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0752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0752B
CN109950752B CN201811567184.4A CN201811567184A CN109950752B CN 109950752 B CN109950752 B CN 109950752B CN 201811567184 A CN201811567184 A CN 201811567184A CN 109950752 B CN109950752 B CN 109950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
signal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case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71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0752A (zh
Inventor
室昌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50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0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0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07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在该电连接器中,不进行附加的操作就能够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由与被连接对象物(WB)相面对地覆盖接触构件(13)整体的第1壳(12a)以及在连接对象物(PB)和被连接对象物(WB)之间的部分处与第1壳(12a)相对的第2壳(12b)形成壳构件,在第1壳(12a)和第2壳(12b)分别设置对于连接对象物(PB)和被连接对象物(WB)的各接地导电电路而言的接地触点部(12a1~12b3),设为利用由第1壳(12a)和第2壳(12b)形成的接地路径夹着信号传输路径的状态,构成为能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在各种电子设备等中广泛采用将包括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信号传输介质等在内的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于布线基板等被连接对象物的电连接器。针对这种电连接器而言,例如以安装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的主面上的状态进行使用,通过将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自设于该电连接器的插入开口部朝向内方插入,从而借助接触构件将信号传输介质的信号导电电路电连接于布线基板的信号导电电路。
另一方面,在近年来的电子设备中,随着传输信号的高频化、工作频率的增大,由电磁波的辐射引起的电磁干涉成为问题,例如电子设备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有可能变得不稳定。因此,以往进行这样的操作:以覆盖电连接器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导电性的壳构件,并借助该壳构件将连接对象物(信号传输介质)的接地导电电路电连接于被连接对象物(布线基板)的接地导电电路,但还采取这样的手段:像在下述的专利文献中看到的那样,在将连接对象物(信号传输介质)插入到电连接器之后,通过操作具有屏蔽构件的致动器而使信号传输电路成为闭塞状态,或者通过使用导电性的罩覆盖电连接器整体等来提高电磁屏蔽性。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电连接器中,由于在插入了连接对象物(信号传输介质)之后需要进行附加的操作、安装作业,因此在谋求提升生产率的方面上会成为阻碍。此外,针对电磁屏蔽性而言,也尚未消除电磁波向外方漏出的可能性,存在进一步提高电磁环境的适应性的必要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25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680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进行附加的操作就能够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的电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采用这样的结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接触构件,其用于将设于连接对象物的信号传输电路与设于被连接对象物的信号导电电路电连接起来;以及壳构件,其用于将设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接地传输电路与设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的接地导电电路电连接起来,其中,所述壳构件包括:第1壳,其覆盖所述接触构件整体,该第1壳配置为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相面对的状态;以及第2壳,其与所述第1壳相对地配置,该第2壳配置于所述连接对象物和所述被连接对象物之间,所述第1壳和所述第2壳各自分别具备与在所述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的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和与在所述被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导电电路相连接的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
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在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传输电路和在被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导电电路、以及壳构件的第1壳形成的接地路径配置为覆盖接触构件的一侧,并且由连接对象物中的接地传输电路和被连接对象物中的接地导电电路、以及壳构件的第2壳形成的接地路径配置为覆盖接触构件的另一侧,设为由接触构件形成的信号传输路径被由第1壳和第2壳形成的接地路径夹着的状态,因此能利用接地路径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
此时,像技术方案2的发明那样,期望的是,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在所述连接对象物中形成有多列,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在所述被连接对象物中形成有多列,并且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在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排列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有多个,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在所述接地导电电路的排列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有多个,根据利用所述信号传输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的频率来决定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彼此间的间隔和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彼此间的间隔。
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并且恰当地调整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接地传输电路而言的接触压力。
此外,像技术方案3的发明那样,可以是,所述连接对象物由平板状的具有两表面的信号传输介质形成,在该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分别形成有所述接地传输电路,构成为,所述第1壳的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并且所述第2壳的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
此外,像技术方案4的发明那样,可以是,设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信号传输电路配置为被在该连接对象物的两个面设置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夹着的状态。
此外,像技术方案5的发明那样,可以是,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由布线基板形成,在构成该被连接对象物的布线基板的两表面分别形成有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并且设于所述第1壳和所述第2壳的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布线基板的两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导电电路相连接。
此外,像技术方案6的发明那样,可以是,设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信号导电电路配置为被在该布线基板的两表面设置的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夹着的状态。
此外,像技术方案7的发明那样,期望的是,在所述第1壳中的、与所述接触构件连接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设有能够视觉识别该接触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开口。
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能够借助第1壳的开口利用目测来确认接触构件连接于被连接对象物的连接部分的状态。
此外,像技术方案8的发明那样,可以是,设有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用于保持构成所述连接对象物的信号传输介质。
发明的效果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电连接器成为如下结构:由在与被连接对象物相面对的状态下覆盖接触构件整体的第1壳以及在连接对象物和被连接对象物之间的部分处与第1壳相对的第2壳来构成接地连接于被连接对象物的壳构件,在上述第1壳和第2壳各自分别设置与连接对象物的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的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和与被连接对象物的接地导电电路相连接的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通过将由接触构件形成的信号传输路径设为被由第1壳和第2壳形成的接地路径夹着的状态,从而能利用接地路径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因此不进行附加的操作就能够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前方的斜上方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口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从平面后方的斜上方表示图1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是图1和图2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俯视说明图。
图4是图1~图3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主视说明图。
图5是图1~图4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侧视说明图。
图6是图1~图5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仰视说明图。
图7是图1~图6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后视说明图。
图8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4中的VIII-VIII线的剖面的横剖面说明图。
图9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4中的IX-IX线的剖面的横剖面说明图。
图10是从正面前方的斜上方表示欲将平板状的信号传输介质插入到图1~图9所示的插口连接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1是表示自图10所示的状态将平板状的信号传输介质插入到电连接器之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11所示的平板状的信号传输介质的插入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图13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12中的XIII-XIII线的剖面的横剖面说明图。
图14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12中的XIV-XIV线的剖面的横剖面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将图12所示的插入有平型状的信号传输介质的状态下的插口连接器安装于布线基板的状态的主视说明图。
图16是放大地表示沿着图15中的XVI-XVI线的剖面的横剖面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口连接器的与图9相当的横剖面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口连接器;11、外壳;11a、插入开口部;11b、介质插入通路;12、壳构件;12a、上壳(第1壳);12a1、上壳后方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上壳前方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3、可动罩;12b、下壳(第2壳);12b1、壳弹簧;12b2、壳弹簧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3、下壳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3、导电触头(接触构件);13a、信号触点部;13b、固定基部;13c、信号连接端子部;13d、可动臂;14、锁定构件;14a、可动板;PB、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1、信号传输电路(信号线);PB2、上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4、定位部;WB、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1、信号导电电路;WB2、上接地导电电路;WB3、下接地导电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地说明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各种电子设备的布线基板上安装的插口连接器的实施方式。
图1~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插口连接器1具有细长状的外壳11,该外壳11由绝缘性构件形成,配置于作为“被连接对象物”的布线基板WB(参照图15和图16)的主面上,该外壳11的外表面被由导电性构件形成的壳构件12覆盖。
以下,将上述的布线基板WB的主面设为水平地延伸的面,将与该布线基板WB的主面正交的方向设为“连接器高度方向”,并且将该“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自布线基板WB的主面分离的方向设为“上方向”,将该“连接器高度方向”上的、接近布线基板WB的主面的方向设为“下方向”。此外,将外壳11的细长状的延伸方向设为“连接器长度方向”,将与该“连接器长度方向”和“连接器高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作“连接器宽度方向”。
[关于外壳](参照图8和图9)
供后述的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平板状的作为“连接对象物”的信号传输介质PB插入的插入开口部11a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细长狭缝形状地形成于上述的外壳1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面。在此,上述信号传输介质(FFC或FPC等)PB和布线基板WB如上所述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对象物”和“被连接对象物”。
此外,以下将形成外壳11的外周面的端面中的、设有上述的插入开口部11a的端面称作“前端面”,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该“前端面”相反的那一侧的端面称作“后端面”。而且,将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从插入开口部11a的“前方”朝向“后方”插入,经由该插入开口部11a而插入的信号传输介质PB的末端部分收纳于中空状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该介质插入通路11b以从插入开口部11a朝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于外壳11。
[关于导电触头](参照图4~图9)
另一方面,作为接触构件的多个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沿着上述的外壳11的“连接器长度方向”在以形成预定的间距间隔的方式排列的状态下安装于该外壳11。这些导电触头13由弯折形成为所需要的形状的金属构件形成,像以下说明的那样,设于该导电触头13的信号触点部13a配置为向上述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突出。
更具体地讲,各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以沿着“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构成该导电触头13的延伸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分的固定基部13b以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状态固定在上述的外壳11的后端部分。从该固定基部13b向“后方”伸出的部分在从外壳11的后端面突出到外方之后立即朝向“下方”弯折成大致直角。而且,针对该导电触头13伸出到下方的后端部分而言,在其到达了前述的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主面之后再次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弯折,之后大致水平地伸出,将该大致水平地伸出的部分设为信号连接端子部13c。该信号连接端子部13c焊锡结合于信号导电电路WB1,该信号导电电路WB1形成于上述的布线基板WB(参照图16)。此时的信号连接端子部13c处的焊锡结合能够对多个导电触头13一并进行。
另外,特别是如图16所示,设于上述的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信号导电电路WB1配置为被夹在上接地导电电路WB2和下接地导电电路WB3之间的状态,上接地导电电路WB2和下接地导电电路WB3形成于布线基板BW的表背两面(上下两面),前述的导电触头13的信号连接端子部13c在焊锡连接于该信号导电电路WB1的位置处形成为暴露于布线基板BW的主面(上表面)的状态。
此外,从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的固定基部13b向“前方”伸出的部分设为朝向上述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可动臂13d。该可动臂13d能够以其与配置在该可动臂13d的后方的固定基部13b之间的连结部分为中心地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而且,在该可动臂13d的伸出方向上的顶端部分处,上述的信号触点部13a设为朝向下方突出成山形形状的状态,成为随着可动臂13d的弹性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结构(参照图8)。
针对设于该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的信号触点部13a而言,相对于如上所述地插入到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而言成为从上方接触该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配置关系,根据这样的接触关系,导电触头13电连接于信号传输介质PB,形成信号传输路径(参照图8、图13~图14)。
即,特别是如图13和图14所示,多条信号传输电路(信号线)PB1沿着信号传输介质PB的板宽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以形成预先确定的间隔的方式排列于该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并且上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2和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以从上下两个方向夹持这些信号传输电路PB1的方式与信号传输电路PB1隔着恰当的绝缘构件地配置。而且,在该信号传输介质PB的末端部分处,上方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设为与绝缘构件一同被剥去的状态,由此信号传输电路PB1暴露于上方。
另一方面,前述的多个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分别配置于与沿着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板宽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信号传输电路(信号线)PB1分别相对应的位置。而且,在完成了信号传输介质PB对介质插入通路11b的插入的状态下成为如下结构:在该信号传输介质PB的正面部分(图13和图16中的上表面部分)成为暴露状态的各个信号传输电路PB1分别自下方与导电触头13的信号触点部13a相接触,利用与上述的可动臂13d的弹性力相应的接触压力进行电连接。
而且,根据这样的与各个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的电连接关系,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信号传输电路(信号线)PB1借助导电触头13连接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BW的信号导电电路WB1,其结果,形成了从信号传输介质PB到达布线基板BW的“信号传输路径”。
此外,在这样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处,与上述的信号传输电路(信号线)PB1暴露的部分相比位于该信号传输电路PB1的延伸方向上的内侧(图13、图14及图16的左方侧)的部分处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维持为不被剥去。而且,设为壳构件12的一部分从上方接触该上接地传输电路PB2的结构。并且,在信号传输介质PB的背面部分(图13、图14及图16的下表面部分)处,将上述的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维持为覆盖信号传输电路PB1的全长的状态,设为壳构件12的一部分从下方接触该下接地传输电路PB3的结构。以下说明它们的接触关系。
[关于壳构件]
如上所述以覆盖外壳11的外表面的方式安装的壳构件12由薄片状的金属构件的弯折体形成,其由覆盖外壳11的上方部分的作为第1壳的上壳12a和覆盖外壳11的下方部分的作为第2壳的下壳12b形成。由这些上壳(第1壳)12a和下壳(第2壳)12b形成的壳构件12成为如下结构:将设于前述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上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1和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电连接于在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主面(图16的上表面)形成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
[关于上壳]
即,壳构件12的上壳(第1壳)12a配置为通过如上所述地覆盖外壳11的上表面从而自上方覆盖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整体的状态。该上壳12a的后端缘部(图13、图14及图16的左端部)在位于前述的导电触头13的后方的区域处朝向下方弯折成大致直角。作为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多个上壳后方接地连接部12a1、12a1、…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于在该上壳12a的后端设置的下方弯折部分的下端缘部。
上述多个上壳后方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1分别与在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主面(图16的上表面)形成的多个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相对应地设置,并利用焊锡结合进行电连接。上述多个上壳后方接地连接部12a1处的焊锡结合能够在全长上一并进行。
此外,多个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12a2、…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于上述的上壳(第1壳)12a的前端缘部分(图9、图13、图14及图16的左端部分)。上述各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是通过将前述的上壳12的前端缘部分的一部分朝向下方弯折而形成的。设于该上壳12a的前端部分的弯折部分如图9那样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的形状朝向下方突出成大致山形形状,将该在侧视时形成大致山形形状的弯折部分的顶点部设为朝向前述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方突出的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
即,如上所述地设于上壳(第1壳)12a的前端缘部分的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分别配置于与在前述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配置的上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2分别相对应的位置,该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相对于插入到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方的信号传输介质PB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而言成为从上方弹性地接触该上接地传输电路PB2的配置关系。而且,根据这样的接触关系,设于上壳12a的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电连接于信号传输介质PB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
这样,上壳(第1壳)12a具有与设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主面(上表面)上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相连接的上壳后方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1,并且具备与在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上表面设置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相连接的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而且,根据上述各部分的电连接关系,形成了从信号传输介质PB的上接地传输电路PB2经由上壳12a到达布线基板BW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的“上接地传输路径”。
在此,为了获得对于由包含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在内的信号导电路径传输的电信号而言的充分的电磁屏蔽,根据该电信号的频率来决定如上所述地在设于上壳(第1壳)12a的各个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a2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隔。具体地讲,将在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隔设定为无法形成电信号的波长的20分之1以上的间隙。
通过这样将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的配置间隔和设置数量构成为恰当的状态,从而能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并且恰当地调整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对于在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配置的上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2而言的接触压力。
[关于下壳]
此外,上述的壳构件12中的下壳(第2壳)12b安装于外壳11的底面部,其由配置为构成前述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下表面的状态的板状构件形成。即,该下壳12b安装为以与上述的上壳(第1壳)12a夹持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的方式从下方与该上壳(第1壳)12a相面对的状态,相对于构成插入到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下表面的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而言成为从下方接触该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的配置关系。
更具体地讲,多个壳弹簧12b1、12b1、…在“连接器长度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于该下壳(第2壳)12b。这些各壳弹簧12b1以切割下壳12b的一部分并使其立起的状态形成,其从该下壳12b的前端部分朝向后方呈悬臂状伸出。在这样的各壳弹簧12b1的后端部分(图14和图16的右端部分)设有朝向上方突出成大致山形形状的壳弹簧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2。
这些各壳弹簧接地触点部12b2配置于与在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下表面设置的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相对应的位置,相对于插入到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的接触信号传输介质PB的下接地传输电路PB3而言,该壳弹簧接地触点部12b2通过从下方接触该传输介质PB的下接地传输电路PB3而成为接地连接状态。
并且,具有上述的壳弹簧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2的下壳(第2壳)12b的后端部分(图14和图16的右端部分)在朝向“下方”弯折成台阶状之后大致水平地伸出,将该大致水平地伸出的部分设为下壳后方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3。该下壳后方接地连接部12b3焊锡结合于在前述的布线基板BW的主面上形成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由此成为接地连接状态。
此外,在与该下壳(第2壳)12b的前端部分相反的那一侧的后端部分(图14和图16的左端部分)处,位于上述的壳弹簧12b1的后方的部分朝向“下方”弯折成台阶状,自该下方的台阶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伸出的部分载置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BW的主面上。
这样,下壳(第2壳)12b具备与设于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下表面的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相连接的壳弹簧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2,并且具备与设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的主面(上表面)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相连接的下壳后方接地连接部(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3。而且,根据上述各部分的电连接关系,形成了从信号传输介质PB的下接地传输电路PB3经由下壳12b到达布线基板BW的上接地导电电路WB2的“下接地传输路径”。
在此,为了获得对于由包含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在内的信号导电路径传输的电信号而言的充分的电磁屏蔽,根据该电信号的频率来决定如上所述地在设于下壳(第2壳)12b的各个壳弹簧12b1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隔和在设于上述各壳弹簧12b1的壳弹簧接地触点部(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12b2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隔。具体地讲,将在上壳前方接地连接部12a2彼此之间形成的间隔设定为无法形成电信号的波长的20分之1以上的间隙。
通过这样地将壳弹簧接地触点部12b2的配置间隔和设置数量构成为恰当的状态,从而能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并且恰当地调整壳弹簧接地触点部12b2对于在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配置的下接地传输电路(屏蔽线)PB3而言的接触压力。
此外,如上所述,在布线基板(被连接对称物)BW的主面(上表面)形成有上接地导电电路WB2,但特别是如图16所示,在与该布线基板BW的主面相反的那一侧的背面(下表面)形成有下接地导电电路WB3。而且,设为在上述上接地导电电路WB2和下接地导电电路WB3之间配置有前述的信号导电电路WB1的结构。即,本实施方式的信号导电电路WB1以埋设状态设于构成布线基板BW的树脂基体的内部,设为利用上接地导电电路WB2和下接地导电电路WB3对导电电路WB1进行信号屏蔽的状态。
采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特别是如图16所示,借助上壳(第1壳)12a而形成于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和布线基板(被连接对象物)WB之间的“上接地传输路径(PB2-12a2-12a-12a1-WB2)”配置为覆盖作为接触构件的导电触头(导电端子)13的上方,并且借助下壳(第2壳)12b而形成于信号传输介质PB和布线基板WB之间的“下接地传输路径(PB3-12b2-12b-12b3-WB2)”配置为覆盖导电触头13的下方。
其结果,成为了如下状态:借助导电触头13而形成于信号传输介质PB和布线基板WB之间的“信号传输路径(PB1-13a-13-13c-WB1)”被夹在借助上壳(第1壳)12a和下壳(第2壳)12b而形成于上述的信号传输介质PB和布线基板WB之间的“上接地传输路径”和“下接地传输路径”之间,利用上述上下的接地传输路径来良好地进行信号传输路径的电磁屏蔽。
[关于锁定构件]
另一方面,在前述的上壳(第1壳)12a和下壳(第2壳)12b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设有一体地形成于该上壳12a和下壳12b的一对锁定构件14、14。上述各锁定构件14分别具有能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地摆动的悬臂状的可动板14a,在上述各可动板14a分别设有卡定爪(省略图示),该卡定爪能与插入到上述的介质插入通路11b的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卡合(参照图2和图3)。
另一方面,在信号传输介质(连接对象物)PB的末端部分处,特别是如图10所示,在该信号传输介质PB的板宽方向(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端缘部分分别形成有由孔等凹部形成的定位部PB4。而且,如图11所示,在将信号传输介质PB插入到介质插入通路11b的内部时,上述的锁定构件14、14的各卡定爪与设于信号传输介质PB的定位部PB4卡合,利用该卡定爪对于定位部PB4的卡合作用来保持信号传输介质PB的插入状态。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人做成的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上壳(第1壳)12a形成为覆盖作为接触构件的导电触头(接触构件)13的全长的一体的罩形状,但也可以将该上壳12a的一部分构成为能够开放。更具体地讲,能够列举出这样的结构:如图17所示,将上壳12a的后方部分、即该上壳12a的与导电触头13的信号连接端子部13c相对的部分构成为能够向上方开放的可动罩12a3,通过使该可动罩12a3向上方弹起而成为开放状态,从而在上壳12a的后方部分设置能够视觉识别导电触头13的信号连接端子部13c的开口。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对上壳(第1壳)12a的后端部分进行焊锡连接之前的阶段,使导电触头(接触构件)13的信号连接端子部13c向外方暴露,能够借助上壳12a的开口部分从上方利用目测来确认导电触头13连接于布线基板(被连接对称物)BW的连接状态,从而能够提升制造的品质。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水平插入型的电连接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垂直插入型的电连接器。
并且,针对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而言,并不限定于进行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的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的连接,本发明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将基板和基板或者线缆和基板电连接起来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像以上那样,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于电子设备所使用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Claims (8)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接触构件,其用于将设于连接对象物的信号传输电路与设于被连接对象物的信号导电电路电连接起来;以及
壳构件,其用于将设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接地传输电路与设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的接地导电电路电连接起来,该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壳构件包括:
第1壳,其形成为一体,其覆盖所述接触构件的一侧的整体,该第1壳配置为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相面对的状态;以及
第2壳,其与所述第1壳相对地配置,该第2壳配置于所述连接对象物和所述被连接对象物之间,该第2壳配置为使由该第2壳、连接对象物中的接地传输电路以及被连接对象物中的接地导电电路形成的接地路径覆盖所述接触构件的另一侧,
所述第1壳和所述第2壳各自分别具备与在所述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的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和与在所述被连接对象物设置的接地导电电路相连接的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信号传输电路在所述连接对象物中形成有多列,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在所述被连接对象物中形成有多列,并且
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在所述信号传输电路的排列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有多个,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在所述接地导电电路的排列方向上以预先确定的间隔设有多个,
根据利用所述信号传输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的频率来决定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彼此间的间隔和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彼此间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对象物由平板状的具有两表面的信号传输介质形成,在该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分别形成有所述接地传输电路,
构成为,所述第1壳的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并且
所述第2壳的所述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信号传输介质的两表面中的另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所述信号传输电路配置为被在该连接对象物的两个面设置的所述接地传输电路夹着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由布线基板形成,
在构成该被连接对象物的布线基板的两表面分别形成有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并且
设于所述第1壳和所述第2壳的所述被连接对象接地触点部与在所述布线基板的两表面中的一个表面形成的所述接地导电电路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于所述布线基板的所述信号导电电路配置为被在该布线基板的两表面设置的所述接地导电电路夹着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壳中的、与所述接触构件连接于所述被连接对象物的部分相对的位置处设有能够视觉识别该接触构件的连接部分的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有锁定构件,该锁定构件用于保持构成所述连接对象物的信号传输介质。
CN201811567184.4A 2017-12-20 2018-12-19 电连接器 Active CN109950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3811 2017-12-20
JP2017243811A JP6807028B2 (ja) 2017-12-20 2017-12-20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0752A CN109950752A (zh) 2019-06-28
CN109950752B true CN109950752B (zh) 2021-02-19

Family

ID=66814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7184.4A Active CN109950752B (zh) 2017-12-20 2018-12-19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59928B2 (zh)
JP (1) JP6807028B2 (zh)
CN (1) CN1099507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29640B2 (ja) * 2018-06-28 2020-07-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96521B2 (ja) * 2019-02-20 2022-01-17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947195B2 (ja) 2019-02-20 2021-10-13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841290B2 (ja) 2019-02-20 2021-03-10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7401224B2 (ja) * 2019-08-29 2023-12-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型の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付き基板
JP7387412B2 (ja) 2019-12-03 2023-11-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7446094B2 (ja) * 2019-12-03 2024-03-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対象物、コネクタ、及びハーネス
JP2022126326A (ja) * 2021-02-18 2022-08-3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86587A (ja) * 1999-03-30 2000-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外部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部の電磁シールド構造
JP2005268018A (ja) 2004-03-18 2005-09-29 Smk Corp コネクタのシールド構造
US7429178B2 (en) * 2006-09-12 2008-09-30 Samtec, Inc. Modular jack with removable contact array
US20100003852A1 (en) * 2008-07-07 2010-01-0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JP4837711B2 (ja) *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7794241B2 (en) * 2009-01-14 2010-09-14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traddle mount connector for pluggable transceiver module
JP2011086428A (ja) * 2009-10-14 2011-04-28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4618745B1 (ja) * 2009-12-04 2011-01-26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2169243A (ja) * 2011-01-28 2012-09-06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8742266B2 (en) * 2012-02-28 2014-06-03 Creston Electronics Inc. Hi-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gasket with fingers
JP6437182B2 (ja) * 2013-05-17 2018-12-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9391410B2 (en) * 2013-08-20 2016-07-12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shell
JP5697724B2 (ja) * 2013-09-05 2015-04-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プリント配線板及び該配線板を接続するコネクタ
TWI511169B (zh) * 2014-01-15 2015-12-01 Wistron Corp 軟排線、電連接器及其組合
JP5907207B2 (ja) * 2014-04-28 2016-04-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US9306304B2 (en) * 2014-06-12 2016-04-05 Intel Corporation Shielded flat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JP6056830B2 (ja) * 2014-10-10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225941B2 (ja) * 2015-04-17 2017-11-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0752A (zh) 2019-06-28
US10559928B2 (en) 2020-02-11
US20190190208A1 (en) 2019-06-20
JP2019110089A (ja) 2019-07-04
JP6807028B2 (ja) 202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50752B (zh) 电连接器
US9768534B2 (en) Electric connectors and electric connector device
JP515222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9595793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a retaining member with a cover in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a shell of a mating connector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989344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plate with an intermediate connecting portion joined to a wiring board
CN109891676A (zh) 压装的电连接器
US82357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717567B2 (ja)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コネクタ及び半導体試験装置
US1080465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1074197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343832B2 (en)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065968B2 (ja) 同軸型電気コネクタ
US9350120B2 (en)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8193836A1 (ja) コネクタ
JP5044312B2 (ja) コネクタ
JP2013120738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2012099270A (ja) コネクタ
JP20191535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