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49786A - 一种噪音消声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噪音消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49786A
CN109949786A CN201910147827.8A CN201910147827A CN109949786A CN 109949786 A CN109949786 A CN 109949786A CN 201910147827 A CN201910147827 A CN 201910147827A CN 109949786 A CN109949786 A CN 1099497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sh pipe
horn
anechoic chamber
partition
gas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4782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德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exi Hengyi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exi Hengyi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exi Hengyi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exi Hengyi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4782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949786A/zh
Publication of CN109949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4978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噪音消声器,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第一消音管和第二消音管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第一消音管设置在第一消音室中,且一端与总进气口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隔板;第二消音管位于第二消音室中,且一端穿过第一隔板并与第一消音管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接通至第三消音室,同时第二消音管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气囊设置在第三消音室,且气囊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和小口径出气口,大口径进气口通过第二隔板与第二消音管连通,小口径出气口设置在第三消音室中,并连通至总出气口。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噪音消声器,经过多层除噪作用吸收和削弱多种噪音,提高了噪音排除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噪音消声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音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噪音消声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种生活机械装置、工程机械装置以及车辆交通工具逐渐改革换代,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使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烦扰人类平静生活的噪音。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道路上的车辆经常川流不息,对道路附近的居民以及路人造成了负面影响,不仅影响居民以及路人的情绪,而且长时间会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但是,如今为了降低噪声对人类的影响,只是在路旁或路中间种植绿化带或树木,然而这些措施对降低噪音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一般的消音器只是设置在各种机械装置上,所以其结构是根据需要消音的装置所产生的噪音特点设置的,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消音器只能消除以及单一种类的噪音,同时对消音效果的要求较低,所以现有技术的消音器不能设置在道路附近来消除道路上由于行驶多种交通工具而产生的噪音,并且对噪音消除的并不彻底。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适合设置在道路附近吸收多种噪音,同时提高降低噪音效果的噪音消声器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噪音消声器,能够经过多层除噪作用吸收多种噪音,并且提高了对噪音吸收以及排除的强度,极大程度降低了噪音的排出,从而减轻了噪音对居民的伤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噪音消声器,包括底板、支撑座、喇叭状外筒、消音管、隔板、吸音折流板组合体和气囊;
所述喇叭状外筒通过所述支撑座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
所述隔板包括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喇叭状外筒的中心轴线,并自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依次固定在所述喇叭状外筒中,将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内腔自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依次分设为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和第三消音室;
所述消音管包括第一消音管和第二消音管,且所述第一消音管和所述第二消音管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第一消音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中,且一端与所述总进气口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二消音管位于所述第二消音室中,且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隔板并与所述第一消音管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隔板接通至所述第三消音室,同时所述第二消音管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
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第三消音室,且所述气囊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和小口径出气口,所述大口径进气口通过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消音管连通,所述小口径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三消音室中,并连通至所述总出气口。
本发明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界的气流通过所述总进气口进入所述第一消音管,所述第一消音管通过所述透气孔流入至所述第一消音室中,由于所述第一消音室的空间比所述第一消音管大,所以气流进入所述第一消音室后必减速,经减速的气流再流返回所述第一消音管后通过所述第二消音管进入至所述第二消音室中,在此过程中气流往复运动,因摩擦而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从而达到了初级消音效果;同理,气流从所述第二消音管进入所述第二消音室的过程同上述的作用原理相同,从而实现了逐级对噪音进行排除的作用,提高了本发明除噪的强度;
同时,本发明在所述第二消音管中设置了所述吸音折流板组合体,能够增加气流在所述第二消音管中流动的行程,从而提高了气流的消耗,提升了削弱噪声的程度;
进一步,当气流流进至所述气囊使,所述气囊逐渐膨胀,从而降低了气流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释放至外界的噪音强度。
并且,由于本发明喇叭状外筒的直径自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所述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逐级增大,所以所述第一消音室和所述第二消音室分别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并且所述第三消音室中的所述气囊分别与所述第一消音室以及所述第三消音室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因此所述第三消音室中的所述气囊的固有频率分别与所述第一消音室以及所述第二消音室的固有频率不同,从而所述第一消音室、所述第二消音室和所述第三消音室中的所述气囊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除,实现消除多种噪音的作用。
优选的,还包括空心鼓状出气口和喇叭状导气管;
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的口壁包括外层鼓状外壳和内层鼓状外壳,所述外层鼓状外壳和所述内层鼓状外壳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填充吸音棉,且所述外层鼓状外壳和所述内层鼓状外壳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实体平面,侧端均为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气微孔的弧形面;
所述喇叭状导气管的大口径端包覆所述外层鼓状外壳的弧形面,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喇叭状导气管的小口径端连接所述总出气口,并与所述小口径出气口连通;
所述外层鼓状外壳的底端通过所述支撑座固定在所述底板上。
本发明通过所述喇叭状导气管连接所述总出气口和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从而使所述总出气口排出的气流经过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再释放至外界,气流经过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的过程中,带有较弱噪音的气流通过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侧端弧形面上的微孔被进一步吸收(利用声音的衍射原理),并且所述容纳腔中填充的吸音棉对气流中剩余的微弱噪音进行又一次吸收,进一步削弱噪音,同时经过多次削弱噪音和吸收噪音的气流在所述容纳腔中被弧形面来回反射后逐步衰减,从而当气流从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释放至外界时,基本上无噪音,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降噪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内层鼓状外壳的顶端和底端的实体平面内侧均固定所述吸音棉,提高对噪音的吸收量。
优选的,所述吸音折流板组合体包括多个吸音折流板,多个所述吸音折流板相互平行且对齐排列在所述第二消音管中,同时相邻的所述吸音折流板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相邻的所述吸音折流板之间形成气流通道,从而使带有噪音的气流从相邻的所述吸音折流板之间形成气的流通道通过,利用所述吸音折流板弯折的特点,在固定的体积内提高气流的流动路程和流动面积,从而大大提高对噪音消除的程度。
优选的,所述气流通道的直径为3-5mm,使本发明具有较高的除燥效率。
优选的,多个所述吸音折流板均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二消音管固定连接,加强多个所述吸音折流板在所述第二消音管中的稳定性。
优选的,每个所述吸音折流板的表面开设多个微孔或贴设毛毡或贴设所述吸音棉,提高对噪音的吸收程度。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间,所述植被种植区间栽多种植被,从而本发明结合植物具有天然吸收噪音的作用,不仅绿色环保,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除燥效果。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便于将本发明移动到所需要的噪音环境中。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噪音消声器,可以实现如下技术效果:
①本发明的气流在第一消音管、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管和第二消音室中往复运动,因摩擦而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实现逐级对噪音进行排除的作用,提高了本发明除噪的强度;
②本发明在第二消音管中设置了吸音折流板组合体,能够增加气流在第二消音管中流动的行程,从而提高了气流的消耗,提升了削弱噪声的程度;
③本发明通过气囊的膨胀降低气流的压强,从而衰减释放的噪音;
④本发明喇叭状外筒的直径自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逐级增大,所以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分别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并且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三消音室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因此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的固有频率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二消音室的固有频率不同,从而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和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除,实现消除多种噪音的作用;
⑤本发明通过喇叭状导气管连接总出气口和空心鼓状出气口,从而使总出气口排出的气流经过空心鼓状出气口,空心鼓状出气口能够对噪音进一步吸收,从而使释放至外界的气流基本没有噪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一种噪音消声器的剖视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一种噪音消声器的结构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一种噪音消声器中空心鼓状出气口的剖面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一种噪音消声器中吸音折流板组合体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噪音消声器,能够经过多层除噪作用吸收多种噪音,并且提高了对噪音吸收以及排除的强度,极大程度降低了噪音的排出,从而减轻了噪音对居民的伤害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噪音消声器,包括底板1、支撑座2、喇叭状外筒3、消音管4、隔板5、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和气囊7;
喇叭状外筒3通过支撑座2水平设置在底板1上,且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31,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32;
隔板5包括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沿喇叭状外筒3的中心轴线,并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固定在喇叭状外筒3中,将喇叭状外筒3的内腔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分设为第一消音室33、第二消音室34和第三消音室35;
消音管4包括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且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412;第一消音管41设置在第一消音室33中,且一端与总进气口3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第二消音管42位于第二消音室34中,且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并与第一消音管4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52接通至第三消音室35,同时第二消音管42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
气囊7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且气囊7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71和小口径出气口72,大口径进气口71通过第二隔板52与第二消音管42连通,小口径出气口72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中,并连通至总出气口32。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还包括空心鼓状出气口8和喇叭状导气管9;
空心鼓状出气口8的口壁包括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中填充吸音棉812,且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实体平面,侧端均为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气微孔810的弧形面;
喇叭状导气管9的大口径端包覆外层鼓状外壳81的弧形面,并与其固定连接,喇叭状导气管9的小口径端连接总出气口32,并与小口径出气口72连通;
外层鼓状外壳81的底端通过支撑座2固定在底板1上。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的实体平面内侧均固定吸音棉812。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包括多个吸音折流板61,多个吸音折流板61相互平行且对齐排列在第二消音管42中,同时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610。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气流通道610的直径为3-5mm。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多个吸音折流板61均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消音管42固定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每个吸音折流板61的表面开设多个微孔或贴设毛毡或贴设吸音棉812。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底板1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间11,植被种植区间11栽多种植被。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底板1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噪音消声器,包括底板1、支撑座2、喇叭状外筒3、消音管4、隔板5、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和气囊7;
底板1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间11,植被种植区间11栽多种植被,并且底板1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
喇叭状外筒3通过支撑座2水平设置在底板1上,且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31,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32;
隔板5包括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沿喇叭状外筒3的中心轴线,并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固定在喇叭状外筒3中,将喇叭状外筒3的内腔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分设为第一消音室33、第二消音室34和第三消音室35;
消音管4包括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且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412;第一消音管41设置在第一消音室33中,且一端与总进气口3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第二消音管42位于第二消音室34中,且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并与第一消音管4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52接通至第三消音室35,同时第二消音管42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且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包括多个吸音折流板61,多个吸音折流板61相互平行且对齐排列在第二消音管42中,同时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610,气流通道610的直径为3-5mm,每个吸音折流板61均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消音管42固定连接,且每个吸音折流板61的表面开设多个微孔或贴设毛毡或贴设吸音棉812;
气囊7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且气囊7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71和小口径出气口72,大口径进气口71通过第二隔板52与第二消音管42连通,小口径出气口72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中,并连通至总出气口32。
具体的消音流程如下:
S1:气流首先从总进气口31进入第一消音管41中,第一消音管41通过透气孔412流入至第一消音室33中,由于第一消音室33的空间比第一消音管41大,所以气流进入第一消音室33后必减速,经减速的气流再流返回第一消音管41后,再通过第二消音管42进入至第二消音室34中,在此过程中气流往复运动,因摩擦而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从而达到了初级消音效果;
S2:气流在通过第二消音管42至第二消音室34中,由于第二消音室34的空间比第二消音管42大,所以气流进入第二消音室34后再一次减速,再次减速的气流再流返回第二消音管42后,再通过第二消音管42进入至第三消音室35中的气囊7中,在在此过程中气流再次往复运动,因摩擦再次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从而达到了再次消音是效果;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消音管42中设置了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增加了气流在第二消音管42中流动的行程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气流的消耗,提升了削弱噪声的程度;
S3:气流进入至气囊7中后,气囊7逐渐膨胀,从而降低了气流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释放至外界的噪音强度;
S4:经过气囊7降噪后的气流通过小口径出气口72和总出气口32释放至外界。
带有噪音的气流依次经过上述过程后,噪音不仅经过逐级削弱作用后被大大降低,而且由于本发明喇叭状外筒的直径自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逐级增大,所以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分别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并且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三消音室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因此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的固有频率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二消音室的固有频率不同,从而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和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除,实现消除多种噪音的作用。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噪音消声器,包括底板1、支撑座2、喇叭状外筒3、消音管4、隔板5、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气囊7、空心鼓状出气口8和喇叭状导气管;
底板1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间11,植被种植区间11栽多种植被,并且底板1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
喇叭状外筒3通过支撑座2水平设置在底板1上,且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31,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32;
隔板5包括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沿喇叭状外筒3的中心轴线,并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固定在喇叭状外筒3中,将喇叭状外筒3的内腔自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分设为第一消音室33、第二消音室34和第三消音室35;
消音管4包括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且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412;第一消音管41设置在第一消音室33中,且一端与总进气口3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第二消音管42位于第二消音室34中,且一端穿过第一隔板51并与第一消音管41连通,另一端穿过第二隔板52接通至第三消音室35,同时第二消音管42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且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包括多个吸音折流板61,多个吸音折流板61相互平行且对齐排列在第二消音管42中,同时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相邻的吸音折流板6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610,气流通道610的直径为3-5mm,每个吸音折流板61均通过紧固件与第二消音管42固定连接,且每个吸音折流板61的表面开设多个微孔或贴设毛毡或贴设吸音棉812;
气囊7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且气囊7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71和小口径出气口72,大口径进气口71通过第二隔板52与第二消音管42连通,小口径出气口72设置在第三消音室35中,并连通至总出气口32;
空心鼓状出气口8的口壁包括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之间形成容纳腔,容纳腔中填充吸音棉812,且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实体平面,侧端均为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气微孔810的弧形面,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的实体平面内侧均固定吸音棉812;
喇叭状导气管9的大口径端包覆外层鼓状外壳81的弧形面,并与其固定连接,喇叭状导气管9的小口径端连接总出气口32,并与小口径出气口72连通;
外层鼓状外壳81的底端通过支撑座2固定在底板1上。
具体的消音流程如下:
S1:气流首先从总进气口31进入第一消音管41中,第一消音管41通过透气孔412流入至第一消音室33中,由于第一消音室33的空间比第一消音管41大,所以气流进入第一消音室33后必减速,经减速的气流再流返回第一消音管41后,再通过第二消音管42进入至第二消音室34中,在此过程中气流往复运动,因摩擦而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从而达到了初级消音效果;
S2:气流在通过第二消音管42至第二消音室34中,由于第二消音室34的空间比第二消音管42大,所以气流进入第二消音室34后再一次减速,再次减速的气流再流返回第二消音管42后,再通过第二消音管42进入至第三消音室35中的气囊7中,在在此过程中气流再次往复运动,因摩擦再次消耗一部分声波能量,从而达到了再次消音是效果;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第二消音管42中设置了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增加了气流在第二消音管42中流动的行程和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气流的消耗,提升了削弱噪声的程度;
S3:气流进入至气囊7中后,气囊7逐渐膨胀,从而降低了气流的压力,进一步削弱了释放至外界的噪音强度;
S4:经过气囊7降噪后的气流通过小口径出气口72和空心鼓状出气口8侧端弧形面上的通气微孔810进入至空心鼓状出气口8中,经过空心鼓状出气口8进一步对噪音进行吸收的气流通过通气微孔810释放至外界;
其中,空心鼓状出气口8吸收噪音的原理为:气流首先通过外层鼓状外壳81的侧端弧形面上的通气微孔810进入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之间形成容纳腔,由于侧端弧形面上开设了多个通气微孔810,从而利用声音的衍射原理对声音进行初级吸收,并且气流会在容纳腔中来回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削弱噪音,同时由于容纳腔中填充吸音棉812,使得对噪音进行再次吸收;
随后,气流经过内层鼓状外壳82的侧端弧形面上的通气微孔810进入至空心鼓状出气口8的中心空腔内,又一次被内层鼓状外壳82内侧均固定的吸音棉812吸收噪音;
同理,气流再依次通过内层鼓状外壳82和外层鼓状外壳81的侧端弧形面上开设的多个通气微孔810释放至外界。
带有噪音的气流依次经过上述过程后,噪音不仅经过逐级削弱和吸收的作用后被大大降低,甚至完全消除,而且由于本发明喇叭状外筒的直径自喇叭状外筒的小口径端至喇叭状外筒的大口径端逐级增大,所以第一消音室和第二消音室分别具有不同的固有频率,并且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三消音室的结构具有明显不同,因此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的固有频率分别与第一消音室以及第二消音室的固有频率不同,从而第一消音室、第二消音室和第三消音室中的气囊分别对不同频率的噪音进行消除,实现消除多种噪音的作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支撑座(2)、喇叭状外筒(3)、消音管(4)、隔板(5)、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和气囊(7);
所述喇叭状外筒(3)通过所述支撑座(2)水平设置在所述底板(1)上,且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开设有总进气口(31),大口径端开设有总出气口(32);
所述隔板(5)包括第一隔板(51)和第二隔板(52),所述第一隔板(51)和所述第二隔板(52)沿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中心轴线,并自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固定在所述喇叭状外筒(3)中,将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内腔自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小口径端至所述喇叭状外筒(3)的大口径端依次分设为第一消音室(33)、第二消音室(34)和第三消音室(35);
所述消音管(4)包括第一消音管(41)和第二消音管(42),且所述第一消音管(41)和所述第二消音管(42)的管壁上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412);所述第一消音管(41)设置在所述第一消音室(33)中,且一端与所述总进气口(31)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隔板(51);所述第二消音管(42)位于所述第二消音室(34)中,且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隔板(51)并与所述第一消音管(41)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隔板(52)接通至所述第三消音室(35),同时所述第二消音管(42)中立设有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
所述气囊(7)设置在所述第三消音室(35),且所述气囊(7)上设置有大口径进气口(71)和小口径出气口(72),所述大口径进气口(71)通过所述第二隔板(52)与所述第二消音管(42)连通,所述小口径出气口(72)设置在所述第三消音室(35)中,并连通至所述总出气口(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心鼓状出气口(8)和喇叭状导气管(9);
所述空心鼓状出气口(8)的口壁包括外层鼓状外壳(81)和内层鼓状外壳(82),所述外层鼓状外壳(81)和所述内层鼓状外壳(82)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中填充吸音棉(812),且所述外层鼓状外壳(81)和所述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均为实体平面,侧端均为均匀设置有多个通气微孔(810)的弧形面;
所述喇叭状导气管(9)的大口径端包覆所述外层鼓状外壳(81)的弧形面,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喇叭状导气管(9)的小口径端连接所述总出气口(32),并与所述小口径出气口(72)连通;
所述外层鼓状外壳(81)的底端通过所述支撑座(2)固定在所述底板(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鼓状外壳(82)的顶端和底端的实体平面内侧均固定所述吸音棉(8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折流板组合体(6)包括多个吸音折流板(61),多个所述吸音折流板(61)相互平行且对齐排列在所述第二消音管(42)中,同时相邻的所述吸音折流板(61)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并且相邻的所述吸音折流板(61)之间形成气流通道(6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610)的直径为3-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吸音折流板(61)均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二消音管(42)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吸音折流板(61)的表面开设多个微孔或贴设毛毡或贴设所述吸音棉(81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间(11),所述植被种植区间(11)栽多种植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噪音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底端均匀设置有滚轮。
CN201910147827.8A 2019-02-27 2019-02-27 一种噪音消声器 Withdrawn CN1099497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7827.8A CN109949786A (zh) 2019-02-27 2019-02-27 一种噪音消声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47827.8A CN109949786A (zh) 2019-02-27 2019-02-27 一种噪音消声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49786A true CN109949786A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06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47827.8A Withdrawn CN109949786A (zh) 2019-02-27 2019-02-27 一种噪音消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4978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101A (zh) * 2020-12-28 2021-04-13 安徽竞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燃烧率的摩托车缸头
CN115111455A (zh) * 2022-06-21 2022-09-27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无锡分部 一种模块化折流式消音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101A (zh) * 2020-12-28 2021-04-13 安徽竞道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气体燃烧率的摩托车缸头
CN115111455A (zh) * 2022-06-21 2022-09-27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无锡分部 一种模块化折流式消音装置
CN115111455B (zh) * 2022-06-21 2023-08-1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三研究所无锡分部 一种模块化折流式消音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48267B (zh) 机动车消声器
CN1515219A (zh) 吸尘器消音装置
CN106014545B (zh) 一种发动机用消音器
CN109949786A (zh) 一种噪音消声器
CN104948265A (zh) 一种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CN205654400U (zh) 消音器
CN209355392U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用的吸声降噪复合装置
CN105134337B (zh) 一种汽车排气消音器
CN110410610A (zh) 一种蒸气管消音器
CN204716344U (zh) 汽车抗性消音器
CN204716347U (zh) 五腔抗性消声器
CN209604120U (zh) 一种汽车进气管道消声结构
CN204716362U (zh) 工程机械用降噪消声器
CN110030061A (zh) 一种赛车排气消音装置
CN110332153A (zh) 一种多级连续消音装置
CN201461037U (zh) 微型汽车用阻抗复合排气消声器
CN201461033U (zh) 发动机除高频哨声专用排气消声器
CN203476442U (zh) 横置消音器
CN208315190U (zh) 一种制氮机用的消音装置
CN105020071B (zh) 一种涡轮增压发动机进气消声器
CN207229476U (zh) 一种用于风机进风口的消音除尘装置
CN206722899U (zh) 一种智能化摩托车消音器
CN205422883U (zh) 嵌套式消声器
CN206268700U (zh) 双层微孔消音器
CN210686158U (zh) 一种空滤器进气软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