情况下,在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中,冷却部403也能够利用在冷却管430的内部流通的冷却介质(气体)r来将布线材料20冷却。其结果,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确保适宜的安装性能。
此外,在本变形例的冷却部403中,风扇435是在流通通路30a中将冷却介质r从蓄电装置104侧吹送到充电接口106侧的构成,所以能够将蓄电装置104侧产生的热量向车辆外排出且结构简单。但是,在冷却部403中,风扇435也可以是在流通通路30a中将冷却介质r从充电接口106侧吹送到蓄电装置104侧的构成。
另外,冷却部403可以与上述的冷却部3(参照图2)同样,被构成为具备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流路控制阀33和控制装置34。该情况下,在冷却部403中,应用将作为气体的冷却介质r进行吹送的风扇435等吹送装置来代替将作为液体的冷却介质r进行压力输送的泵31a。而且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情况同样,也可以是,控制装置34在不需要冷却部403所进行的蓄电装置104的冷却的情况下,控制流路控制阀33,从而将冷却介质r的向蓄电装置104侧的流通设为阻断状态且将冷却介质r向冷却管30侧的流通设为流通状态。由此,控制装置34即使在将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所进行的蓄电装置104的冷却停止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在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31的一部分以及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32中流通的冷却介质r所进行的布线材料20的冷却继续进行。
此外,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也可以还具备图9所示那样的电压检测电路60。电压检测电路60是用于检测构成布线材料20的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之间产生了电位差的情况的电路。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之间的电位差在以下的状态下产生:例如,在供给线20A、地线20B和蓄电装置104之间存在的各种继电器、开关等打开从而变成导通连接的状态、充电连接器107与充电接口106嵌合的状态等。
电压检测电路60例如被构成为包含二极管61以及光电晶体管62。二极管61被设置成将供给线20A和地线20B的充电接口106侧的端部连接。根据该构成,当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之间产生电位差时二极管61发光。当二极管61发光时,光电晶体管62检测该二极管61照射的光。当检测到二极管61照射的光时,光电晶体管62向控制装置34发送电位差产生检测信号S。根据该构成,电压检测电路60能够检测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之间产生了电位差的情况,并能够在产生电位差时向控制装置34发送电位差产生检测信号S。
而且,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例如也可以被构成为在充电接口106附近还具备告知用的指示灯LED63(参照图7)。控制装置34例如在接收到电位差产生检测信号S时,使该指示灯LED63点亮。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对使用者告知供给线20A和地线20B之间产生有电位差的情况,因此能够提高安全性。
另外,例如在未接收到电位差产生检测信号S的状态下,控制装置34可以控制冷却部3、203、303、403的各部件以成为将冷却部3、203、403所进行的布线材料20的冷却停止的状态。而且,控制装置34将接收到电位差产生检测信号S的事作为触发信号,从而控制冷却部3、203、303、403的各部件以开始冷却部3、203、303、403所进行的布线材料20的冷却。由此,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高效地将布线材料20冷却。
此外,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也可以具备包含电磁铁等在内的机构,该电磁铁例如在充电连接器107被嵌合进充电接口106的状态下,使该充电接口106与该充电连接器107牢固地吸附。根据该构成,线束单元1、蓄电装置单元103以及线束2例如即使在利用风扇435等来吹送冷却介质r的状态下,也能够可靠地维持充电连接器107被嵌合在充电接口106的状态。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线束单元1中,作为在构成快速充电用的充电线束的线束2中应用冷却部3、203、303、403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在线束单元1中,冷却部3、203、303、403也可以应用于构成流过更小输出、低电压、小电流等直流电的正常充电用的充电线束的线束。
在以上说明的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中,也可以将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的构成要素适当组合从而构成。
Claims (13)
1.一种线束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布线材料,其在设置于车辆的充电接口和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以及
冷却部,其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布线材料设置且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并能够利用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所述冷却管构成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分叉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在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中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并利用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蓄电装置冷却,
所述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是在分叉部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分叉,并经由所述冷却管而在合流部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再次合流而循环的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流路控制阀,所述流路控制阀能够控制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蓄电装置侧的流通以及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冷却管侧的流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包含板状导体,所述板状导体具有导电性且被形成为板状,并且构成所述充电导电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冷却管至少在所述板状导体的板厚方向的两侧夹持着该板状导体被设置一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含有线状导体,所述线状导体是将具有导电性的多条导线束集而形成为线状,并构成所述充电导电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冷却管被设置成将所述线状导体的外侧覆盖。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布线材料含有线状导体,所述线状导体是将具有导电性的多条导线束集而形成为线状,并构成所述充电导电电路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冷却管被设置成将所述线状导体的外侧覆盖。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液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压力输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泵。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液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压力输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泵。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液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压力输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泵。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气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吹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风扇。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气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吹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风扇。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单元,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是气体,
所述冷却部含有将所述冷却介质吹送到所述冷却管的内部的风扇。
12.一种蓄电装置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蓄电装置,其设置于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
布线材料,其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充电接口和所述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以及
冷却部,其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布线材料设置且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并能够利用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所述冷却管构成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分叉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在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中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并利用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蓄电装置冷却,
所述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是在分叉部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分叉,并经由所述冷却管在合流部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再次合流而循环的路径。
13.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
具备布线材料,所述布线材料在设置于车辆的充电接口和设置于所述车辆且能够储存电力的蓄电装置之间延伸,并构成传导电力的充电导电电路,所述布线材料被冷却部冷却,
所述冷却部被构成为包含冷却管,所述冷却管的至少一部分沿着所述布线材料设置且冷却介质能够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并能够利用在所述冷却管的内部流通的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布线材料冷却,
所述冷却管构成从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分叉的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在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中所述冷却介质进行循环并利用所述冷却介质来将所述蓄电装置冷却,
所述充电导电电路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是在分叉部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分叉,并经由所述冷却管在合流部与所述蓄电装置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路径再次合流而循环的路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8334 | 2017-12-25 | ||
JP2017248334 | 2017-12-25 | ||
JP2018-220539 | 2018-11-26 | ||
JP2018220539A JP7199934B2 (ja) | 2017-12-25 | 2018-11-26 | ワイヤハーネスユニット、蓄電装置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962430A CN109962430A (zh) | 2019-07-02 |
CN109962430B true CN109962430B (zh) | 2021-08-13 |
Family
ID=66768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586453.1A Active CN109962430B (zh) | 2017-12-25 | 2018-12-25 | 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050224B2 (zh) |
CN (1) | CN109962430B (zh) |
DE (1) | DE102018221611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6206266A1 (de) * | 2016-04-14 | 2017-10-19 | Phoenix Contact E-Mobility Gmbh | Ladekabel zur Übertra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Ladestecker und Ladestation zur Abgabe elektrischer Energie an einen Empfänger elektrischer Energie |
JP7259561B2 (ja) * | 2019-06-05 | 2023-04-1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線付温度管理システム |
JP2020196396A (ja) * | 2019-06-05 | 2020-12-1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温度管理システム |
DE102019209215A1 (de) * | 2019-06-26 | 2020-12-31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Elektrische Leitung und Fahrzeug mit einer derartigen elektrischen Leitung |
AU2021238300A1 (en) * | 2020-03-16 | 2022-10-13 | Tesla, Inc. | High power shielded busbar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and power distribution |
JP7411910B2 (ja) * | 2020-03-18 | 2024-01-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冷却構造、充電装置、及び車両 |
FR3110882A1 (fr) | 2020-05-26 | 2021-12-03 | Psa Automobiles Sa | Systeme de refroidissement comprenant un cable electrique |
JP7524674B2 (ja) * | 2020-08-26 | 2024-07-30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ユニット |
DE102021132397A1 (de) | 2021-12-09 | 2023-06-15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Ladestrangvor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CN114977028B (zh) * | 2022-05-26 | 2024-05-10 | 南昌友星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室线束防水散热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65869A (ja) | 1993-08-25 | 1995-03-10 | Suzuki Motor Corp | バッテリ装置 |
US5670860A (en) | 1995-06-06 | 1997-09-23 | Hughes Electronics | High power, high frequency, liquid-cooled transmission cable and charging system |
EP0982832A3 (en) * | 1996-08-07 | 2000-08-09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 Charg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
US6220955B1 (en) | 1998-02-17 | 2001-04-24 | John G. Posa | Combination power and cooling cable |
US7671567B2 (en) * | 2007-06-15 | 2010-03-02 | Tesla Motors, Inc. | Multi-mode charging system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
JP4567029B2 (ja) * | 2007-06-22 | 2010-10-20 |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電力変換装置 |
JP5690055B2 (ja) | 2009-07-15 | 2015-03-2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気自動車の部品搭載構造 |
US9786961B2 (en) * | 2011-07-25 | 2017-10-10 | Lightening Energy | Rapid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pid charging |
JP2013180728A (ja) | 2012-03-05 | 2013-09-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電気自動車のハーネス配策構造 |
CN203243026U (zh) | 2013-04-25 | 2013-10-16 | 广东高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车及其充电电池组件 |
US9586497B2 (en) | 2013-08-22 | 2017-03-07 | Lightening Energy | Electric vehicle recharging station including a battery bank |
US9321362B2 (en) * | 2014-02-05 | 2016-04-26 | Tesia Motors, Inc. | Cooling of charging cable |
US10377264B2 (en) * | 2015-01-30 | 2019-08-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port having cooling infrastructure |
KR101703604B1 (ko) * | 2015-10-19 | 2017-02-07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배터리 냉각 시스템 |
JP6543604B2 (ja) * | 2016-10-25 | 2019-07-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 |
DE202017102368U1 (de) | 2017-04-21 | 2017-05-10 | Hradil Spezialkabel Gmbh | Ladekabel für Elektrofahrzeuge |
-
2018
- 2018-12-13 DE DE102018221611.8A patent/DE102018221611B4/de active Active
- 2018-12-20 US US16/226,975 patent/US11050224B2/en active Active
- 2018-12-25 CN CN201811586453.1A patent/CN10996243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199075A1 (en) | 2019-06-27 |
US11050224B2 (en) | 2021-06-29 |
CN109962430A (zh) | 2019-07-02 |
DE102018221611B4 (de) | 2022-12-22 |
DE102018221611A1 (de) | 2019-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962430B (zh) | 线束单元、蓄电装置单元以及线束 | |
US11760217B2 (en) | Liquid cooled charging cable system | |
CN112770929B (zh) | 具有冷却管的充电系统 | |
CN110168673B (zh) | 供电缆线和带连接器的供电缆线 | |
KR20200130733A (ko) | 수냉식 충전 커넥터 | |
US11440491B2 (en) | Vehicle cooling system and wire harness cooling structure | |
JP7199934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ユニット、蓄電装置ユニ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US11433773B2 (en) | Charging harness unit for a battery of a motor vehicle | |
CN110087936B (zh) | 用于将电缆与机动车的电气装置电连接的连接元件和连接设备 | |
WO2018179867A1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蓄電装置ユニット | |
US20230051961A1 (en) |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 |
EP4423866A1 (en) | Cooled busbar for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 | |
EP4245596A2 (en) | Hybrid electric charging inlet | |
WO2022168575A1 (ja) | 電子機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 |
KR101987489B1 (ko) | Cod 히터 | |
JP2022120744A (ja) | 電子機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 |
JP6764366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及び、蓄電装置ユニット | |
JP2021197334A (ja) | 冷却装置、及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アッセンブリ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